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A股沒有藍籌股(二)----慢牛還是快牛 立春

來源: http://xueqiu.com/9428236477/32853980

《A股沒有藍籌股》一文發表後,很多詰問,百年老店 不是嗎?績優大盤不是嗎?優秀民企不是嗎?

對,當然不是!在很多對藍籌股的定義里,把藍籌股等同於績優股那是理解錯誤,偷換概念。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藍籌股的定義:

According tothe New York StockExchange,a blue chip is stock ina corporation with a national reputation forquality, reli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profitably in good times andbad. The most popular index that follows U.S. blue chips is the Dow JonesIndustrial Average.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s a price-weighted average of 30 blue-chipstocks that are generally the leaders in their industry.

(按照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解釋,藍籌是指那些在質量和信用上具有國家聲譽的,在經濟盛衰時期皆能穩定盈利的企業;最經典的跟蹤美國藍籌股的就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它以加權平均值的方法記錄了30家在工業產業中具領導地位的藍籌股的發展趨勢)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是美國資本市場三大指數中最悠久,最經典,也最重要的指數,它的指向性和敏感度都是最好的,是真正的經濟晴雨表,它的優秀來自於組成它的群體,多年來組成這個指數的群體的總數一直是30個,但是成員是否符合標準是常年都要評估的,符合者留下,否則剔除,什麽是藍籌股,可以說,道指的成份股就是藍籌股,鑒於它的高標準,除此外,都不是。

藍籌一詞來源於賭場,意思是最高價值的籌碼,如果把股票比做籌碼,藍籌應該是最高價值的那個群體,當然這不絕對,高市值只是條件之一,道瓊斯成份股的選擇並非簡單按照市值大小,例如最高市值的蘋果電腦目前還不是道指成份股,市值巨大的谷歌公司也不是,他們還在高速成長期,也還沒有開始給股東較穩定持續的分紅,蘋果直到2012年才開始分紅,而且股息率不高;不過在30個成份股里,大部分的市值是排進美國上市公司前50名的,群體上肯定是屬於最高價值的籌碼。

這些最高價值的籌碼群體,在進入到增速穩健發展的壯年期後,開始進入藍籌備選的隊伍中,市值龐大、績優、穩定持續的股息率是基礎條件,再增加一個必要條件,就會成為藍籌股,這個條件就是最廣泛的經濟影響力和發展趨勢敏感度。

對整體經濟而言,最廣泛的工商業影響力和趨勢敏感度就是最高價值,因為它們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把握好這個群體,經濟治理和反饋效率就可以做到接近極限。

成為備選藍籌的基礎,首先是行業巨子,有巨大的行業影響力,具有高度的運行效率,充分的市場化,在一個健康的市場里,這類股票就像一個社會的中產階級那樣,是中堅力量,他們代表整個經濟的強度,只是藍籌的要求更高,它們不僅代表強度,還要代表廣度,更多是跨行業多角運營,縱深兼具才可以。

波音公司,占據全球飛機制造的半壁江山,不論民用還是軍用,都是一把手,在收購合並了麥道公司後,全世界只有歐洲四國聯盟的空客公司可以與之競爭,在空運市場,波音的壟斷地位難以撼動,飛機制造牽涉的行業巨多,產業鏈綿長,涉及面廣袤,從高端的航天航空技術,電腦控制技術,通訊技術,導航技術,氣象科技,到基礎的材料,冶金,零配件產業,僅波音787一個機型就有遍布全球的135家供應商參與;從波音公司訂單的起伏和財報表現中,完全有能力傳導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可能的趨勢和走向。

3M公司,最成功的多角化跨行業企業,旗下八大部門6萬多種產品涉及工業制造業的方方面面,無論重工輕工,軍用民用,統統涉及,從廣度上講,它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收益表現,對整體經濟運行發展是一個最敏感的指示,因此這家企業也是入選道指成份股較早且地位最為穩固的公司。

