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漲價歸公變「漲價歸私」 全民一年消失2900億稅收 誰背叛了孫中山?

2014-07-28  TWM  
 

 

孫中山先生有個理想,那就是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最終目標,是要讓土地稅收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

當國民黨從中國敗逃台灣,我們這座島於是成了這理念的實驗場域。

但這理想卻始終沒有實現。

甚至台灣的房地產實質稅率還低到只有國際的十分之一,究竟是誰背叛了孫中山呢?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楊政諭

國父遺教 名存實亡

以孫中山精神創立的《憲法》中,在第143條明定:「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但是,台灣土地增值稅課稅的基準,是由地方政府以「土地公告現值」決定。長久以來,這個假價格與市價差距越來越大,政府課不到稅,也讓「漲價歸公」變成「漲價歸私」。政府的稅基制度不彰,讓國父遺教成為空話。

「房地產實價課稅最快明年就會上路!」財政部長張盛和的一句話,引起產、官、學界一陣激辯。三十年來,政府不只一次嘗試實價課稅;三十年來,部長下台、業者叫苦、民眾反對……,沒有一次成功。

但在現今房市亂象下,台灣的房地產稅制不公,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財政部也因此提出稅改方案, 準備邀集各界討論。但是,這次稅改真的可以解決不公、改掉台灣長期畸形的房地產稅制嗎?

這是一棟台東市區的舊房子,白色油漆早已剝落,露出裡面紅色的磚牆。五十坪三合院,市價約七百萬元,是台東市區普遍的價格。主人王先生摸著斑駁的牆面,誰也想不到,這棟老房子的稅率卻比台北市的豪宅還高!

「這房子老了,繳的稅也很低。」王先生說。繳多少?不記得了,很少啦!看了稅單,王先生才知道地價稅三千元、房屋稅三千五百元,每年要繳六千五百元。算一算,王先生的房地產持有稅,比他的手機電話費還便宜,每年持有稅的實質稅率(應繳稅額除以財產市值)只要○.○九三%。

持有稅低 是政府德政嗎?

房地產增值六兆 稅卻只多收三百億沒錯,台灣的房屋稅和地價稅超低,眾所皆知,也被視為「德政」。但是,你真的是這項德政的受惠者嗎?

舉一棟台北市中正區歌手周杰倫所住的豪宅「元大一品苑」 為例,一戶市價約一億三千萬元,而每年繳的不動產持有稅是五萬四千元;而一輛四千四百CC的汽車燃料費和牌照稅,每年都要繳五萬七千元,車比房子繳的稅還多。就算加上豪宅稅,這棟豪宅的房屋稅和地價稅也只要九萬元,實質稅率也只有 ○.○六九%。也就是說,以不動產的真實價格來看,住在老房子的王先生,租稅負擔率竟比住豪宅的周杰倫還高!政府想透過豪宅稅提高持有成本的政策,完全無效。

在稅單上,王先生地價稅的依據是以「公告地價」來計算、房屋稅則是「房屋公告現值」,兩者都和不動產的真實市價無關。王先生的公告地價和房屋公告現值加起來只有二百多萬元,稅基是市價的三分之一;但周杰倫的豪宅稅基卻只有二千多萬元,稅基僅有市價的六分之一。

台灣房地產的持有成本過低,讓養房比養車還便宜,而且市價越高,繳的稅就相對越便宜。

「真的啊!不算我還沒有發現!」王先生說。房地產稅負不公平,就在這樣的習以為常下悄悄滋長。這場慢性病──一套你我都沒感覺的不公平稅制,不只間接影響高房價,將大量資金導向房地產,也影響了台灣的總體經濟。

台灣的房地產稅制,源自於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但是這個理想,卻在現行扭曲的稅基制度下變了調。《今週刊》特別和「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邀集中研院院士等學者,提出不動產稅制的改革方向。究竟,房地產改革到底要怎麼走?實價課稅又該怎麼實行?

「不動產稅是整體性的問題。不只是不公平,這也是經濟動能的問題。」中研院院士王平說:「台灣的銀行總放款餘額,其中三○%是房地產相關貸款,」他指出,偏低的持有成本,誘導房地閒置與囤積,「台灣的資金全流到房地產了。」根據行政院國富統計報告,去年台灣總資產毛額為一八七.四兆元,而土地(按公告現值計價)和房屋就佔了六成,不動產已經是台灣最大宗資產。稅基造成的問題不只讓養房、囤房成本超低,買賣房地產的交易後資本利得稅也很低。去年,台灣總資產共增加了十兆元,光是土地就有六兆元;但是,六兆元的資產增值,政府收到多少稅?財政部統計,房地產相關的稅負只從前年的二千億元增加到去年的二千三百億元,不動產稅收增加三百億元。

房價直漲 為何收不到稅?

