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市值勝和黃恒生做一哥 李華華

2008-08-11 AppleDaily

受 美股拖累,上個禮拜五港股下跌218點,唔少藍籌股亦錄得相當跌幅,但恒生銀行(011)就逆市升1.5蚊,公司市值急升至3078億港銀,反而超人李嘉 誠旗下嘅和黃(013)跟隨大市下跌,市值得2995億銀,唔覺唔覺,恒生就過咗和黃,市值高出83億銀,成為以本港為總部嘅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嗰一 間。

恒生有咁好成績,相信最高興莫過於公司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柯大班真係幾好腳頭,自佢獲委任為恒生副董事長後,公司股價就不斷升,無懼今年逆市。今年2月恒生先至慶祝75歲生日,公司股價表現咁好,柯大班可以向班股東交代,真係飲得杯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0

基金反枱和黃掠200億

2008-11-20  NextMagazine


不經不覺,大藍籌和黃的股價已跌至三十多元,市值僅一千五百多億元;面對如此逆境,和黃財務董事陸法蘭上星期表示,暫緩全球各地的投資,並檢討全部投資項目。

善用財技的和黃,上星期又出招,派盡子公司和電的儲備,令和黃獲得二百多億元特殊現金,之後再扮財主借錢給缺水的和電,遂引起基金非議,紛紛沽和電套現。

上週三,和記電訊國際(下稱和電)召開董事會,宣布因缺乏投資對象,遂派發每股特別股息七元。消息一出,和電股價雖然立即颷升一成,但卻惹起證券界質疑。

和電慷慨派特別息,幾乎將手頭持有的三百三十多億現金盡派;持有和電約六成股權的和黃,因而穩袋逾二百億元現金。

本來,上市公司派息,必定受投資者愛戴,但今次和電將積存的現金一鋪清袋,卻惹來非議,原因是和黃收錢後,同時提供二十五億美元的循環信貸金額給予和電,利息是倫敦同業拆息加二點四五釐。

派錢後欠債逾百億

儘 管和電行政總裁呂博聞解話,指該筆貸款只屬備用,「唔一定會draw(提錢),故向母公司派錢又借錢唔係矛盾。」但根據和電○八年的中期業績,即使不計今 年的應付賬八十四億元,和電今年內須繳清的貸款金額已高達六十六億元,惟和電半年淨現金流入僅五億六千萬元,根本未能製造足夠現金償還欠債,故最後關頭, 極有可能伸手向母公司借錢。

而另一惹人非議之處,是作為母公司的和黃,在過去一個月,曾五度增持約三千八百萬股和電股權,平均成交價八元三角。一名資深分析員說:「當和電派完特別息後,和黃呢批增持股權成本只係一元多啲,變相低價掃貨。本來大股東增持未嘗不可,但而家就會俾人覺得瓜田李下。」

該 名分析員更認為股民若持有和電股份的話,不要等候下月初派息,趁現在股價反彈宜先行沽出,「和電已經完成佢嘅歷史任務啦,○四年當日決定分拆和電上市,已 經開始呢場『救母記』,因為當日和電只係賣舊股上市,和黃已落袋七十億,和電就斗零都集資唔到;之後和電一直都冇派息,直到賣出印度電訊業套現八百幾億, 才派發一次特別息,估唔到今次故技重演,又削肉救母派多次特別息。其實和電主攻新興市場嘅電訊業務,例如以色列、印尼、泰國及越南等地,實在好需要資金壯 大規模,而家盡派現金,等同自廢雙臂。」

除了這名分析員睇淡和電前景外,德銀證券更在宣布派特別股息當日發表報告,指糧餉耗盡後,和電上市時部署成為區域性電訊集團的夢想已畫上句號;而持有和電逾半成股權的兩大機構摩根大通及T. Rowe Price,亦即時大手沽和電先行套利。

大贏家和黃

和黃發言人強調,和電是和黃旗下附屬公司,派息不會影響和黃的損益表,即不會有特殊盈利入賬,而截至今年六月底,和黃持有一千七百二十億元現金。

雖然和黃現金看似充裕,但同期的流動負債亦高達一千五百多億元。和電派特別息後,和黃的好處是在其資產負債表中,會帶來逾二百億元特殊現金;而和黃主席李嘉誠,因私人持有半成和電股權,也袋袋平安十八億元。

事 實上,自從和黃沾上3G業務後,幾乎每年都靠變賣家當來製造特殊盈利,以確保每年業績「見得人」。據說今年年中,正當油價長期高踞每桶一百美元以上時,和 黃曾有意出售旗下的赫斯基石油部分股權,但後來油價徐徐落下才未能成事,再加上和黃旗下其餘多瓣核心業務如零售及港口等,也受制於經濟周期,造成資金有壓 力;在刻下現金是王情況下,今次和電派發高息,正好為和黃下一場及時雨。

和黃年年賣產

注:06及07年電訊業務虧損,為除息稅後虧損,其餘年份為股東應佔虧損;所有資料來自和黃年報。

*為和電資產,但整合在和黃年報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

和黃靠財技潤飾業績 東尼


2008-11-27  NextMagazine


問:和黃(13)股價已跌了很多,現價看似很吸引,你對這公司有何看法?

