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燈(0006)即將易名, 回憶第一屆恆指成份股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44

    早前港燈集團(0006)宣佈即將易名為電能實業, 令筆者感到有點可惜, 畢竟這個上市名稱用了數十年, 但改名也是希望強調港燈在收購英國電網資產後已成為一間跨國的公用機構, 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言歸正傳, 恆生指數大家經常都會聽到,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年有哪些恆指成份股呢? 以下筆者將跟大家談談40多年前第一屆恆指成份股。

成份股:
怡和
怡和證券
香港置地
香港九龍倉
天星小輪
電燈公司
香港電車
牛奶公司
電話公司
太古集團
和記企業
黃埔船塢
屈臣氏
均益倉
青洲英泥
會德豐
會德豐船務
連卡佛
聯合企業
香港信託
滙豐銀行
煤氣公司
城市酒店
大酒店
中華電力
九龍巴士
香港油麻地渡輪
香港生力啤
南洋紗廠
南海紗廠

        跟今天的恆指成份股相比, 是否覺得當年的成份股更為人熟識呢? 不過, 商界永遠步伐急速, 今天只做香港本地的生意當然很難生存, 因此上述的股份很多已取消上市地位或遷往新加坡上市, 很多已多次易手, 很多仍然是上市公司, 但以其市值則無法成為恆指成份股。
        不斷想著, 原來只剩下九間公司今天仍能在恆指上佔一席位, 但它們都已經歷了多番重組, 它們分別是香港九龍倉 (現稱九龍倉集團(0004))、電燈公司 (現稱港燈集團/電能實業(0006))、和記企業和黃埔船塢 (現稱和記黃埔(0013))、滙豐銀行 (現稱滙豐控股(0005))、煤氣公司 (現稱香港中華煤氣(0003))、中華電力 (現稱中電控股(0002))、太古集團 (現稱太古股份公司A(0019)) 。至於每間公司的重組行動筆者不花時間解說, 如各位有興趣的話可在blog上提出意見, 屆時筆者才與大家暢談。
        另外, 筆者想提提部分公司的創辦人, 因為他們的名稱在本地無人不曉, 但很多人不知他們是幹甚麼的。
        香港置地、香港九龍倉、天星小輪、電燈公司都是遮打爵士創辦的, 他亦與好友麼地攜手捐錢興建香港大學的主建築群, 而遮打街和遮打花園便是以他來命名的。
        牛奶公司文遜醫生創辦的, 他是第一位從荷蘭引進乳牛來港, 令到本地能出產鮮奶的商人。另外, 他是第一位將人造冰技術帶來本地的商人, 改變了本地人的生活。
        和記企業、黃埔船塢、屈臣氏、均益倉、青洲英泥曾經都是由祈德尊爵士控制的, 他亦是電視廣播(0511)和香港海底隧道 (現稱紅磡海底隧道) 的創辦人。

過往股份跟進行動:
       魏橋紡織(2698)正如筆者早前所料, 股價在觸及$6.5的支持位後迅速回升至$6.8水平, 這次仍是看能否升穿這個阻力位, 筆者將於下星期與各位談談這間公司。
       龍源電力(0916)其實也令筆者有點失望, 因為原以為大唐新能源(1798)和華能新能源(0958)上市會帶動其股價短線炒上, 怎料華能新能源突然擱置上市, 而大唐新能源的上市首日表現也很差。不過, 筆者上星期已與大家詳細探討龍源的前景, 大家適宜耐心持有此股份。

       如上述內容有任何錯漏之處, 歡迎各位隨時提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5

港燈帶挈地「膽」發圍

2007-1-4  Nm




踏入新一年,港燈調高電費百分之二點五,港島區民怨沸騰。在一片怨恨聲中,慳電膽品牌曼佳美卻成贏家,預期今年營業額因港燈加價,可有雙位數字增長。

每年營業額逾二十億元的曼佳美,原是德國品牌,與飛利浦及歐思朗(OSRAM)等大牌子齊名,誰知老闆竟是名副其實的地膽——出身鑽石山木屋區的李榮德。李榮德小檔案

年齡:約四十五歲,不願透露實際數字

家庭裝況:已婚,育有一子

簡歷: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在一中小型公司做了三年產品開發工作,九二年與胡安華合資創辦利安電光源(香港)有限公司,○○年買入曼佳美品牌。

雲集大堆裝修材料店鋪的灣仔駱克道,有一間曼佳美慳電膽專門店。客人林先生說:「曼佳美最近個廣告好特別,個女人由醜變靚,『想點就dim』好過癮,所以我嚟睇吓。」

以往,慳電膽總予人外形笨拙、款式少的印象,曼佳美卻推出可調校光度的、球形的、戴矽膠套免碎的,共六十款慳電膽,打破傳統;相比之下,國際巨企飛利浦卻只得二十餘款選擇。

室內設計師陳禮善評道:「曼佳美嘅外形,真係比其他牌子勝一籌,選擇多,體積又夠細。好似有啲櫃位或者假天花位好窄,舊式慳電膽根本裝唔到。」

小小燈膽看似尋常,其實當中大有學問。譬如說,商鋪為讓櫥窗貨架上展示的貨品,看起來明亮吸引,多會用射燈照着。惟傳統的石英燈耗電量高,亦易令貨品受熱損壞,~H2O+的工程項目經理吳偉傑說:「長期俾啲石英燈射住,護膚品一、兩個月就會變壞。」

