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唐骏校友禹晋永:很傻的地产大佬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30/141205.html


 地产大佬禹晋永估计是唯一也是最后一位公开力挺唐骏的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此举却引火烧身。近日,他被人以涉嫌诈骗等罪名举报。

   在“唐骏学历门”炒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地产界叫禹晋永的博士冒了出来,在其微博上声援唐骏,又在电视上力挺唐骏,声称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是正规 民办大学,他与唐骏是校友。没想到此举惹恼了网友“很傻的妮子”,在网上披露地产大佬禹晋永的发家史,直呼“禹博士”是个骗子。网络写手王小山也加入打假 行列,调查发现“禹博士”自称注册资金10亿元的公司,原来注册股本仅1万港币。

  传统媒体随后也加入调查,调查结果与禹晋永在百度上的 公开简历大相径庭。公开简历显示:禹晋永是中国世代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此外,他还是美国凯爱世界网络有限公司创始 人、董事局主席。中国资本地产的原创者,黄光裕背后的地产男人等。

  但据媒体调查发现, 在“禹博士” 的华丽身份下,掩藏了多年“空手套白狼”的秘密。有记者沿着禹晋永履历的路径,在多地展开调查后发现:禹晋永及其兄弟禹晋川所拥有的梁国用(2003)字 005号、梁国用(2004)字第007号等3份国有土地使用证为“伪造”;而禹晋永正是凭借着子虚乌有的梁山县1500亩土地,在北京“设局”增资 1.2亿元。

  本报记者发现,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以禹晋永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注册的三家公司即北京凯爱投资有限公司、凯爱资本投资有 限公司、凯爱置业有限公司北京网络信息技术分公司中,有两家已被吊销营业执照,唯一尚在经营的凯爱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尽管注册资金约1.25亿元,但其中 仅有50万元为现金出资,其余皆为土地使用权出资。

  有北京地产界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地产界从业十多年,从未听说过关于北京凯爱开 发过的地产项目,只听说禹晋永在国美有过不到十个月的地产工作经历,后被黄光裕扫地出门。媒体也披露,禹晋永在国美的经历与真实情况完全不符,黄光裕本来 寄希望于国美置业上市,但禹晋永操盘的国美置业业绩太差,黄光裕不得不借助国美旗下另一家地产企业鹏润地产给其输血。后来,“禹博士”不得不离开国美。

  这次“禹博士”力挺唐骏,与他操盘的国美置业一样“业绩太差”,非但没帮了唐骏,反而为唐骏惹来了更大的麻烦,媒体又曝光唐骏涉嫌的一起高达1.4729亿元的“骗取贷款案”。

  “禹博士”的日子也不好过。7月23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以公民身份,正式向北京警方举报禹晋永涉嫌诈骗等系列罪名。7月27日中午,网友ccsgg1208又在百度禹晋永贴吧发起网友向北京公安局网站集体举报。看来禹博士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8

四地产大佬家底大比拼:潘石屹最富王石最穷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0/144603.html

 王石、潘石屹、冯仑、任志强这四位可谓是国内房地产业界的“大佬”,虽然各自的公司有大有小,但他们四位的身家却并不与公司的规模成正比。

  身为国内同时也是世界最大房地产开发公司——万科掌门人王石却只有区区5958万元身家,但资产规模只有万科1/20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身家却高达1.38亿元。

  “职业经理人”王石身家只有5958万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万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掌门人王石的影响力更是远远超出了地产这个行业,甚至其说出的每一个话题,都会被媒体全面笑纳。

   1984 年,王石组建了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并出任任总经理,靠倒卖玉米得来了第一桶金。1988年王石将公司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当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开始涉足房地产业。而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万科更是成为总 资产突破千亿的房企帝国。

  不过,虽然贵为全球最大住宅公司的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但如今的王石对于万科来说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业经理人,不但不是实际控制人,就连持有的公司股份相对于其他一些地产公司老总来说也是少的“可怜”。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年末,王石持有的万科股票数量为6,817,201股,以8月19日万科A的收盘价格8.74元/股计算,其所持股票的价值为5958万元,虽然仅是万科总资产的0.04%,但也足以令地产老大王石跻身千万富翁行列。

  地产界思想家 冯仑身家11.25亿元

  而被称为中国地产界思想家的冯仑身家更是不菲。

   作为万通地产董事会主席,也是万通实际控制人的冯仑手中握有大量万通地产股权。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冯仑本人直接持有的万通 股权为741850股,直接持有的大股东股权为0.09%,而通过洋浦耐基特实业有限公司(冯仑100%控股,该公司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海南万通御风投资 有限公司共持有万通实业22.23%股权),北京协同伟业信息咨询中心(冯仑控股25.44%,公司持有万通实业2.57%股权)和北京博远汇明贸易有限 公司(冯仑控股80%,公司持有万通实业3.43%股权),冯仑共持有万通地产大股东万通实业25.72%的股权。因万通实业持有的万通地产股权为 51.16%,所以冯仑通过公司层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就为13.16%,股票1.6亿余股。而根据2010年8月19日万通地产收盘价格6.98元/股 计算,其本人加上公司层面的持股价值共计11.25亿元。

  “任大炮”身家1.38亿元

  《论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但孔子这句名言放在现年59岁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身上似乎并不成立。

  有媒体如是描述,任志强留给公众的印象相当固定:多年保持不变的发型、宽脑门上紧锁眉头刻下的深纹、绷紧的腮帮子、几乎瞪出眼眶的眼珠。他似乎无时无刻都是这副严厉、咄咄逼人的模样。

  任志强屡出“房子是给富人盖的”、“买不起房就该回农村”等惊人之言,也由于其言语尖锐大胆而被公众封为“任大炮”。任志强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三十年地产影响力人物”奖、“年度3.15房地产风云人物奖”、“2009中国最具影响力地产人物奖”等殊荣。

  任志强在华远地产的财富主要体现在其二股东北京华远浩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远浩利”)身上。在《湖北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出售暨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报告书》中披露了任志强在华远地产的财富故事。

  根据上述报告书披露,截至2007年11月29日,任志强共持有华远浩利1407万股,持股比例为21.0063%。

  而华远浩利截至2010年6月30日时持有华远地产97,834,929股,以昨天(8月19日)6.72元/股的收盘价格计算,任志强按持股权益对应的账面财富达到1.38亿元。

 潘石屹夫妇身家137.69亿元

  潘石屹可能是经历了中国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又功成名就的人少数几个人之一。现在的SOHO中国是潘石屹夫妇财富的集中体现。SOHO中国成立于1995年,是由潘石屹和他老婆张欣联手创建,主要开发商业地产。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潘石屹和张欣夫妇是SOHO中国的实际控制人,两人(以张欣名义持有)通过Capevale(Cayman)间接持有SOHO中国33.241亿股,占总股本的66.48%。

  以SOHO中国首日上市收盘价9.55港元计算,潘石屹夫妇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17.45亿港元。

  不过,SOHO中国的股价昨日(8月19日)只有4.74港元/股,以此推算,潘石屹和张欣夫妇间接持有的33.241亿股市值仍达157.56亿港元(约合137.69亿元人民币),财富缩水达到一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8

中環在線:大佬放風內鬥快結束郭炳江笑看和解 李華華





2011-1-25  AD

 

雖然唔夠賭王分 家咁矚目,但係新地(016)郭氏兄弟內鬥,大家其實都無遺忘!直至噚日有傳媒引述大佬郭炳湘話,自己會喺幾個月之後正式離開新地另起爐灶(淨係留番個非 執行董事title) ,靜咗一排嘅「宮廷內鬥」即時又引起大家追睇劇情發展!噚日出席「瑪雅謎團攝影展」開幕活動嘅二佬郭炳江,自然成為焦點人物。

唔知係咪真係傾掂數同和解在望嘅關係,二佬噚日喺自己地頭──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睇攝影展嗰陣,全程四萬咁口,情緒仲幾高漲,唔單止同墨西哥駐華大使豪爾赫.瓜哈爾多話,佢對瑪雅文明好有興趣,仲好hyper咁同在場嘅記者玩「捉衣因」!

