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魏應州次子拒絕「啃老」 喊出五年內掛牌 魏宏帆繳出品牌路上首張成績單

2013-04-15  TCW 
 

 

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特立獨行走自己的創業路,執意擺脫「富二代」標籤,靠著「志氣」與「努力」,他以單車品牌「高士特」闖出品牌路的第一張成績單,並燃起五年內掛牌上市的雄心!

撰文‧林讓均

「高士特在台灣投資無上限……,預計五年內掛牌!」發下豪語的,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三月下旬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上,他以高士特與應宏集團董事長的身分,在媒體面前亮出品牌路上的第一張成績單。

也就是,他旗下均價兩萬元以上的單車品牌「高士特」,在推出滿周年之際,已經以年銷超過兩千輛、年營收破一億新台幣的成績,在碳纖維單車市場上突破五成市占率。

除了上述的單車成績,他在今年初才剛發表「應宏科技」自有品牌的G1手機,上半年又將推出同掛名「INHON」品牌的Ultrabook超薄筆電。對於這位頂新集團內第一個自行創業的少東來說,他的品牌路可說開出了第一朵花。

不管是單車或是兩大科技產品,這些品牌的關鍵字都是「碳纖維」,這項核心技術也讓魏宏帆敢主打「MIT」(台灣製造)的名號。

志氣》學以致用

從代工走上品牌路

「我爸爸說,做生意一定要差異化,做品牌更是!」魏宏帆說,選擇「碳纖維」是因為這是材料新趨勢,「碳纖維可以普遍應用在各種材料上,是材料界的新趨勢,不做這個要做什麼?」而且,這項新技術因為夠「差異化」,也受到魏應州的認可。

在兒子們陸續從英國、日本學成歸國時,魏應州曾經徵詢三個兒子進入集團工作的意願,知道魏宏帆一心要創業,只告訴他一句話「那你就好好去做」,還為他投入十億元的創業金。

「大董當然希望這三個兒子都回到集團接班,但大董自己走過創業路,對老二的企圖心與冒險性格,更為激賞!」頂新集團的長輩提到魏宏帆,總不禁稱讚這個特立獨行的老二,「真有志氣!」對這個讚美,魏宏帆輕描淡寫:「我只是想要『學以致用』啦,好在我爸也滿開明的!」事實上,在二○○四年,魏宏帆從英國研究所畢業後,單槍匹馬應徵進入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工作,學機械工程的他,被分派在手機部門負責機構零件的研發。三年後、○七年,魏宏帆才跳出來創業,還延攬了十多位富士康的同事作為班底,例如高士特總經理廖偉宇、應宏營運長張英華。

「當時魏董來找我,我問他資金的事,才知道他原來是魏家少東!」廖偉宇說,那時魏宏帆提出以「碳纖維」作為創業概念,廖偉宇必須經過一陣解說,才能夠了解這個魏宏帆口中的「新趨勢」。

就因為觀念與素材都太新,擔任兒子創業軍師的魏應州建議:「如果做代工的難度是一,做品牌的難度就是十,你應該從代工開始!」深諳魏宏帆想要發展自有品牌的企圖心,但魏應州認為發展品牌必須具有製造、管理、品質與行銷等面向的綜合能力,建議兒子從代工開始,先打好「產品力」的基底。

「目前提到做碳纖維機殼,亞洲只有三家排得上名,除了日本東麗、巨騰,就是應宏了!」穿著自家車衣受訪的魏宏帆說,應宏集團在江蘇昆山的工廠,以做碳纖維手機與筆電機殼代工起家,現在主要客戶是國產雙A品牌「宏碁」與「華碩」。此外,昆山工廠也有產線代工碳纖維單車車架,專門外銷到歐洲。

努力》實業家精神

贏得王文洋入股

第一份工作就接觸手機的魏宏帆,做品牌也受3C產業影響。例如,集團第一個發表的自有品牌「高士特」,就不做自有通路,選擇以品牌策略聯盟的方式,與既有的單車通路商合作。

