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華爾街大佬點只愛做Spa 李華華

2008-10-23  AppleDaily

全球股市動盪不安,海嘯源頭花旗國班華爾街高層,更係晚晚瞓唔安、食唔樂,擔心自己間寶號會唔會成為下一間爆煲企業。咁大壓力,好容易做出錯誤決策,公司分分鐘冇事變有事,就係因為咁,點樣減壓,成為華爾街高層呢排最熱嘅話題之一。

高盛高層鍾意靜坐

要 減壓,唔一定好似AIG班高層咁,喺華府拍板注資拯救後幾日,就花一大筆錢去加州海灘度假做Spa。據彭博資訊報道,華爾街近排流行靜坐減壓,身兼高盛同 埃克森美孚監事會委員嘅William George,更係忠實擁躉,佢仲向身邊嘅老友力sell。今年66歲嘅George最鍾意喺飛機度靜坐,尤其係搭長程機飛去歐洲,當飛機引擎一撻着,佢 就會合埋眼深呼吸,開始靜坐進入冥想世界,等自己冷靜頭腦,幫助思考。

香港代表有四叔

唔只佢,聽講,福特汽車主席 William Ford都係同道中人。靜坐呢家嘢,當然唔係老外專利,香港富豪都鍾意打坐冷靜思考,甚至當係養生之道,好似四叔李兆基一得閒就盤膝靜坐,每次打坐超過1 個鐘,佢老人家大讚打坐幫助養生,個人冇咁容易緊張,心平氣靜,人都零舍健康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

中環在線:曾蔭培年薪高特首大佬倍半 李華華

2008-10-28  AppleDaily



新 創建(659)噚日出最新年報,警隊前一哥、執行董事曾蔭培人工急升一倍,1023萬銀,當中包括420萬銀購股權福利。比佢做特首嘅阿哥曾蔭權多 622萬銀,即係高倍半,特首月薪33.4萬銀,年薪合共401萬銀,就算曾蔭培撇除購股權福利唔計,人工仍然高過曾特首200萬銀。唔怪得咁多高官退休 後轉投商界。

曾特首唔止人工追唔上細佬,連運氣都唔及曾蔭培,曾蔭培04年6月加入新創 建,雖然公司業績喺06年度曾倒退四成,但之後越做越好,08年度全年業績急升九成,至38億銀。相反,曾特首呢輪頭頭碰着黑,唔單止俾生果金同雷曼苦主 搞到一頭煙,仲俾議員掟蕉贈興,民望自上任以嚟不斷向下插,支持度由05年上任嘅72.3點,跌到家陣53.9點。特首家陣可以慶幸係,金融海嘯下,新創 建股價大跌,唔知個市幾時先至回升,但佢嘅民望呢幾日就上升番啲。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

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倒下15位大佬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081220/1208566392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72

商界大佬齐捧场 史玉柱笑返“伤心地”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218/20091218043608344.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珠海

        “此时此刻,我想史玉柱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我又回来啦!’”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这句话赢得了现场一片欢笑,恐怕也是对史玉柱重返珠海最为精妙的概括。

        昨日(12月17日),巨人网络南方研发基地在珠海奠基。阔别珠海多年的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重返这个“伤心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见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蒙牛乳业董事局主席牛根生等众多商界“大腕”悉数出席,为史玉柱捧场。

阔别12年  史玉柱重返珠海

        “12年前,没有今天这样热闹的仪式,我可以说是‘悄悄地’离开珠海。”史玉柱12月17日坦言,面对12年的转变,他“感慨万千”。他 对自己当年的窘境也毫不讳言:“当时我只带走了一辆奔驰和一辆货车,留在珠海的只有一身债务。车开到江苏时,连汽油都没钱加了。后来那辆奔驰也抵债了!”

        十多年前,史玉柱在珠海宣称欲盖高达70多层的巨人大厦,号称当时中国最高楼。1997年,巨人大厦危机爆发,拖累巨人集团破产。作为当 时声名显赫的珠海市  “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史玉柱瞬间成为欠债几个亿的中国第一“负翁”,巨人集团也成为那一时期多元化扩张的失败典型。

        12年一个轮回。今日  “巨人归来”的史玉柱,与当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珠海高新区唐家湾石坑山片区的奠基仪式现场,可谓“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12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史玉柱的现身引发了会 场一阵小小的骚动。他仍是一身被称之为“亘古不变”的白色运动衣,标志性的墨镜,只是少了他的另一大爱物“紫砂壶”。史玉柱一下车便立即遭到了媒体的围追 堵截,而众多当地的巨人网络员工也竞相上前一睹“老板”的风采。

        17日11时左右,史玉柱与奠基嘉宾马云、牛根生等以及珠海市主要领导一道挥锹掘土,为巨人南方研发中心奠基。这也同时宣告,自12年前败走珠海后,这家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正式回归。

规格颇高16位企业家助阵

        伤心之地,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避而远之。史玉柱也曾经表示“再也不回珠海”。此次,他却高调地宣布返回这个“伤心地”,并在此建立研发总部,个中原因,自然成为了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据了解,珠海市政府这些年一直在与史玉柱保持接触,希望他能重返故地投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史玉柱的证实,他称:“在1997年离开珠海 后,我去上海开始第二次创业。珠海方面了解我的情况后,就一直与我有联系,希望我在合适的时候回来。我犹豫过,毕竟曾经在珠海失败过。”

        史玉柱表示,回归珠海符合巨人网络研发战略。目前,巨人网络已陆续建起上海松江总部、成都西南研发中心,南方布局一直在其全国计划之中,“三足鼎立”的研发布局初见雏形。

        对于这位当年显赫一时却又沦为“失败者”的企业家,史玉柱此次重回珠海,珠海方面给予了最高规格礼遇。17日的奠基仪式上,珠海市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悉数出席,无疑显示出了珠海方面的诚意。

        此外,十多位商界豪门的到场力挺,也成为了一大亮点。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蒙牛乳业董事局主席牛根生、银泰控股董事长沈国军、中泽嘉盟董事长吴鹰、分众传媒联席主席虞锋、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等16位明星企业家到场祝贺。

        马云在奠基仪式上发言说:“史玉柱代表了中国企业家不放弃、跌倒再爬起来的精神”。他说,“史玉柱,下一步,去干吧!”牛根生也寄语巨人网络“网络巨人,赢在中国,赢在世界”。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发言更是引得现场一阵欢笑,他表示:“史玉柱二次创业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还债,企业发展起来后,回归珠海,回报珠海,体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家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低价拿地  暂不重建巨人大厦

        “今天珠海用了‘巨人归来’的口号,我想,奠基标志着我们已经归来,以后可以改成‘巨人做大’”。史玉柱在仪式上表示,他要求珠海基地硬件媲美谷歌总部,给予年轻人最优越的创业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巨人南方研发总部占地300余亩,被称为“珠海海边最后一块宝地”。资料显示,巨人珠海研发总部用地为巨人网络于2009年4月底斥资1250万美元购置,位于珠海高新区唐家湾石坑山片区,占地21万平方米。

        “这块地用来开发房地产项目,在巨人网络业务遭遇瓶颈的情况下,或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事实上,自今年以来,巨 人网络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业绩滑坡,股价低迷。巨人网络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营收环比下降20.3%,净利润下滑14.7%。

        上述人士分析,巨人获得的地块升值潜力巨大,但拿地成本仅为400元/平方米。珠海在前两天刚刚传来港珠澳大桥开工、国家级的横琴新区成立两大喜讯,必将迅速拉升珠海的房地产市场。记者观察,就在和巨人奠基地点不远处,便为大片高档别墅区。

