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甩卖汇源股权 达能中国式独资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05/142048.html


对汇源来说,达能坚决要出手,如果没有选择好其他合作伙伴,不妨选择赛富这样的投资基金作为过渡平台。汇源最终需要寻找的是‘另一半’,可以帮助汇源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被否后,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沉寂了一年多。

  而日前达能的保本甩卖,新投资方赛富的接盘,把“二次创业”的朱新礼推向台前。江湖早已不是最初步入的那个江湖,但朱新礼必须背负着汇源,踟蹰前行。

  汇源最需要的是“另一半”, 可以帮助汇源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但赛富不能帮助汇源解决根本问题。将来,不排除赛富联合其他实业资本收购汇源的可能性。

  据媒体报道,达能与汇源分手后,达能集团企业传讯部副总裁Laurent Sacchi表示,在26家中国工厂中,99.7%已是达能独资。

  此前数年,达能与娃哈哈、光明、蒙牛等中方合作伙伴先后分道扬镳,与汇源分手后,种种迹象表明,达能未来在中国的目标是独资经营。

  曾经对汇源很有兴趣

  今年7月28日,达能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将所持汇源22.98%的股份卖了,达能预计可获得2亿欧元的对价。

  接盘方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赛富”)将成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将此次交易解释为“达能在中国的战略调整”。

  这与当年,达能参股汇源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件回溯到2006年7月,汇源在北京宣布,达能、华平投资、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共同投资汇源2亿多美元,持有汇源35%的股份,与汇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达能将持有汇源22.18%的股权,总投资1.41亿美元。

   彼时,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表示,达能对运作国内品牌很有兴趣,汇源是国内果汁领域的第一品牌,达能无意用其品牌替代汇源,双方合作后,达能将致力于汇源 品牌的做大,将在销售渠道、工业基础提升、供应链整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汇源的结构,并希望有助于汇源走出国门,首先在亚洲市场打开局面。

  秦鹏还表态,“控股不控股不重要,重要的是达能和汇源以及各位投资者能够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当然,达能也不会放弃增持的机会。”

  进入汇源短短半年,达能就开始行动,行使优先认购权,在汇源IPO前夕,以1.223亿美元增持汇源股权至24.32%。汇源随即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稀释达能持股,朱新礼家族最终占据了41.53%的控股地位,达能仍处于二股东的位置。

  一位汇源前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说,“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管理等方面,都感觉不到达能的参与。感觉达能对品牌重视程度不高,只要赚钱就好。”

  出售股权成为唯一选择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以每股12.2港元收购汇源,若交易成行,达能将收回4.6亿欧元。达能甚至在交易正式交割之前,便对外界公开表态,将把这笔资金用于发展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主营业务,包括饮用水、婴儿营养品、医疗营养品、乳制品四个板块。

  当时,关于“达能暗设捆绑计,朱新礼无奈出售汇源”,“达能才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幕后操刀者”的消息甚嚣尘上。坊间有消息称,朱新礼在决定是否在可口可乐收购协议上签字痛苦选择的三天中,受到了来自达能以及华平方面的一些压力。

   最终,该项并购案被商务部否决。但达能去意已决。如今,达能以2亿欧元的价格甩卖汇源股权,看似并没有盈利,但秦鹏在媒体见面会上没有评价这项投资的成 败。反而是朱新礼声称汇源没有被贱卖,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也力挺,“我们认为汇源的市场价值是被扭曲的,这个价格对我们来说是合理的,对达能以及对汇源管 理层来说也是合理的。”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汇源与达能的投资理念不符,达能一贯的投资理念是‘投资要 占控股权’,而此项投资理念在汇源却遭到了极大的障碍。同时,达能对果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疑惑,尤其是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后,对汇源盈利能力就更加 怀疑了。”

这一看法也得到了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冯启的认同。“对达能而言,退出汇源是迟早的事情。”