答: 和黃的股價,從去年九十四元的高位,下瀉了六成二,跌幅與大市相若。以現價三十五元四角計,市值約一千五百億,無疑是有紀錄以來的低位;表面看和黃的盈利 不俗,理應值得購買,惟這些盈利數據,經過很多財技修飾,而且集團聚焦於3G電訊,導致其他業務的發展受到拖延,甚至要出售現有的賺錢機器來救3G,偏偏 3G的盈利能力仍屬疑問:。

和黃以往港口業務的盈利既穩定又強勁;早陣子油價偏高,赫斯基石油亦成為盈利的原動力,惟石油價格已大幅回落,現階段該公司有可能錄得虧損。而且和黃負債纍纍,除欠銀行短債達六百億元,尚有二千六百億元非流動負債,刻下再融資成本卻甚高企。

市場上有更勝於和黃的公司讓投資者選擇,這不等於和黃價格昂貴,但散戶須明白其高負債存有危險。問:創科近來股價急跌,你認為要等多久,盈利才會回復正軌?另外,你為何選擇工行多於建行(939)?

答:創科的生意集中在歐美,不幸是這兩地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萎縮。我雖不能確定這場衰退何時完結,但只要消費者重返商店,盈利便能復甦。刻下環境惡劣,創科也只能盡力維持局面。

至於你的第二條問題,我是從股價來選擇工行多於建行;建行早前急升,股價因而出現大幅度溢價。惟近期情況逆轉,以現價計算,工行股價有三成溢價,相反建行的溢價較細。

問:我們知悉你喜歡中資銀行股,但為何很少見你提及三大中資保險股?

答: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至今仍未覺得中資保險股便宜。

我 曾經在國壽(2628)上市時,以及○四年股價大約六至七元時買入;而平安保險(2318)則在上市初期十元時掃貨。但這兩間保險公司走火入魔,靠炒賣賺 到的盈利,更勝過來自本業的保險銷售,因此我趁機沽售。刻下我不認為它們十分便宜,尤其兩者的開支驚人,我會等待○八年全年業績公布後再作決定。我不看好 經營一般保險的中國財險(2328),因其業務側重汽車保險。

我認為刻下的宏利,勝過所有中資保險股。

問:我認為你過早買入了交行及工行,你是否同意?

答:要估計股市每日的起起跌跌,就好像在賭枱上買大細。我就寧願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每股資產淨值來衡量股票,發現便宜貨便會主動出擊。

例如我在四元買入工行,即使後來股價上升或下跌也同樣高興。雖然我有掃貨欲望,但我睇淡就業率及企業盈利,更加不欲在股價便宜時入賭場。

問:你的組合聲稱成本是一百萬元,但我從你手持的股票,發覺入貨成本遠超過一百萬元,因此覺得回報率是騙人的。

答:這組合成立自一九九九年,其間買賣了很多股票,過往有很多交易帶來進賬,因此單從組合現有的股票及現金,是無法計算源自一百萬成本的。

東尼 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6

詹培忠和黃光裕一等人的小發現


1月11日,黃光裕哥哥黃俊欽被人抓了,但今天不是想說這些,只是想說一些小發現。

有些中國媒體其實都找了一半,我只是在補足他們的全部。

當年黃光裕購入京華自動化(493)的空殼,注入國美電器部分分店,有論之前的上市公司地位及財技都是由詹培忠教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e15c3010002st.html

1996年,他首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他那时去香港意欲何为已不可考。但有一种说法是他是为了去结识一位能够帮他顺利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呼风唤雨的人物—在香港素有“金牌壳王”之称的詹培忠。谈起与詹培忠的认识过程,黄光裕语焉不详:“一般过程,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

....

黄光裕对我讲,詹培忠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是国美在香港借壳上市的全程指导者和军师,只是一个将“京华自动化”(0493.HK)的大部分股权卖给他的 庄家而已。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深入的合作关系。“我将京华自动化收购过来后,将它作为一个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后来进行的重组,都是通过投资银行完成的。”

....
不过,关于詹培忠是黄光裕借壳上市的参谋和军师一类的说法,客观上倒为詹培忠做了一次大大的宣传。毕竟,这起成功的借壳事件已经引起大众非同寻常的广 泛关注。詹培忠在多个场合表示,还要感谢黄光裕,使得他因与一个奇迹般的资本运作故事联系在一起而再次声名远播。詹培忠对黄光裕的评价极高:“他头脑极灵 活,很多事情我一说他就懂。”在黄光裕之前,詹培忠看到太多的大陆人怀揣数亿元来到香港证券市场“淘金”,他总是叹气道:“这些大陆人,真不知水深水 浅。”

...

 第一局:快刀詹培忠两步锁定目标“京华自动化”
  2000年6月底,与詹培忠有密切渊源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0070)设立的一家BVI公司(海外离岸公司)Jumbo Profit,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联合一个中介人李祥福,以1 920万港元的现金收购了原大股东的小部分股份,开始染指“京华自动化”(0493)。


一个月后的7月底,詹培忠亲自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再次以现金5 600万港元购得原第一大股东的绝大多数股份,从而控制了上市公司。詹培忠两步走的整个收购过程如下:


先以现金购得主要控股股东地位,再不断供股,是香港并购高手一贯的行事风格。所谓供股,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受股东大会之命,定向增发已发行总股本20% 之内的新股份。该权力使公司实际控制人可以不断增持股份而巩固控制权。该股份的发行定价,原则上以当时该公司股票的市场交易价为准,可以略微溢价或折让。


