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复制巴菲特模式 柳传志的新长征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9/HTML_M5G9ECICI0VG.html


9月8日,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对联想控股来了一次总检阅:陈绍鹏、陈浩、陈国栋、赵令欢、林杨、吴亦兵先后走上前台,代表联想集团、联想投资、融科置地、弘毅投资、神州数码、联想直投做公司介绍。

回顾来路,展望前程,坐在台下的柳传志心情一定很不平静。往事历历,联想过去25年经历种种辉煌与坎坷一页页从脑海中翻过。

1984 年,联想从中科院创业时,是一间小平房,其前身是计算所传达室。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联想分拆,柳传志交旗,旗下公司已经包括联想集团、神州数码。 2004年,联想20周年大会,旗下新添了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置地。年年事不同,如今又新添了联想直投公司。

柳传志壮志不减当年,就在受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的当天,这位65岁的创业者旋即宣布了联想控股的新战略,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新目标:把联想控股打造成像巴菲特集团、或长江实业那样的旗舰。

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要成功,柳传志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产权问题、公司社会化问题,一如当年。柳传志认为自己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当天,泛海集团宣布参股联想控股。柳传志说: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可与1993年联想成立职工持股会相比。

7年后,也就是2000年,通过员工持股会,联想创业元老640人获得了联想35%的股权。

类巴菲特模式

有 人认为,联想控股的新战略是一个类似于瑞典银瑞达集团的架构:通过一家控股公司,进行广泛的企业投资。银瑞达是一家重要投资集团,持有瑞典国内外一些重要 公司,包括制药商阿斯利康(AstraZeneca)及爱立信的股份。同时,银瑞达集团旗下还拥有直接投资、私募、风险投资基金。

负责联想直投业务的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吴亦兵认为,联想控股与银瑞达存在区别,它更像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或者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他解释,银瑞达对所投公司占股较小,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巴菲特对所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相对较高。

柳传志说,联想控股制定新战略时,曾经对全球一些公司进行了考察,看哪些公司更适合联想控股的模式。

他说,尽管联想控股会向全球先进的公司学习,但联想控股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联想有浓厚的产业背景,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联想控股、联想投资、弘毅投资在投资中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即将管理、运营经验输向这些公司。

柳传志认为,联想的独特背景使得联想投资拥有自己的优势:以弘毅投资为例,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很多投资公司所投对象都消失了,但弘毅投资的公司所投的数十家公司中,30%处于快速发展态势,50%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仅有两家公司遇到了问题。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告诉记者,危机发生后,弘毅投资的咨询团队进驻这两家公司,帮助这两公司调低目标,节省预算,强化管理。在联想的帮助下,这两家公司没有像大多数公司一样倒掉,而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上市是长期目标

类巴菲特模式必须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治理机制,这是联想所缺失的,就像1993年以前的联想。

从联想创立到1993年成立联想建立员工持股会,迈出产权改革的第一步,柳传志用了9年时间。最终股权流通,联想又用了7年。从2000年联想分拆,联想控股成立,到引进泛海集团,完善联想控股治理结构,柳传志同样用了9年时间。最终实现股权流通,柳还需要时间。

联想控股成立之际,640名创业者通过联想控股持有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股份,上述两家公司全部为上市公司。2001年融科置地成立,随后,2003年联想投资成立,2006年弘毅投资成立,2009年联想控股直投业务成立。

目前,创业元老通过联想职工持股会拥有对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置地、以及联想直投业务的分红权、投票权,但这些权益不能流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必须对职工持股进行公司化处理,二是联想控股实现上市。

柳传志解释:目前,联想员工持股会中,个人不能处理所持股权,必须通过理事会才能进行处理。联想员工持股会由柳传志任理事长,刚刚卸任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曾茂朝任副理事长,此外,理事会还包括一些理事。公司化之后,个人可以处理这些股权,进行交易。

交易需要解决估值、需要渠道,而最便捷的就是上市。柳传志说:未来不排除上市,但目前没有计划。

上市除了解决上述问题,还能解决联想控股新骨干员工的激励问题。接受采访时,柳传志指着坐在旁边的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说:“他来联想较早,有股份,但他们两人(即吴亦兵与赵令欢)没有。”他说,未来将与国科控股、泛海集团协商激励问题。

柳传志说:只有物质激励才能长期,才能制度化,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联想控股目前有一大批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均来自国内外一些顶级的投资公司。他说,会把激励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小心地去做。

65岁的柳传志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虑:联想控股的利益可能兑现之后,才能让老人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2000年,杨元庆、郭为接班,李勤、曹之江等创业元老退居二线,原因是他们已经在联想职工持股会中拥有股份。

引进泛海集团对于联想实现上述目标十分重要。柳传志说:就像1993年,没有人能看出联想职工持股会的价值,也看不出其对联想业务有何正面影响,直到7年后,员工权益实现,联想顺利交班,人们才发现其意义。

柳传志说,联想控股国内上市面临政策障碍,中国证监会要求子公司与母公司不能同时上市,但在香港上市完全没有障碍。

站好最后一岗

8日当天,联想控股董事长还宣布了新的董事会构成:董事长柳传志、董事卢志强、邓麦村、朱立南、曾茂朝,共5人。此次改组前,联想控股董事会共由7名成员,分别是董事长曾茂朝、副董事长柳传志,董事邓麦村、朱立南、杨柏龄、李勤、陈国栋。

同时,联想控股组成了新的监事会,监事会主席为李青,监事会成员包括李勤、王军、于振。

经过此轮改组,柳传志仍然兼任总裁。此前,有猜测认为,柳传志任董事长之后,将改组联想控股管理层,选出新的联想控股总裁,总裁人选将在朱立南、吴亦兵、赵令欢等数位少帅中间产生。这样,柳传志将逐渐隐身幕后,过一个“快乐老头”的生活

此前,柳传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希望退休后做一个快乐的老头。兼任总裁,代表柳传志退出一线尚需时日。

国科控股总经理邓麦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泛海集团入股,联想控股刚刚改组完董事会,总裁需要董事会聘任,这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目前还没有考虑此事。

柳传志说,目前还没有考虑继任者的事情,退休会在一个年龄区间内进行。此前,柳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70岁左右退居二线,以10年为区间,那么其将会在65岁至75岁之间。

对于继任者的要求,柳传志表示:目光远大,认同联想的核心价值观,认同联想的方法论。

联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求实,进取,诚信;要以人为本,调动骨干员工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要心胸宽广。柳说,除了上述品德上的要求外,还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迅速适应新的领域,面对新的竞争。

不到最后一刻,柳传志不会决定自己的继任者。对于挑选继任者的方法,柳传志说,联想一贯的原则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既要能沟通,又要能执行。

尽管没有公布退居二线的具体时间,但柳传志说,现在是站好最后一岗,为年轻人把平台建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4

华润系加速资产整合 双鹤药业竞购长征富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1/4ONDIwXzM3MDU4OA.html

自中国华润集团总公司获取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权后,短短三个多月来,华润系医药资产整合加速推进,于昨日再落一子。

隶属华润 系的双鹤药业(600062.SH)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同意公司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将所持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95%股份转让给华润北药投资有限公司 (下称“华润北药投资”),并参与竞购华润北药投资所持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下称“长征富民”)的股权。

长征富民是一家中型大 输液制药企业。目前华润北药投资与上海金工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96.3%与3.7%的股份。按华润系医药资产整合的规划,双鹤药业将被作为化学药的主 要上市平台,而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中,大输液产品占到近一半。目前中国输液行业前十强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48.4%,其中科伦药业、双鹤药业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2%和9%。

“此次双鹤药业若成功竞购长征富民,对华润依靠双鹤药业发展大输液平台的构建有很大帮助。”中投顾问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郭凡礼说。

数据显示,长征富民2010年度销售收入1亿元,净利润818万元。双鹤药业称,此次收购旨在进一步完善输液在全国重点区域的生产布局,并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丰富了附加值较高的治疗性输液和肾科产品,

一旦收购成行,双鹤药业作为华润系化学药大平台的角色基本明确,也将带动加快其他平台整合的节奏。华润系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规划,华润北药最终将成为华润集团医药资产的总平台,预计华润集团持股78%。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药、上药两大医药集团不同,近来华润系医药资产整合主要通过内部整合、调配、或成立新平台吸收合并,而非前二者的外部扩张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0

