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携手两大社团法人进军金融领域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5792.htm


 纵观泛海系涉足金融领域的足迹,除了泛海系旗下子公司如泛海建设、泛海控股等核心力量与思达系、中色股份(原“中色建设”)等盟友外,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以下简称“光促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与光彩事业促进会有一个显著特征—两者均为社团法人。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是船东间互助性保险机构,承保船东海上经营风险, 旨在保障船东利益、补偿会员经济损失。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为船东需要的所有保险险种,如保赔险、船舶险、战争险、抗辩险等承保,目前承保了近1000条船, 几乎涵盖所有船型,如超大型油轮(VLCC)、超大型矿船(VLOC)、10000标箱的当今最现代化的集装箱船舶、液化气船及其他各种货轮、客轮等,目 前是中国最大的海运保险人。
光促会的成立与民营企业家紧密相关。1994年,十位民营企业家为配合落实国家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联名 倡议“光彩事业”,1995年10月25日,以扶贫为主要宗旨的光促会正式完成社团法人登记。光促会在泛海系金融业务中的作用较为间接,主要通过光彩事业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挥作用。在光彩事业促进会成立之前,1995年7月,卢志强在北京成立了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 限公司成立时的股权结构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出资1500万元,占总股本的3%;联想、四通等8家股东出资合计占5.8%;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出资 3.56亿元,占总股本的71.2%;山东泛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占总股本的20%。泛海系以91.7%的优势绝对控股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公 司。1998年,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将注册资金增至5亿元,并更名为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泛海系与中国船东互保 协会的合作基础在于:一方面,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社团法人;另一方面,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另一重身份是专门为 海运提供保险的海运保险机构。作为海运保险机构,协会会员所缴纳的会费、保费收入等形成数目可观的资本积累。2004年,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净资产达 1.27亿美元,2009年更是高达5.1亿美元。此外,中国船东互保协会附设有投资业务—将赔款基金用于投资,增加协会资产,扩大协会信誉,降低会费成 本。
社团法人身份与资金纽带成就了泛海系与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这对黄金搭档。双方在投资民生证券、民生银行、民生保险和海通证券等金融机构时步 调一致。2002年3月,黄河证券增资扩股,泛海控股顺利入主,占股18.75%,成为第一大股东,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股9.38%。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在泛海系金融业务中所发挥的作用直接,且贯穿始终—从最初投资民生银行,到后来投资民生证券、海通证券等,二者是市场广泛认知的战略同盟。
与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不同,除了看重社团法人身份与资本实力以外,泛海与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合作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光彩事业本身所拥有的品牌内涵。2002年 11月,泛海实业便与光彩建设、光彩事业投资集团、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以近8亿元巨资共同投资海通证券,占海通证券总股本的9.15%。光促会与泛海系的合 作在前期较为明显,后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中国光促会正式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光彩事业”已日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 扶贫行动的公益事业代称。
卢志强控股下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的商业运作显然与光彩事业的品牌内涵不相符,于是,通过不断变更股权与名称,日益淡 化光促会的影响。2005年,光彩建设更名为泛海建设,标志着泛海系头上“光促会”的光环已渐渐褪去。民生银行2006年年报显示,泛海控股注册资本为 10亿元,其中泛海集团出资6.75亿元,占67.5%;光彩事业投资集团出资3.25亿元,占32.5%,这样一来,光彩事业投资集团通过泛海控股间接 持有民生银行股权。随后,光彩事业投资集团彻底淡出。泛海建设2008年年报显示,泛海控股的股东结构为:泛海集团持有95%的股权,剩余5%由通海控股 有限公司持有。2008年1月,其更名为民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0日,民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又更名为泛海资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 册资本为20亿元,股权结构为:中国泛海控股持股比例为80%,泛海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成为泛海系的能源产业旗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3

法人雜誌發佈2011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id=5871

  》》2010企業家犯罪報告:36名國企老總均受賄千萬

  法制網北京1月15日訊 記者陳晶晶 2012年1月15日上午,由法制日報社指導、法人雜誌主辦、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冠名協辦的「2011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發佈會暨首屆京都刑事法律風險 防控論壇」在京舉行。以刑訴界泰斗陳光中教授為代表的法學家、刑事辯護領域首屈一指的京都律師事務所、國內唯一一家定位企業家法務參考的《法人》雜誌和發 佈首個民間企業家犯罪報告的研究企業家犯罪問題的王榮利律師在此聚首,共同見證了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的發布。

  法制日報社社長賈京平在致辭中指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一大批企業家們在改革開放33年來逐步成為市場經濟的領軍者和弄潮兒,他們創造財富,打造品 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就業機會,為老百姓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了社會的尊敬和關注。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這些年來,一些企業家為攫取巨額利益鋌而走 險,採取非法手段,從而鋃鐺入獄。我們希望通過發佈這份年度企業家犯罪報告,引發企業家群體和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有識之士們對市場經濟制度縱深層面進行深 入思考,並引發法學研究者對企業家犯罪這一日趨嚴峻問題的深入思考。

  2009年我國可統計的落馬企業家有95位,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155位,2011年這一數字突破了200,近年來中國企業家犯罪出現了穩步上 升的趨勢,但是公眾對企業家的關注點甚至是企業家對自身的關注點仍然在形形色色的富豪排行榜上,更具警示意義和研究價值的企業家犯罪問題卻罕有問津,學界 對此的實證研究也處於空白。

  2010年年初,一直緊密關注中國企業家命運的《法人》雜誌刊出「2010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這是媒體界第一次做出企業家「另類」排行榜,報告 甫一發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被業內稱為「國內首個年度企業家犯罪報告」。「我們希望從今年開始,將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發佈會和企業家刑事法律 風險防控論壇辦成法律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年度盛會。推動中國企業家群體在創富的同時,守法經營,堅守良知。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構建健康有序的 市場環境。」《法人》雜誌總編輯肖黎明說。

  論壇主發佈環節上,《法人》雜誌特約研究員王榮利、京都律師事務所朱勇輝律師分別就主報告和增補部分做了主題發言;在專家研討環節,中國政法大學終身 教授、中國法學會訴訟法研究會會長陳光中,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田文昌、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盧建平、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 主任馮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趙旭東等專家就企業家犯罪相關議題做了主題發言。研討會由《法人》雜誌副 總編輯廖衛華、《民主與法制》社總編輯劉桂明主持。

  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新鮮出爐

  在主報告發佈會上,法人雜誌特約研究員王榮利表示,2011年他關注的企業家案件共220例,除18例案例屬於被舉報、失蹤、自焚或者遭遇犯罪分子遇 害等以外,其餘202例均為企業家犯罪案件。這其中除了3例被通緝在逃之外,其餘199例案例分別處於紀委「雙規」、公安機關拘留、逮捕、檢察機關起訴或 者法院一審、二審中,部分案例已經結案,犯罪分子已交付監獄執行,或者已執行死刑。