三、四年前,該公司轉用曼佳美的射燈形慳電膽,問題馬上迎刃而解。吳偉傑讚道:「佢除咗慳電八成之外,最好嘅地方係唔太熱,唔會影響到護膚品嘅質素。」

技術領先全球

「我 成日問人點解唔用慳電膽,個個都話係因為佢成隻牙咁,好核突,而且唔夠多款。」擁有曼佳美品牌的利安電光源行政總裁李榮德,決心要突破慳電膽的種種限制。 他拿着那款射燈形慳電膽,自豪地說:「呢個慳電膽,可以代替傳統石英燈,喺行內一鳴驚人,到依家都未有人抄到!」言下之意,即其技術領先全世界。

李榮德想出設計射燈形慳電膽,事源有次他往餐廳進膳,整頓飯被射燈照着,又熱又不舒服,便決意做一盞不熱的慳電射燈。

當然,曼佳美產品最大的賣點是可以省錢。就連中華電力都為其客戶。李榮德說:「商業客都係計過晒數嘅,其他牌子嘅慳電膽一般只可用六千小時,我哋就有一萬五千小時。唔使成日換,連人工都慳番!」

靈活走位勝巨人

致勝之道,在於專一。「我只做慳電膽,做到行內無人可以行先過我!」李榮德表示,該公司每年投放逾六千萬元作研究,獨沽一味開發有關慳電膽的技術。

但對手始終財雄勢大,如何能跑在前頭?「我哋贏,就係行業對手都係過百年嘅大公司,好保守。」

採訪時,他落鋪巡視,見店內的聖誕樹掛着一些繪有圖案的燈膽裝飾,記者戲謔以之作聖誕禮物。他靈機一觸,認為手繪慳電膽可作銷售賣點,便馬上吩咐同事在店內放置畫筆和顏料。想到的點子,他都要馬上實行。

「有個工程師同我講過,有啲大公司,一個構思要經過十七個(管理人員)簽名先通過。我哋講完覺得可以,就立即做啦!」

閒時,李榮德甚至會拆開電腦火牛、充電器之類的東西,見人家的電線做得極幼,即囑咐下屬研究,甚靈活變通。

天生愛研究

將電器拆骨研究,是李榮德自小的嗜好:「小學時,我已經開始拆收音機、鬧鐘;中學更試過拆散部抽濕機,不過砌唔番,俾阿媽鬧到飛起。」

幼 時住鑽石山木屋區的他,父親在漂染山寨廠打工,生活條件不算富裕。後來搬到觀塘,一家九口擠在三百餘呎的小單位。七兄弟姊妹為改善生活,個個都發奮向上, 不是博士畢業,就是為人師表;只有排行第五的李榮德是家中的黑羊,愛拆東西不愛讀書,連大學也一考再考,才入到理工學院。「我根本就係被忽略嗰個!」他淡 淡地說。

大專畢業後,李榮德試過安安份份地打工,從事了三年產品研發的工作,幫人設計收音機、電腦外殼等,還儲夠首期在荃灣麗城花園置業,購入一個價值六十萬元的單位。

九二年,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個從事燈飾行業的新加坡人胡安華。對方睇中李榮德開發產品的天分,遂邀其一起創業,他想想亦覺:「世界嘅資源點都有用盡一日,慳電係必須,所以慳電膽一定有得做。」

無心插柳硬撐揚名

適逢當年樓價颷升,李榮德的物業升值至一百六十多萬元,他便賣樓,轉而在屯門買個細單位自住,套現約七十萬元作創業資本,成立利安電光源。

最初,利安只是一間七人小公司,辦公室只得六百多呎,並無自己的品牌,專替歐洲客戶代工設計及製造(ODM),並外判給內地的廠房生產。

曼 佳美,本來也是利安的客戶之一。「曼佳美的『曼』,其實是指日耳曼,來自德國的意思。」李榮德今日之所以擁有這個品牌,原來有段古:九三至九五年間,利安 供貨予擁有曼佳美品牌的德國客人Wisner,Wisner則為連鎖DIY工具店Conrad的供應商。當時Conrad被飛利浦控告侵犯專利,李榮德就 在背後當軍師:「啲慳電膽係我哋做嘅,我知道無侵犯專利,所以逐點同客人(Wisner)解釋,說服佢支持打呢場官司。」

李榮德回想,那段日子其實甚難捱:「其他客根本唔敢俾生意你,就算落單,都成日問:『會唔會侵犯專利?』嗰時,公司只係勉強撐住,分分鐘一下子玩完!」當時公司發展完全停滯,雖未至欠薪,但花紅獎金等一律縮減。

不過,一向所向披靡的飛利浦,最終竟輸掉官司。利安在業界一夜成名,訂單如雪片般飛至,九四年於廈門自設廠房,往後更一直為曼佳美研製新產品。

另闢成功新徑

○○年,Wisner自感年紀老邁,有意賣盤,與他有深厚互信關係的李榮德,遂成為品牌的新主人。

李榮德不負所託,曼佳美今日不但享譽德國,也是歐洲三大品牌之一,○二年更開始進軍亞洲,每年營業額逾二十億元。以同業享一成毛利計,曼佳美每年的毛利應逾二億元,不愁發展資金,故李榮德毫無把公司上市之意。

對他來說,曼佳美的成功是一種證明:「兄弟姊妹都讀文科,我讀理科;佢哋做教育,我就做生意。我行另一條路,但其實一樣可以成功!」

另類辦公室提升效率

利安的辦公室,是記者所見過最奇怪的辦公室,它有兩大特點:

