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炒家風險大,用家反而可以考慮?──「潮流樓評家」的意見(2010/08/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938


由於個別熱門屋苑如太古城、美孚等創出接近九七年高峰的成交價,一片「回到九七」之聲甚喧塵上,摸貨短炒成交逐漸出現,據講還有所謂「摸上摸」、「摸上摸上摸」。而九七年傳出有所謂「十八摸」,當然不是《鹿鼎記》內韋小寶所講的妓院歌調。所謂「摸貨」,是指確認人(confirmor)持有的單位,在物業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後,原買方可找尋另一買家(sub-purchaser)承接單位,到正式成交時(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原買家需確認承接者的身份,一般稱為確認人。摸就是mor的發音。 

不熟悉炒樓操作的讀者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筆者就用拍拖結婚為比喻:某一對男女拍拖時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必嫁必娶?),甚至隆重其事搞個訂婚儀式,那麼他日結緍又是否必定此男此女,而非「情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呢?還是「生雞拜堂」呢?


二手市場的臨時買賣合約有時會加上「必買必賣」條款,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確 認成交,然後還有一段時期後才簽契及支付尾數。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原買家與上手業主之間的事,但在樓市暢旺炒家活躍時,就會出現所謂「特長成交期」。原買家 固然是有心去炒,爭取更多時間來空手套利,對於賣方來說,特長成交期增加交易的風險,尤其是摸上摸,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因交不出錢或其他原因,在市況逆轉時 就有機會「斷纜」而交易告吹。


所謂等價交換,賣方的風險不是白冒的,因為炒家睇好後市,而願意出比市價為高 的價格,換取長成交期,以爭取空手套利的時間。以價論價,同一單位用家一般是爭不過炒家的,因為後者更願意冒風險而出高價。此所以筆者說市淡宜買市旺宜 賣,是從用家的角度考慮,市旺時用家就要與更多炒家爭逐,而且要吃資訊不平衡的虧。


對於炒家來說剛好相反,市淡成交少時是絕對不宜出手的,價格平一點又如何,如果找不到交易對手,實力不足或過度擴充的話隨時周轉不靈。筆者曾分析黎汝遠先生在力寶中心一役寧願壯士斷臂,無謂輸掉機會成本,這才是炒家之道──無機可投,不如蝕多少等下一鋪。


筆者之所以長篇大論講述炒家與用家之別,是因為最近不只一次看到有多人說現水平的樓價炒家風險大,反而用家睇長線可以考慮入市。發表類似意見者明顯是不明白炒樓的運作以及用家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用家將持有物業是以年計甚至以十年計,購入水平的高低就比炒家重要,網上流傳睇足幾年樓都未能決定的「鬼故」,以筆者觀之,就不明白樓市低潮時不買,何以偏偏要在熱火朝天時人有我有參上一腳?用家較長的持貨期,並不表示他們應該在現階段入市,以便坐貨坐足幾年。


真正的炒家當然不需要聽取大教授,大經濟學家的意見,時機一現及時而出,入貨價略為偏高又如何,反正吃的是短期的時勢,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老編小魚兄經常拿所謂「潮流散戶」開玩笑,筆者暫時未看到有沒有「潮流炒樓戶」,卻看到有些「潮流樓評家」。


有人問:「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筆者的答案是:「2009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1,090,600個,2010年七月份有12,957宗住宅交易,以年率計,是14.28%。」對於住公屋的七十多萬個家庭,以及那接近一百萬個不買不賣的家庭來說,樓價高低是無關宏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31

企業家商業代言漸成潮流:最富的「新演員」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58

過去十多年裡,企業家越來越多地成為廣告片主角,這是中國商業文明演化過程中一道獨特風景,他們代言的方式和目的也多種多樣

「真的靠近自己,你明白那些融進你生命的,不是萬科,不是珠穆朗瑪或是乞力馬扎羅,而是走向它們和告別它們時留下的腳印。」

伴著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略帶沙啞的配音,他與毒蛇對視、在迷宮中前行、攀爬雪山等一幕幕場景出現。這是將於2012年4月播出的Jeep新大切諾基廣告片中的畫面。

王石是在2011年哈佛遊學期間接到的代言邀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他表示,一位「氣味相投的好朋友」牽線搭橋後,自己一口答應。「他們請我 的時候怎麼想我不知道,反正我替他們捏把汗。請企業家代言和請影視明星不同,尤其是選一個房地產企業的企業家,這等於是給萬科背書。」

王石是最早涉足商業代言的中國企業家之一。早在2001年,他便為摩托羅拉一款手機代言。此後,他又接拍過德國大眾、陸風汽車、平安保險的廣告片, 到2006年為中國移動全球通代言時,王石的個人形象已在大眾中獲得了廣泛認知——儘管有人仍會誤以為他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王石之外,最近五六年,越來越多的明星商人出現在了廣告片或商業秀場中,儼然成為一股風潮。其中既有馮侖、潘石屹、張朝陽等企業家,也有江南春、雷軍等創業家,亦有徐益忠等知名度有限的製造業主也投身其中。

「比鄧超的代言費還低」

王石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樂於走到鏡頭前,跨界出演,成為各類企業或品牌的代言人,背後既有雙方私交的牽線搭橋,又有可能的商業互惠鋪陳。

在十多年前為摩托羅拉拍攝的廣告片中,王石身著筆挺的西裝,頭髮梳得順溜整齊,站在熱氣球裡,拿著手機一邊旅行,一邊指揮企業後方工作。這一片子製 作並不精良、創意並不出眾,王石的形象也不像今天一樣風格鮮明。但在當時企業家商業代言寥寥無幾的年代,這一廣告依舊引發熱議。

「我沒有專門聘請經紀人去找廣告,我一直在等著廣告來找我。」王石說,面對上門者,他有自己的選擇標準,而這個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他接拍第一條廣告時,摩托羅拉通過萬科公關部門發出的邀請遭拒,「怎麼可能讓我們老總給你們作廣告?」當時在中國罕有企業家給人代言的先例。

摩托羅拉並不甘心,「一定要找到王石本人,聽他親口說不」。結果通過關係找到時任萬科董秘的肖莉,其反應是「我們老闆可能有興趣」,王石知道後果真答應了,「一是我有好奇心,想知道拍廣告到底是怎麼回事,第二是代言行為也可以給萬科加分」。

如果邀請企業對萬科有「減分」之嫌,王石就不感冒了,「比如一些熱炒的高科技企業,如果泡沫一破裂,垮掉了,大家就會說,哎喲,萬科董事長代言的企 業垮了。」王石說,他一開始把控風險的原則是「只選世界五百強企業」,但後來覺得「自己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全接外國品牌有點崇洋媚外」,就有了和中移動 的合作。2006年開始,考慮到應給正在成長的新企業一些扶持,於是跟探路者等成長中的國產品牌有過合作。

「如果請演藝明星,此前帕薩特請了姜文,已經請到頭了。」克萊斯勒企業傳播經理江瓊表示。

廣告片由2010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鐘孟宏和其廣告公司操刀,完成拍攝難度並不小,譬如有一個需要與一條象徵慾望的眼鏡蛇對望的鏡頭。王石拍攝時在微博透露,導演原本打算分開拍攝、後期合成,自己卻堅持一步到位。

王石的要價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高。克萊斯勒Jeep品牌高級經理王思聰透露,克萊斯勒沒有主動出價,而是請王石方面開價,「結果反饋回來的金額只 有幾百萬,比演員鄧超為Jeep另一款車型的代言費還低」。具體的支付方式,則是由克萊斯勒捐贈給萬科基金會,首個啟動項目用於泰國詩琳通公主基金會在東 南亞的兒童先天疾病項目。在王石看來,這次「國際化」公益的嘗試,恰是其哈佛遊學的啟發。

為了表示對王石的謝意,克萊斯勒給王石個人送了一台車,並許諾他可以在中國和北美的任何地方提車。

王石之外,最近一些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樂於走到鏡頭前,跨界出演,成為各類企業或品牌的代言人,背後既有雙方私交的牽線搭橋,又有可能的商業互惠鋪陳。

潘石屹雖比王石小一輪(12歲),但他幾乎與王石同步開始商業代言。2002年,其為《財經時報》代言,此後又陸續為LG、SONY、IBM、漢王 等品牌代言,最近一次則是為蘇格蘭威士忌拍攝的系列廣告片。潘石屹曾在一檔電視節目裡說,其代言活動大部分是「經紀人」、好友洪晃幫他接的,「多半是因為 朋友面子,幾乎沒收過錢」。洪晃也說,潘石屹拍廣告最大的動力就是「玩票」。

與王石類似,雖然不收錢,對方也會送些禮品表達謝意。譬如潘石屹出演的廣告片也多在他的地產公司選景。「每個廣告過後,房子就賣得快了,不管這個因素在其中佔了多大比例。」潘石屹說。

張朝陽、丁磊、李開復等人曾共同為中國電信3G做代言。這種代言活動對個性張揚、走娛樂化路線的張朝陽來說是小菜一碟,不過他更願意為自家的網遊產品代言;李開復則被騰訊邀請為微博代言人。此外,陳育新曾為金蝶軟件代言。

