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大潤發拼過家樂福 尹衍梁量販業稱王

2009-04-30  TNextMagazine





 

全球經濟陷入負成長,民生消費縮水,量販店跟著皮皮剉,包括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在內,今年第一季營收下滑三%到一○%,近日市場更盛傳,家樂福總公司將調整海外策略。

知情人士說:「家樂福去年在全球大舉擴張,但獲利成長趨緩,總裁換人後,預料新人會有新政,亞洲將以中國與印尼等市場為重心。」

展店 家樂福太沖

家樂福為世界第二大量販業,早在一九八七年與統一集團合作,不到十年便在台灣稱王;同時,家樂福也耕耘中國市場,拚上中國量販業第一大,表現不錯。

這幾年,台灣家樂福以搶攻市占率為主軸,迅速擴充,○六年併入特易購在台的八個點,去年下半年更一口氣開店十二家,總共六十家,比大潤發的二十六家、愛買的十五家,多出一到二倍。

「家樂福這種左打大潤發右打全聯社、為開店而開店的策略,遇上這波金融海嘯,挑戰更大。」市場人士分析,「去年家樂福新任總裁上任,針對公司營運有些新策略,應該有整頓動作。」

目前,潤泰集團已投資國內排名第二的大潤發,在「競業條款」的限制下,尹衍梁不可能出手搶市場;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近日親自為愛買站台沖買氣,自顧不暇。

統一集團目前仍持有台灣家樂福四成股權,統一企業表示,台灣家樂福去年仍有獲利,並未接獲家樂福調整策略通知,公司內部也未針對此事開會討論。

超越 大潤發上位

無論家樂福總公司如何盤算,量販二軍的中國大潤發今年將超越稱冠多年的家樂福,而台灣與中國二地大潤發背後最大股東尹衍梁,成了新出爐的量販業大王。

五 十九歲的尹衍梁,家族本業原與量販業無關,他的父親尹書田創辦潤泰紡織,尹衍梁接手紡織後,另創辦「潤泰創新」,踏入營建業,鑽研工法,擁有二百多項專 利,去年獲頒俄羅斯國家工程榮譽院士,還引來DISCOVERY頻道拍攝,預計六月首播。而營造是尹衍梁的興趣,也是引他入量販業的「貴人」。

西進 切入量販業

一九九六年,潤泰蓋了不少商場,究竟要開發商場或出租,尹衍梁找了五人小組研議,最後拍版切入量販業,成立「大潤發」。

當時,對尹衍梁來說,家樂福已切入十年的量販業,卻是潤泰的「全新事業」,他卻啓用「新人」潤泰紡織總經理黃明端從零開始,九七年還進軍大陸,大潤發可說是在台灣「土生土長」。

中國與台灣量販業歷史雷同,世界第一大沃爾瑪、第二大家樂福,早在八○年代就插旗,但都遇上瓶頸,另一家法商歐尚也不例外,因而想轉戰台灣。二○○一年間,歐尚轉而找上尹衍梁,雙方一拍即合。

歐 尚原本提議,雙邊持股各五成,尹衍梁不以為然,「吵架時,你聽我的,還是我聽你的?」最後協議,歐尚持有台灣大潤發六七%及經營權,潤泰則持股三三%;中 國部分則分二塊,潤泰及尹衍梁持有中國大潤發六七%,歐尚則是三三%,而歐尚在中國的自有品牌歐尚量販店,潤泰持有三三%。

拓點 開店不增資

有了資金挹注後,尹衍梁全力加碼中國大潤發。「外資量販店總經理多是老外,老外放假要打高爾夫球、渡假,Peter Hung(黃明端)為達成尹老闆設定的十年百店目標,周末假日不但巡店,還勤跑農村鄉鎮,下鄉開發新據點。」一位業者說。

去 年,中國大潤發共一百零二家,比第一大家樂福少了三十三家,但營收人民幣三百三十六億元(約新台幣一千六百多億元),只差人民幣三億元,就追上家樂福。以 三成增幅計算,中國大潤發今年營收將破人民幣四百億元,光是第一季營收人民幣一百一十五億元就已超過家樂福,成為第一大。

值得注意的是,外 界鮮少知道,中國大潤發股本只有一.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十七億元),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增資過,開店展業全用保留盈餘,每一股都是「原汁雞湯」,外資曾評 估,以每股市價約五十美元計,尹衍梁個人持股就高達二八%,換算即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可說是尹衍梁的金雞母。

為規劃下個十年的發展,尹衍 梁計畫今年在香港申請IPO(初次上市),順便母雞帶小雞,把在大陸積極擴展的超商C-STORE(喜士多)帶上來。而IPO前,他也論功行賞,「尹老闆 前年掏出個人口袋持股,給經理人以面額認購,光是配息分紅,當初投入的資金早就回收,光是去年分紅就分了投資金額的三成。」一位集團高層透露。

由於香港證交所認為,中國大潤發的另一大股東歐尚在大陸也經營量販店,涉及競業條款,因此潤泰及歐尚打算設立控股公司,現正洽談換股比例,再以控股公司上市。

 

關切 買回經營權

相對的,台灣大潤發這幾年較為保守。○二年,尹衍梁將經營權交給歐尚後,大潤發展店有限,過去五年只開了一家新店,目前為二十六家;期間,歐尚也找另一家法商佳喜樂一向聯合採購,但佳喜樂投資吉安愛買的另一大股東∣遠東徐旭東不同意。

尹衍梁雖不插手經營,但仍是台灣大潤發的大股東,對他一手打造、親自命名的大潤發,就近關切。例如去年春節期間,大潤發賣場被踢爆賣假海參,竟然是蒟蒻做的。當時人在八德路上潤泰總部大樓的尹衍梁,氣憤地要帶著幕僚到大潤發內湖總部「興師問罪」,把大潤發經理人嚇得半死。

去年九月間,又爆發毒奶粉事件,大潤發外籍總經理放假回國,對毒奶粉流入一事先是強硬否認,最後才招了,沒搶在第一時間道歉善後、做好危機處理,看得尹衍梁心急如焚。

事實上,前陣子大潤發要賣給遠東集團徐旭東的傳聞,也傳入尹衍梁的耳朵里,在中國量販業即將稱王的他十分關心。「尹老闆念茲在茲,若哪天大潤發回鍋潤泰,不會令人意外。」業界人士說。

尹衍梁小檔案

現職:潤泰集團總裁

生日:1950年8月16日

學歷:文化大學歷史系、政大企管博士

經歷:1975年接掌潤泰紡織等家族企業;1977年跨足營建業,設潤泰營建;1994年透過名下光華教育基金會,與北大共設光華管理學院;1996年跨足零售百貨業,創大潤發;2001年在中國設喜士多便利店,攻超商通路。

