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41128偏好排序法 3之1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28/sense%e9%9a%a8%e7%ad%86141128%e5%81%8f%e5%a5%bd%e6%8e%92%e5%ba%8f%e6%b3%95-3%e4%b9%8b1/

SENSE隨筆141128
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3之1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五)

之前的數星期,已為各位介紹了選舉制度中的兩大家族—- 「單議席單票制SMS」和「比例代表制PR」,還有將二者合而為一的「混合制」。 這幾種都是廣泛應用的選舉制度。 還有幾種相對少見,也較為複雜的制度,下面會為各位(盡量)簡單地解釋一下。

之前介紹的幾種選舉方式當中, 一名選民在 “一場選舉”中, “只能投一票”予 “單一對象”( 即一名候選人或一張名單)。*** 這不是直觀的常識嗎?不錯,我們經常都說「民主就是一人一票」! 即使是所謂的「混合雙選制Double Ballot」,其實也不過是分別在「兩場選舉」中各投一票而已。

不過,這種「只能投一票」的方式有一種「缺憾」,就是當面對幾個甚至幾十個選擇時,這「一票」只能表達出投票者心目中「最心儀的選擇」!至於他的次選如何、他最討厭的又是誰….. 其他種種意願都不能呈現在選票上面,當然也不可能從選舉結果中反映出來。*** 各位大概都不會忘記2000年臺灣總統大選中, “顯然有過半選民不想他當總統”的 陳水扁,最終以不足40%選票,擊敗 連戰和宋楚瑜。 這絕對是個經典的例子!

按照現代民主社會的「代表原則」,一場「民主選舉」應盡可能最有效地反映出全體人民「真實的意願」。 既然上述各種「只能投一票」的制度,皆未能滿足這個目的,於是就有個別國家嘗試使用其他方法了。
「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正是為了讓選民可以將自己的「完整意願」,盡量表達出來而設計的方法。常見的PVS有兩種,分別是「排序複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IRV)」和「可讓渡單票制Single-Transferable Voting(STV)。下面先解釋較為簡單的前者。

「排序複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IRV)」一般應用於「單議席選區」。 也就是說,若幹名候選人競逐一個議席的情況。由於各地使用IRV時,其細則都有細微差別,這裏以較為典型的澳洲眾議院(下議院)作為例子。 澳洲眾議院早期承襲其前宗主英國的傳統,採用「單議席單票制」,故此每個選區只會選出一名眾議員。 後來經過選舉改革,改用IRV。 具體做法是,當一個選區的候選人有三人或以上時,選民需要在選票上按照「1、2、3、4……」順位為各候選人排序,如「甲是1;乙是3;丙是4;丁是2……」如此類推。 選民必須為「所有」候選人排序,不能留空,否則作廢票論。***

計算結果的時候,先點算各候選人得到「首選」,即被選為「1」的選票。若已有一位候選人得票過半,即為勝出者。若無人獲得過半「1選」,則淘汰得「1選」最少者,並將其所得的「1選」選票,按票上的「次選」,即「2選」分配予相應的候選人,然後再行點票。***** 如此類推,直到有任何人獲得過半票數,即為當選人。

由於IRV是一種適用於「單議席選區」的制度,故此除了國會議員外,也會用於總統選舉(例如愛爾蘭)。甚至,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用這種機制投選出來的。 說到這裏,各位大概會發現,這不是與上幾個星期講SMS時的「兩輪決選」非常相似嗎?的確,意大利總統選舉曾經實行過「多輪決選制」,即每輪淘汰得票最少的候選人,然後再舉行下一輪投票,直到有人得票過半為止。而IRV與「多輪決選制」其實是非常類似的。不過,當年意大利的「多輪決選制」只實行了一兩屆便廢除了,原因是經過九輪淘汰後,到了兩大高手「終極決戰」之時,投票率卻只餘下可憐的23%,選民早已「意興闌珊」了。

毫無疑問,「多輪決選」要比法國式的「兩輪決選」,甚至臺灣的「一輪複數決Plurality」,更能體現「人民意誌」。 現在IRV選民只要投「一次票」,也能做到與「多輪決選」相近的結果,不是很好嗎? 雖然選民在投票的那一刻是痛苦了點,但也只是「一次過」而已,總比分三五七次折騰要好,而且還能夠節省因「多輪投票」而衍生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呢!

