ZKIZ Archives


追隨蔡萬霖 農家子弟寫下致富傳奇 張調 不向銀行借錢的地產南霸天

2010-01-25  今周刊 




在南台灣,皇苑的郭敏能、京城的蔡天贊和國揚的侯西峰是台面上的A咖建商,但台北人總是忽略了實力不容小覷的鼎宇董事長張調。早年受蔡萬霖栽培,成為身價近億元的上班族,後來又成功創業,締造了稱霸高雄的豪宅帝國。低調的張調,有著不低調的人生際遇??。

撰文,李建興對於一樁案子動輒投資上億元,一年往往得砸下數十億元的建築業來說,不向銀行融資借款,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就是有人這麼夠實力,能打破這項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這位實力不容小覷、但行事低調的天王級人物,就是鼎宇建設董事長張調。

對 台北人而言,張調或許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在高雄,他是名副其實的天王。就拿在當地屢創高價的黃金地段──美術館特區來說,張調不但曾在區內擁有數萬 坪的土地,合計推過一萬多戶的案子,是案量最大的建商,就連每坪單價動輒超過高雄市新屋平均行情四到五倍的面美術館第一排豪宅,鼎宇也擁有四個建案,稱之 為「高雄豪宅的第一推手」,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這位低調的人物,最令人驚歎的還是在於雄厚的財力。張調在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四大都會區,不但擁有為數可觀的土地和房子,而目前手上握有開發案或地產,件件不借貸,全是自有資金購下的。

很多人以為,能不和銀行打交道,掏出上億元資金「自給自足」地完成購地開發,要不是富豪之後,就必定有金主奧援。但張調的出身,卻是平凡得可以。

致勝關鍵一

勤 作筆記 扎實打好基本功三十六年次的他,生長於雲林縣土庫鎮務農家庭,其實是家徒四壁的「庄腳囝仔」,然而自小就愛念書,考高中時銜著全村人的期待赴台北參加聯 考,擠進了成功高中,大學又考上了國內建築界最高學府成大建築系,更在研究所時期順利取得建築師執照,從此和房地產界結下不解之緣。有別於一般成功人士有 著豐富的閱歷,張調從畢業後卻只待過國泰建設,這一待就是十九年,直到四十五歲才自立門戶,創立了鼎宇。

而令人納悶的是,一個經驗單純、年 近半百才創業的平凡人,何以造就了今日的豪宅王國?「只能說,張董『內斂的機智』,是造就他一路從農家子弟變身地產大亨的關鍵。」高雄市建築開發商業投資 公會總幹事林佩樺,一語道破張調的致勝之祕:低調卻又擇善固執,不好大喜功又能精準拿捏投資尺度。

沒有顯赫家世作為後盾的張調,很難想像,當他還是國泰建設的員工時,憑著一介上班族就已經累積上億元的身家,為日後創業奠下深厚的基礎。雖然他總是念念不忘當年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霖的知遇之恩,但看在十多年前擔任蔡萬霖貼身祕書,現為「張(調)夫人」的鼎宇建設副總經理蔡淑貞眼中,卻認為先生的聰明與用功,才是他在職場上平步青雲的主因。

一九七三年,國泰任用了一批成大建築系的高材生進公司,張調只是其中之一,當時大學生珍貴,碩士員工更是稀世珍寶,因此態度難免趾高氣昂。但張調不一樣,從上班第一天起,他就像安分守己的小學生,每天七點一到,公司門一開就去上班,主管的指導和訓示,以及在案場上學習到的心得,都一一記在筆記上,「同事們一年用不到一本筆記本,而我要用六本!」談起在國泰的日子,張調臉上的線條燃起了光彩。

致勝關鍵二

強化專業 替公司開疆闢土他回憶,有一次,蔡萬霖一早無預警地找了幾位新上任的「碩士員工」看地,要他們用最短的時間評估土地的價值。平常基本功做足的張調第一個交卷,並巨細靡遺地分析該土地的增值潛力,這讓蔡萬霖刮目相看,也成了他躋進國泰核心的關鍵。

在這次的「隨堂考試﹂中一舉成名的張調,自此成了蔡萬霖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也因此,在當時注重職場倫理的國泰集團裡,張調在短短三年就破格升上經理。一九七八年,當國建南下高雄設立第一家分公司時,張調更銜蔡萬霖之命擔任協理,從買地、規畫、推案、銷售一手包辦,甚至後來國建陸續開設了台中和台南分公司,蔡萬霖也不肯假手於他人,讓張調一人同掌三家公司,縱橫苗栗以南及東台灣的開發案,成了集團內領地最大的「諸侯」。

不 過,面對老闆的大力提攜,張調卻也沒讓蔡萬霖失望過。憑著他早年跟在蔡萬霖身邊學得的基本功,再加上實務操盤培養出的靈敏嗅覺,讓他在中南部替國泰獵地開 發時無往不利,目前舉凡高雄的寒軒飯店、民族路和中正路口的荷蘭銀行大樓、台南的大億麗緻酒店,甚至台中七期數筆國泰土地,都是張調當年在低價時購下的精 華地段。

蔡萬霖對於張調眼光深信不疑,幾乎是張調「說了就算!」最經典的就是目前台南大億麗緻酒店和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的近萬坪土地,當時還是台南監獄的公有地,一傳出將公開標售,就吸引了新光集團和台南幫的興趣,而國泰更勢在必得,於是蔡萬霖找來了張調和初入公司的 兒子蔡鎮宇、蔡宏圖密商對策。會議中,蔡鎮宇決議要用二十一億元下標,不肯加碼,但張調評估後覺得難以得標,於是直接找蔡萬霖商議,建議以二十六.三億元 寫標,而蔡萬霖才聽了幾句就推翻了先前的決議:「就照你說的,要不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直接加到二十七億元好了!」結果一開標,國泰順利得標,更絕的是,第 二標二十五億八千萬元,與張調原本的建議價,極為接近,差不到二%。

或許因為神乎其技的精算,讓張調受到蔡萬霖極佳的「差別待遇」。一位在 國泰時期一路跟隨張調至今的貼身幕僚即表示,一九八○年代,時任副總的張調在中南部成績斐然,其中在高雄,讓國泰一年就占了市場四成的推案量,讓蔡、張之 間「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蔡萬霖每天都要聽到張調的報告才會放心。

有一回,張調因為忙碌而沒打電話給蔡萬霖,沒想到蔡萬霖忍不住主動來電:「你沒打來,我會很不習慣吔!」更有趣的是,蔡萬霖還曾當著眾人之面,對剛進公司見習的蔡宏圖說:「我看你直接搬一張桌子到張調對面學好了!」

致勝關鍵三

恪 守建言 投資先保本再求獲利在大老闆的極度重用下,張調在還是上班族時就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他透露,當時國泰給予高達七百萬元的天價年薪,是一般高階公務員的十 倍,目前跟隨他的司機,就是當年在國泰時期蔡萬霖配置給他的專用司機。甚至據說,在張調離職多年後,蔡萬霖在晚年還曾請人匯了一大筆錢給他,說是要感念張 調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

然而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一九九○年代,年逾四十的張調卻心生自立門戶之意,蔡萬霖自是無法割愛,辭呈一壓就是半年,後來在張調堅持下,才勉為其難地放他單飛,而當年臨走之際,蔡萬霖的一番告誡,也成了張調經營事業的座右銘,是日後鼎宇立足業界的關鍵。

當時蔡萬霖語重心長地說:「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不要貪快、貪多,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蔡萬霖的話,張調聽進去了,因此從九二年創業至今,他從購地、開發,能用自有資金就絕對不融資,就連鼎宇股份,張調也盡可能獨資,如今他一個人就占了七成股權。

正因為不做危險性的槓桿投資,於是即使鼎宇成立之初的一九九○年代,歷經了房產界的大崩盤(以九五年來說,高雄市的建商有一千多家,但到了二○○○年時只剩下一百五十家),但鼎宇不但保住了命脈,更趁勢坐大。

