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硬體便宜賣 軟體撈一票 靠低價與雲端 亞馬遜平板狙殺iPad

2011-9-12  TWM




十月,受市場高度期待,號稱 「iPad殺手」的亞馬遜平板電腦就要上市,憑藉電子書Kindle大賣的勝利方程式,亞馬遜誓言顛覆市場,最新一回合的殺戮戰,才正要開打!

撰 文‧林宏文、翁書婷

有一項產品,還沒推出就受到市場高度期待,有人封它是「iPad殺手」,也有人將其視為「大衛挑戰巨人哥利亞」的最佳利 器;它是即將在十月問世的亞馬遜(Amazon)平板電腦。

「亞馬遜即將推出平板,請大家拭目以待。」今年五月,全球網路零售龍頭亞馬遜創 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信心滿滿地說。隨著時間愈來愈近,市場對亞馬遜平板電腦的期待也愈來愈高。

先是美國研究機構 Forrester做出亞馬遜將動搖iPad地位的五大預言,並大膽估計「光是今年第四季,亞馬遜平板電腦就可能賣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台。」這幾乎是 iPad單季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後有美國網站eWeek點出十大理由,推估亞馬遜平板電腦足以撼動iPad江山。

不禁令人好奇,到底是怎麼 樣的平板,能未演先轟動?

產品定位清楚 數位內容充足我們嘗試在供應鏈的消息來源裡,描繪出亞馬遜平板電腦的輪廓:七吋或九.七吋的螢幕,搭載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如此聽 來,與市場上現有的華碩變形金剛、三星Galaxy Tab等,似乎沒有太多的不同。然而,為何亞馬遜卻受到市場更多的關愛?甚至預言它將是「iPad殺手」?

在揭曉答案前,或許可以先從亞馬 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開始抽絲剝繭。

一台手掌大小,僅有黑白畫面,用的是電子紙技術、裝設鍵盤的電子書閱讀器,也沒有iPad花 俏的多點觸控功能。即使如此,仍不影響消費者對Kindle的風靡。從二○○九年的二五九萬台,到去年Kindle銷量衝上八百萬台,還當選美國最佳聖誕 節禮物,外資券商Caris & Co.更預估kindle今年銷售量會接近千萬台。

你一定很疑惑,難道能玩能讀的iPad,都沒 能對Kindle銷售造成衝擊嗎?還有那些「iPad一出,電子書末日到來」的預言呢?

答案就藏在Kindle提供的內容裡。來到亞馬遜網 路書店,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購買想看的電子書,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舒服地地買書、看書。這種全新購書方式,讓Kindle○七年一推出就在美國造成風潮。

Kindle 致勝的關鍵,就在電子書資料庫。相較蘋果iBook Store僅一成市占率的十五萬本電子書,亞馬遜的Kindle Store卻擁有百萬本電子書,市占率高達六五%。這一仗,亞馬遜狠狠地讓蘋果踢到大鐵板。

談到Kindle的不敗祕訣,貝佐斯很驕傲, 「Kindle產品定位很清楚,就是用來讀書。而iPad適合玩遊戲、看電影等娛樂,兩者有明顯區隔。」所以,iPad的出現既沒有取代Kindle,更 未因此侵蝕電子書市場。

這項趨勢看在E-ink元太科技董事長劉思誠眼裡,有著深刻的體悟。身為亞馬遜Kindle電子紙唯一供應商,E- ink元太從產品研發開始,與亞馬遜一合作就是五年。他不諱言:「Kindle顯示器採用電子紙,和iPad用液晶面板有很大差異;電子紙看兩小時以上, 眼睛也不容易發酸,電池能用上二周也不用充電,更別說重量比iPad輕。因此,對用途只是單純讀書的消費者來說,當然選Kindle。」然而,若你就此認 為亞馬遜是靠賣Kindle賺錢,那可大錯特錯。拿出市調機構iSuppli的拆解報告,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一台Kindle成本約一七八美元,最便宜售 價卻是一一四美元。換句話說,亞馬遜每賣出一台Kindle不但沒賺,反而倒虧六十四美元;與蘋果入門款iPad成本約三二○美元,卻賣到四九九美元,大 賺一七九美元相差甚遠。

