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被控干預匯率 小英的兩大警訊 美國預告抓戰犯 揚言後續將「依法處置」

2016-05-09  TWM

大搞寬鬆貨幣政策的美國,把台灣列入操控匯率警告名單,當然有點像是做賊的喊抓賊, 但基於現實,台灣必須思考匯率政策路線;然而,這何嘗不是檢討經濟沉痾的好時機?

貨幣戰爭這個詞,是形容各國競貶貨幣,用低價商品擴張出口。不過,這場戰爭中誰是戰犯?美國顯然很有想法。四月二十九日,「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外匯政策」報告採用了一套新制度,提出貨幣操縱國的「觀察名單」。這份名單上,美國貿易夥伴有五名入列,除了韓國、德國、中國、日本,台灣也名列其中。

這份報告每半年發布一次,過去都只是相對中性地分析美國與貿易對手的數據。但美國國會去年二月通過了《二○一五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今年二月生效,現在更具體設下三個條件,只要符合,就會認定該國是匯率操縱國。在此之下,這份報告變成「抓戰犯」的警告書,並且,後續可以「依法處置」。

三個條件符合兩個

台灣列匯率操控觀察名單

進入觀察名單,要在三個條件中滿足兩個:一、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二百億美元;二、該國經常帳順差大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三、持續性單方面干預匯率,淨買外匯金額超過該國GDP的二%。若三個條件都滿足,美國就認為該國是「透過操縱匯率取得不公平的貿易優勢,進而傷害美國經濟」。

而按照美國訂的規矩,寬鬆貨幣政策並不算干預匯率,即使是「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美國聯準會的大印鈔票、歐洲央行今年祭出負利率,都是各國自主。事實上,日本近年數次進行量化貨幣寬鬆政策,而報告仍認為日本四年來都「沒有干預匯率」。但是,只要央行進場買美元,直接影響外匯市場,就是犯規。

姑且先接受美國對操縱匯率的認定標準,那麼,台灣為什麼被留校察看?美國財政部在報告中指出:「台灣的經常帳餘額過高(符合條件二),同時在二○一五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持續淨買入外匯(符合條件三)。

雖然一五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一四九億美元,並未完全滿足法案所訂的三項匯率操縱條件;然而,台灣仍應限制外匯干預,只在市場極端失控時才執行,同時也要增加外匯存底及干預外匯市場的透明度。」

美國態度轉趨強硬

違者加入貿易協定將受阻

儘管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強調,觀察名單的用意是促進美國與貿易夥伴間的談話,而不是經濟制裁。然而一旦從「觀察名單」晉升為「戰犯」,接下來「依法」也只有兩條路:和美國談判,或是被美國報復。

法案指出,如果雙邊談判開始一年後仍未達成共識,美國將採取以下制裁:終止對該國私人投資公司的融資、美國政府採購案將排除該國、要求國際貨幣基金(IMF)對該國監督。

至於第四項制裁,對於台灣影響最大:如果該國進入貿易協定,要美國代表同意,美國將考量匯率因素做決定。這也將直接影響台灣費盡心力想加入、卻難上加難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事實上,這些舉措主要是針對中國而來。多次被美國財政部引用資料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名譽主任伯根斯坦就評論,二○一五年的修法,主因來自美國國會不滿財政部一直不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無論這個舉動是不是「做賊的喊抓賊」,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日後的態度只會越來越強硬。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老早就在他的《政策改革書》表示,當選後會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而民主黨的希拉蕊日前在愛荷華州一場會議中也表示,應該在TPP中,納入對匯率操縱國嚴懲的條款。

警訊一:別再干預阻升

被看破手腳 應思考新模式雖然真正的目標是中國,且美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過去從未超過標準,也與台灣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相差甚遠,不太可能真的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但伯根斯坦認為,財政部的認定標準太寬鬆:「美國應該降低雙邊貿易順差的標準,現在就和台灣開始談判。」美國國會是否認同伯根斯坦的意見,在未來採取更嚴格的抓戰犯手段,不得而知,但是從這次的觀察名單事件,台灣有兩個更急迫的問題需要面對。

首先,在美國列出十二個貿易夥伴中,台灣是唯一被美國財政部認定「持續並單方面干預匯率」的國家;根據美國財政部估算,台灣央行淨買入外匯占GDP比率是十二個美國主要貿易往來國的最高,達二.四%。

美國財政部同時也檢視過去十五年的數據,發現「在過去十五年,台灣和中國每一年的匯率干預都超過標準,韓國則在其中幾年超標。」到底有沒有干預?台灣與美國各說各話,但是央行資訊的透明度欠佳,則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財政部過去兩次報告中都指出:「雖然台灣不是IMF會員國,但台灣其他部門的經濟數據,都有按照IMF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揭露。自從中國採取SDDS後,台灣已是亞洲主要新興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按照標準公布外匯存底資料的國家。」同時,台灣央行不公布外匯干預的資料,私下進行市場操作,也讓美國很感冒。美國財政部去年十月的報告指出:「從公開資料上來看,台灣顯然在金融帳及國際收支帳上,都有阻升的干預跡象。」「從日間交易數據上來看,一五年的前七個月,有七五%的交易日,央行顯然在收盤前的一個小時賣出台幣,藉此發出訊號,告訴市場央行對該交易日的目標收盤價。」對此,央行回應,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與事實不符。但無論如何,這次美國用明確手段警告,就像在對台灣央行放話:「別再躲躲藏藏,我看破你的手腳了!」基於國際現實,台灣顯然已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往慣有的匯率調控模式。但更大的問題是,即使沒有美國施壓,台灣過去十五年來央行不斷干預匯市,以「低匯率救出口」的匯率政策,還能走多久?

警訊二:貶值經濟學末路

降經常帳順差、擴大內需

其實,台灣那高得不成比例的經常帳順差,正是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所在。按照美國財政部資料,台灣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過去三年仍不斷擴大,增加了五%;但是同時,我們的出口已經連十四個月衰退。這代表台灣經常帳順差增加只有一個原因:進口衰退的幅度,以及國內消費投資的減少,比出口衰退的速度還快!這就是刻意壓低匯率,追求經常帳順差的惡果。

事實上,央行在一○年就曾摘譯IMF的報告,標題是「減少持續的經常帳順差以得到適當的平衡」。文中指出,政策引導的經常帳順差減少,雖然出口下降,但整體經濟不一定變差:「匯率升值是經常帳順差減少的關鍵因素,但在升值的同時,採取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或結構性改革,能夠得到最佳的結果。」台灣若要改善經常帳順差這個長年累積的大問題,勢必要迎接更有彈性的新台幣。新政府在制定未來的經濟政策時,不能再只把重點放在出口、不重內需;也同時要改變央行偷偷阻升台幣的習慣,讓台灣匯率波動正常化。

雖然央行貶值救經濟鞠躬盡瘁,連美國財政部都「認同」,但是當出口已連十四黑,美國也點名台灣,台灣的匯率政策也要重新思考,不能永遠只有兩個字:貶值。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