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絡電臺迎來洗牌潮:盈利模式單一 車聯網或成突破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6/147971.html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劉亞瀾

網絡,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播客、廣播整合平臺等分散的力量隨之覺醒,網絡電臺陸續上線,而投資熱也在網絡電臺領域蔓延。本月,網絡電臺APP多聽FM宣布完成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Ivy Capital領投。

此前的2013年1月,蜻蜓FM獲創新工場200萬美元A輪投資,10月喜馬拉雅獲得由SIG(海納亞洲)領投,KPCB(凱鵬華盈)和Sierra Ventures(席拉創投公司)跟投的千萬美元A輪投資。近年來已有多家網絡電臺團隊收獲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級別的投資。

而借助資本的力量,多聽FM、喜馬拉雅、荔枝FM等領先的網絡電臺用戶數也突破千萬級別。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市場的蘇醒和資本的催化,音頻市場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是一個爆發階段。
 

\內容為王:UGC、PGC各領風騷

按內容分,網絡電臺有UGC和PGC兩大類。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戶生成內容的意思。用戶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網絡電臺展示給其他用戶。這一類型的電臺代表包括喜馬拉雅電臺、荔枝FM等。以荔枝FM為例,用戶可以直接點擊“話筒”進入錄音界面錄制自己的電臺節目,完成後,還可添加背景音樂。

UGC無疑是用戶從單純的接受者變成“體驗+生產”雙重身份的轉折點,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UGC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豐富了平臺內容,彌補了專業媒體覆蓋不到的個性化角落;另一方面,UGC過低的門檻無法給內容帶來保障,娛樂化、低俗化趨勢明顯,而未來還面臨網絡版權、利益分配等問題。

PGC,就是把UGC的U換成了Professional的P,意為專業生產內容。考拉FM、窄播、懶人聽書等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相較於UGC,PGC的內容有專業把關,內容更紮實,更具說服力。

目前,PGC的來源主要有三種:與電臺電視臺合作,購買版權,自媒體人。其中,自媒體人的內容特別值得關註。《羅輯思維》登陸喜馬拉雅,《老冀說科技》落戶考拉FM……這些成功的自媒體無疑能將自身吸引力導入相應電臺。《老冀說科技》的制作者冀勇慶告訴騰訊科技,這檔節目一般是由他基於自己在科技領域的積累,選取一周熱點來確定選題。

考拉FM會為他提供主持人和專業錄音棚,並為其完成音頻的後期編輯、傳播工作。而他和考拉FM的合作模式也十分簡單,考拉按照合作的期數向他支付一定的勞務報酬。

但與UGC模式相比,PGC也有一些不足:如果過於專業就容易做出不接地氣的高冷內容;此外,PGC門檻高,酬金或版權費用也會成為電臺的成本負擔。

但兩種模式並非截然對立,這兩者對於一個成功電臺都很重要。UGC負責內容廣度,主要貢獻流量和參與度,PGC維持內容深度,樹立品牌、創造價值。時間一長,UGC轉換為PGC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吸引足夠的用戶流量才是硬道理。

商業模式:廣告還是主要渠道

音頻和視頻一樣,盈利是建立在用戶增長與活躍的基礎上。而獲得用戶無疑需要資金支持。喜馬拉雅電臺創始人余建軍就曾公開表明態度:“這個行業肯定很燒錢,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但燒錢的目的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實現盈利。考拉FM告訴騰訊科技,盡管他們目前沒有在音頻里插入任何廣告,但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大數據進行的精準投遞定向廣告會成為獲得盈利的主要法寶。

廣告方面,喜馬拉雅、豆瓣FM都已經有所行動。喜馬拉雅在一檔單期播放量60萬左右的欄目《段子來了》中植入了某水果電商的小廣告,而這檔欄目已獲得上百萬元的年度冠名。豆瓣FM則是有音頻插播式的廣告。但這類簡單而粗暴的廣告植入方式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引發用戶反感。

也有一些電臺已經在探索采用向用戶收取服務費、將音頻節目出售給傳統電臺、在直播互動內容中植入付費虛擬道具、版權分銷和遊戲聯運等方式作為輔助的盈利手段。

破局之道:與車結合或可突圍

聲音不像圖片和文字,用戶收聽之前無法預覽。精確推送用戶喜歡的音頻內容顯得尤為重要。精確的推算算法,強大的大數據分析以及符合用戶收聽習慣的音頻流編排都是網絡電臺潛在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車聯網的興起,網絡電臺也在尋求借東風。根據美國調查機構IHS的數據,2012年有160萬輛汽車整合了網絡電臺。到2019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924萬輛。

放眼國際,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和底特律的北美國際車展上,松下就推出其為Aupeo電臺量身定制的汽車計劃。而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也決定向程序開發人員開放各自的信息娛樂系統。通過福特的AppLink開發平臺,車主可以直接通過SYNC系統進入互聯網音樂服務。

再看國內,無論是發布車載USB的多聽FM,背靠車語傳媒的考拉FM,還是AppLink落地中國後推出本土應用中的豆瓣FM和蜻蜓FM,汽車這一應用場景無疑成為網絡電臺的兵家必爭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54

高銀系兩上市公司大跌 單一項目難撐千億市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030.html

高銀系兩上市公司大跌 單一項目難撐千億市值

一財網 張歆晨 2015-05-21 22:15:00

令人費解的是,這家市值高達數百億的公司,實際只有一個地產項目在運作,而最新財報披露的總資產僅有約300億。

繼5月20日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暴跌47%之後,香港的高能系昨天也崩盤了。

昨日(21日),高銀地產(00283.HK)開盤兩小時,該股最高跌幅高達60.82%,盤中跌幅收窄,至收盤時,跌40.91%,報14.36港元。高銀地產市值在前一交易日達1052億港元,僅一日之間,蒸發一半。同系的高銀金融(00530.HK)截至收盤,下跌43.34%。

股價或因機構炒作

高銀集團盤間緊急發表聲明,稱公司業務和營運一切如常。高銀集團財務穩健,資金和財務狀況正常。高銀集團董事會亦再次確認,不知悉導致價格及成交量波動的任何原因。

部分香港券商分析師將高銀系暴跌原因歸咎於有外資機構坐莊操盤所致。

匯業證券岑智勇在盤間點評稱:參考Powerticker大戶盤路數據,高銀地產主要沽盤來自Credit Suisse及高盛,鑒於兩家投行密集出貨的方式,極有可能是獲利後秘密出貨。

從數據上看,高銀系兩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正是從3月中旬開始啟動。其中高銀地產從3月13日的約每股5港元一路飆漲,至5月20日盤中最高報29.5港元,漲幅近6倍;而高銀金融則在3月中旬大約17港元的位置進行平臺整理後開始發力,一路沖高,於5月20日盤中最高報35.4港元,漲幅約一倍。