企業家個人品牌研究者楊曦淪認為,這些代表著奮鬥、成功、財富和創新的中國富豪們,有著自身的消費價值。成功企業家樂於做代言人,一方面是其自身成長的需要,財富等身之後需要尋找傳播其價值理念的渠道,而做代言是一種低成本的包裝手段,對企業家自身及其代言公司均有益處。

(李伯根/圖)

圈子文化與集體走秀

一些企業家擔心自己被認定為一家汽車公司的代言人,從而不會再收到其它汽車公司品牌活動的邀請。

在代言故事的背後,是商人之間的圈子文化。

最近,劉永好、朱新禮、馮侖、王中軍、俞敏洪和王兵等六位企業家,一起為一款新車做了一組產品推廣大片。這款於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的車型售價兩百餘萬元人民幣,盯準的是中國高端政商消費群體。

拍攝地選在水立方。2011年11月,該汽車公司在太美集團(一家專做富人生意的公司)的一次活動晚宴開始前拍攝,很快完成。

這些企業家願意集體走秀,原因是他們均為該汽車公司俱樂部的成員,「有義務服務於該公司的品牌活動」。該俱樂部是從2005年開始經營的高端客戶俱樂部,音樂圈的譚盾、郎朗,娛樂圈的張曼玉、陳數、張亞東等均在其中。

一些公司的廣告策略是不聘請具體的代言人,避免產品和具體的某個人產生直接的關聯,而一些企業家也避免與某一品牌走得太近,擔心外界稱之為某特定品牌代言人。

馮侖、沈南鵬等企業和投資界的紅人是太美的投資人,還是太美產品的消費者、渠道的搭建者和代言人,亦乃其VIP客戶組織「黑卡會」的會員,這次集體亮相,等於是圈子資源共享。

類似的企業家圈子並不少見,比較有名的有中國企業傢俱樂部、京城俱樂部、泰山會、香港馬會、華夏同學會等。

創新型企業的代言人

江南春為東錦國際集團旗下日加滿功能飲料做代言之前,分眾傳媒剛剛和東錦國際簽署一張標的為5000萬元的獨家廣告代理大單。

除了汽車、通訊等產品喜用企業家代言,另外一些會選擇企業家代言的品牌則多集中在一些創新型、剛剛起步、急需利用名人效應提升企業知名度的創業企業,在這些代言人裡,形象俊朗又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資人往往成為首選。

凡客誠品成立之初請雷軍做代言便是例證之一。據凡客公關部焦紅宇介紹,選擇在商界有一定名氣的雷軍是想突出彼時產品高端商務的定位。當時雷軍正在忙 金山上市,一開始拒絕了邀請,但因為其和凡客創始人陳年的關係甚好,本身又是凡客的投資人之一,最終還是答應了。整個廣告片的拍攝只用了兩個小時。

類似凡客策略的還有獵聘網。這家立志做精英求職平台的網站,在2011年請到江南春、邵亦波做代言。邵是獵聘網的投資人。除廣告片外,江邵二人還錄製了一段和獵聘網CEO戴科彬對談求職之道的視頻。

戴彬科不願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他向江南春支付的代言費的具體數目。只稱是「一筆不少的投入」。「要防止受眾只記住代言者忘記品牌,就要求代言人和品牌非常契合,也要承擔名人的道德風險」,他說,為此還專門在圈裡徵求對江南春的評價,「結果和我的個人印象一致」。

獵聘網並不是江南春代言的第一個廣告。早在2007年,他已是電視螢屏上的熟悉面孔。龍潤普洱速溶茶是其接到的第一個代言邀約。這個廣告在昆明機場 拍攝時,又恰巧被在機場候機的愛國者創始人馮軍看見,之後馮軍也向江南春發出邀約,請其為愛國者一款產品代言。江南春後來代言的廣告還有日加滿、多普達、 中國工商銀行等。

梳理這些廣告代言不難發現,江南春選擇的代言對象,許多是其執掌的分眾傳媒的客戶。譬如在江南春為東錦國際集團推出的日加滿功能飲料做代言之前,分眾傳媒剛剛和東錦國際簽署一張標的為5000萬元的獨家廣告代理大單;而多普達也早在2002年就和分眾有緊密合作。

要做「喬布斯」的溫州商人

「他是個有品位的人,只穿迪奧的服裝,只穿一家意大利定製品牌的皮鞋。」

一線企業家代言的成功案例,刺激了一些知名度相對一般的企業家的代言熱情。「既然王石可以成功,我們也可以試試。」有人這樣說道。

不過,他們更多代言自己的品牌——2011年在浙江衛視投放了多輪廣告的飛雕集團董事長徐益忠即是代表人物之一。

飛雕是溫州一家主要從事開關和插座生意的民營企業。金融危機之後,徐益忠感覺在盤子不大且競爭激烈的開關市場遇到瓶頸,決定「把產品線擴大到整個裝 修水電領域」,並重新包裝品牌。負責飛雕營銷策劃的傑信諮詢合夥人段海波和同事想到了讓徐為自家企業做代言的點子,理由是「徐是個有品位的人,衣服只穿迪 奧,鞋只穿一家意大利定製品牌」。

很難想像,一家製造業企業主親自出演自己公司的廣告片,而且主打「時尚」概念。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徐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漆皮尖頭皮鞋、格紋褲子,帶著鉤花的黑色圍巾,喝著常備在辦公室裡的巴黎水。

「在現在這樣的品牌氣質下,徐參加外面的活動都要挑選,一些普通的論壇就不去了,但一些高端的時尚的場合就要去,比如迪奧的活動。」段海波強調,他的主要方向是把徐打造成「中國的喬布斯」。

這種代言是否能收到效果?楊曦淪的觀點是收穫廣泛的大眾認可較難,收穫更多的可能是一個小圈子裡的知名度和話題效應。

飛雕這支投資百萬以上、邀請香港著名廣告導演梁家驊拍攝、由「純正意大利血統」女模搭檔徐益忠出演的廣告片,在東方衛視等平台播出後,「出去經常有人過來跟我說在電視上看到你了。」徐益忠說,「這種方式能夠提振公司供應商和客戶的信心」。

類似飛雕徐益忠的代言行為在商圈並不鮮見,現在已經是一線品牌的美特斯邦威,最初的形象代言人也是老闆周成建自己。他的這則廣告比王石為摩托羅拉代 言還要早,彼時周成建還在溫州打拚。雖然這種自己代言的廣告策略在區域市場獲得了一些客戶的認同,但意圖進一步做大美邦的周成建後來及時調整了戰略,選擇 了當時初露鋒芒的周杰倫做代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3

Flipboard創始人:數字閱讀是潮流

http://news.imeigu.com/a/1332547860993.html

新浪科技 鄭峻發自美國硅谷

「Flipboard就是要成為蘋果iPad和iPhone的絕配應用」,美國社交雜誌應用 Flipboard創始人麥克·麥克麥丘(Mike McCue) 昨日在加州帕羅阿托的辦公室對新浪科技表示。作為創業者,麥克麥丘是喬布斯的忠實崇拜者;而作為開發者,他的目標就是打造基於蘋果平台的閱讀應用。

Retina將掀起閱讀革命

3月7日,蘋果發佈了第三代平板電腦,2048×1536分辨率的Retina顯示屏是新iPad最大的亮點,264ppi的像素密度已經觸及人眼的極限。致力於改變閱讀體驗的麥克麥丘對此興奮不已,「這會是一款根本性改變出版行業的革命產品」。

3 月16日,Flipboard在新iPad上市首日就推出了針對Retina顯示屏優化的新版應用。麥克麥看來,Retina顯示屏的閱讀體驗優於任何其 他電子設備,足以媲美傳統的紙質書籍;在展示多媒體和多彩內容方面,新iPad要遠遠超過採用電子墨水(E-ink)技術的亞馬遜閱讀器Kindle。

談 到出版行業當前狀況,麥克麥丘認為,Retina顯示屏已經達到了印刷級別,傳統報紙雜誌將不可避免地遭受衝擊,電子閱讀將在未來幾年徹底取代紙質書籍。 「雖然我非常喜歡看紙質書和報紙的感覺,但這是個發展潮流;或許在未來,真正的(紙質)報紙和雜誌將成為一個小眾的精品市場」。

他進一步闡述稱,Flipboard將努力在出版行業的轉型過程中扮演平台作用,成為連接出版商和廣告主的橋樑,以創新的方式在數字閱讀中展現廣告,保證出版商的廣告收入水平,從而維持優質的內容。

目 前Flipboard只在iOS平台推出應用,麥克麥克重申,公司沒有推出Android以及Windows Phone應用的計劃。他解釋稱,Flipboard還是家小創業公司,關注比什麼都重要,蘋果iOS是Flipboard的最佳展現平台,所以基於這個 平台提供最出色的用戶體驗才是公司的重點。

學生心態開拓中國市場

去年12月,Flipboard攜手新浪推出了iPad雜誌的中國版,本週他們又與新浪合作推出了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iPhone應用。iPad版的Flipboard在iOS中國應用商店的新聞類應用排名中始終佔據了前三的席位,而用戶評價保持在四星和五星之間。

