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神秘公司在联华超市股改前夜成立 6年分红5千万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318/00595989015.shtml


 一桩不起眼的商业纠纷,让一个遁形已久的神秘公司浮出水面——这就是上海立鼎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立鼎)。

  2001年底,联华超市服务有限公司(HK0980,联华超市)改制为股份公司的前夜,上海立鼎神秘诞生。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发现,2001年7 月24日,上海工商局青浦分局核准成立上海立鼎。如今,上海立鼎已经坐拥亿元股权,并实现分红5000多万。此间的利益不可谓不丰厚。

  而相关资料显示,上海立鼎与联华超市之间关系非同寻常。在上海立鼎的股东构成中,是三个自然人,分别是黄国钧、毛建康、许少卿,各出资1000万元。

  上海立鼎成立仅三个月后,2003年10月22日,其就进行了一轮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3000万增加至6000万,上述三名自然人股东分别增资1000万,股权比例保持不变。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立鼎的三名自然人股东均系联华中层管理人员。2001年,黄国钧任职联华超市审计督察部;毛建康曾任世纪联华华南区总经理, 后调回上海总部;许少卿任职联华超市关联公司上海标超。公司成立至今,上述三人均在职。但根据上海立鼎提交的工商审核资料显示,自然人股东情况并没有勾选 “在职”,而是选择“其他”一项。

  另外,上海立鼎成立时注册地为上海青浦镇青平公路5758号1—107室。该处房屋位于上海西郊,房屋面积也仅有100平方米。根据工商资料显 示,上海立鼎实际的办公地址为:上海市四川北路1666号14楼,而该地址正是联华超市的注册与办公所在地(目前已迁址)。当时上海立鼎注册时留下的联系 电话也是联华超市的总机。

  但问题是,上海立鼎究竟因何而成立,上述三名自然人股东又是否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上海立鼎6000万的注册资本因何而来?

  “按照一般的理解,即便是企业高层,在2001年的时候一下子拿出来2000万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可能。每年的收入才多少,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一位知情人士提醒记者说。

  “据说上海立鼎是联华超市的MBO产物,但谁也没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上海一位资深证券人士告诉记者。

  小公司大收益

  令人惊奇的是,在上海立鼎成立后的1年内,其便闪电般完成了对以下公司的投资部署。

  联华超市投资额1222万元、入股价为1元,初始投资时占股2.94%,现经过股本扩张稀释占股1.94%;截至2009年3月12日,联华超市收盘报7.8元,尽管经历金融危机联华超市股价已经距高峰时缩水一半,上海立鼎所持股权市值仍然高达9500万港元。

  上海世纪联华超市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世纪联华)投资额1206万元,占股22.09%。2005年10月,联华超市通过杭州联华以2584万元的代价收购了该笔股权,据联华超市披露,该定价以2005年7月31日世纪联华未经审核资产净值厘定。

  联华快客便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华快客)投资额600万元。

  上海联华超市配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华配销)投资额20万元。

  浙江联华万家福超市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华万家福)投资额100万元。

  实际上,早在2003年联华超市香港上市之初,就有人对第五大发起股东的上海立鼎存有疑问。

  2003年6月27日,联华超市在香港成功上市,招股说明书中透露,联华超市的发起人为友谊股份(11.79,0.03,0.26%)(51.00%)、上实商务(31.73%)、三菱商事(10.10%)、香港王新兴投资(4.23%)及上海立鼎(2.94%)。

  在这5家发起人中,上实商务是上海窗口公司上实控股的子公司,三菱商事及香港王新兴投资也都师出有名,早在1998年便已参股联华。但上海立鼎来历不明。

  上海立鼎既非凭空出世,其背后的利益诱惑又有多少呢?

  据记者掌握的其2001年-2007年财务报表显示,上海立鼎年均净利润接近1000万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6年时间共分红5300余万元。

  2007年年末,上海立鼎净资产为6800多万元。也就是说,在保留上述投资大多数股权的情况下(仅出售了世纪联华的股权),上海立鼎在短短6年内,共实现收益近6000万。

  其中,仅上海立鼎持有的联华超市等股权市值已经高达将近1亿港元。

  在上海立鼎历年的财务报表中,记者发现,上海立鼎的主营业务占净利润的比重微乎其微,最高不过几十万元。其净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即本文开头所述股权投资的分红。

  另外,上海立鼎的一些会计科目也表现得极为不正常,成立至今“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两项科目均无事项。但“其他应付款”一项均有异常。如 2004年12月31日,上海立鼎“其他应付款”为1.4亿。上海立鼎本身主营业务很小,并没有大额交易发生,其他应付款显然不是来自于正常的商业往来。