「魏董的觀念是:產品力強,貨不怕賣不掉!」廖偉宇表示,魏宏帆因為是研發出身,相信只要有創新,就能有產品力、品牌力,但這就考驗高士特團隊的創新能力。現在市面上一輛碳纖維單車重量最輕大約八五○公克,但魏宏帆卻要求必須做到七八○公克,為了這七十公克,高士特團隊整整研發兩年。

但在這期間,該團隊還得負責一年約二十款的車款研發,只為了魏宏帆一句「在每個價格帶上,都要做到第一名!」但他不是嘴巴說說的老闆,經常身先士卒投入研發。

「我好幾次在半夜兩、三點還接到他的電話,聽得出來是壓低聲音在客廳偷講的!」廖偉宇笑說,原來魏宏帆不忍心同仁深夜還在工廠打拚,睡也睡不著,一想到點子就透過電話「丟」過去。至今,除了單車,連「INHON」手機、筆電外形與機構的設計,許多都來自魏宏帆。

去年,應宏集團有了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的神祕注資,據說就是因為有增資需求的魏宏帆,不願意第一時間回家要資金,寧願在科技圈找人脈,因此透過圈內長輩牽線找到王文洋。

「王董注資六五○○萬元,今年初魏宏帆又自行增資到二.一八五億元,算起來王董的持股比率並不多,但這就是王董對後輩的鼓勵!」應宏集團財務長周信良說。

說話溫和、不高興頂多不講話的魏宏帆,看來似乎沒有父親魏應州的霸氣,但在他三個事業體都創業短短六年內,就逐步開花結果的企圖心上,誰說他不會是下一個橫跨單車與3C產業的「魏應州」!

魏宏帆

出生:1980年

現職:應宏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富士康手機部門

學歷:英國布乃爾大學機械所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9

外資狂捧力旺 喊出750元高價疑雲

2014-06-02  TCW
 
 

 

什麼樣的半導體公司,居然讓外資分析師用兩年後的預估每股盈餘數字,再乘上四十五倍的超高本益比,得出一個「七百五十元」的目標價?

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叫作力旺科技,看好它的外資是英商巴克萊證券,由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帶領的研究團隊做出一份令業界譁然的報告,更「做多」到讓櫃買中心介入調查。

因為力旺股價五個月不到、漲幅高達二七六%,光是四月以來,更五度被列為處置股票,還祭出二十分鐘撮合一次的分盤交易,偏偏排隊買進的投資人還是一大堆,越限制漲越高,讓外界猜測難道是公司派與市場派聯手,要跟主管機關對幹?

「其實我已經兩次跟主管機關反映了,因為一般商品不是越限量、越會造成搶購嗎?」力旺董事長徐清祥說,「我們是成長趨勢向上的公司,(限制交易後)現在變成『限量精品』,市場恐慌買不到,當然股價會飆漲。」

營運採安謀模式營業利益率高於聯發科

徐清祥口中的「成長向上」,指的是,力旺每年都以營收成長三成為目標,搭配毛利率超過九成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如Flash)矽智財營運模式,營業利益率在今年第一季創下四八.五%的新高紀錄,也遠高於聯發科的二三.五%。

由於力旺是台股唯一一檔矽智財授權公司,營運模式猶如手機晶片背後的隱形霸主安謀(ARM),靠著向晶圓代工或者晶片設計公司,收取授權金與權利金來獲利。

徐清祥解釋,以今年客戶新品開發數量創新高的趨勢來看,營收一路到二○一六年都將年增三成,剩下的就是該給多少倍本益比的問題了。

倍本益比巴克萊訂出超高目標價

這時,今年喊價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巴克萊引發市場討論,麥格理給力旺的目標價低於三百元,巴克萊一出手,卻以二○一六年預估力旺每股稅後盈餘超過十六元,再乘上遠高於台灣半導體股的四十五倍本益比,得出七百五十元的超高目標價。不僅主管機關看不下去,國內投信業也難認同。群益投信投資長吳文同表示,一般目標價多半高於市價三至五成,這次卻多達二至三倍,「一般投資人的確比較不能接受」。

