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家看法》北大台灣教授:新生最好認清四件事讀陸校當歐美名校跳板?誤會大了

2015-09-14   TCW


這是台灣的大學校園中,看不見的情景。八月下旬,北京大學大一新生,在暑熱的操場上列隊踏步,進行連續三週的軍訓:這是陸生必上、台港澳生可自願參加的課程,台灣學生通常不參加。

我們跟著北大新生張峻璋、張翔到宿舍瞧瞧,沿途的校園大興土木,處處要蓋新宿舍、新大樓。

學測七十二級分,

在今年台灣考生

裡屬於前一.六%

的張峻瑋和張翔,

九月進入北大元

培學院就讀。全

中國各省狀元在

北大聚集最多的

是光華管理學院,

第二多的就是元

培學院;後者是

北大有名的教育

實驗班,學生在大一到大三可跨科系,修不同的專業課程,以成為複合型的人才。

元培學院的宿舍比我們想像的好,四人一房,有冷氣,但超過額度得另付電費。

室友分別來自泰國、黑龍江、重慶,看我們走進來,黑龍江的室友拿起幾瓶礦泉水熱情招呼著。

他們兩人都是為了體驗不同的大學生活,並考慮這裡花費較低、學歷有國際知名度,而來到北京。行前,他們已從台生學長姊那裡聽到「剛來成績會被壓底,很辛 苦,但收穫也大,」因此兩人信誓旦旦:「除非被退學,否則打死都不要回去(指半途放棄)!」在開學前提早赴北京的,還有就讀北大醫學部的陸玄女一家人。台 灣並不承認中國的醫學院學歷,但陸玄女的目標不是在台灣當醫師,「我專心把醫學好,以後到哪都能行醫,」她的計畫是再到美國讀醫學碩士、博士。

積極鼓勵她到中國念書的父親陸翔寧,是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暨麻醉科主治醫師,雖知道中國醫師的社會地位不如台灣、薪水也不高,但台灣醫療體系正在崩壞,而且,他的最大動念是要讓女兒待在高手雲集的環境。

「同學才是能否激勵你的最重要因素,老師、設備好不好都是其次,」他對著女兒說,然後轉頭對我們說,「她最後一名我也不在乎,重點是看有沒有機會站在那個跑道上,」意思是與高手同台,讓能力因競爭壓力而提升。

「你的世界,是要走出去的,」他又對女兒說。話雖如此,要讓寶貝女兒在異地待六年,他還是很不捨,此行帶了六箱行李,包括濾水器、空氣清淨機、N95口罩……,以免女兒的過敏體質不適應天乾水硬的北京。

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到中國念大學,或許是個「高CP值」(低成本、高效益)的選擇。我們詢問台灣北中南幾所明星高中,發現畢業生到海外讀大學,費用和獎學 金是很重要的考量,學生若有到歐美攻讀碩、博士的計畫,想提前在大學四年就有海外經驗,必須考慮家庭經濟支持度。

因此,近年積極以獎學金「挖角」台灣學生的香港多所大學,是明星高中畢業生海外念書成長最多的地方。其次,中國也因為學費和校內生活開銷低(見一百一十六頁表),加上與香港同樣可直接以學測成績申請,成為台生新選擇。

動機一:當歐美名校跳板

真相:跟陸生搶,未必能卡進名額

達成率:★★

不過,本刊實際走訪發現,不少台生對留學中國抱著過高期望,導致受挫很深。

以下是四種主要動機,以「★」號表示達成率,期望與現實差距越大,星號越少;星號越多,表示期待與現實差距越小,越能適應良好。

目前就讀政大財務管理系、成績第一名的蕭宇心,曾在北大經濟系讀一年後放棄、返台。她念北大的目標是為了「當跳板」,用北大學歷申請美國名校研究所,但第一年就發現成績不好,擔心無法與中國同學競爭名額,寧願回台重新開始。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九年前被北大從政大金融系挖角過去,他常關切台生在中國的適應情形。對於想以中國名校當美國名校跳板,霍德明直言「不用考慮」,因為會碰到更高的陸生競爭門檻。

不過,也有台生把眼光放在台灣較少注意、陸生也較少競逐的法國、德國等歐洲名校,相較於美國研究所的成績門檻,歐洲學校更重視考試以外的表現,這讓赴陸台生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動機二:進一流外商卡位

真相:台生欠缺陸生在地人脈優勢

達成率:★

許多外商早以中國為亞洲發展重心,有台生想以中國名校為跳板,希望畢業後就直接在一流外商的中國總部工作。

「問題還是在這邊的競爭力,」霍德明說,陸生也想進入一流外商,成績不夠高的台生並沒有優勢,而且像金融界的外資,更會考慮在地人脈背景所帶來的生意機會,這方面台生處於劣勢。

不過,許多在中國設點的外商,台灣人很陌生,在歐美卻名氣不小,有不少台灣人在這類外商擔任要職。但應屆畢業的台生,較有競爭優勢的是較小型的外商、行銷廣告類、新創企業的工作。

動機三:在中國市場發展

真相:別局限外商,陸企也可嘗試

達成率:★★★

對於這類台生,霍德明的建議是「投入全部的力量!」不要因為短期受挫而放棄,著眼更長期的機會。「這裡適合有創業性格、不怕風險的人,只要存活下去就有機會。若只想進外商,那也是為了安穩,不如去穩定的國家,」他說。

在我們追蹤的台生中,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的,幾乎全在陸資企業歷練,「穩定」,是他們最不去思考的事情;也有台生在學期間,有人在淘寶網上開店賣烈酒、有人架網站賣杯子蛋糕,也有人合資在商業區開法式甜點店,試探自己在中國市場的能耐。

建國中學主任輔導教師簡邦宗認為,若看重中國市場、想累積個人內在資產(學習、社會能力等),可考慮去中國念大學;但若想往金融、經貿發展,去香港、新加坡升學可能更適合;若想走理工路線,撇開海外體驗不談,台灣本身的產學結合程度比中國好。

動機四:想認識、體驗中國真相:越包容、投入,收穫越多

達成率:★★★★

最能漸入佳境的台生,是抱著體驗心態,得失心不重的一群。「希望這種台生越多越好,」霍德明說,沒有功利性或目的性,而是想體驗、認識中國,挫折會較少,收穫也會較大。

首批以學測成績進北大的台生中,來自台南興國高中生物資優班的簡廷涵,適應得最順利。她喜歡去陌生地方遊歷,認為將來不論做什麼工作,多半無法避免接觸到 與中國有關的事物,所以「早點去看看沒什麼不好。」在北大生物科學系的四年,簡廷涵覺得「C P值超高」,因為北大有專門給台生的獎學金,像她大四拿到一等獎學金人民幣五千元,等於賺回一年學費。

目前她已回台在成大念碩士,計畫再去歐美念博士,打造兩岸加歐美的學歷與體驗。

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創辦人史瓦茲曼(Schwarzman)說,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不再只是全球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他捐贈一億美元在北京清華大學設置學位計畫,以鼓勵美國學生到中國念書。

這次採訪的台生,許多是各自的高中母校裡,第一個到中國念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具備了開疆闢土的冒險精神,勇敢嘗試中國這堂「必修課」。未來,在優勝劣敗的全球市場叢林法則中,修了這門課,他們更能找出活路。

文.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