  转战房地产

  除了坐收分红,享受股权溢价之外,上海立鼎并没有停止淘金的步伐。

  2003年5月,上海联华兴宇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联兴)成立。该公司的两个股东是:上海立鼎20%、上海兴宇投资有限公司80%(以下简称为上海兴宇)。

  上海联兴在最初成立时,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五金交电等。注册地址:崇明工业园区秀山路68号315室。

  上海兴宇是一家民营企业,其董事长为虞素慷,江苏省通州市人,早年通过建筑施工起家,现已是上海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

  表面看来,上海联兴与联华并没有关系,但公司名号上“联华”二字分外耀眼,更令人意外的是,2003年5月6日,上海立鼎委派王宗南出任该公司董事,并被推举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王宗南从2006年8月起,由上海百联集团总裁调任新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从上海立鼎的产权角度上说,上海立鼎与王宗南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由王宗南出任上海联兴董事长,与资本属性不合,与上海联兴的两方面股权比例也不合。

  其后,联华多名高管陆续出现在其董事会中。

  最初成立时,上海联兴的董事构成为,王宗南、虞素慷、虞素辉、李文康。

  2004年4月,上海联兴股东大会作出决议,选举良威、虞素慷、张增勇、张晓东、叶正欣为董事。

  良威,时任联华超市(8,0.25,3.23%)总经理。张增勇,时任联华超市党委书记。是次调整,良威代替王宗南出任上海联兴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此时,上海立鼎方面的股权仍占20%,为小股东。

  2005年7月18日,上海联兴增资扩股,增加一名自然人股东虞素慷,即上海兴宇的董事长以个人名义对上海联兴增资2800万元,上海联兴增资 至1000万,上海兴宇增资至1200万元。增资后上海立鼎仍然持有上海联兴20%股份,实际控制人虞素慷以个人和上海兴宇的名义合计持股80%,实际股 权比例与原先保持不变。

  实际投资方面,上海联兴又与上海兴宇联合成立的洛阳联华兴宇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洛阳联兴),其中上海联兴持有80%股份,而上海兴宇持股20%。

  洛阳窘境

  始料未及的是,此间公司的成立,后来发展成为联华超市与洛阳房地产开发商曹建洛之间合同纠纷的导火索。

  2005年1月,上海联兴与洛阳当地开发商曹建洛达成了一份合作合同,由曹建洛通过挂牌转让的方式,将自己手中26亩土地转至上海联兴。上海联兴拟用该地块兴建超市购物中心。洛阳联华兴宇置业有限公司(洛阳联兴)正是依此而成立的。

  至此,上海联兴以“联华”的名义正式进军洛阳商业房地产。

  曹建洛告诉记者,“双方合作之初,愉快顺利。但后来,上海联兴在取得土地之后,并没有按照双方约定进行开发。”

  双方之间的纠纷记者无从细查,但记者发现,上海联兴在发现洛阳项目搁浅后,放弃了开发计划,而是将上述土地转手出让。

  2006年8月2日,洛阳工商局资料显示,洛阳联兴已经成为世纪联华(联华超市的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上海联兴、上海兴宇悉数退出。联华超市高管房金萍出任法定代表人。

  在联华超市2006年中报中,记者未能够找到该笔收购记录。联华超市有一条收购事项与此项收购相似,但并不全部吻合。

  根据联华超市2006年中报显示:“2006年6月30日,本集团以现金670万元从第三方收购了洛阳兴宇置业有限公司100%的权益。”

  相似之处在于,中报的披露并无其他洛阳收购事项,公司名称也同样带有“洛阳兴宇”字样。

  不能吻合的地方在于,第一,公司名称不符。联华超市收购的公司名称为“洛阳兴宇置业有限公司”。而洛阳工商资料则显示,的确是世纪联华收购了洛阳联兴。

  根据联华超市半年报的披露,投资者并不能知晓联华超市收购了一个关联公司(商标关联)。

  第二点,收购金额也不相符。根据联华超市半年报披露,洛阳兴宇资产情况为:“预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2112.2万元。”

  但曹建洛告诉记者,当时,土地出让金已经基本缴纳完毕,肯定不是670万元。对于曹建洛所言,记者无法在洛阳方面证实。

  “现在那里(项目所在地)长满了荒草,位置是在洛阳市中心,并不是不好,就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开发。”曹建洛向记者抱怨。“我从来没想到,和联华这么大的企业合作会出问题。”

  令曹建洛认为上海联兴即是联华的理由是,记者获得的一份由联华超市出具给上海工商局的承诺书显示,上海联兴被允许使用“联华兴宇”作为字号。该承诺书同时有联华超市党委书记张增勇的书面同意批复,并加盖联华超市公章。时间为2003年1月18日。