搶占雲端供應 iPad不敵亞馬遜在乎的不是Kindle硬體能賺多少錢,而是後端龐大電子書下載的利潤,這些利潤遠超過亞馬遜在硬體上的投資。於是,Kindle大 賣,消費者大量購買電子書,魚幫水、水幫魚,讓亞馬遜電子書下載的銷售量,開始超越紙本書的銷售量。亞馬遜估計,現在每賣出一百本紙本書,同時就會賣出一 ○五本電子書。

事實上,亞馬遜kindle成功的模式,與蘋果的App Store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因亞馬遜的電子書下載服務做到極致,所以,即使Kindle功能陽春、畫面又黑白,也只能簡單上網,卻能夠在蘋果iPad引 發的科技大海嘯中,倖免於難。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會對亞馬遜推出平板電腦的動作,如此關注。「亞馬遜是第一次銷售平板電腦,卻不是它第一次 跨足硬體,千萬不要小看。」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分析。

「亞馬遜後端的數位內容服務,是繼蘋果之後最完整的,就連微軟、 Google都比不上。」尤克熙的話不是空穴來風。亞馬遜除了是全球網路零售業龍頭,坐擁二.八億名購物會員外,它還有百萬本電子書,是僅次於蘋果的 iTunes,全美排名第二的數位音樂商店,更提供影音出租等雲端服務。幾乎所有你想得到的娛樂內容,亞馬遜應用盡有,一樣也不少。

對經營 龐大雲端內容及服務的事業,亞馬遜確實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且規模遠大於蘋果。亞馬遜不僅自己經營龐大的網路電子商務,更把這些服務提供給外部企 業,使其能坐穩全球雲端服務最大供應商的位置。去年亞馬遜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營收達七億美元,占全球九成市場,這也是蘋果遠遠不及之處。

所 以,當亞馬遜成功地以Kindle寫出一條可行的勝利方程式。貝佐斯很明白,營收貢獻僅五%的Kindle實體銷售,並不是他的重點;亞馬遜手上擁有的 「內容籌碼」遠比蘋果大,且深獲消費者喜愛,才是他的勝利關鍵。所以即使亞馬遜晚了一年多才跨入平板電腦市場,一樣還是有賣點。

看準這一 點,貝佐斯要複製Kindle勝利方程式,讓亞馬遜的平板電腦,將消費者帶進音樂、影音、應用程式等商店裡購物,進一步推動這些數位內容的成長。這也難 怪,一位資深產業分析師就說,「亞馬遜要推出平板電腦,與蘋果iPad一比,有如大衛要挑戰巨人哥利亞。」低價競爭 恐再次衝擊台廠另一方面,亞馬遜的低價策略,也是一絕。

在平板電腦市場裡,iPad打從一開始,就將平板電腦價格帶卡死,一台iPad最低 售價四九九美元,最高不過六九九美元。對照蘋果其他產品線,iPad的價格顯然親民許多,這也是為什麼摩托羅拉Xoom、三星十吋Galaxy Tab搶在二代iPad前推出,卻被二代iPad的價格賞了一大耳光,又緊急降價。蘋果這一擊等同於直接打破許多品牌廠的價格戰算盤。

可 是,價格這一招對亞馬遜來說,卻不管用。

拿過去Kindle幾次降價紀錄來看,亞馬遜低價策略的執行度,比任一家品牌廠都徹底。一台 Kindle價格可以從最早的三九九美元,到現在只賣一一四美元,四年價格降幅高達七五%。

