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年學得會優衣庫嗎?日本商業史專家告訴你9個要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6/148913.html

陳年要向優衣庫學習,可是能學得會嗎?浸淫日本商業史十年的專業人士給陳年提了9個要點,以窺見優衣庫成功的秘訣。
\有奶就是娘,在雷軍投資凡客誠品之後,陳年掀起了向小米學習並且致敬的熱潮。發布會、做產品、粉飾自己對用戶體驗的關註,這一切不都是雷軍的痕跡?據說那是一次大酒之後,雷軍告訴陳年:快速擴張是上個世紀的打法,時代變換了,需要跟著用戶走。之後的陳年貌似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開始整合凡客誠品:員工從一萬多人銳減到300人,只做襯衫,專註專註,還是TM的專註。即使只做襯衫,這個部門也從原來的200多人縮編到了7個人,他們都是凡客襯衫的鼻祖。

當年曾經隨陳年一起創業的一位員工對今天的陳年評價很中肯:“凡客從一種傲慢過渡到另一種傲慢。陳年一開始說自己的營銷大師,現在又說自己是產品經理,整個凡客只有陳年一個人。”說得多好啊,別忘了,偏執如喬布斯還得靠喜歡男人的偉大男人庫克來塑造產業鏈呢?

陳年還提出要向優衣庫學習,“以前我看不起優衣庫,現在我要向他們學習”。但就我浸淫日本商業史多年發現,陳年老師還沒有窺見優衣庫成功的秘訣,今天,我撥冗手把手指導他一下吧。

1.產品經理也好,工匠之心也罷,要從一件產品的企劃開始就深入到產品中,一絲不茍。這不在於你只做一種產品,還是做很多產品。

只做襯衫屬於過度專註。在一些行業里這樣可以,但在服裝行業恐怕並非如此。手機做爆款當然可以理解,正常人類一年換一部手機,但襯衫屬於快速消費品,況且凡客誠品的低價策略轉身很難,小米一部手機可以從1999元瘋狂降到399年,凡客誠品根本沒這個可能性。

優衣庫很專註,只做服裝,但產品線很豐富,從羽絨服到褲衩襪子,不一而足。

2.屌絲經濟已經快到頭了。

說起來,優衣庫的成功跟當年凡客的爆發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繼承了家族企業,銷售西裝。但很快,他發現,西裝價格昂貴,現金流轉慢—一個日本老爺們通常一年也不見得購置一套西裝。柳井正才決定做休閑裝。而且,優衣庫風行日本的時候,正是泡沫經濟崩潰的時代,質優價廉的休閑服迎合了大眾所需。但在日本經濟複蘇之後,優衣庫也積極變革。

柳井正大部分策略都能獲得管理層的支持,只有一件事兒,大家眾口一詞的反對,那就是讓優衣庫漲價。2004年,優衣庫少見地在報紙上做了廣告:優衣庫將告別低價時代。柳井正的思路異常清晰:優衣庫不能再靠賣相對於價格品質優良的產品了,優衣庫要做那種真正品質好的服裝。

跟陳年那個著名的“襯衫之旅”一樣,當時柳井正耐心地解釋了優衣庫的材質是多麽優秀:他們的羊毛衫用的是內蒙古開司米絨,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羊絨;搖粒絨衫曾經是美國航空航天局開發的可以調節溫度的材質(也就是說你把空調穿在身上),意大利的諾羊毛,還有享譽世界的日本牛仔布……

但即使材質優秀,優衣庫的價格還是很有競爭力,因為從產品企劃、管理、物流到店鋪銷售,都是優衣庫親自負責,節省了外包的成本,然後柳井正把節省的成本當做優惠讓利給消費者。

同樣,對凡客來說,現在時代也變了。雖然這是每一個品牌都標榜自己變low逼的年代,但他們可伸展的空間不足以想象。29元的襯衫和帆布鞋只停留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凡客要想成就品牌,道路又遠又長。至少從當年,陳年抨擊LV來看,他對品牌的理解還停留在粗淺的田地。

