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均產值近10億 成都高新區創新發展揭秘

上市公司寧波富邦近日公告稱,將以39億元拿下成都天象互娛100%股權和天象互動100%股權。這家成立僅兩年的企業,抒寫了成都高新區以手遊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又一個財富傳奇。

另外一家致力於國家一類創新藥物研究和藥物前沿關鍵技術平臺建設的國家高科技企業成都海創藥業公司,其治療前列腺癌藥物HC-1119在美國獲得專利授權,已經準備臨床Ⅰ-Ⅲ期試驗和產業化計劃。

2015年,成都高新區以130平方公里的面積實現產業增加值1277.6億元,增長10.1%;財政總收入348.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9億元;土地單位產值近10億元,在科技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位居第四。

正是以天象互動、海創藥業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的迅速崛起,讓成都高新區發展成為創新創業高地。2015年6月11日,成都高新區獲批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提出要全力打造國際創新創業中心。

雙創勢頭迅猛

成都高新區的手遊產業從2012年開始興起,當年6月,成都高新區在全國率先確立以移動互聯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出臺了《加快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通過傾斜政策資源,外引內培並舉,迅速形成產業聚集。

這一政策助推又加上隨後的手遊大爆發,在2013年、2014年,成都手遊企業呈現井噴態勢,成都被稱為手遊第四城。天象互動副總裁蒙琨表示,經過2015年的調整,行業產值現在已經有500億元規模,成都高新區就有幾家億級產值的企業。

移動互聯網是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5122戶,同比增長88%,新增註冊資本844.4億元,同比增長149.2%。其中,內資企業15026戶,同比增長88.3%,註冊資本804.2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96戶,同比增長50%,註冊資本40.12億元。

截至6月底,成都高新區企業存量首次超過7萬戶;累計認定公共技術平臺56家,其中電子信息類33家、生物醫藥類23家;聚集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高層次創業人才1483人,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908家,國家“千人計劃”85人。

先導藥物總經理李進就是在這股創新創業熱潮中加入進來的一員,這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留英歸國博士,幾年前作為嘉賓來成都參加過一個論壇,參加完論壇兩年後,他決定到成都高新區創業。

先導藥物專註於小分子原創化藥研發早期鏈條最重要的環節——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提供從疾病靶標到先導化合物發現與優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核心技術平臺DNA編碼化合物庫合成與篩選已合成近800個相互獨立的分子庫,包含46億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是目前全球多樣性最多的化合物庫。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現有上市(掛牌)企業29家,占四川省四分之一,其中創業板10家,占四川省二分之一;新三板掛牌企業69家,占四川省三分之一,上市(掛牌)企業位居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當地時間7月2日下午,在法國尼斯舉行的中法未來青年科技型企業領袖座談會上,成都高新區與享有法國“矽谷”之稱的索菲亞科技園簽訂合作協議結為“姊妹園區”,索菲亞中國創新中心落戶成都高新區。

成都高新區科技局局長林濤表示,高新區這種發展模式是從國外借鑒過來的,索菲亞科技園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發展已經有40多年,10多年前還只能對它們仰視,而現在可以結成姊妹園區,說明中國高新區發展成績不錯。

不僅如此,最近占地面積95畝的菁蓉國際廣場正式啟動,將整體打造為中韓創新創業園。廣場已引進22家國內知名新型孵化器,預計將入駐科技創業企業600家以上,員工5000人以上。菁蓉國際廣場正全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全國一流的眾創空間。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孵化載體總面積達207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60家,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在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成都高新區著力推進改革創新,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打造環高校特色知識經濟圈,增強高校院所的創新動力;制定《加快建設全面創新改革核心引領區實施方案》,全方位先行先試,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和需求,成都高新區註重科技與金融的結合。盈創動力就是成都高新區主要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截至2015年底,盈創動力已累計為3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超過335億元;為330余家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65億元;為一萬余家企業提供科技金融增值服務;助推20余家企業改制上市。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打造完成全要素雙創信息資源平臺,建設了菁蓉創新創業網站和三個數據庫(雙創企業信息庫、全球要素資源庫、雙創企業信用庫),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服務模式,對創新創業企業、團隊、個人實現全要素資源的線上線下動態適配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81

地均GDP比較:20城過億,深圳本土超10億

生產總值(GDP)密度或者地均GDP,指的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的GDP,反映的是一個地方的經濟密度和活力。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大陸地區已經有20個城市的地均GDP超過了1億元/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增加了兩個。其中最高的深圳,其本土地區(不含深汕合作區)地均GDP達到了11.2億,是我國首個地均GDP超過10億大關的城市。

珠三角最為密集

統計顯示,地均GDP超過1億的20個城市中,有18個位於沿海地區。其中,第一名的深圳本土地區(不含深汕合作區),去年地均GDP達到了11.21億元,是第二名上海的兩倍多,也是我國第一個地均GDP突破10億大關的城市。