麥 克麥丘表示,iPhone版Flipboard並不是原先iPad版本的縮小版,而是根據iPhone用戶的不同閱讀習慣進行了全新設計。 Flipboard為智能手機用戶在碎片化時間的閱讀量身打造了iPhone版應用,借助封面故事(Cover Story)和上下翻頁的創新閱讀方式,旨在讓用戶在喝咖啡、排隊等時間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閱讀。

談到中國,麥克麥丘坦承這是個巨大而又複雜的市場;「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市場,也會是我們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但這裡有著不同的文化和市場環境,我們在這裡還是個初來乍到的學生,新浪是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好合作夥伴。」

與 此同時,Flipboard國際版應用也整合了新浪微博和人人網,與Facebook、Twitter、Flickr等社交網絡一道呈現在 Flipboard雜誌中。麥克麥丘解釋稱:「這主要是考慮到國際用戶的需求,因為新浪微博在海外也擁有巨大的用戶群,而且還在迅速增長,光北美就有接近 百萬的新浪微博用戶,我們無法忽視這個市場。而從目前的反饋來看,用戶對這一改進非常滿意」。

後記:這是麥克麥丘第二次接受新浪科技的獨家專訪。採訪過程中,他多次拿起新iPad,向新浪科技詳細展示Retina顯示屏給Flipboard閱讀體驗帶來的巨大提升。看得出,他對新iPad帶來的出版與閱讀革命潛力充滿憧憬。

令人驚訝的是,麥克麥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濃厚,遠遠大於通常的開拓國際市場級別。他會 通過Flipboard登錄新浪微博查看內容 ,仔細「翻看」Flipboard的中文內容,甚至通過搜索熟練翻出上一次接受新浪科技的專訪稿件。「你寫的不錯,確實很瞭解我」,他說。

這 是個非常有魅力和故事的創業者,專訪他是一種非常愉悅的交流,一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很快結束。採訪結束後,我們閒聊到共同的興趣古典音樂,這個半專業鋼琴師 和我一樣,最愛的鋼琴曲是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你有想過打造一個音樂版的Flipboard應用嗎?」走的時候我問到。他的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亮 光,「我們確實在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3

企業追潮流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20411&sec_id=12187389&art_id=16235925&cat_id=255&coln_id=22

曼谷遊客必到嘅商場 Siam Paragon內有一間大書局,就係「紀伊國屋」,日本零售業在日本國外節節敗退,二十年內,三越、大丸呢啲老牌子已在東南亞不見蹤影,崇光、伊勢丹、東 急嘅力量亦大不如前,奇怪嘅係,呢間「紀伊國屋」賣書啫喎,竟可以走出日本,在外開分店,甚為成功,可見得做生意呢回事,事在人為啫。肥仔K留日三年,有 一個觀察,就係日本公司每逢遇到經營困難,就一定會班師勤王,首先撤掉外國分公司、分店,然後死守國內大本營,點知道過去二十三年,日本經濟爆破以來,國 內消費不足,經營日益困難,反而東南亞、中國就日益興旺,自海外成長市場撤退,回守國內走下坡陣地,就係絕對失敗嘅策略。紀伊國屋逆潮流,走出去,好嘢 吖,日本企業近年屢屢敗走麥城,連新力呢啲大名牌都俾韓國公司打到氣咳,不斷改組,最近又推出一個所謂「四螢幕同一策略」( unified"four screens" strategy,即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手提電腦四大產品),委任首席設計總監管理曬四套產品之設計及包裝,務求爭回市場份額。
日 本大公司傳統以技術掛帥,技術工程師升上高位,因過去開發新產品及產品之生產效率,由工程師做領導人 CEO,比較適當,但自從「蘋果」以產品設計取勝,「用家方便」打開市場之後,三星緊隨其後,日本公司仍然講求技術,未免過時,畢竟依家用家每一年、每半 年都更換新款手機,所謂「耐用」喎,搵人要咩。今次新力搵一位設計師統理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及電視,想來必以市場動向、用家口味為主,摒棄過往由工 程師從「製造」立場出發嘅觀點。
做產品就係要 sell,唔 sell得就冇鬼用,理得佢係精心製造,保證耐用吖,過去十年,老牌大公司以至新興公司產品飽受打擊,數埋就有摩托羅拉、諾基亞、愛力信、雅虎、惠普、新力等等,可見無論公司曾經幾威猛,一旦追唔上潮流,就會陷入受淘汰嘅下滑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5

第二季表現不如預期 第三季展望疲弱 宸鴻觸控面板之路 難擋低價化潮流

2013-08-19  TWM
 
 

 

就在八月六日宸鴻舉行法說會的前一天,瑞銀、摩根大通、麥格理、里昂四大外資已聯手調降公司目標價;法說會尚未舉行,宸鴻就提前籠罩在烏雲密布的沉悶氣壓。

果然,由於高階智慧型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宸鴻第二季手機出貨下滑一六%;平板電腦也因為新舊產品交替造成訂單下滑,第二季出貨減少七成。宸鴻財務長劉詩亮說,平板電腦投單保守,自五月以後訂單就急速萎縮。

其實,市場早已反映平板電腦訂單縮減的利空,從五月底開始,宸鴻股價便自六百元一路走滑。在法說會舉行的當天,宸鴻股價大跌四%,法說會後隔日再拉出一根跌停板,直接摜破三百元大關。

股價破底之後,投資市場的問題很簡單:宸鴻「台股獲利王」光環,究竟只是一時蒙塵,還是會就此褪色?

中低階產品瓜分高階市場

對於問題的答案,宸鴻總經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以樂觀的態度回應,他預期,占公司營收兩成以上的平板電腦產品,將在九月出現新一波需求;而觸控筆電的新產品則可望在第四季量產出貨。因此他定調,宸鴻的營運表現「復甦在冬季」,意味近期的營運低潮應屬短期現象。

不過,看在外資眼裡,答案則是截然不同的模樣。

法說會後,高盛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林良俊出具報告,預估二○一三到一五年宸鴻的每股稅後純益(EPS)分別為三十四.○三、二○.九五、十七.五三元。若這樣的預估實現,那麼,不僅獲利下滑的趨勢明顯,也同時宣告了宸鴻的超高獲利時代已經結束。

此外,巴克萊科技產業分析師葉婉屏也認為,目前宸鴻面臨了近乎「前後夾殺」的不利處境。在需求端,由於高階產品的市場正被許多中低階產品侵蝕,導致訂單需求不佳;在價格端,則面臨下游廠商要求降價,宸鴻恐難維持過去享有的利潤空間。她預期,至少到明年之前,這樣的夾殺困境不易見到轉機。

其實,在高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觸控筆電宸鴻三大主要產品線中,即使後兩者確如孫大明的樂觀預期,能在九月及第四季出現新增需求;但是占公司營收比重近五成的高階手機,如今看來需求復甦仍難期待,從蘋果(Apple)、三星(Samsung)和宏達電手機品牌廠的財報顯示,目前高階手機需求仍弱。

無論是從需求端、價格端,或者是主要客戶的營運表現來分析宸鴻的困境,其實,造成困境的凶手都是同樣一個:中低階產品崛起。

觸控面板需求旺盛,近一年,投入觸控產業的新進廠商如雨後春筍;如今宸鴻面臨友達、群創等面板廠鎖定中低階產品,低價搶單,面板雙虎以非觸控面板廠之姿,研發低價方案,搶食觸控市場大餅,已帶給專業觸控面板廠壓力。

撙節成本、推低價方案因應不僅如此,來自於中國觸控面板的削價競爭,也是宸鴻的壓力。根據業界人士指出,七吋觸控面板平均價格約下滑到十五美元;甚至中國觸控面板廠歐菲光還祭出十美元搶單,讓七吋觸控面板價格仍快速下滑中。

在這樣的情勢下,宸鴻若要擺脫當前的低潮,重返高獲利的榮景,簡單地說,就是要想方設法打贏這場低價化的戰爭。事實上,宸鴻也並非坐以待斃,自第二季開始,已陸續展開因應低價化的作戰策略。

最立竿見影的動作,就是「節流」。由於第二季平板電腦訂單衰退,觸控面板產能利用率同步下滑,宸鴻對人員控制採取被動的遇缺不補政策,員工人數自首季的五.三二萬人,在第二季降至四.九五萬人,一口氣減少三千七百名員工。

此外,宸鴻也將從控制內部費用著手,除了延續第二季的遇缺不補政策外,宸鴻預估第三季人員數可能進一步減少;再者,由於產能利用率較低,加班費也可順勢減少,同時採取廠區產線集中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減少變動成本。宸鴻預估,第三季營業費用能夠降低至二十七億元,比第二季的二十九億元再減少兩億元。

除了節流,宸鴻也著手強化中低階產品線戰力,將開發低成本製程來布局中低階產品線,推出「低價觸控方案」,迎戰來自中國和面板廠的競爭。

劉詩亮表示,低價觸控方案將採取低成本製程,不僅減少部分製程,也可節省材料成本。他舉例,傳統觸控方案的部分產品往往需要二次強化,觸控模組廠商需要對保護玻璃成形進行加工;但在中低價商品崛起後,現在部分NB客戶會選擇「不再二次強化」,因應需求,宸鴻未來也可提供省掉這道製程的方案。

