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能因為史上最強降雨,所以武漢“看海”鄂州現“澡盆”?

今夏南方的暴雨來勢洶洶。

6月底7月初,不僅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侵襲,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長江也出現今年第1號洪水。6月30 日以來,湖北遭遇今年以來最強一輪降水過程,成為南方暴雨洪澇的重災區。

在湖北鄂州,建成的體育場變成了大澡盆;在武漢,東湖團山隧道滑坡、舉水河新洲段潰口、暴雨致光迅科技圍墻倒塌砸死8人、武漢市內45處路段漬水嚴重車輛禁行;湖北全省1107座水庫超汛限水位……

大的氣候條件與1998年相似:在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爆發後的第二年,中國南方爆發水患。

災害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偏遠地區的治理和預防工作顯得不足。有基層幹部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救災就不能只盯著水,往往更大的災害是在山區,比如泥石流。

據湖北省民政廳截至7月3日17時統計,6月30日以來強降雨已造成湖北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69個縣(市、區)812.15萬人受災,死亡34人失蹤11人,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緊急生活救助43萬人。

中心城區海綿功能已有改善

今年入梅以來,長江中下遊沿江及西南部分地區持續強降雨,導致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1省份遭受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而湖北的第四輪降雨尤為嚴重。湖北省氣象局專家稱,此輪降水歷史罕見,或將成為該省史上最強降雨之一。

由於持續降雨,武漢市區多個小區漬水嚴重。本報記者在民族大道與雄楚大道交匯處的一小區看到,該小區停車場內幾十輛轎車被淹,膽大的業主組織人手下水一起拖出自己的車。車主把繩的一端捆在車庫外的一輛SUV上,另一端系在被淹沒的車上進行牽引。

在漢南一小區的別墅區,車輛道路積水沒過膝蓋,小區業主出行受阻。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業主甚至坐在一匹黑馬背上淌水前行,而小區旁的馬影河河水已漫上岸。

武漢江夏區藏龍島九鳳西路更發生悲劇。圍墻因暴雨倒塌砸死8人,王老師聽說這個消息,心有余悸。他任教的學校就在附近,學校在湯遜湖旁邊,比東湖還大的湯遜湖眼看就要滿了。平時,雨下得大的時候學校里會有積水,校門口的馬路排水不暢,常有堵塞現象。

聽說夜里武漢還會下暴雨,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希望雨小點,一直這麽下,湯遜湖滿了就麻煩了。

今年“入梅”後,武漢先後經歷了四輪大暴雨,雖然尚未跳出“年年治澇年年澇”的怪圈,但中心城區的漬水情況確實有了顯著改善。

比如7月2日的大暴雨,截至當天18點,武漢市在短短兩天內的降雨量就約占到年均降雨量的兩成,江夏地區更是達到三成。

在不間斷的大雨瓢潑中,最嚴重時一度造成45處地段漬水,經積極排水應對,到18時,漬水點已減少到16處;截至當天21時,中心城區嚴重影響交通的僅剩下5處路段。

談及今年的漬水點與往年的不同之處,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心城區出現的一些新漬水點主要分布在工地周邊,這是因為圍擋、渣土等改變地表雨水的走勢,局部水量過大,從而出現短時漬水的情況,“這一點在漢陽、洪山、光谷等區域比較明顯,都是因為工地施工出現新的漬水點。”

鑒於可能出現的特大暴雨,以及今日星期一交通出行的高峰來臨,武漢部分區域昨天已經通知,要求企業調整上班時間。比如,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企業服務局昨日就以通知形式,要求光谷地區部分漬水點“周邊臨近區域企業,7月4日自行合理調整上班時間”,避開交通擁堵和人員安全問題。

治水艱難:武漢為啥還在“看海”

武漢城市內澇再現。

2011年6月,武漢遭遇1998年以來最強暴雨襲擊,導致88處地段嚴重漬水。自此,網絡上開始流傳“夏天到武漢來看海”的段子。

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會對這樣一個“標簽”貼到自己城市身上視而不見。

2013年4月,武漢市啟動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總投資超過130億元,重點治理城市排水系統。

2015年1月,武漢市政府又印發《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治汙、供水兩年決戰行動計劃》。

同年4月,武漢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今年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武漢CBD地下綜合管廊施工現場,詳細了解工程建設進展。李克強指出,地下空間不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潛在資源,“你們要用好這一資源,拓展新空間,再造新武漢”。

然而,時隔一周後的一場暴雨,讓武漢再次因“看海”陷入尷尬。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嚴登華認為,武漢是一個多湖區域,在未來海綿城市設計中,應當把水與湖、江、地表聯動關系合理構建起來,合理利用現有的儲水空間,並構建起相應的儲水空間。嚴登華說,在城市建成區範圍,排水標準需要進一步提高,保證管網水網暢通。

