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莫谈港事



这里真不是谈港事的地方。我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94

港人港事:港女經濟學

1 : GS(14)@2012-09-07 10:12:26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110112908012.shtml
 文/新浪財經香港站 翁曉瑩 (微博)
  「港女」,泛指那些拜金、勢利、脾氣差並且有公主病的香港女生。論壇上鋪天蓋地關於「港女」的負面討論,加上人口比例失調、高學歷高收入等原因,將「港女」與剩女聯繫在了一起,從而催生了一批以為「港女」解決婚姻難題為目的的高收費機構。其實「港女」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在越來越多香港男性北上尋找另一半的大環境下,香港女性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美國品牌Abercrombie &Fitch在中環開新店,請來各種膚色的帥哥前來助陣。帥哥們各個只穿紅色小短褲,赤裸上身,大方展示自己健美的肌肉,吸引不少香港女士主動「獻身」,不論裸男獻吻還是將女士抱起,都毫不介意。不少人在網絡上狠批這樣的行為「不自重」,「影響香港女性形象」, 中環的激情火爆再次引發港人對「港女」的討論。
美国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在中环开新店,请来各种肤色的帅哥前来助阵。吸引不少“港女”,引发网络热议。
  何謂「港女」?總結了身邊香港男性的看法,「港女」=自戀+勢力+拜金+公主病的香港女性。她們往往嘴裡嚷著要男女平等,但實際行動上則要求女性處處備受優待。上述A&F事件便是「港女」雙重標準的一個範例,各位男士最忿忿不平的是,女士愛看帥哥、對裸男上下其手就是「個人自由」,而男士如果看美女則會被罵「色狼」及「以貌取人」。
  「港女」= 剩女?
  香港She.com論壇曾經發佈過一篇「港女81宗罪」的帖子,之後作者葉一知在他的著作《港女聖經》中將81宗罪歸納為12宗罪。種種「罪狀」加上論壇上鋪天蓋地關於「港女」的負面討論,營造出一種「港女沒人愛」的氛圍,自然而然地將「港女」與剩女聯繫在了一起。事實上,雖然不少「港女」成為了剩女,但兩者卻並不完全等同。
  先來看看剩女是怎樣煉成的。雖然香港社會對這個問題的產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但毫無疑問的,人口比例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硬傷。
  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香港人口中的男女比例失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水平,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876比1000,而在1996年,這個比例為1001比1000,男女失調的情況在近十幾年來一直不斷惡化。香港人的初婚年齡普遍較晚,2011年的統計數字為女性28.9歲,男性31.2歲,從適婚年齡段來看,25-29歲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男女比例為994比1000,30-34歲則為891比1000,依然是女多男少。
  最近幾年,由於越來越多的香港男性到中國內地尋找另一半,這使得香港男女比例的失調進一步加劇。2011年,在香港註冊結婚的新郎為香港人而新娘為內地人的有16361宗,加上由政府開據「未婚證明」前往內地註冊的新人,香港老公與內地老婆的組合共有20167宗,而新娘為香港人新郎為內地人的結婚宗數隻有5865,僅為前一組合的不到三分之一。
  除了人口之外,女性地位和收入的急劇上升也是原因之一。隨著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香港女性進入大學讀書,在1986年,進入大學取得學位的男女比例為2204比1000,而2011年的比例則為1043比1000,1986年至2011年間,月收入超過3萬港元的女性升幅達到170倍,僅近10年的升幅也已達到近50%。
  有人力資源顧問表示,香港以服務業為主導,女性的性格較適合從事服務行業,語言及溝通能力總體也強過男性,部分服務及零售行業更會專門聘請女性,這使得女性在年輕時收入往往高於同齡男性。
  在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及「丈夫要比妻子有錢能幹」思想的驅動下,女性在尋找配偶時傾向於尋找收入高過自己的男性,因而香港女性的擇偶範圍日趨縮小,從而變成了其他人眼中「要求過高」的港女。年過30的L小姐就認為,自己經濟獨立,沒有男人都可以活的很精彩,因此不想因為偶爾的寂寞而隨便找一個人湊合。
  此外,還有不少人認為,香港政府在男女問題上存在許多不公平的制度,這些具有傾斜性的制度使女性受到特別的保護,使被寵壞的香港女性更難找到另一半。其中一個例子是小學升中學的派位機制。該機制的反對者認為男生女生在青春期的腦部和智力發育有差異,女生通常成績比男生優秀,目前實行的男女生混合派位的機制導致女生得到明顯的優勢,通常能進入較理想的中學。
  另一個例子是設立女性事務委員會,有人認為男性也有同樣的需求,但卻沒有類似的組織存在。在法律方面,則有人稱部分法律條文對男性不公平,尤其是對於性罪行的法例,例如根據香港的《刑事罪行條例》,任何年齡的男性都不可以和未滿16歲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在案件中,男性通常會被假設為施暴者,且女被告常常被輕判。
  在專家眼中,香港多剩女並不是因為香港女性有著這樣那樣的壞毛病。鑽石級媒人MeiLing認為,中國人社會缺少戀愛文化,家長錯誤教育,只要求女生乖乖讀書,缺乏與男性相處的知識。此外,香港樓價高,男性付不出首期,再加上香港男性在細心體貼、尊重和瞭解女性方面表現得不夠好,這才導致香港女性難嫁,可見成為剩女並非完全自願。
  有人指出,「港女」和剩女最大的區別是對金錢的觀念,並不是每一個剩女都會大手大腳地花錢,但每個「港女」都必定「一切向錢看」,她們虛榮、物質、熱愛購物、愛買名牌、最佳的老公人選亦要英俊瀟灑加多金。
  「港女」帶來的商機
  這些物質的「港女」給香港帶來了不少商機,催生出了一批以幫「港女」解決婚姻難題的機構。這些機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舉辦活動為主,包括組織晚餐會、酒會、海灘遊艇會以及快速約會(SpeedDating)等,而另外一類則以一對一的婚姻介紹為主要業務。
  第一類的活動通常收費較為低廉,普通人都可以接受。想要參加一次快速約會,你可能只需要支付200至350港元,便可以在兩個小時內與10到20位異性喝酒、吃飯、喝咖啡,借聊天的機會互相瞭解。但據一位參加過快速約會的S女士稱,這類活動的配對率很低,原因是參加活動的人數不少,但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互相瞭解,且大部分參加活動的人背景都相差很大,「只能當去認識朋友,反正也不貴」。
  這類的速配也存在較為「高端」的活動,此前由HongKong Speed Dating所發佈的一則廣告就在網上引起了爭議。在廣告中,一位年輕漂亮的中國女子微笑著望著一位白人男子,廣告所推廣的交友速配活動主題是與外籍男士見面,參加這一活動的女士必須支付4800港元的費用,但外籍男士卻能免費參加。
  根據廣告的描述,符合條件的男士必須介於35至48歲之間,且僅限外籍專業人士,這引發了網友的激烈批評,認為這不僅侮辱了香港的女性,也侮辱了香港的男性。該機構創辦人對此辯護稱,收費是為了過濾女性參與者,更好地服務客戶。
 在Hong Kong SpeedDating的活動列表上,收費較高的還有與空乘人員的晚餐,收費4000港元,但空乘人員免費。此外,還有一些教授想要尋找另一半的人該如何製作自己的簡歷和照片,以及如何在30歲之後尋找心靈伴侶的課程和工作坊,這些課程及工作坊有些是免費的,有些則收費超過5000港元。
  此外,這家機構同時也提供第二類服務,即一對一的配對服務,但收費也大幅提高至6萬至10萬港幣不等。對比之下,一些本土機構的收費要低很多,有一家打著「全城最值」招牌的交友公司年費僅2999港元,男士若參加一年會籍可多送一年會籍,而支付4999港元則可以成為永久會員。
  幾個月前讓港人又愛又恨欲罷不能的TVB真人秀《盛女愛作戰》使幕後顧問Mei Ling一夜爆紅。MeiLing曾於世界頂級大企業任要職,包括Levi's美國市務經理、洛杉磯May百貨曼谷總經理、香港貿發局法蘭克福貿易顧問等。她曾在紐約婚姻介紹學院就讀,成為美、德註冊婚配師,並且創立了香港婚姻介紹所HongKong MatchMakers,專為香港單身高學歷人士作婚姻配對。
  MatchMakers對申請人進行嚴格的甄選,要求大學畢業、高薪、女士30歲起、男士35歲起,需證明單身、沒有案底且有正當職業。
  介紹所的會員分3級制,收費由數萬港元到數十萬港元不等,合約有效期15個月,承諾替港男港女在中港、亞太及全球物色伴侶並安排海外約會,會員年薪分佈有10%約30萬港元、30%約120萬港元、60%則介於30萬至120萬港元。MatchMakers提供45項附加服務,包括由專人進行心理輔導、出生國家/地區知識、嗜好/興趣知識及男方行業知識的培訓等,「如果男生愛曼聯,會找專人教女生看球;男生從事土木工程,會招人帶她參觀施工;男生來自異鄉,則會找人講解當地文化、飲食和風土人情。」
  在Mei Ling心目中,創辦婚配公司最大的責任是促進兩性溝通,「我們不是賣男人,而是賣機會,沒有人可以不勞而獲找到好伴侶」。為何服務會有市場?她則認為大多數商務人士或行政人員工作非常繁忙,有不少人要經常出差,MatchMarkers的服務能夠節省時間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會通過招聘顧問聘請秘書、通過地產代理找合適的住處、通過旅行社買機票去旅行,為什麼他們不通過婚姻介紹所尋找自己的人生伴侶呢?難道伴侶不是比秘書、住所和旅行更為重要嗎?」
  值得一提的是,MatchMarkers的網站顯示,女性註冊者的人數已經滿額,在2013年4月前不再接受任何報名和註冊。但男性註冊者卻沒有滿額,可以繼續接受報名。
  有關「港女」的辯論
  毫無疑問,「港女」是一個明顯帶有貶義的詞語,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這個稱呼。他們的理由包括:很多國家都有類似「港女」特徵的女士,但對於外國女性卻沒有這類的言論,這對香港女性並不公平。
  此外,因「港女」一詞本身是指香港女性,如果頻繁地使用會讓人對「港女「與香港女性產生混淆,誤以為所有的香港女性都具有這些負面特徵。還有人認為批評港女的人都是因為欠缺異性緣,不受香港女性的青眯,因此才用港女一詞來中傷香港女性。
  雖然越來越多的香港男性北上娶妻,但其實香港女性卻並非沒有任何優勢。在對身邊男士的採訪中,幾乎100%的男士認為,自己所認識的真正「港女「並不多,大多數的香港女性能幹、獨立且知書達理。
  大部分的男士表示,自己在擇偶的過程中會更偏向香港女性而非內地女性,主要原因是香港女性與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背景更為相似、不會有太大的文化差異,語言溝通和交流也更為方便。不過也有一些男士認為香港女性學歷高,在與她們交談時自己會覺得低人一等,而男性在心理上又希望能處於強勢地位,反之內地女性更溫柔,選擇範圍也更大。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北京帅哥黄晓明爱上了港产丑妇Brenda,这虽然是一个经过艺术改编的极端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電影《春嬌與志明》中,北京帥哥黃曉明愛上了港產醜婦Brenda,這雖然是一個經過藝術改編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
  電影《春嬌與志明》中,北京帥哥黃曉明愛上了港產醜婦Brenda,這雖然是一個經過藝術改編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該劇的編劇陸以心就說,「內地女生婚後大多不工作,生小孩做家務,老公所有的工資都上交,每個月只給一點點零花錢。相反,我們常說港女討人厭,但其實真正會跟著你吃苦、供樓、不介意養家的,是香港女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38

