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15/161233.shtml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歪道道 歪道道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 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歪道道。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伊始,就承載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這個以智慧和思維為模型的類人智能體從淺層次講是人類的影子,就像皮影戲中的傀儡,動靜皆由人類掌控。

 但從深層次講,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必然會越加趨近人類,就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是一個能讓人類忘卻仇恨和侵略的完美存在,那時它在社會中甚至是在整個自然界中的界定,必然會隨著人類的感情發生難以預料的轉變,所謂的人機關系可能會發生聚變。

 不過正是這種類似於創造新生命體的感覺,使得我們人類的野心和榮譽感無限膨脹。尤其在近幾年資本熱捧和概念營銷的氛圍中,營造了一種人工智能觸手可及的錯覺。這與去年超級火爆的VR技術幾乎如出一轍。

 但事實是,縱觀被稱為VR元年的2016,在無數雞血狂熱之後,到頭來才發現那是一場殘酷的泡沫破滅之旅。

 隨著阿爾法狗的頻頻出手,乃至百度人工智能的各種消息,目前的行業狀態正在獲得全民的關註。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許現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狂奔的同時必將有一大批追隨者倒地而亡。就如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擔心的那樣,過多的泡沫只會帶來實現不了的承諾和目標。

 而不出意外,資本寒冬在未來一年還會持續,但人工智能的熱度可能也會繼續高漲,這種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是否會讓眾多初創公司面臨更大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創業者與公眾對人工智能懷有過分期待

 人工智能進入普通大眾視野,歸功於兩次全球矚目的巔峰對決。去年年初阿法狗完虐李世石,維護人類在圍棋界的最後尊嚴似乎成了一件火燒眉毛的事情,而不到一年後,阿爾法狗搖身一變以“Master”的名義橫掃國手取得60連勝,引起軒然大波。不明所以的圍觀群眾在贊嘆之余,對人工智能更多了莫名的期待。

 其實說到底,這並不是什麽顛覆性技術突破,因為在算法上,人類早就難以和計算機抗衡,而圍棋恰恰是依據固定規則可以窮盡算法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這可能並不是智力和布局的比拼,也就無所謂圍棋界尊嚴這種說法。

 不可否認的是,谷歌的這兩次廣告營銷做得無比出彩,不但完美地展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工智能程序,而且影響了全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輿論導向。此後在互聯網巨頭公司樂不知彼的推動下,這個行業似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每10.9個小時誕生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而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達到709家,雖然相比美國的2905還差很多,但這個數字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遙想去年盛極一時的互聯網直播平臺,鼎盛時期也就達到200家左右,而技術門檻高很多的人工智能企業短時間內居然能達到如此規模,足見湧入該領域的人群之多。

只是在這個數字背後真的能承載相應的商業價值嗎?

 據融資總額的相關數據來看,過去一年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規模大約為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但是有自媒體統計了融資排名前一百的公司發現,排名前十的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都達到了2億人民幣以上,超過1億人民幣的公司則多達18家,例如思必馳僅C輪融資就達2億人民幣,雲知聲B輪融資為5000萬美元,出門問問累計融資7500萬美元。

 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融資金額多數集中於頭部,而基數龐大的尾部企業實際上所得資金支持不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人工智能企業中必然存在著大部分盲目跟進的追隨者,他們就像這場熱潮產生的泡沫一樣,看似絢爛卻只能隨風而去、飄搖度日。

 其實不管這場人工智能的盛宴是否名不副實,單單就資本和營銷造就的市場輿論來看,就未必是好事。創業者或是公眾如果受宣傳輿論指導,就極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種過度期待一旦不能盡快轉化為現實,就會對市場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有可能引起眾多小公司走向滅亡。

創業門檻降低,但成功的門檻在提升

 羅輯思維曾提到,原來做自動駕駛、圖形識別、語音識別的是不同的算法,但是由於深度學習算法的存在,底層被打通,導致了進入人工智能的門檻隨之降低,所以大量的初創企業開始往人工智能領域湧進。不過還有另一方面因素也激發了創業者進入的信心,那就是現在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都是依賴於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而受益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海量信息獲取似乎並不是太困難,所以這甚至成了國內初創企業的整體優勢。