● 座位無間格,連行政總裁都無房,只有數張大枱,一眾員工排排坐工作;

● 棄用傳統的桌面電腦和電話,改用手提電腦和無線電話;員工無固定座位,亦無櫃桶,只有一排儲物櫃,供他們放置雜物。

李 榮德說:「咁樣大家溝通方便啲,好似開會,大家可以攞埋部手提電腦同電話去開,搵資料、做記錄都方便。有時呢個同事可能要同嗰個同事做project,咁 可以成個位搬去坐隔籬,效率高啲。」不過如此另類的辦公室,未必人人可接受,有員工上班一天便離職,他無奈地說:「佢話覺得無私隱喎!」

威水產品勝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5

港燈增長

按: 除了市值錯外,未計派息及1派1股嘉宏的影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314/18194130

沙膽虹在三月八日寫「賺得越來越盡」,講二十八年前(1985)一月,李嘉誠在希爾頓酒店(現長江中心)開記者招待會,宣佈從怡和集團買入34.6%港燈權益,作價29.05億元,去年港燈全年賺97.29億元,一年純利嘅三分一就已經係33.6億,超過當年購入價。沙膽虹嘅結論係:李嘉誠長和集團賺到盡,賺得越來越盡,言下似有貶意。
左丁山不以為然。近代公司理財理論,經濟理論,皆重視「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用英文講就係Maximisation subject to constraints。蘋果將軍澳總部入口有一個佛利民像,佛利民係蘋果、壹傳媒集團嘅公司價值象徵,佛利民就有一句名言: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假如壹傳媒集團賺唔到錢,蝕本裁員,炒記者編輯魷魚嘅話,人手短缺,《蘋果日報》仲有乜能力揭露社會陰暗面,為民主吶喊,抵禦政治敵人打擊呀?印刷媒體飽受互聯網打擊,有得賺之時,賺少個崩都唔得。
講番二十八年前,怡和冇鬼用,賣咗港燈,將港燈估值83.96億元,讓和黃以29.05億元買入34.6%控制股權。三月十一日,上市公司名稱改為電能實業嘅香港電燈股價係72.7元,市值155.16億元,比1985年一月嘅估值增加1.848倍,惠及所有舊股東。其實港燈係公用事業,每年增長有限制,市值在28年內只增加1.84倍,複利增長率並不高,好難講話港燈賺到盡,只係勝在夠穩定,風險低,年年一定賺錢而已。試查1984年全年本港電力生產,係61120(兆焦耳),到咗2012年,全年本港電力生產係161,528(兆焦耳),28年內,電力生產增加2.64倍,因數字不劃分九龍香港,唔知港燈佔咗幾多,但相信一定低於五成,故此港燈由1985至2012年之利潤及市值增長速度,其實超越不了電力生產增長速度,點睇都唔係賺到盡,故此沙膽虹之言,並不慮及通脹及整體經濟膨脹。再睇1985年之名義本地生產總值(Nominal GDP),1984年全年係2502.4億元,2013年名義本地生產總值係21000億元左右,增長8.39倍,由此可見,港燈並不是最賺錢工具,屬於真真正正嘅公用事業,買股票要有此認識,電力公司唔會係增長股,長和集團若非懂得利用港燈土地資源,買港燈呢筆投資一定跑輸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60

港燈被賣掉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30.html
上星期五,李嘉誠先生出售港燈股權,今天看報章,多篇專欄都在討論個人見解,止凡有電能實業持股,所以亦湊一下熱鬧討論一下。

先看看報導簡要:「電能實業將通過發行股份合訂單位方式分拆港燈上市,將擁有不超過49.9%,但不少於30%股份合訂單位,惟目前尚未確定有關發售所得款項淨額。有分析估計,電能實業計劃藉此集資 40億至 50億美元(即 312至 390億港元)」。

看到這篇報導,大部份報章都用撤資來形容,又話李生對政府不信任、對香港無信心云云。不少專欄及學者就認為是「在商言商」的商業決定,長和系近期出售資產動作令她有數百億港元到海外投資,對其公司是進取及正面的信息。

我腦中第一個感覺是「竟然港燈都賣?」,這樣的一隻穩定現金牛都賣?但原來我誤以為是賣「電能實業」(因為「電能實業」改名前還叫「港燈」,賣「港燈」就以為是賣「電能」)。很快我就明白報導是「電能實業」分拆「港燈」,心中立即想「好,完全正確」。

如果有看中電 (002)及電能 (006)的年報,不難發現今天海外收入佔兩家公司大約一半的盈利,而最重要一點是這個比重是多年來一直增加著。這個海外收入比例,多年前電能一直落後於中電,但近幾年急起直追,更超越中電,可見近年港燈的海外投資比中電做得出色。

兩電由主要側重香港發電業務,甚至是由香港起家,至今慢慢淡化香港發電盈利收入比重。整個盈利結構早已改變,發展出一個模式是香港發電業務為定額而零增長部份,增長的都跑到海外投資,但投資新業務始終有風險,於是香港發電部份又作了一點平衡作用。

對李生來說,這樣的一半半盈利模式還不夠成功,好像地產行業,賺錢最快的都是買地建房及賣樓,而收租部份是穩定現金牛,可惜增長能力有限,所以不少地產公司為免拖累公司增長速度,都會把收租部份以 REIT形式分拆上市,母公司就保留控制權的持股就足夠。