港人港事:十號風球下的香港

1 : GS(14)@2012-09-07 10:13:19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094312727069.shtml
 文/ 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
  事隔13年,香港再掛出了罕見的10號風球警告,但這場颶風並未造成一宗嚴重的人命傷亡,水浸和泥石流也沒有對道路交通造成明顯影響。香港並非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但無論是「小題大做」的基礎設施或是鉅細靡遺的措施制度,對災害都提早做好了充分準備,保障著惡劣天氣下城市的運作和市民的平安。
  事隔13年,香港再掛出了罕見的10號風球警告。今年7月24日凌晨,原本應與香港擦肩而過的颱風韋森特突然轉向,正面襲擊了香港。10號風球雖然僅懸掛了數小時,但已造成全港1387宗樹木倒塌,兩宗山體滑坡泥石流。
香港台风过境。香港颱風過境。
  不過,這次罕見的大風和暴雨並未造成一宗嚴重的人命傷亡,水浸和泥石流也沒有對道路交通造成明顯影響。當天上午,全港多數單位的工作停頓了半天,不過中午開始,整個城市已恢復正常運轉。
  颱風預警:安排好每一個市民
  「23號下午4點左右上司就催我可以早些下班了」,供職於某雜誌的梁先生說,由於23日下午約2點,香港天文台已預報計劃在5時左右掛出8號風球信號,公司的領導很快就作出安排。「很多上班族都在那個時候離開工作單位,地鐵站擠滿了下班人流」。
  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分為1、3、8、9、10號風球五種信號,暴雨警告則分為黃色、紅色和黑色三種。一旦天文台發出信號,政府新聞處立即通知全市各類傳播媒介,電台及電視台實時廣播。政府要求,官方香港電台以及香港商業電台每小時的15、30、45分及58分四次廣播,英文台每半小時廣播一次,電視台則會將信號標在畫面上方。
  香港政府對颱風和暴雨下的上班、上學的安排早已人人爛熟於胸。3號風球或紅雨信號下幼兒園開始停課,天文台在掛出8號風球前則會提前兩個小時預告,以便讓全部學校停課並安排學生回家,無法回家的學生學校也將安排足夠人手照顧,各大學則忙於確認學生是否返回宿舍。各機構僱主也會根據該預告,提早讓員工分批離開而避免堵車。
  「4點左右我提前下班時,地鐵班次已經加速到兩分鐘左右一班」,梁先生說,因為交通加快了,他反而比平時提前了十多分鐘到家,當時8號風球還沒有掛出。
  8號風球是烈風或暴風的信號,也是香港股票交易市場休市,各階層工作全面暫停的標誌。通常掛出8號風球時,下班放學的人流已經完成疏導,街道上路人、車輛稀少,整個城市已準備好迎接颱風和暴雨。
  從23日傍晚5時到次日上午10時30分,颱風韋森特正面襲向香港,午夜十分升級為10號風球的颶風,陣風達每小時220公里以上。一夜過去,遍地都是沙石和歪倒的樹木。雖然報告的塌樹事件僅千餘宗,可事實上,戶外已很難看見一棵完好的樹,多數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大部分枝葉被吹折,管理人員用繩索固定四處歪倒的樹木,並在人行道旁掛上縱橫交錯的紅繩,提示市民頭頂的安全隱患。
  防洪減災:硬件與軟件
  懸掛8號風球和10號風球的同時,暴雨警告也上升到最高級的「黑雨」,但在持續暴雨下,全港僅發生了7處水浸,並由渠務署迅速疏通。
  香港是一個地勢複雜,樓宇密集而街道狹窄的城市,暴雨下極容易發生水浸。在上世紀90年代,每逢暴雨幾乎都會出現多處水浸,部分地區甚至水深過腰。1996年,香港政府展開了「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改善排水設施,至今總投資超過220億港元。
  渠務署人士表示,雖然更換更大的地上、地下排水管道是提升排水能力最顯而易見的方法,但對交通影響很大,現實中不易操作。因此,香港採取了更多局部而靈活的排洪措施。例如興建雨水排洪隧道,將山地地區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這種方法約可分流該地區三成雨水。在特別容易水浸嚴重的「黑點」地區則建起蓄水池暫時保存雨水,隨後再用水泵排走。
  在超過兩百億的投資下,香港的防洪標準已經提升為市區排水乾渠系統可抵禦200年一遇洪水,支渠和鄉村排水系統可抵禦50年一遇洪水。
  然而颱風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特殊情況,僅有過硬的排水系統還遠遠不夠。渠務署設有24小時熱線,確保用最快速度疏通任何突發的渠道堵塞。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他的個人博客中透露,這次「韋森特」襲港,各區的渠務署外勤隊冒著颱風和暴雨,總共出動了470多次清理渠道,令他深受感動,希望大家明白渠務署同事在排除水浸時「點滴皆辛苦」。
  再完美的硬件,再完善的制度,若沒有人們的盡忠職守,都將是薄弱的。
  張小姐就職於某大型日報新聞部門,是8號風球下少數仍需緊守崗位的一員。由於白天外出前疏忽忘記關緊窗戶,颱風導致家裡進水電路斷電,小區的工程部竟然深夜便派人前來修理。她意外又感動,「半夜兩點多,兩個師傅和一個管理員很有秩序地上來,檢查電路,修好,將所有雜物放回原位,又確保所有插座正常使用,叮囑我注意事項,然後才禮貌地離開。」
  在颱風中,部分重要線路的巴士司機仍然開工接載市民回家,各社區物業管理人員加緊巡視樹木建築物,用腳步貼好大幅的玻璃門窗,為維護住戶的安全和生活設施正常而通宵值班。除了政府部門外,電力公司等私營機構也都有人通宵駐守以防備突發事故。風暴過後,清潔工人快速清理街道垃圾,政府派人移除、清理倒塌樹木,公共運輸系統則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行駛,整個城市的經濟活動立刻回覆常態。
  事後檢討:以人為本
  不過,香港應對颱風「韋森特」的各方面安排也還談不上盡善盡美。例如港鐵在十號風球懸掛之際,東鐵線架空電纜被大樹壓毀導致全線停駛,直到清晨才恢復,另一線路則在10號風球期間為安全考慮,停駛架空路段。雖然部分站點的乘客獲港鐵派發200港車資,並安排的士送回家,但仍有許多乘客最終只能滯留在地鐵站內過夜,港鐵僅安排職員派發飲用水及餅乾安撫。
  雖然港鐵方面表示,不安排車輛送全部乘客回家,是在風力加大後出於安全考慮,而且八號風球下發生任何交通事故保險公司都不會賠償,但事後的調查依然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市民批評港鐵疏導乘客措施混亂,危機應變意識不足。也有民眾提出,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應該檢討事故協調系統,在緊急情況應發揮統籌及協調功能。隨後,港府也要求港鐵提交報告交代事件,並將在本週約見港鐵檢討事件。
  此外也有意見指出,根據政府的規定,在八號風球取消後,員工需在兩個小時內返回公司,這種做法在十號風球過後顯得不近人情。由於十號風球的破壞力比八號大很多,公共設施所需要的修復時間也較長,交通系統的故障使員工難以準時上班。因此,政府也可以設立一些客觀準則,例如設立「交通堵塞警告」等信號,倣傚暴雨警告的分級制度,來通知市民交通情況是否適合上班。
  作為一個僅有700萬人口的城市,香港在惡劣天氣下的安排和協調顯然已相當高效,但依然未達到理想境界。對於面積和人口更大的城市,甚至於一個國家,整體安排調度的難度則更會成倍增加。例如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襲擊美國新奧爾良,造成數百人喪生,逾百萬人撤離,部分地區更陷入無政府狀態。這也顯示對於一場超出預期的天災,要求政府迅速反應而且不出疏漏並不現實。
  然而,近年來「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天災在全國乃至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屢屢超出預期,也從反證了在應對天災方面作好應急預案和提高抗災標準的重要性。港府將抗洪標準提高到兩百年一遇,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至於災後的檢討,最重要的則是要成為未來減災決策的依據。隨著全球氣候迅速變化,對於天災的防範和警惕永遠不嫌太多,只有積極的應對態度,才能儘可能減輕天災的傷害,並杜絕由此引致人禍的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39