亞馬遜之所以能這樣玩,就在於它坐擁龐大的數位 內容利潤可支撐,在硬體上吃的虧,能從軟體一次撈回來。同樣地,倘若亞馬遜平板電腦也大行此道,用超低價策略先吸引消費者購買硬體,再將他們全黏在後端軟 體服務中,勢必會對獨霸平板電腦市場的蘋果造成偌大威脅。這也是一直以來宏達電、三星、華碩等品牌廠所無法做到的。

所 以,Forrester分析,如果亞馬遜平板電腦定價能遠低於iPad,將價格帶壓到三百美元以下,與iPad拉出一百美元差距。加上亞馬遜選在十月推平 板電腦,搶聖誕節商機的意圖十分明顯,而強敵蘋果的第三代iPad有可能趕不上今年問市。至少三個月的空窗期,等於給了亞馬遜絕佳的戰略優勢,今年第四季 要賣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台,就不是難事。

只是,若亞馬遜平板電腦賣這麼便宜,對台廠到底是好是壞?不得而知。但可能進一步壓縮台廠獲利空間的 隱憂,已經開始籠罩供應鏈。電池模組龍頭大廠新普公司副總丁惠敏就直言,「亞馬遜訂單價格太便宜,我們沒接。」某家面板業者也私下透露,「亞馬遜跟蘋果一 樣,零組件價格被壓到很低,只有良率高、管理好的龍頭廠商才有賺頭,排在後面的業者,恐怕單接得愈多,虧得愈多。」而E-ink元太雖然和華映結盟搶亞馬 遜訂單,但還是把主要重心放在Kindle用的電子紙上,因為毛利高得多。

不論如何,當七成平板電腦市場都被蘋果一家囊括的情況下,亞馬遜 若能一躍而上,成為新一代救世主,對已在PC產業苦海浮沉的台廠而言,不脫是件好事。但是,依照蘋果、亞馬遜等大廠壓縮零組件價格不手軟來看,要期待亞馬 遜概念股能跟蘋果概念股一樣翻身,可就得謹慎小心,免得甜頭沒吃到,先被低毛利燙到。

亞馬遜(Amazon.com)

成立時 間:1995年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見圖)主要業務:電子商務、雲端服務、線上電影出租、線上音樂商店

獲 利狀況:

營收(億美元) 每股盈餘(美元)2011上半年 197 0.86 2010年 342 2.53 2009年 245 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2

留英二代接班 快車肉乾春節撈一億

2015-03-02  TCW
 
 

 

今年春節假期,台北有兩輛以肉乾廣告做為外皮的捷運列車,行駛於在紅藍綠各線,在忠孝新生、古亭等重點捷運站,更可見大幅廣告牆。這家砸了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求曝光的業者,就是台灣老品牌快車肉乾。

去年底到今年春節檔期結束,快車肉乾的銷售業績可望超過新台幣一億元,這個出身台北南門市場的小攤販,只花了六年,就打入新光三越A4館、站前誠品等八間百貨公司,還是坪效最好的櫃位之一。

快車在主打美食的樂天市場年度人氣美食商家中,連續三年上榜,回購率高於同業兩倍,是網路市場營收最大的億元肉乾賣家。

六年前,快車肉乾名聲還只限於南門商圈,如今營收翻八倍,並拿下台灣兩成肉乾市場,這張亮麗成績單的幕後推手,就是第二代王雨新。

「我是想這很難做,找不到理想的人做,要怎麼結束這事情(事業),」王雨新父親、快車肉乾創辦人王祥愷回想,當時兒子在元富證券工作,頭銜好、收入穩定,不忍心見英國研究所畢業的兒子在市場賣肉乾,因此一開始他並不打算傳子,而是想退休後結束營業。

換包裝:保護鎮店之寶億元擴產,顛覆前檯作業傳統

不過在兒子的堅持下,王雨新從二○○八年開始參與家族事業,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換包裝。

○.○一公分的杏仁肉紙,是快車肉乾的鎮店之寶,不過因為過薄,容易脆裂,直接放在塑膠袋裡面,很容易被壓到,於是王雨新向父親申請三十萬元添購新包裝模具,研發密封包裝盒。但這個改良讓製作成本高出一成,「(有時候)一部機器五、六百萬,我就說你要叫我花,我都花不下去!」王祥愷說。