馬云的新長征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44_all.html

 一年多前,市場就預期到阿里巴巴的股權回購之戰一定格外精彩,而最精彩的橋段應在「錢從哪兒來」。

  一年後,馬云以驕人的融資成績單,從過去常生嫌隙的外資股東雅虎手中贖回控制性股權,再次掌舵阿里巴巴集團。9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對雅虎總價值76.5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已全部完成。阿里巴巴甚至對外稱,「主導阿里巴巴集團融資事宜的集團首席財務官蔡崇信(Joe Tsai),不得不數度試圖控制蜂擁而來的投資財團的數量。」

  阿里巴巴在最近的一份新聞通稿中首次對外披露,集團內部將此次回購計劃代號命名為「Long March(長征)」,以示艱苦卓絕之意。

  一位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為了完成這樁龐大的股權回購,阿里巴巴總計對外募資59億美元,其中銀行貸款20億美元,股權融資39億美元。只有9.5億美元現金來自集團自有資金。面對「蜂擁而來的投資財團」,馬云只從總股本中拿出了約10%股份,分散給了數家國內有較深背景的投資機構,且要求他們不能擁有投票權。

  從2011年秋天的「黎明計劃」到今年春天完成對B2B私人化,再到9月完成對雅虎的股權回購,阿里巴巴在過去12個月中完成了一系列融資及回購行動,騰挪資本總量超過120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對外融資總額接近100億美元。按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說法,這一數字創下了中國境內私人企業融資的一項新記錄。阿里巴巴被投資機構「瘋搶」的狀況,與當下整體低迷的電商融資環境形成了強烈反差。這一方面再次證明了互聯網產業中「贏家多吃」的定理,同時也對那些拚搏多年,卻仍遙望盈利紅線的電商企業形成拷問:接下來的融資故事還要怎樣講下去?

復盤「長征計劃」

  這場融資大戲開鑼於2011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的「黎明計劃」啟動了,長達六年未變的股權結構終於開始鬆動。包括淡馬錫控股、云鋒基金、俄羅斯風險投資公司DST、銀湖在內的四家投資機構,以350億美元的估值認購了一批阿里巴巴管理層以及員工手中的老股。彼時,阿里巴巴對外解釋稱,接納這筆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集團早先的投資者和員工提供流動性需求。

  直到最近,阿里巴巴集團才對外首次披露了上述四家機構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投資總額實為20億美元,而不是此前外界傳言的16億美元。由此可推算,按照350億美元估值,阿里巴巴管理層及員工向四家投資機構出讓了5.7%的公司股權,且後者自願放棄了相應的投票權。

  「黎明計劃」是整個「長征計劃」的第一步,其重要意義在於給雅虎與阿里巴巴的股權回購交易提供了估值參照。同時,成功吸納三家國際著名的PE機構的入股,也提升了阿里巴巴集團在資本市場的信心指數。

  2012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對B2B上市公司Alibaba.com提出私有化要約,以出價最多196億港元(約合25億美元)收購其未持有的阿里巴巴B2B公司股票,並撤銷阿里巴巴的上市地位。 6月B2B宣佈下市。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25億美元的私有化資金中有20億美元是銀行貸款,5億美元則來自阿里巴巴集團自有資金。

  據財新記者瞭解,國開行對阿里巴巴集團提供的貸款總計達到20億美元,其中有10億美元用於上述B2B公司的私有化回購,另外10億美元則分配給阿里巴巴的股權回購計劃。

  今年5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和雅虎公司共同宣佈一項全面股份回購計劃。第一階段的回購方案是阿里巴巴集團以63億美元現金及價值8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手中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股份的50%,即20%的阿里巴巴集團股權。此外,阿里巴巴集團將一次性支付雅虎技術和知識產權許可費5.5億美元現金。因此,為完成第一階段回購計劃,阿里巴巴集團需募集高達68.5億美元的資金。

  9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完成回購計劃,披露的融資渠道包括:集團自有現金、銀行貸款、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優先股及普通股。在總計2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中,除國開行外,另外10億美元貸款來自八家國際性銀行——花旗、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澳新銀行、巴克萊銀行、瑞穗實業銀行、摩根士丹利。阿里巴巴並未披露普通股與優先股的認購比例,僅透露參與普通股認購的機構包括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國開行旗下負責股權投資的子公司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開金融),以及兩家中國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博裕資本和中信資本。而可轉換優先股則是「由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全球投資機構成功配售」。

  據財新記者瞭解,可轉換優先股主要是向在「黎明計劃」中進入阿里巴巴的三大機構老股東——淡馬錫控股、DST全球及銀湖配售。

  不過,據參與交易的人士稱,馬云否決了這三家老股東認購獲利更高的普通股的機會,因此他們僅僅參與投資了可轉換優先股。

  根據9月19日雅虎向SEC提交的8-K文件顯示,普通股的發行價格為15.5美元/股,表面上看高於雅虎出讓股權時的13.5美元/股,但這只是因為回購後縮股而使股價相應提高,實際上,中投是按照原來的350億美元整體估值投資的。據參與交易的人士稱:「在談判過程中,阿里巴巴曾希望溢價,但中投堅持不溢價。」

  上述人士稱,在39億美元的股權融資中,普通股發行規模是20億美元,剩餘19億美元則為可轉換優先股,而將來轉換成普通股時,轉股價格將會較15.5美元/股再有20%的溢價,約為18.6美元/股。

馬云重掌舵

  多位消息人士證實,馬云與中投的接觸最早可以回溯至2010年秋天。當年9月,雅虎原CEO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借媒體炮轟馬云,對回購提議表示強勢拒絕。而馬云想要從雅虎手中回購股權的各種努力,也自此由暗轉明。

  「中投最早與阿里巴巴談的價格更便宜,但雅虎否決了阿里巴巴回購,所以後來才鬧出支付寶的事情……」一位參與回購融資交易的市場人士向財新記者回憶稱,阿里巴巴早在2011年就與中投簽訂了一份獨家協議,令後者成為惟一有資格認購阿里巴巴普通股的機構。「他要引入這麼大的一個投資者,在中國有實力的就是中投,他找國外的基金沒意義,人家還要控制。而中投進入了,國開行的貸款就很容易、很痛快了。」這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中投內部對參與阿里巴巴融資交易高度保密,只有高層知情,而參與交易執行的團隊人數極少。

  另據財新記者瞭解,在整個股權融資交易中,博裕資本在執行層面參與較多,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最終獲得的20億美元普通股的盤子中,中投又分出數億美元給了中信資本、博裕資本,而國開行的貸款也令其子公司國開金融獲得了少量的普通股投資機會。這樣,四家機構均享有同樣的融資條款。

  中信資本能參與跟投,或許與中投是其股東有關。它成立於2002年,主要股東為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2009年中投以20億港元購入中信資本40%股權,但在今年卡塔爾控股進入後股比被攤薄至31.11%。

  博裕資本則是由投資界「老人」在2010年9月成立的新基金,由前平安集團總經理張子欣、前美國德太集團(TPG)董事總經理馬雪征,以及前Providence合夥人童小幪等組成。

  根據回購協議中預設的「可修訂條款」,雅虎有權根據折價比例相應調整回購股權的價格。最終,雙方約定雅虎將按13.54美元/股的價格讓出5.23億股,佔阿里巴巴集團總股權的20%。

  從雅虎回購這20%股權將會註銷,待完成39億美元普通股、可轉換優先股以及8億美元針對雅虎的優先股發行後,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團仍持有大約23%的股權。歸根結底,這是一場以得到公司控制權為根本目的的融資大戰。

  「長征計劃」結束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裡,管理層、雅虎、軟銀將維持2:1:1的席位比例。但軟銀和雅虎的投票權之和將降至50%以下,而雅虎也將放棄委任第二名董事會成員的權力,並同時放棄一系列對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和經營決策相關的否決權。

  除雅虎、軟銀以外的機構投資人,都放棄了投票權及董事會席位,這意味著阿里巴巴管理層擁有了大於50%的投票權,從而重新獲得公司控制權。未來中投是否在阿里巴巴董事會佔有席位,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是,有評論人士指出,從雅虎這樣的外資股東手中回購股份,再分散交予各家各有來頭、背景深厚的機構投資人(儘管他們表面都沒有投票權),馬云及其管理層團隊能否從此真正地掌舵公司發展,還遠未可知。