港人港事:股市冬天裡的香港券商

1 : GS(14)@2012-09-07 10:13:47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185512657216.shtml
 文/ 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
  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寒冬,不少生意冷清的香港本地券商經營緊張,業界有人拉親友下水來完成工作配額,有人夜更兼職開的士,有人一邊上班一邊開網店…… 在此情況下精明的券商開展業務多元化以求生存,同時積極將眼光投向內地,並與內地同行展開合作。業界人士估計,本地券商若不能迅速轉型,三五年後或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近来香港证券业界盛传不少人“白天是金融精英,下班去开夜更的士”,有业内人士透露,的确听说有些人这么做。  近來香港證券業界盛傳不少人「白天是金融精英,下班去開夜更的士」,有業內人士透露,的確聽說有些人這麼做。
  本地券商經營慘淡
  全球金融市場持續慘淡,以金融業為支柱的香港,上半年日平均成交僅四五百億港元,原本就在與外資券商競爭中處於弱勢的香港本地券商,步履更加艱難。
  「每個月quota(工作配額)怎麼都做不到,」在一家大型港資券商中任港股經紀兩年的阿勘說,原本股市淡靜中願意買賣股票的客人已經不多,而公司還每個月都增加工作配額,計算工作量的方式則不斷下調,「每個人的計算方式還不一樣,總之就讓你佣金拿不足。」他苦笑著說:「你以為做金融的是剝削別人肥自己?你才是被剝削的那個!」
  不過儘管憤怒,阿勘也同時表示,公司這樣也是無奈之舉,「業績越來越差,但中環寫字樓租金卻不斷升高,現在政府定了最低工資,行政、IT這些支持部門工資都要加,公司有什麼辦法呢?」
  相比之下,阿勘所在的這家大型本地券商情況還不算太壞。剛剛離開一家小型券商的肖先生透露,前東家的情況已經惡化到要靠從新聘員工身上「吸血」的地步。「用低門檻把新人招進來,然後就由資深員工誘導他們自己開戶,以及說服家人、親戚、朋友投錢開戶,利用得差不多被『榨乾』了,就考慮把他們炒掉,」他說,「親眼看到不少小朋友進來以後夢想『發財』,結果是自己和家人積蓄都賠進去,還欠一身卡債。」
  開的士開網店另謀生路
  與此前成交旺盛時相比,經紀普遍反映做交易的客人少了兩三成至一半以上,有人坦承,「高峰期一天100多個電話,現在一天都沒有一個!」香港券商底薪普遍較低,甚至有些小券商沒有底薪制度,工資全靠交易佣金,在這種情況下,另謀生計的人越來越多。
  近來業界盛傳不少人「白天是金融精英,下班去開夜更的士」,有業內人士透露,的確聽說有些人這麼做。由於白天業務冷清,不少人可以蒙頭大睡甚至不來上班,兼職一份夜班工作完全可以應付。而部分「80後」的業界人士則流行開網店,用電話或電郵聯絡客戶。「買些小電子產品,每月收入三五千,差不多是正職收入的一半,還不錯啦,」年輕的陳先生表示。
  裁員大潮來襲
  已裁員兩成的美銀美林近日發佈調查報告稱,今年以來,不論以月、季度或半年計,港股成交額均創2009年2月以來低位,預料香港的本地券商甚至是港交所的前景都面臨挑戰。
  業界消息透露,從今年初開始,本地已有不少券商在逐步裁減人手,部分券商已裁減10%至20%的員工,並且不計劃在短期內填補人手。
  小型券商眾利股票主席董偉坦言,自己的公司近來數月都僅僅維持收支平衡,全年能否盈利有很大疑問,他相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今年底將有20至30間的小型券商破產。新任特首梁振英將在10月宣佈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證券業界預期金融業新政策將是重點,眾多業界組織都在爭取在施政報告前,向政府遞交改善券商生存環境的建議。
  券商積極自救業務多元化
  然而,精明的香港金融精英,絕不都是伸長脖子等待政府搭救,坐以待斃的一群。
  為在激烈競爭中求存,許多券商都開始業務多元化。例如本地龍頭券商之一輝立證券在提供證券買賣交易之外,還開展了期權、外國期貨、外匯、基金及債券等業務。該行董事黃瑋傑指出,如果單純從事證券交易,券商在目前市況下的確較難生存,因此應當將業務範圍拓展開,嘗試業務多元化至今公司一直沒有裁員,反而還有空缺。
  另一上市券商民豐企業今年也新增設了多種業務,包括企業融資、財務顧問、保險中介人服務等,甚至還拓展到投資移民業務。
  抓住內地救命稻草
  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香港券商開始接觸財力更為雄厚的內地同行。上週末,中信證券宣佈斥資12.5億美元收購創立於香港,後來由法資控股的里昂證券,被業界視為要價滿意的一例。此前更著名的一次賣盤,則是本地最大型券商大福證券(2.45,0.04,1.66%,实时行情)與內地海通證券「聯姻」,前者搖身一變成為「海通國際」。
  有人認為,大福、里昂這種模式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他們都是以客戶群體龐大,分行眾多來獲得收購對象的青睞,大福在出售前市值達34億港元,港澳客戶高達15萬,里昂證券更是業務遍及全球。業內消息稱,目前市場上一直在與內地接觸、「待價而沽」的大型港資券商還有新鴻基公司(3.65,0.04,1.11%,实时行情),但其與農銀國際的談判卻很久都未有結果。
  然而小型券商方面,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稱也有不少賣盤情況,潛在買家同樣主要來自內地。該會副會長梁崇讓估計,目前收購一間小型券商成本已低至一千多至二千萬元港幣,用這樣低的價格來獲取一個境外金融平台,對很多內地企業來說都不難負擔。
  香港券商與內地的合作中,被普遍視為成功範例的則有耀才證券。該行2010年引入交銀國際作策略性股東,並擔任其保薦人將其運作上市。這種模式下香港券商一方面保留了自身的資源和大股東地位,同時又提高了知名度並擴大了客源,被外界稱為「耀才模式」,上市半年後耀才客戶群就增加了一倍,市場佔有率也提升了一成。該行總經理陳啟峰稱,這樣的合作產生了1加1大於2的效應。
  對於這次合作,策略股東交銀國際首席執行官譚岳衡也認為,這說明本地券商並非昨日黃花。他認為香港券商擁有長期客戶關係,如果與中資券商合作,讓中資入股,既可保留自身的歷史價值,又有新資金擴大地盤,可以將影響力延伸至內地。
  事實上,由於本地券商在IPO等承銷業務中的競爭力較弱,而且全球投行業也已風光不再,探索多方面業務潛能已成為必然的求存之道。其中,中國內地客戶的理財、資產管理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而當地機構能提供的服務種類有限。香港券商無論是與內地券商合作,為客戶提供海外服務,還是在CEPA的支持下直接在內地拓展客戶,都將成為其生存發展的新「藍海」。
  只是,在這個新的領域,券商自身的海外網絡和平台無疑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目前的本地券商中,傳統型經紀業務仍然佔據主流,擁有海外網絡和平台的券商數目並不太多。資深業界人士預計,留給本地券商轉型的時間最長不超過3、5年,在此之後,僅依賴傳統經紀業務和本地客戶群的中小型券商,或許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40

