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車限制多 有辣有唔辣 買公屋得豪宅

1 : GS(14)@2011-02-17 23:02:26

2011-2-12 iM

香港的冬天,正值新加坡的夏日。

獅城四季如夏,樹葉都是綠油油的。巿面秩序井然,數量佔了整個樓巿八成半的政府公屋(當地稱為「組屋」),外牆髹上了搶眼的油漆,一幢幢猶如鮮花盛放在路上。那種高調的姿態,讓人有點意想不到。

組屋不是貧富的分野,而是新加坡政府鼓勵國民齊齊「上車」的國策。組屋由政府籌劃興建保養維修,每兩三載便重新粉飾外牆,現金補貼達樓價四成之多,務求逗國民上了車就別下車,別搞轉讓也不要炒賣圖利,好好的安居樂業。

本刊記者遠赴新加坡直擊當地人的「上車」故事,當香港「蝸居」處處而獅城卻滿目「安居」的笑臉時,星洲人「上車」背後原來也掣肘重重,同樣負債纍纍,屋債普遍一孭30年,最大噩夢是失業斷供,前功盡廢。

組屋9年升65% 上車容易轉車難

夜晚10時,記者來到Kallang區。沿途經過一幢幢組屋,拐好幾個彎,才找對了地址。走在組屋的平台,耳朵傳來鼎沸人聲,遠處燈火通明,一家街坊食肆竟開在供居民休憩的大堂上,老闆落力招呼,陣陣飯香飄來。大堂每隔幾米就亮起一枝光管,簡陋但開揚。紙皮石牆身還黏住了一只壁虎,是一個典型的公屋排場,自有一股亞熱帶的草根風情。

這是小夫妻Eugene和Katherine9年前花了大概30萬新加坡元(約180萬港元)買入的二手公屋,樓齡37年,由政府承辦興建。記者登門造訪,客廳漆黑一片。1,300平方呎的大房子,鋪了深褐色柚木地板,牆上裝了一個八爪型款式燈罩。

「劈啪」按下電掣,黃澄澄的鎢絲燈光一傾而瀉,倒映牆上,恍如開出了一朵花,很教人驚喜。唱碟機正播放?一首國語老歌,聽不出年代,但那種婉約的鬱鬱的唱腔,一聽就知是上世紀的繞樑之音。

從老歌裏走出來相迎,頭上頂?棒球帽的Eugene竟年輕得很,他靦?一笑,給記者送來一杯冰凍的葡萄汁。在四季如夏的新加坡,大概沒有人會替客人奉熱飲。

鍾情組屋夠寬敞價錢平

Eugene是室內設計師,花了很多心思打做這一家豪華公屋。他把室內原有的牆壁推倒,物業變成兩廳兩房。他還刻意在家裏拉起幾根方型柱子,增添視覺玩味。很有藝術家脾氣的他鍾情椅子,屋內傢俬簡單,卻擺放?近十張平均幾千塊美元的Designer Chair。總之置身屋內,你難以跟樓下雜七雜八的油煙味,以及只作了基本批盪的屋?大堂拉上關係。

太太Katherine在一家跨國電訊科技公司當業務發展經理,她說新加坡人人都住組屋,除非是富豪級,才有能力買私樓。「私樓基本售價過百萬元(逾 600萬港元),面積大大不如組屋。這屬於舊式而且樓齡較高的組屋,我們喜歡舊樓不好新樓,是因為舊屋設計較寬敞,位置較近巿中心,新建的一手組屋通常較偏遠。」

香港人都貪新厭舊,買屋當然鍾情一手樓;樓齡高達37年的,大概殘舊剝落如戰前物業。但新加坡政府每兩三年便重新粉飾組屋外牆,並且定期更換水管和進行執漏,所以二手組屋一般樓齡皆有二、三十歲,卻簇新得很,而且這些舊樓還較新建組屋貴四成。原因是政府對購買新建組屋有較多規條,包括國籍和入息限制(夫婦月薪不超過8,000新加坡元,約4.8萬港元),但同時卻提供約樓價四成的現金補貼,催谷國民「上車」。

