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因單一事件而大跌的股票 王雅媛


2009-03-20  上海證券報


 

蒙牛乳業,中信泰富,合生創展,以至近日的焦點匯源果汁,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其股價曾經因單一事件而大跌。去年九月中,蒙牛的產品被檢驗出有三聚氰 胺,停牌前股價為20元,複牌那天一開便是6.85元,其後逐步回升,而現在是做10元。一個月之後,中信泰富因炒燶衍生產品,輸了147億港元,複牌之 後幾天便跌至最低3.66元,之後亦是逐步回升,最高曾見13元,而現在做9元左右。兩個星期前,合生創展主席被傳跟黃光裕事件有關,其股價當天曾跌超過 40%,最低時跌到了2.38元,其後又是逐步回升,這個星期更急升至4元以上。最後便是匯源果汁,原本市場憧憬可口可樂將以每股12.2元進行全收購, 怎料前天匯源突然停牌傳出收購有阻滯,昨天更複牌正式宣佈中國商務部決定以反壟斷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其股票即時由10元以上,跌至最低時見3.88元, 跌幅超過50%。

 

去年,在宣佈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一事前,匯源股價徘徊於4元左右。今次因收購一事失敗,其股票再次跌穿4元。我認為投資者是有點過度反應了。而似乎市場也是 這樣想,因此昨天一開市匯源股價便馬上反彈,曾經彈回5元以上。很多朋友都跟筆者表示,一開市時4元以下不敢買,之後匯源股價一路升上去更不敢追。根據之 前那麼多因單一事件而股價大跌的例子,似乎每次趁大跌買入這些有實力的公司,只要持有的時間足夠長,贏面算是十分大的。因此,我認為有意投資匯源者不妨趁 其股價跌近4.5元時,開始買入。只要之後的大市繼續維持上落市,匯源股價表現有機會呈現逐步回升。

 

不過我要說明這種情況並不是每種市況都適用。現在適用的原因純粹是之前大市已經跌了那麼多,很多股票股價已經跌回了一個合理的價值。而個別股票因個別事件 再跌時,股價便很容易進入一個不合理的範圍。另外,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失敗,大家都只是想到差的一面。其實可口可當初樂願意收購匯源,亦代表了可口可樂承認 匯源於內地果汁市場的領導地位,及代表了匯源內裏不存在一些深層風險,如做假數。其實這些正面的因素都應該為現在匯源的股價加回一些分數。

 

王雅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44

玩股票 別只看單一財報


2010-6-5  TNT





除非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走勢派, 不然你不可不承認一檔股票的股價必然與財務狀況相關。而所有財務數據中,以每股收益(EPS)是資本市場最為關注的指標。

基本上超過九成機 構投資者的報告都是以EPS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這也讓股票市場變成了一個不斷猜測企業預期EPS的遊戲。因此,投資除了講求深入的研究,我認為,個 人的調節能力十分重要。當發現原來一開始的想法是錯時,便要懂得調節自己的行為,例如沽貨離場。

近日麥肯錫對華爾街做了一項調查,過去25 年間,分析師們始終一成不變地過於樂觀,他們預計的每年盈利增長率的範圍是10%至12%,而實際的增長率為6%。

平均來看,分析師的預測 幾乎百分之百都過高。其實這背後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買市場預期高增長的高本益比股票是很危險的,因為大部份時間這些股票的股價都過度反映。

記 得很久前去面試一份分析員的工作,考官問我一個問題,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哪一個最重要?當時我的答案是現金流量表,因為我認為,損益表中的 盈利很容易被扭曲,只有反映現金流的現金流量表才能真正反映一間公司的真正盈利。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這個問題有更好的答法,就是三種財務報表都是重要的, 而重要性的次序視乎你看什麼股票,或用什麼身份去看。

比方說,如果你是看地產股,損益表及現金流量就沒有多大意思。它可以一年不賣房子,沒 有盈利,難道那年它的股價便應該變零?故此對於地產股,資產負債表肯定是最重要,其次才是現金流量表,然後到損益表。

相反,如果你是那種專 捕捉盈利爆炸,比較市場面的投資者,損益表才是第一要關注的地方。市場上超過九成機構投資者是以EPS做出投資決策,因此只要一檔股票有任何新消息,導致 市場有重估它EPS可能性時,短期內大量資金一定會瘋狂流入或流出那檔股票。如果那個時候,你還在執著於資產負債表或現金流量表,很容易便錯失了買貨或走 貨的機會了。(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20

首创置业摒弃住宅单一盈利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69563.html

每一次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来袭,都让处于风暴中心的开发商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存的问题。这一次也不例外。
6月30日,首创置业(02868.HK)在西安发布了其“全价值·全生活”年度品牌理念。抽象的品牌理念之下,隐现的是首创置业对房地产多元收入 模式的探索。

“正是由于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以及宏观调控给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使首创置业有了品牌理念转型的根本动力。”首创置业总裁唐军直言不讳。

战略转向

和众多开发企业一样,5月份以来,首创置业受楼市调控的影响十分明显。6月3日,首创置业公布其2010年5月份经营简报,其5月份实现销售面积 4.4万平方米,签约金额仅为3.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9%和66%,环比4月下降48%和43%。截至5月底,累计实现签约金额 38.9亿元,略高于2009年前5个月的38.6亿。

而此前,首创置业对外公布的今年销售目标为100亿元,前5个月仅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不到四成。

尽管唐军对此明确表示,首创对于完成今年100亿的销售任务很有信心,但他的信心显然并不完全来自旗下住宅的销售收入。

“随着国家调控住宅价格脚步的加快,地产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往的单一住宅产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唐军表示,房地产住宅产品发展的黄金十年 后,越发稀缺的土地争夺战也更加激烈,如何用有限的土地保持持续收益,首创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摸索房地产多元收入的模式。

早在2003年上市之初,首创置业就确立了综合地产的业务模型,并提出了房地产综合运营商的定位。目前,其产品线涵盖高端住宅、中高档住宅、商务地 产(包括写字楼、公寓)、商业地产(包括高端商场和社区商业)、服务地产(包括酒店和会所)等。

首创置业副总裁张馥香解释说,这种复合的产品战略就是首创置业持续探索并在一次次的宏观调控之下脉络逐渐清晰的“全产业链”营运,目的就是为了创造 可持续发展与稳健收益的价值。她同时透露,从今年起,首创置业会更进一步加大其销售房屋以外的收入模式。

此前的3月底,首创置业曾宣布将拿地仅一个月的北京房山长阳项目打造成包含奥特莱斯世界名牌折扣店在内的新型住宅产业综合体。彼时,首创置业董事长 刘晓光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未来3年内,首创置业将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五个主要区域的重点城市打造5家奥特莱斯旗舰中心,“五个店 未来投资将近300多亿,最大的店将投资100多亿。在未来5至10年内,此种类型店面数量将增至30 家。”

而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日前,首创置业又与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投资70亿元开发一个位于河北香河的养老项目。

“目前,我们可售物业和持有型物业的比例大约为8:2,今后持有型物业的量肯定会加大,未来我们旗下的项目将以市中心的复合型物业和郊区的大型商业 综合体这两种模式为主。”唐军总结说。

多元融资

“更多的收入模式意味着多元化业务的有效组合,而多元的运营手段将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创建稳定收益,同时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分析 人士表示,“这样的模式避免了单一产品线的市场风险,在不同市场和面对不同客户群发展不同产品线,为市场创造了更丰富的价值,从而使市场风险最小化。”

然而,持有型物业比重的增加,对于一个以住宅销售为主的传统型开发商来说,无疑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快速、大量增加和资金回笼速度的减慢。因此,其资金 链将经受巨大的考验。