  对此,上海一位律师告诉记者,上述行为属于商标使用授权。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属于重大事项,最起码应该通过董事会,上市公司也应该及时予以披露。

  但经记者查阅联华超市相关公开信息,未能发现董事会决议与信息披露。

  而种种疑问在于,如果上海立鼎是私人控制的公司,何以取得联华超市如此丰厚的利益;如果上海立鼎是联华超市高管在改制时,为实现MBO而采取的 方法,那么公众投资者不能知情的是,高管们如何实现了MBO,上海立鼎究竟由谁来出资,是否真实出资到位。三个自然人股东后面,真正的持有者又是谁。

  “上海立鼎如果是MBO公司的话,那要看有无相关主管部门的批文。”上述上海律师提醒记者说。

  “MBO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励企业高管创造更多的商业利润,但MBO并不是一定要偷偷摸摸的,也需要社会监督,鉴于高管持股的同时,又在上市公 司中具有决策权,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益受到损害,高管MBO还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管。”上海一位证券界法律研究人士谈及自己对MBO的看法。

  记者就上海立鼎的问题曾数次致电其登记的电话,但均无法取得联系。记者致电联华超市总部,也未能找到负责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2

美的集团成立财务公司 有望迈出产融结合第一步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7/HTML_UFLYRGE42TTA.html


作为一家年销售收入接近900亿元,拥有四大产业集团、几十家子公司的家电企业集团,美的集团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集团财务公司,而海尔集团、格力集团、TCL集团等则早已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最终,美的集团决定改变这一情况。

4月23日,美的电器(000527.SZ)发布公告称,美的电器拟与美的集团、广东威灵电机三家公司共同设立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

具体来说,在即将成立的美的集团财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美的集团出资人民币2.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55%;威灵电机出资人民币0.2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5%;美的电器出资人民币2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0%。

据悉,美的集团财务公司与海尔、TCL集团的财务公司的职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协助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之前国内有75家企业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其中来自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的财务公司早在2002年6月就成立了,随后格力集团、TCL集团等家电集团都先后成立了财务公司,其中TCL集团还引进了东亚银行作为自己财务公司的外资股东。

此前,美的集团在财务公司的成立问题上却始终没有突破。对此,美的集团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美的集团的主要扩张还在白电领域,在金融领域少有涉及,而且很多企业成立的财务公司更多是个内部银行的功能,并没有起到最初设立的作用。”

美的电器的公告也指出,参股设立财务公司,有利于发挥资金的集中管理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与交易成本,有利于拓展公司的融资渠道,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成立财务公司之后,美的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将更加引人注目。之前,海尔集团参股长江证券、青岛银行、海尔纽约人寿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美的集团是否会在产融结合领域跟随海尔的步伐,还是另辟蹊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8

陈晓:“贝恩时代”的说法不成立F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5/HTML_8IULNFHRC6E0_1.html


大股东出事前就打算融资

《21世纪》:。引资是被动选择么?

陈晓:引资主要是为了解决公司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资金需求。这个想法并不是去年11月大股东出事后才提出的。早在去年10月的第二周,我们注意到公司销售业绩的急剧下降后,就意识到引进新资金的重要性,董事会当时就有融资的打算,但当时并没有具体方案。

《21世纪》:那这次融资的时间窗口究竟是何时开启的?

陈晓:直到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开始年初制定的战略调整、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后,其第一季度的业绩与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有了明显改善,而第二季度的增长态势也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国美电器的引资谈判才有了突破。

当时A股和港股市场也出现了非正常的快速反弹,这也为我们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初便确定只引财务投资者

《21世纪》:是否就在此时有了外界传播的那则“入围者名单”?国美引进投资者究竟设定了怎样的门槛?

陈晓:其实没有什么“入围者名单”,这次引资一直是开放的,我们接触了所有规模大的海外私募基金,之所以只接触私募基金,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引进财务投资者的原则。

当 时一些“主流意见”反馈到董事会。比如,在加入WTO后的完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国有资本进入是市场化的一种倒退,因此,国有资本其实不在我们考虑范围 内。此外,对于零售龙头企业,要避免被外资股东控股,所以,我们排除了一些战略投资者,而海外私募基金则是最合适的财务投资者人选了。

我们 先后与TPG、KKR、贝恩资本和华平基金都进行过接触,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他们进入后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怎样的资源和价值,因此贝恩这样以往在 零售行业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PE,就是合适的对象。当然,当时符合条件的不止是贝恩,但就像谈恋爱一样,我们最终选择了最合适的。

《21世纪》:融资规模究竟是怎样确定的,最终方案是谁提出来的?为何要选择这种“供股”加“可转债”的方式?