如此,在金融、零售、制藥、能源、食品、信息與高科技、娛樂、高端制造業,化工等權重大,覆蓋面廣的領域內出列的30個代表,組成美國的藍籌股方陣,這個方陣是動態的,誰不符合要求就剔除,或者說,出現了更有代表性的就要替換掉代表性相對小的那個。

所以,藍籌股不等於績優股或大盤績優股,也不是大市值高速成長股,藍籌股沒有精確到非此即彼的定義,但它們最基本的共性是最廣泛的經濟影響力和趨勢敏感度,這個能力的獲得是長期市場化營運的結果,是經歷過幾十甚至數百 次兼並重組後的必然表現,它們這個群體背負準確傳導和反饋經濟發展趨勢的重任。

在中國,由於缺乏足夠長的市場化進程和必要的成長歷練,目前A股沒有藍籌股。

實際上,美國資本市場的牛長熊短和中國股市的熊長牛短,正是有無藍籌股作用的現實寫照,持續盈利的,保持較高股息率的,產業輻射力強的,增長穩健的藍籌群體,是慢牛格局的基礎,整體工商業的增長率在一定時期是有限度的,因此牛市走的長必須是慢牛態勢,要做到這一點指數成份股必須具備準確傳導和反饋經濟發展趨勢的能力。

中國的權重股,一來行業代表性太過單一,二來不是市場化出身,行政壟斷基因太大,談不上有什麽敏感性和傳導性,其市場表現非常兩級,經濟增長不振階段,如泥牛入海,下沈再下沈,打破所有數據上的所謂價值支撐,增長提升階段,就蠻牛沖天,極度透支未來,到了當下這個轉型期,就更是找不著北,不得不靠外部傳導,美國5年牛市,在近兩年中不斷創出歷史新高,QE正式退出確認美國經濟轉強之後,終於在中國有了傳導效應。

不管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到了何種挑戰美國的位置上,很長時期內,你做不了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你總是需要被傳導的那個,你的制造業,需要接到波音、通用電氣、沃爾瑪、IBM、3M和各種品牌服裝鞋帽企業的訂單才能活躍起來 ,你的礦業冶金,需要國際期貨大鈔特炒熱得發燙才瘋狂起來,這種被動是我們的發展階段決定的,要破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如果不下決心破局,我們必定是下一個拉美化或者是馬來化,而破局的根本,就是要把拉動經濟的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

近期的一帶一路和所謂的中式馬歇爾計劃,都是外向型的舉措,為過剩產能解困,當然有積極意義,但不是根本性的開拓新路,過剩產能不一定是優秀產能,不夠優秀的就要讓它淘汰, 茍活著沒任何好處,而媒體公然提出新舉措是為過剩產能開路,是理解正確還是腦袋進水了?為優秀產能,為優秀的中國制造開路是正解,就怕真的是為過剩產能找出路,那樣的話,結果是不會好的。

中國過去外交做了太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別再重複這樣的錯誤,要走出去,當然是最好的中國制造走出去,我想推動這項舉措的始作俑者本意也是這樣的吧,即便如此,境外的水也深如獐子島,墨西哥就突然說可能不玩了,和這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國家打交道不簡單,古巴遍地跑得都是宇通客車,可是宇通還有不少應收款沒有到賬,它真的拿不出來你能怎樣,派飛機還是軍艦呢?真正的馬歇爾計劃政治意義大過經濟上的,那些貸款大多數美國最終也沒要,再者那些被援助的國家不論人口還是基礎工業素質都是不錯的,所以給了馬歇爾計劃成功的保障,而且那個年代,也只有美國做得起這件事,今天中國的想法,走出去肯定是對的,但能不能用馬歇爾計劃來類比,我覺得不夠貼切。