稅基太低 有錢人繳的資本利得稅超少如同免稅的房地產資本利得稅制度,只有笨蛋才會工作賺錢。參玖參執行長楊筱瑄說:「台灣的不動產稅不是德政,而是幫有錢人省下上千億元稅額的惡政!用實例計算,一位高階主管工作五年收入二千五百萬元,和持有不動產五年賣出獲利二千五百萬元,所繳的所得稅相比,薪資收入繳的稅是五六○萬元,但是賣房子賺的錢只要繳一五二萬元的稅。」換言之,上班繳的稅,是炒房所繳的近三倍!

也難怪,過去十五年,不動產房價指數狂飆三倍,但是政府的房地產稅收,卻仍保持在二千多億元的水平。而辛苦的上班族和企業,卻貢獻了近四千億元的稅收。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房地產投資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花敬群估計,台灣稅基若和國際接軌,從第二棟房子開始以市價的八成計算稅基,那麼持有稅就可以增加二千九百億元,可以完全彌平台灣各級政府二千億元的財政赤字。 而且這些錢,全都由擁有兩棟以上房子的人來繳。這些人,不用說,都是台灣金字塔頂端的人。

「荒謬!真的荒謬!」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說:「過去十幾年,台灣貧富差距最大的主因,就是房地產稅制。有錢人繳的稅低得不合理、低得誇張。」彭信坤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房地產稅制,並在中研院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中提出房地產財稅改革方向。結果這篇建議書,一炮打響房地產改革,掀起一場風暴,媒體紛紛把麥克風塞到財政部長面前,張盛和才終於透露要著手改革。

稅基太低 是誰造成的?

專業無力官員、開發商、民代把持稅基評價委員會但是要怎麼改?我們得先看看台灣的不動產稅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不動產稅分為三大類:一為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和房屋稅;二為交易稅,就是契稅;三為買賣獲利的資本利得稅,以土地增值稅和財產交易所得稅來課徵。「台灣不動產稅的名目稅率,其實和世界各國相當,」花敬群分析,「但持有稅(地價稅與房屋稅)稅基約僅市價一成,利得稅(土增稅與房屋交易所得稅)除稅基偏低外,也與市價完全無關。」問題就出在台灣落後的稅基評估方式。不動產學者楊松齡分析:「孫中山先生的漲價歸公精神用意良善,因為早期地價和房價的認定,沒有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沒辦法掌握市價,所以政府就用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現值來替代;但是這樣假的稅基與市價差距實在太大,漲價歸公已經變成『漲價歸私』了。」「不管是哪一種稅,這些稅都是地方稅,應該是由地方政府徵收。」彭信坤說。但是,決定地價和房屋價格的地方政府,卻是最大問題。公告地價及土地公告現值的評議委員會,分別是三年和一年開一次會,追不上市價;而且估價師都只有二至三名,其餘的委員,就是地方政府官員、不動產開發商、民意代表等。而稅基真正的決定權,也握在他們手上。

「叫他們提高稅基,簡直不可能。」每屆都參加評議的全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諶說。「叫我們這些估價師去根本白搭!他們根本不在乎市價。」陳諶說:「這樣的制度,充滿政治角力。」他舉國外的例子指出,房地產價格都是經由第三方的估價機構評定,然後交給政府去執行。

加拿大地產開發商VISION董事總經理湯馬士聽到台灣的制度,直呼不可思議。「除了明顯的利益衝突,開發商也不夠專業,這應該交給專業估價師才對。」在加拿大,持有稅是以市價的九五%開始課徵。日本信義株式會社營業部部長李旭鎮也指出,在日本地方政府會委託兩組估價機構做出估價,中央政府不會插手,最後決定的稅基也大概是市價的七成。但是在台灣,按照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土地公告價格只有正常交易價格的兩成。

土地只是問題的一環,房屋評定現值是按照建築造價試算,但這套標準卻是「三十二年前的價格,」花敬群說:「和現在真正的造價成本比,大概只有兩成。」而這只是造價成本差異,若和房子的真正價格比較,落差更是天差地遠。

而台灣如此獨特的稅基決定過程,就造成台灣房地產課稅基礎低估,而且不能反映市價漲跌。「如果依照實際價格來計算,台灣的稅基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花敬群說。「所以一棟三、四億元的豪宅,最後稅基只會有幾千萬元。」實價課稅 真的有這麼難?