電商盈利參照系

  在很多電商企業紛紛喊出「過冬」口號的2012年,投資人對阿里巴巴的「另眼相看」,值得所有電商企業警覺。

  「阿里巴巴的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可以做大和盈利的,而那些不盈利的,我們都不看。」一位參與阿里巴巴本輪融資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該機構參與的投資項目,向來都是按照市盈率進入。

  根據雅虎2012年8月所發佈的最新一季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流動資產為65.59億美元。或許是為了融資提振市場信心,阿里巴巴開始快速釋放盈利,截至2012年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2012財年上半年的總營收為18.29億美元,同比增長76%,實現淨利潤4.89億美元,同比大增638%。

  「投資人按照約30倍市盈率認購的阿里巴巴股票,回購後利潤釋放出來是很正常的,成長性依然很好,2015年底是阿里巴巴承諾的上市最後期限,我們預計2014年應該就可以上市。」一位參與交易的人士稱。

  阿里巴巴向投資者展示的盈利能力,在目前的中國電商產業中,鮮有企業可以與之匹敵。

  此外,阿里巴巴花十年時間打造的所謂「電商生態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也獲得了投資人的認可。而環視阿里巴巴以外的電商企業,都還處於各自生態系統打造的初期,從戰略規劃到專業人員素質以及技術儲備,都遠遠落後於阿里巴巴。

  近日,不斷爆出裁員消息的凡客誠品,其公司內部人士就對財新記者直言,今年公司每個業務單元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已經從做大規模轉向如何力爭在年底實現盈利。

  「其他人的壓力會更大。資本市場只喜歡成功的商業模式,其他電商都沒能證明自己成功,但對資本的需求卻極大。阿里巴巴之後,更不會有人選擇過多地去冒險。」一位投資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說。

  的確,這個市場上,除阿里巴巴以外的其他玩家,絕大多數目前仍在苦苦糾結於是繼續再拼一把規模,還是該開始思考如何實現盈利的兩難選擇之中。在阿里巴巴這樣一個可怕的參照系之下,恐怕各家電商實現盈利的日程表都需要有所提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58

漢王書城總經理:閱讀器的長征剛剛開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855.html

新年伊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讓中國數字出版的從業者沒有看到新年的新氣象。

文章提到,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最近預計,2012年的全球電子閱讀器出貨量為1990萬台,較2011年的2770萬台減少28%。相比而言,IDC預計的2012年平板電腦銷量卻高達1.223億台。開篇的那句話就可以總結全文:「電子閱讀器時代雖然才剛剛開啟,但卻似乎即將落幕。」而中國的電子閱讀器市場似乎和今年的冬天一樣寒冷。

不過,我們在看到閱讀器出貨量減少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另外一則相關數據:美國16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在過去12個月(2011年12月~2012年11月)中讀過至少一本紙質書的比例從72%降至67%,而讀過至少一本電子書的比例從16%增至23%。另外,在美國16歲及以上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擁有電子閱讀器或平板電腦(或同時有)。而美國已經三分之一人口擁有閱讀器,這樣高的保有量,終端出貨量逐步下降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把兩組數據結合起來,恰恰可以證明亞馬遜和巴諾書店不是好日子快要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他們從來沒想過靠閱讀器賺錢,而是靠內容。

回頭看看中國吧,閱讀器和數字出版市場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大起大落,我覺得也許是件好事,最後留下來的,有兩種人:一是別無選擇的,二是認準未來的。

那麼數字出版及閱讀器為什麼美國可以,中國就不行呢?

我去年在微博上說過:「有人說亞馬遜賣的不是產品,是終端,靠內容盈利。這道理只要眼不瞎都看得見。你說中國的硬件廠商沒內容不行,那盛大呢?你說盛大網文是小白看的,那噹噹呢?為什麼Kindle遲遲不進中國?因為來之後,在中文內容上,面臨的問題和國內廠商一樣,美國成功模式,他自己在中國也無法複製。」

果然,亞馬遜按捺不住來了,畢竟美國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中國要是也有三分之一人口擁有閱讀器……天啊,擦擦口水先。但隨著Kindle書店上線帶來的諸多問題,還是印證了我說的那句話,Kindle進入中國,將和中國其他閱讀器一樣,面對內容問題,在美國的內容優勢和盈利模式,在中國不復存在。其實中國數字出版這個江湖裡的電子版文件數的過來,就那麼多,漢王也好、噹噹也好、移動也好,每家的內容都差不多,「貨」也都同樣來自那麼幾家。這,就是中國數字出版無法迴避的現實之一:數字內容的缺失。

我們出版機構過去的文件管理上比較缺乏,很多書不要說電子版,往往連排版文件都沒有,授權的很可能只是一個書名,至於內容,自己想辦法去吧。隨著數字出版的流行,出版社的意識逐漸加強,這個問題會逐步改善。

但還有第二個門檻:保有量非常大的國產排版軟件對電子文檔的輸出做出了限制,也就是說,內容不是你想賣,想賣就能賣~於是有血性的出版機構說:爺用國外排版軟件行不行!數字出版的初級階段,這樣的問題難以避免,數字內容的足夠豐富,是我們實現數字出版大繁榮需要打下的第一個基礎。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機構給予相關的支持。

剛才說了第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這個問題似乎還有解;那麼第二個就難了:中國年人均閱讀量的持續下降!通俗講,就是越來越沒人看書,這似乎和目前社會時期有著某種聯繫。

一是可讀的好書越來越少,前兩年還有人為鬼吹燈這類小說的暢銷而擔憂,那麼現在不必了,現在這樣的書都找不到了,看看機場書店擺在最前面的圖書是什麼,就明了了。

二是壓力巨大且浮躁的生活讓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讀書,每個人回憶一下自己去年看了幾本書,就知道了。如果你看的超過四本,恭喜你,基本上是社會精英了。看看微博上為什麼@任志強 每天都在看書?退休的國企老闆,典型的有錢+有閒,所以讀書是奢侈品,不是因為書貴,是因為時間。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每個人每天都擁有24個小時,我們一起來扳手指:上班八個小時(如果不加班),回家做飯吃飯兩個小時,累了看兩眼電視,哄哄孩子也算兩個小時,洗洗睡吧,八個小時,可憐的人只剩下四個小時,裡面至少還有兩個小時在路上。說道這,出版人們終於眼前一亮:找到可以看書的時間了,別急,開車的人屬於人家廣播電台了,只有坐地鐵和公交車的人有機會在路上看會書。而這個時間還要和手機遊戲做鬥爭,據我長期觀察,乘坐公交車輛,使用手機和閱讀器進行閱讀的比例,是最大的。

新年了,怎麼也應該說點鼓舞士氣的,其實不要擔心閱讀器是不是小眾,只要閱讀不是小眾就沒事。現在讀書的人少,只要不覺得不讀書是件光榮的事,就沒事。閱讀器什麼時候可以免費送,那麼它的春天也就來了,這個道理很多人看的懂,所以有人始終在堅持,有人還在持續投入,長征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44

從克強經濟學看未來三年的投資方向 資本長征

http://xueqiu.com/7119622059/24343115
做投資,不可能不看宏觀經濟的發展的,其實自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初,資本市場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的經濟的發展脈搏,從最早的消費升級,到重工業化進程,再到房地產崛起,再到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投資拉動,以及現在經濟增速下滑,不同的行業,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可以說也是決然不同的,從長虹、康佳牛氣衝天,到「煤飛色舞」和「四朵金花」,從航運業的06、07年狂歡,到萬科的十年長牛,再到茅台在經濟滯脹期的飛漲,其實,這背後展現的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哪未來了?未來的十年,是習李的十年,從今年的緣起,到十年後,大家再回頭看,也許結論就有了,但如果今天我們能夠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那麼未來的財富就可期,好比十年前,選擇貸款買房,是一個道理。但本文重在未來的三年分析,為何,原因有二,目前我國經濟已經是一艘大船了,不可能輕鬆調頭,在本人看來,未來三年的政策持續性將比較穩定,但三年後,如果中國經濟調頭了,則情況大有不同,如果沒有調頭,則延續現在的政策。