陈晓:公司董事会,及由三位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行动委员会在仔细计算了公司的发展资金需求后,确定了30亿港元的投资规模,并提出了最终方案。

采用“供股”主要是为了在新旧股东之间保持公正性。原有股东采取折价40%参与供股,是为了让原股东股份可以不被摊薄。

对于贝恩,无论最终其参与供股与否,其通过发行可转债已经锁定了9.8%的股权,并且获得了三位非执行董事的席位,其投资会随着公司股价上升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最重要的。这次的引资方案是个多赢方案。

“贝恩时代”的说法不成立

《21世纪》:引资后,一些媒体认为国美电器进入“贝恩时代”,对此说法你怎么看?

陈晓:“贝恩时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6月23日公司复牌后,换手率很高,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国美前10大机构股东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依然维持在40%以上,相对集中。应该说,在引进贝恩后,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股东次序也没有大的改变。

《21世纪》:对公司大股东黄光裕的调查,其进展是否会对公司构成影响?特别是对2011年底之前国美上市公司外的门店注入上市公司的进程?对于公司酝酿中的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新老股东各有怎样的看法?

陈晓:对于大股东手中的资产按承诺注入到上市公司的说法,其时间、资产定价和购买方式都将由公司股东大会来决定。而由于是关联交易,大股东将回避表决。资产注入后,公司股权结构可能的变化也应该不会对公司经营有多少影响。

大股东目前已经退出了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与公司之间只是股东关系,调查进展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公司复牌后股价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切。

对于酝酿中的股权激励,其规模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而且已经得到了港交所等方面的同意。由于采取的是期权激励,这将把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与高管的收益捆绑在了一起,这与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来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不同。

转型战略的核心:提高单店盈利能力

《21世纪》:接下来,你们准备实行“提高单店产出”的战略转型,并已经关闭了部分低效门店,但主要竞争对手却选择了逆市扩张,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陈晓:我们转型战略的核心就是,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

早 在2006年,电器连锁行业的拐点就出现了,国美电器以往的那种持续高速扩张模式遇到了瓶颈。随着一二级市场门店的饱和,电器连锁行业的单店产出其实在过 去两年一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2009年初我们率先进行了战略调整,关闭了大量的低效门店,放缓了开店速度。至于竞争对手要继续开店, 但在目前门店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哪里还有继续开店的空间?其实苏宁也在关闭自己的无效门店啊。

《21世纪》:这种提高单店盈利能力的转型,是否会改变家电产业的生态?是否会触及之前行业存在的“潜规则”?

陈晓:关掉部分门店,只是我们的战略转型组成的一部分。此外,我们认识到,以往与供应商的合作中“更多以我为主”的做法,显然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因此,这次转型还涉及与供应商共同经营产业链,将以往很多的合同外收费进行清理,对原有的合同模式进行改良。改革后,供应商与公司的关系已经空前融洽。

比 如,我们跟供应商进行了详细对账,发现他们的投入与我们的收益是不匹配的,中间有很多资金流失了,没有在我们的报表里体现。把这一块梳理清楚,是双赢之 举,既可以增加我们的综合贡献率,又可以使得供应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所以得到了供应商的空前欢迎。这就是我们精细化管理里面最重要的部分——预算管理。 再比如,有一些本来由厂家和国美共同投放的广告费,可能原本是在合同外的,现在就必须要纳入到合同内,算作系统性营销成本,而不是以往的临时收取。

《21世纪》:那以往被称为“类金融”模式的超长应付账龄是否也有所压缩?

陈晓:国美的账龄是差异化管理的,要看具体供应商的不同情况。现在我们也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管理已经精细到单型号管理了,以后更要考虑到存货周转率等其他指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7

成立10个清算工作组 铁本或挂牌10亿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1/20090821023116235.html


每经记者  刘春香  发自常州东安

        从2004年铁本案发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多。这期间,当年的铁本董事长戴国芳已于今年4月恢复了自由,而当初已投资26亿元、总面积6500余亩的铁本新厂如今还荒芜一片。近日,铁本也终于走到了决定命运的关口。

        原本定于昨日由常州市武进区法院发布的关于铁本进入破产清算的公告,未能如期公布,具体发布时间尚未确定。而昨天的关于铁本进入破产清算的会议如期秘密举行。

        今年7月22日,在常州市武进区东安镇成立了“铁本破产清算工作组”,最近的进展情况显示,对于铁本的资产清理已经初步认定,债务清理工作还在进一步核实,“书面文件尚未形成”。