兩口子最後還是選擇購買二手組屋,攤分30年還款,利率以2.4%計算。新加坡政府為著獎勵他們住在父母居所兩公里範圍內,故減免其樓價四成,換言之他們少付了4萬新加坡元(約24萬港元)。

Katherine笑?說:「我們選擇住址時以此為首要!政府政策還規定我們於5年內不能搬走,否則要將4萬元償還給政府呢!」

「買樓公積金」八折支薪

兩人同為「七十後」,回首當年「上車」時年紀尚輕,要繳付約兩成首期的壓力不輕,絕不見得比香港人買樓容易。但新加坡總給人一種易上車的感覺,關鍵之處可能在於他們的公積金制度(CPF)。

Eugene跟Katherine每月的兩成薪金,都被自動轉帳至CPF帳戶,裏面的錢不准提取,被規定作買樓、醫療和退休之用。而這個公積金帳戶同時獲得僱主每月達15.5%的供款,換言之,CPF帳戶一個月的進帳,足為每月薪酬的35%。

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點2,800新加坡元(約6,800港元)計算,他們每月只得八折支薪,兩成約560新加坡元(約3,360港元)被收納至CPF 戶口,僱主供款為434新加坡元(約2,604港元),帳戶每月便有高達994新加元(約5,964港元)的公積金存款。

而這個帳戶還得享政府擔保的零風險利息2.5%,當達至某個規定的存款額時,還會獲得政府額外派息。至於帳戶被指定的3種用途,則各有最低存款規定,打工仔必須滿足了最低存款要求後,才能自主的分配存款比例。

而彼時當他倆購買房子時,便是透過這個帳戶繳付首期,而從沒有掏過一分錢現金支付。至今Katherine兩口子尚餘21年的供款期,但他們卻不覺得供樓吃苦:「我們早習慣八折支薪,以及高稅率政策,打從第一天工作已經如此。我們每月真正收到的人工只有月薪五成左右,習慣了以後,並不覺得甚麼。」

規定買樓呎數杜絕炒賣

其實不止香港樓價?升,新加坡物業價格同樣瘋狂。根據資料,新加坡樓價於1997年一度去到高峰,跟香港一樣受亞洲金融暴影響,樓價其後一直回落,至 2002年跌至新低,價格持續徘徊幾年以後,約2005年開始便一直沿上升軌狂飈。5年幾之間,漲幅高達六成以上,尤其是金融海嘯結束後至今,升幅更達兩成。

兩人買入這間房子9年,現已由當日的30萬新加坡元(約180萬港元)升值六成半至50萬新加坡元(約300萬港元),運用香港人的投資思維,當然是套現離場一筆過大賺20萬新加坡元(約120萬港元),但基於新加坡獨特的樓巿情況和政府的嚴格監控,轉手賺錢竟然不在Eugene和Katherine的考慮之列。

「我們不會這樣買樓賣樓賺差價的啊。因為買賣樓宇的規限多,而且二手組屋價格升得太貴,同等價錢我們絕對買不回這個質素的房子。我們不買新建組屋,又負擔不來私樓的話,基本上沒甚麼選擇。所以沒想過要轉手賺錢。」

香港人最怕地產商賣發水樓,但佔新加坡整個物業巿場達八成半的組屋,政府都是幕後話事人,故此從來不會出現「呃秤」事件。組屋面積大細一定「足秤」,沒有窗台也沒有會所「發水」,每個屋苑外表設計不一樣,但都有公園等基本設施。而屋苑居民的種族也在政府計算之內,按照全國人口的比例將住所售予不同族裔,以達至一個「和諧」數目。

