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混合之辯】民資混國資,究竟誰能管誰訪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1

北京地鐵目前實行全線網“一票制2元”的低票價政策,耗費巨額財政補貼。從事公用事業的國企是否應該更市場?爭論經年不休。 (CFP/圖)

改革的初衷是把與公權力結合的國有資本盡量從經營性和創新領域撤出來,讓民間快樂地去創業。所以我對它進入高科技和創新型領域尤為擔心。

民資必須要以企業方式進入國資壟斷領域,而不是以股權方式進入。

國有資本不能與民爭利

南方周末: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了國資改革的方向,之後,國資委和部分地方政府發布了相關的改革方案,包括管資本、混合所有制和分類管理,你認為有哪些突破,存在哪些問題?

趙農:國資改革應該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打破壁壘讓民營資本進來,而且要以民營企業的形態進入到原有壟斷行業中。

資本進來,究竟誰管誰?我一直說,資本鬥不過權力,就算控股了,都不能保證是民營資本說了算。所以應當先把壁壘打破讓民營資本以企業的方式進來,自由競爭,這是核心要義。

第二,國有資本要逐步從經營性或營利性領域退出,以賺錢營利為目的這些行業嚴格來講國有資本都應該退出;經營型領域不光是競爭性行業,還包括經營性壟斷行業,比如煙草、石油石化、電信行業的某些環節。第三,建立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架構。

混合所有制到底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我覺得羊入狼群的可能性更大。關於混合所有制,因為國有資本背後有公權力,別看它占股不多,它真要想發威,其他股東也很難抗衡。總之,與公權摻雜在一起是有很多問題的,直接以民營企業的方式進入最好,別擔心民營企業的實力不夠,你真要放開了,他們不差錢。

我之所以強調民資必須要以企業方式進入國資壟斷領域,而不是以股權方式進入,因為如果以股權方式進入,就意味著一種落後的管理形態以與公權相結合的方式掌控更多的社會資源,這種改革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

其次,這涉及背後的一個理念問題,就是國家和政府是否要以國有資本的方式來進行營利和賺錢,這個問題要給出答案。現代國家的政府概念中,國有資本不能與民爭利,賺錢不是政府的職能。以營利為目標才叫資本,資產則不一定,基礎設施、公立大學都可以算資產。所以我不反對國有資產的大量存在,但我反對國有資本。資本和公權結合在一起,行政性壟斷便沒辦法避免,國有資本就會與民爭利,把市場秩序搞亂。

南方周末:目前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已經公布了地方版國資改革方案,你如何評價?

趙農:有一些亮點,比如北京方案里說,到2020年國資增量一般不再以獨資增量方式進入完全競爭領域,80%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務等領域,這還是有誠意的。

現在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地怎麽玩兒都行,這也符合工作程序,一般中央會允許各地試驗,然後它再規範。但是由政府主導的改革,你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各地方案中有一個共性,就是強調讓國有資本流動性增加,控制力更大。比如好多地方都提了國資證券化目標,證券化就是變得轉身更快、流動性更強、沈沒成本更小,變得更輕巧、掌控更多資源。

國資應該慎入高科技領域

南方周末:多個地方方案都提出,國有資本要退出低端產業,進入高科技、高精尖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等,你怎麽看?

趙農:我反對國有資本要在高科技、戰略性領域中有所作為。實踐早已經證明,國有資本在運營和評估等方面都和市場經濟相去甚遠,本來這個行業好好的,它進來幹嘛?

我還反對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公司,因為利益集團非常聰明,它的意圖是利用改革變現一部分實物資產,以貨幣資本虎視眈眈地進入。

國有資本要在新興戰略領域玩,玩法比過去更輕巧,又不想擔責任。

這不是改革的初衷,改革的初衷是把與公權力結合的國有資本盡量從經營性和創新領域撤出來,讓民間快樂地去創業。所以我對它進入高科技和創新型領域尤為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60

社科院: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降至7%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21

02c88e4c860113a6417007

中國社科院預計2015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7%,2014中國經濟增長也將降至7.3%左右。分別比IMF的最新預測還低0.1個百分點。人大制定的中國今年增長目標位是7.5%。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揚表示,經濟增長目前已經進入新常態,落在經濟水平等方面經常被視為壞事,但從經濟可持續發展來看,經濟新常態是好事。通過改革方式釋放政策刺激是非常正確的,現在到了改革機制的時刻,如果機制不改,降息也不是好事。

中國社科院本周五發布《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4年秋季報告》稱,此次對2014年的預測結果比今年春季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

主要原因是: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整加深,占總投資1/4的房地產投資的增速顯著下滑;盡管政府加大了占總投資1/5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預計全年增長20%以上,但因融資制約、項目準備不足、投資回報率低等問題而難以完全對沖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

社科院預計明年經濟增速還會繼續放緩至7%。其中,投資增速將繼續下滑至14.1%。

就在前一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國際經濟展望》報告,維持該組織今年7月份做出的對中國經濟增長今明兩年的預測: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7.4%,2015年經濟增速7.1%,較社科院的預測還要高。

人大制定的中國今年增長目標位7.5%,但近幾月份低迷的經濟數據意味著,中國要實現2014年GDP增長7.5%的目標存在難度。前兩個季度,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分別為7.4%和7.5%。(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24

黨給我智慧給我膽 社科院高唱“4000-5000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46

576x460_1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2015年“金融藍皮書”很快就將出爐,預測明年上證綜指可能會漲至4000點到5000點。