致勝關鍵四

要 求極致 不吝成本只求高品質而除了保本的財務操作外,張調從客層定位、設計、選地樣樣講究極致化品質的操作,更是造就鼎宇能勝出的主因。張調有句名言:﹁沒有比較 好、比較差,只有最好與最差!﹂以目前銷售九成、成交價飆至每坪四十多萬元的﹁美術之星﹂來說,當時設計團隊原本基於最大利得,把規定的六成建蔽率全部都 設計為建物,只留四成的空地,但張調臉一沉,只說:「這哪像豪宅?」於是一聲令下,留下了七成六的空地作為綠地和公共空間,只用了二四%基地作為建地。

而在二版的設計圖中,原本仿照台北帝寶採U形設計,但又被張調否決。他認為,「U形排列,住戶沒有隱私,也不叫豪宅!」於是最後改採﹁ㄣ﹂字形,以確保隱密性。甚至為了怕住戶受干擾,張調更忍痛犧牲了一樓店面改為公設,「這一差,就少賺了十億元。」鼎宇建設總經理黃輝雄說。

對於一般住宅的品質,張調更是在設計上錙銖必較。鼎宇的建案向來強調「無鐵窗」優質住宅,因此即使十五年前,鐵窗文化仍盛行,有一回建案內某位新進住的住戶花了四萬元在房子內裝好了鐵窗,張調居然登門拜訪,和住戶協調,最後用七萬元補貼讓住戶願意拆窗。

近乎苛求的堅持,使得「鼎宇出手,有口皆碑」已成了高雄房產界的共識,包括中鋼前董事長郭炎土、永記造漆的張家、光陽機車的柯家等高雄商界聞人,都是鼎宇的住戶。據了解,高雄的建商只要沒住在自家建案中的,大概有九成都是鼎宇的住戶。

從蔡萬霖的知遇之恩,到創業後的自我要求,這位低調內斂的地產大亨,就誠如高雄市建商公會理事長陳武聰所言,「他用『沉穩的機智』打了一場高調的勝仗!」

無心插柳 隨公司而富

張調蓋豪宅也買豪宅

張調早年在國泰時期購地推案的經驗,除了替公司立 下不少汗馬功勞外,早年國泰的開發案,張調也會看準行情自掏腰包投資。以1980年代國泰在台中向上南路的建案來說,在預售時原本張調為了刺激信心,身先 士卒花了450萬元買了兩間店面,沒想到等到完工交屋時,就飆到了3800萬元。而諸如高雄文化中心、台北國父紀念館附近,都有張調隨公司而富的投資痕跡。

而創業後,張調也看準了高雄美術館的保值性,因此每個建案他也會留下幾戶,投資兼保值。就以美術館第一排來說,他保留給自己、太太和四個兒女的豪宅就多達十多戶,使其不僅是美術館的推案王,更是戶數最多的豪宅屋主。

張 調

出生:1947年

現職:鼎宇建設董事長

學歷: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經歷:國泰建設副總經理

高雄市建築公會理事長

鼎宇建設

成立時間:1992年

推案類型:大樓為主

推案地區:高雄市鼓山區、左營區

資本額:3.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8

白手創富 選股定勝負 三位巴菲特追隨者的投資之路


2010-05-10  今周刊





白手創富的過程,永遠是「股神」 巴菲特最為人稱道的一段故事。儘管至今無人能完全複製他的成功經驗,但仍有不少投資人受到啟發,找到自己的選股模式,進而獲致不錯的報酬。

本刊特別訪問三位參考巴菲特經驗進行理財的投資人,將他們珍貴的學習歷程分享給讀者參考。

撰文‧周岐原

集中買進 八年賺三倍

巴菲特信徒:產品越日常、越簡單越好「每家公司都像是一顆石頭,想要找到好股票,唯有不停地翻動石頭。」在網站PTT股票討論版頗有名氣的 Buffetist說。既然自稱Buffetist(巴菲特信徒),可以想見,此人對巴菲特的選股模式研究應相當徹底。

從成果來看,因為深入鑽研巴菲特的選股理論,讓Buffetist的投資部位在近八年內成長逾三倍,績效遙遙領先大盤。他堅持每年精選三、五檔個股,並以 集中買進的模式,讓投資組合即使受金融海嘯挑戰,年化投資報酬率仍然達二五%。

然而,在見到成果前,Buffetist的投資路途走得既顛簸又孤獨,甚至幾度放棄。「直到用績效證明自己之前,我一直被父母當成不務正業的孩子。」 Buffetist苦笑。大學原本念理工的他,服役時偶然讀到巴菲特投資理論的書籍,斷然決定放棄原本的生涯規畫,轉而朝證券研究業發展。

「買股票要找好懂的公司」由於沒有財務背景,Buffetist一開始只能在小型投顧公司任職。深知自己弱點的他,每天從早上七時到晚上十一時,埋首工 作;但儘管下苦工研究,但工作環境的不順遂,還是讓Buffetist灰心不已,最後為了生活,甚至打算轉行。

就在準備轉行房仲業時,正好有個證券公司的工作向他招手,讓Buffetist有了新的動力;此時,他長期力行巴菲特的財報原則選股,也終於成功發掘自己 的第一檔成長股,Buffetist的投資路隨之開闊了起來。

讓Buffetist賺到第一筆財富的個股,就是生技股的精華光學。Buffetist研究發現,隱形眼鏡對使用者而言,屬於簡單好懂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對公司來說,其技術門檻高,卻是相當有利的競爭條件。

此外,由於精華光學主力擺在生產日拋型產品,毛利率高達四成,只要能在公司產能擴充完成前布局,就應該有豐碩的報酬。「生產線一開,就好像印鈔機一樣」, 對自己的研究頗有信心的Buffetist,在股價六十多元時買進,而產能擴充後也如預期逐步走強,一路漲到一百三十多元,讓他大賺一倍多,奠定後來的基 礎。

「買股票一定要找好懂的公司。」Buffetist強調,自己歷經數年研究才發現,科技股普遍存在產品生命週期短、須不斷增加資本支出等兩大局限,就算持 續分析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想在科技股中找到穩定成長的企業也不容易。「所以巴菲特不碰科技股,其來有自。」Buffetist再解釋,目前在台 股掛牌的企業,平均規模幾乎都小於美國的掛牌企業,而且多欠缺全球知名的品牌及運籌能力;能夠完全適用於巴菲特原則的公司,反而因為難有成長機會,不容易 讓投資人賺到高額利潤。因此,他以毛利率不低於二○%、ROE高於一五%,及以今年預估EPS(每股稅後純益)計算之本益比須低於十二倍等條件,作為選股 基準,果然讓他再次抓到宏全這檔個股。

「保特瓶蓋是最日常、最簡單的產品,完全符合我的選股原則。」Buffetist回憶起操作宏全的過程,還是頗為自信。因為早在○三年,他就曾趁宏全本益 比僅十倍時布局,當時只花了六個月時間,宏全就從三十元漲到五十多元,報酬率接近一倍。去年初,宏全股價再度回到三十元左右,有了上一回的經驗,加上宏全 布局中國市場的商機,Buffetist再次大筆布局,讓他賣在五十元左右,報酬順利落袋。

這兩次報酬絕佳的交易,成果來自研究實力,不容易複製,然而他認為,一般投資人通常不懂如何計算當年度預估獲利,因此對買進時間難以掌握。「沒關係,年報 有實施庫藏股的時間、成本,是最好的參考價格。」Buffetist說,如果用心研究年報,往往能從庫藏股的時機,找到合理的買進價位。

此外,散戶沒有定期繳出績效的壓力,又可以高度集中手中的持股,相對於一般法人來說,只要選擇好標的,勝算大有機會提高。因此,他認為,投資人不必急著找 飆股,而應該先大量閱讀,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股法則,才是股海勝出的祕訣。

Buffetist

出生:1978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投資經驗:10年

選股模式:

以巴菲特法則投資中小型成長股,8年來年化報酬率約25%。

逢低出手 三年獲利六成上路新手:熟讀財報 三標準篩選潛力股「巴菲特能夠躍居全球首富,買下再保險公司絕對是最大關鍵。」若單從聲音判斷,很難察覺這位分析起巴菲特頭頭是道的投資人,竟是一位大學 生;同時,靠著研究學來的技巧,讓台股投資部位在三年內成長六成。今年二十出頭的小王笑說,「因為巴菲特幾乎從不教人如何投資,所以我只好向他的老師葛拉 漢學習。」