家庭:妻子王綺帆為潤泰全球董事長,育有2子女

事業:集團下有潤泰全球、潤泰創新2上市公司,另投資營建、流通量販(大潤發)、醫療教育(尹書田紀念醫院、書田泌尿科)等事業,2008年集團資產規模約500億元。

回應

就家樂福調整海外策略一事,家樂福罕見地以5張存證信函回應,指台灣家樂福去年仍獲利,股權未有變動,集團總部對台灣市場相當重視,新上任總裁從未對外宣稱亞洲地區未來經營策略將以中國、印尼等地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1

家乐福进退维谷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14/149537.html


一则消息在网络迅速走红——家乐福要撤离中国和巴西。9月底,该消息率先被法国媒体爆出,一时成为网络焦点。

10月11日,家乐福选择了主动辟谣。家乐福中国区新闻发言人陈波对本报记者否认了上述传闻:“集团不会出售中国业务;并将在中国一如既往地保持开店数量。”

然而,无风不起浪。

“如果你是零售商,你会觉得这很可笑;但如果你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则又是另外一个逻辑了。”对该则消息分析师们如此反应。

其中症结或在家乐福现任新大股东上。

2008年3月,家乐福原大股东哈雷家族宣布不再整体持股,这成全了私募基金公司Blue Capital,后者成为了家乐福的新当家。

与做零售起家的哈雷家族不同,Blue Capital对地产投资更感兴趣。自从2007年3月收购了家乐福9.1%的股权之后,Blue Capital向家乐福董事会施压,要求出售地产业务的消息就不断传出。

“ 家乐福要退出中国和巴西市场,这个消息是亦真亦假。现在Blue Capital当家,有这个想法不奇怪,但是遵照家乐福自己多年来的发展战略逻辑看,这不可能发生。”10月12日,Sanford C. Bernstein零售业分析师Christopher Hogbin对本报记者表示。

撤离中国?

撤离中国的说法始于法国《世界报》的报道。该消息援引匿名人士称家乐福大股东Blue Capital正在向董事会施压,要求出售包括中国和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业务。

对此,家乐福中国方面给予了清楚的否认。陈波表示,近年来,家乐福在中国一直保持每年20-25家的开店数,即使在深受金融危机威胁的2009年也不例外。今年年初,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为134家,目前为143家,按照计划,至年底该数量将增至165家。

“从集团半年报可以看出,在几个主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之际,中国是少数保持增长的市场,因此我们不可能放弃这个增长点,将其出售。”陈波表示,这也是集团总部管理层的态度。

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业资深人士也认为该说法缺乏可行性。该人士表示,假如家乐福真的要出售在华业务,有实力接手的只有沃尔玛。这意味着沃尔玛会独大中国市场,而这将会是相关监管层不愿看到的。

当前,沃尔玛和家乐福稳坐国内外资零售商的前三甲。去年,在国内零售业百强排名中,家乐福为第六,沃尔玛为第九。

“如果到最后家乐福真要出售新兴市场业务,等于是和零售业彻底告别。”Hogbin说。“对于现在的跨国零售商来说,新兴市场就是明天,就是未来。连明天都不要了,还指望什么?这是常识。”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跨国企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重视愈加明显,Tesco、沃尔玛、麦德龙等零售巨头均追加中国砝码,希望在这个避风港中占据一席之地。

基于这样的常识,家乐福全球总裁罗旭中(Lars Olofsson)此次破例发布澄清函就更加容易理解。

10月7日,在家乐福发往各个大区的澄清函中,罗旭中表示,家乐福向来不针对传言作出回应,但持续的谣言使他不得不破例一次。

在澄清函中,家乐福表示,家乐福没有出售新兴市场业务的计划,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巴西,是家乐福的中长期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在出任家乐福全球总裁之前,罗旭中在消费品零售业已经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

零售还是地产?

从当初出售地产板块的风声,到前任总裁Jose Luis Duran的离任,再到现在撤离新兴市场的传言,在家乐福这些似真似假的消息背后,是其新大股东与传统发展思路的博弈之争。

当初哈雷家族入主家乐福,把它带到了全球第二大零售商的位置,Hogbin表示。现在换Blue Capital做主,家乐福是继续做零售,还是变身为地产投资者的赚钱工具,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说到底,这一次的传言,以及以后的传言,就是新大老板和其他股东之间不同理念的博弈。”他说。

事实上,自从Blue Capital和家乐福搭上关系,有关家乐福的传言就没有断过,而且到最后,传言多数都变成了现实。

据 了解,Blue Capital是法国LVMH董事长伯纳德·阿尔诺(Bernard Arnault)与地产投资公司Colony为了收购家乐福股权而成立的一家私募基金公司。2007年3月,Blue Capital收购了家乐福9.1%的股权。而Colony的控制人实际上就是阿尔诺。

Blue Capital对家乐福的战略有异议是公开的秘密。Hogbin表示,这样的异议是不可避免的,从盯上家乐福开始,Blue Capital看中的就是家乐福的地产资产,这是它收购家乐福股权的主要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当时,家乐福的地产资产约价值330亿美元。之后,关于家乐福出售地产板块的消息便流传开来。到2007年8月,家乐福正式宣布会出售部分地产业务。

与 此同时,Blue Capital在家乐福董事会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其持股比例从最初的9.1%逐步上升到10.7%、12.9%、13.55%。在哈雷家族退出家乐福的传 言成真之后,Blue Capital顺利地成为了最大股东,而这又让家乐福前任总裁Duran离任的消息成了现实。据了解,Duran在地产业务上的观点一直与Blue Capital不合。

这两年来的种种传言,更像是董事会纷争过程中漏出来的一点风声,Hogbin表示。随着Blue Capital一派的势力扩大,他们和家乐福传统战略之间的分歧也就越来越明显,在家乐福的众多股东里,愿意坚持零售路线的不在少数。至于这次撤离新兴市 场的传言,可以真可以假,或许最终的真假取决于哪一派是赢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1

隱形冠軍 打敗中國家樂福 穩坐兩岸量販店龍頭 大潤發搭上消費狂潮水漲船高

2010-05-10  今周刊





中國大潤發在二○○九年正式超越家樂福,成為中國第一大量販龍頭,若排進「兩岸三地上市通路五十強」排行榜,大潤發輕易打敗神州數碼,成為第五名的通路明 星企業。潤泰總裁尹衍樑表示,未來二十年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仍是中國,所有的人都應搭上這股浪潮。

