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恢復掛牌瑞信抖出內情 蒙牛高層8月已知奶出事

2008-09-22  AppleDaily


【本報訊】蒙牛乳業飽受毒奶事件影響,上周五管理層會見傳媒及分析員後,仍未能釋除大眾疑慮。最令人震驚的是,瑞信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管理層上周五承認早在8月份已察覺異樣,由於缺乏三聚氰胺的詳盡資料,僅向地方政府報以進行測試,變相將責任推諉至政府身上。

記者:李培瑛梁德倫

蒙牛昨晚發表公告,計劃今日復牌。集團為毒奶事件以及對公眾造成不便致歉。集團又指,有關受污染的問題產品只屬少數,相信問題產品是個別不負責任的奶站及奶販的非法行為。現時蒙牛已對每批原料奶及出廠前的產品檢測,以確保產品不含三聚氰胺。

稱對五年內疾患負責

蒙牛已經安排回收問題產品,並會對五年內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負責到底,並將按中國法規標準雙倍賠償。所有問題產品均只曾在中國分銷和出售,並已迅速回收,截至昨日,除問題產品外,並無回收任何其他產品。截至本周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對在港有售的蒙牛液體奶的41項樣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全部不受污染。不過,本報上周委託化驗所的化驗結果顯示,一個在本港市場售賣的蒙牛高鈣低脂奶類飲品樣本,含有3ppm三聚氰胺。有分析員指出,蒙牛復牌後,股價隨即急挫50%亦不足為奇,小股東隨時蝕到入肉。證券界相信,毒奶事件對蒙牛影響深遠,市場信心盡失,估計今年至2010年盈利大幅倒退甚至見紅,大削其目標價51%至79%不等,評級亦急降至「沽售」、「減持」、「跑輸大市」等,其中摩根大通狠削其目標價79%至3.8元,較停牌前報20元,下跌空間高達81%。瑞信表示,毒奶事件將令蒙牛奶類產品銷量急跌至兩年前水平,估計蒙牛需要一次過撥備9.2億元人民幣,包括對受害者的賠償以及產品撇賬;又預期蒙牛今年業績見紅,估計蝕17.4億元人民幣。摩根士丹利估計,蒙牛第四季奶類產品需求大跌逾80%,最快至2012年才能回復07年水平。

8月時大股東曾配股

值得留意的是,蒙牛管理層在8月察覺異樣,巧合地由總裁牛根生擁有控股權的銀牛及金牛公司,選擇在公佈中期業績前約一個月,即8月1日,透過大摩進行配售舊股,每股淨配售價22.02元,套現淨額12.6億元,銀牛及金牛的持股量合共降至16.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

中環在線:花旗出事魯賓唔認賬 李華華


2008-12-01  AppleDaily


 

美 國前財長、現任花旗銀行董事兼高級顧問魯賓,俾人話係花旗瀕臨倒閉嘅始作俑者,佢上個禮拜五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話唔應該入晒佢數,咁太唔公平。佢 話花旗陷入困境,係因為金融體系不穩,唔係佢個人過失,而係銀行低估風險、樓市泡沫同評級機構濫發AAA,大家都有責任。簡單啲講,佢想話呢個係社會嘅 錯,唔好入晒佢數。

舊年拒收花紅

不過,唔好以為魯賓冇腰骨噃,佢自99年起收花旗大概8.9億港銀薪金,仲未計股權,但佢舊 年拒收花旗嘅花紅,認為應該花喺其他地方。佢喺訪問中又承認,04至05年間曾參與董事會嘅決定,令到花旗大增高風險投資,但佢當時有警告投資者風險可能 過高,又認為如果花旗嘅管理層恰當營運業務,銀行可以減少損失。呢句說話,好似喺香港嘅財金官員口中聽過呀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6

出事股的特徵 王雅媛

2009-02-10  HKHeadline


逢周二見報

上星期又有一家手上有過億元淨現金的上市公司突然宣佈清盤了,這一家便是有十五年歷史的汽車零件生產商北泰創業(2339)。出事前,最新的年報顯示集團 手上仍有十二億元人民幣的淨現金,雖然它同時間又炒燶外匯及被合作夥伴追討賠償,但總數也只不過是五億元人民幣左右。照道理它應該是應付有如,毋須宣佈清 盤的。因此,集團要行到清盤這一步,也不用多問了,那十二億元人民幣現金好可能已經出現問題。

今年接二連三發生這些事情,究竟一般投資者可以怎樣防備,Victoria嘗試從歷年來看那麼多例子中,總括一些出事股的特徵。

第一,小心一些銀行存款多,卻不願意派息或無故要大量借短債的公司。借短債除了利息成本高之外,還給予大行分析員一個藉口去調低公司股價預測目標。因此, 除非一家公司突然出現短期周轉不靈,如不夠現金出人工或還錢給供應商,不然一般公司都不會無故大量借短債。另外,大家亦要小心一些明明現金極多,但又無故 集資的公司。以上兩類公司都是十分可疑的。

 

突轉會計師行有可疑

第二,我們可以從營業額跟存貨或應收帳的比重,來看它的帳目有沒有問題。

如果存貨及應收帳佔營業額的比重異常的低,那麼投資者便應該細心研究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看看公司是否有非常獨特的銷售模式及客戶對公司付款有甚麼特別的 安排。第三,要小心一些帳目上完全不像同業的股票。例如,內地的水泥股一向都是負債極高、現金不多、但固定資產多的公司。假如你發現有一隻內地水泥股,其 現金極多,無負債,而固定資產相比起營業額又不算大,那麼你便應該提防提防。