根據岑智勇披露的數據顯示,Credit Suisse和高盛正是過去兩個月中在高銀系最為活躍的買家,預計此番出貨後依然獲利豐厚。

高銀地產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集團總部設於香港,該股日前獲納入MSCI中國指數股份,連續多日大漲,5月20日收盤最高報29.5港元,創下歷史新高。

按照29.5港元的最高報價,高銀地產市值一度高達1052.34港元,即便昨日暴跌收盤之後,其市值依然保持在512億港元,高於大多數二線中資地產股的體量。截至昨日收盤的數據顯示,越秀地產(0123.HK)總市值為226億港元、雅居樂地產(3383.HK)總市值為250億港元,融創中國(1918.HK)總市值為332億港元、富力地產(2777.HK)總市值為305億港元。

股價偏離過度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家市值高達數百億的公司,實際只有一個地產項目在運作,而最新財報披露的總資產僅有約300億,股東權益167億,其2013年全年以及2014年中期營業收入分別僅有27.94億和4.89億。

公開資料顯示,高銀地產為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公司於2007年前後因購入天津津濱新區一項目,開始涉足中國房地產開發業務,其前身為潘蘇通創辦的松日通訊控股有限公司。

潘蘇通在1995年因創辦廣州松日足球俱樂部為外界所熟知,但2000年松日足球隊失利降級後解散,6年之間花費過億血本無歸。2002年,潘蘇通收購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並將之更名為松日通訊控股有限公司。(參見《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10月26日報道《高銀地產200億港元如何玩轉100億美元項目》。)

2008年9月,松日控股宣布以現金8億港元出售其電子消費品生產設施給潘蘇通,以剝離電子業務,集中發展國內房地產業務。此後2008年11月,松日控股宣布更名為高銀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即高銀地產。

對於昨日的暴跌,國金證券投行香港MD黃立沖認為是“人為炒作原因”,稱“目前一些港股炒風比較盛,漲得多自然波幅大,因為股價偏離基本因素”。

而中山大學一位從事港股研究多年的教授也認為,短期估值過高,嚴重脫離實際價值,或是導致暴跌的主要因素,當然並不排除公司有未完全披露的內幕消息。

截至目前,高銀地產2014年中報顯示,其純利同比減少28%至約5.24億港元;營業額按年減少74%至約4.89億港元。營業額減少的主要原因為本集團於本期間來自住宅物業銷售的經確認收入減少所致。

事實上,該公司在過去幾年的經營業績一直乏善可陳。鑒於其在2008年剝離了電子業務,而地產業務高銀天下項目並未進入收獲期, 前些年營收僅有幾十萬,之後逐步上升,到2013年實現超過27億的營業收入。而主營利潤在2008~2012年的5個財年均為虧損狀態,僅依靠非經常性收益、物業公平值重估、可換股債券公平值重估等財務手段維持凈利潤勉強盈利。

直到2013年,公司旗下房地產開發業務才逐步進入回報期,當年錄得27.93億營業收入,且99%來源於物業銷售,同期實現約8.55億的盈利。

物業開發銷售不理想

自公司2008年轉型地產以來,雖然多次表示計劃在國內多個城市尋找合適項目,但借助目前,仍然僅有當初購入的天津項目,案名為高銀天下。

資料顯示,該項目投資總額估計達100億美元,預期將於2016年前分階段落成。距離天津市中心僅20分鐘車程,其中包括 一個國際化商業中心區、高級豪華住宅區富國高銀、環亞馬球會及天津環亞國際馬球會大酒店。

該公司披露,項目總樓面面積高達189萬平方米,當中的商業中心區將包括一幢地標摩天大樓高銀金融117,這座甲級寫字樓將於二零一六年前落成,屆時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五高的建築。截至去年年中,該棟大廈建築工程如期進行,核心筒主鋼結構已建至第九十三層(460米)。

天津有房地產業內人士透露,高銀金融117近期進展比較快,已經接近封頂。但住宅項目的銷售並不是太好。

據悉,被稱為富國高銀的豪宅項目第一期住宅產品共提供約700個豪華別墅、聯排公館及高層公寓單位,總樓面面積約20.88萬平方米。第二期住宅項目總樓面面積將達約50.1萬平方米,預期於今年竣工。

該公司在2014年中期業績報告中披露,住宅銷售速度較為理想,但並未詳細透露具體銷售情況。

但天津一位地產代理行負責人則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定價過高使得該項目銷售並不是太理想,十幾萬的體量大約才賣出幾千平米,單價三四萬元,遠高於市場水平。

高銀地產披露的數據印證了上述人士提供的信息。數據顯示,該公司截至2013年底以及2014年中的可銷售物業分別高達80.38億和91.35億港元。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23

險資“護盤”在行動:單一藍籌比例由5%提至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862.html

險資“護盤”在行動:單一藍籌比例由5%提至10%

一財網 楊芮 楊倩雯 2015-07-09 00:41:00

在21家券商“輸血”逾1280億元“救市”的同時,保險資金其實也已默默入隊,有保險資管人士曾透露:“此前幾個交易日一直在加倉,標的主要是藍籌股和藍籌ETF。”

A股“救火隊員”隊伍正不斷擴大中,繼券商、基金紛紛發聲表態以實際行動投入到這輪“救市”行動中後,一直低調沈默的保險資金終於在7月8日開盤前傳出官方聲音。

7月8日,A股開盤前40分鐘左右,保監會突然拋出“重磅”消息——《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上限,投資藍籌股的余額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提高到40%,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提高到10%,以十分罕見的早晨發布新聞的舉動,宣告了保險資金加入“救市”隊列。

在21家券商“輸血”逾1280億元“救市”的同時,保險資金其實也已默默入隊,有保險資管人士曾透露:“此前幾個交易日一直在加倉,標的主要是藍籌股和藍籌ETF。”

藍籌股投資上限提高

藍籌股一直是保險資金的心頭所愛。在個股標的上,金融股是險資最基礎的配置,在保險、銀行、券商、信托等各類金融股中,險資最偏愛的是銀行。數據顯示,2014年底,險資前10大重倉股中有7只都是銀行股。

此次發布的《通知》中將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的監管比例進行了放寬。新規將保險公司投資藍籌股的余額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提高到40%,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提高到10%。

上周末,從監管層到金融機構透露出來的消息都顯示,藍籌ETF或成為“A股保衛戰”的核心地帶。

其中包括證券業協會公布的信息:21家證券公司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15%出資,合計不低於1200億元,用於投資藍籌股ETF。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從多個渠道獲悉,近期保險公司也在行動,“自6月26日以來,保險資金已連續多個交易日進場抄底。險資更加偏重絕對收益,在不同的點位可能考慮不同的波段操作。”有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稱。

7月8日,有媒體消息稱,本周一中國人壽與中國人保各出資500億元認購藍籌ETF基金,同時加倉凈買入部分權重藍籌股。不過,本報記者就上述消息未獲得中國人壽與中國人保方面確認。

根據保監會近日公布的1至5月保險統計數據來看,保險資金入市規模正在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也是今年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在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的占比首次突破15%。

另據招商證券的測算,5月份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規模為16554億元,僅占2015年一季度末保險業總資產的15%,距離30%的投資上限尚遠。按照新規40%的投資上限,保險業的股票和基金投資規模可達4.3萬億元。

招商證券非銀分析師洪錦屏分析稱:“在滬深股市巨幅震蕩的背景下,保監會的新規可以被解讀為監管層穩定股市、增強投資者信心的舉措。理論上,保險公司可以增持藍籌股的規模達到26927億元。逆周期增持,短期可能承受浮虧,但中期來看,是獲得便宜資產的有利時機。保險公司資金成本低,久期長,將充分受益於逆周期投資。”

底部在眼前?