撰文‧黃玉禎

尚未上市的中國大潤發去年營收再創新高,成為兩岸三地量販店的隱形冠軍,大潤發有多強?中國大潤發最大股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接受︽今周刊︾專訪指出,過 去五年來,台北的大潤發平均發票金額(總消費金額除以發票張數)從新台幣一千三百元掉到一千一百五十元,同期間,上海大潤發卻是從新台幣五百元攀升至七百 五十元,五年成長五○%,「這就是中國強勁的消費成長力道,未來只會再成長!」在被尹衍樑定位為「中國崛起元年」的二○○九年,潤泰集團旗下的中國大潤發 營收超過人民幣四百億元,獲利突破人民幣十億元大關,首度超越中國家樂福,坐上中國第一大量販賣場的龍頭寶座,如果排進「兩岸三地上市通路五十強」排行 榜,大潤發輕易打敗神州數碼,成為第六名的通路明星企業。

力拚展店

內需力量大,平均兩周開一家大潤發「內需市場的大小,和民眾所擁有的財富以及花錢意願有關。」尹衍樑分析,中國人民越來越有錢,年所得上萬美元可能有三到 四億人,「幾乎可以說,中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高所得!」隨著財富增加,現在中國內需市場的想像空間無限大,而大潤發也隨著這個趨勢成長,十年內展店 超過百家,如今平均每天都有三百萬名顧客走進大潤發。

過去是台灣製造業在中國開花結果的時代,隨著這一波中國市場的崛起,尹衍樑認為,接下來則是服務業登場的時刻,「台灣在這塊還有優勢。」當中國變成世界工 廠時,台商曾經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過現在,「要跟內需有關才能抓到機會。」而以往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消費力主要是在「吃」的部分,賣方便麵的康師傅和賣 米菓的中國旺旺,就是靠著內需市場加持,從沒沒無聞的台商,短時間內大爆發,成為市值破千億港元和七百多億港元的大企業。尹衍樑說,如今這股能量更擴張到 「食」以外的「衣、住、行」,現在大陸人消費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內需的力量很大,像家電下鄉,帶動多少產業發展?另外就是服務業,像是通路百貨這一 類。」大潤發緊緊抓準這股力量,過去十年來,全力展店,「阿端他們很拚的!」尹衍樑口中的「阿端」,就是大潤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明端,有著力拚成為中國 沃爾瑪決心的他曾經發下豪語:「大潤發要開的是超過一千家的店!」每天手上握的是一百五十億元的現金,「當然是趕快買地開店啊!」大潤發目前在全中國有一 百二十七家店,去年展店數超過二十五家,平均每兩周就要開一家大潤發,比便利商店拓點的速度還快。

年初市場曾經傳出消息,光是今年一、二月,大潤發的獲利已達人民幣六.五億元,和去年相比,大潤發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達到幾乎是去年半年的努力成果,這樣 的成果可說來自於尹衍樑對大潤發「每一個點都要賺錢」的要求,從他滿臉笑容和讚不絕口,可見得尹衍樑對大潤發的表現十分滿意。

帶來機會

各省都歡迎,配合政策帶動城市發展在「每一個點都要賺錢」的前提下,大潤發從選點上就開始審慎作業,「我們是一個錢當十個錢,這麼小心地在用,假如我像沃 爾瑪這樣有錢的話,我也到處亂開啊!」而過去「以鄉村包圍城市」的展店計畫已經開始進入豐收時期,隨著這些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力崛起,大潤發的平均單店年 營業額超過人民幣三.三億元,高於同業許多。反觀過去搶先獨占一線大城市市場的其他外商量販賣場,卻陷入了瓶頸,已經難以打入競爭激烈的二、三線城市。

除了是超級印鈔機之外,尹衍樑表示,大潤發現在還變成了觀光景點,當地官員接待外賓,都要帶外賓參觀大潤發,他自信地說,大潤發在中國是「政府喜歡、人民 歡迎」的企業,「一家店可以帶來一千兩百到一千四百個就業機會,還帶動城市發展、土地漲價,大家都鼓掌歡迎啊!」尹衍樑說,大潤發是民族主義的企業,「我 們配合政府做事情,東西短缺時不漲價,發生急難時,我們開倉賑災,都給你拿不要錢的,反正兩個禮拜就過了,困難過了客人又回來消費,給我們的回饋更多,看 遠一點嘛!」很明顯的,這當中當然不會只是「做善事」,還包含了許多更深一層的經營智慧。尹衍樑強調,企業家不要賺機會財,「機會財是不會長遠的,要賺的 是管理財、進步財。」

善用科技

電腦系統強,準確掌握各店經營績效進一步分析大潤發成功的原因,尹衍樑說,其實是贏在最強的電腦系統。整個潤泰集團不論是營建或紡織系統,都有超強的電腦 系統支持,尹衍樑自信地說:「我們是世界級的!」他接著說:「我們看待電腦,不是說你家裡有一個沙發所以我也要有,很多人買電腦系統是用來當裝潢的,我們 的電腦是當成競爭武器在用,非常重度依賴!」而電腦系統厲害之處就在於,可以即時且正確地掌握經營狀況與經營績效,快速做出品項等的調整。

透過電腦系統分析,尹衍樑對中國消費市場狀況也有第一手的觀察,他指出,從大潤發貨品的銷售狀況可以發現,中國南方如成都、福建、廣東等地的消費者,在生 活品質以及舒適性上,都要比北方人講究,「越往南方的人,飲料和菸酒消費越多,而北方人,比方說大連,就會花比較多錢在穿的上面。」就因為摸透了當地人的 消費習性,大潤發交出比同業更漂亮的成績單,尹衍樑說,同一地區,家樂福的營收是大潤發的七成,沃爾瑪(Wal-Mart)更只有五成,「若兩店之間距離 只有兩公里,那遭遇又不一樣了,沃爾瑪的營收是大潤發的五分之一,甚至在蘇州、昆山等地,沃爾瑪的營業額幾乎是大潤發的十分之一以下!」大潤發因為抓準了 中國市場的趨勢與商機,如今成了中國的量販店龍頭。若翻開全球的富豪名單瀏覽,會發現經營通路事業的家族或個人經常是榜上有名。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時,造 就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不難想像,當中國成為世界市場時,也許再過幾年,台灣的首富可能會是尹衍樑。

面對中國的世界市場,尹衍樑說,現在台灣還有的機會是品牌和通路,「這是最好的東西,也是最大的機會!」他鼓勵年輕人一定要去中國發展,「我要是年輕人一 定去!你要服務兩千三百萬人,還是十三億人?」尹衍樑覺得中國現在的成長和發展,就如同漲潮一般,只要不是太差的,跟著做就可以跟著漲,台灣最多的就是中 小企業,融入有競爭氣息的中國大陸社會以後,比較容易有爭出頭的機會,「現在人民幣幾乎成為『準亞元』,而美國已經垮了,全世界人才、錢財都將往這裡流 入,我想,未來二十年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速的,還會是中國!」

尹衍樑

出生:1950年

現職:潤泰集團總裁

學歷:政治大學氣管博士

台灣大學商學碩士

中國大潤發

成立:1997年 資本額:1.11億美元

主要業務:零售通路銷售

股東結構:潤泰集團持股67%法國歐尚集團(Auchan)持股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80

