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待兔求魚的兩種心態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4.html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3月11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待兔求魚的兩種心態 (作者: Bittermelon)

今 天想講兩個成語故事,先講關於農夫的。話說宋代有一位農夫,某天在田裏辛勤耕作之際,忽然有一只兔子跑過,可是卻「盲中中」地撞在樹下死掉,農夫不廢吹灰 之力便拾起兔子,開心地回家做飯去。農夫食髓知味,心想與其要天天辛苦幹活,倒不如趁現在先「hea」一下,所以便放下田裏的粗活,每天坐在樹下,等待另 一只兔子的來臨,讓他再次撿個便宜做美饌。

聰明的讀者當然預料得到結果,這位農夫只有白白浪費大好光陰,到了秋天人家享受收成,自己卻恨怨難返。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守株待兔」,除了比喻不知變通外,也嘲諷不勞而獲的想法。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孟子的。話說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冀圖以武力征服其他國家,他的客卿孟子見狀,就勸他放棄使用武力,並改以仁慈之法。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用武力來征服天下,這就好像『緣木求魚』一樣,除了徒勞無功外,還可能對齊國造成禍害」。

孟子所講的緣木求魚,意思就是指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法用錯了,就算付出多少氣力,最後都沒有可能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兩個成語故事,筆者不厭其煩地拿出來,主要是在接觸到的會計從業員當中,特別是比較年輕的一羣,大多都抱着「守株待兔」或者「緣木求魚」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和路向。更可惜的是,他們並不意識到這是一個頗大的問題。

年輕人切忌守株待兔

已經不只一次聽到類似的言論,僱主給我1萬元,我就為他付出一萬元的勞力去工作,多一分的責任也休想我去承擔。更甚者是僱主給我一萬,我只為他付出八千元的勞力,而且還為了多出來的二千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賺了。

筆者既是別人的上司,也是老闆的下屬,所以也很明白兩者的心態和想法。做老闆的當然想付出小小收穫多多,做下屬的也不過但求能付出半斤的同時可以收回八両。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老闆需要找人為他們工作,所以都會以合理的報酬來吸引和挽留人才。

雖然現今的職場還不至於人浮於事,但競爭卻很大,要升遷受人賞識,要鶴立雞群突圍而出,自己就必先要有所作為。你是老闆,眼見下屬「踢一踢」才肯「郁一郁」,你也沒有信心委以重任吧?

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先付或多付出卻未必一定有收成,做法何其「蝕底」。這種想法實在太過眼淺,在工作上付出多了但收入未必成正比,看來是吃大虧,但晉升的機會可能隨之而來,對前途自然是有所脾益。

就算日後未能晉升,付出了的其實是一種磨練,眼界、經驗、能力都增長了,還須懼怕日後與別人競爭?如果只着眼於眼前這些所謂蝕底而甘願放棄機會,對老闆而言是沒有損失的,因為他們可以另找人選,但自己卻平白失去機會,最終損失是誰?

與呆坐的農夫剛好相反,一些年輕的會計從業員都很積極地讀書考試。已取得學位的很努力去修讀碩士、博士課程,手執會計師資格的又馬不停蹄地去考取各類專業資格,為的是讓自己的履歷亮麗一點,希望藉此為自己增值並增加晉升的機會。

不知道由何時開始,在會計行業中就有這個錯覺,以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是升職加薪的關鍵。其實,這兩點只是僱主用人時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大部分僱主不會單以學歷及專業資格來決定同事的升遷,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其工作能力、經驗、態度、合作性、溝通能力以及領導才能等等。

盲目進修何異緣木求魚

所以,盲目地去進修,就算是碩士、博士,如果進修的東西未能配合自己的需要,但又同時希望對職業發展有所幫助的話,這就正如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一樣,爬到樹上找魚去,氣力白費但卻不可能成功。

對會計這一行來說,學歷及專業資格只是入場券,建議年輕的會計朋友,當取得基本的資格後,先多着眼於工作上的學習及管理技能的段練,看清自己的事業前路後,再選修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學歷和專業資格也不遲。

「待兔」、「求魚」各走極端,兩者都不可取,可惜的是抱有這兩種想法的年輕會計從業員卻大有人在。筆者在初出道時就是走錯了路去求魚,結果浪費了不少時間和氣力。筆者不寄望所有人都認同我的想法,但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一小部分會計人有所啟發,則甚感欣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4

守株待兔 漁_夫

http://xueqiu.com/5774757064/36529831有人將我寫的《坐車難》的想法總結為坐車理論,過於抬舉,非常感謝,本身就是自己投資的小感悟。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也都知道坐車難,同時大家疑惑最多的是怎麼找到值得坐得車。或者說常常下車上車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這個車值得不值得坐。在股市裡車駛向何處讓大夥迷惑了雙眼,就直接天然地以為股市裡的車駛向股票漲的地方才是正確的方向,駛向股票跌的地方就是錯誤的方向,然後就在坐車的過程中,不斷猜想今天車開到哪裡了?明天會漲還是會跌,如果感覺會跌,那麼再下車吧;等感覺會漲然後再上車了,自然上車下車成為了其「理性」動作。而我採用的方式是守株待兔等上車。