“在《通知》下發之前,險企就已經在大手筆加倉藍籌了。《通知》更多的是險資‘護盤’的態度。”一位小型保險公司資管人士如是表示。

在多位保險資管人士眼中,信心仍是十足的。“底部就在眼前。”一位中型保險公司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A股市場是由於缺乏流動性造成的“大甩手”,“現在是進場掃貨的好時機,”他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我們公司權益倉位比較高。”

針對保監會昨日發布的《通知》,上述中型保險公司投資總監表示,是否藍籌股的投資余額比例會突破30%,還要看具體品種,不過當被問及接下來總體上是否會繼續加倉,他的回答很幹脆:“肯定會。”

多家保險機構紛紛透露出對市場的信心,“最黑暗的時點已經過去。”另一名大型險企資管高管也對本報記者表達了對市場的信心。他表示,目前大型資管的權益類資產比例雖然不低,但都遠遠沒有用足30%的監管比例上限,“估計倉位普遍在15%左右。”

盡管如此,上述高管仍然認為《通知》具有積極意義。“為進一步加倉藍籌股留下了空間,一些風格較為激進的公司可能會用足。”

針對是否只會配置藍籌股,一位大型險企人士亦向本報記者透露:“不僅僅是藍籌。”另據一位市場人士分析:“保險資金對個股的青睞必然有作用,今天的盤面能看出有險資進入中小票的痕跡。”

不過,亦有悲觀主義者表示:“保險機構的子彈可能不足,想靠保險公司‘救市’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而保險公司被動加倉可能帶來什麽樣的結果並不可知。”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64

自貿區“單一窗口”功能延伸 助徐根寶收購西乙俱樂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926.html

自貿區“單一窗口”功能延伸 助徐根寶收購西乙俱樂部

一財網 胥會雲 2015-11-12 18:20:00

11月13日,足壇名宿徐根寶將在西班牙東南部的穆爾西亞地區洛爾卡市簽署協議,收購西乙B聯賽洛爾卡足球俱樂部,並準備在這座西班牙所轄面積第二大的城市打造一座類似“拉瑪西亞”的足球基地,在歐洲足球的核心地區再造“崇明根寶模式”,並以此真正圓他培養世界級球星之夢。

在啟程前往西班牙之前,徐根寶出現在了上海自貿區的外高橋保稅區,並從上海市工商局局長陳學軍手中,領取了上海根寶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證照。這家投資公司,正是徐根寶為收購洛爾卡足球俱樂部新設立的。

12日下午,徐根寶一共領取到了上海根寶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備案證明、工商營業執照、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海關報關單位註冊等級證書、報檢企業備案表、印鑄準許證,以及法人一證通數字證書。

徐根寶告訴記者,他是在10月28日開始辦理投資公司的設立事宜,距離拿到這些證照,不過10多天時間。

能夠如此迅速地完成公司設立,並為之後的並購做好準備,得益於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剛剛啟動的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延伸功能。

上海自貿區企業準入“單一窗口” 於2013年10月1日正式上線,通過自貿試驗區網上服務平臺聯通互聯網和各部門業務網,實現電子信息的實時推送和共享,大幅縮短了企業在準入階段的辦事時間,是自貿區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截止目前,通過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已辦結23236家新設企業和625項境外投資。

而在2014年底,企業準入“單一窗口”也被國務院列為可複制推廣的改革事項之一,向全國推廣。

現在,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又先將企業準入“單一窗口”的功能加以延伸,從原來的新設外資企業備案、“三證合一、一證一碼”,新增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報關單位註冊登記、自理報檢企業備案登記、印鑄刻字準許證、法人一證通等5個辦事事項。

由此,不僅實現了“單一窗口”服務模式由企業主體資格的註冊登記向進出口經營資質的備案登記延伸,還將企業設立時的共性辦事事項(印鑄刻字準許證、法人一證通)納入其中,大大簡化了辦事流程,縮短了辦事時限。

與此同時,原本這5個辦事事項需至少提交26項紙質材料,但納入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延伸功能中一般企業需要遞交的紙質材料大幅縮減至3份(印鑄刻字準許證仍需提交3份材料),且後置在領證環節遞交。在受理和辦理環節中,一般企業無需提交任何紙質材料,各業務部門(公安除外)以電子檔案歸檔,已基本實現無紙化辦理。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保稅區管理局副局長李兆傑表示,納入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後,新增的5個辦事事項,由原先單個部門逐項辦理所需19個工作日的縮短至4個工作日,一般新設企業可以在9個工作日內辦妥企業備案證明(外資)、企業營業執照、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海關報關單位註冊登記證書、報檢企業備案表、印鑄準許證和法人一證通數字證書。

同時,企業準入“單一窗口”還與上海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了信息共享,在企業準入“單一窗口”上辦結的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報關單位註冊登記和自理報檢企業備案結果信息將自動共享至上海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企業無須重複辦理相關事項。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96

SENSE隨筆151110經濟單一文化(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10/sense%e9%9a%a8%e7%ad%86151110%e7%b6%93%e6%bf%9f%e5%96%ae%e4%b8%80%e6%96%87%e5%8c%96%ef%bc%88%e4%b8%8a%ef%bc%89/

“Generally, the familiar,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familiar, is not known.” Hegel
SENSE隨筆151110
經濟單一文化(上)
執筆人:蟬

〈單一文化〉
當社會存在著一種文化模式,它慢慢地吞併和擊敗其餘模式,成為具支配性的存在,對人、社會和兩者的關係提供解釋,並將該解釋視為唯一和整全的真理,這種文化模式便成為 「單一文化monoculture」。

單一文化難以察覺,往往只有在事過境遷之後才能看得清楚。**** 身在境中之時,我們會無意識地將它提出的宏大敘事視為「真相reality」和必然的信念,並以之作為生活的指南。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活在單一文化的人擁有完全一樣的信念, 但確實所有人對某些核心信念和假設都深信不疑。

