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主意与新主意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28/100222062.html

新主意未必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主意
谢文

  对一个企业而言,特别是业绩成长乏力或转型期的企业,发动员工和借用外脑帮助出些好主意非常重要。那什么才算好主意呢?在评判一个主意的好坏优 劣时,至少可以有四条标准:必须是新主意;必须针对现有弊病;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必须风险可控。这里先讲讲为什么好主意必须是新主意。

  好主意必须是新主意,这好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仔细追究一下,多数被提出者自认为是好主意的主意,其实并非新主意,至少是缺乏新意。美国芝加 哥大学社会学系伯特教授在“好主意的社会起源”一文中举了些例子。他曾让一家大型IT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的600多位经理人员给部门出主意,然后让两位高 管打分(5分为满分)。其中一个得到4.5分的主意是:“我们应在外包业务领域训练和培养相关人员以管理好关键的承包商。我们需要研发一个外包业务标准流 程和相关培训课程,并在公司所有地区外包分部实施。我们同时需要具备充足的有丰富经验的外包业务人员来支持实施这一流程和课程的部门……”另一个只得1分 的主意是:“现在我们似乎在花很大气力搞培训,但到了地区分部并不要求实施这一流程。供应链管理部门有许多很好的流程,但在员工培训阶段结束后就消失了, 或者在不同地区对流程实施的要求不一。我们必须和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以保证流程的实施。在那些缺乏培训的地方,我们必须花些时间培训地方上的同事。”

  两位经理谈的都是外包业务的管理流程问题,都对现状不满意。但得高分的人彻底否定了现有流程和实施状况,主张另起炉灶。得低分的人则肯定了现有流程,认为需要改进的只是培训和实施。前者是创新,后者是优化。前者的主意是新主意,后者则是老生常谈。

  能否提出新主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视野和判断。如果你充分了解所在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密切追踪产业领军公司的动向,就有可能对自己公司 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些,判断更准确些。反之,则是坐井观天。所谓新主意未必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主意。有些其他产业、其他公司,甚至其他部门行之 有效的办法完全可以经过消化介绍到本部门。这些办法对自己部门来说就是新主意。

  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微博大战来说,各个公司拼的应该是谁能想出新主意。新浪是强调微博的媒体属性加名人推广,先发优势明显,遥遥领先群雄。作 为追赶者和竞争对手的腾讯和搜狐,我没看到任何新主意在起作用。腾讯用人海战术,把QQ积累的人气平移到微博平台上,动辄给你配发若干万粉丝,试图利用虚 荣心笼住用户。搜狐用钱海战术,号称发展微博用户花钱不封顶。结果腾讯微博上用户粉丝多,评论和转发少,体现不出微博的效力。搜狐零零碎碎忽悠了些名人, 完全不成规模,成了东施效颦。

  问题的实质在于腾讯和搜狐内部缺少产生新主意的机制,却不乏虚张声势、傻拼力气的笨主意生产环境。若想后发制人,在我看来只能靠产品上的错位竞争。一味采用疯狂拉人战术,除了对少数微博控有效,应该没什么作用。

  伯特教授经过分析发现,那些能够提出好主意的人在产生主意的过程中,更多地和部门以外的人讨论问题,获取外部信息,多角度地考虑本部门工作。而 那些提不出好主意的人则更倾向于和本部门的人讨论问题。对此,伯特提出了四条具体建议,以改进主意产生的过程:1)部门之间(或与外部专家之间)将各自目 标和现状的局限性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2)相互介绍各自的最佳实践以及所需的环境条件;3)分析彼此间的异同,排除不相干因素;4)吸收别人的优点,在此 基础上想出新主意。总之,新主意未必能成为好主意,但好主意一定是新主意。

  作者为互联网资深评论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1

開心的Knowhow與新起點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57.html

任何一個公司或一種力量,在經過抒發和張揚之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收斂來積蓄力量,之後才能發展。

有人說開心網剛開始的兩年很快,還有雜誌給我們做了個報導,叫「開心網快公司」,後來感覺又跟豆瓣學做一家慢公司了。其實我們從來也沒刻意地去「快」或者「慢」,只是跟市場上的情況結合起來,相對速度會顯得有時快有時慢而已,我們一直都在做著自己的事。

在金庸小說中,降龍十八掌的第一招叫「亢龍有悔」,《易經》上的解釋,「亢龍有悔,贏不可久」,這是說任何一個公司或任何一種力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抒發和張揚之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收斂來積蓄力量,之後才能發展。我們其實也在這樣的過程中。

創新的三個部分

在開心網剛開始做的時候,產品發佈前,我與一些業內的朋友和投資人溝通,沒人看好我們。2008年3月開心網發佈,當時在中國,校內網(即人人網)經過兩三年非常高速的發展,已經得到了4億美元的巨額融資,很多人認為SNS大局已定。

當時投資人給我的看法是,這件事肯定沒有希望:校內網走在了前面,而所有SNS都是從學生市場做起來的,你卻要去做白領市場。他們說,白領對SNS沒有需求,因為學生空餘時間多、荷爾蒙多,白領因為辛苦的工作都給消耗掉了,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去交朋友。

他們說的聽起來都對,可我覺得他們看到了開頭,卻跟我看到不一樣的結局。白領確實很忙,可恰恰是這樣,他們對這類東西很有需求,因為他們在壓力下需要放鬆,他們和朋友交流的需求也被壓制了需要釋放。

所以我們當時說,要做一個和朋友一起開心的地方,往這個方向去不斷摸索,做了很多這方面的應用。結果,用戶的反應比我們預期還要好。

今天這個時代,互聯網上的創業是個最好的時候,但也是最困難、壓力最大的時候。當互聯網創新處於一個爆發的時期,整個產業環境迎來到處都有事可做的時代;可是同時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來自用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如果說以前是兩年一個週期,那現在這個時間正在被大大地縮短。很多新的創業者做了很多很創新、很優秀的應用,但大家都要面臨一個相同的挑戰:怎樣保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上,用戶的喜新厭舊變得更厲害,可能兩三個月使用的應用就換一批,有無數的新產品可以供他們挑選。

正因為如此,創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認為當你找到切入點、有了用戶之後,要想撕開突破口,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基於用戶需求的創新。如果再深入講,它可以被分解成三部分。

第一,去真正發現用戶需求。就像我說的開心網的例子,在我們做之前SNS已經是一片紅海,但紅海當中你可以發現藍海的存在,應該努力、勇敢、堅定地去發現這樣的機會。

第二就是要非常聚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開心網發展的早期,很多人講,開心網有什麼呢?不過是做了幾個小遊戲。他們這句話其實也不錯,我 們是這麼來理解的:開心網並沒有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它是聚焦於幾個我們做的創新型的事,也就是社交遊戲。我們在中國是第一個做像「朋友買賣」、「爭車位」 這種社交遊戲的,把遊戲和SNS更好地結合起來。發現了這個縫隙,就要聚焦到它身上將它擴大。

第三,擴大優勢的方法是你要去創造口碑。互聯網到今天已經越來越依賴用戶的口碑傳播,推薦大家去看一本名叫《引爆點》的書。我們做開心網的時候我其實並沒看過它,可成長起來之後,有一天對照這本書一看,原來書中的一些概念,和我們當時的做法確實是吻合的。

如何引爆流行

具體來說,引爆流行和口碑傳播有些什麼呢?

首先你需要把你的產品做到非常好,擁有優秀的用戶體驗,好東西大家就會自發去傳播。除此之外,要增加產品的附著力,不光讓它自發地傳播,你應該讓用戶自覺地去傳播。

我們當時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努力,因為開心網是一個和朋友一起開心的地方,這樣的社區如果沒有認識的人,你玩的時候一點意思都沒有。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把它做成一個封閉註冊的系統,必須邀請才能註冊。

如果我們將它做成開放註冊並且推廣,表面看起來註冊用戶數會上升很快,可新來的用戶根本沒有朋友,不好玩之後就會走掉。更可怕的是,他走掉之後會跟別人講這個網站一點都不好玩,反而帶來負面的口碑。

在此之後,我們怎麼去促進邀請呢?社交遊戲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朋友買賣」這個遊戲,一個用戶在裡面可以把朋友買來,變成他的奴隸。用戶當然想買更 多的奴隸,他想把老闆都變成自己的奴隸,甚至連老闆的女秘書也不能放過。於是,他就需要有這個遊戲裡的錢,如何獲得錢呢?我們的規則是,你邀請一個新的朋 友加入就可以得500塊,剛好夠買一個男奴隸。因此,用戶很高興地趕緊邀請一個朋友進來,邀請之後又馬上把他變成自己的奴隸,被邀請的人由此馬上進入了這 個情境,他也體驗到了這個東西的樂趣,然後他立刻也開始去買賣、邀請好友。這為我們口碑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還有一個很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以前在新浪工作了差不多快9年時間。新浪應該說是中國互聯網早期的黃埔軍校,我離開時公司已經有2000名員工,而曾經在新浪工作過的人可能得有接近萬人之多。

這些人裡很多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和同事,我邀請他們來用這個網站,他們都很願意來試試看。因為之前幾點原因,他們發現網站很有意思,就開始自發傳播。他們是開心網的「第一桶用戶」,是一個比較高素質的人群,保證了整個社區在最初有一個非常好的氛圍。

開心網剛發佈時,裡面的用戶絕大多數都是新浪的同事,而且很多已經離開新浪很多年的同事都很高興地加入了進來。當時很多人說:「程炳皓真有意思,他從新浪辭職,出去之後給新浪做了一個內部網!」

後來從新浪內部網,變成了「互聯網人聚會的地方」,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說這是個「IT行業的人聚會的地方」,之後變成「北京和上海人聚會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最早的傳播途徑,沒有花一分錢在廣告上,完全靠用戶、朋友邀請朋友去傳播開來的。

開放的產品與心態

開心網最開始做的是一種實驗性質的開放,我們做了「開心實驗室」並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運營測試。直到2010年底,當我們終於覺得有能力之後,才做到 完全對外。又經過大概半年的發展,在去年年終的時候,我們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開放平台API接口,並和騰訊進行了最大的合作——在開放平台上整合。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夢想,可正像產品尋找切入點一樣,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有人說開心網在之前幾年錯過了一個SNS的機會,對我而言,不管是不是錯過,面對過去你必須有清零的勇氣,因為你的未來還有很多很多機會值得去把握。