力旺股價從去年六、七十元起漲到現在逼近三百元大關,股東結構買盤也從最早的台中醫生幫,交棒給國內投信法人,再到近期的外資法人。

延攬人才吸外資五月外資持股已超過兩成

力旺買盤大轉變,關鍵在於徐清祥今年四月成立投資部,延攬國泰投信前投資長陳莉菁擔任處長,鎖定外資出擊。

陳莉菁曾在景順投信、匯豐中華擔任過基金經理人,研究領域就是半導體產業。她把力旺與本土投信、外資機構都牽上線,目標是讓安謀的股東也成為力旺股東,過去鮮少受外資關注的力旺,近期外資持股比已達二二%,而前一波推升力旺上漲的國內投信持股比率,則已降至一一%。

目前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美國路博邁(Neuberger)都已是力旺的新股東,另外也有兩個安謀股東表達投資興趣。

「我的確希望long hold(長期持有)的外資股權比重能有五○%,因為他們的籌碼比較穩定,」徐清祥坦言,過去力旺並未經營法人關係,常被誤認是晶片設計公司。為了讓外資埋單,徐清祥也發揮過去擔任大學教授時的治學精神,鑽研安謀與台積電的簡報,避開過去一味用專有名詞強調自家技術的專精,試圖用投資人都能聽懂的語言來介紹公司。

今年第一季力旺營收年增率四九.二一%,每股稅後盈餘增加也有一○八%;對照去年全年營收成長率約三二%、每股稅後盈餘增加約八成,徐清祥認為今年開始的成長態勢已經確立。公司派積極做多,巴克萊也很埋單,今年已喊出兩檔市場最高價的千元中小型股,分別是兩千元的漢微科與一千元的碩禾,已經夠令市場側目,現在又多了這檔力旺。

但即便以巴克萊預估力旺今年每股稅後盈餘七.九八元計算,五月二十六日力旺的本益比也已高達三十七倍,遠高過於聯發科的十七倍,投資人介入時仍須小心謹慎,避免股價在外資激情下,提前過度反應而受傷。徐清祥認為,現在力旺只是讓更多投資法人瞭解其價值,並不是在「炒股價」。

公司派如此積極推銷,股價也大漲回應,究竟如公司派宣稱的力旺是「限量精品」,還是真的有人在乘機炒股?只能留待主管機關的調查,以釐清市場疑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95

為了一場選舉 竟喊出106座新園區


2014-12-01  TCW
 
 

 

十一月十三日,台北入冬後的第一道冷鋒襲來,上午十點的凱達格蘭大道,卻聚集上百位穿著雨衣、遠從台南、苗栗、新竹等地北上的老人家,抗議政府為開發工業區與科學園區,恣意徵收他們土地。

但這些憤怒,似乎敵不過選舉時對未來的繁榮想像。

蓋園區,經濟靈藥?政見基本款,媽祖、侏羅紀公園都有

月底的縣市長選舉,根據《商業周刊》調查,全台各地藍綠陣營主要候選人,喊出總計逾一百個園區型政見,其中至少六成是新政見,僅約四成延續或者擴大尚未落實的前人政策。

這些園區政見,大至自由經濟示範區、科學園區、產業園區,小至幾乎是各縣市候選人「政見基本款」的文創園區,還有蓋侏羅紀公園、設媽祖園區等,琳瑯滿目。

這些政見,卻很可能是你我未來的負擔。

租不掉,還一直蓋新的園區閒置高,最低出租率竟僅二%

首先看看全台科學園區有多空。根據科技部最新統計,全台十三個科學園區,總計四千六百六十八公頃的土地中,還有近四分之一、超過一千公頃的土地,是開發中或待開發,也就是目前尚未整地完成、或建好公設。這些地,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彰化縣與南投縣。

在上述四千六百多公頃中,竹科新竹生醫園區、銅鑼園區和南科高雄園區,這三個園區,已立即可使用的土地,出租率僅有六○%到七七%;竹科宜蘭園區、中科二林園區、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這三個園區的土地出租率,更低到僅有二二%至二%!