最後,投資者可以留意上市公司的核數會計師行。以風險程度計,僱用四大會計師行(德勤、安永、羅兵咸及畢馬威)的上市公司比僱用小型會計師行的風險低,最 高風險的,一定是突然由四大會計師行轉往小型會計師行的上市公司。通常它們會以節省會計費用為轉核數師理由,但是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實際上可以幫到公 司盈利有多少呢?我認為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48

金泰高管出事累及无辜员工 中层人员都难找到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212/02145844801.shtml


随着实际控制人黄俊钦被拘,命运多舛的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金泰(3.59,0.08,2.28%),600385.SH)注定将再次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

2月10日晚间时分,ST金泰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与董事、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张新文无法取得联系,公司将会继续联系并了解相关情况,将根据事项进展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目前,尚无法确定该事项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2月11日,谈及张新文的离奇“失踪”,山东省一位金融官员与本报记者交流时明确表示,这“并不意外”。

“长期以来,不用说公司高管,就连中层人员,外人都很难找到。”该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注册地在济南的上市公司,过去几年来,山东省各级地方金融监管机关曾数次与ST金泰进行联系。

据介绍,黄俊钦被刑拘后,考虑到ST金泰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山东省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开会,部署维护稳定的工作。

事实上,多年来,由于公司主营业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ST金泰的职工从未中断过向山东省各级金融部门上访。

“黄俊钦收购ST金泰后,一直没有进行过实质性重组,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公司其实早就是一个空壳。”2月11日,齐鲁证券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ST金泰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营运资金为-21789.85万元,累计亏损36948.52 万元,净资产为-19379.25万元;到期债务无力偿还;逾期借款8737.92万元,其中涉诉金额8737.92万元;山东正源和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 务所2007 年度为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

2008年10月31日,ST金泰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2008年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

ST金泰200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为6181万元,所有者权益-2.079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86万。

对于张新文的去向,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是缘自尚未平息的黄光裕、黄俊钦兄弟被拘事件。

2007年3月6日,ST金泰一纸公告宣布讨论重大事项而停牌。经过4个多月的停牌之后,ST金泰在2007年7月9日宣布黄俊钦旗下的新恒基 控股集团和新恒基房地产公司计划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将两公司所属的9个房地产公司或项目注入上市公司。随后,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板。

但是,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7月,历任广东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新恒基集团总裁助理、北京新恒基集团副总裁的张新文才被聘任为ST金泰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ST金泰出现的连续42个涨停板是在张新文履新ST金泰之前发生的。如果是被有关部门带走了的话,应该是与黄俊钦案的其他事情有关。”齐鲁证券上述人士认为。

该人士认为,现在不管张新文是不是因为黄的案子“失踪”,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ST金泰的后续维稳工作。

“尽管注册地是在济南。但现在,山东省地方政府在ST金泰中没有产权关系。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安抚前来上访的职工。”上述金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令人惊讶的是,ST金泰股价并没有受公司高管失踪事件的影响,当天竟以涨停报收,收于3.51元,涨5.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8

青心直說:家族傳承缺危機感出事 胡孟青

2010-03-01  AD






 

全球汽車業一哥,豐田嘅油門問題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事件一發不可收拾。豐田第四代掌門人豐田章男在美國被議員公審後,聲淚俱下見傳媒話好多謝咁多人支持佢,主要係擴張過快忽略咗質量問題,鄭重向公眾道歉。

呢次全球回收850萬部車,「日本製造」嘅質量保證同消費者信心跌落谷底,美國國會議員當然唔放過政治秀機會,有女議員就哭訴豐田可恥。

豐田呢間百年老店成就驕人,近幾年更成為汽車業界典範。一如本地老牌大銀行,豐田家族式管理一直獲得市場掌聲,創辦人豐田喜一郎嘅營商DNA代代相傳,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有咁好嘅DNA,都係拜佢爺爺豐田佐吉所賜。話說19世紀末,當時佢仲係窮光蛋一個,跟阿爸學做木工,有日佢見到屋企啲女人,每日織布都要好辛苦咁用手動織布機,於是就鑽研點樣將佢自動化,結果又俾佢搞掂,當時未有電力供應,要用蒸氣機,但無阻佢嘅決心。

豐田事件引以為鑑

1926年,豐田佐吉創立豐田自動織布機工廠,即係豐田集團母公司,佢嘅獨門武器係當紡線一斷,織布機會自動停止運轉。就係靠呢種「防止錯誤」(Mistake-proofing)理念,豐田多年來一直跑贏同業,亦係佢賴以成功嘅核心價值。

不過去到第四代,豐田勇於從錯誤中學習嘅精神不再,取而代之係急功近利嘅「捽數」文化,部門間為求表現,不惜做假報告,以一個又一個嘅大話去圓謊,最終東窗事發引致火燒連環船。

富豪後代統領家族企業,無論個人定整體企業營運,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一方面要背負前人「太叻」嘅包袱,想要青出於藍,好易心急走歪路;另一方面要改革大企業嘅百年陋習,一啲都唔易。唔怪得話「富不過三代」,呢句說話簡真係放諸四海皆準。

香港唔少家族式巨企正面臨類似豐田嘅換班樽頸,第三代又好、第四代都好,活生生嘅例子就喺眼前,出門口去Clubbing前請多留意呢單新聞,引以為戒。

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

洪良出事引爆新股地雷

2010-04-08  nm





上月底,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揚 言要掃蕩劣質新股,話音未落,上週二即以賬目有蠱惑為由,勒令上市僅三個多月的洪良國際 停牌,甚至破天荒入稟法庭凍結其資產,創本港最快出事上市公司的紀錄。