  但对于“控股权争夺说”,朱新礼予以否认,“在过去的4年里,我们沟通顺畅,合作愉快,应该说是一起成长和发展的4年。达能从来没跟我说过要当大股东。”秦鹏也表示,“我与朱总之间一直都紧密交流。”

  赛富或是过渡平台

   阎焱表示,赛富不会直接介入汇源管理,但通过巨额激励计划,将与汇源利益捆绑在一起。该激励计划规定,在汇源业绩增长高于行业增长的情况下,将赛富购买 股份的7%-7.5%带来的净现金收益用于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如果该计划真正实施,管理层员工将获得1亿期权激励。但双方均未披露具体的实施条件。

  国内权威营销专家(查看营销专家博客)、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认为:“对汇源来说,达能坚决要出手,如果没有选择好其他合作伙伴,不妨选择赛富这样的投资基金作为过渡平台。汇源最终需要寻找的是‘另一半’,可以帮助汇源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

   “从饮料行业竞争状况来讲,汇源未来仍有可能选择可口可乐式的并购。这两年,整个行业形势不好,寻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不太容易,赛富接手,可以缓解汇 源暂时的压力。赛富过去做了很多与之相关的项目,下一个周期到来的时候选择转让,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溢价空间。”李志起称。

  冯启认为,很少有VC (风险投资者)会选择一家上市公司来投资,赛富作为金融资本,不排除未来联合其他实业资本收购汇源的可能性。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汇源利用股权“倒手”向赛富提了点条件,虽然赛富能解决管理层的积极性问题,但不能解决汇源的根本问题。

   马宇指出,“汇源目前的状况比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后,稍微稳定一点,但是盈利状况还是下降的。饮料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不进则退。整个市场状况不好,加之收 购失败,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缓过来的,企业信心大受打击,短期内再把汇源全盘售出也很难,因此达能售出也很正常。朱新礼当时决定出售汇源,也是看明白了,觉 得售出是个高点,再做下去,对企业、个人、管理团队来说都不乐观。被迫无奈继续做,但精气神就完全不在了。汇源没让可口可乐吃掉,有可能最后会被市场逼 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2

合资公司“被亏损”,百事中国顺势独资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0MMDAwMDIxNTY0Mw.html

进入中国市场30年后,接连发生的中方股东出售股权之事,使得百事中国与其中方合作伙伴们的嫌隙日渐明朗化。

1月10日,又一则关于百事可乐股权出售的消息传出。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一轻”)拟转让其拥有的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15%的股权,挂牌出售标价为7300万元。

各方人士认为,和以往一样,接盘的人可以肯定将会是百事中国。

两个月前,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深宝”)公告称,拟出让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5%的股权。随即,百事中国以4800万元受让该股权。而早在2006年12月,深深宝也曾出售过深圳百事10%的股权,受让方也是百事中国。

在这几次股权出售中,抛出股权的中方股东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业内消息透露,百事中国的灌装厂合资企业其实大部分都处于常年亏损状态。

百事中国官方网站资料显示,目前百事已在中国设立了22家罐装厂,其中大部分是合资性质。而在这些合资企业中,多家企业都与百事中国就浓缩液价格有过争执。

“中 方股东的亏损和浓缩液高价有很大关系。在百事中国的利润来源中,浓缩液占了主要地位,而中方股东的利润却只限于合资厂的分红,但浓缩液推高成本后,合资厂 几乎很难盈利。”1月11日,熟悉百事中国的知情人士说。他表示,合资的灌装厂大多亏损或许还不至于归类到“阴谋论”的地步,但是亏损导致中方股东相继退 出,百事中国必然是很乐意接盘,进而独资化的。

“有这么个说法:在全球市场上,可口可乐最令百事头疼;在中国市场上,中资伙伴最令百事头疼。”他称。

出售股权

在此次挂牌出售之前,北京一轻持有北京百事可乐50%的股权,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剩余股权。北京一轻表示,在出让15%股权之后,还将逐步彻底退出北京百事可乐。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百事可乐成立于1988年,注册资本1411.9449万美元。