觀乎歷史,單一文化不斷更叠,使我們從中得知現實世界絕非如此單調。單一文化之所以會不斷更叠,可能是由於人類經驗遠比任何單一文化所描述的更深更廣。所以,只要知道此時此地的單一文化為何,便可嘗試將文化形塑的追求,和我們內心深處所追求的生活分離,進而把生活重新掌握在手中。

但是,正如電影《Matrix》中的紅色藥丸一樣,嘗試了解和分析身處的單一文化必將為人生帶來難以忍受的衝擊,*** 因為這等於將平素行事的基礎重新審視,意圖找出當中的 “非必然性”。 然而若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過著理想的生活,人生當中究有何種實質選擇,和無法達成理想的真正原因,我們便無可避免要去吞下這顆紅色藥丸。

單一文化隨時地而更易,舉例,17世紀歐洲盛行的單一文化由科學和工業革命所塑造,人們從中世紀認為 “神為自然的主宰”, 轉而相信 “自然是能夠被控制和改變的,而生活就是為了找到連串必可解答的問題的答案”。

至於當今之世,〈經濟為王〉.
顯而易見,我們正身處「經濟economic單一文化」。
從表面上看,這等於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金錢掛帥的年代。 經濟單一文化似乎只是簡單地將生活圍繞著 如何賺錢、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花錢、和如何積累及信守金錢。 然而它的影響遠比這些問題更細微和更深層。它定義了人、世界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單一文化中,人是一個獨立、分離的「個體independent」。即使無可避免地在某個家庭中出生,在不同的組織成長,它認定人只對自己負責。而人是理性的rational,意即在面臨選擇時,人應該清楚自己的目標、選擇,並能作出最有效地efficiently達到目標的選擇。 在該文化裡,最有效益的選擇便是最佳選擇。***
除此以外,人也是自利self-interested而正向的(但並不等於自私),會追求獲得更佳的生活環境,而且這種追求是無止境的unlimited。
有趣的是,經濟單一文化對於個人的喜好內容並無任何意見,它只對行為和目標是否一致提出指導。****

經濟單一文化認為世界是由「巿場markets」所組成,巿場上充斥著買家和賣家,他們都是為了從買賣中獲得利潤而前來的。 交易價格由供求所決定,買賣雙方均無法獨力決定價格,而工作所得的薪酬便是一種交易價格**。
正因為巿場是自我調節的,在交易中無法獲利的人最多只能埋怨巿場本身,而非交易對手。*** 經濟增長代表社會進步,GDP上升代表生活水平優化。

和個人選擇一樣,具有效益的巿場便是好巿場**,這只能透過「完全競爭」才能達致。在該文化中,人的選擇無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故此人作為一個買家,擁有的選擇越多便被視為越優秀。
由此得知,人與人的最基本關係便是「競爭對手」****,這種關係冷淡impersonal而具交易性transactional。

經濟單一文化帶來的影響相當深遠,可從工作、家庭、政府和創造力數方面加以說明。
〈工作〉
在50年代的美國,受聘一家公司除了代表每周要上班40小時,還意味著這僱員和僱主的關係是永久性的。 工作的內容清晰,而薪金和表現未必直接掛鈎,晉升往往按年資而非業績。 若發生大規模裁員,一般是“後來先退”。 僱傭關係是一種雙向的承諾,僱員要忠誠工作,而僱主也需要顧及僱員的發展,於是形成一種穩定的工作關係。

隨著該文化的獨大,「個人追求最有效回報」的信條反映在企業股東stockholders的行為上面。 由於持續追求最佳回報,企業面對不斷改善盈利的壓力。為了改善效率,企業追求將勞動力彈性化:在業務增長時增聘,並在衰退時裁減。以往高穩定性的僱傭關係遭到極大的改變,長期僱員被迫轉型成為自僱員工,在不同企業間遊走。這種改變除了令收入不穩定(且常下降)之外,還讓工作關係弱化,直接影響個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性質。

現代企業除了要滿足股東的要求,還要對各種關連方即所謂的持分者stakeholders負責。各種壓力團體,如環保、少數族裔群體等,都要求企業訂定盈利以外的作業,令企業盈利能力遭到削弱。

這種發展方向其中一個最大的矛盾可從以下研究看出。 一群高級行政人員先被要求列出設想中股東對他們的工作要求清單, 接著再列出個人對生活的追求清單,發現兩者相當矛盾***。他們在工作時必須以前者去打造和領導企業,下班後卻追求完全相反的目標。 負責該研究的心理學家指出,這些企業高層往往會入一種對個人和企業都有害的現代精神分裂癥。

這種無止境的壓力傳遞至基層員工,清楚反映在工作時間上面。 根據美國經濟研究部的數據,高薪員工需要長時間工作的普遍性比基層員工多兩倍。以律師為例,在按時薪收費的機制引入前,律師每年平均工作1200-1500小時。而現時一名剛入職的律師,每年平均需要工作2000小時,即一年工作50個星期,每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接近11小時。

經濟單一文化在工作方面帶來的影響,直接改變了家庭的關係和價值,將於下篇再行討論。

參考:
《Monoculture: How One Story is Changing Everything》 (2011) F.S. Michaels
本書為2011年George Orwell最佳圖書獎得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58

SENSE隨筆151118經濟單一文化(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18/sense%e9%9a%a8%e7%ad%86151118%e7%b6%93%e6%bf%9f%e5%96%ae%e4%b8%80%e6%96%87%e5%8c%96%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51118
經濟單一文化(下)
執筆人:蟬

關於「單一文化Monoculture」的定義請參閱《SENSE隨筆151110經濟單一文化(上)》。 「經濟單一文化」帶來的影響相當深遠,可從工作、家庭、政府和創造力數方面加以說明。前文說過工作方面,本文討論其餘者。

〈家庭〉
親屬關係為人與人最基本的連結。 在原始的生活環境中,親屬是唯一可以互相倚賴去克服生活困難的人群。 作為家族的一份子,其身份是永久並且無條件的。個人必須負上作為家族成員的責任,而對個人的評價也是基於他對家族的付出而審定的。

1900年,美國約有94%的女性並沒有出外工作,當時西方社會奉行所謂的「養家人Breadwinner」模式。男性作為一家之主其責任便是出外工作,負責家庭所有的經濟開支;而女性則應留在家裡相夫教子,打理家務。這種模式在20世紀中開始改變,但在日本等國家今天仍然是主流模式。

20世紀中,隨著男女平權的發展,女性因接受教育機會增加而投入勞工巿場,進而令家庭內部平衡發生變化。2000年美國約有61%女性在外工作,由於夫婦都需要上班,家庭生活時間變得越來越少,新模式令以往某些免費的家庭服務如照顧孩子、準備晚餐等變成負擔。為了遷就愈加繁重的工作,這些家庭服務開始“外判”與女傭等非家庭成員:家庭服務的性質於是從群體的權利和義務轉化成商業服務。*** 往常家庭所提供的好處,今日可以金錢換取之。