当时詹培忠正处于香港证监会诉其于坐庄“德智发展”(0070)时串谋伪造股份证明罪名成立和侵害公众投资者一案和解协议执行过程中,他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从幕后跳到前台,出现在新控制人名单中,若非存在巨大商业机会则实属没必要。
   第二局:增发“公众股”—詹培忠供股蓄势待发
  2000年9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以增加公司运行资金的名义,以全数包销的方式,增发3 100万股新股,价格0.4港元/股,募得1 190万港元,公司总发行股本增至18 800万股。从6月的1.2港元/股到9月的0.6港元/股,股价如此暴跌,恐怕就是在配合这次供股,因为香港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决定在低价位供股,一般前提是没有人和他抢股份,所以此类股价暴跌后的供股,最大的可能就是实际控制人在加大对公司的控制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配发的股份数量—3 100万股,折合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9.7%,恰好低于20%,因此,不需要停牌和经过股东大会决议过程。这种财技以后被多次用到。
值得注意的还有,此时由另一个与詹培忠关系密切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0070)控制的BVI公司Jumbo Profit已经从股东名单中消失,它持有的1 500万股,在两个月中消化殆尽。以“金牌壳王”的风格,二级市场的利润他要照例通吃,而把这些筹码换一次手,既可以拉下价格来供股增持,又没有实际损失,可谓一石二鸟。
後來德智發展售予楊庚霖後,又售予陳冠希父親陳澤民,後來陳澤民財困,把上市地位交予金仔詹先生又大手增持

次年,連棹峰大手增持該股,成為股東之一,同時任董事。在2007年,詹培忠有可能出售部分股權給他,其後公司注入疊碼仔業務。

其實,財經已把部分資料點破:


 连超本名连卓钊,系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人,其早年仅是香港黑帮小社团“利群”的一名打手,通过走私及向警方通信赚到第一桶金。连的产业布 局分明,通过二弟连棹锋实际控制海王集团(00070.HK);通过三弟连卓明控制新治实业(深圳)有限公司、香港浩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等,连卓明同时还 是深圳潮汕商会副会长。

  据上市公司公开消息,连棹锋持有海王集团3.75亿股,持股比例为15.58%。该公司前身是歌手陈冠希之父陈泽民名下的骏雷国际。早在2005年,陈泽民因财困卖壳给连氏兄弟,后者将公海赌船“海王星号”注入上市公司并更名为海王集团。

我不便再說甚麼了,自己想想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91

放榜翌日增持價位唔夠陸掌櫃筍霍大班挺和黃掃入「一球」 李華華



2010-8-11 AD


 

做得上市公司高層,幾時都應該兩脇插刀力撐公司,口講都未夠好,最實際係自己扲荷包增持,之不過,增持都要揀啱時機,搵個靚價位!

話說和黃(013)上星期四派中期成績表,3G業務否極泰來,出年仲可能自負盈虧,超人主席講明前景都秀麗,第二日和黃股價即刻升咗近一成。

只得開市見過吓54蚊

根據聯交所資料顯示,嗰朝早,超人兩隻頭馬──大班霍建寧同埋掌櫃陸法蘭,原來都有出錢撐老細,老霍豪掟5675萬(大概係佢年薪一半喇)買咗100萬股,而老陸就用咗810萬買咗15萬股。

再 睇睇兩位嘅入貨價,一向精明嘅老霍,平均入市價係56.751元,但係原來老陸先至係真正嘅「精明眼」,平均價只係54蚊,而嗰日和黃除咗喺開市嗰陣見過 吓54蚊,之後就一直有升無跌,絕對係超抵價……唔係話老霍俾唔起錢,之但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嗰朝佢到底做乜咁遲出手?唔知醒?抑或部iPhone 「hang機」,落唔到盤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73

和黃成也電訊敗也電訊 林本利

2010-9-16  NM




滙豐銀行及和記黃埔是香港的老牌企業,歷史超過130年。兩間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都積極拓展香港以外的業務,股價節節上升,每年投資回報超過30%。但兩間公司的海外投資最終都慘淡收場,要繼續依賴香港的業務,才能夠保持盈利。

和記洋行創辦於1860年,而黃埔船塢則在1863年成立。1969年,和記收購黃埔船塢;到1978年兩間公司正式合併成和記黃埔(和黃)。一年後,李嘉誠控制的長實成功收購滙豐銀行持有的和黃股權。1981年1月,李氏開始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

李 氏入主和黃後,大力發展地產業務,將旗下的船塢和貨倉地皮用作發展住宅物業,賺得豐厚利潤。1985年,李氏透過和黃成功收購置地持有的35%港燈股權; 之後將港燈的電廠用地發展住宅物業,為集團賺得數以百億元計的收入。除了發展地產業務外,和黃亦積極發展港口、電訊、零售、能源及其他基建業務,以及積極 拓展海外及內地市場。

1986年時,和黃集團的稅後溢利是22億元,香港業務經營溢利是14億元,佔集團溢利64%。到1997年,集團的 溢利上升至123億元,香港業務的經營溢利是52億元,比重降至約42%。和黃經典之作自然是在1993年以84億元購入英國電訊公司Orange的股 權,在1999年以1,180億元出售,賺取過千億元的利潤。當年和黃集團的溢利是1,179億元,香港業務的經營溢利是63億元,只佔集團整體利潤的 5%。

 

和黃錄得過千億元利潤,股價大幅颷升至超過150元,大股東和公司高層好不威風。當時特區政府未經公開競投,將數碼 港土地批給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惹來公眾及其他地產商的不滿。李氏不時向傳媒表示,香港投資環境太政治化,故決定擱置投資計劃,甚至不排除減少在港的投 資。又說本地業務佔和黃集團的比重很低(單指1999年),港燈對集團的貢獻十分有限。李氏的言論,很明顯是暗示和黃所賺的利潤,不是靠壟斷香港市場賺得 來,而是靠眼光獨到,大部分是在香港以外賺回來的。

自此之後,和黃果然大舉投資海外市場,以過千億元投得歐洲多個國家的3G電訊牌照,又再 投入過千億元興建網絡。當科網泡沫爆破後,不少電訊公司負債纍纍,對3G前景不敢樂觀時,和黃又人棄我取,不斷以高價購入合作伙伴的股權,令集團的負債節 節上升,從1999年約1,000億元,上升至現在超過3,000億元。