唐军表示,资金对于首创来说不是问题,首创在融资方面有着多元化的渠道。

接近首创置业的人士表示,首创目前的负债率在35%左右,这在行业内并不算高,而首创的融资手段也颇为多元。“作为国有企业,首创一直与银行保持着 良好的关系,能够不断得到银行授信;作为上市公司,首创还可以通过增发、发债等方式融资;此外,首创还受到了一些战略投资机构及基金的青睐,并且与奥特莱 斯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完成项目开发。”

6月30日的最新消息显示,首创置业刚刚与中诚信托订立了基金规模为7.5亿元的信托融资安排。首创置业关于此次信托融资安排的公告中称,此次交易 有助于首创置业拓宽现有的融资渠道,增强现金流状况,并维持其强劲的流动资金状况。

在商业地产领域,首创置业将与奥特莱斯、华堂等国际知名商家维持长期的合作。其思路也是意在通过与国际商业巨头的合作,提升项目品质和价值,在项目 运行步入成熟期后,再通过REITs打包上市,“国际投资者非常看好这种地产与产业的合作模式”。刘晓光表示。

除了积极的融资,首创置业还在成本控制上颇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土地成本的控制。

以首创房山长阳镇项目为例,资料显示,该项目建筑面积约为29.4万平方米,首创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以9.2578亿元的挂牌起始价摘得该地块,折 合楼面价仅为3151元 /平方米。相比今年以来长阳地区其他地块动辄六七千元/平方米的楼面价,便宜了一半左右。

首创置业内部人士透露,首创现在采用的是一种 “弯道超车”的方式,即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从土地一级开发的阶段就开始进入。其结果就是,往往能以低廉的价格取得面积较大的地块,使得对于土地成 本的控制变得从容很多。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拿地方面,控制土地成本一直是首创置业坚持的土地策略,此前其曾与国际知名品牌折扣店奥特莱斯通力合作,快速获得了大量廉价 的土地储备,而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首创置业新的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91

複雜累進稅還是單一稅——個稅改革方向辨析c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215

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越低,越是傾向於單一稅,由於對經濟的扭曲變小了,稅基反而越大,富人繳納的稅在整個繳納結構中比重反而更高。

簡單、有效率和公平的稅制乃是自由與繁榮之基。中國應該就單一稅展開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公共討論,這也是切實的公民訓練和公民成長。

人人都關心政府「以看得見的方式」從自己的口袋裡掏走了多少錢,因此,個人所得稅時不時會成為熱門話題,每次調個稅起征點的時候如此,每年召開全國 兩會的時候也如此。以2011年為例,個稅徵收額為6054億元,佔稅收總額的比例為6.7%,比國內企業面臨的稅種如增值稅(佔比27%)、企業所得稅 (18.7%)、營業稅(15.2%)和國內消費稅(7.7%)等都要低,但民眾對個稅關注與參與的熱度顯然要遠高於企業稅。

這一次個稅改革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的契機是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的一篇文章。2012年7月20日,劉尚希撰文,提出按家庭徵收累進的個稅在中 國不可行的兩點理由:一是中國當前流動人口達到兩億多人,出現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夫妻分離」等大量跨越時空的家庭結構,按家 庭來課徵個稅將使成本高到難以實施的地步。二是中國法治環境不佳,針對各個家庭的各種扣減、抵免、優惠無疑也會變形走樣。稅收腐敗無法避免,吃虧的最終是 普通老百姓。

劉尚希反對家庭累進個稅的理由,是訴諸中國的特殊性。不過,如果有一天,人口自由遷徙、社保福利隨人走且征稽人員和納稅人都能嚴守法律,那家庭累進個稅就可行了嗎?

放眼全世界,個稅征稽主要有兩種模式:累進稅和單一稅。前一種模式以美國為典型,後一種模式正在東歐諸國崛起,有向世界擴散的趨勢。我們從實證和理論上考察一下哪一種更為可取。

迷宮式的美國聯邦個稅制度

累進(Progressive)稅的鼓吹者為進步主義者(Progressives),即左翼,其主要動機為財富再分配:對富人適用更高的邊際稅 率,可「劫富濟貧」,降低由低到高排列的收入坡度,使得財富分配更「平等」。自20世紀30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以來,在民主黨統治之下,美國聯邦個 稅最高稅率一路上漲,1944年達到駭人聽聞的94%。里根把最高稅率從上任初的70%逐步降到離任前的28%,目前為35%。

美國稅制,以複雜凌亂著稱於世。最新版本的《聯邦國內稅法》(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分10個子題(Subtitle),共有9834節。第一子題即為《所得稅法》,共有1564節,印出來有近1500頁;相配套的《聯邦稅 則》(Federal Tax Regulations)第一大塊是所得稅法的實施細則,印出來就更厚了,超過6000頁,令人抓狂的是,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

就聯邦個稅而言,申報主體分為四種:單身;聯合申報的已婚夫婦或有資格的寡婦(鰥夫);單獨申報的已婚者;一家之主。邊際稅率為10%至35%,共 六檔,稅率適用的應納稅收入範圍每年隨通脹調整,以夫婦聯合申報為例,2012年10%稅率的為0至17400美元,比2011年的上限17000美元多 了400美元,考慮不可謂不周全。

扣除設計就像迷宮一樣。第一種是免徵,如購買國債、州債和市政債獲得的利息,不計入總收入。第二種為調劑(Adjustments),可扣除的項目 包括撫養費、多種退休及保健儲蓄計劃的繳費、某些學生貸款利息等,性質上是與獲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成本費用,總收入減去調劑稱為調劑後總收入。

第三種為扣減(Deductions),分為兩部分。(一)為個人免徵額,2012年為每人3800美元,比2011年多了100美元。(二)可在 兩種方式中任選其一。一種是標準扣減,2012年,單身、聯合申報的已婚夫婦、單獨申報的已婚者和一家之主分別為5950、11900、5950和 8700美元,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150、300、150和200美元。另一種是分項扣減,如超過調劑後總收入7.5%的醫療支出、按揭利息、慈善捐 獻等,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具體的支出,要獲得扣減,有種種條件和限制。

此外,還有稅款抵免(Tax Credits)。調劑後總收入減去個人免徵額與標準扣減或分項扣減,為應納稅收入(Taxable Income),對此逐級適用不同的邊際稅率,得出應納稅額。但未必就要繳納那麼多稅,往往可以少繳一些或獲得退稅,即稅款抵免。抵免分為兩種。一種是不 退錢的,如對老人或殘障人士的抵免,最高額度為1125美元,如果應納稅額為1000美元,那125美元也不會退給你。另一種是退錢的,如勞動所得抵免 (Earned Income Credit),低收入者可申請,如果3個及以上子女,最高額度可達5751美元(2011年),又如子女抵免(Child Credit),最高額度為每個子女1000美元。稅款抵免有非常具體的條件和限制。

以上是整個迷宮的簡圖。所得稅是美國聯邦歲入的大頭。以2011年為例,聯邦歲入為2.3萬億美元,其中,個人所得稅為1.0915萬億,佔比 47.4%;公司所得稅為1811億,佔比7.9%;社保稅為8188億,佔比35.6%。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稅可視為對個人徵收的稅,合起來佔聯邦歲入的 83%,剩餘的17%為公司所得稅、關稅和消費稅等。這樣的歲入結構,與中國相比,在個人稅和企業稅的輕重關係上完全顛倒了過來。