根 据挂牌公告,意向受让方须自身直接从事碳酸饮料或非碳酸饮料生产经营,或由其100%直接控股的子公司直接从事碳酸饮料或非碳酸饮料生产经营。而且,意向 受让方应当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注册资本金不少于人民币3亿元或者等值外币,且2009年度的净资产不少于人民币5亿元或者等值外币。

如此标准,再加上百事中国的优先购买权,使得各方人士均认为百事中国会是必然的受让方,进而控股北京百事可乐。

这样的逻辑在百事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中亦可见一斑。

2010年5月,百事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飞抵上海的第一天,就对外宣布了一项新的在华投资计划:未来三年,百事将在中国市场追加投资25亿美元。这既超过了百事在华30年来的投资总和,也超过了可口可乐对中国市场未来三年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在这张崭新的扩张蓝图中,百事计划新建10到12家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和休闲食品生产工厂,并在现有工厂中增加新生产线。

另外,之前有关百事可乐的股权出售情况,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不过,目前,百事中国对于是否受让北京一轻这15%的股权尚未表态。

两个月前,百事中国的另一个中方合作伙伴,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出让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5%的股权,转让价格不低于3380万元。随后,百事中国以4800万元接手。

这是百事中国第二次接手深深宝抛出的深圳百事股权。2006年12月,深深宝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转让深圳百事10%股权的议案。之后,这部分股权被百事中国吸纳。

亏损还是被亏损?

无论是现在的北京一轻,还是之前的深深宝,在百事中国的这两家中方合作伙伴身上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共同点:亏损。

2009年度,北京百事可乐营业利润-3785.17万元;2010年前10个月,其营业利润-7428.6万元。再看深圳百事可乐,2010年1月至8月期间,其亏损为2800余万元。

“合资的灌装厂没几个赚钱的,中方股东的盈利状况大多堪忧。”上述熟悉百事中国人士指出。他表示,百事中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提供给灌装厂的浓缩液,而中方股东的利润却主要依靠灌装厂的分红。浓缩液几经提价之后,灌装厂很难盈利。

重庆百事天府可乐人士透露,百事浓缩液现价每单位7000元左右,1个单位可以生产1800标箱,这样,1个单位浓缩液能够带来的销售收入约在4万元上下,平均算来,浓缩液成本占到灌装厂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灌装厂的利润率很低,也就在10%左右。”他说。

他介绍,在浓缩液上百事可以得到80%以上的利润,而高价的浓缩液对于灌装厂来说则是噩梦。之前的重庆天府可乐在与百事中国合作后,几年间从利税大户变成亏损大户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浓缩液价格一事,百事中国的多家中资合作伙伴都曾表示过异议。之前,上海百事可乐前任总经理陈秋芳还曾提出过一份名为《关于加强外资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的管理与监督的提案》,指百事中国利用定价转移,谋取单方面利益。

在合资灌装厂里,百事中国既是品牌拥有者,又是外方投资商,更是浓缩液供应商,即便不处于控股地位,也可以保障足够的话语权,这使得中方股东多有不满。而浓缩液的多次提价,更是令百事中国与其中方合作伙伴的矛盾日益激化。

“这些年下来,中方股东个个都有怨气,闹得最厉害的是2002年四川那一次。矛盾激化对双方都无益。后来,外商独资的政策放宽了,对于百事来说,独资和控股,明显是一条更好的出路,省却不少麻烦。”上述百事中国知情人说。

最近两年,随着百事在全球市场上对灌装厂独资路径的确定,其中国市场的独资化也随之加速。

除了近段时间对深圳百事可乐的股权受让,百事中国还已经收回了华闽集团持有的福州百事可乐64.1%的股权。在这之前,百事中国还全资收购了四川百事可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5