3.善於學習。

這一點陳年老師還是值得尊敬的。聽說他最近一直奔波在外,不斷探訪那些成功的服裝品牌,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一點跟當年創業期的柳井正倒很類似。柳井正最初是向佐丹奴和GAP學習:研發那些質量過關,價格低廉的休閑服。

4.如果你趕不上潮流,就做那些任何人都能喜歡的產品

比如優衣庫從來不是個有個性的產品,他們的理念是,一款產品,老頭、大人、小孩都能穿、都說“好”,就是尺寸不一樣而已。

5.別再過度營銷了。

當年,凡客體的爆紅純屬偶然現象:撥動了屌絲們的G點,不修邊幅的韓寒對抗裝逼浮華的郭敬明,相貌平平酷似葛優的王珞丹剛剛升職成功,這都是屌絲逆襲的勝利……但其後,凡客的“怒放的生命”則成了一場看似宏大,內核卻空洞的失敗營銷……

不做廣告,優衣庫在創業期把大部分資金用於店鋪開設和產品研發上,他們幾乎沒有做過廣告。這一點是反互聯網思維的典範:在資本推動下,花大錢做廣告,迅速積累人氣,是今天互聯網公司的慣常做法,但優衣庫很少涉及。

6.別被資本牽著鼻子走。

對財神爺雷軍感恩戴德可以理解,但做手機和賣衣服真不是一回事兒。何況人家雷軍都說,自己是跟同仁堂、海底撈學習的。投資人希望你迅速擴大規模,立竿見影。但一個品牌的沈積豈止幾年內年能完成?優衣庫一直拒絕外部投資人介入,堅持走自己的路,讓班尼路說去吧。

7.學學優衣庫的工匠之心。

柳井正說,優衣庫的成功得益於他們一直遵循工匠之心:從產品企劃、生產、銷售到銷量反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失效,都要用工匠之心來對待。比如說,就算是價格1000日元的一條褲衩,都要經過精細的企劃、耐心地設計才能出現在店鋪里。

在這個產業鏈條上:優衣庫負責產品設計,然後發送設計方案給長期合作的工廠,制作出來的衣服由優衣庫全部買斷,發送到店鋪,然後再把店鋪的銷售情況反饋給公司,由此來制定下一步商品企劃和設計的方案。

後來優衣庫把這種方式推廣到全世界。優衣庫在外國的公司都有一個龐大的研發團隊,他們的工作就是捕捉時尚潮流,企劃符合當地國家審美的新產品。對於那些不賣錢的商品果斷清除。

即使陳年就賣襯衫,那麽您做到工匠之心了嗎?

8. 有危機意識。

這個估計陳年老師已經有了。但柳井正說,危機不是不安,危機=機遇。

9.敢於試錯。

柳井正也不是神,犯過很多錯誤,比如盲目開店。後來,優衣庫就改變了策略,在一個區域開店,保證盈利之後,再進行擴張,這樣幾乎每一家優衣庫都能盈利。但是陳年老師,我現在擔心您一錯再錯,從哪跌倒就在哪趴下。您得記住,違背行業規律會摔得體無完膚。

陳年老師的襯衫據說銷量不俗,但我以為,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對自己過度反思,說以前凡客誠品的產品都是垃圾。哥,如果你以前的產品都是垃圾,那曾經買過你帆布鞋的我,豈不是垃圾的擁躉?