應打破「加稅」迷思 讓稅基與市價接軌「放眼國際,先進國家早都採用實價課稅,只有我們還在用過時的制度。實價課稅應該儘早上路!」王平說,而這也是中研院的政策建議書中最強調的一點。雖然台灣實行實價登錄兩年,對於房市的透明度有所提升,但「『公開』與『健全』房市是兩回事。真的要健全房市,就必須走到最後一步:實價課稅。」李旭鎮說。

一般人聽到實價課稅,第一個反應就是「加稅」。「但這其實是兩件事。」花敬群指出:「政府可以在市價上打折扣,例如對於自用戶,就用優惠的二折、三折;而非自用或是豪宅,就用八折、九折來課稅。」「重點是,稅基必須和市價接軌,才能符合公平原則、量能課稅(根據負擔能力決定稅收負擔)。」花敬群指出,日前財政部提高房屋稅稅率,從一.二%提高到三.五%的政策,就是走錯方向。「你再怎麼提高稅率,稅基就那麼一丁點,還是沒辦法提高稅額;到時如果實價課稅,又要降,反而更複雜。」不只是學者強烈支持,不動產業者也對實價課稅樂觀其成。信義不動產企畫研究室經理蘇啟榮認為:「時間慢慢拉長,制度應該要慢慢走向實價課稅,稅制也會變得比較公平,長期來看,對台灣房地產的健全是好事。」實價課稅 應如何配套?

從資本利得下手 交易稅與所得稅分離至於實價課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世邦魏理仕台灣總經理林俊銘也認為,「短期當然會對信心面有些打擊。但是如果稅制健全,把現在扭曲的制度改掉,長期來說,不但房價會降,交易量也會更好。」但是,實價課稅應該怎麼走?短期而言,財政部決定挑最簡單的「資本利得稅」下手。

財政部準備直接用所得稅將房地合一,繞過《憲法》規定的土增稅。「所得稅是中央稅的問題,不會受地方的意願影響,這與過去不同。例如中央在七月訂出了『囤房稅』,最高可課三.六%的房屋稅率。 但是地方政府還是因地制宜,多數隻用一.五%的最低稅率。因此,現行作法可行性的確比較高。」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說。

這和立委曾巨威想法一致。曾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的他,深深瞭解不動產稅制問題,並認為資本利得稅「是房地產稅制裡最好處理的。」他解釋:「雖然大家都知道土增稅是假的,因為買房子的時候都是算總價,不會算房、地的分開價嘛!」但是《憲法》明定必須課土增稅,修憲又極度困難。最好的作法,就是化繁為簡,不再區別土地、房屋,而把財產交易所得稅以交易價格減去取得成本,用差價當成總資本利得。「然後再將財產所得稅扣除公告的土地增值稅;如此一來就是房地合一,卻不用修憲,又可以課到市價。」包括花敬群在內的學者,也都認為這個作法可行,並且建議在所得稅法做上配套。

「如果把房產交易稅併到所得稅,會一下子提高太多所得級距。」花敬群說。所以應該將房產交易稅和所得稅分離課稅,避免對民眾有太大的負擔。

當然,這也是一般人最擔心的部分:實價課稅如果課到自己該怎麼辦?

新制上路 自用戶也遭殃?

短期只瞄準大戶交易所得 未來持有稅也應列入現在財政部規畫以所有人擁有的棟數,來區分自用和非自用,而這也符合現況。事實上,在台灣的不動產所有人,大部分只擁有一棟房子;擁有三棟或以上的人,只佔全部所有人的八%左右,但是這八%的少數人,卻擁有台灣二六%的房地產。因此,政府應該瞄準這群有錢人課稅,而不傷害一般的自用戶。