事實上,不少保薦人及核數師為求做生意,對公司賬目隻眼開隻眼閉,讓劣質公司蒙 混過關。韋奕禮已明言,初步發現不少半新股有問題,分分鐘步洪良後塵被查封。

洪良停牌之前,股價一直企穩在兩元水平,走勢尚算平穩,看不 見有春江鴨偷步沽貨的跡象。但其實早在出事前一天,其保薦人兆豐資本已被證監會暫時禁止從事上市顧 問工作,只是投資者懵然不知。

這次證監會突然出手,可謂平地一聲雷,除勒令停牌外,還向法庭申請資產凍結令,以防洪良將上市籌集的十億元現金調離香港。根據入稟狀,證監會認為洪良以虛假或有誤導性的資料,引誘投資者入 飛,遂要求將資金物歸原主。有抽中數手洪良的散戶直斥:「佢唔係洪良,係無良!」

面對各方指控,洪良主席蕭登波急急解畫,指可能是「內地跟香港的會計制度不一樣,大家對列賬方法的理解不同」,又表示 「有信心很快會復牌」,惟會計界人士指證監會如此高調行動,很可能掌握實據,不會這般兒戲。

事實上,以往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停牌,以交代股價敏感資料 的個案屢見不鮮,但由證監會出手則相當罕見。過去十年,被證監會勒令停牌的,包括歐亞農業、大凌集團、華燊燃氣及匯多利等,主要理由是賬目不實。其中歐亞 農業已經倒閉,大凌集團由○四年至今長期停牌,幾乎全部慘淡收場。

洪良賬目疑點重重

洪良是台灣商人蕭登波於九三年成立的紡織 廠,基地設於福建,主力生產高檔布料及工業紡織品,同時為Kappa、李寧及安踏等品牌生產成衣。至○八年,洪良突然想洗脫廠佬身份,出價一億多元,向台 灣同鄉兼以往在泰國合作搞地產的老友,買入規模「豆膶」的休閒服品牌石獅麥根(MXN),並請來藝人何潤東作代言人,銳意在上市前注入內需概念。

儘管證監會未有披露洪良的具體問題,但根據入稟狀,證監會除了針 對洪良外,還一併狀告旗下四間業務截然不同的附屬公司,故市場估計問題相當嚴重。

原 來洪良的業務,全撥予旗下四大附屬公司持有,但根據招股書,受聘的畢馬威會計師行,僅審 核了母公司洪良的合併賬目,對旗下四間附屬公司卻未有審核,反而交由福建當地的會計師行負責核數。有業內人士表示畢馬威此舉異常,「以往會計師 行對上市公司的主要附 屬公司,都會親自負責審核,其餘冇咁緊要嘅公司,先會外判出去。」

與此同時,洪良的營運數據相當「標青」,就算經歷金融海嘯,○ 九年上半年的業績,亦能較前一年同期多賺九成三;而截至去年六月,洪良的布料銷售毛利率高達三成,較一般紡織股高得多,例如同樣替安踏供應布料的互太紡 織,去年九月的中期業績,毛利率僅兩成,遠較洪良遜色。

關於洪良的問題,本刊曾向證監會查詢,惟對方不予置評。對散戶來說,最慘痛莫過於像 大凌一役,股份長期停牌,鎖死血汗錢。有投資者不滿把關機構辦事不力,「你俾得佢上市, 上完又停牌,我以後點有信心買新股呀!」

招股書信唔過

其實認購新股的確風險甚高,即使熟讀招股書亦未必可靠。有負責審批工作 的港交所上市委員會成員表示,他們只是依據上市公司提供的資料作出審批,「調 查數字真與假,係保薦人嘅責任。」

部分招股書的校對工作非常求其,經常錯漏百出,隨時誤導投資者。例如去年三月上市的詩天控股,在物業估值一欄,引用了香港測量師學會於○八年的估值準則,但上市後才發現是手民之誤,該準則實為○五年版本。

此外,去年九月上市的卡姆丹克太陽能,披露公司大 股東的名稱時,一直僅寫上「張先生」三個字,直到最後在核數師報告才披露全名「張屹」一次。如此粗疏的招股書,亦可順利過關。

港交所發言人 表示,上市公司必須委 任一名合規格的顧問(通常就是保薦人),以協助公司執行應有的義務,當中包括製作招股書 等。有關任期由上市之日起,直至公布上 市後首份完整財政年度的業績為止。惟去年新股市場火旺,部分保薦人為盡快完成工作,或會放寬盡職審查的尺度。

曾替多間上市公司作顧問的 Mastermind戰略諮詢事務所首席執行長何華真批評,現時的保薦人制度名存實亡,「公司俾 錢查自己,咪即係陀地查香港有無黑社會,公司出事,保薦人都唔罰嘅。」像早年被指造假賬 的歐亞農業,其保薦人工商東亞資本,最後只是罰款三千八百萬元了事。

去年立法會聆訊雷曼迷債,證監會被指監管不力,上月其行政總裁韋奕禮終 於有所動作,指會檢討現行的上市保薦人制度,並已初步全面審視去年上市的公司,已發現不少有問題,故 隨時有第二隻半新股爆煲。