盤點小米這5年:什麽是雷軍“你學得會”的3把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7/149526.html

黑馬說:4月6日,雷軍發了一個朋友圈:五年前的今天,北京中關村保福寺橋銀谷大廈807,14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小公司就開張了。

文丨 金錯刀


4月6日,雷軍發了一個朋友圈:五年前的今天,北京中關村保福寺橋銀谷大廈807,14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小公司就開張了。

 

蔡文勝的留言是:小米五周年相當於中國互聯網20年,開創了軟硬結合快速成長的先例。

 

據說,幾個月前,公司內部會上,雷軍突然問參會的同事,怎麽評價他的工作。大家都不吱聲,估計沒人敢評價。雷軍自己說:工作好壞也不講了,反正你們看得到,這5年來,我自己是每天工作12個小時,每周工作6天,從未有一天懈怠過,我沒有虛度這5年來的任何一天。

 

歡迎大家在我微信公號【金錯刀】上留言,你如何評價雷軍這5年?

 

小米這5年,很碉堡,很顛覆,很生猛,很透明,基本沒有什麽秘密可言。

 

北大教授黃鐵鷹有一個案例的叫法“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學不會”。我想換個方向,盤點下小米這5年,什麽是雷軍“你學得會”的第一秘密?

 

我認為有3把刀,也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必須要見血的3把刀:

秘密1:產品上動刀——爆品戰略
 

爆品戰略說的簡單點,就是單機絕殺,靠一款產品打穿市場,甚至成為第一。其實傳統企業也有做爆品成功的,但比較少,比如加多寶,就靠一個紅罐涼茶做到幾百億。

互聯網公司則是必須拼爆品,比如騰訊就擅長做爆品。

但是,小米式爆品有什麽特殊的?

我覺得還是跟創始人性格有關,我用一個詞,叫All In。All In就是德州撲克中的一個用語,就是全下,就是孤註一擲。

我曾經跟梁寧聊過這個話題,她拿過雷軍的投資後來賣身騰訊。她說,你知道騰訊的爆品是怎麽打造出來的嗎?是靠花錢如流水,她說到騰訊才知道什麽叫花錢如流水。有一次,她讓設計公司修一張圖,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她簽字簽到20次手已經軟了,但在騰訊最後修了200次。

她把這個故事講給雷軍,雷軍說,我們差不多也是這麽花錢如流水。

雷軍最大的一次浪費,是把第一代紅米總共40萬臺扔掉了,已經下了訂單,但是沒有達到標準,全部扔掉。小米會準備幾套方案,最終上市的只有其中一套。“這當然會帶來巨額的浪費,但這個浪費是必要的。”

周鴻祎是個產品創新高手,但是,第一把做特供機卻失敗。他總結最大的敗因:不夠All In。老周甚至說找雷軍聊過,雷軍說,你要是想做手機,想想你能不能全力以赴,能不能來領軍,你要是能親自帶隊,咱們可能還有得一打。他說你總不能弄個部門,弄個總監就覺得能跟我打吧。他還說你公司雖然人多,但你在手機上能放多少人?放100人?500人?我有幾千人在做這件事情。

雷軍做爆品的一個最大殺招就是性能高一倍,價格砍一半。

這種價值鏈的動刀是真刀實槍的:為了砍價格,雷軍砍掉了一切渠道環節,直接面對用戶。這部分,可以砍掉30%的成本。為了砍價格,雷軍甚至砍掉了營銷成本,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賣手機,不靠線下渠道。這部分,又砍掉了10%。

靠什麽賺錢?羊毛出在豬身上。“羊毛出在豬身上”一度被刷爆朋友圈,但我沒有看到哪個傳統企業做到“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因為,這一模式的本質是爆品戰略。

小米的豬到底在哪?

一個是增值和服務。一個是賣軟件。一個是粉絲經濟。

小米最近兩年最大的動作就是生態鏈投資,用小米模式複制100家生態鏈企業,背後的關鍵詞就是複制小米式爆品模式。

秘密2:價值鏈動刀——5%。

小米為什麽如此顛覆?就是因為小米是真刀實槍的在價值鏈上動刀。

什麽叫價值鏈?就是用戶能夠以某個價格拿到手,並感知到的價值。我總結過一個公式:產品=制造+感知

什麽叫在價值鏈上動刀?就是要在價值鏈上做創新,就是要把過去一些很低效率的高成本砍下來。舉個行業潛規則的例子,在服裝行業,零售價一般是生產成本加價8倍以上,成本100的衣服,要賣到800。再比如,家居行業一般是生產成本加價4倍以上,面膜行業一般是生產成本的10倍—50倍以上,小家電一般是2倍以上。為什麽要加價這麽多,就是運營成本高,廣告費、渠道費、多級代理等。