不過,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方法,還是有一個不小的「缺憾」。IRV假定是選民的選擇在「整場選舉」相對穩定,不會因過程中的變化而改變,這顯然與現實不符。**** 於是,這種讓選民從一開始就決定好所有選擇的方式,有可能會導致一些立場溫和,未必夠「出位」,但卻較易為社會「整體接受」的候選人過早出局。
舉例在一個左右陣營壁壘分明的T國,其總統選舉有甲至癸10名候選人,甲和乙分別是左右兩派的明星級大佬,他們已各佔了全國的40%「1選」。而顯然任何一人當選均會令近半國民極端不滿。 丙則是「平衡型溫和派」、「國民爸爸」,全國人民的「最佳後備」。 於是選舉結果出來,溫和的丙雖然是全國的「No. 2」,但由於「1選」太少,甚至比那些立場極度偏激、又或是根本是「明玩嘢」,以至純地區政客的丁至癸還要少,所以可能在第四五輪點票就已被淘汰了。 最後一輪的點票結果可想而知,不外是甲乙二人之爭,反正無論誰當總統,總是會面對近半國民的反對。

由於選民被要求一開始就表達自己的「完整意願」,他們也傾向「真誠地」按自己的偏好為各候選人排序,而沒有太多「策略性」的考慮,*** 因而會導致上述的結果。相反,若在「真正的」多輪投票,選民在「選舉途中」會覺察到最終可能出現的「不幸結果」,而有機會改變投票意向,轉為支持較溫和的丙。 在某些特殊情況,還有可能甲或乙因種種考量,而願意「讓賢」為丙助選。 這種「因時制宜」的彈性,在IRV中就無法呈現了。

另外,由於IRV從本質而言,還是一種「單議席多數決」,故此當其應用於國會選舉之時,就會呈現出類似SMS的效果—-又係大黨玩曬! 小黨派在IRV制度下要獲得議席的難度,並不比SMS為低,也未能獲得與其支持度份額相稱的「代表權」。 最終就是如SMS一般,大黨「賺大了」! 選舉結果並未能準確地反映整個社會政治光譜的分布。 以前說過,這顯然違犯了現代民主概念中的「代表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6

SENSE隨筆141203偏好排序法 3之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3/sense%e9%9a%a8%e7%ad%86141203%e5%81%8f%e5%a5%bd%e6%8e%92%e5%ba%8f%e6%b3%95-3%e4%b9%8b2/

SENSE隨筆141203
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3之2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五)

既然SMS可以引入「排序Preferential」概念,從而「進化」為IRV,那麼「排序」方式是否也可以加入PR選舉之中呢?當然可以。 「比例代表制PR」的理念是讓各政黨可以按照其在社會上的支持度獲得議會中「相應比例」的議席。為什麼不能將選民的偏好也「按比例反映」呢?因此就有了可讓渡單票制Single-Transferable VotingSTV)」

之前介紹過的「最大餘額法Largest Remainder(LR)」和「最高均數法Greatest Average(GA)」,都是由政黨預先排好一份名單,選民只有一票,只能在各份「餐單」挑選其一。 為什麼選民就不能有「跨黨派」的選擇,而定必要捆縛式地取捨呢?在這個時候,STV幫到你!