  2011年企業家涉案的199例案件中,國企企業管理人員(包括有國有股份的股份制企業等在內,以下稱「國企企業家」)犯罪或者涉嫌犯罪的88例,民 營企業家(包括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在內)犯罪的或者涉嫌犯罪的111例。2011年涉案國企企業家平均年齡52.59歲,民營企業家平均年齡45.67歲。

  「素材來源於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媒體公開報導。」王榮利告訴記者,他十年前就開始蒐集企業家涉案案例,2010年起開始在《法人》雜 誌開設企業家犯罪報告專欄,並於2010年在《法人》雜誌上發佈了被外界稱為「首個民間企業家犯罪報告」的「2010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

  王榮利在報告中指出,2011年企業家犯罪現象有七大特點:一是團夥犯罪極為突出;二是「涉黑」案件所佔比例有所下降,各類詐騙案件所佔比例大幅上 升;三是非常知名的企業家落馬比較少;四是國企企業家腐敗金額大幅度增加,判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數量在增加,而判決死刑立即執行的卻沒有;五是已經判決 的案件絕大多數是過去兩三年內發案的大要案,2011年發案的很少作出判決;六是在公安部開展「清網行動」中落馬的企業家,竟然有的是在逃犯;七是打擊犯 罪的國際化協作加強。

  王榮利向記者表示,儘管一年來他每天都在收集案件,但是當2011年企業家犯罪報告統計結果出來的時候,一些數據還是讓他非常吃驚。比如國企企業家的貪腐金額和共同犯罪問題。

  2011年國企企業家貪腐金額平均每人是3380萬元,其中光明集團創始人、前董事長馮永明一個人就貪了7.9億元,如果去掉這一特殊案例,平均每人 貪污金額也達到2077萬元,而2010年國這個數字是957萬元。在共同犯罪問題上,根據統計結果,至少有79例共同犯罪,佔到統計案例的近乎40%, 涉及人數1266位。「這非常令我震驚。」王榮利說,這意味著至少直接涉及上千個家庭。這還不算受害人家庭在內,有的一案受害人就達成百上千個家庭,比如 一些非法集資案等。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家犯罪絕不是小事,對於企業家犯罪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將企業家犯罪現象的特點展示出來,一是提醒企業家予以警示,二是供法學家予以研究,最好提出防範對策來。」王榮利表示。

  來自律所的首個企業家犯罪報告

  與2010年企業家犯罪報告單純基於媒體公開案件的數據統計分析不同,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加了來自實務部門——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京都律所」)的一手數據和分析。

  作為法律服務的專業團隊,京都律所一直關注企業家犯罪現象。在京都所承接的刑事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家涉嫌犯罪的案件,其中有許多案件受到社會 各界的廣泛關注,比如至今尚未結案的本色集團吳英集資詐騙案,去年國美電器黃光裕內幕交易案、以及前年的愛建集團顏立燕合同詐騙案,更早的三九集團趙新先 濫用職權案,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為此,京都律所專門設立了「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部」,把企業家的刑事風險防範作為研究的重點。

  「京都八傑」之一朱勇輝律師代表京都律所在研討會上發佈了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補部分。在參加本次發佈會前,朱勇輝特地對京都律所2000年以來十二 年間承接的經濟犯罪案件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雖然這些數據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不一定有多大說服力,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企業家犯罪的一些現象。

  朱勇輝在報告中表示,經過統計我們發現,2000年以來,京都律所承辦的企業家涉嫌犯罪案件,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職務類犯罪,佔38%(未統計國企 貪污、挪用公款罪比例),集中在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等四個罪名;資金類犯罪,佔30%,集中在合同詐騙、貸款詐騙罪等八個罪名;經營類犯罪,佔 22%,集中在非法經營罪、走私類犯罪等七個罪名;涉稅類犯罪,佔5.2%,集中在逃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等五個罪名;註冊資金類犯罪,佔 2.4%,集中在虛報註冊資本罪、抽挑出資罪等三個罪名;知識產權類犯罪,佔1%,集中在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兩個罪名。

  朱勇輝指出,分析上面的數據會發現,前三類犯罪(職務、資金、經營)總和佔了總數的90%。企業家容易出現刑事風險的這三類犯罪,反映出三個問題:

  一是利用職務貪利型犯罪突出,反映出無論國企也好,民企也好,如何搞好廉政建設,加強監管機制,都是一個顯著的問題,也是一個老話題。

  二是在融資環節頻頻犯罪,反映出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旺盛,而供應與需求的失衡,導致出現了不惜以犯罪手段進行融資的現象。那麼,如何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金融供應體系,讓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順暢的融資渠道,如何讓民間資本健康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緊迫問題。

  三是經營方式不斷踩「雷」,這其中除了一些急功近利鋌而走險的企業外,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實際敗在了「創新」上,這些「創新」的經營方式往往伴隨著極高 的經濟風險,就像一場賭博,成則贏得光環無數,被視為改革家、弄潮兒,敗則帶來刑事風險,成為階下囚。這反映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到了一個更新、更高的層 面,如何進一步規範市場,如何更加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需要我們加強相關的研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制度缺失致大部分企業家無謂「犧牲」

  京都律所主任田文昌同時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很多社會影響大的企業家犯罪案件都由他代理。在本次研討會上,田文昌做了「企業家犯罪分析」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田文昌指出了企業家犯罪的四種情況:第一類,企業家確實有罪;第二類,無意識不知不覺中的犯罪;第三類,因法律界限不清導致的犯罪;第四類是 被誣陷。這四種犯罪各有不同的背景和原因,田文昌對此做了詳細的分析,並對企業家提出警示:確實有罪的話,應當約束自己、保護自己,防止不陷入犯罪;無意 識的犯罪,需要更全面及時的法律服務,主動避免自己承擔法律責任;法律不清晰導致的犯罪,更要高度重視法律專業服務,經營中左右為難的行為需要法律專業人 士予以把關;誣陷類犯罪非因自己原因而獲刑,而是被競爭對手利用法律手段、司法機關打成犯罪,這是市場環境、法治環境雙重不健全的結果。

  除第一類犯罪外,後三類犯罪都不是有意識主動犯罪,法律不清晰、制度不完善這些因素使得企業家的落馬非常悲情。與國企企業家相比,民營企業家的悲情成 分更大,國企企業家的主要犯罪類型是貪腐,而民營企業家多在融資問題上犯罪,前者是錢多,後者是沒錢。除在獲取資金、資源上不如國企企業家外,在司法審判 上亦是存在對國企企業家量刑輕、對民營企業家量刑重的傾向。

