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航運業整合重組潮起 運力過剩如何突圍

今年對於全球航運業來說,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兼並重組”是最大的關鍵詞。

從今年1月份開始,中遠、中海兩大國內海運集團重組,中外運長航集團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法國達飛收購東方海皇,赫伯羅特收購阿拉伯聯合輪船的一系列兼並重組就接踵而來,除此之外,韓國最大的航運企業申請破產保護,全球航運聯盟也開始分化和重組。

競合格局重整的背後,是航運企業每況愈下的經營現狀,面對航運業的持續低迷,航運企業未來將走向何方?

 

航運整合重組潮

今年2月18日,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意味著醞釀大半年的兩大航運巨頭的重組合並終於落幕。

在此之前,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一直是國內航運業的前兩大巨頭,也是主要的競爭對手,合並後的新集團,員工數達到了11.8萬人,總資產更是達到人民幣6100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和資產重組,難度可想而知,為此,兩大海運集團的整合是先從劃分幾家上市公司的業務板塊開始。

去年年底,兩家集團旗下的中國遠洋、中海發展、中海集運與中遠太平洋四家上市公司,就簽訂了一系列資產重組交易和服務協議。這一系列重組方案共涉及資產交易74項,交易金額600億元人民幣,堪稱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為複雜的交易。

“先從業務板塊開始,也是吸取了中外運和長航當年合並的教訓,當時兩家公司宣布合並後,一直整而不合,最後陷入集團整體虧損,上市公司被迫退市的尷尬。”多位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值得註意的是,早在七年前就實施重組的央企中外運集團和長航集團,各業務板塊的整合工作在新集團掛牌後一直沒有實質啟動和推進執行,相反,長航系下的油運上市公司還走向了退市的結局,最終,中外運長航集團被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

有了中外運和長航案例的借鑒,中海和中遠的整合在今年內就在實質性的推進。3月1日,中國遠洋的全資子公司中遠集運和中海集運簽署了一系列集裝箱船舶和集裝箱的租賃合同,標誌著兩家公司正式實施業務重組。

6月6日,中遠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標誌著中遠海運的業務重組整合工作也有了實質性進展。

9月8日,中海集裝箱運輸股份有限公司(601866)正式更名為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意味著中遠海運發展的揭牌,意味著公司金融產業集群正式組建完成。

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最新信息,目前中遠和中海集團的集裝箱航運資產重組已經接近完成,其中國內網絡的重組已經完成,國際網絡的重組正在進行,包括運輸船隊和口岸服務機構的整合,一旦整合完成,也有利於進一步降低成本,比如航線網絡這塊,就將節省2億美元左右的成本。

 

運力過剩的突圍路徑

國內兩大航運央企的合並,意味著新的航運巨無霸“中國神運”誕生。新集團成立後,在運營規模上擁有多個“世界第一”:分別是船隊綜合運力8532萬載重噸/1114艘,幹散貨自有船隊運力3352萬載重噸/365艘,油輪運力1785萬載重噸/120艘,雜貨特種船隊運力300萬載重噸。

此外,在集裝箱碼頭、船隊等方面也是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在全球的集裝箱碼頭將超過46個,泊位數超過190個,集裝箱吞吐量9000萬TEU,排名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銷量超過2500萬噸,排名世界第二;集裝箱租賃規模超過270萬TEU,居世界第三;集裝箱船隊規模158萬TEU,居世界第四;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接單規模以及船舶代理業務也穩居世界前列。

不過,盡管在規模上已經全球領先,但如何更好的實現1+1大於2的整合,應對航運市場運力過剩的挑戰,仍有待市場的檢驗。

今年以來,航運業的外部環境繼續低迷,由於波羅的海國際幹散貨運價指數(BDI)、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均在今年創下歷史新低,中國遠洋上半年虧損72億元,公司還預計2016年的集裝箱運輸市場供需矛盾不會得到根本性緩解,需求低速增長很可能成為常態,同時船舶大型化壓力進一步加大。

“由於對航運產業供需狀況認識的弱化,2011至2015年,年均投資造船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持續的運力快速擴張,導致供需嚴重失衡,截止到2015年,全球幹散貨運力過剩率達30%以上,集裝箱運力過剩達25%,油輪運力過剩達20%。今年初BDI和CCFI雙雙跌至歷史新低(BDI 290點、CCFI 632點)。受持續低迷的影響,航運公司業績惡化、資產縮水、負債增加、有的公司宣布破產,產業平衡被徹底打破了。”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在剛剛舉行的國際海運年會2016發表演講時候坦陳。