       很多人沒有系統思考過車的方向,按我的經驗認為,車的最可靠方向就是價值。
可能有一段時間投資者因為其他事情吸引了其目光,但等特殊事件過去雨後,價值還是會發揮作用的。而對投資者來說的價值就是企業本身的價值與股價只差,也就是守株待兔的「株」。根據觀察,股市中的大部分企業,沒有像兔子那麼聰明,只來一隻撞死。相反的,大部分企業因為有大量投資者情緒性波動的變化,使得要嘛幾年,要嘛十幾年就來株一次,形形色色,各種各樣,輪番地,讓人應接不暇。

        當然企業到「株」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塞壬歌聲式的誘惑、妖魔鬼怪式的恐怖和電閃雷鳴式的天氣的影響,但大部分企業的股價會跌倒一個價格等於價值,甚至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時候,也就是對投資者開始有價值的時候。雖然有一小撮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一塵絕跡,一直在空中飄著,類似亞馬遜、通策醫療等股票。但沒關係,它們不來,大部分股票還是來到了「株」的地方,這些都是明確而可靠的方向。

      理解價值是車駛往的方向,就可以自然地理解技術分析、宏觀經濟判斷、成長式的前景分析就是各種塞壬歌聲式的誘惑、妖魔鬼怪式的恐怖和電閃雷鳴式的天氣(有興趣者可以看看《根深才能枝繁葉茂》這篇小文,http://xueqiu.com/5774757064/35376863)。這些因素往往是你變得異常樂觀或者異常悲觀的主要原因。

       但就是忘記了那一顆小小的「株」,它不起眼,靜悄悄地卑微地位於馬路邊的小角落。
如果幾個農夫一直在那裡等待,路人就會嘲笑他,好傻,在守株待兔。幾個農夫面面相覷,然後大部分覺得,路人是對的,起身也跟路人走了,最後在守株的農夫可能就只有一個,常常也只有一個,他孤獨地堅守著兔子們的到來,雖然現在那些兔子都跑得好遠,但他就堅信有一天會跑來撞在株上的。

        守株待兔就成為了農夫投資生活的核心內容,其知道要想上車,唯有等待。
在守株的過程中,農夫卻沒有睡覺,而是不斷地拿起資料去判斷各種車的價值,就成了家常便飯,當然其中也是充滿各種樂趣。各種各樣的車,有實用的、有外觀漂亮的、更有高檔的,但始終不忘看車的安全性。

       車的安全來源於兩個方面:一資產的可靠性,這一點格雷厄姆無疑是分析的當家鼻祖,其擅長分析各類企業的報表尤其是資產負債表,資產的可靠性會要求企業資產中對毒瘤性資產特別關注,會對固定資產之類價值打折再打折,會對金融負債型企業敬而遠之。二競爭優勢。當然競爭優勢有人把其叫成核心能力或護城河。競爭優勢的分析是充滿樂趣的領域,可以讓農夫忘記路人的指指點點,專注於判斷是否具有優勢。有些人不會區分成長與競爭優勢的關係,它們其實是相交但不重疊的兩個圈圈,而競爭優勢這個圈圈才與安全性真正相關。

        守株待兔的農夫可能會認為競爭優勢來源於企業的核心領導層,對領導者要求嚴苛,也對領導者寄語無限期望;可能會要求企業的管理狀況、看管理是否井井有條;可能會關注戰略;也可能會著眼分析商業模式,等等種種,各式各樣。但無論怎麼樣,看得車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什麼是好車了,正如賣油翁說的「無他,唯手熟爾」。如果不能很好判斷否具有競爭優勢,那說明你看的企業不夠多,100家不能明白看500家,500家不能明白看1000家,1000還是不明白,那就看每一家。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形成判斷標準。我很喜歡推薦人看書,可能跟我以前的工作相關,但我知道看有些書是很有助於提高自己分析企業的能力。

       「株」就像一盞燈,讓人知道可以前進的方向,讓人可以在股票下跌的時候鼓起勇氣,去買入股票。「株」也讓我不會去買一些股票,即使漲得跟花一樣,常常有些被一票否決。


      我就常常在股票發生不利的時候大喊可以買某某股票了,雖然大部分人不聽我的,但我還是覺得很有樂趣,因為常常結果證明我是對的好像在這個過程中我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在下跌,不利消息到處充斥,簡直糟糕透了,但那些人不知道,我就是在看那個株,在株旁邊我就無所畏懼,即使再下跌,對我來說也是好事。為什麼要怕呢?這是老天爺賜予我們的機會,不要害怕,會害怕說明你還不會找株,還不知道怎麼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式投資,本質上是一種低風險的投資,任何優秀的投資都應該是低風險的投資,低風險的投資是規避核心風險而去承擔看似很糟糕,實質上又不那麼恐怖的風險。也就是我常常說的真風險與假風險的問題

      在守株待兔的時候觀察車,堅持車的安全性,而不是在車行駛的時候去擔心車。就好像飛機起飛前檢查飛機,而不是坐上了採取擔心。會守株待兔了,才真會坐車,才不怕坐電梯,你敢嘗試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