  田文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沒有具體案例說明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在司法上受到不公平對待,但是觀念上一直是將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分開對待,而他們本應是公平的市場主體。

  多年來,王榮利一直將國企企業家和民企企業家分開研究,每次報告中出爐的十大落馬企業家總是分成國企企業家和民企企業家兩個榜單,之所以這麼做,「這 是我國的所有制不同、國企和民企管理人員身份不同所決定的。在國企工作的,都是國家工作人員,國家對這部分人有特殊的規定待遇、制度等等,他們的職責是明 確的,工資是固定的;而民營企業家則不同,來源五花八門,素質參差不齊,待遇更是隨機而行,量力而行等等。

  「由於國企與民企的這些不同,他們的行為方式乃至犯罪方式等都不同,就必須把他們分開研究,無法統一在一起。我們看到,國企管理人員和官員的身份可以互換,而與民營企業家身份是不可能互換的。這就是界限。而這個界限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踰越的。」王榮利向記者解釋。

  「當前的法制環境對企業家來說風險很大」,田文昌建議應對立法做更加細緻明確的規定,營造對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一視同仁的更加寬容的司法環境。而對於企業家們來說,他們要重視法律,不能要錢不要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0

法人股大王劉益謙:全世界股票都能買 就中國不能買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2311244
「除了故宮、上博和遼博外,我的古代書畫其他博物館沒法比」  作為中國股市造富的神話,劉益謙曾被媒體冠以「中國的巴菲特」、「法人股大王」、「增發王」的稱號。

但2012年10月他向理財週報首度披露,所有的定增已經賣得一股不剩。

他耗資6億興建的兩個美術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展中。

「我看到有媒體說2010年到2011年中國的富豪資產普遍縮水三分之一,我當時就想到自己,我做得還不錯,基本沒有縮水。」

「現在誰還在買股票?除非是基金套死在裡面的。全世界的股票都能買,就是中國的股票不能買。」在金茂大廈的五樓,身穿寬大的藍色襯衣和黑色牛仔的劉益謙斜臥在沙發上,抽著中華煙,頗有怨氣地向理財週報記者說道,一頭黑白相間的頭髮似乎透露出他對中國股市的焦慮。

作為中國股市造富的神話,被媒體冠以「中國的巴菲特」、「法人股大王」、「增發王」等稱號的劉益謙,嘗盡股市甜頭,並以150億元的財富位居2012《新財富》中國富豪榜的30位。

而現在的他卻很清閒,每天看看大盤、看看股指漲跌,不過,這一切已經與他無關了。

2011年,劉益謙預見股市大勢已去,就攜著自己的幾十億資金逃離股市。他告訴理財週報記者,「我現在連看股票的慾望都沒有了,在股市裡也一分不剩。」

低迷的投資市場,劉益謙在做什麼?「現在除了股票以外,其他以前做的都還在做。」劉益謙強調。這裡的「其他的」是指劉益謙作為董事長、擁有91.80%股份的新理益投資集團,他還通過集團控股了目前市值高達38.72億元的天茂實業以及兩家保險公司,投資範圍涉及醫藥化工、金融、藝術、房地產等。劉益謙至今擁有天茂23.78%的股份,這可能是他苦撐天茂的動力。

從初中畢業綴學做皮包生意起步,與妻子王薇住在12平米的閣樓上到登上中國富豪排行榜,從「中國的巴菲特」躋身到行業雜誌Art&Auction公佈的2012全球藝術界最有權勢的百人榜單,49歲的劉益謙不斷蛻變,演繹的絕對是一朵投資界的奇葩。

褪去了資本市場的舊光環,他披上的是收藏家的金縷衣,2011年,他以一幅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淨賺3.5億元,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絕不放過任何一次暴富的機會」的豪言。

「前兩天,我看到有媒體說2010年到2011年中國的富豪資產普遍縮水三分之一,我當時就想到自己,我做得還不錯,基本沒有縮水。」劉益謙笑著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盛市能抓住機會,頹市能躲過風險,劉益謙將其歸功於「智慧」,而非「聰明」,即對趨勢的精準判斷。

而逃離了股市的劉益謙,依然風生水起,因為天注定,他是一個為投資而生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2

《政策檢討》本土法人被釘滿頭包 外資遊走灰色地帶 內嚴外鬆 金管會遇外資矮半截?

2013-10-14  TWM
 
 

 

在香港,只要違反證券交易規範,不論內外資一律先停職,接受調查,一旦確認內線交易就重罰,速審速決。反觀台灣對內、外資管理有差別待遇,內資動輒得咎,外資喊進喊出影響股價卻沒事,主管機關對外資的金融監理上,該加把勁了!

過去三年多來,台灣券商公會違規處分案件共七十九筆,其中有六十一筆糾正,十六筆警告,罰款及解除職務各一筆。這當中,本土券商共七十八件,外資券商只有一件,而且這件違規處分還是最輕微的糾正。

究竟,是外資內稽內控嚴格,本土機構法人相對鬆散,才使「黑名單」上多是本土公司?還是主管機關標準不一,對外資從寬,對內資卻從嚴?花旗環球亞太硬體下游前首席分析師張凱偉洩密事件,據律師表示,若確定消息是由鴻海傳出,即使內線交易結果發生在美國,但因洩漏訊息的過程在台灣,也算涉嫌內線交易;凸顯外資非但不是模範生,還可能是一大亂源,檢調仍須徹查。

主管機關對內、外資的差別待遇,向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位本土投信高層透露,以前投顧老師盛行時期,會把行情、指數目標喊得很高,造成散戶進場追價;現在外資也會利用影響力,以看好或看壞大盤、或某檔個股方式,進行誘多或誘空。

例如,外資出具報告看壞行情,市場受到影響,投資人紛紛拋出持股時,外資就能在低點進場、撿到便宜;或當外資報告看好行情時,市場信心增強,投資人追價買進,外資就能趁機賣在高點,獲利了結。「像被媒體問到對指數的看法時,外資就比本土法人敢講,主要原因,就是金管會在這部分對本土法人監管較嚴,規範不一。」外資影響力大 身分常在灰色地帶遊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因用錯名詞、寫錯數字,而被主管機關以「違反事實」為由,被罰停止業務執行一個月;也就是不可發表文章、演講,甚至主持節目;類似情況若發生在外資研究報告,主管機關所做的行政裁量未必相同。當本土法人被釘得滿頭包,獨享金管會「關愛眼神」的同時,外資利用其影響力,撼動台股市場,卻成了理所當然。

一位投顧董事長表示,照理說,外資券商和本土券商一樣,都屬於sell-side(賣方),負責拜訪公司,撰寫研究報告提供給客戶;但多數企業認為,外資券商報告足以影響buy- side(買方,例如基金公司)的交易決定,重要性遠勝過本土券商,所以在心態上,也更願意與外資打交道。