現在有這麼多創新的產品,我們可能看都看不過來,這正表示不管是從產業環境還是整個社會來看,我們都在迎來一個越來越好的實現夢想的時代,機會也越來越多。

所以過去你做成功了什麼,做失敗了什麼,這些都不重要,對開心網而言,現在又是一個讓人激動的新起點。

開心網創始人 程炳皓│口述  夏勇峰│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9

美林投資時鐘之殤 ——大類資產輪動舊規則的失效與新規則的確立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1065533

【核心觀點】
大類資產輪動歷史回顧:著名的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構造了一幅經濟周期映射下的大類資產輪動經典模式,這一理論很好地詮釋了歷史上美國大類資產輪動的規律。運用1973-2004年美國市場數據測試可以發現,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完整的展示了在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中,經濟從衰退逐步向複蘇、過熱方向循環時,債市、股市、大宗商品輪流領跑大類資產。
2008年後美林投資鐘失效: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大類資產走勢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的資產輪動模式。新一輪經濟周期中,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徹底被打亂:經歷2009年初的觸底後,美國金融市場出現一波延續至今的股債雙牛格局;與此同時,大宗商品結束過去長期超級周期,開始進入緩慢下行通道,即使在近期美國經濟由複蘇走向強勁階段,大宗商品市場依然不見回暖信號。
確立大類資產輪動新規則:美林投資時鐘失效的本質是經濟周期對金融周期的映射關系被打破,經濟周期已經不能預測或反映金融周期。傳統的投資時鐘理論建立在經濟主導金融的基礎上,然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擾亂了經濟金融傳導機制。在經濟複蘇動能尚未修複的情況下,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信貸端,導致大量流動性直接轉入金融市場推升各類金融資產價格,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也就失去了前提邏輯基礎而不可避免走向失效,新的貨幣周期主導規則建立。
大類資產走勢前瞻: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入緊縮周期,美林投資時鐘依然難以指導大類資產輪動。股市方面,貨幣政策收緊將導致股市不可避免回吐部分利潤,隨後基本面好轉將接替流動性因素主導股市運行;債市方面,加息周期帶來債市逐漸調整,但是收益率難現徒升;大宗商品方面,超級周期已結束,下行之路慢且長。

一、大類資產輪動歷史回顧: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構造了經濟周期映射下的大類資產輪動經典模式

2004年11月10日,美林證券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The Investment Clock》,研究了在經濟的不同階段相對應的投資策略。其主要原理是根據經濟增長趨勢和通貨膨脹趨勢,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衰退、複蘇、過熱、滯漲。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變換時,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現金依次有超過大市的表現。

投資時鐘體現的是實體經濟與投資策略之間的基本關聯,由於各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及經濟政策的不同,以上四個階段的持續時間並非一致,甚至會跳過某個階段,但投資時鐘可以給我們一個大致的資產配置方向。

1、衰退階段(經濟下行,通脹下行)

通脹壓力下降,貨幣政策趨松,債券表現最突出,隨著經濟即將見底的預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就整體表現而言,債券>現金>股票>大宗商品。

2、複蘇階段(經濟上行,通脹下行)

此階段由於股票對經濟的彈性更大,其相對債券和現金具備明顯超額收益,即股票>債券>現金>大宗商品。

3、過熱階段(經濟上行,通脹上行)

在此階段,通脹上升增加了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可能出臺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債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強,而商品則將明顯走牛。總的來說,大宗商品>股票>現金/債券。

4、滯漲階段(經濟下行,通脹上行)

現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現金最明智,經濟下行對企業盈利的沖擊將對股票構成負面影響,債券相對股票的收益率提高,即現金>債券>大宗商品/股票。

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為我們完整的展示了在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中,經濟從衰退逐步向複蘇、過熱方向循環時,債市、股市、大宗商品依次輪流領跑大類資產。因此,大類資產在經濟周期中的輪動是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的核心思想。


美國1973年至2004年的 美國1973至2004年的經濟金融數據可以作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的經典案例。運用1973年到2004年美國市場數據測試投資時鐘理論可以發現,整體上看美國經濟周期相當均勻。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表現,將1973年4月到2004年7月之間的375個月相應的劃分為經濟周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平均持續20個月,一個經濟周期大約為6年。

通過統計美國幾大類資產的實際回報率可以看出:衰退階段,債券是最佳選擇,實際回報率達9.8%,遠超長期回報率3.5%,而大宗商品表現最差;複蘇期間,股票是最佳選擇,每年實際收益率為19.9%,大幅超出其長期平均回報率6.1%,現金和大宗商品回報率不佳;過熱階段,大宗商品每年實際收益率為19.7%,超過長期平均回報率5.8%,而債券表現最差;滯脹階段,現金實際回報率為-0.3%,但卻是所有資產里的最佳選擇,由於20實際70年代石油危機的沖擊掩蓋了非石油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大宗商品年均回報率達到了28.6%。



二、美林投資鐘失效:金融危機之後大類資產走勢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所揭示的資產輪動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美國的GDP、PMI、IP、失業率等宏觀數據集體在之後的一年多內急速滑至歷史低谷;2009年4月美國經濟開始步入漫長的複蘇階段;到目前為止,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顯示美國已經從金融危機中恢複活力,以美聯儲開始退出QE為標誌,美國經濟正逐步從複蘇邁向新的強勁。



然而,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周期里,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徹底被打亂,美國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的大類資產輪動模式:

標誌一:股債雙牛格局。在美國經濟開始進入複蘇階段後,股市開啟了長期反轉模式,標普指數一路上漲,穩穩站在超過2007年峰值30%的高點。然而,在金融危機中領跑的美債市場並未伴隨經濟步入複蘇而退居二線,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從5%持續跌至接近1.4%的歷史低位。即使在QE開始退出的2014年上半年,美債收益率也出現了50bp的下滑。美國這一波長期的股債雙牛格局已經成為本輪金融市場複蘇的最大特點。


標誌二:大宗商品先強後弱與美林投資鐘所示的先弱後強恰恰相反。金融危機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於2008年底率先開啟反彈模式,國際銅價和原油價格一度在2011年初先後創下新高。然而伴隨經濟複蘇趨勢確認,大宗商品價格卻逐漸開始震蕩下行,即使在目前經濟由複蘇邁向繁榮的階段,大宗商品價格依然謎底。在複蘇階段,大宗商品走出了與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恰恰相反的先強後弱模式。

從後金融危機時代債市、股市、大宗商品的走勢來看,美林投資時鐘所刻畫的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順序被徹底打亂,美林投資時鐘已經失去了其指導大類資產配置的基本作用。

三、確立新規則: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擾亂資產輪動規律


本輪經濟周期中大類資產走勢不再呈現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中的輪動模式,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投資時鐘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主導金融的邏輯之上的,而金融危機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擾亂了經濟金融傳導機制,經濟周期已經不能預測或反映金融周期。美聯儲在本輪經濟周期中共實施了3次大規模QE,在複蘇初期增長動能尚未修複的情況下,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信貸端,導致大量流動性直接轉入金融市場推升各類金融資產價格,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關系的定價作用逐步喪失。由此,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也就失去了前提邏輯基礎而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效。

1、債市新規則:QE與避險需求共同推動了債市收益率的長期下行趨勢

債券市場的繁榮基本貫穿了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的衰退期與複蘇期:1)危機初期
,美債避險屬性成為大規模資本避難所,推動美債收益率快速下行。2)複蘇階段,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拉動美國經濟複蘇的首選工具。從價格型工具看,美聯儲於08年七次下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至0-0.25%並維持至今,接近零利率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有效地抑制了國債收益率的上行;從數量型工具看,美聯儲先後啟動三輪資產購買計劃,而國債正是其核心購買對象,巨大的需求量持續對國債收益率產生向下壓力。3)2014年初至今,盡管美聯儲已經開始退出QE,然而由於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意外大幅回落,加之全球地緣政治危機頻繁爆發,導致美債收益率下跌趨勢不改。

2、股市新規則:充裕的流動性使股市過早透支經濟複蘇動能

美國股市自2009年初開始了為期5年的上漲周期,並不斷刷新歷史新高。雖然在這期間美國經濟開始複蘇,但是美國股市的強勢上漲與美國經濟複蘇的步履蹣跚形成鮮明對比:09年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泥潭中時,美股便開始強勁上漲;美國經濟複蘇過程中的數次回調也未能阻止美股繼續創下新高。

美股此輪長期上漲行情部分得益於美國企業自身的快速修複能力,然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事實上已經取代了經濟複蘇動能,成為支撐美股上漲的關鍵力量。這也就解釋了“經濟差股市好”的怪現象。更具體地說,是市場對於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寬松預期造就了美股的走勢。因此,美林投資時鐘中的重要變量——經濟周期——事實上被貨幣政策周期所置換。

3、商品新規則: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交替主導大宗商品市場走勢

投資時鐘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熱階段,投資商品市場是最優的資產配置選擇。然而在全球經濟依然在衰退中掙紮的2009至2010年,以銅、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場走出了持續2年的長期上漲周期。而在經濟複蘇趨勢確認的隨後三年多里,大宗商品卻一路震蕩下行。大宗商品後危機時代先強後弱的走勢與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恰好背道而馳。

為何寬松的貨幣政策未能給大宗商品市場帶來持續牛市?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大宗商品本身兼具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2010年後大宗商品步入慢熊的主要原因是受貨幣政策寬松影響的金融屬性無法抵消受需求低迷影響的商品屬性。金融危機前,全球大宗商品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超級牛市,一方面得益於新興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需求,而更加重要的是隨著商品期貨和其他衍生品的急速膨脹造成的金融屬性的過度放大。然而,伴隨近年來新興市場出現增長放緩跡象,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出現回落,其商品屬性對價格產生巨大向下壓力。盡管有充裕流動性環境,但由於大宗商品過去的超級周期過度透支了其金融屬性,造成目前商品屬性上升主導金融屬性。因此,即使在經濟複蘇提速的今天,大宗商品依然難以參與新的輪動。