尹中立指出,2014年的股票市場與1999年有不少相似之處。

從中國國內情況看,經濟處於不景氣時期。從國際金融環境看,處在美元上升周期,國內的銀行信用擴張受到制約,政府必須倚重資本市場融資。

從政治周期看,都是在領導人換屆的第二年。一般而言,換屆第一年的主要任務是人事調整,新領導人在三中全會上提出治國施政綱領,而第二年則進入實施階段。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各種政策工具勢必會輪番使用,股市作為政策工具之一,自然也會得到關註。

尹中立認為,股市背後的推動力量是政府,因為,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改革的論述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尹中立說,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的改革思路是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目標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關鍵是“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

此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在其分報告《2013年的中國股票市場》中曾預測,2014年的中國股市,可能會再次出現1999年5月開始的“5·19”行情。

現如今,2014年僅剩一個月時間,而自今年7月下旬以來,上證綜指飆升700點,漲幅約35%,離“5.19”行情50%的漲幅已漸行漸近。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指出,股市5000點不是夢。

任澤平在題為“論對熊市的最後一戰”報告中稱,中央打虎歸來之後,出手打熊。“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將開啟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5000點不是夢。”

這份報告用詞特別,“文學”氣息濃厚,研報觀點與詩句“交相輝映”,在提到上述論斷時,他說:黨給我智慧給我膽,千難萬險只等閑。

一年前的2013年1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2014年金融“藍皮書”,其分報告《2013年的中國股票市場》曾預測,2014年的中國股市,可能會再次出現1999年5月開始的“5·19”行情。

現如今,2014年僅剩一個月時間,而自今年7月下旬以來,上證綜指飆升700點,漲幅約35%,離“5.19”行情50%的漲幅已漸行漸近。

那麽,當初究竟是基於什麽理由作出的這一看多的預判,對現下投資是否能夠提供借鑒?即將啟幕的2015年,A股市場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

“之所以在2013年底做出那樣的預測,是基於歷史經驗,以及對當時現狀的分析預判,是有章可循的。”上述分報告的主筆、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政策、資金雙輪驅動

1999年5月,中國股市突現“牛市”,上證綜指自當年5月19日的1047點發起進攻,短短一個半月時間,便躍上1700點,上漲近70%。這就是中國證券史上著名的“5·19”行情。

在尹中立看來,2014年的股票市場與1999年有不少相似之處。

首先,從中國國內情況看,經濟都處於不景氣時期。從國際金融環境看,都處在美元上升周期,國內的銀行信用擴張受到制約,政府必須倚重資本市場融資。

其次,從政治周期看,都是在領導人換屆的第二年。一般而言,換屆第一年的主要任務是人事調整,新領導人在三中全會上提出治國施政綱領,而第二年則進入實施階段。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各種政策工具勢必會輪番使用,股市作為政策工具之一,自然也會得到關註。

1999年就曾推出諸多刺激政策,最典型的標誌是當年的6月底《人民日報》發表一篇社論,力挺股票市場。2014年也存在這種預判。2013年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新一屆領導人提出一攬子治國理政方略,今年已開始落實,但外圍出口情況不好,內外經濟增長乏力,基於歷史經驗,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應該是會啟動的。

“‘5·19’是一個代名詞,是政府有組織地刺激股市,掀起股市上漲的代名詞。”尹中立認為,今年7月22日以來A股市場走出的這輪上漲行情,既存在市場本身的內在邏輯,也有政策的驅動因素。

從市場本身的邏輯看,今年初以來,由於擔憂影子銀行風險,有關部門開始控制信托等資產的擴張,信托違約事件不斷出現,市場開始關註這些高收益產品的風險,導致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發行量大幅減少。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托發行規模環比減少四成;今年10月,信托市場融資規模更是跌至“冰點”,發行和成立規模雙雙再創年內新低。

“這部分資金很大一部分被分流到股市,使得股市保證金、融資融券規模迅速增加,實現了此消彼長的流動。截至目前,滬深兩市的融資融券余額已突破8000億元。”尹中立說。

從政策層面看,今年年中新華社曾經對股票市場連發八篇評論,再次力挺股市,這與1999年6月份的《人民日報》社論有相同的涵義。

主力或是新銳國家隊

需要指出的是,在尹中立看來,今年的股市背景,與以往牛市的背景有很多不同。如經濟環境不佳。同時,在參與交易的證券賬戶方面也存異常。

一般來說,當股市活躍時,持倉賬戶及其占有效賬戶的比例都會上升,反之,股市下跌則持倉賬戶及其占比會下降。自2011年中登公司公布持倉數據以來,這一“規律”一直有效。但進入2014年後卻不再適用。

2014年前6個月股市一直在2000點至2100點附近徘徊,而進入第三季度後股價強勁回升,但持倉賬戶及其占比卻持續減少。

股市交易的“異常”還表現在新股發行期間。按照2014年新股發行實行市值配售,即投資者若要參與新股配售,必須事先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否則無法進行新股申購。

根據此規則,新股發行開始後,持股賬戶的比例應該增加,而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新股申購從7月底開始,而統計數據顯示,持倉賬戶仍然持續減少。

更令人費解的是,每當新股發行期間,大量資金被凍結期間股指卻屢創新高。今年7月底開始的新股發行,每個月末進行密集發行一次,而二級市場卻總是不跌反漲。

“這說明有場外資金對二級市場覬覦已久,且是有組織的行為,專門選擇二級市場資金缺少時進場。”尹中立認為,這一力量背後或存在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一個或幾個民間財團的集體行動。不過,若是如此,他們動員的資金要在1萬億元以上,這不是一般機構可以達到的條件。保險資金有此實力,但從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務報告看,保險機構的股票倉位一直在10%左右,整體倉位依然很低,並未出現明顯的加倉行為。

而第二種可能性就是政府資金入市,若是這樣,則很多疑問都可以解釋。不過,這類政府資金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家隊”。現在來看,匯金公司持倉情況尚不知曉,但社保和保險資金均未出現明顯加倉。