「如果公司真的將外資當作buy-side,那麼研究報告就只能供內部使用,不得對外發送。現在外資就是結合這兩種身分之便,既將研究報告、行情預測公開於市,又不受投信業者規範限制,遊走在灰色地帶,主管機關卻幾乎坐視不管。」一位投信前總經理則舉例,國內基金投資必須符合四大流程(投資分析報告、投資決定書、執行紀錄、檢討報告),一旦報告依據不詳實,或分析流程有缺失,輕則罰款,重則影響基金送審業務。「外資報告都以英文撰寫,主管機關要以同樣標準檢視研究報告內容,恐怕能力也有限,這也是金檢調查內、外資力道無法一致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外資利用報告與影響力趁機出貨,或是主力為進出,而花錢找外資寫報告的情況時有所聞。「市場常說外資表裡不一,但金管會或交易所起碼可在外資發布研究報告後,稍微監控一下買賣行為;而為尊重市場機制,主管機關也不宜過分控管,只要適度監理,其他的就交給投資人決定就好。」投信前總經理表示。

金管會將打破慣例 更注意外資言行對此,金管會高層回應,證交所有成熟的監理機制,只要初步有疑慮、有構成違法的要件,就會移交檢調偵查,沒有內、外資問題,「像內線交易是刑事案件,誰敢有差別待遇?」至於外資出具報告喊行情、喊個股目標價現象,金管會表示已有注意到,「未來,也會請外資針對足以影響市場的報告,以發新聞稿方式,向大眾提出充分說明,內、外資絕對適用同一套標準。」在香港,只要違反證券交易規範,不論內、外資一律先停職,接受調查;一旦確認內線交易就是重罰,並列管追蹤。像這樣速審速決,在判刑確定後,即吊銷牌照的方式,讓香港金融從業者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反觀台灣,常給人「有開始、沒結果」觀感,對內、外資的金融監理態度也有差別待遇,相形之下,台灣主管機關對外資的監理太過寬鬆,確實該好好加把勁了!

金管會「內、外」有別?

──近3年證券、投顧違規處分件數項目 本土券商 外資券商

糾正 60 1

警告 16 0

罰款 1 0

解除職務 1 0

資料來源:券商公會

項目 本土投顧 外資投顧

糾正 61 2

警告 2 0

罰款 24 2

解除職務 3 1

停止投資相關業務活動 45 0 停止投資相關業務執行 36 0 廢止公司營業許可 1 0

資料來源:投信投顧公會

撰文‧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67

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大門向外資法人銀行打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813

中國銀監會已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以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CLO)的試點,這意味著自2005年CLO試點以來,監管層終於向在華設立的逾40家外資法人銀行打開了發行CLO試點產品的大門。

據路透社引述兩位消息人士證實,中國銀監會日前已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參與CLO試點。不過市場人士預計,外資行CLO試點的範圍和額度初期會很有限:

「銀監會日前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按照小規模、分批次原則,在現有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制度框架下開展試點工作,並可以選擇相關產品在銀行間或交易所市場上市發行和交易。」

消息人士還透露,監管層建議參與試點外資行於11月底前將業務初步方案報送銀監會。

據路透社引述一位外資銀行人士表示:

「監管層讓我們有意參與的銀行在11月底前把初步方案報送到監管三部,等確認後再正式上報申請,公司現在正準備一個融資租賃方面的方案。」

此外,銀監會表示,外資法人銀行發起CLO項目的申請,將由所在地銀監局受理和初審,銀監會再做審查和決定。

目前,中國銀監會未對上述消息進行回應。

銀監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42家外資法人銀行。

一位分析師預計,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外資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全面提速。

此前,李克強總理在8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表示,將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隨後,中國央行也表示,試點擴大後,將引導大盤優質CLO產品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

中國央行的報告顯示,9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已突破70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基於「盤活存量」及「資產證券化常態化條件基本具備」的考慮,業內人士預計,此輪試點在規模上會有相對更大幅度的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共發行了逾900億元人民幣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74

獨家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 公開競爭關鍵 法人化、搶頂尖人才 新加坡5年變亞洲第一

2015-02-09   TWM
 
 

 

新加坡國立大學二○○九年在《QS亞洲大學排名》不過第十,去年躍升冠軍,關鍵說穿了,就是重金攬才、給予足夠的資源,以及大學鬆綁。

新加坡這一套積極手法,台灣該學嗎?能學嗎?

撰文‧蔡曜蓮

新加坡與台灣同為小國,兩國經濟實力也曾在伯仲之間,但兩國高等教育卻在近十年走向分岔路口。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台灣大學相較,新加坡名次不斷往前爬,而台灣則還在百大附近起伏不定。

以《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來看,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從二○一○年的三十一名、三十四名到一四年的二十二名、二十五名,台大卻始終無緣前五十名。

去年新加坡國大在《QS亞洲大學排名》,更從○九年的第十名一躍攻占排行榜冠軍,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一。

現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任教的杜本麟,曾先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大任教,他根據多年在海外任教的經驗直言:「各國都在做指標性大學,尤其在亞洲很明顯。台灣學校絕對有進步,但是相對其他亞洲國家,進步幅度沒有比人家大,就是退步。」

殘酷擂台逼出實力

目標明確、待遇敢給 老師績效壓力大新加坡國大校長陳祝全也認為,亞洲大學在資源投入與研究成果的增加,使未來亞洲高校的排名將快速上升。不過,這番競爭到前二十名時會越來越難,因為前二十名皆屬成名已久的世界級大學,教授與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也因此,新加坡國大的進展更顯難得。

「這要歸於幾個因素:一流的人才、打造讓教職員與學生都能發揮才能的環境、政府支持,還有二○○六年的法人化,讓國大在治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陳祝全這麼說。法人化讓董事會享有更大權責,例如以往政府編列的預算受限於法規,都得想辦法花掉,法人化後就變得精打細算;同時掌握更大的人事權,如果表現不好,即使是校長也得下台。

問及頂尖大學的必備條件,陳祝全的首要回答就是人才,「任何一所大學要朝環球卓越指標邁進,必得先建立起一支陣容龐大且實力雄厚的教學人員、學生團隊。」曾受新加坡國大重金禮聘的優秀人才,包括成功複製桃莉羊的艾倫.柯爾曼(Alan Coleman)、量子信息科學的權威之一、牛津大學教授阿圖爾.艾可特(Artur Ekert)等,這些頂尖教授到該校建立研究團隊,吸引更多優秀學者前往新加坡。他們對於學生的指導激勵與新加坡國大名氣的提升,造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杜本麟就說:「新加坡的平台很好,但也很殘酷,能存活下來的教師也不多,資源都要靠自己爭取。新加坡的目標相當明確,它今天設定的目標是世界前三十名學校,它的要求比照世界前三十名左右的學校,那些教授做什麼?在什麼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老師的績效指標就是這些。達不到就要請你走路。」相對的,新加坡大學也提供比擬前三十名學校的給薪和研究環境。甚至這幾年,新加坡國大已經不再看別人做什麼了,「新加坡國大現在問的是,『你現在做什麼研究是可以讓別人來學的?』」杜本麟說。

