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了這個千億新項目 中核與新阿海琺兩巨頭連談兩天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又有了新進展。

5月17日,中核集團官方發布消息稱:“5月16日,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京會見了法國新阿海琺公司首席執行官顧菲一行。雙方就進一步深入推進核燃料循環產業合作達成重要共識,並對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

消息還稱,會見前,雙方分別於5月15日和16日在中核集團總部組織召開了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第二十次高層管理協調會和產業合作管理層會議。雙方共同回顧了3月1日董事長會議以來核燃料循環產業合作工作進展情況,並對下一步工作安排交換了意見,達成諸多共識。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核集團此前公布的資料了解到,中核集團已經在2015年與法國核電企業簽署了有關上述核燃料循環產業項目的合作協議。項目每年將可處理800噸的國內核電站乏燃料。

而根據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介紹,中法企業合作的該項目總投資高達千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21日,中核集團就與進行改革後的新阿海琺簽署了有關的合作協議。隨著這份名叫《關於產業和商業合作框架協議》的協議的簽署,標誌著中核集團與新阿海琺進一步深化在核燃料循環產業項目的全面合作。

值得關註的是,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上述協議簽署之前,2月10日,國家能源局在發布的《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要求,要統籌協調做好中國參與法國阿海琺重組工作。

與此同時,阿海琺集團在當天發布聲明稱,新阿海琺對中核集團投資保持開放不變,條件框架需與另外兩個投資者已簽署的協議保持一致。

2010年前,阿海琺集團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制造商。然而,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故令全球核電市場受挫,許多國家因成本和安全問題暫緩核電項目。阿海琺集團業績由此出現大幅下滑,目前正在法國政府的主導下推進重組。

今年年初,歐盟批準了法國政府的增資計劃,法政府將最多出資45億歐元支持阿海琺重組,其中20億歐元將用於增資阿海琺集團,法國政府以4.5歐元每股的價格發行股票增資阿海琺,並對小股東以同樣的價格進行公開收購邀約;另外將提供最高25億歐元用於增資新阿海琺,並將成為新阿海琺的最大股東,而阿海琺集團將成為新阿海琺的小股東,失去控股權。

中核集團早就有意參與阿海琺的重組工作了。新華社在2015年8月的一次報道中引述阿海琺高層的話稱,阿海琺重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中國企業註資。

中核集團一直與阿海琺集團保持著緊密聯系。第一財經記者對中核集團官網進行梳理發現,2016年,雙方的會面次數至少有6次,內容主要涉及核燃料合作等內容。而自2017年以來,雙方高層的會面就至少達到了2次。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上述中法兩國企業一把手進行此次會面之前,國家能源局官網掛出的一則消息顯示:4月2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京會見了阿海琺核電集團首席執行官方特納,雙方就中國核電發展前景以及在民用核能、核電技術與裝備等領域的合作交換了意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514

施煒:商業智能與新零售的真正內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2/163735.shtml

施煒:商業智能與新零售的真正內涵
華夏基石e洞察 華夏基石e洞察

施煒:商業智能與新零售的真正內涵

給阿爾法狗餵了這麽多的數據,賦予它底層的算法規則,它是否能夠自己長出一套獨立的神經系統、認知系統出來,我們現在不知道,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 | 施煒

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新零售和商業智能》。為什麽選這個題目呢?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新零售比較引人註目。商業智能可以說是新零售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商業智能不僅僅是新零售,兩者有交集。 

“新零售”引人註目的三個背景

1.  亞馬遜開出了無人商店

亞馬遜

去年年底,亞馬遜公布了一段在美國西雅圖試運行的無人商店(Amazon Go)的視頻。視頻展示了無人商店的一些圖景:一個人走進商店,用手機掃一下碼,從貨架上拿取一個面包,再通過手機支付,他就可以直接走出這個商店了。甚至連手機支付的動作都可以沒有,直接通過人臉的識別就把費用從關聯賬號里扣除了。亞馬遜的這樣一個全新的無人零售形態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註,很多人認為這個可能屬於新零售的範疇。把目光從亞馬遜移到國內,因為我們中國創業者很多,現在也有人在做這方面的試驗。基本思路是模仿亞馬遜的做法,在中國開設無人商店。

2.  馬雲認為“新零售”時代已經來臨

“新零售”引人關註的第二個背景及原因就是馬雲去年10月份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的講話。馬雲在演講中提出新零售的時代已經到來。馬雲講的“新零售”和亞馬遜的“新零售”在我看來不太一樣。因為亞馬遜的“新零售”純粹是信息化的,強調無人化、數據化。馬雲講的“新零售”,從他講的一些內容來看,比較強調的是線上、線下以及物流的結合。

以前,中國電子商務通路和線下通路兩者之間是沒有打通的,各自的客戶體驗是割裂的,線上的顧客體驗有線上的特點,線下的顧客體驗有線下的特點。對一個企業或品牌而言,它的數據流沒有能夠實現線上線下的共享。

線上線下融合的形態有點類似於我們以往所說的O2O。O2O曾經熱過一陣,有些模式已經非常成功了,比如一些基於地理位置的O2O。但從實體零售店來看,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哪家店真正嘗試做O2O。英國有一家零售連鎖商叫Argos,線上線下一體化做得比較好。Argos的門店比較小,店里面只擺放少量的樣品,顧客可以通過店里的屏幕上網搜索,選擇商品之後,可以在店里下單。每個門店後面有個小型倉庫,如果所選的商品是在倉庫里有的,顧客當場就可以把貨提走;如果暫時沒有現貨,顧客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到門店自提,當然也可以在家里等待配送上門,但需要交費用。從Argos的實際情況來看,70%左右的顧客選擇自提,大概只有30%的顧客願意交錢等待送貨上門。

3.  傳統零售的衰落

tdk

“新零售”比較引人註目的第三個背景及原因是傳統零售的衰落。在電子商務(包括移動電子商務、微商等)的沖擊下,傳統商業舉步維艱,甚至節節敗退。這時候突然有一個“新零售”的概念,讓一些傳統商業覺得有可能找到了一條道路,抱有某種希望。

當然,我們對“新零售”的關註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背景,就是我們中國的各位朋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對新概念都是比較關註的。一個新概念一出來,可能都會撲上去看看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有沒有顛覆性的創新。

上面我們講了新零售出現的三個背景:一是亞馬遜的實踐;二是馬雲的提法;三是傳統零售的問題。

未來新零售的內涵

下面,我們結合這三個背景來談一談未來的新零售可能包括的內涵。

樓梯

1.數據化和信息化

大家都知道,線下零售和線上電子商務相比,在信息的獲取、應用方面,線下是不如線上的。比如,對於產品信息的搜尋、評價和分享,價格的比較等,每一個零售店實際上是孤島,顧客體驗顯然是比較少的。從經營者這一方來說,線上的電子商務從一開始就是基於信息流和數據流的。因為看不見真人,只能根據顧客在網上的動作,比如搜尋、瀏覽、點擊,以及實際發生的銷售數據等,來判斷顧客的行為,從而為顧客提供商品推薦等服務。

因為線上有數據和信息的優勢,因此產生了精準廣告投放、推薦銷售、產品之間的交叉銷售等新方式。在很長時間內,線上的商家是有某種優勢的。而在“新零售”背景下,線下的商家也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巨大的信息流和數據流的集合。

第一,零售店面所有的貨架、貨物、購物籃、收款設施等這樣一些物體,構成了一個通過傳感器來相互聯系的物聯網。形成一個物聯網之後,信息就開始采錄和聚集。比如說顧客在貨架上每拿一樣貨物,後臺的信息系統都可以同步顯示,可以知道顧客拿走了第幾排的貨櫃上的哪些產品,這樣就解決了傳統的零售貨物的盤點問題。過去優衣庫在日本基本上要一小時盤點一次,比如毛衣、T恤放在貨格子里面,早上擺了5件T恤,過一小時賣掉2件,還有3件,再動態地預測和補貨。現在有了傳感器之後就不用去數了,實現了即時盤點。

第二,零售店無死角地布置攝像頭(有的資料里稱Amazon Go里也安裝了麥克風,這里我們略去不談),實際上就是圖像采集系統。你走進這個店之後,往哪里走?在什麽地方停留?有什麽樣的動作(比如拿了一個貨物,拿過來之後,又想要又不想要,就退回去;或者放在購物籃里,放到籃里之後,又放回貨架,等等)?以前的零售店當然也有攝像頭,現在攝像頭更密、更多。

攝像頭對信息全程進行記載之後,和人臉識別技術結合在一起。很顯然,人臉就是最大的標簽和最顯著的標誌。這張臉所對應的人取了多少貨、需交多少錢等,系統可以直接識別,錢就自動扣掉了。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無人商店的結算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APP、掃掃二維碼等。

第三,高度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新零售,還有一個體現就是電子標簽的應用。所有的貨品上可能都有一個二維碼,掃一掃二維碼,這個商品所有的信息(包括價格信息、產地信息等)都可以在手機或其他的載體上顯示出來。有了電子標簽之後,對於管理者(即店面的經營者)來說,庫存的盤點、貨物的補充、價格的調整、顧客的結算等,都可以借助電子標簽完成。

