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聊聊黃金和黃金股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545861
一、

先說一段糗事。我在2010年下半年起看空黃金,即沖上1400左右的時候,並在外盤開戶操作(1500美元)。原因很簡單:2010年末大家對宏觀還比較樂觀,你看國慶後的A股指數。所以,我覺得黃金肯定要回到歐債危機前(09年末)的水平,比如1000美元。實際操作,由於槓桿很高(100倍),一度盈利不少(20倍),後來當然虧光了。

不知小賭怡情是啥意思,反正對我來說,好處也有,可以讓我敬畏市場。

從股票的角度來說,黃金股顯然是熊態。山東黃金2010年國慶後股價見頂後,一路回落。顯著呈現對利好麻木(比如期間黃金繼續沖頂,或大反彈),對利空敏感的特徵。和他的上漲週期(05年到10年)完全相反。這說明市場的確非常神奇,預期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上漲通道中,市盈率很高,黃金價格也很普通;下跌通道中,市盈率越來越低,黃金價格卻高高在上。現在的山東黃金的股價復權後,已經回到2009年平台以及2007年頂部,剛好腰斬,但是黃金價格遠遠高於那時候。實際上,即便算上昨天一大跌,目前黃金仍然在高位盤整。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在大多數場合下都存在。無論是白酒醫藥,還是煤炭有色,甚至大部分各行各業成長股。在早上旭日東昇時,一般是高預期高成長高估值。到了中午時分,大地炎熱,市值沖頂,然後迎來黃昏。在黑暗到來前,一般已經是很低的估值,而股價也通常腰斬。

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為什麼05年開始,人們對黃金價格的預期會越來越高?前期是因為經濟繁榮?風險偏好?通脹?後期是因為經濟危機?全球範圍的QE?後來再主權貨幣信用危機?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因素不再了麼?未來會有什麼新的因素?


二、

在股票上漲初期或進程中,知道黃金漲價的天花板在哪麼?或大多數事物景氣週期裡可以發展的高度在哪麼?

在股票下跌後期或行業穿越週期的過程中,知道黃金的價格底部在哪麼?或大多數事物可以面臨的冰點在哪麼?

——很難。這是大多數人上漲時拿不到後期的原因,也是下跌時抄底太早或太晚的原因。當然,現實中更多的是偽貨,中途就夭折了。所以,股票投資,難處永遠就在於「現實中主導的潛在趨勢」和「人們對此的理解」,這二者如何識別把握。對於黃金和黃金股,更是個難題。

週期股的投資,很適合按玉米粒和爆米花的說法來形容。黃金股肯定不是玉米粒,老早是爆米花,但是這爆米花究竟還有沒有餘波,甚至有沒有第二春,我仍然存疑。比如包鋼稀土,按實體市場情況和稀土價格的表現,應該股價在2011年上半年是最高潮,這絕對可以肯定,比黃金可以確定無疑的多,也簡單的多,但是他之後仍然有很大的能量。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

首先,股票這種預期現在到了什麼程度。肯定不是早期,因為已經持續了二年半。

其次,黃金價格中期內到底會不會繼續回落,是超出、符合還是弱於股票預期?

最後,未來三五年,究竟經濟環境是明顯向好,還是不會?通脹又會如何?有沒有新的危機出現?如果萬事太平,當然黃金會沒戲,但是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要是這樣,黃金的餘波甚至第二春會怎樣還真不好說。

三、

從黃金股二年多的熊態看,目前現貨黃金的價格來個一大跌,是預期之內的。股票二年半的熊途,下跌通道里市值腰斬,期間黃金繼續沖高,後果然高位遇阻,震盪回落,昨晚來一個大跌。——股票的走勢顯然一直在等這樣的利空。

所以就股票而言,這究竟會是最後一跌,利空兌現;還是加速下跌,沒完沒了,這仍然是個問題。這取決於黃金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

最後順便談一下做空,我也是喜歡做空的人。做空有很多方式,有些是依據技術圖形,有些依據事件,有些依據邏輯。對我來說,思維上總體是結合的,但是核心還是依據邏輯。

說起來,投資依據邏輯的人,需要相當的功力。因此,這涉及另一個問題:投入產出比。投入巨大精力,凝聚半生理解,琢磨清楚一件事情後,到底可以帶來多少收益?

所以這涉及什麼時候做空,做空到什麼程度。是早期拐點做空,還是晚期順勢做空?是短線做空,還是長線做空?是通過股票做空,衍生工具做空,還是實物做空?目標利潤多少?止損規則如何?

就目前為止,就我本人而言,做空由於可以極大的幫助價值判斷,所以仍然只是個練習「關注事實,尊重常識」的好工具,而並非為賺錢。

四、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黃金和黃金股在過去二年半的表現,頗為符合「關注事實,尊重常識」的理念。但接下來會如何,我們需要考察新的「事實」。

ps:
檢查本文之後,感覺自己說的儘是廢話。直白的說一句話就是:黃金究竟很複雜,還是很簡單?或者世界究竟很簡單,還是很複雜?