再看看工業區,攤開經濟部工業局的調查,全台目前閒置,已經整地完成、有公設且立即可用的工業區土地,便有八百七十八公頃。而且到二○一八年為止,全台灣將再釋出二千八百一十四公頃的產業用地。

意即二○一八年以前,全台共有三千六百多公頃的產業空地可用,相當於全台灣面積最廣、進駐超過五百家廠商的新竹科學園區五.五倍的面積。

但以台灣的產業發展推估,比竹科大五.五倍的空地,真能在未來四年補滿企業嗎?

前宜蘭縣財政處長、台經院顧問黃崇哲歸納,過往很多開發,都是「口號式」的開發:「常常政府開發完了,地賣不掉。另一種是地賣掉了,卻沒有產業進來(指廠商僅養地,非真正進駐),這都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這些閒置的土地,正是過往一次次的選舉支票及錯誤政策,所造成的惡果。讓人面對新的園區型政見時,不免要懷疑,是否真有其必要?

例如,當該縣市已經有開發結果明顯不如預期、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時,候選人與其提出新的工業區或園區政策,是否應優先活化原有工業區?彰化縣,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彰化縣境內達三千六百公頃的彰濱工業區,目前有近一半的土地未開發,在經濟部工業局網站搜尋,更有逾一百一十筆的土地待租售,並且縣內還有一個土地出租率僅有一七%的中科二林園區。但彰化縣的候選人,卻仍繼續推動新的工業區。

現任縣長卓伯源承接一九九八年前縣長阮剛猛以來的政策,計畫在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溪洲鄉,徵收、開闢達九十八公頃的彰南產業園區,讓輪胎與塑化業者進駐,引起在地居民反彈,擔憂農田將受到汙染,組成自救會抗爭。

對此,彰化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陳文慶解釋,儘管彰濱工業區目前仍有許多土地未有廠商進駐,但就租售率來看,幾乎已經滿載。但卻仍有許多廠商如建大、正興或在地傳產,向縣府表達用地需求,因此將依照程序開發彰南產業區。

而國民黨候選人林滄敏,則普遍被認為將持續推動卓伯源的政策。面對為何非得開發彰南產業園區的質疑,林滄敏僅強調,彰南產業區是過去既有的規畫:「產業(規畫)本來就要依據程序法令嘛,可以不可以不是我一個人做決定……,民主國家凡事依法令處理嘛,不是我說了算。」

而民進黨彰化縣長候選人魏明谷,雖然表示會讓高科技農業進駐彰南產業園區,避免當地民眾反彈,卻也坦承,未來將在彰化北部員林鎮或大村鄉,再開發新的工業區,他認為:「我們彰化縣本來就有南北的差異……,我們員林的人,也喜歡工業嘛。」

用不完,還繼續開發科學園區基金負債,七年增加39%

另一種狀況是,當周遭已經有充分的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土地供給時,又開發新園區,不會讓供給過剩嗎?新竹縣便是一例。

國民黨新竹縣長候選人邱鏡淳與無黨籍候選人鄭永金,都將當地推動了十多年的台知園區(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原名璞玉計畫)列為主要政見,要徵收四百四十七公頃,包括得獎良田的土地,做為科技產業、研究教學與住商混合區。