家乐福的病痛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2742.html

货品不便宜:家乐福店内的商品并不便宜,比如某些水果的价格,要比竞争对手高了30%~40%。

●促销员多:一般一家卖场内约500位工作人员,其中促销员占比20%~30%,而在家乐福,这个比例则高达50%。

●进场费高:虽然大多卖场也都设有一些进场费,但家乐福是项目最多且价码最高的。

●不持有物业:从长远来看,租金的涨幅是巨大的,只有自己持有物业才能真正节省成本,而且做到物业保值和增值。

随着数月前西安小寨店的关闭,家乐福出售日本门店、撤离俄罗斯市场、关闭比利时门店的全球收缩之势似乎延续到亚洲,随即,家乐福又启动了其麾下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61家家乐福门店的出售计划。

这其中有些门店确实存在亏损情况,但也有些还宣称盈利的店也被关闭,究竟是什么导致家乐福在全球频频缩水?

有人将疑问的矛头指向了家乐福的大股东,不过,现实情况来看,似乎不是简单的大股东资本运作策略能解释得通的。

盈利怪圈

站在法国街头的家乐福门店内,沈全(化名)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家法国国内第一大的零售企业有何优势;相反,当沈全走向附近的法国第二大零售公司欧尚卖场时,其却认为感受到了欧尚的核心实力。

“我看一家卖场是否有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轻信品牌或连锁规模,而是看店内的商品价格、人员架构、货品设置等。”经营并自主创办卖场多年的沈全坦言, 从资产规模来说,家乐福确实超过欧尚,但家乐福店内的商品并不便宜,比如某些水果的价格,要比竞争对手高了30%~40%。高价对于走平价路线的卖场业者 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除了高价,家乐福的店内人员设置也与众不同。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一般一家卖场内约500位工作人员,其中促销员占比20%~30%,而在家乐福,这个比例则高达50%。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细节折射出家乐福的盈利特点——主要依靠渠道收费和节省成本。

众多供应商反映,家乐福在全球不少市场都采取“收费为王”的策略,虽然大多卖场也都设有一些进场费,但家乐福是项目最多且价码最高的。有曾担任家乐福管理层的人员透露,从盈利结构来看,家乐福单店收益中有相当比例来自收费。

根据部分供应商透露,在这种收费模式下,家乐福不采用沃尔玛式的低价进货、低价销售策略,而是不压低进价,只要求高收费。“每提高几个点的收费,我 们的毛利就骤降,毕竟是做小生意,哪经得起高收费?可不缴费就会面临被撤架退出卖场的危险,因而只能提高报价,而家乐福只要收费即可,他们会随着我们报价 的提高而提高售价。所以我们自己知道,一些货品在家乐福内售价不低,只是他们用一部分低进价商品的强势促销掩盖了高价货品的差价感。”一位休闲食品的供应 商坦言。

其次,家乐福不少门店的人员架构在业内也较为少见,即大量使用促销员。“因为促销员的薪水由供应商支付,与卖场无关。不过他们都需要帮助搬货、理货,好比卖场使用了零成本劳动力,因此家乐福使用50%高比例的促销员,以节省成本。”曾任家乐福某店店长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高度依赖收费和节省人员成本的盈利方式让家乐福陷入一个怪圈,即其只能到相对不成熟市场发展,日本、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属于供应商实力强且人工成本较高市场,不仅很难从供应商处获得高额进场费,还要支出不低的人力和其他成本。

曾经深度研究日本市场的沈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日本零售市场还有个特色,即供应链极长且稳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货物要进入卖场,必须要经过 几个中间商环节,这几个供应商可能几十年内都是这样操作,谁也不允许被跳开,根本没有厂商直供可言。由于每个中间商都需利润加价且不可替换,因此造成家乐 福在日本毫无价格和收费优势可言。

于是,家乐福在全球很多发达零售市场都很难维持其收费式盈利,再加上规模未达一定程度时各项成本颇高,大股东自然更倾向于做关店或出售这类止损式运作。

模式隐痛

假如说比利时关店,撤出俄罗斯、日本市场等是止损行为,那么号称盈利的东南亚几十家门店被估价出售貌似有些不可理解。

“很多人觉得这是家乐福大股东更换后频繁进行资本运作所致,这或许是一方面,但根本性上是家乐福模式有个重大隐患——基本不持有物业,全线租 赁。”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主任宋方指出,租赁除了使家乐福的众多门店存在到期后续约的问题之外,还有高成本模式隐患。

“一个卖场的开办成本可以是数千万计的,我还记得数年前我们和家乐福以及大润发争夺一个二线城市的物业,最后大润发以大幅优势完胜,成为最后的赢家。原因很简单,大润发是最愿意砸钱的。”沈全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沈全看来,家乐福是完全看财务数字的典型外资零售企业,因而过高的开办成本是家乐福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家乐福会更加倾向于租赁,因为买下物业的初 期成本很高,租赁模式初期成本会比较便宜,然而从长远来看,租金的涨幅是巨大的,只有自己持有物业才能真正节省成本,而且做到物业保值和增值。

根据同业人士介绍,租金的每年递增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比如地下一层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价格从数年前的0.6元涨到了2.6元,涨幅超过400%。然 而以经营日用品为主的大卖场利润并不高,商品价格涨幅远不如租金涨幅来得大。所以从长远来计算,购买物业其实比租赁划算,且稳定性和增值性更强。

“我之所以认为欧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优于家乐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店模式,购买物业的卖场企业尽管在一段时期内可能门店数量落后于对手,但长期增值空间很大。欧尚、麦德龙等同业都倾向于购买物业,比如麦德龙在华几乎全部都是自己持有物业。”沈全说。

目前家乐福在华100多家门店基本都是租赁模式,其在海外市场也大多采取租赁模式,随着租金水涨船高,给家乐福长期盈利造成压力。

业界认为,在中国市场,由于家乐福还具有不小的规模,所以可以摊薄其他成本来平衡,而在规模不算太大的东南亚或其他海外市场则很难长期以这种方式解 决该问题。所以即便目前还不至于亏损,但租金涨幅过高则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明显影响利润,一旦大股东发现家乐福在该地区的长期“追加投资”过高,则会选择 “适可而止”地发展,比如关店撤离,或者出售门店以回笼资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71