甚至是:我究竟想簡單些,還是複雜些?對此,終究,我想利用「尊重常識」是想簡單些。

申明一下,本人這二年,和黃金實物、黃金股,以及其他黃金投資,均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1

和黃五行欠水?!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0.html
這天和黃(00013:HK)賣百佳成了城中熱話。根據明報《和黃放盤賣百佳 李嘉誠投資重心捨港取歐》報導:「⋯和黃上月決定出售旗下香港百佳超級市場,叫價或介乎10億至20億美元(約77.6億至155.2億港元)⋯有消息人士指出,百佳去年約賺10億元⋯百佳佔和黃香港零售比重約五成,根據和黃年報,該公司香港零售(包括百佳、豐澤及屈臣氏)2012財政年度銷售額為369.5億元。⋯」若果百佳真的是和黃(00013:HK)旗下穩定的現金牛,則以年收益計每年港幣10億元以5.00%計其估值應有港幣200億元而非最樂觀的港幣155億元。
城中關於和黃(00013:HK)賣百佳有甚多揣測,筆者亦在Facebook上跟一些前輩吹水。他們認為李實發的刁均是在錯中複雜的國際政經網絡中的一步棋,必有後著。其實零售行業如百佳這些具領導地位的子公司有兩大潛在利益,其一是當中龐大客戶群的數據及其Cross Sell的市場利益,其二是在應付賬數期上之於母公司利息之節省。
早年和黃(00013:HK)受 3G營運之困難令其債台高築而利息負擔甚高。根據和黃(00013:HK)2006年至2012年年報,總負債由港幣3,870億元上升至2007年港幣4,406億元的高位。之後由於陸續出售資產和3G受iPhone大賣而營運改善而下降至至2012年港幣3,653億元。零售業務令和黃(00013:HK)享受因應付賬數期而衍生的免費借貸得享利息減免。由2006年至2012年計,平均應付賬/總負債比率由16.77%上升至22.79%,這之於和黃(00013:HK)有多大影響呢?
利用每年總利息成本開支除以平均總負債(以年頭和年結平均值計),和黃(00013:HK)的借貸成本由2006年的4.55%下跌至2012年的2.69%。不過若扣除期內平均應付賬,則借貸成本由5.46%下跌至2012年的3.48%。期內平均應付賬替和黃(00013:HK)節省的借貸成本由0.92%下跌至0.79%。以2012年0.79%而扣除期內平均應付賬的總負債計,當中節省的利息開支估計約港幣21.05億元。
因此柴九哥黎耀祥的名句「百佳幫你日日賺」其實指的是李實發而非升斗小民。心水清的博友不難想像,百佳之於和黃(00013:HK)在節省借貸成本上起碼有近80點子的貢獻,以傳聞作價僅港幣155億元與賤賣資產無異!

難道和黃(00013:HK)真的五行欠水必須急於割肉還債?

(請參看拙文《長和系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6

和黃負債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830/18400600

有一位女讀者來郵,問及投資和黃好唔好,佢手上持有和黃股票有一段時間咯。呢啲問題俾陸叔或者青姐回答應該更好,況且左丁山並非股評專家,驚住答錯噃,所以冇意思回應。點知前星期有一位老友睇完林本利在蘋果寫「和黃負債過萬億,出售百佳減債」,猛咁問左丁山點睇。原來佢又係和黃股東,仲熱心到送一本和黃2012年年報到左丁山寫字樓,務要左丁山對佢講兩句。左丁山第一個反應係:倘若和黃負債過萬億,出售百佳可以取回幾多百億呀?用嚟還債亦不會對大局有影響嘅箒,第二個反應就係,既然送來年報,不如學人睇真啲先至講嘢。
既然有人話「和黃負債過萬億」,首先自2012年年報睇負債,盤數由畢馬威做核數師,第148頁綜合財務狀況表列出流動負債1209億,非流動負債2444億(按:四捨五入),加埋總負債就係3653億,相等於總資產8039億之45.4%,即係話資產淨值有4386億,大於負債。短期(一年內)周轉嚟講,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係正數,流動資產淨值係684億,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係1.57,唔算曳。
點解有人講和黃有一萬億負債之說呢?原來第192頁刊載聯營公司(控股權在50%以下)有總負債6087億,第194頁合資企業有總負債1833億,於是將3653億加6087億加1833億就等於11573億元,過萬億負債由此而來。但且慢,如果要將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嘅負債都當埋係和黃嘅負債(其實核數師一定會考慮晒所有會計法規及原則先至唔加埋),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之純利及資產亦應加埋晒嚟計,如果咁樣做,和黃之總資產就會膨脹到21336億,係前述總負債11573億之1.84倍(負債資產比率54.2%),唔駛驚噃。老實講,和黃負債過萬億之說並不成立,讀過會計學就知道不能如此計算,唔好當畢馬威班會計師係儍仔儍女。從業務狀態講,和黃之海外收益大於香港收益,生意遍佈全球,係世界上第一間由華人控制之跨國大型企業(multinational conglomerate),呢類公司嘅股價不會突然爆升,買呢隻股票要講耐性,以八月二十八日收市價89.6元計,市盈率14.6倍,市賬率1.04倍,息率2.38%,不過不失咁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70