小米的價值鏈邏輯是多少呢,小米有個內部紅線:5%的運營成本,就是總運營成本占總銷售的比例,不能超過5%。所以,雷軍才會說小米可以做到接近成本定價。

舉個例子,順為投資的愛空間,還不算小米生態鏈企業,但是也是采取小米的模式打爆傳統家裝行業,背後的秘密武器也是把運營成本降到5%,接近成本定價。

愛空間創始人陳煒第一次見雷軍時,雷軍拷問產品時,一個是拷問價格,另一個就是拷問了一句話:工期最短能做到幾天?陳煒想了半天,最後狠心說:20天。雷軍說,OK,多一天自罰1萬。

愛空間的家裝產品就打兩個點:699元/平米,從毛坯到精裝只要20天。有行業人士看了愛空間產品,還是倒吸一口涼氣的,這樣的生意,只有做到年收入10億才能到盈虧平衡點。

所以,互聯網轉型,不是搞搞營銷,搞搞社交傳播那麽簡單,要在價值鏈上下狠刀。

價值鏈動刀這麽狠,利潤空間這麽低,如何賺錢呢?要靠標準化,要靠高的供應鏈效率,要靠搞的運營效率。結果就是靠爆品。

秘密3:流量上動刀——粉絲+電商

傳統企業很難在價值鏈上動刀,很難做到爆品戰略,為什麽?

因為一個非常殘酷而又現實的問題:流量。

一切商業的本質都是流量,沒有流量就沒有生意。

傳統企業的流量入口基本依賴於渠道和經銷商網絡,動刀太大容易把自己搞死,不動刀吧又不行,左右為難。所以,博洛尼創始人蔡明跟我說:穿鞋的看著這些光腳的,毫無還手之力。

小米砍掉線下渠道,如何解決流量問題?

答案就是粉絲+品牌電商

雷軍在4月6日給員工發了一封內部信,說了幾句話:面對惡劣的市場環境,我們應該保持初心:一、永遠堅持做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相信用戶,依賴用戶,永遠和用戶做朋友!只要堅持這兩條,小米的夢想就能實現。

你看雷軍的關鍵詞就是:產品+粉絲

粉絲為什麽這麽重要,是因為他們是小米式流量的動力源,鐵桿用戶和發燒友的口碑至關重要。

而小米網這種品牌電商模式,則承擔小米式流量的放大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優質、高效,更可持續的流量獲得方式。我甚至認為,“粉絲”+“品牌電商”是中國品牌未來最趨勢性的升級方向。

你看看凡客,絕地重生的秘密武器就是學小米模式的本質,也是這3把刀:

第一, 在價值鏈上動刀,最近發布的襯衫、T恤,零售價也是接近生產成本定價。

第二, 在產品上動刀,推單款爆品戰略。

第三, 重新聚攏粉絲,重新打造基於自我品牌的電商模式。

效果很不錯,因為這是先進生產力,是更高緯度的打法。

什麽是小米的最大挑戰?

什麽是小米未來最大的挑戰?或者說可能出現的坑?

