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口买方信贷潮起 船企银行抱团“出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3MMDAwMDE3MDk3MA.html


航运业仍在低潮期,但中资银行的船舶信贷业务却高调“出海”。

在日前举办的国际航运上海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 行长助理孙平表示,“今年我行将通过船舶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种手段,帮助船厂争揽订单。”

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总裁陈强3月29日 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熔盛重工正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利用出口买方信贷的优势,洽谈数笔来自欧洲的造船订单。

2010年以 来,中资银行公开披露的船舶出口买方信贷金额,已经接近10亿美元,他们在开拓海外船舶融资市场的同时,也为国内造船业吸引了大批订单。

贷 款“出口”

出口买方信贷,是我国政府为了扩大机电设备、船舶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由中资银行为国外进口商(即买方) 提供的贷款服务。

直属于国务院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是船舶出口买方信贷的主力。据孙平介绍,截至2009年末,进出口银行累计发 放船舶贷款1168亿元人民币和85亿美元,共支持了3722艘、总计1.2亿载重吨的船舶出口。

中国进出口银行最近的一笔船舶出口买方信 贷业务,是为丹麦托姆(TORM)航运公司的6艘新造油轮提供1.7亿美元的融资。

TORM是世界第二大成品油轮船东。今年1月,TORM 刚刚和中国银行达成了一笔1.67亿美元的融资协议,用于另外6艘成品油轮的建造。这批油轮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600685,SH)制造。

上述两笔融资共计3.37亿美元,负责造船的广船国际因此而得益。

得益于出口买方信贷的,不仅 仅是国有船厂。民营造船厂江苏熔盛重工在2008年获得了巴西淡水河谷的巨额订单,将为后者建造12艘40万吨级的矿石运输船。这批船将于2011年开始 陆续交付,陈强对本报记者表示,“淡水河谷也得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但陈没有透露具体贷款金额。

以中国进出 口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主力的中资银行,正在把船舶融资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一位船舶融资方面的海外律师声称,有关中资银行的交易从过去的每年6—7件,上升 到了现在的每月6—7件。

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大约有25家船舶融资银行,大部分位于欧美国家。“他们中的许多目前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已 无力为新船订单提供资金。”丹麦丹斯克银行航运部门主管尼尔斯·汉森(Niels Bang-Hansen)对《远东航运评论》表示。

“欧 洲银行的船舶贷款正在收紧。尤其是一些小船东,正面临欧洲银行取消贷款的危机。”陈强分析说,这为中资银行拓展海外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了契机。

今 年3月以来,中国银行出手迅猛。先为新加坡太平船务公司提供5.19亿美元融资建造14艘集装箱船,再为德国Bertling公司贷款4000万美元打造 两艘干散货船。

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等,近期都有拓展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计划。

船企接单优势

一 年前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出口 船舶订单”。

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银行普遍压缩船舶融资业务,导致欧洲船东每况愈下,进而威胁到这些船东在中国的船舶订单。

“接 单难、交船难、融资难——将是未来几年航运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孙平表示。

新造船市场苦难重重。今年1月份,全球新增订单量仅34艘,环 比下降了90%。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订单,有订单的企业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了55%。

在 此背景下,“新造船订单能否拿到,关键在于买方信贷”,来自江苏的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亦文表示,2009年该公司曾有几个订单谈得比较成熟, “但差就差在融资上,因为欧洲银行的融资大门暂时还没打开,国外船东融资困难,就影响了我们出口船舶的接单”。

不少欧洲船东希望国内船厂帮 忙,获得中资银行的出口信贷支持。

中国造船第一大省——江苏省的造船总量中约90%是出口船舶,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国外船东融 资难,直接带来对出口买方信贷的需求。”陈强告诉本报记者,在和韩国造船业竞争的过程中,出口买方信贷成为中国造船企业的重要砝码。

自去年 底以来,韩国造船企业采取低价接单策略,同时凭借技术优势,新船接单量已连续4个月超过中国。

熔盛重工针对韩国船企的低价接单进行调研,发 现韩国船企的负债率很高,且韩国当地银行的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他们不得不降低预付款,采用低价的策略接单。”陈强认为,相比之下,中国的造船企业 在获得中资银行支持以后,出口买方信贷对国外船东的吸引力非常大。

孙平对本报表示,“进出口银行将通过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付款保函等多种手 段,帮助中国船厂争揽订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6

兩岸三地:靜待潮起 因念

2010-05-27  AD






 

香港宗教自由, 不但精神得到慰藉,亦可享受其他地方沒有的額外假期。上周五佛誕,一個希望佛祖保佑的日子,果然讓未做對冲的股民避過一劫。不過,對沽空的投資者,真的休 了一天假。

本周市場持續波動,恒指一天漲一天跌,去年尾到今年初的樂觀情緒,經歷最近的洗禮,股民已歷盡滄桑。曾經聽過一些前輩教訓,在市 場一片悲鳴的時候,你更要保持頭腦清醒,百年一遇的機會往往在這時候出現。不過看好看淡,如何分解?

負面一方,集中在歐洲危機對世界經濟的 影響,包括拖慢復蘇,甚至金融體系面臨另一次崩毀。尚未發生的具體情況,從心理以及滙率上已打擊地球上每一角落。

歐元兌人民幣今年累跌一成 半,出口貨品本來的利潤,計及成本增加的因素後,無端少一半。另外,中央政府對國內經濟的煞車,從演類似08年中的一幕,結果股票和房地產一下子風雨飄 搖,情緒跌完再跌。

國內外資金正等時機到來

正面一方,以中美兩大經濟實體的持續復蘇為由,加上市場資金充裕,單看中國首季流 入的熱錢超過700億美元,超越09年全年695億美元的數目,而且4月和5月,流入資金的勢頭更猛;加上本土的流動性,如去年中央為收購合併山西煤礦產 業支付的1400億元人民幣(有說總數超過3000億元),都是潛伏在市場、等候時機到來的大軍。

其實人的判斷不能也不要只有好與壞,當浪 潮打下來,往水底潛下去避一避,繼續觀察另一個潮起,迎頭趕上浪頂,不就把你帶上岸?知易行難,看官保重!