解構和黃財務狀況( 2013/9/12) 林本利


2013-09-12  NM
 
 

 

今年七月,市場傳出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惹來撤資疑雲。和黃若成功出售百佳,每年香港的核心溢利貢獻將減少約十億元。

翻開和黃的年報,可以看到集團過去十多年財務狀況的變化。1999年,和黃成功出售英國電訊公司Orange的股權,賺取過千億元利潤。然而,由於公司錯誤將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投入3G業務,曾經一段時間出現每日蝕超過一億元的紀錄,幾乎令集團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可幸和黃在香港建立穩固基礎,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溢利和現金流,才能安然渡過十多年的艱苦歲月。

2012年財政年度,和黃旗下共有超過200間附屬公司(股權多於50﹪)、聯營公司(股權不多於50﹪)及共同控制實體。按照會計準則,和黃的綜合財務狀況表(或稱資產負債表),只須列出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資產及負債狀況,以及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所佔的權益(即資產減負債),而毋須列出後兩者的負債狀況。

根據年報,截至2012年底,和黃的資產總值為8,039億元,負債為3,653億元,兩者相減便是資產淨值或股東權益,即4,386億元。扣除各附屬公司非控股(即小股東)權益470億元,和黃普通股股東權益及永久資本證券總額共3,916億元。這3,916億元中,有1,519億元屬於聯營公司所佔的權益,704億元屬於共同控制實體的權益,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附屬公司的權益(或資產淨值)只得 1,693億元。但不要忘記,和黃的資產中,有787億元屬於電訊牌照的價值。當年以天價購入的電訊牌照,今天還有投資者願意付出700多億元購買嗎?

2012年和黃除稅後溢利為324億元,但只有261億元屬於和黃的股東。324億元溢利當中有150億元來自聯營公司,65億元來自共同控制實體。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本身及一眾附屬公司只為集團帶來109億元溢利。出售百佳超市後,核心溢利將進一步下降。雖然和黃極之倚賴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為集團帶來的溢利,不少更由和黃操控(例如電能和赫基斯能源),但這些公司的負債並未反映在集團的綜合財務狀況表上。從賬目附註中可知,聯營公司負債總額是6,087億元,共同控制實體是1,833億元,兩者合共7,920億元。倘若按照和黃佔聯營公司38%權益,共同控制實體51﹪權益推算,和黃應佔聯營公司負債2,313億元,應佔共同控制實體負債934億元,兩者合共3,247億元。再加上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負債3,653億元,總負債高達6,900億元。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出現債務問題,和黃又怎能置身事外?

和黃附屬公司3,653億元負債中,有2,600億元屬銀行及其他債務,63億元是來自非控股股東之計息借款,2012年和黃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是92億元。若將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也計算,數目更高達164億元。和黃的年報指公司負債淨額不過1,247億元,是把手上現金和其他流動現金從負債中扣除,數字還未包括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負債。這個所謂「負債淨額」,未能真正反映整個集團的負債實況。例如和黃的負債淨額雖然由2010年的1,311億元下跌至2012年的1,247億元,但集團的整體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卻由123億元上升至164億元。隨着美國聯儲局準備退市,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升至三釐,和黃的利息支出勢將增加。至於和黃過去十多年如何倚賴香港業務渡過難關,下次繼續和讀者分析。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97

和黃要感謝全港市民的貢獻(2013/9/19) 林本利

2013-09-19  NM
 
 

 

1999年,和黃成功出售英國電訊公司Orange的股權,賺取過千億元利潤,以致當年香港業務對公司的息稅前溢利貢獻不過8%。只可惜,不知是誰的主意,和黃之後竟然押重注在3G業務上,導致公司出現嚴重虧損,由2002年至2009年合共錄得息稅前虧損接近1,600億元。若把投資3G業務的債務利息計算在內,虧損數目會更驚人。