這個慣常做法在地產公司就會出現,但電力行業也運用得到,實在有點 "Think outside the box"的感覺。盤古初開港燈就是電能,電能就是港燈,全無想過今天能把港燈也踢開,一轉身又袋幾百億,實在歎為觀止。

我擔心的不是李生撤不撤資的問題,然而過往多年來,李生動作多多的時候,事後回看都會證明他的高明,三數年後大家才發現他在低谷增持及擴充,在經濟顛峰時減持及賣家當,但李生在行動時大家還在夢中。

如果以價值看,近年世界資金太多,周圍的資產都水漲船高,不是買東西的時候,反而是賣東西的機會,李生的動作,對大家又有何啟示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55

電能分拆港燈估值600億元(2013/11/21) 林本利

2013-11-21 NM
 
 

 

今年9月27日電能實業發出公告,建議以信託形式將港燈分拆上市。分拆後電能擁有不超過49.9%但不少於30%的權益,港燈不再是附屬公司,而分拆公司集團(即重組後的港燈及其附屬公司)將會被分類為聯營公司,並將會按權益會計法在電能的財務報表內處理。

根據公告,分拆公司集團擬重整其資產負債表內的資本,以符合業內水平和優化其資金成本。分拆公司集團在分拆上市完成後擁有介乎約400至500億元的債務,較電能去年386億元總負債(包括銀行及其他貸款)還要多。由於分拆公司集團被分類為聯營公司,只須在電能的財務狀況表上披露權益(即資產減負債),不用把這400至500億元債務入賬。

電能分拆港燈,確實是一個聰明的財務手法。港燈在1890年展開業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用事業公司之一。翻閱去年港燈(不是電能)的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為493億元,連同其他資產(主要是流動資產)總資產合共533億元,而總負債則為388億元,兩者相減是股東總權益145億元。這145億元的總權益中,只有24億元是股本,餘下是擬派給股東的32億元股息和借入資本88億元。

去年港燈在利潤管制計劃下賺取準許利潤約46億元,派了32億元股息,派息比率約70%。假設未來港燈每年維持派息32億元,以5%回報率作折現率,港燈估值640億元(32÷5%=640),市盈率約14倍(640÷46=13.9)。換言之,透過將港燈分拆,港燈信託總市值可以超過600億元,遠遠高於24億元的賬面值,這兩者的差額會以「信譽」入賬,成為新公司的資產一部分。然而,未來港燈的准許利潤可能被調低,加上負債和利息支出上升,未必可以維持每年派息32億元。

電能分拆資產獨立上市早有前科。電能(前身港燈)與同系的長建,在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間聯手在澳洲收購三項電網業務,包括南澳洲的ETSA,以及維多利亞省的Powercor和CitiPower,兩間公司各佔50%權益。及至2005年11月,長建先將49%電網權益售予一個名為Spark Infrastructure的基金,只餘下1%權益。

長建之後認購該基金9.9%(相當於電網權益4.85%),又向港燈購入三個電網22.07%權益,完成上市及交易後長建及港燈各佔電網權益27.92%。長建及港燈透過分拆及出售澳洲電網股權,再加上澳元升值,當年為兩間公司合共帶來50多億港元的利潤。但今年9月澳洲聯邦法院裁定兩間公司欠稅,連同利息及罰款50多億港元。

2005年12月Spark Infrastructure以信託基金形式上市,發行價為1.8澳元。掛牌首日,股價升上2澳元,之後無以為繼,翌日便大幅回落40%,跌至1.2澳元。2009年更一度跌至只得0.84澳元,現在回升至大約1.62澳元,仍較當日的發行價低一成。

同系和黃在2011年3月,在新加坡分拆港深兩地港口業務上市,套現400多億元。當日和記港口信託的發行價是1.01美元,之後便持續下跌三成多,現時市價不足0.7美元,投資者收到的股息不夠抵銷基金跌價的損失。

2011年11月,李澤楷控制的電盈成功將香港電訊信託在港交所分拆上市,集資約100億元。分拆後,香港電訊信託的市值大升,現在較電盈市值還要高。今次李嘉誠傚法兒子分拆港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後是龍是蛇,日後自有分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44

誠哥「爽」自己港燈買唔過

2014-01-16  NM
 
 

 

由電能(6)分拆出來的港燈電力信託(2638),將於本週四公開招股。未開波,已「染紅」,獲國企

國家電網睇中,入股一成八。

誠哥頭馬、電能主席霍建寧在上週一的特別股東會上,高呼分拆對集團「好着數」及「好爽」。但本刊找來多位專家,分析這次分拆,揭開都是李氏益自己的「爽」招數;最終「爽」的只有又成功撤資,隨時再減持的誠哥。

現時正路演中的港燈,已傳出「滯銷」,要縮減發售規模。不單港燈買唔過,電能亦要沽!小股東:誠哥好孤寒呀!

