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百萬到億半的故事

今期信報月刊有一個「民間股神三萬變千萬」的故事,主角只有34歲,開投資公司與投資學院,可謂非常出色,後生可畏。剛巧上星期Ch兄留言分享了一個投資故事,把內容再貼出來。




Ch兄平日不時會作出很有內容的留言,經常引經據典及節錄歷史數據,今次在討論英國脫歐一事時分享了一個由百萬到億半的投資故事,追問之後,原來是地球另一角落的一個故事,還有不少細節。


起初Ch兄這個留言,還以為是一個投資失敗的故事:

我們瑞典有一位很會投資股票老先生,綽號叫做「股票站長」,他的投資組合從2007年10月的1億3千8百萬,經那一役下跌至只剩2千6百萬!1億1千2百萬化為烏有!81%就這樣子憑空消失。這個電梯下降的速度真是驚人!


後來Ch兄談及更多這位「股票站長」的情況,發現原來不簡單:

「股票站長」是低教育(只有五、六年國民教育程度!)、低工資與低投資知識,在退休時,他的股票投資組合累進到了1百萬,10年之後,他的投資組合增至1千5百萬,再經過17年達到了2007年10月的1億3千8百萬。2009年3月,他的投資組合下跌至只剩2千6百萬。但他依然是危機入市,繼續低價位買進好公司(他極少賣出!)。所以很快地在2009年10月,他的投資組合又上升到了1億5千萬。從2千6百萬上升到了1億5千萬,升幅是477%。

這是買進好公司並長期持有的好例子!我很細心分析過他的持股與投資方法,獲益匪淺!一般來說,我只對「偉大的」投資者與投資理論家感興趣,但對他則是例外!


當止凡希望Ch兄能分享更多時,他分享了以下的一封家書(修改了一些內容才貼出,想看原文可直接回看留言):

這是寫給丹麥弟弟家的電子信,如下:

三弟、阿堅:

英國人有一句諺語這樣說: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learn from the best.
意思是說,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向最傑出的人學習。

瑞典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做Lennart Israelsson,今年已經99歲了,他是瑞典個人投資者裡非常成功的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因為生長在一個貧窮的農家,兄弟姐妹很多,所以只受了5、6年的教育,後來輾轉獲得了一份火車站的火車調度員的穩定工作,這一份工作他一直做到他1980年退休。由於他是低教育、低工資與低投資知識,而能長線賺得了1億5千萬的投資績效,那真是戰績輝煌,所以瑞典的報紙很早已經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做Aktiestinsen,後來大家都這樣叫他。aktie是股票的意思,stinsen是火車站站長的意思,那他的綽號中文就是「股票站長」的意思。

我很早就知道他,並且在教學上教過他,所以對他比較清楚。他開始買股票於1946年,把他的大部分積蓄買進了5張Sandvik,每股600克朗,600克朗那可是他當時4個月的薪金!5乘600等於3000克朗,那一年他30歲。

「股票站長」的媽媽在他小時候就在家裡教導他們兄弟姐妹長大之後千萬不要買股票,這是因為在瑞典曾發生過一件非常轟動的事 - 「Kreuger危機」,這是一家本來製造火柴的公司後來業務擴展至電訊、工業、礦業、林務業等多元化,業務範圍除了歐洲外,亞洲、南美洲與非洲都有,生意火紅得很,但在1932年突然倒閉,「股票站長」的媽媽很多親戚因為也持有該公司大量的股票導致個人破產(以前的瑞典人跟以前的香港人一樣,習慣借錢買股票,大陸現在就是跟瑞典香港以前一樣,他們叫做融資融券。),所以便經常警告他們不要碰股票。

但是,「股票站長」在火車站,大概比較空閒,所以經常讀報,有一次當他讀到一位哥登堡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的警告說,「通貨膨脹會吃掉你的薪金!最好要學會投資對抗通貨膨脹。」他那時候把存下來的錢都用來買股票,當然也不敢讓他媽媽知道。他很有意思,這就是他買進股票之後就很少賣出。

從1946年5張Sandvik開始,到他1980年退休止,他的股票正好值1百萬(有人計算過他在做火車站調度員的工作的整個生涯稅前所得總共是是825000克朗!)。十年之後,就是1990年,他的投資組合增至1千5百萬。1990年初股市崩盤,他的1千5百萬,因為股票下跌,他的投資組合只值5百萬,1千萬化為烏有!跌幅達67%。