 但是,數據畢竟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歸根結底還要依賴算法上的重要突破,不然只會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而且即使是企圖依賴大數據積累資源和技術的初創企業,在2017年巨頭林立、資本寒冬的外部環境,再加上算法匱乏的內在劣勢情況下,是否會淪為大型企業進擊的炮灰,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VR行業,現在整個行業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和去年年初對VR的集體看好極為雷同,並且人工智能所面臨的環境、所處的現狀也和那是的VR如出一轍,同樣的資本熱投、遍地開花,同樣的未來技術本質,同樣萬眾矚目的市場期待,然而如今半死不活的VR/AR行業很有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前車之鑒。對於已成風口的人工智能,我們理應在虛火和熱潮中保持足夠的理性。

 R-2

相比輿論造勢,其實人工資能領域的投入明顯開始愈加謹慎,這也印證了資本寒冬一說,並且這種趨勢可能還要長時間伴隨互聯網經濟的進程。從圖中可以看出,投資額度從2014年末起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和初創企業湧現的時間一致,即使季度之間起伏很大,但每年總體數額確實在不斷上漲。

R-3-1

 不過從融資階段分布來看,自2005年開始資本主要集中於種子輪,A、B、C階段占比呈整體縮小趨勢。而且有數據顯示,2011-2015的五年間全球有超過65%的融資發生在種子/天使輪或A輪,D輪及以後的融資僅有20家。這就說明雖然人工智能很火,但是投資卻正在漸趨理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如果沒有明確實用價值或技術產物的話,很難再空口無憑地打動投資人的心,他們未來的融資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所以說講故事、搞營銷實際上並不是人工智能的大行之道,在這個領域即使是科技巨頭,也沒能創造出一項性能完善、擁有極大用戶規模的人工智能產物,初創企業的人工智能之產物多數只能算是偽人工智能,與其過分投入到產品的營銷中,還不如關註巨頭們沒有觸及的一些垂直化細分領域,從中深耕,尋求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還需時間

 人工智能的應用涉及到專用應用和通用應用兩個方面,前者涵蓋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應用的大多數領域,包括人臉和語音識別以及服務型機器人等,而後者則側重於金融、醫療、智能家居等方面的通用解決方案。不管是哪個領域的應用其實都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黑箱算法而強勢崛起的今日頭條,通過合適內容傳遞到合適人手里從而積累了海量用戶;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交互技術成功地和硬件產品結合,為其賺取了不少利潤。

 但是,這也說明另一個嚴峻的事實:目前行業內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產物幾乎都出自互聯網巨頭。

 在這種壓力之下,初創企業為了快速獲取投資或者賺取眼球,往往利用偽智能產品作為講故事的資本,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也造成了市場上“產品熱需求冷”的局面。這和最近兩年VR市場上所呈現的狀態極為相似,眾多廠商借助熱度紛紛推出自己的VR硬件或軟件程序,但是這些性能低劣的廉價商品非但沒能借勢而上,反而摧毀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正如周鴻祎所說,“今天出來做一個公司,如果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基本上每一頭豬都在身上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標記”。

 大批的偽智能產品,他們僅僅是把普通的電子產品簡單地加入了聯網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名義進行吹捧,例如部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機頂盒,更有甚者,一個水杯加上一個數字溫度計就敢號稱智能。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戶對人工智能的誤解,對於未來該行業的應用普及也會形成負面影響。

 而且即使是有了技術性突破,從技術轉化為極大的商業價值也需要很長時間。人工智能從概念誕生到現在已有60年,即使經歷這些年科技爆炸的時期,也缺乏席卷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各分支領域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技術桎梏。

 即使突破了技術桎梏,也不意味著這款產品可以獲得成功。王小川說過:如果一開始沒有技術含量,就很難變成產品;進一步說,即使有技術也不一定有產品,不一定有用戶的規模;再進一步說的話,就算是有技術、有用戶規模,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大的商業價值。總而言之,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技術迸發的那一刻,更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天時、地利和人和的交接點。

 那麽,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天時地利人和了嗎?