複雜稅制的社會成本

複雜個稅稅制製造了磚頭一樣厚、天書一樣難讀的聯邦個稅稅法和實施細則,裡面包含著紛繁複雜的扣除種類和稅款抵免項目,每一種扣除和抵免項目又有不 同的具體條件和限制。而且,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臨時性稅收激勵條款,每一種又有不同的具體規定和廢止日期。對此,稅務人員有壓力,納稅人就更痛苦了。

由此帶來的第一塊社會成本:徵收與稽查的行政成本。聯邦個稅的徵收機構為美國國內稅務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簡稱IRS),它發行480種稅務表格,其中聯邦個人所得稅申報所用的就是著名的1040表格。它還發行數百種稅務表格填寫指導書,指導 納稅人如何填對、不要填錯這些表格,全部印出來足有幾英呎厚。

IRS大約有11.5萬員工,其中,稅務稽查人員佔4萬人,超過1/3,其職責是隨機、武斷、「有罪推定」、沒有任何理由地查納稅人有沒有逃稅,被 查者要騰出時間來積極配合。這些稅務人員的薪水福利和公務支出是千億美元數量級的。複雜的稅制創造了更多的公職,全是非生產性的,由全體納稅人出錢供養, 屬交易費用。

第二塊社會成本是每個納稅人都要支付的合規成本(Compliance Costs)。對納稅人來說,最低限度是如何填對1040表格,更高的需要是如何保證自己用盡每一種扣除和稅款抵免項目,最高的需求是如何合理利用個稅稅 則,適當安排自己的資產、調整自己的收入來源,以最大限度實現避稅和合法逃稅。

對單身人士和收入一般的家庭來說,分項扣減太複雜,就選擇標準扣減了。家庭收入狀況比較簡單的,可選擇1040EZ(EZ即Easy,簡單)或 1040A表格,根據IRS估算,兩者填寫的平均時間分別為2小時和8小時。有學習能力的,買一本《某某年1040表格報稅大辭典》,研習一番,應該能少 繳一些稅。

對收入比較高的家庭來說,選擇分項扣減才能最大限度避稅。當然要用最全的1040主表,根據IRS估算,填寫此表平均時間68小時,有錢人的時間價 值高,得請專業人士打理。避稅在美國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在十餘年前即有10萬稅務律師,20萬稅務會計師,超過10萬人的避稅投資顧問和經紀人。現在這個 數字翻番了。這些人的收入對社會來說,是非生產性的交易費用。

20世紀中葉,正是美國聯邦個稅稅率驚人地高的時代。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銀行家安迪蒙冤入獄。一位獄警繼承了一大筆錢,要繳納一大筆稅,安迪幫他想出了一項避稅辦法,把這筆錢贈送配偶即可免稅。此後,安迪成為獄警們免費的公用稅務會計。

據估計,大致每個美國人每年要支付相當於納稅額20%的合規成本。那意味著,2011年聯邦歲入的合規成本約為4600億美元,其中,聯邦個稅的合規成本為約2200億。

第三塊社會成本為稅收對經濟活動的扭曲導致的效率損失。平均而言,聯邦政府每從公民手裡拿走一美元,社會財富大約少創造0.3美元。那意味 著,2011年聯邦歲入導致的效率損失約為6900億美元,其中,聯邦個稅導致的效率損失為約3300億。考慮到累進稅的本質是累進地懲罰勤勞、累進地懲 罰財富的創造,比單一稅會有額外的效率損失。

美國聯邦個稅是複雜累進稅制,上面分析了其「複雜」導致兩種看得見的交易費用:稅務部門更多的行政成本,納稅人更多的合規成本,及一種看不見的社會 成本:效率損失——如納稅人不願幹那麼多活了,又如為了符合各類扣除和稅款抵免的要求,不可避免會有一些過度消費,這和商場購買多少錢額外打折對消費者的 吸引力是一樣的。這三種社會成本每年即有五六千億美元之巨。

累進必複雜

複雜與累進也有關係。累進稅設立之初雖然就要比單一稅複雜,但總體也比較簡單,反映了窮人財富再分配的訴求。隨著時間推移,在利益集團的遊說和政治 黨派的博弈下,越來越體貼入微,照顧到各種利益訴求,自然越來要複雜。窮人有了勞務所得抵扣,富人也可捐贈藝術品少繳稅。這簡直就是「破窗效應」的生動例 子:有累進稅設立相當於打碎了第一塊玻璃,給所有人暗示打碎玻璃不會有人管的,窗戶也就越來越千瘡百孔,累進稅制也就越來越複雜。

富人的一美元效用較低?

第一塊玻璃是如何打碎的呢,累進稅最初為何要設立?

第一個理由是功利主義的(Utilitarianism,更好的翻譯應為效用主義)。功利主義認為,富人一美元的效用要比窮人的低,舉的例子是5美元富人都懶得撿,但那可是窮人的一餐飯;因此,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起見,當向富人徵收更高稅率的稅,補貼窮人,這樣,社會總效用就會增加。

問題是,把這樣的邏輯推到盡頭,那社會總效用最大的情形是:所有人再分配後的收入完全一樣。功利主義者說:甲年收入100萬美元,乙10萬美元,甲 比乙富,甲最後10萬美元的效用要比乙10萬美元要低,言下之意要不斷抽甲的稅補貼乙,直到兩人收入最後一美元的邊際效用相等,即甲要給乙45萬美元。可 如果甲有一筆實業投資,少了這十萬美元不成呢?事實上效用是某物給某人帶來的滿足感,是個人主觀的認定,人與人之間不能比較、加總和平均,因為不可能找到 任何客觀的尺度。

高收入人士不在乎被多抽稅?

第二個理由是說,天賦異稟或能力強的人,掙的錢基本上都是天賦或能力的回報,即租金(Rent),理論上,拿走一部分租金、只要不全部拿走是不會改變其供應行為的,例如邁克爾·傑克遜和貓王收入高得嚇人,用累進稅抽掉其一部分收入,他們是不會少唱歌的。

就邁克爾·傑克遜和貓王而言,他們收入是高,不過別只看到賊吃肉,看不到賊挨打,看看中國每年報考藝術類院校的人有多少,但這些人中有幾個成為萬眾 矚目的明星?明星的收入,一塊是天賦帶來的租金,另一塊就是高概率失敗的風險補償,對大部分明星來說,後一塊才是主要的,如果對其征高稅率,看得見的供應 是不會改變的,但看不見的供應一定會改變,以後走演藝道路的人必然減少。

累進稅累進地破壞稅基

這個問題有更一般性的視角。高收入人士,在天賦之外,必然要投入成本學習、教育和培訓,成本包括學費和為此放棄的工作機會。人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的 基本理由是:未來能有比現在能找到的工作更好的職業選擇、更高的收入機會,即讓未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Option),本質上就是買入一項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看漲期權是你現在出一個價,讓你獲得一項權利:在將來某個時候以某個固定的價格(行權價格) 買入某項資產,只有在未來到期價格高於行權價格時候,你才會實際買入,否則就作廢。你現在出1元錢買入1個期權,允許你一年後以10元的價格買入1股股 票,那當一年後股票漲成12元,你行權,就賺了2元,回報率100%,無需投入更多的錢直接買入股票,可見期權可以以小博大。

以期權觀之,你現在支付的教育成本就是期權價格,將來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收入是到期價格(假如預期年平均收入10萬美元),不深造你能找到的工作收入是行權價格(假如5萬,到期價格與行權價格的差10萬-5萬)越高,這個看漲期權價格也就越高,你也就越有意願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

我們在市場上可以觀察到:越是較少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替代性高的工作,如文員,供給者就越多,平均工資也越低,工資的波動率(同一工作的工資差別)也越低;而對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越高、替代性低的工作,供給就越少,平均工資也越高,工資的波動率也越高。