未分拆前,逾半盈利來自港燈的電能,派息穩定,被視為公用股之一,擁有一班退休收息的長情小股東。是次分拆,電能僅安排一成港燈股份,予原有股東優先認購。既無實物分派,亦無特別股息,小股東要揸港燈,就要再「科水」認購。上週一的特別股東會上,他們連珠炮發,指斥電能大股東「夾硬」將港燈拆走,令公司失去一個穩定嘅派息旗艦。但最後,分拆議案仍以大比數通過。

五十多歲的小股東陳女士直言,李嘉誠「好孤寒」:「李嘉誠應該好似佢個仔(李澤楷)咁,喺電盈分拆香港電訊時,免費(派發股份)送俾股東。好多股東都好似我咁諗o架。我哋揸住咁多年,對你咁有信心,但最後淨係得(每年)四釐股息,特別股息都無。」陳女士指,對分拆方案只能勉強接受,若電能維持四釐息,就暫時不會減持,「李嘉誠有投資眼光,但對股東係刻薄咗啲!」惟一的好消息,是國家電網入股,成為港燈第二大股東。陳女士表示:「國家第日可能買起港燈,我會拿二、三十萬去認購,有兩三成升幅,就賣走。」

不過,同樣是電能股東的經濟學者林本利,就並不樂觀。一二年時,他於五十多元低位買入電能,去年七十五元高位時沽出大部分,至九月電能宣布分拆港燈後,即清倉走人。他解釋:「我買電能係諗住收息做退休金,佢一話分拆港燈,我就即刻沽啦!更加唔會認購港燈,淨係李嘉誠個名已經信唔過啦!佢拎出嚟賣嘅嘢,肯定唔好。首先,估值一啲都唔平,而且今次明顯因為滯銷,先賣得一半出嚟(公開發售約五成股份),啲投資者唔係傻o架嘛!」

勿買港燈

本週日,以合訂證券形式上市的港燈,宣布最後的上市議案,集資額比原先公布大減兩成七,至最多約二百八十億。已公布會分拆並招股接近四個月的港燈,市傳吹風多時仍「不夠數」,唯有縮減規模。分拆後,電能將減持至百分之四十九點九。阿爺入主與否,港燈前景都一樣暗淡。

原因一負債急增利息蠶食利潤

根據招股書,港燈獨立上市後第五日,就要向電能償還逾二百八十億元貸款,集團負債即時大增兩成四,至超過四百八十億元,負債比率高達九成。研究電能年報多年的林本利解釋,港燈分拆上市後債務不減反加,原因是過往發展及收購需要大量資金,「即係阿仔以前買樓,但首期唔夠俾,要阿媽出錢。依家阿仔獨立,咪要還錢俾阿媽。」事實上,港燈為了還債予電能,上市前已申請了三百七十億元銀團貸款,務求「債冚債」。此外,標普日前亦發表報告指,港燈上市後,將失去由電能提供的穩定貸款,意味着以往借「平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已將港燈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中,更很大可能將其信貸評級,由A+降至A-。負債重,利息支出亦會顯著上升。港燈在招股書中自爆,失去過往股東(即電能)免息貸款後,若債項的利息每年上升零點七五釐,港燈明年的利潤將會減少二點八億。若未來美國退市,加息潮殺到,港燈利潤便會被龐大的利息支出蠶食。林本利強調:「冇咗阿媽(電能)嘅免息貸款,將來利息支出肯定會高咗,負債又高咗,咁將來派息就一定會少咗啦!」林本利形容,分拆港燈上市,絕對是李嘉誠「搵小股東笨」。

原因二利潤可跌難升

港燈與政府簽訂的《利潤管制協議》,將於一八年屆滿,去年中期檢討後,政府讓港燈維持固定資產平均值百分之九點九九的准許回報。不過,市場已預期一九年的新《利潤管制協議》,將會下調兩電的准許回報率。瑞銀曾估計,港燈屆時的准許回報,將下降至百分之八。有分析員估計,若回報下降百分之一,港燈電費收入就會下跌約一成三。德銀認為,政府壓低回報率幾乎事在必行,因此會影響港燈的股息率,而且香港市場已近飽和,增長空間有限。

「大家都估佢回報會跌。香港咁多怨氣,反對聲音大,政府點都要做嘢。港燈又冇乜增長動力,前景絕對唔好。」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另外,經濟學家關焯照亦指港燈沒有吸引力:「港燈前景一般,年年都係賺四十幾億,無乜潛力再發展。」

因重組及分拆,港燈會出現商譽減值及攤銷。一四年全年的盈利預測,將會由一三年的不少於五十一點八億元,大幅下降至二十七億六千萬元,跌幅高達四成六。港燈保證未來兩年派息不少於三十四億,由於盈利不夠派息,港燈將要「嘔凸」,出動股東資金,但此舉將削弱公司現金流,令負債高企的港燈百上加斤。「保證回報」此招,並不罕見,但往往「保證期」過後,甩皮甩骨的景象便告現形。

原因三公用股難發圍賺息蝕價

為吸引投資者「落疊」,港燈的估值原本吹風為六百三十多億元,到正式公布時,總市值只有五百七十多億元(按上限定價),下跌一成二。以發行價計,一二年的市盈率約為十倍至十二倍,較中電(2)的十七倍及中華煤氣(3)的二十一倍便宜。市傳因路演時,投資者呻貴,電能才被迫將估值縮水。隨着美國退市,全球熱炒息口向上。即使港燈以六至七釐息做招徠,在加息潮下,高息的公用股已不再吸引,隨時賺息蝕價。事實上,去年五月開始,息口向上的消息被熱炒後,包括電能在內的一眾公用股股價已齊齊大跌。有中資基金經理表示,當一五、一六年開始加息,股價會愈跌愈有:「咁賺埋啲股息都未必抵償到股價跌嘅幅度。」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亦同意,公用股年代已過去:「公用股大環境唔好,跌咗一段時間,完全冇上升嘅跡象,息率又唔係特別高,點解要買港燈呢?」