這兩天,有一個詞很火,克強經濟學,好,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以管窺豹,看看未來三年的投資方向。

克強經濟學,現在看,核心認識是三個,核心辦法也是三個,當然不排除繼續新增核心。

先說核心認識。從現在的宏觀經濟政策看,克強總理對以下三點認識十分清醒。

一、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可以說現在是共識,鋼鐵、煤炭、有色、水泥、造船、新能源,幾乎過去高速發展的行業,現在無一不是產能過剩。而消化產能可不簡單,如果經濟繼續高速增長,這些產能還有地方堆積,如果沒有高速增長,怎麼辦;而且我們也可以走以往的老路,堆積GDP,哪就是把現在的泡沫繼續吹大,直至最後破滅。

二、行政管控過多;總理上台就說了,把錯放在政府的手,裝回市場;現在各級政府都在簡政放權,都在削減職能,政府體系的龐大,對於市場經濟的弊端,看來總理是很清楚的,在任內也是要做的,這個如果能做到,哪整個市場經濟環境將出現很大程度的好轉。

三、金融風險過大;這段時間的錢荒,以及總理反覆說到的盤活存量資金,都體現出現了總理對目前金融風險擔心,感覺中國金融風險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刻了,如果真能把這個巨大的泡沫,或者說絕大的炸彈拆除掉,哪可是天大的幸事,如果不能,未來的危機,還真不敢想像。

核心辦法,現在看,主要也是三個:

一、不走以往簡單投資拉動的老路。從十八開始,直至今年兩會,經濟學界、實業界、投資界,大家都在等投資拉動策略,現在看,應該不會出了,除非中國就業出現巨大問題有可能會出,經濟下滑都不會出,因為現在的高層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容忍了經濟的低速增長。現在看,我國就業並未出現大幅度的下滑,部分人群有些緊張,比如大學生,但總體就業形勢還算平穩。

二、去槓桿化。這個很大程度上針對金融體系,而中國的金融體系,個人認為,還應該把房地產拉進來,因為中國的金融風險,不僅僅是銀行一個行業的問題,尤其要包括房地產,銀行如果說有不良資產,怕就是大量的房地產貸款,再加上很多收不回來的地方投資項目。如何化解,現在看,總理的思路,1、緊:就是不防水;2、盤:盤活現有存量;3、引:把資金引向實體。

三、調結構。調結構喊了很久了,九十年代就有這個話了,李總理看來是有些動作的,營改增就是為調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就是為調結構,現在很多細化政策,尤其促進消費的政策,都是為了調結構。

基於這些認識,其實這三年的投資方向,很明確了。

一、產能過剩的行業不能投

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煤老闆可風光了,現在誰再去做煤老闆,只能說不識時務了。大量的煤壓港消化不了,這個趨勢短時間,至少三年內不可能變化,因為不需要大量發電,不需要再大量的生產鋼。這可以說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雖然現在煤炭跌的很厲害,鋼、有色、銅以及大宗資源類產品都很便宜,但看看他們的PE吧,每個季度都在升高,至於發電,短期成本下降,但需求的下滑才剛剛開始,很難說這個行業能獨善其身。中國目前消化產能,絕對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專家們沒少做測算,但我不太相信他們,他們肯定算不準,肯定算少了,我相信中國人的國民性,頭腦發熱後,帶來的瘋狂是可怕的。

二、槓桿化過多的行業要小心

為何說要小心,因為這主要涉及金融業和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金融業屬於要小心,房地產及相關屬於不能投。

先說金融業,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主要說銀行吧,因為中國的金融就是銀行的金融。金融不論哪個時代,都是資本食物鏈的頂端,這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行業才屬於要小心的,資本是逐利的,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做實業就已經不賺錢了,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國進民退,這些都導致金融機構把大量的貨幣資本引入虛體經濟,而不是實體。很難想像,現在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到底有多少,西部荒漠上修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能否收的回投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但是,如果這個泡沫消化掉,注意不是破滅,是消化掉,中國的銀行業將是第一個重整旗鼓的,所以,如果能夠找到具有遠見和健康「體魄」的銀行,目前看,絕對是一個極佳的投資標的,但短期看,我指未來三年,屬於吸籌和等待的歲月。

再說地產,最後的瘋狂,絕對是最後的瘋狂!別相信什麼最後的黃金十年了,三億農民進城了,城鎮化拉動了,現在城裡的房子少嗎?不少!是貴!已經有2.6億農民工在城市了,等他們買的起房子,是那年的事情了,而且,現在很多地方根本不缺房子,從總量看,房地產業絕對過了過去十年的黃金時代。房子蓋的差不多了,就連萬科都開始做商業地產了,還有多少房子可以蓋,在過兩年都不用,商業地產也要飽和!李總理去年提城鎮化,年底房價漲了漲,高興壞地產商了,今年再看看,人的城鎮化!不是房子的城鎮化!現在任何一個房地產股上漲的時機都是撤出的好時機,而且,人口老齡化不可不重視,四二一家庭,倒是人口下來了,很多家庭都是幾套房子,有那麼多人要嗎?現在說起來覺得有點遠,其實很快的。而與房子相關的行業,建材、水泥、尤其工程機械,除了產能過剩消化不了,就是天天吵架,他們的黃金時期,都過了。三一、中聯屬於2009。

三、調結構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這段時間,國務院沒少發文,人民日報也沒少寫文,關於國產奶粉,大有打氣打到爆的趨勢,為何,拉內需啊。現在只剩下內需了。其實,所謂的調結構,就是拉服務業,當然還有高端製造,但高端製造,政府難以有作為,航天除外,而拉動服務業、拉動消費,政府能做事的!當然,老百姓買不買帳是另外一回事,但天天喊,總歸有效果的。其實,中央也看到了,不管怎樣中國經濟是在增長的,居民收入是在增長的,這個趨勢是確定的,打這個算盤,是能夠帶動經濟的,不會快跑,至少能跑的起來。目前來看,第三產業將是主要的方向!

那好,第三產業包括哪些,看看具體定義,主要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部門等。

這樣一劃分,就都明白了,只要是第三產業中的優質上市企業,這半年來的表現都是不錯的!大眾食品、醫藥、文化、物流等等,只要是這些行業中的優質企業,都是極佳的投資標的,半年的時光已經證明,其實,未來的三年,也會是他們。

至於農林水利,多少年的不溫不火,有概念的玩玩,做價值投資的,我看就算了,風險太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63

華盛頓郵報的新長征

2013-08-12  NCW
 
 

 

這家美國大報在格雷厄姆家族80年執掌下的光榮歷史結束,下一步革命要在電商

創業者貝索斯的手中延展

◎ 本刊特派華盛頓記者 唐家婕 記者 李昕 文郵報易主的消息來得突然。

當 地 時 間8月5日 下 午4時15 分, 《華盛頓郵報》在總部的員工們收到了一封內部郵件,通知大家在15分鐘內前往一樓的大會議室。

“不要推特這個信息,只聽我說。 ”當《華盛頓郵報》公司(Washington Post Co.)董事長兼 CEO 唐納德· 格雷厄姆(Don Graham)在講台上以這段話作開頭,上百人的會場頓時鴉雀無聲。

格雷厄姆隨後向員工們宣佈,以2.5 億美元的價格將《華盛頓郵報》出售給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索斯(Jeff Bezos) 。

郵報是美國報業成就的雙峰之一(另一是《紐約時報》 ) ,也是美國東部嚴肅大報傳統的代表。在這一傳統中,報紙有強烈的雙重屬性: 不僅是門生意,更是輿論公器; 擁有者往往是本地望族,不僅是資本家,更是托管人。

在美國報業的黃金年代,報紙獨立報道,維護公義,不追逐利潤而利潤自至,雙重屬性相得益彰,成就義利兼得的一段段傳奇。比如, 《華盛頓郵報》1972年揭發水門案丑聞,擁有者家族長老格雷厄姆夫人力抗尼克松總統重壓,為自己、為《華盛頓郵報》 ,也為美國報業奠定不朽名聲。

今天不然,美國報業已近黃昏。行業革命衝擊下,傳統報紙商業模式左右支絀,而報紙所有者與新聞團隊的關係不再能維持過往的超然。擁有美國東部三大報的家族各有選擇。

班克羅夫特(Bancroft)家族選擇 放棄,于2007年以50億美元將《華爾街日報》出售給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全球新聞媒體業界,默多克是資本家中的資本家,逐利是其惟一目標。