我認為有3個挑戰,這也是爆品戰略最大的挑戰,也是智能硬件創業最容易死人的坑:

第一個挑戰是產品定義。什麽叫產品定義?就是我確定做一個產品最早的決策點。比如,小米Note是2015年1月上市的,提前1年半就要做產品定義,小米移動電源是2013年12月上市的,提前1年就要做產品定義。

目前,小米所有產品的產品定義都要雷軍確定,目前看來,小米基本上是款款爆品。但是,提前1年甚至2年做預判,這還是一個壓力巨大的事情。

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市場情況每隔半年就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要做好一個準確的產品定義,是一個首席產品經理最難最難的事,也是智能硬件創業必鑒。

第二個挑戰是庫存。跟小米的創始人聊,他們說的最多的是“我們做的是海鮮生意”,就是說原材料等貶值壓力比較大。做爆品首先要做量,靠大的量撬動供應鏈、工廠,以及消費者。但是,也因為量比較大,如果一個環節出問題,變成庫存問題,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壓力。

第三個挑戰是品質。做手機、智能硬件產品,品質是一個很大的坑,特別是從實驗室產品到工廠生產是一個巨大的坑。很多產品在實驗室設計出來,一到工廠遇到生產問題就是大麻煩。我跟小米移動電源的創始人張峰聊,他是前英華達南京公司的總經理,制造業的老鳥了,做小米移動電源時,那個鋁合金的電桶遇到巨大的工藝問題,他竟然在工廠呆了1個月時間才徹底搞定,做出產品後,見到雷軍,說他感覺老了十歲。

希望這3把刀,傳統企業都能學得會!

1.你認為小米這三把刀哪一刀最狠?

以下選項為單選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金錯刀(微信號:ijincuodao);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無感試映會 如何讓《冰雪奇緣》暴紅? 你也學得會的 迪士尼創意祕訣

2016-05-23  TWM

迪士尼出品的《冰雪奇緣》叫好又叫座,其實創作的過程中也歷經驚惶失措, 但這樣的絕境反而催生出全新的創意。

試映會還有一小時才開場,但門外已經大排長龍。全迪士尼的導演、動畫師、剪輯師、故事編劇統統都來了,大家都想搶先觀賞公司的最新作品。這部片的名字是《冰雪奇緣》,還有十八個月就要正式上映。

一般來講,迪士尼出品的電影播放完畢時,大家會鼓掌歡呼,播映廳還會準備面紙,因為大家會感動到哭成一團。然而《冰雪奇緣》的試映會上,沒人哭、沒人歡呼、沒人碰面紙。所有人排隊依序出場,現場一片寂靜,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試映結束後,導演克里斯.巴克和其他五、六名迪士尼電影製作人,在片場餐廳討論自己剛才看到的動畫。迪士尼創意長約翰.拉薩特列舉幾個優點,戰鬥場面很刺激、很令人興奮、姊妹間的你來我往也很精采、雪怪很嚇人、電影步調很快、很流暢。

深入挖掘內心 故事才動人然而他列完優點後,開始敘述一長串的缺點,列完十二項缺點後總結: 「你們挖得還不夠深入,觀眾感受不到自己和這個故事的連結,片中人物太不像真人。安娜太古板,艾莎太邪惡,我不喜歡這部電影裡的任何人,直到結尾才好一點。」創意長講完後,其他智囊團成員紛紛發言,指出更多問題。劇情有邏輯上的漏洞,例如漢斯王子感覺不像是個好對象,究竟為什麼安娜要和他在一起?此外,電影中出現的人物太多,搞不清楚誰是誰,情節又太好預測,還沒演就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安娜性格也很惹人厭,整天在抱怨,不像是一個住在城堡,即將和王子結婚,馬上就要當女王的人。

智囊團編劇珍妮佛.李,特別討厭艾莎的壞嘴巴跟班,筆記寫著:「雪寶××惹人厭,一定要砍掉那個角色。」動畫電影一般有四到五年的醞釀時間,然而迪士尼《冰雪奇緣》才剛開始製作不到一年,就被硬推上場,時間只剩一年半。

當然,不是只有電影會碰上《冰雪奇緣》的問題。究竟要如何趕在最後期限激發出創意?如何讓創意過程更具生產力?這是千古謎題。每一天,學生、主管、藝術家、政策制定人,成千上萬的人都面對著必須擠出創意的挑戰。經濟情勢變幻莫測,創意愈來愈重要,快速想出原創的點子,才有辦法在新世界生存。