「很多人認為實價課稅就是加稅,但是這並不是等號。」高力國際韓國分公司資深總經理林東舉例:「韓國在二○○七年從原本的評定價格轉換成實價課稅,配套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就在提高稅基的同時,降低稅率,或是對自用住宅以優惠稅率來課徵。」「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很完整的配套措施。」「這是正確的政策,但你要給大家一點時間。」信義企業集團研髮長曹玲玲說,「否則帶來的衝擊會非常大。將自用、非自用及農舍田地,這些所有人區隔開,非常重要。」不過,就是因為財政部「繞過《憲法》」,這項「房地產實價課稅」制度,僅屬片面的所得稅改革,並未觸及最核心的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與房屋稅制改革。王平認為,長期來說,持有稅也必須走向實價課稅。

王平就曾在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上,直接對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嗆聲」,指出政府只做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改革一半。「不能這樣走一步算一步,而必須有全面性、長遠性的考量。」但是,持有稅若要依實價課稅,長久未交易的不動產該怎麼估算?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花敬群指出,國外普遍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去評算同一個路段裡的屋齡、房屋狀況,不會完全按照市價漲價。

提高稅基 中央該怎麼做?

建立公正估價機構 不受地方政府干預「長期來看,政府應該和地方商量,如何把現在的評定現值逐年調升到接近市價,好為未來的實價課徵持有稅做準備。」陳諶認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值得信賴的機構來做估價系統,不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除此之外,三年一次評定地價實在太久,在這三年內的持有稅就完全不會提高。」因此,應修正評價委員會的機制修改,重新檢討組織條例。

彭信坤也認為,若不解決地方和中央的財政劃分問題,中央再怎麼想調升持有稅,恐怕都是一場空。「這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所以中央與財政劃分的問題,也必須解決。改善持有稅還能讓地方政府獲得穩定豐沛稅源,如何讓地方政府有誘因去提高稅基?這是中央要思考的問題。」台灣究竟能否一改三十年的房地產稅制惡習?現在看來,財政部似乎想用一場七月底舉辦的座談會一決勝負。但是,「我們有太多法令和政策,在制定的時候不周延。」曹玲玲說:「像不動產稅制這麼大的政策,從小的審議到大型的產業討論會,至少要有三、四十次以上,充分讓產、官、學討論,只開一場座談會,絕對不夠。」王平也指出,「而最重要的是,在民氣可用之下,不能浪費,不要像證所稅,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的確,目前財政部房地產「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稅改內容,仍只限定在資本利得稅及土增稅上;不過,房地產持有稅制不公,真正打擊投資客囤房的持有稅稅基過低的問題,政府還是擺在一邊。

「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勢頭,政府應該趁機通盤檢討,擘畫一個完整的房地產稅改計畫。」王平認為,「只調整資本利得稅,卻不動持有稅,這樣半調子的稅改,不如不要改。反而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漲價歸公變歸私!

台灣房地產課稅的3大荒謬荒謬 1 養豪宅比養車便宜!

106坪豪宅:

房屋稅+地價稅

每年5.4萬元

4400CC汽車:

燃料費+牌照稅

每年5.7萬元

荒謬 2 辛苦上班繳稅 卻是炒房客3倍!

投資房地產賺2500萬:買一棟5000萬元的房子,5年後以7500萬元出售,獲利2500萬元。

持有稅和資本利得稅為:

(房屋稅+地價稅)×5

+房屋交易所得稅 + 土地增值稅=

152 萬元

高階工作者賺2500萬:每年薪資所得500萬元,每年應繳所得稅為112萬元,

5年繳稅

560萬元

荒謬 3 台東老房子的稅率竟比台北豪宅高!

偏鄉老房子實質稅率0.093% > 豪宅實質稅率0.069% 台東30年老住宅 台北某豪宅

面積 53坪 106坪

市價 700萬元 1.3億元房屋稅及地價稅 6500元 9萬元實質稅率 0.093% 0.069% 不實價課稅 一年消失2908億稅收台灣公告地價只有交易市價的20.19%,房屋評定現值約只有市價10%;若照國際標準,持有第二棟房開始用8成市價作為稅基計算,台灣持有稅會比現行制度增加2908億元。

稅基太低!