再沽電能

電能分拆港燈上市後,集資額加上港燈的還款,合共有五百多億資金入袋,減債之餘,亦有銀彈予誠哥東征西討,但對小股東來說,風險卻大增。

原因一繼續隱藏負債

是次分拆,電能巧妙地拆售港燈百分之五十點一股份,只保留百分之四十九點九的權益。資深執業會計師林智遠相信,這是為了方便將港燈的債務,掩藏在電能的賬目上,「因為電能持有港燈的權益少於五成,就可以用權益法入賬(即將港燈的資產扣除負債,記入電能的資產負債表上),而唔需要顯示港燈的債務在電能的負債表內。」事實上,這正是電能過往慣用的招數。根據一二年的年報,電能持股不多於五成的聯營公司,負債高達二千二百多億元,只是一直以權益法入賬,令這些負債隱藏在電能的資產負債表外。雖然,根據今年一月一日生效的新會計準則《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十號》,以往母公司持股少過五成、用權益法入賬的聯營公司,或許要改用綜合法入賬(即將子公司的資產及負債,分別記入母公司的資產及負債),不過林智遠解釋,這並非一刀切,「準則無講明呢啲公司一定要用綜合法入賬,只係話決定入賬方式時,除咗考慮母公司持股外,要參考埋小股東數目、有無其他股東,最終負債會否入賬,決定權仲喺管理層手上。」

原因二歐美難再執平貨

電能手持大筆現金,對大股東絕對是好事,「誠哥根本就想撤資,增加海外收購能力,預計未來幾年佢會再減持港燈,但仍保有控制權。」一名行內人指。但這對小股東未必是好事,一名中資分析員指:「其實歐美經濟復甦咗一段時間,股市又升,資產價格一定會升番,電能想再喺海外執平貨嘅機會細咗好多,未必有咁多收購機會,冇收購嘅消息傳出嚟,即係等如壞消息!」

誠哥賣嘢 勿接火棒

一向無寶不落的誠哥,從來都是「佢賺人」,很少有人在他身上賺到錢。精打細算的他,出貨前都「諗過度過」,往績話你知,誠哥賣嘢,最好咪接貨。 首先是○五年,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大行其道。長實將旗下七個商廈及商場,組成泓富產業信託(808)上市,套現二十四億元。當時招股價兩元一毫六,上市後即插水,最低曾跌穿五毫,後來谷底反彈,如今股價只是剛好返家鄉。一一年,長實又分拆本港首隻人民幣計價REIT匯賢產業信託(87001)上市,招股價五元二毫四,上市後同樣插水,低位慘見兩元多,至今仍較招股價跌近兩成,本週二收報三元八毫一。同年在新加坡上市的和記港口信託,亦一直潛水,至今同樣較招股價跌近兩成。表現較好的是○九年以介紹形式上市的和電香港(215),至今股價升逾兩倍;一○年以介紹形式上市的置富產業信託(778),招股價三元八毫四,至今升至六元多,但兩者皆非公開招股。

老豆翻炒阿仔條橋

港燈以合訂證券(Stapled Securities)形式上市。這種方法,開先河的,正是小小超李澤楷分拆電盈(8)屬下的香港電訊(6823)。這種合訂證券,會在信託契約上訂明息口分派比率,與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相似。不過,合訂證券派息較REIT更具彈性,例如較易注入資產、不會被限制發展主業以外業務,而且上市籌得資金,大部分歸於母公司或大股東。而REIT只可發展主要業務,如領匯不能買賣住宅,商場亦只能維修改鋪位大細,不能整棟拆掉重建;而且REIT規定,負債比率上限為四成五,同時要將九成以上的可分派收入,派發給股東,限制較合訂證券多。今次港燈上市,則表示會將每年可供分派收入向股東作出100%分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51

回報跌息口升 港燈前景暗淡(2015/4/16) 林本利


2015-04-26  NM
 
 

 

近月環境局發表文件,諮詢公眾對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意見,以配合明年跟兩電商討2018年後,管制計劃協議屆滿後的規管安排。

今次已經是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第三次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公眾諮詢。之前兩次是在2005年及2006年展開,目的是探討2008年之後的規管安排。公眾諮詢開始前,政府先行找統計處作問卷調查,詢問市民電力可靠性和電力價格,哪一樣較為重要?

即使不作調查,大家都知道結果肯定是電力可靠性。政府高官於是以調查結果作為後盾,決定延續兩電的利潤保障計劃十年,並承諾會在未來十年研究如何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轉眼過了十年,政府高官今次「照辦煮碗」,首先諮詢公眾是否支持從內地輸入更多清潔能源,抑或採用更多天然氣在港發電。諮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回應者(當中不知多少是與電力公司有關連利益的人)支持使用天然氣在港發電,擔心向內地買電影響供電可靠性,於是延續利潤保障計劃又變得順理成章。

筆者自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後,便積極推動開放電力市場。二十年過後,電力市場原封不動,市民完全沒有選擇,任由電力公司宰割。每次延續協議後,兩電便大幅加價,幾年前還要勞煩前特首曾蔭權及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發動輿論攻勢,要求兩電調低加幅。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兩電的股權出現重大變動,或多或少反映兩電的大股東對未來前景的看法。2013年11月,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把手上持有六成的青山發電公司股權出售,三成售給中電,另外三成售給南方電網公司,作價合共240億元。中電購入埃克森石油股權,顯示公司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相反控制港燈的電能,於去年1月底把港燈分拆上市,賺取500多億元特殊利潤。分拆後的港燈,總資產值由原先500多億元急升至1,100多億元,總負債由400多億元上升至600多億元。千多億元資產中,有200多億元來自資產值重估,300多億元屬於所謂「商譽」(電能出售價高於資產賬面值)。

