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農村民辦校財政經費之爭

2013-06-03  NCW  
 

 

財政給付的教育經費,能否通過民辦學校用到留守兒童身上?

◎ 本刊記者 藍方 文lanfang.blog.caixin.com 這是一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南郊鄉鎮的九年制民辦學校,運營費用完全依賴學生繳費。王建(化名)一家從1999年開始經營這一事業,如今難以為繼。

“如果依然拿不到生均公用經費,學校最多還能再撐三年。 ”王建一家對學校的未來十分悲觀。

王家在五年前貸款翻修了校舍,但學校的條件仍十分簡陋,甚至沒有一扇正式的大門。雖是寄宿,校園里卻沒有澡堂,食堂也在修建中。操場上堆滿紅 磚和水泥,孩子們只能坐在塑料布搭就的棚子里吃飯。學校運營一年的結餘不過十幾萬。 “付利息都不夠,更別說收回投資了。 ”10分鐘的路程外,就是當地的公立初中。該校教學樓翻建一新,還鋪上了塑膠跑道。

王家期望獲得的“生均公用經費” ,即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財政對學校按人頭發放的日常運營費用補貼。在現有政策框架下,這筆財政補貼僅向公立學校和受政府“委托”的民辦學校發放。

但關於“委托”卻無明確規則,全國僅有極少數民辦學校得到政府撥款。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逐漸成為中國的現實社會問題,尤其面對大批留守兒童上學的寄宿需求,農村公立學校無法滿足。因此,在河南、河北、安徽等人口輸出大省,農村出現了大量民辦寄宿學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調研發現,這些以接收留守兒童為主體的民辦校,已構成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的中堅力量。據財新記者瞭解,在一些縣市,就讀民辦學校的農村學生,比例甚至在20%以上。

但這些承擔了義務教育公共服務職能的民辦學校中,只有極少數獲得了相應的財政投入。這意味著,政府在不斷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財政投入之時,大量留守兒童卻被排除在免費教育之外。

面對飛漲的物價和高企的人力成本,民辦校發展舉步維艱。從2005年開始,河南一些農村民辦校的校長們要求平等獲得“兩免一補” (財政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和生均公用經費。歧視性的規定和不具操作性的政策,一直是他們這一訴求的障礙。

民辦校曾有春天

上世紀90年代末及2004年前後,是中原地區農村民辦校的兩個重要時點。一是“普九”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帶來的財政壓力,讓地方政府主動向民間資本拋出橄欖枝; 二是民辦教育的政策激勵,讓一些投資者看到機遇。彼時的民辦學校,相較公立學校也不乏優勢。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主要有三項支出: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用于維持學校日常運轉) 、校舍維修改造費用。教師工資一般由縣級財政統一發放 ;在義務教育全面免費之前,公用經費主要是靠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維持 ;校舍維修改造在稅費改革前主要靠農民集資承擔,在稅費改革後,改由中央和地方每年安排應急性的“危房改造資金”支付。

“教師的工資都經常發不起,更不用說其他的財政投入了。 ”王建認為,當時的公辦和民辦學校沒有什麼區別,除了出資方不同,學校的運營都是學費在支持。民辦學校要自行負擔教師工資部分,收費略高于公立學校。辦學之初,王家的初中每學期收360元,公立學校收340元。

但民辦校不拖欠教師工資,老師上課反而比公辦教師認真,甚至還有不少公辦教師辦理停薪留職後,到民辦學校教課。與此同時,民辦學校普遍建立了與學生成績掛鈎的績效考核制度, “在我這兒幹不好就得走人,在公立學校教好教壞都一樣,是個鐵飯碗。 ”王建說。

市場機制下,民辦校對家長需求的反應也更為靈敏。面對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民辦學校無一例外地提供寄宿,並根據家長和孩子的需求不斷調整服務內容,例如增加免費洗衣、洗頭、剪指甲、往返接送等諸多項目。

當地幾乎沒有公辦的寄宿制學校。

開封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這主要是因為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居住集中,國家沒有推廣寄宿制學校,公立學校就無“住宿費”的收費項目,也沒有生活老師的人員編制。

民辦學校的孩子24小時呆在校園里,更便於接受高強度的應試訓練。相較農村公立小學師資的匱乏和管理的薄弱,民辦小學的學生考試成績往往勝一籌。財新記者走訪的多個民辦校,都看到了來自縣里初高中頒發的“優質生源基地”牌匾。

隨著近年一些進城務工的家長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分數之外,民辦學校也各打特色牌。如尉氏縣農村的一所“雙語學校” ,高薪聘請老師,將舞蹈、武術作為招生特色。

在開封市杞縣邢口鎮,一所民辦小學校長不無得意地告訴財新記者,她辦校的18年間,已經“打敗”了五所公立學校。一方面是她的民辦校吸納了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源,另一方面源於教育部門調整公立學校布局的因素,和她同一區域的公立學校撤並為一所,但翻建一新的三層教學樓里,也僅有不到50個學生就讀。 “以市場為導向,靈活管理,優勝劣汰,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

政策寒流

在政府對義務教育增加投入後,民辦校的優勢地位消失了。

2005年,開封地區開始落實“一費制” 。所謂“一費制” ,是2004年前後,全國各地為了整治義務教育亂收費,在嚴格核定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的基礎上,確定一個收費總額,一次性向學生收取。在那以後,鎮上公立學校的學雜費降到了100余元一學期,王家的初中學費卻因物價上漲等因素,當時為 500多元。

王建回憶,2005年以前,學校的招生規模穩定在1100-1200人,2005年的第一個學期,一下子就走了四五百人,只剩下了700多個學生。

學校開會討論對策。 “狠抓質量,加強管教。 ”以“優質教育”為招牌,王家的初中闖過了第一道門檻。

隨後的打擊,則是“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中國政府從2001年開始試點該項政策,2005年將受益對象擴大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貧困學生,2006年、2007年又從西部地區擴展到全部農村地區。在該政策下,農村學生入學不再繳納學雜費,課本由財政出資統一採購,貧困生住宿享有生活補貼。