三、大類資產走勢前瞻: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入緊縮周期,美林投資時鐘資產輪動模式難現重啟既然是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擾亂了美林投資時鐘,那麽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緊縮的未來,大類資產能否按照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繼續輪動呢?我們認為,美林投資時鐘未來依然難以指導大類資產配置。具體而言,我們認為:

1、股市前景:貨幣政策收緊將導致股市不可避免回吐部分利潤,隨後基本面好轉將接替流動性成為主導股市運行的新動力

最近一個月,美股出現反常持續下跌,背後最重要觸發因素是二季度經濟大幅回暖造成市場對加息預期異常強烈。實際上,過去五年美國股市的漲幅與經濟緩慢複蘇的態勢並不匹配,到某一時點,股市將不可避免回調等待經濟增長步伐。而觸發這一時點的因素便是貨幣政策收緊。因此,目前美股的回調是對前期透支上漲的回補。

在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過程中,美國經濟增長穩步加快、就業市場逐漸改善、居民收入提高、企業進入加杠桿周期、資本支出會進一步擴大,宏觀基本面的好轉將接替流動性成為主導股市運行的新動力。

2、債市前景:加息周期帶來債市逐漸調整,但是收益率難現徒升,我們預期加息初級階段可能升至3.5%~4%區間。

目前影響美國債券市場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關於美聯儲何時加息的預期。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美聯儲已經明確在今年10月退出QE,並且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第三季度左右加息平。隨著利率在未來的上升,債券價格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長期的下跌。

雖然債市會緩慢地步入熊市,然而回顧美國國債收益率三十年的超長下跌周期後,我們發現本次加息周期中貨幣政策傳導到市場利率的強度可能會逐漸減弱。從需求端看,美國的經濟活力會吸引更多的外部流動性支持,而從供給端看,美國政府赤字水平低位運行,國債發行壓力小。因此,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在短期內不會大幅提高美債收益率。

3、商品前景: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已結束,下行之路慢且長

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已經結束,未來幾年內,鐵礦石、銅和布倫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持續下降。

四個因素將主導大宗商品未來長期的低迷趨勢:

第一、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開始減緩,大宗商品需求的主力軍開始撤退。例如,中國正經歷經濟結構性轉型,增長中樞下移,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開始放緩。

第二、在全球範圍內,隨著寬松性貨幣政策逐步撤出,全球貨幣流動性減少,金融市場上對大宗商品的投資需求將進一步下降。

第三、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打開美元指數上行空間,抑制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行。

第四、伴隨著北美的新能源革命,以及相關開采技術在全球範圍擴散,全球供應量不斷攀升,悄然改變市場對能源價格的預期。近期中東地緣政策危機未能大幅提振原油價格也印證了以上觀點。

(作者:許元榮,第一財經研究院(北京)研究總監、首席宏觀研究員,數據來自wind)
$上證指數(SH000001)$ $深證成指(SZ399001)$ $創業板指(SZ399006)$$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90

共和黨大勝 失意奧巴馬稱將與新國會合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18

周三,奧巴馬稱希望與新國會展開建設性合作,列舉了有望達一致的領域,包括擴大貿易、修改企業稅,但稱對某些領域不排除行使否決權。這是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後,奧巴馬首度公開講話,他稱共和黨有一個美好夜晚,結果代表了選民呼聲。

obama2014

奧巴馬稱,共和黨有一個美好的夜晚,他們的積極宣傳取得了成效。奧巴馬拒絕對民主黨失利發表更多評論。

奧巴馬表示,他希望與共和黨占多數的新國會展開建設性合作,在未來兩年取得盡可能多的成果。奧巴馬列舉了短期和稍長期希望與國會合作的領域。迫在眉睫的問題如增加對抗埃博拉病毒的資金、增加在敘利亞軍事力量、財政預算。其余有望達協議的領域包括擴大貿易、修改企業稅。

周三,有可能成為參院多數黨領導人的Mitch McConnell表示,將爭取在某些領域達成協議,如能源、貿易、企業稅改革。不過,他也表示會推動其它可能有沖突的領域,希望屆時可以與奧巴馬展開合作。

McConnell還表示,兩黨僵局將會結束,未來不會出現政府關門或債務拖欠。過去幾年,這些問題影響了美國經濟。

美國兩黨領導人均表示,中期選舉結果體現了美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呼籲兩黨盡可能合作。奧巴馬和McConnell均表示,他們之間關系很好。

美國兩黨領導人也暗示在一些領域存在沖突,如奧巴馬醫改、移民改革、金融監管等。奧巴馬稱,美國國會可能通過一些法案,但他個人可能會行使否決權,不會簽署法案。特別地,奧巴馬稱他會采取一切合法行動,盡可能推動移民改革。

與當初立場一致,奧巴馬列舉了他支持的一些議題,包括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讓更多人有能力支付大學學費、提高最低工資。

美國2014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至少增加了7個席位,八年來首度贏得參議院多數席位,也保住了在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共和黨大勝,讓身為民主黨的奧巴馬在任期的最後兩年不得不調整計劃。共和黨還在州長競選中大勝,向傳統為民主黨控制的州進攻,新增三個州長席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16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77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31 10:43 編輯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作者:格隆匯 旻超

導讀: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他旗下的漢能薄膜發電引發市場多方解讀,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旻超對李河君及漢能的的解讀,供大家參考。

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相信很多朋友對李河君和李河君的漢能薄膜發電(0566.HK)都不是非常了解。這邊我就簡單介紹下李河君和漢能為何能這樣一飛沖天的原因,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

李河君
1967年出生於廣東省河源一個農民家庭,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李河君讀大學時曾經組織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了3天膠卷,掙了12塊錢。媒體報道稱,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賣過電子產品、玩具、礦泉水等。到了1994年底,他帶領著17個夥伴積累了七八千萬元的資本。有同學建議他收購上市公司做莊,李河君認為主意不錯,於是在全國各地尋找水電站資源。在調研過程中,他放棄了收購上市公司的想法,轉而殺入能源行業。

1994年,李河君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這可以視作他二次創業的標誌。上世紀90年代正逢小水電站大躍進。不到10年,數萬座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李河君旗下電站的裝機量從幾萬千瓦擴大到幾十萬千瓦。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一舉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當時的中國可算史無前例。此後幾經波折,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李河君在水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作為民企老板,他隱隱感到這個行業的天花板。