雖然港燈坐擁過千億元的資產,但用作計算准許回報的基礎仍舊是「固定資產淨值」,總額不到500億元,兼且增長空間不大。以去年約490億元固定資產淨值計算,准許利潤約49億元。然而這49億元准許利潤,還需要扣減利息支出,才是港燈的純利,可以用作分配給信託單位持有人。上市前港燈大量舉債,利息支出急升,以2014年全年推算,扣減利息後的純利約35億元。

今次諮詢文件建議2018年後准許回報由現時約10%下調至6-8%,即下調2-4%。准許利潤每下調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純利將下降約5億元。另外,市場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將加息2-3%,每加息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利息支出約增加4億元。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准許回報下調2%,息率上升1%,港燈的純利便由35億元跌至約21億元。若然准許回報下調4%,息率上升3%,港燈的純利便跌至只得約3億元,前景十分暗淡。

無論港燈前景如何,大股東早已套現500多億元,一眾董事和高層每年亦拿走3,000多萬元。真正的苦主,恐怕是那些高價入市,以為可以定期收息的信託單位持有人。這不禁令筆者想起2000年電盈併吞香港電訊後,那些依靠收取香港電訊股息的小股民的慘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06

港燈被搾乾進貢李氏父子 (2015/9/24) 林本利

2015-09-21

近月李嘉誠的長和系又有新搞作,今次是宣布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李嘉誠兒子李澤鉅在記者會上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李嘉誠集團便動作多多,美其名是重組業務,實質是遷冊海外,在港套現,將資金轉移至其他西方民主國家。

2013年9月,電能宣布分拆港燈獨立上市,並於2014年1月完成,出售近五成股權,獲利500多億元。港燈上市前向銀行舉債近500億元,部分用作償 還電能貸款,讓電能突然多了數百億元現金。而港燈則由一間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變成一間背負重債的公司。2014年3月,和黃出售約25%屈臣氏股權給 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資基金淡馬錫,套現440億元,絕大部分用作派發特別股息給長實及和黃的股東,大股東李嘉誠可以分得近80億元。今年1月,長和系宣布世 紀重組,今年6月完成,長實改名為長和,和黃上市地位告終,取而代之是長實地產。長地向銀行舉債500多億元,用作注資長和。長實和黃合併,長和從合併中 獲利800多億元,令今年上半年盈利超過千億元。長和世紀重組完成後,內地及香港股市大幅回落,一些在高價接貨的股民損失慘重。

今次長建吞併在港註冊的電能,合併後改名長江基建實業,在海外註冊。至此,李嘉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全部遷離中國,在海外註冊。長建吞併電能,除了藉此遷 冊外,還可以協助李嘉誠進一步套現,將資金投放至海外業務。長和系未重組前,李嘉誠持有四成多長實,長實持有近半和黃,和黃持有七成多長建,長建持有近四 成電能,故此李嘉誠只能分享到電能約6%(43.4%×49.9%×75.6%×38.8%)的盈利及股息。今年六月長實和黃合併後,李嘉誠持有三成長 和。現在長建又吞併電能,日後長和將持有近半新公司股權,李嘉誠將可分享到新公司約15%(30%×49.2%)的盈利及股息。現時電能持有近700億元 現金,日後近一半會屬於長和。而合併後新公司將派息194億元,95億元歸長和所有,而李嘉誠可獨得近30億元。今次長建吞併電能,電能股東每股可以換到 1.04股新的長建股份,換股比率是以截至9月4日前五個交易日兩間公司的平均收市價(電能:65.9元;長建:63.4元)計算。但翻查資料,過去一年 (截至9月8日),電能平均收市價為74元,較只得61.5元的長建高出20%。倘若有內幕人士趁低吸納長建,肯定可以從中獲取巨利。

至於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看來言過其實。事實上,長建及電能旗下海外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早已負債纍纍,六間澳洲及英國公司合共負債近 3,000億元,過去因長建及電能分別持有不足五成股權,這些負債並未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長建電能合併後,倘若新公司持有這些公司五成以上股權而成為附 屬公司,負債便會浮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比率將會激增。近月有內地媒體指李嘉誠在內地經濟下滑的時候,不停拋售資產及物業。在香港,港燈及港人,同樣被 搾乾搾盡,讓李氏父子套現離場。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60

中電港燈全靠利潤保證計劃(2017/6/1)林本利

2017-06-01  NM

前文提到中電和港燈這兩間享受利潤保證計劃(即管制計劃)的公司,透過舉債擴大資產值去賺取准許回報,每年股東資金回報可以超過20%,甚至30%。然而,控制中電和港燈的兩間上市公司,即中電控股和電能實業,每年的回報卻沒有這麼高。背後原因,是近年兩間公司海外業務表現極其不濟,大大拖累上市公司表現。