公辦學校開始免費就讀,民辦學校卻無任何優惠。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文博學校校長李汝燦介紹,在“兩免一補”落地之前,整個商丘農村地區有四五百所民辦中小學,但2005年前後,只剩下100多所。文博學校通過設立獎學金的方式期望渡過難關。對於成績好的學生,收300元學費,發260元的獎學金。即便如此,學校還是流失了20%的學生。

民辦學校遭遇重創,幸存的學校本身具有較強實力,但招生規模均有所緊縮,依靠留守兒童對於寄宿的剛性需求繼續生存。然而,生育高峰已過,農村出生人口呈減少之勢,加之城市流動兒童受教育政策的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孩子跟隨父母一同進城,留給民辦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2008年開始,王家的初中不得不增加小學,招收三年及以上的學生 ; 2012年,又著手招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

學校運營的成本越來越高。面對增長乏力的學費標準,學校校長面臨兩難:要麼虧損經營、勉強維繫,要麼委屈學生、降低標準。

爭取平等經費

最早受到“兩免一補”衝擊的虞城縣民辦校的校長們,也成為了最早為教育經費奔走的群體。 “心裡不平衡。 ”李汝燦談起維權的出發點, “這是對學生、又不是對學校的惠民政策。憑什麼因為學生選擇了民辦學校,就被剝奪了獲得政

府補貼的權利?”

2005年開始,商丘的一些民辦校校長逐漸聯合起來,逐級上訪,質詢為何民辦學校的學生無權享受“兩免一補” 。

得到的回複,多是“上面沒有政策” 。

此時,中央的政策對他們的吁求並不利。2006年出台的《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的實施管理辦法》里明確,享受學雜費免除政策的僅是在農村地區(含鎮)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2007年,河南省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工作的通知》與中央保持一致口徑,也僅包括公立學校。

在民辦校校長們看來,這些規定都是對民辦學校的歧視。尤其在2007年河南省的政策下發前,一部分曾享受過“兩免一補”的民辦學校學生也被取消了資格,引起校長們普遍不滿。

大規模的維權行動從2007年開始。

全程參與校長們維權的北京律師田坤回憶,人最多的時候,有30多個來自河南各地的校長到北京,找律師、找媒體。

學界則通過研討會等形式聲援,大量媒體跟進報道,一時聲勢浩大。

很快,2007年下半年,河南下發《河南省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實施方案》 ,對此前的表述做了補充,提出農村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免收學雜費的問題, “凡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批准正式設立並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農村民辦學校” ,由各省轄市、縣(市、區)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

2008年,當“兩免一補”擴展到城市地區時,國務院的政策口徑也做出了調整,明確“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按照當地公辦學校免除學雜費標準,享受補助” 。教育部對此進行擴展解釋,表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也應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 。

政策調整後,河南各地的民辦學校陸續領到了學雜費免除的補貼。最早維權的虞城縣的民辦校,在2007年即拿到補貼。開封市則在2009年才出台相關規 定。補貼標準多按照“一費制”時期的學雜費標準制定,開封市的標準是小學每期45元、初中60元。這筆經費根據學校提供的花名冊,直接發給學生或家長。

李汝燦回憶,爭取到“兩免一補”的平等待遇後,校長們“消停”了一年。

但隨後又發現不對勁——財政撥給公立學校的資金,遠遠不止幾十塊錢的學雜費補貼。

按照2005年底《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的部署,在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同時,要提高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在這一改革啓動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投入不足已是不爭現實。隨著改革的推進,過去學校運營的開銷中由學生繳納學雜費所承擔的部分由政府補齊,同時財政還為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的軟硬件水平埋單。

前一部分的費用,僅是幾十塊錢的學雜費補貼 ;加上後一部分的費用,河南省在2012年核定的標準已是小學每人每年530元、初中730元。

在校長們看來,不管是“兩免一補”還是“生均經費” ,是“政府給孩子的錢,不管孩子在哪兒讀書都應該有” 。儲朝暉亦指出,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事業,並建立相應的經費保障機制,每個適齡兒童都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民辦校權責

不過,與校長們的理解並不同的是,對於生均公用經費, 《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暫行辦法》曾規定,政策所指的“農村中小學”是公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如果民辦學校也是政府出錢,還如何體現它的民辦特徵?和公立學校又有什麼區別?”開封市教育局的有關負 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民辦學校本身就是為了補充政府財力不足而舉辦,民辦學校若是財政給錢, “民辦

的責任在哪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認為,地方政府部門這樣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否則說政府財政預算中包括了民辦學校的支出,確實說不通。 ”民辦學校是否有權利獲得生均經費, 《民辦教育促進法》其實已經有所規定:政府委托民辦學校承擔義務教育任務,應當按照委托協議撥付相應的教育經費。

至於何為委托,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此僅有粗略的表述,即“縣級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實施義務教育的需要,可以與民辦學校簽訂協 議,委托其承擔部分義務教育任務。 ”此外,還要求受委托的民辦學校向協議 就讀的學生收取的費用, “不得高于當地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 。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這一關於“委托”的規定已淪為 文字遊戲。 “政府給了民辦學校辦學許可,允許他們招收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這還不是委托?”熊丙奇認為,頒發合法的辦學許可證,即是完成了委托的程序。

財新記者在杞縣教育局採訪時,民辦教育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並未聽說過 “委托”的概念,也不知相應程序。開封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解釋,經行政許可成立合法的民辦學校只是第一步, “委托”還要簽訂相應的委托協議。

他舉例,如一些城市為了應對流動兒童入學需求,求助一些民辦學校幫政府解決義務教育的問題,政府可和這些學校簽訂協議,撥付公用經費。不過,作為人口輸出地,該負責人認為開封暫時還沒有“委托”辦學的需求。

政府的另一層擔憂,則是這筆錢若直接撥付給民辦學校,最終有可能進校長的“腰包” 。

該負責人解釋,民辦學校的定價空間較大,經費補貼給學校,難以保證學校就會降低學費以惠及學生。

財新記者在採訪中亦發現,絕大多數民辦校的校長對於辦學的個人收益都難以給出明確答案。多位校長以學校為家,和老師學生同吃住。對於盈收則表示, “賺了又投進學校的改擴建” ,具體的賬目並不清晰,個人收支與學校賬目混同乃是普遍現象。

在開封市教育局上述負責人看來,政府已為所有學齡兒童提供了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家長們選擇他們滿意的民辦教育,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的權利。這部分被“放棄”的經費,便均攤到剩下的孩子身上,進一步用于提高薄弱校的教育水平。 “去民辦校的孩子得到想要的教育 ;留在公辦校的孩子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然而,在不少民辦校長看來,將經費大量投入不能滿足家長需求的公辦學校,無疑是資源的浪費。他們表示百思不得其解,政府為何不能將財政資源開放給效率更高的民辦學校, “法律規定公辦民辦一視同仁,但為何民辦學校就是後娘養的?