拉動股市意在深遠

之所以認為背後的推動力量是政府,因為,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改革的論述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尹中立說,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資本市場的改革思路是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目標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關鍵是“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

三中全會的所有改革思路都是問題導向的,資本市場的改革思路同樣如此。自2009年以來,我國非金融類企業的負債率大幅上升,隱含著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只有大力發展股票市場,讓企業大量發行股票來補充資本金,才能有效化解該風險。

而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就是要開辟多渠道把資金引入股市,而沒有大量資金進入股市自然也就無法實現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目標。

尹中立說,去年11月21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公開發表署名文章《改革完善企業股本補充機制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透露出了未來資本市場改革的一些脈絡。而文中提到一種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的創新模式引起了他的關註。

其模式為,由政府設立股權引導基金(母基金),撬動國有資本、保險資金、社保資金、銀行資金、私募股權基金、外資私募基金等各路資金參與,從而形成持續不斷的企業股本市場化補充機制。

尹中立表示,上述模式已展現了“藍圖”,而從現在的具體舉措上,包括已經開始的滬港通、讓券商補充資本金並增加券商的資金杠桿、發展私募基金等,也都是有意在有效增加股市的資金來源。不過,吸引資金最關鍵的舉措,就是股市要形成牛市的賺錢效應。

可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國家的金融大戰略,而目前來看,最直接的受益者將是券商行業。

看好明年A股市場

日前,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摩根大通於11月20日起全方位減持中國銀行等70余只港股,涉及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券商、地產、建材、鋼鐵、能源、消費等。

與此同時,該行的證券分析師近期發表研報看空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不過卻看好中國股市明年的表現。

尹中立也不反對“經濟繼續下行”的說法,不過,他認為明年資金分流到股市的情況將依然存在,不出意外,央行還會降息並降準,2015年無風險收益率還會下降,股市將有更多資金湧入。

盡管2015年經濟增長速度依然疲軟,但很多行業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長有望提速,例如,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影響,電力、航空、鋼鐵等行業的盈利出現逆市反轉,水利、基建等行業也將因政府投資的擴大而出現盈利回升。

“包括國企改革在內的一攬子改革措施的推進與實施,將有效激活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另外,‘一路一帶’戰略也描繪了一幅宏偉的經濟與外交藍圖,可以有效降低股票市場的整體風險溢價,增加投資者信心。”尹中立認為,從技術分析上看,現在已經形成牛市氛圍。

他透露說,2015年“金融藍皮書”很快就將出爐,其中提到了對明年股市行情的一些預測,具體點位上,該報告的測算是,明年上證綜指可能會漲至4000點到5000點。

其理由在於,一方面市場已形成牛市氛圍,吸引更多資金入市;另一方面,藍籌股相對仍然便宜,尤其是銀行股的估值只有5倍PE,只要市場信心恢複,市場對銀行股的風險溢價會降低,當藍籌股的估值與國際市場的平均水平接軌,勢必會帶動大盤指數上漲。

“藍籌股是未來的主要上漲方向。從歷史經驗看,如2007年上證綜指從3000點漲到6000點,大量資金入市,它們買的是藍籌股而不是小盤股,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即形成‘二八現象’,預計未來這種狀況還會愈演愈烈。”尹中立認為。

他提出,從股價結構看A股市場是個雙軌制市場,即小盤股的估值遠遠高於大盤藍籌股,目前中小市值股票已經存在很大泡沫,但藍籌股比國際市場的平均水平又低了很多。

這是因為A股市場始終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退市制度沒有嚴格執行;二是借殼重組行為泛濫。這兩者嚴重扭曲了中國股市的估值體系,而只有解決這兩大問題修正估值體系,目前市場熱議的註冊制才具備實施條件,否則強行推進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尹中立總結說,此輪上漲的主力資金意圖在於改變中國的金融結構,誌存高遠,因此,投資者應該拋棄以往的短線操作思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99

社科院:限購明年全放開 樓市崩盤時候未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03

本文來源:一財網  作者:章軻

中國社會科學院住房發展報告課題組12月26日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認為,一線城市住房市場預計2015年下半年複蘇。2015年房價以軟著陸為主,限購政策有望全面退出,未來一半以上房地產開發商將轉行或在市場中消失。但樓市崩盤條件尚不具備。

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住房綠皮書: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4~2015)》。

一線住房市場明年下半年複蘇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發布會上表示,本次住房市場調整與此前相比,調整(衰退與複蘇)時間更長、速度更慢、程度更深;不同層級的城市調整時間、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一線、二線城市需求旺、消化快、時間短、程度深。三四線城市需求弱、消化慢、時間長、程度淺。未來住房市場將進入中速增長的常態,中國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

就2015年的住房市場走勢,倪鵬飛認為,大趨勢是整體延續衰退,一二線城市2015年下半年、三四線城市2016年下半年複蘇。

今年第四季度,住房市場受到宏觀政策放開行政措施以及穩定消費政策正向影響,住房抵押貸款和土地開發融資有所改善。但受到整體預期的影響,金融機構資金供應會持續謹慎,首套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優惠有限。

倪鵬飛稱,2014年4季度銷售總量和價格有所回升。2015年,住房銷售量價回升幅度不會太大。

他分析說,這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正反向因素作用:庫存規模大,市場預期難以較大改觀;世界經濟與住房市場的持續複蘇,美國等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以及境外置業的成本不斷下降,導致資本外流,海外置業增加;產能過剩嚴重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社會需求總體不足,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 但由於居民收入增長仍然較快,城鎮化積極推進,剛性需求繼續釋放,加上房地產投資過快下滑威脅經濟增長底線,中央政府將繼續采取正向調控政策。