「咪架」聲東擊西引開記者

之不過,一向同傳媒好talk得嘅二佬,唔知搞邊科,噚日突然刻意迴避大家追訪,公關仲專程在場設置「咪架」,希望引開大家,但係呢招咁舊,最後係唔work嘅,成棚記者立即集體去晒近四季酒店嗰邊嘅門口等,二佬即刻醒水向商場方向離開。

咁 大家見狀梗係窮追不捨啦,突然之間,成棚人手拎相機,抬住攝錄機喺商場裏面狂奔,而有主場之利嘅二佬就有5至6個大漢護駕,除咗幫手推開傳媒之外,仲擋住 電梯口,令大家無辦法追落去……查實企定定講句no comment咪大家都好囉,整咩係要搞到大家好似戰地記者咁呢?啲有錢人真係奇怪!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3

純官搵大佬急救新移動

2005-11-17 NM




進入戰國時代的流動電話市場,又多一宗併購。新世界移動的流動電話合併入CSL,並向CSL母公司澳洲電訊(Telstra)支付二億四千四百萬,以換取CSL百分之二十三點六股權,此舉擺明是貼錢賣仔。

自 從SUNDAY泊到電盈大碼頭、萬眾被中移動收購,新移動幾乎淪為最弱電訊商。新移動主席鄭家純亦不得不親自出馬,主動認Telstra做大佬。純官肯做 細,其實除笨有精,今次賣仔不但令新移動沾光躍升為流動電話一哥,又可以參與第三代流動通訊(3G)業務。更重要的是,合併後與大佬CSL共享資源,換句 話說,節省資源,兩間公司員工飯碗將危危乎。

新移動將流動電話業務併入 CSL的消息在本週二正式公布,不但未有刺激其股價上揚,復牌後立刻急跌百分之八,收市報二元四角五,跌一成一。澳洲交易所上市的Telstra股價亦下挫百分之七,報四點○二澳元。

新移動股價受壓,反映股民不滿公司貼 錢賣仔。「無話事權,便會出現minority discount(小股東折讓),所以股價跌亦理所當然。」一名電訊分析員說。股價跌的另一個原因,是大概一個月前,有人向傳媒發放匿名短訊,披露新移動 與CSL合併,作價五十億,新世界又會以每股四元代價,將新移動私有化。傳媒翌日報導,新移動股價即急升兩成衝上三元。如今正式交易,新移動並非鯨吞 CSL,作價亦沒有傳言中進取,股價自然回落。

兩億四搵大佬

新移動在通告中並無交代整個交易的作價,市場根本無法判斷賣仔 是否合理。連CSL如何估值,亦不甚了了。根據新移動與Telstra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交易的形式是新移動將新世界流動電話全部股權,注入 Telstra CSL,並支付二億四千四百萬給Telstra,以換取Telstra CSL百分之二十三點六股權。

一般而言,合組合營公司都是雙方注入資產資金,甚少是一方向另一方付錢。新移動亦無在通告中交代向Telstra支付二億四千多萬的原因。接近交易人士透露,這筆支出是根據Telstra過去在CSL(3G)的總投資,再按新移動持有合營公司股份比例計算,「當是補償Telsrta咁多年在3G的投資。」

據接近新世界消息人士稱,在今次併購中,雙方估計CSL及新移動的估值為一百二十億及四十億。他坦言:「新移動未必值咁多,但Telstra堅持CSL值一百二十億,所以按比例新移動就值四十億。」

事實上新移動現市值不到兩億,而手頭現金只有一億一千多萬,要支付二億四千萬元現金,還得向母公司新世界方面伸手。

師奶客為主

說到底在這項交易上,純官不介意做「細佬」,更樂得有市值四百七十億的Telstra大佬照住。

在 六大流動電訊商中,新移動、SUNDAY及萬眾在客戶數目及每月平均消費(ARPU)向來「奀豬」,新移動及萬眾亦無3G牌。新移動的客戶雖有一百三十五 萬,(ARPU)為一百七十一元,較擁有一百三十萬客戶,ARPU為三百四十元的CSL相差一大截,新移動客戶仍以低消費的老人家及師奶為主。

本週二下午三時,位於牛頭角道的新世界傳動網地鋪,櫃台前坐滿顧客,後面仍有二、三人在排隊,大部分是師奶及上年紀的人士,一問之下,他們大多挑最平的,每月五十元有五百五十分鐘的月費計劃,或購買儲值卡。用了年幾新世界的吳小姐表示,因為該公司有優惠才上台。「我唔係用好多,只是去街時打吓返屋企,佢五十元有五百多分鐘,超過咗都係六十元,唔會浪費囉。」另外,來增值的陳太表示,以往用數碼通,九十八元一個月,因為太貴而轉用新世界儲值卡。「一次增值一百元,可以用好幾個月。」

睇住李澤楷出招

今次純官泊大碼頭,構思來自電盈今年初以近廿億全購SUNDAY。

電 盈收購SUNDAY後,集固網、寬頻、2G和3G流動電話及收費電視於一身,其捆綁式銷售令其他流動電話商無得打。上月中,中移動又以近三十四億收購萬 眾,專攻內地漫遊生意。僅有 2G及固網業務的新移動面對這個局面,在電訊市場業務只有捱打的份兒,眼見李澤楷私有化SUNDAY難以成功,便想到要集中火力攻流動電話,因而促成這次 的交易。

Telstra願意併入奀豬的新移動,與公司發展策略有關。Telstra新行政總裁Solomon Trujillo本週二發表的發展略策中表明,首要專注發展澳洲業務,CSL只是排第三位。澳洲佬提起CSL這公司着 實不是味兒,CSL本來屬於電訊盈科前身的香港電訊。李澤楷二千年入主後,火速向Telstra出售六成CSL股份還債,套現一百三十億。兩年後,電盈再 向Telstra出售餘下四成CSL股份,套現四十八億。二○○三年,Telstra為CSL減值撥備十億澳元,認真慘情。

裁員難避免

事實上,CSL截至今年六月底止,全年純利倒退二成八,至二億四千萬,同年度的資本開支高達七億五千五百萬,主要用在3G業務上。Telstra與新移動合併,無疑可以分擔未來發展 3G的開支。

兩間公司合併好處自然是節省成本,共用資源,合併完成後,相信會裁減三成CSL及新移動的員工。不過合併後CSL行政總裁伍清華仍會留任,而現年五十六歲、出身自CSL的新移動行政總裁衞鳳文則會留任一段時間後就會退休。

新移動併入CSL後,躍升為全港最大流動電訊商,能與李澤楷的電盈及和記3香港匹敵。電盈今年初收購SUNDAY時,李澤楷亦誇口要將SUNDAY變成好似CSL一樣,做到全港ARPU最高。不過收購至今近半年,SUNDAY仍未有大動作,甚至連3G業務都遲遲未推出。

有分析員認為,今次CSL合併新移動,令四間3G供應商勢力更為平均,但相信併購潮仍未告一段落。「四間之中以數碼通被收購的機會較大,中移動買了沒有3G牌的萬眾,下一步極可能收購3G供應商。」工商東亞分析員徐國熙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25

保險大佬表態暫不融資

http://my2628.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資本充足率)一直是監管層關注的熱點。保監會3月30日公布的《2011年財產保險監管工作要點》顯示:2011年,保監會仍將防範 化解償付能力和資本金不足風險為監管重點,對問題公司繼續依法採取“一司一策”的有效監管措施,同時,把查處公司的業務、財務數據不真實等違法違規問題列 為重中之重。

近期保險公司發佈的2010年年報顯示,壽險、財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此,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償付能力下降均屬正常範圍的正常波動,無礙險企未來發展。