在一些學者看來,化解這一問題最為理想的路徑,無疑是實行“學券”制度,將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直接補貼到人頭,由市場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多元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貢森介紹,他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即是考慮多項民生補貼的“一卡化” ,例如教育補貼只能在學生到學校就學時才能刷卡兌現,以確保補貼的專款專用。

但曾曉東認為,在當前中國的社會環境實行學券制仍不現實。她指出,非完美市場下,純粹的市場化運營將會導致教育標準的失控。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對家長偏好極度迎合的結果,便是普遍的幼兒園小學化,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對兒童成長危害極大。

在她看來,更為現實的路徑,是儘快建立起“委托”的渠道和規則,為政府資金向多元教育的開放提供通道, “既能保證資金的安全,又能適應老百姓的需求。 ”這些規則,包括合同簽訂的程序、規範,學校資質的審查、非營利會計準則的建立等等。

正是此種規則的缺失,當前教育經費的下發在模棱兩可的“委托”下,具有非常大的隨意性。2011年,商丘市的一些校長向中紀委寫信,認為教育局不向民辦學校全額撥付生均經費乃是“挪用”行為。

由此向教育局施壓,最終獲得了生均經費的全額撥付。李汝燦介紹,經費下撥後,教育局會定期查台賬,不允許資金被用作發工資、搞基建,允許為學生降低學費、修繕校舍、補充運營,管理較為嚴格。

在開封市,校長們的維權策略相對保守,持續上訪的結果也只有幾十塊錢的免除雜費補貼。

面對累累負債,王建對學校的下一步非常迷茫。 “這麼多年的心血,不辦了,不甘心 ;辦下去,就是賠錢維繫。 ”他感嘆, “騎虎難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28

藥企賽諾菲被曝以「研究經費」為名向中國醫生行賄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374

近日,有爆料人向媒體舉報,知名藥企法國賽諾菲公司涉嫌向北京、上海、廣州、杭州4地的79家醫院、503位醫生行賄超170萬元。浙江省衛生廳、北京衛生局均已表示將對此展開調查。同時,部分涉事醫院也表示將對此事進行調查。

而據賽諾菲發給人民網的聲明稱,「賽諾菲非常重視相關報導中提出的事宜,並已啟動相應工作程序,以我們一貫遵守法律和道德義務的態度進行核實。目前,賽諾菲尚不能確認報導中所指的發生於2007的事宜。」

據《21世紀經濟報導》8月8日報導,近日,代號為「培根」的爆料人向該報提供了四份材料,舉報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在2007年11月前後,向中國北京、上海、杭州及廣州的79家醫院,503位醫生,借「研究經費」(「研究者費」)名義,支付約169萬元的費用。

這些舉報材料還顯示,除了這79家醫院,從2007年5月至10月,賽諾菲還向北京地區的另外5家醫院,四十餘位醫生,通過現金報銷、禮品贈送等方式,輸送利益兩萬多元。

「培根」亦稱,他提供的材料,僅僅是「冰山一角」。即使是北京,也還沒有把所有的北京大醫院和二級醫院全包括進去。如果全部統計到的話,會更加「觸目驚心」。

爆料人「培根」始終迴避自己的身份。賽諾菲的數位前員工則表示,從「培根」所掌握的材料判斷,他可能是,或至少曾是賽諾菲中國公司的高層職員。

衛生部門:將進行調查

浙江衛生廳微博8月8日做出回應稱,「看到網絡關於賽諾菲內部人自曝行賄中國醫生的報導後,我廳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部署開展調查。目前網絡報導中所列的我省有關醫院已經開展自查工作。」

另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同日晚,北京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鐘東波表示,市衛生局已經關注此事,並將協同紀檢等相關部門開展調查。他還表示,醫療行業早已明令禁止收受商業賄賂,此次調查結果水落石出之後,將按照法律法規對違法人員進行查處。

涉事醫院:已著手調查

羊城晚報》報導,廣州16家涉事醫院除5家是區級醫院外,其他都是國家、省、市級三級大醫院。記者在這些醫院採訪時發現,他們大都關注到這條消息,也已著手調查瞭解此事。

廣東省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院內進一步核實情況。廣州醫科大學二附院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醫院的確有報導所涉及的藥品,「明天回院會安排有關人員去相關科室調查瞭解,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先把事情搞清楚」。

廣東省中醫院相關負責人稱,報導出來後,醫院和公眾一樣高度關注,目前曝光的材料中未提到醫生的名字,也不瞭解他們是如何操作,因此首先要做調查瞭解,確認是否有醫生違規,「如果有,毫無疑問要嚴肅處理!」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位負責人直接回應稱:「會做進一步的調查和核實。如果情況屬實,證據確鑿,一經查實,將會嚴肅處理!」

研究經費還是賄賂款?