購買和居住組屋限制多多,大大打擊國民的炒賣意慾,惟涉足私樓巿場藉買賣套利,對Katherine來說也是不切實際。原因是政府規定擁有組屋的國民不能同時擁有私樓,二者只能擇其一,除非以公司名義購買才可行。但任何買入私樓者,若在4年內轉售,便需繳由4%至16%不等的印花稅,可見新加坡政府為?規限樓宇只售予用家、而杜絕一切炒賣的措施,已成為一等一的國策。

政府致力安居人民安心

香港人呻上車難,對於新加坡這對小夫妻來說,兩人每月須償還1,000新加坡元(約6,000港元)的樓宇貸款,全數由公積金戶口轉帳。

Katherine吐吐舌頭道:「新加坡人同樣是負債纍纍的,房屋貸款通常30年,還有高稅率,以及供款公積金等。新加坡的『八十後』買樓比我們貴得多,所以他們通常買新樓,而負擔不起二手樓,但普遍來說實在不會擔心無瓦遮頭……」

讓國民安居是國策,故此新加坡人上唔到車而窩居「籠屋」的情況,幾乎不太可能發生,只是住屋同樣佔了他們開支的一大部分,擔子一點不輕,「We are forever in debts,好的是已經習慣了。」

...................

Case 1 Katherine˙Eugene

房屋類型:37年樓齡二手組屋

2001年:180萬港元買入

2011年:現值300萬港元

貸款年期:30年(年利率2.4%)

每月供款:6,000港元

面積:1,300平方呎

居住人數:夫婦二人

----------------------------------

非國民住宿限制多

二人剛抵?新加坡幾個月,之前一同居於西非國家尼日利亞,Randy是派駐當地的記者,Emma則在這個貧窮國家進行發展工作。一天夜晚他倆被AK47槍聲驚醒,始發現這個地方對於寶寶來說似乎很危險,Randy遂向公司提出調派新加坡,並會於此地居住兩年。

Emma一臉驚詫的道:「新加坡的樓價足可媲美倫敦,讓我們非常震驚!」由於兩人不是國民也非永久居民,故此在新加坡買樓限制很多,也沒能得享任何優惠和補貼,所以租樓成為了唯一選擇。

而基於他們的國籍身份,兩人不符合資格租住組屋,不得不涉足昂貴的私樓巿場,「比較近巿中心的每月大概5,000新加坡元(約3萬港元),這裏偏離巿中心也離地鐵站較遠,所以才較便宜,否則真的負擔不來。」

...................

Case 2 Randy˙Emma

(路透社駐新加坡記者)˙(救援組織發展工作)

房屋類型:私人樓宇

2010年:月租1.8萬港元

面積:1,000平方呎

設施:泳池、會所

居住人數:夫婦、兩歲兒子

----------------------------------

結婚為上車早買多優惠

想買樓卻沒錢付首期,遲遲上唔到車,令香港女生遲遲未肯披嫁衣裳。新加坡為了鼓勵結婚與生育,想出絕招一條,就是規定購買組屋的國民必須為21歲以上已婚夫婦,才合符資格上車,否則單身人士必須等到年屆35歲,才能真正做個有殼之人。

當香港人都為?結婚而買樓時,新加坡處處都是為了買樓而結婚的後生仔。Marcus13年前已經晉身為組屋業主,彼時他23歲,身邊有拍拖的朋友都趕結婚,為的就是快快上車當業主,否則再待幾年若加薪太快,入息超過政府規限的話,便會錯過很多買樓的優惠措施。故此當香港學生哥21歲大學畢業愁出路的時候,新加坡年輕人愁的竟是買屋要買哪一區。

23歲結婚挑近父母屋苑

「我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樓價為20萬新加坡元(約120萬港元)。我23歲立即結婚,那時不過工作了一年就上車了,結婚老實的是為了買房子呀。」Marcus說?跟太太相視而笑,他現已是兩女之父,生活重心凡事以妻兒為先,盡管年紀輕輕,卻是個老成的爸爸。