但是他頭腦冷靜,在大跌市時繼續買進,所以,他在2000年,也就是說10年之後,他的投資組合臻升至5千6百萬。又經過7年後,就是2007年,他的投資組合達到了1億3千8百萬!他除了遭遇了90年代初大崩盤之外,還遇上了另外兩次。那就是2002年10月,他的投資組合從5千6百萬跌至3千6百萬,這一次很像沒那麼慘烈,跌幅只有36%而已。但是,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金融風暴,卻讓他的1億3千8百萬下跌至只剩2千6百萬!1億1千2百萬化為烏有!他對報上說,整整74%泡了湯。我算了算,是81%!但是,他還是繼續在危機入市,絕不在低價位賣出,所以,經過2009年後他又從新回到原來的1億3千8百萬還繼續增加到了現在的1億5千萬。

回到他本人。他的投資知識來自於勤讀財經報章與一份財經雜誌,他是這樣去了解與獲得投資知識與對瑞典的公司的了解,後來他學會了閱讀公司財報,他持之有恆地閱讀公司的財經報告與報上吸收所需的資訊,所以他對瑞典的公司的認識比一般人強得多。

他的投資哲學很簡單,瑞典語是:substansvärde, direktavkastning och p/e-tal. substansvärde 就是英文的Net asset value (NAV) ,也叫做Book Value。中文就是資產淨值或資產賬面值。

他特別強調Substansrabatt: Om man kan köpa en krona för 50 öre blir det en bra affär! Substansrabatt的意思就是你能夠以資產淨值的優待價買進,比如說,1克朗的東西,你只以50分錢就能買到,這就是一盤好的買賣,也就是他所說的獲得了Substansrabatt。

記得嗎?他不用讀Graham的書也能有這樣的認識!Graham不是經常教人以資產淨值的3分之2買進嗎?2/3 NAV或Book Value原來就是瑞典文的Substansrabatt!

direktavkastning英文叫做Dividend Yield,中文就是股息收益率。他的要求是要達到3%到6%。Graham不是需要6%以上嗎?

p/e-tal就是市盈率,他要求PE要在5至20之間。Graham不是說10以下就算是便宜,10至20就算是適度,20以上就算是貴嗎?

你們看,他就是這樣買進的。這表示什麼?意思是說,他從不會買進貴的股票!因為他清楚知道買得便宜賣得貴才能賺錢。還有他經常教人絕不要借錢買股票。他也經常說,要變成有錢人其實很簡單,當大家都不敢持有股票時,你就應該買進股票。當大家都覺得很安全的時候,你就應該把股票賣掉。基本上,他跟Graham的教導毫無異致!還有他跟晚期的巴菲特也特別像,Buy and Hold,買進與持有!

瑞典的網上曾經有人分析過「股票站長」為什麼會成功,得出以下三個要點:
一、對股票與投資感興趣。
二、從一開始就建立起長線投資的想法。
三、長時期的投資生涯。

我認為這不足以說明真正的事實!由於他很少賣出持股,所以我的分析就從他的持股來進行。以下是他的持股,根據2008年5月15日瑞典DI報章(Dagens Industri 《今日工業》)所提供的資訊,我使用不同的顏色與粗體字去區分:
(這部份被省略)

他的持股排第一的是投資公司(Investmentbolag),共10家。
排第二是房地產公司(Fastighetsbolag),共5家(連Lundbergs與Hufvudstaden共7家)。
排第三的是高派息公司(Högutdelningsbolag),共三家。
排第四的是銀行與工業(bankbolag och Industribolag)。

我的分析是如此:

一、每一家投資公司都包含著很多不同的上市與非上市的公司,舉例而言,持有Industrivärden A 47000股與Industrivärden C 20000股合共67000股。

等於間接持有Ericsson, SCA, Handelsbanken, Skanska, Volvo, SSAB och Sandvik這些公司。

他重倉投資在瑞典的10家投資公司,這是「股票站長」的投資大方向,分散化是他的投資第一大特點。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投資的書本就能清楚意識得到投資是有風險的,而他最大的投資就是投資公司,目的就是對風險的管控不是很清楚嗎?