        此外,巨人南方研发总部选择的地点距离巨人大厦约6公里。记者17日在巨人大厦工地看到,这栋史玉柱曾经豪言建成当年中国第一高楼的大厦目前依旧荒芜。不过,从已经盖到三层但最终烂尾的工地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气势。

        巨人还会续建烂尾楼巨人大厦吗?对此,巨人网络副总裁汤敏女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暂无计划重修巨人大厦。”

        也许至今史玉柱仍然没有走出巨人大厦的阴影,他说:“这次我修房子不敢修高了,只有3层。”

双面史玉柱

每经记者  王鑫  发自珠海

        记者在论坛上浏览有关史玉柱回归珠海的消息,网友的评论骂声不断。的确,有关史玉柱的争议从未断过。从电视上铺天盖地的“今年过节不收 礼,收礼就收脑白金”的广告开始,史玉柱就留下了“大忽悠”的骂名。后来,他拿出1亿元到珠海还当年巨人大厦的债,又有不少声音质疑这只是他的又一次炒 作。等到史玉柱进入网游行业,推出游戏《征途》后,也是骂声不断,认为史玉柱此举是在毒害青少年。

        然而,在珠海,记者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史玉柱。他的16个大佬级朋友专程赶到珠海,为他的回归捧场;巨人集团当年的老员工也来了,他们都觉 得史玉柱是一个好老板,重情意,在他东山再起后,也没忘记给他们补发当年的工资,还曾在2003年邀请他们到上海旅游,“所以我们即使再忙,也要过来给史 总捧场”;就连珠海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成师傅对史玉柱也是赞不绝口,“史玉柱,是个讲诚信的老板。”

        或许马云的评价能总结史玉柱其人,“中国商界的奇才、怪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2

建材大佬争锋:谁能打开海螺水泥神秘钥匙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86.html


12月27日,中材集团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材集团正式获得甘肃、青海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祁连山实际控制人——祁连山控股51%的股权。

而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明来到四川绵阳,与当地政府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对该地相关产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看 似各显其手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大建材巨头的交锋。工信部最新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提出,在2011之前,建材企业跨地 区兼并重组要取得新进展,培育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性水泥企业集团。

所谓的1+8,显然,最大的看点是谁将成为“1”。谁能独立潮头,成为国内水泥领域最大的霸主?

尽管各有动作,但本报记者了解到,海螺水泥将是揭开这个答案的神秘钥匙。目前,中材集团和中国建材都正跟海螺水泥接触。

得海螺者得天下

早在今年10月,安徽方面传出风声海螺集团大股东安徽省投资集团将转让其名下海螺水泥部分股权以来,业内就掀起巨大波澜。

作为亚洲第一大的水泥集团,海螺集团2008年的产量达到1.2亿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海螺者得天下,中国建材或中材集团如果任何一家能拿下海螺,都将成为国内水泥业的霸主。”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如此认为。

记者注意到,就在海螺股份转让消息传出前几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合肥面见了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而在消息传出之后两周,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也飞赴合肥,向王金山当面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与安徽合作”的意愿。

“我们对此事没有任何发言权,股权方面的问题要问国资委。”海螺集团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如此回答。而中国建材及中材两大集团则大方表示,对海螺集团股份兴趣很大,但一切要看安徽国资委的具体安排。

海螺集团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为8亿,其中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股份,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拥有49%股份。

一位接近安徽省投资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具体如何转让,转让多少股份出去,方案都还没定下来,还在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想进入海螺,都必须承诺大规模在安徽投资的计划,为安徽省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资金和项目。”

目 前,业内有消息称,安徽省国资委更为属意中材集团。据了解,早在上半年,安徽省就与中材集团签定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承诺将在皖属企业改制、重 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而相对来说,中国建材与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介入稍迟。

但另一方面,中国建材与安徽的关联度也并不少。今年以来,中国建材先后与安徽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 市、滁州市、安庆市等许多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0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中国建材收购了海螺集团旗下徐州海螺,双方至今在 水泥生产研发等方面还进行着长期合作。有消息称,中国建材允诺,若完成对海螺集团的收购,将会把所有水泥板块的业务都合并到海螺集团管理,总部仍是在安 徽。

“不管最后谁是赢家,对海螺股权的争夺将掀起两大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大的高潮,也是最大的悬念。”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两大巨头争夺第一

“与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近几年大量新建产能不同,两大央企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背景,走收购兼并快速扩张的路线,这符合国家控制新建产能的方针。而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头号交椅,未来两大企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刘作毅表示。

事实上,在三年前,中国建材与中材两大集团在水泥领域还排不上前十名,但依靠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两大央企在水泥业的地位迅速上升。

过 去中国建材旗下水泥业务主要是联合水泥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2007年,中国建材联合浙江尖峰、浙江虎山、浙江水 泥、江西万年青等企业以及湖南省国资委,拉开了一场涉及“五省一市”的水泥企业大并购,组建成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100亿,一举成为东南亚经 济区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今年3月,中国建材又联合东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及弘毅投资成立北方水泥,注册资本为10亿。

“目前中国建材正在加大对山东,河南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型企业的收购,最终目标是从南到北连成一片。”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

而中材集团也通过连番动作,先后收购了新疆的天山股份,宁夏的赛马实业以及甘肃的祁连山三家上市公司,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在内的西北一线市场已尽归囊中。与此同时,以北方为据点,中材集团也不断向南方扩张,在中国建材重兵驻扎的湖南、江苏等地拥有数家大型水泥厂。

“两家央企都是走收购兼并高速扩张的路线,但从风格上来讲,两家企业又有所不同,中材集团坚持不控股不做,虽然收购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控制力更强,而中国建材收购的企业数量更多,相对来说后继融合的难度也更大。”一位水泥业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

大佬要做好份工自己跟做打工妹煲呔妹想渣打入籍中國 李華華


2010-03-09  AD





 

渣打上個禮拜公佈亮麗嘅業績,股價連升四日重上二百蚊。佢哋大中華區主席曾璟璇接受內地報章專訪時話:「其實我依然是一個打工者,只是運氣比較好一點罷了。」曾璟璇話自己係「打工妹」,跟佢哥哥煲呔曾嗰句「我會做好呢份工」同出一轍。兩個果然係一家人!

「女性感性 更能體會客戶感受」

渣打舊年純利創新高,當中90%嚟自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身為大中華區主席的煲呔妹功不可沒,煲呔妹好謙虛話自己冇乜管理秘訣,可能係關佢做事方式事。

佢話,「女性比較感性,能夠更好地體會同事和客戶感受。我非常佩服惠普的前任CEO卡莉.菲奧裏納,她的身上有一種堅毅的精神,這種堅毅很多男性都做不到!如果你要做大事,則很需要這點」。

2005年曾璟璇接任渣打中國一姐嘅高職。佢話07年嗰陣,輿論對外資銀行搶佔市場的擔心不絕於耳,「那時大家不停地說外資銀行進來了,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來了。」但佢認為,中資銀行有外資銀行不能比擬嘅競爭優勢。

佢仲話,自己o依家最希望就係渣打銀行將外資標籤拎開,變身成為中國嘅銀行一分子,跟住努力扮好小銀行嘅小角色,做好本職工作。

但問題係,渣打堂堂正正外資行,大股東仲係新加坡政府控制嘅淡馬錫,要成為中國嘅銀行一分子,煲呔妹係唔係要問過李光耀先呢?