星巴克獨資加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1MMDAwMDI0MjQ1MA.html

6月1日,星巴克宣佈與香港美心集團簽訂協議,前者獲得其在中國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和重慶市的業務100%的所有權。至此,星巴克擁有了中國大陸超過半數的星巴克零售門店完全控制權。

美 心集團是星巴克咖啡公司在包括香港和澳門市場在內的華南地區的合資夥伴。11年前,星巴克與美心集團在香港交易廣場成立了第一家星巴克香港門店。如今,香 港和澳門的星巴克門店已超過110家,夥伴數量超過1300人。根據協議,美心集團將獲得星巴克在香港和澳門業務中剩餘的股份,從而獲得香港和澳門市場的 100%的所有權。

星巴克咖啡國際公司總裁John Culver表示,星巴克總體策略是將中國打造成為除美國之外的第二本土市場,獲得中國華南、華中和西部星巴克門店的全部所有權正是這一戰略的具體內容之 一。這也使星巴克得以加速發展,以實現在2015年之前在中國大陸運營1500家星巴克門店的目標。

在中國,此前星巴克門店大多數是合資 的。2005年,在中國允許外資企業獨資開店後,星巴克開始在青島、大連、瀋陽、成都、重慶分別開出了其獨資店舖。此後,星巴克先後從合作夥伴手中獲得上 海統一星巴克和廣東美心星巴克半數或超半數股權。2006年,星巴克從美大手中收回90%股權,京津地區門店全部變身獨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4

七省市開啟外資獨資醫院試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36

據商務部網站,國家衛計委、商務部日前聯合下發通知,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2014年7月25日起,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除香港、澳門和臺灣投資者外,其他境外投資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設置中醫類醫院。"

通知要求,擬申請設立的外資獨資醫院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置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另外,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立和變更應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和要求辦理。

經濟參考報援引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醫院提供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服務理念。

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中就提出,對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在我國境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試點,逐步放開。

今年7月1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31條”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於2000萬元的最低限制。

本月,隨著中國境內首家外資全資(除港澳臺)醫院德國阿特蒙將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外資獨資醫院的發展之路進一步受到市場關註。

實際上,如果算上香港和臺灣資本的話,德國阿特蒙醫院是國內第三家外資獨資醫院。另外兩家分別是臺資獨資的上海禾新醫院,和港資獨資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不過經濟參考報報道,以上海禾新醫院為例,患者在醫院領取的藥物尤其是進口藥,與公立醫院現有的產品沒有差別,這意味著外資醫院在藥品上並沒有特殊優勢。 另外,由於缺乏豐富的商業醫療保險,也將許多潛在用戶擋在了“高大上”的外資醫院門外。再者,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門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25

經濟部鬆綁12吋晶圓獨資登陸 引爆關注 一顆晶片 逼得台積電不得不登陸?

2015-08-24  TWM

一顆高通手機中階晶片,為什麼能成為台積電加緊腳步到中國設廠的關鍵,這顆晶片背後,隱藏的是中國政府進口替代的威脅利誘、全球半導體巨擘為保其市場的示好拉攏,以及台積電不能不去的壓力。

撰文•周品均

「台積電十二吋廠可能獨資登陸」,斗大的新聞標題再度引爆所有人關注。

八月十三日,經濟部鬆口將鬆綁半導體十二吋晶圓廠到中國的投資限制,並開放台灣廠商獨資到中國新設廠,業界直接點名,台積電就會是鬆綁後的第一家,預計將會在南京設立十二吋晶圓廠。

對於業界傳言,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強調:「台積電並沒有非去不可,主要還是會在考量全球競爭力與布局下,決議是否送件。」儘管台積電給予仍在評估的答案,但業界多有共識,台積電不只會申請到中國設廠,還會以高規格、將先進製程西遷的方式過去,加速到中國設廠的腳步。

這份迫切感的背後,其實源自於一顆八月上旬才宣布量產的小小晶片,是晶片巨頭高通與中芯國際合作的驍龍四一○晶片。

原因一:關鍵客戶變心

中芯技術升級,搶走訂單儘管這顆在市場投下震撼彈的晶片,並不是高通最高階的晶片,甚至不是採用最新晶圓代工製程生產,但為什麼還是吸引全業界的目光?

