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報】蘇創燃氣:進軍天然氣加氣站的太倉本土城市燃氣運營商 首募錢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7069413
T姐曰:蘇創燃氣於27日開始申購,招股價每股介乎2.08元至2.92元,每手2000股。招股價對應PE估值12-17倍。我們認為,公司合理估值在16倍左右PE。

關注」首募錢厚」雪球賬號,大陸優質公司IPO投研全覆蓋~

估值及發行概要:
可替代能源原油價格大跌使得天然氣行業承壓,公司競爭力與增速遜於行業內的龍頭公司,給予公司16倍的合理PE,對應市值為22.24億港元。發行區間為2.08-2.92港元,對應市值為16.64港元和23.36億港元。對應估值為12-17倍PE。我們建議國際配售投資者在15倍以下參與申購。


1.核心關注

1.1 公司投資邏輯
    
公司是太倉地區最大的城市燃氣運營商,運營太倉地區90%的管道燃氣。 近三年收入保持18%的復合增速。地處太倉,瀕臨崑山、常熟、蘇州、上海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供需兩旺。我們判斷,公司未來在太倉地區的管道天然氣業績平穩增長,主要是拓展區域內的居民用戶及商業公戶。增長爆發點一是在於加氣站的建設及收入,從零到計劃中的12座,預計上市後的短時間內,會有2座收購。二是公司通過併購或者合資的方式向其他地區延伸,我們對這塊保持謹慎。主要是因為公司是民營企業,且長三角地區各地區天然氣佈局已經相對完善,一個地方的燃氣特許經營權理論上具有排他性,公司難以在短時間內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2015、2016年是公司天然氣加氣站的耕耘期,我們判斷2017年是公司業績的釋放高峰期。

1.2 重大不確定性
(1)原油價格下跌使得天然氣汽車推廣的積極性減弱。
(2)區域外擴張因為特許經營權的壁壘低於預期

1.3 基礎估值

公司2014-2016年的收入分別為:7.85億元、10.26億元、12億元。收入複合增長率為23.7%,淨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29億元、1.37億元,收入快於淨利潤增長主要是因為天然氣終端價格提價,而毛利率因為終端提價的原因是門站價提升帶來的順價,所以在分母加大的情況下,公司毛利率減小,且公司未來兩年屬於天然氣加氣站的擴張期,鑑於目前石油價格下跌使得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故我們預計公司的擴張速度放緩,未來兩年屬於資本擴張期,我們判斷,2017年將是公司天然氣加氣站的收穫期。
  
港股加一隻A股燃氣行業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我們綜合判斷公司在燃氣行業的地位,相比中國燃氣以及陝天然氣的國資背景,公司處於民營企業,天然氣行業獨有的特許經營權壁壘使得公司拓展太倉市以外的城市燃氣業務比較困難。相比新奧燃氣以及華潤燃氣等民營企業,公司全國化的步伐略晚,競爭對手在天然氣加氣站業務方面已經完成了在一定版圖的跑馬圈地,且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加氣站的運營經驗,公司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公司可取之處其處於供需兩旺的長三角地區,且公司體量較小,未來彈性比較大。目前原油價格下跌是壓制公司估值的一個因素,原油價格下跌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大打折扣,天然氣汽車推廣積極性減弱。公司可能會放加氣站擴張的步伐。故我們認為公司16-18倍以下PE比較合理。若低於15倍PE可申購,風險點在於油價下跌對天然氣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2.公司簡介
    
公司從2005年起開始從管道天然氣業務,是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的主要管道天然氣供應運營商。公司天然氣管道網絡全長556.6公里(包括456.6公里的已完成管道和約99.4公里的在建管道),截止2014年6月30日,已覆蓋太倉市90%以上的天然氣管道網絡。
    
公司根據特許經營權向運營地區的用戶銷售及輸送管道天然氣,初始年期為30年,至2043年8月31日止。太倉市內共有兩家管道天然氣運營商,即公司和崑崙蘇創燃氣(公司擁有其49%股權,其運營沙溪及璜涇地區的管道分段)。截止披露日,公司運營地區佔太倉市總面積超過70%。
    
2011-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從2011年的4.74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6.63億元,三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8.3%。2013、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24億元、3.82億元,同比增長17.7%。2011-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及輸送管道天然氣業務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87.6%、83.9%、82.9%及89.6%。公司客戶包括工業、商業和居民用戶。2011 年、 2012年、 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公司向非居民用戶銷售天然氣產生的收入合共分別佔總收入約79.5%、 76.4%、 74.2%及73.1% 。


3.股東及股權結構

公司大股東是蘇阿平及朱亞英,其二人為夫妻關係,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 蘇先生擁有30年燃氣管理的經驗,任公司董事長之前,任太倉液化氣公司總經理。翠華為一家於2012年4月 2日於英屬處女群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翠華的最終唯一實益擁有人為獨立第三方郭士。明 侖 實 業由 翠 華 及Fung YuHoldings持有4.0%及96.0%的股權。

圖示:公司股權結構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4.1 業務系統
    
公司核心業務是向客戶銷售和輸送管道天然氣,同時通過天然氣管道網絡向已與中石油訂立直接天然氣採購協議的客戶提供輸氣服務。
    
目前,中石油是公司的主要管道天然氣供貨商。公司客戶主要包括零售客戶及批發客戶。零售客戶主要指購買管道天然氣供其自用的終端用戶,並進一步分為工商業及居民用戶,公司零售客戶主要位於太倉市內;批發客戶購買天然氣後繼續銷售給下游,公司批發客戶是位於太倉或鄰近太倉的管道天然氣配送商,即於太倉沙溪及璜涇區經營業務的崑崙蘇創燃氣、及崑山市和常熟市的配送商。