二、他的第二大投資在房地產公司,事實上他自己只擁有一間只有三個房間的公寓,在瑞典,投資房地產是需要非常大的資金的。他不是投資房地產,而是投資房地產公司。這方面的投資加上對銀行的投資,在長線投資上都是屬於穩健投資,穩健投資就是他的投資的第二大特點。

三、第三大特點,是他投資在高派息公司上,每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派息。所以,他每年都有很多錢去再投資,透過再投資便能形成利上加利的複利效應。

這三點是我歸納出來的重點。但是,我覺得他能夠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準則是:
一、買進價格低。
二、主要集中投資在大公司上,並同時分散在不同的行業上。
三、長線持有。
四、一直再投資。

這四點成就了他的投資組合變得愈來愈大,財富累積越來越多,而穩步走向成功之途。

雖然他的投資很成功,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認為他經歷的三次大跌市是可以避免失血這麼慘重的,儘管他後來還是能重新收復失地。我第一次跟我的同事們說「股票站長」在2008年大跌市時,它的股票投資組合整整下跌了81%。她們聽了說,那需要一個很好的心臟!我說,假如他知道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這門學問的話,我認為他的投資績效將會更驚人地好。

基本上,我是讚成Graham在股市升到最高點之前就應該減持股票至資金總額的25%。這25%資金所投資的公司肯定是市場中最值得長期持有的大公司與超好公司,並且在下跌之後很快就能回升的公司。75%資金在國債或公司債或短期利息基金或現錢。那麼在大跌市時,25%的好股票,跌極了都有限。這個股票、債券與現金的資產配置是最簡單和有效的。等大市跌到谷底時,你減持債券,換成現金,你再將這些錢再次投入股市中。這樣的操作,不是更好嗎?

當然,我從「股票站長」那裡也學到不少東西,不然我也不會在中文課上去教他!除了低PE,低PB與高股息收益率那三個準則之外,切記要持有大公司,它們在股災時雖然跌得很厲害,但它們一定能渡過難關,重新站起來。

此外,他的一點缺失是他不知道H&M是瑞典最好的公司,所以他連一張H&M股票都沒有,假如他在1946年不買Sandvik而是在下一年1947年H&M上市時買進H&M的話,他的投資績效將會完全不同。

我也研究過瑞典國王的持股,國王比我大一歲,也屬於老一代的投資者,他們總覺得你那家衣服店,店是租回來的,只有幾件衣服,既沒有大廠房,又沒有機器設備等,破產了能值幾個錢?他們不了解商譽、品牌等無形資產!可口可樂連廠房機器等都沒有,為什麼是世界級的公司?國王的三個小孩都重倉持有H&M,可見新舊兩代的投資者對投資的認識是很不一樣的。

好!今天就談到這裡。順祝

健康愉快
二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070

從百雀羚屏級傳播看,“套路”用戶到底有無套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05/163422.shtml

從百雀羚屏級傳播看,“套路”用戶到底有無套路?
曾響鈴 曾響鈴

從百雀羚屏級傳播看,“套路”用戶到底有無套路?

原來分眾思維是按照性別、年齡、收入、社會地位等維度對人群進行細分,以為這就是用戶畫像,這就是目標客戶,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分不準”了。

營銷圈刷屏級的傳播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盡管姿勢各有不同,但但無論是公關狗、廣告人、還是營銷大師(以下統稱營銷人),他們心中的那個夢想——做出下一個“百雀羚”1931一樣的“爆款”的渴望卻是有增無減。

只不過,上一條刷屏的廣告,是網易雲音樂的杭州地鐵廣告。

再上一條是去年新世相為航班管家策劃的事件營銷“4小時逃離北上廣”。

當然營銷傳播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把上面的稱之為全國級事件,那對應的還有下面的地域性爆點,比如最近的520,

五一小長假開了“喪茶”的餓了麽又開了個“愛無能小酒館”,(不了解的就請百度)

同樣在這一天,響鈴好友分享了他在上海看到的分手花店:

分手花店

然而,99%的營銷人的99%的作品都石沈大海,連一個泡泡都沒留下。這是為何?難道營銷人的套路都不靈了?

