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袁隆平:有人居心叵測向超級稻潑臟水 我絕不退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923.html

袁隆平:有人居心叵測向超級稻潑臟水 我絕不退縮

環球時報 袁隆平 2015-10-09 16:03:00

那些有關超級稻甚至對我本人的質疑中有些出於善意,但有些也有居心叵測之嫌。對此袁隆平想說的是,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麽困難,我絕不會退縮。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上不斷出現有關超級稻的質疑,某些網上評論甚至將矛頭對準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以及我本人,對此我有話要說。

首先,超級稻是國家為了保證全國人民糧食需求而提出和設立的重大項目。從現實情況看,水稻既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國60%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在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我們要解決糧食問題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這個發展方向毋庸置疑。正是出於保障糧食安全的考慮,國家農業部於1996年正式就“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立項,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總體情況不斷向好。作為科研人員,我們一直都在追求超級稻更高產,這是我們雜交水稻科研工作永恒的主題。

這段時間我正在湖南長沙的超級稻示範片考察。目前我國一共設有39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現在有些示範片已經豐收。根據我的測算,大概5個示範片畝產過了1000公斤,平均產量也在950公斤左右。為了充分認識我國超級稻發展水平,我們可以簡單做下對比: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僅從這點就能看出,發展超級稻給中國的農業生產帶來多大優勢。

當然,近期出現的質疑也暴露了超級稻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此我想指出,超級稻從來不是十全十美,它也一直處在改進的過程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的超級稻產量高但品質不好,但當時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老百姓對於大米的要求也沒那麽高。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老百姓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變得更高,我們為此也在不斷對超級稻進行改進。我的宗旨是既要高產量也要高質量,絕對不以犧牲產量來追求質量,現在來看這個目標也已達到。按照農業部的標準,產自超級稻的大米已經達到二級以上指標。

即便如此,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按照農業部的九級評定指標,超級稻的抗病蟲害能力處於5級的中間水平。我們希望未來超級稻至少達到二、三級,即高抗水平。我理解社會對於我們農業科研的高期待,但農業科研和生產從來不能一蹴而就。超級稻的生長和改進周期很長,起碼需要三年五年時間,即便你晚上加個大夜班也無法那麽快就解決問題。

我現在已經是80多歲的人了,既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餓肚皮的苦日子,也享受到現在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那些有關超級稻甚至對我本人的質疑中有些出於善意,但有些也有居心叵測之嫌。對此我想說的是,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麽困難,我絕不會退縮。現在我們的科研團隊正在向超級稻第五期公關,向著更高產量和更高質量奮進,我希望社會上某些人不要再向我們的超級稻潑臟水了。(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89

超級稻遇冷 消費者口味變刁會讓袁隆平心血白費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0220.html

超級稻遇冷 消費者口味變刁會讓袁隆平心血白費嗎

一財網 胡軍華 2015-10-21 13:53:00

解決超級稻的口感問題,在與東北大米的抗衡中找到立足點,在作者看來,也許比提升單產來得更迫切。袁隆平院士,您能接受這個建議嗎?

袁隆平是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大功臣,超級稻如雷貫耳,名動中外。

但是時移世易,超級稻在慢慢走下神壇,質疑聲這些年越來越多。安徽部分地區種植超級稻絕收,讓袁隆平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也讓這位老科學家格外郁悶。國慶假期後,袁隆平發表署名文章《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回擊質疑,這篇文章中也做出了這樣的表示:“近期出現的質疑也暴露了超級稻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超級稻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口感不佳。袁隆平說未來的超級稻會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升稻谷的質量,解決品質不好的問題。

水稻是中國人的主糧,現在每年的產量超過2億噸,已經處於基本供需平衡的階段。

換句話說,吃飽飯已經不是問題,吃好飯才是問題。

85歲袁隆平設定的目標是,超級稻單產能夠實現每公頃16噸的水平,到90歲前實現單產17噸。

本文作者的擔憂是,袁隆平費盡千辛萬苦也許實現了單產17噸的目標,消費者卻並不買賬,不喜歡吃超級稻,這位科學家的心血會不會付諸東流了?