圖示:蘇創燃氣核心業務流程圖




4.2 收入結構
4.2.1現有收入結構
    
公司目前大部分收入由銷售及輸送天然氣業務貢獻,佔比達到80%以上。

圖示:銷售及輸送天然氣為公司貢獻80%以上的收入


從銷售及輸送天然氣細分業務來看,零售客戶部分收入佔比超過90%。其中,工業用戶部分收入佔比超過85%。



4.2.2收入增長點
    
一是零售客戶的增加,未來兩年建設及連接高╱中壓管道網絡至約38,000個居民單位及約20至30個工商業機構。預計總投資2億元。2014年6月 30日,公司的零售客戶包括於太倉市的運營地區約140,787個居民用戶、約190個工業用戶和約200個商業用戶。
    
二是太倉市及蘇州收購及興建約12座壓縮天然氣加汽站、液化天然氣加汽站及壓縮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加汽合建站,拓展至壓縮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加氣站業務。我們預計2015年及2016年分別新建及收購節奏分別是,2015年收購2座加氣站,新建4座加氣站,2016年,收購1座,新建6座加氣站,因為近期石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導致公司加氣站業務可能慢於預期,所以我們也相應的調整了公司加氣站業務的進程。預計單個加氣站的投入為1200萬元。預計每日供氣量為1-1.5萬立方米。但是我們判斷,在目前油價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已經大打折扣,預計公司天然氣加氣站業務的推廣會慢於預期。
     
三是收購太倉市以外的地方燃氣配送商的控股權益。收購目標集中在工業地區內具有良好增長潛力的小型地方管道天然氣運營商。對著這塊,我們保持相對謹慎,一是因為天然氣運營具有一定的壁壘,需要當地政府的特許經營權,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太倉,而且是民營企業,走出太倉的困哪比較大。這塊是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延伸的地區或是崑山或者蘇州。

4.3 盈利結構
   
公司毛利率波動源於天然氣銷售組合的變動,居民用氣及居民用氣毛利率不同,公司綜合毛利率的提升源於工業用氣收入佔比的提升。輸送及銷售天然氣毛利的波動受管道天然氣買賣價格及公司對各種類型用戶銷售天然氣的需求波動影響。天然氣門站價格由而天然氣管道價格受建設及接入燃氣管道的毛利率波動受承接建設項目的種類影響。

圖示:公司毛利率略有波動








5.政策准入與行業分析

5.1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佔比中將由2013年的4.7%提升到2015年的7.5%
    
從價格角度看,以標準熱值計算,目前我國天然氣相對於汽、柴油便宜 45%左右,相對於液化石油氣便宜 10%左右,未來天然氣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的替代空間廣闊。從環保角 度看,天然氣單位熱值 CO2 排放量是煤炭的 60%,石油的 75%;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煤炭的 20%,石油的 25%;硫化物排放為零。預計隨著環保壓力的增大,天然氣消費仍將提升。
    
2013 年 1 月印發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 2015 年末,將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 7.5%,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 65%左右。

5.2我國天然氣供不應求,未來對外依存度可能逐步提高
    
我國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速17%,天然氣供給的持續放緩,年均增長率不到 10%。需求端和供給端的不協調發展造成了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的供需失衡。從 2007 年開始,我國天然氣供給開始出現缺口,缺口從 2007 年的 12.4 億立方米飛速增長到 2013 年的500 億立方米,並且呈現出繼續放大的趨勢,預計 2015 年缺口將達到 700 億立方米。

5.3天然氣價改是大勢所趨,將增加行業的週期波動性

5.3.1隨著進口氣比例快速提升,高價進口氣成本與國內門站價倒掛







5.3.2天然氣價格改革使得天然氣價格變動更加市場化
        * 目前通用的天然氣定價方式
圖示:以前國內天然氣成本加成定價模式


        * 兩廣試點天然氣定價模式

圖示:兩廣試點的市場淨回值法計算門站價公式


P天然氣— 中心市場門站價格(含稅),元 /立方米;
K—折價係數 ,暫定0.9 ;
α、β— 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的權重,分別為 60%和40% ;
P燃料油、PLPG —計價週期內海關統計進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的價格,元 /千克;
H燃料油、HLPG 、H天然氣 —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的淨熱值(低位熱值),分別取 10000千卡/ 千克、12000千卡 /千克和8000 千卡/立方米。
R—天然氣增值稅稅率 ,目前為13% 。
        * 基於原油價格計算的天然氣價

圖示:基於原油價格計算的天然氣價


5.3.3天然氣已經三次上調價格
        * 2013年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為保障天然氣市場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決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不做調整。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調整,將天然氣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存量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價幅度最高不超過0.4元,其中,化肥用氣最高不超過0.25元。增量氣門站價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價格的85%確定。調整後,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實行門站價格的範圍為國產陸上天然氣、進口管道天然氣。為鼓勵非常規天然氣發展,2011年已放開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出廠價格,以及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
        * 2013 年 7 月 10 日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在非居民用氣中,將天然氣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增量氣價格一步調整到與燃料油、液化石油氣(權重分別為 60%和 40%)等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價的水平,目前規定為 85%。此次存量氣提價幅度最高不超過 0.4 元 /方,本次價改後均價為 2.09 元 /方,與增量氣均價 2.95 元 /方仍存 0.86 元 /方差距,增量氣門站價格一步調整到與可替代能源價格保持合理比價關係的水平,存量氣價格調整分 3年實施,計劃 2015年到位 .
        * 2014年 8月 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在保持增量氣門站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提高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門站價格,自 2014年 9月 1日起實施,具體為:非居民用存量氣門站價格適當提高。非居民用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 400元。廣東、廣西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按與全國水平銜接的原則適當提高(為 0.12元 /立方米) .鑑於目前化肥市場低迷,化肥用氣調價措施暫緩出台,待市場形勢出現積極變化時再擇機出台。用氣化肥企業需承擔冬季調峰責任;居民用氣門站價格不作調整。居民生活用氣、學校教學和學生生活用氣、養老福利機構用氣等(不包括集中供熱用氣)門站價格此次仍不作調整。方案實施後新增用氣城市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按該省(區、市)調整後的存量氣門站價格政策執行.