蘇茲伯格家族選擇堅持。這一代的掌門人小阿瑟· 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在《華盛頓郵報》交易公佈後發表聲明,不會出售《紐約時報》 ,將帶領全體員工邁入全球化及數字化未來。蘇茲伯格是《紐約時報》過去十年當之無愧的領袖和靈魂人物,親自主導《紐約時報》的數字轉型。

格雷厄姆家族選擇將《華盛頓郵報》所有者光榮而沉重的雙重身份,移交給了貝索斯。這既是一門生意的轉讓,也是公器托管人的傳承,從望族之手轉入創業者。

“我和凱瑟琳· 韋茅思(Katharine Weymouth,發行人)以及董事會成員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報紙行業面臨的挑戰使我們開始思考,或許有更合適的人選來經營這份報紙。 ”格雷厄姆表示,貝索斯的技術能力以及商業天賦使他成為最適合人選。

貝索斯發表聲明表示,他理解《華盛頓郵報》在首都華盛頓特區以及在美國的重要地位,尊重和認同該報的價值觀。未來的《華盛頓郵報》仍然是對讀 者而非擁有者的利益負責。2000名員工的工作也不會受到影響。

《華盛頓郵報》屬於《華盛頓郵報》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後者在出售報紙公告當天的市值約50億美元。貝索斯以個人名義買下的是其報紙出版業務,包括《華盛頓郵報》和《免費通勤報》 (The Express) 、 《南馬里蘭報》(Southern Maryland Newspapers) 和西班牙文的《拉美時報》 (El Tiempo Latino) 以及大華盛頓出版公司 (Greater Washington Publishing)等。

《華盛頓郵報》公司將改名,繼續保持上市公司地位,保留網絡雜誌Slate、新聞網站 TheRoot.com 和《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雜誌,教育和電視業務成為其業務重點。

“ 《華盛頓郵報》的同事們熱愛格雷厄姆家族,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悲傷的消息。 ” 《華盛頓郵報》副主編伊格內修斯(David Ignatius)向財新記者表示,“但我認為,貝索斯創建用 kindle 改變了閱讀,如果有人能領導郵報走向平穩且繁榮的未來,就是貝索斯。 ”收購消息傳出後,郵報公司股價上揚4.3%,報收593美元,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投資公 司 伯 克 希 爾· 哈 撒 韋(Berkshire Hathaway)是郵報的大股東,持股27.9%,價值已超過10億美元。

困境

與《紐約時報》全國發行,並推出多國版本不同,郵報發行僅限于華盛頓地區。

格雷厄姆2006年在其辦公室自信地對財 新記者說,郵報是一家地方媒體,當然這個地方是美國的政治核心。

在傳統媒體中, 《華盛頓郵報》觸網不算晚也勇於嘗試。Washington Pos Online成立于1996年,此後一度與報紙 成為截然分開的兩個公司,以保證網站有足夠內容自主權與商業獨立性,數年後再度合併。郵報網站上多媒體報道屢屢獲得新聞獎項,贏得讚譽的是呈現形式的新穎和講述老百姓故事的傳統——但關注的大多是居住在華盛頓的老百姓,而網站95% 的訪問量來自對政治話題興趣濃厚的非華盛頓地區讀者。

《紐約時報》網站豎起的收費牆策略已看見成功曙光。相形之下, 《華盛頓郵報》一度強烈抵制收費策略,直到今年3月才宣佈轉型收費,6月才實行。

郵報受到的衝擊是行業性的。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統計,2012年,互聯網和手機已經超越廣播和報紙,成為僅次于電視的美國第二大新聞來源。美國民衆閱讀報紙和雜誌的比例在急劇下滑,目前僅有23% 的用戶閱讀報紙,2010年這一比例為26%,2000年為47%。

對於自1933年以來便一直擁有《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家族來說,出售報紙是不得已的抉擇。

《華盛頓郵報》公司已連續七年營收下滑,其報紙部門過去兩年虧損擴大,2012年虧損了5370萬美元,報紙業務收入同比下滑7% 至5.82億美元,同期印刷廣告收入同比跌14%至2.3億美元。

《華盛頓郵報》公司超過半數的利潤來自旗下教育培訓機構 Kaplan。但Kaplan 不能永遠為報紙輸血,而事實上,格雷厄姆家族也有意控制輸血的程度,維持資本市場的信心。報紙投入有限,2011年編輯部一舉裁員25%。正如《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曾評論過的那樣:Kaplan 的盈利不投入《華盛頓郵報》 ,是美國人民的損失;投入《華盛頓郵報》 ,則是股東的損失。

格雷厄姆透露,面對連年下滑的窘況,他與侄女韋茅思在2012年底決定尋找買主接手。期間,他們曾接洽過幾位潛在買家,最後於今年7月在硅穀與貝索斯二度會商後敲定這項交易。

溢價出售?

2.5億美元購買這家百年大報,許多人認為貝索斯撿了便宜。但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市場研究機構Outsell Inc. 指出,美國主要城市報業公司的市值約為年淨利潤的3-4倍。貝索斯開出的2.5億美元的收購價,約相當于《華盛頓郵報》經過調整後的年淨利潤的17倍。

在伊格內修斯看來,貝索斯的出價是為了延續報紙的生命, “我不認為他收購郵報是為了最大化收入,我認為他是為了幫助郵報生存下來,繼續是一家偉大的報紙。 ”他向財新記者表示。

彭博社援引Albert Fried & Co的分析師沙赫指出, “ 《華盛頓郵報》在美國報紙業的地位可能會幫助其證明2.5億美元收購價的合理性。畢竟,美國沒有幾個像《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這樣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報業公司。 ”還有分析認為,貝索斯能夠帶入亞馬遜的長處,分銷印刷與電子媒體;或者是讓平板閱讀器Kindle直接獲取郵報的內容; 還可以打造一個個性化的平台,做不同消費內容的推薦。

BusinessInsider 網站的創始人布洛捷特(Henry Blodget)撰文分析,貝索斯認為數字化的新聞服務和電子商務都是傳統競爭者難以進入的領域,也都可以被深度個人化定制,有著規模龐大的細分市場機會。但新聞行業里還沒有人真正將這一點資本化。

他提到,新聞在數位意義上等同于高流量的入口:人們在信息中穿梭,也會同時停下買一些東西。而貝索斯若能成功將新聞內容服務和電商公司這兩種體驗整合在一起,將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貝索斯的試驗

“新聞業的各項元素,幾乎都被網絡改變了, ” 在強調尊重《華盛頓郵報》特有的新聞價值與專業時,貝索斯在寫給 《華盛頓郵報》員工的公開信說,互聯網縮短新聞周期、削弱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帶來新型競爭等。這些轉型與嘗試所帶來的震蕩,將從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家百年老報,現在沒有人有答案。

《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曾參與報道1972年水門案,是《華盛頓郵報》乃至全美國最知名的記者之一。他歡迎貝索斯入主,稱其為“真正創新者之一” 。

現年49歲的貝索斯,早已是身價高達280億美元的企業家。他于1994年創立亞馬遜,先後打入網絡書籍、CD、DVD 零售商市場,再走向全面電商,打造出這個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2007年11月,亞馬遜推出首款電子閱讀 器kindle,從此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

“沒有地圖在手,要劃出前方的路徑並不容易。我們需要發明,需要去實驗。 ”貝索斯在寫給《華盛頓郵報》員工的信中提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61

赴港上市,只是萬達萬里長征第一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57.html


i 黑馬:在經過陰差陽錯近10年之後,萬達上市終於修成正果12月23日,萬達商業地產(下稱萬達)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首日開盤後破發。按照這一股價表現,王健林沒能超越馬雲成為首富。至於,萬達為何選擇港交所上市,以及上市後萬達亟待解決的三大業務難題,所有這些,黑馬哥綜述此文也許會給大家一個答案。
 
\開盤破發 王健林無緣大陸首富

根據新浪財經23日消息,萬達商業在港股上市的首日早盤平開後下挫跌破發行價,一度大跌近9%,尾盤跌幅收窄,收跌2.6%,報46.75港元,成交35.88億港元。上市首日,萬達商業地產最終收於46.4港元,認購新股的投資者浮虧4.3%(認購成本為48.48港元)。
 