課題組認為,在此背景下,住房市場走勢將兩重分化:短期波動周期由衰退轉向複蘇,中長期波動周期仍處在衰退調整中;一、二季度市場需求不振,開發商以價換量,市場將繼續走弱。三季度以後,一、二線城市有望逐漸轉暖回升,三、四線城市將繼續面臨調整,整個調整將在2015年難以走向複蘇。但住房租賃市場表現相對溫和增長。

在住房投資方面,綠皮書稱,受季節因素影響和住房保障投資任務完成影響,2014年4季度,投資、開工、施工和竣工將繼續下降。2015年,投資、開工、施工和竣工將有所改善,投資保持在10%的增幅水平。

此外,土地市場方面,開發商資金緩解購地意願有所增強,地方政府積極作為,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2014年4季度將逐步好轉,三、四線城市前期供地過多,市場複蘇將延至2015年下半年。

限購全放開 樓市不會整體崩盤

課題組稱,2015年我國住房限購或將全面放開,住房價格將走下神壇。

目前,仍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及三亞由於其需求結構的特殊性尚在執行限購政策。倪鵬飛說,未來一年,一、二線城市房價的繼續下滑將是大概率事件。隨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及調控政策的主方向向支持住房消費轉變,仍在堅守限購的五個城市有望在一年內全面放開。

“住房限購全面放開後,住房市場‘供不應求’的假設難以立足,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將完全破滅。”倪鵬飛說。

綠皮書稱,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將密集推出救市政策,樓市有望實現軟著陸。

課題組分析認為,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望推出的救市政策包括:全面取消住房限購政策;進一步放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按揭貸款條件;進一步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包括營業稅、契稅、個人所得稅等;政府收購過剩的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房之用;加大舊城區及棚戶區改造以擴張需求、減少供給;進一步放寬購房落戶政策等。

“總體而言,密集救市政策的推出對於緩解市場恐慌、避免房價硬著陸有積極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樓市崩盤。”倪鵬飛說,但是在住房投資收益過低、住房供給相對過剩的大環境下,即便政府強力刺激,房地產市場也將風光不再。

而對於樓市可能崩盤的說法,課題組表示,“樓市以緩慢下行為主,整體崩盤的條件尚不具備”。

倪鵬飛分析說,城市人口流入的宏觀拐點尚未出現,房價不會整體崩盤。從人口流向拐點看,中國作為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人口的城鎮化、大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等看似相互矛盾的動力層層遞補、並存交錯,因而宏觀總量上的人口流向拐點目前其實是不存在的。

“但開發商面臨大抉擇,未來一半以上的開發商將轉行或在市場中消失。”課題組說,隨著相對過剩時代的來臨,商品住房銷售困難而無需再進行大規模開發。這也意味著,開發商的蓋房能力相對過剩,未來一半以上的開發商將轉行或在市場中消失,房地產市場將進入真正意義的寡頭時代。

“2014年,中國住房市場發展軌跡和全球的市場發展軌跡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就源於經濟發展形勢的大背景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在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當中,基本上沒有提及住房方面的事情,但這並非說它不重要,而是因為這一屆政府對於住房市場的調控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或者說正在經歷著重要的改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14

為什麽一定要設計成全賬戶NDC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4

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兩千多個縣里。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一定要這麽設計成全賬戶?全賬戶NDC方案是否取消了共濟性?

鄭秉文:全賬戶NDC方案里由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就沒有了,我們又另外創造了一個系統,是以2013年財政對城鎮職工的投入3200億元為基數,相當於當年社平工資的5%,每年指數化增長。這樣的社會統籌就跟以前性質不一樣了,以前是來自雇主繳費,現在是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資金池,每年支付多少就轉移多少。沒有形成資產池有很多好處,首先它與地方利益分隔開,是現收現付的,不存在資產池的管理問題。同時也沒有增加財政的負擔,財政拿的錢不多,相當於GDP的0.6%。

我們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2000多個縣里。全國總共3萬億元結余,實際上一分錢看不到,全在地方手里把得死死的,也不能投資。改成財政轉移支付後,就徹底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還有個好處,這個制度還是統賬結合,又跟新農保完全一致了。新農保的每個月55塊錢是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賬戶里是個人繳費形成的,跟現行城鎮職工的不同僅在於沒有雇主繳費的部分。這樣就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創造了條件。

南方周末:你從何時關註NDC,為何決定把它引入中國?

鄭秉文:NDC一出來我就註意到了,第一個搞NDC的國家是1995年的拉脫維亞,真正引起世行重視是2000年瑞典運行之後,瑞典的制度精細、嚴謹,世行組織了幾次專家學者去考察研討,2010年第二次會我去了。

這個辦法符合中國國情,比如它融資方式現收現付可以避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避免投資失敗;避免龐大的轉型成本,因為做實賬戶需要天量的資金;有非常好的便攜性;非常好的激勵性,多繳多得,賬戶清晰透明,本金利息一目了然等等。

南方周末:對於中國的現行體制,如果早年下決心變現國有資產一舉做實個人賬戶,結果是否不一樣?

鄭秉文:你說得對,但對了一半。國際上解決轉制成本就三種方式,一是私有化,二是發行認購券,三是變現某一種資源。假設我們做實了,實現了真正的部分積累制,制度可以運轉起來。但同時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這些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不可收回,形成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幸虧沒有做實。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效率追不上,福利損失太大。

南方周末:如果從一開始不搞個人賬戶,就搞現收現付呢?

