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投機世界最新的發明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406431余曉光 2013年12月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兩個著名的投機事件,南海泡沫和鬱金香泡沫。
[南海泡沫]1711年,南海公司在英國註冊,它獲得英國政府所給的專營和當時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貿易權。
當時西班牙不允許這些殖民地和外國人交易,南海公司僅被允許做奴隸運送的交易,利潤還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一開始,南海公司就騙投資者會有源源不斷的黃金和白銀從南美洲運來,民眾也期待著西班牙政府總有一天會開通貿易。公司不斷散佈西班牙政府開放貿易的謠言,其間民眾聽說就西班牙政府已經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魯開闢一塊營運基地等等。黃金白銀從南美滾滾而來的美景佔據每位股票持有人的想像。到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達到每股1000英鎊,在半年間升八倍,一夜橫財的故事總是那麼吸引人。當時,社會風氣發展到不擁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地步。在最高潮時,南海公司的股票總值是全歐洲現金流通量的五倍!
[鬱金香泡沫]最初的時候,就像所有的賭博狂潮一樣,人們全部都信心十足,每個人都從鬱金香交易中嘗到甜頭,一個個腰包都鼓溜起來。人們前仆後繼,一個跟著一個衝進了鬱金香交易中心,就像一群群蒼蠅圍著蜜罐團團轉一樣。每個人都認為對鬱金香的熱情會永遠持續下去,而財富會源源不斷地湧入荷蘭,無論對鬱金香開出多麼高的天價,人們都會毫不猶豫照單全付。
歐洲的富人們云集在祖德·茲海灘,而窮困將會從荷蘭的國土上徹底消失掉。貴族、市民、農民、技術工人、女傭人甚至煙囪清潔工和年邁的洗衣婦都下海來「玩」鬱金香。各色人等,不分高低貴賤,全部將自己的財產變賣掉,換成現金,投資於鬱金香。外國人也被鬱金香狂潮弄得暈頭轉向,滾滾金錢狂流從世界各地湧向荷蘭。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再度上漲,而且升幅可觀。房屋和土地,各種各樣的奢侈品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然而,到了最後,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們開始思考了,他們認為這種狂熱不可能永久地持續下去。富裕的人們不再將買來的鬱金香種在自家的花園裡,而是轉手以高價將他們賣掉,靠差價賺取利潤。看起來,注定有人要接最後一棒接力棒,並且承擔可怕的損失。
很多擁有鬱金香球莖的人發現自己太窮了,於是,他們想拿出球莖來賣錢,卻無人肯買,即使他們的出價只有原來買價的四分之一,仍然無人問津。人們的信心被催毀了,巨大的恐慌抓住了每一個交易者的心。
--------------------------------------------------------------------------------------------------------------------
歷史雖不完全相似,但總是在不停地輪迴。在投機的世界裡除了黃金這種幾乎永遠不會自我損耗的金屬,被投機的商品本身總有幾大硬傷。
我的理解投機可以被定位成:當商品的交換不以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交換商品價格本身而驅動的交易行為,可被稱為投機。引起投機事件本身的持續影響力,是投機事件持續時間的重要因素。當故事本身已經無法自圓其說,虛漲的價格泡沫必然破裂。而投機之所以事後對參與投機的個體傷害巨大是因為價格的上漲需要眾人在不停的商品交換中逐步抬高價格,而價格的下跌只需抬價的動力減弱或者消失,只要有一個恐慌型的報價,就足以引發全部投機參與者的價格損失。