接下來一個月,《冰雪奇緣》團隊重新塑造兩個女主角安娜和艾莎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用自己的經驗,想著兄弟姊妹是怎麼相處。製作人德維寇告訴我: 「我們有時會忘記用上自己的人生經驗,忘了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當成素材,感覺就不真了。迪士尼說故事的方式會那麼動人,是因為我們被迫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心,直到把自己的人生放上大銀幕。」工作陷絕境 可以激發創意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一九九六年說過:「如果問創意人士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他們會有點內疚,因為不是他們辦到,他們只是看到某樣東西,然後拿過來用。他們自然而然運用,有辦法連結過去經驗,接著整合成新東西。創意人士之所以有辦法新舊結合,是因為他們的經驗比別人豐富,比任何人更常想著自己的經驗。」不只是電影或百老匯運用個人創意。便利貼會問世,是因為一位化學工程師受不了自己的教堂聖歌書籤老是掉下來,決定發明可以讓書籤不會掉的黏著劑;玻璃紙的發明,是因為化學家受不了桌布老是染到酒漬。發明家把自己的人生當成發明素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點子經常出現在情緒大爆發的時刻。

現實不順利、驚慌或沮喪的情緒,迫使我們把舊概念應用在新情境時,更可能發明出隱藏在個人經驗裡的好東西。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絕境帶來的創意」。

二○一三年六月,《冰雪奇緣》上映前夕,製作團隊在美國亞利桑那舉行試映,故事和十五個月前在迪士尼總部放出的版本完全不同。妹妹安娜變得活潑、樂觀但寂寞。艾莎很愛妹妹,但害怕自己的魔法,無法忘掉小時候誤傷妹妹,逃到冰封的城堡與世隔絕,一個不小心讓自己的王國陷入永恆的冬天,還凍住安娜的心。

安娜開始尋找王子,希望真愛之吻融化心中的冰霜,然而她找到的漢斯王子卻是想奪權的壞人,企圖同時殺掉姊妹花奪取王位。

在電影的結尾,安娜靠著犧牲自己救了姊姊,而那個真愛的舉動破解了魔法。姊妹兩個人團結在一起,擊敗敵人。漢斯被驅逐,春天再臨,愛打敗恐懼。

迪士尼的傳統元素全部都在,有公主、有舞會華服、有英俊王子、有負責搞笑的配角,中間穿插樂觀向上的歌曲,不過《冰雪奇緣》也以剛剛好的力道,搗亂所有元素,讓不一樣的新東西冒出來。漢斯王子一點都不白馬王子,他是壞人。公主也沒等著別人救,而是自己救自己。真愛不能等別人付出,真愛來自姊妹學會接受自己的長處。

搗亂舊元素 讓新鮮感萌芽創意無法被簡化成公式,創意需要新鮮感,需要驚奇,還需要其他無法事先安排的元素。不過發想創意的流程有跡可循,我們可以靠提供適合的環境醞釀出創意,例如用新方法混合舊點子可能迸出創意。觀點不同、有新意的人聚在一起,也比較容易激盪出創意。

我們努力擠出創意時,有三件事可以增加發想過程的生產力。首先,我們的個人經驗是寶庫,留意什麼事讓自己有什麼感受,將可醞釀出心得。迪士尼流程也讓電影工作人員挖掘自己的內心,直到想出辦法。我們自己的人生提供了創意素材,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帶到世人眼前。

第二,要和驚慌與壓力當好朋友。我們驚惶失措時,不代表事情要完蛋了,表面上是病急亂投醫,實際上是我們開始願意接受新事物。「絕境帶來的創意」很重要,焦慮迫使我們用新觀點看舊點子,用過去成功的作法解決新鮮問題,想不出點子的痛苦,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