今天響鈴就來說說營銷人不得不面對的4個殘酷現實,說說為什麽這些套路會不靈。

現實一:低轉化不是公關的錯,而是市場的過

之前,一篇題為《哭了!百雀羚3000萬+閱讀轉化不到0.00008》的推文震驚了營銷圈,大家討論的焦點還是公關要不要設銷售KPI,是不是該對轉化率負責。而響鈴卻想說的是,低轉化一開始就是市場犯下的錯。理由有二:

1、多數公司,用戶畫像從來都是模棱兩可

但凡是做商業,“目標客戶”就是個逃不過的詞,這也是影響轉化的直接因素,有多少轉化,就看被影響的用戶里有多少是目標客戶。然而,營銷人有幾個人真正了解過自己的客戶?

響鈴這些年的市場、公關工作經驗告訴自己:現實中,有多少客戶只停留在企業主的想象中,或是咨詢公司的調研報告里。

一款產品到底要賣給誰,市場、銷售人員甚至老板都會模棱兩可的說“大概是這幾類人”。

好吧,這里只有一個“大概”!

可笑的是,許許多多的人說要利用意見參考效應,即做口碑營銷。

須不知這口碑營銷湊效的兩大前提是:a、提供意見參考的群體最好是目標受眾的模仿群體,b、目標受眾應該是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群體。但目標用戶都沒搞清楚,何來意見參考?

2、市場都沒有分清楚客戶,公關傳播就只能亂開槍

市場銷售部門的“模棱兩可”就導致了公關傳播團隊的“到處試錯”,不過好消息是公關傳播團隊有一些預算,能容忍這種試錯。

於是公關傳播開始給自己制定了新的KPI:品牌效果,而非銷售效果。比如這次百雀羚,如果算上微信平臺、微博、客戶端、網頁等平臺,曝光量估計在1億以上,品牌效果成績斐然,蹭熱點做出10w+的自媒體、公關公司、百雀羚都風光無比。

故事沒有偶然,“守株待兔”者也別想在同一個地方再撿到一個兔子。

反過來說,成功活下來的前提是真正抓準了目標用戶,從現象來看,就是這個團隊能多次“重演”這種巧合,比如擁有86年歷史的百雀羚,在這次廣告前就有多次成功的傳播案例,諸如百雀羚曾獨家冠名愛奇藝年度IP大劇《幻城》,該劇在開播之前就已經達到超過2億次的點擊量。這個懷舊牌打到了百雀羚想影響的目標用戶:年輕人的心坎里了。

3、精眾營銷的價值越來越明顯

哦,對了,這種目標用戶的失控是因為一個大前提:大眾傳播在向分眾傳播快進後,進入到精眾傳播。

原來分眾思維是按照性別、年齡、收入、社會地位等維度對人群進行細分,以為這就是用戶畫像,這就是目標客戶,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分不準”了。比如,如今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趨勢,已經不是過度分眾化的營銷思維所能應對的了。

用活躍科技董事長張博涵對《中外管理》采訪時說的一句話就是:“營銷傳播一定是從大眾向分眾,然後由分眾向精眾發展的。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分眾傳播向精眾傳播的轉變時期。”

原來大家以為中國市場空間大是一個優勢,因為中國有13.54億人口,657個城市,還有廣泛的縣域農村市場,但現在變成了劣勢,用戶越來越看不到、看不清。

中國區域的差異、文化的多元、市場結構的複雜、消費者的多樣化,產品品類、品牌的過剩,已經撕碎了讓一個產品和品牌試圖覆蓋所有大眾的夢想。尤其是在消費領域,依靠地毯式轟炸策略來撬開市場贏得市場地位變得不再可能。

反而是精眾營銷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因為他們有清晰的肖像特征:優悅生活、高感高知、社交控/意見帝、盡享自我、銳意恒進和熱心公益。他們有共同的標簽:精選、精致、精英、精明;他們追求審美,卻不是大眾層面僅僅追求的“顏值”,他們把大眾眼里 “符號”看成是“生活方式”和“配套”,例如時尚奢侈品,大眾是要“成為他人”,一直在追隨,而他們是要“活出自己”。他們常出沒於中高檔健身會所、時尚餐廳、品牌店、美容院等。在他們心中,品牌地位在下降,品質是關鍵。事實上,包括知萌咨詢等傳播、咨詢機構都在力頂精眾營銷。