2006年到2009年光伏行業大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1倍以上。李河君決定跨入光伏業。當時在行業中晶矽占據九成市場,薄膜比例還不到一成。李河君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計劃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2012年下半年起,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到了年底,李河君高調宣布漢能光伏組件產能已達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李河君先後發起三起海外收購,收購對象德國索利博爾公司、美國米爾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均為薄膜太陽能的同業企業,從而在薄膜發電技術上實現了突飛猛進。

~~~~~~~~~~~~~~~~~~~~~~~~~~~~~~~~~~~~~~~~~~~~~~~~~~~~~~~~~~~~~~~~~~~~~~~~~~~~~
漢能薄膜疑點重重
目前市場上普遍對漢能存在疑慮,首先因為幾乎沒有看到過薄膜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其次漢能的收入和他的母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公司最新的14年年中報看,漢能的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85.5%,凈利潤率達到了51.8%。漢能的主要業務並不是出售光伏相關產品,而是建造薄膜光伏生產線給他的母公司(漢能控股)。這樣市場就沒有了參照對象,首先薄膜技術就這一家,而且它的毛利率等又不能對比其他如多晶矽的生產企業,漢能造的是身產線。所以我就理解為:好吧,這是條技術很先進的身產線,又幾乎壟斷了薄膜發電的市場。

漢能財報的一些疑點

1)簽訂銷售合同的補充協議
漢能的業務主要就是出售光伏組件的生產線給母公司,而這個生產線生產時間長,所以會計上把當期生產線完成的比例把合同收入計入公司的當期收入。然後通過簽訂補充協議把這個合同的金額往上提,那麽銷售收入的增長就出來了。


2)擴大應收賬款
收入的增長是一回事,但錢能不能拿到是另一回事。2013年年報顯示漢能的應收有42億,到14年上半年,應收擴大了20億至62億,而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只有17億。更誇張的是應收中97%來自於關聯公司,所以說漢能是在給母公司打工,忙了半年還要倒貼母公司。

公司近幾年的經營現金流都是負的,投資現金流也是負的,靠的只有籌措資金來維持運作。13年靠的是股份認購,14年上半年靠的是銀行貸款。
3)股權集中
漢能的股權集中度非常高,光是前三大股東就占了70%以上,如果我們再腦補下漢能的相關方通過二級市場控制了其余30%貨中的絕大部分,那麽這個股價就基本被漢能控制了,所以如果你想融資做空漢能,但很難融到券。

漢能想要做什麽
其實以上這些信息對漢能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的,就算你去問公司管理層,他們也是承認公司的收入過度依賴母公司。但問題就是漢能到底在幹一件什麽事。在我看來,漢能不僅僅是在給投投資者畫大餅,也是在給自己畫大餅。李河君自己肯定是對薄膜發電技術未來的應用充滿了信心。但這個技術未來是否能闖下一片自己的天空,這個很多業內人士都各執一詞,作為我等散戶,想從首富身上賺錢不是那麽容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83

【深度】連平:全球戰略與新常態下人民幣應如何應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89

【深度】連平:全球戰略與新常態下人民幣應如何應對?
作者:連平


2014 年7月以來,美元指數強勢反彈,一路高歌猛進,全年美元指數上漲12%,漲幅為近九年來最大。美聯儲剛剛公布的1月FOMC會議紀要繼續釋放年內升息信號,進一步增強了美元的“魅力”。與美國量化寬松漸行漸遠不同,歐洲經濟複蘇乏力,歐洲央行推出了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歐元貶值預期加大,並帶動各主要貨幣競相貶值。


在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非美元貨幣普遍面臨較大貶值壓力的情況下,加之中國經濟仍存下行壓力,人民幣自2014年2月中旬以來波動中走貶,近期更是連續幾天幾乎逼近跌停線,市場上人民幣趨勢性貶值論一時興起。


然而,從經濟基本面看,人民幣並不具備持續大幅貶值的基礎;而經濟“新常態”下結構調整加快和發展方式轉變,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的推進以及控制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等也要求人民幣匯率保持總體穩定,不宜大幅度趨勢性貶值。未來人民幣將繼續雙向波動、階段性升貶值交替出現可能會是常態,而不會出現大幅度趨勢性貶值。


這是一份編者近日讀到的好報告,一份關於人民幣匯率處在美國獨秀、歐日放水、全球經濟複蘇出現差異、貨幣政策呈現兩極化的詭譎階段,如何小心應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局面的建設性報告。報告雖然沒有給出數學模型和統計圖表,但相關論述是在紮實研究基礎上的,是懂行的人做的,是有思想、有見地、有針對性、又很管用的。無論對宏觀決策層還是企業管理者,或者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有啟發意義。


——亞夫


國際貨幣政策分化,美元持續走強


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經濟表現不一。雖說全球各大經濟體時不時都有亮點出現,但不少都是“曇花一現”,與美國經濟的穩定發揮和逐步向上相比,尚有不小差距。由於各國經濟複蘇步伐不一致,全球貨幣政策出現了分化。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各個央行都在考慮用非常規的措施走出困境,而美聯儲卻在考慮合適時機進行加息。再加上地緣政治等因素的“推波助瀾”,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大量資本湧入美國尋求保值增值,導致美元持續走強,而非美元貨幣則普遍面臨貶值壓力。


首先,全球經濟複蘇分化,有力地支持美元走強。美國經濟自2014年二季度以來出現強勁反彈,三季度GDP增速進一步大幅向上修至5%,創下過去11年以來最高。此外,美國通過“再工業化”和“頁巖氣革命”顯著增強了內生增長動力,擺脫了能源條件約束,複蘇步伐將穩步加快。而歐洲經濟複蘇力度依然疲軟,日本經濟仍將在低位徘徊,新興經濟體風險增大,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主要發達經濟體與美國經濟冰火兩重天的格局有力地支持美元走強。


其次,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進一步推動美元步入升值周期,非美元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隨著美國經濟強勢複蘇,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逐步退出,加息逐步浮出水面。美聯儲剛剛公布1月FOMC 會議紀要對勞動力市場的改善情況更有信心,同時認為通脹短期雖然會再次下滑,但中期上漲以及長期持穩卻是明顯的趨勢,並取消了保持當前低利率“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辭。可以看出,美聯儲正按部就班,穩步、謹慎地改變加息前瞻指導,此次的FOMC會議聲明顯示美聯儲又向加息邁進了一步。因此,不出意外的話,美聯儲在今年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較大。


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央行卻在持續大規模放水。歐元區再次接近衰退邊緣,且面臨較大通縮風險。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再一次重磅出擊,並於1月22日宣布了擴大資產購買項目,規模之大,甚至超過市場主流預期。日本央行也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貨幣基礎年增幅目標擴大至 80萬億日元。受歐洲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歐元貶值預期加大的帶動,各主要貨幣有競相貶值之勢。


再次,地緣政治因素導致避險情緒升溫進一步推高美元匯率。2014年以來,國際地緣局勢持續緊張。敘利亞、加沙、伊拉克局勢升級,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爭端更是無休無止,近期歐美日各國與俄羅斯相互制裁升級,希臘退出歐洲風險加大,一系列因素進一步提升了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未來國際地緣局勢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出現局部地區爭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避險情緒升溫狀況下,資金將再一次回流美國,從而支持美元走強,加大非美元貨幣的貶值壓力。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美國經濟強勢複蘇趨勢不會改變,但美國經濟仍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包括勞動參與率仍低, 通脹率持續處於較低水平。而歐洲、日本等外圍經濟依然疲弱,世界經濟複蘇進程依然曲折,可能拖累美國經濟,因此,美元走強可能並非一帆風順。同時還應辯證認識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的影響。在美國加快退出QE的初期,全球資本將大規模回流美國,從而引發資本流出,美元走強。但美國經濟複蘇加快不僅會帶動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增長,還會導致全球資本的風險偏好回升。因此,隨著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不斷提升,並帶動世界經濟向好,美國進口增多,貿易逆差增加,以及風險偏好回升帶動資本重新進入新興市場,美元很可能又將面臨貶值壓力,出現震蕩和反複。


人民幣面臨較大階段性貶值壓力


全球複蘇差異和貨幣政策分化推動美元走強,進而也帶來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的壓力。自2014年2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波動中走貶,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小幅貶值0.36%,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更是貶值2.7%,這是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匯改以來首次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年度貶值。進入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度出現罕見貶值壓力,近期更是連續幾日幾乎逼近跌停線。


從國際上看,全球貨幣政策分化、美元走強可能引發資本流出,帶來國內流動性緊縮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歐洲和日本經濟迅速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國際金融市場仍將處於動蕩之中,美元升值會導致部分資金持續撤離中國而買入美元及美元資產,中國面臨資本流出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事實上,2014年以來的外匯占款運行變化已經對此有所反映,新增外匯占款從5月份開始急劇下降,隨後一直在低位徘徊,個別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全年來看,2014年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累計增加7786.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2%。預計在美聯儲加息初期中國將再一次面臨資本流出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複雜時期,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15年1月制造業PMI為49.8%,連續5個月下跌,近28個月首次跌入收縮區間。在宏觀經濟的增速換擋與行業內部深刻變化的共同作用下,局部行業集聚的風險和問題有集中暴露的危險,導致市場情緒處於較大波動期。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中性寬松的預期加強,且近期進一步降息、降準的市場預期加大,從而進一步導致資本流出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面臨下行壓力。與此同時,我國已成為資本輸出大國。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已超過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推動資本外流,增加市場外匯需求。