但問題是,緊鄰的新竹市,已經有全台最大的新竹科學園區,廠房並未滿載,而新竹縣內的竹北生醫園區,土地出租率也僅有六成;車程不到五十分鐘的苗栗縣銅鑼鄉,更還有一個竹科銅鑼園區,內有二○%以上的土地未出租,並有逾四成,超過一百四十公頃的土地尚未開發完成。

儘管鄰近的竹科銅鑼園區尚有五分之一的土地未出租,並有第二與第三期園區正在開發,邱鏡淳縣長辦公室主任楊文科仍強調,依縣府的掌握,廠商還是有用地需求,因此未來會在台知園區內引入科技業。

鄭永金也同樣不畏縣內新竹生醫園區還有四成土地未出租的疑慮,表示會在台知園區內引入生技產業。他認為台知園區開發後,就會有生技產業的群聚效應,能填滿土地。他並強調新竹有區位優勢,不怕跟苗栗競爭,「銅鑼還是比較遠嘛。」

「全台瘋園區」到底讓誰受益?曾走訪數以百計的蚊子園區與蚊子館、出版三本記錄公共閒置設施書籍《海市蜃樓》的作者姚瑞中指出,在計畫這些園區或廠館時,政府總是先畫大餅,以國際競爭力、能見度等理由開發,實際上,就是期待都市更新後的利益,「只要有都市計畫,後面就有利益,誰能去承包這些工程?誰能去蓋這些建築物?」

但土地開發,其實就像一把兩面刃,可能帶來「錢」景,卻也可能使政府債台高築。根據科技部今年最新統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作業基金的負債,已高達一千二百一十七億元,七年內負債增加了三九%!

對此,科技部產業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坦承,有些園區的設立,是為了政治承諾而沒有產業效益,因此增加了基金負債,未來會「很嚴謹、很務實的來看這些事(指新園區開發)。」

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提醒,那些沒有廠商進駐、或租不出去的土地,都將成為科學園區管理基金的負債,也讓地方失去不同發展可能的機會成本。

不過陳添枝認為,也不能單純因為過去的失敗案例,就阻擋新開發案的可能。但他強調在此同時,政府應該將開發失敗的土地還諸於民:「政府應該要把那些不適合的地方趕快收掉,取消、還給人民,做為別的用途。」

土地並非不能開發,但不能是「想當然耳」式的開發。陳添枝認為,候選人純粹從產業發展角度思考,「覺得我現在設計什麼樣的園區,就能招攬什麼產業,」但究竟能不能實現,要看地方本身的條件。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希望候選人喊出各類園區前應謹慎評估,做好成本效益分析,以免與民爭地後,租售情況不佳,讓債務與民怨雙雙攀高,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農業重鎮雲、嘉、南,開出最多園區支票


為了一場選舉 竟喊出106座新園區 
 

 

十一月十三日,台北入冬後的第一道冷鋒襲來,上午十點的凱達格蘭大道,卻聚集上百位穿著雨衣、遠從台南、苗栗、新竹等地北上的老人家,抗議政府為開發工業區與科學園區,恣意徵收他們土地。

但這些憤怒,似乎敵不過選舉時對未來的繁榮想像。

蓋園區,經濟靈藥?政見基本款,媽祖、侏羅紀公園都有

月底的縣市長選舉,根據《商業周刊》調查,全台各地藍綠陣營主要候選人,喊出總計逾一百個園區型政見,其中至少六成是新政見,僅約四成延續或者擴大尚未落實的前人政策。

這些園區政見,大至自由經濟示範區、科學園區、產業園區,小至幾乎是各縣市候選人「政見基本款」的文創園區,還有蓋侏羅紀公園、設媽祖園區等,琳瑯滿目。

這些政見,卻很可能是你我未來的負擔。

租不掉,還一直蓋新的園區閒置高,最低出租率竟僅二%

首先看看全台科學園區有多空。根據科技部最新統計,全台十三個科學園區,總計四千六百六十八公頃的土地中,還有近四分之一、超過一千公頃的土地,是開發中或待開發,也就是目前尚未整地完成、或建好公設。這些地,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彰化縣與南投縣。

在上述四千六百多公頃中,竹科新竹生醫園區、銅鑼園區和南科高雄園區,這三個園區,已立即可使用的土地,出租率僅有六○%到七七%;竹科宜蘭園區、中科二林園區、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這三個園區的土地出租率,更低到僅有二二%至二%!