據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爆料材料的「付款信息」備註可看出,這些費用的名目是「研究經費」。爆料人「培根」表示,此類虛假的「研究費」與「虛假的講課費」類似,都是「行賄由頭」,實質就是醫生開藥的「回扣」。賽諾菲公司支付給醫生們的標準是,每個病例80元。對於每位醫生的費用,有的是一次性付款,有的則是分批次付款。

包括前賽諾菲員工在內的多位外資醫藥企業代表也證實,以「研究費」或曰「病例觀察費」名義向醫生輸送利益的做法,非常普遍。其目的,就是為了「規避各自公司的『合規』要求」,但擺脫不了「商業賄賂」的嫌疑。對於為什麼要輸送利益,受訪的醫藥代表們回答:「很簡單,如果不給錢,醫生們就不會開我們的藥。」

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中,賽諾菲公司介紹稱,在公司管理的臨床試驗中醫生可以因其付出的勞動而獲得報酬,這被稱為「研究者費」。賽諾菲也在發給人民網的聲明中稱,上市後臨床監測有助於藥企更進一步瞭解新藥的治療價值,並給醫生制定合適患者的恰當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在全球醫藥行業被普遍採用。

一位在醫藥界工作多年的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研究經費」是藥企賄賂行為中一個相對隱蔽的方式,表面上可視為贊助醫學研究,不算賄賂。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有的醫生從醫藥公司那裡獲得「研究經費」,他們如何花費這些錢,外人很難知曉。如果藥企還將此費用的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就更不應該容忍「研究經費」的贊助行為。

「在外資藥企中,賽諾菲算是相對較收斂的。」一位賽諾菲前員工表示,賽諾菲總部對商業賄賂方面的問題一直很重視,中國區專門設立了一個「合規部」分管有關事宜。而且,日常工商部門也會對公司財務部門進行檢查,廣州地區工商部門查得尤其頻繁。不過,他同時指出,「醫藥商業賄賂醜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是業內的行規。類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國的醫藥供銷領域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中國一些地方更為普遍。「不光外企,國內的製藥企業也一樣,有的賄賂行為更直接、更大膽。」

財新網報導,商務部一位研究人士稱,國內近些年在打擊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方面已有不少動作。他介紹稱,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到2011年,全國衛生系統共查處案件10500多件,2011年查處商業賄賂案件169起,涉及金額4231萬元。2012年深圳市全市、區13家醫院的16名管理人員以涉嫌受賄犯罪立案偵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長,7名科室負責人。

有業內人士表示,醫藥界收受變相回扣的情況已是行業積弊。以賽諾菲所說的「上市後臨床監測」為例,如果參與四期臨床試驗的醫生根本沒有履行所謂病例觀察研究的職責,只是「填單子、報名額」,就涉嫌變相收受回扣了,而類似的情況則十分普遍。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輿論壓力下,醫藥企業或醫藥代表有被妖魔化的傾向。藥企與醫生、藥企與醫療機構之間需要正常的交流與合作,「任何一種新藥的開發都可能有副作用,通過醫藥代表、藥企與醫生、醫院的交流,才能更多地瞭解這個藥的特性、特點以及適用的環境、患者的群體以及它可能產生的負作用。」他認為,所謂研究者費與藥品的直接「回扣」不同,跨國大藥企大都建立了合規管理制度,只要在合規相關規定範圍內,都屬正常。

賽諾菲公司簡介

總部位於法國的賽諾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公司之一。2013年7月出爐的《財富》雜誌世界500強排名中,賽諾菲位於第219位,在醫療行業中,僅次於強生、輝瑞、諾華、羅氏和默沙東(默克),排名第6位。

賽諾菲在30年前即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目前在中國擁有超過6500位員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86

國務院:政府債務納入政績考核 三公經費全部公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15

預算制度改革再出狠招,對地方政府債務和“三公”經費都做出嚴格規定。

國務院今天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指出“三公”經費將全部公開,政府債務將納入政績考核。

文件還稱,要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政府債務自借自償 納入考核

近年來,四萬億推動下不斷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成為中國經濟公認的“火藥桶”。對於地方債務違約的擔憂不僅令市場憂心忡忡,而且還令經濟改革如履薄冰。

今天的文件與10月2日發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保持一致,指出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額範圍內適度舉債,不得通過融資平臺等企事業單位等舉借。且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文件指出要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批準的分地區限額內舉借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地方政府舉借債務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

文件還指出,要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建立問責機制。明確責任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抓好政策落實。

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考慮或有債務後,全國各級政府債務約30.28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

“三公經費”公開

文件指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文件還指出,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

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為71.54億元,比前一年減少了35% 。其中出國經費16.92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42.53億元,公務接待費12.09億元。

2014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1.51億元,較去年執行數略有下降。

政府從未公布過全國三公消費的具體金額,不過據專家曾估計,2012年全國三公消費總額突破了9000億元,相當於當年財政收入的10%。越來越龐大的三公消費支出引發民眾的不滿,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98

自欺欺人 申報競選經費上限只有「道德規範」無實質罰則 誠實觸法 總統候選人帶頭說謊

2015-06-01  TWM


一套自欺欺人的總統選舉經費上限規範,讓候選人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做出抉擇。

但多數選民對這樣的亂象視若無睹,彷彿早已習慣了眼前的虛假世界。

撰文•鄭閔聲

一位稱職的總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標準答案,不過,想必多數選民都能認同,誠實、守法,是國家元首最基本的要求。但你大概不知道,虛有 其表的總統競選經費上限規定,讓有志角逐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精英,只能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抉擇,沒有其他替代選項。

現行《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替同一組正、副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訂出最高金額限制;這項數字也是候選人收受競選經費捐贈的上限。最高金額的計算方式,是 由全國人口七○%乘以二十元後,再加上一億元。以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為例,每組候選人的法定競選經費上限約四.二四億元。

為什麼說這些規定虛有其表?因為就算候選人接受捐贈或開支金額超過法定上限,法律也沒有任何罰則;也就是說,經費上限只是「道德規範」,沒有任何強制力。 同樣以一二年大選為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吳敦義申報的支出是四.四億元,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蘇嘉全則是七.一億元,兩陣營同時違法,卻不必承擔後 果。

鼓勵造假?