數據顯示,深圳本土土地面積為1997平方公里。同為一線城市,上海面積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是16800多平方公里,廣州是73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深圳大致相當於北京的八分之一,或上海、廣州的三分之一,是目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市域面積最小的。但在如此狹小的土地空間之上,去年深圳本土的GDP達到了22391平方公里,排在上海北京之後,廣州之前,穩居第三。

發展至今,如果扣除山體等生態控制區域,深圳目前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因此,深圳產業也在加速外溢。這種情況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簡歷,為深圳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去年9月7日,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等工作,該合作區調整為深圳全面主導。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GDP數據納入深圳GDP計算。

深汕特別合作區上距離深圳市中心大約100多公里,面積達到了468平方公里。加入深汕合作區之後,深圳總面積達到了2465平方公里,GDP達到了22438億元,地均GDP為9.1億元,預計包括深汕合作區在內的新深圳地均GDP今年有望突破10億大關。

除了深汕合作區,今年4月,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在一次聯席會議上提出,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做法,規劃建設一個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促進三地協同發展。

深莞惠協同發展試驗區也是深圳產業外溢的又一個體現。該試驗區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做法,推動在東莞、惠州鄰近深圳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存量歸當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協商基礎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2017年城市地均GDP前24名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整理

深圳之後,上海的地均GDP高居第二,達到了4.75億元。去年上海GDP達到了30133.86億元,成為我國首個突破3萬億元大關的城市。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湯匯浩表示,GDP突破3萬億元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上海經濟的新起點。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起點上追求高質量的發展,提高上海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三名的東莞也取得新突破,去年該市地均GDP達到了3.08億元。作為“世界工廠”,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東莞近幾年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經過數年努力,東莞經濟活力顯著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東莞轉型已抵達向質變突破的“關口”。

按照規劃,未來東莞將以建設智能制造強市、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段、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市為牽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

在前十名中,唯一一個不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城市是海西經濟區的廈門,去年地均GDP達到了2.56億。這個東南沿海風景十分優美的城市,與深圳一樣,30多年前設立經濟特區時,政策規定是一個經濟特區只能帶一個縣,因此廈門總面積也在2000平方公里以內,僅為1699平方公里。由於發展空間較小,土地供應較少,廈門的房價水平也比較高。

相比上一年度,今年地均GDP億元新進成員為鎮江和寧波,均來自長三角。在沿海18個超過1億元的城市中,8個位於長三角,6個位於珠三角(小珠三角概念),其中前5名中,珠三角獨占3個,深圳、東莞和廣州分列第1、第3、第4位,可見珠三角是我國GDP密度最高的地區。

實際上,如果加上毗鄰的港澳,則珠三角的GDP密度還會更高。去年香港和澳門的GDP分別達到了23049億和3400億元,地均GDP分別為20.87億和103億元。擴大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來看,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即(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合計約5.6萬平方公里,2017年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地均GDP達到了1.82億元。

粵蘇領銜 中西部省會閃亮

今年,地均GDP億元城市新進成員為鎮江和寧波,都來自長三角。

如果以省份來看,地均GDP過億元的城市中,來自廣東的最多,達到了7個,除了珠三角地區的深圳、東莞、廣州、佛山、中山和珠海外,來自粵東地區的汕頭也名列其中,達到了1.14億元。其實,汕頭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去年汕頭的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717人,僅次於深圳、上海和東莞,位居全國第四。

在廣東後,江蘇有5個城市入圍,分別是無錫、蘇州、南京、常州和鎮江。其中蘇南的無錫和蘇州地均GDP都超過了2億元。

不過,同樣是東南沿海最發達的地區,浙江只有嘉興和寧波兩地地均GDP突破億元大關。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於,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浙江山地多,浙南、浙西等地都是丘陵地帶,山地多,平地少,所以人口和經濟密度自然就不如蘇南和珠三角。尤其是省會杭州,山地和丘陵面積就占了三分之二,所以杭州的GDP密度只能位列各城市30位左右。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北京,盡管北京總面積超過了1.6萬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積占比就達到了62%,因此北京的GDP密度僅位列第11位。但是如果只計算主城區的GDP密度,北京和杭州都將可以名列前茅。

在沿海之外,來自中部地區的武漢和鄭州地均GDP也超過了億元大關,這兩座城市都已經進入到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都是中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其中武漢以1.56億元位居第12位,鄭州以1.23億元位居第16位。

作為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提速的情況下,這些城市的GDP密度也會隨之迅速提高。以鄭州為例,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對第一財經分析,鄭州人口快速增長,城市高速擴張,主要因素是,河南人口規模很大,城鎮化水平又相對滯後,到2017年才剛突破50%,比全國低了8個百分點。城鎮化滯後,這也意味著發展潛力很大,目前河南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階段,使得各種要素不斷向鄭州集聚。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接下來,地均GDP億元城市的新進成員很可能是青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目前地均GDP都超過了0.95億元,今年有望進入到億元大關的行列,如此一來,作為山東第一大城市,青島有望成為山東第一個地均GDP突破億元大關的城市。成都也有望成為西部地區第一個地均GDP突破億元大關的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