新加坡國大的戰略目標很明確,陳祝全說:「要成為一所立足亞洲的世界級領先大學!」,世界級的概念要具體化,就是落實國際化。

新加坡國大除了向全世界招募頂尖的教師人才,也致力讓學生與國際接軌,「迄今,國大本科生當中,約七成至少有過一次海外教育學習體驗。」

跨國合作拉高視野

人才移動便利 全球化不只是口號世界級的含意,也意味著國大不能僅是新加坡國內的一所大學,必須是全球頂尖學府的門戶與橋樑,「國大與世界多所重點大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開辦的聯合、雙學位及學位學程達七十項,包括杜克—國大醫學研究生院、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等等。在矽谷、紐約、斯德哥爾摩等處設立國大海外學院。」陳祝全強調,新加坡以外的學生須具備明顯優勢才能進入國大,像是越南籍的國際奧林匹克訊息賽銀牌得主曹青東(Cao Thanh Tung)與放棄奧克蘭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兩份獎學金的紐西蘭籍亞歷山卓.托馬(Alexandra Jeanne Tourmar)。

新加坡國大成功國際化而創造人才的磁吸效應,但台灣在鋪天蓋地的國際化大浪下,卻是節節敗退,止不住人才外流。說穿了,新加坡國大脫穎而出,靠的不外是人才、資源與自主權,但這些,台灣能學嗎?若再不學,趕不上全球化的潮流,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秀均質人才,也會一步步失去。

台灣高等教育評比遠不如新加坡——以台大vs. 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台灣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 94名 → 76名 31名 → 22名

2010年→2014年

《泰晤士高等教育 115名 → 155名 34名 → 25名

世界大學排名》

2010年→201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62

兩大名師杜金龍、張智超 跟著法人學五個好習慣 投資勝率翻倍

2015-02-09  TCW
 
 

 

凱基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與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張智超,堪稱是台灣證券法人自營部的長青樹,兩人皆曾獲金彝獎(自營商的最高榮譽),但他們之所以能在高壓環境中屹立不搖,歸功於數十年來建立的投資好習慣。

撰文‧歐陽善玲、黃瑋瑜

投資機構法人的動向一向受到市場高度關注。他們的操作不僅要符合法令,更要嚴格遵守種種內控規定,堪稱是投資戰場中的一群紀律部隊。在嚴格遵守紀律的同時,如何兼顧績效,其中的「眉角」,有許多值得散戶學習之處。

凱基投顧董事長杜金龍,操盤經驗長達二十五年,目前是在位最久的券商自營部主管,紀錄迄今無人能破。被投資圈視為台股「活字典」的他,道出之所以能在新人輩出的殘酷環境「生存」下來,主要歸功於三個好習慣。

盤前暖身:四點半起床,看新聞、沙盤推演杜金龍說,在股市交易的日子裡,他總是每天凌晨四點半起床,六點半就進公司,數十年如一日。股市在九點開盤前,他其實已經做了至少四小時的盤前功課與沙盤推演。

「準備愈充分,就能降低盤中市場波動所帶來的種種情緒干擾,照著原本所定的策略走。」而盤前所有辛苦的準備,大體上只為養成一個習慣:絕不臨時起意買股或賣股。杜金龍口中的盤前準備,包括機構法人每天開盤前的固定晨會,這也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場會議。在會議當中,要報告當日的看盤重點,與研究團隊討論前一天拜訪客戶的情形與追蹤事項,同時要決定當天的交易策略與觀察標的。

但其實在這場晨會開始之前,杜金龍的盤前準備功課,早在天還未亮就已悄悄展開,「早上四點半起床後,我習慣先看美股收盤,順便瀏覽一下債、匯市及商品表現;到五點半,兩大財經日報送來,就可先翻閱掃描一下標題,看有什麼重要新聞。」身為法人的他,在股市交易的日子,總是上緊發條,每小時、每個特定日子,都有固定要做的事。

而在台股開盤前半小時,杜金龍會針對當日盤勢先做判斷,並推測成交量。心裡有底後,就不盯盤,也很少在盤中進出,最多就是看一下指數或強勢股波動幅度,多數時間還是關注即時新聞。「法人多在盤後決定隔日要買賣的股票,除非受到美股或某些因素影響,才在盤中微調,否則不太容易臨時起意。」在機構法人操盤,因為考核制度之故,杜金龍必須面對短、中期的績效壓力。價值投資那套理論,可用在自己的投資,但對杜金龍這樣的專業操盤者而言,卻行不通。面對這種壓力,他必須強迫自己養成「只買主流股、只買強勢股」的習慣。

杜金龍從財經新聞與研究報告兩個面向,來判斷人氣所在。早上六點半一進公司,他就先打開電腦瀏覽鉅亨網,看看新聞點閱排行榜。接著,再對五至六家大券商的最新研究報告進行瀏覽。

預測盤勢:開盤先看委託買賣張數,掌握趨勢杜金龍建議,如果報告來源只有開戶券商,可以與兩三好友分享報告,也能達到同樣效果。他說:「像最近油價跌,塑化研究報告最熱門,寫報告的人也最多,從這裡可看出現在市場人氣重心。」「九點零一分,我習慣先看委買、委賣張數,對盤勢方向有初步想法;例如前一天美股大漲,但台股卻開高走低,就要了解原因。又像大盤開低,接著又拉上來,或弱勢股並沒有跌,意味低檔承接力道強勁,可能代表趨勢將反轉,或得從八大類股中找到主流股。」下午一點半收盤後,杜金龍展開真正的研究功課。「我會花半個小時,將集中市場八百多檔個股當日走勢掃過一遍,只要相對大盤強勢,K線在低檔出現爆量上漲的,就會列入觀察名單,隔日再追蹤。「像這樣的強勢股,晚報攤開來都有;還有證交所公布的資訊,也是一定要掌握的重點。」另外,下午四點匯率收盤,五點,政府會定期公告各總經數據;例如,每月七日公布進出口貿易數字,二十二日公布外銷訂單,二十七日公布景氣對策信號及綜合判斷分數等。一直到晚上八點半,融資餘額、當沖及借券數字出爐,杜金龍在股市緊湊的一天,才算告一段落。