未來,傳感信息系統、電子標簽信息系統和攝像(聲音)系統三者之間,既會交互也會共享,還會彼此補充,共同形成零售的海量、動態信息的集合。這樣一來,對於商店的經營者來說,線下的店和網上的店就沒有區別了,甚至比網上的店還更有優勢,因為對顧客的行為(包括行為背後的動機)有更加真切的把握。

現在我本人沒有看到無人商店的實際場景,我只是看了亞馬遜的一段視頻和一兩個商業智能的項目建議書里的描繪,在這里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有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聽說上海已開出了第一家無人便利店,顧客需要下載專用APP才能交易。

2.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一體化的體驗

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我們的體驗是受環境限制的,我們每個人只能看到真實世界。而互聯網上會有一些真實世界中不能體會到的炫目、刺激的情景(包括3D畫面)。現在也有人在考慮把一些互聯網上的體驗放到線下來。我們前面舉的英國Argos的案例,其實是個最簡單的模式,就是在線下店里安裝一些能夠上網的屏幕。

隨著VR、AR技術的發展,線下將會有新的顧客體驗的方式。

新的體驗將首先在遊戲網吧里出現。遊戲網吧是一種線下零售的特殊場合——目前阿里巴巴把新零售擴展成一切的線下的物理空間的體驗,遊戲網吧、餐飲、咖啡廳、書店等都算。目前,有一些公司比如有一家叫順網科技的,它是線下網吧信息軟件系統的主要提供商,將來在虛擬現實方面可能會比較領先。

線下的遊戲很快就會進入虛擬現實的時代。虛擬現實就是每個人頭上戴一個頭盔之後,他所見到的世界不是周邊的真實世界,而是另外意義上的真實世界。我們可能穿越時空進入古代,置身古代的場景,可以參與其中。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圖景。總而言之,這個和我們戴上3D眼鏡在電影院看3D電影的感受類似。

那麽零售店會怎麽樣?顧客進去之後,戴上一個頭盔,然後通過商店里的二維碼等一些附著在商品或附著在其他載體上的信息入口,可以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它是立體的,在內容上是有無限可能的。這樣就超越了店本身的限制了。比如說,我要選購一輛日本的汽車,那我就可以通過頭盔看到這輛汽車在日本生產線的過程,當然可能還有一些更縱深的內容。我也可以去選購一個瑞士的產品,那我可以把自己放到日內瓦湖或者阿爾卑斯山的一個背景下,四周有湖水有山,體會瑞士的風光或風土人情。虛擬現實,對於零售有幫助,但是它不是革命性的。未來可能會引發革命性的體驗的,可能是增強現實,但它的應用在技術上可能更困難。

增強現實是什麽呢?就是在真實的環境中突然出現了虛擬的景象,這是我的一個理解。舉個例子,我們去家具賣場看顧家皮床。現在我們要看一看在這個床邊上擺放兩把椅子是什麽狀態。這個椅子在現實中是沒有的,但是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選擇兩把椅子,在戴上一個特殊的眼鏡之後,這個椅子就會在沙發旁邊出現。我還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上的操作,改變椅子的顏色,改變椅子的形態,可以改變椅子的數量,總而言之,椅子是虛擬的,我們將它與現實的真實情境之間進行匹配。

這就有點類似於前段時間我們在手機上看到的一段視頻,就是“鄧麗君”突然“複活”了。這個舞臺是真實的,觀眾也是真實的,突然“鄧麗君”就活靈活現地出現了。那個叫全息攝影,這種技術在商業中將來也會運用。

剛才我們提到家具,瑞典的品牌連鎖——宜家目前試圖做AR(增強現實)方面的努力。至於說VR、AR在國內有沒有應用,據我所知有一些企業在嘗試。

3.商業智能在新零售中的應用

第三點是我們今天講的重點,就是新零售和商業智能。商業智能,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簡要地說,就是人工智能在商業中的運用。商業智能目前主要的運作場景、應用的領域就是在零售業。怎麽運用?已經有一些案例。國內很少,幾乎沒有。我搜集了一些資料,國外的一些零售商已經開始運用人工智能了,當然也是初級的運用。

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大數據,也就是說沒有數據就沒有人工智能。數據是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的原料,是給它餵的飯或者是給它添的油。從零售店角度看,是有大數據的。數據一直是存在的,也是流動的,只不過以前這些數據可能流失掉了。

一個零售的賣場,它究竟有哪些數據?很顯然,主要就是顧客購買行為的數據,這里包括他的行動路線、來店頻率、逗留時間、決策速度、動作特征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數據就是他的行為的結果,包括顧客買了哪些商品,花了多少錢,等等。這些數據的流量非常大。

基於這樣一些數據,我們要給智能系統一個指令,要給它一個運算邏輯。也就是說,要規定智能系統根據這些數據產生什麽樣的分析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工智能其實還是人的智能,它基礎的算法還是由人來設定的,包括輸入什麽信息、輸出什麽信息、中間的轉換的邏輯。或者說是一個函數式,是一個解題的步驟和過程。

將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它是否能模擬人的神經系統,是否有獨立的智慧,今天還沒有看到,未來可能會有。

(1)商業智能和個人交互的四種情形

零售企業獲取大數據並經過計算之後,會針對顧客產生哪些智能化的反應?總的來說有兩個類型和方向。一個類型和方向是針對每個顧客個體的,根據顧客的信息對每一個顧客進行一對一的精準的營銷。到目前為止,商業智能針對個人,和個人的交互,具體來說可能有四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基於人像識別的顧客互動。一個人來商場很多次,他的頭像就已經被記錄下來了,那麽以後再去的時候,無論是服務員,還是其他的一些信息設施,可能會很熱情地跟顧客說:“歡迎您第N次光臨,您是我們的老顧客”。這是一種初級的、比較基礎性的運用。頭像的背後還有這個人的一些歷史數據,基於這些歷史數據可以準確地跟客戶互動。比如,一個人去吃牛扒,經常有服務員會問:你吃幾分熟啊?有人說五分,有人說八分,那人工智能系統就記住了。你再去的時候,服務員在和顧客交流的時候就可以說:先生,知道您喜歡吃五分熟的,現在有一種牛肉,三分熟更好吃。這樣的溝通會更有效一些。

第二種情形,是商超用得比較多的優惠券。包括電子形態的優惠券。比如商場APP里面送一些電子優惠券,這些優惠券完全是根據顧客的數據自動生成的。顧客去交錢的時候,一邊交錢,優惠券就打出來了。優惠券很複雜,結構很精巧,可以根據顧客的購買額,1000元錢以上的給你一張,2000元以上的給你另一張,而且通常都有時間的限定,比如要在5天內用完。有的還有品種的限定,這跟推薦商品有點類似,比如說根據你過去的數據,你似乎比較喜歡喝啤酒,比較喜歡喝德國的黑啤,那就給你兩張黑啤的優惠券。

在優惠券方面,目前還有一些超出我們想象的應用。比如,發現一位顧客從來沒有買過啤酒,基於這樣一個數據,那我們怎麽給他優惠券呢?也給他一張啤酒優惠券,用於測試這個人是不是在其他的店買啤酒。如果他用了優惠券,那就證明他還是喝啤酒的,只是原來不在我這里買。這個測出來之後,就可以給他更多的啤酒優惠券,這樣就可以對對手構成影響。

基於會員制、積分制以及購買記錄的優惠券系統,是目前商業智能的主要形態。優惠券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意思。這個在歐美其實是個成熟的系統,可惜的是我國零售企業還用得非常少。國外有專門的這樣的系統服務商,即營銷服務公司,大的甚至能夠覆蓋幾千萬人,數據量非常大。

第三種就是商品的推薦和交叉銷售。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某一個人去購買某種商品的時候,他同時還會買其他的商品,這就構成一個關聯。以前他買商品的時候都是果汁和酸奶一起買,那就可以同時推薦果汁和酸奶。這在邏輯上比較簡單。另一種邏輯關聯,比如說一位男顧客買了紙尿布,這可能是孩子的爸爸,可以給他推薦奶粉。

人工智能也在發展。以往這種商品整合起來的推薦都比較刻板,或者說是邏輯僵化。比如我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給家里的老人去看過墓地,結果連續一個禮拜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有商家給他推薦骨灰盒。

所以,未來商品的推薦可能是智能推薦,根據顧客長期的購買行為進行一些分析,推斷他可能對哪些商品很感興趣。那就可以進行橫向的相關產品推薦和縱向的上下遊產品推薦。比如顧客買了電吹風,解決了頭發的問題,再推薦一個剃須刀,一起解決一下胡子的煩惱,這是橫向的推薦。縱向的是什麽呢?比如顧客買了刀片,就推薦刀片的上遊——刀架。再比如顧客買了CD,就推薦CD的播放機。未來可能還有更加智能的,那就是跳躍式的、非單一線性邏輯的推薦。比如某個人經常買些比較古典的交響樂,推斷出這個人可能是比較傳統的、文化層次比較高的、行為作風比較西化的,那是不是可以給他推薦一款懷舊型領帶?這個跨度比較大,也比較有意思。