馬仔亨第二份兼職做藍籌董事

因為健康理由退出官場嘅馬時亨,除咗由「肥馬」成功瘦身做「健康馬」之外,仲繼續活躍於金融市場。噚日正式榮升為恒指成份股嘅華潤置地(1109),趁住大市上升,股價都飆高咗超過1個巴仙,潤地噚晚仲公佈,公司羅致咗馬仔亨,做佢哋嘅非執行董事。

華華記得,自從電盈年代擔任過藍籌股董事後,呢次睇怕都係健康馬第二次再做blue blood企業嘅董事啦。公佈指,舊年度佢老哥嘅董事袍金係12萬銀。

潤地呢份工已經喺馬仔亨年前,以患病為由,辭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後,第二份金融界非執董工作,最轟動嗰鋪當然係舊年底宣佈加盟中策(235),出任非執董兼主席一役,拍住恒生銀行(011)前大班柯清輝收購南山人壽。不過,單刁仲等緊台灣監管機構審批。

瑞士名錶香江大陸豪客

內 地豪客炒起香港豪宅,連名錶市場都多得佢地唔少!賣成五萬至過百萬銀嘅貴價名錶,亦一早將目標由原本嘅美國客轉向內地客埋手。名錶代理商冠亞商業 (104)執行董事區肇良話,金融海嘯之後,全球貴錶生產基地瑞士嘅最大出口市場,已經由美國改咗做香港,舊年香港出口市場就佔24%;美國得8%;中國 都有7%。香港入口嘅名錶,最終消費者都係內地客,但點解唔直接入口中國?香港咪就係贏在關稅低囉!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7

王健林:地产江湖最后的“隐形大佬”


http://www.xcf.cn/ztlb/201005/t20100506_84448.htm


 领军大连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堪称地产江湖的“隐形大佬”,官方网站显示,万达的资产额已达1000亿元,年销售额达600亿元。研究发现,王健林在 大连以住宅地产起家,通过投资足球,扬名全国。转型商业地产后,借助与商业巨头的捆绑合作,创造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模式,奠定了其在业内的领军地 位。借助其商业地产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万达顺势打造了商业地产、酒店、文化院线和连锁百货四大支柱产业,步入相关产业多元化的良性循环,形成了 万达独特的“资金方程式”。快速扩张之下的万达,正处于A股IPO的关键时刻,其当家人王健林已悄然问鼎本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

  风光无限的住宅地产商不断刷新国内的首富纪录,相较而言,商业地产大佬们显得低调得多,然而,其身家不仅毫不逊色,更有迎头赶超的趋势。王健林 领军的大连万达集团(简称“万达”或者“万达集团”)身为国内商业地产老大,虽仍未登陆资本市场,其本人身家已屡屡为人称道。

  2009年9月,万达旗下的商业地产板块-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简称“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完成了两轮私募,第二轮私募价格达到17元/ 股,王健林以其本人及名下的万达集团合计持有大连万达商业地产23.597亿股,按照第二轮私募价格计算,其财富市值达到401.1亿元,荣登本年度新财 富500富人榜首富宝座,成为历届新财富富人榜中极少数未登陆资本市场即问鼎首富宝座的富豪。一旦成功上市,这个数字还将成倍增长。然而,这部分资产也只 是王健林庞大商业帝国的一部分,其持有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百货和文化院线资产额也不容小觑,2009年万达院线的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一。因此,王健林堪称 国内地产江湖最后一个隐形“大佬”。

  万达创立于1988年,迄今已有22年历史。2000年间,曾有“北万达,南万科”的说法,之后,万科专注于住宅地产的开发,而万达逐渐转型专 攻商业地产。时至今日,早已对接资本市场的万科已成为国内住宅房地产行业的领军者,而万达虽仍未上市,但其发展同样一日千里,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的教科书。

  发家自地产,扬名在足球

  媒体报道显示,王健林的父亲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曾官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健林从军18年,以吉林省军区边防四团团 职干部身份转业,在大连西岗区人民政府担任办公室主任两年。这些背景和经历,都让王健林看起来政治人脉资源丰富。

  1992年,万达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4年前,万达尚为处于发展初期、籍籍无名的小开发商,立足大 连,以住宅房地产开发起家。其最初声名大噪缘起王健林对足球的投资。时至今日,地产与足球的结合已屡见不鲜,众多地产商成为中国足球的主要投资者。资料显 示,在中超16支球队中,未与房地产有关联的球队大概只有上海申花、南昌八一、深圳红钻和江苏舜天四支,其余球队均或多或少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孰不知,房地产商结缘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和万达联手创办大连万达足球队,并在当年就取得了职业联赛的首个冠军。很 快,随着足球联赛在国内的风生水起,大连万达在绿茵场上攻城略地,万达成了最大的赢家—大连万达6年夺下4个国内甲A联赛冠军,创下了职业联赛连续55场 不败的神话,万达品牌开始名闻天下。借助飙升的人气,1998年,万达走出大连,步入跨区域发展时期。1998年至2001年,其位于成都、南京、南昌、 昆明的楼盘遍地开花。

  大连万达队6年的辉煌战绩成就了万达的品牌知名度,而王健林之后的适时退出,更是明智之举,成功维护了万达的品牌形象。1999年,大连万达只 拿到当年全国联赛的第九名之后,王健林选择退出万达足球俱乐部。“6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元,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 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2000年初,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赌球等被“抹黑”的前夜,王健林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万达留给人们的记忆成功定格在大连万达的全盛时期。

  地产大鳄+商业巨头,借力共赢

  2001年起,万达逐渐转型专攻商业地产,选择了“年年收租金,拥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商业地产模式。自此以后,王健林头上的光环不再来自开发 “住宅地产”,也不是玩“足球”,而是其独创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

  所谓“订单商业地产”,即项目开发前,万达即与沃尔玛、百盛百货、欧倍德、美国百胜餐饮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 同选址,万达投资建设,从设计之初就根据租方需求规划建设,建成后由国际巨头们租用卖场。“订单地产”这个名字,就是结合了“联合协议、共同参与、平均租 金、先租后建”四个方面的涵义得来的。由此,大连万达作为商业地产大鳄联合沃尔玛等商业巨头成就了“地产大鳄+商业巨头”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

  对于万达而言,与国际商业巨头结伴而行,不仅迅速提高了购物广场的知名度,降低了投资开发购物广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各个国际巨头的金字招牌 也获得了各地方政府的认可,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享受项目选址、地价及政策配套上的种种优惠。用王健林的话说:“要想成为巨人,首先要与巨人 同行,一定要争取与更多的世界级企业进行合作。”

  在全国首创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商业模式之后,万达商业广场的发展历经三代产品演变,从第一代的单店、第二代的组合店发展到第三代的城市综 合体,万达商业地产的产品逐渐走向成熟(表1)。第一代购物中心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一般只有沃尔玛一家主力店和一家次主力店,两者占商业广场总面 积的75%左右,其中沃尔玛一般占据二三层,面积一般在2万平方米左右,占总建筑面积约一半。第二代商业广场的特征是由3-6座楼组成,建筑面积在 12-25万平方米,3个以上主力店入驻。以天津为例,沃尔玛、百盛、国美电器和百安居占整个建筑面积的60%以上。第三代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40-80 万平方米,是集写字楼、购物中心、高级酒店、影院和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也是万达现在及未来的主流产品形态。



  2005年之前,万达的商业地产尚处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时期,在大量商业物业面积出租给沃尔玛等国际巨头后,万达将底层商铺予以分割出售。通 过依靠沃尔玛等被称为“锚点商店”的大型零售商家聚集大量消费人流,那些小型的店铺依附于“锚点商店”周边,靠其所带来的强大人流得以生存。在万达商业广 场商铺的销售中,万达花费浓重“笔墨”将签约入驻的沃尔玛等商业巨头推向前台,成为万达商铺最大的卖点。自2002年4月长春万达商业广场开工以来,至 2003年底,万达商业地产项目共开工16个,其中11个项目底商已对外分割销售,创造了每平方米均价3万多元的记录,几十亿元资金及时回流,有力缓解了 万达因转型商业地产而绷紧的资金链。