5.3.4天然氣價改推廣至全國大勢所趨,價格波動週期性強,存量氣價格靠攏增量氣,最近兩年增量氣提價可能性不大    
    
我們判斷,天然氣價改在兩廣試點之後,向全國推廣的可能性大。從長週期看,未來國內天然氣價格將於國際接軌,且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波動性將增大。從價改的趨勢上看,目前掛鉤的主要是增量氣,而存量氣也會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增量氣靠攏。2014年9.1日起,國家實施非居民用氣存量氣價格提到0.4元,在目前石油價格下行的大背景下,預計未來兩天增量氣提價的可行性不大。

5.4天然氣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受益多方面因素
    
環保、經濟性和政策扶持應推動天然氣汽車行業未來 3~5 年快速發展環保壓力增加有利於天然氣汽車推廣,我們認為天然氣汽車推廣將幫助緩解機動車車尾氣排放對大氣所產生的污染,並且是快速實現汽車能源替代的有效途徑之一。天然氣汽車對於用戶的經濟性有利於其推廣,油氣折價為下游用戶提供經濟性。中國政府出台政策鼓勵使用天然氣汽車,自 2012 年 10 月發佈的中國天然氣「 十二五「 規劃以來,天然氣汽車的使用不斷得到政策鼓勵。

5.4.1油改氣經濟效益分析
國內油氣間的價差使得天然氣作為汽車清潔能源的同時也顯著改善消費者的燃油經濟性,在發改委 2013 年 6 月份上調天然氣價格之前,天然氣的平均燃料成本只相當 於汽、柴油車的50%~70% 。對於天然氣汽車的下游用戶而言,如果能保證較長的年里程數,我們估算,基本在較短的時間內( LNG 商用車不到 2 年, CNG 汽車不到半年)就可以收回因更換天然氣汽車而負擔的額外成本。

圖示:油改氣經濟效益分析



5.4.2中國政府出台政策鼓勵使用天然氣汽車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 天然氣汽車的使用不斷得到政策鼓勵。 在 2012 年10 月發佈的中國天然氣「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天然氣行業長期的快速發展,也保障了車用天然氣市場的氣源供應。


    
回顧歷史,天然氣汽車 09~12 年保有量的復合增速達到 50%。目前我國天然氣汽車的產業和技術鏈已頗具規模,其中關鍵零部件已經接近國產化, 90%加氣站設備是自主產品。產業化的加快同時也推動了天然氣汽車整體市場,截至 2012 年,中國天然氣汽車保有量已超過了 150 萬輛,2013年天然氣汽車保有量為將近300萬輛。自 2009 年以來復合增速達 50%,全國共擁有約超過 3000 家加氣站。《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20 年,全國要建成約 12000 座車用天然氣加氣站。

5.4.3車用天然氣的計量問題是發展天然氣汽車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 CNG 計量
    
加氣機計量使用的是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也稱科氏力流量計),是一種利用流體在振動管中流動而產生與質量流量成正比的科里奧利力的原理來直接測量質量流量的儀表。目前 CNG 結算國內大部分地方使用的是體積量單位 m3,原因主要是習慣思維和供方意願。國內從標準制定到設備製造對 CNG 加氣機有密度和體積量 m3 顯示要求。由於測量是質量單位 kg,而顯示與結算使用 m3 ,必然要引入密度進行量的換算。 而 CNG 的密度, 一方面易變化且測量準確性差,另一方面,密度由供方提供,可信度差。因此,目前 CNG 的 計量方法並不科學, 加快車用 CNG 採用質量單位結算的進程很有必要。
       
* LNG 計量
    
LNG 汽車加氣時, 液態 LNG 進入車輛儲氣罐的同時,車輛儲氣罐內的氣態LNG 通過回氣管回到站內氣罐。目前,北京公交在用的幾個橇裝式 LNG 加氣站都存在缺乏回流補償問題。加氣機製造廠僅對輸出的液態 LNG 安裝了質量流量計進行計量,而對回流的氣態 LNG 卻無計量裝臵檢測,也就談不上對LNG 回流量進行計量補償,顯然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LNG 加氣站計量處於發展初期,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缺失; LNG 加氣站目前普遍不能達到設計產能,液體儲存時間過長,排放現象嚴重,進銷存管理尤為重要; 計量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可能導致加氣站或者用戶的嚴重虧損,對加氣站運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5.4.4氣、油比價為 0.75:1 時, CNG 汽車的優勢將不太明顯,替代能源價格的下跌或會延緩天然氣汽車的推廣
   
目前全世界已有 1700 多萬輛 CNG 汽車,是其他汽車代用燃料所望塵莫及的。究其快速發展原因,頗具吸引力的氣、油比價是最直接有效的。 綜合調查大多數 CNG 汽車國家的氣、油比價,大都在 0.4—0.6:1 之間。
   