卡姆丹克太陽能的招股書,大股東一欄寫上「張先生」,而前面釋義部分指「張先生」即公司創辦人「John Zhang」,卻沒有說明張先生的中文全名是什麼。

去年保薦人 多甩漏

註:撇除以介紹形式上市及由創業板轉板的公司,去年共有六十家新公司在主板 掛牌;上述這四家為較活躍的保薦人;部分新股由超過一家投行作保薦人,其集資金額,當作由各家投行平均攤分。

爆煲三大徵兆

上市公司要出蠱惑,根據以往經 驗,大致有三大徵兆。首先是盈利預測搵笨,通常招股書載有盈利預測,但即使公司最終不能 達標,亦鮮有任何罰則。去年十一月上市的琥珀,原本預計去年全年賺六千二百萬元人民幣, 但上市四個月後即發盈警,結果全年僅賺二千一百萬元人民幣,非常離譜。

其 二是管治班子頻變動,甚或更換核數師。前者可能是管理層不和,或管理層趁上市吸水後,立 即跳船。何華真說:「有啲公司上市之 後,行政人員好快辭職,無非係之前呃得太盡,怕有咩事要負責。」

至於後者,有會計界人士指,通常核數師發現公司賬目有問題,不會草率發難,以免得失客人,「多數會辭職唔做就算數,理由就話係收費傾唔啱,最易 過骨。」

最後是招股書資料被指失實。去年九月上市的忠旺,被內地媒體質疑 其十大主要客戶的銷售數字是否正確,結果公司委託安永進行獨立調查,雖然結論是賬目大致 無問題,但安永表示曾遇到一些「外部局限」。對於狀況不明的半新股,散戶最好打醒十二分精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3

台灣鞋王香港掛牌 三個月就出事

2010-04-19 商業周刊

三月三十日,一家在香港沒沒無名的台資企業洪良國際,被香港證監會要求停牌處分,為香港股市投下一枚震撼彈。

二○○九年,全香港股市只有洪良國際一家台資企業掛牌上市,洪良董事長是有台灣鞋材大王封號的蕭登波,只是沒想到,洪良上市不到三個月,就爆發帳目不實風 波。

洪良國際公司位在福建,從事運動服飾代工,是台灣鞋材大王南良集團總裁蕭登波的事業,但跟南良集團並無直接的股權關係,而是由蕭登波家族、悠活麗緻渡假村 董事長曾忠信家族,以及專業經理人、洪良總經理廖進益等三大股東持有。

去年十二月底,洪良在香港上市,才三個月就出事,台灣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還把它視為教案,寄給所有資誠員工。薛明玲說,「這個案件在香港相當嚴 重。」

港府大動作 停牌後,更凍結募集資金

香港證監會不僅以帳目有問題為由,要求洪良停牌,更罕見的向法院申請禁制令,要求凍結其去年底在香港市場集資得來的港幣近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億元)資 金,以免被管理階層挪用。

由於事涉洪良在上市前籌備工作時在帳目上作假,一旦法庭日後判決洪良罪名成立,香港證監會將會動用該筆被凍結的資金,向所有曾購入洪良股票的投資者作出賠 償,創下港股史上第一遭。

蕭登波曾在事發後對媒體說,這件事是因為中港台三地的會計帳目不同而引起的誤會,他也信心滿滿的說,待事件查清楚後,會到香港跟傳媒談清楚。

沒想到四月八日,香港負責反貪的廉政公署,拘捕了一名負責為洪良作查核或簽核工作的畢馬威會計師行(編按:在台灣稱為安侯建業)的高級經理,指控他向旗下 員工行賄港幣十萬元,以做為不要提出洪良帳目不妥之報酬。

帳目太漂亮 獲利成長比營收成長還高

除了洪良的會計師被揭發涉貪外,擔任洪良上市保薦人的兆豐資本,也就是兆豐金控旗下在港的投行業務,也在三月底被香港證監會限制了其為新上市公司擔任融資 顧問的角色。

有審批上市公司經驗的香港資深業界人士指出,洪良作帳事件是一宗涉及會計師為公司進行「美化帳目」作業時,做得太過不小心而引來一場不可收拾的大風波。

事實上,洪良在上市法說前,已有投資人指其帳目實在好得太好,不少投資者也驚訝公司為何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之時,仍能維持營收超過三○%的高成長率?

根據洪良的招股文件顯示,洪良在港上市前三年(即二○○ 六至二○○八年)的營收年成長率在三五%至四二%,但是同一期間的稅後獲利年成長率卻高達四二%至七○%之間,稅後獲利成長率比營收成長率還高,對一家新 上市公司來說,獲利能力實在太過突出。

此外,洪良更在對外的招股書上指出,預計在二○○九年十二月底的年度稅後獲利將不少於港幣四億七千八百萬元,較二○○八年底同期大幅成長七三%,更是令人 稱奇。

諷刺的是,在洪良四百多頁的招股文件中,英文版第十五頁「風險因素」一欄中,便明確指出,招股書內的部分事實及數據不可靠,但卻沒有指明哪些資料不可靠。

洪良是蕭登波旗下事業體中第一個上市的公司,蕭登波所創辦的南良集團,跟台灣其他紡織同業不同處是,蕭登波擅長扮演精神領袖,鼓勵並支持旗下專業經理人創 業,讓專業經理人持有股權,並互相競爭,於是整個南良集團可分為南良、中良、廣德等主要事業體,洪良並無直接股權投資關係。

在蕭登波領導下,南良集團由員工三十名,資本額新台幣一百萬元,發展成全球員工超過一萬五千人,旗下數十家關係企業,在○六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二百五十億 元以上,並在紡織領域垂直整合,從纖維一路做到鞋材和成衣等,這幾年來還發展到汽車和電子業的飾品袋包等。