 以技術成熟驅動市場爆發,是最合理也是最健康的成長路線,就如同當年智能手機強勢秒殺功能機一般。尤其是人工智能這種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產物,更應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莫要因商業熱潮中產生的虛幻泡沫,而淪為科技浪潮中的犧牲品。

 VR去年已經被玩壞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但願人工人工智能的運氣不會這麽差。 

vr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38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21&summary=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Costco:大賣場後起之秀的逆勢成長路徑


Costco(好事多)是美國目前最大的連鎖會員制量販超市,公司成立於1983年,1993年收購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1995年登陸納斯達克,1993年與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合並成Costco,1997年合並公司更名為Costco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到2009年成為全美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截至2015年,公司已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686家的分店,收入規模1180億美元,凈利潤23.8億美元,成為沃爾瑪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相比於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本土老牌超市巨頭(例如沃爾瑪、塔吉特、凱馬特等),Costco是美國大賣場中絕對的後起之秀:即便是1993年完成了對PriceClub的收購,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僅為141億美元,同期沃爾瑪剛剛經歷了從區域龍頭到全國霸主的十年快速擴張(1980-1990),收入規模是Costco的三倍,體量上的差距使得Costco在一開始就不具備和巨人正面競爭的能力。Costco之所以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正是因為和沃爾瑪走了差異化的路徑,從而創造顛覆性的低價優勢,在經濟低迷期逆勢反超。公司黃金發展期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一時期沃爾瑪等老牌大賣場紛紛進入了低增速階段,在2008-2015年沃爾瑪複合增速已經降至2.5%,而Costco仍然保持了7%的穩健增長。



2010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Costco的投資價值開始展現,這一時期沃爾瑪的ROE開始觸頂回落,然而Costco卻在穩步上升,到2015年首次達到20%以上,超越沃爾瑪。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其TTM估值保持在20-25XPE,市值在2010-2015年間從243億美元上漲到613億美元,漲幅高達152%。



1.沒有最低,只有更低:Costco的極致低價策略


超市大賣場作為成熟的零售業態,在美國已經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其商業邏輯並不新穎,核心在於通過供應鏈效率提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降低商品價格,保持對競爭對手的價格優勢,快速搶占市場份額。Costco的創新之處在於,並沒有完全遵循本土老大哥沃爾瑪的發展路徑,而是開辟了“會員俱樂部+深倉儲賣場”的全新商業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會員制+深倉儲”的模式下,Costco聚焦中產階級,在精選的爆款商品上實現巨大的銷售規模,從而獲得極致的價格優勢。奉行“天天低價”策略的沃爾瑪,平均毛利率在20-30%,而將“永恒的便宜”設為座右銘的Costco,毛利率長期嚴格控制在14%以內。極致的低價優勢,建立在會員粘性和規模效應的基礎上,而非單純燒錢,Costco的費用率長期穩定在10%左右,凈利率保持在2%左右。



從1998年至今的17年間,Costco門店數從292家增長至686家,年複合增速約5%;銷售額從243億美元到1162億美元,凈利潤從3.97億美元到23.4億美元,營收和利潤複合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內生增長與外延擴張並行。回顧Costco的擴張歷程,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後開始嘗試海外市場,1994年首次進駐韓國,2009年進駐澳大利亞,之後是英國、西班牙等,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已經達到27%。不同於傳統巨頭早期的粗放式擴張,Costco在擴張節奏上顯得更為謹慎,運營費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2.低價的秘密:精選暢銷商品,形成規模和周轉優勢


Costco雖然是一家大賣場,但上架商品種類少的驚人,SKU數量一再減少,目前提供約3700個SKU,和傳統老牌賣場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沃爾瑪管理SKU數高達9萬)。“龐而不雜、精選熱銷”的選品策略似乎是賣場業態中劍走偏鋒的做法,卻是Costco極致低價的核心所在。在每個品類精選2-3個暢銷爆款,幫助消費者形成決策,舍棄傳統賣場龐大的長尾商品,保證每一個SKU的快周轉和大庫存。從會員反饋來看,大多數消費者都習慣對精選特價商品做一次性大批量采購。


在這種商品管理的思路下,Costco篩選出的每一款SKU都實現了“大庫存、快周轉”的目標,加上深倉儲的模式(超市自身配備重型倉庫)的配合,Costco在存貨周轉效率和采購議價能力上都顯著領先。


1)運營效率卓越,費率管控在業內最低水平。Costco十年來的存貨周轉天數不斷降低至30天左右,遠遠低於沃爾瑪45天的水平;極致的周轉率創造了驚人的費用管控優勢,十多年來的銷售管理費用率穩定控制在10%左右,波動範圍極小,是塔吉特、沃爾瑪費用率的一半不到。