累進稅的效果是:(一)無論看絕對數值還是相對比例,高收入職業的平均工資比低收入工作下降更多更厲害;(二)大幅度降低高收入職業工資的波動率、將工資的差異拉平,兩者都會降低「工作期權」的價格,從而降低你對教育的投入。

第一種效果好理解,降低了你嚮往的工作和你現在有能力得到工作之間的收入差額,期權價格當然下降,如果征單一稅這兩種工作的收入分別為10萬和5萬,征累進稅後這兩種工作的收入分別為7萬和5萬,前一種情形下你可能會去讀MBA,後一種你就未必了。

第二種效果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假定一種股票現價和一年後行權價格都是100元,一年後股價有50%的概率為120元和50%的概率為80元,則到期 平均價格為100元,你有50%的概率賺120-100元、50%的概率賺0元,意味著期權價格為10元;如果讓波動率上升,一年後股價有50%的概率為 200元和50%的概率為0元,則到期平均價格仍為100元,但你有50%的概率賺200-100元、50%的概率賺0元,意味著期權價格為50元。其他 條件不變,波動率越高,期權價格越高,這就是累進稅降低高收入波動率,導致教育投入意願下降的原因。

這是說,高收入者對累進稅是非常敏感的,累進稅相當於累進地懲罰勤奮、累進地懲罰財富的創造,相應地,也就是累進地削減、破壞稅基和自由與繁榮的根 基。歐洲的某麥肯錫新入職員工只比他在超市當搬運工的小學同學工資高一倍,始發於美國的2007年金融危機歐洲的遭遇比美國還慘,豈是偶然的?另外,就財 產性收入而言,高邊際稅率會促使納稅人把財產從生產性投資轉向免所得稅的政府債券上,這也會削減稅基。

稅率降低,富人反而繳稅更多

這一論斷從美國聯邦個稅邊際稅率變化的歷史中得到了印證。里根在第一個任期將最高邊際稅率從70%降為50%,在第二個任期的1986年,進一步降 為28%,在聯邦個稅的繳納結構上,最富裕的1%、5%和10%承擔的份額,反而分別由1981年的17.9%、35.4%和48.2%,上升為1990 年的25.6%、44%和55.7%,低收入階層的承擔份額也相應下降。克林頓的1993年增稅,將最高稅率從31%提到39.6%,與民粹的政客宣傳的 讓富人多出錢相反,富人承擔的份額卻連連下降。

上述史實充分說明,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越低,越是傾向於單一稅,由於對經濟的扭曲變小了,稅基反而越大,富人繳納的稅在整個繳納結構中比重反而更高。這意味著即使僅僅出於讓政府增收或讓富人多繳稅的目的,30%至40%的最高邊際稅率仍有大幅降低的空間。

單一稅的優越性

所謂單一稅率(Flat Tax Rate),又譯統一稅率、均一稅率,是對所有納稅人的收入按同一稅率收稅的方案,在理論與實踐上也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沒有任何扣除或稅款抵免的原始版本,第二種是容許固定免徵額度的修正版本。

早在1962年,米爾頓·弗裡德曼即提出以第一種單一稅代替累進稅的建議。其後,胡佛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羅伯特·霍爾和拉布什卡提出第二種單一稅方 案:為個人所得設立統一的高免徵額,然後對所有人的所有收入適用同一稅率。他們1995年方案為四口之家的免徵額為25500美元,然後對所有個人和企業 適用19%的單一稅率。計算表明,這樣即可使聯邦政府的歲入由累進稅轉為單一稅後保持持平。

單一稅與美國現行的複雜累進稅制相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簡單,很容易被瞭解,也不會有複雜稅制下的種種漏洞,一旦採用,將節省大量征稽的行 政成本、納稅人的合規成本,減少效率損失。其次它均一,生產力高的人士就有意願在邊際上多工作一些,也有意願將積累的財富用於生產性投資,為成為「高富 帥」或「白富美」,莘莘學子有意願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相當於以等於教育成本的價格買入「工作看漲期權」,這些才是財富創造的引擎。

一個好的稅制應是簡單的,應使包括征稽成本和合規成本在內的交易費用儘量低,應使效率損失儘量低(當然,稅收導致效率損失是不可避免的)。

有證據顯示:一個不高於20%的單一稅是最理想的。根據描述稅率與稅收關係的拉弗曲線,隨著稅率上升,稅基減少,由於稅率增加的正面效應超過了稅基 減少的負面效應,政府收入也隨之增加至一個最高點。如果稅率再上升,由於稅基減少的負面效應超過了稅率增加的正面效應,政府收入反而下降了。所以,拉弗曲 線就像一個倒扣的碗。1997年,美國聯邦資本收益稅稅率從28%降為20%,有人認為,未來四年的稅收總額會低於根據原稅率估計的2090億美元。結果 實際稅收為3720億美元。稅率降低之後,政府收入反而驚人增加,這意味著20%的稅率更接近給政府帶來最大收入的最佳稅率。

單一稅正成為世界潮流

美國朝野普遍認識到現行聯邦稅收系統過於複雜,有改革的共識,即要向一個更平滑的稅制演化,但有很多不同的具體方案。2005年,布什總統任上,聯 邦稅改總統顧問團批評說:現行稅制極端複雜,需要詳細的簿記、冗長的指示和龐雜的表格,等於是懲罰工作,打擊儲蓄和投資,阻遏了美國商業的競爭力。致力於 推動稅改的民間組織提出了種種不同的單一稅方案。

在歐洲的英國、德國和法國,單一稅也是熱門話題。不過讓羅伯特·霍爾和拉布什卡的方案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不是美國和西歐,而是東歐轉型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紛紛採用單一稅。立陶宛現行單一稅率為24%(之前為27%); 愛沙尼亞則從26%一路降到了現在的18%;斯洛伐克為19%;羅馬尼亞為16%;烏克蘭為15%;俄羅斯為13%;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為10%。現在 大概有二十多個國家已實行單一稅,普遍是對個人所得和公司所得實行統一的稅率,有更多的國家正在就此話題展開激烈的公共討論。

不得不說,在美國這樣推行複雜累進稅遷延日久的國家,要轉為單一稅,不容易。因為依附於現行稅制,有一個食物鏈,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者。一個是稅務 系統,政府機構的權力和影響力往往取決於其預算規模和人員規模,單一稅將大大縮減對稅務征稽人員的需求,斷別人豐厚的生計,人家會拚命維護;另一個是避稅 產業,上百萬的稅務律師、稅務會計師等,所以,當你聽到富裕的稅務律師大談現行稅制如何讓富人出血、如何周全地考慮到了窮人的利益,別感動得以為他們是社 會良心。很可能,這些人嘴裡談道義,心裡想生意。

對東歐轉型國家就容易多了。在以前計劃經濟體系裡,國家徵稅沒有意義,因為所有人都是政府的僱員,政府想給你多少就多少,犯不著欲奪先予。這些國家 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沒有先前的累進稅包袱,反而能推行簡單的單一稅,給經濟發展奠定好的規則框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一些國家已成為初等發達國家, 單一稅功不可沒。

中國應施行單一稅

中國現行的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累進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5%。過去的所謂個稅改革,基本就是調免徵額度,目前為3500元每月。前些年引入了年收 入超過12萬元個人申報,有越來越複雜的趨勢,稅務律師也正成為熱門行業。若將「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收模式」的個稅改革目標逐步轉向以家庭為單位征 稽,必將使個稅制度更加複雜。

累進稅征稽的社會成本本來就高,且有自動日趨複雜的機制,再加上劉尚希提出的中國兩個特殊性,我們能輕易和不加反思地引進家庭累進個稅嗎?全社會需要好好思考:是走美歐的老路(人家也在求變),還是走同為轉型國家的東歐的新路?要美歐模式,還是要正日益成為世界模式的東歐模式?