以福建福清為基地的洪良,則是以染整業起家,往上下整合發展的機能布料與成衣事業,接著再擴展到通路事業成立自有品牌,如麥根(MXN)、艾克 (Aike)等,主要於福建省、廣東省等有超過兩百家以上的自營及加盟店。在福清,該公司算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台商之一。

洪良的主要客戶包括了Mizuno、Adidas、Kappa、Decathlon等,在機能產品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最近幾年,大陸國內品牌崛起,李寧、 安踏、361度這些大陸知名品牌,背後也有洪良的身影。

香港方面質疑洪良在金融海嘯後的成績單,認為主要以國外代工為主的洪良,很難不受金融海嘯影響,但這樣的質疑其實忽略了大陸本土品牌崛起的力量,特別是來 自福建的大陸本土品牌,金融海嘯反而讓他們在大陸快速崛起,所以金融海嘯對洪良業績未必完全是負面。

集團受波及 未來上市恐有負面形象

曾忠信表示,這些年來曾家並不直接參與經營,都交由專業經理人,特別是大陸投資涉及各方複雜的關係與利益,這點要長期待在大陸的人才能了解,但就他知道, 香港IPO後募集的資金,有八成以上都未動用,隨時可以退還給股東。

熟悉蕭登波的人則表示,他的個性是面對它、解決它,洪良事件過程中有被誤導或是其他內部問題,都已經發生,蕭登波個人不會去推卸責任,會把IPO資金全數 退還。至於南良集團其他企業,由於跟洪良之間彼此各自獨立與運作,甚至還競爭,財務關聯性並不大,因此影響機會甚小,但對於同集團其他事業未來海外上市或 是回台上市,這一次事件恐怕都已經造成難以磨滅的負面形象了。

延伸閱讀:短短3個月,從風光掛牌到資產凍結

2009年12月14日:宣布招股 2009年12月23日:確定發行價每股港幣2.15元,集資港幣9.97億元 2009年12月24日:首日上市收盤價港幣1.97元,較發行價低8% 2010年2月20日:畢馬威會計師行高級經理向員工行賄港幣10萬元,做為準備洪良會計師報告報酬 2010年3月29日:證監會向法院申請禁制令,凍結洪良資產 2010年3月30日:證監會指令港交所暫停洪良股份交易,停牌前報港幣2.06元2010年4月1日:洪良主席蕭登波說事件是因各地會計準則不同引起的 誤會 2010年4月8日:廉政公署起訴畢馬威會計師行高級經理行賄罪名,證監會續申請凍結洪良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6

揭保濟丸出事源頭

2010-4-1  NM




保濟丸含致癌及減肥藥風波,愈鬧愈大,本刊調查發現,原來保濟丸的生產商,包括設於內地的另一老店王老吉及一間無牌山寨廠,由於缺乏監管,沒好好控制品質,敗壞了百年名聲。而本港中成藥制度漏洞多多,令問題藥丸充斥市面。

「我 哋細路仔,邊有錢睇醫生啫,有咩頭暈唔舒服,梗食佢,食咗幾十年,依家話有咩致癌物,你話唔驚就假。」週六下午,七十八歲的趙婆婆,拿着一盒「看門口」的 保濟丸,獨個兒到李眾勝堂位於北角七姊妹道的工廠大廈。趙婆婆說,為了換一盒十五蚊的保濟丸,老遠由銅鑼灣搭車過來,「連車錢都蝕埋」,但不來,又不甘 心,「好似俾佢呃咗幾十年咁,以後唔敢再食囉,貴啲都寧願食其他牌子!」

截至本週二,全港已回收超過廿萬盒保濟丸,遍及十八區,影響層面 之廣,史無前例。老字號失守,傷盡像趙婆婆般忠心粉絲的心;而各大藥房代理商都「要錢唔要貨」,「依家仲邊有人敢食?佢哋話唔多過廿盒可即時退錢,我有成 幾百盒,寧願逐少攞入去,換錢穩陣。」前往退貨的一名藥房職員說。

「有病唔使怕」的保濟丸,內地亦有生產。本刊經追查,發現其中一間生產商「廣州羊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與著名涼茶品牌王老吉有極深厚淵源。

王老吉有份

記者前往該公司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江村橋頭的廠房了解,才發現原來它已改名為「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據當地一名資深員工透露,其公司除了生產王老吉涼茶外,另一主要業務便是製造保濟丸,當中由原材料、提煉以至包裝,整個過程都在藥廠內一條龍進行,而生產出來的保濟丸,主要是內銷,但也有小部分供應國外,包括香港及澳門等地。

對於今次香港出售的保濟丸,被發現含有可引致心跳加速的減肥西藥「西布曲明」,該名員工表示未有聽聞,「但我知道公司之前曾經出產一種減肥藥,不過最終卻沒有推出市場,(是否因為過不了海關?)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根據資料,羊城藥業的母公司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在九七年重組資產,成立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發行H股上市,更於○一年增發A股在上海上市,並於○四年將羊城藥業改名為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佔其四成八股份。記者向廣州藥業查詢王老吉藥廠製造減肥藥,是否與今次保濟丸事件有關,未獲回覆。

無牌山寨廠

王老吉只是保濟丸其中一個生產商,根據衞生署的調查,受污染的保濟丸樣本中,部分來自一間名為「廣東施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無牌山寨廠。內地政府工商部門並沒有廣東施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登記,但只差一個字的廣州施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有登記,位於天河區科技園。記者去到該公司,負責人黎先生表示,公司從未聽過保濟丸及李眾勝堂,亦沒替他們生產及提供原料,懷疑給人冒名靠害,會聯絡本港衞生署了解情況。