  然而,高昂售价的背后是业主们更为热切的获利心态。几乎所有购得商铺的业主都期望自己的投资能够马上获得丰厚回报,因此,租金坐地飞涨,租户被 高昂的租金压倒,几个月不盈利即纷纷关店。2002年至2004年间,万达商铺的分割出售产生了一系列纠纷和停租退铺风波,对万达的订单地产模式提出了严 峻挑战。据媒体报道,万达出售的11个项目中,由于实际的租金回报达不到预期,在长春、沈阳、长沙、济南等地的7个项目出现了诸多问题。“什么问题呢?商 铺在销售之后,再进行商业规划、整合,有两个方面保证不了,一是经营的整体性,二是经营的有效性。”王健林曾经如此自我解剖。正如王健林所述,当商铺的产 权落入业主手中之后,其经营权可以自主支配,在众多商铺投资者中,有相当比例业主买铺的目的是自营。因此,售铺后商业广场规划的整体性难以保证。相应,由 于商铺经营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定位参差不齐,目标顾客与沃尔玛带来的人流出现错位,导致商铺经营效率底下,业主投资回报率上不去。

  而根据销售合同,商铺出售后,发展商不承担商户经营上的责任,但业主经营不好,开发商也无宁日,万达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学费”。2004年,万 达把卖出去的若干个问题项目的已售商铺全部售后返租,保证业主若干年内8%的回报率,个别地区9%,达不到的,由万达进行补贴。店铺款加利息加投资回报, 王健林用8.9亿元了结了自己的心病。

  此后,从2005年开始,亲身经历了“分割产权”出售消极影响的王健林宣称,万达广场商铺“只租不售”。“购物中心只租不售,以租为主也不行, 只能只租不售。”王健林说。之后,万达转向持有大量商业面积,租金收入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然而,“只租不售”意味着大量资金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回流,万达 如何平衡现金流?这可能是王健林停售转租之后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住宅地产发家的王健林此时想到了住宅的作用,“别人在万达商业项目旁边的住宅项目都获得了 溢价,为什么万达不能够从自己的商业项目上获取住宅溢价呢?”

  最终,王健林确立了万达的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和资金规划。所谓“城市综合体”,是集大型购物中心、高星级酒店、写字楼、高级 公寓于一体的商业地产形态,同时包含了住宅、公寓、写字楼的开发和销售,以及高档酒店、购物中心的开发与运营。这个发展模式万达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国内 其他商业地产商的标杆。在现金流方面,住宅项目是销售重点,100%销售,其次是写字楼,按照不同项目的资金情况和写字楼的投资回报期决定出售的比例,这 两块销售会占到整体项目前期投资的1/3左右;另外,2005年国家各银行推出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万达广场可以通过抵押获得10年左右的中长期贷款,也 解决了万达的一部分资金问题;剩余资金缺口则靠自有资金来补充。

 在万达品牌已经拥有了相当知名度的前提下,通过商业地产杠杆原理,有效的商业面积有力撬动了周围销售型物业的价格,在住宅、办公楼成功高溢价销售 的情况下,商业地产成本自然下降,这就是所谓“城市综合体”的本质原理。“过了2006年,忽然感觉什么都顺了,像爬过一个陡坡,面前是一片平坦的高原。 说简单一句话,商铺不卖了,经营没有问题,怎么做怎么有。”王健林说。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摸索,王健林创造的“订单地产、招商先行”模式和城市综合体的产 品形态,带领万达稳稳度过了多事之秋,踏上了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产业多元化,

  打造“资金方程式”

  自2006年万达定位城市综合体产品策略之后,围绕商业地产这个核心,在王健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思路指引下,万达形成了另外三大支柱产 业:高级酒店、文化产业和连锁百货,一主三辅,成功打造出众星拱月的产业格局。万达官方网站显示,目前万达已在全国开业27个万达广场、7家五星级酒店、 400块电影银幕和11家连锁百货店(图1)。



  王健林从未掩饰其进军酒店业的野心。早在1996年,万达就在大连市中心投资建设并自行管理着大连万达国际饭店。随着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的 全面推广,万达成立了专业的酒店建设公司,专门负责集团酒店的设计、投资和建设,高星级酒店的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为了提升万达酒店的品 牌形象和管理水平,王健林再次与业内的国际巨头展开合作,先后与凯悦、希尔顿、雅高、喜达屋、洲际等一批世界顶级的酒店管理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按照合作 约定,由万达负责酒店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则交由雅高集团、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打理。

  万达在酒店业的投资伴随着万达广场在各地的遍地开花也一路飙升。据媒体报道,2009年3月,正当酒店业身陷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时,万达酒店建 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部总经理沈峰在公开场合表示,万达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200亿元,大举进军酒店行业,且二三线城市将成为万达酒店业的发展重心。 万达官方网站显示,到2010年万达旗下的五星级酒店将达到14家,到2012年,万达将力争拥有45家已开业的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店,成为全球领先的高 级酒店开发企业。

  如果说星级酒店先天就是商业地产的绝配,那么万达院线的投资则是王健林无心插柳成就的另一妙笔。根据有关专家估计,在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 提高的收入水平之下,中国10年内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仅次于75亿美元的美国。王健林在万达商业地产模式的摸索中敏锐意识到,现代化的多厅电 影院也将是整个万达广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整个万达广场的功能配置、资源共享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王健林在与国有影院企业的谈判中发现, 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影院企业很难跟上万达的发展速度。

  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放宽了外资经营电影院的门槛,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等7个试点城市,中外合资电影院 的外方投资比例上限上升至75%;除上述城市外,合营外方投资比例上限为49%。2004年1月,王健林果断出击,再次借力业内国际巨头,与华纳兄弟国际 影院公司(简称“华纳兄弟”)共同合作建设华纳万达国际影院。双方协议约定,华纳兄弟将协助万达在所有在建及拟建的万达商业广场中建造世界一流水准的多厅 影院,并对影院的设计及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负责影院落成后的管理与运营,待政策出现松动,华纳兄弟同万达双方将对影院合资经营。

  阴差阳错的是,国家随后收紧了对文化产业的开放,华纳兄弟迟迟等不到合资控股的机会,院线又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2005年,华纳兄弟选择撤 离,万达无奈之下只能亲自接手院线经营。之后,被“逼上梁山”的万达调整了市场定位,由于管理费用下降,或者更关键的在于电影市场的潜力爆发,2006年 万达院线竟然越过了盈亏平衡线。

  这个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让王健林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更坚定了他进军文化产业的信心,万达院线随后风风火火发展起来。万达院线的经营可 谓一举多得,万达广场在各地的攻城略地保证了万达院线的快速扩张;反过来,万达院线也保证了各地万达广场能够有效利用商业面积,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万达院 线成为万达又一个崭新的拥有巨大空间的赢利点。2009年,万达院线的票房收入从2008年的5.1亿元猛增至8.33亿元,超过国有的中影星美院线的 7.94亿元,荣登全国院线票房冠军宝座。2010年,万达计划将开设21家影城,新增200块银幕,使影城总数达到71家,银幕达到600块,占有全国 18%的票房份额,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院线。

  除了院线,王健林在文化产业的投资触角还延伸到了艺术品市场。从1997年开始,万达涉足艺术收藏。2000年12月,在翰海秋拍上,万达旗下 的宝斋以440万元高价竞得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孤禽图》,自此一鸣惊人。此后,宝斋专注于近现代画家和当代绘画名家作品,斥巨资收藏了徐悲鸿的《立马》、 傅抱石的《龙盘虎踞今胜昔》、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黄胄的《塞外风光》,还收藏了100多幅吴冠中的作品。目前,万达美术馆正在兴建中,建筑面积达 1.5万平方米,将馆藏王健林多年来收藏的500余幅、总值超过20亿元的中国近现代名家字画。在媒体采访中,王健林坦言,“对于企业而言,收藏本身就是 一种投资手段,而不是附庸风雅。”