掌握「擲銅板理論」精髓

念理工科系的小王,高中開始就反覆閱讀關於巴菲特的書籍,四、五年下來,他對巴菲特的崛起過程已相當了解,堪稱是「巴菲特達人」。他發現,每當有人詢問巴 菲特如何投資,股神總是回應:「請好好閱讀我老師的著作!」這激發小王對葛拉漢的高度興趣,經過研究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法﹂,總算對巴菲特有了更深的認 識,進而提升了選股的功力。

「正面我贏,反面我不輸,這就是葛拉漢選股的精髓。」葛拉漢著名的「擲銅板理論」,蘊含對股價「安全邊際」的詮釋,也是巴菲特謹守在市場動盪、股價偏低時 出手的原則。

小王解釋,銅板反面意味著趁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可以利用公司的現金淨值作為下檔保護,隨著景氣轉好、股價上漲,整個反彈的波段就可以帶來獲利。小王 運用這個觀念找到設備股亞翔,讓他趁著金融海嘯大賺一波。

小王回憶,大盤低檔時,亞翔一度跌到二十五元,但他發現公司除了歷來業績表現穩健外,每股現金仍有三十元,小王心想:「這正是打八折買股的好機會!」於是 放膽進場布局。不到一年時間,亞翔股價就大漲近六成,讓他獲利順利落袋。

因為沒有機會拜訪公司,小王買進標的前,可說是做足研究。除了找業績穩健的公司、徹底閱讀近年財報,他還會多方上網搜尋,從產品的使用者評價,來分析公司 的競爭力。

他建議投資人在選股時,可根據「高董監持股」、「低資本支出」,及「歷年績效」等標準篩選,如果加上業務簡單穩定,通常可以挑到不錯的公司。

小 王

出生:1988年

現職:大學生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在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3年內資產成長66%。

低檔布局花旗銀行 報酬率百分百部落格版主:績效追蹤ETF 成本效益高因為欣賞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買進波克夏,想不到很快就出現獲利。」部落格「USA STOCK」版主李柏鋒,主要鑽研的是指數型投資法。此外,他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東,令他驚訝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價,比他想像的強勁很多。

從一開始就認定以指數投資法為主力的李柏鋒,對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一直相當感興趣;然而,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有能力比照巴菲特的方法精選個股。在這種情 況下,他乾脆把波克夏看作一檔已經配置好個股的共同基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價位買進。

去年六、七月間,波克夏公司的B股隨著大盤回檔,跌到每股二四○○美元左右的低點(未分割前價格,後來每一B股分拆為五十股,目前股價約七十七美元),李 柏鋒立刻買進一股,成為波克夏的股東。儘管最近因為﹁高盛醜聞﹂導致波克夏股價下跌,但波段的最高漲幅達到六成,仍然比同期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強勁許多。

高盛股價靜候醜聞發展

目前,李柏鋒將手上的三成資金放在台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其餘資金則擺在海外ETF;去年三月在低檔時布局的花旗及美國銀行,因為股價大幅反彈, 報酬率都已達到一○○%。接下來,他主要觀察的對象則是高盛。

李柏鋒分析,以高盛的優異獲利能力來說,接近一六○ 美元的股價只能算是適中,還稱不上便宜,因此還需要觀察醜聞的後續發展。

他建議,投資人在沒有時間選股的情況下,在海外尋找費用便宜、績效追蹤指數的ETF標的,是成本效益相對較高的選擇,投資人應該勤加研究。

李柏鋒

出生:1978年

現職:學術研究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以投資海外ETF為主,去年買進波克夏B股帳面報酬約60%、買進花旗銀行及美國銀行各賺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7

追隨大師,與大師同行,超越大師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n2m.html

 

 

一、青年巴菲特、中年巴菲特與晚年巴菲特

青年巴菲特(1956-1969)於1965年便投資了伯克希爾,儘管當時的伯克希爾就有了一部分保險業務及浮存金,但是在1965年-1969年間,作為巴菲特眾多持股中的一隻股票——伯克希爾反而拖累了他的總體業績,所以青年巴菲特(1956-1969)獲得29.4%整體年化收益率是完全的實際投資收益率,保險浮存金並沒有給他帶來額外的收益,說明在此階段,巴菲特使用的「撿煙蒂」策略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
中年巴菲特(1970-1998) 面臨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可以「抽得爽快的煙蒂」越來越少了,隨著美國勞工制度及工會勢力的強大,煙蒂反而有些燙手了,怎麼辦?與日俱多的保險浮存金如何 處理?巴菲特也是想出路,此時,他的策略必須調整,否則就是等死!幸好,芒格的理念進入了他的視野,巴菲特本人描述其為「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我並不認為這個「進化」後的策略就一定優於「進化」前的策略,只是它更適合相應的時代、市場特點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而已,此期間巴菲特的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約17.5% ,大大低於青年巴菲特的業績
晚年巴菲特(1999—至今)從1999年開始,業績驟然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第一重倉股可口可樂股嚴重的拖累了他的業績,剔除浮存金後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5.3%
                               表1:大師們的業績數據 
大師們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
剔除浮層金(約1.5倍槓桿)
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
1956-1969
13年
29.4%
約29.4%
 
伯克希爾(中年)
1970-1998
29年
26.2%
約17.5%
13.4%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年
8%
約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
20.6%
 
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年
29%
14.5%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年
19%
10.7%
1998-2008
10年
15.9%
1.4%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年
13.8%
10.52%

 

 
二、關於巴菲特「保險浮存金」
 
表2:保險浮存金佔比(1967年-2007年)(單位:億美元)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1997年
2007年
保險浮存金
0.20
1.71
15.08
73.86
586.98
公司淨值
0.36
1.56
28.43
314.60
1241.20
浮存金佔比(%)
55
109.61
53.04
23.48
47.29
                                                           ——摘自《奧馬哈之霧》
在伯克希爾發展的歷史上,截至2007年底,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1.1%。與此同時,伯克希爾的浮存金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3%。兩者幾乎保持著一致前進的步伐。結合上表及相關數據可以保守估計,保險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50%左右,也就是說,巴菲特用了1.5倍的零成本槓桿實現了公司淨值的增長。
 
 
三、剔除「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的投資收益率
 
雖然巴菲特1965年就參股了伯克希爾,但是解散合夥企業,將自己的身家全部壓在伯克希爾身上並全身心經營伯克希爾公司卻是在1970年,所以我選取1970年-2010年的業績數據,如表1,巴菲特從1970年後實現伯克希爾淨值的年復合收益率約20.6%,剔除保險浮存金的影響後,其年復合收益率約13.7%。綜上,巴菲特做合夥企業的13年,業績的確極其優秀,但是從事保險業之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就趨於一般大師的水平甚至更低,很幸運,其中原因已經找到,以後再系統闡述。
 
四、巴菲特第一次提出「護城河」的概念後的收益狀況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首次提出了「護城河」概念,摘錄如下:「最近幾年可樂和吉列剃鬚刀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實際上還在增加。他們的品牌威力。他們的產品特性,以及銷售實力,賦予他們一種巨大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經濟堡壘周圍形成了一條護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沒有這樣的保護之下奮戰。就像彼得·林奇說的那樣,銷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應當貼上這樣一條簽:『競爭有害健康。』」
巴菲特1993年第一次闡述「護城河」的理念後,到2010年為止,公司淨值的年複合增長率約15%,剔除1.5倍的零成本槓桿(保險浮存金)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約10%
 
五、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收益狀況
 
表3: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
公司名稱
統計年限及區間
投資收益(總計)
年復合收益率
同期淨值增長率(年化)
同期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估計值)
對投資業績的貢獻
GEICO
1919771995
 52.37 
23%
27.1%
18.1%
貢獻
大都會/ABC
1019861995
7.15 
22% 
24.2%
16.13%
貢獻
華盛頓郵報
3119742004
154.36
17%
23.8%
15.87%
貢獻
美國運通
1119942004
5.81
17% 
17.16%
11.44%
貢獻
吉列公司
1419912004
7.16
15%
19.5%
13%
貢獻
富國銀行
1519902004
7. 58
14% 
14.1%
9.4%
貢獻
可口可樂
1719882004
6.41 
12%
20.01%
13.34%
 