在傳統的世界裡,無論是南海泡沫還是鬱金香狂潮。故事的可持續性都無法逃脫物理的限制。哪怕在18世紀,遠洋的帆船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屬於另一塊大陸的信息帶到歐洲。或者被貴族鎖在保險櫃裡的鬱金香球根因為時間而變質腐爛。皇帝的新衣,總是會被人發現。但騙子的世界總是在進化,無論是誰總是在歷史的教訓中成長。通過純粹的價格哄抬,參與者本身就在進行著一場自我毀滅的盛宴。但是後人通過對歷史投機事件的改良,產生了一些降低自我毀滅的遊戲-----傳銷。
傳銷相對於價格投機的進化是多方面的。首先商品價格受到了限制,其次商品的擁有者只能向不擁有商品的對象進行銷售。多餘的商品只會在你自家的倉庫中壞掉,而不會在交易所中從新流通。這是一個閉環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商品還是信息的流通只存在於兩個人之間,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群體性的行為對群體自身的影響。哪怕商品最終流通到了一個沒有任何銷售能力的人手中,那麼無法銷售的傷害也只被一個人消化掉了。而商品的價格是穩定的(損失有限),商品的流通是單線程的(供應有限)。
後來傳銷商品又進一步進化。畢竟生產一些莫名其妙的化妝品還是需要成本,被人抓住還留下證據。不如虛構一些資本故事來的直接。還能消除不必要的中間環節,讓故事本身作為吸引投資的載體,而傳播的渠道依然是單線程的閉環生態系統。這樣就算被人發現,也因為本身參與人員都已經付出金錢時間成本,而故事的可持續性來自新進入的「會員」,對已經參與的人員,投資有限而收入無限的預期本身就有足夠的吸引力,讓群體為了這共同的事業抵禦外部世界的「理智」。這就是當前在北海所謂的北部灣發展計劃。
當投機的遊戲裡是以商品交換作為媒介,那麼故事的可持續性受到商品本身的保質期,供求關係的影響。但是當投機的遊戲裡是以繼續遊戲本身作為媒介,那麼遊戲本身的生命力就以源源不斷的玩家息息相關。只要可以吸引到持續不斷參與遊戲,那麼遊戲就可以繼續玩下去。
而比特幣相對於投機的世界,為什麼說是一個偉大的明發,是因為比特幣消除了很多弱勢交易者的短板,讓所有交易者在一個公平的交易體系下進行遊戲。就好像股票交易,為什麼有的公司股票幾萬美金,有的公司股票幾美分?有的公司股票未來會大漲,有的會大跌?因為從交易者的角度,不同的股票雖然現在已經純粹是一些電子化的數字,但是本身的價值是依附於電子標籤背後的實業。你的股票叫伯克希爾哈撒韋,那麼一份電子標籤所代表的實業就是十幾萬美金。而如果你的股票有作假的歷史污點,那麼這份電子標籤的價值不會高於一份虛擬遊戲的道具。而這種差異尤其是相對信息渠道弱,分析能力差的交易者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當有人是根據核心數據分析作出的投資決策,這個行為本身在獲利的概率上就比一般人高出太多了。股票市場的各種先天的,後天的不公平,導致不同的交易者有的盈利,有的虧損。而比特幣從源頭消除了這種差異。
比特幣等於無國界的股票,不依附於任何實體。人們之所以會買是因為覺得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別人(聽起來很耳熟)。股票的道理也是一樣,沒有人會買入自己覺得會下跌的股票,每一個人哪怕事後看多麼白痴,都是覺得持有的股票在以後會被人以更高的價格交易,無論持有股票的時間是幾分鐘還是幾十年。而人們作出這種依據的判斷千差萬別。既然信息是如此的不對稱,如果消除這種不對稱,反而把所有參與者都拉到了一個公平的交易基礎之上。這聽起來多麼美妙,無論是博士學位還是小學畢業,無論你是訓練有素還是菜鳥一隻,通過比特幣,優勢會被磨平,不足會被彌補。每一個交易者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作出自己的判斷。這聽起來美妙的不像真的。
但比特幣的致命之處恰恰是比特幣本身為了彌補缺點而設計出來的優勢。本身不依附任何實業基礎。一個比特幣是一萬美金,還是一美分,完全是交易者主觀決定的,是一種供需關係下產生的交換價值。而一場遊戲能否被繼續下去,如果動力是來自於新進入遊戲者的數量。那麼參與遊戲玩家的耐心,無形中就是這場遊戲的倒計時。
在虛擬世界的發展中,人類最終會找到評估虛擬資產的工具(遊戲道具?...)。而虛擬資產的交換是否需要從新創造一種「貨」幣?或是以現在QQ幣,遊戲幣這種虛擬儲值卡的方式運行?當原始人開始以石頭交換石頭,貝殼交換貝殼以求換得更多的石頭和貝殼。現代人開始交換的叫比特幣。起碼相比搬運石頭和貝殼,現代人節約了不少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