因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0

工程機械收購潮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0/100355237_all.html

  七年前,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徐工)拒絕了世界機械製造行業巨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拋來的橄欖枝,曾與後者有過一段失敗的合資合作經歷的徐工擔心,被其收購恐怕導致自有品牌消亡。

 

  如今,收購的風向正在反轉。據財新《新世紀》瞭解,徐工正在與全球第二大混凝土機械公司施維英集團(Schwing)洽談收購事宜,接受本刊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均預測,徐工對經營情況極糟的施維英很可能實施的是全資收購。

  全球經濟危機末期的2009年,中聯重科以「蛇吞象」之勢拿下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公司CIFA,一舉從偏居湖南一隅的產業鏈中低端公司,進入國際全產業鏈市場,勾起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更大的海外收購胃口。

  在新一輪歐債危機的席捲之下,更多的機會來了。2012年剛開年,三一重工(600031.SH)宣佈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出資3.6億歐元 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排名首位的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100%股權,其中三一重工佔股90%。有評論者稱,這一中資公司海外收購已不再是「蛇吞象」,因為三一 重工自身體量已遠超被收購的國際行業巨頭。(詳見本刊 2012年第5期報導「三一重工歐洲捕『象』」)

  幾乎與此同時,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000528.SZ,下稱柳工)也最終敲定了對波蘭HSW工程機械業務單元項目的收購。一年前,柳工 宣佈收購HSW公司下屬工程機械事業部及HSW全資子公司Dressta全部資產。去年6月底,正準備在華沙召開慶功宴的柳工,卻遭遇中海外波蘭高速公路 索賠事件(參見本刊2011年第29期封面報導「怎樣搞砸海外項目」)的負面衝擊,收購被迫擱置。經曆數月談判,柳工最終以人民幣3.35億元的代價以及 償還調減負債等方案,獲得了收購案的實質性進展。

  從與外資競爭國內市場,到投資海外建廠,再到走出去收購跨國知名企業,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真的有能力逆轉全球產業格局?

  「這個現象只能說明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才剛剛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金星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格局都不太可能因為中國而改變。

危機中的機會

  混凝土機械堪稱經濟週期的晴雨表。2008年前後的國際經濟危機以及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沉重打擊了國際工程機械製造商,歐洲一些企業正面臨產品銷量下降、經營情況不佳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全球混凝土機械排名前二的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首當其衝。

  「新興經濟體發展國家只受到了經濟危機的間接影響,混凝土機械需求仍然旺盛。但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生產的產品高質高價,這與新興經濟體對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不匹配。」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經濟危機中,普茨邁斯特收入急劇下滑,並出現了50年來第一次虧損,目前業績回升仍然緩慢。比其歷史更為悠久的施維英,經營情況更糟。2009年,施維英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破產申請單顯示,截至當年7月31日,施維英美國負債9090萬美元。

  一位機械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2008年施維英的銷售收入大概在10億歐元,2009年降至4億歐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困境中的施維英一直在尋找買家。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則趁勢上揚。從2010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三巨頭」徐工、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的淨利潤均有50%以上的高增長。

收購驅動

  在發動機、液壓件等核心零部件領域,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始終缺乏控制力與議價能力,這是其海外收購的最大推動力。

  「我們60%左右的核心零部件,如底盤、泵、電器件等都是國外採購,在總成本中佔比超過70%。」徐工經濟部一位人士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

  而從行業整體情況來看,「關鍵零部件進口成本佔製造成本的40%以上,接近70%的行業利潤被進口零部件佔據。」王金星稱,長期以來,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是制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徐工董事長王民曾多次公開表示,要在智能化、輕量化、節能環保等核心技術及製造技術實現突破。

  上述徐工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因為難以自主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徐工一方面通過與外資廠商合作成立零部件製造企業來保證公司原材料的供應;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收購獲得技術。

  徐工看上了施維英,正因為其擁有多項全球核心技術領域的世界性專利,比如國內普遍使用的S閥,就是施維英上世紀80年代就已放棄的專利。

  三一重工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獲得了其全部技術。普茨邁斯特仍保持著兩項世界紀錄:1994年垂直泵送高度532米,以及1997年2015米水平泵送距離。

  成立於1937年的波蘭HSW公司是東歐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之一,在重型工程設備方面擁有先進技術。「收購HSW後,柳工將直接獲得其全部知識產權和商標。」柳工國際營銷事業部總經理羅國兵稱,HSW在推土機領域的技術和研發力量彌補了柳工的不足。

  此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還面臨著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得不走出海外拓展市場。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數據, 2011年,中國工程機械業1月至10月的海外出口額增長51%,而同期國內市場銷售增長僅有30%左右。「從三一重工來看,國內機械市場的剩餘發展空間 已難以支撐它的持續高速發展,而向國際市場擴張中,混凝土行業第一品牌普茨邁斯特無疑是最好的踏板。」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段嘉宣對財新《新世紀》記者 稱。

  收購國外企業,不僅可以獲得技術,還有其銷售網絡。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稱,通過收購,三一重工可獲得普茨邁斯特52年來建立的銷售網絡。「三一重工出口占銷售不到5%,通過收購,我們已經擁有了海外市場。」

  「收購HSW後,我們可以快速地把東歐市場建設成柳工『第二本土市場』,柳工將以此為基地,向歐洲、北美及獨聯體市場銷售工程機械產品。」羅國兵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而施維英也在德國、美國、印度、巴西、奧地利、俄國、法國、中國設有八個生產基地和十個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代理。

國際化剛起步

  儘管中國企業即將把全球混凝土三大巨頭收入囊中,但仍難改變全球工程機械的格局。目前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利勃海爾、沃爾沃、約翰-迪爾、日立建機、凱斯-紐荷蘭、英格索蘭等大型跨國製造商仍控制著全球工程機械市場70%-80%的份額。

  「未來十年,中國都很難改變這個格局。」王金星表示,卡特彼勒公司一年的收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收入的一大半。2011年,卡特彼勒營業收入達到470億美元(合2958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工程機械業的營業收入則在794.5億美元(合5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在蘇子孟和王金星看來,此次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併購潮僅僅是企業國際化道路的第一步。

  此前中國工程企業的國際化多是在海外投資建廠。像三一重工曾在印度、美國和德國都投資建廠,但在國外製造,並不意味著中國品牌就能立刻被國際市場接受。

  三一重工德國總經理賀東東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坦承,三一德國公司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市場對中國製造存在著深刻的歧視與偏見——成本低、質量差。

  上述徐工人士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目前公司海外銷售佔比為15%,未來三年這一比重將提高一倍。」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徐工除了未來五年投資10億美元在海外建廠外,也想通過全球併購奪取國際市場份額。

  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近日也公開表示,2012年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將力爭突破1000億元,要全面拓展海外市場,不排除繼續進行海外併購。

  而根據柳工2010至2015年發展戰略,柳工銷售收入目標在2012年是260億元,2015年將達到500億元,其中國際市場銷售佔比達20%。「收購兼併仍將是柳工下一步的重要任務,包括國際收購。」羅國兵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7