拖累
——部分資料摘自《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除了大白馬「可口可樂」拖累業績之外,其它六家企業對整體的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都有巨大的貢獻。
 
六、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
 
對於沒有保險浮存金的我們更應該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待各位大師的投資理念,然後結合以下歷史背景: 在1964年-1981年期間,美國處於加息週期,企業雖有盈利增長,但是整個市場的估值體系處在下降通道之中,標普指數在此期間都維持震盪盤整狀態;1981年-1999年,在高科技推動企業利潤增長及估值上移的過程中,標普指數走出非常穩健的上升通道。相對於巴菲特(從1970年起計算業績)和約翰聶夫(從1964年起計算業績)來說,林奇(從1977年起計算業績)及塞思卡拉曼(從1982年起計算業績)獲得超額的收益與市場環境的助力具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可以粗略的得出一個結論:剔除市場環境、個人運氣及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純粹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巴菲特一枝獨秀」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把腦袋中神化的巴菲特請下神壇。
 
七、合理的收益目標
 
在沒有槓桿的前提下,大師們在長週期裡(30年以上)的投資業績普遍在20%以下,普通的投資者應該如何訂立目標收益率,並且練就與之相匹配的投資能力呢?北斗投資要想在長週期裡實現30%左右的年復合收益如何得以可能?哪些策略能夠匹配這樣的收益率?大資金如何規避低收益率的魔罩?釐清以上的基本資料之後,我對我們「站在前輩肩上」開發的策略更生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4

蘋果CEO庫克:打破思維定式 追隨直覺創新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79436602/

如同之前的表現一樣,大家對1月底的蘋果公司(Apple)發佈會充滿了好奇。沒錯,到目前為止,將答案保留到最後一刻揭開的作風,也同樣沒有離開這家公司。

貌 似沒有改變,但最大的改變已經發生——本次發佈會將是51歲的蘋果首席執行官(CEO)蒂姆·庫克(Tim Cook)首次真正獨立走向台前,向這家全球最具創新影響力公司的客戶、投資者與粉絲證明自己從2011年8月25日接手後的努力。人們期待通過這次露 面,得到一個答案:他不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但是蘋果公司仍舊是那家創新力四溢、引領消費潮流的領袖公司。

雖然在喬布斯時代,蒂姆·庫克曾三次替代這位身體狀況時常出問題的天才出任臨時CEO,但是在後喬布斯時代,人們的心中依舊充滿疑問:他可以承擔這個重任麼?

美 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就刊文提出了對這位繼任者的十大挑戰:包括人才流失、Apple TV的失敗、iCloud云計算服務停滯、放任Android繼續做大,乃至無人能夠給出答案的提問——錯過下一個劃時代產品。的確,當習慣面對一家全力 以赴以及良好業績表現的公司時,人們總會忘記,沒有什麼公司可以永遠不敗,更何況是離開了靈魂人物。

但是,選擇信任蒂姆·庫克的人依舊不少。《華爾街日報》就將這位CEO評為2012年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2位企業領袖,「在蘋果公司10多年的工作經歷證明,他對於如何運營這家科技巨頭很有一套。2012年世界將瞭解他擔任掌門是否也遊刃有餘。」

而 喬布斯授權傳記作者艾薩克森也在做客「聯邦俱樂部」論壇時表示,蒂姆·庫克與斯蒂夫並非完全相同,但是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CEO,他有自己完全不一樣的方 式習慣。但是當你把他和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工業設計師伊夫、移動操作系統靈魂人物Scott Forstal、內容管理人才Eddy Cue還有Phil Schiller等人聯繫起來的時候,一個頂級的團隊定位好了——我認為這樣一些人就能夠將史蒂夫的遠見繼續下去。

如無巨大的爭議,便非領袖的前傳。對於這些疑問,蒂姆·庫克想必心中有數,也會用一系列行動去給出回應。

在 2010年5月14日奧本大學畢業典禮時他的演講標題也許能透露出他的戰略與思路——打破思維,追隨直覺!——如喬布斯式的狂想,同時又不乏自己的主見, 他在本次演講結尾時說道:「要在頭腦中勾畫出人生道路的最宏偉藍圖,隨時做好準備,相信並追隨自己的直覺。也不要被生活的困難分心。」

過往;幕後

1950年,蒂姆·庫克出生於美國東南部的阿拉巴馬州。直到大學畢業前(他畢業於該州奧本大學)沒有離開那裡。在奧本大學的傑出校友名錄中,他名列前茅,卻始終保持低調。奧本大學校友會會長黛比·肖表示:「大多數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但蒂姆卻是例外。」

在加入蘋果前,庫克在工作上就是個踏踏實實、有條不紊的人,並表現得格外內斂和低調。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總是儘量收斂著自己的光芒,卻讓組織放射出更大的光彩。

1994 年前,他曾在IBM供職長達12 年,負責IBM的PC部門在北美和拉美的製造和分銷運作。此後,他出任批發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電腦分銷部門的首席運營官。在1998年加入蘋果公司前,他剛轉投康柏6個月,負責公司的材料採購和產品存貨管理。

1998 年,在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後不久,庫克經受住了喬布斯刁鑽的面試考驗,然後進入蘋果工作。在與庫克會面之前,喬布斯已經讓許多其他的業務經理打道回府了。庫 克之所以能打動喬布斯,可能是因為他的沉著冷靜。當時在面試現場的一位招聘人員說:「史蒂夫對他能與之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人非常感興趣。」

而庫克本人在回憶起加盟蘋果時,也坦言這是「迄今為止在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心得是一個決定的結果」。他在對母校的演講中承認,「在蘋果工作從未在我的人生規劃中出現,但是這無疑是我生命中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

彼時的蘋果,遠非當下的業內領袖,受消費者追捧的翹楚。那時蘋果還沒有iPad沒有iMac更沒有iPhone,甚至沒有iPod ,儘管開始生產Mac,但是銷售額逐年減少,而且被普遍認為處於瀕臨破產的邊緣。喬布斯雖然回歸,並提出接下來將影響世界的一連串創意,但是公司內部的運營卻是「一塌糊塗」。庫存臃腫、製造部門效率低下。低效與混亂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公司把從亞洲運去的電腦部件在歐洲愛爾蘭的一家工廠裡組裝成筆記本,然後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又運回亞洲市場銷售。

此時,那個表現得沉著、安靜,與高調、個性強烈的喬布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會帶來什麼樣的變革?對蒂姆·庫克的外界質疑與內部關注,絲毫不亞於當下。

但庫克用自己16年IT業界的經驗迅速扭轉了一切。對有著多年庫存管理、製造和分銷運作經驗的他而言,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電腦製造業務進行大筆的賬面減記。但庫克明白,僅僅賬面減記是不夠的,他必須採取行動。

為了減少諸如上述「從亞洲到歐洲再回到亞洲」的無效循環,他推動部件供應商在地理上更加貼近製造商的產品組裝廠。借此機會,他還關閉了蘋果在世界各地的工廠和倉庫。結果是庫存產品在公司資產負債表上逗留的時間從此前以月計算降為以天計算。

這些外界看不見的改變,卻迅速贏得了業內人的一致稱讚,與喬布斯對他的信任有加。

未來;台前

出色的運營天賦,讓庫克在公司的地位穩步上升。也讓他從眾多喬布斯接班人中脫穎而出。

與 他溫和、內斂的個性不同的是,在工作上,庫克做事卻總是雷厲風行,而且是蘋果公司最有名的工作狂。這與喬布斯頗為類似。庫克總是精力旺盛,經常凌晨4點半 起床,給主管們發電子郵件,隨時召開國際電話會議。而且經常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離開,週而復始,不知疲倦,被員工們視作傳奇一般的人物。