保險公司高管也紛紛表態近期無融資需求。不過,以未來保險行業發展增速不低于GDP增長率推測,2011年出現增資潮也未必是小概率事件。

償付能力下降,保險公司精打細算

雖 然多數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高于監管要求,但值得關注的是,三大保險巨頭的償付能力均有所下降。最新年報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僅 為212%,相比2009年末的304%,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中國平安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7.9%,較2009年的302.1%,下降超三成;太 保產險資本充足率為167%,比去年同期的173%略有下降。

對此,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坦承:中國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下跌,與資本市場波動有關。此外,去年197億元高額現金分紅派息、公司業務發展對資本的佔用等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中國平安公告稱,壽險償付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公司業務發展、資本市場波動及股息分配的影響。不過,由於產險保費強勁增長,帶動法定要求的最低資本大幅增加,因此,平安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比2009年末上升。

年報顯示,中國人壽、平安、太保的償付能力均在150%以上,仍然屬於監管規定的償付能力正常範圍。

“償付能力過高會影響股東的淨資產回報,過低則不符合監管要求,影響業務發展。”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表示,“平安將根據各方條件,比如ROE(淨資產收益率)、監管條件等因素來分析資本金水平,並將優先增資深發展,因為產壽險本身有盈利能力可補充資本金。”

劉家德也強調,中國人壽仍屬於償付能力充足的保險企業,償付能力充足率應該保持在相對合理且經濟的水平,不必追求過高目標。既要支持業務的有效發展,但也不能低于150%。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平安壽險、產險的償付能力分別為180.2%、179.6%,比2009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去 年,平安產險發行次級債25億元,並完成增資60億元,以增加實際資本。任匯川表示,“60億元的增資是一個權衡決策的結果。”對此,一位保險精算咨詢人 士認為,“去年平安產險143.6%的償付能力低于優秀要求,因此平安產險可能顧及業務表現進行增資。179.6%的資本充足率已經足夠,多了股東回報 低,因此公司高管對此會做些權衡。”

據悉,對償付能力和資本金不足的公司,保監會將通過限制規模、停批分支機構、責令加大分保、督促增資擴股、停業整頓甚至接管等措施限時整改到位,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中華聯合、都邦等償付能力長期嚴重不足的重點公司,監管層還將採取專項定人跟蹤等重點監管措施。

大公司近期無融資需求

保監會近期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細化,引發業界對險企新一輪的再融資潮的密切關注。

保監會不久前發佈了《關於動態償付能力測試有關事項的通知》,制定及調整了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包括健康險公司)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的必測不利情景,財、壽險償付能力壓力測試標準均有提高。

根據保監會的要求,各保險公司在編制2010年及以後年度的年度償付能力報告時,還要按照必測不利情景進行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特別是針對一批償付能力充足率介于100%~120%間的保險公司必須在假設情景之下低于100%的要求。

目前,按照保監會對保險公司實施的分類監管的要求: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00%以下的保險公司為不足類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間的保險公司為關注類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的保險公司為正常公司。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人保財險償付能力為115%,相對去年末的111%有一定提升,但也屬關注類公司。

人保財險副董事長兼總裁王銀成表示,人保財險2月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回升至120%,較2010年年底115%有所恢複。董事長吳焰補充說,償付能力將不會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因素,再發次級債的目的,也是希望繼續推動公司的發展,也符合條件。

太保集團產險償付能力的下降也直接導致市場猜測,中國太保或將再啓融資計劃。

不 過,太保董事長高國富明確表示“目前沒有再融資需求”。高國富稱,自2007年A股上市以來,集團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保持在300%以上,其中壽險業務償 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未來仍會根據保監會的要求,將集團的償付能力保持在充足水平。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也表示,公司暫沒有再融資計劃。

按太保董事長高國富預期,太保2011年保險業務發展會高于GDP增長,維持15%以上的速度。而業務發展必將消耗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因此,業內人士預計,盡管目前各家公司的償付能力數據屬於正常範圍,近期內不會再融資,但2011年出現增資潮也未可知。

也有公司發行次級債來改善償付能力。中國財險2月28日宣布,公司擬發行本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的人民幣次級定期債務,期限為10年。不過2010 年12 月保監會出台《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表示,將嚴控保險公司進行次級債再融資。

除了發行次級債,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股東增資、上市及再融資、從公司未分配利潤中提取以增加資本金,改善償付能力。

3月14日,平安向周大福旗下金駿有限公司定向增發2.72億股H股。平安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表示,融資後,會大大加強平安集團的資本實力,同時融資將增強平安盈利能力,讓股東的價值得到更大提升。

除了從資本市場融資以外,馬明哲稱,公司自身也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已經進入到良性的盈利能力周期,這次融資後,應該能支持一段時間內平安業務發展對資本的需求。

事實上,某公司准精算師告訴記者,影響償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因此,各大公司還可以通過調整相關業務的方式達到提升資本充足率的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4

电商改写快递 草莽物流大佬如何改写变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3/wMNDE4XzM3MzgwMg.html

欢迎来到“电商时代”。

在电子商务企业凭借自身积累或资本助力拥抱这样一个时代之际,起家于草莽、早期依靠制造业推动、身处产业链最末端的快递大佬们,注定面对行业变局的冲击—更大程度上,冲击还是被动的。

快递是中国物流行业一个极为细分的领域(快递的对象通常是指适合以小包裹形态独立运输的物品,一般是以运输物品的重量作为划分标准,来区分快递与一般货运 的区别)。1990年代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氛围成为众多民营物流快递企业的发源地。其中,宝供物流是供应链物流的代 表,德邦物流是零担货运的代表,顺丰则是快递行业的代表。这些企业多起于草莽,它们冲破了由物资、商业、运输三大传统部门掌握的运输资源,引入现代物流的 理念与模式,推动了工商业成长,为中国物流业带来了第一次变革。

2006年成为中国物流业的分水岭,按WTO规则,中国全面放开国际货代业务和国际快递业务。此前,中国物流行业的增长点还集中于海运、空运、零担货运和 供应链物流方面,快递并未获得足够重视。彼时大家熟悉的“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仍在生死线上徘徊,物流业的大佬聚会上,快递不过是 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现在,形势则大为不同。一家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民营企业在供应链物流、综合物流方面缺乏进一步向上的动能,以宝供为代表的物流企业竞争力没有获得持续提高,反而将资源投向地产等领域。与之相反,快递行业则在持续高速发展。

在华南,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在创始人王卫的带领下,用高标准和良好的服务体验打造出了中国快递行业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低调的王卫 成为备受追捧的行业大佬,不得不深居简出,四个保镖贴身护卫。在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排行榜中,顺丰以资产计排名第14位,排在其前后的都是中国传统物 流的大佬们,它们脱胎自国有企业,从事的多为能源、矿产等垄断性行业的运输。

在华东,集体出身于浙江桐庐的“四通一达”的创始人们,借助电子商务带来的巨量快递规模飞黄腾达,那些几年前还在村里谋生的亲戚、朋友转眼间成为这些企业割据一方的“诸侯”。桐庐,这个浙西小县如今别墅成群。

在京津,盘踞着中国快递行业数家庞然大物,它们体制僵化、条块分割、缺乏活力,正面临着向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转型;鲜有的几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则在发展道路上经历了曲折,它们在综合物流、供应链物流还是快递作为主业方面一度徘徊,并因此错失良机。

快递业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主要受益于网购市场的不断升温。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011年淘宝网日交易额最高 达到19.5亿元,而这些都要靠快递完成最后的交易。未来两年,中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0000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以上),这为快 递行业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电商时代”将成为中国物流业再次变革的爆破点。由此,快递业成为竞争激烈而又炙手可热的行业,其在信息技术、流程管理、客户服务、战略规划方面进步迅 速,正在领先物流业其它分支。中国物流行业投资与利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经营的前端即B2B下的工业物流、项目物流,向后端即B2C、C2C下的快递配送倾 斜。

不过,风头正劲的快递企业面临的也不全是机遇。2010年以来,电商大规模自建物流所带来的跨界竞争正给它们带来威胁。

“今年是物流年。”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陈震的这句话,可以看做今年电商行业的最好注脚。

“10年以后最成功的物流企业一定不是今天的前十名,一定会诞生新的物流行业领军者。”马云在今年初阿里巴巴物流战略发布会上的话言犹在耳。未来3年,阿 里巴巴将携合作伙伴在仓储网络方面投资200亿-300亿—这还不算完,阿里巴巴宣称,为发展物流系统,集团与合作伙伴共同集资的数额将超过1000亿元 人民币。

尽管马云给搭档们吃定心丸,声明“不抢大家饭碗”,但物流企业显然不会相信。在9月16日举行的快递业年会上,星晨急便总裁陈平公开开炮:“电商做物流的生意,就是在跟物流抢市场。你凭什么跑到我的地盘上?你跑到我的地盘上就是跟我争!”