許立榮認為,“共享經濟”將引領航運經營模式的創新,從班輪聯盟的共享船舶、共享集裝箱、共享艙位,到油輪、幹散貨船市場的聯營體,都與共享經濟的理念不謀而合。

今年5月,韓進海運、赫伯羅特、川崎汽船、商船三井、日本郵船和陽明海運等6家集裝箱航運企業也宣布成立全新的聯盟THE Alliance,使得全球集運市場開始從四大聯盟轉變成“三國演義”。

“在這一代的夥伴關系當中,聯盟所尋求的利益跟以前是不一樣的,”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主席馬里奧?科爾德羅對記者分析,第二代的集裝箱班輪聯盟有四個特點,第一是船舶分享,第二是運營中心,第三是信息共享,第四則是聯合采購。

事實上,“抱團取暖”已經成為航運企業突圍的一個主要方向和路徑。近日,中國船東協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中國港口協會、中國口岸協會就在國際海運年會上簽署“國際航運合作機制”框架協議,抵制行業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倡導共建合作共贏的開放夥伴關系。

而許立榮則指出,航運業未來的另一拓展路徑,就是對水運、碼頭、倉儲、物流、內陸運輸等節點的產業鏈的整合,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全程解決”服務。

值得註意的是,加大全球海外碼頭的布局,已經成為中國遠洋關註的重點之一。去年10月份就收購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集裝箱碼頭65%的控股權,今年3月初,希臘審計法院又批準了將比雷埃夫斯港港務局67%的股權出售給中國遠洋海運集團

“中遠經營碼頭業務有船隊方面的優勢,但我們和國際上一些領先的碼頭投資公司相比,在海外的營運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時任中遠太平洋總經理的邱晉廣告訴記者,“未來的投資重點將圍繞像希臘這些已經投資的,或者新加坡這些占股權比較大的平臺周邊項目延伸,此外,西北歐一些重點港口也是我們關註的區域,非洲、拉美一些地區我們也在加大投資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32

零售大變局:線下倒閉潮起,電商巨頭為何愛上實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8/163504.shtml

零售大變局:線下倒閉潮起,電商巨頭為何愛上實體?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

零售大變局:線下倒閉潮起,電商巨頭為何愛上實體?

到底線上和線下,哪個才是未來的主流呢?

來源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作者 | 梁雲風

近日,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華爾街證券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在《2017年互聯網女皇報告》提到,線下零售店倒閉數量打破了20年來的紀錄,但亞馬遜等電商巨頭卻“逆勢而為”開設線下實體店,且數量越來越多。

中國的情況也一樣,雖然目前中國電商在全球各大市場中滲透率增長最快,占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但包括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電商巨頭在零售業電商化的熱潮中紛紛布局線下零售店。

玩轉線上的電商巨頭們將目光投向線下讓很多人看不懂,線下不是房租貴、服務差、利潤低嗎?它們看中的到底是什麽呢?

幹倒線下書店後,亞馬遜也幹實體店

31

近日,華爾街見聞的一篇文章提到,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營,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的兩家實體食品雜貨店正式營業,同時亞馬遜還在紐約新開了一家實體書店。目前亞馬遜共有7家實體書店,未來還計劃再開6家。

盡管在中國不是很成功,但亞馬遜在全球,是當之無愧的電商鼻祖。去年亞馬遜銷售額達1,360億美元,據研究機構Slice Intelligence統計,該銷售額占2016年美國線上銷售額的43%。得益於業績的持續向好,今年4月份,亞馬遜股價一度升破900美元大關,刷新歷史新高,這讓亞馬遜CEO Jeff Bezos成為了全球第二富有的人。

在零售業紛紛轉戰線上的情況下,亞馬遜卻開始深耕線下,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一個重要的數據是,看似線下零售被線上步步緊逼,但從占比來看,卻是另一番情形,eMarketer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零售額為22萬億美元,而電子商務零售僅占了1.9萬億美元,不到10%的比例。中國這樣的電商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才占15%。由此可見,線下零售仍蘊藏著巨大商機。