可幸和黃主席李嘉誠早在九七回歸前進行一連串部署,在香港收購港燈,發展地產、酒店、零售、電訊和貨櫃碼頭業務,在內地發展港口業務,又在加拿大收購赫斯基能源,為集團帶來穩定的收益和利潤。1998年,香港業務帶來的息稅前溢利高達70%。若考慮到香港稅率較低,業務較穩定,融資成本應較低,香港業務佔集團的稅後溢利應更高。而更重要的,就是1997年3月,李嘉誠決定重組長和系架構,以垂直(或縱向)方式控制系內四間主要公司,即長實控制和黃,和黃控制長江基建,長建控制港燈(現改名電能)。這次架構重組,讓李嘉誠透過控制長實,間接控制其餘三間公司,這四間公司的總市值合共佔當時恒指成分股總市值18%。由於港燈的利潤得到政府保障,每年可以按照資產淨值賺取13.5%-15%的准許回報(2009年後降至9.99%),故此公司較容易向銀行借款或者在市場舉債,以低息進行擴張和收購。2000年,港燈成功游說政府官員,獲批准在南丫島興建新電廠,加上其他相關輸電和配電設施的投資,合共200多億元。之後,港燈連續多年大幅調高電費,香港市民變相資助港燈和長和系發展。事實上,即使沒有南丫島新電廠,港燈至今也有足夠發電設施應付需求。港燈資產值膨脹,准許利潤上升,向長江基建及和黃提供穩定利潤。由於港燈擁有強大的現金流,加上融資成本較低,故此長建不時夥拍港燈在海外進行收購,當中包括收購澳洲電網業務,英國電網、電廠和配氣管道業務,新西蘭電網業務。長建和港燈又透過分拆澳洲電網業務上市,賺取巨利。這些投資,令長建不斷壯大,稅後溢利由1996年不足9億元上升至2012年94億元,一直為和黃(佔78%長建權益)增添巨額經常及非經常溢利。和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舉投資香港貨櫃碼頭業務,之後再投資興建深圳鹽田港,在香港和深圳兩地收取巨額貨櫃處理費,為集團賺取豐厚利潤。2005年、2006年及2011年,和黃分三次拆售港深兩地港口業務,為集團帶來739億元利潤,可以用這筆錢填補3G業務的虧損。2012年和黃所賺的589億元息稅前溢利,當中有166億元來自長江基建、74億元來自赫斯基能源,合共240億元,佔總額41%。由此可見當年李嘉誠決定收購港燈和赫斯基能源,並且成立長江基建操控港燈,眼光果然獨到,能夠保住和黃這十多年的業績。至於地產及酒店業務的息稅前溢利,佔集團總額18%,相信不少是來自香港業務,內地及海外的貢獻仍未趕上。此外,香港的零售業務(包括百佳、屈臣氏和豐澤)和電訊業務,對和黃依然有一定貢獻。今日和黃業務能夠遍布全球,實應感謝全港市民過去的努力和貢獻,為集團付出巨額樓價、租金、電費、貨櫃處理費、電訊費、超市及購物費用。並且在3G業務出現嚴重虧損時,幫助集團渡過難關。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37

和黃聯營公司負債應由誰承擔?(2013/9/26) 林本利

2013-09-26  NM
 
 

 

今年8月16日,筆者在《蘋果日報》的「蘋論」中,以「和黃負債過萬億出售百佳減債」為題,嘗試分析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的背後原因。

文章刊登當日,和黃集團企業傳訊部隨即向《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發信,指筆者的文章多處地方出現謬誤,欠缺常識,「如非不懂會計,就是存心誤導讀者,危言聳聽」,並希望《蘋果日報》早日澄清,以正視聽。

筆者雖然不是會計師出身,但過去長時間參與經濟及財務方面的研究,看過不少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對公司賬目及會計準則總算有一點認識。個人亦不恥下問,向多名會計師朋友請教後,才敢發表關於和黃財務狀況的文章。

由於《蘋果日報》的版面有限,無法讓筆者詳盡回應和黃的質疑,故此只好借用《壹週刊》的專欄,分幾期作出回應。

筆者在之前文章提到和黃集團的總負債是3,653億元,聯營公司的負債總額高達6,087億元,共同控制實體的總負債則為1,832億元。全部負債加起來高達11,572億元。這超過10,000億元的負債,不應全數算在和黃身上,但若不算在和黃身上,又應由誰承擔?

按照會計準則,和黃的綜合財務狀況表(即資產負債表)只須列出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所佔權益(即資產減負債),無須列出佔上述公司的負債。倘若按照和黃佔聯營公司38%權益,佔共同控制實體51%權益計算,和黃應佔上述公司的負債合共3,247億元。連同和黃集團本身3,653億元負債,總負債仍達到6,900億元。然而,這個推算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負債的方法,亦未能真正反映和黃及其大股東的負債情況。以和黃四間在英國的公用事業聯營公司為例,表面上和黃透過長江基建所佔的權益不多於50%,無須列出負債。但這些聯營公司的其他主要股東,其實是李嘉誠基金會、長實和電能;再加上長江基建,合共控制聯營公司88%至100%權益。這四間公司近2,000億元的負債,若不算在和黃身上,真不知應算在誰人身上?