在这一轮烧钱竞争中,自建物流的急先锋,也是从自建物流中获益最大的京东商城当然不甘落后。9月12日,刚融资15亿美元的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刘 强东在成都宣布,未来3年内将投资10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此外,还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200亿至300亿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自建物 流。如今,京东商城70%以上的业务可以实现自主配送,“京东商城在信息、技术、网络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已经使其物流配送水平领先于多数快递企业。”中国快 递协会副秘书长邵钟林说,电商自建物流的最初动力来源于快递行业的低品质,无法满足其要求,根本原因则是电商全国布局的战略选择,及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意 图。

加大物流投入的原因之一,是电商大佬们对于传统快递业这个搭档越来越不满。在年初的物流战略会上,马云说,“我们发现(现阶段)所有抱怨、投诉都来自物 流。”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解释说,“物流日益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物流服务水平远不能达到消费者当下期望,并直接限制网购潜力的进一步 释放及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升级。”

京东商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对此表述得更加清楚和具体。他表示,电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拼的就是用户体验,第三方物流恰恰在这一点上难如人意。“不是自己人,这个过程就是不可控的,会出现很多问题。2009年前京东收到的投诉,有70%都来自于第三方配送环节。”

快递企业也许会对这样的指责觉得委屈,因为电商发展速度实在太快,甚至是一种野蛮生长,要跟上这个行业的速度委实艰难。“京东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几乎所 有问题都像是(一眨眼冒出来的),迫在眉睫,”京东商城那位高管感慨,“如果你去过京东,整个氛围会让你感觉,这个公司一直在奔跑。”

不得不承认,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完全有能力催生一家在规模与实力方面更为领先的物流企业。

电商崛起将如何重塑物流速递行业的生态圈与市场格局?

首先面临威胁的将是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加盟型快递,这类企业崛起之初由于缺钱、缺人,采取的是松散的加盟方式,每个加盟商都是独立法人,这种方式的优 点在于可以迅速扩张,把企业做大,以低价格、低品质获得电商业务;缺点在于难以做强,服务品质不佳,且易导致管理危机。

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邵钟林是位老邮政。他所在的中国快递协会2009年才成立,管理着5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快递企业。邵钟林认为,网络型企业本来管理 就难,快递行业又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加盟则意味着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加盟商无法从全网的角度考虑服务质量与品质。

随着电商规模越做越大,无疑会比以往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尤其是终端配送的体验。电商自建物流后,加盟型快递企业的业务最容易受到冲击,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压 力下将不得不启动转型(其实转型已经开始)。这并不容易,2002年左右,顺丰将加盟制改为直营时,曾遭遇到强烈抵制甚至血与火的考验。

其次,顺丰的领先地位将受到挑战。顺丰属于传统快递企业,优势集中在写字楼的零散客户,其成功路径是依靠粤港业务积累了大量资金后,率先将西方成功的快递 业务模式、理念及流程复制过来,治理结构与运营相对规范,国内扩张步步为营,并以速度为核心形成了高标准、高品质、高价格的定位与口碑。不过,对顺丰而 言,如果不抓住电子商务的机会,其规模与实力有被超越的可能。

而目前,顺丰还没有对电子商务市场做出反应,只是在做一些试探性动作,比如向上游的延伸及陆运通的推出。正如王卫所说,不介入电子商务会影响顺丰的发展, 但进入电子商务是找死,直营企业无法做低价业务。对顺丰来说,现在还有足够的实力以逸待劳,等待大规模介入的合适时机。但这样的时间窗口期,想必不会太 长。

最后,对华北区域的物流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带来的物流变局为它们提供了再次上位的机会,目前宅急送等企业已启动了面向B2C的全面转型。还有更多的综合物流、项目物流企业蠢蠢欲动。

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无论是过去的B2B项目物流、以顺丰为代表的直营快递,还是以申通为代表的加盟快递,都面临迫切的转型压力,需要前所未有地重视电商环境下的客户需求与体验。“一要看市场有什么样的要求和需求,二要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有正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8

「財務大佬」的神秘炒股路徑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2OMzA3XzM3NzM2OA.html

作為神秘的投資者,財務公司在二級市場上歷來錦衣夜行、處事低調。

但是作為「國家隊」成員和國企資金進入股市的主要渠道之一,財務公司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隨著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報披露結束,財務公司持股路徑也隨之浮出水面。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財務公司現身9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合計持股18.3億股,較今年二季度15.7億股增長16.56%;合計持股市值為96.8億元,較二季度99.81億元縮水3%左右。

可見,在三季度單邊下跌的市場中,財務公司儘管持股量增加不少,但是市值還是受到了股市波動的影響。

增持金融和大消費

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有105家財務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6家財務公司出現在上市公司三季報中。

「財務公司一般有央企、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之分,其中央企是最多的,不過他們投資相對於社保基金來說會更靈活一點。」上海一位基金經理昨日告訴記者,財務公司除去二級市場買入以外,更多是「打新股」。

WIND數據顯示,財務公司在三季度增持和新增了38家公司,其中新增了25家,主要來自新材料、金融、消費、工業、電子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五大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增持的13家公司中,金融股和大消費概念股(包括消費和醫療保健)成為主要增持對象。

兵器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兵器財務)是增持最多的財務公司,達到9家公司,其中在今年三季度增持了西南合成(000788.SZ)、浙江眾成(002522.SZ)和太安堂(002433.SZ),增持數分別為30.23萬股、30萬股和22.3631萬股。

除去浙江眾成屬於新材料行業以外,其餘兩隻股票均來自大消費。

從 新增的6家公司來看,兵器財務在今年三季度新增了海虹控股(*000503.SZ)、*ST偏轉(000697.SZ)、禾盛新材 (002290.SZ)、福安藥業(300194.SZ)、江中藥業(600750.SH)和光大銀行(601818.SH),增持股數分別達到330萬 股、92.0137萬股、32.5萬股、28.5萬股、290.6422萬股和16129萬股。

除去海虹控股、*ST偏轉和禾盛新材,其餘三隻股票均來自大消費和金融概念股票。

資料顯示,兵器財務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等27家兵器系統企業成立於1997年5月。

對於金融股的追捧,還來自中國石化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石化財務),其在今年三季度分別增持了3417.9248萬股交通銀行(601328.SH)和70萬股南京銀行(601009.SH)。

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下稱華菱財務)在今年三季度增持了30萬股洽洽食品(002557.SZ)、新增了57.5萬股貝因美(002570.SZ)。

在 可選消費概念股中,華菱財務還新增了72.6萬股德力股份(002571.SZ),另外,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汽財務)也新增了 28.9243萬股德力股份;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下稱中電財務)新增了809.6641萬股賽輪股份(601058.SH)。

除去兵 器裝備製造以外,上海電氣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電財務)和潞安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潞安財務)同樣增持了醫療保健股,其中上電財務新增了 55萬股舒泰神(300204.SZ),潞安財務新增了50萬股理邦儀器(300206.SZ)和58.28萬股金城醫藥(300233.SZ)。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員朱贇的研究表明,從基金持倉行業來看,基金在三季度增持了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電子等行業,基金在大消費類板塊配置比例仍較高。