按此前胡潤的測算,若萬達商業股價漲30%,王健林才超過馬雲成為內陸首富。按萬達商業股價表現,王健林沒能超越馬雲成為首富。

 
針對王健林與”首富“失之交臂一事,業界一致認為重點落在了業務難以轉型這一核心問題上,借此我們回顧下萬達此次上市的整個事件,來看看業內的分析。

在此之前,先來看看大家對於萬達最終選擇港交所上市的一些看法。諸多港股分析人士認為,港交所是萬達最現實的一種選擇。
 
“萬達集團現金流滾資產的現金流平衡模式與自有品牌主力店的招商模式支持了萬達的高速發展,卻形成了萬達地產與各自營業態之間的左右手互搏。”柏文喜指出,萬達集團之前分拆出萬達商業地產和萬達院線在A股申請同時上市可能會導致相互間的競爭。
 
盛富資本總裁黃立沖同樣表示,相比於A股與海外市場,H股對萬達是現實的選擇。“萬達目前主要還是依靠銷售周轉,利潤主要來源於物業價格重估,真正的現金回報並不多,這樣的模式是一種對資金渴求的商業模式。”黃立沖表示,因此萬達需要通過上市融資來進一步補充現金流。
 
對於最終選擇在H股而非海外上市,柏文喜對記者表示,受制於中美法律和文化差異,中國房地產企業一直都難以在美國上市,即使上市估值也較低,“這也就是中國地產行業只有代理行、廣告商在美國上市而鮮有開發商上市的原因。迄今為止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開發商只有鑫苑(中國),但以其規模而言,無論在開發業務方面還是在資本市場上,都沒有任何影響力。”
 
引入O2O 上市前夜萬達抓緊講故事
 
根據萬達商業地產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萬達將公司商業地產業務總共三大板塊全部納入上市公司,分別包括長期投資的物業開發租賃,開發和銷售物業以及開發和酒店經營。而這三大板塊恰好是目前萬達集團盈利能力、收入水平最高的三大板塊。在此前披露的數據中,2013年萬達集團1866.4億元的總收入中, 商業地產公司收入為1456.2億元,商管公司的租金收入為85.6億元,酒店管理公司收入為36.3億元。未來萬達商業地產上市公司占萬達整體業績貢獻 比例將達到80%左右。
 
在萬達9月遞交招股書到掛牌上市3個多月的時間里,萬達有兩個大的動作值得關註:一是在12月8日啟動全球路演的前夜,萬達更新了招股說明書版本,將入股“騰百萬”成立的電子商務合營企業,藉此引入電商概念。此外,新版招股說明書中還剝離了原先納入的部分新開發旅遊項目。
 
二是在距計劃中的萬達商業地產掛牌上市時間還有3天的時候,王健林進行了最後一次IPO“路演”——不在香港的四季酒店,而是在武漢的萬達嘉華酒店。萬達在此打造的電影樂園與漢秀站場,被其視為萬達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頭戲”。
 
據其透露,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達到了70億元人民幣,預期年收入會達到20億元。王健林表示,萬達全新轉型的四個方向是:文化、旅遊、金融、電子商務,萬達在謀求第四次轉型——萬達國際化。王健林直言,萬達的海外投資,最感興趣的是娛樂、旅遊和傳媒,而不是傳統的主業房地產和酒店等,未來的項目也都會圍繞這些展開。

互聯網時代 萬達面臨的三大問題
 
預期是美好的,但對於萬達而言,要想使得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還有至少三大問題需要解決:
 
先招商再投資的“訂單模式”面臨挑戰
 
萬達一直就是站在中國地產行業風口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它以高執行力,使萬達快速擴張,在很短時間內崛起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商業地產商,它的“低地價、快速周轉、以售養租”的模式被許多房地產企業效仿。
 
在招股書中,萬達對外披露了其拿地成本。2011~2013年,萬達商業地產的平均土地成本分別只有1821元/平方米、1171元/平方米和1096元/平方米,今年上半年降至1012元。根據蘭德咨詢的研究顯示,萬達近三年的土地成本僅占其平均售價的9.18%。
 
大約1000多元一平米的拿地成本只是一個平均數,有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拿地成本可能只有500多塊一平米。萬達一般是不會競爭性拿地的,地方政府卻願意低價給他們地——一是低價給萬達100畝地,周邊1000多畝地的地價都會被帶起來,二是萬達的執行力在業界是無人可比的,一個項目從立項規劃到建成只需要18個月。
 
以較低的價格從政府手里拿地,然後用最快的速度竣工,拉動區域價值回報政府的萬達模式,使得許多地方政府能在最短時間內見到成效,自然很受地方政府歡迎。
 
用最少的啟動資金,最快的建設速度,以銷售公寓或商鋪模式快速回籠資金,萬達實現了商業版圖迅速擴張。 然而,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下半場,中國住宅市場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黃金歲月,靠賣房子維持現金流的模式出現了問題。
 
萬達也仍然無法擺脫房地產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2012年、2013年與2014上半年,公司物業銷售的毛利率分別為50.6%、40.9%和39.1%,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這意味著資金周轉放慢,給公司現金流帶來壓力。另外,在招股書中,萬達首次披露的所獲政府財政補貼的情況,從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的3年半時間中,萬達確認為收入的政府財政補貼共計78.19億元。但現在的地方政府財政吃緊,自顧不暇,萬達必須全部依靠自身解決將來的發展問題。
 
一直以來,先招商再投資的“訂單模式”是萬達的殺手鐧,萬達商業項目開業一直保持100%出租率,但這並不穩定。從上市資料可見,那些開業滿租的項目很快出現客戶流失,出租率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大量的購物中心在建,在電商沖擊下,許多購物中心已陷入招商困境。萬達廣場的項目不只是位於一線城市的成熟商圈。“哪里有萬達,哪里就是市中心”。萬達之前在做的,一直就是造城。那些位於二線城市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項目面臨的壓力將更大。
 
在已完工的萬達廣場中,截至今年6月30日數據,余姚萬達廣場出租率已經降至80%,太倉萬達廣場出租率降至84%,淮安萬達廣場出租率降至87%,廈門集美萬達廣場和濟南魏家莊萬達廣場出租率降為89%。武漢中央文化區楚河漢街更糟糕,2011年出租率僅71%,此後一直在80%左右徘徊。
 
再看那些賣出去的商鋪,根據公開資料,廣州、濟南、沈陽、武漢、山東等地的萬達廣場及室外步行街開盤銷售火爆,後期人氣不振,經營冷清。所以,雖然上市,但對於萬達而言,如何保持公司可持續發展,交出漂亮的報表不能不說是一個壓力。
 
如何充分發揮偌大規模物業的效用?
 
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看中的潛力股,其實與規模關系不大,他們更關註的是成長性和可持續。
 
萬達目前自持物業面積達到1470萬平方米,如何充分發揮偌大規模物業的效用,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萬達顯然意識到這一點,並已經開始有所行動——在物業租賃和管理上下功夫。從招股書顯示的,2011~2013年,萬達商業地產的物業租賃及管理營業收入分別為37.69億元、58.43億元和84.83億元。今年上半年,該收入升至51.77億元,同比增幅達到35.5%,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
 
這些都給投資者一個信號:萬達不僅僅只會蓋房子賣房子,在物業租賃和管理運營方面還存在更多的潛力,這些逐年遞增的數字就是證明。然而,以上這些,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以售養租”的模式。
 
再來看看萬達的眾多商業項目運營到底如何?招股書顯示,萬達的購物中心出租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11、2012、2013年均超過99%,2014年上半年為97.8%。近年來萬達的租金水平也呈穩定上升趨勢,每平方米每月的租金從57元漲到目前的75元,相當於每天2.5元。
 
從數據看上,萬達的出租率不低,但問題在於萬達把32%的可租面積租給了關聯企業,招股書披露的前十大租戶中,排第一的是萬達百貨,占租金收入的14.5%,其次是萬達電影院線,占3.0%,第三為一家國際連鎖超市運營商,租金貢獻占1.8%。而萬達院線也剛剛在A股上市。
 
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對於萬達來說,租金收高了,則萬達院線和萬達百貨的業績不好看,收低了又影響萬達商業地產的收益,難以擺平。
 
就像一臺販賣新城美好未來的機器,萬達高速運轉,對資金的需求自然強烈。然而,萬達的絕大多數購物中心還處於育商期,而一個購物中心沒有3年以上的時間,賺錢是不太現實的。在業內看來,萬達所擅長的是開發而非經營。而且,商業地產的後期運營管理和前期開發根本就是兩回事。商業物業往往需要較長的養商期才能達到較高運營水平。尤其是開發型企業不擅長對商辦物業的運營,其租金回報率長期維系在5%以下水平。

萬達怎麽玩轉O2O?
 
