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府贏一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3.html
長實發表聲明稱, 由於證監會指雍澄軒酒店可能是一項集體投資計劃, 雖長實不認同, 但同意取消雍澄軒酒店交易。

自從長實拆售旗下酒店之後, 全城熱烈討論, 不少人指長實管理層為富不仁, 走法律罅, 連一蚊都要賺盡。政府聽到這些聲音, 其取態看似希望長實自律, 又呼籲市民購買時小心, 但看似政府也拿長實沒有辦法似的。

當時, 連止凡也認為政府真的拿長實沒有辦法, 因為深知長實背後的龐大法律團隊, 比政府律政署入面工作的團隊還要厲害, 長實出招之前一定先深入檢視清楚有否法律問題, 政府要對付長實的確不容易。

誰不知長實會走法律罅的同時, 政府也一樣有高手會走法律罅。政府不正面檢視銷售的法律問題, 反而下令證監會調查此舉有否觸犯非法集資的條例, 令長實今天被迫要取消所有交易, 政府算是贏了漂亮一仗。

不過有一點聽得不太明白, 長實單方面取消所有買賣, 向買方退還酒店房間的所有訂金及所有部分付款, 連同由繳付訂金及部分付款各自的日期起計至2013年5月30日止期間訂金及部分付款的應付利息, 即是退訂及利息, 為何不用賠雙倍訂金呢?

假如我落了100萬訂, 我不買就要給你吃掉100萬訂金, 今天你不賣不是只退回這100萬加利息, 而應該再賠我100萬才對。這是二手樓買賣雙方的正常交易操作, 賣方撻訂要賠雙倍訂, 為何買長實的二手酒店就不適用呢?

記得97年長實的嘉湖山莊, 買家撻訂後, 長實還要追收人家樓宇差價, 不賠就被告上法庭。今天長實自己的法律團隊棋差一著, 真的只需要還訂及賠利息了事? 他們的買賣合約真的這麼不公平嗎? 實在不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91

一年贏一千萬

日前和老同學IT人食飯聊天,從工作談到家庭、談到“湊仔經”,最後話題落在股票投資。IT人問:“你知道我戰績最好那年贏多少錢嗎?”然後自問自答:“一千萬。一年,net profit。”

IT人是逗份人工的普通打工仔一名,他還自謙只是基層員工,連中層管理人員都不算。池某也見過有朋友靠份人工起家,一步步累積炒至千萬倉,這並不是什麼奇聞,但說一千萬元僅是一年的純利,聽起來就點驚人了,不能不問個究竟。

IT人分享他的觀點,打工仔要累積7位數字的資產,可以靠份人工、靠儲蓄,但想把身家推上8位數字,就不能不靠投資。同樣,要把身家由一球打上十球,不可能靠那丁點股息,或去追逐跑贏指數幾個百分點,一定要瞓身爆發力最強的股票,食盡爆炸性增長的一段,隨即換馬食下一只。

他認為,每一間公司面對的經營問題都不一樣,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分析兩只股票,更不能只看一兩個指標就買一堆差不多的股票。若以不同的全套標準去持有多只股票,會令自己非常辛苦,應接不暇;若只看某些指標就買多只類似的股票,總會有一些升唔起的,拖累整個倉的爆發力。

所以他的做法是做足功課,仔細分析,千挑萬選,找出最值得持有的那只股票,全倉買進,持有至找到更值搏的,再全倉換馬。過去十多年,他由幾十萬贏到過百萬,到幾百萬,到過千萬,主要是靠先後持有的三只股票而已。


長期保持一注獨贏,最大的問題是伴隨著高增長的極大variance,令整個倉大幅波動,起伏不定。IT人對此則早有心理準備,他的人工已足夠生活所需和養妻活兒有餘,沒有後顧之憂,一年多幾球少幾球的波動並不影響生活質素,故能處之泰然,未感壓力。

聽完IT人的介紹,大致清楚其操作方法了,簡單地說,就是承受大波幅搏取高增長,若所截取的一年剛好是大幅向上的一年,成績會顯得很勁爆;若是攤長到十年八載來看,雖然也算得上是好成績,但並不算很驚人。

從離開校園踏入社會頭幾年,一般打工仔的身家差距基本上就是人工的差距,淨資產大概就是半球與一球之差,人工特別好的可能有兩球。從現在倒看十年前,與池某同輩的同學和朋友,當年大多數都是處於這個水平之間。儘管大家選擇的路向不一樣,有的只買股不買樓,有的只買樓不買股,有的先買股後買樓,有的先買樓後買股,到十年後的今天,大部份的淨資產都有十球八球左右,也有一些達到十一、二球,人工的差距對資產多寡的影響反而不太明顯。

如果說這就是過去十年環境所造就的“大市”,不難發現那些與“大市”同步的朋友,都有一些鮮明的共同特點:他們都是工作認真、生活投入、對家人負責之人,資源分配都是以滿足自己和家人生活及能力發展所需為優先,不會以投資為主導,更不會理會什麼“被動現金流”、“財務自由”之類的述語,只要把資產規模發展到足夠大,“財務自由”只是隨時都可作出的選擇而已。

反觀少數跑輸“大市”的朋友,也有一些很明顯的特點:他們大多數會很偏執地非常信任某一只基金、某一只股票或某一套選股方法,平時的話題離不開“冧把”,離不開“財務自由”之說,對很多“冧把”如數家珍,卻沒從任何一個“冧把”贏過足以“自由”的大錢;他們經常與指數比較回報率,但一年一年過去,身家只是隨著指數浮浮沉沉。十年過去了,即使對比已經很明顯,他們仍會堅信自己的一套,而把別人的成功視為運氣,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某個藉口。

再過十年,又會如何呢?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現在的起跑線已經大不一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