2)超大批量的采購、快速的付現周期,使得公司和品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極強:一方面能夠以最低價格進貨,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買斷部分商品,讓Costco成為部分“尖貨”在市場中上的唯一銷售渠道,這兩點吸引會員規模不斷壯大。



除了精選商品,Costco始終踐行深倉儲模式以確保高效運營。早在1993年公司收購批發倉儲會員超市PriceClub,深深植入了倉儲超市的基因。早期倉儲賣場和大型儲貨倉庫完全融合,商品多以大包裝的形式擺放在超級屋頂下的鋼制貨架上,通過儲銷一體減少了中間存放和二次運輸的費用,同時在鼓勵會員大批量購買的過程中加快了商品銷售速度,提高了資金周轉速率。


在擴張過程中Costco不斷投入物流體系的建設:所有門店都配有倉儲面積以加深倉庫面積,並在網點擴張過程中嚴格跟進相應的物流中轉倉庫的配設。截止2015年末,公司共有23個大型物流中轉倉庫以支持686家門店的運作,中心倉庫數量/網點數量的比率穩定在30左右;營業面積/物流倉庫面積比率穩定在10.5左右。



3.卓越的成本控制:人效坪效最大化,營銷成本最小化


Costco嚴格遵循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整體費用率不到10%,幾乎是所有同行的一半,主要得益於:


1)極少為自身產品做廣告宣傳,營銷成本幾乎為0,優質低價商品和會員口碑相傳成為最好的廣告,節省的費用最終讓利於消費者;


2)Costco崇尚“精簡員工、高薪激勵”的薪酬策略,伴隨著銷售規模的增長,人員數量不增反降(2002年將員工總數從8.6萬精簡至5.5萬),單店員工數僅沃爾瑪一半,而人銷幾乎是沃爾瑪的5倍。同時由於SKU數量少,避免了長尾商品對經營面積的無效占用,坪效顯著提升,約為沃爾瑪的兩倍多。



盈利的奧秘:圍繞會員制的經營之道


1.商品引流而不盈利,會員費利潤貢獻率超過70%


我們分析Costco的收入構成,2015年總收入1162億美元,其中商品銷售1136億美元,會員費收入25.3億美元,整體毛利率為13%,剔除會員費的商品銷售毛利率為11.1%。在如此不可思議的低價基礎上,Costco仍然能夠實現2%的凈利率,會員費成為最重要的盈利來源。2015年會員費占收入比2.2%,占毛利比超過15%,而在利潤總額中的貢獻比例超過70%。


會員規模的持續擴大,用戶粘性的不斷加強,推動Costco營收利潤的穩定增長。截至2015年末,Costco會員總數達到8130萬,這一數字和AmazonPrime會員規模相當,占到美國3.2億人口的四分之一,著實令人驚訝。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會員費從2004年的9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5.3億美元,複合增速約9.2%,高於會員數量的複合增速6.1%,意味著年費也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Costco美國本土會員的續簽率高達91%,充分表明其在美國受到的廣泛認可。



Costco早期服務於批量采購的企業客戶,隨後又開始為家庭和個人提供會員服務,目前家庭個人會員和商務會員比例約3:1。付費會員分為兩大類,一是針對個人的金星會員,二是針對企業的高級會員。普通會員年費自推出起漲過兩次價,目前為55美元,而高級會員年費為110美元。



2.會員制的魅力:定位中產階級,自有品牌引流力強,服務體驗完美


1)定位中產階級


Costco的會員制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可,在於公司聚焦美國最壯大的消費群體——中產階級的家庭和個人。這個群體普遍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擁有個人住宅和汽車,消費觀念以成熟、簡單為特色:他們並不對廉價折扣商品有多大的興趣,而是對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最為青睞,並且特別願意對優質商品進行一次性批量購買。針對中產階級的這一消費習慣,Costco的選品以高端、優質為定位,以大批量購買實現高性價比。


恰逢金融危機,Costco“優質低價”的商品定位展現出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2008年至今,美國經濟長期處在低谷期,GDP增速趨零,人均收入水平增速降低至1.6%,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下降3.7%。低迷的經濟使得人們消費價值觀發生了轉變,簡單樸素、優質實用、絕對低價的商品最受追捧,催生了Costco的快速擴張。