為了提升產能,王雨新再花新台幣一億元,增設中央工廠,徹底顛覆傳統市場從生產、製作和包裝,一條龍在前檯完成的傳統。

過去快車肉乾不做廣告、促銷最多打九五折,營收雖然沒有破億,但足以可在南門市場與金龍肉乾並列前兩大;如今王雨新積極投資製程,不斷在網路和實體展店,這些轉型策略,上一代花了好幾年才習慣。

以網路行銷為例,六年前,當其他賣家還在摸索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如何做行銷時,王雨新即推出「臉書點讚打折」活動,成為首位大玩臉書促銷的網路賣家,「回來被罵到臭頭,」王雨新說,當時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只能做賠本生意,丟出去的錢非能在短時間回收,這點讓上一代不能諒解,「買了捷運(廣告)多少錢,(父母)也會碎碎念。」

甚至,二代介入經營,也讓公司內部老員工出現反對聲音。「剛開始老員工會跟父母親或者是跟叔叔說,『年輕的回來,我會不會沒有工作?』」為解決員工疑慮,王雨新不僅拍胸保證不裁員,甚至還提高員工福利。

做品牌:走出南門市場獨家商品,用特色搶大廠市占

「有時候賠錢我當作沒看見,」王祥愷說,兩代經營手法完全不同,一開始打算給兒子三年期限,「他整個來說還算是有進步,我看他有時候做到三更半夜,」沒想到不用三年,網路帶動整體營收成長,讓王祥愷放心慢慢把事業交給兒子。

王雨新如今幾乎掌握九成經營權,不只在行銷大刀闊斧,更將觸角延伸到產品開發。他的目標是創造獨家商品,建立品牌印象。

「我跟大家說我是快車肉乾,沒有人認識,」王雨新心裡很清楚,走出南門市場是必要的,但全台灣至少有三百家以上肉乾商家,還有新東陽、美珍香等大品牌,想要取得一席之地,就要有特色。

因此,在有○.○一公分的肉紙市場基礎下,王雨新又研發一公分「特厚版」,主打「最薄」和「最厚」肉乾系列零食,增加年節以外的平日收入。不過此舉也付出代價,根據快車內部估算,相較於一般市面肉乾,薄片和厚片的成本分別高出平均三成和兩成。「我不想跟人家做一樣的事情。」王雨新說。

對快車的品牌策略,競爭對手阮的肉乾創辦人阮啟偉表示,台灣肉乾業競爭激烈,技術如出一轍,有沒有特色商品是勝負關鍵。

敢行銷:淡季也買廣告轉型零食,營收每年看增兩成

網購平台樂天市場電子商務顧問楊晴雯,和快車肉乾有六年合作經驗,她認為王雨新敢砸錢嘗試,一般人只在旺季做曝光,但快車就連在淡季都花錢做行銷活動,就是想讓消費者「要買肉乾第一個就想到快車肉乾。」

王雨新的最薄和最厚商品發揮效果。扣除年節收入,去年光是平日銷售就突破兩億元,楊晴雯分析,快車已成功從傳統年節禮盒形象,轉型成零食類,它的轉換率(編按:一百位訪客中的購買人數),已高出一般美食店家的一倍。他將證券業經驗帶進這個攤販,讓快車營收每年至少成長二○%。

砸近千萬買各種廣告,「其實很難去判斷成效,」王雨新心裡很清楚,眼前的投資未必能百分之百轉換成業績,但卻是第一個敢這麼做的網路賣家。此舉不僅可提升品牌知名度,看在同業眼裡,更具宣示效果。

只是,「收入比以前大,單純利潤來看,現在賺得比較少,」王祥愷坦承。這個均價介於新東陽和一般肉乾攤販之間的老品牌,如何兼顧市場規模和獲利,將會是王雨新未來最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不止春節熱賣,去年平日銷售破2億—快車肉乾近3年年營收