至於赫斯基能源,和黃佔34%權益,李嘉誠個人佔36%權益,合共70%權益。赫斯基能源千多億元的負債,又應該由誰承擔?2012年,長建及赫斯基能源合共為和黃帶來41%稅前溢利,但一眾聯營公司的負債卻因為會計準則,未有顯示在和黃的財務狀況表上。另外,電能向聯營公司(包括英國公用事業公司)貸款百多億元,這些債務又應由誰承擔?2011年,和黃成立和記港口信託,分拆香港和深圳港口業務,為集團套現400多億元。分拆後,和黃只保留28%權益,和記港口成為聯營公司,可以把之前屬於碼頭附屬公司的債務剔出集團的財務狀況表,減輕負債。和黃一眾聯營公司的資產值超過10,000億元,但負債同樣龐大,超過6,000億元;個別聯營公司賬面上的資產淨值或股權(即資產減負債)其實不多,Wales & West Utilities更是負資產。近日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接受傳媒訪問,預測明年經濟轉壞,和黃一定要全面減債。李氏的言論,肯定令某些專欄作家、電台財經演員和「擦鞋仔」感到尷尬,這亦是對筆者善意評論的積極回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21

拆解和黃糖衣

2013-10-10  NM
 
 

 

有資深會計師講過,和黃(13)賬目複雜,只要睇得明它的年報,幾乎所有年報都不怕。近日,和黃動作多多,上週二再傳出將旗下屈臣氏業務分拆上市,四日內,股價急升百分之六,直逼紅底股。券商唱好,散戶牙癢癢,但盲目跟炒隨時變成接火棒。本刊找來專家,拆解和黃亮麗業績背後的兩大潛在風險。

百佳未甩手,港燈未分拆,又傳出打包屈臣氏上市,一旦成事,將為和黃進賬近千億元,盈利隨時倍升。如此「sexy」,股價已先炒一轉,直逼百元高位。買股票,不能只聽消息,最重要是看清公司本質。市值超過四千億的和黃,業務遍及全球,涵蓋港口﹑零售﹑地產及電訊等,年報艱澀複雜。資深會計師林智遠教路,可將業績分為「核心業務」、「聯營公司」及「一次性收入」三部分來看,他解釋﹕「和黃嘅特色係核心業務增長唔大,反而聯營公司佔收入嘅比例好高。」以去年為例,來自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的收入超過二百億,佔除稅及利息前收入近五成。

風險一:聯營公司報喜不報憂

現時,和黃共持有六十多間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其中最大的聯營公司,大股東更是長和系內的公司,及李嘉誠基金,緊握控制權。「咁大間公司,六十間唔算好多,最大好處係遮住啲債,如果將啲債直接併入和黃條數,就會好大!」一名外資分析員表示。所謂聯營公司,即和黃持股多於兩成、少於五成的公司,只須將淨溢利(收入減開支)及淨資產(資產減負債),按持股比例,計入和黃的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上。這種權益法入賬方式,可說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即使聯營公司有龐大的負債,例如八十億,但不超過資產,例如一百億,在母公司的賬目上,只會以淨資產,即二十億入賬,變相將聯營公司的負債隱藏起來。根據去年年報,和黃的聯營公司的總負債超過六千億,單計幾間主要聯營公司,和黃要攤分的負債已超過一千一百億,但這筆債並沒有反映在和黃賬目上。雖然在法律上,若和黃沒有為聯營公司做擔保,便不用為聯營公司的負債「孭上身」,但亦難以撇清關係。林智遠表示﹕「做生意講信用,若聯營公司因負債過高而破產,持股公司都要負責,而且評級機構做風險評估時,都會考慮聯營公司嘅負債,影響佢以後問銀行借錢。」事實上,年報附註三十六亦寫明,和黃有為聯營公司擔保逾一百二十億元。

風險二:靠一次性收入食胡

和黃的核心業務每年增長平穩,無甚驚喜。盈利急升,往往都是靠出售資產而錄得的一次性收入,將股價炒上,但很快便後繼無力。翻開過去十年年報,○七年,和黃的3G業務仍錄得虧損,但靠出售印度電訊資產所賺的約三百六十億、以及股票投資的逾一百億收益,令盈利大升逾五成;一一年,和黃又靠分拆和記港口信託勁賺逾三百三十億,令盈利颷升一點八倍。翌年,沒有一次性收入,盈利即倒退逾五成。「魔鬼在細節」,林智遠提醒投資者,要留意賬目附註上的「資本承擔」,「資本承擔即等於資本開支,合同已經簽好,只是未入賬。」去年,和黃總資本開支稍為回落至二百九十億元,但其實在附註三十七寫明,尚有一百五十億元已簽約的資本承擔,主要來自電訊業務。林智遠解釋﹕「公司嘅開支一係是來自銀行借貸,一係從儲備中撥出。為免嗰年負債上升,或者開支增加,所以未入賬,今年電訊開支睇落好似少咗,但其實仲喺度燒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34