湖南是袁隆平的故鄉,也是袁隆平研發出超級稻的風水寶地。不少湖南人吃米飯有個習慣,喜歡吃幹、硬的米飯,秈米剛好有這樣的特性,超級稻屬於秈米。

到了上海,柔軟可口、粘性油性均大的粳米更受歡迎,是當地市場的主流消費品種。

不只是上海,粳米特別是粳米中的東北大米,在全國已經迅速成為主流,而秈米的市場份額日漸衰減,秈米中的早稻有些已經成為飼料用糧,幾乎是低端的代名詞。

當然秈米中也不乏精品,泰國香米其實就是秈米的一種,另外秈米中的晚稻由於生長周期長,口感要比早稻好得多,在南方仍有一部分市場。

但是從全國來看,口感更好的東北米已經超越了超級稻,成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這樣的消費趨勢轉型,看看數據就一目了然。

2002年,湖南稻谷的產量是2119萬噸;到了2013年,稻谷產量增長到約2562萬噸,總體有所增長,但是比較平緩。

再來看看黑龍江,2002年的時候,媒體報道稻谷產量是921萬噸;到了2013年,官方統計稻谷產量增長到約2221萬噸,是2002年的2.4倍,增幅遠遠超過湖南。

東北大米油性大、韌性強、有嚼勁,食味上不僅超越湖南的秈米,而且也超越了同屬粳米的蘇北大米,得以侵蝕蘇北大米的傳統市場,黑龍江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強勁增長已經清楚的說明了這個趨勢。

國內消費者現在需要的是吃好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出高價吃好大米。在黑龍江五常陸家村,有機大米的價格賣到一斤20元,銷路並不成問題。中糧集團、益海嘉里集團,近年來,都投入大量資源在東北建大米加工廠,花重金推廣東北大米,南方的秈米在這些大型企業的產品線中僅僅是從屬和輔助的角色。

解決超級稻的口感問題,在與東北大米的抗衡中找到立足點,在作者看來,也許比提升單產來得更迫切。

袁隆平院士,您能接受這個建議嗎?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66

獎金遠超諾貝爾獎 袁隆平獲得首屆“呂誌和獎”

首屆“呂誌和獎—世界文明獎”(簡稱“呂誌和獎”)26日公布獲獎者名單,“持續發展獎”由袁隆平獲得,“人類福祉獎”由無國界醫生獲得,“正能量獎”由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獲得。

“呂誌和獎”創辦人、嘉華集團董事局主席呂誌和表示,成立該獎項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世界和平,互相尊重、互助互諒,讓大家好好珍惜和享受地球美好的天然資源。他希望三位獲獎者能夠繼續發揚精神,讓更多人獲益,向世界發出更多正能量。

每名獲獎者將獲2000萬港元獎金、證書及獎座,頒獎禮將於今年10月3日在港舉行。

獎項推薦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劉遵義表示,獎項邀請了1000多人提供提名,經過三層架構嚴謹評核及審議選出三位獲獎者,屬實至名歸。他鼓勵獲獎者利用獎金繼續做對世界有貢獻的事。

首屆“呂誌和獎”共三類獎項,“持續發展獎”關註世界糧食供應的安全及可靠性,表揚袁隆平在高產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上的成就,為飽受饑荒困擾的地區提供更穩定糧食供應;“人類福祉獎”關註醫治及控制疫癥、傳染病或慢性疾病,授予無國界醫生,表彰他們近年在控制2010年海地霍亂和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上的貢獻;“正能量獎”關註行為及成就能啟發、激勵別人的個人或團體,得主則為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表彰他成立卡特中心的優秀工作,對促進積極人生態度和提升正能量有卓越貢獻。

呂誌和捐20億港元弘揚正能量

2015年9月24日,香港企業家、嘉華集團主席呂誌和創辦的“呂誌和獎——世界文明獎”在香港宣布成立。呂誌和宣布為該獎項出資20億港元,每年獎勵6000萬港元予三位個人或機構以向世界宣揚“正能量”。

該獎為一跨界獎項,共設有三個獎項類別。每個類別於每個授獎年度獎確定一個關註領域,最終將有一位個人或機構獲得相應的獎項。

香港企業家、嘉華集團主席呂誌和

“呂誌和獎”設有一個三層架構的評審遴選機制,包括獎項理事會、獎項推薦委員會及三個獎項類別的遴選專責小組。除呂誌和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前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羅雲·道格拉斯·威廉斯擔任理事會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遵義、英國牛津大學榮休校長科林·盧卡斯爵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等擔任獎項推薦委員會成員。

(綜合來源:中新社、新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224

裕國股份牽手袁隆平 香菇與水稻怎麽“相愛”?