港人港事:港人難以承受的人民幣之貴

1 : GS(14)@2012-11-11 10:42:48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00313521738.shtml
 記憶中那些很值錢的港幣
  幼年的記憶中,港幣是很值錢的。家裡有住在香港的親戚,時不時會來內地探個親,小孩子若能在過年時收到港幣壓歲錢是會欣喜雀躍很久的。這雀躍中不僅包含著對外面世界的羨慕和嚮往,還因為同樣面額的壓歲錢,港幣比人民幣的「含金量」更高。
  05年時第一次來香港短期生活,當時的港幣依然比人民幣值錢,大約在1港元=1.06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對學生來說,花港幣的感覺實在有點「肉痛」。還記得那年的國慶長假,宿舍附近的惠康超市掛出大大的國慶特別優惠廣告,上書「國慶期間在本超市可以1:1的優惠價格使用人民幣」。隨著港幣兌人民幣在07年1月跌破1,08年4月跌破0.9,這個月又跌破了0.8,現在再看這句廣告,突然有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
  港人難以承受的通脹之痛
  雖然賺的花的都是港幣,但人民幣升值無疑對香港民眾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通脹問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字顯示,香港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3.8%,8月份同比增幅為3.7%,其中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4%。若將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消費物價指數視為100,今年9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108.7,升幅超過8%。
  香港有不少蔬菜由內地進口,內地此前食品價格的節節攀升,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帶動了香港蔬菜價格的上漲,不少人都抱怨,「人民幣升了,菜也吃不起了」。
  除了蔬菜之外,其他食品原料的價格也在漲。朋友涂先生有親戚在新界開糖水店,一直購買內地生產的蔗糖。10公斤的蔗糖在兩年多年前只要100多元港幣,現在卻暴漲到500多元。親戚無奈地說,人民幣越來越貴,進口價也越來越高,再加上不少內地人「現在有錢了都不願意幹這個了」,蔗糖的成本便這樣翻了幾番。
  通脹問題之外,不少港人擔心人民幣升值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人來港購物消費,若物品供應不足,則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困擾。
  廣東道早已不是香港人的地盤
  香港一直以「零關稅」的優勢帶動旅遊和消費行業的發展,吸引來自各地、尤其是中國內地的遊客前來購物。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不少內地朋友覺得來香港購物是「折上摺」,這種趨勢便愈發明顯,而香港商場的店員也會在告知物品價格後,特別計算一個看上去更讓人心動的人民幣價格,以吸引消費。此前尖沙咀廣東道的奢侈品名店門口常年大排長龍,擠滿了內地遊客,讓香港人紛紛感嘆「廣東道早已不是香港人的地盤」。
  香港旅遊業議會的統計發現,今年的內地黃金週期間,內地訪港旅客雖然達到了破紀錄的98萬人次,同比增加20%,但與這個數字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內地人赴港消費卻同比下降了25%,主要原因是隨著歐元的下跌,不少內地遊客開始轉戰歐洲搶購名牌貨。雖然奢侈品銷售風光不在,但卻並不能阻止越來越多的遊客轉而開始在香港購買大眾日用消費品,其中奶粉和藥品等最受歡迎,這對港人生活的實質影響更大。
  9月中旬有近百名香港人來到港鐵上水站,參與「光復上水站」的行動,抗議內地水貨客長期霸佔車站外的通道分包貨物,造成交通堵塞,影響上水居民的生活環境。此前亦有內地遊客來港搶購養樂多和奶粉的事件,更有香港人與內地遊客為購買奶粉而大打出手。
  家住上水的鄭先生表示,由於臨近羅湖口岸,每天都有不少內地水貨客前來掃貨,家裡附近的超市有不少貨品經常缺貨,車站擁擠,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而抱怨和擔心奶粉供應不夠的新媽媽更不在少數。不少港人擔心,隨著港元對人民幣匯率跌破0.8的關口,「八折優惠」引來的越來越龐大的內地赴港消費大軍將佔用他們的生活資源,同時進一步推高香港的物價。
  港漂一族的苦惱
  對於人民幣升值,更為苦惱的是習慣於北上深圳消費的港人和內地來港工作的「港漂一族」。楊女士習慣上深圳就餐和捶背按摩,平均一個月就要上深圳消費一次。她感嘆手中的港幣在關口的找換店轉一圈回到手上之後,「500變400,感覺一下子少了兩成。」
  來自北京的王小姐稱,這幾年拿著港幣回家,覺得越來越不值錢,看什麼都覺得貴。希望今後能回內地工作的陳先生則擔心收入水平的競爭力,「現在的工資看著還行,但回內地就得打個八折,以後新工作的工資水平肯定是在現有收入的基礎上談,這個問題不得不考慮」。大家都笑稱理想的加薪幅度「不僅要趕得上通脹,還得跑得過人民幣升值」。
  港幣換成人民幣
  人民幣步步攀升該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手裡多餘的港幣存款轉為人民幣存款。由於香港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美國的低息政策下,在香港銀行存港幣的利息幾乎為零,有不少港人都選擇將港幣轉換為人民幣存在內地的銀行裡以賺取利息差。
  家住粉嶺的張女士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將存款轉為人民幣存在內地銀行,她坦言自己年紀大了,並不太懂得投資理財,認為存銀行是最為保險的理財方式。雖然現在內地的存款利率比之前有所降低,但仍有超過3%的年利率,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因此仍然「有的賺」。
  選擇將港幣存款轉為人民幣的多為年紀較大的老人,他們並不太擅長股票基金等投資產品,也不能承受太大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下,賺取利息差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近期香港各本地銀行也因人民幣升值而看好人民幣存款業務,推出各種高息優惠以吸引更多人民幣存款。
  恆生銀行此前便推出人民幣利率遞升存款證,最高年利率達3.3%,匯豐和渣打銀行的3個月人民幣定存利率也分別調高至3%和2.8%,還有一些銀行則採用開戶送禮品或現金回饋的方式,吸引不少家離深圳較遠的老人轉而選擇在本地銀行轉存人民幣,以節省路費和時間。
  人民幣存款之外,對於年紀較輕,能夠承受較大風險的人來說,投資人民幣產品無疑會是更好的選擇。從事金融行業的許小姐就明確表示自己不會持有人民幣存款,但會考慮購買人民幣債券或者內地在港上市的股票來收取股息。「內地上市公司派發的都是人民幣股息,雖然拿到手還是港幣,但至少能跟上人民幣升值的速度。」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宋敏此前在接受iMoney雜誌的專訪時也曾建議,除了香港已經推出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外,長期持有內地資產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投資內地A股以及二三線城市或北上廣等超大城市附近邊緣區域的房地產市場。「A股長期下跌,目前泡沫已經擠地差不多了。二三線城市及超大城市邊緣區域的房地產泡沫也不多,同樣值得長期持有。」
  為何在貶值預期下,人民幣今年反而漲得風生水起?市場人士指出,美國9月推出QE3導致美元貶值、中國經濟第三季度觸底反彈以及美國大選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等都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雖然市場認為人民幣升值對資金的流入以及提升內地的流動性有所幫助,但預計升勢未必會持續到年底,且不會再有太大的升幅。
  真所謂風水輪流轉。昔日港人憑港幣強大的購買力北上吃喝消遣並高喊「好抵」(抵即粵語划算的意思)的時候,又何曾能想到今日會有內地遊客攥日漸升值的人民幣蜂擁南下血拼並大呼「便宜」的情景?港元和人民幣今後的發展又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05