小水電關停潮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44_all.html

  4月的青藏高原,春天剛剛到來。青海省湟水河支流北川河上一家名叫朝陽的小型水電站,卻在運營近68年後,迎來了自己的「落日」——於4月10日被關停。

  為了關閉這座有著合法身份的小水電站,西寧市政府花了大價錢。與東家青海省電力公司進行近一年的艱難談判後,以價值數百萬的市郊工業新區60畝土地為代價,換得該電站關閉。

  對於西寧市來說,這僅僅是第一步。根據《湟水流域(西寧段)綜合治理與開發方案》,除朝陽水電站外,「對河道治理影響較大」的西寧城東區湟樂水電站和湟源縣東峽鄉響樂水電站,也將被關停。

  該市還宣佈,未來數年,還將出資買下境內湟水河流域近20家的小水電站。這些舉措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這些小水電關停。

  此次關停的20家小水電中,除位於西寧市城區的朝陽水電站和湟水水電站外,其餘18家均為農村小水電,有8家使用年份不足十年。其中,最年輕的山城水電站建設於2009年4月,年發電量僅為760萬千瓦時。

  各國對小水電各有定義,中國通常將裝機容量1萬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稱作小水電。過去的二三十年間,西寧市政府與中國多數地方政府一樣,是小水電站 的積極支持者。但最終,西寧市為當年的支持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這些引水式小水電為湟水河的污染推波助瀾,並嚴重影響了該市生態景觀。

  為了拯救母親河,經過長時間醞釀,青海省政府作出決定,關閉湟水河流域20餘座小水電,禁止今後在該流域新建小水電。

  事實上,最近一年內,因為擔憂小水電引發環境生態問題,最終採取或關或停措施的地方,不止青海湟水河流域一處。2012年4月11日,因岷江小水電廣受詬病的四川省,宣稱在部分中小河流停建小水電。2011年8月,湖北省神農架整改小水電。

  面對小水電引發的嚴重生態問題,闊步前進的中國小水電建設,不得不重新審慎評估環境風險。

挽救湟水

  「此次關停湟水河流域小水電,是為了配合湟水河綜合治理工作。『一為治污,二為景觀』。」西寧市湟水流域(西寧段)綜合治理管理委員會(下稱湟管委)綜合辦公室副主任萬海峰,對財新記者坦言。

  湟管委相信,通過關停湟水河上游河段的小水電站,可以逐漸恢復河道截面、增加主體河道水量、恢復河道的景觀功能,並逐漸恢復河道對污染物的自淨功能,增加河流的生態活性。

  湟水河又名西寧河,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全長374公里。源於青海省海晏縣,流經青海省八個縣市,經過西寧市區,最終在甘肅境內匯入黃 河。湟水河流域範圍內河谷寬闊、氣候宜人,孕育了高原千年文明,狹長的河湟谷地集中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礦企業。因之,湟 水河被稱作青海的「母親河」。

  隨著近年城市迅猛發展,湟水河水質迅速惡化。根據青海省環保廳提供的最新檢測數據,湟水河中下游河段水質超標嚴重,大部分河段水質為劣四類水, 而西寧市區的七一橋、朝陽橋、小峽橋水質監測點的截面水質更是為劣五類。根據國家對水質標準的劃分,四類水質已不適於飲用,僅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 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不建議直接接觸。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河裡還有許多湟魚,白條(鯽魚)也很多,還能去釣魚。現在不行了,又臭又髒,像是死水一樣。」一位西寧市居民告訴財新記者。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青海省已對湟水河展開污染治理,但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2007年10月,西寧市政府接受挪威政府援助,共同投資 2472萬元人民幣展開為期三年的湟水河治污行動,目標是至2010年讓湟水河變清。但這次努力又失敗了。2008年,湟水河污染達到歷史最高峰。

  2011年1月,青海省省長駱惠寧在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提湟水治污。駱惠寧稱:「力爭用三年時間,在湟水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測控、全收集、全處理』,從根本上改善水質。」當地知情人士稱,正是此輪湟水治污過程中,省領導決策關停流域內20餘家小水電站。

  2011年7月,青海省副省長馬順清在湟水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會議上表示:「湟水流域今後一律不再批建水電站,省發改委要嚴格把關,不開口子。」

  國際水利、環境學界通常認為,一條河的水資源利用率超過30%,將會影響河流自淨能力,並導致一系列生態問題。青海省環保廳的一份公開資料顯 示,由於缺水,湟水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65%,西寧地區更達72.9%,嚴重超過安全警戒線。顯然,這種水資源過分利用,就有小水電的「功勞」。

  青海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處長郭競世告訴財新記者,這次關停的主要是引流式小水電,它們把水引走,導致下游河道水量小,河流自淨能力差。而且水少的河道在西寧市區裡,影響景觀。

環境惡化倒逼

  顯然,青海省決定關停湟水河流域小水電,並非外界理解的主動關停,而是環境惡化倒逼。

  此次關停之前,湟水河流域小水電一直處於當地省、市政府的支持之下。一份1971年的規劃顯示,當地當年對建設湟水河小水電曾相當熱情,提出: 「湟水乾流及西川、北川河兩條主要支流,按多年平均流量計算,水力蘊藏量為45.24萬千瓦。要由縣社統一規劃,發動群眾,大辦電站,其中近期擬建小型水 電站50座,總裝機2575千瓦。」

  這些小水電一度給西寧市帶來電力和稅收。但數十年後,這些小水電造成的環境損害也顯而易見。萬海峰告訴財新記者,這一回西寧市政府關閉小水電態度很堅決,因為市領導認識到,「如果上游不疏堵,光在市區治理是沒有作用的,要整體佈局。」

  4月25日,在水電站關停半月後,財新記者在離朝陽水電站15公里的電站攔水壩上,看到了電站的生態惡果——北川河道被攔水壩分割成水位落差約 3米的兩截,上游渾黃的河水大部分從電站引水渠流出,壩下河道則為不足1米深的褐色死水,濃稠的、墨黑色的淤泥已經露出水面,幾隻死豬散發著惡臭。

  引水式水電站通常使用引水渠將河道里的水引走,在水位較低的位置進行發電。河水在發電後通過引水渠流回下游河道。近十年,此類小水電一直被環保人士攻擊,因為其大量從河道引水,通常致使下游缺水甚至乾涸,河中魚類等無法生存。

  萬海峰告訴財新記者,湟水河西寧段目前有20家小水電站,散佈在湟水河的三條支流——北川、西川、南川和湟水河幹流上,均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引水式水電站。

  無獨有偶。2011年8月起,湖北省開始對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的小水電進行整改,所有未經環評驗收、未落實環保措施的項目將一律停產整改,今後 不再批建引水式小水電。此前,多家媒體曝光稱,神農架林區的四大水繫上,已建成小水電90座,在建10座,擬建2座,並有2座納入規劃。這些採用引流式發 電的小水電,層層攔截原本短促的河流,造成河道脫流,無水可流。