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

32

在線上競爭白熱化,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稀釋的情況下,京東也將目光放到線下,且連放大招。

4月10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宣布,“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正式出爐,未來5年,京東要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每個村都有。這是繼1萬家京東家電專賣店、5000家“母嬰體驗店”後,京東計劃上線的第三個線下合作項目。

京東的線下布局從當前中國互聯網發展現狀來看也很好理解,美團CEO王興就說:“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占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再依靠網民數量增加來拉動市場已經不現實。”互聯網下半場的競爭已經從人口紅利向用戶價值驅動轉移了,未來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自助化的服務會更受青睞。這也是京東的邏輯,社區便利店顆粒度小,也是離用戶生活更近的服務終端,用社區便利店來經營用戶關系,用服務黏住用戶,將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和互聯網轉型的關鍵,這將是大趨勢所在。

而且應該看到的是,社區便利店、專賣店和體驗店還有線上線下聯動的功效,比如消費者在社區便利店購物,既能享受線上營銷活動的優惠價格直接購物取貨,如滿足在便利店1公里輻射範圍內,也能夠在平臺上下單,購買商品由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務。

未來零售的競爭,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或將是服務的競爭。

小米的“大躍進”:3年1000家實體店

33 

小米是另一個例子。作為線上營銷最成功的互聯網品牌,小米從線上向線下的拓展,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觀察電商大佬們的零售之道。

4月19日小米召開新品發布會,雷軍在發布會上宣布:原來定的5年內開1,000家小米之家的目標作廢,改為:3年內在線下開出1,000家實體店!做線上起家的小米,為什麽這麽自信?在實體倒閉潮下,為什麽小米要狂開零售店?

小米的自信不是沒有根源的。在今年2月份的亞布力論壇上,小米董事長雷軍表示,“我認為小米的商業模式不應該是電商,應該是新零售。”雷軍的新零售,從布局升級線下零售店開始,從2016年2月份開始,小米已經開始加快布局線下零售業務,並且全部是小米自營,到2016年年底,已經開了51家。而在這些自營店鋪中,已經有了七八家月營業額超過1,000萬的店,小米之家已經是全球“單位面積效益”第二高的“實體電商”了(第一是蘋果)。

小米選擇線下的原因也簡單,小米的確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利用了互聯網的快捷進行低成本營銷,獲得了大量的擁躉。但互聯網營銷門檻低,很快就被友商複制,兩三年後,大家都會了,沒有了新鮮感,傳統渠道和線下零售店的鋪開在這時候反而不那麽容易了。雷軍表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就算在手機市場里占50%的份額,在整個市場也只占4%。今天傳統零售和傳統渠道依然是80%的市場,這是小米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麽突破商業模式的障礙。”

馬雲的新零售

34

2016年,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提出未來五大新趨勢: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與新能源,並稱未來這五個新的發展將會深刻地影響到中國、世界,及未來的所有人。關於排在第一位的新零售,馬雲的觀點是,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概念剛出來,還遭到不少制造業大佬的嘲笑,但仔細分析中國目前的零售環境與業態現狀,你會發現有幾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一是線上線下趨於統一化、專業化;二是大型零售體或將面臨整合重組;三是體驗式消費、個性化服務融入消費者生活;四是企業生產更智能、科技化。

而且關心阿里巴巴發展的應該註意到,馬雲是這麽說的,更是這麽做的。

近兩年來,馬雲不斷加碼實體商業,從海淘超市,到O2O的生鮮超市,到開咖啡店,到聯手鵬欣開體驗式商場,再到入股肯德基和拿下區域級商超霸主的三江購物,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宣布達成正式戰略合作,被看成是阿里集團真正落地新零售的第一步。

新零售強調效率、個性和體驗,以體驗為例,提出新零售概念後,馬雲立馬開了家屬於天貓的新零售實體店:就試衣間,整個門店所占面積近2000平,天貓100個熱銷服飾、鞋、包、化妝品品牌,設計出來5大高顏值主題區。

因需而供的新時代

到底線上和線下,哪個才是未來的主流呢?