“断货门”波及沃尔玛?康师傅称家乐福要高返点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6/2131894.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家乐福和康师傅之间的“断货”事件,因康师傅态度的突然强硬,大有升级的态势。
昨日(12月15日),康师傅方面首次曝出此次事件深层次原因是家乐福强势要求提高销售返还幅度。而家乐福方面则回应称,不会就此大打口水仗,并继续双方的谈判。
与此同时,康师傅还被曝出在福州当地沃尔玛也出现断货现象。不过,康师傅和沃尔玛方面随后都表示这与家乐福的断货事件情况不同。
“断货”波及沃尔玛?
昨日,福州市当地媒体报道称,福州家乐福部分康师傅袋装面出现缺货的同时,当地沃尔玛和好又多的康师傅袋面也近全面断货,且两家超市的袋面断货已经有几个星期的时间。
对于福州出现的缺货现象,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经理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福州地区商场方便面的需求量较大,超出预期的供应量,我们正在与供应商协商,尽快供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同时强调,福州的情况仅是个例,全国范围内尚未出现类似情况。
不过,这一说法却和康师傅方面的回答有着一定的差异。
康师傅华南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福州沃尔玛和好又多超市出现的情况与家乐福的情况完全不同。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福州的沃尔玛和好又多是同一采购系统,这两家超市暂时断货是因为前段时间超市扣款出错,如不理清,后面的货款可能会变混乱。
康师傅华南区该负责人同时透露,目前双方已基本理清货款,估计很快康师傅袋面就会重新在福州沃尔玛和好又多超市销售。
康师傅:家乐福停止采购
就当外界纷纷猜测康师傅在家乐福断货原因时,康师傅方面一改此前的态度。
昨日,康师傅方面对这次在家乐福出现的情况发布了一份声明,其中首先就强调此次的事件与产品涨价并无关联,“而是源于双方因商业往来的交易条件产生歧异所致”。
康师傅表示,断货是因“通路端片面暂停采购我司部分产品,并非我司主动断货”。据康师傅方面透露,家乐福“不合理强势要求提高销售返还幅度;再加上受限于成本压力,我司无法以原条件继续供应袋面产品,通路商遂暂停采购我司产品,并消极对应我司提出之协商邀请。”
对于康师傅的声明,家乐福方面表示并不希望演变为一场口水仗。家乐福中国公关总监陈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双方还正在谈判阶段。
“家乐福的陈列费算是比较贵的。”一家大型超市的供应商表示,“超市的陈列费、专柜出租费用才是赚钱的大头。据他介绍,供应商在一个超市的陈列费用,足可以支撑起七成以上的水电费和铺租费用。同时,诸如可口可乐这样的行业内巨头,被要求支付的陈列费往往是最高。
该供应商同时透露,超市有20%的商品是亏本销售的,但凭此积攒的人气可以抬升租柜价格。
谁将从中获利?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零售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某一供应商出现问题,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则是有利的。
她指出,部分企业有可能答应渠道商的一些条件,甚至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条件来夺得渠道优势。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这也将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康师傅控股在今年3月底曾经对外宣称根据市调公司ACNielsen的资料,去年底该公司于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市占率已达54.6%的历史新高,同时还预计今年年底的市场份额将提升到60%。
此后没多久,国内多家方便面企业纷纷表示,康师傅涉嫌垄断国内的方便面市场,同时涉嫌利用旗下“福满多”品牌搞低价竞争。不过,当时康师傅方面都一一给予否认。
对于此次康师傅在销售渠道上的失利,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多保持沉默。统一新闻发言人杨寿正就旗下方便面新一轮渠道合同一事表示,“目前我们都按正常的程序在走。有些渠道是谈过了,还是维持正常的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4

康师傅方便面“断供”家乐福 涨价仅是导火索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46.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联华超市和卡夫食品之间的“下架门”事件尚未尘埃落定,近日又有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出现了类似情况。
昨日 (12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或因为相关协议未能谈妥,目前康师傅部分方便面产品暂时从家乐福全国门店下架。
短时间内供货商和渠道商爆发两起类似情况,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双方矛盾正被进一步激化,随着成本压力的增大,类似事件还可能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沟通不顺。
康师傅方便面“断粮”
“这几天货架上没有康师傅的方便面了。”昨日,上海家乐福超市中山公园店一位负责在方便面柜台码货的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什么时候能买到也很难说。”
多方消息显示,康师傅的面品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的家乐福超市出现了。
10月底,康师傅方面对外发布公告称,由于成本压力,将从11月1日起将旗下主力产品袋装方便面涨价10%。记者了解到,在康师傅宣布了涨价消息之后不久,家乐福方面就收到了该涨价通知。
家乐福中国总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目前通涨的背景下,家乐福考虑到稳定物价,暂未同意其调价。因此,出现断货现象。”
在资深零供关系研究者黄静看来,“家乐福和康师傅这样的事情发生,是经营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就原因而言,并不是价格所导致的,她认为,而因为康师傅在涨价事宜上与家乐福沟通不良所导致。
康师傅方面对于此事件的回应或许从另一方面说明涨价并不是深层原因。康师傅方面向记者表示:“我们相信此次争议应与我公司产品调整无关;由于此次事件内容涉及两家厂商的协议,基于商业惯例,请谅解我公司不便片面评论。”
目前,双方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协商,至于康师傅方便面何时能够在家乐福上架,家乐福方面未予表态。
家乐福和康师傅之间发生的事情并非个案。早在上个月,超市巨头联华因为扣点的原因,全面封杀卡夫旗下包括奥利奥、达能、太平苏打等饼干产品。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强势零售商和强势供应商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断货或非价格所致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康师傅产品下架事件,涨价只是一个导火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沟通障碍导致的供应商与零售商矛盾外化。
“此前都是一些中小型、弱势的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产生矛盾。”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摆在供应商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种成本的上升,多年积累的矛盾可能因涨价而集中爆发。”
“一直以来,零售商最大的收入是来自营业外收入,比如进场费、促销费等。”在黎雪荣看来,目前零售商不断开新店,相关费用的收取将加重供应商的负担。 “很多中小型的供应商可能会退出从而自建渠道;大的供应商可能会进行一些产品的升级,新的高端产品出现的可能性将增多。”一旦在价格上谈不拢,涨价这一行 为将成为引发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目前各种原材料的涨价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业内人士看来,康师傅方便面的调价还不算过分。以食用油为例,不少品牌的食用油也经历了多轮较大浮动的价格上涨,并未出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大规模的矛盾。
“我认为在观念和沟通问题上出了问题。”在有多年零售采购经验的黄静看来,家乐福此前对于供应商要求涨价的提案肯定作好了充分准备,“双方所要考虑的仅仅是对价格等细节问题。”
在谈判细节方面,黄静认为,供应商普遍会先入为主,认为零售商处于强势,不太可能同意自己的涨价需求。与此同时,大多数供应商在涨价问题上会忽略“换位思考”,并且为了涨价而涨价。
“如果仅仅告知对方要涨价,零售商当然不会乐意。此时,供应商必须告知零售商,产品提价不会影响零售商的利润空间,同时要让零售商清楚,涨价之后这些产品还能通过促销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黄静指出,如此一来便消除了零售商的顾虑,也会更容易接受涨价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1