鄭秉文:那另一方面又會出問題,計劃生育政策下,老齡人口增長太快了,完全現收現付馬上就贍養比提高,要麽待遇降一半,要麽繳費增一倍,到最後也會出大問題。

要使兩方面的優勢結合,就是NDC。它一個核心的優勢就在於,繳費是與人的生命周期聯系在一起的,把老齡化這個因素自動內嵌到制度里面去了。老齡化來臨時,NDC給你選擇,或是提高繳費率,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延遲退休,或是財政介入,它給你預警。而現收現付不是,它是個非精算型的政治承諾,不管你運作的績效,不管你財政情況。

假設明年是改革元年,養老金結余應該是3.4萬億,我們假定這3.4萬億馬上就封閉運行,以此為基準,投資收益率假設是5%,算到2087年,當這個制度出現不平衡時,緩沖基金介入,那時候緩沖基金已經超過100萬億了。緩沖基金是繳費形成的,跟財政沒關系,完全靠制度自己精算平衡。

南方周末:但如果不取消可繼承,NDC是否也難以持續?

鄭秉文:是有這個問題,標準的NDC是不繼承的,因為它是個遵循大數法則的保險制度,靠短壽補長壽實現自我平衡。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制度從誕生第一天就有風險。風險有多大呢,非常慶幸的,我們測算的結果風險不是很大,但這里涉及到修法。瑞典的做法是短壽的人的個人賬戶資產,用於同齡組的高壽者。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69

為什麽一定要設計成全賬戶NDC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4

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兩千多個縣里。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一定要這麽設計成全賬戶?全賬戶NDC方案是否取消了共濟性?

鄭秉文:全賬戶NDC方案里由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就沒有了,我們又另外創造了一個系統,是以2013年財政對城鎮職工的投入3200億元為基數,相當於當年社平工資的5%,每年指數化增長。這樣的社會統籌就跟以前性質不一樣了,以前是來自雇主繳費,現在是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資金池,每年支付多少就轉移多少。沒有形成資產池有很多好處,首先它與地方利益分隔開,是現收現付的,不存在資產池的管理問題。同時也沒有增加財政的負擔,財政拿的錢不多,相當於GDP的0.6%。

我們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2000多個縣里。全國總共3萬億元結余,實際上一分錢看不到,全在地方手里把得死死的,也不能投資。改成財政轉移支付後,就徹底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還有個好處,這個制度還是統賬結合,又跟新農保完全一致了。新農保的每個月55塊錢是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賬戶里是個人繳費形成的,跟現行城鎮職工的不同僅在於沒有雇主繳費的部分。這樣就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創造了條件。

南方周末:你從何時關註NDC,為何決定把它引入中國?

鄭秉文:NDC一出來我就註意到了,第一個搞NDC的國家是1995年的拉脫維亞,真正引起世行重視是2000年瑞典運行之後,瑞典的制度精細、嚴謹,世行組織了幾次專家學者去考察研討,2010年第二次會我去了。

這個辦法符合中國國情,比如它融資方式現收現付可以避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避免投資失敗;避免龐大的轉型成本,因為做實賬戶需要天量的資金;有非常好的便攜性;非常好的激勵性,多繳多得,賬戶清晰透明,本金利息一目了然等等。

南方周末:對於中國的現行體制,如果早年下決心變現國有資產一舉做實個人賬戶,結果是否不一樣?

鄭秉文:你說得對,但對了一半。國際上解決轉制成本就三種方式,一是私有化,二是發行認購券,三是變現某一種資源。假設我們做實了,實現了真正的部分積累制,制度可以運轉起來。但同時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這些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不可收回,形成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幸虧沒有做實。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效率追不上,福利損失太大。

南方周末:如果從一開始不搞個人賬戶,就搞現收現付呢?

鄭秉文:那另一方面又會出問題,計劃生育政策下,老齡人口增長太快了,完全現收現付馬上就贍養比提高,要麽待遇降一半,要麽繳費增一倍,到最後也會出大問題。

要使兩方面的優勢結合,就是NDC。它一個核心的優勢就在於,繳費是與人的生命周期聯系在一起的,把老齡化這個因素自動內嵌到制度里面去了。老齡化來臨時,NDC給你選擇,或是提高繳費率,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延遲退休,或是財政介入,它給你預警。而現收現付不是,它是個非精算型的政治承諾,不管你運作的績效,不管你財政情況。

假設明年是改革元年,養老金結余應該是3.4萬億,我們假定這3.4萬億馬上就封閉運行,以此為基準,投資收益率假設是5%,算到2087年,當這個制度出現不平衡時,緩沖基金介入,那時候緩沖基金已經超過100萬億了。緩沖基金是繳費形成的,跟財政沒關系,完全靠制度自己精算平衡。

南方周末:但如果不取消可繼承,NDC是否也難以持續?

鄭秉文:是有這個問題,標準的NDC是不繼承的,因為它是個遵循大數法則的保險制度,靠短壽補長壽實現自我平衡。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制度從誕生第一天就有風險。風險有多大呢,非常慶幸的,我們測算的結果風險不是很大,但這里涉及到修法。瑞典的做法是短壽的人的個人賬戶資產,用於同齡組的高壽者。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2

社科院李揚談股市監管:分業監管模式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709.html

社科院李揚談股市監管:分業監管模式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5-11-14 14:45:00

李揚稱,市場迄今為止沒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市場被賦予太多政策理念;市場過度負債,不堪重負;市場重交易、輕資本形成;分業監管模式導致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

11月14日,在中國金融學會2015學術年會暨2015中國金融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亊長、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針對中國金融業未來改革和發展的主題發言,李揚分析了我國股票市場問題的五個方面:市場迄今為止沒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市場被賦予太多政策理念;市場過度負債,不堪重負;市場重交易、輕資本形成;分業監管模式導致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

在下一步設計未來的中國股票市場發展時,李揚認為不要賦予股市太多的政治責任,要建立一個有利於資本形成的市場,開放、有發展的市場,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市場,並且是一個有效監管和法制嚴密的市場。