  2012年4月11日,因岷江等河流小水電開發而備受指責的四川省,發佈了《四川省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規劃稱,四川省上游部分中小河流,根據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分佈特徵,將劃出禁止建壩的受保護河流或者河段。

  該規劃的背景是,2007年至今,多家環保組織和多位專家經過調研,認為四川岷江的小水電亂像是「失敗的典型」。在大小水電的圍攻下,岷江的支流和幹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流或乾枯,最長的脫流段長達上百公里。

  「岷江原本不是一條小河,現在卻搞得支離破碎。一條河如果沒有水了,那還叫河嗎?」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反問。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制定的政策,青海和四川對小水電開發的新思路都值得肯定,這是好傾向。」翁立達評論。

難捨小水電

  事情往往是複雜的。種種跡象顯示,雖在湟水河流域放棄了小水電,但在舉國施行的小水電大躍進中,青海省並沒有停止全省範圍內的小水電建設。

  《2011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依舊把農村小水電建設,劃為農牧業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青海省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2337萬千瓦,可 供規劃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2159萬千瓦。其中,小水電資源1324萬千瓦,可供規劃開發的小水電資源654萬千瓦。青海,無疑是中國水電開發「富礦區」 之一。

  青海省衛生廳污染防治處處長郭競世稱,相對於四川、甘肅、云南等水電資源豐富的江河上游省份,青海省的小水電「還是少得很」。青海所有小水電項目,都是在國家水電建設規劃內,通過有關部門審批建設的。

  2002年12月,青海省經貿委、水利廳「為規範小水電開發建設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能資源」,聯合發佈《加強全省小水電開發建設管理意見》。此後,青海省陸續頒佈多個加強小水電開發的政府文件。

  郭競世認為,青海省對農村小水電的態度與湟水河關停小水電政策之間並不存在矛盾。郭競世表示,小水電是歷史階段性產物,解放前西寧能用上朝陽水 電站的電,「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國家電網暫時到不了,但水電資源豐富的邊遠牧區,適度開發小水電,有利於改善牧區人生活水平。

  根據2010年第14期《中國水利》刊登的論文《加快青海小水電開放的幾點思考》,截至2010年6月,青海省共建成小水電站173座,裝機容 量達28萬千瓦。2000年以來,「青海省小水電迎來了發展高峰」。僅2008年,青海新建農村小水電20座,新增裝機7萬千瓦。

  與青海省一樣,前述出現小水電或關或停的湖北、四川兩省,目前其實也只是表態在某些地方停建或禁建小水電,並未承諾未來完全不新建小水電。

小水電爭議

  猶如青海省在小水電問題上的不同政策,關於小水電的爭論,從未停止。

  2003年以來,水利部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進「小水電代燃料」項目。水利部認為,水電作為清潔能源,可以替代農村地區傳統燒柴、燒煤的供暖方式,減少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並推動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

  根據水利部2011年7月發佈的《農村水電工作綜述》,全國1600個縣市均有小水電站分佈,小水電站總量達到4.5萬座,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至2008年,3億無電農村人口用上了水電。

  農村小水電建設仍在加速。根據水利部規劃,至2020年,全國農村水電裝機容量超過7500萬千瓦。

  自1999年就開始關注小水電問題的翁立達認為,小水電是一把雙刃劍。

  理論上,合理規劃、合理建設的小水電可以對河道水文進行調節,在解決農村邊區用電問題的同時,也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不過,現階段小水電無序、過度的開發方式,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小水電分佈「點多面廣」的特性,又使得國家和地方的監管工作難以落實。

  多位環保界人士認為,小水電的生態影響值得重視。在小水電建設過程中,對山體、河道的改造往往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引水式小水電對水資源的過分攫取,還會導致河中無水、水中無魚的局面,嚴重影響地下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

  在跑馬圈地的小水電開發熱潮中,四川、湖南、浙江、湖北等原本水網密佈、水資源豐富的省份,都已出現河道脫流、斷流現象。

  小水電投資商為追逐利潤不擇手段。在近年來關停整改的小水電中,不少是未經環境評估即匆匆上馬的。小水電熱潮,也催生了一批炒賣水電開發權的中間商。

  「十幾年來,小水電開發愈演愈烈。國家有必要對小水電開發亂象進行整治,同時正視小水電的生態環境影響,重新討論能源需求和生態發展的關係問題。」翁立達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28

醫療服務提價潮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92_all.html

 大城市的公立醫院改革正在提速。2012年5月間,深圳、上海和北京相繼宣佈將啟動公立醫院破除「以藥養醫」的改革。

  目前除上海尚未公佈具體方案外,深圳、北京兩地均提出將提升醫生診療費,並降低藥品費用。

  因政府投入有限,以15%固定比例的藥品加成來補償公立醫院運營費用的做法早已實施多年,這被看作「看病貴」的源頭。

  由於醫院「大處方、濫用藥」屢禁不止,早在最新一輪醫改啟動初期,2010年2月23日衛生部、中編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人社部等五部委頒 發的《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中,便提出對公立醫院因取消藥品加成而減少的合理收入,採取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 費標準等措施,通過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予以補償。但當時初步確定的16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一方面多集中於二三線城市,另一方面其內容多 側重於住院醫師培訓、信息化、醫院管理等技術性項目,也因此遭到輿論「避重就輕」的詬病。

  而此番上述三個大城市高調宣佈將破除「以藥養醫」,被各界視為今後公立醫院改革路徑的風向標。

  另據財新記者瞭解,湖北、陝西、江蘇等地方的醫療服務提價方案也均已在制定中。

醫事服務費登場

  作為首都,北京市的醫改頗受高層矚目。5月18日,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大會上,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等高官均到場。

  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告訴財新記者,北京方案舉措分為四方面:在醫藥關係調整方面,將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以及診療費,增設醫事服務費,醫事 服務費按醫師級別確定,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在醫保付費方式方面,建立總額預付制,同時推薦按病種分組付費;在補償機制方面,則強調建立體現公益性的財政補 償調控機制;在公立醫院和醫療行政主管部門的關係方面,提出要賦予醫院獨立法人地位,管辦分開。

  醫事服務費的設立顯然是推動整套方案的關鍵槓桿。在不少學者看來,合理而透明的勞務回報可以轉變激勵機制,賦予醫生勞動應有的價值和尊重,從而鼓勵醫生提供充分而優質的服務取代多開藥、開貴藥。「國家原來叫藥事服務費,我們給變成了醫事服務費。」方來英說。

  一字之差,意義截然不同。不過,醫事服務費在醫改進程中雖是一個新名詞,但取消藥品加成卻早已不是新鮮的舉措。早在上述五部委《意見》當中即已 作出要求。不過,對於相應的補償,《意見》的規定仍嫌過於含糊,僅要求「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並未分出主次。與此有關, 過去三年中,主流模式乃是將藥品加成取消的相應成本選擇由財政全部負擔。

