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聽音樂長大”的白菜一棵賣59元,解密蔬菜價格波動背後

白菜也有過不是“白菜價”的時候。今年年初,白菜經歷了漲幅翻番的行情。而其它蔬菜,在特殊時期更是出現過幾倍、甚至數十倍增幅的超級牛市。

這背後的原因,根本在於供需失衡,或因天氣、或因蔬菜換茬、或因節慶假日等因素造成。即便是遊資炒作,也是基於基本面上的供不應求而對價格上漲推波助瀾。

事實上,寬松貨幣政策下,流動性尤其是民間遊資不斷尋找任何具備炒作“氣質”的標的,包括農產品,也是原因之一,只是不容易被覺察。

蔬菜的基本面

蔬菜跟市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其價格波動自然牽動著市民的神經。暫且不考慮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價格波動影響,從社會因素來講,近年來蔬菜產品價格存在著上漲趨勢。

從城鎮化的背景考慮,加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導致人均蔬菜產品的消費隨之增加,需求的上漲,進而拉升了市場價格。

另外,生產成本也在上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崇光曾撰文稱,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整後,蔬菜畝均生產成本由1998年的1183.69元上漲至2011年的2075.37元,上漲幅度達75%,其中人工成本上漲幅度為135%,物資和服務費用上漲幅度為34%。

除此以外,貨幣供應量的增發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李崇光認為,這對果蔬產品價格上漲的貢獻達到30%—50%。

此外,據央行公布報告,今年上半年,M2(廣義貨幣)余額近150萬億元。而2008年底,M2才不足50萬億元。M2增速較快,意味著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方正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也撰文稱,價格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他認為,本輪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非天氣、節假日因素能夠解釋,而貨幣供給的回升(2015年二季度後)與之基本上是同一過程。

 來源:方正證券分析師郭磊

芝華數據農業分析師姚桂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蔬菜價格也有周期波動特點,一般是3年左右,同時具有季節波動特點。尤其是耐儲存的常用蔬菜,比如土豆、大白菜、洋蔥、大蔥、大蒜、生姜、番茄、辣椒等漲跌周期性比較明顯。葉菜和大棚蔬菜受氣候影響較大,周期波動較小。

從基本面上來看,即便是出現季節性波動,或氣候災害等突發性因素,蔬菜價格會出現波動,但是並不具備大漲特漲的特質。原因很簡單,本身蔬菜的生長周期就很短,況且南北方地域間氣候的不同能夠實現及時調配。當然,適當時機政府也會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幹預。

盡管如此,一些具備炒作“氣質”的蔬菜標的還是會湧現。生長周期長、耐儲存、可替代性弱是其基本特點。比如,“蒜你狠”、“姜你軍”、“向前蔥”。以大蒜為例,上一波“炒蒜潮”發生在2009年,根源在於前一年蒜價暴跌,蒜農和貿易商虧損嚴重,導致大蒜播種面積減產,供需矛盾緊張,這給了早前就已經埋伏進去的民間遊資趁機炒作的機會,蒜價也由此上演了半年間上漲數十倍的超級牛市。還有大蔥,去年上半年,也有過半年間11倍的漲幅。

近三年蔬菜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總體運行平穩。不過,生姜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一定程度拉高了蔬菜總價格,如果剔除生姜價格,該年有10個月菜價同比數據是下降的,部分蔬菜像大白菜、白蘿蔔、芹菜、萵苣等出現滯銷,農戶損失嚴重。

生姜價格之所以大幅上漲,姚桂玲解釋稱,主要是2013年的產量大幅下降,主產區山東地區遭遇“毒生姜”事件等造成2014年供應少,其價格大幅上漲。

到了2015年,蔬菜價格小幅上漲,主要受厄爾尼諾天氣影響明顯。1-3月份北方倒春寒天氣對大棚菜影響明顯,上半年蔬菜價格高位運行,6-8月份江南、華南、華東地區大雨暴雨和臺風侵襲,之後又是暴曬,部分蔬菜減產,供應減少,為滿足市民需要,進行跨地調運,運輸成本增加,價格上漲。9-10月份新菜和秋季菜大量上市,供應充足,菜價回落,11-12月份,受低溫、降雨、降雪影響,影響蔬菜生長和上市,12月份菜價重回上漲。

另外周期性的波動也是重要原因。一個完整的價格周期波動,簡單歸納起來就是,某一種蔬菜由於過剩導致價格低,菜農棄種,種植面積減少,然後就會引發供應緊張,價格高企。於是,市場將這個信號傳遞給菜農,下一個種植季資金就會湧入,種植面積擴大,進而填補市場需求。

姚桂玲認為,2014年蔬菜價格低迷,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2015年減產導致供應下降。以2014年價格低迷的白蘿蔔、洋蔥、大蔥為例,2015年的價格漲幅較大。相反,生姜價格因2014年價格大漲,供應增加,2015年其價格持續下跌。

2016年蔬菜價格繼續漲勢。今年初,霸王級寒潮天氣,春節需求旺,影響蔬菜生長和上市,菜價大幅上漲,尤其大白菜、洋白菜、大蔥價格漲幅靠前。春節蔬菜斷茬季節過後,蔬菜價格小幅回落,之後6-8月份長江流域強降雨,北方降雨天氣,高溫暴曬,蔬菜減產,運輸成本增加,菜價高位運行,截止9月份蔬菜價格高位小幅回落。

姚桂玲總結稱,整體來說2015年和2016年蔬菜價格上漲明顯主要是受天氣影響大,造成蔬菜減產。同時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農產品在流通環節成本增加從另一方面推高了菜價。

蔬菜中也存在結構性矛盾

在中國,蔬菜的人均占有量已經超過糧食。

據官方報道,2014年,時任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稱,我國人均蔬菜占有量為500多公斤。而糧食總產量十多年來的連增,到2015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53公斤。這兩個數據,中國在世界上都居於首位。

與此同時,糧食和蔬菜也是CPI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保證其安全供應、價格穩定,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推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跟糧食一樣,對政府來說,蔬菜也存在著兩難選擇,即“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

但是,在目前小農經營模式下存在信息不對稱及盲目性,隨之也就會出現產量過剩的現象。長期關註農業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對本報記者表示,農產品的滯銷和低價,一個原因就是小農經濟下,農民對於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農民每年在決定種植什麽東西的時候,更多受到當前價格的引導。不像一些農業發達國家規模經營以及專業化,每年各種農產品的產量相對可以被預期。

他認為,在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下,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將是一種常態。只有現階段的農民不斷擴大規模,形成專業化的生產,農產品的價格才比較容易穩定下來。

不過,在蔬菜中也存在結構性矛盾。一邊是普通農產品滯銷,但與此同時,高端蔬菜供不應求,而且價格不菲。據報道,“人工抓蟲、聽音樂長大”的白菜有的一棵賣到了59元,仍十分搶手。有評論稱,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這類蔬菜種植背後一整套科學的生產流程和質量安全的風險把控機制。雖然價格貴一些,消費者也願意埋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