記者要求保濟丸及衞生署提供無牌工廠的詳細資料,保濟丸沒有回覆,衞生署則表示仍在調查。

知 情人士指出,李眾勝堂近年外判部分生產予內地製藥廠,是為進軍內地鋪路,殊不知卻為此賠上百年商譽,「內地好重視認證,近年香港好多中小規模嘅藥廠,都好 熱衷中港合作,一來成本低,可大規模生產,二來借助內地藥廠認證,擴大市場,只係李眾勝堂唔好彩,搵着間咁求其嘅藥廠合作,自己又疏忽到無驗成品就俾佢出 晒街,連累香港無事嘅生產線都要停埋。」一名中成藥製造商慨嘆。

保濟丸事件不但震動升斗市民,港府內部也急謀對策,衞生署署長林秉恩週一表示,會盡速巡查全港五百個中成藥製藥商,亡羊補牢。不過,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就擔心,保濟丸回收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香 港話就話有五百個中成藥製造商,但大部分都屬山寨式經營,只持有臨時牌照,實際達GMP(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水平,只有幾間。衞生署人手不足,無論巡查廠 房,還是抽驗市面出售的中成藥樣本,數目都好少,好多時要靠廠家自律,好危險,李眾勝堂出事之後,遲遲唔肯上報衞生署,已經係最佳例子。」崔說。

藥廠無監管

事 實上,本港中成藥廠一直無王管,中藥廠毋須像西藥廠般,必須達GMP水平才可投產,只須向衞生署登記就可「做住先」,部分更設於唐樓民區之中,只得一兩名 中醫「土炮」製藥,設備簡陋。本港五百間中成藥製造廠中,只有七間,包括位元堂、余仁生、北京同仁堂、維特健靈、和興白花油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等,獲 GMP認證,確保製藥產品的質量,符合國際水平。出事的「老字號」李眾勝堂,產品行銷多年,但藥廠規模仍只屬中小型,未符GMP「Q嘜」要求。

而 所謂的中成藥註冊制度,同樣非常寬鬆。根據法例,在港出售的中成藥,必須向衞生署提交殘留農藥、重金屬、微生物及藥效報告作臨時註冊,否則不能出售,最高 刑罰為吊銷牌照。但全港一萬六千五百多種中成藥之中,至今只有約六成,即九千多種註冊,仍有近四成中成藥沒有提供所需的報告。

三年無驗輕便裝

事實上,今次驗出含禁藥的保濟丸「輕便裝」,早於○一年已在市面上架發售,但九年來廠方並無提交完整化驗報告,而衞生署在過去三年亦無抽驗「輕便裝」樣本,如非新加坡率先踢爆,問題保濟丸就可以瞞天過海,事件反映衞生署的巡查及抽驗制度如同虛設。

「市面上有成一萬幾種中成藥,逐隻中成藥驗屍咁驗,根本無可能,好多時等到有人投訴先驗;而所謂定期抽驗,數量亦有限。其實,藥廠改生產線、換原材料供應商,原則上都要同衞生署匯報,要再抽驗,但講真,有幾多間藥廠真係會咁做?」知情者謂。

為表示「有做嘢」,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李眾勝堂沒有就回收行動通知衞生署,政府可考慮採取法律行動,包括撤銷牌照,李眾勝堂分分鐘為事件賠上百年基業。

百年老店源於佛山

事 實上,李眾勝堂這百年老店,有由有盛轉衰之勢。翻查歷史,保濟丸始創人為佛山祖傳中醫李兆基,相傳夢見神仙贈予藥方,遂根據此方製成保濟丸,並於一八九六 年在佛山祖廟街開設李眾勝堂藥行,適時廣東省水災,主治腸胃不適的保濟丸迅速盛行。第二代李賜豪接手,是保濟丸全盛期,在七十年代成功開拓東南亞市場,又 斥巨資大賣廣告,找薛家燕任代言人,宣傳其生產和包裝全自動化,成為家傳戶曉的品牌。

及至八八年,李賜豪逝世,家族生意由二太太李嘉倫接 手,並於一九九七年由兒子李偉能回港繼承保濟丸生意。李偉能曾於美國留學、取得美國化學公會會員資格,行事低調。而李賜豪元配梁福意所生的十二名子女中, 亦有部分在李眾勝堂保留股份,較為大眾熟悉的是李亮能。李亮能曾任足總主席,曾主辦球隊保濟丸。

兩房爭產

李家兩房子女眾多,紛爭難免,更曾為錢銀鬧上法庭。○○年十一月,李亮能聯同另外五名親友,入稟高院指繼母李嘉倫挪用遺產填債,剝奪他們應得的一千四百萬元公司股息;○一年十二月,又入稟控告李嘉倫及李偉能母子等人,盜用公司六千萬元,當時公司正籌備上巿,雙方最後庭外和解,上市事件亦不了了之。

知情者表示,元配所生的子女不太過問李眾勝堂的業務,部分更已將股份出售,惟李亮能是在世的同胞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不忿祖業被二太掌控,多次牽頭爭產,而原本掌舵家族生意的李偉能,由於未能將公司上市,又捲入股權紛爭,據悉也對生意意興闌珊。李眾勝堂大股東為保濟藥業科技有限公司,於海外註冊,其餘股東均為李姓後人,包括李亮能、李嘉倫等;另新世界執行董事梁志堅持有一成股份。梁的父親梁鴻,乃梁福意之親弟。