在 管理上,他的風格就並不被員工們喜愛,嚴厲、冷酷。這又是一個喬布斯身上的標籤性個性。《財富》雜誌報導稱,在一次討論亞洲某個問題的會議上,庫克發言 說,「這太糟糕了,需要有人到中國去解決問題。」半小時後,他發現負責當地運營的人還在會場,立刻面無表情地發問,「你怎麼還在這兒?」這位員工一驚,立 刻起身直奔機場,連衣物都沒有準備。

於 是,在喬布斯2004年後因癌症手術頻頻離開工作崗位時,庫克便成為首席替身。一位蘋果的前高管曾說:「庫克瞭解喬布斯所知道的,也瞭解喬布斯所不知道 的,而且他相信其他人可以幹好工作。」 他補充說:「他不可能成為幻想家,但這沒關係,因為他周圍還有其他具有聰明才智的人。」

而 庫克卻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理念,「在依靠直覺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候,你必須放棄原有的人生規劃,這些規劃當然也可能與最後的結果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如果 你接受直覺,那麼它就是在一瞬間發生的事情。如果你聽從直覺的安排,那麼它很有可能將你引向對你最有益處的人生旅程。」

當 然,直覺無法告訴人們進入那扇門之後會發生什麼。此時,蒂姆·庫克的座右銘——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所言「我總會為將要來臨的機會做著準備」——開始 散發出璀璨的光輝。庫克將這個過程比喻為「拋出的曲線球」,「你永遠不能完全確定人生運行軌跡。你的人生是不可預測的!但是你仍然可以準備人生。一個優秀 的擊球手從來不曾知道什麼時候一個失效球會飛來,但是他知道它會來,並要做好一切準備。」

庫 克也非常重視團隊的力量和踏實的工作。比如他很慶幸身邊圍繞著富有智慧的,憑直覺行事的思想者,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傑出、非凡的產品。再比如他的另一句座右 銘,也是林肯所言的「堅信只有通過努力工作才能成功!」他說:「我們永遠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必須照料到每一個細節。讓我們追隨好奇心,要懂得這條路雖然更 長,但是最終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明知風險會導致最終的失敗,但卻甘願冒著風險前進。如果沒有機會失敗便不可能成功。」

如愛因斯坦說的:「瘋狂的重複做一件事情就是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如今,蒂姆·庫克要率領全球市值最大、消費者最關注、創新力最強的公司走向更為卓越的高點,其中的風險遠大於機遇,但是如同他加盟蘋果時的激動一樣,他一定相信,自己能夠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9

iPhone5與它的生態追隨者:後喬布斯時代的符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xNNDE1XzUyNzAxNA.html

諾蘭的電影《致命魔術》,開頭就是一位老道具師講解魔術的三個步驟,他說,每一場魔術表演都有三個部分:第一步是「以虛代實」,魔術師展示了看似平常、實則已經動過手腳的表演道具;第二步叫「偷天換日」,魔術師手中看似普通的事物,瞬間變得與眾不同,你想找出魔術背後的秘密,但又渴望看到炫目的表演,渴望被騙;第三個步驟叫「神奇」,魔術師要把消失的東西變回來,要你看到你此前從未看到過的東西。

Tech Crunch網站的專欄作家斯格勒(MG. Siegler)說,他看iPhone5的發布會之後,就想起了諾蘭的這部電影,蘋果手機所做的就是一場魔術表演,他先讓人看到普通的手機,然後賦予其神奇的功能,這東西就被徹底改變了。這就是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第一款手機後發生的事情,他們「重新發明了電話」。蘋果公司有許多戲法,但蘋果手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這個戲法變了多次,以至於有些觀眾都感到厭倦,他們還想看到更刺激的東西。「如果你覺得iPhone5這個魔術變得還不夠好,別忘了你以前看過好幾次類似的表演了。」

斯格勒說,喬布斯是最適合表演「神奇」那個步驟的,如今這家公司的表演停留在「偷天換日」這部分。如果蘋果還想給觀眾帶來些娛樂,這些娛樂也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在今天顯得「不夠神奇」。

但是,他們是否把普通的智能手機再一次做到「不那麼普通」呢?

科技專欄撰稿人蒂爾南·雷(Tiernan Ray)9月12日在《巴倫週刊》網絡版撰文稱,他對iPhone5的第一印象是,更加光滑也更加華麗,試用以後,他想要一部這樣的手機。他寫道:「新款iPhone5薄得多也輕得多,而在發佈會上看幻燈片時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這款手機的光滑觸感是很好的工業設計,顯示屏更長,能給用戶帶來與以前不同的瀏覽體驗,但手握和打字的感覺仍舒服。在與擁有4.5英吋和5英吋顯示屏的其他手機展開的競爭中,這些特性是否足夠還有待證明,而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和觀察。」

蒂爾南·雷在陳列室裡試用這手機,他在發佈會後遇到的一位同行說:「所有展示出來的特性都被預料到了,這令人感到失望。」沒錯兒,在這場魔術表演前,許多科技網站已經把這款手機的外貌和特性都透露出來,這有點兒像觀看一部懸疑電影之前,觀眾已經將所有懸念了然於心。蒂爾南·雷還對「表演」有點兒不滿,他說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沒能像喬布斯那樣把「細微之處的觸感」表達出來,如果是喬布斯,他會慢吞吞地解釋何為「形狀係數」,帶著一種真正的愉悅讚美手中的產品有多麼薄。

最偉大的那個魔術師已經死了,接下來的表演者要是按照喬布斯那樣演出,只會被說成「拙劣的模仿」,繼任者也沒有喬布斯的那種魔力。偉大的表演者有氣場、有光暈,或者叫「現實扭曲力」,這東西不是誰都能有。在喬布斯死後,他變成了「神」,有許多人以為自己理解神,有資格闡釋「神的旨意」,他們會說,喬布斯如果活著,絕不會把新iPod設計得這麼難看,絕不會讓iTouch有那麼多顏色。《福布斯》雜誌說,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已經褪下神奇的光環,成為一家普通的科技公司。蘋果在原有的成績上修補和優化。蘋果並不差,只是不再那麼鶴立雞群。iPhone5沒有以往Retina屏或者Siri這樣的「神奇時刻」,沒能說服消費者為什麼應該購買iPhone5而不是三星或摩托羅拉的最新手機。

9月14日,蘋果股價在iPhone5發佈會後再創歷史新高,報收於682.98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收盤價;盤中曾觸及685.50美元,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股價上漲了66%,這一漲幅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4倍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師馬克·莫斯科維茨發佈報告稱:「無論是從硬件規格還是從上市的速度來看,iPhone5的發布都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認為,我們對蘋果股價的預期應該有進一步的上行空間。」蘋果iPhone5發佈會的一個重大消息是這家公司計劃開始出售這款最新手機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今年Android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市場上所佔份額將為60.3%,高於去年的46.5%;蘋果份額將為22%,高於去年的18.9%。與此同時,三星的出貨量也已超越蘋果,其最新款智能手機GalaxySⅢ相當成功;諾基亞也正準備在未來幾個月中開售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8系統的新款智能手機。

斯格勒分析,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是最賺錢的公司。蘋果剛剛贏得了和三星的專利官司,即便某些人認為蘋果的戲法已經「老套」,但也沒有辦法與之競爭,甚至還在拷貝蘋果的做法。很多公司關注「以虛代實」步驟,想著「神奇」的表演,但蘋果專注於「偷天換日」的部分,他們更注重細節,他們花三年的時間重新設計耳機,他們的攝像頭有了更好的變化。

那些對iPhone5感到失望的人,多半是說,新手機看起來和以往變化不大。蘋果設計師喬尼·艾夫(Jony Ive)在iPhone5發佈視頻中這樣說:「iPhone可能是你這輩子用得最多的東西,是長久陪伴著你的東西,我們徹底改變的是手機與使用者之間這種獨特的關係。我們不只是要做一款新的手機,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更好的手機。」斯格勒說,在「創新」與「改變」的喧鬧聲中,蘋果並沒有為了改變而改,他們知道這樣一個悖論,如果真做出了什麼重大改變,很多人可能也接受不了。許多人並不想要真正的改變,只是尋求那種可察覺到的價值——外觀上的新鮮感。是的,發佈會舞台上的那種「神奇」不在,但你走進蘋果商店,拿起他們的產品的時候,看在眼中拿到手裡,還是會感到神奇,蘋果依然把一些普通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普通,這比一些看起來「神奇」的表演擁有更為直截了當的力量——你想要這個東西,你需要這個東西,這就是為什麼蘋果依然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6

創意的產製該追隨市場或創造新市場?