港人港事:熱錢湧入香港為哪般

1 : GS(14)@2012-11-11 10:45:15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44813591985.shtml
 久違的「熱錢」來了,讓冷卻了逾一年的香港資本市場,意外迎來一個「春意盎然」的深秋。
  時隔三年,為了穩定港元強勢,香港金管局再度出手干預匯市,上週四三度向市場注入港元,週五更一舉注資50.38億港元,兩週以內10次向市場注資,累計注入322.26億港元。
  不瞭解的人,誤以為金管局「入市」是被迫的舉動,實則非也。根據聯繫匯率制度,一旦美元兌港元(7.7510,-0.0001,-0.00%)觸及7.75港元的強方保證水平,金管局就會賣出港元,這是機制運行的正常動作。
  事實上,經歷了逾一年的投資市場蕭條,港元需求曾一度降至極低水平。金管局近期注資舉動傳遞的信息有二:第一,外來資金開始重回香港市場。第二,資金流入總規模仍不大,金管局雖已十度注資,但至今總額僅約322億港元。
  中國資產一枝獨秀
  與中國內地談「熱錢」色變不同,多數港人對此即便不用喜上眉梢來形容,起碼也是憂中帶喜。著名投資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曾淵滄直言:「目前全世界只有香港有熱錢流入,新加坡朋友問我為什麼熱錢不流入新加坡,那邊的股民很羨慕香港有熱錢流入」。
  錢為了什麼來到香港?去年8月以來表現近乎一潭死水的港股,連漲兩個月升至15個月高位,最引人注目的是H股股價大幅上升,恆生國企指數「領跑」恆指,從9月初的低位計算國企指數上漲近兩成,多只成分股創下上市以來新高。甚至在A股並未顯著上升的情況下,追蹤A股表現的A50中國基金(02823-HK)持續成為成交最活躍港股,僅上週就上升近6%。
  債券市場上,內地企業「吸金」更甚股市,尤其是房產在港發債融資備受追捧。繼禹洲地產(01628-HK)發行的2.5億美元優先票據15分鐘即被「搶購」完、方興地產(00817-HK)5億美元擔保票據超購逾14倍後,上週SOHO中國(00410-HK)在港原本打算發一批五年債,因為認購踴躍,最終再增發一批十年債。
  與此相呼應的,則是人民幣突然啟動的升值進程。與7月低位相比,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至今已升值逾2%,一向在香港市場反應平淡的人民幣定息產品錄得資金顯著流入。首隻人民幣-港幣雙幣股合和公路(80737-HK)日前在港上市的配售過程中,兩度擴大發行量,從7000萬股擴大到1.2億股,依然獲得超10倍認購。
  伺機流入內地的熱錢
  市場的一大共識是,這次熱錢是追逐中國資產、人民幣資產而來。「一方面是海外流動性增加,」港大金融系教授、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宋敏指出,「二是之前外界以為中國會硬著陸,現在看到中國經濟企穩,對中國經濟重拾信心。三之前外資擔心中國政府也會跟著歐美『放水』,現在不擔心了。」
  作為中國內地的橋頭堡,外界對於湧入香港、追逐中國資產的熱錢伺機進入內地的猜測,也無疑是有道理的。數據顯示,自9月開始,外資流入的傳統途徑——QFII在買入A股方面相當活躍。此外,近兩年在香港流行的「內保外貸」也是搬運資金的妙招。銀行業界透露,這類資金最終往往是流向了與「實業」關聯最大的房地產。這一進程正伴隨著多地樓市趨於活躍,房價重拾升勢。
  由於人民幣的升值,港人北上辦理人民幣貸款、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活動日益活躍,不少地下錢莊也開始蠢動。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近日指出,9月下旬有100多個地下錢莊出現資金快速進入內地的現象,雖然這些熱錢的數額還比較小,但已經呈現加速勢頭。
  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中國金融機構9月份外匯佔款增加1306億元人民幣,結束之前連續兩月減少的局面,佐證了外資流入內地的猜測。
  真外資還是「假洋鬼子」?
  根據金管局資料,在美國推出QE1的2008年末至2009年末,香港淨資金流入6400億港元。業界人士相信,QE3後流入的資金將低於這一數字,但突破千億則指日可待。
  不過,由於QE3宣佈僅兩個月,美聯儲區區800億的「放水」實在不足以推動大量熱錢流動;同時根據香港銀行淨外幣資產數據,從7、8月開始資金已開始流入,早於QE3的出台,不少分析推斷,所謂湧入香港的熱錢,更多或許是全球流動的中資、港資「假洋鬼子」。
  港股投資名家石鏡泉提示,市場應警惕「假洋鬼子」炒高指數後隨即套現。他認為,歐美外資每次來港買賣港股資金動輒幾百億計,以一年以上乃至3、5年為投資期,捕捉週期性升浪,而非炒作1、2個月,「假外資」則熱衷於炒作衍生工具並賺「快錢」。
  然而,在香港這個毫無資本管制的金融市場,熱錢尤為變化多端,要估摸它們是投機還是投資,是短炒還是長留,如同水中撈月。在全球看好內地經濟,認同香港市場價值的大背景下,熱錢在香港的湧動,似乎還沒有短期逆轉的跡象。這不僅令普通市民投資情緒高漲,甚至連身為政府高官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近日也忍不住在演講中公開表示「我在這裡很鼓勵各位投資股市」,一時被外界傳為笑談。
  本文來自於新浪財經原創專欄集《全球新聞眼》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明文章來源和欄目鏈接,歡迎媒體洽談落地合作。意見建議請@全球新聞眼2012 (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06