現實二:不是創意不好,而是位置不對

很多人把項目沒有預期的成功歸咎於內容太平庸,執行太粗糙,時機不太對。。。。。。卻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1、老指望內容驚天動地,不如問問自己廣告撒在哪里

至少,在部分營銷人眼里,所謂的營銷,就是飆創意,但卻從來不敢正面回答自己的“被浪費的那一半廣告費”到底為何會被浪費。

殊不知做營銷和做產品一樣,都需要產品化思維,即堅持聚焦和長期持續投入。

有人說,營銷和品牌的本質就是創造“條件反射”。想想在生物學里,著名的巴甫洛夫關於狗的條件反射實驗中,要建立狗分泌唾液和鈴聲之間的條件反射,其中一個必備條件就是多次讓狗把唾液分泌和鈴聲結合在一起。腦白金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的傳播之所以至今還是營銷界的教科案例,就是在執行這次傳播時,足夠聚焦(送禮)、足夠持續。只有這樣的傳播才能形成滾雪球的效應。

2、場景不對,其他別扯

有人說這次百雀羚的轉化低是因為設置了太多流程,阻礙了用戶順利下單。實際上,根本的錯是在移動端、碎片化的場景中錯誤地使用了多重障礙。

現實中,傳統大眾傳播多以占領空間為主,找個熱鬧的場就在人群中找目標消費者,不斷篩選,典型的就是地推掃碼下載APP,傳統的戶外廣告也是;而精眾傳播則需要以場景制造和重構關系為主,這場景一是物理屬性,進入有條件有標準有門檻,自己通過標準區隔和篩選用戶;二是心理屬性,有文化和價值觀認同,也有群體粘性甚至忠誠度。

想想每年的雙11的玩法為什麽不一樣,對移動端的重視程度更不一樣,其原因之一就是人們越來越習慣於移動購物場景,所以天貓每年都針對手機端更新新玩法,讓用戶下單“簡單有趣可依賴”。

這次負責百雀羚傳播的是“局部氣候調查局”公號團隊,這個團隊文章的特點就是適配手機屏幕的長圖,他們算是把手機屏這個場景理解的足夠深透,結果也就成就了多個10w+。

如今這是一場從“註意力”到“影響力”的轉向,需要企業傳播對場景加以區分。

在國家廣告研究院《2016-2017中國精眾營銷發展報告》中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精眾人群擁有健身習慣,每周平均健身超過3次,擁有一張或以上健身會員卡。這群愛健身的精眾人群平均個人月收入19071元、平均家庭月收入為32136元,遠遠高於普通大眾。而且他們多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期待,也足夠正能量。

響鈴認為,健身會所不僅能捕捉到這些優質人群,同時還是一個極好的傳播場景,為何?

因為按照統計數據,健身會員平均每次健身超過90分鐘,這保證了充足的觸媒頻次與觸媒時間,更加有利於廣告內容的記憶與持續影響。而且這個健身會所場景中,環境安靜、用戶遠離手機、心情愉悅,可屏蔽其他多余信息的幹擾,這個重複接觸封閉空間,有人統計過這個場景中廣告到達率達 96.2%,廣告回憶率達90.7%。

事實上,無論是Jeep、奧迪、寶馬、雷克薩斯等汽車品牌,還是華為、聯想、戴爾等智能電子產品,甚至是蒙牛優益C、達能碧遊、脈動等飲料品牌都在紛紛嘗試健身會所的廣告投放,而且在場景上的布置也直接利用了會所現有設施,做到“共情”。

以蒙牛優益C茶活新品推廣為例,他們在場景的融合性上有幾大亮點,首先借勢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在線下健身會所這一場景中圍繞電影布置場地,並展示新品充分發揮了場景化營銷的優點。

其次,通過主題裝扮,電影主題女郎高顏值吸睛,強化了運動元素,也能較好傳達蒙牛優益C的產品功能點。

再次,利用3項闖關遊戲,贏得英雄,披風、上衣、下裝等全套裝備,變身超級英雄,深度參與產生深度記憶,把遊戲、運動、產品利益點實現了串聯。

最終,實現了線上線下雙豐收的傳播效果。首先,線下廣告覆蓋人次達2000多萬,第三方調研顯示整體廣告到達率85%, 其中的91.2%對活茶新品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認知。其次,互動活動所帶來的線上微信、微博圈粉以及參與活動後的購買傾向高達94.8%。