原因在於高通將這顆晶片部分訂單交由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所生產,意味著從二○一二年就開始投入二十八奈米研發的中芯國際,終於出現重大突破,並從台積電手中搶下關鍵訂單。

高通全球總裁Derek Aberle也站出來背書,「中芯國際二十八奈米製程製造的驍龍四一○處理器,是專為大眾市場最新一代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設計的一款領先晶片組,其應用於 主流智慧手機並實現商用,代表高通和中芯國際在先進製程和晶圓製造合作上,再次取得了重大進展。」

原因二:中國政策誘人

國際大廠捧錢,找陸廠合作這顆四一○晶片背後隱藏的意義是,「高通會繼續扶植更低成本的代工夥伴、繼續打好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越來越激烈的價格競爭。」DIGITIMES Research產業分析師林宗輝分析。對於過去與高通緊密合作的台積電,無疑帶來巨大壓力。

過去幾年,高通一直是台積電的前三大客戶,更是台積電不斷向先進製程推進不能缺少的盟友。如今,高通不只成為中芯先進製程突破的技術導師,甚至攜手中芯以及台積電重要中國客戶華為一同成立半導體公司,投入十四奈米製程的發展。

眼看著中國發展半導體政策,已經不只是過去砸錢補貼的玩法,而是改採進口替代政策,讓國際半導體巨擘們都不得不捧著銀兩、技術與訂單,主動找上陸廠合作。 一名長期觀察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業內人士話說得很直,「中國政府只要要求系統廠,一定要採用本土晶片,而且要是本土製造,你說台積電能夠不受影響嗎?」這項 進口替代政策顯然是奏效了,除了高通以外,各大國際巨擘公司可說是卯足了全力要幫中國廠商提升技術能力,換取在中國市場的話語權。

除了高通之外,英特爾雖然沒將產線搬到中國,卻也出錢又出力,砸了十五億美元入股中國紫光集團後,還大舉支援展訊4G晶片的技術;三星為了對中國政府示好,也早已將最先進的記憶體製程搬往中國西安發展。

原因三:中國供應鏈成形

能就近服務,當然較有優勢正因為國際大廠紛紛把資源往中國移動,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其實已悄然成形,就連孫又文都以「已經一連串在那」來描述供應鏈形成的現實。「說到底,你是晶圓代工廠,如果能就近服務客戶,當然比較有優勢。」一名調研機構記憶體分析師這麼說。

而在去年十二月時,張忠謀就曾經說過,十年前,台積電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如今中國已超過日本,並趕上歐洲客戶,成為貢獻台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

從台積電財報揭露訊息來看,一四年,來自中國客戶的營收是台積電整體營收的六%。「今年我們預估,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會到達八%。」孫又文指出,台積電在 中國的生意成長非常快速,而這些生意主要來自對十二吋晶圓的需求。她也強調,中國是任何大型半導體公司都不能忽略的市場。

攤開台積電的發展史,台積電過去從未因特定市場或客戶將產線搬遷。不過,當昔日最親密的夥伴高通成了競爭對手的技術奧援;當中芯終於突破幾年來的技術瓶 頸,量產二十八奈米晶片;當所有國際級半導體廠商都展現比以往更為積極與中國廠商合作的企圖心,如今台積電不但有到中國設廠的壓力,更得與時間賽跑。

圖說:

張忠謀去年底釋出到中國設廠意向,如今經濟部鬆綁到中國投資限制,台積電動作成市場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4