2)自有品牌引流


早在1995年,公司就創立自有品牌KirklandSignature(柯克蘭),明星產品主要包括休閑食品(果幹、堅果),保健補劑等,也包括冷凍食品、生鮮肉品、清潔用品、紙類用品等。目前Kirkland已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是Costco吸引顧客的殺手鐧。2015年Kirkland試水天貓雙十一大促,當日一舉銷售10萬罐(重達90噸)的堅果以及14萬包蔓越莓幹。


Kirkland的商品普遍以“大包裝、高品質”為特色,定位中高端,設計上迎合中產階級會員的消費習慣,目前已經推出200多款明星商品。盡管Kirkland在SKU中占比不到7%,但收入貢獻高達25%。Costco作為自有品牌唯一的銷售渠道,享受了明星商品的引流效果,增進了會員粘性。



3)完美的服務體驗


雖然SKU極少,但Costco實現了全品類覆蓋,會員能夠在其中輕松、便捷地選購到生活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其中食品收入占比約六成。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從2005年起將食品中的生鮮拆分運營,適應人們對健康、新鮮食品的追求。吸引消費者加入會員的措施還包括完美的購物體驗、多維度的附加服務:極為寬松的退貨政策,配套的美食廣場提供低價美味的烤雞、碳酸飲料,常年推出試吃活動。此外還建設大量的配套設施,包括二手車中心、輪胎中心、配鏡中心,加油站提供當地最低的油價等。



3.會員制的黃金時代?線上線下零售企業會員制的比較


Costco的會員制基因來自PriceClub,這也是會員俱樂部商業模式的鼻祖。其最早的經營設想是建立一個購物俱樂部,將個別會員的零散購買力聚集起來,統一向大型廠家訂貨,取締分銷、批發等中間環節,並獲得廠家的大力折扣,使得會員取得的零售價格盡可能減到最低水平。這種大規模、倉儲制、會員制、精選商品的形式一經出現就在北美大受歡迎。


1)以美國為例,比較線下會員制零售企業的經營情況


目前美國會員制超市的三巨頭是Costco、Sam’sClub(沃爾瑪旗下的會員超市)、BJ'sWholesaleClub。Sam’sClub是三巨頭中資歷最老的一家(1983年成立),也是門店最多(全球門店800多家,美國本土600多家),但從經營景氣度和會員規模來看,Costco是當之無愧的第一。Costco的每一天都熱鬧非凡,在人們的等候中開門,在方興未艾中打烊,是大多數個人和家庭的首選。



從表觀來看,三巨頭的經營方式大同小異——都是巨大的停車場圍著巨大的超市營業區,外設加油站、美食廣場、藥房,內部類似宜家,像倉庫一樣在鋼架上陳列商品,都擁有自有品牌,品類分布也基本一致,商品包裝分量都非常大。但會員規模卻相距甚遠,這種差距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認為對於傳統的線下超市來說,自有品牌的商品力是競爭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直接影響會員規模積累和會員粘性保持。以Costco為例,雖然只推出了一個自有品牌Kirkland,但品牌效應超過了其他超市多個品牌的總和,在Costco的SKU中占比僅7%,卻能撬動25%的收入,遠遠高出行業平均17%的水平。



2)線上零售商的會員制嘗試


線上零售企業進行會員制的案例並不少見,其中最成功的代表是Amazon推出的會員服務Prime,剛剛公布的2016Q1財報顯示Prime開始展現強大的盈利能力:會員規模超預期增長至6300萬,占亞馬遜用戶規模52%。雲業務、Prime業務的雙重利好刺激使得市場給予Amazon的估值飆升至3500億美元,超過了阿里、京東的市值總和。



通過比較Prime和Costco會員制模式的異同,能夠看到兩家企業推出會員制的目的有本質區別。對Costco來說,推行會員制獲得的年費是主要的盈利來源,在營業利潤中占比超過70%;而對Prime來說,向會員收取的年費實際上可能很難覆蓋會員成本(如免費配送等),因此推行會員制的意義在於通過優質服務刺激會員消費,放大單會員價值。