元氣未復的李家,如今又面臨致命回收風波,復業無期,百年祖業能否保得住,未許樂觀。

王老吉由來

王 老吉名稱的由來,原來與清朝鼎鼎大名的官員林則徐有關。話說王老吉的創辦人王澤邦,原本務農為生,其後機緣巧合,獲得涼茶藥方,並於一八五二年在廣州開設 了首間涼茶鋪,適逢林則徐被派到廣東禁鴉片煙,其間水土不服,其隨從為他求來王澤邦的草藥,結果林則徐藥到病除,而為表謝意,他更特地送上刻有「王老吉」 三個金字的大銅葫蘆壺,從此令王老吉之名不脛而走。

「王老吉」現時分別被三家不同的企業使用,包括掌內地市場的廣州王老吉、掌香港及海外的香港王老吉國際、租用商標使用權20年的香港加多寶(廣東)股份有限公司;港、粵兩地的「紅罐裝王老吉」,都用同一生產商同一條配方製造。

中成藥回收事件簿

日期事件

3/10新加坡驗出保濟丸輕便裝含有減肥西藥「西布曲明」,及治療便秘、已被禁用的西藥「酚酞」,當局下令回收。藥廠「李眾勝堂」被揭發早於今年一月發現保濟丸輕便裝含西藥,但自行在市面回收,沒通知衞生署。

1/10中成藥「八寶消渴丹」被驗出含降血糖西藥「格列本脲」成分,一老翁服食多年,因低血糖昏迷入院,衞生署下令回收。

1/10衞生署下令回收中成藥「寶樹堂五子衍宗丸」,因為該藥物的重金屬含量超標,長期攝入可引致貧血、關節及肌肉痛、腦部及腎臟受損等。

11/09 註有「勝昌商標」的中成藥產品「血府逐瘀湯」的重金屬鉛含量超標,衞生署着令生產商回收。

9/09衞生署下令回收中成藥「德國(漢堡)強力活肝寶」,因該藥微生物總含量超出標準上限近兩倍,其酵母菌及黴菌含量亦超出上限五倍。

7/09中成藥產品「金源牌萬應養肝丸」因摻雜西藥成分「昔多芬」,服用後可能引致嚴重的副作用,衞生署着令回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3

中環在線:中資券商圍飛出事C小姐後台有粒星 李華華

2011-7-20  AD




 

近嚟證監打老虎嘅心好似越嚟「紅」,新近仲打咗隻老虎乸!華華收到風,某家中資證券行近排亂到七彩,因為證監一早為佢哋開咗幾個files。

男友係股壇Twins大佬

話 說,前排個市仲未急轉直下時,新股排隊輪住上,而呢家證券行當時都有幫公司上市,做吓IPO。據聞,有位負責ECM(資本市場)嘅C小姐,涉嫌IPO圍飛 出事,俾證監捉到正。C小姐係邊個,華華唔方便開名,但喺行內唔少人識,皆因有傳聞話佢男友就係「股壇Twins」嘅大佬。

講開Twins大佬,其實同佢有關嘅新聞都唔少,除咗呢單紅顏知己涉嫌圍飛事件,前幾年有間上市公司曾經話佢向傳媒發放電郵損害嗰間上市公司嘅形象,要求佢賠錢。

不過,Twins大佬喺金融界打滾多年,做嘢梗知分寸,最後當然冇事。唔知今次Twins大佬有冇慰問吓呢位紅顏知己?

講得係亂,當然唔止C小姐圍飛出事一單咁少,據聞嗰間中資證券行有位負責人,涉嫌收受回佣俾證監查,嚇到先出走美國避風頭,後嚟索性返大陸柄埋o忝。

證監會短期內可以喺同一間證券行連打兩隻老虎,認真有效率!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5

重讀《投資王道》及兼談蒙牛出事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lmd.html

 

 最近一有空就重讀林SIR的第一本書《投資王道》。以前覺得,第二本書(《平民資本家》)比第一本書更加實用,但是越來越發覺,第一本書其實才真是林SIR投資生涯的經驗、教訓的結晶。
   毋庸置疑,林SIR在金融海嘯前是過分樂觀估計了經濟形勢,但是,預測經濟短期走向本來就是難於登天,林SIR的強項是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選擇好的公司長期持有,而第一本書,我覺得,就是從歷史的大視野下來觀察行業、公司的發展。
  總體而言,我是非常認同林SIR的「選擇有前景的行業,選擇行業內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重槌出擊,作長期持有」。由於初衷是長期持有,就會極力避免一些 管理層有污點的公司(雙匯?)或者風險極大的公司(平保),或者一些對小股東不友好,長期都有藉口不派息,融資就次次有他份的公司(蘇寧)等等名牌的價值 公司。
   1977-1997年是香港的黃金二十年,和過去十年加入WTO後國內的形勢非常相近(也希望國內的發展可以維持多十幾二十年),都是出口帶 動經濟發展。「如果經濟處於起飛階段,即所謂發展中經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亦會大大提高,能做到事半功倍。盈利不斷快速增長,往往跑得比經濟還要快,最 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經濟發展得最快。(P13)」
 