第四種,就是行為的預測,即根據以往的行為來推測未來的行為,這個就比較難了。比如說一對小夫妻,因為剛成家,以前可能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等,過了一段時間,通過購買的特點、跡象和數據,推測妻子可能已經懷孕了,那就可以贈送一些嬰兒產品的優惠券等。這就是提前推測顧客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行為特點。

根據顧客購買的時間、動作,還可以分析這個人是屬於簡單購買還是屬於複雜購買。人的購買心理和性格不一樣,有些人買東西比較快,瞬間反應;有些人就要貨比三家,任何事情他都要認真地盤算。人工智能系統能將他們推斷區別出來,與他們互動的內容和方式也就不同了。另外,更進一步,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判斷每個顧客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2)商業智能和顧客群體的交互

下面講講商業智能應用的第二個方向,不是針對某個顧客,而是針對顧客的群體。根據大數據做群體分析的時候,大數據的範圍可以擴展到整個互聯網上,比如微博、微信上的顧客心聲和反應。

第一,是對顧客進行分類。商業智能出現之前,商場里的顧客群畫像,依靠人的智慧,維度是有限的。而到了人工智能的時候,就可以增加很多的維度,從不同的角度對顧客總體進行分類,從而形成多種分類模式。也就是說,畫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畫,把顧客分成很多群。比如,按照遠近來分類,過去沒有數據的時候,怎麽知道這個人來自近的地方還是來自遠的地方?現在通過物聯網的信息,就有可能知道顧客的距離遠近,對不同距離的顧客的服務方式可能就不太一樣。

第二,分析這些顧客群的特點。比如,以是否成家可以將顧客分為單身、兩口之家、三人核心家庭。這就構成了家庭的三種形態。在這三種形態的背景下,人均的購物金額、購買的品種、喜愛的審美風格等,都會形成一些比較鮮明的差異。

了解了這些差異,在貨架的擺放上可以變得更有針對性。比如專門有一些大容量的牛奶是針對三口之家的;比較小包裝的、時尚的就適合兩口之家;還有針對單身的產品,在營養的構成、包裝(怎麽開啟)等方面都可以有不同的特色。

第三,分析顧客為什麽流失。哪些群體流失得最快?流失的原因是什麽?根據顧客群體總的行為特征,並找到背後的影響因素,基本上能夠判定顧客流失的原因和背景。

第四,找出顧客行為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典型行為並分析背後的原因。例如某一種新產品,大多數人都是拿起來看了看,並沒有購買。原因是什麽?價格問題,還是產品價值訴求問題?抑或包裝問題?基本上可以建立一個假說,這個假說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進行驗證。

第五,分析零售店里面的顧客註意力資源的分布。簡單地說就是顧客更喜歡聚集在什麽地方,在哪些地方投註了更多的目光。這個主要通過攝像頭、圖像系統等就可以收集到。這是零售商場動線和商品展示的依據之一。同時,也為廣告競爭提供了依據。比如供貨商有A和B,那就可以把廣告位精準地給他們進行推薦,比如這個地方有更多的人流量,顧客停留更長時間,那麽這個地方的廣告就要貴一些了。

小結一下,今天我們前面分享了新零售產生的緣由,後面講到新零售的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信息化和數據化,二是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一體化的體驗,三是基於人工智能的、針對個人以及針對群體的策略回應以及顧客互動。這是目前我從實踐的角度所理解的新零售和商業智能。

兩點感受

最後,我分享最近的兩點感受。

在5月份的時候,我去美國看了七八家美國家具的零售店,感觸很深。其實美國絕大多數店沒有人工智能這些噱頭,只是一些會員制的店在做一些嘗試。但是,美國的零售店在基本環節上做得比我們好得多,比如說目標市場定位,這個產品是給誰的;基於這個基礎,產品、品牌宣傳、展示風格是高度一致的。另外就是空間的節奏,疏密有致,空間搭配感覺很舒服,很場景化,也很開放,很通透,色彩很協調。這些方面我們中國的零售企業似乎都不是很關註,所以我們一下子跳到智能化並不能改變我們過去基本功差的局面。這是我的第一點感受。

AI

第二點感受,涉及到一個話題,就是未來人工智能對管理的影響。前幾天,我們華夏基石內部,彭老師等幾位老師做了一個座談,我們一致的觀點是:未來人工智能不僅是對初級勞動力進行替代,而且對高級勞動力也會進行替代。比如,營銷部門的一些數據分析人員、統計人員,現在可能不需要了,因為人工智能能夠自動生成很多的數據結果。以前可能還有很多人專門對顧客進行分析,現在除了不能把握特別隱秘的顧客的心理狀態之外,需求的輪廓、行為的基本特點,人工智能基本是能夠把握的。

但是,人工智能不管怎麽演進,人還是起作用的。數據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數據怎麽加工、用什麽樣的邏輯去加工、加工成什麽樣的結果,還是人制定出來的。不管阿爾法狗怎麽厲害,圍棋勝負的規則還是人類去告訴阿爾法狗的。阿爾法狗為什麽能贏人類,其實很簡單,它已經研究了幾萬盤棋。柯潔也好,李昌鎬也好,這些人不可能了解那麽多棋局。阿爾法狗把幾萬盤棋深度學習之後,把每一步的勝負概率都算出來了,往這個方向走,勝率是多少,往那個方向走,勝率是多少,那就選一個勝率較大的步驟。我的理解不一定對,阿爾法狗其實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給阿爾法狗餵了這麽多的數據,賦予它底層的算法規則,它是否能夠自己長出一套獨立的神經系統、認知系統出來,我們現在不知道,讓我們拭目以待

今天的主題分享就到這里。這個話題對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在國內也沒有見到特別多的實例,所以帶有一些設想性。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文字整理/編輯 吳林君)

商業智能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84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6/163981.shtml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小馬宋 小馬宋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來源 | 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作者 | 小馬宋

雷軍

老企業家雷軍

有人說,雷軍的名字帶火,原來做金山,是火克金,雖然有成績,但總沒有大成;後來做小米,小米名字里有木,木生火,所以小米火了。

這個說法,權當玩笑吧。反正一個人、一個公司火的時候,你說什麽都是對的,不管是科學邏輯還是封建迷信,反正都能往上按。

之前還有人說酒仙橋和望京附近風水不好,互聯網公司去那里都不行,現在阿里巴巴過去了,估計就鎮住了。

在41歲之前,雷軍是互聯網行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雷軍和他領導的金山(金山的事比較複雜,這里不詳述)一樣,雖然不錯,卻不能和馬化騰與騰訊、馬雲與阿里、李彥宏與百度相提並論。

2010年,雷軍41歲,在互聯網圈子里,這個年齡如果還沒有大成之相,似乎很難再折騰出大名堂來了,就像新浪的創始人王誌剛一樣,似乎金山也就是雷軍的人生銘牌了。

可是雷軍卻準備做一家手機公司。

後來小米當紅,雷軍分享過很多經驗,雷氏語錄也曾經在互聯網圈子里風行。

比如雷軍總結的創業成功三要素:巨大的市場需求、靠譜的團隊和花不完的錢。

當然還有一句更知名的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常常被一些互聯網創業者拿來提醒自己、以及教育別人。可是,好像大部分人也沒有搞明白究竟什麽是戰術,什麽是戰略。

不過雷軍創辦小米的時候,可沒有這個自信,說手機項目一定能成,所以小米創立初期其實是對外保密的,可能覺得做不成會很丟人。盡管他自己組建了一個超豪華創業陣容,其他六位聯合創始人如下:

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

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

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

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

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

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

小米當紅

61

小米當時要做手機,但是供應商對小米完全不鳥。

小米最早曾經與夏普談,想用夏普的手機屏,但被夏普拒絕了,因為夏普覺得小米訂單量太小。

後來日本因為海嘯發生了核泄漏,雷軍和劉德等人在這期間親自拜訪夏普,當時日本人很感動,因為那時沒有人敢去日本了,小米是夏普在那個時期唯一的客人。

小米從MIUI開始聚集粉絲做手機的故事在《參與感》這本書中已經講了很多,這里不再贅述。

小米賣出第一個30萬部手機的時候,用了不到3個小時。雷軍在創業之初曾經跟兄弟們說,要用4年時間做一個100億美金的公司,結果小米手機開售的3個小時後,這個目標就變成了要做一個1000億美金的公司。

2011年,小米銷售收入5.5億。

2012年,126億。

2013年,316億。

2014年,743億。

2011年很美好,2012年也很美好,2013年小米紅透了,我記得當時我們創業做第九課堂,組織過一次小米的參訪培訓,一下午3個小時,收費1200,當時爆滿,小米成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競相學習的對象,那時候也有無數營銷大師認領了小米策劃、顧問的頭銜,並通過講小米方法論圈了好多錢。

2013年12月,雷軍和董明珠小姐打了一個賭,10億。

2014年,小米顯得特別美好。那時候小米主要用線上銷售的方式賣出了6000萬部手機。我在聽聯合創始人劉德講課的時候,說那時小米內部顯然膨脹了,覺得做得太好了,沒有意識到後來的很多問題。

