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洪水觀察系列之四:“海綿城市”崛起:500億元能否解決城市 “看海”難題

8月20日,臺風“電母”登陸海南三亞,給這里帶來了一天兩夜的連續強降雨。在當地一家海鮮市場多年工作的喬占輝憑多年的經驗判斷,他上班必經的迎賓路附近積水有可能沒過膝蓋。

雨停後,他用密封塑料袋包好手機和錢包,準備趟水過去。讓他驚訝的是,往年經常積水的路面,並未出現類似情況。第一財經1℃記者詢問他是否知道“海綿城市”的概念時,他還以為是在開玩笑。

實際上, “海綿城市”的建設從概念提出到正式實施不過短短幾年時間。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隨後有關部委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於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將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海綿城市”建設總盤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海綿城市建設的興起

根據住建部2010年對32個省的351個城市的內澇情況調研顯示,自2008年,有213個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占調查城市的62%;內澇災害一年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個,甚至擴大到幹旱少雨的西安、沈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程曉陶曾根據2006年-2014年的《中國水旱災害公報》統計,這幾年內,我國大陸每年遭受洪澇的城市都在百座以上。其中,2010、2012、2013 年受淹城市分別高達258、184和 243 座,相應洪災直接經濟損失3745億、2674億和 3168億元。汛期“城市看海”幾乎成為常態。

解決城市內澇,建設海綿城市不失為當前較為理想的模式。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提高了洪水資源利用率。“洪水”利用得好,尤其是中小洪水,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當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10月發布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2015年,首批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鹹新區等16個不同類型的城市納入了海綿城市的試點,3年為期,需在試點區域完成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目標。

2016年,北京、天津、大連、三亞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

建設海綿城市,錢從哪來

建設海綿城市,資金是需要突破的障礙之一。建設項目體量大,需要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

根據《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根據補貼規定,2015年和2016年試點城市名單中,4個直轄市全部在列,另外還有5個省會城市和21個其他城市。根據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規定,未來中央財政將就此投入399億元資金。如果各城市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意即最高還有39.9億元的補助。

如果再加上2015年和2016年公布的25個試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261億元中央財政補貼,為解決“城市看海”問題,僅中央財政在試點海綿城市和城市地下管廊的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規模。

但中央的錢並不是好拿的。不管是海綿城市還是綜合管廊建設都規定,有關部委將定期組織績效評價,並根據績效評價結果進行獎罰。評價結果好的,按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基數10%給予獎勵;評價結果差的,扣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在當前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PPP運作模式也被中央政府所鼓勵,“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據了解,金融機構也參與到這了個領域。中冶集團與郵儲銀行共同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的城市綜合管廊產業基金,該基金今年計劃在近20個地市實施投資,拉動項目總投資超700億元。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同中國交建也共同發起成立了規模150億元的“中交建壹期基金”來投向包括海綿城市在內的基礎建設的PPP項目。

陳年欠賬和統一規劃難題待解

武漢也是國家2015年確定的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按照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專項資金補助,武漢三年內每年將獲得5億元補助。

此外,武漢市財政每年至少安排資金4億元,示範區所在地政府各自安排資金每年不少於1億元,專項用於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市、區財政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償還平臺公司的貸款本金與利息。同時,武漢市城建、園林和林業部門在安排城建計劃時,向示範區傾斜,支持其道路、園林綠地海綿性改造工作。

在被確立為海綿城市試點後,武漢市水務局發布了《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武漢在青山和四新兩個示範區開展試點工作,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實施項目455個。計劃到2017年,兩大示範區內澇防治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按照這一方案的要求,至2017年末,武漢爭取實現城市雨水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青山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70%,四新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0%;年徑流汙染控制率不低於50%。

甚至在更早之前的2013年,武漢就宣布啟動《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擬投資129.85億元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

這一劃的目標是到2015年,武漢要達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內,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內,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漬水影響的目標。

既然已經投入巨大,為何今夏,武漢市民依然無奈“看海”?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何遭遇了尷尬?

今夏武漢城市的內澇,除了降雨過於集中等客觀原因,城市排水系統本身建設標準偏低是造成此次內澇的原因之一。

有受訪學者向記者分析:武漢市的城市排澇標準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地區僅為2~5年一遇,即使這樣,還有許多排澇工程尚未達標建設,加上許多管道年久老化失修、垃圾阻塞導致排水不暢等,導致排水系統的效率和能力大大下降。

武漢市水務局在回複公民信息公開時表示, “到目前為止,武漢防澇的這130余億元投資計劃,只完成了40余億元。”

此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接受1℃記者采訪時則強調,武漢發生內澇有其特殊性,不可與其他城市一概而論。武漢本身地勢較低,水系豐富,地下水位高,其發生內澇的原因更多的是流域上下的協調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長江委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沈華中表示,城市化的過程中,之前能夠對雨水徑流起到調節作用的河湖、坑塘、濕地、溝渠、低窪地已經變成了城市建設用地,對雨水徑流的調節、蓄滯作用喪失,自身也從不怕淹的區域變成了怕淹的區域。很多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欠賬比較多,排水能力不足,導致城市內澇頻發。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1℃記者說,新開發城區規劃科學性不夠、標準不高,排澇工程項目進展滯後,應對罕見大暴雨的準備不足、應急處置能力不足;老城區舊城改造地上地下不配套等方面都是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彭智敏說,城區的迅速擴張侵占了大量的湖泊,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和洪水下泄通道減少。建在這些低窪處的城市社區往往成為城市內澇的最大受害者。

記者註意到,中國在今年出臺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在談及“突出矛盾”時就指出,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導致基本農田和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快過多,嚴重影響到區域國土空間的整體結構和利用效率;濕地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質量趨於惡化等。

海綿城市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的理念無疑是先進的,符合當前時代的潮流。但海綿城市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僅涉及補齊之前的短板,更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李迅認為:“首先,海綿城市建設本身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內澇,不能期待這項工程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其次,海綿城市建設目前仍然處在一個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在國內普遍缺乏建設經驗的前提下,建設理念還需要轉變與完善;同時,技術層面的學習與掌握也需要時間,不能期望‘一陣風’、‘運動式’解決問題。對政府和民眾而言,都不應低估這項工作的艱巨性與持久性。但是萬事開頭難,相信伴隨試點經驗的逐步積累和普及,未來建設的速度可以加快。”

值得註意的是,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具體工作千頭萬緒,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尤為重要。

王浩建議:“要做好城市規劃,盡可能避免在蓄滯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堅決杜絕填湖造地,維護湖泊蓄滯洪區調洪蓄洪功能;要全市一盤棋的做好城市防洪排澇規劃,通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

同時,對於已建設的城市,要因地制宜的實施海綿型城市建設,在城市周邊建設森林公園,在小區等地方大規模實施綠地建設,在公園等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建設蓄水池,增強雨水的收集和下滲,降低洪峰流量。

這次給市民帶來驚喜的三亞海綿城市建設成果也可以為今後的城市建設帶來借鑒和啟發。三亞是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5年該市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和積水模塊等海綿化材料對鳳凰路、迎賓路、榆亞路三條主幹道升級改造,在地下埋設了蓄水模塊。在蓄水模塊建成後,雨水通過地磚滲透和植草溝引流到地下蓄水池。蓄水模塊埋在地底下,長度是26米,設計蓄水噸位是167噸,主要是用來收集雨水,用來綠化灌溉。

除此之外,三亞還建成了該市最大的“海綿公園”——東岸濕地公園。在8月20日的強降水過程中,該公園發揮了濕地特有的蓄水調解功能,蓄水近一萬立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