CNG 汽車的運價成本構成中氣價僅是其中一項。若單從這一項相比,確有優勢。但是,若全面、客觀的將下面幾個方面的因素列出來跟汽油車相比,則處於明顯劣勢。

圖示:CNG汽車的費用和開支


以上諸點 CNG 汽車使用中確實存在的費用開支和缺點,在過去都是由較大的氣、油價差( 0.4—0.6:1)作了補償。 一旦這個價差變小,如達到 0.75:1,則 CNG 汽車的上述軟肋必將突顯出來,跟汽油車相比,再無競爭優勢可言。購買 CNG 原裝車將被認為是不划算,改裝 CNG 車則更將被視為瞎折騰。今年以來石油價格大幅下挫40%,目前江蘇省的氣油比接近0.7,我們判斷,在下游需求受到替代能源壓力的大背景下,我們判斷,公司天然氣加氣站的步伐可能會相對較慢。


6.戰略與資本動作分析


圖示:公司發展規劃及募集資金用途


6.1天然氣加氣站業務推廣或慢於預期
    
公司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是天然氣加氣站,是未來業務的增長點,但是在現在這個時點上,原油價格63.2。使用天然氣已經不具有太多的經濟性,天然氣汽車的推廣可能會停滯不前。公司天然氣加氣站的業務也可能會比預期要慢。

但公司計劃併購的天然氣加氣站項目,與公司具有關聯關係,收購的兩家加氣站目前所在的公司蘇州蘇菱汽車服務是公司大股東的女兒具有控股權。 所以收購的確定性比較強。

圖示:2014年原油價格下跌將近40%


6.2太倉市內的天然氣拓展業務比較確定,平穩  
    
公司在太倉市內跑馬圈地基本完成,未來要做的工作是深耕,深度挖掘區域內用戶的潛在需求。公司在太倉市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與中石油合營的兩家公司主要是公司的下游批發商。

6.3借助中石油豐富的燃氣資源,收購太倉市以外的天然氣運營商
  
   我們預計未來公司可能開拓的地區是蘇州或者崑山等鄰近的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7.可比公司分析

圖示:主要燃氣公司


圖示:主要燃氣公司財務估值比較




8.核心優勢及劣勢分析

8.1地處經濟發達,且天然氣供需兩旺的長三角地區,太倉燃氣龍頭
    
從管道建設方面,江蘇省天然氣供應比較充足,經過江蘇省的管線主要是西氣東輸二線和川氣東送天然氣管線。
    
而需求方面,江蘇省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帶,其城鎮用氣普及率、天然氣利用量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公司所在地太倉是江蘇省主要的縣級工業城市之一,與蘇州、崑山、上海比鄰。周邊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也帶動了太倉市的經濟發展。2013年,太倉市常住人口70.7萬人,其中47.44萬人為城鎮人口,城鎮化率為67%。公司在太倉市的經營範圍佔太倉市總面積超過74%。未來隨著太倉市城鎮化率的提升,已經周邊經濟發展帶來的共振效應,太倉市天然氣需求量有望提升。
    
據《江蘇省城鎮燃氣「十二五」規劃》,十一五期間,江蘇全省共建成 78座加氣站,其中,蘇南地區 44座,蘇中地區8座,蘇北地區 26座。截至2012 年底,江蘇省全省已建加氣站 156座,並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到 2015年年末,建成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 42座,子站350 座,液化天然氣加氣站 50座左右。到2014 年6月,江蘇省已建成壓縮天然氣加氣站約有 300座左右。

8.2公司屬於民營企業,併購拓展到其他區域的競爭力遠弱於同樣路線的新奧燃氣
     
公司從2005年開始,在太倉市經營天然氣業務,公司業務尚未走出太倉的成功案例(主要是通過併購控股其他區域內的燃氣商),相比新奧燃氣,最早開始全國化擴張,並取得成功。我們看好公司所處的區域,但是對於未來公司的擴張能力,尤其是城市燃氣異地擴張,我們保持謹慎。


9.成長及重大不確定性分析
 

9.1原油價格下跌使得天然氣汽車推廣的積極性減弱
述5.4我們做了詳細分析,結論是當油價下跌到0.75:1以上時,目前蘇州地區的汽油比已經達到0.8:1,推廣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已經大打折扣,公司募投項目的擴張主要是天然氣加氣站,我們認為天然氣加氣站業務的推廣將會慢於預期。這個預期已經體現在我們的盈利預測之中。

9.2區域外擴張因為特許經營權的壁壘低於預期
天然氣特許經營權具有天然的壁壘,為了避免天然氣管道的重複建設,一般一個地區只會有一家天然氣公司取得當地天然氣的獨家經營權,且公司主要深耕太倉,天然氣管道運營經驗不足,我們認為公司區域外擴張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9.3產品供應商單一
中石油是公司管道天然氣主要供應商,如果公司於中石油產生任何糾紛,將對公司的業務產生不利的影響。且如果公司不能以商業上可以接受的條款採購充足的天然氣,或未能採購充足的天然氣,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9.4石油價格下跌或引發下游工業用戶尋找更具有經濟性的替代能源
煤氣、石油、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和電力都是天然氣的主要替代品。終端用戶在選擇使用能源時會考慮包括成本、可用性、可靠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在內的多個因素。接入費、燃氣使用費和熱含量都是客戶挑選燃料時的主要考慮因素。2014年石油價格下跌使得天然氣替代能源具有經濟性,未來替代能源若長期保持低價,將影響到下游工業客戶使用天然氣的積極性。


10.盈利預測與估值

   
公司2014-2016年的收入分別為:7.85億元、10.26億元、12億元。收入複合增長率為23.7%,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29億元、1.37億元,收入快於淨利潤增長主要是因為天然氣終端價格提價,而毛利率因為終端提價的原因是門站價提升帶來的順價,所以在分母加大的情況下,公司毛利率減小,且公司未來兩年屬於天然氣加氣站的擴張期,鑑於目前石油價格下跌使得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故我們預計公司的擴張速度放緩,未來兩年屬於資本擴張期,我們判斷,2017年將是公司天然氣加氣站的收穫期。