從財務公司的持倉風格來看,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配置和公募基金不謀而合。

上 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由於今年三季度政策調控的越加嚴厲,市場對於未來的經濟走勢逐漸擔憂,「週期性行業由於未來業績增長不確定因素較高,所以機構一般都 進行減持或者不配置,但是大消費概念不一樣,這些公司明年業績增長較為確定,所以機構在配置的時候往往都會偏重這一點。」

熱衷「打新」創業板

資料顯示,中國的財務公司是多數隸屬於大型集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基本由企業集團內部集資組建,其宗旨和任務一般是為企業集團內部各企業籌資和融通資金。

世紀證券分析師姜子旻告訴記者,更多時候,財務公司相當於企業集團的內部銀行,可以集中集團內部的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尤其在緊縮貨幣政策的情旻況下,可以緩解公司資金狀況,「當然,為了創收,財務公司往往會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打新股』來進行投資。」

從目前新增的股數來看,財務公司新增的股票大多是「打新股」的限售股轉為流通股的表現,其中財務公司更熱衷於參與創業板的「打新」。

Wind數據統計,創業板開板兩年以來,23家財務公司合計動用23億元左右參與了17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新股申購。目前,這些「打新」賬面收益約4.6億元,23家財務公司平均收益近2000萬元。

根 據滬深兩市三季報顯示,目前財務公司因「打新股」轉為持有流通股的創業板家數有9家,分別是福安藥業、高盟新材(300200.SZ)、海倫哲 (300201.SZ)、舒泰神、理邦儀器、天澤信息(300209.SZ)、金力泰(300225.SZ)、金城醫藥和上海新陽 (300236.SZ)。

上述9只創業板股票合計約551.78萬股,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市值約1.21億元。

WIND 數據顯示,還有8只創業板股票因為打新解禁之後還被財務公司持有,分別是葛洲壩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葛洲壩財務)持有的136萬股量子高科 (300149.SZ)、90萬股華中數控(300161.SZ)、80萬股先鋒新材(300163.SZ)和88萬股大華農(300186.SZ);五 礦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五礦財務)持有的60萬股騰邦國際(300178.SZ)和39萬股福安藥業;中船重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船財務)和 中國一拖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一拖財務)分別持有的120萬股和60.72萬股的振東製藥(300158.SZ);兵器財務持有的60萬股騰邦國際 和潞安財務持有的39萬股福安藥業。

另外,一些財務公司也在解禁之後減持了部分創業板公司,其中上電財務減持了91萬股漢得信息 (300170.SZ)和6萬股的天立環保(300156.SZ)、中電財務分別減持了90萬股佳士科技(300193.SZ)和31萬股鐵漢生態 (300197.SZ)、華菱財務減持了4.978萬股的科泰電源(300153.SZ)、航天科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航天財務)減持了5.8179 萬股的向日葵(300111.SZ)。

記者注意到,在整個創業板「打新股」過程中,上電財務是最積極的財務公司,一共達到74次;其次是中電財務的70次、中船財務為67次、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機財務)為61次、東航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航財務)為58次……

而打新創業板較少的是中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核財務)和中廣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廣核財務),分別僅有1次。

財務公司「打新股」更熱衷扎堆,一般被財務公司參與的創業板中均有4個以上的財務公司參與打新。

其 中,寧波GQY(300076.SZ)以12家財務公司的獲配數量成為最受青睞的公司,其後是被11家財務公司相中的特銳德(3000001.SZ)、華 誼嘉信(300071.SZ)、奧克股份(300082.SZ)、三川股份(300006.SZ)和金利華電(300069.SZ)。

上述基金經理認為,財務公司之所以熱衷參與「打新」創業板,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網下配售相對於二級市場購買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二是創業板更容易被市場炒作,「一旦價格被拉升,更利於獲得較高的回報。」

央企財務更兇猛

和國企財務公司不同,央企財務公司無論是在打新股,還是二級市場投資都強悍許多。

從打新準確度來說,寶鋼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寶鋼財務)、中廣核財務、中核財務都達到了100%的準確率,每筆都打新盈利。

WIND 數據顯示,作為央企下屬的財務公司,兩年來共參與創業板打新37次,排名第八;賬面盈收3122萬元,排名第六。其中,讓獲得最大賬面收益的股票是神州泰 岳(300002.SZ),其2009年9月以每股58元網下獲配7.2萬股,解禁時候價格一度達到113元左右,解禁後的單筆賬面收益近396萬元。

一位央企上市公司董秘昨日告訴記者,國資委目前對央企集團的考核中有一項就是對財務公司的考核,「如何加強央企集團資金的管理和運用, 就看財務公司的管理如何?」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中規定, 設立財務公司旨在「加強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業集團資金使用效率」。

上述董秘認為,央企財務公司如果能夠積極穩妥開展自營證券投資、新股申購、戰略配售等證券投資業務,那麼,就能夠通過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企業集團資金效益,「目前,央企財務公司涉足股市較為活躍的,主要就是兵器裝備財務、五礦財務、中電財務等幾家大型央企。」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現身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的央企財務公司中,兵器財務的次數最多,達到14家公司;其次是五礦財務,達到13家;緊隨其後的是葛洲壩財務,達到10家;中電財務,達到9家……

在兵器財務持有的14家公司中,醫療保健行業最多,達到6家,分別是西南合成(000788.SZ)、太安堂、復星醫藥(600196.SH)、康恩貝(600572.SH)、福安藥業和江中藥業。

在 五礦財務持有的13家上市公司裡面,消費股佔據了7家,分別是萬里揚(002434.SZ)、中順潔柔(002511.SZ)、森馬服飾 (002563.SZ)、時代出版(600511.SH)、三江購物(601116.SH)和力帆股份(601777.SH);醫療保健也持有兩隻股票, 分別是益盛藥業和福安藥業。

和央企一樣,國企財務公司也青睞於消費股。

其中,華菱財務持有洽洽食品、老闆電器、貝因美和德力股份;潞安財務持有金新農、洽洽食品……

難以捉摸的路徑

記者注意到,在部分央企財務公司的投資路徑中存在一些難以捉摸的情況,尤其對於高送配的把握相當精準。

2011年10月18日,康恩貝發佈2011年三季報,其中兵器財務持有135萬股位列第七大流通股股東,相對於二季度來說,其減持了420萬股。

查閱康恩貝歷年公告後,記者發現,兵器財務首次出現在康恩貝的2010年年報中,當時其以持有326萬股位列第六大流通股股東。

也就是說,兵器財務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殺入康恩貝的,按照康恩貝2010年四季度每股成交均價19.43元,其持倉成本在6300萬元左右。

同時新增出現在康恩貝2010年年報中的還有兩隻私募基金——甬江6號和富錦7號,以及華寶投資有限公司和廣發策略優先。另外,原本持有785.06萬股的廣發大盤也加倉了214.94萬股。

在2010的分配方案中,康恩貝「每10股派1元並送2股轉增8股」。

在隨後的2011年一季度,甬江6號和廣發策略優選、廣發大盤全部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富錦7號減持了25.03萬股,而兵器財務則按兵不動,康恩貝2011年一季度的每股成交均價為20.16元。

在隨後的2011年二季度,兵器財務加倉229萬股,上述基金經理認為其應該是「送轉的新增股票,那麼兵器財務的每股成本應該降至10元以下。」

2011年三季度,康恩貝下跌了29%,而兵器財務在這個季度大幅減持了420萬股,按照康恩貝三季度每股成交均價13.4元推算,這筆減持至少獲利1400萬元左右。

對於上市公司高送配的精準把握,兵器公司並非個案。

2011年10月19日,新都化工(002539)發佈2011年三季報,其中第一大流通股股東為中電財務,其持有658.62萬股。

記者在查閱了新都化工今年1月10日公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中籤及配售結果公告」發現,中電財務並非其網下配售機構。