超過法定上限 行政機關無稽查能力儘管根據《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進行民調,有六四%的民眾認為,四.二四億元的選舉經費足以當選總統;但是,從一四年台北 市長選戰的經費規模,就足以證明,法定經費上限與實際選舉需求差距太遠,即使政府祭出罰則,也無法達到約束效果。

一四年的首都市長之爭,無黨籍的柯文哲雖強調「小成本選戰」,不辦大型造勢晚會、不濫買電視廣告,選後結算的支出仍高達一.三億元,大約是法定總統競選經 費的三分之一。然而,台北市的人口大約只有全國九分之一,假定人均開支需求相同,總統大選至少需要十億元資金;更何況首都市長選戰終究只是地方選舉,經費 需求無法與全國性選舉相提並論。

事實上,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事後公布的競選花費,幾乎都曾被懷疑有低報狀況。例如馬英九一二年連任後申報的競選經費︵四億四千萬元︶,幾乎等於法定上 限,就被對手質疑「比一九九四年陳定南選台灣省長(四億五六○○萬元)還少,有可能嗎?」直到最近,柯文哲仍持續挑戰上屆總統大選經費有申報不實之嫌。無 論真相為何,民選總統連任之後,就立即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口水戰當中,絕非國家之福。

「沒人相信選總統用這點錢就夠了,門檻反而像是鼓勵候選人造假,行政機關也毫無稽查能力。」立委李俊俋指出,就算總統候選人「個人支出」符合法定門檻,這 些錢也不等於所有開銷,因為法律規定政黨捐助候選人的資金不列入競選經費,企業或個人「自發性」替候選人辦活動、買廣告也不算競選支出。

誠實被罰?

曾因照實申報 陳定南被裁罰四十萬元至此已能確認,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僅無規範意義,不食人間煙火的最高金額,只是迫使候選人違法,甚至有誘使人謊報的可能,形同陷國家未來元首於不義。我們不得不問,如此詭異的制度,究竟從何而來?

故事得從一九九四年台灣省長民選說起。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一九八三年制定競選經費上限條文,超支者將處以罰鍰。九四年省長選舉,法定經費上限為 一億四九八○萬二千元,以過半得票當選的宋楚瑜,選後申報經費與法定上限一模一樣;落敗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則申報四億五六○○餘萬元,遭裁罰四十萬 元。

即使是民主化剛起步的年代,也少有人相信坐擁國家機器與黨產奧援的宋楚瑜,花費只有對手的三分之一。這起被輿論視為「獎勵偽善、懲罰誠實」的事件,讓社會首次意識到競選經費限額的不合理。

隔年,行政院為因應首次民選總統,研擬《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草案,處理到競選經費上限條文時,為避免民選總統一上任就面臨超支經費被處罰,或為了合法而造假,雖然仍制定上限,但決定不立罰則。只要候選人誠實申報,超支也不處罰。

然而,行政、立法兩院協商出的經費公式,從一開始就只有宣示性意義。九六年總統大選的法定經費是三億零四百萬元,甚至比陳定南競選省長的開銷還少;「誠實申報」等於違法,也就成了一路延續的現象,所有主要候選人幾乎都在違法競選。

「設定選舉經費上限,是民主化過程中為落實公平政治競爭,不讓擁有黨產優勢的國民黨得以藉強大財力鞏固統治權,但卻沒阻斷政黨捐贈候選人這個後門;超出選舉經費上限也沒有罰則,一切規範都只是假象。」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瞿海源分析。

中研院法研所助研究員蘇彥圖認為,《總統副總統選罷法》雖修補了「獎勵偽善」的法律漏洞,卻沒有處理不符合現實的「經費上限」造成的違法與造假問題,也未 回應社會對政治獻金公開透明的期望;甚至○四年《政治獻金法》立法後,《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政治獻金相關條文並未修正,因此出現總統候選人收取政治獻金的 規定較其他選舉嚴苛,違法卻無相應罰則的荒謬。

重視誠信!

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調整「這就像個寓言故事,有個醉漢在燈光下彎著腰焦急地尋找失落的鑰匙,一位路人好心地問:『你確定是掉在這裡嗎?』醉漢卻說:『我 不知道,只是這裡有光比較好找。』」蘇彥圖說,整套有關競選經費的法令,就是政府用最方便的手段,營造出「有管理機制」的假象。

這套虛假無效的法規該如何修改?根據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民調,當受訪者得知現行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敷候選人使用,但超支也不會受罰後,有二八.九%支持 放寬上限並對超支者開罰;二二%則認為應直接開罰,總計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主張維持現狀者為二一%。但對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者,有四五.四%主張加重 罰鍰,更有三九.三%認為應比照韓國法令,由法院宣判當選無效,可見民眾重視國家元首的誠信。

「談到修改制度,要先回答,該不該設競選經費上限?用意是什麼?上限多少才算合理?」蘇彥圖分析,競選經費上限是為避免富人利用金錢發揮政治影響力,破壞 了票票等值的民主設計;但過度管控也有限縮人民自由參政的疑慮,因此世界各國並沒有一致的標準。例如,美國最高法院曾宣判競選經費上限違反《憲法》保障的 言論自由,但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仍設競選經費上限。

師法他國!

美國採即時揭露資訊 日韓罰則嚴峻蘇彥圖指出,設競選經費上限的另一項目的,是候選人資金來源透明化,杜絕枱面下利益輸送;但上限與透明並不能畫上等號,因為獻金就像流水,會 自行找出滲透方式,「相對於美國採取即時揭露資訊,台灣的事後申報多了『修改』的空間;從過去幾年的政治獻金裁罰案件也能發現,監察院幾乎沒有獨立核對查 帳的能力。」他說。

以政府預算支應選舉開銷的「公費選舉」,是學界認為最能杜絕不當政商關係,並維持平等參政權的方式。台灣選後發放每票三十元的補助款,就是參考公費選舉精神。然而選後發放意味著錢極可能不是用在選舉上,反而成為政治人物的「私房錢」。

罰則部分,同樣實施總統直選的韓國,對於政治獻金申報不實的罰則最為嚴峻,《公職選舉暨選舉舞弊防止法》規定,包括總統在內的候選人,競選經費若超過公告 限額的兩百分之一,或是競選總幹事、會計負責人受有期徒刑宣告,候選人當選無效。日本《政治獻金法》則規定,若不實申報或收受非法獻金被法院判決有罪,未 來五年將被剝奪選舉及被選舉權。

李俊俋也認為,在強化行政部門稽查能力的前提下,適度放寬或取消不合理的競選經費上限,才能讓總統候選人不必面對違法或造假的兩難;對於申報不實者雖不必 一味強調嚴懲,但至少要有具體可行的罰則,才能建立良好的政治獻金文化,日本的「未來褫奪公權」制,就是可以我們可以借鏡的方向。

「扭曲的競選經費制度,造就了偽善、沒有社會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嚴重傷害了台灣的民主化發展。」瞿海源認為,人民的疏離與冷漠,是虛假的競選經費上限、二十年來始終未能改變的主因。

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又將到來,面對自欺欺人的荒謬法令,你還能沉默嗎?