要想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要尊重經濟規律,優勝劣汰,政府到外面開疆辟土,打造框架,企業有能耐自己跑出去搶市場才是正道,讓政府去給你拿訂單,你就必須承擔除了經濟之外的別的東西,我不希望看到走出去使用的是這種模式,但是可惜目前媒體的解讀似乎就是按這個路子來的,盡管在運作手法上,看起來已經註意到了遵循國際上較成熟的方式,比如成立絲路基金,按照投資路徑來走,但是終究,政府不是企業家和投資家,在這件大事面前,企業要像個勇士和智者而不是個孩子。

說到這里,就又回到本文的主題上面了,就是市場化能力,尤其是那種能夠制造出藍籌股的市場力,有人說我誇大市場的能力,但是搞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看市場的力量,這沒有歧義。

由於沒有藍籌股體系和缺乏作為市場中堅力量的大量的準藍籌企業,中國經濟的被動性在基礎投資建設基本完成和房地產大躍進之後變得尤為突出,靠外貿拉動,那是要看美國人的購買力恢複活躍了沒有,而新產業的出現與成長同樣要看美國人的創新進展到哪一步了, 而真正自主的力量---內需,從來都沒能真正啟動過,當然,從貧困到小康,加上農業人口比重依然居高不下,靠內需拉動的路還漫長,可這是中國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不知道上上下下對這一點是否足夠清醒!

所以當下正在發生的牛市,外部因素來自以美國為代表的購買力和創新力的再度提升,內部因素來自於權重企業所有制的改革以及轉型經濟的持續推進,至於一帶一路和中式馬歇爾計劃,只是一個附和因素,這是新一界政府為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但不是根本推進經濟進入景氣周期的原因,作為一個被傳導的經濟體,所有大興土木的建設完成的差不多之後,自主權也就快旁落了,到別國去建設,主動性自然不能和自家相比,這條路不輕松。

這麽看來,建設一個藍籌股梯隊真是刻不容緩,這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問題,絕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內部建設問題 ,中國的高層對此可有精準認識?

對於本次牛市,市場還在小心求證的過程中,很多人普遍認為這可能是一次較長期的慢牛格局,但是站在一個缺乏藍籌群體的市場上,慢牛是是不易的,快牛倒是更大的可能,快過之後,再次進入盤局或者漫漫熊市, 這一態勢的突破,直到中國經濟的組成與增長模式逐漸發生了質變以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497

機構態度微妙變化:A股“快牛”轉“慢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00

在股市接連大跌之際,眾多賣方機構的態度出現了微妙變化。

縱觀諸多機構研報,其基調已難覓“搖旗吶喊、賣房炒股”的蹤影,而變成了謹慎唱多。原先的“大牛”也變成了“慢牛”,且一慢可能就是好幾年。

與此同時,A股“瘋牛”行情開始降溫,股市頻繁巨震。昨天滬指大跌3%後今天再度走低,融資熱門標的出現億元以上融資資金凈流出。

見聞梳理了機構的觀點,如下:

1,國泰君安:從快牛到慢牛

三個月前,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還在高呼“黨給我智慧給我膽”,其認為無風險利率下降將提高風險偏好,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將開啟,滬指5000點不是夢。

但幾天後,他就改了口,開始強調“寄希望於改革”,“大牛”變為“小牛”。

在最近的報告中,國泰君安稱再次強調,牛市是否出現取決於改革,如果改革在,信心在,牛市就在,如果改革出現倒退,大盤將回撤到2000點的原地。

以下是其主要邏輯:

經濟大分岔:舊增長模式退潮,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崛起。在增速換擋的背後,增長動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以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土地財政支撐基建為主的舊增長模式正在退潮,以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新增長模式正在崛起。

政策大分岔:發展直接融資,推動註冊制改革。當前我國企業融資難貴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金融結構沒有與經濟結構升級相匹配。未來有望大發展的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民營中小企業等都是輕資產重知識的部門,缺乏抵押物,當前以銀行為主的金融結構不能支持產業升級。降低融資成本、去杠桿和推動轉型創新,關鍵要發展直接融資,這在公共政策部門有高度共識。預計中央將加快《證券法》修訂、註冊制改革等進度。