通胀力压脆弱供应链:家乐福大战康师傅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4/1NMDAwMDIxMDY1Nw.html

家乐福和康师傅陷入纷争。

12月13日,家乐福(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向本报记者确认,家乐福确实存在康师傅产品断货现象。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陈波称,“断货的原因是,日前接到康师傅的提价通知,家乐福考虑到在通胀背景下,应该稳定物价,暂时没有同意康师傅的提价要求引发的。”

到截稿时止,康师傅品牌所属的顶新国际集团还未有官方回复。

零售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家乐福和康师傅‘开战’,是通货膨胀背景下,在并不牢固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关系(供零关系)上,打开的一个缺口。两个公司的矛盾激化到停货地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胀给社会商品供应链带来的压力。”

强势对抗

家乐福卖场中,康师傅产品断货,源于康师傅上月做出的提价举动。

11月1日,康师傅旗下的“经典袋面系列”涨价,零售单价由每包2元人民币至2.2元,涨幅为10%。

作为商业价值链条上的联动企业,终端零售企业家乐福并未接受康师傅的涨价要求。陈波证实,“家乐福确实于日前接到了康师傅提出的涨价要求,但是,在目前通涨的背景之下,家乐福考虑到稳定物价,暂未同意其调价。”

但有消息指康师傅方面称,如果选择接受家乐福的不涨价,将势必出现康师傅方便面产品的价格在零售终端出现混乱,“这是康师傅不愿看到的”。

近年来,康师傅方便面品牌一直占据着国内该市场50%的份额。其中,在中高端产品上,康师傅在容器面、高价袋面、中价袋面的市场份额近70%,拥有强大的单一品类商品的话语权。

家乐福多年来一直领跑国内综超市场。根据中国连锁协会公布的百强数据显示,2009年,家乐福国内销售额为366亿元,增幅8.2%,居大润发之后。

互不退让的局面,使得矛盾骤起。11月,从家乐福的河北门店开始,康师傅方便面产品的提价要求,被家乐福全国几乎所有门店拒绝。截至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一月有余。

按照零售行业惯例,供应商在提价之后,零供双方会对事先已经谈妥的进货价格、合同返点(销售返点)、促销等细节重新以谈判的形式,确认利益切割。有消息称,家乐福甚至要终止与康师傅的2011年年度合同。

不过,事情正在走向调和。

陈波称,家乐福正在与康师傅积极协商,早日争取康师傅相关产品重新上架。

通胀压力

康师傅提价可能将带来新一轮方便面产品提价潮。

此前,众多方便面厂商纷纷采用了变相提价的做法。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表示,在过去数月中,主渠道中的方便面厂商,很多企业已经将单包容量从200克变为180克,通过这种减少包装等形式涨价。

这 种现象与此前行业集体涨价如出一辙。2007年,方便面行业经历了集体涨价。康师傅、统一等,纷纷涨价,最高幅度达4成。当时,涨价的背景是,原材料价格 上涨。当时,占方便面成本三成的面粉价格由均价2.04元/公斤,上涨到2.16元/公斤,由此影响到方便面成本增加了1.72%。

11月 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10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了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 格上涨1.6%。11月,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标一粉、特一粉全国均价环比数据分别上涨3.4%、2.9%。

康师傅做出提价10%的举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家乐福方便也坦陈,通胀大背景下,涨价是一个两难举措。

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切割价值链上归属厂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对于类似问题,此前,李燕川向本报记者坦陈,“很多(超市发的)供应商也在观望,部分的减少了一些敏感商品对超市的供货量,而超市与供应商的价格是联动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为消费者提供相对低价的商品。”

脆弱的供零关系

事实上,通胀使得本不牢固的供零关系更加脆弱。

北京供应商联盟代表姚文华称,今年通胀比较明显,超市供应商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供零关系又趋于紧张。供零关系紧张的局面,从今年8月开始,已经陆续出现。家乐福和康师傅打架,仅是众多他所获知的供零关系事件中的一例。

一位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的超市供应商称,零售终端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他以家乐福为例介绍称,他与家乐福的2009年合同扣点数(销售返点)为15%,2010年,该数据变为了21%。21%的合同扣点,是食品行业的最高额度,他预估2011年,该数据已经不会出现大的变动。

合同扣点之外,每家零售商的采购策略并不相同。家乐福会要求供应商给出比竞争对手相对低的价格,而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则会核算出,供应商的最低供货价,会以最低供货价进货。

该供应商认为,沃尔玛会给供应商一部分毛利空间,比家乐福逐年挤压,相对“人性化”。不过,他也表示,他代理的产品,沃尔玛的单店销售相对家乐福会低一些。

同时,该供应商认为,虽然2006年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出台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但是,供应商所交付给零售商的费用并未减少。他举例称,部分超市征收了进店条码费,而在开出的单据上,却显示为促销费。

该供应商表示,自已企业的利润被零售商挤压得并无多少空间。“2003年销售额在400万元,今年销售额是5000万元,最终净利润相差无几”。

针对上述情况,姚文华认为,“厂商、供应商、零售商三个价值链条上的个体中,最强势的是零售商,基于厂商对产品的出厂价有一定底线,所以,流通环节中收取各种费用、扣取返点的零售商,也应该反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7

家乐福“隐蔽用工”探秘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15/100217193.html

大型超市与劳务派遣公司串通起来规避法律、损害劳动者权益,此种用工制度在法律模糊地带行走自如,谁之罪?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兰方
单页阅读

要不是因怀孕而失去了在家乐福当促销员的工作,来自山东农村的35岁女工盛玉不会知道,自己看似明明白白的劳动关系,竟然如此难以认定。

    她们并非家乐福正式员工

纠纷始于2009年5月1日。当天下班时,家乐福北京方庄卖场分管日化销售的课长对怀孕六个月的盛玉说:“明天你不用再来了。”具体事宜,则会有“公司”来安排。

课长说的“公司”,是指威莱(广州)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威莱公司)。2007年8月31日,盛玉通过面试,成为威莱公司的销售员。2008年3月,她被该公司派往家乐福从事长期促销直至怀孕。

肚子虽日渐显形,不过盛玉觉得自己还能再干一个月。威莱公司却并不打算留用她。“家乐福不要你了,我们能把你安排到哪儿?”公司主管给出两个选择:要么打掉孩子,要么走人。同时,公司也答应:“等你生完孩子了再回公司来上班。”

但这不是盛玉想要的。她知道按法律规定孕妇不应被辞退,因此提出要求:要么享受产假及生育保险待遇;要么辞工,由公司给予经济补偿。

漫长的维权历程从此伴随她宝宝的成长期。如今孩子已经一岁多,盛玉已不在乎官司能否胜诉,“只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销售女工的状况,让更多的姐妹不再遭受不公正待遇。”