2017年,今年剛剛過了半年,如果你關註互聯網,應該會有感覺,2105年和2016年小米是有點沈寂的,很多有的沒的消息滿天飛,一會兒說小米融不到錢了,一會兒說小米海外市場出現了問題,一會兒又是增長乏力。

小米在2015和2016的營收,分別是780億和790億,如果以一個傳統企業的角度看,好像沒什麽問題。但是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看,問題就非常大。過去幾年的高速成長一旦慢了下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一家企業高速增長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吸引一流人才的。比如現在的共享單車,比如去年的直播,比如兩年前的滴滴,比如四年前的美團,比如六年前的微博,比如八年前的開心網。

而一旦發展速度慢下來,人才就會流失,資本就會質疑,媒體就會唱衰,好的時候會越好,差的時候會越差,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沈寂兩年

傳統行業有個好處,盡管發展得不會很快,但也不會衰落得很慢。

但互聯網公司不是這樣,紅得快,死得急,一旦出現頹勢,往往很難複興了。這種故事在互聯網行業里一再上演,小米面臨的這種局面,是非常危險的。

小米在2015、2016兩年的增速放緩,有幾個背後的原因。

1、這兩年互聯網擠進了幾個玩家,魅族、樂視、360、一加、錘子等等。魅族的VP李楠曾經跟我說過一個事情,他說手機市場很有意思,一家出來鎖定了100萬部,那這100萬部的市場份額就搶走了,我們很難為市場再創造100萬部的新增需求。所以360出來做手機,不管怎樣都會搞走大概100萬部的需求,而樂視這樣完全不在乎是否盈利的做手機的方式,又會搶走一部分份額,所以各家發手機的時機、配置等等都非常謹慎,做手機尤其要精打細算。

2014年算是互聯網手機的頂峰,這個量出現了一個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互聯網手機的友商殺入,結果小米的份額就被搶了一部分。

2、因為前幾年線上賣手機賣得太好,導致小米完全沒想到要做線下,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線下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做出來的,所以在2014的後兩年,雖然線下渠道在建設,但小米幾乎沒有增長。

3、三星在這兩年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三星手機定位在3000以上,小米基本是2000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額雖然讓了出來,小米卻沒有對應的機型來補位,結果華為和O/V兩家接棒,沒有小米玩的什麽事。

4、這兩年小米供應鏈出了問題,據傳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本沒有貨可賣。

5、隨著友商水平的提升,小米手機在這兩年產品力相對下降,沒有推出特別拿得出手的機型。

反思與行動

65

和大部分一夜爆紅的互聯網創業者不同,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企業家。

面對這種情況,小米的反思和反應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小米沒有死守自己前幾年的經驗,而是深刻地反思並行動。雷軍在公開場合說,2017年的銷售目標是1000億,而從上半年的數據看,這個目標似乎不難。

那麽,又是什麽原因讓小米重拾升勢呢?

1、首先是對線下渠道的重視和發展,聯合創始人林斌轉而負責小米線下店,2015年9月份,小米在當代商城開出了它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到今天為止,小米之家線下店已經有100家。

據林斌說,零售行業在2015年有一個排行,全球最高的零售店的坪效是蘋果,大概四十萬一平米。第二名是Tiffany,大概二十萬,小米的線下店全部打平了是二十六萬,如果小米參與這個排行,應該是全球第二位。

我經常去的五彩城B1層的小米之家,那里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有不錯的人流,周末則真的是人來人往。

2、其次是,產品能力的提升。

小米MIX的研發是一個極度保密的項目,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的時候,驚艷了手機行業,一貫高傲的羅永浩也在微博上發文稱,小米MIX是一次讓人肅然起敬的了不起的嘗試,但它不是好設計。

對於習慣了吐槽對手的老羅來說,這已經算是最高評價了,因為羅永浩還順便吐槽了蘋果7,說蘋果7已經跟設計沒啥關系了。

據說,因為MIX的突然亮相,小米內部一些已經遞交辭職信的員工又主動要求留下工作了,MIX的產品勢能一下子將小米的士氣和對外的勢頭提升了起來。盡管2016年的銷售情況並不完美,可是MIX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了。

而且,從MIX開始,小米算是正式進入了3000元以上的手機陣營。

小米6的發布,同樣在業界和客戶中開始贏得尊重。

營銷中經典的4P理論,把產品放在營銷的首位,是有原因的。

3、小米生態鏈的迅猛發展。2013年中,聯合創始人劉德受命組建一支新的團隊,在市場上去搶好的團隊,用小米的模式和價值觀去孵化一批企業。這是一支奇(ji)兵,沒想到在小米沈寂的幾年中,小米生態鏈卻迅猛地發展了起來。

2014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總的銷售額是20億,2015年50億,2016年達到了100億,而從今年一季度的銷售看,有好幾家小生態鏈企業的季度銷售額超過了5億。今年很可能會破200億。

4、海外市場發力。今年5月份,小米之家在印度的第一家線下店開業,造成了班加羅爾的局部大堵車,開業當天銷售額超過500萬,據說這是印度一家普通手機專賣店的一年的平均營業額。小米目前在印度和印尼發展迅猛,要知道印尼都有2.5億人口,印度就更多了,這些國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還在迅猛發展中。

5、友商落寞。小米挺過了2106年,從互聯網手機的競爭中走了出來,至今的互聯網手機也就只剩下了華為和小米,魅族出現了頹勢,360和樂視基本不玩了。

小米沈浮,人情百態

昨天,劉潤老師在他的小密圈發了一條話題,他說:

關於樂視。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在樂視輝煌的時候,因為不認同樂視而批評的人,在樂視真的遇到今天的挑戰,反而三緘其口,不推墻的人;不好不壞的是那些以前就罵,現在罵得更兇的人;最不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以前把樂視捧到天上,現在突然不說話的人。

一家企業獲得了短期的成功,或許是創始人有戰略眼光,或許是團隊執行能力強大,或許純粹是因為運氣。作為業界同行或者評論者和觀察者,應該用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去審視這家企業,興時唱多,衰時唱空,盲目跟風,既沒看不出水平,也沒有意義。

一個公司,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評論商業模式,預測行業前景,分析大環境和機會風險,看多或者看空其實都沒有問題。做企業的也應該有氣度去看不同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

但有問題的是,看多就堅持看多,看空就堅持看空,把死要面子當成了自豪,把動態變化當成了死理一條,把嘴硬當成了個性,也就只能呵呵一下了。

小米挺過了艱難的兩年,但是日後的路還很長,它究竟能走到哪里我們誰也不知道,但無論結果如何,小米將在中國商業史留有重要的一筆。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完)

雷軍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37

“支付革命”的中國路徑:逆襲、失控與新秩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285

上海首家無人超市“繽果盒子”。(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逆襲、失控與新秩序 “支付革命”的中國路徑》)

編者按:正按新發展理念奮力轉型的中國,恰逢全球技術革命的浪潮,一個個由技術與資本共同支撐的中國夢,便有了落地的時代機遇,並且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

移動支付,是其中一個典型的後發制人的中國故事。幾個世紀前最早使用紙幣的中國人,現在又在全世界率先習慣刷手機付錢。而當第三方支付摧枯拉朽改寫行業格局,卻又脫離監管狂奔之時,大國力量果斷出手,將其重新拖進監管框架。這場革命並未結束,在新秩序下,市場新力量們正在對數據展開爭奪,並因此向傳統金融發起了更深層的挑戰。

人工智能,則隨著AlphaGo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職業選手柯潔,而在中國完成了一場全民科普。事實上,這已是一個技術競賽的重要領域。中國已經制定了要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的計劃,並希望借此帶來實體經濟的整體升級。

傳統的中國制造業,也在這波技術革命中向價值鏈的高端艱難攀升。隨著流水線上的痛點被越來越多的發掘與解決,隨著機器與人工的成本不斷得到再平衡,制造業正在朝著“智”造蛻變。

連金融這樣一個過去極為封閉的領域,也不可避免的被新技術攪動著。智能投資顧問與人們日益親密起來、保險精算師們在擔心會被機器幹掉、麥肯錫更是預計未來2-3年里就會有30%的銀行員工被取代……整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一場大變。

本期專題,特此聚焦於中國的這場互聯網+浪潮。

第三方支付機構從通道變成入口,在二維碼的助攻之下,從水滴石穿演變成摧枯拉朽之勢,震驚了整個行業。

傳統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支付寶和微信後來開創的直接連通銀行和商戶的“三方模式”,繞過了銀聯,也繞過了監管。網聯的成立,使新支付再度回到“四方模式”。至此,中國支付業寫下了一個從逆襲到建立新秩序的中國故事。

“這是中國最近出現的無人超市,店內沒有工作人員,您想買什麽就通過手機掃碼開門、支付。”2017年8月15日下午,兩位來自歐洲的遊客路過位於廣州塔附近的“F5未來商店”時,隨行的翻譯向他們介紹說。由於手機未開通通道,他們無法進入超市,只好在門口觀察。

“難以置信。”他們驚訝地對翻譯說。

2017年下半年,已有多家類似的無人超市在杭州、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悄然開業。消費者只需一部裝有支付寶或微信且開通銀行卡支付通道的智能手機,即可全程自行購物。南方周末記者在“F5未來商店”觀察到,在下午六點前後的十分鐘內,共有44人進入店內,10人完成購物,多為中青年人。