  2007年5月,王健林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成立万千百货,进军连锁百货行业。其实,早在2002年王健林就力邀一手缔造“太平洋百货”奇 迹、有亚洲商业奇才之称的王德明,合资建立了大洋百货。然而,2004年,万达撤出了大洋百货的投资。媒体采访中,王健林表示:“现在我有点后悔退出大洋 百货,百货至少需要5年的培育期,坚持一下也就成了。你看全世界前十大商业地产发展商,都或多或少自己在做零售业。”2007年王健林重新杀入百货行业, 万千百货成立5个月后就开了第一家店。至今,万千百货已开出11家店,2010年将增至15家。

  酒店、文化院线和连锁百货,这些看似跨度不小的多个行业,被王健林灵活玩转于股掌之间,带领万达步入相关产业多元化之路。商业地产是核心,高级 酒店、万达院线和连锁百货围绕万达广场进行众星拱月式的设计,众多题材相互作用产生“聚宝盆”式的磁场效应,形成了良性循环。

  至此,在订单地产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模式下,万达创造了其独特的“资金方程式”。一方面是“以售养租”,即在一个城市综合体中,购物中心和酒店 物业由万达持有,而住宅以及写字楼等项目则直接用于出售,这样既能保证长线的租金收入,亦能通过销售迅速实现部分资金的快速回笼。另一方面,持有的购物中 心和酒店还可以获得银行的物业抵押贷款,继续用于下一步的投资。王健林对万达“不差钱”的自信正来源于此。

以快制胜,平衡维稳

  如何让一根塑料吸管穿过马铃薯?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万达成功破解。秘诀就是:快!足够快的速度可以突破一切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万达 独特的“资金方程式”为其快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订单地产、招商先行”模式,消除了万达广场招商的后顾之忧。两相结合,打通了商业地产的“任督 二脉”。因此,头顶“中国最大商业地产商”光环的万达,抢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激情越来越充沛。

  据媒体报道,2009年12月22日,洛阳万达广场开业,万达年初制定的开业计划宣告完成。一年内开业8个万达广场、2个五星级酒店、新增收租 物业面积150万平方米,在逆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王健林让业内见识了“万达速度”。而万达广场从开工奠基到满场开业用时之短,更是不断刷新万达自己 创造的行业纪录: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南京建邺万达广场商业中心,从奠基到满场开业仅300天的时间;15万平方米的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商业中心仅 用12个月,9万平方米的沈阳太原街万达广场室内精品步行街则仅用了8个月。

  截至2009年底,万达已开业持有的商业物业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包括开业与在建项目,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物业面积合计超过 1000万平方米。万达官方网站显示,目前万达总资产额达到1000亿元,年销售额600亿元,年纳税超过50亿元。2009年底,王健林再次高调宣布了 万达的宏伟蓝图:“万达看好明年的经济形势,2010年,万达的商业广场要继续翻倍。”万达确定2010年将新开业15个万达广场,2011年,计划新开 业20个万达广场。根据现有的建设速度和在谈项目,2012年万达广场数量将超过80个,经营性物业持有面积将超过1200万平方米。

  然而,在万达快速扩张的同时,关于万达的质疑也不时见诸报端。曾经有报道指出,万达的利润额和资产额不成比例。王健林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这其实 是个选择的问题。目前阶段万达是先选择规模还是利润率?两利相权取其重,王健林首选了规模,他的策略是先做大,再做强。在商业地产行业,由于大型购物中心 地块的稀缺性和商业地产的不动产特性,快速的布局扩张意味着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由此获得的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平台又将有力支撑企业的进一步扩张,最终,巨 大的不动产资产平台演变成巨大的资本平台,届时,变身为资本大鳄的万达,卧榻之侧,绝无他人鼾睡的余地。

  在媒体采访中,王健林曾表示:“万达必须再快一点。快是战略问题,必须要快。现在是最后的机会,可以做大市场份额,可以积累经验,可以赢得未来 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但是,他同时也承认,速度快也是最大危险,如有闪失,万达这样的巨人也有可能一夜垮掉。万达以商业地产为核心的四大产业具有较强相 关性,这样的模式在经济景气之时,可谓一荣俱荣。然而,如何保证在经济不景气时,四大产业不会一损俱损?

  万达内部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万达拥有平衡维稳之道。首先,万达本身的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商业配套的完善,对于住宅等销售型物业的价格形 成了有力支撑。同时,住宅价格易受到宏观调控周期的影响,相较而言,商业地产的长期租约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对冲住宅价格的波动。其次,万达广场覆盖了 全国50多个城市,遍布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在区域性上有效分散了市场波动风险。再者,四大产业的目标市场错位经营,形成互补。万达的购物中心、百货和写字 楼,大多定位于中低端,四大产业中,只有酒店定位于纯高端市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万达的酒店业产生了较大冲击,对购物中心、百货等定位中低端的产业 则影响不大。

  然而,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从2009年开始,万科、金地等传统的住宅开发商相继涉足商业地产。在住宅开发领域扩张迅猛的国字号巨头保利地 产,也在2009年开始将商业视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并加大了在商业领域的投入。而富力地产、雅居乐、华侨城等一大批开发商,均已在商业和旅游地 产方面布下重金。为何习惯了住宅开发短期套利行为的开发商们,会集体向商业地产进军?

  这正是众多住宅开发商想要“偷师”的万达秘密法宝之一:许多城市的土地出让都捆绑一定比例的商业配套,而万达的城市综合体概念恰恰迎合了各地政 府的现实需求,因此,万达在拿地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另外,持有型物业的增加,也可优化开发商的资产配置,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多年来的市 场培育和快速扩张,万达已经牢牢占据了各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积累了宝贵的商业地产经营经验和人才。此时,“巨无霸”万达看起来多少有些高不可攀,这也暗 合了王健林“先做大,再做强”的用意。

  资本之途,任重道远

  2006年后,打通了“任督二脉”的万达看上去“非常完美”,然而,“怎么做怎么顺”的王健林也有失意之痛,那就是万达辗转的上市之路。

  2003 年央行启动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颁布震动业内的“121号文”,规定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这对专注于商 业地产的万达带来的打击,要远远甚于住宅开发商。“央行对开发商的要求是自有资金不得少于总投资额的30%,其实这是对住宅项目的要求。对于商业项目,则 是全面封杀。”王健林坦言,“万达2004年憋得够呛,差点没挺过去。”

  2005年初,万达最初的设想是境外IPO,在当时轰轰烈烈的民营企业红筹上市背景下,这条路看似最为稳妥。然而,2005年,香港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大门开启,鱼贯而入的领汇基金(00823.HK)、泓富基金(00808.HK)和越秀基金(00405.HK) 成为2005年香港资本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为王健林提供了另一种看上去更为美妙的路径。在与外资大行的一轮轮接触中,王健林得到“高人”指点, 最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的REITs方案雀屏中选。

  2005年,万达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逐渐企稳,作为万达战略投资者的麦格理银行浮出水面。2005年7月,麦格理银行以5000万美元和 3800万美元优先债的代价持有万达9家商业广场28%的股权,这9家商业广场,正是当时万达REITs拟上市的主要资产。双方约定合资成立商业管理公 司,将万达9家商业广场打包到境外发行REITs,募集目标在10亿美元以上。2005年底,万达REITs招股文件在香港获通过。按照当时的进程,万达 REITs极有可能成为内地继越秀基金之后,赴香港上市的第二只REITs。