中電財務首次現身新都化工是在其2011年半年報中,當時以持有166.72萬股成為第一大流通股股東。按照新都化工2011年二季度每股成交均價30.04元推算,中電財務持倉成本在5000萬元左右。

除去網下配售解禁股以外,同時作為新增流通股股東出現的還有宏源內需成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8月10日,新都化工披露2011年半年報,半年分配方案為「每10股轉增10股」。

截至11月4日收盤,新都化工報收15.27元,10月以來上漲1.47元。如果持有658.62萬股的中電財務在此期間沒有減持,那麼僅四季度以來的賬面浮盈就近千萬元。

雖然其影響力遠不如基金、券商、社保基金等機構,但財務公司獨特的投資風格仍受到市場的關注,不僅打新股創收頗豐,對於上市公司「高送轉」方案的精準把握的確令人驚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5

優酷土豆合併 看看視頻大佬們怎麼說

http://news.imeigu.com/a/1331547939168.html

(i美股訊)優酷和土豆今天共同宣佈雙方於3月11日簽訂最終協議,優酷和土豆將以100%換股的方式合併。根據協議條款, 合併後優酷股東及美國存托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71.5%的股份,土豆股東及美國存托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28.5%的股份。優酷土豆為中國第一 和第二大視頻網站,兩者的合併具有深遠意義,業內人士均對此發表各自看法:

迅雷CEO鄒勝龍:土豆選擇合併有資金和資本層面的原因。視頻行業短期盈利無望,持續燒錢,土豆現金儲備不足;資本市場整體狀況不佳,再融資困難, 對於土豆來說,被收購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且選擇優酷後,新公司將獲得流量上的競爭優勢。此次合併將成為視頻行業一次標誌性事件,年內會有更多的洗牌和併 購,「國內現在主流視頻網站不超過十家,後來進入的迅雷、搜狐視頻、奇藝都有流量或者資源支持,對這些網站不會有多大影響」。

PPTV公司CEO陶闖:土豆網流量增長緩慢,同時又面臨版權購買激烈競爭的市場現狀,現金吃緊,因此選擇與優酷網合併。合併對於優酷和土豆而言一 方面是好事,這樣他們少了視頻網站方面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整合雙方團隊可能也面臨一定的風險,而這也對投資視頻網站的廣告主以及用戶不一定是好事。未 來一段時間,視頻界的合併還將繼續。

PPS公司CEO徐偉峰:優酷和土豆網合併後需要解決低毛利和現金少的問題。對於土豆而言,面臨了巨大的現金壓力,而優酷的現金相對充足,因此,土 豆選擇與優酷合併。不過,即便兩者合併後,仍然面臨了低毛利和現金的壓力,這是需要解決的。對於PPS而言,優酷土豆的合併是好事,因為這令市場上的競爭 對手再度減少。

樂視網COO劉弘:樂視網與土豆網共建的視頻合作平台,將繼續按照合同約定進行。根據合同約定,土豆網可在www.tudou.com的頁面上推廣 樂視網擁有獨家網絡版權的內容,此合作並不適用於優酷平台。網絡視頻行業的併購整合是行業大趨勢,優酷和土豆的合併,有利於整個行業的差異化發展,其他主 流視頻網站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廣告投放。市場格局的變化將為快速成長的樂視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市場機會。

搜狐視頻COO劉春:不緊張

愛奇藝CEO龔宇:視頻公司的減少,將使成本較高的版權交易市場將得以控制,其他硬性成本,諸如服務器帶寬、人才的競爭也將會大幅縮減。視頻行業尚 未形成壟斷。優酷、土豆合併之後,中國網絡視頻市場格局突顯清晰,行業集中度提高。愛奇藝與優酷土豆品牌定位有明顯差異,公司將利用這些機會獲得更快發 展。

易凱資本CEO王冉:1, 易凱資本非常高興親身見證這一重大交易,也非常高興在這一過程中參與了土豆網的顧問工作。2,新一輪洗牌即將開始,最後這個行業將剩下不超過四個主要玩 家,交易後優酷土豆成為1/4的可能性終於超過50%。3,不要低估」騰百狐浪「的後勁,不要忽視電視那塊屏和用戶付費市場。

申音:優酷土豆合併,樂觀其成,想起曾經的HP康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看法:1合併對雙方都好,但最大的推動和 獲益者是土豆股東。2視頻競爭從低維進入高維,不會再有獨立網站機會;3雙品牌不可能長期並存;4@王微 很可能尋找新的人生方向,古永鏘能夠把新公司帶入百億級。

(i美股整理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24

出走基金明星追蹤:昔日大佬今何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1/2MMzE5XzQzMTg2Mw.html

王亞偉淡出公募圈了,未來的去向尚不可知,王亞偉無疑是基金業最耀眼的明星,但是絕對不是唯一。這些年裡,曾經在公募的天空裡閃耀過的明星很多。他 們手握重金、呼風喚雨,人前光鮮,一呼百應;上市公司對其熱情款待,投資者對其膜拜有加。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些大佬們揮手辭別公募基金界之後, 如今很多都已光環盡失。

轉會私募:幾家歡樂幾家愁

公募基金的體制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私募的自由生長成為公募基金經理神往之地。因此,擺脫公募基金的種種禁錮後,不少原明星基金經理選擇加盟私募或自主創建私募。

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

當 項志群出現在深圳某社區做產品推介之際,與會人員大多不知道他曾經是眾人熱捧的公募界明星基金經理。2006年,項志群就以輝煌的戰績榮獲當年度封閉式基 金金牛獎;2009年9月,項志群加入已經解決完股權問題的大摩華鑫基金公司。當年他的業績一路領漲,2010年一季度,其帶隊的大摩領先優勢領跑各類開 基,同期表現甚至超越王亞偉,其管理的基金規模也一路增長,大摩領先優勢從2009年9月22日首募時的7.04億份,發展到2010年二季度末的 39.55億份,佔到了全公司合計份額的半壁江山。

不過,在他業績最為輝煌之際,選擇了離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離開大摩華鑫後,項志群加盟了淡水泉。然而,記者從公開資料未瞭解到項志群已經開始管理產品,不過淡水泉官網信息顯示,項志群擔任淡水泉副總經理。

淡水泉的總經理則為趙軍,趙軍曾經一度也是公募界的風雲人物,曾經任職嘉實基金,為基金豐和基金經理、研究總監、機構投資總監、總裁助理。如今,淡水泉已經成為私募基金公司中,規模居前者。

從公募轉會至私募後,順風順水還有呂俊和江暉。

呂 俊曾經一度是公募基金界的翹楚。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呂俊掌舵的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基金累計收益550%,遠遠超過同期同類基金321%的復合 收益率。2007年8月呂俊創立了上海從容投資。在呂俊的個人影響力下,從容投資規模在40億元左右,儼然已經在私募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一階梯。然而,呂俊 親自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並無亮點,和其帶隊公募基金產品時的輝煌相差甚遠。

江暉同樣是國內第一批公募基金經理,歷任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 湘財荷銀基金投資總監、工銀瑞信基金投資總監。2007年,江暉告別公募,一手打造了星石投資。2008年市場遭遇大熊市,江暉管理的星石產品因空倉股票 而獲得成功,當年大熊市毫髮無傷,並取得正收益。如今,星石投資管理規模也已位居陽光私募前十。

明星基金經理轉型私募後,成功的是少數,而水土不服的則大有人在。

在創辦隆聖投資之前,王貴文擔任嘉實基金總經理助理,掌舵嘉實主題精選。王貴文的「成名作」是投資中國國航,中國國航上市時無人問津,但王貴文所管理的基金卻重倉介入,結果牛市初期國航報復性上漲,王貴文因此一戰成名。

根據好買基金網的數據,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王貴文掌舵的嘉實主題精選期間基金淨值增長175.9%,在同期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七。