從豪宅課到的稅僅九牛一毛──以帝寶為例圖解持有稅與交易資本利得稅市價約3億元的帝寶豪宅,政府卻認為它只值4180萬元(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假設出售獲利1.73億元,政府卻只用3686萬元(公告土地現值+房屋評定現值)課稅。問題出在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這個稅基過低。

帝寶豪宅

目前市價約3億元

持有須繳的稅

房屋稅 稅率1.2% 稅基:房屋評定現值(2315 萬元)不合理1 不動產評價委員會3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地價稅 自用稅率0.2% 稅基:公告地價(1865 萬元)不合理2 地價評議委員會1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房屋稅:27.8萬元 地價稅:3.73萬元

合計:

1年交31.5萬元持有稅,比管理費51萬元還低

實際法拍案例:

某甲當初花約1.08億元買入帝寶,之後賣出成交價2.82億元。

賣房獲利:1.73億元

稅前報酬:159%

出售須繳的稅

土增稅 實際稅率:1.8% 稅基:土地公告現值(2983萬)

房屋交易所得稅

台北市稅率:37% 所得稅率:40% 稅基:出售時評定現值(703萬元)不合理3 房、地分離課稅,稅基遠低於交易價格!

土增稅:54萬元 房屋交易所得稅:104萬元

合計:

僅納稅158萬元,只課到賣房獲利約0.9%的稅。

稅後報酬高達157 %

資料來源:參玖參公民平台、監察院「租稅不公調查」2011年,沈美真等人稅收貢獻少!

台灣家庭有41%的財產來自不動產,高於美國的28%,但不動產稅收只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0.9%,遠低於美國的2.9%。

房價狂飆

但課到的稅和15年前差不多── 近15年房地產指數與房地產課稅淨額制度太落後!

台灣是全世界先進國家中,唯一將房地產資本利得分成土地和房屋計算的國家;也是唯一沒有實價課稅的國家。

打破4大迷思!實價課稅並非不可能──實價課稅反對聲浪與解決方案

他們說……

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不能上路。

解決方案

國外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並建立起第三方專業估價師制度,而非議員、建商、開發商決定。

他們說……

台灣房地分離課稅,實價合一難以估算。

解決方案

現行房地產交易可用成交價來課資本利得稅,讓所得稅抵扣土增稅,沒有房地分離問題。長期勢必要修憲,移除房地分離制度。

他們說……

法令明定實價登錄沒有配套,不得作為課稅基礎。

解決方案

政府應盡速立法配套措施,讓實價課稅早日上路。

他們說……

實價課稅會讓老百姓稅賦負擔增加。

解決方案

實價課稅將不是全民加稅,財政部擬定從第二棟房以上開始課稅,七成民眾不受影響;受影響的只有握有大量房地產的少數投資客。

只拿資本利得開刀

還是打不到囤房客

── 現行房地產稅改政策與待解問題稅目 房地產稅改政策 待解問題

資本利得

(土增稅、所得稅) 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最快明年開始,非自用房屋交易,用實際差價為稅基,併入綜合所得稅課稅,並抵扣土增稅。 改革稅基方向正確,但如何區分自用住宅?是否併入所得稅?奢侈稅是否需要退場?

持有

(地價稅、房屋稅) 「房屋稅」囤房條款:五月開始,第四戶非自住房屋稅率提高為1.5%至3.6%;自住則維持1.2%。 多數地方政府仍用1.5%最低稅率課稅,且只調稅率,房屋、地價稅基太低的問題,仍未解套。

整理:楊卓翰

房地產太好賺?!

如果你在2001年投入100元買台北市房地產,2013年你可以賺205元,而股票只能賺168元。(計算標準參考《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4

《行動代號:孫中山》放笑彈奪兩獎

1 : GS(14)@2015-03-16 08:49:00







第十屆大阪亞洲電影節最優秀作品獎及觀眾之選獎由台灣喜劇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奪得,此片由《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執導,故事講述兩名台北最窮的高中生要偷走儲藏室中被廢棄的國父孫中山銅像。隨着孫中山近年遭史學家質疑貢獻,兩岸紀念活動也相對減少。電影中明顯有不少政治隱喻,兼揭露台灣貧窮家庭的真相,但透過導演以荒謬輕鬆形式展現,一班學生於過程中引人發笑,讓電影備受讚賞。《行》片於去年十一月的台灣金馬獎中,奪得最佳原著劇本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16/190775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521