再看看工業區,攤開經濟部工業局的調查,全台目前閒置,已經整地完成、有公設且立即可用的工業區土地,便有八百七十八公頃。而且到二○一八年為止,全台灣將再釋出二千八百一十四公頃的產業用地。

意即二○一八年以前,全台共有三千六百多公頃的產業空地可用,相當於全台灣面積最廣、進駐超過五百家廠商的新竹科學園區五.五倍的面積。

但以台灣的產業發展推估,比竹科大五.五倍的空地,真能在未來四年補滿企業嗎?

前宜蘭縣財政處長、台經院顧問黃崇哲歸納,過往很多開發,都是「口號式」的開發:「常常政府開發完了,地賣不掉。另一種是地賣掉了,卻沒有產業進來(指廠商僅養地,非真正進駐),這都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這些閒置的土地,正是過往一次次的選舉支票及錯誤政策,所造成的惡果。讓人面對新的園區型政見時,不免要懷疑,是否真有其必要?

例如,當該縣市已經有開發結果明顯不如預期、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時,候選人與其提出新的工業區或園區政策,是否應優先活化原有工業區?彰化縣,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彰化縣境內達三千六百公頃的彰濱工業區,目前有近一半的土地未開發,在經濟部工業局網站搜尋,更有逾一百一十筆的土地待租售,並且縣內還有一個土地出租率僅有一七%的中科二林園區。但彰化縣的候選人,卻仍繼續推動新的工業區。

現任縣長卓伯源承接一九九八年前縣長阮剛猛以來的政策,計畫在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溪洲鄉,徵收、開闢達九十八公頃的彰南產業園區,讓輪胎與塑化業者進駐,引起在地居民反彈,擔憂農田將受到汙染,組成自救會抗爭。

對此,彰化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陳文慶解釋,儘管彰濱工業區目前仍有許多土地未有廠商進駐,但就租售率來看,幾乎已經滿載。但卻仍有許多廠商如建大、正興或在地傳產,向縣府表達用地需求,因此將依照程序開發彰南產業區。

而國民黨候選人林滄敏,則普遍被認為將持續推動卓伯源的政策。面對為何非得開發彰南產業園區的質疑,林滄敏僅強調,彰南產業區是過去既有的規畫:「產業(規畫)本來就要依據程序法令嘛,可以不可以不是我一個人做決定……,民主國家凡事依法令處理嘛,不是我說了算。」

而民進黨彰化縣長候選人魏明谷,雖然表示會讓高科技農業進駐彰南產業園區,避免當地民眾反彈,卻也坦承,未來將在彰化北部員林鎮或大村鄉,再開發新的工業區,他認為:「我們彰化縣本來就有南北的差異……,我們員林的人,也喜歡工業嘛。」

用不完,還繼續開發科學園區基金負債,七年增加39%

另一種狀況是,當周遭已經有充分的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土地供給時,又開發新園區,不會讓供給過剩嗎?新竹縣便是一例。

國民黨新竹縣長候選人邱鏡淳與無黨籍候選人鄭永金,都將當地推動了十多年的台知園區(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原名璞玉計畫)列為主要政見,要徵收四百四十七公頃,包括得獎良田的土地,做為科技產業、研究教學與住商混合區。

但問題是,緊鄰的新竹市,已經有全台最大的新竹科學園區,廠房並未滿載,而新竹縣內的竹北生醫園區,土地出租率也僅有六成;車程不到五十分鐘的苗栗縣銅鑼鄉,更還有一個竹科銅鑼園區,內有二○%以上的土地未出租,並有逾四成,超過一百四十公頃的土地尚未開發完成。

