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氣管網改革走哪條路?

2013-11-18  NCW
 
 

 

□ 陳衛東 文

自8月底蔣潔敏貪腐窩案爆發以來,中石油這個 “長子”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關於分拆中石油的方案傳言不斷,而分拆管道公司則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個版本。熱傳的“383 改革建議”更提高了人們 “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的預期。但在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這些預期並未 “對號入座” 。

早在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重組時,就管道是否獨立的問題曾反複討論。假設當時讓管道獨立了,由誰來 管理,由誰來投資建設,由誰來監管等,這些也都是難題。所以討論的結果,大家還是認為把管道放在石油公司里最為合適。因為首先石油公司必須解決自己油氣資源的輸送問題,積極性肯定最高;其次,當時的管道建設很落後,需要大量投資,且回報期很長,只有以建設垂直一體化航母級企業為目標的石油公司能承擔。

到2002年,中國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西氣東輸”開工時,原國務院體改辦體改所就提交了一份名為 《長距離管輸與城市配氣監管框架研究》的報告,提出天然氣生產與管輸分離,並成立相應監管機構的建議。此後,關於成立獨立管道運營公司的設想和建議不止一次被提起和討論。

近十年來,中國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長超過15%,本土產量年均增長也超過10%,天然氣管網建設更是進入了超常規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國消費了近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管網輸送能力為1600億立方米,大致上滿足了消費增長的需求。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迫使減煤增氣的能源結構轉型必須加速,這令天然氣的需求更為強勁,而現有的獨家排他的管道投資運營模式成為瓶頸。因此,管道業務分拆再次被高分貝地提了出來。

15年過去了,回頭看1998 年的討論,應該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直到今天,還是“三桶油”為了解決自己油氣產品運輸的問題,對管網投資保持最高的積極性,保證了管道的超常規發展速度,基本滿足了天然氣快速增長的需求。

15年來,關於分拆重組油氣管道業務的多次討論,所有方案都需要通過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 ,而不是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完成。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了,石油是市場化相對滯後的一個行業,價格市場化的進程還遠未完成,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進程也遠未完成。盡管相對滯後,但油氣行業絕不是一個改革靜止不動的行業,它與整個國家一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非常規油氣、煤制油氣和新煤化工等產業的崛起,即使是最壟斷的上游業務和管道業務也開始有多元投資,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正在逐漸加強。

到底以何種方式,來推動正處於快速增長、投資巨大、而又在寡頭壟斷控制下的油氣改革進程?第一種模式是先行政分拆 “三桶油”的管道業務,再重組一家或幾家管道公司,以政府行為推進市場化的模式;模式二是通過邊緣革命增量改革,培養市場力量,鼓勵多元投資、所有管道必須向第三方開放等穩步漸進的模式,以市場配置資源,最終完成管道體系的市場化改革。

第一種模式來得快,只要政府下決心,說幹就能幹,但可能後患不少。因為上游還是寡頭壟斷狀態,與1998年時沒 有太大不同,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行政重組反而增加了管理界面,增加了成本,投資主體和投資積極性也不會增加效率難以增加,做出一鍋 “夾生飯” 。第二種模式是漸進式改革,需要時間較長,但可以發揮多個積極性。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本就是漸進的過程,對於漸進的改革我們有比較成熟的一套做法和經驗。從國際經驗來看,油氣管道網絡總的發展趨勢也是開放市場、多元投資,以及政府加強監管。

我的判斷是,油氣管道體系的改革還遠未到 “時不我待”的時點。三家石油央企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還沒有完全消退,仍可繼續超常的管道建設投資。更重要的是,管網體系是驟然式改革還是漸進式改革其實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上游油氣資源領域的改革是否到位。只有上游的寡頭壟斷打破,中游管網才可能形成市場化的議價談判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

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以此原則判斷,油氣管道體系改革可能更傾向第二種模式。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因素的自我培育,最終通過市場完成管道資源的配置,水到渠成。

雖然時間要多一些,但可以減少折騰,減少損失,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重組。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5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債券大佬30億深陷烏克蘭泥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51

571143-System__Resources__Image-632265

被譽為“白衣騎士”的知名債券基金經理哈森斯塔伯(Michael Hasenstab)在烏克蘭國債上半年巨虧30億美元,顯示了抄底這種事的風險真的很大。

哈森斯塔伯管理的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去年陸續購買了70億美元的烏克蘭國債,這些國債的價格最近半年來幾乎腰斬,因烏克蘭東部戰爭持續,且政府財務狀況惡化。

20150201_UKR1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收益率下降,相關不確定性凸顯出的背景下,新興市場投資者面臨著挑戰。許多新興市場投資者都希望購買冷門資產以獲得高回報。哈森斯塔布對烏克蘭作出押註,他大約擁有一半的烏克蘭國債,是該國最大私人債權人。

彭博社報道稱,烏克蘭必須在未來三年時間里償還140億美元的海外債務。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其75億美元國際儲備的一倍。與此同時,烏克蘭經濟則陷入了雕敝的境地。政府官員預測,繼去年下滑7.5%以後,今年烏克蘭經濟將再度下滑4.3%。與分裂勢力之間的軍事沖突自去年4月份開始以來已經奪走了5000多人的生命,導致該國東部多數地區的企業都陷入了混亂狀況。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除此前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170億美元援助外,烏克蘭將需要再借貸至少150億美元,才能避免債務違約。

此外,上周華爾街日報傳出消息稱烏克蘭已經聘用投資銀行拉紮德協助該國與外國債權人就高達200億美元的債務進行重組協商。

不過哈森斯塔布認為烏克蘭的危機只是短期現象,烏克蘭的長期潛力是很可觀的。他去年四月時表示,“那里有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人力資本和農業補助,而且烏克蘭雄踞歐洲和東方國家之間,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地緣政治方面來說都擁有戰略性的重要地位。盡管短期內面臨財政問題,但烏克蘭幾乎沒什麽債務。烏克蘭的債務與GDP比率僅為略高於40%,我們認為這個數字是可以管理的;這一比率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左右,與所謂的‘問題’國家相比更是很小的一個比率。當我們首次考慮投資烏克蘭的債券時,這在我們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但在後來,危機就到來了。”

哈森斯塔伯的團隊管理大約1900億美元資產,因其經常投資陷入困境國家的國債,在政府領導人中間獲得了“白衣騎士投資者”的聲譽。他是匈牙利、愛爾蘭和烏拉圭的最大單一投資者。截至去年9月30日,他還持有馬來西亞10%的已發行國債,以及韓國5.6%的已發行國債

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 Inc.)數據顯示,過去10年,鄧普頓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為8.1%,相比之下,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4.4%。不過在2014年中,哈森斯塔布麾下基金的表現落後於大多數同類基金。彭博社稱這種虧損更多地是來自於烏克蘭債券,而非其他任何國家的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