由於兩人皆是首次置業,故彼時購買二手組屋即獲政府獎勵5萬新加坡元(約30萬港元),但條件是餘生不能購買新建組屋,否則須將獎金償還。最後房子折實 20萬新加坡元(約120萬港元),攤分25年償還,Marcus每月跟太太合共供款700新加坡元(約4,200港元)。

隨?女兒長大,Marcus心思思想換樓,但他的選擇有限,只能購買私樓或者二手組屋,說?他瞪大眼睛:「所以我是誓死不會買新組屋的啦!」

新加坡的私樓巿場分為政府跟私人地產商合建模式(EC),以及純地產商興建的樓宇,前者樓價比後者便宜。思前想後,Marcus決定買入簡稱EC的物業。

愈早結婚愈多特別優惠

以EC每平方呎賣450新加坡元計,要買得他心儀的單位,大概要花80萬新加坡元(約480萬港元)左右。基於政府規定國民不能同時擁有組屋和私樓的政策,若他買入了私樓後,須於半年內售出其組屋單位,「我現在盤算的是,當這個組屋升至大概35萬新加坡元(約210萬港元)時,對我來說便是合適的價錢賣出,好補貼我買私樓的費用。」

彼時23歲工作未及一年便能夠買入人生第一個磚頭,是因為得到政府大量補貼以及得享低息貸款,Marcus甚至毋須繳交首期便輕易上車,故此唔夠手期買樓從來不是他的噩夢:「重點是你要年輕,工資仍然很低之時,又結了婚,就能符合很多特別的資格,獲得優厚的政府補貼而上車。所以買唔到樓住實在不會是我的憂慮!」

新加坡人真正的安居噩夢,應該出現在上了車以後:「我們兩夫婦最擔心的,是不能失業。因為買樓的擔子一背上了就卸不下來,對我們來說,keep住有份工,每月可以定期還錢,才最是重要。」

...................

Case 3 Marcus‧Josephine

(廣告業)˙(家庭主婦)

房屋類型:二手組屋

1998年:120萬港元買入

2011年:現值180萬港元

貸款年期:25年

每月供款:4,200港元

面積:1,200平方呎

居住人數:夫婦、一名傭人、兩名女兒

----------------------------------

房策 多得記不住

新加坡出生率極低,加上其行之已久的優生學,故國策之一是鼓勵國民快快結婚、早早生育。Wilson夫婦同樣廿歲出頭便拉埋天窗,並立即買樓成為有殼一族。當年他買樓時獲得政府補貼18萬港元,但條件是起碼住夠10年才能轉讓,如今他們安居12年,房子升值逾百萬港元,但他們卻仍然眼觀鼻鼻觀心沒想過樓換樓。

Wilson:「政府推出的打擊炒樓措施很多很多,感覺上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招,房屋政策多得讓人記不住。最近一招是規定不准同時擁有私樓和組屋。能否上車確實不是我憂慮的東西,十幾年前買入這間屋也不覺得太吃力,地方也大,就算現在樓價狂升,我也沒有想過要賣樓圖利,因為這樣做的話你會發覺規限多多,讓人打消這個念頭。安安穩穩住就好了。」

...................

Case 4 Wilson‧Karen

(五金生意)˙(護士)

房屋類型:二手組屋

1999年:248萬港元買入

2011年:現值360萬港元

貸款年期:30年

面積:1,400平方呎

居住人數:夫婦、三名子女、兩名傭人、祖母

----------------------------------

生活簡單 物慾減少

單身人士如想在新加坡獨居,必須年屆35歲以後,才獲准許買組屋自住,否則並不符合上車資格,原因是政府鼓勵結婚生育,故對於遲婚一族來說,上車特別困難。

不過港女Yvonne依然鍾情新加坡,認為星政府的家長式管治,比香港議而不決要討好得多,對移民生活非常滿意,「在香港生活很緊張,壓力大,便不斷消費麻醉自己。後來覺得整個生活狀態有問題,有一次來新加坡探朋友,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這裏的生活,便申請移民,直至6年前來報到。在香港一直儲不到首期上車,這裏的公積金僱主供款多,個人入息兩成也要上繳,變相迫自己儲錢,而生活簡單了亦令物質慾望減少,前兩年終於買到樓,已決定在新加坡安居。」

...................