劉詩亮並強調,雖然低價觸控方案的平均售價較低,但相對成本也較低,因此,宸鴻應可以維持一定的獲利空間。此外,他也強調,宸鴻不會參與殺價競爭,避免壓縮獲利。

從節省人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到推出低價觸控方案,宸鴻顯然已清楚看到「低價化」這個當前大敵的模樣;至於這場對抗低價趨勢的戰爭,能否在短期之內獲得勝利,外資雖然態度保留,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的態度仍然頗具信心,他以去年失去蘋果iPhone訂單為例,「當時的險惡環境,我們都能迎刃而解,如今當然也會順利過關。」他說。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訂單驟減——宸鴻第二季各項產品觸控面板表現

應用 出貨量

增減幅度(%) 營收

增減幅度(%) 營收占比

(%)

智慧型手機 -16 -12 47 平板電腦 -70 -53 24 觸控筆電 20 10 14 All in One電腦 80 48 9 註:營收占比不足100%的部分為非消費性電子產品項目

資料來源:宸鴻

台股獲利王光環不再

——宸鴻第二季業績表現

項目 實績 與前一季比較營收 382.85億元 -22.6% 毛利率 14.3% 下滑3.46個百分點營益率 6.7% 下滑5.6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31.4億元 -32.4% EPS 9.02元 -36.4%

資料來源:宸鴻

撰文‧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2

媒體轉型樣板:時尚雜誌《YOHO!潮流志》的電商之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95.html

梁超在2005年10月開始做《YOHO!潮流志》這本雜誌時,並沒有想過廣告模式之外的可能性。他的目標只是想為那些追求新潮穿著、喜愛搭配打扮的年輕男性提供關於潮流的資訊,並以此獲得廣告收入。

那時候,「潮」這個詞在國內還是一個意義上類似於時髦的普通形容詞,而「潮人」也還沒有作為一類特定的人群出現。但確實已經有一部分年輕人受日本和香港等地街頭潮流文化影響,開始嘗試個性鮮明的穿衣風格。

他看準了這批最早的潮流群體對於獲取潮流信息的焦慮和飢渴—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其他專門介紹潮流的平面媒體,香港的潮流雜誌Milk也還未出版內地版本,他們大多只能從網上獲取零散的潮流資訊。因此他在南京成立了一家叫做新力傳媒的公司,開始製作潮流雜誌。

這種對潮流信息的需求很快被證明確實存在。當《YOHO!潮流志》創刊第一期出現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成都四個城市的報攤時,原本預計10%至30%的實銷率出乎意料地達到了60%。創刊半年後這本雜誌開始獲得廣告收入。

梁超很快又建立一個網站來加速這個媒體品牌的成長。「我們的目標受眾群是年輕人,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都是多元化的,因此也需要有更多媒體形態。」

跳出廣告模式
2006年10月獲得鼎暉創投的天使投資之後,他就開始著手搭建網站。這個2007年5月上線的YOHO網站最初被定位為雜誌內容延伸的資訊平台,並輔有與讀者互動的功能。但後來更多的用戶也開始在這個網站上發佈潮流信息,並且更頻繁地互動起來,YOHO漸漸地變成了一個社區網站。

這時候梁超發現,獲取潮流資訊已經不再是這群人唯一的需求了。

在YOHO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如何才能買到他們在雜誌和網站上看到的潮流新品—這些品牌當時在國內只有很少的門店,甚至完全沒有銷售。活躍在YOHO上的潮人們開始希望能有一個便捷的渠道來購買那些令他們眼饞的潮流產品。

梁超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在運營了將近3年的雜誌和網站之後,YOHO已經積累了不少潮流品牌的廣告客戶,這些品牌在完成了前期的市場推廣後本身就在尋找在中國市場展開銷售的機會。

但YOHO當時每年2000萬元左右的廣告和活動收入並不足以支撐其以線下開店的方式銷售潮牌。電子商務也許是更合適的方法。

2004年上線的日本潮牌電商ZOZOTOWN證明了這樣做的可行性。這個專門銷售潮流品牌的電商網站在2007財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銷售收入就已達到了86億日元(合人民幣5.26億),並且淨利潤能有12%。

讓梁超更為自信的是,YOHO以媒體的身份已經在兩年內聚集起了一大批潮牌的直接目標消費者—這些讀者對潮流品牌已經有了不錯的認知基礎,清楚自己適合的風格,並且正在表達強烈的購買意願。

而對於這些長期閱讀《YOHO!潮流志》,或是聚集在YOHO社區網站上的消費者來說,如果這個自己每天用來獲取最新潮流資訊的媒體品牌開始做產品銷售,他們會對這個也叫YOHO的電商產生天然的信任,至少會去嘗試在那裡購買那些原本難以買到的潮牌商品。相比於直接起步的電商網站需要通過市場推廣大海撈針般地抓住用戶,YOHO的電商業務可以在起步時就直接從原有的媒體品牌導入一大批顧客。

要跳出媒體產品的廣告模式,嘗試做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對於梁超和一直負責雜誌及網站運營的新力傳媒團隊,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在計劃和視野之外的事情。

2008年6月,看準了用戶需求並拿到鼎暉和貝塔斯曼第二輪融資後,他在YOHO的導航欄上加入了一個叫做「YOHO!有貨」的入口,正式推出了電商業務。這個B2C模式的電商網站以經銷、代銷和聯營的方式引入了近百個潮牌,每個品牌銷售的貨品都經由買手的挑選和配比,之後由YOHO統一倉儲和物流配送。

「但我們甚至不知道一個電子商務團隊的架構應該是怎樣的。」梁超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YOHO!有貨」都是依靠一個媒體人主導的團隊在摸索運營。

遭遇瓶頸
在2011年之前,「YOHO!有貨」的電商運營團隊一直屬於yoho.cn網站下的一個部門。這個五六十人規模的團隊被分成三個組,分別負責客服與物流、產品與市場,以及技術。

這是現在負責電商業務的副總裁鈕叢笑在2011年初加入YOHO時看到的現狀。「這完全不像是一個電商公司的樣子。」在這位曾經是噹噹網CTO的電商人的常識中,客服與物流就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團隊,客服負責回覆用戶、處理投訴以及訂單審核等任務,而物流則需要兼顧倉庫管理、及時發貨、送達效率等職責,有完全不同的KPI考核指標。相類似的,負責市場的也應該是一個獨立團隊,系統性地為網站制定推廣策略,而不是和產品買手團隊的職責混在一起。

最初運營的三年,這種缺乏系統性的分工和管理讓「YOHO!有貨」一直都沒有建立起流暢的購買體驗。甚至由於與Yoho.cn社區共用的服務器頻頻宕機,以及訂單審核職責的不明確、庫存數據不對應,最糟的時候訂單發出率只有55%,大量用戶下單後無法收到商品。

更為侷限的是,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盯著將原有雜誌和社區的受眾轉化為「YOHO!有貨」的目標顧客群。作為當時市場推廣的主要手段,百度關鍵字的投放都集中在與產品直接相關的品牌詞,以及YOHO本身的品牌上,而對於「潮流」、「潮品」這樣的衍生詞並沒有投放。就像他們最初審視自己做電商的優勢時 想到的那樣,「YOHO!有貨」這個品牌在那些熟悉潮牌的資深潮人中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重點也就是要讓這群人在搜索他們鍾愛的品牌時找到「YOHO! 有貨」。

但資深潮人這個群體畢竟規模有限,在2010年「YOHO!有貨」的銷售額達到2500萬時,用戶增長已經出現了瓶頸—這個銷售額規模在現在的淘寶店中也只能說表現平平。

在2011年年中的一次用戶調查中,通過《YOHO!潮流志》知道「YOHO!有貨」的消費者比例高達40%。這並不是一個好兆頭。「如果要依靠 《YOHO!潮流志》的知名度來給『YOHO!有貨』帶客流,除非是雜誌發行量能夠不斷增長。顯然不可能是這種玩法。」鈕叢笑說。

這也是梁超找到鈕叢笑的原因。即使在電商的運營上還十分外行,YOHO的電商收入與廣告收入也已相當。而在2011年前後大批電商興起的背景下,相比於廣告增長的空間,「YOHO!有貨」看起來有更好的前景。

產品是核心競爭力
早期投資人也認為「YOHO!有貨」還有足夠的潛力。「『YOHO!有貨』上一件T恤的單價在100至200元左右,是凡客等普通服飾類電商的數倍,但這裡的消費者出於對設計師和品牌的喜愛,就是願意為這裡的產品支付溢價。並且他們的貨品八成以上都是獨家售賣,沒有價格上的競爭對手。」鼎暉創投執行董事李牧晴說。

鼎暉最初投資YOHO時更多的是好奇為什麼年輕人會願意花10元錢去買一本Catalogue(商品目錄)。而現在,對於潮人們願意以數倍的價格買衣服,他們也同樣看到了YOHO的競爭力。