國務院:將允許自貿區內外商獨資鋼鐵生產企業

據中國政府網19日消息,國務院決定,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等18部行政法規、《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等4件國務院文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等4件經國務院批準的部門規章的有關規定。

將允許自貿區內外商獨資鋼鐵生產企業;允許自貿區內外商投資旅行社經營中國內地居民出境遊業務;允許自貿區內外商從事糧食收購和棉花批發;允許自貿區內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摩托車生產。

國務院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人民政府要根據調整情況,及時對本部門、本省市制定的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作相應調整,建立與試點要求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根據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措施的試驗情況,本決定內容適時進行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77

外商獨資私募登記備案破冰 富達利泰投資進軍A股

新年伊始,外商獨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登記備案正式破冰。

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公告顯示,富達利泰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富達利泰”)前期提交了登記申請材料,經核查,基金業協會認為富達利泰符合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條件。

協會登記備案系統顯示,富達利泰於2017年1月3日正式完成登記,成為首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即首家可在中國境內募資、投資A股市場的外商獨資私募機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富達利泰於2015年9月14日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唯一的股東為富達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萬元人民幣。

富達(Fidelity)是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成立於1969年,於1981年設立香港辦公室,專註於投資及研究中國和東南亞市場。公司於2005年前後在上海、北京立辦公室。

公司登記備案信息顯示,富達利泰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為何偉,曾任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另一位高管為李霖均,負責公司合規風控和信息填報。兩人均以通過考試的形式取得了基金從業資格,公司的登記備案法律意見書也已辦結。

在富達利泰之前,共有10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業協會備案,包括貝萊德(BlackRock)、美國橡樹資本(Oak Tree)、城堡投資(Citadel)等知名海外機構。據記者了解,這10家私募均為2012年上海市金融辦試點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後,進入中國內地的國際知名對沖基金和資管機構。

與富達利泰不同的是,這10家外商獨資私募只能在中國境內募資、投資於海外二級市場。2016年9月,摩根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摩根資管”)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是首家獲批的可投資境內二級市場的外商獨資資管機構。

作為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之一,中國證監會於2016年6月30日表示,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申請登記成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開展包括二級市場證券交易在內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

證監會明確,外資機構在境內開展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需在境內設立機構,在境內非公開募集資金,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為境內合格投資者提供資產管理服務,不涉及跨境資本流動。

同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明確了針對外資機構的註冊登記要求。

配套政策陸續跟進清障,但因具體政策不明朗和實際操作存在難點,6月30日之後,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雖然已獲得證監會的允許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一直未有機構在基金業協會成功備案。協會登記備案系統顯示,摩根資管至今仍未成功備案,而富達利泰此番卻成功“搶得頭柱”。

“我們會在上海建立一個投資業務團隊,並通過這個團隊將富達國際的投研能力帶到中國。在六個月的時間內,我們會給中國投資者提供境內投資方案。”富達國際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少傑向記者表示。

(本報記者張苑柯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17

銀監會:外商獨資銀行等可以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

據銀監會網站17日消息,外商獨資銀行等可以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應5日內報告。外商獨資銀行等開展國債承銷等業務不需獲得行政許可。

以下為全文:

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

銀監辦發〔2017〕12號

各銀監局,外資銀行:

為進一步明確監管政策,現就外資銀行開展下列業務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依法開展國債承銷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但應在開展業務後5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依法應獲得其他部門許可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二、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依法開展托管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應在開展業務後5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但銀監會行政許可規章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應獲得其他部門許可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三、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依法開展財務顧問等咨詢服務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但應在開展業務後5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依法應獲得其他部門許可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四、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可以依法合規與母行集團開展境內外業務協作,發揮全球服務優勢,為客戶在境外發債、上市、並購、融資等活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應明確自身在母行集團內提供業務協作服務的職責、利潤分配機制,並於每年一季度末將上一年度與母行集團業務協作開展情況向監管部門報告。

五、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以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