湖南:給洞庭湖系上安全帶

每年汛期,湖南總是最受關註的抗災“大省”之一。今年入汛以來,由於湘、資、沅、澧四水來水較往年偏多,湖南嶽陽城陵磯水位從4月下旬以來一直超過1998年同期水位,湖南面臨著1998年以來最為嚴重的防汛抗災形勢。

今年湖南省的汛期提前了11天,目前,已經宣布全省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據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指數據,截至7月3日9時統計,湖南共有常德市、益陽市、張家界市、邵陽市、懷化市5市17縣區45.6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0200余人。

雖然前期有里耶古城被淹,但湖南省官方普遍認為,和1998年相比,湖南防洪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1998年的特大洪災,湖南曾是重災區,“洞庭湖保衛戰”、“長江堤岸搶險”等特重大搶險戰役給湖南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此後每年臨近汛期,湖南都會處於一種如臨大敵的備戰狀態。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信息顯示,防患於未然,打好提前量,是湖南近年應對洪澇災害的一種常態。以洞庭湖為例,1998年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後安排了約200億元,全面開展洞庭湖堤防加固、蓄滯洪區建設、洪道治理等綜合治理,2000多公里洞庭湖區堤防、142公里長江幹堤、11個重點垸堤防全面加高加固,253個堤垸實行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鎮, 搬遷移民46.8萬人,擴大行、蓄洪面積778平方公里。“相當於給洞庭湖‘系上了安全帶’。”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羅毅君說。

不過,即便如此,問題並未得到根治,比如洞庭湖泥沙淤積嚴重,面積正在縮小;部分堤防、堤垸脆弱,等等。同時,一些偏遠地區的治理和預防工作則更顯得不足,比如一位懷化市下屬縣的相關幹部就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當地屬於山區,每年汛期都會因泥石流等災害遭受極大的損失,年複一年,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洪災,當然首先是因為水,但救災就不能只盯著水,往往更大的災害是在山區,比如泥石流。”這位基層幹部呼籲,救災是應急,防災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全面重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72

“看海”阻止不了房企進軍武漢的熱情

即使常常開啟“看海”模式,有些小區被泡在水里,中部核心城市武漢還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進入。

21日,世界500強企業蘇太華系創始人嚴介和對外宣布,擬將華佗論箭組委會旗下六大經濟板塊落戶武漢,開啟“九中心兩基地兩家園”的PPP運營,將用10年以上的時間,投資上千億元,保護性整體開發武漢市黃陂區武湖片區。

不止於蘇太華系,最近5年,中建三局、華僑城、泛海、越秀、新世界等加大在漢投資力度,東原、旭輝、華發、藍光等陸續到來;2015年8月,融創進入武漢,而綠城、龍湖、中信等眾多房企亦在擇機進入。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粗略統計,目前已有40多家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落地,武漢房地產市場已經由一個區域性市場變成全國性市場。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分析稱,2014年以來武漢樓市蟬聯全國銷冠,主要得益於外來人口的增長,享受著多重人口紅利。

預計未來五年,武漢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速約為10%,武漢樓市將形成改善性需求、剛性需求與投資需求共同增長的局面。

嚴介和拿下武湖開發權

為順應五百強戰略布局,嚴氏家族擬將北京的華佗論箭組委會、上海的蘇商集團、南京的太平洋建設、淮安的華佗集團、藍黃紅文化、雅仁和教育六大板塊陸續落戶武漢市武湖,在這片零工業、零樓盤、自然生態絕佳的處女之地開發武湖生態新城。

武湖生態新城由“九中心兩基地兩家園”構成,分別是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的論壇中心、會展中心、商務中心,世界知名企業的培訓中心、會診中心、整合中心,全球成功人士的教育中心、醫療中心、養老中心,五百強企業總(分)部基地、新材料和綠色建築產業基地,國際風雲人物家園、動植物家園。

為避免陷入填湖造城的爭議,嚴介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九中心兩基地兩家園”將采取PPP模式運營,將用10年以上的時間,投資上千億元,以北歐最著名的哈默比湖城和馬爾默生態城為綠色標準,著力打造世界領先的“321模式”,即智慧商業(65%),綠色工業(25%),休耕農業(10%),對武湖片區實施保護性開發,“我敢保證,武湖水質只會變得更好,絕不會做汙染湖泊的粗放型開發”。

“白菜”地拍出“肉”價

嚴介和此次拿下的武湖片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熱門核心區域,其位於武漢遠城區黃陂區。而戴德梁行近期發布的《武漢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較快、發展潛力較大的幾個區域,其土地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

