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被惹怒、被看衰 也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敢與眾不同 鍛鍊阿德勒勇氣學

2016-08-08  TWM



情感並非支配我們,而是人類為了某些目的在操控著情感,採取任何行動前,目的為絕對優先,而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

我五十歲那年,因為心肌梗塞倒下,徘徊在生死邊緣。幸好後來保住了這條命,立刻開始進行心臟復健。過去身體健康時,可以走得很輕鬆;生病過後,卻變得氣喘吁吁、無法走動。

即使如此,我還是努力復健,一步也好、兩步也罷,只要向前走就對了。

如此復健不為別的,只因為我判斷那樣做就是「善」,為達成再度行走的目的,我的意志可以克服一些身體上的障礙。

服務生打翻咖啡 卻有兩種下場──解讀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如果覺得肚子餓,就會伸手拿眼前的食物,但並不是「感覺肚子餓」這件事在主導動作,就算是肚子餓也不得不控制飲食時,還是可以下定決心不吃東西。

拋出去的石頭必然會落下,而且掉落的路徑是能計算的;然而,人類的行動卻不像石頭那樣任人擺布,有可能會脫離既定的動向。

同樣地,不是情感在支配我們,而是我們為了某種目的在操控它。依照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人並非受情感或激情而支配,而是使用它們。情感會隨著人們的意志出現,或者消失。

在咖啡廳裡,有人因服務生打翻咖啡,弄髒了衣服而暴怒。服務生打翻咖啡與人的衣服被弄髒而暴怒,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兩者之間看似有因果關係;但事實上,同樣狀況下被弄髒衣服的人,卻不見得也會出現暴怒的反應。

如果打翻咖啡的是一名年輕貌美的服務生,或許對方會瞬間做出判斷,笑笑地對那拚命道歉的服務生表示「沒關係」。憤怒,是為了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要求,並以讓對方接受要求為目的而創造出來的。而且要是在憤怒的同時又拉高音量,對方可能就會對客人所說的唯命是從。

看清前方

才有辦法向前走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分析人的性格,或追究過去曾經發生的事。而是闡明自己看不見的那些潛意識裡的行為或症狀,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這麼做,才有可能引發一些足以解決問題的變化。

「人類的行動,全依據目標而設定。人類在生活、行為,還有找出自己的立場時,他的方法必定與目標的設定相連結。如果心中沒有一定的目標,根本無法思考或進行任何事。」打算採取任何行動時,目的會走在前頭。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不是欲望渴求或情感在後面推動影響的結果。絕對是先定下目標,才朝它而去。

「要畫下一條線時,如果眼中沒有目標,就無法將線畫到最後。光憑欲望渴求,任何線都畫不出來。也就是說,在設定目標之前,什麼也做不了。必須事先看清前方,才有辦法向前走去。」為了畫線,雖然必須先在眼中有目標,但前提還是要有畫下這條線的決心,也就是要那麼做的「必然性」。如果沒有下決心要畫,人不會去畫圖。作畫,是因為目的而產生。即使其他原因都具備了,只要缺少了「為何而畫」的目的,畫家就不會開始動手作畫。

英文考高分 竟是最糟糕的學習──為了「被認同」,選擇先看解答這讓我想起法蘭茲.卡布斯將自己的詩作寄給德語詩人里爾克,並請求他的評論時,里爾克建議他今後不要再做請求他人評論詩作這種事,而且,只要覺得「非寫不可」,就該將它寫下。里爾克還勸告他,寫了詩之後,不要在意他人如何評價、不要與他人的詩作比較,投稿到出版社卻遭編輯拒絕也不要感覺不安。

里爾克告訴卡布斯,問問自己:「真的非寫不可嗎?」如果是「非寫不可」,就根據這個「必然性」,去建造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事

別以他人意志優先

一般情況下,大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認同的需求。不過要是說到「認同」是否絕對必要,那可不然。認同需求的問題之一是:明明是自己的事,卻想獲得他人認同,這不是以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他人的意志為優先。