在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等因素的影響下,市場主體結匯意願下降,購匯動機增強,進一步加大了市場上的外匯需求。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衡量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的銀行代客結匯占涉外外匯收入的比重(即結匯率)總體下降,由一季度的77%降至二、三季度的68%,四季度略有回升至71%,全年平均為71%,結匯率比上年回落了1個百分點;而衡量購匯動機的銀行代客售匯占涉外外匯支付的比重(即售匯率)則逐季上升,由一季度的61%升至四季度的73%,全年為69%,售匯率比上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支持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


首先,中國經濟將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雖然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內外部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還要看到一系列積極因素正在積累,宏觀調控政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等戰略的穩步推進,將在拓展新外部空間的同時,盤活中國部分過剩產能的存量,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改革的穩步推進,經濟結構將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率將不斷提高,新的增長點有望得到培育,因此,未來3-5年中國經濟仍有望繼續保持7-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穩定的經濟增長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家的貨幣會出現趨勢性的大幅貶值。


其次,中國仍有望保持一定規模的國際收支順差。近年來,在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的政策推動下,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有所收窄,但仍將維持一定的規模,順差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盡管人口紅利正在消退,但相比國際市場,中國勞動力價格的相對優勢狀態仍有可能維持一段時間。據統計,2014年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仍達1000多億美元。而隨著美國經濟強勢複蘇,世界經濟回暖,中國出口有望好轉,進口需求有加速回暖趨勢,未來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規模將保持穩步增長,國際收支仍將保持一定規模的順差。國際收支狀況的穩定,將使外匯儲備規模基本保持穩定,這將使人民幣缺乏趨勢性貶值的基礎。


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中國貿易收支中存在一個很大的結構性問題,即一方面對歐盟和東盟等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都是逆差,而唯獨對美國存在巨額順差,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波動,但同時也制約了人民幣大幅度趨勢性貶值的可能。據統計,前些年對美順差占整個順差之比重曾高達100%以上,2013年雖有改善,但也達到83%,2014年仍有望保持在65%以上。鑒於貿易結構存在問題,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不平衡在短期內難以迅速改變。順差國貨幣升值、逆差國貨幣貶值的國際經濟學原理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未來仍存在升值壓力。因此,可以說,目前中美之間貿易的較大不平衡基本封殺了人民幣大幅度趨勢性貶值的可能。


再次,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保障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引導市場預期的重要基礎。中國擁有近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位列全球第一,這是防止人民幣出現持續顯著貶值預期、陷入“預期貨幣貶值→資本流出→貶值預期增強……”惡性循環的重要保障。有了充足的外匯儲備,匯率中間價就可以充分發揮對市場預期的有效引導作用,市場對中間價不會“無動於衷”,從而確保匯率保持基本穩定。


人民幣大幅度趨勢性貶值與“新常態”的內在要求南轅北轍


在“新常態”下,投資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消費將繼續發揮基礎作用,出口將繼續發揮支撐作用,但經濟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內需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新常態”下深入推進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及經濟提質增效等戰略都要求不能再依靠低幣值提升出口競爭力,靠貶值促進出口。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匯率是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變量,作為重要的相對價格水平變量,匯率影響著國際分工的成本,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幣貶值對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出口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對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民幣貶值可能減弱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動力,同時也可能減弱其通過自身創新、求變,從而實現自身產業升級的動力。


此外,人民幣持續大幅度貶值也會導致國內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成本提高,不利於產業技術的升級和出口產品附加值的提高,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而會影響到經濟的提質增效。因此,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要求不支持人民幣大幅度趨勢性貶值的政策導向。


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要求幣值堅挺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資本輸出大國,人民幣國際化正在穩步推進。從國際化戰略的角度來看,人民幣不宜持續大幅貶值。


當前,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不利於企業“走出去”。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成為近幾年中國對外經濟的一個新亮點,中國已逐漸成為一個資本的輸出大國,而且正在持續擴大對外投資規模。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達1400億美元,而且實際對外投資額首次超過吸引外資額約200億美元,成為對外凈輸出國,而且企業對外投資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國際經驗表明,擴大資本輸出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本幣的升值,英鎊、美元、馬克和日元所走過的路程無一不是如此。貶值與擴大資本輸出背道而馳。人民幣出現持續大幅貶值,企業有可能出現匯兌損失,外債成本增加,加劇企業財務風險,不利於企業“走出去”。


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人民幣幣值穩定且相對堅挺。對於國際貨幣而言,價值的穩定性是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尺度和儲藏職能的基礎。無論是貿易領域的人民幣結算、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發行都需要以匯率穩定為基礎。很難想象,一個持續疲弱的貨幣會為全球投資者所普遍持有。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不僅不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甚至可能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出現倒退。因此,持續大幅度貶值的人民幣匯率與人民幣國際化顯然是背道而馳。


人民幣持續大幅度貶值可能催生開放性系統金融風險


人民幣持續大規模貶值可能加劇資本外逃風險,使經濟面臨開放性系統金融風險。當前,中國資本項目規模已不小,持續大幅貶值可能引發短期資本大規模外逃。理論和實踐均表明,資本管制不僅代價高昂,而且管制的有效性越來越打折扣,一旦資本加快流出形成趨勢,將很難能被有效阻擋住,更何況當前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步伐正在加快。而且資本大規模外逃與本幣迅速貶值等可能相互影響、循環聯動,並通過流動性效應、逆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沖擊人民幣資產價格和國內金融市場。


從流動性效應看,人民幣貶值將壓縮投機資本的獲利空間,促使資本流出,導致國內流向房地產、股票等市場的資金緊張,進而影響房地產和股票價格。從逆財富效應看,人民幣貶值將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進口減少,造成國內商品價格上升,使得社會購買力不足,造成國內房地產、股票等金融資產需求降低,最終帶來金融資產價格的下跌壓力。


從替代效應看,在人民幣貶值或者具有貶值預期條件下,政府為保持匯率穩定將進行市場幹預,可能造成流動性不足,抑制房地產、股票等金融資產價格上漲。當前中國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複蘇進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反複和波折,加之國內股市較長時間處於熊市,房地產泡沫風險也在潛藏暗長。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若聽任人民幣趨勢性貶值,令市場形成錯誤預期,不僅不利於穩增長,甚至有可能催生、助長類似的開放性系統金融風險。


需要引起註意的是,之前有大量“熱錢”在經濟形勢較好、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時期進入中國,“蟄伏”在股市和樓市等金融市場上。在美國經濟向好、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的背景下,要特別提防這些“熱錢”因某些事件觸發(比如美聯儲提前加息、地緣政治緊張)而大規模、迅速撤出,並引發股價、樓價迅速下跌,人民幣面臨較大貶值壓力,甚至對國內金融體系穩定構成威脅。歷史上看,不乏一些國家在強勢美元期間股市和樓市泡沫破裂、本幣急劇貶值的例子,比如1994 年墨西哥、1997 年泰國菲律賓等國、1998 年俄羅斯、1999 年巴西等。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階段性升貶值交替可能成為常態


應當註意的是,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主要是相對美元,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貨幣甚至還有升值壓力,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貶值的可能性更小。以2014年的情況為例,美元指數從7月份開始穩步上升,從80左右一路攀升到目前的95左右,漲幅接近 20%。人民幣有效匯率也一改上半年的貶值態勢,從8月份開始升值,2014年1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環比續升1.23%,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環比續升0.75%,均為連續第七個月回升並刷新歷史新高。


在國外及國內兩方面因素影響下,2015年跨境資本流動將出現階段性流出與流入交替進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更趨頻繁,階段性升貶值交替出現可能成為常態。