Case 5 Yvonne

(香港移民,從事Marketing)

房屋類型:二手組屋

2008年:192萬港元買入

2011年:現值252萬港元

首期費用:30萬港元

供款年期:15年

面積:1,000平方呎

居住人數:一人

----------------------------------

香港樓市的NO return!

坊間似乎都喜歡將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樓巿進行比較,認為港府該仿效獅城模式。但曾經在該地著名的東南亞研究所當過訪問學人,由此而愛上獅城,並一度在當地買過一個組屋單位,打算日後退休養老的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見圖)直言,香港已經「No return」,而獅城也不是好的模仿對象。兩個地方人民性情素養大不同,根本無從比較。

政治產物 Vs 商業結果

新加坡已被打造成一塊「人人有車上」的樂土,「上車」是其房屋政策的核心思想,甚而已達到國策層面,不容有失。故此獅城樓房買賣規條繁複瑣碎、限制亦多,以盡量確保所有人上了車就不落車,減少一切轉讓炒作的可能。

周永新說,新加坡組屋是政治產物,香港樓巿是商業結果。前者透過全民的公積金計劃供樓,公積金?弗人是政府,政府收了國民供款後便用來建屋、建機場,政府組居佔了八成半,羊毛出自羊身上。後者的強積金計劃?弗人是銀行和金融機構,樓巿逾半是私人發展商推的單位,兩者國情完全不同。

他舉例,獅城的親政府議員會以「組屋翻新」為競選大綱,以此作為「箍選票」的條件,他們並會經常使用組屋的空地大堂搞政黨活動,是以反對黨在政壇上總難以立足,也可見組屋的政治意味。

「我們不可能學新加坡的。香港樓市模式是No return的東西,房屋政策沒可能重新規劃,一改就是牽一髮動全身,沒可能。」

自由受損 Vs 安居樂業

在獅城安居看似容易,但實際上買賣物業的自由卻諸多限制,例如單身人士被限制買樓,直至35歲才解禁,看在香港人眼裏似乎難以接受。但周永新笑言,幾乎所有調查都顯示,房屋、教育、醫療、就業、經濟等,永遠都是巿民關心的Top 5,所謂犧牲了的自由,其實九成人都不在乎,故此他相信不論是星州人還是香港人,置身這個環境都不會認為自由受損,相反會頗為享受安居政策。

不過,周永新最後卻賣掉了該幢獅城物業,原因是組屋限制多多,他寧願早點脫手,「如果我安於做一個研究型學者,不批評社會政策,我是寧願在新加坡安居,而不揀香港的。」

﹏﹏﹏﹏﹏﹏﹏﹏﹏﹏﹏﹏﹏﹏﹏﹏﹏﹏

10絛新加坡家長式「上車」校規

(1)必須為年滿21歲的已婚夫婦,或者與父母或子女共同申請

(2)任何未婚的單身人士如想購買組屋自住,必須年滿35歲才合乎資格,並且只能購買二手組屋,不能購買新建組屋

(3)購買新建組屋能享多項優惠,包括比巿場低的貸款利率(介乎1%至2%),以及高達九成的按揭,但一生人只能循此方法借貸兩次

(4)若為首次「上車」的夫婦,政府會提供多項折合約四成的樓價補貼

(5)一對夫婦一生人只能購買新建組屋兩次,以防補貼優惠被濫用圖利

(6)若購買的組屋單位鄰近父母居住範圍,可獲最少1萬新加坡元的現金回贈

(7)新加坡打工仔每月的兩成月薪被自動轉帳至公積金戶口內,其中一大部分被規定作買樓之用,藉此降低國民上車壓力。故此他們的供樓款項皆透過戶口進行,一般情況毋須繳付現金