重组无望  铁本进入破产程序

        一开始,铁本并非要走入破产清算程序。

        在“铁本案”事发的2004年4月30日,铁本最大的债权人中国银行常州分行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武进区法院提交破产还债申请。

        2004年5月8日,武进区法院予以受理债权破产还债案。在破产受理后,企业监管组开始铁本资产的清理和保管。据了解,在“铁本案”事发 后,有多家公司前来“联姻”。但由于“铁本案”涉及资金、人员、土地以及铁本原董事长戴国芳尚未审判,所以重组一事被搁置。

        此前,南钢、沙钢、复星等被先后传出有意重组铁本。

        “现在只能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当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说,“由于种种原因,重组基本无望。”

        今年7月22日,依法成立铁本公司破产清算组,全面进入破产清算工作。据了解,此次对铁本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将对铁本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清点、评估和审计,以及及时制定清算方案和分配比例,给债权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铁本资产清理之后,将挂牌拍卖。”资产清理组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清算工作组占了一栋楼

        2009年7月22日,铁本破产清算小组成立。清算小组位于离铁本老厂不远的原镇政府办公楼内。由于东安镇和湟里镇合并,东安镇此前的四层办公楼空闲被用作铁本破产清算小组工作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铁本清算小组工作楼看到,铁本资产清算小组设立10个工作组,占用共计20个办公室和会议室,占到了工作楼的95%以上,规模庞大。

        “清算工作十分困难,目前还在摸底阶段。我们对清算工作真的没底,事情相当复杂,很多数据还需要多次复核,确保做到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 大家的利益不受损失。”破产清算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设立的10个破产清算工作组,共计有40人以上从各个部门被抽调至清算组。清算组工作人员来自 于常州市和武进区各个部门,主要包括武进区财政局、武进区法院、武进区审计局等部门。

        据一位清算组的负责人介绍,铁本破产清算组的主要工作一是监督中介机构尽快完成资产清理等工作,二是传达包括法院、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商量工作方法。

        据了解,这10个工作组当中,主要以法院工作组、资产清算组、职工安置组、债权审核组为重点,其他还有合同清理组、信访接待组等小组。其中,新老铁本的资产清理分开,在各自厂区所在地设立清算组。

        记者了解到,为了公平起见,此次清算组共聘请了3个中介机构,对铁本进行审计、评估和资产清理。其中中天评估公司在2004年,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向武进区法院提交破产还债申请之后,就介入铁本的资产清算和评估当中。

        原本计划在清算工作组成立之后的20个工作日当中,完成铁本老厂的资产清理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完成。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一工作需要相当谨慎,并且需要反复核实。”

资产清理有望近期结束

        清算组工作主要分两块:资产清算和债务的清算。

        据破产清算组的负责人透露,资产清算主要分为固定资产清算和流动资产的清算。“固定资产的清算相对简单,对现有的资产由评估公司进行审计评估。”

        “对铁本老厂的固定资产盘点清理已经告一段落,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环节已经结束。但是这个结束并不代表结果已经出来,还需要和鑫瑞特钢反复核查。”

        “流动资产的清理工作更为复杂,原材料、半成品、备品备件的价格核查就需要时间核对,因为都在变动,所以难度较大。”负责资产清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资产清理方面,还需要作为铁本老厂的租赁方鑫瑞特钢提供财务报表作为核查依据。

        导致此次清算工作延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原本应由鑫瑞特钢7月30日之前提供的财务报表在8月中旬才得以提供。“所以我们还在盘点。”

        对于清算的具体数据,清算组工作人员表示将尽快核查出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成文的文件可以公布。目前债务的审核登记工作已经开展。据了解, 新老铁本共计有800多户债权人,近1100人。目前,已经登记中小债权人有500多人。“这只是一个申报债权人的工作,申报以后,我们还要对债务进行核 查,这些申报的人未必是确定的债权人。”

        据工作人员透露,之后将把审核确定的中小债权人转让给江苏维荣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根据债权转让的协议支付比例,支付给债权人。

        而对于新老铁本的债务总量,清理组工作人员称尚不清楚,“债务总量是动态的。”

        据悉,到本月底,对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清理工作将结束。此项工作结束之后,工作组将和鑫瑞特钢进行核对。随后对铁本的资产清理工作将完全结束。

        “后面的工作量更大。”对于债务的核查问题,清算组工作人员称,“如果有必要,还需要请戴国芳本人来确认,但是目前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铁本将挂牌

        铁本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之后,铁本到底花落谁家就变得格外引人关注。

        事发当事人戴国芳则是关注的焦点。“显然,他有雄心,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知情人士称,戴国芳再次接盘铁本的希望相当渺茫。