圓方集:勿亂擺孫中山上枱

1 : GS(14)@2016-11-08 05:50:48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月初訪問中國,指定動作謁中山陵自然免不了,多年來兩岸巨頭會面都利用孫中山的身份來做橋樑,由早年的汪辜會都今天的習洪會,國民黨代表都一定會赴南京中山陵拜祭孫中山。港獨經發酵後成了「港毒」,建制都希望利用歷史教育來建立下一代的愛國心,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很自然成了民族精神的圖騰。孫中山本名孫文,中山是來自他的日本名字——中山樵。嚴格來說,稱國父為孫中山是有點不倫不類,就好像稱呼人家作「陳李先生」般。洋人多喜歡稱他為孫逸仙博士。國父這稱號,孫中山在世時並未出現,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黨認祖歸宗創建出來的。但要如果用孫文的歷史來作教材,我倒要替教育局長吳克儉局長籌謀一下。因為坦白說,孫先生當年完全有着今天我們視為反中亂港的兩大特色:一、引入外國勢力。孫文的革命勢力根據地不是在武漢、廣州、上海,更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孫先生籌錢能力特強,鬧革命沒銀両不行,孫先生鼓其如簧之舌感動了愛國同胞的皮夾。至於談到勾結外國勢力,沒有英、日、俄在不同時期的支持,孫文的勢力根本建立不起來;二、尋釁滋事,阻礙國家發展。對於當日執政的滿清政府來說,革命黨絕對影響社會安定繁榮。事實上,滿清王朝最後十年,慈禧等當權者意識到改革的重要,已經廢科舉、興洋學。有學者認為假以時日,中國是有可能演變成為君主立憲國家(我個人對這說法有保留)。鬧革命當然是不守法,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起家都是靠鬧革命,說得不好聽就是罔顧法治。讀歷史,當然是求真。如果我們真的走進孫文在生的年代,會發覺真相和國共兩黨灌輸給我們的有很大分別。例如被兩黨極度污衊的軍閥年代,生活在上世紀1920年代,你會感到思想開放,政治自由度比今天更高。此外,辛亥革命的流血程度遠低於中國歷史上大部份的政權替換,一方面是因固是民心思變,另一方面是風燭殘年的大清帝國已經被權臣把持。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益收場,靠的是像袁世凱般的朝廷權臣倒邊,大總統又怎能不讓他當。今天「支那」兩字成過街老鼠,按梁特首的話:傷害兩地人民感情。《環球時報》認為是13億人共憤。和「支那」一樣,「國家」這名詞亦源自日本,在中國出現不足一百多年。之前黃土地上只有朝代,沒有國家。從開發民智的角度看,歷史當然應該教,但怎樣教,弄得不好,對當權者來說可能是弄巧反拙。建立民族感情,靠的不是政權、航空母艦,亦不是GDP,是文化。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07/198247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33

習藉孫中山誕辰轟台獨強調反分裂 料加劇打壓港獨 

1 : GS(14)@2016-11-12 05:54:51

今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中共昨早為此高規格舉行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中發表講話,稱中共黨員是孫中山革命「最忠實的支持者」;更以「六個任何」強硬措辭警告任何分裂國家活動,明確向台獨喊話。有分析指,習雖未提香港,但講話也肯定針對港獨,顯示中央對港獨的打壓或將加劇。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政治局7常委中有6人出席,只有張德江因出訪越南缺席。此外,與會者還包括一群台灣陸軍退役將官,他們正襟危坐凝聽習講話的樣子猶如聽訓,惹台灣輿論抨擊,有綠委更稱是「丟臉丟到家」。


稱實現孫「建國方略」

習近平在長逾6,000字的講話中,欲將孫中山革命與中共直接連結,惟隻字未提「中華民國」。習稱孫在中共幫助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推動北伐取得勝利,中共人因此是孫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習強調孫的「建國方略」已由中共實現。習又表示,要學習孫的愛國風範,並指孫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一切分裂國家民族的言論行為;又藉此提出反分裂的「六個任何」,稱「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習指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更明確說各界要共同反對台獨分裂勢力;並稱台灣任何黨派、團體、個人,無論過去抱持甚麼主張,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中,都願同交往。



■人民大會堂昨舉行大會,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美聯社



對於習近平的講話,台灣總統蔡英文未見回應;國民黨代表昨則稱,國民黨是孫中山建國理想最正統的繼承者,又指歡迎包括中共在內的各黨派一起尊奉孫中山。本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指,中共自八十年代起推崇孫中山,主要賣點是要向台灣統戰。林稱習這次談反分裂講話措辭較以往強烈,並明確說要反台獨,「(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今個月初嚟大陸參拜,習當時唔適宜用強硬語調,今次就用番」。林又指習講話也針對疆獨和藏獨勢力,「肯定有針對港獨」,加上近期人大釋法等事件,顯示中央將持續甚至加劇對港獨的打壓。《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2/198312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92