STV適用於多議席選區,正如上面所說,也是「比例代表制」一種,而且STV與「最大餘額法Largest Remainder(LR)」也有相似之處,因為它也是一種處理「超過某數額Quota後的餘額」的方法。 在之前介紹LR時,我們介紹過「黑爾數額Hare QuotaHQ)」,即該選區的總有效選票,除以所需競逐的議席數。這是各種在選舉中採用的「數額」概念中,最簡單易明的一種,但卻並非最常用的一種。 大多數STV選舉中使用的都是「特立數額Droop Quota(DQ)」,所以這裏要為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問一個簡單數學邏輯問題。假設在實行PR制的選區內,共有四席可供N張名單競逐。那麼任何一張參選名單「甲」,究竟最少要拿到多少個%的支持,才穩拿一席?25%?這正是HQ的邏輯!

但再想清楚,其實甲名單拿到20%再多一票,已能肯定不會同時有另外四張名單的得票比它高!**** 也就是甲名單已經能夠穩拿一席了!對嗎?這個Def. 「有效票總數 ÷ (總席數 + 1) +1票」,就是「特立數額Droop QuotaDQ」了!

現在以較為典型的澳洲參議院選舉作為藍本解說STV。
在STV中,候選人皆以個人身份參選。假設一個選區要選出N個議席,選民就必須在選票上按照屬意的順序,在選票上劃出N個選擇。點票時先點算各候選人所獲的的「1選」,若有任何一名候選人甲獲得的「1選」已超過DQ,即獲得議席。然後甲的選票會按照票上的「2選」,先打一個折扣,然後再撥給相應的候選人。*****  為什麼要先打一個「折扣」呢?這是因為甲「用了這些票」當選後,這批選票中的每一個「2選」就不再值「一票」了。

舉例說某選區要選4個議席,總有效票數為100,000票,DQ就是100,00票 ÷ (4 + 1) + 1 = 20,001票。 假設甲獲得了40,001「1選」票,超過了DQ,他自然順利當選了。 接著那40,001票就會在按票上的「2選」分配予其他相應的候選人。然而,由於甲已「使用了」那40,001票中的20,001票來當選,所以當這40,001票分配予「2選」候選人時,每票就不再值「一票」,而只值(40,001 – 20,001) / 40,001 ≈ 0.5。這40,001「2選」票就以每票值「0.5票」的方式撥入相應的候選人,然後作第二輪計票。***

假設有候選人乙本來有19,001「1選」票,而甲40,001「1選」票中,其中有20,000票的「2選」是乙,「折算」成20,000票 X 0.5 = 10,000票(Def. 凡「未用過的」或「與1選票等值的」票,下面稱為「完整票」。)撥給乙。 乙得到這「兌換出來的」10,000「完整票」,加上原來自己的19,001「1選」票,共有29,001「完整票」,超過了DQ,又獲得了一個議席。 接著,乙自己這「用過的」「1選」票同樣以(29,001-20,001) / 29,001 ≈ 0.31的票值,分配給那19,001票中的「2選」候選人。 而那20,000票「1選甲、2選乙」的選票,由於已經「再使用過」,故也會按0.5 X 0.310.155的票值,分別再撥給這20,000票中的「3選」候選人。然後,再進行第三輪計票。如此類推,直到議席分配完畢為止。

如在一輪計票中,沒有任何一名候選人達到DQ,則將此輪計票中「完整票」最少的一位候選人庚淘汰,並將其選票按票上的「下一個最先選擇」撥予相應的其他候選人。然而,由於庚並沒有當選,故他的「1選票」並沒有「使用過」,因此每票均可按「原值」分配給各「2選」候選人。然後,再進入下一輪計票。

下文嘗試用圖表方式舉例說明STV的具體運作。 假設某選區H要以STV選出四個國會議席,而該選區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名候選人參選。 也就是每名選民都要在七名候選人中選出四名,並以1、2、3、4將四名候選人排序,共有840種可能。 總有效票數為100,000票。為求簡化,下面不會列出全部數據。

總票數:100,000票
141203a第一輪計票中,只有甲的得票(40,001票)超過「DQ=20,001,因此甲先獲得一席。由於甲「使用了」其40,001票「1選票」中的20,001票以獲得席位,故這40,001票將以(40,001 – 20,001) / 40,001 ≈ 0.5的比值按票上的「2選」撥入相應候選人,以進行第二輪計票。