Prime會員規模的爆發,得益於會員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延展,包括大量的流媒體服務、各類商品折扣、優質的物流配送等,99美元的會員年費絕對物超所值。這使得Prime沈澱的用戶開始展現出高價值:一方面用戶粘性持續提升,訂閱2年的用戶續訂率高於90%,這證明了Prime對他們已經產生了長期吸引力;另一方面會員的消費量被刺激到非會員的2倍以上,非會員、會員每年在亞馬遜平均消費金額分別為$500和$1200。



近兩年中美市場上湧現出大量推行會員制的電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與AmazonPrime一致:不通過會員來盈利,而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提供價格優惠+免費快遞服務。因為會員服務的內容高度同質化,我們認為這類模式下贏者通吃,提供最優質服務的龍頭公司(如Amazon)將搶占絕大多數用戶。我們認為國內未來的龍頭可以看京東,公司在2015年也測試過會員制Plus,收取149元的年費,雖然目前用戶規模不到百萬,但是服務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競爭者,除了高品質的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優惠返利,流媒體服務業初具雛形,未來甚至還可以借力京東金融等繼續拓展會員服務的範疇。



第二類是嘗試將Costco模式搬到線上的公司,依靠會員費收入來盈利,包括美國的Jet和中國的拼多多,兩家公司的新穎模式都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Jet於2015年7月上市,4個月內完成7.2億美元融資,估值一度高達15億美元,在內測階段積累了10萬用戶,其經營模式可以概括為“低價引流+反向定價吸引供應商+通過會員費盈利”,等於將Costco的盈利方式搬到線上,然而在結束免費試用期之後,用戶並不願意為其支付$55的年費。拼多多和Jet相比還具備強大的社交屬性,在一年期間積累2000萬付費用戶,單日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獲得1.1億美元的B輪融資,規模優勢更明顯,商戶的入駐情況也比Jet更優。


仔細分析兩家初創公司,其經營模式都存在共同的風險點——沒有建立供應鏈效率和商品力的競爭壁壘。雖然從表現上來看,兩家線上企業都實現了Costco一樣性感的低價,前端引流效果都很理想,但Costco的低價是通過極致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實現的,引流是通過自有品牌的商品力和強大的選品能力實現的,自身的競爭壁壘深厚;而Jet和拼多多的低價和引流是通過用戶補貼、反向定價+社交的商業模式實現的,都不依賴自身的競爭壁壘。未來能否成功還需要繼續觀察。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78

【文化籽】一滴水的光影旅程 伍韶勁的現代大禹治水故事

1 : GS(14)@2018-01-07 16:35:10

新媒體藝術家伍韶勁用輕紗製造出水的流動效果。

【文化籽:周末藝遊】跟着新媒體藝術家伍韶勁來到深水埗鬧市的大坑東遊樂場,他不是要帶我們遊花園,而是走到球場一個陰暗角落的一道閘門,那扇門徐徐打開,一條迂迴的隧道就在眼前,通往球場底下的迷宮。


沿着陰暗的隧道前進,伍韶勁說:「夏天根本不可能進來,雨季期間我們現在走的地方都是 滿滿的水。」現在適逢旱季,伍韶勁看準機會,來到這個隱世地下迷宮,呼風喚雨。地道的盡頭,就是大坑東遊樂場正下方的蓄洪池。有四個球場大、9.5米深的儲水庫,總容量為10萬立方米,並由無數的石屎柱躉支撐。還未看到伍韶勁在廊柱之間的佈陣,在場人士已看到「嘩嘩」聲,這個地下宮殿,根本就是拍任何動作大片的場景。究竟10萬立方米是怎樣的概念?伍韶勁指着其中的兩條柱說:「去葵青劇院看演出,只是兩條柱的距離,可容納800人,這裏要大幾十倍。」