2012-11-19  TWM
 
 

 

對以創意為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來說,領導者常常必須在市場導向與創意團隊導向間做出抉擇。永保團隊創意,是企業成功的基石,然而領導者也擔心,不了解市場喜好,創新將帶來巨大風險。完全聽市場又得擔心打擊創意團隊信心。創意到底該聽誰的?

明華園戲劇成立八十三年,明華園文化事業體總團長陳勝福,為「隨興所至」的歌仔戲撰寫劇本,加入現代國樂「定腔定譜」演出,出動消防車演出《超炫白蛇傳》裡的「水淹金山」場景,每每讓觀眾稱奇,讓歌仔戲由傳統走向現代,在全球超過十四個國家演出。從廟口野台戲到國家戲劇院,明華園戲劇總有能力抓緊每個世代觀眾目光。

其創意也擄獲年輕觀眾喜愛,根據明華園統計,以《超炫白蛇傳》來說,三十五歲以下觀眾占了一半以上,看戲的觀眾有八成都是「回頭客」,打造了一群死忠的戲迷。

然而,越大的成功代表觀眾對新產品的期待將更高。身兼明華園行政與創意總監的陳勝福與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對談,他在市場導向與創意導向間的抉擇,進軍國際時又該不該調查觀眾口味與文化修改產品?以下是精華節錄。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台灣在這種戲曲表演藝術,明華園確實做了最大的突破,在傳統歌仔戲融入創新的手法,挑戰也在於創意與市場的平衡,你身兼行銷與創意兩種角色,你們認為創意的產製,應該追隨市場或者創造市場?

作品,不能只迎合市場!》觀眾喜歡就做,等於沒有靈魂

明華園文化事業體總團長陳勝福(以下簡稱陳):第一原則,我絕對不會做一個迎合市場的作品,也絕對不會因為年輕的觀眾喜歡看到很多聲光效果劇碼,我就加了很多,這樣一定會失敗,這等於沒有歌仔戲的靈魂。我們的發想過程是,明華園有一個編劇創意團隊,表演形式一定是歌仔戲,題材大多數是古典戲與傳統戲,然後讓創意團隊天馬行空發想,例如我們編劇寫八仙傳奇,那我就問「八仙過海大家都演了,你有什麼角度要寫?」他有一句話就打動我,他說:「我絕對不寫八仙過海,我要寫每一個神仙成仙的過程,做人就不簡單了,還做仙,是怎麼成仙?他的典故是從哪邊來?」

想出劇本後,我覺得只要對劇本和戲碼有加分效果的就去做。傳統歌仔戲製作人最怕編劇導演寫,我要「千軍萬馬、萬馬奔騰」,演員要「飛天鑽地」,我則相反,只要你想得出來,我就有辦法做給你,我相信我的創意與執行團隊,這一、二十年來,被我操到一定會做到。

黃:你創意發想已經先有個範圍,謹守歌仔戲元素,大多數來自傳統題材,然後讓團隊自由發想,請教主要的創意突破點來自於團隊或你?你的創意占多少百分比?

陳:演員技藝、舞台技術或劇本、導演有專業的創意人員負責,我的角色放在最後,當他們想好劇本後,如果我覺得不夠,我的創意總監角色會要求他們提出更好的構想。

他們要先說服我,我是一個很挑剔,要求很嚴苛的觀眾,因為我要去籌募資金讓創意展現,所以你的創意要能夠先感動我,打敗以前我們做過的創意,才能過我這一關。

創意,可預先測試成敗!》試演蒐集反應,有助提高成功率

黃:明華園一年最多產製一到兩部新戲,一旦失敗,後果嚴重,老觀眾還可以依據過去經驗抓出喜好,但是萬一要擴展新觀眾,如果不看市場,怎麼去感知他們喜歡看什麼?

陳:我也要考慮劇團怎麼持續演出百年、千年。所以第一個要想到就是我的衣食父母︱︱觀眾,表演藝術工作者,表演最終要給人家觀賞,當然要考慮市場機制。我們的做法是,「發想」先不看市場,讓所有部隊菁英的才華發揮到極致;創意團隊劇本寫好後,我們是把劇本丟到台灣鄉下去做野台戲「試演」。

我會刻意選擇鄉下的觀眾理由是,第一、他們年齡層高,第二、要求沒那麼高,第三、反應沒那麼快,也不會因為明華園的招牌特別來看,就是有看、沒看都差不多。

試演時,我和編劇會站在舞台左右兩邊,盯著觀眾眼神,看著觀眾反應,當天會出動三台錄影機對觀眾拍。回來整理就知道,觀眾對你這個戲的構想與反應,哪一些橋段要加強、放大,這樣最起碼已經摸索了六成(觀眾喜好)。

我常常跟他們說,如果八、九十歲的阿公阿嬤,看了這個橋段笑呵呵,平常很忙的廟公看到流目屎(台語流眼淚),最後硬體設備和舞台技術包裝一下,年輕朋友更能感同身受。

除了內容以外,我很重視觀眾的體驗,每次演出我都會到觀眾席走一圈,從台下觀眾的角度去看舞台,除了可要求台上團隊發揮到最好,相對的消費者這邊,你要讓他看得舒適。

我曾經跟國家戲劇院主任建議,最貴的票應該是第五排,你把第一排到第四排座位的票賣最貴是虐待觀眾。因為台灣跟亞洲的劇院是用歐美規格打造,但是歐美人平均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亞洲則是一百六十八(公分),導致前幾排觀眾都是抬著頭在看戲,我跟他們談了很久才改票價。我也要求我的戲,旁邊的字幕和舞台距離,不讓觀眾轉頭超過十二度,因為超過十二度,觀眾看完字幕,轉過來看舞台已經錯過一些橋段了。

黃:如果用製造業的術語來說,這不只是測試市場,而是在做prototype(原型),你把阿公阿嬤觀眾跟原本不看歌仔戲的年輕觀眾看成同一群人,試演時沒那麼要求精緻的道具與布景,降低成本但又不扼殺創意。這套打造創意產品方法成功率有多少?

陳:剛開始在摸索時(成功率)差不多一半一半,可是現在來講已經達到九○%成功率。

我現在還隨團帶藝,一面演一面教學生,這是很大膽的事,我讓那個主角、台柱和資深演員演上半段,後面三分之一讓年輕演員上去演,台柱演員站在左右兩邊,盯著你的學生,看演得好不好。

當然,有觀眾會失望,台柱怎麼不見了,但結束時原來的台柱又出現了,這是希望培養出新演員。人家說三年出狀元,歌仔戲十年不一定會出一個好演員,我得一併解決演員斷層的問題。

黃:萬一內容不為觀眾所喜怎麼辦?

陳:除了創意總監我也是明華園的行政總監,負責劇團的生存,萬一產品失敗,不外乎就是,抱著萬一這戲不成功,劇團不會受到影響,另外,戲出來時,國家戲劇院演完,也要在中小型劇場演出,我很多布景和道具的設計,都要可以共用,當然也會做一些(知名劇本)周邊商品,例如推出白蛇傳的公仔,增加收入多元性。

票房,不單靠傳統客群!》演出必留二五%座位給新觀眾

黃:有好劇本,你還是得解決怎麼吸引不看歌仔戲的新族群進來看戲吧? 陳:過去有很多人的印象是,看歌仔戲,我到廟口看就有,有些知識分子和白領階級寧願看現代劇或歌劇。可是我會用一些方法,包括我每一場演出,最少保留四分之一的座位給新的觀眾。

一場場讓一些不認識明華園或是從來不進劇場看歌仔戲的觀眾進來,我保守估計明華園每年約有五分之一新觀眾,差不多十萬人左右。黃:在海外表演時,創意有時會有文化差異的考量,你在海外表演也不會先了解觀眾口味做在地修改嗎?