■ 2012年:1億元■ 2013年:1.6億元■ 2014年:2.8億元

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40

本想買房撈一筆卻遭遇最嚴調控 初級炒房客不玩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3/1047147.html

“不買了,轉出來的50萬元,我昨天又轉回到銀行賬戶了。” 小佳篤定地表示,至少今年,買房投資的念頭斷了。

投資客,在北京樓市中從不陌生,他們揣著現金,邊買邊賣,在多套房的輾轉騰挪中獲取財富增值。然而,這一輪的樓市快漲中,市場出現了一小批“為買而買”的投資者,無炒房經驗,倉皇入市只為分享增值神話。記者稱他們為“初級投資客”。嚴厲的樓市調控下,初級投資客最先撤離。

50萬元投房子被視最靠譜

名下無房的北京人小佳,若從統計學意義上,適合被歸入剛需型購房人。不過,她更像一名投資客:父母留給她兩套房,她本身並不缺房住;看房之前,所持有的就是買套小戶型先出租再出售的快賺理念;手頭現金不多,必須最大化利用杠桿。

只不過,小佳並不懂樓市,也沒有炒房經驗,甚至就連投資的念頭都來得有點兒慌張。“9月的那天,我坐在家里,看著銀行卡里的50萬元存款數,忽然就覺得錢趴在那太浪費,該拿出來投點什麽。”股票、理財、黃金、房子,小佳挨個數了數,認為只有房子才靠譜兒。

9月,正是北京樓市如火如荼之時,攀升的價格更堅定了小佳的信心。就這樣,9月下旬,小佳急匆匆地加入了看房大軍。最初,她看的是西南三環某老小區,接近7萬元/平方米的單價,即便是開間也要350萬元。接著,她把目光投向更遠處,從南四環到大興,黃村地鐵邊的房子,最便宜也要200多萬元。“50萬元的現金肯定不夠,不行找父母湊點。”經紀人給她建議。

9月29日,小佳和父母商量,借50萬元拿來投資買房。“二老正在考慮呢,第二天晚上,調控來了,首付比例提高了。”觀察了幾天,小佳發現看房人迅速就少了,眾多專家也都在提示樓市風險,冷靜之下,她也打消了投資的念頭。

借來首付款政策變了

同樣是初次入市投資買房,男生小凡就比小佳更大膽,120萬元首付款中,除了60萬元為自有資金外,30萬元是從親朋好友中拆借所得,30萬元是通過信用消費貸貸款所得。

然而,因為沒有在9月30日之前完成網簽,新政之後,小凡面臨的難題是,首付比例提高到了35%”。“多出來的5%我還湊不湊?該去哪湊呢?”按照一系列調控政策所傳達出的信號,小凡明白,像他這樣已經利用了兩種金融杠桿的人,是不可能再申請第三次借貸了,多出的5%只能通過人情關系拆借。可一旦自己買的房子降價了,算上利息成本,這筆投資就很可能虧本。“就在昨天,一個經紀人給我打電話,說管莊有套房子,業主準備降20萬元賣了。”

權衡再三,小凡決定從樓市投資中撤出,借來的首付款也不打算用了 。“按照中介公司和我說的,這種因政策原因造成的違約,我不用承擔違約責任。”

初級投資客迅速撤離

記者發現,在這一撥樓市上漲中,出現了一小批像小佳、小凡這樣的投資型購房人,他們過往並沒有過炒房經驗,都是拿自有的購房指標入市,因此可稱為“初級投資客”。

這些初級投資客,更多是“為買房而買房”,選擇買房投資只是因為覺得房子是各種投資方式中最為保險的,而房價的迅速上漲又推動了他們的投資熱情。調控之後,面臨投資難度的增加和對房價未來上漲預期的變化,其中還沒成功買下房的初級投資客們,已經開始迅速撤出樓市。

就像小佳所做的,從銀行轉出來的錢,又悄悄回到了賬戶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