  然而,万达与麦格理的REITs上市计划并不顺利。2006年7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的“171号文”,万达麦格 理REITs计划最终搁置。当时有消息称,万达租金水平较低,难以达到海外机构投资者和香港证监会的要求,才是其上市失利的真正原因。在媒体采访中,王健 林对此坦言:“REITs是我判断失误。最想玩个不一样的,耽误了。要是赴港上市,2006年肯定挂牌了。”

  2006年9月,做为REITs未果的一种补偿方案,麦格理通过发行CMBS(即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万达在海外募集了1.45亿美 元资金,这也是首笔涉及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然而,这笔资金对于万达而言,不过杯水车薪。而且,按照当时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政策,即便 CMBS继续发行,在海外以美元募集的资金,短时期内仍无法兑换成人民币,远水难解近渴,这笔资金对万达融资的迫切需求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此时,红 筹上市大门在“10号文”颁布后也已关闭。2007年,王健林公开宣称,万达不会放弃上市,而是踏上更高的起点:国内A股IPO。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上市前大举拿地,冲击业绩,以图上市卖个好价钱,是业内的惯常做法,万达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底房地产行业 遭遇低谷之时,万达开始出手抄底土地市场,先后在成都、上海、唐山等城市连续出手,仅2008年第四季度一共投入了50多亿元用于增加项目储备。2009 年,则在武汉、吉林、天津、长春、合肥、福州等城市先后投下巨资。2009年10月,万达以11.22亿元一举拿下白云新城四幅地块,并计划投入50亿元 将之开发成为一个集商业、酒店、写字楼、公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引起广州地产行业震动。2009年内,包括开业、在建项目,万达将在上海落实5个商 业广场项目。除此之外,石家庄、宜昌、武汉、大连、重庆、南京等地也相继传出万达旗下商业广场开工的消息。万达激增土地储备、加大开工被看作是其上市前的 开场白。

 

  2009年9月,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完成了第二轮私募。继2009年初成功引进建银国际作为基石战略投资者后,此次完成的第二轮私募中,建银国 际、华控产业基金等三家投资机构、三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张大中最终获配。两轮私募合计募集资金超过40亿元,第二次私募的价格更高达每股17元,无论是资 金规模还是认购价格,均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内地私募之最。“时间短、效率高、效果好”,王健林很满意第二轮私募的成果。

  据媒体报道,万达商业地产2009年的利润预计在35亿元左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部分利润仅是万达商业地产售楼部分,其持有物业隐形资产巨 大。但仅根据万达商业地产35亿元的利润来看,根据此次私募市盈率约10倍计算,万达商业地产估值至少达300亿元以上。知情人士透露,万达此次并非整体 上市,拟上市的业务主要包括商业地产、高级酒店、公寓和住宅等主业,而万达拥有的连锁百货、文化院线等业务资产,并不包括在此次上市资产包中。关于万达上 市的进程,王健林显得信心十足:“万达已完成了股改,进入了上市的申报程序,我们希望尽快上市,计划是明年(2010年),最迟后年(2011年)。”

  2010年4月初,万达官方网站悄悄完成了改版,在原来的域名下,万达集团变身为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等上市公司栏目赫然 在列,已初见上市公司框架。大连万达商业地产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其成立于2002年9月,注册资本36亿元,万达集团持有其58.2%股权,王健林个人 持有7.4%(图2)。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官方网站显示,其于2009年12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万达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核心 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旗下包括万达广场、高级酒店和住宅项目三个业务板块。其中,万达广场已完工项目为18个,28个项目在建;高 级酒店已完工7个,20个在建;住宅项目较少,已完工7个,2个在建。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计划在2010年新开业15个万达广场,7家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 店。



  至此,万达上市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2009年底开始的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房地产上市公司板块表现持续低迷,为此时冲击上市的万 达,蒙上了一层阴影。是金子总会发光,万达上市也许只是早晚的事。万达几百亿元的资产一旦挂牌上市,马上可以换来数额巨大的现金流,加上公司旗下大量持有 型物业的租金收益,足以长期支撑账面盈利和抬升股价,王健林本人的身家自然也将水涨船高,再次迈上新台阶。这个地产江湖最后的“隐形大佬”距离浮出水面的 时间越来越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3

皇氏乳业:区域大佬的未来问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7/4MMDAwMDE4MDg4MQ.html


奶源的涨价预期再起。

在奶源的争夺战中,进攻一方是全国性的奶业巨头,防守者往往是区域性龙头企业。

最新的抢奶战发生 在福州,进攻者是财大气粗的蒙牛,而防守者则是福建地方最大的乳品企业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蒙牛的策略是总是以高于长富乳业的价格收购原奶,已经成功从长富 乳业手中抢下不少的奶源。

但是战火并没有波及到偏安西南一隅的皇氏乳业。皇氏乳业2010年1月6日上市,是广西的区域乳业龙头企业,按照 国泰君安的测算,2009年,其主打的巴氏奶占到了广西巴氏奶销售收入的70%。

“福建的事情我早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听说了,但是这对我们 没有什么影响,广西市场奶源的价格一直波动很小。”皇氏乳业董秘何海晏告诉记者。

奶源之争的底气足吗?

让何海晏底气十足的是 广西市场的竞争现状,蒙牛、伊利这些以北方大草原为依托在全国攻城略地的基地型乳品企业尚未在广西扎根。

皇氏乳业的招股说明书表示,伊利并 没有在广西设立公司,蒙牛也只是在桂林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桂林蒙牛乳业奶业销售有限公司。

其它实力稍强的城市型乳品企业中,全国品牌的三元股 份、光明乳业也没有涉足广西市场,目前仅三元股份在柳州设立了柳州三元天爱奶业有限公司。与皇氏乳业构成直接竞争的只有一些广西地方的品牌,但是这些小品 牌跟皇氏乳业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竞争对手。

此外,对于奶源的控制力也是皇氏乳业的亮点之一。

据国泰君安测算,包括荷斯坦奶牛和 奶水牛,截至2009年底,除广西边远地区奶牛以外,广西内共有产奶牛3.5万头。

而皇氏乳业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其自 有基地2个,自有奶牛存栏量为2290头,合作基地12个签约农户奶牛存栏数18042头,据此,皇氏乳业控制的奶牛数量超过了2万头,也就意味着皇氏乳 业控制广西奶源的57%。

在皇氏乳业的募集资金投向中,也有部分资金是用于新建2个奶牛养殖基地,另外还会使用自有资金新建1个奶牛养殖基 地,而皇氏乳业的自有基地就达到5个,预计自有奶牛存栏数将会达到8232头,另外合作基地也会增加到16个,签约农户奶牛存栏数将会达到33710头, 合计控制的牛奶存栏数将会达到41962头。

但据了解,福建长富乳业集团就出现了签约牧场被蒙牛高价策反的案例,皇氏乳业现有12个合作基 地是否会出现如此情形?

“我们的情况不同,我们跟农户签订的合同是5到8年的长期合同,而且合作基地虽然不是我们投入建造的,但是挤奶站是 我们建设的。”何海晏表示。

跟一些地区的奶源价格剧烈波动相比,广西的奶源价格一直都是相对稳定,“北方一些地方在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前,原 奶恶性竞争的时候,价格最低曾经降低到一公斤一块多,当时我们广西市场的价格就一直维持在两块多,现在的原奶价格也就维持在3块左右,广西市场原奶价格非 常稳定。”何海晏告诉记者。

“这跟农民的理性选择有关,农民需要的不是需求大的时候哄抬价格,需求降低之后低价贱卖,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利润 稳定的价格。”何海晏表示。

高毛利率能否持久?