以下為甲的40,001「1選票」,按其「2選」撥入後,進行第二輪計票的過程:
141203b乙得到29,001「完整票」,超過DQ,獲得一席。 被乙「使用過」以獲得議席的「乙1」選票,會以(29,001-20,001) / 29,001 ≈ 0.31的票值,按照票上的「2選」分配予相應候選人。而該20,000「甲1乙2」的選票,由於已「使用過兩次」,則會以 [(40,001 – 20,001) / 40,001] X [(29,001-20,001) / 29,001] ≈ 0.155的票值,分別再撥給這20,000票中的「3選」候選人。 至於之前「甲1」選票中以其他五名候選為「2選」的20,001票,由於還沒有「使用第二次」,故仍會以(40,001 – 20,001) / 40,001 ≈ 0.5的票值,保留在該五位候選人手中。

以下為將甲及乙當選後的「剩餘票值」,分別撥入其他相應候選人後,進行的第三輪計票過程:
141203c

經過第三輪計票,並沒有一名仍在競逐中的候選人,所得的「完整票」數高於DQ,故將本輪計票後所得「完整票」數最低的候選人庚淘汰,並將其「名下的票」按票上除已當選人(甲、乙)外的最高選擇,分配予其餘候選人。 請註意,由於在第三輪計票中並沒有選票「被使用」以獲得議席,故此在第四輪中的所有選票(包括「庚1票」、「甲1庚2票」、「乙1庚2票」、「甲1乙2庚3票」……)都不用再「打折扣」,而仍會按第三輪計票時的票值作分配。***

以下為將庚淘汰後,其「名下的票」作出「相應讓渡」後,進行的第四輪計票過程:

141203d

丁得到21,097.5「完整票」,超過DQ,獲得第三個議席。被丁「使用過」以獲得議席的「丁1」選票,會以(21,097.5-20,001) / 21097.5 ≈ 0.052的票值,按照票上的「2選」分配予相應候選人;而其他「甲1」、「乙1」、「庚1」的選票,也會以「被誰用過」和「用過多少次」計算出相應的比值,撥入票上「下一個選擇」的候選人,然後再進入第五輪計票。 這個模擬演示到了這裏,所有需要解釋的情況和要素都已經出現過,可說 ‘精華已竭’了。

經過第四輪計票,丁取得第三個議席,而最後一個議席的爭奪,則由戊領先。大家應會發現,其實丙除了「1選票」外,以後在「每一級選擇」的票數都比戊要多,「(不分優次計的)總票數」也比戊多。 而越往後輪次的計算,每票的「價值」就會越低,逐漸趨近於0。 故此,即使在下一(幾)輪的計票中,絕大部分選票的「次一優選」都偏向丙或己,也很難逆轉二人的落後形勢。最後的一個議席,如無意外還是會落在戊的手中。這說明了「選擇次序」的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70

SENSE隨筆141210偏好排序法 3之3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10/sense%e9%9a%a8%e7%ad%86141210%e5%81%8f%e5%a5%bd%e6%8e%92%e5%ba%8f%e6%b3%95-3%e4%b9%8b3/

SENSE隨筆141210
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3之3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五)

「可讓渡單票制STV」糅合了「比例代表制PR」和「排序投票法PVS」兩大力圖盡量呈現「選民意願」的概念,而且還如此…… “複雜”—-在 “前電腦時代”,使用STV的愛爾蘭國會選舉,點票需時四日!按理應該是比任何一種其他方法,都更能反映選民的 “真實意願”了吧! 不過,長期實踐證明,結果其實只是跟一般的「比例代表-最大餘額制PR-LR」差不多。 尤其是當選區越大、每區的議席越多、政黨效應越明顯(這在「比例代表制」政體中是常態。),其結果(即各黨在國會中與其支持度相應的比例)就與「正常的」PR-LR越接近。