自2002年起,和黃在3G業務方面錄得巨額虧損(未計利息及稅 項),至今總數接近1,600億元,早已把之前出售Orange的利潤輸清。2004及2005年兩個財政年度,更錄得每日平均虧損1億元的紀錄。和黃要 不斷出售其他業務,或者將電訊業務重組又重組,去套現和製造特殊溢利,用來填補3G業務的虧損。

自2001年起,過去十年,和黃十分依賴香 港業務所賺得的經營溢利,去支撐着整個集團。香港業務佔集團溢利的比重,不時超過60%,甚至超過100%(因未扣利息支出及稅項)。和黃實要感激全港市 民和企業,承擔高昂的電費、碼頭處理費、樓價、租金和超市價格,去幫助和黃解決3G投資失誤所產生的財務問題。

雖然和黃的溢利已下跌至1997年的水平,每年只得百多億元,股價從高位下挫六成,回到1996年的水平;但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卻依然可以每年收取過億元的酬金。這對公司小股東及香港人又是否公平呢?

(按:本文內容參考馮邦彥《香港英資財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49

和黃負債超過四千億 林本利

2010-11-25  NM




無可否認,就算是資深股票分析 員,亦很難掌握和黃的盈利前景。除了因為該集團的業務橫跨多個行業,業務分布全球外,集團的主要附屬公 司、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達到200間,實在很難掌握整個集團的實際財 務狀況。

和黃在1999年以1,180億元出售英國電訊公司Orange, 錄得過千億元溢利。這些溢利,當中只有264億元是現金,另加214億元三年期浮息票據,其餘700億元是收取電訊公司Mannesmann的股權。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後,全球各地的電訊公司股價急挫,和黃手上的股票價值亦要大幅減值。之後集團還投入超過3,000億元發展3G業務,結 果泥足深陷。

1999年和黃錄得巨額盈利,大大壯大集團的資產負債表(即財務狀況表)。資產淨值(總資產減總負債)由1998年的800多 億元,上升至1999年的2,500多億元(見附表),上升了近兩倍。3,237億的非流動資產中,有1,762億是管理基金及其他投資,主要是因為有千 多億元「賣橙」(Orange)的收益入賬。當年流動負債(一年內償還)及非流動負債(不須在一年內償還)共1,100多億元,當中約900億元屬銀行貸 款及其他債務。整個集團有2,000億元以上的流動資產、基金及其他投資,足以抵銷所有負債,財務狀況十分健康。

到今年6月,雖然和黃的資 產淨值上升至3,000億元,但我們若仔細分析資產負債情況,和黃前景絕不令人樂觀。和黃的5,100億的非流動資產中,有600多億元是電訊牌 照,300多億元是收購合併活動產生的商譽和品牌,以及其他權利,加起來接近1,000億元。這些「無形資產」,估值可以出現巨大差距,估值高低對整個集 團的資產價值有很大影響。

 

例如電訊牌照,過去和黃是根據牌照的年期進行攤銷,再比較未來3G服務帶來的現金流量「預測」計 算出的淨現值,是否足以支持其賬面值。基於不同假設,牌照的價值可以上落很大。去年英國及意大利的3G牌照可使用年期改為無限,便為牌照每年的攤銷減少 30多億元。倘若市場對3G前景十分悲觀,預測永遠無法收支平衡(包括支付巨額利息)及錄得正現金流,那麼3G牌照的價值便是「零」。

另一 個令人憂慮的就是和黃的負債情況。截至今年6月,和黃的總負債(流動加非流動)共3,600億元,當中2,700億元是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半年間為此支 付40億元利息,年息約3%。但除了這2,700億元外,和黃還有其他債務隱藏在聯營公司和 共同控制實體的賬項內。根據半年業績披露,和黃為此支付20億元利息;若以年息3%計算,聯營公司和 共同控制實體的債項達到1,300億元。連同集團本身的2,700億元的債務,和黃實際承擔的債務總額超過4,000億元。

過去兩年和黃受 惠於利率偏低,每年約支付120至130億元利息,年息約3%。我們若進行壓力測試,假設息率回升2%,到時和黃每年要負擔的利息支出便超過200億元, 對集團的盈利將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近數月和黃的大股東和董事總經理不斷增持和黃股份,之後股價大幅上升,到底是「睇好」,抑或是「抬市」, 小投資者要自己好好思考判斷,不要盲目跟隨。

林本利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6

英法直擊和黃新橋冇錢景

2006-5-4  NM




和黃(13)旗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簡稱和黃醫藥),將於本月十七日在英國另類投資市場分拆上市

消息一出,即令長江生命科技(簡稱長科)的小股東大為氣憤。長科上市四年,股價仍未望鄉,最近又宣布供股;現在同系有醫藥公司上市,長科股東卻沒份分享成果。

李嘉誠甘冒千夫所指之風險,仍把和黃醫藥上市,皆因和黃在在需財。事實上,和黃最近公布,將兩成的環球港口業務,售予其死敵新加坡港務局(PSA),使今年上半年有近二百四十四億元特殊盈利,好向小股東交功課。

扭盡六壬,皆因去年蝕逾三百六十億元的3G,的確是個無底深潭。

「又係研究治癌藥,又係搞咩健康食品,咁和黃醫藥同長科有咩分別?點解唔一早夾埋嚟做呢?」長科小股東何先生質疑道:「李嘉誠成日叫我哋忍耐,話遲早有收成,但依家佢將幾乎一樣嘅生意擺去英國上市,咁咩意思先?」

經已退休的何先生,自言買股票向來審慎,多數只買藍籌股。但○二年長科招股時,他聽見長實主席李嘉誠拍心口說生物科技生意大有可為,遂以兩元招股價買入逾十萬股。誰知持股四年,長科股價竟縮水六成四。