以下為李揚現場發言:

我們的主題是“十三五”,我想講最近講過的一個議題就是中國需要怎樣的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國內外垢病審度,國外很多的機構針對根據我們股票市場最近的波動以及我們政府應對的狀況,得出中國政府掌控不了局面的悲觀結論。當然,確實到現在為止,我們的領導人也反反複複說這個市場平穩了,使功能恢複了,但是客觀還是存在著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十三五”開始的時候必須考慮。

我國股票市場問題的五個方面

我想講這個問題講兩個例子,一是大致上概括我們這個市場有什麽樣的問題,二是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下一步怎麽發展。

問題可以概括為五方面。第一,這個市場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完善的頂層設計。我們在一開始設置這個市場的時候並不是非常清晰,我們比較盲目的認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國家都有一個資本市場,所以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資本市場。

迄今為止,有些比較權威官方的說法,小平同誌說股票市場可以開,不好就關掉。作為資本市場的頂層設計,我們心里很害怕,說明了頂層設計,只是說我們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每年都要定規劃,那規劃細枝末節,都是大的概念,在市場經濟中,在國民體系中是什麽樣的,並沒有很好的描畫。沒有這東西,但是事實上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腦子里潛在的有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大概就是美國,美國的資本市場非常發達。我們沒有考慮美國這樣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在中國可不可以複制。如果說學習的話,發達國家有這樣的資本市場,榜樣也不止一個,美國是一個,日本、德國,其它也都是可以。對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很好的回答,這樣使得我們這樣一個市場發展的有很多偏頗。

比如關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問題,這是很陳舊的概念,我們還是把它反反複複的說,在中國所謂傳統意義上的直接融資,在中國是間接融資,你發債券,機構買,買了之後放在資產負債表里,變成間接融資。對這樣一些關乎市場發展的根本前景和它架構的一些東西沒有很好的回答,致使我們出現問題就搖擺。

第二個問題,市場是個政治體,我們給它賦予了太多了政策的理念。

從一開始為國企改革服務,甚至有一段時間是為國企解困服務,資本市場是提高效率的一個機制,為國企解困服務,這樣寫應當說不堪重負。這樣一種政策設計在這一輪的市場波動中體現的非常清楚,現在大家在打擊做空,首先要打擊惡意做空的人,做空是去泡沫,相比而言吹泡沫更可惡,有關當局又是文章又是什麽,普通百姓認為上面是那樣一個媒體、載體來說,4000點剛起步,誰跟著這話去做呢?所以這些賦予太多政策的功能,而迷失了它提高配置資源的根本效率根本目的,這市場可以說對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方面並沒有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它是一個資金所,也就是個拼錢的地方。還是回歸這個市場本質,資本市場是資本形成、資本交易的地方,什麽時候在我們這變成了一個資金池。

首先想到有沒有錢進去,市場出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停止IPO,停止了,又怕吸收錢,其實IPO這市場還有功能,更重要的是這一輪市場波動的時候,我們看到在或明或暗的,或者監管當局已經開始默許大量的信貸資金入市,什麽場外配置,那些管道就是把銀行資金入市。

大家知道這個事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大忌,防止信貸資金入市是世界各國的通則,但是在我們或明或暗這是在支持,這是非常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知道金融所有問題可以歸結為,在80、90年前(英)的一句話:問題不在於過度的投資,也不在於過度的投機,在於過度的負債,這市場現在就是過度負債,那麽市場就是不堪重負,而且不敢動。

第四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個市場重交易、輕資本形成。

資本市場首先是資本形成的市場,促進資本形成的市場,但是在我們這里是先從資本交易做起。這是中國特殊改革的路徑造成的,我們還沒有股份公司就搞了個市場,交易了什麽,最早的一批人,股票就是債券一樣,股票出了問題要找人還。這樣使得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能夠正常運行的一些一級市場的基礎還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二級市場做的比較活躍。而且在我們設計方案的時候還有這樣的思路,用二級市場促一級市場,典型的是國家期貨,當時國債國家一級市場很不發達的時候,我們想促進國家一級市場,想讓百姓購買國債,於是就搞了一個國債二級市場交易,甚至期貨,到現在不知道是驢不走還是磨不轉,我們國債期貨一個簡單的產品很難在我們這市場中引進。這樣一個產品拿到政治局會上去討論,這與我們特有的我們整個的金融市場發展路徑有關,使得我們這個市場重資本交易,輕資產形成。重資本交易會導致很多惡果,大家只看股價,當局就調控股價,之後就出現很多奇談怪論,賣牛論,只要牛走起來肯定是瘋牛了。一定要怎麽用什麽步調漲呢?我們看到全世界的股票都是漲漲跌跌,在一個大趨勢上和經濟發展趨勢一致,你把它具體化為哪日的監控指標,這是有點受不了,這是思路上有問題。

第五就是監管,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顯然與我們目前的這種分業監管模式密切相關。

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原來簡單賣掉股票,我們現在是產品,提供到市面上的產品,大多數的產品已經是混業的產品,它可能是資本市場的,也可能是信貸的,或者兼有這種特點。如果按照誰家孩子誰抱的監管思路,一定是有的孩子沒人抱,有的孩子搶著抱,這次股票市場的波動我們看得很清楚,就是那些場外配資監管最灰的地方出了問題,這是我認為這是它的主要問題。

下一步中國需要怎樣的股票市場?