六、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開展上述業務活動應加強制度建設、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提高並表管理能力,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

2017年3月10日

(此件發至銀監分局和外資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68

允許外資獨資造電動車? 知情人士稱政策暫無變化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4/1150228.html

Timg-9.thumb_head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外資準入標準逐漸放寬的大背景之下,一則關於中國將取消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政策的傳言,在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則來自美國彭博社的報道稱,中國計劃取消自貿區內外資對電動車業務的持股限制,允許外國汽車制造商在自貿區內建立獨資電動車業務。對比當前政策下,外國汽車企業需要和本地企業建立50:50的合資公司的要求,該消息若屬實,可謂是中國汽車政策20多年來的巨大改變。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業界對於行業政策走向和變化的多重猜想。甚至有說法稱,伴隨著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政策的放開,這一政策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針對上述消息,經濟觀察報記者獨家采訪了一位接近商務部的消息人士,但該人士表示對於外媒報道的政策變化並不知情,“目前來看,還沒有得到要對外資電動車企業在局部地區放開限制政策的消息。中國對於外資電動車企業在華的發展是一直持歡迎態度的,但還是會按照政策要求作為基準。如果政策有變,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發改委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無法確認這一事項,亦沒有更新的信息可以披露。

事實上,截至目前,上述消息並沒有事實依據。該報道稱,消息源來自企業人士,並表示該計劃最快明年推出,但又強調“尚未作出決定”。

而所謂中國商務部給予的回複郵件則是:商務部將在國務院的指導下和其他部門協同合作,積極實施新能源制造領域的對外開放。該回複並沒有直接確認中國將取消對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的說法。

有分析認為,這是在中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標準逐漸放寬的背景之下,外資電動車企業的一次博弈甚至是炒作。對於中國將取消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政策的做法,人們能想到受益最大且最直接的企業,便是特斯拉。

今年6月22日,一張擺有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桌牌簽約會議照片的瘋傳讓特斯拉落戶上海的消息不脛而走。雖然事情以“特斯拉還未與相關主體簽署任何合資協議”這則聲明而按下暫停鍵,但特斯拉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談判博弈卻浮出水面。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特斯拉對於國產的條件非常苛刻,其對地方政府在土地儲備和資金的支持期待仍然很高。如果中國取消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政策消息屬實,特斯拉則有可能在上海自貿區內獨資建廠,最大範圍保留生產和銷售環節的利潤。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關於外資電動車或可在中國自貿區內獨資設廠的猜測不斷,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外開放的態度正在前所未有的堅定,而針對新能源汽車審批的政策的確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今年6月,中國發改委及工信部發布文件,直接給予純電動乘用車項目豁免地位的特殊待遇,打破了此前外資車企合資名額不可以超過兩家的政策限制。此後,大眾與江淮、福特與眾泰等紛紛宣布組建純電動車合資公司。

而在9月15日,中國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也的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中國還將在金融、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

更早之前,國務院更是宣布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動力電池的研發和制造。2016年7月2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和經國務院批準的部門規章規定的決定》中稱,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能量型動力電池 (能量密度≥110Wh/kg,循環壽命≥2000次)的制造。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汽車電子總線網絡技術、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子控制器的制造與研發。

當然,對於新能源汽車這一戰略市場而言,並沒有動力電池行業那麽簡單。最為關鍵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補貼資金的依賴度很高。獨資的外資電動車沒有補貼政策的支持,將在市場終端的銷售環節面對著不小的價格壓力。而針對中國取消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限制政策這一說法,摩根大通稱,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仍然面臨較大監管,如果沒有補貼,相應的車型在價格上將不具備競爭力。可見,對於在華獨資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這將是對成本和市場的雙重挑戰。

除此之外,目前中國已設立包括上海、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在內的11個自貿區,而外資車企即使能夠實現在自貿區內獨資建廠,其生產的車型在中國市場銷售時仍需繳納25%的整車進口關稅。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汽車在中國售價比美國高出50%,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於關稅成本。