港人港事:投行裁員禍福相依

1 : GS(14)@2012-11-19 00:20:25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04413657581.shtml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對小M來說,這或許是她二十多年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即使過去了好幾年,在偶爾想起這段記憶時,她的心中仍然會生出深深的挫敗感。那天上午,小M剛走進香港中環某棟華麗寫字樓內的辦公室,就感覺到了一種詭異的氣氛。同事們有的三兩成群,在小聲討論著什麼;有的安靜地坐著,眼神空洞。
  一會兒,桌上的電話鈴響了,小M突然心跳加速,腦子裡閃過一絲不祥的預感。果然是老闆,讓她去他辦公室一趟。那天老闆的態度格外客氣,他稍微說了幾句場面話,就直接切入了主題。小M就只聽到「現在的經濟形勢」「對不起」「我們很遺憾」,她的大腦一片空白……
  一路順風順水的小M從來都是別人羨慕和讚賞的對象。她從小就常年佔據第一名寶座,拿獎拿到手軟。18歲那年,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中國最好 大學的工商管理系,又在入校後的第一次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了所謂的「尖子班」讀金融。之後她的目標就一直很明確,畢業之後要進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工作。
  大學四年裡,小M一直很努力。大三暑假,她得到了某華爾街大行的實習機會,並在實習結束後順利拿到公司亞洲總部的工作職位。08年夏天,小M隻身來到香港,光明無比的前途似乎在前方等待著她。但沒想到,工作僅僅3個多月,她的夢想就破滅了。
  因為工作經驗太短,公司只給了小M三個星期的工資作為裁員補償,這對小M來說根本不夠用。「當時我在金鐘租了一套公寓,月租15000港幣,和房東簽了兩年的合約,其中第一年是死約,就算要退租也要把一年的錢都交齊。這還沒有算香港高昂的生活費。」
  更讓小M感到絕望的是,她在香港的工作簽證是靠這份工作獲得的,如果失去工作又找不到新的工作,她也將同時失去簽證,被迫離開香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都在裁員,即使有投行招聘,職位的空缺數量對龐大的被裁員大軍來說也是杯水車薪,要在金融行業找到一份工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掙紮了一段時間之後,小M交了一筆數目不小的房租違約金,遺憾地離開了香港。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4年過去了,世界經濟在出現微小的復甦苗頭之後,似乎又進入了一次更大的危機,而各大投資銀行也再次陸續傳出裁員的消息。
  在很多人眼中,投資銀行的工作高薪、氣派而又充滿著夢幻色彩。銀行家們每天穿著筆挺的名牌西裝上班,一雙鞋都可能抵得上普通人幾個月的工資。他 們不是在拚命賺錢,就是在徹夜狂歡,身邊永遠被美女圍繞。就算經濟不好被裁員了也不怕,因為他們可以拿到豐厚的「遣散費」,等他們去國外度假歸來,就又能 找到一份同樣美好的工作。
  當然,這可能是真的,但並不是每一個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人都如此。為數眾多處於食物鏈底層的投行民工,雖然拿著高薪,但沒有睡眠、沒有生活、每週 工作超過100個小時,「時薪還不如麥當勞的服務員」。他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每天干著瑣碎的活兒,看老闆的眼色行事,經濟不好的時候還得時刻擔心著被炒。
  S在一家投資銀行工作5年,他經歷過兩輪裁員,但都倖存下來。S的公司上個月又宣佈了比08年更糟糕的萬人裁員計劃。根據FT的報導,不少員工 上班時發現工作證無效了才知道自己被炒,還有人因為電子郵件不斷退回而意識到被炒。公司倫敦總部的某個部門裡空無一人,但大樓外卻站了很多已經進不來的員工,公司的縮寫還被網友發現與「你被炒了「的縮寫相同。
  在S的朋友圈裡,有不少原先在投行工作的人在08年的大裁員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投行,「原先認識的3個在投行做銷售的朋友,一個回內地了,現在在國企上班,一個去了評級公司,還有一個去了保險公司。」
  周圍人的遭遇讓S有些唇亡齒寒的感覺,「現在投行的員工為公司賺了錢就問公司拿錢,有更好的去處就走。公司呢?經濟不行了,業績差了,一發現形式不對第一個就找員工開刀,這個行業真的很現實,員工和公司之間的忠誠度越來越低。」他計劃再多積攢一些工作經驗後自己創業,「其實你瞭解了金融業的整個 運作模式之後,自己也能做。」
  還記得文章開頭的小M嗎?她在家調整了一段時間之後,現在在北京的一家中資投行工作,「選擇中資的理由是因為中資一般不會隨便炒人」。小M現在 的生活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從來都是利落短髮不施粉黛的她留起了長發,開始學習化妝打扮。「以前整天就只知道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覺得化妝打扮包括談戀愛 都是浪費生命,現在才開始慢慢學會享受生活。」小M現在已經有關係穩定的男友,兩人打算明年註冊結婚,她笑著說,「你看,其實被炒也不一定全是件壞事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74

港人港事:香港人緣何對新移民不滿?