關鍵是如何把這種支付溢價的意願轉化成銷售額。在拿到祥峰投資的新一輪融資後,梁超開始在零售和電商行業尋找更為專業的人來做「YOHO!有貨」。除了鈕叢笑,他還找來了原卡西歐中國董事總經理丹敏行擔任戰略顧問,以及阿迪達斯三葉草中國區的零售負責人管理品牌合作和推廣。

向電商公司轉型
作為電商業務的負責人,鈕叢笑重新組建了一個150人的團隊,並按照通常電商公司的架構劃分為產品、市場、策劃、物流、客服和技術等幾個部門,為每個部門設立了獨立 的KPI考核指標,理順後台流程。同時,他將「YOHO!有貨」從yoho.cn下獨立出來,註冊了域名,並以銷售為導向進行了全面改版—早期的 「YOHO!有貨」頁面上有大量空間仍與雜誌、社區的內容運營相關,產品展示的效果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鈕叢笑還重點對「YOHO!有 貨」的市場推廣策略進行重新設計,將原有數千個百度關鍵詞投放增加到65萬個,增強了在媒體和線下活動的曝光率,並在主要的社交網站都建立賬號與消費者互動。「我們在網絡上建立起了一個個磁力體,它們互相呼應,並且可以讓消費者在各處都找到YOHO。」鈕叢笑說,這種市場策略並不需要「燒錢」式的投放,每年的市場費用能夠控制在10%以內,投資回報率為1:8。

通過這種延伸到狹義潮流圈之外的推廣手段,根據雜誌品牌找到「YOHO!有貨」的消費者比例下降到19%,新客比例上升到80%。

原有的產品買手制在規模擴張中也發揮了作用。依靠數據分析,「YOHO!有貨」在從買貨到銷售的環節中將商品的正價銷售率控制在60%以上,剩下的則分批次以八折或五折銷售,這就很好地控制了庫存和毛利率。去年,電商業務實現盈利,並且銷售額達到3億。

「YOHO!有貨」越來越像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在鈕叢笑的計劃中,「YOHO!有貨」今年將要實現5億的銷售和5000萬元的盈利,而在2014年銷售 規模將達到12億。「這並不是一個拍腦袋的數字,而是我們根據過去兩年的新客增長規模、重複購買率、客單價等數字測算出來的。」

鈕叢笑稱,在目前200多個進駐的品牌之外,要是「YOHO!有貨」需要引入新的品牌,都會嚴格根據目前的品類和價格帶缺口補充,而不是盲目引進。

他還打算將庫存的控制放到更前端。7月底,「YOHO!有貨」在上海舉辦了一場針對普通消費者的線下品牌預售會,然後根據訂單來生產和進貨,避免庫存和折扣銷售。

YOHO明年還計劃在南京開出第一家實體店,除了將預售的模式常態化,鈕叢笑預計這個店將更多地成為一家品牌體驗店。「實體店是在線下吸引消費者的市場 推廣渠道,這個店將不會直接銷售產品,而是會通過各種科技感和體驗性的互動內容將更多的消費者帶到我們的在線商城中。」

堅持媒體的靈魂
但作為YOHO整個品牌的CEO,梁超並不想讓它成為一家完全的電商公司—雖然目前電商的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80%,未來可能會達到90%。

集中大部分資源做電商之外,他還從香港的一本知名潮流雜誌Milk引入了團隊,對《YOHO!潮流志》以「Play and Learn」的思路進行改版,並在今年3月推出了女刊。

「媒體的部分一直會是YOHO的靈魂。雖然以後它在我們的業務佔比中會進一步縮小,卻會起到非常關鍵的潮流引領者的作用。」梁超說,他希望保留媒體的觸角來繼續尋找未來潮流生活方式的最新改變,這也許能幫他找到下一個商業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78

【敗局】凡客迷失解讀,在引爆潮流之後如何生存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2/144309.html

本月,凡客宣佈將旗下物流公司如風達出售,進一步實施瘦身計劃。年初的二月,在老同事雷軍的支持下,陳年完成了G輪——也就是第七輪融資,但是似乎仍然沒有復活興奮的跡象。記得在2010年底,我參加央視二套在京郊的一次座談會,陳年與劉強東比鄰而坐,一家宣稱要沖100億元,一家剛剛拿下15億美元融資,兩人風頭齊肩。然而,三年即降,京東躍升互聯網企業營收第一,凡客只排名第二十一,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網絡購物佔比中,凡客的市場份額僅為京東的二十分之一。

凡客是一家出手不凡的企業,它的模式沿襲於上海那家突然夭折的PPG,並通過攻擊對手的方式承接了後者所有的市場遺產。它所切入的都市服飾業又是中國網絡購物的最大基本盤,2010年的那套凡客體廣告令人驚豔,更要緊的是,它從一開始就是風險投資催化的作品,得到了美元資本的熱烈加持。

在創業的前三年,凡客符合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一書中提出的所有原理:由專家、網絡極客和粉絲共同推動概念的誕生(個別人物法則);以精準的消費者定位撬動市場的熱情(附著力法則);通過明星效應引發非理性、圍觀式購物(環境威力法則)。2010年底,我第一次見到陳年,正是他完美地引爆了流行的那個時刻。

接下來的三年,陳年面臨的問題是,在流行被引爆之後,一家引領了潮流的企業如何讓自己成為「正常的盈利性組織」。也是在那次座談會上,央視二套與我商量,希望製作一部以互聯網商戰為主題的大型專題片,凡客在第一次選題會上就被確立為採訪重點。可是,當節目終於在今年初播出的時候,對凡客的觀察跟蹤,已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轉,這真是一件讓人唏噓的事情。

 

格拉德威爾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互聯網狀態下流行被引爆的幾種路徑,不過他卻並沒有去揭示另一個、更底層的問題:流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如同「流行」的字面呈現所示,它「既流且行」,是不確定的、是運動中的,而且未必按預想的方向衍生及變異。因此,引爆者如何將流行控制住,導向為一種可以被量化和可持續運營的商業能力,便成為一個更實際、也是最終具有價值的過程。

從這一角度考察凡客的最近三年,我們發現了陳年的四個「迷失」:第一,在流行被引爆之後,凡客突然在品類上迷失,其產品從主打的襯衫、T恤和帆布鞋迅速擴展開去,似乎想要涵蓋所有的年輕商品,最後甚至出售拖把、菜刀;第二,在品牌銷售和平台銷售之間出現模式抉擇的迷失,由一家專業垂直的電商模式向平台猛烈轉型,公司定位漂移模糊;第三,在規模和產業鏈上迷失,為了一步邁入「百億俱樂部」而不惜製造泡沫,營收、業務鏈條及人員規模無度擴大;第四,在實業經營和公司上市之間迷失,急於套現和製造神話的風險投資以它的貪婪吞噬了成長的理性和耐心。

事實上,凡客並沒有犯下什麼獨特的錯誤。回望三十多年的公司史,在不同的階段和行業,出現過很多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爆了流行的企業和品牌,譬如保健品行業的腦黃金、昂立一號和三株,電子產品行業的愛多、波導和夏新,白酒行業的秦池、酒鬼,服裝行業的杉杉、美邦等等,它們中的大多數均沒有闖過「引爆流行之後」那道檻。而在互聯網經濟領域,也可以列出一排正在經受考驗的年輕企業,譬如豆瓣、拉卡拉、ZAKER、糯米網、陌陌、今日頭條,甚至包括不久前一位90後同學引爆的臉萌。

日前研讀優衣庫的案例,不時將它與中國公司,特別是凡客做對照。與凡客模式相比,堅持門店發展的優衣庫似乎並不新潮。然而,就在絕大多數服飾品牌紛紛關店轉型的今天,優衣庫在中國區的門店數目卻從2011年的80家增加到了320多家。這家誕生於日本小縣城的服裝零售商,在柳井正的領導下,僅僅用三十年時間便成長為亞洲最大的服裝企業,柳井正甚至成為了日本首富。

優衣庫成功的秘訣似乎正在於:鎖定青年都市白領,以優質廉價和快速更迭為策略,迅速引爆了新一輪的流行時尚。1998年,以一款薄絨衫風靡全日本,在隨後的十幾年裡,優衣庫並沒有成為持續的流行引爆者,相反,柳井正通過供應鏈系統的優化,不斷提高後台支持能力和銷售預測能力,將流行的優勢逐漸轉化為銷售的常態。優衣庫的品牌姿態新潮但並不異端,連柳井正自己也承認,優衣庫在款式迭代和時尚創新上,不如H&M和ZARA,可是優衣庫的產品性價比很高,其他品牌同樣質量的產品加價比率是優衣庫的兩到三倍。

在柳井正看來,「公司的變革雖然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但是如果太過激的話,就會趨於形式化,從而忽視變革公司組織的基本目的,如果那樣的情況發生,這家公司就已經站在了失敗的邊緣。」

商業是一場持久戰,一開始比的是靈感、勇猛和運氣,接下來拼的是堅忍、格局和理性。日本記者谷本真輝為柳井正寫了一本書,書名是柳式的口頭禪——「一勝九敗」,這個詞送給拚鬥中的陳年兄,也是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02