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張智超,則是近幾年受到矚目的操盤者新星,過去幾年他所帶領的自營部團隊,年均報酬率維持在五○%以上,更為大眾證券賺進數以億元計的利潤。

張智超說,他的作息時間與其他大多數專業機構操盤者並無太大不同,但他自認為有一個投資習慣倒是滿與眾不同的:「我是會做長線的!」調整節奏:長線釣大魚,短線釣小魚這麼說好了,「長線釣大魚,短線釣小魚」,就是張智超口中與眾不同的習慣,這與大多數的券商自營部短進短出的快節奏風格大相逕庭。

張智超說,短線選定熟悉的三到五檔個股觀察,長線則在年初就要決定十至十五檔的目標清單。在建立長線觀察個股名單上,張智超第一步會尋找具有技術專利、創新優勢的公司,再從中選擇市占率具有高成長的標的,觀察所屬產業的市場是否持續擴大,公司營收年增率是否有顯著成長,最後還要注意公司管理階層現況,「你要去設想大股東的想法,如果常上媒體放利多消息,很可能是有出貨的情形。」除此之外,張智超的盤中功課,最重視的就是資金管理。「多數人無法在股市中賺到錢,大部分都是賺少賠多,而這當中的賠錢,通常來自於過度自信而不停損。」因此,他歸納出「四分之一原則」,為的就是讓賺錢的部位放大,且習慣於快速停損。

他舉例說明,若每檔標的可投入金額為一百萬元,在獲利前的資金水位,必須控制在四分之一以內,也就是二十五萬元,直到股價超過買進成本產生獲利,才能加碼放大部位,而四分之一的部位若虧損超過兩成,就要立即執行停損。

張智超進一步解釋,四分之一原則建立在獲利才加碼、控制虧損的基礎下,即使遇到多空循環、全球股災,也能成功避開系統性風險。且在面對破底恐慌,判斷是否逢低進場撿便宜時,也可依照此原則,只要資金水位還在四分之一以內,就可進場攤平成本,但因為有虧損兩成停損的機制,控制資金進場時機,就變得相當重要。

分析籌碼:下午五點找公司派分點,摸出低點至於獲利出場的時機,張智超首先會判斷是否出現爆大量的利多,若答案是肯定的,就要主動減碼,來維持上漲時的獲利,而一旦漲多拉回形成第一個低點後,股價反彈再跌破第一個低點時,則是被動減碼的時機,要注意的是,維持上漲獲利是分批減碼,被動減碼則是全部出清。

下午五點公布每檔個股的分點進出後,也是張智超專心研究籌碼面的時間。他說,買一支股票前,要研究這支股票之前有哪些主力或是公司派在買,「判斷主力或公司派的分點很簡單,你要找出這支股票前三次的相對低點是哪些分點在收購股票,就有可能是其公司派分點。」一般人買股票,基於保守原則下,往往會等股價上漲才買,但公司派會買在市場沒人敢買的時間,是因為他們了解更多資訊,能搶先在低點進場。「這時候要找出四、五個像是公司派的分點,並且每天觀察有無偷跑的動作。」下班後與周末假日,張智超為了舒緩每天盯盤交易的緊繃神經,和很多人一樣,靠著維持運動的習慣,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他每周會安排兩次游泳、一次桌球,而且打球時絕對運動到全身大汗淋漓才肯休息。他說,全神貫注地盯盤交易,其實相當花費體力,但越在這種情況下,更要維持高強度的運動,才能讓身心靈與頭腦都保持在顛峰狀態!

杜金龍(投資資歷近30年)

現職:凱基投顧董事長

杜金龍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絕不臨時起意進場盤前至少做4小時功課,盤中時不受情緒因素影響操盤。

好習慣2 只買主流股

從鉅亨網的新聞瀏覽排行榜與每天最新的法人研究報告,判斷主流股。

好習慣3 只挑強勢股

收盤後花半小時,將集中市場800多檔個股當日走勢掃過一遍,只要相對大盤強勢,K線在低檔出現爆量上漲,就會列入觀察名單,隔日再追蹤。

張智超

(投資資歷20年)

現職:

大眾證券

自營部副總經理

張智超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長短線涇渭分明年初挑10~15檔股票,作為長線名單。短線操作維持3~5檔。

好習慣2 1╱4原則停損保本在標的獲利之前,每檔資金水位控制在1╱4以內,直到股價超過買進成本產生獲利,才能夠加碼放大部位。一旦1╱4的部位虧損超過兩成,就停損出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72

法人找標的》短打蘋概 中長期看美國復甦受惠股 中、美雙率夾擊 大盤區間震盪



2015-08-24  TWM

人民幣匯率與美國升息時程,正主導全球股市發展。由於變數未除,專家建議,現階段只宜短打蘋概股,待市場消化衝擊,油價下跌、美國經濟復甦受惠股,可望重回市場主流。

撰文•歐陽善玲、唐祖貽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執行副總經理 李祖任台股多看少做 九月進場勝算高以時間點來看,九月之前台股策略只有四個字:多看少做。主因是台股價量持續下滑,全球股市成交量也在萎縮,現階段有任何風吹草動,市場多傾 向負面解讀,想要恢復元氣,必須再等等。就價值面及產業結構而言,仍需一段時間修正到較好的狀況,現在貿然介入,獲利表現未必能立竿見影。

眼前就有三大事件,有待市場進一步消化。首先是人民幣貶值,說穿了,全球貨幣貶值不是新鮮事,早在兩年前,原物料貨幣就已走貶;去年下半年,歐元也加入貶值行列。以軍事概念比喻,人民幣就像是中軍,扮演主力部隊,也就是在貶值道路上,現在是走到了中段。

人民幣正式加入貶值路線,這就是市場方向,只是時間、速度與其他貨幣有落差,就像任何資產都有表現順序,人民幣就是新加入這個行列而已。話說回來,貶值背後原因是中國出口表現不佳,同時引發外資陸續抽離,投資人此時應思考,如何因應人民幣走貶帶來的衝擊。

最直覺的想法,是人民幣貶值後,各國貨幣展開競貶大賽。依照台股過去經驗,新台幣貶值時大盤會下跌,但貶值後一個月,就能看到明顯上漲;因為資金會提前反映廠商獲利改善、甚至穩定營運情況。這樣算來,大盤反彈就有機會落在九月,如此也符合台股節奏,第四季翻多機會高。

換言之,要判斷九月指數反彈空間,匯率表現是重要參考;貶值幅度較大,有利出口產業獲利提升,在一般情況下,內資就會先進場布局。至於外資,則多了一層匯 率考量,深怕賺到利差,卻賠掉匯差。因此評估進出決策時,都會衡量哪個市場的貨幣較穩,匯率風險較高的市場,就會成為外資優先出脫的目標。