「我依家都唔知間嘢係做咩嘅,唔見有好多藥出,無啦啦又走去整肥料。」蝕足近十萬元的何先生說來便一肚氣:「上市咁耐,跌足咁耐,不單只唔派息,仲話要供股!」

長科兩個月前宣布二供一,由於不甘股權被沖淡,何先生已決定注資死跟,但眼見和黃忽然分拆醫藥業務,他與另外八位股東終按不住怒火,寫信到英國另類投資市場(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簡稱AIM)的上市委員會投訴。雖然明知自己人微言輕,他們仍想「提醒」當局此股可能是長科翻版,損害股民利益。

中藥無監管難獲信任

將於本月中掛牌的和黃醫藥,上市前吹風的賣點,是其於倫敦開設的五間中藥零售店「森」(Sen)。

本刊記者上週往倫敦追查,發現「森」只有三間是地鋪,其餘兩間乃百貨公司內的櫃位。

週三中午,記者前往遊人如鯽的牛津街觀察,發現不少人經過「森」店時,都會被其新潮亮麗的門面吸引,多瞧幾眼。該店職員坦言:「很多客人都看見門面漂亮才進來看看,但半數人一看見是中藥,便走了。」

任職持牌健康顧問的途人Stout,道出自己的憂慮:「過往有人服用中藥後,產生不良副作用。所以(服用中藥)我會擔心自己吃了些什麼、擔心吃了會對身體有什麼不良影響。」

英國中醫藥學會會長吳繼東亦承認,西方社會對中醫的態度仍舊非常審慎,西醫對之評價更是負面居多。「現時英國法例還未承認中醫,故未有任何管制。就算進口中草藥,都毋須申領牌照,故很多人都認為無甚保障。」

鬼佬涼茶貴到無譜

記者在門外觀察兩個小時,進入該店的顧客人數,一隻手都數得完。曾幫襯該店治理背痛的Manhandra說:「這裡的價錢真的很貴,所以我只會在覺得痛時才來針灸。」

「森」 一小時針灸收費近九百九十元;比起其競爭對手、全國有四十二間分店的Herbals Inn,貴足一倍;吳繼東表示,專治初起感冒的銀翹散(香港約售三十元),一般牌子在英國每瓶的批發價約十四元,零售價則七、八十元;但「森」批貨給中藥 店竟開價一百二十七元,零售價更高達一百八十四元;尋常一杯涼茶,亦賣五十五元。

吳繼東估計,全英國有逾三千間中醫藥店,可謂僧多粥少、競爭激烈。身為中醫的他亦被「森」的貴價嚇退,拒絕向其入貨,更遑論一般病人。而據英國Companies House(類似香港的公司註冊處)的資料,「森」於○四年底已是間資不抵債、年蝕近六百六十萬元的公司

新藥面世未有期

至於和黃醫藥其他的業務,目前來說,盈利能力仍然有待觀察。

公司研製的新藥,至今尚未有成果。極其量只有配合放射治療、針對頭頸癌的HMPL-002及治療炎症性腸病的HMPL-004,正進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測試的第一、二期階段。

「一隻新藥若果喺FDA測試頭兩個階段,可以講係未有耐推出市場。」香港藥學會會長鄺耀深解釋:「第一階段主要研究毒性、動物測試;第二階段係睇吓人類進食後有咩反應;第三階段就搵相關病人臨床測試療效,全部通過先可以正式註冊,過程平均都要十年。」

鄺氏續說:「開發一隻新藥,投放資源相當龐大,普遍都要一億美金,中途仲有可能發現隻藥冇效,要重新研究。」

○○年成立的和黃醫藥,是李嘉誠當年響應董建華中藥港構想之舉。惟六年以來,和黃醫藥仍連年虧損,去年和前年便分別虧損五千萬元及五千七百多萬元。

如斯業績,主板上市自然無望。當年在創業板上市的長科,憑李嘉誠招牌,集資多達二十六億元,但其成績令不少股民怨聲載道;今趟和黃醫藥連香港創業板也不去,轉戰英倫AIM,集資額大大縮水,只有五億六千萬元。

AIM類似本港的創業板,專門吸納石油及黃金開採公司、賭場、藥業及資訊科技等高風險的中、小型企業,現有逾一千四百間公司掛牌,每日平均成交額只約三十五億元,是全球交投最活躍的第二板市場。

AIM審批三不管

曾投資該板股份的倫敦散戶Richard表示:「AIM只適合非常了解市場動向的高級投資者,而且投資時要非常小心,因為細公司的情況很難預料。」

倫敦交易所對AIM上市公司,監管相當鬆手。申請於該板上市,基本上三不管:毋須有盈利紀錄、不規定公眾持股量、不要求最低市值。任何公司只須聘請指定的上市顧問審閱有關文件、繳付申請費約六萬一千元(以後每年年費亦為此金額),再委託指定的證券行打庄,確保股份的流通量就可以掛牌。就算招股乏人問津,一樣可照上市。過去十年,每一百間在AIM上市公司當中,便有三間倒閉收場。

近年英、美等地興起藥業股熱潮,今年首三個月,就有十一間醫藥及生物科技公司於AIM掛牌。和黃抓緊時機,分拆醫藥業務上市汲水,股東可以每股四十五點七九元,優先認購股份。不過,持有和黃四成九股權的長實,已表明不會認購。

3G纏身大小通吃

為了區區五億多元,和黃甘受千夫所指重演「長科事件」,有證券分析員歸咎於3G。

Sanford C. Bernstein的高級分析員Andrew O'Neill說:「3英國高層Gareth Jones去年辭職,表面上以退休為由,但我認為更大的原因是他沒有信心把3英國轉虧為盈,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號,表示3英國現在身陷困境。」