熊牛大分岔:改革喚醒A 股,從快牛到慢牛。這不是熊市、結構性牛市和反彈,而是大牛市。宏觀研判最重要的是抓住並跟蹤主要邏輯。此輪牛市屬於分母驅動的“改革牛”,區別於2006-2007 年分子驅動的“周期牛”、2009 年“刺激牛”。跟1996-2001 年類似:經濟軟著陸、估值偏低、利率下降、政策寬松、改革提升風險偏好、金融風險拆彈、政策呵護以推動直接融資。最重要的是改革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2010-2013 年的熊市是對過去幾年改革遲緩挫傷社會信心的總結,2014 年的牛市是對習李新政推動改革的溢價。改革在,信心在,牛市在。

板塊大分岔:藍籌填平估值窪地,小票去泡沫。在註冊制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的大背景下,未來中國股市估值將對標國際市場。跟道指(17.2)可比的滬深300(12.2)的估值PE還有上升空間,而跟納斯達克(26.9)可比的創業板(64.6)的估值還有較大下跌空間。未來隨著註冊制提速、供給增加、退市趨嚴、監管加強,殼價值將歸零,未來小票面臨去估值泡沫,沒有業績支撐只有殼價值的小票面臨退市風險。

2,華泰證券:“快牛”起於貨幣終於貨幣 長期“慢牛”將延續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在《貨幣“先通後灌”,牛市由快轉滿》的報告中稱,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疏導措施以減緩金融市場被動加杠桿的過程,在全面寬松暫不可期的時候,這意味著近一個月來瘋狂的股市即將進入深度調整。

這是一輪由缺乏疏導的過剩流動性驅動的牛市。兩融業務給股市註入了充分的流動性;滬深兩市的兩融業務在本輪牛市中有天量增長,一周內融資融券交易金額直逼12000 億元;而融資買入額在A 股總交易金額中所占比重則從7 月份的10%上下一路上浮至最高18%。這樣瘋狂的加杠桿放大資金量,與今年很不景氣的實體經濟完全脫節,現在回頭來看,完全就是金融機構被動加杠桿——市場參與者在牛市的超額收益吸引下瘋狂入市的滾動和自我強化。

當前的內外部形勢對央行產生了多方面政策壓力,國內經濟基本面的下行、特別是通縮壓力的增大,讓市場對全面降準的預期不斷加強;但是,近期人民幣匯率在聯儲QE 退出(聯儲加息預期)、國內降息以及貿易差額持續走高等因素影響下迅速貶值,資本外流壓力有所增大。更重要的是,股市的迅速上揚已帶上了一些泡沫性質,這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警醒。若實施全面寬松,非但加劇人民幣貶值預期,惡化資本外流勢頭;而且在貨幣向實體經濟傳導不暢的情況下,全面降準不但不能向實體經濟註入流動性,反而會進一步推升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導致追漲的泡沫。央行於是采取中性政策,以“疏通”貨幣向實體的流動渠道為主要任務。

監管層在頂住降準壓力的同時,在信貸、債券和股票市場上,采取了一系列疏導措施以減緩金融市場被動加杠桿的過程。央行近期實施的主要疏導政策包括:使用SLO 和延續MLF的方式向市場釋放小額流動性;信貸傳導渠道方面,本月中旬公布的貨幣金融數據及相關報道顯示,央行將今年全年合意信貸額度從9.5 萬億提高到了10 萬億的水平。在債券市場,央行11 月28 日的文件允許銀行間債券市場向乙類賬戶開放,在債券市場引入農村金融機構、資管公司等相對高風險偏好的買家,以降低債券市場的融資門檻。股票市場中,新股發行按進度穩步推進。系列措施的目的在於將資本市場過高的洪峰引向實體經濟,減緩金融市場的被動加杠桿,有意調整滬深股市過分瘋狂的局面。在全面寬松暫不可期的時候,我們看到貨幣市場利率在近期出現突然的上行,顯示資金面開始收緊;這就意味著近一個月來的快牛態勢即將進入深度調整區間。