圖示:公司盈利預測

燃氣行業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我們綜合判斷公司在燃氣行業的地位,相比中國燃氣以及陝天然氣的國資背景,公司處於民營企業,天然氣行業獨有的特許經營權壁壘使得公司拓展太倉市以外的城市燃氣業務比較困難。相比新奧燃氣以及華潤燃氣等民營企業,公司全國化的步伐略晚,競爭對手在天然氣加氣站業務方面已經完成了在一定版圖的跑馬圈地,且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加氣站的運營經驗,公司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公司可取之處其處於供需兩旺的長三角地區,且公司體量較小,未來彈性比較大。目前原油價格下跌是壓制公司估值的一個因素,原油價格下跌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大打折扣,天然氣汽車推廣積極性減弱。公司可能會放加氣站擴張的步伐。給予公司16倍的合理PE,對應市值為22.24億港元。發行區間為2.08-2.92港元,對應市值為16.64港元和23.36億港元。對應估值為12-17倍PE。我們建議國際配售投資者在15倍以下參與申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90

多地展開德資爭奪戰 中國“德企之鄉”太倉有後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235.html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中德合作不斷升溫,讓地方政府將招商引資的目光投向德國企業。德企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配件制造為主體產業,技術含量普遍較高,單位能耗少,效益高,成為地方政府的“新寵”。中國龐大的市場,也讓不少德企有投資意願。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吸引德資企業,加大對德合作,比如沈陽、天津、佛山、暨南、成都、蕪湖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來太倉開招商會,有不少外國人參加,這讓我們有些緊張,壓力挺大”,江蘇省太倉市政府副市長朱萬里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太倉作為一個縣級市,早在1993年就開始吸引德企,目前230多家德企落戶太倉,年產值近300億元,被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享有中國“德企之鄉”的美譽。

但近些年各地開始大力招商德資企業。去年底,國務院批複《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方案》,由中德兩國共建的沈陽中德裝備園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今年1月已經有35個高端項目入駐中德裝備園。目前已有132家德資企業落戶沈陽。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率領企業家訪華首站放在成都,這讓當時有160多家德企聚集的成都變得更有吸引力,成都也更重視引進德資。

不過,朱萬里告訴本報記者,二十多年里落戶太倉的德資企業不斷增加,90%的德資增資擴產,德資青睞太倉的原因除了緊鄰上海的地域優勢外,也與太倉市政府的優勢服務緊密相連。

他稱,在德企落戶的太倉經濟開發區定位高端,借鑒了新加坡工業園區的整體規劃,對德服務也是經過專業培訓,德企認可開發區的環境和服務。

另外,他介紹,此前太倉市政府對德企采用24小時保姆式服務,不過隨著德企增加,政府做到對德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德企通快公司員工以iPad支架為例介紹工業4.0技術

太倉市政府的細致服務也得到當地德國企業好評。

上海德國中心首席執行官夏建安(Christian Somm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太倉市政府對德企很友好,他們調研了80多家在太倉的德企,談及他們以後在太倉與政府的合作時,他們反映很正面,積極肯定太倉市政府,這也促使德國方面決定選擇在太倉設立一個德國中心。

德國中心是專門為德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而建立的研究招商中心,向入駐中心的客戶提供辦公用房、市場咨詢、律師服務等全方位服務,被譽為“德國之家”。目前中國有3個德國中心,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太倉。太倉德國中心將於今年6月份開業,主要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太倉也在深化中德合作。今年3月底,太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全市對德合作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主要目標:努力把太倉打造成為亞太地區德資企業集聚地、中德創新合作試驗區、對德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中德經貿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國企業走進德國的橋頭堡,爭取獲批國家級“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

朱萬里向本報記者介紹,技能性人才是德企落戶的一大關鍵。目前太倉有六家采用德國雙元制的學校,基本滿足了當地德企對藍領技能性人才的要求,但工程師還稀缺,而且太倉對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夠,這讓德企用外地員工成本較高。

他表示,目前太倉已經促成東南大學和德國一所大學進行本科以上的雙元制教育計劃,培養德企急需的工程人員。未來這些學生第一年在東南大學學習,第二、三年則來太倉學習,3個月學習理論課,3個月去德企參加培訓,相互交替。最後一年則去德國的大學學習。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在德企上班,上學期間德企將會給其發工資。

朱萬里預計,中德兩所大學合作的雙元制學習班最快今年招生,最遲明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89

大上海都市圈加速同城化:太倉瀏河鎮超七成新房賣給了上海人

在“上海2040”劃定了一個上海大都市圈後,周邊城市加快了融入上海的速度。

10月13日,2016太倉(上海)招商投資說明會上,太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代市長王建國表示,太倉要深入做好“融入上海”這篇文章,進一步放大與上海的同城效應。

在日前公布的“上海2040”草案中,上海確立了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共同發揮周邊區域的合力。因此,“上海2040”草案劃定了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總面積2.9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00萬,這里將是上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形成90分鐘的交通出行圈。

與上海寶山、嘉定交界的太倉,正在這個大都市圈範圍內。

太倉市早在2003年就提出“接軌上海”,並於“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實施這一戰略,今年則進一步提出“融入上海”戰略,作為太倉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施。

太倉市發改委副主任顧星球告訴記者,太倉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與上海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深融合的對接,使太倉成為上海全球城市區域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太倉瀏河鎮的江蘇保捷鍛壓精鍛有限公司廠區內,停著好幾輛滬牌小汽車,一些公司員工會每天開車從上海到這里上班。

江蘇保捷鍛壓精鍛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汽股份的三級改制企業,2011年,這家公司因為土地制約等問題搬離上海,就近選擇了與上海寶山和嘉定交接的瀏河鎮,至今已經三次增資擴產,年銷售額超10億元。