在萬達上市所講的故事中,O2O無疑是最為時髦的故事。
 
事實上,萬達轉型不是現在才開始,在多年前,萬達廣場就提出了提袋消費要降到50%以下,而新一代的萬達茂里面有80%是娛樂和餐飲的項目。這個比例越大,受到的沖擊越小。萬達做的,是自己開發O2O電子商務模式,線上線下融合的商務,買增值服務。比如在萬達樂園里面的遊玩項目,排隊最長時間可能達到3個小時,有的顧客會很煩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電子商務公司做的其中有一個項目就是排隊系統,比如說顧客下單了,就可以在家里知道是第幾號,什麽時間可以去,直接玩,減少排隊的時間。
 
萬達電商所在的O2O領域,市場前景不容置疑。據公開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零售總額即將達到50萬億,通過電子商務完成的可能大概能占到36%~40%,也就是20萬億元將來自電子商務。隨著萬達廣場大數據的收集和O2O模式的運作,一旦時機成熟,大數據將貫穿用戶在衣食住行玩樂的所有消費環節,形成中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量最大的數據群。
 
顯然,萬達集團O2O化戰略符合中國房地產業升級方向,它也是中國互聯網業與實體經濟持續融合的方向。
 
假定萬達電商未來一年成功將萬達廣場流量與活躍用戶導入,每個會員年均消費500元,平臺GMV將達500億元。如果未來兩年萬達酒店、旅遊、影院等流量導入,萬達電商平臺GMV有望翻番達到1000億元。這一粗略數據足以超越阿里、京東之外的中國所有類電商平臺。
 
這不但可以為萬達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參考,也可以為萬達進入金融領域等創新型的業務提供可能。萬達正在拓展金融業務,如果萬達的金融像阿里小貸那樣,向租賃萬達廣場的商戶提供供應鏈借款,可大大提高其租金議價能力和對優秀零售品牌的吸引力。王健林似乎成竹在胸昆明萬達廣場開幕時對媒體透露,萬達集團正在並購一家支付公司。
 
也正是這些美好的前景,給了許多投資者希望。但大數據與O2O對於所有企業而言,都是一個新課題。對於“騰百萬”,要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絕非易事。萬達廣場數量極多,全面推行融合難度亦很大;要把騰訊、百度、萬達用戶的賬號實現賬戶統一,也不容易。
 
而在每一個轉身的時候,只有兩個選擇,要麽一飛沖天,要麽掉下深淵。許多時候,即使企業什麽也沒做錯,也仍然無法擺脫失敗的結局,更何況,在這個一日千變的時代,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對於萬達而言,上市只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而未來能走多遠多久,才真正值得關註。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80

記者手記:長征醫院探訪記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934

 

急診室

還沒到長征醫院急診室,災難的印跡已經撲面而至。醫院門口聚集了大批民警和警車,在長征醫院醫療糾紛調解辦公室門口,一個婦女癱坐在地上哭暈了過去,旁邊的親友攙扶著她往急診室奔去。

在收治傷者的上海數家醫院中,長征醫院是收治人數較多的一家。共有18名受傷人員在這里救治,最小的17歲,最大的26歲。傷情多以創傷性窒息、壓痛、軟組織損傷為主。“都是典型的踩踏傷。”一位女護士說。

急診室位於一至二樓,一樓的綠色通道病區門口有兩名保安把守,大部分受傷者都住在這里,任何人不得進入。

一位值班男護工說,淩晨有些人擡進來的時候就已經斷氣,至少有十個之多,現在都在太平間躺著。

一樓大廳的哭聲此起彼伏,不斷有受害者家屬趕到。有對夫婦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找到自己的孩子,在護士臺看完名單之後,那女的長嘆一口氣,什麽也沒說。

陸續有很多媒體記者趕來,一個記者在旁邊觀察著,沒有拍照,不做記錄。“太可怕了。”她說,她早上去了事故現場,還有殘留的“假美鈔”,跑了好幾家醫院。

記者們可以在急診室大廳隨便拍照。

沒有誌願者、沒有心理醫生,“12·31事件保險服務受理點”的招牌倒是非常醒目。一位某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說,他們早上七點就派人到各大醫院接受家屬咨詢。賠付標準視投保金額而定。

有個男性家屬在抱怨沒人來管他們,周圍圍著一堆記者和看熱鬧的病人。他說,他們按照“上海發布”公布的電話打過去,結果接線的小姐說,他們也不清楚情況,讓他們打110。

中午,人越來越多,有個家屬給身邊的親人分發吐司和礦泉水。

記者會

兩點半,有個發布會在長征醫院召開,記者們越聚越多,人數跟家屬平分秋色。發布會在馬路對面的長征醫院辦公樓召開。敲門,無人應答。再敲門,有人應了,一個中年男子,但說除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和鳳凰衛視,其他媒體不得進入。

有個上海電臺的記者在門口抱怨,連上海本地的媒體也不是個個都能進。

半個鐘頭後,發布會結束,記者們圍住一個人,“死亡人數有新的進展嗎?”一個香港記者問。他一言不發,並在周圍工作人員保護下很快撤到2樓。

一位從里頭出來的記者被門外的記者圍住。“其實沒任何新的消息,跟你們手上新聞通稿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醫院負責人念了一遍。”

31樓病房

19人中,有三四個受傷者不在急診區,在31樓的胸心外科,其中一個來自馬來西亞,姓黃。

走廊盡頭有幾個人在聊著什麽。一個年輕的中國小夥跟一個馬來西亞模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用英文和藹地聊天。大意是要幫他們安排酒店之類。

20分鐘後,他們握手離開,突然發現了我這個不速之客。中國小夥問我來幹嘛的,我說是媒體。他說:“這里不好進的,請你等一下。”

很快兩個警察就到了門口。中國小夥自稱是上海出入境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那個馬來西亞的中年男子是大使。他對那兩個警察說:“你們先看著他。”

緊接著他開始打請示電話。完了,拿走了我的記者證和身份證。開始一一電話遙控核實。

“我可以走了嗎?”

“不行,你的手機要給我看一下。”那個中國小夥說。

從語音備忘錄、相冊、照片流一直搜到記事本。在確定沒有偷錄偷拍他們的談話和照片後,才說:“你可以走了。”

整個過程持續了20分鐘。在31樓的電梯口,一個年輕男子突然跑過來問我:“你是南方周末記者嗎?”

“是啊。你是受害者家屬?”