        据透露,在破产清算之后,铁本将进入挂牌拍卖的程序。“这个价格很不好定,挂高了没人要,挂低了显然也不合适。”清算组一位工作人员说。

        但是,记者在与鑫瑞特钢的一位管理层闲聊时却偶然听见该管理层称,“有消息称铁本将挂牌10亿元,甚至更多。”

        记者询问这10亿元的价格从何而来,该管理层人员却显得相当神秘。

        “铁本的破产清算工作完成以后,铁本将挂牌拍卖。但进行起来并非如此简单。”清算组工作人员称,铁本事件时间长,涉及关系复杂,债务纠纷多,员工多,这些都将成为接手铁本的企业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铁本工厂共有职工3000多人。职工的安置工作,也将是铁本破产清算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何将铁本员工妥善安置,新接手的公司能不能保证基本的员工利益,这些都将是该公司和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很多问题达成一致以后,铁本才能被转手。”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铁本指挥中心看到,不断有外来人员前来应聘。“要开一个炉子,因为最近效益要比之前好了很多,最近要招聘近50个人。”鑫瑞特钢工作人员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

與百視通成立合資公司聯想切入互聯網電視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18/2234204.shtml

三網融合開始呈現出典型的行業應用樣本。昨日(3月17日),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與聯想集團在上海簽署協議,宣佈在移動互聯視頻服務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同時,聯想集團還與SMG旗下的新媒體旗艦平台上海百視通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視云網絡科技」,以共同開拓中國移動互聯與數字家庭市場。百視通持有合資公司51%股份,聯想持股49%。
根據協議,聯想的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以及互聯網電視中,都將獲得百視通的視聽內容以及其他增值服務。
合作雙方內容渠道互補
「SMG、聯想早有合作基礎,之前東方寬屏(互聯網視頻服務商,現已整合到百視通旗下)就跟聯想有過合作,」SMG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這一 合作自去年7月起就開始接觸推進。對SMG、百視通而言,去年開始大力推進的「多屏一云」,強調視頻應用交互的戰略顯然需要強有力的終端合作夥伴,而在 PC、手機、平板電視等終端均有強化佈局的聯想正是SMG理想的合作夥伴;同時,贏得內容支援、形成豐富多終端應用也是聯想的訴求。
「聯想今 年將圍繞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佈局。」聯想集團CEO楊元慶表示,聯想今年將著意推動智能終端的產業化,推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等終端間的應用 互動,「數字家庭(願景)的實現已越來越近。調研機構預測這一領域用戶規模每年以50%的速度遞增,聯想和SMG都有滿足這部分需求的實力。」
楊元慶表示,之前聯想沒有內容服務資源,而與百視通的合作將得補短板,並為中國文化產業傳播發展開闢出全新的模式。
為發力移動互聯網業務,聯想集團在今年1月專門成立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職責為研發移動互聯網終端,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以及包含云計算、智能電視、數字家庭等品類的終端產品。
昨日,楊元慶還暗示聯想即將進軍互聯網電視硬件領域。隨後聯想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了這一信息。有業內觀點猜測,聯想很可能會採取OEM貼牌方式推出產品。
顯然,與百視通的合作幫聯想多終端內容運營跨過了政策許可門檻。
百視通終端佈局加速
昨日,雙方沒有透露合資公司的具體出資數額。對於合資公司的近期規劃,SMG總裁黎瑞剛會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透露,相關產品已經完成,「聯想有他們的產品發佈安排,後續會逐步公佈。」
合資公司將主要進行相關內容產品的運營,黎瑞剛告訴記者,百視通先期研發的TVOS仍將作為其新媒體內容運營分發的核心系統,合資公司視云網絡科技將通過數據接口從TVOS中導出內容資源。
自去年互聯網電視牌照發放之後,新媒體運營落地成為多家廣電系內容運營商集中搶進的事項。
截至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電視牌照,申請獲得批覆的有7家,分別為由中央電視為申請主體的央視國際、以上海電視台為申請主體的百視通、以浙江和杭州電視台為申請主體的杭州華數、以廣東電視台為申請主體的南方傳媒、湖南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自去年年中以來,華數在互聯網電視終端資源圈地佈局中顯得更為激進強勢,華數副總裁喬小燕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介紹,公司先後憑藉成立合資公司模式, 拿下了與長虹、TCL、海信至少階段性的獨家合作權,在國內6大彩電製造商中搶下半壁江山,與海爾、創維亦簽下合作,去年12月更率先與LG簽署合作協 議,引入首個外資互聯網電視夥伴。而百視通截至去年底,只拿下了與康佳的獨家合作。
一位廣電業內人士評價稱,相比之下,過去一年中百視通在終端渠道發力之前,更注重其內部的整合和多重產業鏈生態的構建,同時去年百視通處於資產置入上市公司廣電信息的靜默期,顯得比較低調。
在借殼廣電信息落定之後,百視通的新媒體通路佈局也開始加速。就在前天下午,百視通與夏普簽約合作,也引入了強勢外資品牌合作夥伴。緊接著昨日百視通又 宣佈了與聯想戰略合資的消息。相比此前業內已有的合作樣本,百視通此舉更顯出了多種終端應用「一攬子合作」方案的性質,同時也跳出了原有彩電業的渠道領 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0