經濟分析(19):和黃唔賣百佳以外的盈利 亂博

http://notcomment.com/wp/5285

自今年7月19日和黃宣佈把百佳超市放盤,吸引了八個潛在買家入標。最後Woolworths以出價30億美元只及理想叫價的下限,和黃在上週五股市收市後宣布擱置出售計劃。和黃在聲明中指出,經初步策略性評估後,認為透過私人市場交易出售百佳未能為集團股東帶來最高價值,因此決定擱置計劃。但和黃同時宣布,將出售業務的策略性評估範圍擴至屈臣氏整體零售業務,並且表明公司不會考慮放棄任何上述業務的控制權。

百佳賣盤或上市,收回來的錢其實差不多,但上市後,控制權仍在手中,生意還繼續產生現金流,但上市的股票又變成錢,手上無端端多了一筆現金,加上分拆屈臣氏上市,屈臣氏作為和黃的整個資產淨值中佔比高達30%,去年在和黃整個盈利貢獻中的佔比達17%,較之百佳盈利貢獻3%,百佳在私人市場交易出售都值30億美元,屈臣氏估值肯定更豐厚。

雖然百佳未有賣出,但經此一策略評估,擾攘一輪後,長實股價自7月中至現在,已升了約20%,跑贏恆生地產指數此期間只上升約12%,賣樓業績如何未知,但股價上升己為長實帶來利潤,最令人贊嘆的是,在宣布擱置計劃前,即星期五收市前,長實股價升至近期最高位收市(見下圖表)。9月股息除淨後,全年股息收齊,也該是股東出貨之時,擱置出售計劃正來得合時。超人的確是精明的生意人,但今時今日人人仇富仇商,有幾多人真正懂得超人的生意高招?

 

Cheung Kong and property inde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9

見證和黃枯榮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03-06  NM  
 

早春三月是花開的季節,恰巧亦是上市公司公佈業績的高峰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你栽種的種籽是「枯」,是「榮」?有時也需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去分析!

最近業績高峰期,和記黃埔(13)在2月28日,即上週五公佈2013年業績,對比上年3月26日、接近業績期公佈「死線」前才交成績表,早了接近一個月。曾經有朋友和分析員問,會計師審核財務報表所需時間,為什麼可長可短?其實這不是長短的問題,而是討論和解決一些較具爭議項目,可能需較長時間,故或會影響公司何時公佈業績。朋友就打趣說:「提早公佈業績,想必公司業績可以期待!」和黃業績一公佈,媒體上普遍的反應亦是「有驚喜」、「勝預期」、「零售電訊帶動」等。業績果如朋友所料?

和黃業績難分析

從財務報表分析,和黃業績出色主要靠一個字:「慳」!和黃收益上升5.4%的同時,出售貨品及其他成本只上升4.5%,當中電訊客戶上台成本甚至下跌了5.3%。分析業績最大的會計陷阱是人云亦云,只依賴管理層和媒體的分析,不去看看真實的財務報表數字。誠然,分析和黃的業績是比其他公司的業績更困難。和黃業務廣泛,除地產及酒店,其他經營分部還有港口、基建、能源等。此外,和黃的非經常收益或特別項目也「經常」出現,往往又主宰利潤多寡,故此分析和黃業績倍添困難。看真點,和黃和附屬公司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EBIT),上升約50億港元,即20.6%。主要升幅來自地產及酒店、零售和歐洲3電訊等三個經營分部,當中地產及酒店升幅最為顯著,上升達32億,即83.4%,佔整體升幅約6成。媒體集中報導的零售和歐洲3電訊業務,分別上升17.5%和54.5%,但兩者合共對升幅的貢獻也及不上地產及酒店。地產及酒店表現出色,為什麼管理層著墨不多?而媒體又有忽略?奇怪是此分部收益68億港元,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卻有71億港元。

賺大錢慣技

翻查過去年和黃業績,地產及酒店的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大約佔收益五至六成,從未有利潤大過收入的情況;更何況投資物業公平價值變動亦已分開獨立列報,是否有大額固定資產出售?或其他隱藏原因?不計升幅,純以數額而論,和黃地產及酒店的收益和利潤,還未及零售分部。所以分拆零售上市,是有其基本原因的。將業務重組、出售或分拆上市,正是和黃過往「賺大錢」的慣常技巧,將出售或分拆連繫到遷冊,甚至是其他政治原因,不如看看財務報表,分析哪一個分部已轉虧為盈、而收益及利潤亦較大,導致可以獨立出售或分拆,這可能會較客觀直接吧!這樣看,還不是歐洲3電訊業務嗎?