他又表示,英國3G的電訊供應商達五、六家, 3英國的賤價促銷策略已開始失效:「3英國逐漸失去價格上的優勢,公司本身已經無錢賺,不能一直不停地減價。」

藥房賣電話奇招促銷

為了改善銷情,3英國已奇招盡出,例如在類似屈臣氏的Superdrug開設專櫃推銷電話,在Superdrug購物滿指定金額,可以特惠價出3手機。

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韋以安(Ian Wade)表示:「根據我們做的市場研究,往手機店或電訊商購買手機的客戶,八成是男性,故我們想到為女性提供多一個銷售渠道,兼有優惠。我們期望將來3英國的四分一生意額,來自Superdrug。」

記者觀察過五間Superdrug分店,每間都有兼賣3G手機。但記者於每間店駐足半小時,卻從未見過有客人留意或幫襯,顧客Helen更直言:「我根本不曾想過、亦不會留意它,一點都不吸引!」

過去兩年,和黃大班霍建寧都以會計藝術手法,兼出售資產或分拆業務上市,填補3G的虧損。自今年初3意大利上市泡湯、連帶3英國上市亦急剎車時,不少證券界人士已私底下競猜和黃「今年賣啲咩」。一名外資分析員說:「大家估佢一係賣Husky Oil(赫斯基能源),一係賣碼頭,呢兩瓣最值錢。但油價喺高位,好難搵人接貨。」

賣碼頭救中期業績

上 月中,和黃終決定將持有環球碼頭業務的和記港口(Hutchison Port Holdings ,簡稱HPH)和HPI(Hutchison Ports Investments)的兩成權益,以三百四十億元售予死敵新加坡港務局PSA;扣除股東貸款,此作價為去年純利的三十三倍。雖然和黃因此交易而錄得二 百四十三億元特殊盈利,趕及於中期業績入賬,但此舉被視為殺雞取卵。

船務顧問公司Drewry的倫敦分部董事Neil Davidson指出,港口原是整個和黃集團經營得最好的業務,收入一向可觀,今次和黃決定把兩成權益出售予PSA,無異於一次過預先提取未來的收入。以後,和黃將每年少收二十億元的經常性收益。

更何況,去年中和黃為收取七十二億元特殊盈利,經已將兩成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和一成中遠國際貨櫃碼頭的股權同樣售予PSA,即變相協助對手坐大。

舊臣擅擴張過檔敵方

市場傳聞,今次賣碼頭,是和黃主動向PSA提出的。人人都說PSA出價太高,但須知道PSA的行政總裁Eddie Teh,曾於HIT及和記港口工作十三年,於○二年才被挖角至PSA,他肯定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和黃碼頭的底蘊。

生於馬來西亞的Eddie Teh,早於八九年便加入HIT,任職業務發展經理,後平步青雲升任和記港口總經理,以擅長打江山、擴充版圖見稱。和黃於九一年收購英國最大、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投資上海集裝箱碼頭及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都是其得意之作。

在Eddie Teh的管治下,PSA去年合共處理四千一百多萬個標準貨櫃,增長兩成四;相較和黃的百分之八增長強得多。去年底和黃仍是碼頭一哥,但完成交易、此消彼長下,PSA不難迎頭趕上,取代和黃的龍頭地位。

PSA一擲千金,即可進入其久攻不下的大陸市場。再者,成為HPH及HPI的小股東後,以後就更知己知彼,甚至可左右和黃再出售或分拆碼頭的決定。

東征西討銀

3G何時歸本,現恍如和黃管理層與投資界會面時的忌諱。如三月尾和黃大班霍建寧與基金經理會面時,已將視線轉向去年購入的法國香水連鎖店Marionnaud,說指望其成為盈利火車頭。

不過,斥資五十二億元現金收購的Marionnaud,業績其實麻麻,○四年更因涉及錯誤計算供應商回贈及存貨價值等醜聞,須撤換財務總監及撇賬九億五千萬元,使○四年中期業績錄得八億一千萬元虧損。當時就有分析員批評,屈臣氏出價「極度慷慨」。

經常購買香水的法國女士Laure,對Marionnaud印 象欠佳。她說內裡陳設混亂,恍如菜市場,「我要時常留意自己會不會不小心踢到什麼東西。」她寧幫襯其對手、陳設整齊的Sephora。

賬目出錯的Marionnaud,至今仍未公布○四年全年業績,但和黃仍留任部分原來的管理層。該公司最近又被指控,在九七至○○年間,涉嫌與國際著名香水公司聯合操縱香水價格,結果被法國競爭委員會罰款超過一億二千萬元。該委員會公關部發言人對記者說:「今次是想讓公眾知道這樣做是違法的,我們還繼續進行調查,若發現香水公司再犯,將加重刑罰,可能數以倍計。」

屋漏偏逢連夜雨,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韋以安只淡然回應:「這類控訴歐洲經常發生,屈臣氏一定會上訴。」

不過,法國專上學院ESLSCA奢侈品業管理系講師Gamon則認為,事件既令Marionnaud形象受損,亦增添日後做生意的難度。

期望Marionnaud成為系內新的火車頭,看來仍是一廂情願。最初公布出售碼頭後,和黃股價曾一度升穿七十九元,但不出一星期即回落至七十六元左右。換言之,和黃一日不能扭轉3G年蝕逾三百六十億元的局面,任憑它如何賣家當套現,或者谷其他業務上市汲水,要解市場憂慮,並不容易。