無人超市,是中國移動支付的一個標誌性符號。而移動支付,則是罕見的中國領先全球把歐美國家也甩在身後的領域。

其發展之快,已經引得多家外媒的關註:《紐約時報》在2017年7月17日發表的報道《在中國城市,現金正在迅速過時》中稱,“中國的主要城市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支付一切費用,中國已跨入了‘無現金時代’的行列”。而在三年前,中國人都還主要以現金支付完成交易。

中國人上一次在這個領域領先全球,則是數個世紀前率先使用紙幣。

隨著世界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紙幣“交子”在四川的出現,這種更為便利的支付方式日漸流行。到了13世紀的元朝,紙幣首次替代硬幣在全國範圍內流通,這種由桑樹制成的紙鈔帶有官方的標誌和印章,是由執政當局印發的銀票,可以直接兌換成銀子。

馬可·波羅親眼目睹這套貨幣體系的運行後,他驚呆了,“皇帝的造幣廠已經掌握了完美的煉金秘訣。”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又率先把紙鈔這個名詞扔進了故紙堆,他們迅速習慣了刷一刷手機花錢。

這也與正在宣稱要進入“無現金社會”的瑞典等北歐國家情況不同——北歐人依靠的主要是銀行卡,但中國人卻“跳過了”信用卡,直接從現金轉向了手機支付:上述《紐約時報》報道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手機支付總額達到5.5萬億美元,是美國1120億手機支付市場的50倍。

為什麽短短幾年,中國就發生了如此大規模的“支付的革命”?

移動支付的中國基石

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中國一步跨越了西方長時間的支票、信用卡支付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後發制人的中國故事。

據《無現金時代的經濟學》一書作者戴維·沃爾曼觀察,目前發展中國家正在發生的移動支付革命是一種“跨越式現象”。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沒什麽金融服務的經驗,這意味著人們沒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支付習慣。

在歐美發達國家,信用卡支付距今已大半個世紀,支票的歷史則長達幾百年。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並非由銀行發行,而是起源於美國的一些百貨商店、飲食店等——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它們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允許顧客購貨賒銷。1952年,美國加州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首張銀行信用卡。而最早的支票,則早在1659年就開始在北美使用。直至今天,信用卡和支票,仍然是歐美支付的主要形式。

由數位中國人民銀行官員參與合著的《支付革命:互聯網時代的第三方支付》一書認為,移動支付革命能在中國發生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相對於歐美國家,中國人更愛用現金。2006年,中國流通中的現金占GDP比例約為13%,而美國為6.4%,英國3.5%。歐美銀行發展了幾百年,票據支付已成為國民難以逆轉的支付習慣。而在中國,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支行才發行了第一張信用卡。

其次,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依托於信用的支付難以在中國快速發展。近期高盛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人平均有3.6張借記卡,但只有1/3的人擁有信用卡。

這種失衡的局面為移動支付的成長創造了土壤,因為消費者沒有固化的信用卡、支票支付習慣,使得中國人能更快適應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中國一步跨越了西方幾十年。

《支付革命》一書寫道,“在銀行卡領域,中國落後歐美20年;在芯片卡時代,中國落後5年;而在互聯網支付領域,中國的差距僅有一年甚至更短”。這本書出版於2014年,實際上業界公認目前中國的移動發展水平已經在浪潮之巔。

在移動支付時代,信用體系正在快速建立起來,資金流動都會留下可追蹤的痕跡。如今騰訊與阿里巴巴都已建立起企業的個人信用體系,並基於大數據推出相應的信用貸款服務。

除了用戶習慣,技術手段的進步則是移動支付在中國起飛的另一時代機遇。

從技術的角度,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POS機物理網絡為依托,其網絡樞紐是銀聯這一清算平臺;第二階段是以電腦的物理網絡為依托,以支付寶等網上支付工具為代表;第三階段是以智能手機終端和3G/4G高速移動通信網絡為依托的移動支付,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

中國的數字化支付的起點,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金卡工程”和15年前中國銀聯的成立。改革開放之初,四大國有銀行相繼恢複或成立,但發展到2000年,分散在全國18個城市的銀行卡中心各自獨立運作、互不連通,銀行卡的全國受理網絡難以形成。而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就已經實現了信用卡的跨國使用。

1993年,國務院啟動以發展電子貨幣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意在實現銀行卡全國範圍內聯網通用,也使得異地跨行的網上支付成為可能,中國真正的清算體系建立起來。銀聯立項僅兩年,跨行交易成功率由成立前的不到50%提到90%以上。

彼時,在多銀行接口難以互聯外,另一個難題是金融網絡與互聯網的接口承接,因為系統繁瑣、成本高,銀行沒有動力去做。這時,市場上湧現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機構。它們往往曾是IT企業,因為給銀行開發信息系統,發現了電子商務這一支付痛點。

它們提供的是網關模式,即以中介形式連接商家和銀行,幫助商家和消費者在網絡交易支付過程中跳轉到各家銀行的網銀接口。

這一時期,第三方支付只是商戶到銀行的通道,是銀行的附屬角色。

但很快,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流行,支付的逆襲之火悄悄燎原。

第三方支付逆襲

在看似壁壘森嚴的銀行業面前,第三方支付從夾縫中生長出來,先以水滴石穿、後以摧枯拉朽的態勢,震撼了整個行業。

中國第三方支付真正實現飛躍,是從網關模式,升級為賬戶模式。

所謂賬戶模式,是指大量互聯網支付通過商戶和消費者註冊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個人賬戶來完成。

在這種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真正作為一個平臺,處於交易流程中資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節點,基於這些資金流和信息流,它們可以做更多的增值服務,包括今天中國消費者所享受的繳費、轉賬、還款、授信、保理、理財、咨詢等。

從此,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一個通道,變成了一個入口。而互聯網時代的秘訣就是“入口為王”,鎖定了客戶,就鎖定了生產、流通和消費。

賬戶模式的始作俑者,就是如今的行業巨頭支付寶。

為了解決網購交易中的誠信問題,給買賣雙方提供擔保交易服務,淘寶網於2003年10月推出了支付寶。接著,支付寶創造性地在網購流程中引入了虛擬賬戶,在這個賬戶里,你可以資金擔保,也可以收付款、充值、轉賬。

支付寶的虛擬賬戶實現了與大多數銀行渠道的互通,比如2010年12月,支付寶和中國銀行聯合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支付寶賬號綁定銀行卡後,可以支付和還款,無需再通過網銀。這樣,支付過程就繞過了銀聯這一清算平臺。

支付寶不斷擴展虛擬賬戶的功能,2013年6月,它推出余額寶,將貨幣基金內置在其中,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理財的啟蒙產品。直到現在,這個虛擬賬戶依然還在不斷開發出新功能。

正是在這家互聯網金融新貴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數字貨幣的發展趟出了第二條路:交易商的電子化,在電子商務中派生出的數碼記賬系統,比如預付卡、儲值卡和互聯網中的虛擬賬戶等。

在此之前的長久時間里,數字貨幣的主要路徑是銀行的電子化,即把紙面票據轉化為數碼記賬,比如磁條卡、IC卡和網上銀行。

在第一條路中,銀行是唯一的主角;第二條路則是第三方支付的逆襲,它使得銀行從前臺退到後臺,成為可缺席的支付媒介。

第二條路徑也正是當下正在中國發生的“支付革命”。

2008年-201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異軍突起,交易額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100%。互聯網支付業務從2006年的485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6.89萬億元,增加了22倍。

在看似壁壘森嚴的銀行業面前,第三方支付從夾縫中生長出來,先以水滴石穿、後以摧枯拉朽的態勢,震撼了整個行業。

起初,商業銀行並沒有把支付業務看在眼里。商業銀行的營利以存貸業務為主,支付業務的利潤可以忽略不計,2012年全國14家商業銀行的支付服務收入僅占總收入的5%。

然而第三方支付就從這一金融的基礎服務做起,建立賬戶模式後開始向上層服務蔓延,使商業銀行處於被逆襲的局面。而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的一句話也已經成為現實,“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

不過,第三方支付狂飆突進的背後,也出現了部分第三方支付企業挪用備付金,不法分子通過第三方支付通道進行洗錢、套現等現象。

2009年4月,監管開始介入,對從事支付清算業務的非金融機構進行登記。2010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細則。接著,發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2011年5月26日,支付寶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支付牌照。

《支付革命》一書中說,互聯網市場創新永遠走在監管前面,監管機構經常面臨“不知道什麽時候又冒出來了新東西”的情況。

技術功臣二維碼

隨著智能手機和4G、Wi-Fi網絡的發展,移動支付又成為了第三方支付行業新的顛覆者。

2012年以後,隨著智能手機和4G、Wi-Fi網絡的發展,移動支付又成為了第三方支付行業新的顛覆者。

快捷支付有兩個必要條件——標準的信息終端和輸入輸出設備。而支付更便捷,就需要輸入輸出設備可隨身攜帶,手機天然具備這一特點,黏在了消費者手上。

一般來說,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軍移動支付的方式,是身份綁定與App開發,但是微信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剛建立不久的路徑,建立了微信通道。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2013年8月,在擁有4億用戶的基礎上,微信支付上線。次年春節,微信紅包面世。2015年,微信開始布局線下支付,迅速與支付寶齊頭並進,成為移動支付市場的雙寡頭。