至於讓選民可以自由挑選心儀候選人,而不必按照政黨名單排序這一點,其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PVS才能辦到。 因為有部分國家實施「一般PR」時,並不會使用像香港一樣,一早就由政黨排好次序的「封閉名單Close List」;而會使用「開放名單Open List,即讓選民可以自由選擇, 將票投給「按次序排列的整張名單」或投給「名單內某一個人」。 「開放名單」系統的結構,固然會比「封閉名單」複雜,但相比起上述令人頭昏腦脹的STV,就變成小菜一碟了!

不過,雖然從政黨在議會中所佔比例而言,STV與一般的「PR名單投票制」會呈現出相似的結果,但是STV卻會造成某些在「PR名單投票制」中,較為少見的政治生態現象。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大概就是「黨內分派」的現象了。

在「名單制」下,一個政客在名單內所排的次序,甚至能否排入名單之內,都由政黨決定。*** 黨員的「政治生命」都掌握在政黨手上,各政黨的「黨紀」自然也就比較好。

STV之下,由於選票可以「讓渡」,同黨候選人之間可以「互相支援」,新進的政客也多少可以得到一點黨內資深大佬的「庇蔭」,所以「政黨效應」還是有相當價值的。

在合理的情況下,若甲黨評估過自己在有4個議席的H選區內的支持率為35%,為免「有負選民的支持」,自然就會派出至少兩個候選人Ha和Hb參選,以圖「賺到盡」。 不過,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已解釋過「次序」的重要性。甲黨的支持者自然會將Ha和Hb放在自己的選票的首兩位,究竟放誰在第一位呢?這就非常關鍵了!
不問而知,Ha和Hb二人都不會反對選民將自己和黨友放在首兩位,但「1選一定要是我」—- 這也是二人的「共識」!那如何爭取自己成為「首選」呢?很明顯,「政黨品牌」毫無用處—- 這些本來就是甲黨的支持者嘛!因此,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地盤」!「地盤」可以是空間性的,例如集中選區內的某幾個大型住宅區;也可以是議題性的,例如主打「環境」和「保育」議題;還可以專攻處理「投訴個案」;甚至主力各種的「成功爭取」……反正就是要突出自己「與眾不同」,讓(支持甲黨的)選民覺得自己比其他「黨友」優勝—至少是某方面的優勝。
久而久之,結果就是Ha、Hb、Hc、Hd、He各據山頭,甚至會和相鄰M選區(也就是沒有「直接競爭關係」)內同黨的Ma、Mb、Mc、Md、Me,以各種方式(例如大家都主打醫療議題)互相串連,最終結成黨內的不同勢力派系。 這個現象在使用STV選舉國會的愛爾蘭非常明顯,無論在各選區內抑或在黨中央,都會出現同黨之下「各樹一幟」的情況。

另一方面,與一般實施PR政體普遍較重視「政黨品牌」、「全國性議題」、「整體規劃」不同,實行STV的政體會更強調政客的「個人形象」,關註的議題也相對更偏向「地方性」和「個案主導」,反倒有點近似「單議席制」了。