揭開選舉經費5大假象

假象 1 只用這點錢 哪選得上總統?

額度上限規定不符合競選需求,讓候選人只能選擇誠實申報卻違法,或說謊低報,但超支經費也沒有罰則。

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申報選舉經費狀況選舉年分/上限 候選人 收入

(億元) 支出

(億元)

2008/4億元 馬英九、蕭萬長 6.77 6.39 謝長廷、蘇貞昌 4.40 4.27 2012/4.24億元 馬英九、吳敦義 4.46 4.44 蔡英文、蘇嘉全 7.56 7.09 資料來源:中選會、監察院假象 2別人買單的 都不算競選經費競選經費規定未包含政黨捐助候選人、私人與企業出資舉辦活動或買廣告等方式,規範形同虛設,收受超額捐贈也無罰則。

假象 3能捐給總統的錢

比捐給議員的還少

個人最多只能捐助總統候選人2萬元,捐助其他候選人卻能到10萬元;企業捐總統30萬元,其他候選人100萬元。

假象 4隨便報 政府也查不到只看格式、單據,從來沒有總統候選人被查出低報競選經費遭罰。

假象 5補助 不是花在選舉上名義上為競選經費補助,卻在選舉結束後才支付,錢不一定是用在選舉上。

選總統 4.2億不夠?!——《今周刊》「總統大選競選經費」民調6成民眾竟覺得 選總統4.2億夠用!

目前法律有規定總統選舉候選人的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例如2012年候選人依法最多只能用4億2400萬元,而且包括候選人自備、政黨捐贈、後援會贊助、政治獻金等。你覺得4億2000多萬元對競選正副總統來說,是否夠用? 單位:%

很夠用 34%

還算夠用 26.4

有點不夠用 5.8

很不夠用 14.8

不知道/未回答 19

6成民眾贊成修法改變

法律雖有規定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多數候選人都會超過且未被處罰。你認為是否有必要修改法律去改變這種情形?

單位:%

超過競選經費要加重處罰 22 放寬競選經費的最高金額 6 放寬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是有超過就加重處罰 28.9 不用修法,維持現況 21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 18.3 取消對競選經費的限制 3.8 4成5民眾認為未誠實申報應加重罰款若總統選舉候選人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帳目,或競選經費開銷超過規定,有人說應加重罰款,也有人說應規定當選無效。你比 較贊成哪種說法? 單位:%應該加重罰款 45.4% 應該規定當選無效 39.3 看情況的輕重而定 1.2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 14.1 註:本調查是由台灣指標調查在5月11至12日進行,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完訪1004人,在信任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為正負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2

10億美元總統競選經費怎麽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195.html

10億美元總統競選經費怎麽花?

一財網 孫卓 2015-06-25 16:55:00

不論是總統競選還是國會競選,任何涉及政治籌款的競選都會在很多領域耗費資金,包括租借競選場地,到競選旅行和顧問服務,還有就是最大的一筆支出——通過各種媒介做競選廣告。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鮑比‧金達爾(Bobby Jindal)6月24日宣布競選總統,成為第13位宣布加入總統競選的共和黨人。

金達爾在宣布參選之前已經前往了幾個在選情上重要的州為競選造勢,還組建了一個觀點保守的政治性網站“美國的未來”(America Next)。被稱為“政治書呆子”的金達爾是美國首位印度裔州長,雖然他一直被看作是共和黨的新星,卻並不被看好能進入最後的總統候選人黨內提名。

盡管2016年總統大選還未正式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候選人加入競選陣營,預計美國也將迎來史上規模最大的籌款之戰,那麽,候選人,特別是籌款出眾的候選人在籌到資金後怎麽花掉這些錢呢?

美媒最近根據聯邦選舉委員會和政治響應中心的數據對奧巴馬在2012年的競選資金去向進行分類,以此分析總統競選的支出取向。

廣告、廣告還是廣告

不論是總統競選還是國會競選,任何涉及政治籌款的競選都會在很多領域耗費資金,包括租借競選場地,到競選旅行和顧問服務,還有就是最大的一筆支出——通過各種媒介做競選廣告。

4年前,奧巴馬為競選連任耗費了7.5億美元競選資金。而在競選的預算中,在媒體和廣告上所耗費的資金占競選資金的65%左右,達到4.838億美元。這些耗費包括在廣播和電視時段所做的廣告、電子市場媒介以及出版業所做的廣告。

其他部分的耗費按數量多少詳細分類還包括,籌款的相關活動、競選團隊的工資、管理和運營的費用以及策略和研究費用等。

在廣告費用中,占數量最大的一筆為電子媒體廣告的費用,達到7450萬美元,而平面媒體的廣告只為210萬美元。

總統候選人將錢砸向電子媒體的原因是,當前一般的美國人在電子媒體,包括電腦和智能電話上每天耗費的時間達11個小時左右,超過在所有其他媒體上耗費時間的總和。

在2008年,奧巴馬耗費在電子廣告上的費用為2110萬美元,4年後的2012年,這個數字翻了三倍,超過他所有競選支出的10%。

選舉分析人士預測,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2016年的總統候選人可以在這個領域耗費超過2600萬美元。16年前,前總統小布什在這項廣告上的耗費僅為12萬美元。

最大吸金王:媒體和廣告公司

那麽,誰在競選資金的支出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首先,競選資金最多撒向就是媒體和廣告行業。知名廣告公司 GMMB 2012年在奧巴馬團隊的廣告服務上的收入3.89億美元,超過奧巴馬團隊在任何其他廣告服務中所耗費的資金。

除了媒體之外,包括市場咨詢和顧問等行業也是競選資金的巨大受益者。市場咨詢公司AB Data在2012年從奧巴馬團隊的咨詢服務上獲得2900萬美元收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在策略和研究以及管理運營上獲得1050萬的收入,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獲得230萬美元的服務費用。