  「當時的想法是,藥價降了,醫療服務價格沒漲,對於老百姓來說得好處。正好財政狀況那幾年比較好,衛生部也支持這個方案。」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說。

  以陝西省子長縣為例,自2008年起,全縣公立醫院由財政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100%核發人員工資,歷史債務由縣財政逐年清還,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更新也由縣財政負擔。取消15%藥品加成後,醫院減少的收入由財政補貼。

  但這種增加財政投入來降低藥價的模式,並不能完全杜絕藥品回扣,且醫生積極性問題也難以調動,推諉病人現象頻生;儘管藥品費用降低,但藥品用量和醫療檢查如沒有有效控制,醫療總費用可能不降反升。

  由此,醫改的相關部委間出現分歧。一位財政部官員透露,衛生部門希望財政繼續加大投入來補償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後的收入減少,而財政部門認為單純補「供方」效率太低。直到2011年下半年,這種爭議還時有發生。

  在意見無法統一的情況下,以提高醫療服務價格作為主要的補償模式,逐漸成為各部委間的共識。2011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公 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和各方意見,就醫療服務價格如何調整,指出「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原則」,同時開展按病種等收費方式改革試點。

  浙江省率先開始對醫療服務提價的摸索。2011年底,浙江省在樂清、遂昌等六縣逐步試點取消藥品加成。根據浙江省要求,取消藥品加成收入主要通過提高診療費、手術費等醫療服務價格來彌補,同時,財政落實對醫院建設、購置設備等資本性支出的投入。

  此次北京的提價幅度比較高,在掛號費、診療費與藥品加成一併取消的基礎上,北京市重新設立了醫事服務費的收費標準,並在不同職級的醫生間拉開收 費差距,分別為每人次普通門診42元、副主任醫師60元、主任醫師80元以及收費最高的知名專家門診100元,與改革前普通門診3元至5元、知名專家門診 14元相比,顯然有較大增幅。

政府定價

  各地試點定價各不相同。醫療服務價格提高到多少才能起到改變激勵機制的作用?不少學者分析,關鍵是能否實現市場定價。如果對醫療服務與藥品價格仍執行政府定價,本質上仍然是「計劃經濟」的思路。

  然而,在上述試點的定價過程中,納入決策者考慮的除轉變機制外,還有穩定物價,財政承受能力等多重因素。

  例如,考慮到物價部門對醫療服務提價後影響CPI漲幅的擔憂,浙江省限定了醫療服務費的提價幅度。在各試點地區,藥品加成取消部分均未全部由醫療服務價格補償,縣一級醫院僅允許調價43%左右。

  此次北京與深圳的改革方案則有所不同。兩地官員均公開表示,在財政保障醫院建設等資本性支出的基礎上,醫院減少的收入將全部由提高的醫療服務價格彌補,提價部分由醫保覆蓋。

  對於醫保而言,只是將藥品加成取消後節約的費用,轉移到醫事服務費為患者報銷,即所謂「總量平移」的模式。實質是讓藥品加成的下降和醫事服務費 的增加相互平衡,「平衡是個相對概念,不會導致巨大的資金壓力出現,(實際上)就是把15%(的藥品加成)換到了醫事服務費」,方來英說據方來英介紹,北 京此次醫事服務費的具體定價是參照北京市既往的藥品收入,再根據各醫院診療規模的總量和結構的具體數據,由藥品加成總量倒推而來。

  對於為何確定前述四檔價格,方來英解釋稱,是根據北京市不同級別醫生收入和出診量的統計倒推而來。此外還有一重考慮,即 「希望病人儘量『下沉』」。方來英說,經過對病人結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病人是普通病人,只需在普通門診就醫,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只需在門診定期開藥, 「我們的(醫療)資源配置不是不夠,而是不均衡。不均衡的條件下,我們希望通過各種政策,讓社會公眾的醫療消費行為更合理,讓整個系統的效率得到提高。」

  《2011年北京市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北京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門診藥費約213億元人民幣,住院藥費約103億元,合計316億元。如藥品加成率按照15%計算,約為41.2億元。這意味著未來醫事服務費的總量不能低於此。

  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稱,此次改革不會增加患者負擔。目前的設計是,醫保定額報銷每人次醫事服務費40元人民幣。

  她分析,80%以上的普通門診醫保患者每人次只需自費支出2元,比改革前每診次的實際支出是減少的,再加上取消藥品加成帶來的降價,以及過度醫療行為的減少,「還會進一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方案看似完美。但未來藥品加成和醫事服務費一減一增能否天衣無縫,四檔收入標準能否真正為醫生所認可,補償機制改變後醫生的行為和病人模式能否完全符合預期,這些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變量尚難預測。

  一位接近人社部的醫改專家告訴財新記者,在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的討論之初,人社部並不同意價格提高部分由醫保來覆蓋。

  人社部的擔心是,藥品回扣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藥品總費用仍難控制,同時醫療服務價格上漲,醫保負擔過重。

  更大的顧慮則在於,北京此次改革仍未能觸動醫生收取的藥品回扣部分。根據方案,未來的醫院藥品僅按進價銷售,而取消的加成部分並不涉及包含在醫院採購價內的藥品回扣,進價則由政府部門招標決定,對於醫生和藥企而言,仍然存在尋租的空間。

  也因此,不少百姓十分擔憂,改革後會不會出現,「藥並沒少吃,診療費又上去了?」

難覓市場價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崔小波也參與了此次北京醫改方案的研究制定。他告訴財新記者,整個方案的研究過程超過一年之久。討論中,有專家提出,提高醫療 服務價格是為了打破「以藥養醫」,但醫生收取的藥品回扣包含在醫院的藥品進價之內,取消藥品加成並不能真正切斷醫院、醫生和藥品之間的聯繫。而行政性地確 定醫事服務費額度也難真正體現醫生的價值。

  「為什麼不能讓患者到社會藥店買藥?」崔小波說。但這一建議最終未能納入改革方案。

  方來英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稱,目前社會藥店納入醫保定點的數量有限,不便於患者購藥,此外,醫院藥房不僅是賣藥,臨床藥劑師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社會藥房並不具備條件。

  這與業內專家的看法不盡相同。「這牽涉到底要不要把醫院的大門打開來改革的問題。」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宋瑞霖說,醫藥分家並不 是簡單地為了把藥房搬出來,而應該是通過市場充分競爭的定價機制,真正令藥價回歸合理,同時也形成醫、藥之間的相互制約。因此,不應製造人為的政策障礙。