簡單、有效率和公平的稅制乃是自由與繁榮之基。中國應該就單一稅展開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公共討論,這也是切實的公民訓練和公民成長。

作者為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8

【大買家系列之】百度:投資,絕不為單一概念埋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70.html

【導讀】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北大理科男李彥宏和清華管理男湯和松主導了百度的投資併購,他們在「買概念還是買收入」之間進行著乏味而理性的平衡。

來源:i黑馬網       作者:盧旭成 王采臣


 

大買家檔案—百度

投資部門:企業發展部

關鍵決策人:李彥宏(創始人)、湯和松(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核心人員大多來自跨國公司和主流VC

投資風格:不會只投一個概念,看準再上,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的結合

併購效果:在移動視頻等領域佔據較好位置、但移動互聯佈局範圍不及阿里和騰訊

意向領域:視頻、移動互聯網等


 

當阿里巴巴4月29日宣佈以5.86億美元戰略入股新浪微博時,業界都比較疑惑,為何百度不先入手?就連百度內部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如果百度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將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騰訊微信形成雙雄抗衡的局面。

對於種種巷議,負責戰略投資業務的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保持了一貫的冷靜。5月8日,剛在此前一天幫百度以3.7億美元搞定PPS的他發給《創業家》一份書面文字,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外部對百度投資戰略和風格的質疑。

「中國互聯網界有很多大佬一直在進行活躍的投資,但大家的投資理念不同。有些公司比較喜歡廣撒網,到處佈局,當時可能會很熱鬧,甚至引來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叫好聲。當這些不理性的收購屍橫遍野時,人們就會把他忘記。其實,戰略投資併購難的不是概念,是在概念下的準確甄別。看到廬山不難,難的是對廬山真面目的理解。」

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是湯和松的風格,也是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百度大老闆李彥宏的風格。

48歲的湯和松是典型的清華人—1984年考入清華機電系,讀過清華經管學院研究生,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過兩年半,後赴斯坦福大學學工業工程,在芝加哥大學修MBA,畢業後供職應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軟等外企近十年,做過財務分析、業務拓展和戰略投資等業務。2009年9月,他辭去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總監職位,出任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從那時起,湯和松給百度戰略投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百度是一個通用搜索,2005年以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概念上市。隨著用戶需求逐漸細化,比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很多情況下不用百度,直接上淘寶或凡客下單即可。通用搜索在類似的垂直領域會被繞過,百度怎麼辦?

在百度戰略投資部任職過的凱旋創投姚亞平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提到,2010年百度提出一個中間頁戰略,嘗試在每個垂直領域做一些投資和併購的佈局。在湯和松的主導下,百度確實在垂直領域頻頻發力。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百度戰略投資家居建材電商平台上海齊家信息1.9億元;2011年3月,百度戰略投資房產信息網站安居客5000萬美元;2011年6月,百度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2013年5月7日,百度宣佈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並將PPS視頻業務與百度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進行合併。

百度戰略投資或併購這些公司,當然是為了「加強百度的核心業務、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的良好機會進行佈局。」不過,請各位創始人嚴重關注湯和松對於百度戰略投資風格的描述:「百度在投資風格上,很講究戰略性的概念與戰術性的分析結合,不是單純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樣地投資。從戰略上講,投資目標所處的領域要有make sense的概念,這很重要。但(百度)絕不會只為一個概念埋單,我們還要理性地進行戰術分析,必須把概念落地之後能為百度帶來多少投資效果,進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只有美麗的概念還不夠,我們還要關注收購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一種將宏觀投資概念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歷來有「概念派」和「量化派」,我們是要把概念和量化做好平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要看森林,也要見樹木。而在看準之後,百度的投資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百度戰略投資做量化分析有先天優勢。百度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投資部門很容易通過後台的關鍵詞投放情況監控到哪個行業有「錢途」,通過後台流量監控,看到某個行業哪個公司做得好,哪個公司做得不好。所以,無論是去哪兒,還是PPS在跟百度談戰略投資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不到最後絕不把底牌亮出來,怕自己的商業機密暴露。

據《創業家》瞭解,百度內部有非常嚴重的「給我多少多少錢,我們也能做出一個比某某更好的產品來」的心態。2010年夏天,百度跟去哪兒接觸時,百度內部就在糾結到底投資去哪兒還是自己做,自己做5000萬元投入夠不夠。而在百度決定併購PPS的前兩年,百度已投入重兵做視頻客戶端:百度曾從快播挖人,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2011年2月,百度推出影音客戶端,模式幾乎跟快播一模一樣。幸虧去哪兒和PPS都建立了百度難以踰越的門檻(去哪兒是TTS系統,PPS是高達3億元的裝機量),他們才成為百度戰略投資勢在必得的對象。

其實,觀察百度戰略投資或者產品佈局的趨勢,還是要參考谷歌。谷歌2010年7月以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一家提供機票信息服務的軟件公司ITA(有點類似中國的中航信);2011年6月,百度就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谷歌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10年百度投資成立愛奇藝—在視頻業務上,百度累計投資已超過8億美元,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老大;谷歌2005年推出地圖業務,2009年百度正式推出地圖業務,現在已成為中國市場第一的地圖服務提供商;谷歌2012年4月發佈谷歌眼鏡,2013年6月百度將推出首款基於百度云架構的穿戴設備咕咚手環。

儘管不少聲音認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不及阿里巴巴、騰訊,湯和松卻認為,無論是去哪兒,還是愛奇藝PPS,都是中國互聯網界未上市公司裡數一數二的公司,其運營狀況有目共睹。

《創業家》從投行界蒐集到的信息也表明,百度投資去哪兒已成為投行界戰略併購的標竿案例,去哪兒的強勢崛起讓在線商旅市場老大攜程坐立不安,連其創始人梁建章都不得不結束「中國人口問題研究」,重新出山。

從近期Facebook擬以8億~1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色列移動衛星導航公司Waze看,地圖一致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入口。百度跟高德地圖接觸過,但高德地圖最大的價值是地圖基礎數據信息,這點四維也能提供。而在2C市場,百度地圖領先於高德地圖,再加上高德地圖更屬意阿里巴巴,最後沒有了下文。

百度在移動視頻、移動地圖上已經佔據比較好的位置,如果百度狠狠心把營收狀況也不錯的大眾點評網收入囊中,那麼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可以在O2O市場迅速形成壓倒性優勢。當然,如果百度還對互聯網金融有野心,也大可把僅次於支付寶、財付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收購掉,快錢是百度顧問何海文及其丈夫關國光開的公司,也是一家營收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如果李彥宏要買,何海文至少還能做一半的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20

【大買家系列之】百度:投資,絕不為單一概念埋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70.html

大買家檔案—百度

投資部門:企業發展部

關鍵決策人:李彥宏(創始人)、湯和松(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核心人員大多來自跨國公司和主流VC

投資風格:不會只投一個概念,看準再上,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的結合

併購效果:在移動視頻等領域佔據較好位置、但移動互聯佈局範圍不及阿里和騰訊

意向領域:視頻、移動互聯網等


 

當阿里巴巴4月29日宣佈以5.86億美元戰略入股新浪微博時,業界都比較疑惑,為何百度不先入手?就連百度內部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如果百度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將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騰訊微信形成雙雄抗衡的局面。

對於種種巷議,負責戰略投資業務的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保持了一貫的冷靜。5月8日,剛在此前一天幫百度以3.7億美元搞定PPS的他發給《創業家》一份書面文字,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外部對百度投資戰略和風格的質疑。