而「1977-1997年的香港,在33只指數成份股中,只有8只股價升幅是超越恆生指數的,一言以蔽之,在投資領域裡,能夠真正跑贏指數的只屬少數(8/33)」;「 回 顧恆指成份股的變動,有12只「千里馬」公司由1977年至今,憑藉企業的龐大市值而被保留,其中4家公用事業:中電、港燈、中華煤氣及電訊盈科;兩家銀 行:匯豐與恆生;兩家地產:長江與新鴻基;4家綜合企業:和黃、太古、九倉及會德豐。這12只「千里馬」公司能夠適應香港的經濟發展,而且在香港經濟起飛 階段能夠把握時機,擴充業務,創立各自的市場經濟專利,立於不敗之地。在市價及溢利方面,他們有驕人表現。」
  可以看見,主要是公用股、銀行、地產和幾間綜合企業能夠成為千里馬。
  「從表7中的前五年(1968-1972年)和最近的五年(1999-2003年),首尾兩段時間的電力消耗作一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由1968年到 1972年,當日的耗電量年複式增長率達到12.4%,同時期,本地實質生產總值(不包括通脹在內)的年複式增長率只有8.2%,即耗電量增長是本地生產 總值增長的1.5倍。說明當時的經濟是由工業出口主導,所以耗電量比生產總值上升得快。這情況現時正在中國內地出現。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內,香港的耗電量年複式增長率只有2.2%,本地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則為3.94%,實質經濟增長比耗電量增長高出80%,說明一個成熟經濟的耗電量是會逐步放緩下來的。」
  所以,新興經濟體和成熟經濟體完全不同,在新興經濟體中,由於經濟發展,對於電力、燃氣等需求很大,基本上能夠以GDP的倍數增長,而成熟經濟體需求下滑,因此公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薄西山。
  記得以前看過廣發證券投資總監朱平貼出來一張09年美股的市值佔比圖,大部分是消費、醫療,因此他認為,最好就投資這兩個行業,但是我是非常目瞪口呆,因為他的邏輯實在很古怪,兩國所處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怎麼可能「因為A像一頭豬,因此B也要像一頭豬」呢。
  我發覺,林SIR,以及一些香港較為傑出的基金,如我一向都有留意開的,首域中國增長基金,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就是香港的成功經驗,來投資在中國內地。當然,也有很多具體情況,如地產。
  林SIR以前也投資過華能國電,他是相當欣賞華能的,奈何,政策所向,再好的管理層也難以抵擋,因此,雖然中電控股在香港有出色表現,是新興經濟中的有前景的行業,但是林SIR很快就抽身而去。
  中國移動與過去的香港電訊業差不多,目前中國移動遇到很多麻煩,3G,以及運營商的管道化等等,但是97前過去二十年,電訊市場一樣遇到很多科技更新換代 的問題,如電報的淘汰,尋呼機的淘汰,模擬手機的淘汰,每次都是一些暴利行業的終結,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訊公司並未被科技淘汰,反而高速增長了二十 年,因為電訊公司是利用高科技的行業,而非高科技本身,雖然目前手機滲透率已經接近7成,但是我對電信前景總體也是樂觀的,因為中國太大了,只有3個競爭 者。
  地產方面香港尤其特殊性,很多人批判「地產霸權」,香港地產商能夠發展壯大有其歷史背景。一方面,香港政府以前奉行控制土地供應制度,每年只是供應80公 頃土地,而且80年代後很多港人移民,新的精英得以上位,早就巨大需求;另外,香港也不存在「限制囤地」的政策,直到今天,新地依然在新界有巨額土地儲 備,通過補地價更加土地用途,來支持集團發展,而國內,一方面供應無法估計,另外一方面限制囤地,因此林SIR對地產行業的評價是「地大,勿博」。
  銀行業也是林SIR非常看好的行業。匯豐銀行有其特殊性,因為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港英政府全力支持匯豐銀行(P26),匯豐銀行得以在港人心目 中確立中央銀行地位。銀行業的另外一隻千里馬,是恆生銀行,主要市場經濟專利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為居民提供按揭。「銀行是百業之母」,在經濟起飛階段,持 有銀行股是一個穩健的選擇,無論是林SIR,還是冷眼,無論是香港,還是馬來西亞,都論證了這個事實。但是為什麼林SIR買了保險股,而沒有買銀行股呢, 或者講,香港經濟起飛中,為什麼沒有一間保險公司能夠脫穎而出呢?我覺得,是因為保險公司本來就是一個「概率」的遊戲,如果集中在香港一隅之地,風險實在 太大,一個大的颱風,或者一個大的地震(假定而已,幸好我們不在地震帶上),就有可能對保險公司帶來沒頂之災。同樣道理,為什麼香港起飛階段沒有湧現一批 著名的消費股呢?我覺得主要還是人口的問題,一隅之地,人口相對偏少,對於擴大消費,減低成本都是大大不利的。也因此,我對於國內的消費行業,也是非常看 好。但是可惜,目前的中國低端消費市場,亂象叢生。正如乳業行業,行業前景非常秀麗,但是,總是有不測之風雲。蒙牛最近又出事了,我相信,不是最後一次。 也因為此,雖然我非常看好國內消費行業,過去一年也買過蒙牛,雙匯(我到現在都認為,雙匯是一間非常賺錢的公司,賣出一方面是管理層有污點),但是實在怕 了層出不窮的安全事故。品牌在一般情況下,代表著高質量,高品質,正如芒格(還是巴菲特?)講過,「去到一個偏僻的便利店,有兩個牌子口香糖,一個是略貴 的綠箭,一個是不出名的牌子,我不可能為了稍微高一點的價格而放棄綠箭」(類似意思吧),這個就是品牌的力量,但是可惜目前在國內消費行業,品牌並無這個 溢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