2007 年年底,王貴文告別公募基金,為最早一批從公募轉戰私募的試水者,其發行的私募產品為「隆聖系列」。王貴文業績曾經一度可圈可點,然後,2008的熊市 中,王貴文判斷失誤遭遇重挫,業績不佳讓王貴文煎熬了多年,2011年12月29日,王貴文終於解脫,當天中投信託在網站上發佈隆聖系列產品的清盤信息。

公 開信息顯示,4只清盤產品中,隆聖1號和隆聖2號均成立於2007年11月7日時行情高點,成立時的規模分別為0.63億元和1.28億元。隆聖3號和隆 聖4號則於2007年11月20日同時成立,成立時的規模分別為1.63億元和0.82億元。截至2011年12月9日的淨值數據,隆聖1號、隆聖2號、 隆聖3號和隆聖4號的單位淨值分別為0.7453元、0.6918元、0.6373元和0.6656元。

一位瞭解王貴文投資風格的人告訴記者,王貴文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不太適合絕對收益投資,相反公募基金的相對收益或許更加符合王貴文的投資方法。

曾經的基金界的老人、大成基金首任總經理龍小波也遭受業績重壓。2004年5月,龍小波成立了深圳市柏恩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7月,在香港成立了柏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此後,龍小波和他的柏恩投資並不為投資者過多關注。

然 而,當世人再度將目光投向龍小波時,因其親自掌舵產品「龍馬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自2007年11月16日成立以來,虧損幅度一度超過60%。記者 瞭解到,這只產品4月25日公佈的最新淨值為39.3500元(面值100元),成立4年多以來,虧損超過60%,在全部同類產品排名中仍舊墊底。

最為顛沛流離的莫過於李旭利。李旭利在南方基金成立之初就加盟南方基金,並一步一步走到投資總監的位置,2005年,李旭利加盟當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並將這家新基金公司帶進了行業十強,創造了基金業新公司成長的奇蹟。

2009年5月,李旭利從交銀施羅德掛靴而去,迎接他的是在私募界潛行數年、戰績斐然的裘國根。李旭利加盟裘國根一手創辦的上海重陽投資後,推出的首隻產品頗受投資者追捧,一舉吸金11.5億,繼續他的奇蹟人生,刷新了陽光私募產品首發的最大募集金額。

然而時隔一年後,李旭利的投資生涯走到了盡頭。2010年9月,證監會對李旭利立案調查,隨後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如今,身陷囹圄的他,尚在等待著一再推遲的法庭審理。

雖然,私募之路並不平坦,但是仍舊有公募基金的大佬前赴後繼加盟。記者瞭解到,今年上半年已經從中郵基金離職的原投資總監彭旭也已加盟私募。

「猛人」彭旭,回歸私募後又會有什麼樣的傳奇?

離開二級市場

能夠修煉成為基金行業大佬的,無不在這個圈子摸爬滾打多年,對於投資具有獨到的見解,一般不會離開這個行業。但是仍有人選擇了離開二級市場的投資,跨界到相關的金融行業。

2011年11月底,基金界頗具影響力的老人肖風現身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萬向集團大樓。

三個月前,天命之年的肖風做了一個決定,辭去博時基金總經理一職。

他與博時基金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博時基金籌備之際肖風已經成為頂樑柱,博時基金成立之後,他擔任博時基金總經理,並帶領博時基金公司穩居行業龍頭位置。

辭職之時,肖風告訴記者:「今年正好也是我五十歲,我想作一個選擇,從一線退到二線,最後董事會也同意了。我覺得整個基金業,或者是整個

企業界也好,一個人做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做了13年,這也是不多的。到60歲退休還有十年工作時間,我想開啟一個不一樣的、新的十年,從而進一步豐富我的人生經歷。」

隨 後不久,肖風到萬向控股金融事業部擔任總經理。萬向控股定位是產業投資人,主要從事股權投資與行業管理。現萬向控股旗下已包括民生保險、浙商銀行、通聯支 付、萬向租賃、通聯期貨、工商信託、浙商基金及萬向香港等多個子公司。除了券商領域,萬向控股已在金融業其他領域全方位覆蓋。

日前記者瞭解到,肖風同時擔任公司副董事長,負責總體發展戰略。

無獨有偶的是,肖風原部下李全,和肖風一樣選擇了跨界。李全同樣是基金界的老人,在博時基金第一線奮戰了12年之久,離開時為博時基金副總經理,擔任過博時基金公司除總經理職位以外的所有部門的領導。

他的跨界比肖風來得早了一些。2010年5月,李全加盟新華資產,他的履歷在保險資產管理行業重新開始。

李全入職之後,接受記者採訪認為,保險資產管理行業馳騁的範圍更大一些,所以願意做一些嘗試。除可以按常規投資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外,還可以參與私募,可以投資債權計劃和股權計劃,可以投資不動產,允許成立金融控股集團。

雖然這些基金業人士此前所在的的基金行業主要是進行二級市場的投資,但離開基金行業後,仍舊從事相關金融行業,這個跨界還不算太遠。而不少曾經的明星們刻意低調,已經徹底淡出人們的視野。

那些逐漸被忘卻的名字

基金大佬們在職之際,舉手投足引起市場關注,離開之際更是掀起軒然大波。但是隨著大佬們日漸淡出這個圈子,業內已經再無他們的消息。

易 方達基金教父江作良的離開成為了焦點。2008年,易方達原副總裁江作良因「個人股權投資,迴避利益衝突」等原因向公司提交辭呈。江作良在易方達基金公司 尚未成立的2000年,即以個人身份投資立立電子,為了迴避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並消除公眾的疑慮,江作良決定辭去易方達基金公司副總裁和投資總監的職務。

江作良是資本市場上不折不扣的老江湖,上世紀90年代初就試水資本市場。當年他的離職讓投資者扼腕嘆息。

記者瞭解到,離開易方達基金以後,江作良曾經賦閒在家很長一段時間,大有隱退江湖之意。

然而,2011年年底,江作良意外現身於廣發證券的策略會上,他表示「現在沒有啥機會,我和大家一樣都在虧錢」。這是他從易方達掛靴而去之後,首次公開亮相。

記 者從公開信息瞭解到,江作良現在身份是廣東惠正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惠正投資的註冊地址為「廣州市海珠區琶洲大道東1號2707房」,註冊資本5000萬 元,經營範圍為「以自有資金進行對外投資(法律法規投資的項目除外),項目投資管理、諮詢(涉及審批的項目除外),財務諮詢」,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江作良仍舊低調行事,並無重出江湖之意。暫時並沒有發行陽光私募產品,但是為身邊親友理財。同時江作良很善於另闢蹊徑,也參與一些一級市場投資。

基金界另外一位頗具影響力人物李學文目前仍未正式出山。2006年,身為投資總監的李學文帶領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業績一路上躥,以182%淨值增長冠絕基金行業,這一業績甚至榮獲了當年全球公募基金冠軍,他據此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傳奇人物。

一年後,李學文也是掛冠而去,當年傳言眾多,一度有說法指原因是時任總經理控制慾強,不喜歡公司內有明星,更不滿已經刻意低調的李學文風頭過勁,此外,也有傳言指時任總經理要求李學文簽訂了避免同業競爭合同。

傳 言是否屬實已經無從考究,但揮別公募之後,李學文並沒有改投私募,市場上也再無其消息。專注私募研究的知情人士曾經一度告訴記者,私募公司中並未聽說有李 學文其人。曾經一度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李學文可能環遊世界去了,也有人說他每天在家裡修身養性,練太極,看書,沒有工作。

不過,記者最新瞭解到,李學文目前在一傢俬募公司任職。然而,他並未正式帶隊陽光私募產品,仍舊沉寂,市場再無他的公開消息。

在2006年,王亞偉只是那個飽受挫折之後遠遁海外學習,剛剛歸國的基金經理,而當年銀華價值優選的基金經理蔣伯龍則幾乎和李學文一樣名氣大噪。其管理的基金在成立十個月後淨值增長幅度高達100%。不過,時隔一年多後,蔣伯龍離開了他的老東家,自此市場上再無他的傳說。