高中時我有一次看著英文作文講義,心想這說不定不是老師自己出的題目,於是放學後去了書店,找了好幾本英文作文題庫本一一比對,果然發現,有本書的題目和講義上的一字不差。我立刻買下。

後來,預習時忍不住看起那本書的解答。當時我想,一開始就看可能不太好,如果已經做完題目應該就沒關係吧。結果,一旦看了解答就再也欲罷不能。我看著解答,修改自己的句子,我想,反正不是照抄,只是拿來參考。隔天課堂上,老師要學生上台寫答案,老師邊解說邊修改。老師完全沒有修改我的答案,還說:「你的英文很好。」看過解答的我,雖藉此讓老師當下認同我是好學生,卻沒培養出真正重要的英文能力。

讓問題學生乖乖讀書的菜鳥老師──「完全相信夥伴」的魔力美國有間學校出現一個問題很多的班級,甚至已經連續換掉兩位老師。於是,校長打電話給一名當年教師甄試中沒有錄用的女老師,並告訴她如果可以接管這個班級到學期末,隔年將聘僱她為專任講師。當然,這名老師接下了這份工作。

校長刻意不向她說明這個班級的狀況。一個月過後,校長到這個班上視察。結果,班上學生用功的模樣,簡直就像完全換了一批人,校長為此感到驚訝不已,於是下課時便稱讚了導師一番。

不料,導師反而回答說,應該道謝的其實是她自己,因為沒想到校方竟然願意將如此優秀的班級,委任給新來的老師。

「我豈有那個資格接受你的道謝……。」「哎呀,其實校長您隱瞞我的那個小祕密,頭一天我就發現到了。我看到抽屜裡有一份學生的智商指數表。老實說,當時我覺得這下子可真是不得了。因為要帶領教導一群頭腦如此聰明又活潑的孩子,得要非常努力才行。」一打開抽屜,出現了那份表。名單上的學生姓名旁寫了一些數字,136、127、128……,校長看了大叫,「這不是什麼智商指數表,這是學生的置物箱號碼啦!」關於這件事,治療師比爾.歐漢龍說了下面這段話:「不過已經慢了一步。這名新來的老師,認定學生們很優秀,而學生們也都努力回應了女老師積極的作為與期待。」所謂的信賴就是連依據都毫無可言,卻採取相信的態度。假使有人完全相信你,且不抱一絲懷疑,要不斷背叛這樣的人,想必不容易吧。當孩子知道有人信賴自己時,對於世界或他人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關於信賴最後要強調的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不去解讀他人的內心。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之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不依照言語字面上的意義理解,反而去揣度他人的內心,我不認為這是人際關係中最理想的狀態。

保持良好意圖

善待他人當作夥伴

如果可以看待他人為夥伴,應該會試圖去貢獻他人。相反地,如果視對方為敵人,就不會這麼想。

為了不把他人當成敵人,希望我們能視對方的言行有良好意圖。

母親年紀輕輕亡故以後,我和父親一起生活。有一天,他吃了一口我煮很久才煮好的咖哩飯,只說了一句:「不要再做了。」我認為父親這句「不要再做了」,意思是「因為很難吃,所以別再做了」,並對此深信不疑,可是,後來才知道父親當初那麼說的真意──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學生,其實父親是想這麼對我說:「你是個學生,不努力讀書不行吧。既然如此,就別再為我做這些耗時費工的餐點了。」當我可以由父親那簡短的一句話裡找出新的意涵時,過去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消失了,包括光是和他待在同一個空間都覺得緊繃的感受。事實上,在我身上所產生的改變,是來自於我自己決定要與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想法。過去不想與父親保有良好關係的時候,我會將父親的一切言行舉動,都試圖當成我不與他靠近的依據。

(本文摘自第二、七章,洪依婷整理)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作者:岸見一郎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曾於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

譯者:葉小燕 出版:今周刊 2016年8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