最新的數據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錢包)在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3.7%和39.51%,合計占93%的市場。

《紐約時報》的報道認為,騰訊和螞蟻金服(支付寶運營方)已經坐在了“金礦的頂端”:這兩家企業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轉賬獲利,也可以向使用這一平臺的企業收錢,同時也獲取了大量的支付數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螞蟻金服和騰訊在每日全球交易量上,將超越Visa等信用卡企業。

除了黏住消費者的手機,微信和支付寶如此迅速地攻城略地,背後的另一個關鍵的技術功臣是二維碼——掃一掃這個小方塊,線上世界與眼前的商家瞬間連接,買賣雙方才能真正牽扯進一樁交易之中。

二維條形碼最早發明於日本,它在代碼編制上巧妙地利用構成電腦內部邏輯基礎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幹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數值信息。通過圖像輸入,“掃一掃”,即可實現信息的自動處理。

二維碼在移動商務方面的應用起步於2005年初的日韓市場,但因為手機智能化程度不高、推進力度有限、用戶接受度低等原因,幾年後歸於沈寂。而在歐美,二維碼支付從未落地。

相較於傳統的第三方支付終端POS機,二維碼技術的最大優勢是成本極低——商家只需要把一張打印有二維碼的白紙貼在墻上,即可收付款。而一臺POS機設備的售價則高達1000元左右。

2011年7月,支付寶在國內首推二維碼支付。從前的線下支付以銀行卡為主的格局被改變,二維碼迅速占領市場。2014年,因為對安全性的顧慮,央行下發緊急文件叫停。

但支付巨頭們沒有放棄這一技術,不斷對二維碼的技術模式和安全性進行改進。當年12月12日,支付寶高調宣布全國近100個品牌、2萬家門店推廣掃碼優惠,二維碼卷土重來。微信也緊隨其後,推出二維碼支付。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協會下發了《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征求意見稿),至此,央行終於認可了二維碼支付。當年12月,此前觀望而未涉足二維碼支付的中國銀聯,也正式發布了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

重回“四方模式”

網聯來了,它相當於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銀聯”,意味著以後支付機構不能再單獨接入銀行。

傳統的第三方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即發卡機構(如銀行)、收單機構、商戶和卡組織(如銀聯)四方參與,顧客通過手機支付時,仍然刷的是銀行卡,背後的清算方式與銀行卡交易相同,也要通過銀聯這樣的清算平臺。

但支付寶和微信後來開創的直接連通銀行和商戶的“三方模式”,繞過了銀聯,顛覆了“四方模式”。比如用戶通過支付寶賬戶向他人的支付寶賬戶轉賬,支付寶只需通過它自己在不同銀行的賬戶之間劃轉資金,即可完成這個過程。

這樣一來,交易信息無法通過跨行資金清算平臺被監管方直接采集,監管機構也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洗錢、套現等非法行為。

關於“三方模式”是怎麽形成的,一位淘寶前員工曾感慨說出現之初他們很不為金融機構“待見”,被迫想出了這樣的辦法。而一位曾在銀聯體系工作的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前不願接入銀聯受制於人。因為它們吸納的資金體量大,商業銀行都會希望它們前去開設賬戶,為此不惜給出許多優惠條件,其中就包括對支付的限制少。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最早,第三方支付機構跟銀聯有過合作和溝通,“但這會讓銀聯切走一塊利潤分成”。後來在市場競爭中,有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就做了一些“模式創新”,之後整個行業效仿,“三方模式”逐漸成為標配。“這一過程中可能是銀聯阻止不力,沒有及時叫停,但也可能是它沒有力量去叫停,形成這樣一個現狀。”薛洪言說。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三方直連模式這種做法只有中國才有,在國外是非法的,因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並沒有支付清算的許可,卻在從事跨行清算的業務。它們能夠鉆空子,是因為我國沒有關於電子支付或清算支付的法律,“只有部門規章,沒法用法律去追究。”

“原來我們國家有259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有一百多家,這一百多家都在跟銀行搞直連,就相當於一百多個小的清算機構,而且都脫離於監管,這在發達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他說。

2017年8月4日,央行下發文件,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的相關準備工作。

網聯相當於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銀聯”,意味著以後支付機構不能再單獨接入銀行,一律先接入網聯,再由網聯接入銀行,從市場自發的“三方模式”再度回到“四方模式”。支付寶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支付寶已接入網聯運營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對用戶使用支付寶,包括支付和提現等功能暫時沒有影響,也沒有費用調整計劃。

多位采訪對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實際上央行成立網聯這件事已經籌劃了好幾年。

趙鷂說,2011年支付清算協會就說要搞一個網聯,但是由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技術條件等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處於研究的狀態。“這是包括支付機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等集體智慧的產物,也是我們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個系統如果國外去做,無論是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不可能的事,中國在這件事上其實已經跑在了前面。”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39

“支付革命”的中國路徑:逆襲、失控與新秩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285

上海首家無人超市“繽果盒子”。(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逆襲、失控與新秩序 “支付革命”的中國路徑》)

編者按:正按新發展理念奮力轉型的中國,恰逢全球技術革命的浪潮,一個個由技術與資本共同支撐的中國夢,便有了落地的時代機遇,並且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

移動支付,是其中一個典型的後發制人的中國故事。幾個世紀前最早使用紙幣的中國人,現在又在全世界率先習慣刷手機付錢。而當第三方支付摧枯拉朽改寫行業格局,卻又脫離監管狂奔之時,大國力量果斷出手,將其重新拖進監管框架。這場革命並未結束,在新秩序下,市場新力量們正在對數據展開爭奪,並因此向傳統金融發起了更深層的挑戰。

人工智能,則隨著AlphaGo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職業選手柯潔,而在中國完成了一場全民科普。事實上,這已是一個技術競賽的重要領域。中國已經制定了要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的計劃,並希望借此帶來實體經濟的整體升級。

傳統的中國制造業,也在這波技術革命中向價值鏈的高端艱難攀升。隨著流水線上的痛點被越來越多的發掘與解決,隨著機器與人工的成本不斷得到再平衡,制造業正在朝著“智”造蛻變。

連金融這樣一個過去極為封閉的領域,也不可避免的被新技術攪動著。智能投資顧問與人們日益親密起來、保險精算師們在擔心會被機器幹掉、麥肯錫更是預計未來2-3年里就會有30%的銀行員工被取代……整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一場大變。

本期專題,特此聚焦於中國的這場互聯網+浪潮。

第三方支付機構從通道變成入口,在二維碼的助攻之下,從水滴石穿演變成摧枯拉朽之勢,震驚了整個行業。

傳統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支付寶和微信後來開創的直接連通銀行和商戶的“三方模式”,繞過了銀聯,也繞過了監管。網聯的成立,使新支付再度回到“四方模式”。至此,中國支付業寫下了一個從逆襲到建立新秩序的中國故事。

“這是中國最近出現的無人超市,店內沒有工作人員,您想買什麽就通過手機掃碼開門、支付。”2017年8月15日下午,兩位來自歐洲的遊客路過位於廣州塔附近的“F5未來商店”時,隨行的翻譯向他們介紹說。由於手機未開通通道,他們無法進入超市,只好在門口觀察。

“難以置信。”他們驚訝地對翻譯說。

2017年下半年,已有多家類似的無人超市在杭州、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悄然開業。消費者只需一部裝有支付寶或微信且開通銀行卡支付通道的智能手機,即可全程自行購物。南方周末記者在“F5未來商店”觀察到,在下午六點前後的十分鐘內,共有44人進入店內,10人完成購物,多為中青年人。

無人超市,是中國移動支付的一個標誌性符號。而移動支付,則是罕見的中國領先全球把歐美國家也甩在身後的領域。

其發展之快,已經引得多家外媒的關註:《紐約時報》在2017年7月17日發表的報道《在中國城市,現金正在迅速過時》中稱,“中國的主要城市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支付一切費用,中國已跨入了‘無現金時代’的行列”。而在三年前,中國人都還主要以現金支付完成交易。

中國人上一次在這個領域領先全球,則是數個世紀前率先使用紙幣。

隨著世界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紙幣“交子”在四川的出現,這種更為便利的支付方式日漸流行。到了13世紀的元朝,紙幣首次替代硬幣在全國範圍內流通,這種由桑樹制成的紙鈔帶有官方的標誌和印章,是由執政當局印發的銀票,可以直接兌換成銀子。

馬可·波羅親眼目睹這套貨幣體系的運行後,他驚呆了,“皇帝的造幣廠已經掌握了完美的煉金秘訣。”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又率先把紙鈔這個名詞扔進了故紙堆,他們迅速習慣了刷一刷手機花錢。

這也與正在宣稱要進入“無現金社會”的瑞典等北歐國家情況不同——北歐人依靠的主要是銀行卡,但中國人卻“跳過了”信用卡,直接從現金轉向了手機支付:上述《紐約時報》報道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手機支付總額達到5.5萬億美元,是美國1120億手機支付市場的50倍。

為什麽短短幾年,中國就發生了如此大規模的“支付的革命”?