AIM上市公司咩都有

九五年面世的AIM,如今總市值逾一萬億元。在其掛牌公司包羅萬有,例如專門打撈沉船廢鐵及海底寶藏的Subsea Resources;在剛結束內戰的蘇丹南部探油的White Nile;及於四川雪山採金的Central China Goldfields等公司,雖然業績全部見紅,但一樣有投資者敢於押注。

部分本港掛牌的內地企業,如超大農業(682)早於去年中,便分拆旗下種橙的亞洲果業(Asian Citrus)於AIM上市,比和黃更先汲水。

長科買負資產

長科於兩個月前宣布二供一供股計劃,集資近二十一億元,為的就是籌措彈藥,以十二億元收購美國藥業公司Vitaquest的八成股權和一億七千萬元高級優先權益。但原大股東在出售股權前,早已將公司搾乾搾淨。

Vitaquest由藥劑師Edward Frankel創辦,總部設於美國特拉華州,主力研製和生產營養食品,銷售至全球三十五個國家。收購前,該公司的股權主要由Edward Frankel的兒子Keith Frankel,投資控股公司MidOcean Partners,以及兩名獨立股東Steven Kotler和Steven Gilbert持有。

Steven Gilbert在美國投資界享譽盛名,曾於炒家索羅斯麾下長達十年之久,協助創辦Soros Capital,為其左右手。九八年自立門戶,成立投資公司Gilbert Global,管理客戶逾一百五十億元資產。

Vitaquest業務本來中規中矩,○三和○四年均賺逾億元。但去年公司向銀行借十億八千萬元,再向股東派發八億六千萬元現金作股息,另撇除早前借落的二億四千萬元的股東欠款。一連串動作,令Vitaquest變成負資產十一億元的公司,長科購入如此五癆七傷的公司,令人費解。

超人投資非百發百中

李嘉誠麾下的和黃,以低買高賣見稱,但其實超人投資都有跌眼鏡的時候。

譬如和黃曾於八六年,與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合資經營煤炭貿易;翌年又斥資近二百七十萬英鎊收購於南非津巴布韋採金的公司Cluff Resources。最初幾年,和黃都在年報中向股東交代煤炭的銷售量及黃金的開採量。

不過,隨着國際煤價及金價在九十年代初下滑,九二年以後,和黃便再無提及這些業務;至九五年,有關公司更無聲無息的在和黃的附屬及聯營公司名單中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8

和黃套現450億碼頭無位泊

2011-3-24  NM




上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談到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中規模最大,在2009年佔GDP 24.1%,僱用近80萬人。預算案提到政府已經展開在青衣西南發展十號集裝箱(即貨櫃)碼頭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研究預計可於今年年底完成。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7年上任後,已提出要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吸引更多船公司來港停泊裝卸貨物,增加香港的貨櫃吞吐量。他在2008年初宣讀的財政預算案,便提到政府正「積極」考慮發展十號貨櫃碼頭的適當地點。現在過了三年,政府差不多原地踏步;相信到明年六月曾財爺卸任時(若果不用提早落台),十號貨櫃碼頭依然是在研究階段中。

香港的貨櫃碼頭發展始於1970年,當年政府在葵涌發展貨櫃碼頭,一口氣推出一號至三號碼頭的發展權,由三間不同公司奪得。之後政府每隔數年便推出新碼頭的發展權,到1987年香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已佔全球首位。但自從1992年政府批出九號貨櫃碼頭發展權後,便停止批出發展權,一直「冬眠」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二十年。

其 實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有計劃在大嶼山興建新貨櫃碼頭,將港口發展和興建新機場工程連成一體。可是在1999年,前任特首董建華將原先規劃興建貨櫃碼 頭的土地,改為興建迪士尼樂園,之後便再沒有討論另覓新址興建碼頭。要到2002年在合和胡應湘的大力推動下,政府才再開始考慮研究新碼頭選址和興建港珠 澳大橋。當時和黃高層霍建寧公開表示此舉會打擊原本的碼頭經營者,指摘胡應湘想「做他們的世界」。

熟悉本地貨櫃碼頭業發展的人都知道,葵涌貨櫃碼頭,除了七號碼頭外,其他碼頭都不是主要透過價高者得的方法來分配,而是以招標和私人協議形式批出。即使過去財團以數十億元的地價和興建費用投得碼頭,過去二、三十年亦早已收回成本,賺個盆滿鉢滿。

最近和黃將旗下珠三角港口業務(主要是香港及深圳的貨櫃碼頭業務),包裝成商業信託基金並分拆在新加坡上市, 便為集團在今個財政年度錄得約440億元收益,套現450億元,這有助降低集團的負債比率,幫補過去在3G業務的虧損。和黃今次分拆港口業務預期會收取 640億元(包括仍然持有的基金單位市值),以大約6%的股息派送計算,和黃今年的港口利潤接近40億元,明年預計會超過40億元。

 

很明顯本地的大財團在香港和深圳兩地,操控貨櫃碼頭收費去賺取暴利,嚴重損害港人的利益。大財團在香港收取全球最貴的碼頭處理費,令貨櫃吞吐量增長放緩,阻慢興建新貨櫃碼頭。過去一年多,本地貨運量大幅回升,不少中小型的海上運輸公司找不到足夠碼頭泊位去起卸貨物,嚴重影響生意的流轉。

最近政府因應發展啟德郵輪碼頭,收回觀塘及茶果嶺的公眾裝卸區用地,迫使一些回收商與中小型海上運輸公司爭用其他公眾裝卸區,出現中小企「自相殘殺」的局面。

近日中遠太平洋董事副總經理黃天祐接受報章訪問,便提到自從九號貨櫃碼頭在2003年底落成後,香港便沒有新的碼頭泊位供應,出現集裝箱運力供不應求的情況,船公司只好選擇深圳的港口。黃天祐指出政府對興建十號碼頭一事,多年來只是說而不做。