广西的牛奶消费在全国而言排名相对靠后,来自中信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广西 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为1.53公斤,与全国人均乳制品占有量12.3公斤相比,差距明显。

在这个相对发展滞后的区域市场,皇氏乳业的利润空间 却相当可观,在所有的乳业上市公司中,皇氏乳业的毛利率几乎是最高的。

2009年年报显示,皇氏乳业的乳制品毛利率为41.5%,毛利率高 于*ST伊利液体乳及乳制品的35%,也高于另一巴氏奶龙头光明乳业乳制品的39%。

“我们巴氏奶主要通过直销渠道销售,这带给我们明显的 成本优势。”何海晏告诉记者。

皇氏乳业的主打产品巴氏奶的送奶站建设都是由皇氏乳业自身建设的,“巴氏奶的保存条件要求比较高,所以送奶站 的派送户数不能太多,我们基本上是每5000个订户设立一个奶站。”何海晏表示。

而这一直销渠道也不是竞争对手可以复制的,“直销渠道的建 设需要配送体系的完善,需要品牌的支持,需要有足够的客户,过去也有企业希望复制我们的渠道模式。”何海晏表示。

据何海晏介绍,在常温奶方 面,虽然皇氏乳业也使用经销商模式,但是其经销商的层级也尽量做到扁平化,“我们厂方直接面对一家经销商,经销商就直接对接终端,中间只有一个层级,我们 作为区域品牌,对于当地市场的熟悉让我们具备这么做的条件,而一些外来的大品牌,他们往往是省级代理下面还有区域代理,这样一级级往下,中间代理环节增 加,成本肯定比我们高。”

产品的结构也是皇氏乳业能够获得更高毛利的原因,巴氏奶是皇氏乳业的主打产品,巴氏奶销售渠道封闭,客户忠诚度高,因此并不存在恶性竞争问题,其 次,巴氏奶主要使用玻璃瓶装,而玻璃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因此,跟利乐砖等包装的常温奶比,包装就节约了不少的成本。

“我们坚持做我们的 特色产品,蒙牛、伊利这些品牌在广西市场主要是以纯牛奶等常温奶为主,而我们虽然也有常温奶,但是主要是为了完善产品线,并不希望依靠他们盈利,因此如果 有大品牌希望打价格战,我们并不跟随,我们仍坚持做巴氏奶和果奶,广西盛产南方特色的水果,这是基地在北方的乳制品企业无法跟我们竞争的。”何海晏表示。

此 外,自有牧场也节约了不少的成本,据国泰君安测算,皇氏乳业自有奶源生产的产品毛利率高于收购奶源1.5-3个百分点。

只是由于建立牧场的 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先期投入,因而未来公司依然倾向于基地和奶农模式。

市场容量之惑可解?

虽然皇氏乳业的历史成绩证明了其 对于市场有着准确的把握,但是随着募集资金投入的新建产能不断释放,广西这个小市场是否还能容纳皇氏乳业的“野心”?

皇氏乳业现有年产5万 吨的生产能力,而募集资金用途中,还将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包括新增年产4.5万吨液态奶生产能力,其中计划生产水牛奶产品2万吨/年,荷斯坦牛奶产品 1.5万吨/年,果奶产品1万吨/年。此外,募集资金投向中还包括在来宾市新建生产厂房和购买设备,形成液态奶2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生产巴氏奶低温产品 供应来宾市及周边重点城市客户。

如此计算,如果项目全部达产后,皇氏乳业的生产能力将会达到每年10.5万吨。

接下来的一个 重要问题就在于,广西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中信证券所测算广西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为1.53公斤计算,广西公布的截至2008年人口为5049万人,由此 计算,广西静态的牛奶市场容量约为7.7万吨。

对此,何海晏表示并不认同,“宏观的数据只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实际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对 于牛奶的营养的认知,市场的容量会远高于市场的预测,比如现在学生奶越来越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牛奶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市场空间 问题,国泰君安则使用了人均牛奶占有量/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来进行估算,而参照系则选择了上海地区的巴氏奶龙头光明乳业。

“为了寻求 突破,光明乳业于2009 年将产品重心由低温奶转至常温奶,可以认为上海的低温奶市场增速放缓、饱和度较高。2004年至2008年,上海和南宁地区的人均牛奶占有量/人均年可支 配收入指标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8 年底为4∶1。假定上海市场已经饱和,我们按照此推算南宁现有市场牛奶制品市场依然有3倍的增长空间,按照公司2012年产能翻番的目标,则皇氏乳业省内 巴氏奶的高速发展至少可以维持3年。”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

水牛奶亮点有多少?

巴氏奶因为保存条件的要求,销售半径相对 确定,因此走出广西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的水牛奶是未来的一大亮点,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奶源有限。”何海晏表示。

水牛奶是南方 的特色品种。

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介绍,国内奶业整体布局不平衡,呈现“北多南少”: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7%,但奶牛存栏量仅 占全国的9%。

而现有的荷斯坦奶牛属于温带动物,适宜于北方温暖干燥的气候,在南方地区温热潮湿地区饲养容易生病,其产奶量亦低于在北方地 区。广西省水牛存栏量全国第一,与普通的荷斯坦奶牛相比,水牛更适合南方天气。

但是目前我国商品奶水牛资源较少:荷斯坦奶牛为舶来品,出生 26个月即进入产奶期,而我国的水牛必须经过8-9年三代品改成为奶水牛后才能商用。

国家一直在推动南方地区水牛品改,2004年开始将广 西作为试点进行品改,国泰君安估算最早一批三代商品牛将于2012-2013年培育成功,届时奶水牛供应量将由2008年的3.7万头增加至40万头以 上。

但是何海晏表示这样的估算可能过于乐观,“水牛发情期是间歇性的,而农民有时候因为太忙,也会错过给牛配种的时间,所以奶水牛的品改时 间进度不一定有理论上那么快。”

虽然现在的水牛奶尚不能进军全国,但是在广西市场已经有销售。

何海晏告诉记者250毫升荷斯 坦纯牛奶的广西市场售价是每盒2元多,同样大小的水牛奶的市场售价是5.5元-6元。

不过这也是因为原奶成本的差异,荷斯坦原奶收购价约为每公斤3元,而水牛奶的奶源收购价为每公斤7元。

“从营养价值和口感角度,水牛 奶的蛋白含量是荷斯坦牛奶的1.5倍、脂肪含量是荷斯坦牛奶的3倍(由于脂肪含量较高,从而奶味更浓),含有更品类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从成本角度,水牛 的产奶量是荷斯坦奶牛的1/3,饲养成本是荷斯坦奶牛的2/3,因而原奶收购价格是荷斯坦奶牛的2倍,终端产品售价是荷斯坦奶牛的2倍以上。”国泰君安的 研究报告认为。

“水牛奶和荷斯坦牛奶在口味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水牛奶营养更高,口味更好。因此未来会作为高端产品推向市场。”何海晏表示。

“现 在果奶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但是如果只是销售单一品种,渠道等各项费用分摊起来不经济,等到水牛奶的奶源制约解决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拓展全国市场。”何 海晏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4

星美系沉浮:娱乐大佬覃氏兄弟的商业变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2/yNMDAwMDE4ODEyNw.html


“创业期间大家提覃辉,但要想做百年老店,之后我希望大家只提星美。”作为覃辉的弟弟,星美集团老板覃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7月20日,星美国际对外宣布,旗下的全资子公司SMIIC准备斥资5500万港元从覃辉手中拿下25间电影院,并已签订意向书。