全面收益與利潤背馳

提早公佈業績,是否業績便值得期待?看看滙豐(5)較預期差的業績,就可否定這說法!還記得多個月前分析滙豐和渣打(2888)時,分享了全面收益的意義,及全面收益與利潤背馳可能隱藏的預警信號。無巧不成書,和黃除稅後溢利上升21.1%的同時,全面收益卻背馳,下降了6.7%!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25

去魅族總部和黃章待了一天,他在搗騰什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8/59315.html

從前,魅族創始人黃章一直處於隱居狀態。而在年初,他終於出山,i黑馬相信這將會給魅族,和整個手機產業帶來不一樣的東西。本文來自《環球企業家》,近距離感受了黃章現在的狀態。廣東珠海市唐家灣鎮東岸村,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穿過村東頭的一面牌坊,便是魅族科技(以下稱魅族)總部所在。這里的主人還是黃章,盡管大多數員工上次見他是在兩年前。時間是周一下午,魅族總部前的草坪上聚集著二十幾個人,他們前來應聘魅族組裝車間的普工。三位結伴而來的姑娘,再次上前詢問是否招人。“今天不招人,”魅族的保安解釋到,“但她們還是守著,因為這里的工資高一些。”走進“門字型”的魅族總部大樓,一層左側是客服和SMT(SurfaceMounted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車間,那里的員工均是24小時三班倒。魅族原本沒有代工廠,產品均由自己組裝。生產MX2手機時,大部分生產才交付位於廊坊的富士康。如今總部的生產線主要負責試產與樣機。一層右側是魅族食堂,據魅族員工稱,當年修繕食堂時,地面瓷磚被黃章指出顏色不合適,連著翻修了三次。二三層是售後維修和物料倉庫。第四層是會議室,很多員工第一次見到黃,正是這一會議室裝潢完成,黃考察裝修情況時。當時,他對燈光顏色提出意見,於是一整層燈具被重新更換三次,方滿足要求。黃更換、翻修的逸事,幾乎都被魅族看作其對產品細節一絲不茍的表現。走上一段旋轉樓梯,便來到魅族研發中心所在的五樓,這里還能看見兩扇絳紅色的門虛掩,那是黃章的辦公室。“我有很多人達不到的思想高度,一個有理念高度、思想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外在彰示自己的。”黃章對記者說。他盤坐在地,倚著四方茶案的一側,夾著香煙。茶案上只有一個煙灰缸,里面堆了不少煙蒂。黃身著絳紫色上衣,頭發向前額攏著,面皮黑黃,形容消瘦,自稱是犀利哥的升級版。犀利哥是一名乞丐,因衣著另類、表情冷峻,在2010年走紅網絡。同樣那年之後,黃逐漸淡出公司管理。這是黃第一次面對媒體記者,且恰逢於複出的時間節點,他略顯局促,但不停說:“沒關系,你直說。”“我一點都不介意你。”黃表示回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開始,他所有的會議講話、生活點滴都會錄音。向來以行事低調、深居簡出聞名的黃開始以反轉的形象示人。黃章,一個自稱“沒有秘密,甚至不穿衣服都可以,只要你們不難堪”的人,會將他一手創辦的魅族帶向何方呢?出山不難想象,一位30歲開始創業,在國內眾多山寨廠商中獨樹一幟推出智能手機的人,如何地不願意看見現今公司的現狀。黃曾經被稱為中國最接近喬布斯式的人物,2002年,從總經理的職位上離開愛琴後,他創辦了魅族。至今為止魅族仍是黃一人獨占控股。黃在魅族有很多的親戚,他們在財務、物流、行政、後勤甚至食堂任職。這家公司本質上還是一家家族企業。MP3是魅族賴以成名的業務,然而在2006年初,黃章透露智能手機的開發計劃,著手改造WinCE嵌入式系統,經過兩年的不斷跳票以後,魅族M8手機收獲了不錯的反響,此後魅族又傾盡兩年時間,推出手機M9,其時國內深入定制的安卓手機並不多見。而魅族成立十年時黃已經從先鋒的位置上跌落。魅族手機在市場上的聲音幾乎被前赴後繼者淹沒。借移動互聯網東風,數家手機廠商蓬勃發展,除了所謂“中華酷聯”四家大廠,還有譬如成立僅三年時間的小米公司,2013年已經銷售了1870萬臺手機,收入316億元,相較而言,同年魅族銷售額還未過百億,頹勢明顯。毫無疑問,黃也感受到了外界競爭的壓力,對話中,黃多次稱自己是“火星人來到地球”。在一封黃發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他說,“這幾日陸續收到一些公司管理層人員的辭職報告,我深深感到問題的嚴重性。”2014年2月8日,魅族很多員工新年上班頭一天,便接到開會通知。沒成想,那便是老板黃章與員工的對談,他宣布重新接掌魅族CEO,原CEO白永祥任命為高級副總裁兼總裁助理。這段視頻後來以內部視頻的名義發布,在科技圈引發了眾多討論,評論猜測紛至沓來。此後,手機降價、黃與研發部門開會的內部視頻曝光,黃開通微博以及官方微博清零諸多舉動,讓人感受到了黃在試圖振作魅族的營銷努力,然而黃的表達,諸如“我會把我的所有,點點滴滴給大家看。