移動支付的中國基石

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中國一步跨越了西方長時間的支票、信用卡支付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後發制人的中國故事。

據《無現金時代的經濟學》一書作者戴維·沃爾曼觀察,目前發展中國家正在發生的移動支付革命是一種“跨越式現象”。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沒什麽金融服務的經驗,這意味著人們沒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支付習慣。

在歐美發達國家,信用卡支付距今已大半個世紀,支票的歷史則長達幾百年。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並非由銀行發行,而是起源於美國的一些百貨商店、飲食店等——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它們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允許顧客購貨賒銷。1952年,美國加州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首張銀行信用卡。而最早的支票,則早在1659年就開始在北美使用。直至今天,信用卡和支票,仍然是歐美支付的主要形式。

由數位中國人民銀行官員參與合著的《支付革命:互聯網時代的第三方支付》一書認為,移動支付革命能在中國發生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相對於歐美國家,中國人更愛用現金。2006年,中國流通中的現金占GDP比例約為13%,而美國為6.4%,英國3.5%。歐美銀行發展了幾百年,票據支付已成為國民難以逆轉的支付習慣。而在中國,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支行才發行了第一張信用卡。

其次,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依托於信用的支付難以在中國快速發展。近期高盛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人平均有3.6張借記卡,但只有1/3的人擁有信用卡。

這種失衡的局面為移動支付的成長創造了土壤,因為消費者沒有固化的信用卡、支票支付習慣,使得中國人能更快適應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中國一步跨越了西方幾十年。

《支付革命》一書寫道,“在銀行卡領域,中國落後歐美20年;在芯片卡時代,中國落後5年;而在互聯網支付領域,中國的差距僅有一年甚至更短”。這本書出版於2014年,實際上業界公認目前中國的移動發展水平已經在浪潮之巔。

在移動支付時代,信用體系正在快速建立起來,資金流動都會留下可追蹤的痕跡。如今騰訊與阿里巴巴都已建立起企業的個人信用體系,並基於大數據推出相應的信用貸款服務。

除了用戶習慣,技術手段的進步則是移動支付在中國起飛的另一時代機遇。

從技術的角度,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POS機物理網絡為依托,其網絡樞紐是銀聯這一清算平臺;第二階段是以電腦的物理網絡為依托,以支付寶等網上支付工具為代表;第三階段是以智能手機終端和3G/4G高速移動通信網絡為依托的移動支付,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

中國的數字化支付的起點,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金卡工程”和15年前中國銀聯的成立。改革開放之初,四大國有銀行相繼恢複或成立,但發展到2000年,分散在全國18個城市的銀行卡中心各自獨立運作、互不連通,銀行卡的全國受理網絡難以形成。而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就已經實現了信用卡的跨國使用。

1993年,國務院啟動以發展電子貨幣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意在實現銀行卡全國範圍內聯網通用,也使得異地跨行的網上支付成為可能,中國真正的清算體系建立起來。銀聯立項僅兩年,跨行交易成功率由成立前的不到50%提到90%以上。

彼時,在多銀行接口難以互聯外,另一個難題是金融網絡與互聯網的接口承接,因為系統繁瑣、成本高,銀行沒有動力去做。這時,市場上湧現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機構。它們往往曾是IT企業,因為給銀行開發信息系統,發現了電子商務這一支付痛點。

它們提供的是網關模式,即以中介形式連接商家和銀行,幫助商家和消費者在網絡交易支付過程中跳轉到各家銀行的網銀接口。

這一時期,第三方支付只是商戶到銀行的通道,是銀行的附屬角色。

但很快,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流行,支付的逆襲之火悄悄燎原。

第三方支付逆襲

在看似壁壘森嚴的銀行業面前,第三方支付從夾縫中生長出來,先以水滴石穿、後以摧枯拉朽的態勢,震撼了整個行業。

中國第三方支付真正實現飛躍,是從網關模式,升級為賬戶模式。

所謂賬戶模式,是指大量互聯網支付通過商戶和消費者註冊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個人賬戶來完成。

在這種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真正作為一個平臺,處於交易流程中資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節點,基於這些資金流和信息流,它們可以做更多的增值服務,包括今天中國消費者所享受的繳費、轉賬、還款、授信、保理、理財、咨詢等。

從此,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一個通道,變成了一個入口。而互聯網時代的秘訣就是“入口為王”,鎖定了客戶,就鎖定了生產、流通和消費。

賬戶模式的始作俑者,就是如今的行業巨頭支付寶。

為了解決網購交易中的誠信問題,給買賣雙方提供擔保交易服務,淘寶網於2003年10月推出了支付寶。接著,支付寶創造性地在網購流程中引入了虛擬賬戶,在這個賬戶里,你可以資金擔保,也可以收付款、充值、轉賬。

支付寶的虛擬賬戶實現了與大多數銀行渠道的互通,比如2010年12月,支付寶和中國銀行聯合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支付寶賬號綁定銀行卡後,可以支付和還款,無需再通過網銀。這樣,支付過程就繞過了銀聯這一清算平臺。

支付寶不斷擴展虛擬賬戶的功能,2013年6月,它推出余額寶,將貨幣基金內置在其中,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理財的啟蒙產品。直到現在,這個虛擬賬戶依然還在不斷開發出新功能。

正是在這家互聯網金融新貴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數字貨幣的發展趟出了第二條路:交易商的電子化,在電子商務中派生出的數碼記賬系統,比如預付卡、儲值卡和互聯網中的虛擬賬戶等。

在此之前的長久時間里,數字貨幣的主要路徑是銀行的電子化,即把紙面票據轉化為數碼記賬,比如磁條卡、IC卡和網上銀行。

在第一條路中,銀行是唯一的主角;第二條路則是第三方支付的逆襲,它使得銀行從前臺退到後臺,成為可缺席的支付媒介。

第二條路徑也正是當下正在中國發生的“支付革命”。

2008年-201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異軍突起,交易額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100%。互聯網支付業務從2006年的485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6.89萬億元,增加了22倍。

在看似壁壘森嚴的銀行業面前,第三方支付從夾縫中生長出來,先以水滴石穿、後以摧枯拉朽的態勢,震撼了整個行業。

起初,商業銀行並沒有把支付業務看在眼里。商業銀行的營利以存貸業務為主,支付業務的利潤可以忽略不計,2012年全國14家商業銀行的支付服務收入僅占總收入的5%。

然而第三方支付就從這一金融的基礎服務做起,建立賬戶模式後開始向上層服務蔓延,使商業銀行處於被逆襲的局面。而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的一句話也已經成為現實,“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

不過,第三方支付狂飆突進的背後,也出現了部分第三方支付企業挪用備付金,不法分子通過第三方支付通道進行洗錢、套現等現象。

2009年4月,監管開始介入,對從事支付清算業務的非金融機構進行登記。2010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細則。接著,發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2011年5月26日,支付寶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支付牌照。

《支付革命》一書中說,互聯網市場創新永遠走在監管前面,監管機構經常面臨“不知道什麽時候又冒出來了新東西”的情況。

技術功臣二維碼

隨著智能手機和4G、Wi-Fi網絡的發展,移動支付又成為了第三方支付行業新的顛覆者。

2012年以後,隨著智能手機和4G、Wi-Fi網絡的發展,移動支付又成為了第三方支付行業新的顛覆者。

快捷支付有兩個必要條件——標準的信息終端和輸入輸出設備。而支付更便捷,就需要輸入輸出設備可隨身攜帶,手機天然具備這一特點,黏在了消費者手上。

一般來說,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軍移動支付的方式,是身份綁定與App開發,但是微信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剛建立不久的路徑,建立了微信通道。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2013年8月,在擁有4億用戶的基礎上,微信支付上線。次年春節,微信紅包面世。2015年,微信開始布局線下支付,迅速與支付寶齊頭並進,成為移動支付市場的雙寡頭。

最新的數據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錢包)在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3.7%和39.51%,合計占93%的市場。

《紐約時報》的報道認為,騰訊和螞蟻金服(支付寶運營方)已經坐在了“金礦的頂端”:這兩家企業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轉賬獲利,也可以向使用這一平臺的企業收錢,同時也獲取了大量的支付數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螞蟻金服和騰訊在每日全球交易量上,將超越Visa等信用卡企業。

除了黏住消費者的手機,微信和支付寶如此迅速地攻城略地,背後的另一個關鍵的技術功臣是二維碼——掃一掃這個小方塊,線上世界與眼前的商家瞬間連接,買賣雙方才能真正牽扯進一樁交易之中。

二維條形碼最早發明於日本,它在代碼編制上巧妙地利用構成電腦內部邏輯基礎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幹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數值信息。通過圖像輸入,“掃一掃”,即可實現信息的自動處理。

二維碼在移動商務方面的應用起步於2005年初的日韓市場,但因為手機智能化程度不高、推進力度有限、用戶接受度低等原因,幾年後歸於沈寂。而在歐美,二維碼支付從未落地。