「中國互聯網界有很多大佬一直在進行活躍的投資,但大家的投資理念不同。有些公司比較喜歡廣撒網,到處佈局,當時可能會很熱鬧,甚至引來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叫好聲。當這些不理性的收購屍橫遍野時,人們就會把他忘記。其實,戰略投資併購難的不是概念,是在概念下的準確甄別。看到廬山不難,難的是對廬山真面目的理解。」

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是湯和松的風格,也是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百度大老闆李彥宏的風格。

48歲的湯和松是典型的清華人—1984年考入清華機電系,讀過清華經管學院研究生,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過兩年半,後赴斯坦福大學學工業工程,在芝加哥大學修MBA,畢業後供職應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軟等外企近十年,做過財務分析、業務拓展和戰略投資等業務。2009年9月,他辭去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總監職位,出任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從那時起,湯和松給百度戰略投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百度是一個通用搜索,2005年以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概念上市。隨著用戶需求逐漸細化,比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很多情況下不用百度,直接上淘寶或凡客下單即可。通用搜索在類似的垂直領域會被繞過,百度怎麼辦?

在百度戰略投資部任職過的凱旋創投姚亞平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提到,2010年百度提出一個中間頁戰略,嘗試在每個垂直領域做一些投資和併購的佈局。在湯和松的主導下,百度確實在垂直領域頻頻發力。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百度戰略投資家居建材電商平台上海齊家信息1.9億元;2011年3月,百度戰略投資房產信息網站安居客5000萬美元;2011年6月,百度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2013年5月7日,百度宣佈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並將PPS視頻業務與百度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進行合併。

百度戰略投資或併購這些公司,當然是為了「加強百度的核心業務、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的良好機會進行佈局。」不過,請各位創始人嚴重關注湯和松對於百度戰略投資風格的描述:「百度在投資風格上,很講究戰略性的概念與戰術性的分析結合,不是單純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樣地投資。從戰略上講,投資目標所處的領域要有make sense的概念,這很重要。但(百度)絕不會只為一個概念埋單,我們還要理性地進行戰術分析,必須把概念落地之後能為百度帶來多少投資效果,進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只有美麗的概念還不夠,我們還要關注收購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一種將宏觀投資概念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歷來有「概念派」和「量化派」,我們是要把概念和量化做好平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要看森林,也要見樹木。而在看準之後,百度的投資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百度戰略投資做量化分析有先天優勢。百度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投資部門很容易通過後台的關鍵詞投放情況監控到哪個行業有「錢途」,通過後台流量監控,看到某個行業哪個公司做得好,哪個公司做得不好。所以,無論是去哪兒,還是PPS在跟百度談戰略投資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不到最後絕不把底牌亮出來,怕自己的商業機密暴露。

據《創業家》瞭解,百度內部有非常嚴重的「給我多少多少錢,我們也能做出一個比某某更好的產品來」的心態。2010年夏天,百度跟去哪兒接觸時,百度內部就在糾結到底投資去哪兒還是自己做,自己做5000萬元投入夠不夠。而在百度決定併購PPS的前兩年,百度已投入重兵做視頻客戶端:百度曾從快播挖人,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2011年2月,百度推出影音客戶端,模式幾乎跟快播一模一樣。幸虧去哪兒和PPS都建立了百度難以踰越的門檻(去哪兒是TTS系統,PPS是高達3億元的裝機量),他們才成為百度戰略投資勢在必得的對象。

其實,觀察百度戰略投資或者產品佈局的趨勢,還是要參考谷歌。谷歌2010年7月以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一家提供機票信息服務的軟件公司ITA(有點類似中國的中航信);2011年6月,百度就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谷歌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10年百度投資成立愛奇藝—在視頻業務上,百度累計投資已超過8億美元,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老大;谷歌2005年推出地圖業務,2009年百度正式推出地圖業務,現在已成為中國市場第一的地圖服務提供商;谷歌2012年4月發佈谷歌眼鏡,2013年6月百度將推出首款基於百度云架構的穿戴設備咕咚手環。

儘管不少聲音認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不及阿里巴巴、騰訊,湯和松卻認為,無論是去哪兒,還是愛奇藝PPS,都是中國互聯網界未上市公司裡數一數二的公司,其運營狀況有目共睹。

《創業家》從投行界蒐集到的信息也表明,百度投資去哪兒已成為投行界戰略併購的標竿案例,去哪兒的強勢崛起讓在線商旅市場老大攜程坐立不安,連其創始人梁建章都不得不結束「中國人口問題研究」,重新出山。

從近期Facebook擬以8億~1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色列移動衛星導航公司Waze看,地圖一致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入口。百度跟高德地圖接觸過,但高德地圖最大的價值是地圖基礎數據信息,這點四維也能提供。而在2C市場,百度地圖領先於高德地圖,再加上高德地圖更屬意阿里巴巴,最後沒有了下文。

百度在移動視頻、移動地圖上已經佔據比較好的位置,如果百度狠狠心把營收狀況也不錯的大眾點評網收入囊中,那麼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可以在O2O市場迅速形成壓倒性優勢。當然,如果百度還對互聯網金融有野心,也大可把僅次於支付寶、財付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收購掉,快錢是百度顧問何海文及其丈夫關國光開的公司,也是一家營收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如果李彥宏要買,何海文至少還能做一半的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46

低風險投資(十四、單一持倉的風險)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25723729
第三季開始了!

  前面我們分析過,只要一個國家處於和平時期,通常股市都是上漲的,但如果把目光聚焦到某一個具體的股票,那麼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

  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大部分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百年老店常青樹類的企業,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國歷史上的藍籌股柯達,在2012年申請了破產保護,而通用汽車公司,雷曼兄弟,都破產了,這些股票的持有者,顯然無法享受大盤指數的上漲。

  假設一個交易所中,只有10只等權的股票,每過10年的週期,其中50%股票漲500%,還有50%的股票跌95%,那麼從指數看,指數上漲了202.5%,應是很不錯的收益率。但如果你滿倉隨機持有1支股票,那麼50%的概率賺500%,50%概率賠95%。而同樣的滿倉再過10年,25%的概率賺35倍,50%的概率賠70%,還有25%的概率賠99.8%。這樣隨著時間推移,除非投資者每次都押對品種,否則任何一次閃失,整體的投資收益率就會從盈利變成了虧損。

  所以,低風險投資者,永遠不會滿倉單一品種,因為總會有你失算的事件發生,只要你押錯了一次,就會被指數遠遠拋在後面。

  大部分散戶跑不贏指數,也是這個原因,很多散戶,不斷賣出盈利的股票,買入虧損的股票,最後就演變成了某支巨虧股票單一持倉或者超重倉,並期待某一天大牛市來臨的時候,手中套住的股票能解套,而這一天也許永遠也無法來臨,就好比十幾年前在高點買入了藍籌股四川長虹,即使拿到今天,雖然指數早已經超過當年的高點,但持有者仍然是巨虧的,因為行業和公司都已經過了最輝煌的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595

起底騰訊單一最大股東:“南非股王”科斯貝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5/57938.html