此外,諾安基金原投資總監易軍等,淡出公募基金也是已有時日,至今沒有任何消息。這些昔日眾星追捧的明星基金經理,至今也是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1

街市「大佬」 心雄手辣賣川菜

2012-05-24  NM

四十八歲的林國興,人稱鬍鬚佬。十五歲學廚,十九歲「行古惑」,二十出頭已經做「大佬」,高峰期有六、七十個手下跟他「搵食」。年少氣盛,膽夠大,心卻不夠硬,自知吃不了「黑道飯」。浪子回頭,重拾鑊鏟,生命自此改寫。現行將半百,不但擁有一個幸福家庭,更做了老闆。
林國興的大牌檔「桃源」位於西環石塘咀街市,原賣粵式小炒,後轉型做川菜,立即賣個「滿堂紅」。埋藏骨子裡的霸道、狠勁,經他一雙手,轉化成一道道既麻且辣的口水雞、水煮魚,由地盤佬到內地交流生都成為捧場客。離開街頭的林國興,走入街市,一樣可以當家做大佬。


桃 源早上十一時開檔,半小時後,十五張餐桌已半滿,大多是衣鈕半開的地盤工人。十二點,入座率已達九成,多了一班就讀港大的內地生。街市沒有冷氣,天花的吊 扇、地上的數把風扇,呼呼地吹著,餐桌上放著一碟碟紅澄澄的川椒雞、巴蜀烤魚,客人邊食邊冒汗,一杯杯啤酒、可樂灌下肚。來自四川、在港大讀生物研究的熟 客Aaron鍾情桃源的川菜有「川味」,「外面不少川菜館都有粵菜特色,辣椒是甜的,但桃源的辣椒是麻的,跟四川的差不多。」有一位安徽籍內地生更好奇問 ﹕「怕且老闆是四川人?」見記者搖頭,再問:「廚師是四川人?」
感覺「地道」,部分功勞來自牌檔四周黃紙紅字、充滿國產風情的大字報。「好多客都係讀書人,佢哋等位時可以睇嚇笑嚇,無咁悶。」剛從廚房走出來抖 涼的林國興,瞇著眼笑說,身上一件舊得發黑的紅色背心,好像可以擰出水來。入廚多年,加上川菜較多爆油,林國興一雙前臂佈滿大大小小的燙傷疤痕。「老闆, 有新單。 」一個女工說,林國興應了一聲,便走入身後熱如蒸籠的廚房。

獨市川菜 月賺七萬五
花名「鬍鬚佬」的林國興 入廚二十多年,○七年九月,以一萬八千元頂下石塘咀熟食街市這個牌檔,賣粵菜小炒。他掌廚,妻子黃翠微掌數及樓面,裡應外合,半年已回本,一年後更頂下隔 籬檔口「發大來做」。店舖大了一倍,生意卻原地踏步,每月生意僅能「打和」。 轉捩點來自一碟「口水雞」。有個七月暑天,天熱失胃口,妻子想吃口水雞,「愛妻號」林國興即蒐集多本飲食書,研究食譜,並邀請在港大讀書的四川研究生熟客 試食,成為餐牌上第一道川菜。「客人跟住又問有無川椒雞、水煮魚……,餐牌加入川菜,客人真係多咗。港大越來越多內地生,佢哋好多都鍾意食辣嘢。做生意最 緊要係人無我有,石塘咀熟食檔無川菜,有得做。」林國興「招積」道。 林國興不但識「揸鑊鏟」,更識計數。「川菜比粵菜賺錢,兩者用嘅原材料差唔多,但川菜可以賣得貴啲,例如一條鯇魚,粵菜整梅菜蒸鯇魚,大概賣四十零蚊,川 菜做水煮鯇魚可以賣六十零蚊。」林國興不諱言因為是獨市,價錢亦可賣貴些,「但因為租平又無冷氣,所以比出面嘅川菜平一、兩成,好像全邊巴蜀烤魚,賣一百 廿八蚊,出面賣到一百五十至百七。」 現時附近的港大有數個工程進行中,有一班地盤工人客源,桃源於是推出午市套餐,三十八元包一個菜、飲料及白飯,毛利約五至六成。晚市則「散叫」,川菜標價 由五十至一百多元不等,毛利可提高至六至七成五。「晚市主要都係年輕人、上班族,肯使錢。」林國興補充。午市、晚市座無虛席,生意火紅,他和妻子每月合共 支取二萬八元人工後,仍有七萬五元盈利。

內地偷餐牌兼學師
半途出家轉型煮川菜,林國興亦下了一番苦功。當時,他和妻 子跑到深圳書城,一口氣買了五十多本有關川菜烹飪的書,回港當秘笈修煉。「特登揀四川記者、食評家寫嘅書來睇。」林國興利用下午的「落場」時段,在廚房埋 頭試菜,為做出「川味」,和太太跑遍深圳、中山、台山一帶的人氣四川菜館試吃,有時更會偷走菜牌,「菜牌上面有圖,睇住已大概知道用咩材料。」邊試邊做, 先請內地來的學生試食,過關後才放上餐牌。 川菜最重要的材料是辣椒,「香港買嘅指天椒,好多都係汕頭入口,無嗰種川味。」林國興於是找人在布吉批發市場買入四川出產的花椒、指天椒,以及四川名牌 「郫縣豆瓣醬」回港。去年,林國興更在朋友介紹下,去到重慶一間略有名氣的川菜館,向當地廚師「偷師」。去年,他更登報招攬學生,逢星期三休息時間,在店 內搞川菜烹飪班,學生多為行家如燒味師傅等。

江湖大佬 改邪歸正
牌檔貼滿「大字報」,原來在中山出生的林國興,少時 曾加入紅衞兵,做革命話劇,唱革命歌,寫大字報。文革結束後,母親帶他及妹妹來港與父親團聚,中學未畢業的林國興,到當時薄有名氣的銅鑼灣麒麟閣學廚。上 週六臨收鋪時,林國興坐下與朋友喝酒,三杯下肚,才自爆年輕時「行古惑」的始末。「陣廚子都係無知識嘅人,收咗工就去旺角嘅夜總會飲酒、賭錢,自然就接 觸到一班紋曬身嘅社團人士,覺得有,覺得有靚跟,好型好威,咪加入囉。」林國興一口喝掉碗內啤酒。幾年後,年僅廿二、三歲的他已有六、七十名手下。直至有一日,他奉命帶着兄弟去向 一名餐廳老闆收數。「佢欠幾十萬數,但銀包得幾十蚊。我正想叫兄弟做,佢兩個唔夠一米高嘅仔女,走過來跪喺我面前。嗰下我乜都做唔出,咪同債仔講,今次 放過佢,但下次咩人來收,我管唔到。」一輪嘴說完,林國興一臉如釋重負,補充道:「嗰次之後,我知自己唔夠心狠手辣,食唔到古惑呢行飯,就淡出了。」 脫離古惑仔行列後,林國興重拾鑊鏟,在自主門戶前,他曾出任擁有八、九間分店,名為「興旺」的餐廳的總經理。自覺「肚子沒有半點墨水」的林國興,閒來興趣 竟是看書,家中除了飲食書,還有中國歷史、道教書,以及董橋、豐子愷的著作。「做人嘅嘢,做唔到良相,就做良醫,做唔到良醫,咪做番個良廚,一個有良心嘅 廚師。」他吃吃地笑,再接一句:「寫得好啲,唔好將我寫到好似個壞人咁。」

開業成本(09/2007)
租金$7,100 頂手費$18,000 入貨$5,000 雜費$5,000 總投資$35,100

營業資料(04/2012)
營業額$306,200 租金$14,200 入貨$150,000 人工$62,000* 雜項$5,000 盈利$75,000 *包括兩名老闆、一名全職及三名兼職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