不過對於選民而言,相對(SMS和PR-LR)複雜的PVS,往往會令他們困惑不已,陷入極端的選擇困難,投票意欲當然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澳洲之所以實行「強制投票」,實在事出有因!然而縱使被迫進入投票站,但是否「盡心盡力」投票卻無從強迫。 故此,選民一般頂多只會「用心選擇」頭一兩名,後面的幾乎就是隨機亂填的了。 雖說排在後面的選擇「票值」很低,但往往卻是因為這些微的差異,讓「最後一席」間中出現「爆冷結果」,這顯然也非制度設計者和參與者(即選民本身)所願。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無論IRV抑或是STV,基本上所有PVS選舉方式都有一個「功能」,就是能夠比較有效將「極端主義」排拒於議會之外。 當然這個「功能」在屬於「PR家族」的STV會更為明顯,因為「極端主端」在「單議席制」中本來就很難冒出頭來。
最經典的例子發生在1998年澳洲國會大選。該國的參議院選舉採用STV,眾議院選舉則使用IRV,並採用「強制投票制」—不投票者可能要罰AUD 50(約335港元)。 話說當年,「相信澳洲正被亞裔人淹沒」的「單一民族黨」──看名字就知道是個極右種族主義政黨──聲勢浩大,支持度為建黨以來最高。其冒起引來全澳洲各主流政黨(無論左右)的高度警惕,決定聯手「做佢」! 最後更發出共同呼籲:「『1選』是誰不要緊,『單一民族黨』就一定要放在票末!」作為一個「極端政黨」,「單一民族黨」於其「老巢」昆士蘭竟獲得10%「1選」選票,但最終所獲的議席卻相當有限。 固然有些國家會以立法的方式,將某些極端主義(例如「法西斯主義」或「無政府主義」)排拒於建制之外,但這畢竟有違「民主精神」—-它們在社會上也的確有人支持的呀!現在用PVS,卻是名正言順地以「民主」的方式,讓選民親自以選票,表達自己的意願──「將極端主義踢出議會」!這總比立法「屈機」,來得光彩得多!

141210a

141210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09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52.html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一財網 王玉鳳 2015-09-23 21:42:00

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稱,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23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布了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

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報告顯示,上海和北京這兩大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得分比較接近,分別為195.14分和148.12分。深圳則為87.62分,領先廣州36.18分,領先幅度高達70.3%。

從整體上來說,雖然國內外經濟環境趨於嚴峻,但是由於我國在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大,上海、北京和深圳等金融中心在自貿賬戶探索、民營銀行試點和資本市場建設等領域創新不斷湧現,金融中心發展加速,呈現逆勢擴張的態勢。

報告顯示,31個中國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合計值從上一期1.91萬億元增長到2.19萬億元,增速為15%,遠高於同期31個中國金融中心城市GDP的同比增速。

從微觀上來看,我國六大經濟區呈現多樣化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局面,以3個典型的區域為例:東部沿海地區杭州、南京和蘇州齊頭並進,均排名全國前十;北部沿海地區天津迅速崛起,領先優勢不斷擴大;而中部地區武漢、鄭州和長沙競爭力差距縮小。

23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也根據營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城市聲譽等因素首次在中國發布了第1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在總分為1000分的評價體系中,倫敦領先紐約8分,從紐約手中奪回了全球第一的位置。香港和新加坡緊隨其後。

中國內地有上海、深圳、北京和大連四個城市進入上述榜單。其中,上海698分,深圳694分,分別排名全球第21和23。北京676分,與深圳少了18分,排名全球第29。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註意到,北京和深圳在上述兩個指數榜單中的排名順序並不一致。“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的發布者、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解釋:“我們是根據第三方數據來統計的,而Y/Zen集團是根據第三方數據和主觀的問卷調查來統計的。在第三方數據這一塊,也有差異,他們除了有政府公布的數據之外,還借鑒了其他機構發布的指數,而我們主要是采用行業協會和銀監會等政府部門發布的數據。”

Z/Yen集團副董事長馬克·延德爾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說:“分數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麽樣能夠在評估這個指數,或者說打分排行的時候,用的是一些比較具有公信力的、而且大家能夠理解的討論方法。”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60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52.html

中國金融中心排序 滬京深仍居前三

一財網 王玉鳳 2015-09-23 21:42:00

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稱,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23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布了第七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滬京深廣排名順序不變,仍然穩居前四位。

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於2009年首次發布,隨後每年更新一次,考核指標包括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

報告顯示,上海和北京這兩大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得分比較接近,分別為195.14分和148.12分。深圳則為87.62分,領先廣州36.18分,領先幅度高達70.3%。