問大家兩個問題:第一,騰訊(700.HK)已成港股神話,但時光倒流十三年,哪位伯樂獨具慧眼,相中騰訊這匹千里馬?其二,馬化騰、曼德拉、默多克這三個無人不識、彼此間卻又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要用什麽樣的“線”方能串連在一起?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直接,這位伯樂,乃持有騰訊34%股權的“南非股王” Naspers 行政總裁科斯貝克(Jocobus Petrus Koos Bekker)。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大可用兩個字概括之:中國。“不光彩”的歷史馬化騰是騰訊這個內地科網神話的創造者,默多克二十年來費盡心血,誓要在神州開疆拓土;二人跟中國的淵源,不說自明。然而,何以老畢把剛辭世的南非民權領袖曼德拉也牽扯進去?這一切,得從Naspers的背景說起。Naspers由Nasionale(National)和Pers(Press)兩個字合組而成,集團於1915年創立。其時,南非實現政治統一僅五年,史上著名的“英布戰爭”,亦不過結束了十三年。Naspers旗下宣揚南非人(主要為荷蘭、法國等歐洲移民的後裔)政見,同時推廣南非語的日報《公民報》於1915年7月創刊,首位總編馬蘭(D.F.Malan)在1948年南非國民黨大選中意外獲勝下,成為南非統一後的第四位總理。此後四十年,種族隔離政策登堂入室。作為南非人和南非語的輿論代表,《公民報》在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中,一直扮演著國民黨和種族隔離政策喉舌的角色。1990年,為結束種族隔離奮鬥一生的曼德拉重獲自由;自那時起,《公民報》即跟國民黨一刀兩斷分道揚鑣。七年後,該報127名記者/編輯向南非黑人大主教杜圖領導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致歉,為《公民報》數十年來替種族隔離政策背書懺悔。至此,《公民報》和Naspers集團終於斷絕與種族隔離的一切聯系。1997年非但標誌著Naspers成功“洗底”,從集團整體發展著眼,“騰訊伯樂”科斯貝克同年接掌行政總裁帥印,才是Naspers脫胎換骨、登上“南非股王”寶座的關鍵。適當時候適當地方科斯貝克本人跟種族隔離以至《公民報》並無直接瓜葛,與Naspers結緣,只因由其創辦的南非收費電視公司M-Net獲Naspers青睞,於草創階段便爭取到後者入股。科斯貝克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求學時期已醉心於鉆研收費電視商業模式,跟Naspers建立關系後迅速上位,1997年獲集團委任為行政總裁。科斯貝克接下重任後,作了兩項對Naspers影響深遠的決定:一、發揮他在收費電視領域的專長,大規模整合集團於南非的收費電視業務,並把版圖擴張至整個非洲大陸。今時今日,Naspers雖兼營印刷和電子媒體,但收費電視占總營業額高達六成,印刷與電子主次已分。二、收費電視對Naspers 的貢獻固非一般,但科斯貝克如假包換的神來之筆,卻體現於騰訊創辦僅三年(2001年)便入股這件事上,且一買便是半家騰訊(46.5%)。十三年前的騰訊非但名不見經傳,且只有即時通訊平臺QQ 這項單一業務。憶及當時的情境,一則科網泡沫爆破短短一年,投資者對任何科網相關資產大都避之則吉;二則Naspers乃南非報業百年老店,科斯貝克基於什麽原因,看中一家設於萬里之外的深圳、業務前景不明的即時通訊營運商?有說,Naspers首席投資總監蘇羅爾(Mark Surour)曾在香港待過一段不短的日子,Naspers入股騰訊的幕後功臣正是此君。然而,交易於2001年而非2010年達成,兩個時段的騰訊不可同日而語,科斯貝克/蘇羅爾十三年前在QQ以外一無所有的騰訊身上押註,運氣、眼光與膽識缺一不可。常言道,成功的人往往在適當的時候出現於適當的地方,科斯貝克領導下的Naspers,堪稱為此說作了最佳演繹。Naspers2001年購入騰訊46.5%股權時,作價僅3200萬美元;十三年來,騰訊業務從QQ擴展至微信、網上廣告以至網遊,股價則由2004年在港交所掛牌的3.7港元,一路升至近日500港元水平,騰訊的神話,投資者有目共睹。Naspers早在騰訊上市前三年購入公司近半權益,上市後股權雖攤薄至34%,但持股量仍遠在馬化騰的10.25%之上,Naspers迄今仍是騰訊單一最大股東。2001年在騰訊身上的3200萬美元投資,今天變成400億美元。Naspers靠什麽成為“南非股王”?這令老畢想起另一傳媒大亨:默多克。同樣控制偌大的收費電視王國,默多克過去二十年寄厚望於中國,一心以為跟北京領導人建立關系,便能搭通天地線,在神州大展拳腳不過舉手之勞。可是,實際發展卻事與願違。默多克去年把手上的鳳凰衛視股權沽清之余,最近更將占股47%的星空傳媒權益悉數賣給上海市政府控制的基金,徹底退出內地電視市場。默多克對神州心灰意冷,是否可完全歸因於“通訊科技的進步將對極權政府構成威脅”這句話,老畢無法確定。然而,從不同西方媒體跟北京交手的經驗可見,在中國,機關算盡的傳媒大亨如默多克,也大有可能因沖口而出的一句話而付上滿盤落索的代價。科斯貝克雖具先見之明,老早相中騰訊這匹千里馬,但Naspers說到底只是被動投資者,在適當的時候出現於適當的地方;可這個地方,乃深圳而非北京!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14

政府樂收高額標金入庫 卻不在意頻譜規畫 再次押寶單一技術 台灣做對了嗎?

2014-08-25  TCW  
 

 

當世界各國準備往5G衝刺時,台灣卻還在為了4G問題爭論不休。晚人一步的台灣,比任何人都更沒有做錯誤決定的本錢。接下來二六○○兆赫頻譜規畫,就會是影響台灣未來的重要決定。

撰文‧何佩珊

五月二十九日,台灣正式開啟4G時代,累計至目前為止,已經開台的三大電信業者用戶總數超過四十萬戶,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底就可以達到第一個百萬用戶數。然而,看似高興的表面背後,卻已經引爆一場頻譜角力戰。

去年嘗到甜頭

政府要再拿頻譜標售補國庫去年一場4G頻譜競標,讓國庫一口氣進補將近一二○○億元,而政府已經計畫明年還要釋出更多頻譜,甚至在標案細節仍未明朗,且該段頻譜爭議未決的情況下,預設這次頻譜的第一階段拍賣至少會帶來一五○億元的標金收入。

這次政府看上的拍賣頻段是二六○○兆赫︵MHz︶,是國際上珍貴的主流頻譜,若能妥善規畫,勢必有利於台灣未來整體無線通訊產業的發展,但不能忽略的問題是,目前該頻段上仍有WiMAX業者在使用。

依照今年三月三十一日「我國2600MHz頻段之整備政策規畫方案」公開說明會上的宣布,在這一百九十兆赫的頻段中,一百四十兆赫將會劃分給目前國內主要電信營運商採用的FDD LTE技術,只保留五十兆赫給WiMAX業者可以升級接軌的TDD LTE。若再加計去年標出的4G頻譜,台灣FDD和TDD的分配比例將會是懸殊的十比一。

同時,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宣布將不允許WiMAX業者合併,甚至可能不同意業者換照以爭取更長營運年限。而這樣的公告立刻招來罔顧WiMAX業者權益的批評,也擔心引起更大爭端,「畢竟,以國外的現狀來看,WiMAX並非毫無前景。」業界人士表示。

「就像日本UQ,和其他WiMAX業者,幾年前藉由技術升級,如今多和TDD接軌,取得不錯的用戶數和使用評價;反觀台灣仍原地踏步的主因,是政府一再拖延WiMAX業者的技術升級申請。」業者認為,政府若能盡快開放業者技術升級,並提供足夠頻譜資源,WiMAX業者其實還是有機會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務,也不至於白費了先前多年的投資成果。

另外,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陳長文先前也曾表示,若因NCC之「不作為」,限制業者技術升級,導致WiMAX營運商因技術失靈淪入關門倒店之困境,不但將造成業者巨大投資損失,對於消費者權益保障而言,NCC的恣意不作為,也是明顯不當並且違法。

而這樣的決策下,更讓人擔心的,其實還有台灣長遠的無線通訊產業發展。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只要網路順暢快速,背後使用的技術向來不是重點。只是消費者可以不在意,政府站在國家高度卻不可不慎。六年前台灣全力押寶WiMAX最終未能發展成世界主流,以致台灣4G腳步落後國際,就是眼前最慘痛的教訓。而今等同於斬斷WiMAX,全力傾向FDD的頻譜政策,又將會把台灣帶往何處?