在電商巨頭紛紛回歸線下的時候,全球最大的線下零售商沃爾瑪卻正在積極進軍線上業務,僅僅在2017年,它在1月份收購shoebuy;2月份將京東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2%、收購Moosejaw;3月份收購Modcloth.com……

沃爾瑪進軍電商的理由似乎也很簡單,90%美國人所住的10英里(約16公里)以內都有一家沃爾瑪超市,線下它已經不缺,線上則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的要求,要將互聯網服務至上精神和線下的體驗與便捷相結合。Warby Parker聯席首席執行官尼爾•布盧門撒爾(Neil Blumenthal)說,我不認為零售業已死,但平平無奇的零售體驗已死。

35

紮堆線下的互聯網巨頭們都在拼體驗。以小米為例,小米在將“小米之家”由“服務店”升級為“線下零售店”後,開創了無需店員全開放式購物方式,配件類產品就在貨架上,用戶在體驗完展示樣品,了解產品信息之後就能直接從貨架上拿走並付款,過程中無需店員,大大地提高了店內的購物體驗。

亞馬遜也在通過技術的手段提升購物體驗。亞馬遜的實體雜貨店Amazon Go與傳統零售店有很大不同,各類高科技加身讓顧客能夠拿著商品就走出商店大門,而無需結賬,整個付款過程會自動完成。這家雜貨店用上了機器視覺技術,它可以確定用戶購買了何種商品,通過壓力傳感器與人臉識別技術的結合,整個計價過程就可完成,亞馬遜會直接從顧客的線上賬戶中扣款。

零售研究公司Conlumino總經理Neil Saunders此前曾表示:“結賬通道一直是實體店購物體驗中效率最低的部分。省去這一流程,不但能夠節省大量人力成本,而且能使消費者結賬更加滿意。”

每一個電商巨頭事實上都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它們不僅掌握了海量的消費者數據,還有著深刻的數據、技術理解能力,以及基於這一切開發出來的技術和應用能力。電商巨頭們利用手中掌握著的中國數億網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和居住地等精準數據形成用戶畫像,精準地將商品與用戶匹配。BankRate.com高級經濟分析師Mark Hamrick在點評亞馬遜的線下戰略時說道,“數據正在成為新的原油,一種寶貴的資源。 亞馬遜將其收集的數據整合到線下世界中,目的是擴大其在全球零售業務中的領先地位。

這也是線上線下融合的商業邏輯,電商巨頭將利用收集到的數據為線下渠道賦能,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匹配,用戶剛下單,離他最近的零售店立刻就可以給他送貨上門;甚至用戶還沒有下單,大數據就知道你將會買什麽,從而提前備貨,徹底解決庫存積壓和物流運輸帶來的煩惱。

從線上向線下的拓展,將傳統渠道與新技術融合,未來的零售將更加高效,因需而供的時代也許很快就將來臨!

線下實體店 零售變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598

投資導航:新股潮起 食尾糊攻略

1 : GS(14)@2012-11-18 13:15:40

旭輝的訊號強烈千祈咪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8/18070341
熱錢擁抱港股,沉寂多時的新股市場,亦開始狂歡派對。未來個多月趕上市的新股,集資總額超過500億元。今期「投資導航」除解構打頭陣三隻新股——翠華(1314)、旭輝(884)及卡撒天嬌(2223)的追揸沽策略外,更深入分析熱門新股巨無霸人保集團(1339)及內房股新城(1030),讀者手持新股秘笈,食尾糊話都冇咁易。
2 : GS(14)@2012-11-18 13:18: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8/18070343
以翠華招股價上限2.27元對比2012年3月底的年度純利1.04億元計,其市盈率(PE)高達29倍,相比餐飲股龍頭大家樂(341)的約27倍還高。由保薦人德銀撰寫的報告,則假設翠華2012至2014年複合盈利增長可高達39%,較整體行業的平均一成增長高一截,因而推算集團今年度預測市盈率僅17至22倍,可看齊同業。
卡撒天嬌炒貨源歸邊