一方面,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期限利差進而影響境內外利差的縮小,可能導致階段性的資本外流,帶來人民幣貶值壓力,然而歐元區和日本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可能在特定時間段產生對沖作用。


另一方面,下半年國內房地產市場有可能止跌企穩、股市逐漸回暖、金融及資本市場改革釋放活力,不排除國際資本可能出現階段性流入、從而形成升值壓力。此外,央行基本退出常態化外匯幹預,逐步擺脫依靠外匯占款供應基礎貨幣的模式,允許匯率根據市場供求雙向波動成為常態,不但能有效防範跨境套利和套匯行為,而且能夠提升國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應在四重目標間尋求平衡


盡管也存在有利影響,但美元走強對中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更應引起重視。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經濟正處在下行周期,PPI持續負增長,內部有效需求不足,美元走強使得我國宏觀調控面臨兩難的處境。為了緩解企業融資成本壓力、促進融資成本下降,需要降低基準利率,但降息可能會進一步縮小中美利差,加大資本流出壓力,從而增加市場風險和貶值壓力。


為了保持中國出口競爭力,需要人民幣對美元適度貶值,但貶值又不利於開展對外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過度貶值又與新常態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政策選擇有必要在穩增長、調結構、控風險和國際化四重目標間尋求平衡。在此複雜局面下,建議采取允許人民幣對美元適度貶值、保持人民幣有效匯率基本穩定的總體策略,當然這只是一種次優的選擇;同時積極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增強匯率彈性,降低對美元的依賴,並輔以合適的貨幣金融政策。


一是貨幣政策保持中性寬松,謹慎下調基準利率,適度下調準備金率。未來貨幣政策主要在穩增長、防風險和去杠桿之間進行權衡,考慮到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中性偏松。在信貸供需偏緊的形勢下,降息對新增貸款利率的影響有限,而且在美國步入升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國降息可能會加劇資本流出,引發開放性系統金融風險。


有鑒於此,建議在近期利率已經調整的情況下,進一步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需要謹慎,不建議通過大幅降息來促進融資成本下降。而存款準備金雖然也有寬松作用,但畢竟是對銀行體系的負債產生直接影響,而對幣值的影響則相對間接。從應對外匯占款大幅減少和提升基礎貨幣投放的有效性看,可考慮適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繼續使用SLF、MLF等創新工具。這樣既可以有效減緩資本流出造成的流動性收縮壓力,又可以通過保持流動性合理寬裕、改善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來帶動市場利率和融資成本下降。


二是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保持有效匯率基本穩定。建議利用美元走強下人民幣升值壓力減緩的契機,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可以從現行的2%進一步擴大到3-4%,並著力用好匯率中間價的調節功能。在人民幣呈階段性升貶值交替出現的格局下,匯率彈性增強有利於降低“熱錢”大規模進出套利,減小跨境資金頻繁進出對國內金融體系的不利影響,匯率機制可以成為調節資本流動的有效手段。


與此同時,建議擇機增加貨幣籃子中其他主要貨幣的比重,減低美元占比,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在降低籃子中美元權重後,應允許人民幣對美元適度貶值,以減緩對出口的不利影響。在對美元適度貶值的同時,保持人民幣有效匯率基本穩定,特別是盡量保持人民幣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主要對外投資國家貨幣匯率的穩定或略有升值,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開展對外投資提供良好的匯率環境。


三是積極穩妥地實施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不應操之過急。美元走強加上國內經濟下行及影子銀行、融資平臺等領域的風險積累,中國在一定階段可能面臨較大的資本流出壓力。2013年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仍高達3262億美元,而2014年則迅速轉變為960億美元的逆差。在此新局面下,推進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有必要堅持穩妥審慎的原則,合理設計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的相關制度安排,尤其是審慎、穩妥放開金融賬戶中證券投資流出入的限制。


應關註銀行體系相關管理制度的設計和安排,因為跨境資本流動和貨幣兌換活動基本都通過銀行來展開。堅持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持續密切跟蹤和監測,並做好資金大規模流出下的應急預案準備。從保證有足夠的幹預能力看,未來中國仍應擁有比通常水平高得多的、充足的外匯儲備。


四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與資本輸出。在美元走強、人民幣對美元偏弱的背景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單靠貿易結算,而應該發揮好對外直接投資和資本輸出的推動作用。當以本國跨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建立起來,本國企業掌握了從資源采集到中間品分包、再到最終產品銷售的生產鏈條時,人民幣在世界範圍內的接受程度自然就會隨之提高。


在重點領域上,應以基建投資、資源開采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在具體策略上,應積極推進合資並購,並積極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境外人民幣債券融資、權益類融資,以支持本土企業“走出去”,必要時可以限定這些融資專門用於對外投資。


五是大力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降低企業避險成本。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升貶值交替出現將成為常態,這意味著企業有效應對匯率風險將至關重要。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習慣了人民幣的單邊升值和小幅波動的狀況,很大程度上缺乏匯率風險意識。而一些大企業在離岸市場使用衍生品多數出於對賭心理用其進行套利,因此對規避外匯風險的工具使用並不充分。未來,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幅度的不斷擴大,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不可小覷。


當前中國的衍生品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市場容量小,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企業避險的成本比較高,不利於企業進行風險應對。因此,應加快發展匯率期貨、期權等在全球市場上比較基礎且成熟的衍生產品,並進行適當創新。大力發展匯率衍生品市場,從而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匯率避險工具,降低企業避險成本。




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9

演說1610工作、消費與新貧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0/02/%e6%bc%94%e8%aa%aa1610%e5%b7%a5%e4%bd%9c%e3%80%81%e6%b6%88%e8%b2%bb%e8%88%87%e6%96%b0%e8%b2%a7/

演說1610工作、消費與新貧
講者:掌門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 包曼Zygmunt Bauman
作者是當今歐陸首屈一指的「後現代主義」社會學家. 本書旨在探討「貧窮」作為社會現象具有何等意涵; 現代工業社會的貧窮現象如何發生; 與及現代社會如何在 意識形態層面處理這種現象,等等.

〈何謂貧窮?〉
Def.「貧窮」,作為文化現象,指 社會大眾如何界定某水平(及其下者) 的低收入階層人士為「窮人」, 與及如何 “看待”他們. 即人之所以 成為窮人,與及被當成窮人的方式.***
至於界綫劃定在何處其實無關宏旨, 「貧窮綫」隨時空而變動不居,落差巨大. 前工業社會的窮人當然指衣不蔽體,兩餐無著的人; 當今美國政府則定義「貧窮」為: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按照這一標準, 2008年美國貧困人口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16%.

如何定義貧窮取決於社會大眾(ie不窮不富的大多數)本身 的生活方式.**** 透過生活方式的比對,我們知悉 “窮人” 的存在, 與及他們本質上比我們低等級.*** 舉例:我們炒股票(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 “窮人”應該沒錢炒股票; 萬一他們也有錢炒股票,則必然會炒輸而更窮. 

社會之所以 “需要” 存有窮人階層,並且認為他們 值得 “關註”, 是因為大眾把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焦慮(ie我可能會變窮.)投射到他們身上.*** 舉例:我們害怕窮到(或者輸到)沒錢炒股票.
大眾關註窮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兩者卻可以兼容***:其一是「鄙視」, 他們地位低下是因為能力薄弱(愚蠢,低學歷,欠缺智識和技能等等.); 或者道德低落(懶惰,貪婪,欠缺責任感和奮鬥心等等.). 鄙視他人令人有優越感,並且自我告誡不要蹈其覆轍. 另一是「憐憫」, 他們境況悽慘也許因為出身低下,又或是運氣不濟. 憐憫他人更令人感到自我形象高尚.

上述兩種心態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行動策略:其一是「隔離」, 居少數的窮人如若由於道德低落,則當然要與 “正常人” 區隔開以防造成傷害或汙染.*** 最極端的情況是犯罪份子(多數是窮人), 必須監禁起來以保護社區; 況且監禁可能是較低成本的治安策略. (現今美國是監犯佔國民人口比例最高的 “先進國家”.) 就算大多數窮人本質善良,但是庸碌無能,格調低俗….. 總之有礙觀瞻.
另一則是「救濟」,貧窮如若由於境遇, 社會應該施加援手,使他們渡過困境及重新起步. 總之使 “他們”有機會「脫貧(指獲得謀生技能和就業機會.)」,成為和 “我們”一樣 “正常”的人. 更何況,我們他日也許同樣會遭逢不幸,也許同樣需要社會援手. 這種高尚的襟懷,就是所謂「安全網」概念, 是現代「福利國家」的動力因.***

〈福利政策〉
隔離當然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救濟看來是唯一出路. 可惜福利國家陳義雖高,卻有先天性致命弱點. 首先是無法區分出於 內因和外因兩種窮人, 行政上只能一刀切給予全體窮人福利救濟.*** 這就造成了 “長貧難顧” 和 “養貧為患” 等公共財政和社會問題. 更要命的是,世代交替之下,結構性窮人愈來愈多, 社會流動性阻絕,兩種窮人合而為一, 造成社會分裂,*** ,民主制度失靈.

歷史上最早施行福利政策的是19世紀早期的英國, 由 自由主義大哲學家 邊沁Jeremy Bentham所力推. 「貧窮法」規定社會上最貧困的人口 (在當時,一般指的是 流浪漢,全無謀生技能,又或是不肯進工廠做工的人. 邊沁稱之為 “人類渣滓”.) 應該全集中到新設的「濟貧院」, 和社會區隔開來. 濟貧院內的生活條件 “必須” 淒慘到比工廠工作所能達致的水準大為不如,****以抑止工廠工人放棄工作或罷工叛亂.

濟貧院內的悲慘生活條件被廣泛宣傳,成為工廠生活的參照點,**** 使得工廠生活變得可以接受. 隔離政策既可避免渣滓汙染 “正常” 的工人,使他們逃離工作崗位; 又可渲染出一種邪惡的 “恐怖氛圍”,就像瘋人院和麻瘋院一樣, 令工人心懷恐懼,安份工作,以免墮進濟貧院.***

相較新濟貧法,二戰之後同樣由英國揭櫫的「福利國家」政策就文明和仁道得多了. 福利國家的前提是:個人不應因其不幸境遇而失去 “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此一權利. 至於該權利從何處來則人言人殊. 有謂是源於聖經宣示的上帝大愛; 有謂是自然權利; 有謂是 “安全網”的功利主義思想.

無論如何,怎樣劃定一條 “尊嚴生活標準綫” 成為棘手的技術難題.*** 此綫如訂得過低,會令受惠者 “喪失尊嚴”,有如百多年前的濟貧院, 作為承接網也顯得不夠 “安全”; 如訂得過高,則社會承擔吃力, 更不好的是使窮人喪失工作意願. 另外也出現了一項事前未想過的爭議點, 為了核實申請人的困窘狀況,必須進行資格審查, 這種做法也會令申請人“喪失尊嚴” !