【文化籽】石家豪七屏風 論盡孫中山

1 : GS(14)@2017-01-07 07:09:08

中大藝術系畢業的石家豪畢業後儲了兩年錢,才全情投入創作,深明畢業生欠缺經驗,需要的是機會。



【文化籽:藝文沙龍】博物館也搞新意思。工筆畫大師石家豪,手下畫過不少時代人物,今次參與藝術推廣辦事處及康文署舉辦的「邂逅!老房子」公共藝術計劃,帶領四個年輕藝術家,一同走進屹立中環過百年的「孫中山紀念館」,以七幅色彩豐富的屏風畫,細數孫中山的歷史故事。



看石家豪的作品,總帶一點黑色幽默,主題涉獵香港文化、建築、流行文化人物,連周潤發也是其筆下主角,今次計劃指定在「孫中山紀念館」創作,展館前身是富商何甘棠大宅「甘棠第」,一座古蹟記錄兩個風雲人物,兩者只能選其一,最後他選擇了孫中山,「我感覺這裏的觀眾,多數來自台灣、大陸或其他地方的華人,他們也是慕名而來,因為孫中山在華人社會比較多人認識,已成為這座建築物的標記,但何甘棠就只有香港人認識。」孫中山一生居無定所,石家豪挑選他去過的地方、生活片段及當時的歷史背景,選取廣州、夏威夷、民國、香港等七段時期,與幾名年輕畫家,以豐富色彩、細緻的筆觸,重現那個時代的藝術或文物色彩,「很少人會好留意孫中山為何少年時去夏威夷讀書,因為他哥哥去了夏威夷做勞工,後來儲錢當上老闆,孫中山13歲便跟隨母親去夏威夷找哥哥,畫家鄭婷婷便以奔放的風格,重現當地的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我們很多時候談歷史,大家便會覺得是黑白照片、文獻、發黃的舊報紙,是很沉悶的東西,沒有色彩,我作為畫畫的人,希望用我們的角度令歷史變得有趣味。」香港很多古蹟也以典型博物館活化,擺放大量文物、文獻、相片、文字,但對於空間運用,展示方式,卻欠缺創意,「我自己多年的創作,大部份是在專為展覽而設的場地展出,牆壁是白色的,作品放在裏面,觀眾來到只為看藝術品。今次的場地較特別,它本身是一個歷史建築,兼且背負歷史人物的故事,藝術作品變成細說孫中山故事的方式。」



石家豪嘗試提供另類樣辦,在古蹟加點藝術創意,令博物館更有趣。

石家豪的《民國彩色玻璃圖》,十多個歷史人物變成裝飾窗,吸引大家眼球。

石家豪早前在網上舉辦「搵人包圍孫中山」活動,招募畫家參與創作。


作品融入古蹟 重現清末民初歷史人物 

他以彩繪窗框為創作靈感的《民國彩色玻璃圖》,晒冷十多個清末民初的政治家、作家、歌星等歷史人物,當中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溥儀、孫中山和蔣介石等,「廣州有很多地方的家居窗門,也會用彩色玻璃製造,可能是源自歐洲的教堂,再傳到中國時,設計稍為轉向中國化,有山水裝飾,所以今次作品選用經典的彩色玻璃顏色,即藍、紅、綠、白,頂部繪有梅蘭菊竹中國四君子的裝飾。」向來多用毛筆繪畫的他,今次破例將畫稿素描入電腦,在電腦上色,再印製成布料,最後裱裝成為屏風,「這些畫本來是黑白稿,在電腦加色,我們再找美國的公司印在布上,好處是在短時期內可以製作較大型的作品,改稿也比較容易。」展覽場地是法定古蹟,不能隨便鑽牆上釘及移動展品,所以他設計屏風展示作品,「屏風是家居用品,從前的大宅也有很多屏風裝飾,這個設計也符合這裏的環境。」今次展出的七幅屏風大小不一,每一個也會按展覽空間度身訂做,令作品融入當中,改變展廳的冷冰冰的氛圍,令人想走近逐一辨認那些時代人物。