在旅行支出方面,2012年奧巴馬團隊在選用美聯航公司的服務上耗費110萬美元,選用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 公司的服務上耗費87萬美元,而在假日酒店(Holiday Inn)的服務上就達16.3萬美元。

在餐飲服務上耗費最多來自在比薩餅公司Domino’s 支付的9300美元的食品服務。很意外的是,奧巴馬團隊在星巴克公司所耗費的只有500美元。

雖然2016年的籌款大戰尚未開始,以歷屆總統大選的情況推測,在競選上的各項支出也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總統候選人也會花錢不明智

美媒曾經就近幾屆總統競選中花的最不明智的資金做了盤點。其中,排在首位的當屬2008年當時希拉里團隊為冬天經常下雪的艾奧瓦州的競選誌願者所購買的幾百把除雪鏟,因為大部分艾奧瓦家庭都已經有不只一把雪鏟。“好吧,我可以拿一個雪鏟。但是,為什麽?”一位當時的誌願者事後說。

還有一個受到詬病的是羅姆尼陣營當時為競選專機所購買的飛機座椅外面罩的墊子。這些墊子由紅色的磨砂皮制成,在座椅頭部的地方還印有競選團隊成員的名字,也就是說,如果一位成員想更換座位的話,他也要把墊子拆下來一起帶走。

最誇張的當屬2004和2008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在宣布參選之後,參加競選的愛德華茲在發型設計上的花費讓很多的好萊塢明星都望塵莫及。當時愛德華茲專門讓好萊塢的一位發型師多次從加州飛到華盛頓為他設計發型,服務費用每次從400~1250美元不等。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59

【聲音】家庭未來需要負擔孩子一生中47%的教育經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2846.html

【聲音】家庭未來需要負擔孩子一生中47%的教育經費?

一財網 江旋 2015-11-17 10:02:00

趙剛認為,未來的人要從對教師和學校的依賴轉向對家庭的依賴,因為家庭知識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人類未來的教育趨勢是強制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與自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

近日,“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再次召開。在論壇上,有專家表示,未來的教育體系中,政府將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家庭要擔負一個人一生成長的47%的教育經費。

家庭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和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越來越被社會和家庭所關註。但新的時代家庭教育也面臨著新的難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談到,現在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都缺乏對於如何讓孩子接受真正的人的教育,包括道德規範、行為規範。中國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使中國商業發展缺少誠信體系。“這種誠信體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家庭教育的迷茫,因為家長不知道怎麽去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作為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近年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出現了相互分離,甚至對立矛盾的現象。如何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資源更是發展的趨勢。

中國家長與教師合作委員會(CPTA)理事長趙剛在論壇上指出,經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中國的發展方式也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轉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源、人的智慧和人的素質。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遷要求我們必須思考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和教育創新將成為教育家們唯一的核心詞和永恒的主題。另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專業資質、公司認證不斷挑戰著傳統的學校文憑,鋼筋水泥架構的學校模式逐漸走向黃昏,教師的角色也被轉換,而且政府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家庭要擔負一個人一生成長的47%的教育經費。

趙剛認為,未來的人要從對教師和學校的依賴轉向對家庭的依賴,因為家庭知識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人類未來的教育趨勢是強制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與自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

此外,針對當下火熱的二胎問題,俞敏洪談到,雖然目前有很多聲音在強調養育二孩的經濟成本很高,但據其了解,通常第二胎的養育成本要比第一胎少三分之二。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58

新加坡“臨終關懷”服務怎麽做:七成經費政府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000.html

新加坡“臨終關懷”服務怎麽做:七成經費政府出

一財網 劉展超 2015-11-21 09:34:00

大約70%的費用由新加坡衛生部提供,20%-30%的費用由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來捐助,其他的資金來自於一些私人企業的捐款

“沒有人應該孤獨地離世……每一個人應該在臨死的最後時刻望著一張慈愛的臉”——特蕾莎修女。

在新加坡慈懷理事會(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新加坡所有臨終關懷服務的協調結構)出版的《慈懷通訊》刊物上,上面的一段話經常被引用。

所謂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一種專註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通常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提供特殊的緩和醫療服務,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阿齊利·瓦蘭(Akhileswaran)醫生目前擔任著新加坡慈懷理事會的主席,他同時也是新加坡HCA慈懷護理機構(HCA Hospice Care)的總裁兼醫療總監。

HCA慈懷護理成立於1989年,是目前新加坡規模最大的居家臨終關懷護理機構。它旨在整合和促進新加坡的安寧緩和醫療,訓練醫生、護士、護理人員和誌願者,向公眾普及安寧緩和治療。

HCA慈懷護理開辦26年來,一共為新加坡超過5.5萬病患提供居家護理。現在每年為超過3700名病患提供免費的居家護理服務,通過減輕病患的痛苦及控制病征,病患可在無痛苦的情況下,安心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就新加坡目前臨終關懷護理機構的運行情況,近日,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專訪了阿齊利·瓦蘭醫生。

免費服務

記者:目前新加坡的臨終護理機構都有哪些類型?

阿齊利·瓦蘭:目前提供的護理服務有三種:一種是上門訪問的家居式護理;第二是為可以來到護理中心的病人提供日間護理;第三種是讓病人留住看護的服務。

新加坡所有的醫院都有一個舒緩病痛的小組,照顧這樣的病人。醫院會提供醫療診治和護理,並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病床。新加坡的醫療系統以區域性的醫療系統為主,大的醫院之下有社區醫院,社區醫院之下有一些療養院和護理中心,療養院和護理中心下面是社區的一些服務,HCA慈懷就屬於社區服務。

記者:HCA慈懷主要為臨終的病人提供哪些服務?