直到今天,困局迄無改變, 福利救濟所提供的 “生活水準界綫” 要設定在那個(足夠低的)水平, 才能平衡 “社會承擔能力”, “有尊嚴的生活” 和 “足夠的重新工作誘因” 三者, 仍是個難解, 甚或是無解的問題.***

本書另一要旨在於揭示 現代「工業(ie生產)社會」和 後現代「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變化; 指陳出 生產社會的道德規範「工作倫理」和 消費社會的行為標準「品味主義」的起源, 與及對所屬社會的影響.
〈現代 生產者社會〉
前現代的歐洲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生產自然以家庭和親族方式組織. 至於城市中的手工業,則以 作坊為單位,按 行會組織, 無論作坊和行會都以 面對面的日常人際關係為基礎. 按照馬克思主義,生產者掌控 生產手段(手工技能和工具作坊), 和產品出路(售與直接認識的顧客,或藉人脈渠道銷售.), 工匠是生產活動的 主體,*** 其工作富含社會關係、具有尊嚴和成就感.

進入工業時代,生產方式革命性改變,工廠由資本家擁有和管控, 工人工作性質單調辛苦,環境惡劣危險, 工時極長(dark to dark),薪資極低. 勞動者的整體生活狀況比農業時代更差; 情況就像進入早期農業時代一樣.*** 社會關係的崩解更令人痛苦. 工人就像機器的輔助配件,只是生產鏈條上面一個環節, 被非人性化的新式「Taylor科學管理」所操控. 其時尚未出現精密機器,並無所謂「技術型勞工」, 勞動者連傳統技藝也一應失去. 受僱的工人當然沒有權力掌控生產過程和產品出路, 他們只是生產活動的手段和工具,不是主體, 全無尊嚴和成就感可言.*** 馬克思主義稱之為 “異化” 或 “物化”.

當今人類學的教條是:所有社會制度都有其功能; 而所有意識形態 (包括道德規範和宗教信念)都是為了鞏固社會制度而設置.***
〈工作倫理〉
“天變; 道亦變.” 進入工業社會,需要有新型意識形態來調控和馴化人民, 使之服從新式的工廠生產規劃.*** 19世紀初,由新興的「自由主義」哲學聯同 基督新教「福音教派」一起闡發出來的「工作倫理」是為了滿足工廠 需求人手和 紀律管理而設置的道德規範.**** 這種價值觀念在現代之前是沒有的,是「現代性」極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套奧妙理念的戰略目的有兩個:其一,驅使前現代人民心悅誠服,忍受苦楚, 視工廠工作為理所當然. 其二,服從紀律,專註及準確地完成單調的工序,都是極之違反人類慣習的行為要求, 工廠修訂人性,使之服從管理, 就像軍隊監獄醫院學校一樣.***

「工作倫理」的核心內容有四點:
1工作是良善的,不工作是邪惡的; 工作是常態,不工作是異常. 這是不容置疑的生活前提,與貧富無關.*** 工作是責任和義務, 透過工作,人生有了意義,得到救贖.
2 Def.唯有價值得到社會承認,檢定標準是能夠獲取「工資」, 的勞動行為才算「工作」.*** 所以,炒股票,販毒,賣淫等不算是 “工作”.
3安於現狀,滿足於擁有較少而非更多 是錯誤的心態.*** 所以,永不止息地工作才是正確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休閒是為了進一步工作 (非常形象化地稱之為 “充電”.); 而非工作為了獲得休閒.
4人為了獲得生存和快樂所需的事物, 必須從事他人認為值得支付的工作.**** 這種雙邊 功利主義思想可總結為金句「沒有免費的午餐.」. 「工作」即是勞動力市場化, 此外無他.

個人服膺工作倫理,有責任向社會獻出勞力; 其對立面,社會也有責任向個人提供「就業機會」,以滿足其人格需要.*** 設使雙方都克盡責任,總產出就會達致最大化, 故此,治國成效遂以「充份就業」和「GDP增長」等經濟指標來衡量.****
現代社會一概以經濟活動為重心,作者稱之為 「生產者社會」. 大家不要問 文化藝術的 “價值”, 要問它的 “產值”.

〈後現代 消費者社會〉
踏入上世紀末葉, 經濟先進國的生產力已提升至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 生產狀況由 “不足”漸變為 “過剩”,*** 機器全面取代人力,甚至不論人力供應是否過多. 人民手頭充裕,閒暇增多,毫無匱乏意識. 「富裕社會」的人民其生活著眼於 消費,而非生產, 然而何謂 消費則頗堪玩味.

首先,「消費」意味著 耗用和破壞某些東西, 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 更進一步,為了消費,必須 佔有和積存該等東西, 這又意味著 購買和支付,並且阻止別人取得它 (ie排他性佔有權).**** 被「佔用」的東西遂名為「財貨(ie消費財)」. 所以,消費行為本質上 不環保; 並且深植 商品和產權意識.

其次,在基本需要已然飽足之餘, 額外的慾望呈現為 “體驗” “衝擊” 等 感官化形式. 消費者追求 新奇,震撼,差異,精緻….. 這一切統稱為「品味」. 品味性質上是種 美學鑑賞; 行為上是個 選擇過程.****

其三,消費行為既然是為了 “滿足”慾望,但滿足了的慾望不再成為 “慾望”, 於是消費者永遠要 “向前看”,沒有甚麼慾望是 “最終的”. 這又生出一個「時效」問題, 最好的消費財要即時產生效益,不得延擱,不用花太多時間學習使用.*** (最佳例子是名牌服飾.) 這又令到消費財的生命周期縮短, “浪花淘盡名牌”, 而消費者則要費勁地追趕市場的步伐, 這現象稱為「時尚」. 最美好的消費財是 “最大衝擊與即時廢棄” 的新奇產品; 最美好的世界是 “浮華世界”.

後現代社會強調以 消費活動為重心,作者稱之為 「消費者社會」. 人生不是 “奉獻”,是 “享用”. 大家不要問如何 “投身” 文化藝術, 要問如何 “享受” 它.

〈品味主義〉
“天再變; 道亦再變.” 角色切換,人類行為的動機和標準也就大相逕庭. 消費者的心態可稱之為「品味(ie選擇)主義」, 其核心內容也有四點:
1人生的價值是用 消費行為的總和來衡量的. 而「貧窮」的意義也由 生產能力低落(體現為低收入.), 轉移至 消費能力不足(體現為低生活水準.).*** 在這種意涵下, 有錢人因吝惜或不懂得(ie欠缺品味)消費可被視為破格的貧窮; 而沒錢人如有辦法舉債消費則被視為合格的富足.

2對工作的價值觀也發生重大變化, 連「工作」本身也要染上 “享用” 色彩才有型格, 工作要麼被擡升為career “誌業”“誌趣”,*** 否則被鄙視為job “謀生” “打工”. 工作不再以 意義貢獻等社會價值區分; 而是按 有趣無聊等個人價值區分. 最佳的 “工作”對其主人而言應該恰好是一種 “玩樂”.

3最深沈的消費心態是將整個人生視為 “不斷選擇”的過程, 甚至連 人際關係(如戀愛)亦作如是觀. 在這種心態下,最幸福的消費者是擁有最多選擇的人(如擁有最多情人.); 而最成功的消費者則是最精於選擇的人.*** 在進行選擇的時點,人感覺到最 “自由”, 那怕面前的選項其實全由他人所強迫推銷.

4消費作為選擇過程,是一種心理歷程, 只能由消費者獨自完成. 所以,消費者是孤獨的. 消費者只向自身的利益負責,無須向社會利益負責. 所以,消費行為由美學品味定調,不受社會規範約束.*** 只有 “優雅/精明的消費者”, 不聞 “賢德的消費者”. 消費社會註定是道德墮落的.

對消費人來說,可喜的境況是 “有所選擇”; 而可悲的境況則是,完成選擇即是 “虛無”(沒得選擇). 故此,消費必須步步緊迫,毫無間斷, 以消弭空虛感.***
結論:消費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57

讀書札記161001工作、消費與新貧(二) 工作倫理 與 消費心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0/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1001%e5%b7%a5%e4%bd%9c%e3%80%81%e6%b6%88%e8%b2%bb%e8%88%87%e6%96%b0%e8%b2%a7%e4%ba%8c-%e5%b7%a5%e4%bd%9c%e5%80%ab%e7%90%86-%e8%88%87-%e6%b6%88%e8%b2%bb%e5%bf%83/

讀書札記161001
工作、消費與新貧(二) 工作倫理 與 消費心態
掌門執筆

本書旨在揭示 現代「工業(ie生產)社會」和 後現代「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變化; 指陳出 生產社會的道德規範「工作倫理」和 消費社會的行為標準「品味主義」的起源, 與及對所屬社會的影響.

〈現代 生產者社會〉
前現代的歐洲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生產自然以家庭和親族方式組織. 至於城市中的手工業,則以 作坊為單位,按 行會組織, 無論作坊和行會都以 面對面的日常人際關係為基礎. 按照馬克思主義,生產者掌控 生產手段(手工技能和工具作坊), 和產品出路(售與直接認識的顧客,或藉人脈渠道銷售.), 工匠是生產活動的 主體,*** 其工作富含社會關係、具有尊嚴和成就感.

進入工業時代,生產方式革命性改變,工廠由資本家擁有和管控, 工人工作性質單調辛苦,環境惡劣危險, 工時極長(dark to dark),薪資極低. 早期工業時代生產效益低下,勞動者的整體生活狀況比農業時代更差; 就像進入早期農業時代一樣.***
較諸物質報酬,社會關係(指生產面)的崩解更令人痛苦. 工人就像機器的輔助配件,只是生產鏈條上面一個環節, 被非人性化的新式「Taylor科學管理」所操控. 其時尚未出現精密機器,並無所謂「技術型勞工」, 勞動者連傳統技藝也一應失去. 受僱的工人當然沒有權力掌控生產過程和產品出路, 他們只是生產活動的手段和工具,不是主體, 全無尊嚴和成就感可言.*** (馬克思主義稱之為 “異化” 或 “物化”.)

那麼人為何要當「工人」?(同理:人類為何要做「農夫」?) 答案是:「要麼工作, 要麼滅亡! 」 人類之所以變成工人和農夫, 都是為環境所迫.*** 上篇所述 英國新濟貧法是 鞭子; 背後則是 馬爾薩斯陷阱將勞動力驅趕進城市, 工資雖僅足糊口,但就業機會較多,這是 蘿蔔.

當今人類學的教條是:所有社會制度都有其功能; 而所有意識形態 (包括道德規範和宗教信念)都是為了鞏固社會制度而設置.*** 在於農業社會, “聖人以神道設(基督) 教.”
〈邪惡的 工作倫理〉
“天變; 道亦變.” 進入工業社會,需要有新型意識形態來調控和馴化人民, 使之服從新式的工廠生產規劃.*** 19世紀初,由新興的「自由主義」哲學聯同 基督新教「福音教派」一起闡發出來的「工作倫理」是為了滿足工廠 需求人手和 紀律管理而設置的道德規範.**** 這種價值觀念在現代之前是沒有的,是「現代性」極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套奧妙理念的戰略目的有兩個:其一,驅使前現代人民心悅誠服,忍受苦楚, 視工廠工作為理所當然. 其二,服從紀律,專註及準確地完成單調的工序,都是極之違反人類慣習的行為要求, 工廠修訂人性,使之服從管理, 就像軍隊監獄醫院學校一樣.***

「工作倫理」的核心內容有四點:
1工作是良善的,不工作是邪惡的; 工作是常態,不工作是異常. 這是不容置疑的生活前提,與貧富無關.*** 工作是責任和義務, 透過工作,人生有了意義,得到救贖.

2 Def.唯有價值得到社會承認,檢定標準是能夠獲取「工資」, 的勞動行為才算「工作」.*** 所以,炒股票( “專業投資者” 除外.), 販毒, 賣淫(娼妓合法化地區除外.) 等不算是 “工作”.

3安於現狀,滿足於擁有較少而非更多 是錯誤的心態.*** 所以,永不止息地工作才是正確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休閒是為了進一步工作 (非常形象化地稱之為 “充電”.); 而非工作為了獲得休閒.

4人為了獲得生存和快樂所需的事物, 必須從事他人認為值得支付的工作.**** 這種雙邊 功利主義思想可總結為金句「沒有免費的午餐.」. 「工作」即是勞動力市場化, 此外無他.

個人服膺工作倫理,有責任向社會獻出勞力; 其對立面,社會也有責任向個人提供「就業機會」,以滿足其人格需要.*** 設使雙方都克盡責任,總產出就會達致最大化, 故此,治國成效遂以「充份就業」和「GDP增長」等經濟指標來衡量.****
現代社會一概以經濟活動為重心,作者稱之為 「生產者社會」. 大家不要問 文化藝術的 “價值”, 要問它的 “產值”.

〈後現代 消費者社會〉
踏入上世紀末葉, 經濟先進國的生產力已提升至輕易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 生產狀況由 “不足”漸變為 “過剩”,*** 機器全面取代人力,甚至不論人力供應是否過多. 新世代人民手頭充裕,閒暇增多,毫無匱乏意識, 人類進入「富裕社會」.

富裕社會的人民著眼於 消費,而非生產, 然而何謂 消費則頗堪玩味.
首先,「消費」意味著 耗用和破壞某些東西, 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 更進一步,為了消費,必須 佔有和積存該等東西, 這又意味著 購買和支付,並且阻止別人取得它 (ie排他性佔有權).**** 被「佔用」的東西遂名為「財貨(ie消費財)」. 所以,消費行為本質上 不環保; 並且深植 商品和產權意識.

其次,在基本需要已然飽足之餘, 額外的慾望呈現為 “體驗” “衝擊” 等 感官化形式. 消費者追求 新奇,震撼,差異,精緻….. 這一切統稱為「品味」. 品味性質上是種 美學鑑賞; 行為上是個 選擇過程.****

其三,消費行為既然是為了 “滿足”慾望,但滿足了的慾望不再成為 “慾望”, 於是消費者永遠要 “向前看”,沒有甚麼慾望是 “最終的”. 這又生出一個「時效」問題, 最好的消費財要即時產生效益,不得延擱,不用花太多時間學習使用.*** (最佳例子是名牌服飾.) 這又令到消費財的生命周期縮短, “浪花淘盡名牌”, 而消費者則要費勁地追趕市場的步伐, 這現象稱為「時尚」. 最美好的消費財是 “最大衝擊與即時廢棄” 的新奇產品; 最美好的世界是 “浮華世界”.

後現代社會強調以 消費活動為重心,作者稱之為 「消費者社會」. 人生不是 “奉獻”,是 “享用”. 大家不要問如何 “投身” 文化藝術, 要問如何 “享受” 它.

