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反思糧食安全觀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79.html

中國農產品的產能增長基於巨量的農藥與化肥使用,付出的環境代價得不償失

王蘭

  在中國,以糧食為代表的農產品自給保障受到官方高度重視,形成了主流的糧食安全觀——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 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農業部提出的種植業「十二五」發展的具體目標是努力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力爭」,即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立足國 內實現基本自給、確保自給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100%。

  筆者不是單純的市場論者,不會天真地認為中國這般大國,糧食能像一般商品一樣可以百分百地由市場(國際貿易)解決。在資源稟賦允許、其他條件不變的約束下,如能完全自給固然可喜,但現實並非如此。

  由於人口增加和食品結構改善,總體上中國的糧食等農產品需求量呈上升趨勢,要保證自給無非有兩條途徑:增加或至少穩定耕地資源(18億畝耕地 「紅線」);提高單產。前者受到各種非農需求(開發區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的制約,2010年中國耕地保有量為18.18億畝,比十年前減少約1億畝,耕 地能穩定現有規模已不易,要保障自給只能依靠提高單產。和耕地資源緩慢下滑相比,中國農作物單產穩步上升(見表)。

  以糧食為例,2010年單產比1978年增加了96.83%、比1990年增加了26.47%,該增長是普遍性的,並非源於糧食構成的變化。比 如2009年,中國稻米、小麥、玉米的單產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15.01%、48.59%、16.37%,這相當不易。2009年全球穀物產量前四名 是:中國48368萬噸,美國41981萬噸,印度24677萬噸,俄羅斯9508萬噸,其他三國耕地條件都優於中國:美國耕地面積約為中國的121%, 印度約為中國的113%,俄羅斯耕地面積雖為中國的約86%,但其穀物產量不及中國的20%。抽象地看中國農產品單產數據可喜,但分析成因卻喜中有憂。

  中國三十多年農產品產量增長的原因,有組織制度改革和市場化等因素,這是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工及物質投入、技術手段改善等來直接推動的,精確計算各要素在增量中的貢獻率對數據樣本要求太高,但比較分析仍可見端倪。

  簡單說,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增加是過去30多年中國農產品增產的主要推力。從增量看,2010年中國化肥使用量為5561萬噸(折純),比 1978年增加了529.07%;農藥使用量為171.2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229.23%。而同期糧食、油料、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瓜果的單 產分別增加了96.83%、117.12%、176.18%、76.88%、371.68%、100.71%、361.75%。可見,過去30多年化肥的 使用量增幅超過了所有農產品的單產增幅,農藥使用量增幅也超過了多數農產品的單產增幅。為維持這種趨勢,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還將大幅增加,並在農產品成本構 成中佔首要位置。

  在農產品總成本中,土地成本相對固定且較低,大部分是生產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基本佔半數以上,其中十多項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化肥和農藥居前列, 合計約佔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從單位播種面積看,1978年每公頃農作物播種使用化肥59公斤、農藥3公斤,2010年這兩個數據則是346公斤和11公 斤,不但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且突破了安全上限。

  巨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拉高了中國糧食等農產品產量,數字上保證了自給的安全,可是化肥和農藥不但會殘留在農產品中,也會大量殘留在土壤、水體和空氣裡,農業污染已成為中國第一大污染源。這種破壞我們生存環境和貽害後代的做法應該反思。

  理性的辦法是——不妨適當降低糧食等的自給率,通過進口替代解決,這樣既能適當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又能發揮中國長期貿易出超、巨額外匯儲備的比較優勢。也許這會帶來一些諸如價格波動等問題,但和巨量的化肥農藥相比,付出一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