2008年財政年度,中電及合作夥伴在香港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是794億元,可賺取103億元准許利潤。之後政府將准許回報由13.5%至15%調低至9.99%,中電在管制計劃的利潤大減兩成多。但公司透過擴大資產值,准許利潤很快便回升。到2016年財政年度,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已增加至1,069億元,可賺取106億元准許利潤。由於中電向外舉債289億元,故要扣除9億元的利息及其他細微的調整項目,故實際利潤是97億元,當中87億元屬於中電控股的利潤,其餘9億元屬於擁有30%青山發電公司股權的南方電網所賺。十多年前,特區政府已表明會調低兩電的准許回報,故此兩電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希望在海外投資賺取更多利潤,以抵銷准許利潤被削。在2012年,中電本身管制計劃業務固定資產是636億元,其他境外固定資產是707億元,較本地的固定資產還要高。可是,中電的投資眼光卻十分差劣,連同其他合營及聯營公司的投資,在海外總共投資超過1,000億元,投資回報連3%至4%也沒有,還要不時為資產作出巨額減值。到2013年,中電與國企南方電網合作,以240億元購入美資埃克森美孚持有的60%青山發電公司權益,各佔30%。同年,中電大幅減持境外固定資產,由638億元減至350億元。由於過去舉債發展境外業務,中電的銀行及其他貸款高達516億元,每年財務開支20多億元,遠高於管制計劃下289億元及9億元的數字。中電在境外投資的金額遠多於香港,但去年只帶來40億元利潤,遠不及本地所賺的87億元。若然中電專注香港業務,每年大幅增加派息,而非大舉進軍海外,相信股東的投資回報會更高。至於控制港燈的電能實業,過去幾年同樣夥拍長江基建和長和大舉進軍英國,斥資過千億元收購每年只賺4%至5%的公用事業資產,希望透過舉債的槓桿效應將回報提升至10%以上。近年由於英鎊急挫,由12元兌一英鎊下跌兩成多,電能實業單是匯價已虧損一大筆。可幸電能實業的管理層十分聰明,在2014年初將港燈分拆上市,成立港燈電力投資,大賺500多億元,現在全靠手上持有巨額現金,股價才能企穩。但由於已售出三分二港燈股權,故此每年利潤大跌,2016年只賺64億元,當中12億元來自港燈,現時市盈率超過20倍。去年港燈管制計劃下的准許利潤為49億元,銀行及其他貸款310億元,扣除8億元利息及其他調整後,仍然賺41億元。但港燈電力投資只能分派36億元,主因是上市公司負債較管制計劃為高,需要負擔更多利息支出。中電及電能的管理層在海外的投資表現極其不濟,全靠利潤保證計劃才能維持業績,實應向全港市民致謝,並且不應每年收取數以百萬,甚至千萬元計的酬金。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10

削減保證回報港燈最傷(2017/6/8)林本利

2017-06-08  NM

梁振英政府在換屆前向大財團送禮,延續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15年,直至2033年。最初政府顧問建議把准許回報調低至6%至8%,現在以最高的8%准許回報延續計劃,難怪市場反應正面,中電、港燈及港燈的控股公司電能,股價在消息公布後攀升。

政府保證兩電在2018年後的15年,每年賺8%的回報,即使兩電不透過舉債去提升回報率,回報率依然十分可觀。在利潤保證計劃下,電力公司的股東投資100億元,每年穩賺8億元,由於不用舉債,故此毋須支付利息。每年賺了8億元後又把所有資金投入去擴大資產值,連本帶利,15年後100億元的投資變成317億元,累積回報超過兩倍。

最近按揭證券公司提出的終身年金計劃,亦只能保證投保人每年賺3%至4%。以保證4%回報推算,15年後100萬元增長至180萬元,累積回報80%,遠遠低於利潤保證計劃的217%投資回報。

正如前文所述,中電和電能在十多年前,已大舉增加香港以外的投資,希望透過增加海外業務的利潤,去抵銷准許回報被削的損失。電能更在2014年分拆港燈上市,把港燈搾乾搾盡,大賺500多億元。

以2016年財政年度的數字來推算,當年中電全年利潤為127億元,當中87億元來自管制計劃,餘下來自其他業務。2016年中電准許利潤是106億元,扣除約9億元的利息支出和調整,扣除後利潤為97億元。這97億元利潤有90%屬於中電,餘下10%屬於持有30%青山發電公司股權的南方電網,故此中電實際從管制計劃中賺取87億元(97億×90%)。

2018年後政府將准許回報率由9.99%削減兩成至8%,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准許利潤將由106億元下跌至85億元。扣除約9億元的利息支出和調整,扣除後利潤為76億元;中電佔90%,即68億元。連同其他業務賺40億元,整間上市公司賺108億元,較去年的127億元下降15%。至於港燈,2016年准許利潤是49億元,扣除約8億元的利息支出及調整,扣除後利潤為41億元。但港燈實際只賺36億元,相差5億元,主要因為是公司上市時增加貸款,負債較管制計劃為高,需要負擔更多利息支出。2018年後准許回報下調至8%,港燈准許利潤將由49億元跌至39億元,扣除8億元的利息支出及調整,扣除後利潤跌至31億元。假設管制計劃利潤仍較上市公司利潤多5億元,到時港燈利潤便只得26億元,較去年賺36億元下跌28%!港燈的控股公司電能,只持有33%股權,去年從港燈所賺的36億元中獲分派12億元。若然2018年後港燈利潤跌至26億元,電能只能獲分派約9億元;連同其他業務賺52億元,整間電能將賺61億元,較去年賺64億元下跌約5%而已。由此可見,政府削減兩電保證回報,對負債較重的港燈影響最大。事實上,港燈現時負債300多億元,若分15年攤還,每年要償還20多億元,差不多吃掉港燈所有現金。不過上市公司可以不斷延續貸款,每年還息不還本,才能維持向股東派發現金股息。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