儘管鄰近的竹科銅鑼園區尚有五分之一的土地未出租,並有第二與第三期園區正在開發,邱鏡淳縣長辦公室主任楊文科仍強調,依縣府的掌握,廠商還是有用地需求,因此未來會在台知園區內引入科技業。

鄭永金也同樣不畏縣內新竹生醫園區還有四成土地未出租的疑慮,表示會在台知園區內引入生技產業。他認為台知園區開發後,就會有生技產業的群聚效應,能填滿土地。他並強調新竹有區位優勢,不怕跟苗栗競爭,「銅鑼還是比較遠嘛。」

「全台瘋園區」到底讓誰受益?曾走訪數以百計的蚊子園區與蚊子館、出版三本記錄公共閒置設施書籍《海市蜃樓》的作者姚瑞中指出,在計畫這些園區或廠館時,政府總是先畫大餅,以國際競爭力、能見度等理由開發,實際上,就是期待都市更新後的利益,「只要有都市計畫,後面就有利益,誰能去承包這些工程?誰能去蓋這些建築物?」

但土地開發,其實就像一把兩面刃,可能帶來「錢」景,卻也可能使政府債台高築。根據科技部今年最新統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作業基金的負債,已高達一千二百一十七億元,七年內負債增加了三九%!

對此,科技部產業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坦承,有些園區的設立,是為了政治承諾而沒有產業效益,因此增加了基金負債,未來會「很嚴謹、很務實的來看這些事(指新園區開發)。」

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提醒,那些沒有廠商進駐、或租不出去的土地,都將成為科學園區管理基金的負債,也讓地方失去不同發展可能的機會成本。

不過陳添枝認為,也不能單純因為過去的失敗案例,就阻擋新開發案的可能。但他強調在此同時,政府應該將開發失敗的土地還諸於民:「政府應該要把那些不適合的地方趕快收掉,取消、還給人民,做為別的用途。」

土地並非不能開發,但不能是「想當然耳」式的開發。陳添枝認為,候選人純粹從產業發展角度思考,「覺得我現在設計什麼樣的園區,就能招攬什麼產業,」但究竟能不能實現,要看地方本身的條件。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希望候選人喊出各類園區前應謹慎評估,做好成本效益分析,以免與民爭地後,租售情況不佳,讓債務與民怨雙雙攀高,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農業重鎮雲、嘉、南,開出最多園區支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61

雷士喊出100億目標

正在舉行的巴西里約奧運會,作為國際泳聯、中國跳水隊贊助商的雷士照明(02222.HK),其標識“NVC”的LOGO出現在里約奧運會的跳水館。

這不禁讓人想起“雷士爭權風波”。如果不是以前的股東風波,雷士照明作為一家照明企業,恐怕不會引起那麽多的關註。在德豪潤達(002005.SZ)成為雷士照明單一大股東、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接任雷士照明董事長兼CEO之後,雷士照明逐步擺脫紛擾,回歸平靜。

而今,雷士照明已經回到正軌,專註於轉型發展。

 

雷士集團總裁張鵬8月9日下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包括雷士照明及其他關聯公司資產在內的“大雷士”,今年將加強上下遊資源整合,力爭總體營業收入沖擊100億元。

近年來,LED照明行業呈現蓬勃發展,最近歐普照明上市、木林森收購歐司朗光源業務……曾在傳統照明時代稱雄的雷士,如何在LED時代鞏固江湖地位?