美國早升息 更有利後市另一個市場變數,在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時點。事實上,從六月以來,市場預期一直在改變;就股市操作而言,早升息比晚升息更有利後市,利空因素早日排除,投資人不再綁手綁腳,選股也將更容易。

一旦聯準會在九月正式宣布升息,台股應會先有一波急殺,之後才會強彈。急殺是為了反映全球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回流美國;後續則會因為利空出盡,配合指數跌 深,以及貶值所帶來的企業獲利效益,造就一波讓人有感的強力反彈。反之,美國聯準會不在九月升息,那麼升息延至明年的機會將大增。

過去經驗顯示,美國當局很少在十二月做重大決策,因為包括十一月底的感恩節及十二月的聖誕節假期較長,聯準會應不至於在市場放假時宣布升息。但就算九月未 升息,台股也會有一波反彈,只是需求面下滑,全球股市、乃至台股能好到哪裡去,令人存疑。因為下半年指數突破九千點有一定難度,操作邏輯就必須建構在超跌 個股的投資價值。

鎖定蘋概股 賺區間價差例如,以股價跌幅與貨幣貶值幅度,當作兩個重要指標,鎖定蘋果供應鏈來回操作;在貶值幅度較大,且股價跌幅夠深的情況下,低接相關標的,再趁著股價反彈順勢出脫。

又或是看準原物料下跌受惠股,比方說航空股,就會因為油價持續下跌,成本價格降低而使獲利看漲。但要注意,橡膠、輪胎產業,因中國市場需求相對疲弱,即使原物料跌價,受惠程度也有限,投資效果不如美國經濟復甦概念股來得吸引人。

九月之前最後一個變數,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訪美國,與歐巴馬總統進行會談。「習歐會」結束後,大盤表現應會相對穩定。在此之前,台股宜多看少做,畢竟全球總體需求不佳,把握蘋概股、油價下跌受惠股及美國復甦概念股區間操作賺價差,將是相對有利可圖的操作策略。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執行

副總經理 李祖任

下半年指數高點要突破九千不易,操作邏輯需建構在超跌個股的投資價值。

台新投信投資長 莊明書人民幣重貶+美國升息 台股盤整待變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情勢,近期又發生兩件大事,一件與匯率、一件和利率有關,都對全球經濟與股、匯市產生衝擊。

先談匯率。人民幣近期急貶,引發全球股、匯市大震盪,背後原因,有人認為是中國經濟狀況危急,政府不得不讓匯率重貶以救出口;但從各項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似乎還沒有到這麼糟糕的地步。

較有可能的原因是,人民幣為了成為國際貨幣基金(IMF)儲備資產之一,也就是「特別提款權」(SDR),達到國際化目標,所以政府放寬了匯率管制的區間,讓人民幣逐漸回歸市場機制,並真實反映美元強勢的現況,造成了近期重貶。

人民幣是否如願取得SDR,關鍵在十一月底的IMF會議,但市場更關注的是,人民幣貶值會不會成為長期趨勢?從近期匯率變化看出,人民幣在急貶兩天後,第 三天就已止穩,代表人民幣貶值似乎並非長期趨勢。至於新台幣雖然也隨之急貶,但相對貶幅並不如其他亞洲貨幣,因此對出口助益也有限。

再看利率。近期美元走強,新興市場貨幣包括人民幣貶值,全球資金源源不絕流入美國,各項原物料價格也持續下探,加上美國就業數據良好,這些現象似乎顯示市場已預期,九月美國將正式升息。

美元獨強的後遺症,已顯現在今年全球包括台灣的經濟表現上,也形成「全球皆弱,美國獨強」的奇特現象。而美國若真的在九月升息,市場關心的是,美元還會繼續獨強嗎?

美國升息前 留意補跌壓力個人認為近幾年來,美國聯準會一直奉行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的基調,也就是藉由央行本身的預期,來影響市場對於未來基準利率水準的預期。因此目前美元走強、原物料價格下跌,應是市場預先反映的結 果;真正升息後,美元反而可能出現短期修正、原物料價格也有機會谷底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預期美國升息、全球熱錢回流美國,全球股市從年初以來陸續修正,台股也從萬點回跌約一七%,目前只剩美股、日股仍「高高在上」,所以得留意接下來到正式升息前,美股潛在的補跌壓力。

以往升息前,美股修正幅度約為自高點回檔五%至八%,以標普五百(S&P五○○)指數今年高點二一三四點計算,預估修正滿足區,應落在一九六○至二○○○點。

從以上現象、加上主計總處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僅一.五六%,短期內台股大幅反彈恐怕不易;不過由於股市已反映景氣利空,且融資餘額降幅達二四%,遠超過指數跌幅,因此再重挫可能性也不大,預期指數將呈現區間整理,靜待人民幣匯率與美國升息時程明朗化。

紡織、製鞋 資金避風港後續觀察重點,當然就是人民幣走勢,以及美國正式升息後,美元與原物料價格的變化。若人民幣持續貶值、或美國升息後美元續強、原物料價格持續下 跌,代表全球經濟可能出現更壞的情況,台股才會有進一步下探的壓力,但個人認為,短期內出現上述變化的機率並不高。

至於類股布局,電子股由於是這次景氣走疲的重災區,建議多看少做;即使是最受矚目的蘋概股,由於蘋果對下半年展望較為保守,只能趁蘋概股在八、九月密集拉 貨期、營收跳升時,搶個短線的反彈。反而是跟隨美國內需穩定回升、出口到美國的傳產股,例如紡織、製鞋、房屋相關個股,在需求、匯率都有利的情況下,有機 會成為資金避風港。

台新投信投資長

莊明書

後市須留意美國正式升息前美股的補跌壓力,預估S&P500指數修正滿足區,應落在1960∼2000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3

外資破紀錄作多 提防反手賣壓 法人觀察站》多單加持 首季季報仍有隱憂

2016-04-21  TWM

農曆年以來的千點反彈,主要是由外資一手帶起的行情; 但買超幅度達歷史平均後,投資人務必提防大戶與外資拉高出貨,以免買在高點。

三月三十日期貨結算,外資不僅沒有降低作多口數,反而增加一萬口多單,使得多單累計增至五萬三千餘口。同一日,在現貨方面,外資當日買超一四○餘億元,整個波段累計共買超約兩千億元。許多投資人因此認為,在外資持續作多下,台股的資金行情,可能會再往上推升。