近一個月來我們在不同場合強調了牛市由快轉慢的三個可能觸發因素:1、經濟數據嚴重低於預期;2、改革進程低於股市的樂觀預期;3、政府對於資本市場的打壓和疏導。前兩個因素在12 月8 日至12 日的一周中有不同程度的應驗,即11 月經濟數據的公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報,遏制了11 月下旬開始的股市瘋狂上漲的態勢。第三個因素,即12月8 日的中證登事件的“堵”,與近期的一系列在信貸、債券、股票市場中的“疏”,都是引導資本市場調整的有力措施。快牛向慢牛的深度調整區間正在展開。

但其並不認為調整後的市場會是熊市。

我國在未來一到兩年的貨幣政策都會維持穩中偏松。在疏導任務完成之後,下一輪的貨幣寬松將於2015 年一季度展開。屆時資本市場已經回調穩定,資本外流壓力也開始減弱,隨著明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全面的貨幣寬松將順理成章;屆時貨幣的寬松將很容易轉化為股價的上揚。由降息而起,本輪資金面驅動的“快牛”起於貨幣,也將終於貨幣,從快牛向慢牛的調整正在展開。長期慢牛的格局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數年。

3,海通證券:不確定性上升,無風險利率趨降,央行終會放水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在今天的文章中介紹了為何市場會感到不安。在無人看空的市場,在利率不降反升的情況下,在貨幣脫實向虛、政策黑天鵝頻頻爆出、中國迎來通縮時代的情境下,再加上一個左右為難的央行,市場的不確定性正在上揚。

海通認為,隨著經濟去杠桿的深入,不確定性會繼續上升,長期看作為無風險利率的國債利率必然會繼續下降。

新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共同富裕,未來收入將取代GDP成為核心目標。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稀缺意味著其居民收入分配占比趨升,而資本過剩意味著資本回報率長期趨降,零利率是長期趨勢,因而央行最終仍將放水。

這或許意味著所謂的大類資產輪動根本不會發生,也就是所謂的明年債券牛市結束、股票牛市開始。過去之所以存在大類資產輪動,源於經濟加杠桿,經濟持續複蘇。而縱觀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以後的表現,都是經濟去杠桿、金融加杠桿的模式,寬松貨幣政策保駕護航之下均是股債雙牛,而這也意味著利率下降是股債雙牛行情的基石。

...

我們堅信貨幣放松屬於短期延後而非拐點,股債雙牛的行情會經歷波折,但長期看金融泡沫大時代依然值得期待。

4,光大證券:股市已近強弩之末

光大證券宏觀分析師徐高也從資金的角度分析稱,最近幾個月大量資金在銀行間市場淤積形成了流動性堰塞湖,這支撐了金融資產價格上漲,而隨著堰塞湖的流動性開始趨緊,泄洪意味著股市上漲的“強弩”已接近末端。

流動性“堰塞湖”支撐了近幾個月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從今年3季度開始,金融市場中出現了流動性的“堰塞湖”。

但進入12月以來,堰塞湖已經開始泄洪,並導致了利率回升。

第一、銀行信貸加速擴張,堰塞湖向實體經濟的泄洪加快。第二、資本流出壓力加大,堰塞湖湖水向國外分流。第三、出於對金融加杠桿的擔憂,監管層在有意識地控制堰塞湖水位。

在流動性堰塞湖泄洪的背景下,股市上漲的“強弩”已經接近其末端。債券市場已經感受到了流動性收緊帶來的負面影響,收益率已明顯上行。股市則暫時還享受著貨幣政策放松預期的驅動,並未像債市那樣靈敏地對流動性變化做出反應。不過,銀行間市場恐怕已經進入了“更緊平衡”的狀態。而出於對金融加杠桿的警惕,貨幣政策接下來的放松也更可能以刺激信貸這種給堰塞湖“泄洪”的方式推進。從這個角度來說,股票牛市恐怕已接近尾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22

不管快牛或慢牛 台商:我們都被撞死了

2015-06-22  TCW


台股瀕瀕失血,更不時傳出中國企業挖台商牆腳,大力揮拳擊向台灣產業的幕後黑手,究竟是什麼人?