特區政府為了保護大財團的利益,犧牲中小企及全港市民的利益,正是香港主要的深層次矛盾。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3

和黃融資 意在抄底?

http://www.eeo.com.cn/2012/0113/21946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鄔瓊 1月10日,港媒稱香港和記黃埔計劃分別發行5年期和10年期美元債券,其中5年期美元債券計劃融資5億美元,10年期債券計劃融資10億美元。

原本常例的年初融資舉措在2012年複雜房地產市場環境當中讓人頗多聯想。

此前,有消息稱和記黃埔將投資400億在成都拿地,但2011年12月21日,和記黃埔發言人稱,無論400億成都抄底抑或收購成都房地產公司均屬傳聞。

1月10日,本報致函和記黃埔,詢問其近期內地土地儲備計劃及投資傾向,和記黃埔方面回覆本報:「目前階段,我們暫不擬接受相關採訪,希望能給予理解。」

但2011年底的兩個月,和記黃埔先後以底價拿下佛山南莊生態區商居用地和上海趙巷鎮特色居住16號地塊。如果自2011年6月計算,和記黃埔已經投入超過137億元在內地吸收土地儲備。

時機

和記黃埔本是李嘉誠著力內地房地產的主要平台,與李嘉誠旗下另一集團長江實業的地產利潤主要來自香港不同,按2011年中期報告,和記黃埔總土地儲 備約980萬平方米,其中93%集中於內地,遍佈近20個城市。自2011年下半年,冷清的內地土地市場成為和記黃埔擴充土地儲備的舞台。

儘管此間已有內地主要開發商希望甩賣儲備獲取現金,用於2012年「抄底」,但世聯地產董事長陳勁松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郁亮對其稱萬科當前的甩賣是為「保命」而非「抄底」。

「2012年上半年貨量壓力很大。但市場和政策卻不明朗。」有接近萬科人士稱。隨著房產貨量的積壓,與之相應的是利息成本增加,「對於住宅依賴度大,且規模龐大的公司而言,2012年確實有困難。」

開發商對市場及政策判斷開始趨於悲觀,此前大多數開發商認為市場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見底,政府可能會因此救市。

富力地產執行董事呂勁曾在公開場合稱:2012年的銷售目標制定,首先考察區域公司總貨量,如果實現70%-80%的去貨率,即可被認作完成目標。保利地產方面亦對本報表示,除非出現特殊情況,2012年銷售與2011年持平即是勝利。

「對於開發商而言,2012年看重的將是現金流量而非土地儲備。很少有開發商在土地市場上有競爭力。」有中介機構對本報表示。

內地開發商缺乏土地市場的競爭能力,似乎為和記黃埔帶來了大幅增加土地儲備的可能。

此前長江實業執行董事趙國雄曾公開表示,受政府緊縮房地產貸款影響,土地價格在過去三年,已經從紀錄高位回落到合理水平,其認為內地土地競標趨於理性。

「這符合李嘉誠的風格,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他是香港土地市場最大的買家。」有香港地產界人士對本報表示,「抄底的時機並非僅看當前土地市場如何,另一個考察目標是市場中的對手是否有競爭力。」

此外,亦有香港媒體報導,李嘉誠認為未來內地房地產尚有發展空間。

資本的力量

「對於目前的內地市場而言,港商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更高,這與內地開發商強調土地儲備的能力不同。」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表示。

該香港地產界人士認為,同樣受到政策影響,大多數香港開發商應對調控的能力較內地開發商更強,因為港商在內地的發展過程中並非強調規模,而是強調土地質量與資本運作的空間。

「內地開發商主要依賴銀行,除銀行外,任何高息融資行為對其而言都是高風險的。他們在資本市場上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稱,「港商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強,資本市場議價能力更高。」

在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看來,這不僅與港商長期在國際資本市場浸淫相關,另一層面也與港商資產質量相對較好相關。

「核心是港商的抗風險能力。」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稱,「國際資本市場對內地房地產商不信任的一個核心因素是這些地產商大多重視規模,而非資產質量。資 產質量不僅僅取決於土地質量,同時取決於資產配置能力,但內地開發商往往只有規模,規模意味著高槓桿和高融資成本。那些運作上市時對外宣稱的模式是希望獲 取資本市場的認同,但這些模式均未接受過市場週期的檢驗。」

該香港地產人士補充稱,對於港商而言,所謂的資產配置並非僅僅是地產業務配置,抑或內地地產業務配置,事實上港商的國際化程度更高。

「香港的不動產,除銷售外有很多用途,例如香港商場和寫字樓可以整棟交易,亦可用於出租,李嘉誠還通過旗下出租物業運作REITs。但在內地寫字樓整棟出租與出售都受到相關政策限制,這就使得內地開發商在現金籌集上無法與港商相比。」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對本報表示。

另一層面,種種限制以及規模化的發展模式,使得內地開發商的現金水平往往與政策調控相關,當銀行能大規模地發放貸款的時候,這些貸款被用於炒高地 價,而一旦銀行緊縮銀根,內地開發商幾乎無力進入土地市場。此時的港商則因為現金水平及資本運作能力均高於內地開發商而在土地市場具有競爭力。

事實上並非僅僅是和記黃埔,近期在內地土地市場上表現積極的均為港商,2011年9月,在昆明誕生了2011年以來少有的地王地塊,其中爭奪者為香港恆隆地產和新加坡烏節地產,在83輪的爭奪之後,恆隆地產最終以接近35億元的價格拿下該幅土地。

「這說明在重點地塊及重點項目上,內地開發商基本退場,爭奪者變成那些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港商。」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