“天變; 道亦變.”〈更邪惡的 品味主義〉
由於角色切換,在消費者社會中, 人類行為的動機和標準與 生產者社會大相逕庭. 消費者的心態可稱之為「品味(ie選擇)主義」, 其核心內容也有四點:
1人生的價值是用 消費(而非生產)行為的總和(兼及質與量)來衡量的. 而「貧窮」的意義也由 生產能力低落(體現為低收入.), 轉移至 消費能力不足(體現為低生活水準.).*** 在這種意涵下, 有錢人因吝惜或不懂得(ie欠缺品味)消費可被視為破格的貧窮; 而沒錢人如有辦法舉債消費則被視為合格的富足.

2對工作的價值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連「工作」本身也要染上 “享用” 色彩才有型格, 工作要麼被擡升為career “誌業”“誌趣”,*** 否則被鄙視為job “謀生” “打工”. 工作不再以 意義貢獻等社會價值區分; 而是按 有趣(反之是無聊)與否 等個人價值區分. 最佳的 “工作”對其主人而言應該恰好是一種 “玩樂”.

3最深沈的消費心態是將整個人生視為 “不斷選擇”的過程, 甚至連 人際關係(如戀愛)亦作如是觀. 在這種心態之下,最幸福的消費者是擁有最多選擇的人(如擁有最多情人.); 而最成功的消費者則是最精於選擇的人.*** 在進行選擇的時點,人感覺到最 “自由”, 那怕面前的選項其實全由他人所強迫推銷.

4消費作為選擇過程,是一種心理歷程, 只能由消費者獨自完成. 所以,消費者是孤獨的. 消費者只向自身的利益負責,無須向社會利益負責. 所以,消費行為由美學品味定調,不受社會規範約束.*** 只有 “優雅/精明的消費者”, 不聞 “賢德的消費者”. 消費社會註定是道德墮落的.

對消費人來說,可喜的境況是 “有所選擇”; 而可悲的境況則是,完成選擇即是 “虛無”(沒得選擇). 故此,消費必須步步緊迫,毫無間斷, 以消弭空虛感.***
結論:消費是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 包曼Zygmunt Bau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58

讀書札記160926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9/2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926%e5%b7%a5%e4%bd%9c%e3%80%81%e6%b6%88%e8%b2%bb%e8%88%87%e6%96%b0%e8%b2%a7%e4%b8%80-%e8%b2%a7%e7%aa%ae-%e8%88%87-%e7%a6%8f%e5%88%a9/

讀書札記160926
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掌門執筆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 包曼Zygmunt Bauman
作者是當今歐陸首屈一指的「後現代主義」社會學家. 本書旨在探討「貧窮」作為社會現象(而非經濟現象)具有何等意涵; 現代工業社會的貧窮現象如何發生; 與及最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如何在 意識形態層面調控和處理這種現象, 其效果如何,等等. 本書寫法專業,歐陸風格, sense密度高,論述抽象,不附例証; 特色是充滿黑色幽默.

〈何謂貧窮?〉
Def.「貧窮」,作為文化現象,指 社會大眾如何界定某水平(及其下者) 的低收入階層人士為「窮人」, 與及如何 “看待”他們. 即人之所以 成為窮人,與及被當成窮人的方式.***
至於界綫劃定在何處其實無關宏旨, 「貧窮綫」隨時空而變動不居,落差巨大. 前工業社會的窮人當然指衣不蔽體,兩餐無著的人; 當今美國政府則定義「貧窮」為: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可能包括多種家庭電器.) 按照這一標準, 2008年美國貧困人口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16%.

如何定義貧窮取決於社會大眾(ie不窮不富的大多數)本身 的生活方式.**** 透過生活方式的比對,我們知悉 “他們(窮人)” 的存在, 與及他們本質上比我們低等級.*** 掌門舉例(下同):我們炒股票(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 “窮人”應該沒錢炒股票; 萬一他們也有錢炒股票,則必然會炒輸而更窮. 

社會之所以 “需要” 存有窮人階層,並且認為他們 值得 “關註”, 是因為大眾把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焦慮(ie我可能會變窮.)投射到他們身上.*** 舉例:我們害怕窮到(或者輸到)沒錢炒股票.
大眾關註窮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兩者可以兼容***:其一是「鄙視」, 他們地位低下是因為能力薄弱(愚蠢,低學歷,欠缺智識和技能等等.); 或者道德低落(懶惰,貪婪,欠缺責任感和奮鬥心等等.).*** 鄙視他人令人得到優越感,並且自我告誡不要蹈其覆轍.
另一是「憐憫」, 他們境況悽慘也許因為出身低下,又或是運氣不濟. 憐憫他人更令人有優越感,坐言起行使得自我形象高尚. 窮人得到救濟令整體社會安全感增加…..萬一我變窮也不用擔心餓死.

上述兩種心態又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行動策略:其一是「隔離」, 居少數的窮人如若由於道德低落,則當然要與 “正常人(ie我等大多數人)” 區隔開以防造成傷害或汙染.*** 最極端的情況是犯罪份子(多數是窮人), 必須監禁起來以保護社區; 並且監禁可能是較低成本的治安策略. (據說現今美國是監犯佔國民人口比例最高的 “先進國家”.) 就算大多數窮人本質善良,但是庸碌無能,格調低俗….. 總之有礙觀瞻,教壞細路就唔好喇. 所以窮人最好住在天水圍.

另一則是「救濟」, 貧窮如若由於境遇,實在令人深感同情, 社會應該施加援手,使他們渡過困境與及重頭起步. 總之使 “他們”有機會「脫貧(指獲得謀生技能和就業機會.)」****,成為和 “我們”一樣 “正常”的人. 更何況,我們他日也許同樣會遭逢不幸 (最常見的是病困和失業.), 也許同樣需要社會援手. 這種高尚的襟懷,就是所謂「安全網」概念, 是現代「福利國家」的起源及動力因.***

隔離當然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救濟看來是唯一出路. 可惜福利國家陳義雖高,卻有先天性致命弱點. 首先是無法區分出於 內因和外因兩種窮人, 行政上只能一刀切給予全體窮人福利救濟.*** 這就造成了 “長貧難顧” 和 “養貧為患” 等公共財政和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治安). 更要命的是,世代交替之下,慣性(ie結構性)窮人愈來愈多, 社會流動性阻絕,兩種窮人合而為一, 造成社會分裂,*** 抗爭不息,民主制度失靈.

上述兩種表面看來背反的策略,實踐上卻可以“巧妙地”, 又或是 “無可避免地”, 結合在一起.
〈可厭但是有sense的濟貧院政策〉
歷史上最早施行福利政策的是19世紀早期的英國, 由 自由主義大哲學家 邊沁Jeremy Bentham所力推. 「貧窮法」規定社會上最貧困的人口 (在當時,一般指的是 流浪漢,全無謀生技能,又或是不肯進工廠做工的人. 邊沁稱之為 “人類渣滓”.) 應該全集中到新設的「濟貧院」, 和社會區隔開來. 更銳利的是, 濟貧院內的生活條件 “必須” 淒慘到比工廠工作所能達致的水準大為不如,****( 要註意那時代是早期工業社會, 工廠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十分淒慘.) 以抑止工廠工人放棄工作或罷工叛亂.

新濟貧法創意十足,影響深遠, 究其實質,可看到 “隔離” 較諸 “救濟” 更為著力. 濟貧院內生活條件之醜惡無以復加, 且被廣泛宣傳,成為工廠生活的參照點,**** 使得悲慘的工廠生活變得可以接受. 隔離政策既可避免渣滓汙染 “正常” 的工人,使他們逃離痛苦單調的工作崗位; 又可渲染出一種邪惡的 “恐怖氛圍”,就像瘋人院和麻瘋院一樣, 令工人心懷恐懼,安份工作,以免墮進濟貧院.***

該法施行未久即流弊叢生,深為社會所詬病. 濟貧院內的生活實在慘無人道, 教會人士嚴辭譴責.(請註意濟貧自古是教會的職能.) 工廠主則利用濟貧法的驅力大力壓低薪資和工作條件, 使得工人的生活水準與濟貧院相去不遠. 福音派教會於是乘時而興,領導工人結成階級, 推動了19世紀末的「憲章運動」,使英國的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革新,更上層樓.

〈高尚但是sense不足的福利國家政策〉
相較新濟貧法,二戰之後同樣由英國揭櫫的「福利國家」政策就文明和仁道得多了. 福利國家的前提是:個人不應因其不幸境遇而失去 “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此一權利. 至於該權利從何處來則人言人殊. 有謂是源於聖經宣示的上帝大愛; 有謂是自然權利; 有謂是 “安全網”的功利主義思想.

無論如何,怎樣劃定一條 “尊嚴生活標準綫” 成為棘手的技術難題.*** 此綫如訂得過低,就會令受惠者 “喪失尊嚴”,有如百多年前的濟貧院, 作為承接網也顯得不夠 “安全”; 如訂得過高(因為民主制度和工黨主政, 成為實情.),則社會承擔吃力, 更不好的是使窮人喪失工作意願. ***
另外也出現了一項事前未想過的爭議點, 為了核實申請人的困窘狀況,必須進行資格審查, 這種做法也會令申請人“喪失尊嚴” !

福利國家政策在經濟擴張時代確實形象高尚,並且行有餘力; 但在經濟低迷時期立即捉襟見肘,難以支應. (經濟長期不振,再加上人口老化,更是死路一條.) 此法施行既久一樣流弊叢生,深為社會詬病. 這回是接受救濟的人既不用住進濟貧院, 安居而樂失業,何樂而不為? 新自由主義於是乘時而興, 80年代在 戴卓爾夫人領導下顛覆了福利國家總政策. (有興趣可參閱《讀書札記160818新自由主義簡史(一) 六大宗師》.)

直到今天,上述困局迄無改變, 福利救濟所提供的 “生活水準界綫” 要設定在那個(足夠低的)水平, 才能 “平衡 社會承擔能力”, “有尊嚴的生活” 和 “足夠的重新工作誘因” 三者, 仍是個難解, 甚或是無解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59

獨家| 證監會再部署券商專項檢查 劍指並購、債券、ABS與新三板掛牌

2月9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獲得一份《關於組織“自查自糾、規整規範”專項活動的通知》(下稱《通知》),落款為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記者根據通知所留聯系方式向證監會求證文件真實性,對方表示按照要求不能接受采訪,不便回答。不過另有監管層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該文件屬實。

根據《通知》,此次檢查將全面覆蓋證券公司的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和新三板公司掛牌推薦業務,檢查項目覆蓋範圍大,2015年、2016年兩年券商在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的全部項目都需進行自查,新三板推薦業務自選抽查比例,自查比例須在10%以上。

根據安排,監管層計劃通過自查和現場檢查的方式,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內控體系全面摸底。對於自查過程中主動報告和切實整改的問題,可以依法不予追究或從輕處理,反之則從重處理。

2月15日前,由各地證監局向證券公司部署自查安排,自查範圍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要自查2015和2016年完成的全部項目,包括取得核準批文、審核未通過和終止審核的項目。

二是公司債券業務,要自查2015年和2016年完成的全部項目,包括取得核準批文(無異議函)、審核(審查)未通過、終止審核(審查)的項目。

三是資產證券化業務,要自查2015年和2016年完成的全部項目,包括取得交易所無異議函、未通過審查和終止審查的項目。

四是非上市公眾公司推薦業務,主辦券商需要自行選取2015年和2016年完成的部分項目進行自查,包括經證監會核準的掛牌公開轉讓項目、取得股轉系統掛牌同意函、未通過審查和終止審查的推薦掛牌項目,取得證監會核準批文或股轉系統發行股份登記函及未通過審查、終止審查的股票發行、並購重組項目。自查的項目數量占上述兩年內完成項目總數的比例不得低於10%。

《通知》要求各地證監局於3月31日前完成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的總結報告並報送證監會機構部,之後,機構部將確定現場檢查對象,統籌組織派出機構實施現場檢查。

“估計又是一輪大檢查,券商自查、派出機構現場檢查、處罰整改,證監會已經形成清晰的監管脈絡。”一位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證監會的強監管理念正逐步落實。

去年以來,證監會已經在IPO信息披露違法、公司債現場檢查等多個領域部署了專項檢查,此次針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檢查,監管層將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內部控制建設情況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全面檢查,對2015年和2016年完成的全部非保薦投行類項目進行抽查。

按照計劃,各檢查組將在5月31日前完成檢查報告並上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