答案,不是你最近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紅色供應鏈」,而是數以億計、每天早晨在廣場跳土風舞的中國大媽們。

紅色資金鏈.猛攻「光資金海浪,就把台商通通淹死了」

早晨,中國大媽們跳舞結束,聚在一起拿出手機,一邊七嘴八舌的討論股市行情,一邊透過手機下單;她們每一次的「買進」,就微微推升了股價,遠在數百公里外、另一個省分的被投資公司,市值就被這群大媽螞蟻雄兵,一步步往上拱大。

這一筆筆交易,推升出「紅色資金鏈」。可怕的後果來了,這些市值快速膨脹後的中國企業,此刻正如洪水猛獸般一一出籠,它們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對全球同業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首當其衝的,正是台商。

場景拉到浙江,一位汽車零配件廠的台商老闆一邊看著財報,一邊搖頭嘆氣;因為從今年三月開始,已經接連三個月的營收都比去年同期衰退四○%,幾乎到了虧損邊緣。

這是因為,就在今年農曆年前,他的中國當地頭號競爭對手在上海股市掛牌,輕輕鬆鬆就募集了人民幣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億元),不出一個月,竟然就對所有的客戶宣傳說:今天開始全面讓利一五%!意思是所有接單價全面下調。

這位大陸老闆告訴客戶,上市一下子就拿到這麼多錢,放在銀行的話,以一年定存利率約二.六%計算,利息大約兩千多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多元),乾脆把這些憑空多出的收益拿出來大放送,明著就是殺價搶客戶,他大剌剌的說:「我們降價,還只是反映了利息收入,本金還沒動到呢!」暗示說,如果後頭還要殺價的話,子彈多的是。

這不是擺明了惡性競爭嗎?但陸商這招「亂拳」一出,客戶才不管台商品質比較好、交期較穩定,立刻一窩蜂投靠陸商;不僅訂單掉了,就連這位台商原本合作的一串台灣供應商,因為「利」字當頭,也把同胞情誼拋一邊,全數投靠了陸商陣營。

客戶跑了、供應商走了,留給這位浙江台商的,只有不知道為何而戰、該不該續戰的茫然。

「現在大家不是講紅色供應鏈嗎?我說,錯了!不是紅色供應鏈,是『紅色資金鏈』!」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聽到這件事,氣得拍桌,「紅色供應鏈不可怕,資金鏈才可怕,光是資金海浪,就把台商通通淹死了!」

富蘭德林上海辦公室,位於曾是中國第一高樓的環球金融中心裡,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它的鄰居,六月九日中國證監會才又核准了二十四家新掛牌公司的申請案,這些在資本市場裡搶錢的企業,都是台商未來的大威脅。

眼前的威脅,是殺價搶訂單,但更深遠的威脅,卻是成功方程式的徹底顛覆。

傳統管理學談競爭,是技術、品質、服務、交期等等指標,這些都是過去台商的強項,但是「現在,這些都只是『基本條件』,沒有的話就不要玩了,」劉芳榮說,「因為陸商在這些條件之上,又加了『資金』這個新變數,變成大陸特有的優勢,這些從資本市場來的錢,不是他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錢,所以他就不把錢當錢!」