專訪85後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潮流生活小百貨如何做到估值上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4/145430.html

泡泡瑪特(POP MART)的CEO王寧,出生於1987年,北京大學MBA。到今年,他一手創辦的泡泡瑪特已經4年多了。這是一個看起來略帶內秀,講起泡泡瑪特來卻滔滔不絕的男生。2014年5月泡泡瑪特獲得香港上市公司金鷹商貿集團數千萬元人民幣B輪融資。此前,泡泡瑪特還接受過來自國內著名天使投資人麥剛以及啟賦資本的兩輪融資。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互聯網領域或者打著互聯網標簽的創業大潮中,主戰場從線下開始做的越來越少。王寧就是後者中的一份子。這位在大學時代就曾做過校園紀錄片、開過格子鋪的男生,細細算起來,他的創齡已經七八歲了。和以前的小打小鬧相比,如今,泡泡瑪特已經是估值上億的大企業,他是如何做到的?看著同一個天使投資人的黃太吉紅透了半邊天,他卻按兵不動是為什麽?以下就是i黑馬專訪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口述整理。

 

 

\零售的核心遠不止“賺取差價”

正如英文名POP MART,我把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簡單概括為“潮流生活小百貨”,時尚潮品的一個“大超市”。

靈感來源於近些年,香港、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潮流產品品類化革命。因為隨著shopping mall的發展,中國的零售業也會從品牌化像品類化發展,拿百貨化妝品舉例都是一個品牌櫃臺挨著一個品牌櫃臺,到了shopping mall時代化妝品一個絲芙蘭就可以了,數碼產品一個順電就可以了,POP MART就是要做潮流創意產品這個品類的平臺。

為什麽這種模式受追捧,抑或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家品牌和泡泡合作,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可以幫助他們增加坪效。過去一個品牌要想建立起來,首先要有自己的門店,要做自己的裝潢。比如說一家賣雨傘的,在我這里放兩個架子就完全搞定了,如果自己做門店很多是得不償失,或者是沒法做到的。

我們通過和這些大的品牌的中國代理或者二三級渠道合作,甚至讓買手去國外直接采買的方式,將最新潮、最有型的產品集中到泡泡瑪特里來。你可能只是想買一支筆,但是來到泡泡瑪特之後,看到筆筒不錯,帶一件,一會兒又看到鼠標墊不錯,又帶一件,泡泡瑪特就建立這樣一個場景,讓消費者可以買到改善生活細節的各種小玩意兒,從而形成一種集合式購買勢能。這樣下來,每位顧客的單價會在100-150左右。

之所以說,泡泡瑪特的核心不在於差價,我認為,我們的核心更多的是搭建一種不可複制的場景,提供一種輕松愉悅的購物環境。如果拼價格,我們是和淘寶等線上電商沒法較量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的線上遲遲沒有大的動靜的原因。同樣是一個牌子的拍立得,我們在線上沒有任何競爭力。

目前,泡泡瑪特面向的主流用戶是15-30歲的年輕人,性別比例大致為7(女):3(男)。涵蓋了大的品類有六七種,每個店鋪有三四千個SKU(Stock Keeping Unit 用於區分單品)。除了一些大的品牌如HelloKitty、ZUNY、NICI,還包括10%的自由品牌以及30%的OEM(代工生產),我們最近和麥兜簽訂了獨家授權的協議,未來市面上的正品麥兜都將會出自於泡泡之手。坪效做到了2000-4000,和快銷品差不多。
 

\線上是大勢所趨,泡泡瑪特只是想多攢一些優勢

線上在大勢所趨,泡泡瑪特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我們只是想多攢一些優勢。泡泡瑪特之前在線上也做過一些嘗試,基本上都是在虧錢做。現在線上引流的成本越來越高,在淘寶上做廣告,砸個一百萬,只能起到短暫的效果,但是線上產品的價格大多比線下還便宜,我還要包郵,送貨上門,怎麽算線上都是不如線下的。現在市場上,做電商,打得還是價格戰,因此假貨很多,包括微店商,我認為,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機。可能再過幾年,中國會和國外一樣線上線下統一價。甚至日本的線上價格會貴一些,因為還要給你送貨到門,具有附加服務。那個時候才是最好的時機。

在任何時候,回歸到商業本質才是最健康的形式。泡泡瑪特會通過線下,慢慢先把規模做大,這樣會有更多獨家經營權和獨家代理權,這樣,即使放到線上,唯一正品還是在泡泡瑪特,我們在線上的優勢就會慢慢積攢。

泡泡瑪特關於走向移動互聯也有自己的思路。我們之前做過一個公共賬號,感覺還不錯,這次金鷹集團融資後,我們會利用那邊的技術優勢,好好得運營一下。我理解的移動互聯網的未來是基於運營角度和客戶角度,當用戶深度參與到零售的環境中,從最開始的買賣關系,發展為粉絲,最終參與到品牌運營當中,成為半職員。比如說,我們曾多次在微信上發起任務,因為微信接口有問題,未來我們會做自己的APP,加入我們的APP後,不僅有會員身份,還可以申請成為我們的買手。比如說一件產品共4個顏色,買手去評判哪個顏色最受歡迎,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用戶的參與度,而且還能大大降低我們的庫存量。用戶的參與會有相應的獎勵機制,實現線上線下打通,同時當一位用戶參與過某件產品的評測後,當推送到她的手機端,她的賬戶上又有獎勵的折扣,最終她購買這件產品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

因為我們提供的東西,是特別有意思的,時尚潮品,女孩子們特別願意參與,因此最終我們會通過潮人指數、積分、遊戲獎勵,打造一個商業閉環。現在我們還有很多想法,等再過兩個月,我們的SAP(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系統,我們就會將想法一一落地。

牽手金鷹,期待今年的蛻變

其實,這兩年整個零售業的大環境都不是很好,大多數人都在走下坡路,去年的財報,中國零售業很多公司都在虧損。其實這未必不是好事,說明,中國的零售業在重新洗牌,那些沒有文化,沒有品牌的公司註定會被淘汰掉。

今年的泡泡瑪特將實現一次重大的突破升級。因為金鷹集團的投資,泡泡瑪特不僅獲得大量的資本支持,更重要的是金鷹的管理系統和經驗讓泡泡瑪特從一個非正規化管理的公司,變成各方面都按照上市公司標準重新調整的正規軍。

今年,到年底的時候,泡泡瑪特的線下店會增加到15家,其中北京到年底會開到9-10家。其中王府井APM里會有一家666平米的中國最大的泡泡瑪特實體店。我們和錢方合作,到時候店鋪里會有虛擬的眼鏡,虛擬的試妝、試裝裝置,給用戶更加不可複制的線下體驗。9月份,天津和江蘇各有一家會正式營業。因為金鷹的資源傾斜,預計今年,江蘇會開5家線下店。

我常和人說,做生意像下棋分為兩種,一種是象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騰訊出現就要幹掉MSN,微信出現,來往就很難存活。一種像圍棋,拼得是跑馬圈地,占的是市場份額。一家麥當勞,占到市場很大一部分也沒關系,我開個餃子館,月入百萬,還是能美滋滋的活著。我覺得圍棋生意更適合初創者,泡泡瑪特也會在未來,在時尚潮品領域做出自己的一片領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71

創業者擦亮你的眼睛:2015年14個最“招財”的技術潮流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6/148762.html

i黑馬:哪些技術是可能在2015年爆發,並且持續不斷增長直到2016年,並讓從事相關領域的企業一夜暴富?要想得到答案,我們必須追本朔源研究一下IDC、Gartner和Forrester這類頂級咨詢公司的研究成果。
\1、 防禦黑客險

\Forrester預測,像塔吉特(美國的一家著名概念商店)、家得寶以及索尼無不將收到黑客的攻擊。

2015年,黑客將侵入60%甚至更多著名公司的網站。零售業公司也不得不花費比當前兩倍多的電腦來進行網絡安全防範。

各大公司將無一例外地投入一個億美金在黑客防禦險上。

2、 智能手表將會打敗智能腕帶

\Gartner預測,2015年,那些使用智能腕帶之類可穿戴設備的人將會選擇智能手表。

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在2015年的銷售量將由2014年的7000萬件降至6810萬件。其中預計智能腕帶占1700萬件,智能手表預計2100萬件。

Statista公司預計,可穿戴設備市場將由2014年的51.7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71.4億美元。

3、Apple Watch將會稱霸市場

\Forrester還預測:在可供選擇的眾多智能手表,Apple Watch將會獨占鰲頭。這對於蘋果公司以及智能手表App開發商都是極好的事情。

Forrester預言蘋果公司將會成為該領域的巨頭,並預言它在2015年的銷售量將超過以往所有智能腕帶產品的銷售總量。

但Forrester認為到2016年蘋果公司的市場份額將會受到更多Android陣營的挑戰,乃至降至50%以下,也許亞馬遜公司就會是其中一股挑戰勢力。

4、數據化的互聯生活

\Yanko 設計

IDC和Gartner同時預測到,在2015年,物聯網設想將得到落地。物聯網指所有事物(各種設備、藥品、工藝品)都可以被隨時監控並將信息上傳至物聯網。

Gartner表示在2015年,將有49億件智能小配件被使用。機械制作業、公共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應用將最為廣泛。而IDC更是認為在未來五年,所有的產業都將會在物聯網的思維下將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