1 : GS(14)@2012-12-17 23:28:25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91813815331.shtml
 最近香港有兩項調查引發關注。首先是香港教院的一項有關新移民的調查。調查訪問了1024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結果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覺得新移民享用社會福利多過貢獻、拉低平均工資,認為香港應減少新移民人數;近四成人認為新移民「搶飯碗」、引起犯罪問題,並稱新移民損害香港經濟前景。
  另一項則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發表的最新調查,調查分兩階段,分別訪問了1000多名香港市民,瞭解他們對各地人民的好感度。調查顯示港人對大陸人民的好感淨值為+1%,僅高於菲律賓人民的-14%排名倒數第二(受菲律賓人質事件影響),排名前三的為新加坡人+57%、台灣人+49%以及加拿大人+48%,其他各國家地區人民的好感淨值也基本在+30%至+40%左右。
  兩項調查,研究的分別是對新移民和大陸人的看法,雖然對象並不相同,但兩者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何為新移民?
  香港是移民社會,新移民的「新」相對於1980年「抵壘政策」(當時偷渡客如能逃進市區便能獲得合法居留權)取消前通過偷渡或合法方式來港的舊移民。在香港,新移民基本上只等同於內地前來香港定居的人,老外一般都不包括在內,因此不少港人潛意識裡將對內地人的印象與新移民聯繫在一起。
  目前內地居民前來香港定居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來港讀書和工作,以及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划來港定居;第二種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可持《前來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與雙程證即《往來港澳通行證》有所區別)來港居住。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港的人多達幾十萬,人數是第一種的近十倍,因此他們是香港新移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港人不滿的主要對象。
  港人:我們為什麼討厭新移民Vs新移民:我們憑什麼受歧視
  港人觀點:
  Mary 40歲 公司職員
  本來我對新移民沒有太大意見,但現在我女兒報名上小學,我真切地感受到有不少配額被新移民佔據,同等條件下香港小孩的錄取率變低了,這完全就是佔用了我們應有的資源。不少新移民本身文化程度低,在香港沒有工作要領取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使一些原先能申請到綜援的香港人申請不到了。
  我本人一直在香港生活,為政府交了十幾年的稅。我知道很多香港人的祖輩父輩也是內地人,但他們來香港已經很多年了,為香港做了很多貢獻,用納稅人的錢去幫助這些為香港做過貢獻的人,我很心甘情願。
  但如果用我的錢去幫助那些剛來香港不久,根本沒有為香港做過貢獻的人,我真的覺得他們不配。我不明白這些在香港生活不下去的人為什麼不回內地呢?內地雖然工資相對低,但生活水平也沒有香港那麼高,他們夫妻一起回內地發展可以過得更好。
  Kenny 30歲 銀行職員
  有些新移民的素質真的很差。我親戚最近生小孩,同病房住了一個內地產婦,她的丈夫不僅在產房裡大聲喧嘩,還投訴醫院探望時間有限制,更可怕的是,因為不想走太多路,還貪圖方便進女廁所洗手,真的很過分。
  我並不是一個激進的人,我有朋友是新移民,也不認為來香港生小孩的內地人或者新移民都是蝗蟲,但有時碰到素質很差的新移民或者不排隊的內地遊客,還是會很生氣。香港迪士尼剛開幕不久就有內地人在裡面隨地大小便,為什麼不能去廁所呢?又不是沒廁所提供給你!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所以才會讓香港人對新移民和內地人不滿。
  娥女士 60歲 超市收銀員
  我家住在新界北,是新移民比較集中的地方。家裡條件一般,我想找份工作補貼家用。可是工作越來越難找,都是因為那麼多新移民來香港,搶了我們的工作。他們什麼工作都願意做,工資要求也很低,老闆為了省錢,當然會找便宜的人啦。而且現在經常會有內地人來新界買東西,他們不會說廣東話也沒關係。
  新移民來了就是搶香港的東西,搶我們的地方、搶我們的資源,現在連工作都要搶,工資也越壓越低。香港已經那麼小,再下去我們都要沒有立足之地了。還有那些新移民嫁到香港來引發的家庭問題,天水圍那裡有好多,本來香港是個治安很好的地方,現在讓人感覺治安都變差了。
  Adrian 38歲 攝影師
  我鄰居是新移民,沒覺得他們有什麼不好。我知道有人認為新移民搶了香港人的資源,但我覺得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香港政府的問題。政府既然批准他們來,就應該在各方面做好準備。
  我自己十幾歲移民美國,我是合法的新移民,我就應該享受政府福利,這沒有錯。現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很多新移民,倫敦有很多東歐人,紐約就更不用說了。人往高處走,人人都希望能去更好的地方生活,這很正常。
  新移民觀點:
  Yolanda 26歲 來自安徽 幼兒園普通話老師
  來香港三年,我自己沒怎麼覺得被歧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神經比較大條。我聽說有香港人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和新移民小孩做同學,但在我就職的兩間幼兒園裡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反而有家長特地拜託老師讓孩子坐在內地小孩旁邊,方便練習普通話。
  所謂的對新移民的歧視,大部分還是限於教育和收入水平都較低的底層香港市民,這就和我以前在上海念高中時感受到的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歧視很類似。
  要說區別的話,或多或少都會有。我以前供職的幼兒園裡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通常國際老師、香港本地老師和內地老師明顯地分成三個等級,國際老師的午飯時間比我們長,下班也比我們早。如果你覺得被歧視了,那可以選擇離開,我自己就換了一家幼兒園工作,假如你選擇繼續留下來,那就沒什麼好抱怨的,在異地打拚總是會辛苦一點的。
  Bobbi 32歲 來自遼寧 公司職員
  剛來香港的時候不會粵語,有次去茶餐廳點餐因為講不清楚,服務員罵罵咧咧地不理我走了,當時感覺自己被歧視了,後來瞭解了一些其他新移民的生活狀態,覺得這根本不算個事兒。
  歧視或者說「區別對待」肯定有,我剛工作時就發現自己的工資比同職位的香港人至少要低三分之一,但我的工作表現並不比他們差。工作三年後有剛畢業的香港人來公司工作,也發現他的工資和我一樣。去瞭解了一下,公司確實有類似不成文的規定。
  最讓人不滿的是政府派發6000元撇除了新移民和最近非永久居民買房要多收15%額外印花稅的政策。一個每年按時交稅、為香港GDP做貢獻的香港居民不但無法享受政府的福利,買房子還需要交大筆額外印花稅,實在讓人嚥不下這口氣。
  Kathy 38歲 來自北京 家庭主婦
  我和老公結婚近12年,即將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真的,整整12年,有的時候我會懷疑到底值不值得。一開始的5年我每次只能拿90天的簽證來香港,簽證到期了就要回北京重新辦。兒子出生之後也要跟我北京香港來回跑,不然就沒人照顧,當時特別辛苦。
  拿到單程證的時候,我哭著去把北京的戶口取消了,感覺要和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隔斷所有的聯繫,真的是捨不得。之後的7年,我既沒有中國護照(因為北京戶口已經取消)又沒有香港護照(因為7年未到,還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可以證明我身份的只有簽證身份書,是回歸以前英國政府給難民和無國籍人士用的,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歧視嗎?
  想要用簽證身份書出國非常麻煩,許多國家根本就不認,去歐洲也不能辦申根,必須一個一個國家辦,比中國護照還麻煩,和香港護照200多個免簽國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研究過《國籍法》和《基本法》,這本簽證身份書實際上是不符合法律的,我也和我們區的區議員討論過,可他的回答是,「持單程證的人連生計都顧不上,又有多少人會考慮出國呢?」
  話雖沒錯,但聽來還是讓人心酸。其他歧視就更多了,兒子兩歲的時候帶他去小區花園玩,周圍的主婦就會和自己的小孩說,「不要和大陸小孩玩」。我家住薄扶林,去辦身份證的時候填地址,我剛說了薄扶林,工作人員就寫了薄扶林邨,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新移民都是很窮的,都應該住在政府的公屋裡。
  梅女士 47歲 來自湖南 百貨公司售貨員
  我是經人介紹認識我前夫的,當時覺得他雖然年紀大了一點,但人很老實,就決定嫁來香港。過了幾年分居兩地的日子,我終於拿到單程證,帶著兒子來香港和他團聚。
  以前在湖南的時候我自己做些小生意,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日子還算過的去。到了香港之後,原來的生意沒辦法繼續下去,我不會講粵語找不到工作,前夫的工資也不高,生活一下子拮据起來。
  之後他的家人就開始閒言碎語,說我貪圖香港的好生活和好福利、貪圖他的錢才嫁來香港。於是我決定出去工作賺錢,在茶餐廳找了一份工作,做的挺開心,也能補貼家用。可我的前夫卻開始懷疑我對他不忠,有幾次喝醉了酒還打我和兒子。
  當時我真的很害怕,帶著孩子尋求社工的幫助,後來終於下定決心和他離婚。老實說香港的生活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剛來的時候我一下子從事業女性變成失業主婦,心理落差特別大。和前夫的年齡差距加上語言問題,兩個人經常無法很好溝通,最終只能以離婚收場。
  我認識的不少嫁來香港的女性也都和老公離了婚。雖然我曾經遭受過家暴,但我覺得自己能離婚開始新生活,還是很幸運的。現在我的粵語已經學地不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兒子也能在香港接受好的教育,已經很知足。
  珍女士 56歲 來自浙江 家庭主婦
  我和丈夫都是二婚,經人介紹走到了一起。嫁來香港以後我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家裡就靠丈夫不多的收入生活。有段時間丈夫失業了,我們領了綜援,我去申請的時候工作人員調侃地說,「沒錢為什麼不回內地?來香港就是為了用香港的福利吧?」讓我很是尷尬。
  後來我找了一份居民樓保安的工作補貼家用,每個月也就幾千塊。我上的是通宵夜班,因為夜班比白天的班多點錢,但很辛苦,每天都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
  前幾年我在浙江的母親去世了,去世之前把家裡的錢平分給我們兄弟姐妹。我回浙江拿屬於我的那筆錢,因為怕以後會回內地生活,也想在內地留一些財產。可是我弟弟說,「你不是去香港了嗎?在香港那麼有錢還要和我們搶財產?」
  家鄉的人以為你在香港很有錢,其實你在這裡不僅辛苦,還要受歧視。有的時候我都不明白哪裡才是我的家,感覺哪裡都不是。我不明白,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移民社會,香港人的前幾代人也都是從內地移民過來的,為什麼他們對新移民就不能多些寬容呢?
  新移民問題該何去何從
  港人對新移民的不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三方面:一方面是一些素質較低的新移民或內地遊客給香港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香港人潛意識裡將新移民和素質差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是香港人認為新移民侵佔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第三則是由於不少新移民家庭出現家庭暴力問題,使得香港人認為新移民的湧入影響了社會治安。
  而從新移民的角度來看,他們受到歧視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語言不通。新移民不會講粵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的融入。此外,香港不少專業人士都使用英語,一些新移民即使在內地擁有專業資格,但由於不會英語,在香港仍然很難找工作。
  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則是香港的經濟轉型。舊移民來港時香港正處於工業化階段,勞工市場供不應求,移民者可以從事低技術高體力的工種。現在的新移民由於語言或學歷問題也只能從事低技術類的工作,但香港經濟轉型之後,這一類的工作崗位大幅減少,因此出現新舊移民在低技術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情況,讓作為舊移民的港人有了「被搶飯碗」的感覺。
  新移民來港面對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生活無法適應、子女教育、就業權益甚至婚姻暴力問題。隨著香港出生率的降低以及人口的不斷老化,新移民實際上已成為香港人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新移民的問題也已經不容忽視。
  政府應建立為新移民提供幫助的機構,開設語言及就業課程,加強新移民與社會的聯繫,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家庭及子女教育的問題。而新移民本身也應該積極學習香港本地的語言和文化,多參與社區活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盡快融入香港社會。
  三年前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張靜初飾演的內地新娘曉玲被任達華飾演的香港丈夫李森虐待,曉玲在戲中的每一次不安、徬徨和驚恐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故事的最後,李森斬死妻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後自殺。這其實不只是電影,這是2004年真實發生在天水圍的一起滅門慘案。新移民、綜援、家暴、港人的輕蔑和無動於衷,絲絲滲透,字字刻骨。本以為嫁到香港是幸福的開始,但冷酷的現實讓人不忍卒讀。只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34