現實三:別惦記著線下活動、線上營銷,傳播從來就是一盤棋

1、被分割的傳播註定是一盤死棋

如果現在還有營銷人說要線上線下分開,線下只搞促銷,線上只做傳播。那就真把營銷等同於賣貨了,也只有直接對銷售負責的銷售商務團隊才這麽幹。線上線下從來都是一個擔任“引爆點”,一個擔當“喇叭口”,一個負責做,一個負責擴散。

用具體的案例說,網易雲音樂的刷屏,正是用走心樂評專列,從線下席卷線上,讓“謝謝你陪我校服到禮服”、“十年前你說生如夏花般絢爛,十年後你說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這樣的見者流淚聞者戳心的句子從地跌的墻壁上流淌到你我的朋友圈,也才成就了網易雲音樂。

2、立體營銷從來都是基礎課

再說回到精眾傳播,他強調的是傳播的精致化、景致化、人格化和融合化,即打通所有傳播場景,實現立體營銷,例如,在與活躍科技的合作中,路虎攬勝極光就為精眾健身渠道定制了廣告創意,分別在跑步機、器械區、瑜伽區和遊泳池等場景做投放。而且針對於線下的投放,線上再做二次話題傳播擴散,並且在人群上也形成示範者—口碑傳播者—購買者—再次口碑傳播者的環式立體擴散。

精眾人群更加關註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體驗,一次成功的營銷需要完成四個過程:告知TA—影響TA—引導TA—服務TA,事實上在這過程中線下場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健身會所就是能為廣告主實現認知-興趣-好感-擴散的傳播閉環平臺。

現實四:沒有互動,就別談用戶管理

這個是陳舊的辯題,響鈴卻還是想說說。

1、轉發、點贊可不是互動的全部,調動大眾情緒才是

首先,確實得承認,轉發、分享、點贊、評論都是我們常說的互動動作,但這些動作都是互動的結果,對,是結果,而不是全部 ,不要把強加當做自願,不要把強制推送當做主動轉發,也不要把經濟誘導、道德綁架(比如那句“不轉就不是中國人”)當做良性互動。

其次,我們看幾乎所有的刷屏式傳播都是成功地調動了社會大眾情緒。

“4小時逃離北上廣”是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叩問,網易雲音樂的杭州地鐵廣告是對小清新生活的追逐,就連百雀羚的1931廣告也是讓營銷人看到後,“哇,太牛逼了,這個我怎麽能不知道”,於是第一時間轉發。還有當年的陳歐體、凡客體,他們無不是把公眾某一種情緒拉起來盡情挑逗。

另外我們也能看到幾乎每一個汽車品牌和運動品牌都在打情感牌,都在宣揚一種精神或是品質,都希望通過情緒去打動人。

2、你該要的不是用戶的錢,而是用戶的心

我們營銷人做傳播時,經常執著於數據、技術和精準,這直接的表現就在錢上。但實際上,營銷的基礎還是要先講一個好故事,數據和精準不是目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正如最終打動人們的總是飽含情感的歌曲,而不是諸如音階之類的枯燥理論一樣。

現實中看,無論是寶馬還是百雀羚,他們都在強調消費者參與和消費者互動。舉例來說,

百雀羚有一個叫“萬萬沒想到”的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就是收集從客服那里搜集並篩選用戶願望並進行滿足。比如,某個百雀羚的消費者即將結婚,這個部門就會寄去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有寓意的禮物。 這些被“萬萬沒想到”部門滿足過的消費者,就像丟進水面的小石子一樣,在激起漣漪後不斷輻射沖擊,幫助品牌進行主動傳播。

類似的,在寶馬“BMW西區成都雙遺馬拉松”項目中,為表達了對“成都雙遺馬拉松”的肯定,凸顯BMW的人文精神,活躍提議以“跑出屬於你的奇跡”為主題,通過在健身會所為BMW招募跑者並完成馬拉松跑團招募。在健身器材周邊設置各類道具,開展各類活動引發健身用戶對馬拉松、健康運動、寶馬人文精神的情感聯想,而“跑出奇跡”的吶喊也點燃了健身人群的激情,引發情感共鳴。