陸商挾銀彈.突襲「發動挖角,台灣人才一定會被掏空」

這個警訊是,過去台商老老實實練基本功,就能被客戶肯定,拿下訂單的成功方程式已經不管用了;現在紅色供應鏈的背後多了紅色資金潮撐腰,即便陸商的技術沒有台商好,成立時間比台商晚、經驗也不足,但陸商可以用強大的財務後盾,任意出招搶客戶,「亂拳打死老師父」的怪象,此起彼落正在發生。

六月初,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在達鴻股東會上憂心忡忡的說,觸控產業原本已經觸底、醞釀反彈,但陸商挾動輒百倍的本益比,不按牌理出牌殺價,打亂秩序;他認為,如果陸股行情持續熱絡,受害的不只是觸控產業,「所有的產業都會很慘」。

顛覆成功方程式的衝擊不只是搶訂單,後續還會搶人才,甚至買下台灣公司。

台灣電子業在二十多年前開始蓬勃發展,台積電、聯發科、華碩、廣達這些高股價公司給員工的分紅配股,年薪動輒上千萬,吸納了全台灣最優秀的人才,取得了全球第二大晶片設計聚落的地位,也養出了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現在,台灣實施分紅費用化,竹科新貴的年薪只有當年高點的四折,但台灣這段成功史,接下來勢必在中國上演。陸股創業板平均本益比超過一百倍,老闆們有的是銀彈可以挖角,對象當然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人才。

「股票比鈔票值錢,一旦發動挖角戰,台灣人才一定會再被掏空一次。」劉芳榮嘆口氣,無言。

「快牛」與「慢牛」,是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最近經常在討論的話題,意思是這一波陸股上漲的速度應該放緩,才能走得長久;一位北京台商無奈的說:「大陸現在說快牛、慢牛、瘋牛,可是說真的,管他什麼『牛』,反正我們都被撞死了!」

台股量價跌.重傷「陸股台股,不應只有你死我活關係」

被撞傷的不只是台灣產業,還有數百萬的台灣股民。

相較於中國股市的量價齊揚,台股卻陷入量價齊跌的困境,基本面因為陸商的惡性競爭而岌岌可危,資金面則是持續流出,竄逃到海外資本市場。

中央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概況中,截至今年首季,金融帳已連續十九個季度淨流出,累計流出金額達一千八百七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兆九千億元),相當於台股總市值的五分之一,流出主因就是國人赴海外購買證券。

也就是說,在台股這個大水池中,資金外流遠大於資金流入,股市上漲需要資金活水,現在的台股可說一步步進入枯水期。

此外,在中國的台商是對台灣採購的重要客戶,一旦台商真的倒地,屆時這些訂單也會消失,衝擊台灣島內經濟。

然而,困境或許也是轉機的開始,劉芳榮建議,這時候台股主管機關更應該要換心態,大開國際資金的方便之門,「陸股與台股,不應該只有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關係,」劉芳榮說,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台灣應該想辦法從大陸「引水」過來。

「台灣上市櫃公司有八成在中國投資,要說大陸受惠股,台灣比起其他市場,不是最有資格的嗎?」劉芳榮認為,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不會停止,台灣應該以香港做為比較基準,開放再開放,把國際眼光從陸股、港股,吸引到台灣來。

陸股引發的蝴蝶效應一波波,台商受害層面也會不斷隨之擴大,我們能否痛定思痛,把劣勢逆轉為優勢,此時的決定,將會影響台灣股市、產業界的未來。

【延伸閱讀】中國大媽發威,隔海打趴台股——陸資影響台灣經濟流程

■陸股效應1.陸股翻漲超過1倍,市值攀上全球第2大2.創業板本益比超過100倍,陸商輕鬆募集大筆資金

■產業效應陸商挾大筆資金,殺價競爭、挖角、購併,搶奪台商客戶,讓台商瀕臨虧損

■台股效應1.台股上市櫃,企業基本面轉差2.台股散戶資金從台股轉至海外,台股進入枯水期3.中國台商訂單減少,衝擊台灣島內經濟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