新三板掛牌公司裕國股份(831036)近日公告稱,聘任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公司首席科學家。這是繼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教授李玉,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邊銀丙之後,裕國股份在香菇種植專業化道路上的再下一城。

專註香菇菌類的裕國股份為何聘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該公司董事長雷於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香菇種植與水稻一樣,優化高產需要“升級”種子,擴大產能、異地建立種植基地需要對當地土壤做屬性試驗,“袁老及其團隊有國內最完備的土壤屬性大數據庫,袁隆平院士成為公司首席科學家後,願意將這一大數據庫向裕國股份開放,公司可據此挑選出適合種植香菇的地區進行擴產,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投入。”

不僅如此,袁隆平還承諾,將無償提供3~5噸最適合貴州地區種植的水稻種子,支持裕國股份在當地開展精準扶貧脫貧計劃,讓雜交水稻造福更多老區農民。

2014年8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新三板)批準裕國股份掛牌轉讓。2015年3月,裕國股份增發新股融資1.1億元,2016年12月將再增發新股融資近2億元。目前,該公司已向中國證監會湖北證監局報送上市輔導備案材料,並將於今年下半年向中國證監會報送上市材料,計劃從新三板轉向主板市場。

事實上,裕國股份所在地——湖北隨州是我國重要的香菇主產區。30年多來,香菇在隨州從零星種植、提籃小賣的小副業,發展成大基地生產、大市場交易、大規模加工、大批量出口的農業支柱產業。

在隨州農村,幾乎村村辦菇場,家家種香菇。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有10多萬戶農民直接從事香菇種植,100多家加工企業就近轉移農民就業5500多人,隨州香菇產業創造的總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

“一年種菇蓋新房,兩年種菇娶新娘,三年種菇存銀行,再種香菇奔小康”成為菇農生活的真實寫照。2015年,隨州農民人均收入13093元,高出湖北省平均水平1249元,其中香菇產業貢獻約1000元。在種菇大鎮三里崗,香菇收益更是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與一些地區的香菇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不同,隨州香菇產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產業。2015年,全市香菇出口創匯近7億美元。最近三年,隨州市年均出口幹菇約3.5萬噸,占全國出口總量20%以上;尤其在香港、東南亞市場,從隨州進口的香菇占據當地市場份額的70%以上。

2015年,隨州香菇產業上繳稅收約3億元,占隨州市財政收入的7.4%。隨州己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香菇生產、集散地,全國最大的香菇出口基地和區域菌種生產供應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58

再創紀錄!袁隆平超級稻高緯度實驗畝產超1000公斤

據科技日報報道,10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攻關基地在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收割。該基地的水稻實驗品種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超優1000”,經以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實測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

據了解,“超優1000”作為第五期超級稻重要品種,同時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的創制”的項目品種,由袁隆平團隊經過3年精心研究攻關成功。此次試種水稻於2016年4月3日播種,5月7日至13日移栽,水稻長勢均勻,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沒有主要病害。

測產驗收現場,專家隨機選取3塊攻關田,經機器收割,按標準扣除含水量後得出產量數據。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公布實測結果:百畝片平均畝產1013.8公斤。

半個月之前,在袁隆平及其團隊指導下,設在山東日照的超級稻百畝高產攻關基地剛剛刷新世界紀錄:最高緯度雜交水稻畝產980.43公斤!當時,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超級稻從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花了10年時間;從900公斤到1000公斤,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畝產突破1000公斤基本沒有問題。”

今天,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78

海水也能種水稻!袁隆平研發海水稻 可多養活2億人

10月14日消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的簽約落戶,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明年4月播種,明年秋天收獲。而袁隆平院士本人每年至少有3個月時間在青島做海水稻研究。

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棟介紹,此次在膠州灣北部設立的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研制成功後,可將這些鹽堿地全部變為良田。“近期,我們還需要半海水(一半淡水、一半海水)澆灌,全部實現海水灌溉還需要幾年過渡期。”

同時張國棟介紹,由於海水稻是在灘塗生長,海水的微量元素較高,所以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的,加上海水稻在惡劣的野生條件下生長,沒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蟲害,其抗病性較強,加上其鹽堿度和耐鹽基因,所以,海水稻的“體質”是相對不錯的。

“我們計劃是明年4月播種,秋季收割。”張國棟說,在明年秋天,將會收獲第一批海水稻研發成果。

另外袁隆平介紹,研發中心將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超級雜交稻和高光效應用三個方向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力求3年內,讓耐鹽堿鹽堿高產水稻畝產量達到300公斤。

所謂耐鹽堿高產水稻(簡稱“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設立於青島市李滄區院士港16號樓,在膠州灣北部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目前來看,我國內陸尚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產值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73