近年在美國相當流行的「真人Show」正好反映社會內高度弱化的人際關係和經濟性質。如社會學家Z. Bauman所指出,真人Show像媒體為捨棄disposal別人而作出的預演:沒有人是不可缺少indispensable的***,別人無權取走你所爭取得來的成果,即使是你的隊友。任何社會組織,包括最核心的家庭,也不比個人利益重要。這正好是現代單一文化下人與人關係的寫照。

〈政府〉
美國總統 阿當斯(1776)曾經說過:政府是為大眾的善common good而存在的機構。它為大眾提供安全、繁榮、快樂,而非為個別人士的利潤、名譽和利益服務。

社會機構一般分為“公營機構Public Sector”和“私營經構Private Sector”,兩者承受著完全不同的約束和公眾期望。 公營機構受制於憲法和公共行政法;而私營機構則受限於公司法。***
大眾會預期公務員public servant遵從 “公務員操守”,他們必須正直、誠實和忠心地服務大眾,平等地服務不同階層的人民,正是這些操守令大眾對履行公務的人抱持一份尊重。

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美國和一些英聯邦國家流行一種名叫“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理念。與舊有的公共行政不同,新理念認為公營機構無異於私人機構,應該以相同的管理方法去提高效率。*** 這種提倡正好道出當時大眾對公營機構的不滿:低效率和浪費資源,公務員不再是一種高尚的職業,和其他人一樣,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才擔當責任。

新公共管理將公營機構打造成生意,而巿民因此成為了「客人clients」。** 成本控制與效率取代了社會發展和大眾的善的追求,外判成為了公營機構提升效率的主流手段。
經濟單一文化不止改造了公共行政的營運模式,而且提供了一套新的語言去表述公共服務。*** 機構以投放的資源是否能為客人“增值” 作為判準,而為了實現效率的改善,各種公營機構都發展出可量度的指標去證明自己的進步。

然而很多社會服務難以簡單的數據量度成效:圖書館和監獄便是很好的例子。今日在美國,大部分監獄管理外判與私營機構負責;而圖書館則出賣書架的命名權,更附設有咖啡店和精品店,個別圖書館甚至連選購圖書的工作也外判。這一切因經濟單一文化而導致的改變,令民主政府成為取悅客人的服務者,並從客人身上獲得酬勞。***

〈創造力〉
單一文化的存在就像大自然喪失物種多樣性一樣,標示著人類“文化生態”的失衡。價值多樣化代表生活的不同可能性,當社會價值趨同,人們終將失去了解生活不同面向的能力。

經濟單一改變了生活的語言。以香港人為例,到處可見到“成功人士”把唯利是圖的生活態度當作宗教般宣揚。 這不單令社會新生代難以發展賺錢以外的創意,抹殺一切對賺錢無效益的創造力,長期而言將令社會失去創造力。更可悲的是當單一文化出現轉向的時候,高度適應前文化的社會將面臨極大的衝擊。

參考:
《Monoculture: How One Story is Changing Everything》 (2011) F.S. Michaels
本書為2011年George Orwell最佳圖書獎得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39

豐泰為何敢八成營收集中單一客戶? 能救火、敢說不 成Nike最強後備軍

2016-07-11  TCW

連小學生都聽過這句話:「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如果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會如何?

幫蘋果研發出iPhone觸控面板的宸鴻,曾經是台股最純的蘋果概念股,蘋果占其營收最高曾超過七成。但是當iPhone出到第五代,技術一改變,宸鴻就被蘋果拋棄,股價從最高超過九百元,現在只剩下六十二元。

「很多人問我,你台大商學系畢業,難道不懂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九九二年,在豐泰上市的審核會議中,官員問的也一樣,你豐泰全公司八成只做Nike一個品牌要怎麼上市?風險太大了吧?」豐泰董事長王秋雄回憶。

結果,豐泰上市二十幾年,到現在還存在。身為最純Nike概念股的豐泰,Nike挹注營收占比高達八成,豐泰跟它合作四十年,股價還隨著它漲了超過三倍。

為何豐泰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命運卻跟蘋概股的宸鴻大不相同?

王秋雄辦公室裡珍藏的兩張照片,給了答案。

第一張照片裡,Nike創辦人奈特(Phil Knight)幫王秋雄撐傘。

「第一次見到奈特,我只有三十四歲,他還不到三十八歲,跟一般客戶差不多,拿個皮箱就來拜訪。」王秋雄回憶,「我跟奈特一樣是害羞的人,碰到漂亮小姐都會臉紅,他可能從我身上發覺到跟他一樣的特質,很單純、不講花俏的話,年輕、剛創業不久。」豐泰,是Nike往亞洲設廠的第一站,當時除了豐泰,還有韓國工廠。

救火,救出今日的豐泰

Nike遠東廠出事,他就去幫忙建廠

每當Nike有難,豐泰總是適時出現救火,王秋雄說:「我們跟Nike的生意,都是救急、救出來的。」

一個最令王秋雄印象深刻的救火任務,是一九八八年Nike在中國蘇州太倉的烏龍事件。

當時2Nike為了爭取中國內銷額度,跟當地政府承諾要做一個鞋盒工廠,太倉政府要求要做鞋子,但Nike主管認為只做鞋盒就好;當他們要去買土地的時候,太倉政府說,抱歉要做鞋子。

一通來自美國的緊急電話,王秋雄便跑到太倉去救火,花了九個月讓工廠上軌道。當時台灣才剛開放大陸探親,局勢不是很穩定,他笑說:「進去時我自己都怕,因為都是共產黨。」

這次救火,反而成了豐泰進入中國設廠的契機,意外擴大了豐泰的產能,至今在中國有七座廠。因為這次協助,Nike甚至還讓王秋雄名列它蘇州工廠的董事。

這個事件,建立了Nike對豐泰的信任感。當其韓國工廠出事,奈特只對內部主管說了一句話:「你去找CH(王秋雄),他是在遠東工廠我唯一相信的人。」

由王秋雄二兒子王建榮所掌管的豐泰第二事業部,是Nike足球的最大生產商。豐泰會從鞋子做到足球,也是幫忙救火而來的,更進而擴大了豐泰的福建工廠。

最早,Nike的足球用手縫製,在巴基斯坦生產,但後來巴基斯坦與印度產生政治衝突,它的足球生產商跑到中國福建福州設廠生產,沒想到出狀況,Nike又來找沒做過足球的豐泰救火,要求豐泰與巴基斯坦足球生產商一起成立公司。

王建榮的部門去福建救急,從救急演變成現在Nike的無接縫足球生產商,和它對抗阿迪達斯(Adidas)在歐洲足球市場的秘密武器。「現在Nike在高階的球,西甲英超都是豐泰幫它做的。」王建榮說。