按照规划,星美集团将抛弃过去数条业务并存的格局,将精力集中在电影产业方面。

而这个战略演变,覃氏兄弟经历了10余年的挣扎。

传说中的大佬

不管是星美系,还是那带着花边色彩的“天上人间”,覃辉似乎是个绕不开的环。

工 商登记资料显示,“天上人间”的前身北京长泰歌舞厅有限公司,于1993年成立。1997年5月,长泰歌舞厅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PASSION”与 “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1999年9月,国家商标局核准该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变更为覃辉出资的北京长青泰餐饮娱乐有限公司。

正是1999年,覃辉开始了其成为传说的第一步。他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所属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工商登记出资额195万美元。在停业装修之后,“天上人间”从老式夜总会改成KTV式的经营格局,消费标准也随之飞升。

据知情人士表示,“天上人间”清淡时的账本上,记录的一天的流水就达到30多万。据估算,“天上人间”的年利润至少在2000万-3000万元。

如此稳定的现金流,催生了后来覃辉的“卓京系”,同时,也完成了覃辉从“顽主”到资本玩家的资本积累。

此 外,“天上人间”这一高端交际场,给覃辉带来了大量权势人物。在原建行行长张恩照一案中,检方的起诉书上就披露了这样的细节:2002年5月,在“天上人 间”停车场,张恩照第一次收受了覃辉给予的1万美元,之后,经历种种,换来了6.5亿元贷款。而与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的结识也如出一辙。

面对媒体,覃氏兄弟对于曾经拥有“天上人间”并不否认,但却强调“早于5年前转让出去了”。

不过,正是5年前对“天上人间”的缔造,成就了覃辉这位传说中大佬此后的命运。

与之相印证,覃辉的“商业童年”虽然被外界所知的信息不多,但是多少带着点原始积累的力量。

1997年8月,覃辉透过卓京商贸,与其弟覃宏合作创办重庆长丰通信,投资800Z移动通信(CDMA前身),开始进入电讯业。

在 覃辉控制“天上人间”一年之后,凭借着每年2000万-3000万元的利润收益,2000年,投资入主上市公司重庆长丰通信(000892.SZ),建立 了国内第一个资本平台。同时,收购了一条覆盖全国的光纤骨干网,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宽带城域网。全网覆盖、四省接入的宽带网络平台 形成。

此后的2001年,覃辉的电讯版图在其经商7年后成形。为打造长丰通信的内容平台,对接长丰通信的网络终端用户,建立“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星美系”由此诞生。

跑马圈地

有了钱和“资本实力”的2002年,覃辉的商业扩张神经异常兴奋。

当 年10月,覃辉担任长丰通信董事长,开始大规模投资收购内容公司和媒体资产。旗下公司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公司、中影星美院线有限公司、飞 腾影视基地、星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星美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星美上海中录文化有限公司、英斯泰克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几间。

“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一时使得星美集团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其并购速度和商业模式引起瞩目。

2003年,覃辉发力资本市场。为整合海外娱乐内容,及布局香港资本平台,是年收购东方魅力(00198.HK,后改名“星美国际”)、旌旗出版集团(8010.HK,后改名“星美出版”)、流动广告(8036.HK)。

由此,覃氏兄弟掌控四家上市公司,以资本为龙头、以新媒体为核心、以内容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

但 覃氏兄弟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2003年通过收购旌旗出版,控制了香港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成报》。同时,收购阳光卫视,建立了内容制作播出平台。该年7 月与福建有线电视网合作开播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娱乐频道;9月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中国电信“互联星空”的首批13个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2004年,覃辉依托星美国际(00198.HK)收购四川网吧连锁业务,并利用集团资源收购湖南湘计算器(SZ000748),布局数字终端设备业。

已经无法考证覃氏兄弟对于当时星美集团的看法。不过,在覃宏向本报记者回顾当初星美集团企业状况时,他称,“摊子铺得太大,对管理、人力和资金都形成很大的压力”。

事实上,在2004年左右,由于急速扩张,星美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了17家各类公司,同时,形成了以卓京资本为投资纽带的四五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固定资产规模也达到了近20亿元。

不过,星美集团的现金流正面临拷问。覃宏清晰地记得,“当时集团的负债率很高”。而这直指星美集团当时扩张的痛处。

不出意外,覃辉把2005年仍然定义为他企业简史中的扩张年。

当年,覃辉出手收购长城宽带,意图以长城宽带庞大用户群与星美内容产业对接,建立电讯传媒的航母巨头。与长城宽带的股东中信集团和长城集团谈判明确合作结果时,中国建行行长张恩照案发,覃辉卷入其中。

虽然后来全身而退,但是,星美集团以及旗下相关子公司纷纷受到波及。2005年星美开始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偿还银行债务,出售阳光卫视,重组长丰通信。

也是2005年,覃辉办理了相关法律手续,正式退出“天上人间”。

无法从隐秘的已知信息中找到退出“天山人间”是否帮到了覃辉,不过,或许由于他的敏感,在2009年的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案件中,他又逢凶化吉。

艰难重组

但这种波折对于这个娱乐业大佬的影响显而易见。

覃宏回忆称,“受困于当时的负面影响,2005年—2009年,我们一直处于重组之中。”

除2005年退出长丰通信、阳光卫视、“天上人间”外, 2009年,覃辉退出星美联合,由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接盘。2009年,覃辉与杨家成签署协议,退出香港《成报》。

确切的是,星美集团几乎剥离了电影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

事实上,覃辉已经将星美集团主要业务交由覃宏打理。覃宏现在的身份是星美集团董事长,同时,今年3月,覃辉以大股东身份增持星美国际的股权至64.23%。几乎是在同时,王钜成将星美国际董事局主席的位子让给了覃宏。

覃宏在叙述整个星美集团构架时表示,“上市公司是我们操作整个战略的平台,因此,首先是我们历经4年的艰难复牌,到2009年下旬终于实现。”

对 于专注电影产业,覃宏对本报记者解释说,“从现实层面考虑,我们的星美传媒是为了数字媒体而建立的,后来才进入了传统媒体,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梳 理公司资产的时候,感觉电影板块是相对比较完整的。当时,作为先行者,星美传媒一直是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院线,一直在这个段位。”

据相关信息显示,2009年整个电影票房市场规模达63亿元,而从整个行业整体收入,按照行业惯例的1:3计算,所有电影相关市场盘子达200亿元。

在覃宏看来,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从经济效益讲,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的一块未开发的大的产业。数据显示,电影产业票房每年保持30%的增长。

二次创业

“不管外界怎么理解,我更愿意把星美集团的这次转型看成是二次创业。”覃宏称,“而这一转型电影产业的想法,也是我与覃辉商量的结果。”

在覃宏的电影产业的盘子中,包括电影制作、院线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影视基地开发等。

2010年1月,覃辉“以杀回马枪”的姿态向星美国际注资。该公告显示,公司向主要股东覃辉发行本金额1亿港元可换股票据,所得净额9900万港元用作为可能进行的未来投资提供资金及一般营运资金。

由此,覃辉连同SMIL(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大股东关联公司)共持有公司59.41%权益,若悉数转换可换股票据,合计持股量增至64.23%。

同 时,覃氏兄弟控制的星美集团向星美国际注入优质资产。6月底,星美国际公告称,星美国际将以代价约为12亿港元,包括向覃辉发行4.8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 及约24.4亿股,收购其拥有的Admiral Team。而该公司已拥有GDL和SMIIC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持有国内12家影院的经营公司相关股权。

在星美集团的影院版图中,覃宏称,“我们在北京明年7月是8家影院,上海我们有3家。我们实际上是想形成国内的4个影院中心,以北京为龙头的东北华北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地区,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华南地区,西南的中心。”






“地产大佬”禹晋永变形记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31/141255.html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