袁隆平回應雜交水稻“高產低質”質疑: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雜交水稻同時實現高產和優質,難度很大,但產量和質量不是對抗性的矛盾。”針對一些人對雜交水稻“高產低質”的質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面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這位86歲的老科學家精神抖擻地參加在北京舉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輕松回答記者的“辣問”。

格子襯衣、薄毛衣外套一件半舊西服,袁隆平穿得比采訪他的年輕記者還少。他不喜歡北方的幹燥,這會讓這位南方人的皮膚很癢,但他似乎不懼寒冷。

魚和熊掌

“有些人對雜交稻有片面的看法,認為雜交稻高產不優質,吃起來不香。”袁隆平坦陳,上個世紀主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所以雜交稻把產量擺在優先地位,吃飽肚子再說。

在他看來,盡管難,但是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我們也改變戰略,既要高產又要優質。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超優千號’,品質可以與市場上一種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專門取樣檢測了,說有彈性有嚼頭,口感很好。”他說。

但袁隆平堅持:不以犧牲產量來求優質。他指出,有的優質米價格炒得很高,老百姓吃不起。從中國國情看,人多耕地少,把糧食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世界人口不久將達到80億,耕地卻在不斷減少,養活世界人口是非常嚴峻的挑戰。最經濟、有效的辦法就是使用優良的高產品種。”袁隆平說。

向“海”要糧

酷愛“挑戰不能”的袁隆平耄耋之年依然很忙。近年來,他除了第五期超級稻攻關,還在探索種植海稻田。

前不久,青島成立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出任首席科學家。野生海水稻最初在大江大河入海口被發現,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堿三大特性。但產量低,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首要的技術攻關是提高抗鹽濃度和提高畝產。我們期望幾年後把海水稻的抗鹽濃度從目前的約0.6%提高到1%,畝產增加到300公斤。方法有兩個,一條是通過傳統育種方式培養;一個是利用分子技術,將抗鹽基因轉移給海水稻。第二個效果較好,但難度較大。”袁隆平說。

盡管難,袁隆平還是信心十足。如果達成這一目標,海邊不長植物的鹽堿地和灘塗將得以利用。“產量上來,農民就會有效益。種植1億畝海水稻,將實現300億公斤的產量,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產量。”他說時滿眼光芒。

禾下有夢

搞了半個多世紀育種,是什麽讓袁隆平不知疲倦地繞著稻田轉?

時光回到1961年,那時袁隆平是湖南安江農校的青年老師。正當三年困難時期,守著農業試驗田的袁隆平照樣吃不飽飯。“那個時候非常慘,我看見兩個人倒在路旁邊,兩個人倒在橋底下……”餓肚子的滋味深深刻在袁隆平的腦海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袁隆平夢見試驗田中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谷粒就有花生米那麽大,沈甸甸下垂著,千萬個穗子,好似氣勢磅礴的大瀑布,他和助手就在禾下乘涼。

追逐夢想,這位湘西普通教師,把讓更多人吃飽飯當作畢生追求。

剛滿80歲的時候,袁隆平曾說,他將爭取在90歲前實現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今年已經86歲的他,距離目標還有多遠?袁隆平表示,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在2014年就已經實現了。現在第五期超級稻攻關的目標是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也就是每畝1067公斤。

“以後還要向17噸攻關……”禾下有夢,袁隆平正向更高目標攀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76

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華南雙季稻破世界紀錄

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 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里展開。經過現場收割、稱重和測算,袁隆平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 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晚造實割畝產705.68公斤(幹谷),加上早造的畝產832.1公斤,最終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 斤)。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廣東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區晚造天氣災害明顯,臺風“海馬”帶來的風雨影響很嚴重。該項目華南雙季稻兩季產量相當於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袁隆平及相關專家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圖:南方網)

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華南雙季稻3000斤技術攻關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廣 東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陸國煌說,該項目采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 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馬國輝說,全程機械化操作是該項目技術特點之一,這也符合我國農業發展趨勢,有利於今後大規模推廣。

我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其中華南雙季稻分布於湖南、江西、廣東等地,播種面積約2億畝,年畝產量約900公斤。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即使按照每畝年產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將明顯增加我國糧食產量,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19

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再創紀錄!86歲的他還有一個更神奇目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20/1054322.html

___.thumb_head

袁隆平又一次破了世界紀錄,這一次他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據南方日報報道,11月19日在廣東省梅州,已經年逾86歲的雜交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及相關技術專家、測產驗收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3000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

據介紹,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幹谷)。同樣該攻關模式,於今年7月20日在梅州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3075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5年,由於“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一事引發廣泛討論,為此袁隆平發表《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一文,他在文中表示,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麽困難,絕不會退縮。