相較於傳統的第三方支付終端POS機,二維碼技術的最大優勢是成本極低——商家只需要把一張打印有二維碼的白紙貼在墻上,即可收付款。而一臺POS機設備的售價則高達1000元左右。

2011年7月,支付寶在國內首推二維碼支付。從前的線下支付以銀行卡為主的格局被改變,二維碼迅速占領市場。2014年,因為對安全性的顧慮,央行下發緊急文件叫停。

但支付巨頭們沒有放棄這一技術,不斷對二維碼的技術模式和安全性進行改進。當年12月12日,支付寶高調宣布全國近100個品牌、2萬家門店推廣掃碼優惠,二維碼卷土重來。微信也緊隨其後,推出二維碼支付。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協會下發了《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征求意見稿),至此,央行終於認可了二維碼支付。當年12月,此前觀望而未涉足二維碼支付的中國銀聯,也正式發布了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

重回“四方模式”

網聯來了,它相當於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銀聯”,意味著以後支付機構不能再單獨接入銀行。

傳統的第三方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即發卡機構(如銀行)、收單機構、商戶和卡組織(如銀聯)四方參與,顧客通過手機支付時,仍然刷的是銀行卡,背後的清算方式與銀行卡交易相同,也要通過銀聯這樣的清算平臺。

但支付寶和微信後來開創的直接連通銀行和商戶的“三方模式”,繞過了銀聯,顛覆了“四方模式”。比如用戶通過支付寶賬戶向他人的支付寶賬戶轉賬,支付寶只需通過它自己在不同銀行的賬戶之間劃轉資金,即可完成這個過程。

這樣一來,交易信息無法通過跨行資金清算平臺被監管方直接采集,監管機構也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洗錢、套現等非法行為。

關於“三方模式”是怎麽形成的,一位淘寶前員工曾感慨說出現之初他們很不為金融機構“待見”,被迫想出了這樣的辦法。而一位曾在銀聯體系工作的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前不願接入銀聯受制於人。因為它們吸納的資金體量大,商業銀行都會希望它們前去開設賬戶,為此不惜給出許多優惠條件,其中就包括對支付的限制少。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最早,第三方支付機構跟銀聯有過合作和溝通,“但這會讓銀聯切走一塊利潤分成”。後來在市場競爭中,有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就做了一些“模式創新”,之後整個行業效仿,“三方模式”逐漸成為標配。“這一過程中可能是銀聯阻止不力,沒有及時叫停,但也可能是它沒有力量去叫停,形成這樣一個現狀。”薛洪言說。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三方直連模式這種做法只有中國才有,在國外是非法的,因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並沒有支付清算的許可,卻在從事跨行清算的業務。它們能夠鉆空子,是因為我國沒有關於電子支付或清算支付的法律,“只有部門規章,沒法用法律去追究。”

“原來我們國家有259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有一百多家,這一百多家都在跟銀行搞直連,就相當於一百多個小的清算機構,而且都脫離於監管,這在發達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他說。

2017年8月4日,央行下發文件,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的相關準備工作。

網聯相當於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銀聯”,意味著以後支付機構不能再單獨接入銀行,一律先接入網聯,再由網聯接入銀行,從市場自發的“三方模式”再度回到“四方模式”。支付寶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支付寶已接入網聯運營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對用戶使用支付寶,包括支付和提現等功能暫時沒有影響,也沒有費用調整計劃。

多位采訪對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實際上央行成立網聯這件事已經籌劃了好幾年。

趙鷂說,2011年支付清算協會就說要搞一個網聯,但是由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技術條件等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處於研究的狀態。“這是包括支付機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等集體智慧的產物,也是我們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個系統如果國外去做,無論是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不可能的事,中國在這件事上其實已經跑在了前面。”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53

港交所與新三板簽約合作,創新企業迎“新三板+H股”上市新模式

周六,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和全國股轉公司在北京舉行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約儀式,邁出了新三板掛牌公司在新三板、港交所兩地同時掛牌上市的第一步。

港交所、股轉公司、證監會、北京市金融局相關領導和部分掛牌企業代表參加了儀式。

股轉公司總經理李明(右二)、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內地業務發展主管毛誌榮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股轉公司總經理李明在致辭中表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是金融體制改革重要任務,新三板聚集了創新創業的企業,香港為內地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渠道。新三板和港交所在投資者結構等方面各有特點,合作有利於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也是股轉參與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交易場所,走向國際化第一步。

他指出,股轉公司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提供更多開放多元的舉措,助力引進國際資本。未來,新三板將在國際化道路上繼續前行,推動掛牌企業利用境內外兩個平臺優勢,實現快速發展。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致辭中表示,港交所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和中國境內市場血脈相連,又使用國際市場化制度,能助力中國與世界融合。一些企業不滿足在境內上市,還尋求在港交所同時上市。

他指出,新三板和港交所各有特點,新三板是境內資本市場的一項創新。由於A股有大規模散戶的特點,導致發行制度改革很難推進。一時不能在A股上市的企業可以選擇新三板。新三板把前端發行限制放開以後,雖然有一萬家公司,但投資端還有一些限制。

“兩個市場(港交所和新三板)有天然的改革開放的角色,能幫助國家解決暫時還解決不了的問題。新三板發行H股到香港上市,將不需要從新三板退市。在新三板很舒服還享受到國際市場的優勢。”李小加表示。

他認為,未來新三板融資等方面限制會慢慢放開。但在現階段,兩個市場的合作能使得一萬多家企業有新的可行方案。

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為11472家,其中創新層企業1280家,做市企業1297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03

好主意与新主意

1 : GS(14)@2011-02-03 00:20:29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951[/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41

武俠片的舊瓶新酒與新瓶舊酒--」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與」劍雨」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7:55:36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0/12/blog-post_2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00

民主思路拒與新思維組名單

1 : GS(14)@2016-07-06 08:06:42

【本報訊】標榜中間路線的新思維積極考慮在9月立法會選舉三區出戰,分別是新東、新西及九西。新思維主席狄志遠擬出戰九西,夥拍原考慮出選九東的該黨秘書長黃俊瑯及社區主任彭意婷,對於路線相近的民主思路亦擬派人選九西,狄說有與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商討協調,但湯表明不會合組名單。狄志遠又稱即使最終未能與民主思路協調,選舉時亦不會互相攻擊,指不少民調均指有三成市民認同中間路線,「我哋係用方法說服市民支持」。新思維將於本月9日召開會員大會,公佈出選名單。



湯家驊:受眾不同

湯家驊回應查詢指,有與新思維就立會選舉交換意見,認為與新思維在九西撞區問題不大,因如外界分析今屆立會選舉大混戰,「人人有機會,區區有危機」,又稱他們雖同樣搶攻中間選民,但湯認為兩組織受眾不同,直言不會考慮與新思維合組名單。另外,湯說對服務多年的新東有情意結,希望民主思路可派人參選,但強調他之前已明言不再競逐立會議席,即使組織有人勸他出山,亦斷言拒絕。■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6/196833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32

郭炳湘:不排除與新地合作

1 : GS(14)@2016-10-12 07:44:15

【明報專訊】新地(0016)前主席兼行政總裁郭炳湘,於2010年自組帝國集團再戰江湖後,先後與長實(1113)合作發展亞皆老街君柏、與麗展(0488)合作將軍澳藍塘傲。他認為與不同發展商合作可吸收他人所長,只要時機和項目合適,未來不排除與郭氏家族為大股東的新地合作。另外,新地前聯席主席郭炳江、即郭炳湘胞弟,現已獲保釋外出,等候就涉及的貪污案提出上訴,郭炳湘稱有和對方見面,亦有外出飲茶。

與郭炳江飲茶見面

郭炳湘透露,帝國集團目前五成資金投放在地產發展,主力打造豪宅,亦有機會獨資競投土地;另外五成資金投放在金融方面,主力股票、債券和私募基金等方面投資。至於帝國已投放在地產業務的投資、涉資約70億元,惟暫時未有上市計劃。他表示,帝國集團與不同發展商合作,可讓兩間公司的優點發揮協同效應,亦有助帝國吸收他人所長。

對於香港地產後市,郭炳湘強調依然看好,認為即使近日多盤齊發,但相信只屬發展商預定開售時間表,並不意味業界要急不及待散貨。他續稱,現時環球多國均推行量化寬鬆政策,並維持低息環境,環球市場對實物資產有很大需求,認為地產後市仍有可為;以本港樓價而言,現時的整體價位與樓市最高峰時期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笑指君柏12年成交期屬長實傑作

至於與長實合作的君柏,提供12年超長成交期,郭炳湘笑稱這並非出自他的構思,而是長實專家的傑作,目的是配合豪宅買家入市,而藍塘傲無論單位類型、客源皆與君柏不同,不會提供這類超特長成交期。對自己領軍的集團取名為帝國,郭炳湘表示並無特別意思,只是覺得名字「幾好聽」,亦予人穩重感覺。有業內人士稱,郭年輕時留學英國,並獲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碩士學位,因而將私人投資公司取名為帝國,可能是表達對母校的緬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95&issue=20161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