阿齊利·瓦蘭:我們的服務包括提供病人心理上、社會上的需求。還包括培訓護理人員,還有提供貸款給患者進行裝修,因為照顧老人在家里需要一些特別的裝修。當然照顧病人不能只有一個人,我們有5個團隊,每個團隊有1名醫生,4名到5名的看護,1名醫藥社會工作者,還有一些誌願人士。

我們不僅提供一種有形的體育的活動,幫助他們能夠行動,也幫助他們參與社會互動,讓他們有所期待,而不是每天都坐在家里面。

許多人在參與日間活動之後,病情有所改進,原本醫生預測他們只有一年的壽命,結果三年四年之後還在這里活動,這的確是起了一定的作用。這種精神上的、社會上的誌願我們也延伸到家人,通過各個方面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面對家里親人的情況。

我們提供的是完全免費的服務,不論年齡,不論種族,不論性別,甚至不論國籍,病人不用花一分錢。有些病患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他們來這里看病,病得太重,不能回家,就來這里,由我們免費照顧他們。

我們要盡全力把他們遭受的痛楚和折磨減到最低點。我們可以達到為患者解除90%的病痛的成就。我們在一年有3700多個患者,在這一年之中上門訪問40720次,從1989年成立以來一共看過55000名患者。目前我們中心有98位授薪職員,包括全職的和兼職的,誌願人士不包括在內。

記者:病人需要達到什麽標準才能接受免費服務?

阿齊利·瓦蘭:需要有醫生寫推薦信,證明壽命只剩下一年或者更少,所患的病是無藥可救的病。如果要留住的話,醫生給他們預測的壽命要少於3個月。我們定下這樣苛刻的條件,是因為我們資源有限,如果我們能夠增加我們病床的數目,這個期限可能會被延長。

大部分經費由政府提供

記者:HCA慈懷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哪里?

阿齊利·瓦蘭:我們60%——70%的費用由新加坡衛生部提供的,20%-30%的費用由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來捐助,其他的資金來自於一些私人企業的捐款。我們也會主辦一些籌款活動,籌集經費。

因為我們免費的服務不是無條件的,所以我們定了兩個條件:病得很重,到了末期的病人,他們剩下壽命可能少於一年。

記者:誌願者主要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阿齊利·瓦蘭:誌願者通過其他的方式,比如給他們煮飯,駕車接送病人,或者參加我們日間照料中心的其他活動。還有一些簡單的方式,比如有一些病患者很長時間沒有到美容院去過的,他們可以上門幫他們理發。

有的時候他們也提供一些照顧小孩子的服務,讓小孩子的父親母親有時間休息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一些年輕助理會到學校培訓學生來做一些誌願活動,還有一些職員人是會在行政工作方面幫我們做一些文書、文案的工作。

記者:中國有些企業,把對這些失能老人的居家護理,作為盈利的一種手段,您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阿齊利·瓦蘭:我的看法是,在美國的確有這樣的做法,就是以營利為目的提供服務,這樣的做法不是一個錯的做法,只要服務好,病人有能力去支付,要收費也無所謂,最終的目的是讓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結果。

這三種模式都是有可能的:一種是完全免費的;一種是保險制的,由保險公司來支付;一種是患者自己支付。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18

中國商飛:500多億經費經得起巡視組巡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245.html

中國商飛:500多億經費經得起巡視組巡視

一財網 胥會雲 2016-01-24 17:38:00

經過中央巡視組的巡視後發現,中國商飛八年來花了科研費和基建費500多億元,這500多億元通過政治體檢可以說資金是安全的,沒有出問題。

中國商飛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薛利表示,經過中央巡視組的巡視後發現,中國商飛八年來花了科研費和基建費500多億元,這500多億元通過政治體檢可以說資金是安全的,沒有出問題。

1月24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在上海人代會浦東團小組審議中,薛利說,在基本建設方面,中國商飛建設的六大中心、兩個總部大樓,還有四川分公司、美國有一個分公司,花了142億元。“通過這次政治體檢也放心告訴大家,142億資金安全,沒有一個人倒下。”

24日上海市市長楊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啟動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依托浦東國際機場、航空產業基地規劃建設高水平航空城。

自去年年末國產大飛機C919在浦東祝橋鎮的中國商飛總裝基地下線以來,“航空城”的提法更多出現在上海市區兩級的規劃建議上。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高起點推進航空城建設。浦東“十三五”規劃建議,將航空城與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技城和依托迪士尼的旅遊城並列,明確為浦東未來發展的關鍵主軸。

根據浦東“十三五”規劃,航空城的建設將帶動祝橋、川沙和惠南等周邊區域的發展,包括在祝橋地區發展航空制造和物流產業,在川沙地區布局高端商務功能,在惠南地區培育航空培訓和產業工人居住功能等。

薛利表示,要想建航空城要有一流的客運,要有一流貨運,一流的飛機制造。目前上海市這三個要素都有,比如中國商飛,就是在向一流進軍。

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大器也表示,在多次論證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國際大都市的機場正逐步向機場城方向轉型。上海恰恰具備了機場客、貨運的領先指標,飛機制造的發展指標和周邊旅遊經貿、金融、實體經濟發展的綜合優勢,在全世界應該說也是屈指可數的。

目前,韓國的陸川也在加快建設航空城的步伐,他們的規劃已經做到第四期,主要以中國的中轉客為主。

從加強對上海浦東其他重點發展項目的支撐來看,航空城的疊加和呼應作用非常可貴。吳大器說,浦東的川沙、惠南等地區近三、四年來已經在騰籠換鳥,為航空制造產業鏈做了相當多的工作,為上海先進飛機制造業提供了支撐。

而浦東機場保稅區本身就是運用區內註冊、區外經營試驗航空金融高端商務貿易的主戰場。所以,完全可以發展潛力巨大的跨境電商相關航空物流配送。

新華社援引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銳軍的話說,從國際經驗看,航空城對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有力的發動機。參考韓國仁川國際機場的經驗,預計上海的航空城建設能產生1000億元左右的營業收入,拉動周邊25萬人就業。

薛利表示,全球各大城市的航空城,都是圍繞機場進行建設。建議由政府牽頭,相關的組織和投入可以到位。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03

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看準教育部80億整併經費,先併先贏!

2016-02-29  TCW

一紙計畫聲明稿,為台灣頂尖大學合併開第一槍,為提高排名、拿更多資金補助背後,有目標的經營,才是關鍵。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延伸閱讀】你的母校正和誰「相親中」?—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