無論如何,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和保有量占比已經超過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而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無疑正在成為海外車企爭搶的沃土。中國政府鼓勵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的做法,更是讓外資新能源車企無法抗拒這個愈發開放、平等的市場。

所以,變化仍在不斷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12

開放提速!三大國際評級摩拳擦掌,標普惠譽在華擬設獨資公司

中國金融開放步伐再次加快。5月25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繼中國向外資機構開放信用評級市場之後,外資評級機構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立公司。

25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標普公司人士處獲悉:“繼中國向外資進一步開放國內評級市場的監管變化後,標普全球評級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資公司。”

標普稱,該公司將以新設方式設立並運營。“我們相信,這一選擇有助於建立適合我們業務和客戶的最佳模式,同時能夠契合中國監管部門的政策目標。相關籌建工作會逐步展開,我們將選擇適當時機公布包括時間表在內的更多細節。”

“惠譽正計劃向中國監管機構申請執照在中國獨立運營。”同日,惠譽評級發言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惠譽在中國擁有完善的業務網絡,並致力於支持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監管環境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考慮及評估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未來本地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也就此事詢問穆迪,穆迪方面表示:“穆迪願為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近期發布的規定是有利於市場發展的又一舉措,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適宜的方案。”

3月2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在官網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註冊評價規則》(下稱《註冊評價規則》),正式接受境外評級機構“以境外法人主體或境內法人主體方式申請註冊”,並將得到交易商協會“平等對待”,享有與境內機構“相同的註冊要求和註冊流程”。 這意味著,穆迪、標普和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未來可以獨資公司的身份進入中國債券評級市場。

早在今年1月29日,惠譽將其所持有的在華合資公司聯合資信49%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有觀點認為,這似乎是惠譽在為在華獨自經營做鋪墊。

“中國監管層此前明確表示歡迎外資,等相關牌照落地之後,外資評級機構應該就可以對境內企業進行評級了。”某國際評級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銀行間債券評級市場即將註入新的血液。”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評級副總監俞春江對媒體表示,國際“三大”的進入對提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開放度和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具有極為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境內評級機構在與國際“三大”的正面競爭中提升評級技術和服務能力;同時,向境內評級機構開放註冊申請,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多元化選擇。

其實,在金融開放尤其是債市開放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此前在《2017·徑山報告》中提及,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受制於境內外市場規則、制度的差異和特定的開放方式。

徐忠表示,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比較低,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金融市場的規則制度與國際市場存在較大的差異,制約了境外發行人和投資者參與市場的便利性和積極性。債券市場的問題則比較突出,尤其是在近幾年中國不斷降低債市投資門檻的背景下。

“境外機構境內發債在會計、審計政策使用方面仍有許多不便。我國債券市場實行市場參與者準入備案、一級托管、集中交易的模式,與國際市場做法不同。另外,我國的評級業公信力不夠,與債券相關的外匯與衍生品產品不夠豐富。”徐忠說。

因此,他也建議,應該尊重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實現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首先要有序開放信用評級市場,建立健全涵蓋國際評級機構在內的統一註冊管理制度,結合國際評級機構情況明確市場管理具體要求,明確境外評級機構可選擇境內設立商業存在或以境外法人實體兩種方式開展評級業務。

另外,徐忠還建議,可以從熊貓債市場開始試點,分步驟對國際評級機構放開國內債券評級業務;給予境外發行人在審計和會計方面更大的靈活性。對於面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的債券,建議不要求境外會計師事務所所在國與中國簽訂監管合作協議,或者只要求發行人聘請境外會計師事務所向財政部提交監管確認函。對於中國香港、歐盟國家的會計師事務所可豁免其在中國境內備案;最後,應盡快明確境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所涉及稅收問題,同時,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要兼顧中國國情和國際慣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