陳:劇本絕對不會改變,我到歐洲國家,看到我們劇本有寫神仙,主辦單位嚇壞了,說我們這邊會因為宗教問題開戰的,我說你放心,我們戲劇裡的宗教神仙沒有一個壞人,而且大家都是可以和平共處,這是你事先了解(當地文化)就可以。其實,外國人來找我們,找的不只是草根性,他要看(的是)台灣比較具代表性的、特色的戲劇表演,應該要發揮我們的特色。

黃:你身兼創意與行政總監,當兩個角色衝突時你以哪個角色為主?

陳:做創意的需要暫時忘掉我是行政總監,但是我也不會說笨笨的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我們在明華園有一句話,需要花的錢,一千萬(元)我都不會省,需要省的一毛錢,你都不要給我浪費。

身兼兩個角色,我心裡的想法是,再好的環境,都有失敗的事業,再不好的環境,都有成功的行業。所以在想創意的時候,必須很冷靜思考創意總監跟行政總監的配套,這,不是很好玩嗎?

【專家建議】台灣名師觀點-創新要持續,得靠異質領導人才創意,該市場導向或者創意導向?我覺得可以分階段來看。明華園創意發想過程分成3階段,意見蒐集、試演,最後是產品製造。劇本的發想謹守歌仔戲的精神,在這之下廣泛蒐集多元背景人才的創意,創意完全來自團隊,不是市場導向,但是讓團隊在試演時直接接觸客戶反應,讓團隊「感知」市場動向,這也會影響團隊下次的創意發想。以陰陽比喻,市場導向是陽,創意導向是陰,兩者互相影響、融合產生的創意,推動企業前進。

我建議企業靠創新找新生命要注意兩點:一、是調和行政與創意總監的角色衝突。行政總監關注現行核心產品,而創意總監關注未來事業。陳勝福兼任兩者且為經營所有權者,因此較能有效調配兩者衝突,但是領導者則必須懂得製造兩者的建設性衝突,創意才能找到市場。

二、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要靠創新翻新「老生意」,通常得找「異質」領導人才,陳勝福在沒有進明華園前,歷練過電影產業,所以才能在傳統的歌仔戲中加入舞台表演的新意,我推測明華園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再找到一位「異質」接班者,持續刺激創意能量。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1

什麼樣的創始人很難有追隨者:無信、無利、無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35.html

來源: i黑馬 作者:李天田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對於所有的管理者來說,這彷彿不算是一個問題。在架構嚴整、等級森嚴的組織內日復一日,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很多人覺得「跟著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套路一種理所當然。

其實不是。

「追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和沉重的託付。追隨也是一連串持續的、演進的、往往還是隨時間而遞減的動作。以威信起,以失信止。而究竟領導者是「以威立信」,還是「以信立威」,其團隊將通向完全不同的兩種道路。

一旦追隨關係產生,就意味著,領導者從此對追隨者負有極大的責任,至少要做到在這段關係的存續期間充分「領而導之」。引領,對未來作出清晰的趨勢判斷,繼而對追隨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導正,對於過程中的路線和行為時時加以規範和矯正,防止追隨者走彎路落大坑。

幾年前,我們的團隊曾經共同經歷過一次非常驚險的挑戰。當時公司組織了一次徒步野長城的穿越活動,行進到夜間時,野外的高山上伸手不見五指,腳下是千米深淵,只能憑藉前方的隊員手貼在廢棄的城牆上感知路線、摸索前進。每個隊員都非常緊張,因此不斷會從隊伍前方傳來口令:貼著右邊走!十一點鐘方向!……但是,等天亮了,後方的隊員卻滿腹抱怨,為什麼?因為雖然大家目標高度一致,都是為了早點到達宿營地,但是由於所處的位置和行進速度不同,前方建議向右邊靠的時候,後方隊員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位置,如果真的聽從口令,那麼,一定會跌落懸崖!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受到,這一次的經歷很像是一個領導力的寓言。領導者,往往就是一個團隊的「前方隊員」,如果不能通覽全局,僅憑自身的感知,無法起到準確「引領」的作用;而如果不能清醒地瞭解和體諒每個追隨者所處的階段,僅憑個人的經驗,也絕對無法起到「導正」的作用。

這個寓言的現實意義在於,大部分遭遇領導力瓶頸的團隊都和我們這支業餘攀山隊一樣,大家在內心是有某種共同方向的,也並沒有有意的規則破壞者或棄權者,但是,由於「引領」和「導正」的能力不足,所以,大家最後突然發現,無論你如何追問,我也不能跟你走。因為,你並沒有為「我」準備一條安全路線。這就是領導者最大的失敗。

領導與追隨其實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只有老闆才是領導者,在一個大團隊中,很多人都會有不同層面上的領導者身份。一位領導者,在更高層面上也有可能是一位追隨者。因此領導力修煉就成為必修課。而多年來對失敗與成功的領導者進行對比觀察,我發現,無論組織的地域、產業、規模、性質,無論領導者的個性、背景、學識、年齡,大致上組織內的追隨者之間存在一種「潛規則」,我把它稱為「三不跟」。

•無信不跟

世事無常,再精確的規劃和計劃也會有失誤或者落空的時候。每當此時,就是對領導者的一次「大考」:承諾要打折嗎?所謂「信」,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一旦領導者失信,追隨者必然的反應就是「不信」,不是這次不信,而是一次失信,永遠不信。因此,曾國藩當年有張條屏,寫了句大白話,走到哪掛到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如何要守信: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無利不跟

我知道,很多人愛在領導者面前說自己不為名不為利。這話說可以真說,但聽不能真信。每個人加入一個組織、從事一份職業,一定有其特有的利益訴求。大到一個政黨,小到一個團體,其帶頭人都知道組織生存的基礎是必須要「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所謂使命,就是為什麼存在,為創造什麼而存在?說到根子上,也就是為誰、創造什麼利益。有利益才有支持,無利益就不相關。利益有很多種,有金錢、有地位、有權利、有名聲、有能力,等等,但歸根結底領導者切不可忘記,無利不跟的原則就意味著必須每天問自己:今天,我給別人創造了什麼利益?

•無情不跟

完全靠利益維繫的關係是有風險的,因此需要軟性的「情」來加以進一步黏合。對於這一原則領導者們見仁見智。親情牌比較常見:大家庭、兄弟情等。但必須提醒一句:情的基礎是尊重。前文提到的那位壞脾氣老闆,其手下的高管曾質疑:做職業經理人,還是做家奴?我相信,每年都要設家宴招待團隊的那位老闆如果聽到這個話題,一定會氣得吐血。但是,情同父子又如何?在企業上下級關係中,常見冷言冷語、諷刺挖苦、指桑罵槐、當眾痛罵等行為,企業不是奴隸制組織,沒有高度的尊重作為基礎,所謂團隊建設、所謂親情文化,都會淪為作秀。

無信,無利,無情,因此無追隨。「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三不跟」,是一種潛規則,無好無壞,是時時刻刻懸在領導者頭上的那把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9

判斷是否值得用一生追隨的領導?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crd.html

判斷一個上級領導是否可被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隨,是一件非常值得慎重考慮的事情。他不僅僅關乎自己一生的仕途,更重要的是關乎自己一生的品德培養。以下十條可以借鑑,滿足以下十條中的4--5條,即可被認為一個較為合格的上級領導,如果你的上級一條都不具備,勸你儘早離開。

 

一、能夠在下級需要的時候給下級提供指導,幫助下級發展的領導

 

領導雖然與下屬是上下級關係,但是沒有下屬的支持和協作,再出色的領導都無法獨自讓自己所管理的部門正常運作。對部門來說,下屬員工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員工不能完全等同於「零件」,過於關心政績,而忽略下屬員工的感受以及職業發展的領導,在團隊中的威信就會降低,隨之而來的怠工及人員流動勢必會造成本部門人力成本增加,業績降等不良後果。而通過幫助下屬員工的個人發展從而實現部門業績的增長的領導,不僅會贏得下屬員工的擁護,同時也會使部門的發展的速度加快。