研發,讓他敢對Nike說不

就是他,動員五%人力找到針織鞋量產法

王秋雄從來不會為了訂單而擴大產能,而是每次替Nike救火,累積了一份信任,也擴大了豐泰的產能與生產版圖。

雖然有革命情感,但在商言商,Nike給豐泰的訂單價格並沒有比較好,「我們的條件跟其他人都一樣,價錢沒有好,一樣要競爭。」一位豐泰董事透露。

因此,豐泰對Nike而言,是救火大隊,擁有它所欠缺的鞋子量產研發實力,讓王秋雄也有了敢對Nike說「不」的勇氣。

這個「不」,就是Nike在二〇一二年被《時代》雜誌評為最佳發明之一的編織鞋面(Flyknit)。

二〇一一年七月,王秋雄大兒子、豐泰總裁王建弘接到Nike電話,希望豐泰馬上開一張新台幣一億多元的信用狀,給一家德國針織機械廠,要求豐泰接收一百五十台自德國運來的編織機。王秋雄二話不說,把雲林總部一樓廠房空出來,王秋雄手在空中比畫著半坪大的空間,「每一台機器都有這麼大,」Nike 希望豐泰在隔年倫敦奧運之前,協助Flyknit順利量產。

鞋技中心鞋品科技組副理王佩如解釋,Flyknit是針織鞋面,像是拿襪子做鞋面,襪子的尺寸最多三種,伸縮彈性大,但是製成鞋面後,鞋子每半號僅差〇.五公分,必須計算針織布的伸縮彈性,讓機械針織鞋面誤差低於〇.五公分,否則原本要做二十三吋的鞋面,最後變成二十五吋,就報廢了。

生產講求效率,針織鞋面有些樣式一小時僅能織出三雙,效率低不說,還不時會斷線斷針;針織布跟鞋底縫合後,鞋面有時還會出現大洞。

豐泰第一事業部總經理陳昭吉回憶,一開始的不良率超過三成。王秋雄調動內部一百三十多人,約是豐泰台灣總部五%的人力,還請來義大利的針織機台顧問,花了六個月才找出良率提升到九五%的方法,順利在二〇一二年三月,趕在倫敦奧運之前推出七百雙鞋子。由於時問太緊急,全程都在台灣生產,成為唯一MIT的針織鞋,Nike也因為Flyknit,再次引領潮流,入列全球最創新公司之一。

在實驗室裡,Nike花了兩年做出單一尺寸的針織鞋樣品,豐泰則用六個月找出二十多種尺寸的量產方式,也證明有能力跟Nike合作最創新等級案子(編按:Nike研發依難度分三種,最高階為innovation)。

信任,讓他能挑高價單做

最終沒接針織鞋單,卻大方技轉給同業

王秋雄分析,Nike在鞋子上一直有三個主題,第一是Fit(合腳),第二個是Light(輕盈),第三個是Cushion(避震) , Flyknit 技術的針織鞋面,符合前兩個需求,是Nike製鞋的明日之星產品。

原本,Nike希望借重豐泰的量產經驗,購入一千台機器,做針織鞋面賣給其他製鞋代工廠,但王秋雄選擇說「不」。

他評估, Nike要豐泰買一千台針織機,得花費十六億元,他花了一天的時間跟主管討論,假設針織鞋不紅了,這些機台的用途僅能做護膝類產品,他評估興趣、能力與資金,決定拒絕。

他指出:「他們相信我會盡力,也會順利移交know-how給寧波那間公司(指申洲國際),毫無保留,」隨後他把所有工作移交給成衣代工廠申洲國際。擁有堅強的研發跟量產能力,讓豐泰可以選擇Nike利潤好的訂單。

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分析,Nike跟豐泰的關係,並非單方付出,而是相互投資品牌廠也投資人與研發在代工廠,相互依賴度越高,被品牌拋棄的可能性就越低。

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認為,豐泰集中單一品牌,恰巧形成優勢,Nike不用擔心被競爭對手竊取機密,更願意把創新的產品交給豐泰。

Nikw跟豐泰,已經超越品牌跟代工廠關係,而是特殊的夥伴關係。

第二張照片,就是掛在王秋雄辦公室牆上的麥可.喬丹簽名照。(見第九十一頁)

這是二十四年前,王秋雄五十歲時,奈特送他的三樣生日禮物之一。

第一個是Nike員工商店的終身使用卡,意思是王秋雄一輩子可以到他們員工商店買東西。二是Nike世界總部的出入證,奈特把王秋雄納進他們管理階層的名單裡,後來他還成為其子公司的董事。第三個禮物,就是喬丹的照片和親筆簽名,上面寫「Happy Fifty Birthday,CH」 ,奈特知道,喬丹退役之前的所有喬丹鞋,都是豐泰做的。

王秋雄比喻:「就像夫妻在一起,你要什麼,我提供你idea(建議),除非我們背叛,我不覺得Nike這個老公會放棄我。」豐泰也展現忠實,捨棄代工其他球鞋品牌的機會,只願意接雪靴、溜冰鞋等非球鞋品牌訂單。

「我們可以握手就同意做某樁生意,不必簽什麼合約;反過來說,我們的合約也可以在三十天內取消。公司上市前,有很多人批評,Nike不就是一個客戶?客戶的合約可以在三十天內取消,還有什麼價值可言?我想說的是,信任,超乎合約之上。」

十一年前,王秋雄跑到美國找奈特說自己要從第一線退休了,奈特跟他說:「我賺夠了,你也夠了,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一直幫Nike工作,Nike會往前走得更好。(I am rich,I am enough,you are enough,if we keep on working Nike,Nike will begreat.)」

現在,Nike成為全球第一大運動品牌,兩人都做到當年的約定。或許,像豐泰與Nike般的信任故事,台灣難以再出現第二個。

撰文者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01

高端健康險發展“低調” 單一化或成趨勢

高端健康險在國內的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而互聯網保險和產品創新的浪潮似乎正帶動高端健康險突破這個發展瓶頸,面對這塊市場,無論是保險公司、健康險公司還是互聯網保險公司均不願舍棄,那麽接下來高端健康險可能會有哪些發展趨勢?