展館內不難發現彩繪玻璃窗。

石家豪認為歷史不是非黑即白,希望為孫中山增添時代色彩。


網上招募挑選 四年輕藝術家參與

藝術也可以集思廣益。「邂逅!老房子」作為一個公共藝術計劃,石家豪希望讓更多藝術家參與,認為現今的年輕藝術家欠缺實習機會,於是去年3月在網上招募5年內在藝術學院畢業的年輕畫家,從50名畫家中挑選插畫師黃詠珊(飛天豬)、曹穎褀、梁麗雯、鄭婷婷一同參與創作,「我參與過很多聯展,很多時候藝術家各自分散工作,大家最後趕急完成作品,藝術家之間沒有互動,所以我想找年輕人參與,她們比較彈性,像老師與學生的形式創作,加上有製作預算,可以提供資助,不是白做,是有錢賺的。」身兼策劃及藝術創作的石家豪,主力構思及跟進整個藝術計劃,當中的六幅畫作交由四名年輕藝術家負責,各自做資料搜集、定期討論,再根據她們的草圖編排人手,「今次既是大家合作的計劃,亦似一個課程,大家一齊學習。我自己也嘗試到很多製作上的新東西,例如做如此大的畫面,如果手畫需要很長時間,所以今次除了幾名年輕畫家,亦有設計師團隊參與,以數碼方法幫助我們合成畫作。」



阮玲玉

豐子愷

徐志摩


習廣彩工藝 拼湊吉祥圖案

孫中山出生的廣東,出名手繪廣彩瓷器,自小生活與工藝擦身而過。從前廣彩瓷器多外銷,頂級貨售予歐洲皇室,英國的皇家博物館都有廣彩收藏,來自廣州、在香港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粵東磁廠,便傳承廣彩工藝,工筆畫家梁麗雯走訪了解廣彩的畫法,「廣彩瓷器的圖像、擺位也有寓意,中國人喜歡吉祥的意思,喜鵲、蝙蝠、牡丹花也寓意福氣、開心。」畫中最突出的鷹,則代表堅毅不屈的精神。



梁麗雯繪了五十多個圖案合拼成背後的屏風圖。其中一個圖案是左邊的花瓶。


廣告彩牆紙 尋回書香足迹

向來畫速寫的黃詠珊(飛天豬),對建築物有情意結,選擇描繪維多利亞時期的香港,以廣告彩重塑孫中山在香港的足迹,「孫中山曾在香港讀書,我就決定用他讀過的學校做重要元素。」孫中山曾經就讀的男拔萃、雅麗氏醫院、皇仁書院,還有香港西醫書院(前香港大學),當中只有香港大學仍然屹立至今,她以洋紫荊、卜卜齋讀書人拼湊成英式牆紙圖案,四所學校置身其中,屏風設計配合展廳華麗的環境,夢幻優雅。



黃詠珊的維多利亞式屏風,根據展廳內原有的窗框顏色打造。

「牆紙」中,重現孫中山就讀的雅麗氏醫院。


澳門取經 釉彩記民生百態

澳門國父紀念館曾是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及兒子孫科的故居。曹穎褀到澳門取經,參考旅居澳門的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的釉彩風格,繪畫民生百態圖,「當時的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有很多不同人種及宗教色彩。」另外,孫中山革命起義後流亡日本,她於是與鄭婷婷合作,以日本江戶明治時期的浮世繪,展現當時的文化氣息。



曹穎褀根據鄭婷婷繪畫的戰爭場面、汪洋大海,添置不同的江戶人物在屏風畫中。

畫中除了地標建築澳門國父紀念館,還有清朝官員。


何甘棠大宅 建築藝術百年古蹟

1914年落成的紅磚大宅「甘棠第」,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的私人住宅,位於中環衛城道,大宅主人富商何甘棠,是何東胞弟。2006年活化為孫中山紀念館,2010年列為法定古蹟。大宅屬綜合古典風格的建築,樓高四層,一、二樓設弧形露台,室內裝潢豪華,糅合了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特色,地庫至二樓設華麗的柚木樓梯,選用幾何圖案的彩繪玻璃窗、瓷磚,房間天花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裝飾,整棟建築物本身已是一件藝術品。



甘棠第總樓面面積約28,000平方呎,當年住了何甘棠一妻十二妾及二十八個小孩。

展館內設有兩尊孫中山銅像,約150件藏品。

房內的天花飾有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

邂逅!老房子「石家豪×孫中山紀念館」日期:即日至6月30日地點:孫中山紀念館中環衛城道7號



記者:王佩兒攝影:陳健邦(部份圖片由石家豪、梁麗雯、曹穎褀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7/198885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