(8)不能以個人名義同時擁有組屋和私人住宅,也不能同時購買兩間組屋,政府藉此規限買樓者皆為自住用途,杜絕炒賣

(9)若夫妻二人離婚,不論是否育有子女,政府皆規定須於6個月內將組屋賣掉搬出

(10)凡有賣樓打算,必須邀請官方人員為單位定價,確保政府有效掌握組屋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18

靠偶像級領袖 企業有辣有唔辣 黃國英

1 : GS(14)@2014-10-22 17:28:4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7359
成功的企業,若可歸功於一位偶像級領袖,其實有辣有唔辣。當他在位期間,出於對其崇敬,各界予公司的評價、估值多會較高,偶有失誤亦較寬容,尚有翻身空間。問題是總有一日要退位,如傳承未為人接受,或過程混亂,對公司造成的破壞,會比一般企業大得多。早些年蘋果電腦(AAPL)教主喬布斯仙遊,整個品牌曾「謝」了一排,近期才重拾氣勢。較新的例子,是債王格羅斯離開掌舵多年的PIMCO,旗下基金也出現贖回潮。

美國市場中,將出現最為矚目的偶像傳位案例,莫如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BRK.A)。巴老行年八十有四,尚能披掛上陣,已算奇迹,但終有交棒之日。以公司股價表現,未見股東有所擔心:本年至今,巴郡跑贏標普逾一成;由二○一二年巴菲特公布確診早期前列腺癌至今,已跑贏大市近27%。有論指市場可能是對其接任人馬頗具信心。

股神在投資中自得其樂,不輕言退下火線;原本呼聲很高的繼承人Sokol,又因偷步買股事件辭職,對公司形象不無打擊。現時巴菲特將接任團隊分成兩部,一部營運實業,人選尚未公布;另一部則管理過千億的投資組合,模式已初見端倪,操盤者為Ted Weschler與Todd Combs。股神對兩人評價頗高,除謂其跑贏大市外,更稱他們為巴郡賺進數以十億計本應不可得的利潤。

單看兩者中Weschler躋身巴郡的經歷,可知其決心能人所不能。此君原本自己開對沖基金,而巴老不喜對沖基金,已是廣為人知,程度是要與對沖基金中基金Prot g對賭百萬,對方不能跑贏大市。Weschler竟仍敢一擲兩百多萬美金,投得與巴老慈善午餐資格。席間兩人言談甚歡,應該是投資哲學啱嘴形。一年後,Weschler又投一次午餐,最終收到巴郡聘書。



成功的企業如蘋果電腦,若只能歸功於一個偶像級領袖,其實有辣有唔辣。

兩人現時各自管理約百四億美元的組合,據財富雜誌研究,他們的選股方針,與巴菲特其實相去不遠。從巴郡的申報可見,他們維持要求公司有強勁的現金流和護城河,才會考慮入貨。最終落手的選擇,很多看似是巴菲特「真迹」的變奏:美國運通(AXP)是巴老起步時的成名作,Combs則選了Visa(V)和萬事達卡(MA),兩者回報均以倍計;巴老亦鍾情傳媒公司,早年多有涉足電視台、報紙股,他倆則買入不少收費電視公司。

當然他們之間的作戰風格仍然稍有不同。巴菲特將選股嚴限於簡單的公司,Weschler、Comb則有時仍會「挑戰」結構相對複雜的企業。Weschler超大注長揸股票,資金主要分散在七隻股票之上,類似巴老元祖打法;Combs則有時出入較快,試過買藥股CVS(CVS),一年賺三成走人。

雖然他們二人在2010-11年先後加入巴郡後,表現相當不俗,但股神珠玉在前,要達到這樣長期穩定的績效,並非易事。若然最終順利過渡,保住巴郡招牌外,還將證明股神心法是可以傳承,而非單靠其個人能力、魅力點石成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