他莫衷一是,我感覺他應該是受害者家屬,只是因為有警察在場,他們不好多說什麽,我留了他的電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61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624/156919.shtml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吳軍吳軍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

i黑馬訊(張曉軍)6月24日消息,2016成都全球創業創新交易會在成都舉行,在本次大會創新資本分論壇中豐元資本創始合夥人吳軍做了主題演講。

吳軍認為,未來你想像英國人引導工業革命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

而要把世界連接起來,並不是做到從零到一就可以了。“實際上從零到一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有時和我們的創新,和我們的產業甚至沒有半點關系。

同時他指出,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未來發生什麽事,而是要做反映,因為世界不確定性,你要做最適合當下環境的事情

vbox3598__SEN4785_174640_small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經i黑馬編輯刪減)

|吳軍  整理|張曉軍

我非常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關於資本創新方面的想法。人類在工業革命前2000多年的平均壽命都是30-40歲,到工業革命以後就變成了70歲。

為什麽工業革命能如此大的延續我們的生命?關鍵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剛才主持人說成都能不能成為一個矽谷?我覺得關鍵看思維。

工業革命改變人類思維

工業革命帶來什麽思維?要講兩個人:一個是瓦特,一個是牛頓。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作為的工匠做事情是比較緩慢的。瓦特是怎麽做的呢?有一個科學思想在指導他,那就是牛頓的力學。牛頓在西方人看來是世界歷史上影響第二大的人,第一是穆罕默德。為什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凡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尋,這個規律可以用很簡單的幾條規則概括出來。

一個是機器思維,它是確定性的。在他那個年代還有另外一個偉大科學家叫哈雷,他用這個理論預測出一顆彗星73年後會回來。當時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概括成機械的運動,我們知道瑞士的手表可以做出音樂來,可以把今後幾百年時間各種細微的變化做得很準,這種機械的東西是一個思維方式。

到今天,這個思維方式導致了西方兩百年的發展。這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認為這個東西不確定,就很難得到發展。我不說中醫不好,可是陰和陽解釋不清楚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沒辦法發展了。什麽東西都要確定,這是第一條。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發現在信息時代很多東西是不可確定的,思維方式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我們說要趕上新的潮流,首先是我們要承認很多事不可確定。

剛才幾位嘉賓是大公司出來的,看看過去幾十年里這些公司的財報,他們預測第二年的收入有一半是不準的,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發生,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

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很重要的一個辦法是有一個好的團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預測未來發生什麽事兒,而是要做反映,因為世界不確定性,你要做最適合當下環境的團隊。你最後生存下來,不是說把團隊架子搭得特別大就能活下來,而是要做一個適應的團隊。

vbox3598__SEN4786_174643_small

從01是萬里長征第一 

現在更需要的是自組織,而不是頂層設計的團隊,為什麽現在叫雙創——大眾和萬眾,不是從上往下是指派的組織,而是比較有活力的自組織。

今天很多人講到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它們的本質是什麽?我覺得連接比實體更重要。剛才說到優步和滴滴,還有租房子,優步和滴滴不擁有一輛出租汽車,但是比任何一家租車公司都大。

實體經濟很重要,未來你想像英國人引導工業革命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這是思維方式的變化。

第二個是機器智能,今天所有的產業有60%在工業革命以前已經存在了。但是在工業革命時代,現有的產業加上蒸汽機形成了新的產業。在電氣的時代也是同樣的,現有的產業加上了電就成了新的產業。

而在電氣時代美國只有兩家發電公司,已有的產業加上電就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同樣的道理在IT時代,生產芯片的公司只是少數,但實際上在過去的50年,大部分的經濟進步就是因為已有的產業加上芯片,加上IT形成新的產業。中國過去30年發展這麽快是由於這個原因,在未來也是一樣。

第三個是過去30年我們好像一直在模仿,但是今天我們能不能有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很多人對創新的認識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膚淺或簡單,認為有了技術就完成創新。

其實不是這樣的,給從零到一的這些人潑一些冷水,實際上從零到一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從零到一有時和我們的創新,和我們的產業甚至沒有半點關系。

創新有時是一群人的發明傑作

目前為止發明的最偉大藥是什麽,我想90%的人會同意是青黴素,不但治愈了細菌感染,還讓我們的生命延長10歲。

我們聽到的青黴素發明的故事是什麽?中學課本是說有一個英國醫生做實驗當中,無意看到了黴菌把培養皿的細菌殺死了,從中他發明了青黴素,這是一個非常的完整從零到一。

但青黴素並不是因此就服務人類了,為什麽呢?因為當時發明青黴素生命十年時間,他的研究沒有任何的進展,有很多原因。比如當時的濃度太低,一升的培養基溶液只有兩個單位青黴素,可能還有很多因素解決不了。這時候一群人加入進來,所以說可能最後是一群人發明了這個產品。

第一個加入進來的是弗洛里,之後是錢恩、哈特利、亞伯拉罕,哈特利分離出這種藥。弗洛里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把牛津大學的大學生組織起來,養這些菌,把整個牛津大學做成了黴的學校。弗洛里找葛珞素,發現找不到,他又跑去找美國和歐盟幫忙,美國一方面找著藥廠做,一方面幫著研究新的菌種。

經過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最後濃度提高了一千多倍,藥廠解決了無數的工程問題,投入了幾千個科學家、工程師和幾萬名工人,這件事才做成。

到此還沒有結束,後來英國人接著研究,到底如何才能最管用?今天我們去青黴素藥廠發現它們是不用養黴菌的,而是通過國際間合作發明生產青黴素。

這里面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弗洛里,他把全世界上萬人組織在一起把這件事做起來了,同時還要配合政府的支持,加上我們的創新和活力都要加入進來。

吳軍創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759

【長征路 新故事】總理考察過的江西華屋,不止有17棵松樹

9月7日,中宣部“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正式啟動。當天下午,媒體采訪團來到江西瑞金葉坪鄉黃沙村華屋村。

半個月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來過這里考察。華屋,因17棵“信念松”的紅色歷史而為世人所熟知。

江西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地,共和國的搖籃,萬里長征從這里出發。葉坪鄉華屋村位於瑞金東南部,因整個村莊姓華,故稱華屋。來到華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後小山上17棵高大蒼翠的青松。

80多年前,有17位華屋的青壯年男子參加紅軍,當時年紀最小的才13歲。1934年長征前夕,他們到祠堂後山的蛤蟆嶺上,每人栽下一棵松樹。後來這17位華屋籍的紅軍戰士全部犧牲在長征途中。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華屋後人把17棵松樹作為烈士的化身,在山上建亭立碑,銘記先烈,緬懷華屋曾有的悲壯與榮光。人們把這片松樹林稱之為“信念樹”。

村民們還分別在17棵松樹上釘上一塊小木牌,用紅漆寫上了烈士們的名字。每逢清明,家里人都會到村後山上松樹邊祭拜緬懷。新學期伊始,村里的孩子們也都會到這里聽革命先烈故事,上好開學“第一課”。

四年前,由於戰爭創傷、資源匱乏、耕地貧脊、勞動力短缺等原因,華屋貧困程度極深。119戶462人的華屋有五保戶、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等各類貧困戶59戶212人。村民的生活十分貧困。整個村莊沒有小車、空調、燃氣竈和太陽能,沒有一戶家庭有衛生間,村民住在土坯房里。

如今華屋已有70戶居民搬出破舊土坯房,住進美觀整齊的小洋樓。蘇區振興和精準扶貧開展以來,華屋群眾自發組建了“一組三會”土坯房改造管理機構,共拆除舊土坯房91戶237間、13000余平方米,重新建設新房66套,雖然工作量大,但他們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就把各項工程建設全面竣工,實現了所有改造戶在2014年春節前搬入新居過年。

今年,華屋成立了鄉村旅遊發展公司,共有37戶農戶入股,裝修了120個接待用房(其中貧困戶6戶,18個房間),對接待用房裝修政府按照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政策給予5000元/間的補助,剩余部分由旅遊發展公司兜底,農戶不要花一分錢。

目前,接待用房入住率平均達到30%左右,按照每間房每晚60元計算,華屋群眾共增收38萬余元,為華屋群眾增收致富找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

四年來,整合扶貧、水利、新農村建設等資金,新修了一條長1800多米的水渠和2座水陂,修好了防洪堤,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家家戶戶實現了用自來水,架設了新橋,新修了環村柏油路,對通組電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切實改善了困擾華屋幾十年的水、電、路問題。

結合華屋養蜜蜂、種蔬菜的傳統和山地多的情況,制定了“山上種油茶、毛竹,緩坡地養蜜蜂,田間種瓜果蔬菜,整片搞旅遊”的產業發展思路。目前,整個華屋種植油茶300畝、毛竹2000畝、大棚果蔬203畝、養殖中蜂140箱,實現年產值460萬元。

村里建起了農村E郵服務站點、郵政速遞,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村民只要將農產品放到網上銷售,並由郵政速度物流公司每日派專車裝貨、發貨,他們的蔬菜就能銷往江西省的各個角落。

如今的華屋村,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住房鱗次櫛比,原有土坯房也進行了修繕,延續了歷史文脈。村里還興建了富有特色的標誌性入口景觀、村史館、農民戲臺等基礎設施,在山上種植了油茶、臍橙,田里種植了果蔬。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華屋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綠水環繞。如今的景象,或許就是那17位紅軍烈士向往和為之奮鬥的願景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