騰訊高管:與Facebook洽談成立合資公司未果

http://news.imeigu.com/a/1325726709023.html

本報訊 (記者陽淼)騰訊昨日披露,其最重頭的基礎產品QQ客戶端的開放平台Q+已經達到千萬用戶的級別,即將推出3.0新版本。同時,為了扶持中小應用開發者,騰訊開放平台將對月收入10萬以下的應用免收分成費用。

騰 訊即時通訊產品線負責人殷宇昨日表示,為扶持中小應用開發者,騰訊將調整開放平台分成策略:月收入10萬元以下,騰訊不參與分成,所有收入歸開發者;月收 入10萬元-100萬元之間,騰訊拿30%,開發者拿70%;月收入100萬元-1000萬元之間,騰訊和開發者各拿50%。殷宇告訴記者,該政策將在今 年正式施行。

在決定騰訊最重要的產品QQ以Q+的形式開放之後,從2011年7月份上線封測,到推出3.0版,騰訊Q+在短短6個月時間 裡,已經完成了三次大版本更新。殷宇昨日披露,Q+目前已達千萬級用戶量,用戶量為QQ用戶總量2%左右。目前,該平台上已經有接近一萬款精品App,匯 聚了400餘家開發者。所有App均採用在線運行方式,無需下載安裝,並可以在QQ好友間快速推送分享。

騰訊聯席CTO熊明華向記者透露,在開放平台方面,騰訊曾經與Facebook進行過接洽,雙方的討論已經進展到成立合資公司層面,但最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合作成功。騰訊的Qzone平台團隊也曾赴硅谷向Facebook取經。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3

消息稱中國擬成立證券借貸交易所

http://www.eeo.com.cn/2012/0105/219145.shtml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些證券業官員和基金經理報導稱,中國即將公佈一系列措施,扶持國內新生的融券賣空行業,以增大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

中國政府最早將在本季度建立一家新機構,名為「中央證券借貸交易所」(Centralised Securities Lending Exchange, CSLE),為融券賣空提供便利。市場監管者中國證監會(CSRC)將是該機構的最大股東。有關方面是在去年開始醞釀建立這個機構的。

賣空者出售借入的股票,寄望於稍後以更低價格購入相同的證券,並將其返還出借者,並由此獲利。

中國在2010年允許進行融券交易,但推動其使用的努力受到阻礙,原因是可供合格資產管理機構借入的股票數量有限。

CSLE的其他股東將包括上海和深圳證交所,以及一些券商和其它金融機構。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公司將參與其中,但在2010年初,只有6家機構獲准進行融資融券交易。2010年底,只有25家券商獲准提供更齊全的一級服務。

新的中央證券借貸交易所將向有意借入股票的中國境內合格基金經理提供股票,並收取費用。它將從中國境內的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得到相關股票。

目前,合格基金經理只能借入券商擁有的股票。雙方均須達到較高的資產要求,這抑制了此類活動。融資交易也處於欠發達狀態,只有285只股票獲准進行融資交易。

一些資產管理機構表示,出台這些新規則的前景,正是中國股市在2011年躋身於全球表現最糟糕股市行列的原因之一,上證綜指去年全年下跌近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4

華融股份公司成立 國壽集團參股

http://finance.caixin.com/2012-09-25/100442117.html

 【財新網】(記者 張宇哲 付濤)中國財政部官方網站消息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股份)創立大會9月25日在北京召開,公司註冊資本258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參股,持股比例為1.94%。

  華融股份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華融資產)改制而成。早在今年初,財新記者即獲悉,國務院正式批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啟動股份改制,將參照信達模式,即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的方式完成財務重組,將其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

  華融資產總裁賴小民曾表示,完成轉型改制後,華融將引進戰略投資者,爭取在 2014或2015年實現上市。

  今年8月,財新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銀監會內部已宣佈原非銀部主任柯卡生將調任華融,出任改制後的華融股份總裁。華融資產總裁賴小民將出任華融股份董事長。