“借来的”销售员

盛玉咨询了懂法律的家人,满以为只要向劳动部门投诉就能获支持,没想到在劳动关系认定上“卡了壳”。

投诉时她才发现,需要对她负责的单位,既不是威莱公司,也不是家乐福,而是远在广州的一家名为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下称南方人才)的劳务派遣公司。

在南方人才看来,这只是一场“莫须有”的纠纷。尽管家乐福和威莱公司不再使用盛玉,但南方人才并没有因怀孕而辞退盛玉,倒是盛玉自己离开了工作岗位,属于主动离职,既不用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也不需支付其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盛玉对此极为困惑。实际上,像她这样身份的工人不在少数。家乐福卖场的各个货架前,人们都能看到穿着蓝色背心、佩带家乐福员工胸牌的销售员。尽管他们接受家乐福统一管理、售卖其卖场内的商品,但身份和盛玉一样,并非家乐福正式员工。

在家乐福这样的大型卖场工作的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主要分布在管理和收银等岗位,其它在卖场促销商品的销售人员,则是由各供应商向卖场派驻,一般分作“长促”和“短促”。

“我们的地位是最低的,家乐福最普通员工都可以对我们呼来喝去。”盛玉介绍,销售员数量庞大,以她所工作的部门为例,3个家乐福的员工要管理70多位销售员。

不过,销售员们的工作不仅仅限于销售自家产品,还包括上货、理货、打标签、打扫卫生等工作。供应商每派驻一位销售员,要向家乐福缴纳1000元的保证金,300元的培训管理费,以及胸卡、工卡工本费等诸多费用。

这种关系的形成,与国内的卖场通行的代销模式有关。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代销,即代理销售,相应的销售服务要零售商提供,其回报是销售佣金。然而,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下,超市卖场强势垄断物流渠道,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商,利润来源不仅仅是传统的代销佣金。一位长期与家乐福合作的供应商介绍,家乐福的利润有三个部分:一是15%-25%的加价率;二是按货款总额提成的供应商返点;此外,还有年节费、促销费、进场费等各种费用。

传统代销模式下由零售商承担的部分销售人工成本,则由供应商承担。曾对各大超市用工模式进行调研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下称致诚中心)律师白羽介绍,十年来,经零供双方的磨合与博弈,由供应商派驻销售员“代销”的模式已成行业规则。

供应商与家乐福签订《厂商促销员协议》,同时供应商还要出具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诸多证明,且由供应商担保风险。因而家乐福得以免费使用大量的销售员,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劳务派遣浮出水面

不过,承担用工成本的供应商,并未就此罢休,而是使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再一次转嫁风险。

    她们并非家乐福正式员工

2008年1月,已为威莱公司工作了四个月的盛玉,签署了第一份劳动合同,期限一年。用人单位一栏,并非威莱公司,而是南方人才。与此同时,南方人才再与威莱公司签订派遣用工协议,将盛玉派至威莱公司工作,工作地点为家乐福。

所谓的劳务派遣,即劳动力租赁,由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支付报酬,把劳动者派向其他用工单位,再由其向派遣机构支付一笔服务费用。

南方人才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采取劳务派遣有两大的好处,一是让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突破用工编制的限制,二是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降低管理成本。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险待遇,实际上等于也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它们支付的费用当中,包括这笔开支和劳务派遣公司的服务费。

不过,供应商们选择劳务派遣的原因不仅于此。《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辞退员工的约束更严,若是改为劳务派遣,则用人更加灵活,辞退成本更低,同时也可以避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例如,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劳动合同期满且非劳动者原因而不再续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若是劳务派遣,用人单位则可直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公司,而不用再支付任何费用。

不过,当劳动者被退回后,派遣公司同样要依法支付工资,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盛玉与南方人才的合同也约定,非因本人原因而被用工单位退回,南方人才可以另行安排工作任务,执行不低于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或安排待岗处理。南方人才告诉本刊记者,对于这部分的成本,劳务派遣公司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向用人单位收取。

但“另行安排工作任务”的处理,别有一番奥妙。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执行主任时福茂介绍,劳务派遣公司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变更工作地点。劳务派遣公司以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劳动者的方便为原则来调整他们的工作地点,导致一些劳动者无法服从安排而被迫辞职。对于这种“主动”离职,劳务派遣公司则可规避相应的解雇成本。

此外,时福茂还介绍,时下劳务派遣公司的设立条件简单,缺乏行业准入的审批和管理,良莠不齐,甚至出现“皮包公司”。“一旦有了纠纷,连人都找不到。遇到巨额赔偿就立马注销,最终受损的都是劳动者的权益。”

2009年6月,在公益律师的帮助下,盛玉将家乐福及南方人才诉至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随后的仲裁、一审程序中,仲裁庭和法院都认为家乐福公司仅为盛玉的实际工作地点,盛玉与家乐福之间并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与此同时,南方人才作为盛玉的雇主,应继续与盛玉履行劳动合同。

这一要求让她的代理律师白羽感到十分荒唐。“这家公司在合同中留下的电话和住所地都是虚假的,连一审法院也费尽周折才联系到该公司。一个连法院都找不到的公司,怎么履行对劳动者的义务?”

谁之过?

2010年底,接到一审判决的盛玉提起上诉,再次强调,家乐福与劳务派遣公司串通规避法律、损害劳动者权益,要求确认其与家乐福的劳动关系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她们并非家乐福正式员工

白羽强调,尽管与盛玉签署劳动合同的是南方人才,但销售女工对外代表家乐福形象,接受家乐福的统一管理,更为家乐福的利益而工作,真正的用人单位是家乐福。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满足“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等条件,即可确认劳动关系。

在白羽看来,案件的胜败,关系到更多销售女工的劳动权益,而盛玉这一年多来的维权经历,正揭开了国内超市中隐蔽用工模式的弊端。

致诚中心曾对家乐福等超市的用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超市工作的销售员,95%以上为女性,年龄在28岁-40岁,且农村户口占大多数。她们的劳务派遣公司并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或未完全缴纳,工人们常常没有加班费的长时间超时工作,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可以被随意解雇。

在家乐福工作的销售员分早晚班,一周一倒。晚班从下午3点到晚10点。但据女工反映,她们从未按时在10点下班,最早也是晚上12点。遇销售旺季,甚至要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点,且每周只休息一天。至于法定节假日通常是连续加班,带薪休年假则更是奢望。

盛玉曾经向公司反映过休假的问题。例如在春节,威莱公司下发通知,所有人都可以休息三天。但家乐福并不准假。盛玉向威莱公司提出加班工资,而威莱公司方面的理由很简单:“公司通知放假但你自己不休息,我们没法给加班工资”。