所以當下,營銷需要告別粗暴式營銷、強化情感共振。裸價風暴、超低絕殺、吆喝叫喊式的、強制性的、無底線傳銷式的粗暴式營銷變得毫無殺傷力,強調大規模覆蓋、鋪天蓋地、人海戰術、事件炒作、非科學化的宗教式營銷也毫無意義,“爆發式”及“井噴”式增長也不太可能,深入的、精致的、沈浸式的傳播反而有效。

當然,情感是一種易逝品。這里我們需要警惕“睡眠者效應”。

通常情況下,營銷人都是通過文案、圖片或者視頻,講述一個故事或者陳述一個觀點,來引發用戶共鳴,進而激發用戶主動傳播或直接產生購買行為,即情感喚起,內容營銷。

但人的行為可分為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而情感喚起由於時間很短,所以一般只對人的短期行為湊效,而對長期行為無效,這就是“睡眠者效應”。

比如貪睡的人時常會這樣,某晚,看到了一段勵誌視頻,備受鼓舞,決定為夢想早起,結果第二天,其依舊起不來。

勵誌視頻帶來的“熱血”(情感喚起)只帶來短時的沖動(決定以後要早起),但到了第二天,熱血冷卻,“為夢想而奮鬥”的長期目標輸給了床鋪的封印。

那如何讓貪睡的人早起呢?

來個女神,說“明天早上7點,我們一起晨練吧!”

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健身會所,百貨商超等活動現場,會有個美女模特或臨促來“提醒”你,馬上行動。健身會所墻壁上掛的那些健碩的肌肉男照片也是,如果再有個美女陪練,轉化就更加不一樣。

德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說“越是容易激動的年代,時尚的變化越迅速”,營銷傳播就是在塑造新的時尚,我們需要一種跨接的精眾傳播,跨越用戶群體,跨越傳播方式,走進內心,註入情感,引發共鳴,讓我們的營銷不流於“套路”,真正的高手,套路往往在於無形。

企業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41

金科曲線入深圳,從百億到千億還差什麽

深圳,一座開發商戰圖上的堡壘,被金科(000656.SZ)悄悄撕開了一個口子。近年,恒大、碧桂園等外來房企也這樣闖進深圳。

4月中旬,金科在華南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戰略發布會,試圖在一個新市場建立起“金科”的招牌,並宣布已在深圳拿下兩個項目,2018年將重點拓展廣州、深圳、珠海、江門等10個城市,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布局。3月底,金科在華北也舉辦了同樣隆重的發布會。

銷售之前,品牌營銷先行,其背後,是金科布局擴圍、進軍全國的決心。截至2017年底,金科已進駐全國22個省(市),基本完成“八大城市群”的戰略布局。

在2017年賣出658億的金科,今年的目標是突破1000億元銷售金額,到2020年,規模達2000億元。

而2015年,金科的銷售金額僅為238億元、2016年為341億元。貨幣寬松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兩年,不少房企抓住機會突飛猛進。實際上,討論金科能否成功沖刺2000億,等同於討論金科能否在余下的3年延續2017年業績爆發的勢能。

金科暗收深圳兩舊改

2017年2月、5月,金科在深圳出資成立數家公司,並在此期間收購一些本地項目公司的股權,冠上金科之名,曲線進入深圳。這是外來房企進入新市場的常見方式。

按照此前金科公布的信息,金科在深圳拿下兩個項目,均位於深圳龍華,其中一個是代建,一個是舊改。

4月18日,金科在深圳舉辦的華南區域戰略發布會中,金科股份聯席總裁方明富介紹,金科已於2017年11月2日,拿下深圳龍華民治項目,規模約為9萬平方米。關於深圳在金科的項目,除此外,官方不願公開更多信息。

高亢是金科派駐到深圳區域的一把手,此前他曾擔任金科湖南和雲南公司的總經理,他擔任金科在深圳成立的數家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高亢告訴第一財經,“在深圳的兩個舊改項目中,本來有一個是代建的,但是現在調整了,金科成為了兩個項目的大股東了。”金科把此前代建的項目收入麾下。

高亢表示,目前金科還在做拆遷等前期工作,不便透露其他信息。在華南從事土地、項目投資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目前這兩個項目資料都在保密期。

金科在華南的野心當然不止深圳一個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承載了許多房企的希望,金科也不例外。