發展成熟的FDD

或選擇較具彈性的TDD?

經濟部工業局電子資訊組組長羅達生指出,雖然FDD已經是世界主流,但也因為FDD已相當成熟,對台灣來說,在新興的TDD領域反而更具發展利基。他並補充,起步較晚的TDD目前使用規模仍小,但已經獲得中國、日本等多國營運商採用,就未來性而言,爆發力值得期待。

威達雲端技術長楊東安認為,如果依照目前的頻譜規畫,產、官、學界勢必都會將重心轉移到FDD。但必須考慮的是,FDD較適合語音,而未來要迎接的卻是數據時代。在可預見的將來,頻譜資源一定會更稀少,因此就頻譜使用效率上,選擇較具彈性的TDD應該比FDD更有利。

再者,通訊技術其實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從軟銀等國際上多家大型營運商的例子可以清楚看到,兩項技術其實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國內某網通大廠高階主管憂慮地表示,「如果政府只看到眼前可以立刻入袋的標金,這樣的頻譜規畫到了5G一定會出問題。」事實上,去年4G頻譜標售,政府樂收一二○○億元標金的背後,後遺症已逐漸浮現,因為太過零碎切割的頻譜規畫,不利於網路容量與速度的提升,同樣是4G,台灣硬生生就是比其他國家的速度慢。

國內電信業者也一再透露出這樣的訊息。以4G頻寬僅有五兆赫的台灣之星為例,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曾說,若未來要提供更多用戶更高速網路服務,他們勢必要在明年新一輪的頻譜競標拿到更多頻譜。事實上不只是台灣之星,每一家電信業者,就連拿下最多三十五兆赫4G頻譜的中華電信,私底下都坦言有相同憂慮。

對失去4G先機的台灣來說,沒有一錯再錯的本錢,如果政府仍短視近利將頻譜拍賣視為厚實國庫的來源,不為長遠利益做審慎規畫,未來5G這場戰役,我們還打得下去嗎?

FDD與TDD

FDD的全稱為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也就是分頻雙工。TDD全稱為Time-division duplex,也就是分時雙工。兩者都是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分支,但技術特性略有不同。前者發展時間較早,目前生態系發展較成熟;後者則是有較高的應用彈性,可減少頻譜資源浪費。

誰能勝出?─ 兩大LTE技術發展現況

FDD TDD

商用網路數 265 39 用戶數 2.4億 2600萬終端數 超過1400款 超過900款優勢 起步較早 頻譜利用效率較佳註:終端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本表數字皆為全球統計數字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29

單一買家坐擁過半LME銅庫存 吸血鬼還是紙老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71

LA10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及,超過一半的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由此引發市場對於銅價可能受此影響的擔憂。那麽,這位買家對銅價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業內擔憂的擠倉會出現嗎?

據《華爾街日報》,約50%-80%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盡管LME的庫存信息不會透露持倉者的名稱,但部分交易商和經紀商相信,這位買家是倫敦金屬類對沖基金紅風箏(Red Kite Group)。

為何這位買家會掌握這麽高比例的LME銅庫存呢?

彭博社專欄作家Matt Levine發文稱,

自6月之後,掌控主導地位變得越來越容易,因為在LME銅庫存數量在銅價走低之際總體降低,總量從年初的超過36萬噸跌至不足16萬噸。一些分析師稱,銅產量增速落後於需求增速,迫使一些使用者從LME註冊倉庫中提取精銅。

粗略地說,銅市場處於現貨溢價狀態,也就是現貨價格高於期貨價格,近月合約價格高於遠月合約價格。因此刺激了交易者從倉庫中提貨並出售現貨精銅。在銅價下跌時也沒有理由支付高昂的存儲費用將現貨繼續放在LME倉庫里,為何不出貨呢?這樣還可以多賺一些錢,節省倉儲費用。

正因如此人們才看到,LME倉庫中的銅庫存在降低。當一些倉單持有者的出貨造成LME註冊倉庫註銷倉單增加、庫存減少,就會推升單一買家的倉單在LME庫存中的比例。其他持有者出貨量越大,單一買家的銅庫存比例就顯得越高。

《華爾街日報》報道還稱,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銅市場已經出現了擠倉跡象。一些交易員稱,一家公司持有如此之多的精銅已經造成了價格上揚。目前,購買即期合約的成本比購買三月期合約增加了72美元/噸。

那麽,這位買家果真能輕易影響銅價嗎?

Matt Levine認為:

該報道稱,這位買家上個月最多時持有90%的LME銅庫存。盡管這個比例看上去很高,但實際僅相當於14萬噸精銅。若站在全世界銅庫存的角度來看,顯然絕對數量是比較少的。略低於全球三天的銅產量。

若與銅業巨頭自由港銅金礦公司(Freeport McMoRan)持有的銅規模相比,這位買家持有的銅就更少了。自由港總計掌控的銅礦資源有5000萬噸,該公司去年銅礦石產出為190萬噸。

可能有人會對此提出質疑:這位被疑為紅風箏的買家持有的是LME倉單,也就是實實在在的精煉銅。而自由港的銅資源還需要提煉等複雜的工藝處理,何況更多資源還埋在地下。然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從LME倉庫中提取現貨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

不管怎麽說,紅風箏持有的精銅絕對數量是相對少的,並不能掌控全球所有精銅資源。

此外,掌控很高比例的LME庫存這也並不能說明其他市場參與者就對擠倉束手無策。LME交易的是標準精銅。如果你有對沖或投機金屬的需求,你可以在LME交易以LME銅庫存為基礎的標準精銅期貨合約。如果有人對LME的價格持有質疑,他完全可以在非LME註冊倉庫購買現貨銅。或者將LME中屬於自己的現貨庫存取出。這都將影響市場壟斷行為的效果。

業內對該買家持有如此高比例的LME銅庫存,以及其影響還有其他猜測。

中國有色金屬現貨研究公司上海有色網分析稱,

單以紅風箏持有過半LME銅庫存而言,其收銅操作並非一朝一夕。盡管作為對沖基金在相關期限匹配的合約上持有對沖頭寸,但在經歷了3月時的暴跌以及6月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後,紅風箏已然被深套。

因此,在目前銅價低迷的大格局下,將紅風箏持倉重新曝光於聚光燈下,不宜以利多逼倉來解讀。

更值得註意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供應曲線。如果供應曲線向上傾斜,即使一家公司擁有占絕對優勢地位的現貨,或者頭寸足夠多的期貨合約,但也未必能擠倉或逼倉成功。在當前銅價不斷走低、需求增長有限的背景下,這種可能更為突出。

業界不是沒有這種先例。1996年爆發的“住友銅事件”就是典型。1995年,持有大量銅庫存的日本住友公司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在銅價上揚之際獲利頗豐。但當年下半年,隨著全球銅產量大幅增加、價格一跌再跌,以及監管機構和LME調查銅價異動和期貨合約不合理的價差,濱中泰男的銅市敞口最終嚴重虧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