這也將促發出巨大的雲計算市場。到2018年,這些使用物聯網思維的公司將會把它們40%的物聯網數據儲存在自己的雲空間里。

5、企業社交市場迎來爆發

\2015年將見證簡單的交友平臺聊天室——Slack成為增長最快的企業App應用之一。

白領人士的線上交流量將會繼續增長。IDC預測,相關的數據在2015年將會環比正在30%。

6、白領健身領域潛在巨大商機

\IDC 認為,白領人士和同事在線分享健身的熱潮將會掀起——截至2015年底,每5個白領中就有一個會參與到公司組織的健身項目中,其中包括公司的健身俱樂部。

支持白領健身的各種項目、活動、服務以及App將爆發式增長。

7、指紋將會替代密碼

\隨著蘋果公司在手機上首度使用指紋識別,2015年在IDC 的預測下,所有類型的終端設備都將提供類似的生物掃描識別方式來替代密碼作為指令。

IDC 預測,在2015年將有15%的移動智能手機會使用指紋識別或者其他類似的方法。到2020年,50%的手機將擁有該功能。而App則也會跟隨這一潮流。

於此同時,IDC 認為更多的安全保護方案將會成為互聯網的一種服務。15%的安全裝置不再局限於終端設備而是被應用於App做全天候的保護。

8、“可視化數據”將稱王稱霸

\Tidemark的業務是采用雲計算技術幫助企業處理越來越多的數據。

大數據與2014年面世,而接下來的一年我們需要對它進行更好的解讀。可視化數據發掘工具逐步成型。IDC認為它的市場增長率將是其他商業智能市場的2.5倍。

由於物聯網的出現,持續不斷的新技術面世,讓我們可以不斷深入地分析數據風暴。流媒體視頻、圖片和音頻的數據分析也將日漸成熟。

這一切都預示著大數據及其分析將會擁有近1250億美元的市場。

9、Hadoop將越來越龐大

\Apache軟件基金會

Hadoop是一種使用相對廉價的硬件來存儲數據的較為流行的技術。

去年12月,第一家大數據公司Hortonworks終於上市,並且迅速引起了投資人的註意。Forrester 預計在2015年,該公司將會搭建一個App平臺,讓其他公司在上面自由編寫或者購買App,而相關的數據將存入大數據庫。

Forrester 稱這個平臺為“Hadooponomics”

Allied Market 認為,Hadoop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包括相關的硬件、軟件和服務,到2010年很有可能達到5020億美元。

10、3D 打印將成熟

\Gartner 預測,3D打印的訂單量在2015年將增長98%,而隨後一年仍將保持成倍增長。

3D打印以及改變了傳統制造業,但是它更將成為各個有涉及到產品複制領域的一種新選擇,這里就包括制藥業。

Canalys預計,全球的3D打印市場將從2013年的25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162億美元。

11、雲計算將越來越普及化

\在2015年及之後的數年,雲計算將會使各個公司不再需要獨自購買和安裝數據庫。IDC 認為到2017年,大部分公司(大約60%)的數據中心將會從雲計算中租用。

IDC還預測2015年,各個公司大約會在雲計算上投入1180億美元。而這龐大的金額也仍舊微不足道。

Gartner認為全球使用雲計算的總量將達到3.89萬億美元。

12、醫療保健將會簡化成一個App

\IDC 認為2015年,醫院也將啟動數字化。

到2018年,醫療機構之間65%的溝通將通過智能手機服務。到2018年,70%的醫療機構將擁有App和移動設備,將采用遠程健康監控,設置是提供遠程健康服務。

而且醫院將通過移動設備來分析醫學數據,從而提高行業的效率。

13、數字化營銷的投入將成倍增長

\在2015年,各大公司將在數字化營銷方面投入更多,Gartner認為公司規模越大,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就越多。

據報道,那些年營業額在50億美元的公司將會在數字化營銷上投入營業額的11%。而那些營業額在5-10億美金的公司則會花費9%的營業額在該筆投入上。

這對於靠廣告為生的供免費下載的App公司來說,是件利好的事情。到2017年,IDC預測,將有15%的B2B公司會使用超過20種不同類型的數據源去運行客戶的個性化服務。

14、企業會前所未有地在科技研發投入重金

\IDC和Gartner都認為,企業將會繼續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量的財力。全世界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將會同比增長3.8%,超過3.8萬億美元。。

IDC還認為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明年的增長速度將達到7.1%之高,而成熟市場的增速則較為平緩,大約是1.4%。


優衣庫:簡單究竟是個潮流還是永恒?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9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2 17:38 編輯

優衣庫:簡單究竟是個潮流還是永恒?

作者:吳亭蓉


說到優衣庫這家公司,以下困惑可能代表了普遍意見:為什麽優衣庫那些幾乎可以說毫無特色的基本款服裝,也會賣得那麽好?為什麽優衣庫每件商品看起來都很便宜,但它的創始人柳井正卻可以成為日本首富?為什麽它總是在宣稱那些發熱面料、輕羽絨等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的噱頭,但最終卻能把成本壓得如此之低?

它是個顛覆者。優衣庫完美具備了一個行業顛覆者的標準特征:低價、滿足基本需求,同時用面料技術的創新增加附加值,打造中產階級可以消費的高級產品的概念。而完成這一功能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概念和強大的銷售能力。

在 2014 年,它貌似一如既往。但它無論在日本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都遭遇了挑戰。它顯然還需要在鮮明的日本品牌特征之外,或者簡單主義之外,找到一個“生活方式”品牌的價值。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概念是優衣庫最核心的價值



自從 2013 年優衣庫聘請了長尾智明作為 UT 系列的創意總監,不少人就對優衣庫 2014 年更年輕和潮流的變化有所期待。人們所知道的長尾智明是那個創辦了街頭潮牌 A Bathing Ape 而在時尚圈名聲大噪的 NIGO。而在這樣一位日本潮流天父的帶領下,優衣庫在 2014 年和潮流的關系又更加緊密了。

NIGO 在上任後對 UT 系列進行一系列的款式和面料改革,優衣庫將 2014 年的 UT 定義為 The New Model T 。熱愛美國文化的 NIGO 希望在 UT 系列上進行流行文化的重組,而首先就請來了他的朋友,也是如今歐美樂壇當紅的歌手 Pharrell Williams 作為 2014 年 UT 系列的代言人,還聯手一起推出了 i am OTHER 合作系列。

NIGO 在 UT 系列長期合作的迪士尼、Sanrio 和可口可樂等品牌的傳統系列上進行再設計,把原本這些系列里過於幼稚的圖案和簡約的 Logo 設計替換成了具有複古感的圖案、海報和標語,迎合了更多年輕人的潮流品味。

跨界合作系列在 2014 年是優衣庫今年年輕潮流化路上至關重要的舉措。除了 UT 系列外,優衣庫今年還和不少設計師推出了基本款的設計師合作系列。

如果說 NIGO 帶來的 UT 系列革新和今年跨界合作的頻繁推出是優衣庫在產品上的年輕潮流化,那麽換上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明星代言人和請來兩位 W+K 創意總監就是優衣庫在廣告營銷上想要有大突破的舉措了。

2014 年 6 月,W+K 的創意總監 Todd Waterbury 加入優衣庫,負責優衣庫北美地區的創意策劃業務;10 月,優衣庫請來了 John C Jay 加入,擔任優衣庫全球創意總監。而他們給優衣庫帶來了哪些創新變化還得要在 2015 年才能知道。



在科技影響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而優衣庫也開始重視數字化和新媒體的傳播力。優衣庫的推廣從簡單的廣告變成更加多元化的線上營銷。而且和我們所理解的品牌推廣不同,在智能手機和移動設備發展起來後,優衣庫開始陸續推出了結合生活方式的一系列風格類似的小清新 App,比如 Uniqlock 時鐘軟件、結合音樂、色彩、天氣為一體的日歷軟件 Uniqlo Calender 等等。

總的來說,無論是跨界合作、廣告創意和數字化營銷都在圍繞年輕人下工夫。

因此,這一年優衣庫表現不錯

從財務數據上來看,優衣庫今年的表現還不錯。近 5 年來,無論是優衣庫總體的凈銷售額都在穩步上升,今年達到了 11292.7 億日元 ,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20.84% 。


但亮麗的數字背後,隱憂已經出現。事實上如果分別看 2014 年優衣庫所屬母公司——日本迅銷集團每個季度的財報,營收下降的趨勢就赫然浮現了。2014 年,迅銷一共兩次調低過營收預期。



這部分是由於過去 1 年,優衣庫在國際市場大舉擴張造成的後果。雖然從銷售額和店鋪數量的比例上來看,日本本土還是優衣庫目前的主要市場,但海外市場和日本本土市場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減小。