惟市場普遍對行業前景有保留,即使22倍PE成立,翠華亦難言抵買。翠華毛利率表面上達七成冠同業,但倘計及租金及工資成本等因素,實質與大快活(052)及大家樂相差不遠;若以三成派息比率比較,更是較同業五至九成遜色。再者,集團計劃未來三年將分店規模增加1.3倍,至約60家,遭質疑步伐過快,加上不斷上漲的工資及租金成本,市場對其持續增長能力亦不表樂觀。
另外,剛截止招股的卡撒天嬌(2223)集資最多1億元,預測市盈率不足七倍,由於細細粒兼貨源歸邊,相信上市後有炒味。不過,集團一早預警全年盈利會受逾千萬元的上市費用拖累而大減,隨時上市即發盈警,散戶宜有賺即走。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
【專家意見】翠華唔抵買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
「翠華最唔值得抽,相信唔少投資者都試過買那些本地名牌,結果因為定價過高而中招的。我其實日日幫襯翠華,但都唔會買。因為股票唔抵買就唔應該買,這個是最多投資者犯的錯。」
3 : GS(14)@2012-11-18 13:19: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8/18070347


【保險股】
有望成為今年集資規模最勁的人保集團(1339),預計最快下周招股,根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人保中期盈利增長幅度,冠絕其他保險業巨頭,加上其主攻產險的獨特性,如定價合理,可作為中長線吸納對象。
截至今年6月底止,人保半年賺49.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2%,總投資收益率4.5%,較去年底擴闊0.9個百分點,同期國壽(2628)、平保(2318)及太保(2601)的投資收益率介乎3%至3.9%,兼且全線出現倒退,人保表現明顯優勝。根據中保監數據,今年上半年人保在財險市場佔有率達36%,穩佔首位,市佔率較第二至第四名總和還要高,龍頭地位毋庸置疑;壽險市場則以8.7%市佔率排行第三。
有傳人保用兩倍以下市賬率作上市前推介,估值較同業普遍接近三倍市賬率平一大截,如作價屬實,必定吸引具實力基金入飛,屆時不妨小注認購作中長線投資。
4 : GS(14)@2012-11-18 13:20: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8/18070351


【內房股】
繼今年初的開世中國(1281)後,再有內房股來港上市,今次更打孖上,包括主打江蘇的新城控股(1030),以及於上海起家的旭輝控股(884),又以後者低估值及高息率較可取。
已於上周五截飛的旭輝,市傳國際配售已錄得超額認購,反應熱烈皆因估值較平,以每股盈利預測不少於0.31元人民幣計,招股價市盈率僅介乎3.5至4.3倍,較資產淨值折讓接近七成。公司承諾上市後派息比率不少於20%,以上限定價計,股息率接近5厘,好過唔少藍籌,有高息打底,下跌風險有限,上市後若升幅不大,可考慮吸納博財息兼收。
新城中期業績差

預計最快於本周招股的新城,集資約2.5億美元(約19.5億港元)。港交所(388)初步招股文件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止,新城中期盈利1.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倒退47%,主要受累於投資物業公允價值收益大減,由去年同期的2.7億元,急降至今年僅110萬元。截至8月底止,集團擁有總建築面積達1370萬平方米的土儲;首8月累計銷售金額為98.5億元,按年增長32%,相當於去年全年的七成。
5 : GS(14)@2012-11-18 13:21: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8/18070355


大牛市時,抽新股往往穩賺不賠,散戶入飛如買六合彩。但今時不同往日,過去一年,共有65隻新股上市,卻有多達18隻在首日失守招股價,至今股價仍然潛水的更多達31隻,比例高達48%。
周大福一年挫三成

近期新股最為人詬病就是公司的質素參差,上市只為抽盡股東的資金。最明顯的例子為克莉絲汀(1210)、西王特鋼(1266)及豪特(6880)。三間公司分別在上市五個月、兩個月及三個月就「閃電」發盈警,盈利能力實令人存疑。股價由上市至今持續不濟,西王特鋼市值已消失近一半,克莉絲汀則跌近三成半,豪特更瀉逾六成。
就算是集資規模較大的周大福(1929),都因為定價過高,上市以來僅一日收於招股價之上,一年間股價已跌了三成多。
不過,部份新股具備基本因素,定價合理,長線其實都有顯現價值的機會。以華油能源(1251)為例,上市時只以下限定價,市盈率僅7.7倍。由於其業務食正頁岩氣概念,在今年6月中開始受投資者追捧,股價已較招股時上升一倍多,是去年底以來少數表現亮麗半新股。
6 : VA(33206)@2012-11-18 13:28:37

我覺得用"抽"呢個角度睇,翠華一定唔係最唔抵抽
7 : GS(14)@2012-11-18 13:29:11

翠華睇到班人唔開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