第三,創意有了突破之後,開心之餘,我們也會再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因此得和自己的創作保持一點距離。少了自我批判與緊張氣氛,我們就會開始墨守成規。我們可以靠著幾種作法,再度拉開應有的關鍵距離:一、批評自己的成就,二、逼自己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再看一遍事情,三、改變團隊的權力平衡,四、把新權力交到別人手上。大自然需要適度的干擾,有破壞,有變化,才能看清楚事情。

我們全都有創意需要的人生體驗與工具,只要願意擁抱壓力帶來的破壞與變化,試著用新觀點看舊點子,每一個人都能找到新的創意連結。

(本文摘自第七章,孫蓉萍整理)撰文 / 查爾斯.杜希格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0/158823.shtml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孫圈圈 孫圈圈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很多原本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推薦人:石慧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4分鐘

推薦理由:二十年前,我們流行神奇記憶法,電視廣告里充斥著各種能夠記住圓周率後1萬位的記憶大神。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都明白“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原本很多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那我們究竟還要學什麽?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本文由圈外(微信ID:iquanwai)授權i黑馬發布。

來源 | 圈外(ID:iquanwai)

作者 | 孫圈圈

在金融業,高盛的雇員中,已有超過25%是工程師和雇員,大數據分析平臺替代了投行分析師的部分工作。

在醫學領域,IBM的沃森在醫生錄入病人情況之後的30秒內,就可以把診療意見列出來,每種意見還會標明出處,並用置信區間告訴醫生自己有多大把握。

我們的學習內容、方式、價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的學習很可能——

不再局限於現有知識,而更多是深度思考未來的能力:既然機器可以幫我們記憶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未來;

不再局限於知識本身,而更多是這些知識可以解決何種問題:機器承擔了單調乏味的工作,但我們需要懂得,可以用機器來做何種工作;

不再局限於某個領域,而更多是知識之間的聯系:機器更專業,那我們能做的,就是了解這些專業之間的聯系。

然而,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些如何才能做到呢?

為什麽坐擁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先說說,為什麽我們做不到吧。

學習無外乎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價值觀。

這三者的區分對於學習和信息獲取非常重要,但我們常常連這個分類都沒有弄明白,以致於陷入低效學習的誤區:

1.知識零散化,導致信息過載,難以進行深度思考

比如,你想學習如何與客戶打交道:

看微信公眾號“與客戶見面之前,可以先對著鏡子給自己做個增強信心的姿勢”,很有道理,收藏;

資深同事說“介紹公司的時候,要多強調我們很牛X,客戶才會買我們的東西”,趕緊記下來;

刷知乎,看到“與客戶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是自己說,而要多提問、讓對方說”,很不錯,記筆記……

這樣,你很快記滿了成百上千條知識,不停地學習,不願放過任何渠道收集來的任何知識,可是卻收效甚微。倘若你能夠概括出,客戶購買產品無外乎三個方面:信心、能力、匹配,就不會有上述情況。

你之所以會對這些碎片信息孜孜不倦、什麽都覺得新鮮、什麽都想要記住,或是因為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所以無法深度思考。

2.只學價值觀,忽略知識和能力,難以解決問題

“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這些都有道理。

但是,如果只是學習這些“道”的東西,卻沒有相應的“術”和“器”來支撐,你會發現,道理都是別人的。

如果你認同“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麽就去思考、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果你認同“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那就去尋求努力的方法論。

雖然“道、術、器”,“道”在最前面,然而,“道”是你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悟出來的,我們很多時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實登上的只是空中樓閣,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3.知識與能力割裂,難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比如,我們學開車,教練跟你講了很多註意事項,解釋了剎車、油門、檔位,這些都是知識。然而如果你沒有學會開車,不具備開車的技能,那這些知識完全沒有用處。

再比如,我們很多人也知道MECE原則,可並沒有在說話和思考的時候用上它、讓它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那就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仍然沒用。

有些知識可以只是知道就好,比如“牛奶是白的”,然而大多數知識,就像如何開車、MECE原則這樣,如果不能與能力聯系起來,幾乎是毫無用處的。

yarruta151000027

如何能夠避免上面這些低效學習誤區,做到深度思考、解決問題、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唯有建立知識體系。

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包括三個特征:有知識架構、有知識內容、內容之間有聯系。

根據這三個特征,我們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明確自己的學習背景

當你剛開始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你為什麽學習這個領域?將來打算如何應用?這個領域跟你現有的其它知識是什麽關系?