港人港事:香港知名幼兒園錄取率50:1

1 : GS(14)@2012-12-17 23:29:07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05813889941.shtml
 六年前,由於工作調動的原因,秦先生和秦太太舉家從北京搬來香港。今年,秦太太的兒子Adam兩歲了,她為孩子報了16家幼兒園。但是,在經曆數週的面試車輪戰後,Adam沒有收到任何錄取通知。「10年時人人都趕著生虎寶寶,本來出生率就高,幼兒園學位很緊張。Adam是細B(9月-12月出生的孩子)很吃虧,而且他連話都不怎麼會說,老師問他什麼他都不回答,有一次面試時間太長他還直接哭著跑了,有時候真怕他沒學上。」秦太太無奈地說。
  競爭從1歲開始
  香港的學前教育分為幼兒園和幼兒中心兩種,幼兒園在教育局註冊,而幼兒中心則向勞工及福利局下的社會福利署註冊。幼兒園的服務對象為3至6歲的兒童,幼兒中心則包括育嬰園和幼兒園兩種,前者為0至2歲的幼兒服務,後者則為2至3歲的兒童服務。因此在香港,那些報名人數眾多而引發學位爭奪大戰的基本上都是指幼兒園。
  香港的幼兒園全部屬於私營機構,分為非謀利幼兒園和私立獨立幼兒園兩類,其中非謀利幼兒園佔了大多數。香港政府從2007-2008學年起開始推行學券計劃,每位適齡的香港兒童都可以申請以抵消部分學費。但是,學券計劃只適用於半日製學費不超過25200元/年、全日制學費不超過50400元的非謀利幼兒園,而大部分熱門名校收費昂貴,並不能使用學券,這使得名校與普通幼兒園之間的學費差距進一步擴大。
  一般情況下,香港本地的幼兒園設有三個年級——K1、K2和K3,3歲可以上一年級K1,但要提前一年面試。不少學校在K1之前另設有Nursery(托兒所)或Play Group(遊戲班),2歲便可入學。
  入K1的面試一直都是競爭最激烈的,但由於不少名校的Nursery或Play Group可以免試直升本校K1,戰火便逐漸延伸到Nursery的面試現場,而這個戰場上的小戰士們,都只有1歲。
  人力與財力的拉鋸戰
  幾乎每個經歷過幼兒園面試車輪戰的家長都能寫一部厚厚的血淚史,總結起來便是6個字——耗時、費心、燒錢。
  有些家長從孩子剛出生起便開始收集各家幼兒園的資料,並按照學費、離家遠近、口碑等做成Excel表格進行比較,甚至有家長在懷孕時便拿著出生紙去幼兒園報名排隊。一家位於北角的老牌學校某年的錄取比例高達50:1,這家學校便是不少孕媽咪排隊的對象之一。
  由於參加Nursery和K1面試的孩子只有1、2歲,很多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見到陌生人就會大哭,這樣是肯定過不了面試的,於是各類幼兒園面試班應運而生。
  一家位於尖沙咀的幼兒園面試班在親子論壇上廣受好評,課程的價格在3500至4500港元左右。開設的課程中除了十多個小時的課堂訓練,還包括1次長達3小時的家長講座和3到4次模擬面試,之後還會出具報告供家長參考。最吸引家長的是,這家機構會針對若干間名校的面試提供特別指導,並為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該培訓機構的網站數據顯示,從今年4月以來,所有課程通通滿額。
  為了幫女兒報幼兒園,Diana精挑細選了15所學校,有一次為了交報名表她排了5個小時的隊。讓她沒想到的是,第一次面試就給了Diana一個下馬威。女兒在陌生環境裡完全不知所措,甚至哇哇大哭,尷尬的她只能帶著女兒離開,結果當然是沒有錄取。
  在經歷接二連三的失敗之後,無奈的Diana給女兒報了面試課程,每天花3個小時給女兒用粵語和英語講故事,強化女兒對不同語言的反應。另外,她還花很多時間在網上搜索面試攻略、上親子論壇看大家的經驗。就這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女兒終於被銅鑼灣的一所名校錄取,得償所願。
  之後迎接Diana的將是幼兒園每個月超過6000港元的昂貴學費,這還只是半日班。據瞭解,香港很多老牌學校都是從幼兒園到中學「一條龍」升級,所以進幼兒園時多花點力氣,以後升小學和中學時就不用那麼麻煩了。
  Diana說:「香港的大學錄取率只有20%左右,如果不進好學校,以後上大學的概率就太小了。我知道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連進幼兒園都要那麼辛苦,但這樣的話以後就會更辛苦,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有不少机构开设专门的幼稚园面试班,教1至2岁的孩子如何应对面试,并且价格不菲。有不少機構開設專門的幼兒園面試班,教1至2歲的孩子如何應對面試,價格不菲。
  評價不一的國際學校
  除了傳統名校之外,讓孩子上國際學校則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選擇,但這種學校學費更貴,某家頗受明星青眯的國際幼兒園每年的學費高達十多萬港幣,費用幾乎可以在香港唸完一個大學本科。
  陳先生的女兒就在一家口碑不錯的國際學校唸書,「我和愛人都是本地的名校畢業的,但覺得學校的課程負擔比較重,不希望孩子也那麼辛苦。國際學校相對輕鬆自由,更有創造力,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英文也能得到很好的練習。」
  但他們也承認,女兒的中文很差,儼然已經成了半個小老外,「我們倆工作都忙,她不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說英文,根本沒機會說中文,她自己現在也越來越不喜歡說中文。」
  也有家長並不喜歡國際學校的教育,另一位媽媽Maria就想把兒子轉回傳統的幼兒園唸書。她覺得,雖然國際學校確實自由,但是相對的,國際學校的孩子不像本地學校的孩子那麼懂禮貌。
  兩種學校的教學風格也有很大差別。Maria說,「我每次問兒子今天上課學了什麼,他回答我的不是看云就是摸樹。眼看著朋友的女兒已經會背詩詞、做數學題,我兒子什麼都不會,這讓我有些擔心。」Maria在課餘時間帶兒子出去補習,她想著既然又要交國際學校的高昂學費,又要額外交錢補習,還不如讓兒子回歸傳統。
  幼兒園:學校也有苦衷
  面對家長們「好幼兒園難進和學費昂貴」的抱怨,幼兒園卻稱學校也有苦衷。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表示,幼兒園都是私營機構,歸根到底還是要賺錢的。只有學費收得高,學校才有錢聘用高質量的老師、購買好的教學器材和設備等,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這其實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國際幼兒園需要從國外聘請老師,外國老師的工資相對要比本地老師高,學校還要負擔老師的食宿和機票等,有些使用國外教材的國際學校還要額外支付教材或註冊費用,「學校都是自負盈虧的,這些費用轉嫁到學生身上也可以理解。我也有聽過有國際學校要購買幾百萬的債券才可以報名,但這些都是個例,不在大多數人的討論範圍內。」
  黃女士曾在一家在香港有多家分校的知名幼兒園工作多年。據她透露,這家名校在進行K1的面試時,不僅要求面試的孩子能進行正確的顏色配對、禮貌地和老師對話打招呼,還要求他們能理解老師用粵語和英語所說的故事並針對故事內容跟老師互動。面試完畢後,老師會讓家長帶孩子到操場上玩滑梯,不少家長和孩子會以為面試已經結束,但實際上幼兒園的園長和主任都會在操場邊上繼續對孩子進行觀察。
  此外,學校還會讓家長填寫一張詳細的表格,包括兩位家長從小學開始的所有學校和學歷情況等。黃女士稱,面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觀察家長和小孩的素養,而讓家長填寫學歷情況也是為了保證家庭教育的質量,「並不是只要有錢就行,暴發戶想進這所名校幾乎是不可能的。」
  她說,學校安排面試的目的是為了公平,要對每個孩子負責任。「一個教室有24個學生,2個老師。如果有一個孩子跑來跑去,就要有一個老師把所有的注意力分給他,這對剩下的孩子來說不公平。」另外面試也能保證孩子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畢竟我們是教育機構而不是服務機構。」
  本文來自於新浪財經原創專欄集《全球新聞眼》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明文章來源和欄目鏈接,歡迎媒體洽談落地合作。意見建議請@全球新聞眼2012 (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