“搬到太倉來,電可以有10%的成本優勢,人力有10~15%的成本優勢,當然,最大的成本下降是房價。”江蘇保捷鍛壓精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葛泓說,他住在上海嘉定,也是每天開車來上班。

隨著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要素成本的增加,以及更多聚焦於核心功能的提升,不少企業離開上海,而近鄰太倉、昆山、嘉善等地,就成了他們最自然的選擇。

太倉生物港聚焦體外診斷產業,目前一期共吸引了十多家企業入駐,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宋誌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中70%以上來自於上海。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太倉引入上海項目投資額每年只有幾億元,占引進內資比重不足10%。但之後則持續加碼。“十二五”期間,太倉共引進529個滬上項目,註冊資本130.71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88.6%。上海項目占引進內資的比重已近30%。

在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太倉也與上海逐漸形成全新的功能配套。

太倉港三期工程正和集裝箱碼頭,是太倉港與上海港合資經營的,其中,上港集團占45%的股權。

雙方合資後,上海港江海中轉功能轉移到了太倉港。目前,長江34家支線船公司承運的重慶、武漢、長沙、九江等長江中上遊地區外貿集裝箱,全部轉移集並至太倉港。然後,再通過每周21班、每8小時1班的“定點、定時、定線、定航次、定價”五定“太倉快航”,從太倉港轉運至洋山港。

“由於縮短了長江駁船承運距離、駁船候泊時間等原因,可為長江駁船公司節省物流成本近500元/標箱,節省2天時間到達洋山港。”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局局長錢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物流成本降低可以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也釋放了上海港的集裝箱碼頭作業的能力,同時每年還可以為太倉港新增60萬標箱吞吐量。

現在,雙方還在引導上海港部分近洋航線轉移到太倉港。從而讓上海港更好發揮其遠洋航線功能,加強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而在民生層面,緊鄰上海寶山區的瀏河人民醫院已經全面托管給上海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並冠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九院太倉分院”。

顧星球說,太倉超3成新建商品房為上海人所購買,瀏河鎮更是超過7成。太倉的一些賓館和酒店,也開發了上海的婚慶、會務、過夜遊客市場。

對於上海周邊城市而言,太倉市發改委主任龔璇說,誰能為上海如此豐富的生產力提供發展空間,誰就贏得了發展主動權。

顧星球說,“十三五”期間,太倉要積極對接上海“十三五”規劃、2040城市總體規劃和2050上海發展戰略,主動對接上海自貿試驗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迪斯尼國際旅遊度假區、虹橋商務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等重點功能區,推動太倉和上海在目標導向、功能構成、空間布局、平臺載體等方面聯動協同,構建上海與太倉統一區域生產要素市場。

“使太倉真正成為上海全球城市區域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與滬同城’。”顧星球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71

倫敦將因脫歐丟近萬個飯碗 企業嫌2年談判過渡太倉促

自英國脫歐公投後,位於倫敦的大型銀行就紛紛發出要撤出英國的警告。根據這些警告,倫敦將失去至少9000個工作崗位。

根據路透社的最新調查報告,德意誌銀行是撤離倫敦的帶頭者,而倫敦的損失將成為這兩座城市的收獲——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愛爾蘭的都柏林。

法蘭克福

上個月,德意誌銀行警告稱,超過4000個工作崗位將會從英國搬到法蘭克福或其他歐盟的中心。4000個工作崗位意味著該銀行在英國的一半人員都要撤離。

美國銀行摩根大通也準備把超過1000名銀行家從倫敦搬到都柏林、法蘭克福和盧森堡。盡管還在持續於倫敦建立新的總部,但高盛也表態稱,在馬德里、米蘭、巴黎和其他歐盟的城市,集團需要更多的人手。

在路透社的上述調查中,匯豐銀行、摩根斯坦利和花旗銀行也位列其中。但大多數銀行目前還沒有公布自己的脫歐計劃。

自今年3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以來,就有不少公司發出了計劃搬離倫敦的聲明。因為脫歐談判只有短短的2年時間,這對於銀行和其他金融公司適應脫離歐盟的英國來說,顯然是不足夠的。

周一的一份報告也呼籲稱,要給這些金融機構一個過渡時期,來讓他們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適應脫歐後的英國。

上述報告是受遊說組織TheCityUK的委托,由英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操作完成。該報告提出:“在受影響的企業之間存在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的兩年的脫歐談判時間不管是對英國政府還是對需要實現令人滿意的重組工作的企業來說都是不夠長的。”

英格蘭銀行曾提醒金融公司在7月14日前提交一份詳細的脫歐計劃,並做好應對一切後果的可能,包括硬脫歐。

倫敦金融城

就脫歐對於英國金融領域的工作影響有很多種預估,最嚴重的情況是可能會讓整個英國損失23.2萬個工作崗位。

對愛爾蘭、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這些仍在歐盟內的國家來說,英國脫歐帶來了一定沖擊,但在另一方面也是機遇。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此前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英國的領國,愛爾蘭正在努力吸引那些可能從倫敦撤離的業務以及原本考慮去英國但因其脫歐而選擇其他目的地的投資項目。

同樣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德國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也在積極準備迎接從英國出走的銀行家們。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於今年初還專門邀請了約50名外國銀行代表到法蘭克福舉行會談,重點討論英國“脫歐”後金融機構如何調整戰略布局。匯豐銀行今年早些時候就表示,受英國脫歐公投影響,匯豐將把倫敦勞動力總數的20%,約1000個交易室和投行職位轉移到巴黎。

作為曾經的金融中心,與英國在語言、地理位置等多方面更貼近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也將成為金融企業的熱門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74