從整體上來說,雖然國內外經濟環境趨於嚴峻,但是由於我國在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大,上海、北京和深圳等金融中心在自貿賬戶探索、民營銀行試點和資本市場建設等領域創新不斷湧現,金融中心發展加速,呈現逆勢擴張的態勢。

報告顯示,31個中國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合計值從上一期1.91萬億元增長到2.19萬億元,增速為15%,遠高於同期31個中國金融中心城市GDP的同比增速。

從微觀上來看,我國六大經濟區呈現多樣化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局面,以3個典型的區域為例:東部沿海地區杭州、南京和蘇州齊頭並進,均排名全國前十;北部沿海地區天津迅速崛起,領先優勢不斷擴大;而中部地區武漢、鄭州和長沙競爭力差距縮小。

23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也根據營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城市聲譽等因素首次在中國發布了第1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在總分為1000分的評價體系中,倫敦領先紐約8分,從紐約手中奪回了全球第一的位置。香港和新加坡緊隨其後。

中國內地有上海、深圳、北京和大連四個城市進入上述榜單。其中,上海698分,深圳694分,分別排名全球第21和23。北京676分,與深圳少了18分,排名全球第29。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註意到,北京和深圳在上述兩個指數榜單中的排名順序並不一致。“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的發布者、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解釋:“我們是根據第三方數據來統計的,而Y/Zen集團是根據第三方數據和主觀的問卷調查來統計的。在第三方數據這一塊,也有差異,他們除了有政府公布的數據之外,還借鑒了其他機構發布的指數,而我們主要是采用行業協會和銀監會等政府部門發布的數據。”

Z/Yen集團副董事長馬克·延德爾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說:“分數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麽樣能夠在評估這個指數,或者說打分排行的時候,用的是一些比較具有公信力的、而且大家能夠理解的討論方法。”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61

中國人過敏性休克誘因首度排序食物排首位,小麥成最大“元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763

7月5日,收割機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的小麥田中作業。(新華社 史有東/圖)

中國人發生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有哪些?日前,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國際上首次發布了中國人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排序,食物成了誘發國人過敏性休克的首要原因。

在不同地區,過敏性休克的誘因存在顯著差異——在美國,花生位列誘因之首,日韓為蕎麥、小麥,新加坡則是燕窩。協和醫院的這項歷時15年的研究,顛覆了此前對於國人過敏性休克誘因的種種猜測,繪出了中國特有的致敏食物譜。

該項研究發表於《亞洲臨床免疫與變態反應雜誌》上。

小麥制品成國人過敏性休克“主兇”

多數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看似問題不大的過敏,可能會在頃刻間奪人性命。過敏性休克,正是這樣一種可危及生命的全身多系統速發變態反應。它就像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刺客”,接觸過敏原後,患者可在幾分鐘之內,從輕微的皮膚癥狀,迅速發展成血管性水腫、血壓下降、心律失常、意識喪失、休克甚至死亡。

作為全國過敏性疾病診療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從2000年-2014年接診的逾千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按一定標準篩選出907例納入研究。研究發現:食物誘因占77%,藥物占7%,昆蟲占0.6%,其余為不明原因的“特發性”休克。

在對誘發過敏性休克的食物清單進行梳理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麥成了最大“元兇”,占總誘因的37%;水果和蔬菜占20%,位列第二;隨後是豆類和花生、堅果和種子。其中,最常見的致敏水果和堅果分別為桃子和腰果。

研究人員還將907個病例按年齡段分組,發現68%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在18-50歲。此外,不同年齡段人群,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首因不同——在0-3歲的嬰幼兒中,62%的首因為牛奶;4-9歲的兒童,59%的首因為水果蔬菜。

值得註意的是,在10歲之後的青少年及成人組中,小麥誘發的過敏性休克躍升至首位,且隨年齡增長占比不斷攀升。

專家推測,國內缺少“免面筋”的小麥制品及國人遺傳易感性,或是中國小麥誘發休克比例偏高的原因。日常生活中,面筋蛋白主要存在於小麥、大麥和燕麥的面粉中,麩質過敏癥患者對其十分敏感。