  也有專家提出,推行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等新型付費方式,沒有必要再對具體的醫藥價格管制。

  「對於醫院來說,醫保支付總額既定的情況下,醫院一定會減少用藥的成本,這也就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價格。」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 任杜創說,「(政府部門)最終應該只管總額,內部多少成本在藥品,多少成本在檢查,多少體現醫生價值,都是醫院內部的事情,政府不應該過多干預。」 但這在現行制度安排下仍有難度。受到行政管制的還不只是醫藥價格,醫生收入也是如此。

  即便醫療服務價格有所提高,醫院因醫保控費而有意識地控制成本、減少過度醫療,其利潤也無法與醫生收入直接掛鉤,總額預付制下,醫生難有為醫院控制成本的積極性。

  基於上述原因,醫事服務費制度在友誼醫院未能受到想像中的歡迎。多位友誼醫院醫生向財新記者表示,不認為提高的醫療服務價格可以用來提高醫生收入。「這部分費用是來自原來的藥品加成,原來那部分也不是都拿來給醫生發工資獎金的。」

  一位友誼醫院醫生說,其每週六加班門診,醫院發放薪酬並不與就診患者數量掛鉤,統一發薪100元人民幣。日常門診中,普通門診的5元掛號費,醫生個人收取的部分也甚微,「不是5毛就是1塊」。

  「工資制下,醫生的正常收入還沒有作為醫院的成本,體現不出醫生的價值。關鍵還是要放開醫生,讓醫生自由流動,這樣(醫生的)價格才能出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餘暉說。

  友誼醫院一位科室主任私下表示,關鍵在於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尚未發展成熟,自由執業仍受到限制,「醫生還沒有別的選擇,沒辦法光明正大地拿到市場價。」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教授俞衛則認為,囿於公立醫院目前仍處於壟斷地位,公開、透明的市場至今尚未真正形成,「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價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92

私募債潮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55.html
私募產品在中國還算是新生事物。如果兩年前問大家中國有哪些私募產品,應者可能寥寥,多數人想到的大概有陽光私募和股票非公開定向增發,少數人會記得特別國債、保險機構次級定期債務、基金專戶(包括社保委託)以及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僅此而已。

  雖是新生事物,但私募產品這幾年發展卻非常快,令人目不暇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出了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資產支持票據(ABN),證監會推出了創業板私募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其他還有政策性銀行的私募債券及各類信託和理財產品等,甚至正在徵求意見的《證券投資基金法》草案,也將「非公開募集資金」作為最重要的修訂內容。鑑於內容的廣泛性,本文重點討論私募債券。

  所謂「私募」,一般有如下特點:一是募集對象為特定投資者、合格投資者,並通常限定人數;而公募對應的是不特定對象、廣大社會公眾,以及雖是特定對象但超過一定人數。

  比如PPN和ABN的投資者為銀行間市場特定機構投資人,且須為交易商協會會員;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合格投資者包括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企業及符合條件的個人,每期債券投資者不超過200個;創業板公司債投資者不超過10個;二是非公開發售,不在各類媒體大張旗鼓做宣傳,不張貼海報。但也不是完全不做宣傳,比如中小企業私募債就在交易所網站專門開了一個專區;三是信息披露要求低,且有較強保密性;四是約定方式方面,一般由發行人和投資人直接簽署投資協議,比如PPN就是以雙方簽署《定向發行協議》的方式完成發行;五是有限轉讓,即發行後只能在特定場所及特定投資者範圍內轉讓。

  私募債券最近發展較快,與其具有發行效率高、操作彈性大、議價能力強、信息披露要求低等優點密切相關。但更強的內在動力則是要突破「天花板」瓶頸,因為企業以公募方式發行的債券餘額不得超過淨資產的40%,按此條件,目前相當數量的企業都難以達標。

  同時,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很旺盛。近年來金融脫媒日益顯著,理財產品、信託產品規模增長迅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需求。

  一方面企業債券融資和投資者債券投資的需求強,另一方面在當前的金融發展戰略下,又需要債券市場加快發展,如此局面下,經相關部門大力推動,私募債券應運而生便也是自然的了。

  但從當前的困難和國際經驗看,未來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大致說來,需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投資銀行要主動創造流動性;吸納知名大公司也加入到發行體的行列;放寬政策限制,壯大投資該市場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或私募基金;提供一套高效率的交易、清算和交割系統。允許保險機構次級定期債務在交易所固定收益平台轉讓後,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入圍,以及擴大可參與PPN交易的投資者群體後導致發行溢價顯著下降,均提供了非常好的範例。

  第二,促進定價進一步市場化。以中小企業私募債為例,按現行規定,發行利率上限為貸款利率的3倍,但多方博弈,導致有時利率過低,偏離投資者需求,一度成為該市場發展的主要瓶頸。

  第三,鼓勵企業在重組與槓桿收購中,運用私募債券方式籌資。股權分置改革後,相關需求已提升,但還遠遠不夠,而這是該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四,切實建立債權人的權利保護機制。呼籲多年的破產法、物權法與放貸人條例,是其根本。

  第五,提高對違約的容忍度。否則,建立私募債券的合格投資者及有限轉讓等制度安排就沒有意義了。只有堅決推,不怕違約,這個市場才能夠不半途而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42

從產業資本到“內部人”上市公司增持潮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2-26/886382.html

每經記者 曾劍 許自然

近期,A股市場“二八現象”明顯,板塊輪動速度加快。券商、保險、基建等板塊輪番肩負起引領指數上攻的重任。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點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

或許是受到整個市場躁動情緒的影響,A股市場也流行起一股“增持潮”。無論是產業資本、控股股東、董監高,均在攬入上市公司股份。不過,同為增持,但因所處位置不同,各方增持的風格也迥然不同。

產業資本“高舉高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近期產業資本頻頻閃電舉牌上市公司,其特點是在短時間內不計成本地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大量上市公司股票。

具體來看,昨日午間,浩物股份發布公告,矽谷天堂於12月22日至12月24日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425.6萬股。本次增持完成後,矽谷天堂共計持有本公司股份2258萬股,占總股本的5.0012%。

值得註意的是,就矽谷天堂增持的12月22日~24日,浩物股份股價12月22日以7.20元的跌停價報收,23日更是一度觸及6.48元/股的3個月新低,而昨日午後,受矽谷天堂舉牌消息影響,浩物股份股價開盤不到1分鐘之內就從7.35元直接拉升至8.23元的漲停板價位,其後雖有下探,尾盤仍報收於7.98元,全天漲幅6.68%。