開拓海外市場

在日本,優衣庫的店鋪覆蓋率很高,市場接近飽和,能做的只是提高單店效率,也就意味著重複的生意。而優衣庫在近年也開始放緩在日本本土的店鋪擴張和減少投入,轉而將註意力放在海外市場。

從柳井正對 2020 年優衣庫設定的目標來看,海外市場將超過日本本土市場。優衣庫計劃在未來兩三年里多開 400 家店,美國每年打算多開十幾家。同時今年造訪印度的柳井正還表示,希望進駐印度市場,並在 10 年內開出 1000 家店。

今年也是優衣庫在歐洲市場擴張顯著的一年,4 月優衣庫在柏林開設了德國的首家店,也是歐洲最大的旗艦店。同月,還在巴黎開設了新店。年底,優衣庫位於安特衛普的比利時首家店開張。


其實優衣庫從 2000 年就開始進行海外版圖的擴張,但初期並不順利。

在日本,優衣庫最開始都以路旁倉儲型店鋪的形式開在不同的社區周邊,而且店鋪內的單品都以疊放的方式陳列。優衣庫滿足的是周邊居民對這些基本款服飾的剛需,消費者也大多帶有強烈的目的性進店,快速選購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優衣庫在日本之所以能夠不斷擴張開店至現在的規模,是因為日本本土對優衣庫品牌的了解,包括品牌的形象、商品的款式、風格、價錢以及品質。在此基礎上,在不同的地方開店鋪能擴大覆蓋面積。而且因為不需要再進行商品展示,所以小規模的店鋪也就足夠了。

但當優衣庫需要面向大都市和海外市場時,這種店鋪的規模和商品的陳列方式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像便利店一樣的開店方式也並不合適。因此,大型旗艦店和繁華商圈地段成為了優衣庫後來開店的前提。


為了讓海外市場了解優衣庫,優衣庫 2006 年在紐約開出的美國首店選擇在了人群密集的 SOHO 區,而且是以旗艦店的超大規模亮相。相比於日本路旁的小規模倉儲店,旗艦店更加註重視覺營銷,用模特展示替代了堆積陳列的方式。而且店鋪設計也更加用心,讓隨意閑逛的顧客也會想進店內看看。而選擇在繁華地段自然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到優衣庫品牌。

目前,優衣庫的重心正在不斷往海外市場遷。除了在原本已經打開一部分市場的美國和亞洲繼續拓展版圖,在歐洲大陸拓展新市場也是優衣庫今年的重點。只不過,不斷開店擴張的壓力所帶來的是直接的成本增加,如果銷售額的增長率無法趕上成本的增長,優衣庫要面臨的可能是營業收入增長的放緩或停滯。

海外市場更大的問題在於它要面對線上競爭

相比於其他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在中國的線上銷售算是做得很不錯的。在 2014 年天貓所有的快時尚品牌旗艦店里,優衣庫是銷量最高和體驗最佳的旗艦店。

優衣庫的線上購物由自有的電商團隊負責,雖然只有十多個人,但自有團隊的管理讓優衣庫的旗艦店在功能設置、在線客服和售後等服務都優於不少線上旗艦店。

此外,優衣庫還希望在中國能做到線上線下互相引流。

據優衣庫大中華區的負責人潘寧透露,優衣庫計劃以每年 80 到 100 家店的速度在大中華區開設新店。優衣庫電商團隊的負責人胡國勛表示,在優衣庫門店越多的地方線上銷售數據也會更漂亮,原因是親身體驗了商品品質和品牌服務後,顧客會增加對品牌的認可度,也會在未來放心地選擇網購的方式。

而這個引流的過程也是雙向的,雖然優衣庫在 2013 年推出的官方手機應用和今年推出的二維碼掃碼功能都是優衣庫為線上銷售拓展移動端流量的措施。

對於優衣庫來說,線上銷售的就如同一家大型的虛擬實體店,無論是款式、價格還是品質,所有的線上線下商品都是一致的。而這也是優衣庫能讓顧客在網上放心購買的原因。

不過,優衣庫能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還能帶來顧客粘性的很大原因都源於優衣庫產品的特性。大部分優衣庫的產品都是基本款,碼數標準一致,而且每款設計都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對於熟悉優衣庫的消費者來說,在線上店內也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碼數和心儀的款式,而顏色也是一目了然。而對於不熟悉優衣庫的消費者來說,清晰的產品分類信息外加誘人的色彩和低廉的價格,都是消費者線上下單的原因。

在中國,盡管優衣庫在和同類的國際快時尚品牌的線上競爭中占據了優勢,但線下的競爭依然激烈。除了傳統的 Zara、H&M 和 GAP 這類快時尚品牌,其實優衣庫還存在不少潛在的競爭對手。



在今年天貓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上,優衣庫在女裝銷售上排名第二,在男裝銷售上以第十名擠進了前十榜,而榜單內其他基本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本地品牌和近年崛起的淘品牌。

由此可以看出,優衣庫仍然未覆蓋到的二三線城市和線上的一大部分消費群。雖然優衣庫的線上銷售能解決一部分實體店未到達的城市消費者的需求,但往往這些城市里的消費者都因為沒有接觸過這些國際品牌,而傾向於選擇商城里常見到的國內本土品牌。在二三線城市里,優衣庫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可能遠不如 Ochirly 、森馬、七匹狼這些品牌。

而面對近年在電商平臺上崛起的淘品牌,優衣庫也應該感到威脅。僅從線上銷售渠道上看,像韓都衣舍這樣的純線上品牌的靈活度比優衣庫大很多,它們可以隨時進行測款和預售,而且每款產品從設計到銷售都有數據把控,減少了庫存堆積和無法應對單款過高需求而導致的庫存緊缺問題。而且相比於面向大眾的實體店品牌,淘品牌往往定位清晰,抓住了大眾市場里的某一類消費者。

它獲得競爭力的兩個方面:技術和管理組織

技術:新面料



優衣庫常以開發新產品為賣點吸引顧客群,而它們特別擅長在面料上進行革新,而這種革新也建立在轉換思維的基礎上。

在 2007 和 2008 大為流行的 HEATTECH 是優衣庫在面料革新上的又一舉措。HEATTECH 材質的原型其實來自於體育用品商店內出售的冬季貼身運動內衣,但這種內衣觸感較硬而且價值 3000-4000 日元。優衣庫將這種材質進行改良,推出了如今這種更加輕薄和舒適的 HEATTECH 保暖內衣。

優衣庫能在技術上順利進行突破也有賴於東麗研發團隊的支持,在 1998 年優衣庫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柳井正曾拜訪當時的東麗公司會長前田勝之助,並達成了合作。在 2006 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正式組建了“次世代原料開發團隊”。由優衣庫和東麗雙方的員工組成,主要研發各種新型的衣服原料。

從搖粒絨、輕羽絨,再到 HEATTECH,優衣庫的“技術商業化”路徑都是把原來價格高的、某方面性能強、但甚少用在日常生活服飾上的材料,通過和材料供應商的一起研發,降低成本,創造一個新的市場。

管理組織:優化生產和銷售流程,以最大化節約成本

優衣庫是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生產方式上是采用“SPA”模式—— 即從產品設計、生產物流、銷售都由一個公司完成,從工廠直接到零售店。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優衣庫可以對各個環節進行成本控制,還可以準確地了解顧客的需求,進行自己的商品企劃、開發和生產。


更重要的是,這種生產方式能讓優衣庫的商品涵蓋了不同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從設計到完成的附帶內容,能讓消費者感受到更多的附加價值。

柳井正的一個大想法

柳井正本人對於優衣庫未來的定位說出來可能會讓所有人感到意外。在接受《連線》雜誌采訪時,他認為優衣庫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一家服裝制造企業,而是一家技術公司,優衣庫唯一的競爭對手是蘋果,而不是 Gap 。

2013 年秋冬季優衣庫在推出新系列服飾的時候就提出了 “Lifewear” 的概念。這是一個更加圍繞創新而非時尚的概念,它按照產品的技術亮點而非款式和潮流來進行分類研發,比如輕羽絨、高彈力牛仔褲等等。優衣庫當時的創意總監 Naoki Takizawa 在接受 BoF 采訪時說:“ Lifewear 雖然是這一季的主題,但是它將會在未來的每一季得到延續,就像 iPhone 4、iPhone 5 一樣,這是一個持續性的概念,會有新的面料、新的設計元素不斷推出。”

但沒有哪家公司在學蘋果這一點上,能學得恰到好處。柳井正如果把這個作為戰略,那麽它的挑戰可能在於:

1. 產品叠代問題。蘋果手機畢竟還有一個摩爾定律,也就是說,每隔一年,手機的硬件成本都在不斷下降,而其性能在成倍上升。但服裝領域推新款是沒有類似的規律的。說白了,雖然優衣庫可以用“添加了山茶花油”作為 2014 年 HEATTECH 區別於上一年的噱頭,但它的可持續創新能力仍然令人感到懷疑。

2. 簡單化、基本款這些生活方式類的特點,更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潮流。現如今正好是 Normcore、運動風當道的時代,優衣庫正在潮流之上,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但如果潮流變化,它的價值就會打折扣。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