第一,我們在設計未來的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包括中國資本市場,包括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目標的時候,要突出它是媒介、資源有效配置的載體,不要賦予它太多的政治責任,它只是一個載體,只是一個市場。

我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說的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作用主要是通過有效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實現的,它就是一個載體。你把這個載體做得有效一些,有助於實現我們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就可以了,不要再賦予各種各樣的政治任務。我們現在從審批制變成備案制就是其中應有之一,我們需要它強迫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就是它這制度必須有這條件。因為沒有現金分紅,這市場就沒有底線,如果它不能通過持有那份股份,從那個公司分到它的紅利,這條路如果不通暢的話,唯一只能通過股票價格搞上去而獲利,這個市場就變成一個賭場,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與這市場相關基礎的設施我們必須要建立起來,這是第一。

第二是有利於資本形成的市場。中國現在不缺錢,但中國缺資本,尤其是缺權益資本。

按這個目標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就是一個集中應有之一,大家很清楚所謂多層次主要指草根層次,不是上面主板的狀況。因為現在中國就是草根需要資本,甚至是草根需要資金,我們現在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缺的就是那第一筆資金,缺的就是使得他們能夠成為企業的資本。

所以成為企業,首先要有人投資,而不是需要貸款,我們現在科技金融、雙創都想的是銀行貸款,他何以承載這個貸款?他沒有股本怎麽承載?用什麽東西對他負責。

在這意義上,我們支持各新三板、四板,各地方的交易,甚至那樣一些最原初的,有點像籌集資金的那樣一些做法,這塊我覺得我們做得不是特別多。以前在人民銀行討論過,不能一動錢就是歸你管,資本形成的時候恐怕就不歸你管,我們現在資本形成的時候,現在這塊比較缺,而且缺監管,這部分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第三,我們這個市場應該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市場。習主席在說到中國資本市場是三個毛病:第一是小投資者為主,第二是制度不健全,第三是有些大機構投機三個問題。我做研究的就說,這個事情是問題,但是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客觀事實,而且短時間是改變不的了。中小投資的為主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特點,你說它好壞這又是一個判斷,它是事實,你必須基於這個事實,必須滿足廣大中小投資者的需求,必須保護中小投資者。股市爆漲爆跌,實際上是中小投資者含著淚承受了它的負擔,這到哪些地方去說,所以我們制度設計上要保護他們。所以有各種各樣透明度的要求,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出了事情要給他嚴肅的處置這樣一些制度,這都是應該健全的。否則這樣中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資本市場很難健康發展。

第四,它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五中全會有五個原則,有開放發展。股票市場開放不僅說它本身的開放,它更深的是說我們資本項目開放,與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要向世界提供公共品。公共品在國內是政府提供,在國際上你要想發揮作用,你要想獲益,你必須要付出,付出要有公共品,這個公共品是在各個領域形成的,在金融領域,包括它資本市場中的一些規則,資本市場中的產品是很重要的公共品。在這里面,我們在這個方面要提高到這樣一種高度,不僅是滬港通等等,我們要符合國際標準,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進入,這樣才能和我們大國的地位相稱。

最後應該是一個有效監管和法制嚴密的一個市場。我們資本市場的法律,在座好多人都是參與這過程的,到現在為止,咱們還是比較粗糙,比較滯後。很多事情發生了之後,我們沒有依法有據,它只好聽之任之,靠協調,不一定能協調的好。所以加快法律制度的健全的完善應該是其中應有之義。與它大致上相並列的問題是監管,本輪市場波動再次暴露出我們市場分業監管的問題,五中全會在起草的時候與最後公布出來是有些變化的,但是原則沒變,習主席在解釋九個問題的時候講到了要監管協調。監管協調用什麽機制,組織上有什麽安排,這需要討論。我個人認為英國的模式可能比較適合中國,也就是中央銀行發揮主導作用,原因有三:一,中央銀行在信息上是最有優勢的;第二,中央銀行有處置的手段,因為它有貸款人;第三,中央銀行在組織上和人事上最成熟。可能由於這樣一些原則,這樣一個協調的責任落在中央銀行為好。

總之,我們現在面對這個新形勢,過去所有的改革制度,我們還需要重新回顧,資本市場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希望我們中國金融學會繼續做出貢獻。

編輯:李瀟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63

社科院:“十三五”規劃或推動中國經濟增速止跌企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463.html

社科院:“十三五”規劃或推動中國經濟增速止跌企穩

一財網 章軻 2015-12-16 15:33:00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這三大國家戰略的布局和實施,標誌著我國經濟發展在空間格局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將會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凝聚起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的力量。

“十三五”中國經濟增速或止跌企穩,並適度回升。攝影/章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藍皮書課題組16日表示,我國經濟發展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疊加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疊加”,“十三五”規劃的啟動和實施,有可能積蓄起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向上的力量,使經濟增速止跌企穩,並適度回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舉辦2016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

課題組表示,把握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中線,防止經濟增速一路下行,需要從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更高層面來解決,也就是要從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新的頂層設計層面來解決,尋找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層面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從而尋找對於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的力量。

藍皮書認為,2015年黨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編制,以及2016年初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啟動和實施,將會是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情況下,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將會形成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的力量。

其中,特別是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這三大國家戰略的布局和實施,標誌著我國經濟發展在空間格局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將會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凝聚起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的力量。同時,作為“十三五”規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使制造業轉型升級,也將成為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的力量。

課題組表示,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所經歷的3次上升過程可知,相關的五年計劃或規劃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1982~1984年的第一次上升過程,正值“六五”時期的第2、3、4年;1991~1992年的第二次上升過程,正值“八五”時期的第1、2年;2000~2007年的第三次上升過程,正值整個“十五”時期,以及“十一五”時期的第1、2年。

課題組認為,參考這種情況,“十三五”規劃的啟動和實施,有可能積蓄起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向上的力量,有可能使經濟增速止跌企穩,並適度回升。這樣,2015年經濟增速的回落有望觸底,即有望完成階段性探底過程,“十三五”時期有可能進入新常態下的新一輪上升周期。