此外,銀座股份24日宣布,公司於12月23日接到中兆投資通知,中兆投資於11月26日~12月23日買入公司2600.33萬股股份,約占總股本的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今年以來銀座股份並未現身大宗交易平臺。因此中兆投資對公司股份的增持應該是來自於二級市場。而11月26日~12月23日,銀座股份股價最低價為8.19元,最高價為9.55元。因此,中兆投資此番增持耗資巨大,整體耗資約在2.13億~2.48億元之間。公開資料顯示,中兆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為零售業大亨黃茂如。

此外,近期遭遇閃電舉牌的上市公司還包括同力水泥以及中百集團。其中同力水泥公告稱,天瑞集團於12月22日通過大宗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共計2373.9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

值得註意的是,此輪產業資本掀起的“舉牌”大潮從今年三季度便已展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三季度以來已有包括黃山旅遊、東方銀星在內的近3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被產業資本“舉牌”的消息。相較之下,在今年上半年發布被產業資本“舉牌”公告的上市公司只有農產品等十余家。

控股股東“情非得已”/

除產業資本外,近期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也以看好公司前景為由實施了增持。但實際上,這些增持“被動”的成分更為濃重,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比亞迪。

由於在上周遭遇多項市場利空傳言沖擊,比亞迪股價近日遭遇大幅下跌。自12月18日~22日,公司股價在3個交易日內下挫14.01%。在此局面下,控股方不得不出面穩住局勢。

昨日,比亞迪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兼執行董事王傳福於12月23日從市場購入100萬股H股。至此,王傳福目前所持比亞迪股份(包括A股及H股)已占總股本的23.0873%。王傳福表示,不排除日後將於適當情況下繼續增持公司股份。

上文提到的銀座股份也屬於這一類。

為反擊中兆投資及其背後的黃茂如,銀座股份12月25日公告稱,山東世貿中心於12月24日通過上證所大宗交易系統增持公司股份600萬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15%。山東世貿中心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商業集團托管企業。商業集團還表示,不排除在未來6個月內以自身名義或通過一致行動人繼續增持銀座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2%。

此外,隆鑫通用回購公司股份也是暗藏深意。

隆鑫通用12月24日宣布,控股股東隆鑫控股建議公司通過二級市場回購公司股票,回購總金額不超過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隆鑫通用剛於12月19日公布重組預案並複牌,此後公司股價遭遇急跌,短短3個交易日累計下跌高達18.02%。根據重組預案披露,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價格為15.06元/股。股價的連續下挫,導致公司股價與增發價嚴重倒掛。這或許才是隆鑫控股提議回購股票背後的動因。

此舉效果頗佳。12月24日、25日,隆鑫通用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為6.96%。截至昨日收盤,公司股價報收於14.45元/股。

高管增持“小打小鬧”/

近期,一些上市公司高管也有增持自家公司股份的行動。但總體而言,高管的增持股份數量並不多。如視覺中國董事周雲東於12月23日增持公司股份500股;東淩糧油董事賴寧昌在12月22日增持公司股份17.99萬股;雙匯發展高管遊召勝、劉松濤、胡運功近日均分別買入公司股份5000股。

與高管“小心翼翼”的增持舉措相比,部分上市公司董監高減持的步子則邁得更大。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從12月25日往前推兩個月,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發生了高管增持的公司合計有54家,高管增持股份數量合計7959.27萬股;而有高管減持的公司則高達364家,減持股份數量達9.55億股。高管增持股份數量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大金重工、長信科技、大北農,股份數量分別為1560.6萬股、1004.11萬股、813.63萬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大金重工之所以能榮登增持榜首位,要歸功於公司董事節洪臣。其於12月19日耗資1.37億元,以大宗交易的方式購入公司1560.6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4.34%。

“減持榜”方面,高管減持股份數量排名前三的則是南國置業、北京利爾、同洲電子,減持股份數量分別為4821.74萬股、3429.39萬股、3400.25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12

私募基金掛牌新三板潮起 協和資產再添一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180.html

私募基金掛牌新三板潮起 協和資產再添一例

一財網 楊芮 2015-09-11 07:08:00

隨著中科招商、九鼎投資等私募基金在新三板掛牌,私募基金掛牌新三板已經成為一種熱潮。9月10日,陜西協和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協和資產”)正式登陸新三板,再添一例。

近段時間來,資管公司資產證券化浪潮叠起。截至目前,已有九鼎投資、中科招商、同創偉業、矽谷天堂、天星資本等私募機構登陸新三板,中科招商9日更是拋出新一輪高達300億元的定增計劃。

協和資產董事長杜宏表示:“去年下半年公司開始考慮轉型,目前房地產與私募股權投資業務構成各占約50%。私募股權投資方面,已投資了十幾個項目,涵蓋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醫療等多領域。由於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上半年儲備了一系列項目,預計公司明年業績將有大幅增長。

在杜宏看來,三板市場的掛牌,開啟了協和資產在資本市場發展的第一步,也給予了協和資產更多的發展機遇,未來公司將借助多元資本市場工具,迅速在PE投資、私募證券投資、及私募房地產投資基金等方面,取得更快、更長足的發展。

據介紹,作為一家主業定位“私募股權投資+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綜合類資產管理機構,協和資產主要從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夾層基金、房地產項目等其他另類資產管理及管理咨詢業務。公司2011年由西部信托等5家單位聯合發起設立,2014年8月啟動新三板掛牌事宜,今年2月完成股份制公司改制,8月最終獲得股轉系統批準。

截至目前,公司管理總資產規模約40億,公司總資產1.8億,總股本6000萬,凈資產17259.5萬,凈利潤1222.42萬。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03

《銀魂》拍真人電影? 日本動漫真人化潮起

在宣布了包括《死亡筆記》、《精靈寶可夢》、《鋼之煉金術士》等眾多漫畫改編真人電影之後,華納兄弟看上了讓亞洲無數80後、90後曾經著迷的日本動漫《銀魂》。

事實上,隨著東亞影視產業高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影視產業迅速做強做大,開始掀起了一批動漫真人化熱潮,而已經火爆了近三十年,受目前中國主流觀影人群80後、90後熱愛的日本動漫成為主要改編目標。

《銀魂》真人化

《銀魂》是由日本漫畫家空知英秋創作的少年漫畫作品,於2004年2號的《周刊少年Jump》開始連載。2006年4月4日起,由日升動畫改編的同名電視動畫開始在東京電視臺放送。截至2015年11月,《銀魂》單行本累計發行量突破4800萬冊。《銀魂》在中國也有一大批粉絲,且以90後居多。

《銀魂》真人化的消息先前網絡上傳出,消息迅速蔓延開來。之後有網友打電話到《JUMP》求證該消息的真偽,但當時官方稱“那(銀魂真人化)根本是假的”,但隨後沒多久,《銀魂》註冊新電影域名,不得不讓人再次懷疑這個消息或許是真的。