  財政部官網稱,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華融股份目前已經形成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構成的現代股份公司治理架構。公司設立後,將在繼續做好不良資產業務的同時,重點發展銀行、信託、租賃與銀行業相關的業務。

  自1999年成立以來,華融資產以專業化手段有效處置不良資產,積極參與金融風險處置,為支持國有銀行改革發展、國有企業減債脫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華融資產在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領域進行有益探索,業務涉及銀行、信託、租賃、證券等領域。

  截至2011年9月末,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業務所有者權益253億元,與13年前國家投入100億元資本金相比,增長了1.53倍。

  目前,華融旗下已擁有十家平台公司,包括華融金融租賃、融德資產管理、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置業、華融致遠投資、華融湘江銀行、華融渝富基金、華融期貨、華融匯通資產管理公司,形成以資產經營管理為主業,證券、租賃、信託、投資、基金、期貨、銀行等業務為依託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54

zkiz 3萬倉記(1): 正式成立

很久之前,有網友提議筆者開一個類似實戰倉的東西,以吸引讀者。但是以個人情況來看,因為該組合是筆者身家的絕大部分,我不想以自己私人財產以示人,況且如果要交代,我怕會做太多決定,更多機會會做錯錯決定。我也不想開個虛擬倉,因為我覺得太虛假,沒實錢玩就好似無乜代入感,做下做下就好似呃緊人,所以這也不太適合,最後就把計劃放在一旁。

正如之前幾篇文章所說,其實zkiz.com得來的錢我一直沒有動用過,一賺到錢,筆者就全部放在壇主的戶口上面,我一直都想把這些錢進行投資股票用途,但因為你忙我也忙,且資金太少,所以也沒有在意。最近因為一些關係,又得到一筆不少的錢,終於儲夠3萬元,也就是我在大學時投資起步一年後所儲到的錢,於是決定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

其實在去年我和壇主已經在一通開了一個以他名義的股票戶口,但是他好搞笑,一年來都未拿到密碼啟動戶口,也不理會,最近收到這筆錢後,終於搞好一些手續,把戶口開通,然後把這3萬塊打入戶口,進行股票買賣。但我詢問過壇主,他不想另開一個戶口分開私人同壇內的交易,不過如果我要求的話,他會幫我在這3萬元未用盡之下買賣股票,且會按未來的交易費用計算回報。

因為下年筆者未必這樣有空,沒時間準備太多的文章,所以我決定利用這個倉作為長期主題,把這個博客儘量寫下去,並已經執行一項買賣,還有一項未購買。

但這兩隻股票,未執行的一隻我私人也持有,但執行那一隻就是在2012年12月13日購買,理文手袋(1488),因為我自己也想買,所以我買了之後才會寫原因,但未執行的這一隻我暫不披露。

下個星期如有時間,除談談這一隻股票之外,我也談談我做這個倉的投資理念。

本周執行交易:
1. 於2012年12月13日購買1萬股理文手袋(1488),一通手續費18.3元,合計動用10,018.3元。

組合情況:  (於2012年12月13日開倉,情況是2012年12月16日)
1. 持股 9,900元
(a)  理文手袋1萬股 @ 99仙
2. 現金 19,981.7元
3. 倉位總值 29,881.7元 (-0.39%)
4. 恆生指數 22,605.98 (+0.71%)
5. 領先/落後市場: -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306

復星將成立10億美元私募基金投資海外-WSJ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04

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中國民營集團復星國際將募資10億美元成立一隻美元計價基金,名為China Momentum Fund(CMF),投資旨在拓展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和國際企業。

CMF是復星的第二隻美元基金,將得到優先於復星其他私募基金選擇項目的優待。
 
復星計劃今年6月完成CMF首輪融資,預計募集3億美元,然後開始啟動投資。
 
CMF投資者將控制在十個左右,大部分為東南亞、中東、美加和中國台灣等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養老基金、高淨值家庭和機構投資者。
 
復星與美國保險業巨頭保德信金融集團(Prudential Financial)合作推出的首隻美元計價基金價值6億美元,80%的資金已經用於投資,主要投資於與CMF類似的美元基金。
 
保德信也將是CMF的投資者之一。
 
過去復星著重於房地產、醫藥和礦業領域,現在正在向私募與金融機構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
 
知情者稱,復星希望大致模仿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到2020年成為一家「以保險業為本的資產管理公司」。
 
但在保險業務擁有正回報以前,復星還需要花一些年時間做一家過渡期的資產管理機構。
 
華爾街日報認為,復星成立這只10億美元的新美元基金可能成為中國私募業的分水嶺。
 
它體現出中國私募基金努力在海外站住腳跟,希望與貝萊德等西方同行同場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