社科院研究顯示,新一輪上升周期不是單純地讓經濟增速適度回升起來,更不是要重回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狀態,而是要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回升。要借回升之勢,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更好地實現穩增長與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奮鬥目標。

藍皮書提到,人們常說,我國經濟發展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疊加階段,還應該加上一期,即新的政策探索,是“四期疊加”。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8

社科院預計2016年中國GDP增速6.6%~6.8%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420.html

社科院預計2016年中國GDP增速6.6%~6.8%

一財網 章軻 2015-12-16 14:23:00

藍皮書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6%~6.8%。2015~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新常態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2015~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新常態下運行在合理區間。攝影/章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藍皮書課題組16日表示,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6%~6.8%,應繼續實施結構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舉辦2016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

課題組表示,2015年全球經濟總體溫和複蘇,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全球貿易增速依然處於金融危機以來的較低水平。

面對下行壓力加大,及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挑戰,藍皮書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7%左右,繼續保持在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預計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投資逐步向更加可持續的增速水平回歸,消費增速總體平穩,進出口增速下降,貿易順差持續擴大,CPI與PPI背離的剪刀差擴大,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藍皮書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6%~6.8%。2015~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新常態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稱,這一判斷主要考慮是,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在加快,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全球貿易低速增長,外部需求疲弱態勢仍將持續;國內投資基數已經很大,投資增速將回歸常態;消費總體仍將保持平穩。預計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7%,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上漲1.9%。

藍皮書認為,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應繼續實施結構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合理適度加速。推動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傳導機制和資金市場化定價機制建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管。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建立健康有序的資本市場,改善金融結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快金融機構治理體制改革,改善金融宏觀審慎風險管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2016年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十分必要。”李雪松說,當前應把“穩增長、增效益”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加強積極財政政策在擴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適當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基建投資方面的先導作用和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適度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加快構建新的地方稅體系,適度擴大地方財政稅源;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工作,認真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

課題組認為,應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00

社科院: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934.html

社科院: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

一財網 章軻 2015-12-25 15:39:00

​中國社會科學院25日發表的2015年《公共服務藍皮書》稱,國家房價調控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房價調控滿意度提升。但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25日發表的2015年《公共服務藍皮書》稱,國家房價調控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房價調控滿意度提升。但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藍皮書同時表示,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避免形成房地產一體化的局面。

社科院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城市房價調控的滿意度得分總體比2014年得分有了較大提高。2015年杭州以51.40分排名第一,比2014年得分最高的長沙(得分43.39分)分值高了8.01分。

與2014年相比,38個城市中,有26個城市的房價調控得分均高於2014年的得分,這表明2015年我國城市房價調控整體水平有了很大幅度提升。藍皮書說,在全國總樣本中,對房價調控的效果持肯定態度的人數占40.63%,比2014年的33.33%上升了7.3個百分點,而認為宏觀調控政策沒有遏制房價上漲的人數比例為36.86%,表明近一年國家房價調控政策有一定效果。

2015年與2014年公共住房要素滿意度前十城市對比顯示,2015年38個城市的公共住房滿意度得分均值為53.83分,其中得分最高的為珠海市,得分為60.39分。從排名前十的城市得分情況來看,2015年較2014年有明顯提升,排名前五位的城市領先較為明顯,第六位至第十位之間的分差相差不大。從城市來看,重慶、杭州、拉薩連續兩年排名位居前十,其他城市排名變動較大。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一大批“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保障性住房在2014年和2015年完工,同時自2014年起,全國多個城市房價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公眾對住房問題的焦慮程度。

“當然,無論是商品房價回落程度還是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量與公眾期待之間仍有較大差距,這也是公共住房長期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藍皮書分析,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的保障性住房購買群體主要為中低收入群體,這類群體短期內購買力不會迅速提升,因此如果商品房價沒有較大幅度的回落,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將長期存在,所以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仍將長期存在。

藍皮書稱,自2014年起,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性需求萎縮,再加上城鎮化速度放緩,全國各線城市的常住人口凈增量也在下降。但從長期來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相當數量的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尚未解決,相當數量的城市居民對改善住房條件還有新的期待,因此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

“房地產進入調整周期,城市之間分化加劇。”藍皮書稱,自2013年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減速現象,各城市的調控政策也出現分化現象,一線、二線城市需求依然旺盛,三線、四線城市庫存壓力較大。

進入2015年之後,為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國家對房地產政策又進行了一系列溫和的調整。根據2015年7月的數據顯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當中,漲幅最大的為深圳6.3%,上海、北京、廣州緊隨其後,漲幅分別為1.9%、1.2%、1.2%。在北上廣深的領漲下,7月大部分一線、二線城市均進入價格上漲陣營,仍處在下跌陣營的以錦州、蚌埠、濟寧等為代表的三線、四線城市。“從目前來看,這種趨勢短期之內不會改變。”藍皮書說。

社科院上述報告認為,在整體宏觀環境壓力仍存在的背景下,在制定政策過程中要關註房地產市場價格的穩定,明確房價控制目標,避免造成二次刺激,進一步推高房價。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避免形成房地產一體化的局面。

藍皮書稱,目前,我國多個自貿區正式掛牌,自貿區建設進入快車道,京津冀一體化也進入了全新階段,長江中遊城市群獲批,“一帶一路”更是涉及18個省份,構建出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以上表明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不同城市之間發展水平不一致,在經濟協同發展、融合的過程中,要避免房價先行,造成房價的大起大落,對當地居民的住房需求造成不利影響。”藍皮書建議,建立多層住房體系,托底民生住房需求。同時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進行。在流轉過程中,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避免與民爭地、盲目發展地產經濟等現象。

社科院認為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攝影/章軻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