上海投資客撤離太倉 本地客消化樓市六成房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30/1122618.html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享有“上海北大門”之稱的太倉,受到上海樓市溢出效應的影響,僅2016年樓市就創造了199萬平方米銷量,同比增長78.5%。這造就了太倉房價上漲、土拍盛宴連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限購之下,太倉樓市需求結構被重新洗牌,恐慌購房情緒緩解,房企則面臨的競爭更加複雜化。

供地同比減少三成

2016年樓市的火熱,在太倉依然保持著溫度。就土地端而言,今年5月31日,太倉市國土資源局一舉掛牌出讓10宗經營性用地。

“對於太倉樓市,每次土拍待出讓地塊時會帶動周邊在售項目的熱銷。”一家房企駐太倉的營銷總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土拍能對市場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還在於市場逐漸呈現供不應求的跡象。克而瑞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太倉新增供應量47.63萬平米,比去年同比減少37.6%。

據上述營銷總監介紹,因為太倉熱點區域沒有供地,項目賣一個少一個,所以有的項目有意放慢開盤節奏。

另一方面太倉目前的需求依然較旺盛。據上述營銷總監介紹,投資客對太倉的熱情不減,而太倉本地客戶的需求也逐步攀升。

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太倉全市共銷售商品房14.4萬平方米,與上月相比,環比增長40.8%,其中住宅成交11.52萬平方米,環比增長51.6%。

據記者了解,太倉熱點項目的銷量也頗為客觀,僅第一季度排行TOP5的樓盤銷售額均超過1億元。

本地客需求釋放

太倉樓市余溫仍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變化。

據上述兩項目置業顧問透露,限購一定程度上對外地投資客有所影響,而項目能熱銷更多是因為受到本地客追捧,整個新區的房價也稍微有所提升。

伴隨著去年限購政策的實施,太倉購房客群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克而瑞環滬事業部負責人毛呈飛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太倉市場是主城內客群開始逐漸增加,太倉這塊集中於主城區,銷售比較好。

太倉桃花島項目置業顧問就告訴記者,上周項目推的300多套房源,吸引了1000多組意向客戶到訪,其中本地客占比較大,最終項目經過公開搖號選房的方式,開盤當天售罄,開盤均價1.4萬元左右/平方米。

有趣的是,距離項目不遠處是今年3月剛拍出的一塊地,樓面價接近9000元/平方米。有購房者表示,“這個地方以後漲價空間不小,現在這個價買到就可能賺到。”

投資太倉仍“有門道”

上述開發商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去年下半年上海投資客爆棚的現象,今年太倉樓市出現了反轉,外來投資客大幅減少,本地投資客卻是一擁而上。

克而瑞環滬事業部負責人毛呈飛介紹,靠近上海的瀏河板塊,一向是上海投資客聚集地,但自去年10月份太倉限購以來,上海客大幅減少。

不過,雖然限購提高了門檻,但投資客進入太倉依然“有門道”。據毛呈飛介紹,有不少開發商替外來投資客鎖定房源,允許其先行繳納30%~50%的首付,等一年過後繳滿社保,再來繳滿剩余房款。

“但這是最大限度了,對一直講究現金為王的開發商來說,無疑會造成很大壓力。目前一些熱銷樓盤更傾向銷售給本地客。”毛呈飛表示。

毛呈飛表示,由於前一階段上海投資客的光臨,太倉本地人才意識到這里的投資潛力。上海客比例雖然在減少,但其關註度依舊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32

天地源擬1.68億再布局江蘇 與碧桂園合作開發太倉地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0/1197911.html

____________2.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琦蕊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天地源(600665.SH)在與一線房企合作開發的道路上正越走越遠。

3月10日,天地源公告,為加快公司經營發展,公司下屬蘇州天地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天地源)擬出資1.68億元, 收購上海鴻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鴻業) 持有太倉卓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倉卓潤)28%股權。目的是為參與開發太倉一宗土地。除天地源與上海鴻業外,參與開發的還有碧桂園及金科股份(000656.SZ)旗下公司。

同日,天地源發布公告稱,經公司董事會審議,同意申請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0億元的公司債券,期限不超過3年,可一次或分次發行。值得註意的是,作為西安高新區管委會旗下的國有上市地產公司,近年來天地源頻頻布局蘇州及其周邊城市, 而在大本營西安卻鮮有拿地。     

易居院研究總監嚴躍進稱,天地源較早布局沿海城市,有較先進的管理經驗,但是品牌知名度尚不是很高。而布局三四線城市,將是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1.68億收購太倉卓潤28%股份

天地源3月10日公告,擬出資1.68億元收購太倉卓潤28%股份。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11日,天地源就曾公告,下屬公司蘇州天地源與上海鴻業、上海新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新碧)、 金科集團蘇州百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百俊)等三家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太倉WG2017-25-2地塊(以下簡稱標的地塊)。上海鴻業設立全資子公司作為開發主體,合作各方通過對項目公司增資擴股的方式參與開發。

其中蘇州天地源出資2240萬元,持有28%股權,上海鴻業、上海新碧分別持有25%股權,蘇州百俊持有22%股權。

根據最新公告,合作方式擬由項目公司增資擴股方式變更為股權轉讓方式。

上述標的地塊位於蘇州市太倉縱一路西,橫七路北,占地面積6.61萬平方米,容積率2.0,建築面積13.23萬平方米,土地規劃用途為城鎮住宅用地。該地塊由上海鴻業通過招拍掛方式獲取,並於2017年12月19日與太倉市國土資源局簽訂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成交價格為 109020.00萬元。