藥物誘發過敏性休克為“小眾”

據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介紹,誘發過敏性休克的致敏藥物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大亮點。

在此次的研究人群中,由藥物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藥,占37%,其中,清開靈註射液、雙黃連註射液、魚腥草註射液最為常見。抗生素、解熱鎮痛類藥物位列第二、三位。

註射液可直接註射入人體的組織、血管或器官內,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別是靜脈註射,藥液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出現過敏反應的幾率也比口服、外用等方式高。

值得慶幸的是,只要積極防範,大多數的過敏性休克都是可以避免的。不過,尹佳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方面,70%的患者在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急診處理時,使用糖皮質激素,僅有25%使用腎上腺素。而在美國,腎上腺素的使用率高達79%。

“目前國內醫生對過敏性休克認識不足,特別需要對醫生、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培訓教育,提高對腎上腺素在過敏性休克治療中重要性的認識。”尹佳說。

在急救中,正確使用腎上腺素的方法是肌肉註射。腎上腺素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縮全身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回心血容量,迅速提升血壓。“掌握腎上腺素肌肉註射方法,關鍵時刻能救自己或家人一命。”尹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7

tag 新聞個時間排序壞了

1 : GS(14)@2012-02-19 16:39:13

http://zkiz.com/tag.php?tag=1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831

增遺傳密碼科學家改寫DNA排序

1 : GS(14)@2017-01-26 18:22:09

自然界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圖)全是由A、T、C和G四種核苷酸(Nucleotide)配對組成,充當遺傳密碼,但科學家將兩種人工核苷酸X和Y植入大腸桿菌後,成功創造出多了兩種遺傳密碼的生物體。來自美、法、中三國的科學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研究成果,他們在2014年已經在大腸桿菌植入X和Y,改寫其DNA排序,但它們的生長速度緩慢,而且X和Y經歷數次細胞分裂後消失,但是在調整Y的成份和改善植入機制後,該「半人工」微生物分裂60次之後,基因組仍保留X和Y,相信這個人工合成的DNA組合能夠遺傳後代。由於遺傳密碼構成製造不同蛋白質的藍圖,多了兩種遺傳密碼,會令可製造的蛋白質種類大增,研究員期望可助製造新藥治病。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6/199090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64

美歐分析基因圖譜排序解性別障礙之謎

1 : GS(14)@2017-08-04 06:36:20

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五大實驗室正展開一項迄今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學研究,冀通過分析人類基因圖譜排序,解開性別障礙是否與生俱來之謎。科學家已向1萬位參與實驗的人抽取血液樣本,包括3,000名跨性別人士和7,000名順性別人士,待經費落實後,會進入第二階段研究,比對所有樣本的300萬組基因遺傳標誌和異變,希望從中找出跨性別人普遍會出現的遺傳基因異變,讓科研人員可以更了解基因組在決定人類性別身份時扮演的角色。領導研究的美國范德比爾特遺傳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戴維斯說:「若是有強烈的遺傳性,跨性別人士基因組之間會有許多相同之處,但這些特徵跟他們的核心家庭無關,主要是來自遠古時代。」


跨性別人士態度兩極

目前,唯一能確認跨性別人士身份的途徑就只有自我認同,科學家希望可以從生物學上尋找答案,但多年來研究焦點都是集中在跨性別人士的腦部結構,包括1995年荷蘭神經學家斯瓦柏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腦細胞核,跟女性的腦細胞核極之相似,但始終未能印證同性戀是與生俱來。事實上,跨性別人士對於用科學來解釋他們的性別身份態度兩極,支持者認為成事會有助他們爭取平權,但反對者擔心,若找出性別障礙的「成因」,會促使科學家發展出「治療」方法。戴維斯強調,他們的研究不能炮製出辨別跨性別人士的基因測試。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