有消息稱,《銀魂》真人化的操盤方或是好萊塢七大電影公司之一華納兄弟,華納兄弟在5月31日註冊的一個名為 Gintama-Film 的網站被公之於眾。Gintama 是《銀魂》的羅馬音,而Film,在日語的語境里,一般指代真人電影。而普通的動畫劇場版,他們習慣用Movie來翻譯。看起來,華納兄弟要對《銀魂》下漫改真人電影的手了。

此前,這部經典的漫畫曾經於 2010 年和 2013 年發行過兩部劇場版動畫,發行方均是華納兄弟。這次漫改真人電影的項目由華納兄弟來操辦也在意料之中,之前華納兄弟操盤了眾多漫改真人電影項目。根據《周刊少年Jump》的說法,他們將在7月4日發行的雜誌上公布一個和《銀魂》相關的消息,網友跟媒體都猜測是《銀魂》將拍攝真人電影版。

日本動漫真人化熱潮掀起

美國知名動漫公司漫威花了七十年塑造了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等一批“美國式”英雄,這些英雄人物近一、二十年來開始逐漸真人化,拍成影視作品。隨著漫威等美國動漫開發較頻繁,不少觀眾漸漸產生了審美疲勞,日本動漫漸漸獲得了發展機遇。

日本動漫雖然晚於美國,但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成為80後、90後童年的回憶,俘獲了大量日本、中國的粉絲。並且,動漫產業還在持續擴大,讓眾多影視公司看到了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 27歲的女白領楊女士向記者表示,她每天花上幾個小時觀看流行的日本漫畫,比如《匪徒》和《銀魂》,所以她可以沈浸在虛擬世界中,不用想工作中的繁瑣事情。

據美國《福布斯》報道,如今有2億名消費者推動著年輕的娛樂市場的崛起,這一市場被稱作“二次元”市場。這一術語是基於引入的日本名稱,專門用於指代動漫、漫畫、遊戲和小說的網絡世界。

據中信證券估計,“二次元”市場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市場規模今年已達2500億元,這一市場規模可以在幾年內翻一番,達到5000億元,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選擇逃入虛擬世界。

動漫市場的擴大也給動漫真人化留出了發展空間。雖然廣大動漫粉絲們對動漫真人化既愛又恨,因為真人電影往往會和“毀原作”聯系在一起,例如去年華納兄弟宣布《死亡筆記》要啟用歐美演員翻拍美版的時候,不少粉絲表示要抵制該片。但無論如何,大多數粉絲還是會去看真人化的動漫作品。東京電視臺社長高橋雄一也在之前召開的例行記者會上稱“動畫產業迎來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時代”,指的就是真人化這個趨勢越來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80

內資券商子公司上市潮起 興證國際今起在港招股

興業證券(601377.SH)9月29日晚公告稱,公司所屬企業興證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興證國際”)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獲批。興證國際方面發給《第一財經日報》的資料顯示,公司將在9月30日正式啟動IPO招股。

這是繼光大證券、東方證券、招商證券之後,年內第四起內資券商赴港上市的案例,也是內資券商分拆子公司H股上市的首例。目前,長江證券也公布了分拆子公司在港上市的計劃,中國平安則透露擬分拆平安證券上市。

興證國際在港招股

去年12月興業證券發布的一則公告,透露了興證國際(8407.HK)赴港上市的動作。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審議通過了初步工作方案,興證國際正在開展分拆上市前相關重組工作。

資料顯示,興證國際是興業證券在香港設立的海外業務平臺,於2012年5月正式開業。業務發展和資質方面,在創立之初,興證國際主要以傳統經紀及保證金融資業務為主。目前,公司業務條線已擴展到包括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證券自營及私人財富管理等多領域;架構上則設有興證國際證券、興證國際期貨、興證國際融資、興證國際資產管理、興證國際財務、興證國際投資和興證國際私人財富管理等7家全資子公司。

首次嘗鮮內資券商分拆子公司境外上市,興證國際此次上市方案也引發了行業關註。具體步驟上,將通過“重組+增資”兩步走,興證國際實現了此次的境外上市。

據此前公告,興證國際作為上市主體,將承接興證(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興證金控”)持有的各附屬業務公司股權。按照香港市場的通行做法,雙方各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全資子公司,並完成業務和資產的轉讓。

隨後,興證國際還迎來股權架構的上市前調整。

一方面,興業證券通過興證金控對興證國際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後,母公司興業證券的控股比例不低於興證國際境外上市前總股本的68%。而另一方面,為完善興證國際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母公司還通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引入第三方投資者方式對興證國際進行增資擴股。兩種增資方式對應的持股比例,將分別不超過興證國際上市前總股本的10%、22%。

興證國際.JPG

附:興證國際完成重組及增資後的股權結構

經歷“兩步走”後,興證國際在9月30日啟動招股。興證國際方面表示,此次招股價區間在1.18港元至1.39港元,募集金額規模約為11.8億港元至13.9億港元。按此前公告的規劃,此次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增加興證國際資本金、補充營運資金,擴大業務規模。

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潮起

內資券商赴港上市在近兩年漸成趨勢,目前已完成A+H股架構的內資券商已包括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光大證券和東方證券。本月,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也先後發布公告,公布H股上市計劃。

與整體赴港上市不同,興業證券此次選擇分拆子公司的形式。興業證券方面對此曾表示,境外上市將為興證國際獲取獨立融資平臺、提升海外市場影響力、吸引專業人才加盟,在香港以及其他海外地區更好地發展證券業務。同時,母公司也能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其他業務板塊,促進公司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

這一模式也在內資券商中迅速得到呼應。今年8月9日,長江證券公告稱,擬長證國際金融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擬用於增加長證國際金融資本金、補充營運資金,擴大業務規模。與興證國際的上市方案類似,長證國際金融將作為擬上市主體,承接長江香港目前持有的各附屬業務公司股權。

內資券商分拆子公司的趨勢或還將進一步推進,而在興證國際的上市方案中也透露了這一操作的相關標準。

據興業證券此前公告,在證監會《關於規範境內上市公司所屬企業到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有關上市公司所屬企業到境外上市具有明確條件約束。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在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此外,上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內發行股份及募集資金投向的業務和資產,應未作為對所屬企業的出資申請境外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合並報表中按權益享有的所屬企業的凈利潤和凈資產,應未超過上市公司合並報表凈利潤的50%、凈資產的30%。

同時,上市公司與所屬企業不存在同業競爭,且資產、財務獨立,經理人員不存在交叉任職。上市公司及所屬企業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關聯人員持有所屬企業的股份,未超過所屬企業到境外上市前總股本的10%。上市公司也不能存在資金、資產被具有實際控制權的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及其關聯人占用的情形,或其他損害公司利益的重大關聯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