近日,在和多位業內人士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碎片化正成為大家目前創新產品的一個方向,而亦有相關產品已出爐。不過,據一位資深健康險人士分析:“所謂的拆解化和碎片化可能並不會成為高端健康險的發展趨勢,如果非要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單一化會是一個更確切的形容。”

事實上,健康險的發展趨勢是被多方看好和肯定的,但一直以來並沒有找到爆發點,即使是稅收優惠型健康險產品的出爐也被認為只是健康險大餐開始的一碟“開胃菜”,而在整個健康險市場中,保險公司目前的策略亦有分化,要麽是“小而美”,即盯準細分市場做深做精,要麽“大而全”,即由健康險為突破口整合健康管理服務、全產業鏈。

在國內,高端健康險最早的客群是500強外企的外籍高管及其家屬,90%的理賠發生在海外,不過隨著中國富裕人群的迅速崛起,高端健康險的消費群體也開始發生變化。同樣在發生變化的是高端健康險產品的細分客戶群和產品,高端醫療保險一般都是保障範圍很全、就醫範圍很廣、保費額度也很高,一般對應的人群也是高收入人群。不過,這種狀態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就客戶群而言,近日招商信諾推出了針對企業中層管理人才的員工團體醫療保險計劃,埃森哲咨詢公司的咨詢總監張誌剛表示:“目前員工福利市場上的產品兩極化,高端的高管健康保險產品和基本的醫療保障產品都日趨成熟,而面向企業中層管理者的產品則相對缺乏。”

就產品的變化而言,此前MSH還與中銀保險聯合推出了一款個人海外專項就醫綜合保險,標準版可為被保險人提供每個保單年度600萬元,終身1200萬元的超高保額,價格為2519元/年,這被解讀為高端健康險的碎片化趨勢。

與此同時,在產品保障範圍上有針對性的做減法,只保障部分病種的做法其實也並不新鮮,此前亦有保險機構嘗試。

此外值得關註的是,一些互聯網保險公司亦想在高端健康險上“做文章”。此前眾安保險有款中高端醫療保險,費率一年約為幾百元,保險期限1年,年限額30萬,免賠額1萬,100%報銷。當時產品一出,就有分析稱這是一款窮人能夠買得起的中高端醫療保險。

不論產品保費或者後續如何,保險公司們都牟足了勁兒進行新嘗試。招商信諾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周晞燁近日在和記者交流時表示:“關於高端健康險的一切有益嘗試都值得期待,而如何讓這個市場更好地發展、讓產品更符合用戶需求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購買產品的過程中,選擇重疾險、還是選擇醫療險、還是選擇一個重疾加醫療;選好類別之後,選擇什麽樣的保障範圍、什麽樣的保額,這些都是切實的問題。

針對碎片化是否為行業趨勢,上述資深健康險人士分析:“我不認為碎片化是種趨勢,是否需要碎片化是看它是否能提供有效的保障,與其說碎片化是一種趨勢,不如說單一化,比如針對一類保障責任進行切分,讓其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去覆蓋用戶的需求才是一個大趨勢。”

除了在健康險產品本身“做文章”外,還有一些保險機構選擇了做大閉環,整合上下遊,包括健康咨詢、健康管理、體檢和慢性病等都是整合的環節,搶占並打通醫療健康服務產業鏈的每一公里是保險機構們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93

特朗普獲共和黨提名 被稱將美扳回正軌單一領袖

當地時間19日,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推舉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稱他是把美國扳回正軌“單一領袖”。至此,特朗普將正式開啟與民主黨假定提名人希拉里的對決。

特朗普其人以言辭大膽著稱。在此前的初選選戰中,一張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大嘴”幫他一路破關斬將,最終成為共和黨的“準代言人”。不過,也是由 於行事張揚、口無遮攔,他一直受到共和黨黨內精英的排斥。因此有分析稱,雖然特朗普即將代表共和黨出戰,但共和黨內部的團結仍“任重道遠”。

多次發表“瘋狂言論” 此前未擔任過公職

特朗普1946年出生於紐約,1968年從商學院畢業後,進入其父親的房地產公司工作,並在1971年開始掌管公司運營。隨後的幾十年間,特朗普建立起了自己的房地產帝國。

除房地產外,特朗普還將投資範圍延伸到其他行業,包括開設賭場、高爾夫球場等。此外,他也涉足娛樂界,甚至親自當起了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福布斯》雜誌在去年6月評估特朗普資產凈值約為45億美元,其本人則稱超過100億美元。

去年6月,特朗普以共和黨競選者身份正式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而在此次參選前,他從未擔任過公職。

參選以來,他口無遮攔,多次發表“瘋狂言論”。此前他聲稱一旦當選總統將迫使墨西哥出錢在兩國邊界“建高墻”,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並曾宣稱應“全面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 也曾多次發表對不利於科技界的言論,引得眾多科技公司高管在內的145位美國科技界人士曾聯名發公開信,反對他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而不時鬧出的對女性“不禮貌”、“爆粗口”,更是讓他成了“最不受女性待見的參選人”。

(綜合來源:中新網、新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147

“單一護照”難保 英國金融界還有什麽“大招”?

英國政府國際貿易官員馬克加尼爾(Mark Garnier)10月27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毫不諱言英國退歐後,在英金融機構目前在“單一市場”內自由提供金融服務的所謂“通行護照”(Passporting)很難再予以保留。而且,他坦言目前正在尋求其他相等同的系統,不過不能確保那些大銀行是否滿意。

事實上,這並非什麽新鮮論斷。自10月初首相特蕾莎·梅在保守黨大會上一番“硬退歐”言論——為控制移民,無條件退出歐洲“單一市場”的強烈信號傳出之後,近一個月來英國金融界的恐慌和憤怒情緒爆棚。以銀行為會員對象的英國銀行協會(BBA)、以對沖基金和各種資產管理公司為會員的英國另類投資管理協會(AIMA)、以投資經理人會主要會員的英國投資協會(IA)、以保險公司為會員的英國保險業協會(ABI)等機構,紛紛表示擔憂,並以各種方式向政府施壓,希望為金融業在與歐盟的談判中爭取最大利益。

第一財經記者在參加一些金融界論壇時,感受到由於退歐造成的不可預測性給行業帶來的人心惶惶、甚至無所適從的狀態。但正如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鮑默凱(Mark Boleat)呼籲的:退歐是個重大決定,如何“退”是更重要的問題,金融界也正紛紛尋求最佳方案,將損失壓到最低。

資產管理公司也要撤?

“我們現在可以說,面對投資者時,我們表面上信心滿滿,實則焦慮萬分、不知所措。”聖詹姆斯財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克里斯·拉夫(Chris Ralph)在一個論壇上訴苦道。在他看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不確定性、政策的不清晰、談判結果的不可知性,以及政客言論的不謹慎,都導致了這種憂慮。“最大的擔憂當然是’通行護照’“。所謂“通行護照”,就是允許金融機構在歐盟“單一市場”內,可以按照歐盟統一規則在歐盟各國開展金融業務。他透露道,目前,在英國進行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中,來自歐洲的投資業務占20%。“規模較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如安石、施羅德和阿伯丁等的歐洲業務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施羅德總資產業務的20%是歐洲基金”。

第一財經記者從英國投資協會發布的2015年年度報告上看到,作為世界上第二大資產投資管理中心,英國承擔了市場上37%的歐洲資產管理,資產規模大約為1.2萬億英鎊。但是總體上來看,英國管理資產增長速度急劇放緩,至2015年年底,總管理資產約5.7萬億英鎊,同比增長只有0.9%,比起2014年的12.8%和2013年12.7%的增長率,下滑非常嚴重。退歐無疑會雪上加霜。