近期外資持續在台股大幅作多,可以說是票房保證,但未來台股能否再叫好又叫座?將取決於以下幾項因素。

第一,台股自從一九九六年四月,被列入MSCI指數以來,大盤的高低點,每次都是由外資買賣超所一手創造,迄今沒有例外,請參見圖示。

外資主導台股高低點勿追「最後反彈」

近十年來,外資每作多一個波段行情,平均買超金額約在新台幣二千億元左右;而自從一四年第四季起,到今年三月底為止,已買超逾二千三百億元,將來的買超金額,有可能會愈來愈低。甚至四月一日,外資賣超四十一億元,也只是轉買為賣的第一天而已,若是外資開始持續賣超,台股很可能就要往下跌了。

第二,這次外資期貨作多超過五.三萬口,比○八年底的四.九五萬口還高,以目前台股大盤位在八七○○點左右,相對當時的四五○○點低點位置,目前大盤位置顯然較高,即使後續還有上漲機會,但要像○八年般再往上大漲,力道應相對有限。

再者,三月三十一日台股開高走低,尾盤湧現一七五億元成交量,令大盤由黑翻紅,不排除是外資季底作帳。雖然當日外資買超四十五億元,多單卻趁市場投資人樂觀之際,降低逾五千口,結果,隔日台股盤中最低大跌約一二○點,收盤跌八十七點,外資賣超四十一億元,多單續減二千多口。

這種情況再次告訴大家:外資翻空時也像翻書般,須提防其兩手策略。尤其目前,有許多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及市場投資作手,也透過外資身分回流操作,難保不會利用假外資的買超幻覺,進行大量賣超。

第四,至三月三十一日止,上市融資餘額增至一三八○.四八億元,融券餘額則是從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五四.三萬張,大幅降至三○.九五萬張,換言之,未來軋空的力道將大幅降低。

第五,各國利率下降(及出現負利率),令美股表現相對強勢,或許是外資持續買超台股的原因之一。

惟美股短線像築底,長線似做頭,目前美股各主要指數,比○七年最高點普遍高出甚多,但各行業反映實體經濟的繁榮程度,顯然沒有比當年來得好,股市榮景是由低利率、過多資金所堆砌出來的,以目前全球不利因素甚多,當然對美股要適度心懷「敬畏」,不可過度樂觀。

即使近期美股還有創新高機會,也得提防,就怕是假突破,後來才真正出現大跌。

綜觀以上因素,投資人請記得股票市場的定律:拉抬股價,有人跟;殺低股價,沒人買。股票萬般拉抬總為出,拉得越高,將來隨便賣都賺,也都會比前一陣子股價在低檔區、殺低股價脫手要划算。

在外資誘空及誘多下,近期,可能大盤會再做反彈,許多先前拉回修正的股票,也可能因為公布三月營收不錯而反彈,但就怕是最後反彈而已。

台股有負面變數隱憂須留意匯損空襲

因為四月十五日以後,國安基金預定退場,許多公司面臨第一季業績淡季,以及新台幣升值帶來匯損、財報獲利不佳的壓力。此外,五月歐美資金可能因應升息湧現預先賣股潮,台灣還有繳稅月到來,加上五二○新政府上任、電子業五窮六絕七上吊的淡季,以及英國脫歐議題,種種政經因素,都不利於台股的表現。

而且,許多投資人認為,今年元月大盤最低七六二七點,較去年八月二十四日的七二○三點,多出四百點,因而主動將台股大盤最高點也往上加四百點,認為今年最高可能落在九二○○點上下。當很多人這樣思考時,許多外資及主力大戶就布下這樣一個局,以持續買超,來吸引最後一波投資人進場。

個人觀察,說不定設想的九二○○點根本不會來,因為外資及主力大戶不會拚到最後一分一秒,因此個人推論,甚至不排除八八四○點,可能已是本波最高點。

尤其,第一季為許多外銷型公司業績淡季,二月底新台幣升值,至三月底升至三二.三五兌一美元,比去年底升值近四%。這類企業原本不預期新台幣升值,甚至認為長期看貶,因而幾乎未避險,手上持有的高額美元,恐造成匯損,營收扣除成本後,獲利結構也面臨毛利率降低的不利因素,因此許多外銷導向企業,第一季獲利可能有些難看,甚至有部分小公司將虧損。這勢必會在財報公布之際,讓漲多的股價拉回修正。

撰文 / 陳冠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65

國資委提瘦身硬任務:四萬多家法人單位要減少20%左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626.html

在20日的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央企管理層級最多的有九級,央企這次瘦身健體,要把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作為一個重要措施。

長久以來,央企存在主業不強、冗員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層級多、子企業數量龐大等突出問題。

5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明兩年壓減央企10%左右鋼鐵和煤炭現有產能,積極穩妥引入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和支持央企結構調整與重組,力爭在3年內使多數央企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層減至3—4層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強化成本管控,減少應收賬款,縮減庫存規模和虧損面,降低債務水平,今明兩年力爭實現降本增效1000億元以上。

在20日的吹風會上,張喜武也表示,央企深化改革瘦身健體,要力爭在三年之內使央企布局結構明顯的優化,主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運行效率顯著提升,多數的企業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層壓縮到3-4層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及重型裝備制造等虧損企業減虧為盈。

張喜武說,在推進深化改革瘦身健體中,最起碼要瘦四個方面的身,才能健好四個方面的體。一是瘦臃腫之身,就是通過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層級和法人單位,剝離輔業、突出主業,是解決計劃經濟留存的辦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鏈條過長、分布布局過廣的問題。

二是要瘦低效之身,瞄準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和企業經營效率這個目標,我們要加快處置非企業主業的低效、無效的資產力度。

三是瘦累贅之身,減少企業虧損點,根治企業出血源,開展困難企業和虧損企業的專項治理,加快“僵屍企業”的重組整合和市場出清。

四是瘦超負之身,把不符合企業核心主業、企業職能的包袱和困難盡快卸下來,盡快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減少企業的負擔,使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公平、公正的參與市場競爭。

張喜武說,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層級和法人單位,有三個概念。管理層級目前中央企業最多的有九級;法人層級個別企業達到了兩位數。法人單位目前是41000多家。究竟怎麽造成的?有主觀的、客觀的,有昨天的,也有今天的,從歷史沿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大而全、小而全,過去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社會。現在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還沒有完全到位。央企這次瘦身健體,也把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作為一個重要措施。

瘦完“身”之後需要健什麽樣的“體”?

張喜武回答:第一健的是有效的治理之體,要遵循市場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特別要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真正把企業打造成市場的主體,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大三項制度改革力度,加快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第二健的是科學管理之體,管理是企業的永恒主題,當前重點放在壓縮管理層級上,深入推進降本增效,持續推進管理提升。

第三健的是創新發展之體。創新發展是時代的最強音,也是企業的主旋律,在創新發展上要盡快搭建“雙創”平臺,加快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推進技術改造,以創新促健體。

第四健的是主業強優之體,聚焦主業、突出主業、堅守主業,做強做優主業,切實增強主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行業領導力,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