質量可媲美日本越光米

據了解,華南雙季稻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興寧市農業局負責實施,目標是在3年內達到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

資料顯示,2015年雙季超級稻早造平均畝產703.9公斤,晚造測產畝均產量為759.7公斤,兩季總產量為1463.6公斤,距離目標還有36.4公斤的距離。而在今年7月,該項目早造達畝產832.1公斤(幹谷),畝產增長驚人。

目前,雙季超級稻年畝產達1537.78公斤,創下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而且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新的紀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產量的變化,它還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據南方農村報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認為,華南雙季超級稻的成功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高產,目前國內普遍的水稻單產在450公斤左右,兩造也就900多公斤,但這次引進的新品種超優1000,兩造達到1500多公斤,增產600多公斤;

二是在廣東這樣一個高溫多雨,多臺風的地區實現高產不容易,在全國也是第一次,具有借鑒和推廣的意義;

三是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保單產首要的就是良田、良種和良法,這次試驗都具備了。

同時,測產驗收專家組進一步指出,該技術攻關模式是一項良種、良法和良機相結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超高產、超高效模式,能促進水稻大幅度增產增效增收,該技術攻關模式的應用對於提高目前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水平和促進超級稻超高產、高品質和高效益具有顯著的效果,具有推廣應用前景。

更為重要的是,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還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什麽是越光米?它是一種日本大米的商標及同種水稻的品種。越光米在日本廣為栽培、家喻戶曉,是高級大米的代表之一,越光米的口感香糯、柔軟且味道上佳,而價格也相對較高。

至於日本越光米的價格,看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

袁隆平正研究“海水稻”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無論對業內還是業外,袁隆平的一舉一動都是人們關註的焦點。而去年的安徽超級稻減產風波,更是將這位86歲的老人卷入了輿論漩渦。

在遭受質疑的那半年時間里,袁隆平多次強調,超級稻科研工作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袁隆平同時發文稱,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僅從這點就能看出,發展超級稻給中國的農業生產帶來多大優勢。”

袁隆平還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我理解社會對於我們農業科研的高期待,但農業科研和生產從來不能一蹴而就。超級稻的生長和改進周期很長,起碼需要三年五年時間,即便你晚上加個大夜班也無法那麽快就解決問題。”

袁隆平以86歲的高齡,依然在為中國的水稻事業而奮戰,他也一再表明,無論遇到什麽困難,絕不會退縮。

就在最近,袁隆平收獲另外一項重大成果——種出“海水稻”。相比我們已經熟知的超級稻,在概念上,海水稻顯然更神奇。

在11月1號日舉辦的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袁隆平介紹了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據了解,青島市日前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擔任該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該中心計劃在3年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袁隆平說,目前在青島的“海水稻”實驗仍在推進,未來期望能夠用更鹹更堿的水灌溉。“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塗,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很有發展前途。

去年10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袁隆平指著豐收的水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自己還有希望,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現在我要在90歲前,拿下17噸(每公頃),越幹越有勁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43

袁隆平超級雜交稻今年增產超十億公斤糧食

據新華社報道,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日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16年共增產稻谷16.5億公斤。

湖南省雜交水稻中心黨委書記馬國輝介紹,今年湖南省共有53個縣(市區)參與這一豐產工程,面積1337.5萬畝,比2015年增加140.9萬畝。其中實施“中超”(中稻)模式的邵陽市隆回縣,今年“種三產四”面積達15.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728.9公斤,比實施前5年平均增產179公斤,增產34.5%;實施“晚超”(晚稻)模式的常德市石門縣完成“種三產四”種植面積15.8萬畝,平均畝產608.5公斤,畝增產稻谷170.6公斤,增產38.9%。

馬國輝介紹,按照“單產與項目實施前5年平均單產比較”進行估算,2016年項目總增產稻谷達16.5億公斤。項目實施10年來,通過栽培體系與種植模式的不斷完善,已形成了5種適宜湖南不同生態區域水稻生產的超級雜交稻種植模式,並在全省範圍內推廣。

“種三產四”豐產工程致力於中低產田的增產,由袁隆平於2006年提出,即“運用現有的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的經濟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袁隆平表示,2017年湖南省將力爭推廣1500萬畝,產出原來2000萬畝耕地產出的糧食,即多產出20億公斤糧食。安徽、河南、廣東、廣西等省區也積極跟進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期望到2020年全國發展到6000萬畝,能產原來需要8000萬畝耕地才能產出的糧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