“退歐對我們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為歐洲市場服務的能力遭到質疑。人們不知道將來那些金融法規會發生怎麽樣的變化。”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基金經理對媒體表示。

“我們為投資者和民眾提供服務,確定性缺失,讓金融機構現在無所適從。如果一定要做計劃的話,也就只好以最壞結果來做了。因此,如果’通行護照’作廢,那就只好另尋門路了。雖然搬遷他處,或者在其他地方重新設立公司或者機構耗費巨大,但是至少可以繼續及時地服務客戶,將業務受到的影響程度壓到最低。” 英國銀行協會總經理肯特(Ronald Kent)如是說。

有英媒報道,在英國上市、管理著220億歐元的基金公司ICG表示,在退歐背景下,大概很快會,甚至在英國與歐盟談判結束之前,就會在盧森堡或者愛爾蘭註冊,為歐洲投資者提供直接服務的公司。“我們不得不轉移資源,我們等不了兩年。”ICG負責人說道。

可想而知,因為丟失金融“通行護照”,不僅僅是銀行要轉移一部分業務去歐洲其他城市,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也都已經在行動。

“倫敦金融機構早就未雨綢繆”

“我真是搞不懂,媒體對安東尼(英國銀行協會首席執行官)說的在倫敦的一些銀行正在遷往他處會這麽大驚小怪。決定退歐已經100多天了,退歐意味著失去’通行護照’也是基本毫無疑問的事情,一些依賴這個’待遇’開展業務的機構和企業不得不考慮其他的業務。他們中有些在公投前就開始行動了,這是他們的業務所需,也是股東所要求的。有什麽好感到意外的呢?”鮑默凱在一個論壇上沖著希望他確認銀行正在搬遷的事實的記者說,“有些天真的爭論很難讓人理解。有些人說,有些銀行不願意搬去法蘭克福,或者說倫敦還是有充分的魅力使銀行願意留在原地,確實如此,倫敦的魅力不減。但是,當業務不能合法地開展時,另謀出路是必然。而且,不僅僅是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都早已未雨綢繆。不可能等到退歐談判塵埃落定,因為這些事務都極其耗時。匯豐銀行重新安置3000名員工在伯明翰設立新總部,整整花了3年時間。”

根據在倫敦知名咨詢機構奧利佛 懷曼(Oliver Wyman)最新的關於英國退歐對金融業形成沖擊的研究報告,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但是能夠繼續留在“單一市場”,繼續享有“通行護照”或者相應與歐盟“單一市場”的體系中,那麽在英國的金融企業的業務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幹擾。歐洲相關業務可能會有20億英鎊的收入減少,占在英國際和批發金融業務收入總量的2%。此外,還會丟失3000~4000個金融行業的工作崗位,稅收每年也會少收5億英鎊。但是,如果英國徹底退出歐盟和“單一市場”,那麽,金融業面臨的形勢就會非常嚴峻。在英國註冊的公司開展歐洲業務就可能遭遇很多限制。在此情況下,英國和歐洲的商業往來將遵從世界貿易組織原則,與歐盟相關業務中的40%-50%(約180億~200億英鎊年收益)、3.1萬~3.5萬的崗位以及30億~50億的年稅收都將遭遇失去的風險。

倫敦金融城提議實行“區域簽證”

面對退歐這個不可逆的嚴酷現實,金融界開始積極主動“出擊”。

就在上周,倫敦金融城發布了一份由普華永道所做的研究報告。這份關於提議英國政府應該推行根據各地區商業等需要而有針對性地、“因地制宜”地發放所謂“區域簽證”給非英籍人士的提案,意在為英國可能的專業人才流失,作出有效防範,保證包括金融城在內的專業人才能夠繼續留在英國,也能吸引更多金融人才進入英國。

目前為止,英國政府並未對現如今居住和工作在英國的歐盟公民退歐後的移民相關政策做出決策。如果目前的長期居留和工作簽證政策沿用到歐盟公民的話,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3/4現居英國的歐盟公民不符合相關申請要求。倫敦金融城是一個極其國際化的“人才池”,其中32%來自全球,而這其中的12%來自歐盟。擁有全球頂尖的金融人才是倫敦金融城最大魅力之一。

與此同時,英國保險協會也在行業內倡導五個“優先”:其中之一就是提到了應該要進一步優化目前的移民政策,使得高技術和適應經濟型人才源源不斷。

鮑默凱作為倫敦金融城的核心人物,正從退歐的精神沖擊中緩過勁來,盡力地要做好”退歐”這件大事。 “目前來看,英國金融界不管怎樣,都要遵循歐盟的所有法規,因為我們現在還不清楚將來會發生什麽,但是事實上,無論是否在’單一市場’內,金融機構要在歐洲開展業務,還是要按照歐盟法規行事。因此,短期內,我們仍然需要英國政府大臣、歐盟議會議員等一如既往地參與到歐盟的事務中,以保證歐盟的一些協議符合英國的利益。長期來說,英國應該更進一步參與到各種國際性機構組織,更積極地參與到G20的事務中。如果我們不這麽做,我們絕對會遭遇困境。我總是說,退不退歐是一個大決定,但退了以後如何做,是更加重大的決定。”

另外,一些金融機構還希望能夠盡快拓展歐盟之外的市場,包括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

誇大退歐對金融城的沖擊是危險的

第一記者註意到,現在英國輿論談論“退歐”這個詞,已經從“硬”、“軟”退歐,變成了現在的“徹底”退歐(Clean Brexit)。然而,倫敦金融城機構工作人員的情緒卻從沮喪中,逐漸恢複理性、振奮信心。

倫敦金融城歐盟專員傑瑞米·布朗(Jeremy Browne)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完全不能判斷,英國和歐盟之間會達成怎樣一種聯盟關系,英國是不是會獲得特殊的待遇或者英歐之間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特殊關系”,這些目前都無法判斷。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歐盟不會讓英國成為多米諾的第一塊骨牌,為歐盟豎起“錯誤的標桿”。同時,他認為,倫敦金融城毫無疑問會因退歐受到沖擊,但是這並不會改變其作為全球頂尖國際金融中心和歐洲唯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倫敦金融城是規模空前的,是歐洲最大和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確實有一些金融機構因為退歐而受到影響,因此這將是英國與歐盟談判重要的部分,但誇大這個問題是危險的。倫敦的金融從業人員數量是法蘭克福的10倍;倫敦金融中心的規模要遠超歐洲其他金融中心。值得提醒的是,倫敦金融城的大多數業務,並不依賴金融互換單一護照還有一些金融業務,甚至與歐洲沒有聯系,比如很多處理自然災害的保險公司以及在倫敦的全球船運航空公司也與歐洲沒有太大關聯,銀行如渣打等主要的業務在亞洲、非洲、歐洲業務非常少。很多保險法律財務和銀行選擇駐紮在倫敦,是因為這里有著國際金融和商業的良好氛圍,這一點不會改變。”他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