心都可以”,總是讓人有過猶不及之感。誤解?面對外界的種種批評,黃章以一句話便可回擊,“如果人生就是戲,我就是最真誠的演員,我沒得選擇。”這也算是對其最嚴厲的批評―“自我造神”的回應。接受的采訪時,黃最先指出,“對外界的誤解,我是無所謂,因為根本不在意任何人的評價和看法”,黃說,“我是最不裝的人。”但這種所謂的誤解,絕大部分是黃自己造成的。在魅族論壇,黃虛擬成了一個ID―J.Wong,幾乎所有言論他都是在論壇中發聲。而且“賦閑在家”的三年里,黃在論壇里的發言越發無所忌憚。回應論壇用戶引用王自如對MX2的評測是“不喜歡就滾,人雲亦雲”。在雷軍發布紅米手機時,他寫了一個“致論壇喜歡討論鳳姐芙蓉姐姐紅米小米”的帖子。2013年9月2日,魅族第二次在水立方召開新品發布會,黃章不出意料地缺席。時任魅族CEO白永祥擔任解讀MX3手機的發布者,其蹩腳的普通話以及生疏的PPT多少令人有所失望。時隔不久,記者向魅族公關總監賀文詢問,黃章是否接受采訪時,得到的答案是“黃總不做采訪”。那麽黃在避世不出的近三年間做了什麽呢?“家里種菜,抱小孩,玩HiFi,在我的花園里面拼命開墾土地種菜。”黃說。然而魅族產品總監表示,黃從來沒有放手對公司產品的管理。因為主要負責魅族手機的軟件設計,他或許是魅族員工中與黃章接觸最為頻密的人,即使在黃回歸之前,他每天都要與黃通十幾個電話,出入黃的家更是常事。也有魅族的員工表示,初到魅族時,郵箱里都是前綴為J的發件人,而且內容大多瑣碎,都是移動像素或修改圖表之類的主題。他嘲諷任何表面化禮貌,他所欣賞的互聯網大佬和高人都是“不裝”的人。他至今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標準來臧否人物,“第一點,名聲最臭的肯定是不裝的;第二點,即使不是名聲最臭,外面吊兒郎當的,他不是不會,是不想裝。”黃說,“外表斯斯文文的人,那沒法和你一起做朋友,也沒法工作。”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使然,令其在營銷上的短板頗為嚴重,歷任魅族營銷總監的華海良、莫天翠等人都未能讓其有太大起色。黃醉心產品設計,但他的做法常常與常規的設計方法相悖,他經常拿出自己打磨的木質手板,讓設計人員畫出原型。這樣雖然讓剛入職員工頗感無奈,但魅族仍樂於打造黃超級產品經理的角色。據魅族員工說,黃拿到樣機後,覺得手感沒有模型好,通過3D掃描,發現樣機偏差了0.07毫米,經過改動提高了舒適度。這件事情也曾被魅族的官方微博轉載。當記者求證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時,魅族員工都肯定得有些含糊。打擂然而,說黃章不懂營銷恐怕是錯怪了他。當年MP3時期的魅族,就曾在《衛星計算機》上做廣告,黃親自在各個MP3論壇發帖。從黃章複出以來,魅族的宣傳一直保持著相當穩健的節奏。從黃的若幹個視頻放出,到與Canonical公司合作推出Ubuntu手機,黃章還釋放公司要國際化,未來將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的信號。黃回到公司上班次日,魅族便宣布將其旗艦產品MX3降價200元,半年內總共降價了500元。這時候的魅族,全國有600家專營店,總部所在地有五家,位於珠海景山路上則是全國最大的一家旗艦店。然而在降價十余天以後,部分價格標簽物料還未更換。據接近魅族高層的人員稱,下半年魅族將會發布四款新手機:MX4G、MXPro、MXMini和MXUni,這與之前不追求市場覆蓋,每年發布一款手機的做法迥異。現在魅族的基本高層團隊已經浮出水面,白負責硬件,副總郭萬喜負責生產工藝以及富士康生產線的管理,高級副總裁李楠負責市場營銷。然而,黃該如何打好這些牌呢?“阿寶,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有蓋世武功,因為他也不在意,他只是喜歡而已。”黃舉了一個2008年迪士尼動畫《功夫熊貓》的主角的例子。和他告訴員工,不理解他視頻的地方多看幾遍的做法頗為相似,黃表示:“以後你會非常清楚我的做法,你知道我怎麽做,以後一定能理解。我會用結果告訴給你看。”“阿寶也不是主動上擂臺,他只是想去圍觀。”黃說,“我來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開始,我的會議講話、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要錄音,有一天把它公開出來,去教育一些人,告訴他,什麽才是力量。”臨近魅族下班時刻,被詢問今天接下來的工作時,“抽煙、喝茶。”黃將右手的香煙高舉,對記者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高松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