《大禹之後》是伍韶勁的大型公共藝術創作,他讓觀眾走進地底,經歷雨水從天上奔流到海的旅程。

得渠務署的首肯,伍韶勁在雨季過後,於蓄洪池內佈下光影盛宴。

新媒體藝術家伍韶勁。


蓄洪池令旺角不再水浸 向無名英雄致敬

今年天鴿襲港之前,已鮮有聽聞香港市區內出現大規模水災。但記性好或夠老的話,仍會記得90年代以前,每逢豪雨季節,上環海味街有鮑魚在電車路上游水,旺角彌敦道有垃圾桶漂出馬路的情景。但在過去十多年間,這些場面幾乎已絕迹香港。伍韶勁說:「其實有很多人在背後建設這個地方令大家生活好過一點。令旺角不再水浸,全靠這個儲水庫,把雨季時從獅子山上流下來的雨水收集,到雨季過後才排出大海。這麼偉大的建設,竟然沒人知道,我希望這次展覽,可以讓大家經歷一滴水的旅程,也藉此向默默守護着我城的無名英雄致敬。」話音還未落,地下迷宮的照明熄滅,徐徐亮起暗藍色的射燈,象徵波濤起伏的輕紗悠然揚起。在幽玄的光影下,伍韶勁說,水,其實曾三度來訪這裏。「第一次是1954年,大坑東木屋區發生大火,幾乎把所有東西都摧毀了,唯一剩下的是一條水坑,就是現在池頂的輸水道;第二次是90年代的旺角水浸,當時因為有西九龍填海工程,水好難排到那麼遠,彌敦道因而水浸,於是渠務署有了這個蓄洪池的構想,把雨水儲起來,雨季過後才排洪;第三次就是今次,我們讓觀眾能夠體會人與水,甚至是人與自然如何共存的可能性。」光、影、水、電這些自然現象,是伍韶勁近年來探索和創作的題材。今年初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的戶外作品《二十五分鐘後》,他把電車改裝成流動黑房,讓觀眾在光影中傾聽劉以鬯的《對倒》。不久前的「光.影.香港夜」藝術節,他在中環遮打花園用電光幻影譜奏出《關於海的歌》,細訴周末在花園內偷得浮生的海外家傭離鄉別井的故事。而今次「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藝術節的《大禹之後》,他希望觀眾看到的不只是變幻莫測的水,而是水滴反映的世界。


大坑東蓄洪池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儲水庫,於2002年奪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創意大獎」,可承載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

深水埗的大坑東遊樂場蓄洪池入口,平時不對外開放,沒有人想到下面有另一個世界。


特定場域進行創作 一滴水珠看世界

「世界上不同民族都有相關的洪水傳說和治水歷程,《聖經》中有挪亞方舟,華夏有大禹治水,不同的宗教經典甚至是原始圖騰,也鮮明地勾畫出天災的影響。去年我到澳洲阿德萊德參加一個藝術節,那邊很接近沙漠,非常乾旱,許多河流湖泊都乾涸了,當時場內好幾個作品都是回應水和氣候這個議題。在氣候變化下,全球人類都不能置身事外。我想做一個回應展,澳洲南部的問題是乾旱,香港則相反,雨季是水浸,那我們又如何面對大自然呢?」回港後,他Google搜索「地底」、「水」和「香港」,逐個試,看看出現了甚麼,最後發現了這個被人遺忘的地下水庫。如之前的作品,這次的創作也在特定的場域內進行。伍韶勁解釋,「藝術是幫助觀眾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橋樑。其實看展覽時我們不只是看藝術品,而是去看一個地方,看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就如佛教典籍中『如人指月』的故事,有聖人指月,但普通人只會看到手指而不是月亮。我希望這個作品讓大家看到的不只是水,而是更宏闊的自然。」


伍韶勁擅於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今年他曾把電車變成黑房,引發觀眾思考藝術與特定空間的關係。

另一個場域特定藝術是伍韶勁曾把遮打花園變成海洋。



《大禹之後》展覽日期:2018年1月6日至1月31日,逢星期二至星期日(每半小時一節導賞團,須預先報名)地點:深水埗大坑東遊樂場內的大坑東蓄洪池報名及查詢:http://www.afterthedeluge.com/


一周好事

沈平的藝術:兩地畫時間:即日至2018年3月3日地點: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一新美術館票價:免費


查詢:http://www.sunmuseum.org.hk/


火花!只是看書──何倩彤展覽日期:即日至2018年1月2日時間:10am-8pm(逢星期一10am-2pm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地點:北角油街實現展覽廳票價:免費

查詢: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 ... oom_for_a_book.html



《奇幻聖誕夜》音樂劇時間:即日至2018年1月1日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票價: $170至$380不等


查詢:http://www.hkrep.com/event/17-7/


採訪:鄒頌華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3/202526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