方明富表示,2018年,金科計劃加大華南地區投資開發力度,布局大灣區,計劃重點拓展廣州、深圳、福州、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珠海、江門等10個城市。

目前,金科在華南除了進入深圳外,已進入了廣州、佛山等城市。金科並無公布,期末華南區域能作出的業績貢獻量,但顯然,深圳兩個項目短期內無法入市。而金科在佛山的項目將成為其第一個在華南入市的項目。

2017年,金科還新進杭州、南京、南昌、福州、石家莊等城市,新項目土地總投資約460億元,同比增長約120%,共計獲取79宗土地,計容面積約124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3%。

根據金科年報,截至2017年底,公司已進駐全國22個省(市),開發項目主要分布在重慶、北京、成都、蘇州、南京、合肥、鄭州等主要一二線城市。而在2016年,金科進駐省(市)數據是14個。

金科已明確發展以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以廣深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

金科在2017年年報中稱,“八大城市群”戰略布局基本完成。

從百億到千億

金科在全國範圍內的廣布局來自於對規模的渴求。

根據金科此前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要在2017年至2020年三年間銷售規模力爭實現500億、800億、1100億、1500億,並在2020年力爭沖擊2000億。

不過日前,金科已宣布,2018年力爭實現銷售金額1000億元。顯然,金科的實際步伐要比原計劃快。

1998年5月,金科成立。2011年,曾經的ST東源,轉變成主營房地產業務的金科。金科借殼上市的這一年,銷售金額為145億元。一年新增的土地項目10個,那時地價尚低,一年的投資總額僅46億元,到年底總土儲面積為1280萬平方米。

2012年,金科全年實現銷售金額約175億元,同比增長20%。金科趁低吸納,通過招拍掛、收購等方式新增20個項目,土地款約92.6億元,同比增長101.3%,占當年銷售簽約金額約56%,至年底土儲面積約1840萬平方米,足夠公司維持3~5年的開發。

2013年,金科的銷售金額約225億元,同比增長29%,全年新增19個土地項目,土地總投資約94.3億元,至年底土儲面積約2700萬平方米。

2014年,金科提出升級轉型,布局新能源和產業地產,在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方面慢了下來,銷售金額約230億元,同比增長僅2%。在投資方面,幾乎無增長,新獲17個土地項目共19宗土地,土地價款共計102億元,同比增長8%,土地儲備回落至1750萬平方米。

到了2015年,金科的銷售金額為238億元,銷售同比增長僅4%,新增9宗地,土地儲備下探至1699萬平方米。

2016年,金科增速有所改善,全年實現銷售金額341億元,銷售同比增長43%,創下上市來的最高增幅,新獲取34宗土地,土地儲備上升至1846萬平方米。

由此可知,金科2014年、2015年規模增長停滯,2016年開始步伐加快,在2017年實現規模爆發。

只是金科求量的路上,毛利率表現得不夠理想。2012年~2017年,其房地產銷售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5.15%、25.17%、22.96%、27.37%、19.70%、20.51%。

金科的野心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渝派房企的代表,金科在立足重慶的基礎上,正走向全國,攻城略地。2018年,金科的銷售目標是突破千億,據金科2018年一季報,金科銷售金額達241億元,同比增長約142%。

如果金科能順利從百億房企進化成千億房企,便有了在2020年實現2000億銷售的底氣。

縱觀行業,如今行業排名靠前的房企,做大規模各有各法。萬科靠均勻布局和回款,碧桂園靠三四線城市和高周轉,恒大靠承接許家印的朋友圈項目,融創靠買買買,那金科靠什麽?

觀察金科自上市以來的規模增速、投資布局可知,公司規模的增長與其在土地市場的動作呈正相關關系。作為一個各方面優勢均不突出的普通房企,與資本市場相處、融資,再進行投資拿地,小心翼翼地作決策,抓住每一個窗口期,是金科實現階層上升的機會。

而金科在2014年才完成上市以來的首次資本市場融資,後又因實際控制人黃紅雲家族的減持惹來融創孫宏斌對金科股權的覬覦。金科這一路走來不算順風順水,映照了二線房企進階之難。

因為在土地市場上的進取和回款跟不上銷售,金科的現金流稍顯緊張。2017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84.85億元,同比下滑235.9%。好在,2018年一季度情況有所改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0.06億元,同比增加83.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