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武漢土地市場共計推出79宗地,成功交易76宗,成交面積為357.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2.4%;成交金額為288.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39.2%。

從區域角度來看,蔡甸區、東湖高新區以及洪山區成為2016年上半年土地市場成交主力,三區占全市土地成交面積總量的62.8%。而中心城區和遠城區成交面積占比同比分別下降14.8和5.0個百分點,次中心城區則上升19.8個百分點。

本報粗略統計,目前已有40多家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落地。僅2016年第一季度,通過收購、合作在武漢獲得項目的企業就有萬科、金地、碧桂園、新城控股、藍光、華潤置地、融創等,涉及的交易額至少在44億元以上。

隨著品牌房企陸續登陸武漢,優質地塊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武漢半年已誕生三大“地王”,而本月8日的土地拍賣現場再次刷新樓面地價紀錄,個別片區的地價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翻了一倍。

房地投資額年均增速10%

武漢房地產市場為何如此火爆?李國政分析稱,武漢目前既能吸引三四線及周邊城市人群,也能吸納從一線回歸的創業就業人才,享受多重人口紅利。2014年以來武漢樓市蟬聯全國銷量冠軍,主要得益於外來人口的增長,其中,今年上半年統計顯示,湖北省居民購房占武漢成交的近5成,武漢本地人占4成左右。

湖北省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湖北省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也證實了李國政的觀點。《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11月1日零時,武漢市常住人口為1060.77萬人,在湖北省總人口數中所占比重,從5年前的17.1%提升至18.13%。

李國政說,預計未來五年,武漢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速約為10%,而隨著武漢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0~1990年)人群陸續邁入“而立之年”,以及湖北省不斷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武漢樓市將形成改善性需求、剛性需求與投資需求共同增長的局面。(本文圖表來源:中國房價行情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30

2016洪水觀察系列之四:“海綿城市”崛起:500億元能否解決城市 “看海”難題

8月20日,臺風“電母”登陸海南三亞,給這里帶來了一天兩夜的連續強降雨。在當地一家海鮮市場多年工作的喬占輝憑多年的經驗判斷,他上班必經的迎賓路附近積水有可能沒過膝蓋。

雨停後,他用密封塑料袋包好手機和錢包,準備趟水過去。讓他驚訝的是,往年經常積水的路面,並未出現類似情況。第一財經1℃記者詢問他是否知道“海綿城市”的概念時,他還以為是在開玩笑。

實際上, “海綿城市”的建設從概念提出到正式實施不過短短幾年時間。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隨後有關部委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於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將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海綿城市”建設總盤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海綿城市建設的興起

根據住建部2010年對32個省的351個城市的內澇情況調研顯示,自2008年,有213個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占調查城市的62%;內澇災害一年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個,甚至擴大到幹旱少雨的西安、沈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程曉陶曾根據2006年-2014年的《中國水旱災害公報》統計,這幾年內,我國大陸每年遭受洪澇的城市都在百座以上。其中,2010、2012、2013 年受淹城市分別高達258、184和 243 座,相應洪災直接經濟損失3745億、2674億和 3168億元。汛期“城市看海”幾乎成為常態。

解決城市內澇,建設海綿城市不失為當前較為理想的模式。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提高了洪水資源利用率。“洪水”利用得好,尤其是中小洪水,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當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10月發布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2015年,首批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鹹新區等16個不同類型的城市納入了海綿城市的試點,3年為期,需在試點區域完成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目標。

2016年,北京、天津、大連、三亞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

建設海綿城市,錢從哪來

建設海綿城市,資金是需要突破的障礙之一。建設項目體量大,需要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

根據《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根據補貼規定,2015年和2016年試點城市名單中,4個直轄市全部在列,另外還有5個省會城市和21個其他城市。根據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規定,未來中央財政將就此投入399億元資金。如果各城市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意即最高還有39.9億元的補助。

如果再加上2015年和2016年公布的25個試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261億元中央財政補貼,為解決“城市看海”問題,僅中央財政在試點海綿城市和城市地下管廊的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規模。

但中央的錢並不是好拿的。不管是海綿城市還是綜合管廊建設都規定,有關部委將定期組織績效評價,並根據績效評價結果進行獎罰。評價結果好的,按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基數10%給予獎勵;評價結果差的,扣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在當前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PPP運作模式也被中央政府所鼓勵,“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據了解,金融機構也參與到這了個領域。中冶集團與郵儲銀行共同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的城市綜合管廊產業基金,該基金今年計劃在近20個地市實施投資,拉動項目總投資超700億元。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同中國交建也共同發起成立了規模150億元的“中交建壹期基金”來投向包括海綿城市在內的基礎建設的PPP項目。