公告顯示,根據測算,該項目竣工後預計可實現不低於 6%的銷售凈利潤率。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上海新碧為碧桂園的全資子公司,而蘇州百俊則為金科股份旗下全資子公司。

在此前,天地源也曾與碧桂園等六家房企合作開發蘇州青劍湖某宅地,亦曾與廣東城南投資、廣東城際置業合作,投資開發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流潮項目。

布局三四線城市提升影響力

對於上述投資,天地源公告稱,本次交易有利於拓寬天地源經營模式和土地資源獲取途徑,有利於提高公司在蘇州區域的品牌影響力。

事實上,過去幾年間,天地源頻繁布局蘇州、深圳等一二線城市,目前更是將大量精力用於在這些核心城市周邊地級市拿地。

對此,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天地源在上海、深圳、天津這樣一些東部沿海城市有較早的布局,這種布局使得它在房地產開發方面相對來說管理經驗是不錯的,這是類似企業主動從西安市場走出來的原因。走出來之後,開拓還是不錯。它現在的投資策略更加專註一些相對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增長性有爆發力的城市,比如蘇州。”

他還表示:“將來企業要做大規模的話,還要註重地級市,尤其是一些三線城市的投資。目前天地源品牌影響力還不是特別大,要做大品牌影響力,布局三四線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此外,天地源作為西安高科集團旗下一家地產公司,由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控股。其官網資料顯示,天地源作為西安高新區開發的班底,曾經參與了西安高新區的開發建設。作為西安本土國企,地緣優勢自不必說,然而過去幾年,天地源卻鮮少布局西安市場,而將更多精力放在蘇州、深圳等地。

對此,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判斷樓市投資主要考慮物流動人口或者外來人口,這個指標對於這個樓市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像蘇州市場一直很強勁,西安市場相對就比較弱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97

“德企之鄉”的民企有了新機會:太倉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產品

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

4月13日,中德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大會在太倉舉行。根據計劃,大會永久會址將花落太倉。太倉市委常委、太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紅星對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太倉發展經歷了階段性特點,第一階段更註重招商引資,把德國企業引進來,但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要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戶蘇州太倉開始,25年來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太倉逐步成為中國德企集聚度最高的地區。目前,太倉市德資企業已達300家,項目總投資達45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500億元。

瞄準智能制造

在2017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中,太倉位列第七。

如今太倉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全球制造格局的重大調整以及生產模式的革命性變革,近年來,憑借對德合作優勢,瞄準智能制造,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太倉制造業發展和變革的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2025蘇州實施綱要》提出,蘇州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技術進步。要推動“蘇州制造”向更高層次發展跨越,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批制造業隱形冠軍藏身於太倉,數據顯示,2017年太倉以智能改造為重點的技改投資完成164億元,入選《太倉市2017年智能制造計劃項目庫》的企業項目共計124個,計劃總投資59.26億元。

去年9月底,工信部公布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範項目名單,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名列其中。在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率達75%,規模企業智能制造普及率超50%,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16臺/萬人,入圍省市縣各級智能車間示範項目130余個。

一批德企率先開始了智能化改造升級。

今年3月16日,舍弗勒全球首個P2混動模塊在太倉投產。這種高度集成的P2模塊,即插即用,為汽車廠商提供最快速的解決方案。實現它的,正是該企業建立的工業4.0智能化生產線。

通快集團在太倉建立了工業4.0工廠,智能、敏捷的自動化工業操作管理平臺,使生產過程更加柔性、智能、可靠,不僅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也可向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推動民企發展

德企在加大本土化創新和智能化改造升級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在與德企的互動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太倉全市400多家本土企業與德資企業在產業分工、研發創新等方面展開廣泛深入的對接合作。這些企業著力突破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五大關鍵技術,努力實現設計數字化、設備自控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

然而,相比德企的體量,目前太倉本地民企發展總體上實力還不強。

去年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產值總量1000億元,德企與以民企為主的其它企業的產值各占50%。但從數量上講,這里德企不到300家,但民企數量達到三四千家。

王紅星也指出太倉本地民企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根本的問題是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首先企業家要轉變觀念意識,要增強對研發的投入,要持續不斷地招引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一種發展的定律,久久為功,德國優秀的中小企業都是百年老店,這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強化。”

在德企的研發投入上,王紅星以通快為例談道,“去年通快拿出10%做研發投入,它的研發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應用型研究,即德國制造到了中國本土化的研發;第二塊是考慮五年至十年後的基礎性研發;第三塊是應對顛覆性技術做的研發。”太倉本地民企在研發上還需要不斷強化。

在幫助本地民企提升發展上,王紅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本地政府就組織太倉的民營企業組團參加“德國太倉日”,讓他們真切感受和學習借鑒德國制造。同時,政府還有意識地搭建中德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總的來講,已從原來比較粗放、低端的合作發展到現在比較深度和融合的合作。

目前,當地一些民企走出了一條從外向配套到科技項目合作再到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科耐邁克聯合德國研發團隊,填補了國內低溫泵用機械密封部件核心技術空白;東南佳與德企開展技術合作,其生產的碳滑板用在了中國高鐵上;凱通集團以德國分公司為平臺,整合尖端技術和高端制造裝備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等。

“政府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也出臺一些政策支持民企與德企合作,也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的一些產品。“王紅星對記者說。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本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和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人才支撐方面,太倉也已有布局。

今年4月9日,江蘇省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和太倉校區。此前的3月26日,太倉市政府與西交利物浦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太倉將與這些高校聯手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機械工程、產業+網絡、大數據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通過集聚各類創新要素、人才資源,為未來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此外,太倉還將依托中科院計算所、技物所等科研單位在太倉分支機構的優勢,集聚、培養一批智能裝備、電氣自動化、工業控制、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46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占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盡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複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占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臺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絡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昆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