產業鏈整合

無論雷士照明、德豪潤達,還是其它非上市公司資產,實際控制人都是王冬雷。“目前照明行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渠道的競爭,而是生態的競爭”,張鵬認為。

2015年,雷士照明的營業收入為38.5億元,德豪潤達的營業收入約45億元,兩者相加約為83.5億元。張鵬認為,加上非上市資產,只要今年實現20%的增速,“大雷士”今年營收有望沖擊百億。

多年來一直跟蹤LED照明行業的業內資深人士張宏標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智能化是LED照明的發展趨勢,同時行業加快整合與優勝劣汰。去年,國內照明行業龍頭企業的營收規模約30-40億元,單純依靠自己力量,今年沖百億有難度。

據張鵬介紹,王冬雷正著手將雷士照明及其他關聯公司資產在內的資產整合為“雷士集團”。其中,非上市公司資產主要以銷售渠道為主,王冬雷對這些渠道有參股的、也有控股的。

照明進入LED時代,對芯片依賴度增加,德豪潤達正積極發展LED芯片倒裝技術。王冬雷希望打通從LED核心元器件、光源、智能控制和電源、家居照明、商用照明到市場終端的整條產業鏈。

在研發方面,因為LED芯片每3個月有變化,LED照明產品每6個月會有變化,現在讓芯片研發部門提前參與照明產品研發,上下遊聯合規劃的光電技術平臺現已覆蓋“大雷士”約60%的產品線,年底將會達到75%。

而在制造方面,因為德豪潤達、雷士照明分別在光源和商用照明做得較為出色,若兩者整合,可以發揮最大價值。

在銷售渠道整合上,目前,雷士在全國有38個運營中心、3800個專賣店、上萬個經銷網點。張鵬認為,今年渠道會不斷優化,在鞏固商用照明優勢的同時,增強家居照明的銷售能力,並提升電商渠道的收入,實現“家居照明+商用照明”雙輪驅動。

對於海外市場,雷士一直野心勃勃。雷士照明2015年年報顯示,重點開拓印尼、中東、巴西、非洲等市場,但由於LED照明產品價格下降,使得去年雷士品牌照明產品的國際銷售額同比下降10.1%至3.967億元人民幣。張鵬透露,“雷士下一步,是美國市場。”

保有量僅1/3

一直以來,品牌和渠道是雷士的優勢。但是,過去幾年的“風波”,多少影響到經銷商的信心。

“我們正在不斷優化方案,讓經銷商更好為用戶服務”。張鵬表示,在線上渠道方面,經歷了價格戰後,照明企業逐漸轉向品牌與服務之間的較量。雷士對線上、線下渠道的照明產品型號有區隔,線上平臺還為線下經銷商進行用戶“導流”。

雷士在去年3000多家專賣店的基礎上,2016年上半年又已新增加了近700家O2O體驗店,面積增加了50%。

“新的渠道模式是用戶驅動,消費者在網上了解到信息、在線下專賣店體驗,運營商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支持。”張鵬認為,燈具是需要安裝的,因此對線下渠道的依賴很強,線上與線下結合的O2O模式得到經銷商的歡迎。

雖然行業增速放緩,但LED照明行業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LED燈在國內普及了三年,保有量最多只有1/3。”張鵬認為,在燈具越來越標準化、方案化的趨勢下,小企業缺乏優勢,像中山古鎮的許多小廠都關閉了,大品牌的優勢突顯。

“以照明產品為主的龍頭企業中,雷士、歐普、陽光、佛照幾家都在比拼”,張宏標說,雷士有品牌、渠道優勢,但過去幾年的風波影響了與德豪潤達的整合效果與管理效率;佛山照明的技術和渠道根基紮實,其大股東從歐司朗轉為國企廣晟集團後,還要看職業經理人積極性的發揮;歐普上市後,預計將增強海外市場;而陽光照明則需要加強國內市場及海外自主品牌業務。

張宏標認為,目前國內幾家龍頭照明企業各有優勢。木林森今年收購歐司朗光源業務、飛樂音響去年收購喜萬年,以並購的方式,加快向百億企業邁進,但這兩家都不是以普通照明產品為主打的LED企業,木林森目前最大的收入來自LED封裝,飛樂音響偏重照明工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