 

二、行動目標明確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不會逼著員工在不可能完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更不會三天兩頭冒出新的指示,讓你「拆完東牆補西牆」。他非常清楚讓下屬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最快速最節省成本地達到既定目標,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關注和支持。此類領導的宏觀思維非常全面,行動力也很強,並且這樣的做法會給下屬員工信心和精神上的鼓舞,讓員工「越戰越勇」。

 

三、敢於給員工犯錯誤機會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不以經驗來判斷下級的能力,而是通過發掘員工潛力,敢於給員工尤其是新員工安排嘗試和成長的機會,在實踐中培養員工的工作能力。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工作經驗不豐富的下級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有利條件。在這樣的領導手下做事,即便在工作過程中出現了失誤的情況,領導也會仔細為其剖析問題所在,然後指出正確方向,使新員工很快成長起來。敢於給下級員工犯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敢於為犯錯誤的下級員工承擔責任,你敢於為下級擔當責任,下級也會用加倍勤奮為部門做事。

 

四、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業餘愛好的領導

 

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熱愛自己的單位和下屬,有著良好生活習慣和業餘愛好的領導,不僅懂得在工作之餘調節壓力和情緒,通常還不會把下屬逼成只會工作的「機器」,這類領導在工作和生活的切換中張弛有度,因此情商一般比較高,不會無端讓下屬員工經常處在緊張之中,反而會與員工進行有效溝通,深得員工的擁護和支持。

 

五、有成功經驗的領導

 

如果你的領導整天都自誇地說:「我雖然總是經歷挫折和失敗,但是我從來不會向失敗低頭,下次我一定會成功。」那麼你要好好地瞭解一下你的領導,看他/她是否在處事和性格方面有重大問題,否則你在他的手下將會很難得到成長。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成功是有慣性的。有過多次成功經驗的領導,總有他獨到且成熟的成功秘訣,而且這類領導多為領導能力高強的人士,是下屬學習和模仿的最佳榜樣。

 

六、懂得舍即是得的領導

 

這類領導懂得主管部門不是自己一個人的領地,而是把員工歸作「部門利益共同體」,把員工的利益看做部門生存的根本。只有將部門變成全體員工的快樂的家園,部門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當所屬員工的凝聚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能以少勝多,而且當本門遇到難關的時候,大家也能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七、懂得授權與控制的領導

 

這類領導的工作方式是抓大放小,強化過程控制。跟著這樣的領導,你能夠很快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並且工作部門很能放開手腳。同時,這類領導又不會隨意授權,而是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過程監控,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樣的領導信任員工,但又不因為對員工的過度信任而放棄給員工指導和幫助的機會。沒有約束的權力,沒有監督的權力等於專制,專制不等於控制,善於約束自己,敢於讓自己接受下屬員工的監督,還能有效地控制下屬,這類領導很懂得管理的精髓,值得跟隨。

 

八、公平、公正的領導

 

這類領導處理事情相對比較公平、公正,在處理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兼聽各方意見和建議,不聽信一面之詞。跟著這樣的領導,哪怕是遇到利益紛爭而遇到成果被奪走的情況,也不用擔心得到的結果會不公平。

 

九、心胸寬廣的領導

 

這類領導善於發覺員工的潛力和優點,捨得在員工的發展前途方面投資,而這恰恰就是一個領導的魅力所在。這樣的領導總是有著足夠的自信:因為部門會給員工充分的成長空間,所以不怕培養的員工因為某種情況流失掉,即便哪天想回到公本部門續工作,只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能力,部門也仍然歡迎。我想不管哪個員工,都會被這樣的領導所打動的。

 

十、不虛偽,表裡如一的領導

 

這類領導信守承諾,敢作敢當,有任何問題都會在適當的場合提出,絕不會背後扎黑刀。而且這類領導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絕不虛偽處世,跟著這樣的領導,你會受他的影響,職業修養和職業道德都會得到很大提升。早晚也會和他一樣,成為同一類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13

追隨鮑爾森腳步 對沖基金看多黃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980

隨著美國經濟增長顯示出放緩跡象,對沖基金投機性黃金凈多頭創下三個月新高,黃金ETF SPDR也升至七周高點。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去年在黃金上大幅虧損,但對沖基金巨頭鮑爾森上季度維持了對黃金的持倉。這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他對今年黃金的信心。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上周五(2月1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投機者持有的黃金凈多頭大幅增加6262手至71201手,顯示以對沖基金為主的投機者對黃金繼續看多的意願有所增強。近期,由於美國連續兩個月非農數據不佳,黃金市場彌漫著樂觀情緒。金價在經歷了去年的暴跌之後已經從1200的谷底反彈,目前已經突破1300關口,創下2011年以來最大漲幅。另外,阿根廷、印度、土耳其等新興市場的危機也增強了市場的避險情緒,大量的資金開始從股市抽離,進入黃金等安全資產。截至2月13日,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Trust持倉量較前日增加0.9%,至2592.5萬盎司,為去年12月20日以來最高水平。在Taper之後的兩個月中,黃金超越股市、白銀等,成為表現最佳的資產。對沖基金大佬鮑爾森的持倉數據也表現出他對黃金的信心。美國政府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末,鮑爾森的黃金ETF倉位持平上季度,持有SPDR ETF 1020萬股。LCH Investments數據顯示,鮑爾森領導的基金公司Paulson & Co.是去年全球回報率排名第三的對沖基金,僅次於索羅斯和達里奧(Ray Dalio)。ValueWalk得到的投資者信透露,鮑爾森旗下管理46億美元資產的基金Advantage Fund去年回報率接近30%,創下該基金誕生十年以來的第二高業績。LCH Investments數據顯示,鮑爾森領導的基金公司Paulson & Co.是去年全球回報率排名第三的對沖基金,僅次於索羅斯和達里奧(Ray Dalio)。在鮑爾森Advantage Fund基金的投資組合之中,黃金投資占比接近15%,也是去年鮑爾森投資虧損最多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10

追隨“國家隊”出擊 5000億美元日本養老基金有望支持日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847

最遲從明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球最大養老基金——日本的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把錢投在哪里,5000億美元規模的日本小型養老基金也會把錢投到那里。

日本厚生勞動省官網公布,所有公立養老金管理機構都必須在明年10月以前使用同樣的投資準則。

彭博從相關顧問處獲悉,三家合計約2960億美元規模的日本公務員和私立學校教師養老金管理機構決定,將仿效管理資產約合1.23萬億美元的GPIF配置資產。另有管理規模共約2050億美元的小養老基金也將遵循GPIF的比例調配投資。

據彭博統計,如要與GPIF保持一致,上述三家管理規模相對較大的養老基金將不得不拋售640億美元日本債券,同時買入190億美元日本股票。因預計養老金會增加持股,截至昨日,東證指數自今年4月14日以來已回漲13%。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旗下東方匯理銀行( Credit Agricole CIB)首席日本經濟學家Kazuhiko Ogata分析認為:

對日本國內股市的影響會比預期的大,因為這三家基金今後要配合GPIF就得增持日股。他們的日本債券持倉目標現在都比GPIF高。

彭博調查預測的中值顯示,GPIF將把日本債券持倉的目標比例由60%下調至40%,將日本股票持倉目標由12%上調至20%。這一調整意味著,上述三家相對規模較大的日本養老金將投入2萬億日元買入日股,同時拋售6.6萬億日元的日債。

管理資產約700億日元的日本德盛安聯投信(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Japan Co.)首席投資官Kazuyuki Terao認為,其他基金效法GPIF投資會產生明顯影響,股市下跌時他們會買入,這樣就為日股提供了支持。

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今年一季度日本股市大跌,日經指數重挫9%,GPIF因此近兩年來首次虧損。

當時Kazuyuki Terao說:

“問題在於他們未來的回報率。他們怎麽做都有風險,但當他們考慮最佳風險報酬組合時,60%的國內債券目標顯然過高。”

股市, 日本股市, 養老基金,日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