比如,此前我的本職工作是咨詢,咨詢領域是組織設計,業余時間開公眾號、研究個人提升方法論。

所以我就會有兩套知識架構在腦海里,任何知識進來就自動在腦海中、筆記里補充到以下模塊。

比如有關咨詢的,影響組織效率的六大方面:

640

比如有關個人提升的,個人需要具備的技術以外的能力:

640

當然,這兩套架構之間也是有聯系的,這種架構間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行類比。

比如,我把個人提升看成企業提升的微觀版,其中,組織設計里的各領域“人才”要素,相當於個人能力提升領域的“專業能力”要素。

我們知道,企業在人才管理方面,會針對關鍵人才進行大量投入,而對其他人才,保持行業平均水平就好。

由這種聯系我會想到,個人的專業能力提升其實也是一樣的,講求“T”字型,橫向上,各領域都懂一點,縱向上,找到自己賴以謀生的專業領域去深挖。

總之,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很難建立起知識架構的,因為你很難知道,這個知識是用來解決哪個領域的問題、跟你的個人目標到底有什麽關系。

2.通過可靠信息渠道建立架構

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後,你可能會想:在我對這個領域不了解的時候,我要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架構?答案是:通過高質量信息渠道,找一個已有的體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那麽,在建立知識架構的時候,什麽是靠譜且高質的信息源呢?專家、專業網站、經典書。

專家:你摸索數月而不得入門,可能還不如專家跟你講1個小時收獲更大,因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

專業網站:如果你找不到專家,那你可以在知乎、Quora、Wikipedia或者其它專業類網站,找到相關領域的信息,比較體系化。

經典書:你可能會喜歡讀科普類、趣味性的文字,然而,如果你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而是真的想系統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那麽,經典教材不讀,很難建立起架構。一方面,趣味書籍往往選取某個細分角度,無助於你認識全貌,另一方面,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難懂的知識上模糊處理。

3.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架構

他人的知識體系未必適合自己,所以在習一段時間後,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架構中填充知識內容。我建議的一個方法是: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都記在手機里,可以用Evernote或其它任何工具,甚至直接用手機自帶的記事本。記的時候不需要組織語言,記關鍵詞就可以,這樣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圖保存。

其次,每天對當天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列到Evernote里面。

最後,定期回顧,如果是重要的知識,再記入到知識架構里,作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用這種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夠進入到知識體系。

4.將知識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進行關聯

pixelbliss151000020

很多人都覺得,我明明學了很多知識,為什麽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沒有任何思路? 

之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想不起用什麽知識,是因為知識和問題之間是脫節的。那麽,如何讓知識和問題鏈接起來呢?答案是:兩邊都向對方靠。

知識向問題靠:每看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去思考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麽問題。

比如,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你可以用來管理下屬(分析他們的需求層次,並據此激勵他們),可以用來分析奢侈品為什麽賣那麽貴(奢侈品滿足的不只是物質需求,還有被人尊重的需求等等)。

這樣思考的話,以後你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用什麽知識解決了。

問題向知識靠: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拋開過去的知識坐著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識體系,去查看哪個能幫你解決問題。多次之後,你就知道某類問題該用哪類知識解決了。

如果能夠常常做這些“向兩邊靠近”的思考,不僅能夠建立起問題和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會逐漸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它們不再是割裂的眾多點,而是可以放在一起去解決某個問題。

WechatIMG67

機器人 信息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