但无论是盛玉,还是她的同事们,都未想过要通过法律方式,讨要自己应有的权利。“现在工作不好找,得罪了家乐福,被列入‘黑名单’,再也进不了卖场。”盛玉告诉本刊记者,她有好几个姐妹因为怀孕而被解雇。“她们也觉得,肚子大着还在超市卖东西,很不好意思。公司让回家,便回家生孩子了。”在盛玉看来,正是息事宁人、逆来顺受造就了工人们当下的处境。

不过,上述用工制度在中国得以在法律的模糊地带行走自如,而在家乐福的“原产地”法国,数年前一起相似案件中,家乐福却被判有罪。

2002年1月,由警察、法官和劳动监察员共同组成的队伍,对法国佩皮尼昂(法国第二大城市)家乐福以及其他连锁超市的分店进行了一次检查。这次检查,使法官确信家乐福超市有商业犯罪行为:工人们虽然在超市中工作,却由供货商或劳动力中介机构来支付工资,这“隐蔽的劳动力租赁”行为是法国劳动法明令禁止的。

所谓的隐蔽雇佣关系,国际劳工组织曾有所界定,其目的在于限制或削弱法律所提供保护,逃避劳动法的管辖,逃避提供社会保障以及逃税。

家乐福的辩护律师声称,之所以采取此种用工方式,根源在于供应商,“他们想以更好的形象和更直接的方式在超市中与顾客见面”。

而法官认为,家乐福让一些员工从事其正式员工的工作,却由供应商来支付工资。这些“销售人员”不能享受集体合约的权利,也被排除在正式职工都能享有的社会福利之外。尽管他们被供应商以及其他分包商合法雇佣,公司还可以不用为这些员工支付税款以及各种社会保险费。家乐福因为没有向这些员工支付工资而非法获益。法庭宣判说:“法律不应该被规避”。

此起案件经法国多家媒体报道,曾轰动一时。最终,包括家乐福在内的超市、供应厂商以及劳动中介机构都被定罪并处以相应罚金。举报家乐福的工人Bruna Villegas最终获得了由家乐福支付的1.8万欧元的赔偿。她在家乐福工作了18年,曾经由32个不同的供应商和劳动力中介机构支付工资。

反观中国,大量类似纠纷中,家乐福很少被质疑,甚至有不少法律专家也认为,销售女工与超市之间根本不存在劳动关系。

她认为,企业应切实的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国家的司法更应在这场利益与正义的博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6

为什么是家乐福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977.html

随着零供矛盾愈演愈烈,家乐福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与康师傅争斗未完,随后与中粮、九三粮油传出谈判难题,零售巨头那么多,为什么是家乐福?

日前,一份针对近百家快速消费品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供应商的“2010供应商满意的零售商”调查报告显示,家乐福再次被供应商评为总体费用最高的卖场。

零供矛盾的核心是利益纠纷,“沃尔玛、物美、大润发都收钱,但没有一家像家乐福这么可狠。”在与家乐福的争斗中,康师傅一位负责谈判的工作人员称,让其气愤的关键并不是收费,而是对方没有标准、无节制的收费。

无节制的收费背后跟家乐福的商业模式有关,同沃尔玛等集中采购制度不同,此前家乐 福实行店长负责模式,店长手中拥有包括订货、定价、促销、商品采购 建议、人事等全方位的权责,门店有自己的采购小组,根据实际销售情况选择或淘汰商品,且可以根据周边竞争对手情况,随时调整产品价格,这样一来各店都有自 己的采购权。

供应商在跟大润发等超市的合作中,提成、进场费、条码费等费用都在合同中明文标出,一旦签订,进场后基本再无变动,而与家乐福不同,即便进场前签订合同,进场后还会以店庆费、促销费等等名目索取费用。

除了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更让供应商痛恨的是商业贿赂。采购权的分散极易滋生商业贿赂,如果不满足对方的需求,便会在销售中受到各种责难。不怕收钱,怕不按商业规则来办,零供关系中的“潜规则“让许多供应商非常受伤。

不给促销费或者不按促销标准陈列商品,就不让供应商促销,于是供应商不得不贿赂对方了事。而在采访中,一些供应商对此极其反感,“家乐福最黑。”上述康师傅人士直言,跟不同的采购人员谈判要付不同的费用,而一旦采购变动,还要重新谈判,重新付费。

供应商敢于叫板家乐福背后,或与家乐福行业地位下降也有关系。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 会的统计,2009年,来自台湾地区的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 超越家乐福的366亿元;门店数量被沃尔玛超过,家乐福失去外资零售企业的“双冠王”地位。因此,一些强势的供货商开始面临更多的选择权,在利润越来越薄 的情况下,开始拼死一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8

家乐福沃尔玛为何一到中国就"变坏"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6975.html

两大跨国零售巨头的商业地位与拙劣的“价签戏法”形成的鲜明对比,不仅大大“消费”了其社会信誉度,也足以颠覆人们对于两家传奇企业的公共道德想象。

根据多个地方消费者的举报,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连锁店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误导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发改委已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这些超市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两大跨国零售巨头的商业地位与拙劣的“价签戏法”形成的鲜明对比,不仅大大“消费”了其社会信誉度,也足以颠覆人们对于两家传奇企业的公共道德想象。

由此而生的疑问是:缺乏社会责任,轻视甚至戏弄消费者的企业,只能是要被市场唾弃的企业,两大商业巨头的发展史也表明,价格欺诈并非其成功范式的组成部分。那么,何以在中国敢于这样做?什么样的激励造成了现代版的“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方面,是曾经习以为常的商业环境培养了两大巨头不同于以往的经营套路。家乐福和沃尔玛都习惯了没有同等级竞争对手,都习惯了享受倾斜的政策照顾。 这两点足以让企业自大起来,并降低对消费者利益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迟迟不能确立又助长了两大巨头对于消费者的懈怠。在侵犯消费者权益成本 很低,个体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懈怠很容易发展为对于消费者的欺诈。

跨国商业巨头不惮于涉水欺诈的事实证明,在利益诉求面前,再成功的企业,其品牌效应和内在规范并非保证市场秩序良性运转的可靠屏障,维护消费者权益 必须依赖于外在监管的有效性。跨国巨头如此,本土企业也是如此。在家乐福和沃尔玛被行政监管纠错的同时,还需要追问:本土企业是否也处在类似的商业环境 中?是否也时常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发生?

消费者显在的弱势地位决定了类似的商业欺诈是大概率事件,这已无数次为经验常识所证明。此次家乐福、沃尔玛被处罚,无非是又一次揭开了行业坏规则的盖子。一个不利于消费者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坏规则的通行,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两大外来巨头被处罚,幸灾乐祸毫无意义,以之为戒改善消费环境才有价值。这不仅需要政府监管到位,还需要法律监管跟进。如此,消费者用脚投票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净化功能才能体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