陳年欠賬和統一規劃難題待解

武漢也是國家2015年確定的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按照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專項資金補助,武漢三年內每年將獲得5億元補助。

此外,武漢市財政每年至少安排資金4億元,示範區所在地政府各自安排資金每年不少於1億元,專項用於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市、區財政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償還平臺公司的貸款本金與利息。同時,武漢市城建、園林和林業部門在安排城建計劃時,向示範區傾斜,支持其道路、園林綠地海綿性改造工作。

在被確立為海綿城市試點後,武漢市水務局發布了《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武漢在青山和四新兩個示範區開展試點工作,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實施項目455個。計劃到2017年,兩大示範區內澇防治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按照這一方案的要求,至2017年末,武漢爭取實現城市雨水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青山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70%,四新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0%;年徑流汙染控制率不低於50%。

甚至在更早之前的2013年,武漢就宣布啟動《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擬投資129.85億元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

這一劃的目標是到2015年,武漢要達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內,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內,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漬水影響的目標。

既然已經投入巨大,為何今夏,武漢市民依然無奈“看海”?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何遭遇了尷尬?

今夏武漢城市的內澇,除了降雨過於集中等客觀原因,城市排水系統本身建設標準偏低是造成此次內澇的原因之一。

有受訪學者向記者分析:武漢市的城市排澇標準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地區僅為2~5年一遇,即使這樣,還有許多排澇工程尚未達標建設,加上許多管道年久老化失修、垃圾阻塞導致排水不暢等,導致排水系統的效率和能力大大下降。

武漢市水務局在回複公民信息公開時表示, “到目前為止,武漢防澇的這130余億元投資計劃,只完成了40余億元。”

此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接受1℃記者采訪時則強調,武漢發生內澇有其特殊性,不可與其他城市一概而論。武漢本身地勢較低,水系豐富,地下水位高,其發生內澇的原因更多的是流域上下的協調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長江委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沈華中表示,城市化的過程中,之前能夠對雨水徑流起到調節作用的河湖、坑塘、濕地、溝渠、低窪地已經變成了城市建設用地,對雨水徑流的調節、蓄滯作用喪失,自身也從不怕淹的區域變成了怕淹的區域。很多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欠賬比較多,排水能力不足,導致城市內澇頻發。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1℃記者說,新開發城區規劃科學性不夠、標準不高,排澇工程項目進展滯後,應對罕見大暴雨的準備不足、應急處置能力不足;老城區舊城改造地上地下不配套等方面都是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彭智敏說,城區的迅速擴張侵占了大量的湖泊,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和洪水下泄通道減少。建在這些低窪處的城市社區往往成為城市內澇的最大受害者。

記者註意到,中國在今年出臺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在談及“突出矛盾”時就指出,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導致基本農田和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快過多,嚴重影響到區域國土空間的整體結構和利用效率;濕地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質量趨於惡化等。

海綿城市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的理念無疑是先進的,符合當前時代的潮流。但海綿城市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僅涉及補齊之前的短板,更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李迅認為:“首先,海綿城市建設本身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內澇,不能期待這項工程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其次,海綿城市建設目前仍然處在一個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在國內普遍缺乏建設經驗的前提下,建設理念還需要轉變與完善;同時,技術層面的學習與掌握也需要時間,不能期望‘一陣風’、‘運動式’解決問題。對政府和民眾而言,都不應低估這項工作的艱巨性與持久性。但是萬事開頭難,相信伴隨試點經驗的逐步積累和普及,未來建設的速度可以加快。”

值得註意的是,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具體工作千頭萬緒,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尤為重要。

王浩建議:“要做好城市規劃,盡可能避免在蓄滯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堅決杜絕填湖造地,維護湖泊蓄滯洪區調洪蓄洪功能;要全市一盤棋的做好城市防洪排澇規劃,通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

同時,對於已建設的城市,要因地制宜的實施海綿型城市建設,在城市周邊建設森林公園,在小區等地方大規模實施綠地建設,在公園等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建設蓄水池,增強雨水的收集和下滲,降低洪峰流量。

這次給市民帶來驚喜的三亞海綿城市建設成果也可以為今後的城市建設帶來借鑒和啟發。三亞是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5年該市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和積水模塊等海綿化材料對鳳凰路、迎賓路、榆亞路三條主幹道升級改造,在地下埋設了蓄水模塊。在蓄水模塊建成後,雨水通過地磚滲透和植草溝引流到地下蓄水池。蓄水模塊埋在地底下,長度是26米,設計蓄水噸位是167噸,主要是用來收集雨水,用來綠化灌溉。

除此之外,三亞還建成了該市最大的“海綿公園”——東岸濕地公園。在8月20日的強降水過程中,該公園發揮了濕地特有的蓄水調解功能,蓄水近一萬立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