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茂系完成“家族分工”世茂股份再次增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OMVGCOTEGU56.html


刚刚结束两年资产注入长跑的世茂股份(600823.SH),动作不断,人事调整、停牌增发接踵而至,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7月7日, 世茂股份停牌,称正在就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宜进行讨论,将在7月14日复牌并宣布相关增发方案。此前,世茂股份刚刚完成高层人士的重大调整, 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之女许薇薇就任世茂股份副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还有多位世茂集团高层进入世茂股份管理层。

正当业内正在猜测该公司此次定向增发的真正目的时,有权威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此次增发既不是涉及新资产注入,也不是向大股东或管理层发行股份,而是向特定机构投资者增发进行融资,目标直指已拥有庞大商业地产资产的世茂股份后续开发资金及进一步扩张所需资金。

完成集团最重要的资产重组后,世茂系的计划才刚刚开始。7月5日是世茂集团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20周年及世茂房地产(0813.HK)香港主板上市3周年,许荣茂表示,面临中国房地产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世茂将不断前进。

世茂股份增发为融资

“应该说,对世茂股份的脱胎换骨改造,用两年时间完成资产注入重组长跑,最多只是完成了许荣茂整个计划的一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从一开始,完成资产注入后紧接着进行增发融资,为注入资产的持续开发和世茂股份的继续扩张筹备资金,就是计划之内的事情。

当完成资产注入流程的时候,恰恰赶上股市尤其是房地产板块正热,房企正掀起新一轮的融资潮。

5 月中旬,世茂股份向世茂BVI商业、北京世茂及世茂企业定向增发获得资产注入的方案已顺利完成,资产交付及过户、股权登记等均已办理完毕,总股本由 4.78亿股变动为11.71亿股,世茂房地产成为实际控制人。通过此次定向增发,世茂股份获得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的优质商业地产和约7.5亿元 现金,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房地产上市企业之一。

许荣茂对世茂股份设定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资产注入的收官阶段,世茂股份看准购地时机,迫不及待得迈出了扩张步伐。4月底,公司与青岛世奥以9.11亿元联合竞得规划建面为24万平方米的青岛商业用地。

但是,此前业内早有认知,世茂股份获得庞大商业地产资产,尚需大量后续开发建设资金,而考虑到商业地产本身会对开发商的资金产生沉淀的影响,实际所需资金会比同规模的住宅资产更大。

加 上该公司已经迈出了向外扩张购地的第一步,这两方面对资金产生的需求可想而知。融资,势在必行。“根据对世茂股份商业旗舰的定位,世茂系旗下适合注入的商 业地产资产已经悉数注入,短期内不会有新的资产注入举动;而大股东目前的股份比例已经相对较高,向大股东或公司管理层增发也不实际。”上述这位知情人士告 诉本报,增发就是为了融资,资金的用处就是上面这两个方向。

目前,市场对世茂股份的未来业绩表现充满期待。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公司本次 公告增发注资完成,时间上超出了之前预期,表明公司对项目的销售前景有良好预期,工程进度有望加快,今明两年的业绩释放或将超出此前预期。“其中,接纳原 BVI项目的成本相当低廉,相当于1698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通过上述运作,公司与世茂房地产(0813.HK)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基本被消除。

未来3年业绩则被普遍看好,按增发后总股本(11.7亿股)摊薄,公司重估净值约22元/股,预计2009-2011年EPS分别为0.30元、0.46元和0.59元。

两地上市公司的“家族分工”

在世茂股份增发融资的背后,更为关键的是,世茂系悄然完成了团队调整和“家族分工”。

7月5日,许荣茂表示,世茂股份成为世茂房地产的控股子公司之后,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充分得益于世茂房地产在企业管理、技术人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年6月底,许薇薇悄然入主世茂股份,掌舵世茂系的地产舰队。据了解,许薇薇今年34岁,现任职务还包括世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私有化)董事局副主席、北京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 薇薇上任的同时,世茂集团的管理团队登陆世茂股份:现任世茂房地产非执行董事邓炳辉上任,原世茂房地产助理总裁兼北京地区负责人宋垚担任世茂股份副总裁, 原世茂房地产建筑设计总监叶子慧和原世茂国际投资主管李俊杰担任助理总裁。此前,许荣茂之子许世坛已辞去世茂集团副董事长一职。

至此,许荣茂打造的地产王国中,子许世坛掌舵世茂房地产,女许薇薇掌舵世茂股份,家族分工基本成型。

“在资产、团队、规模等各个方面,世茂股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之前的世茂股份仅是集团旗下的一个类似投资公司。”世茂集团副总裁卓亚岚告诉本报。

知情人士还透露,许荣茂一直相当看好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将把集团的更多资源投向世茂股份。相对于在同一个公司中增加商业地产比例的其他地产商,世茂能拥有独立的上市公司专业经营商业地产,拥有优势。

壮大集团酒店地产资产,分拆酒店上市,则是许荣茂未来核心工作之一。不过,目前而言,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许荣茂也承认,酒店上市计划已有所后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5

又再次轉手-香港建屋貸款(145)


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19/LTN20080319538_C.pdf

公司公佈虧損二百多萬,無甚意義。

但公司持有近二點二億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證券及少量貸款資產,但隻有一項一百萬的負債,以公司的發行股數二點二五億股來計,折合約一元。

但現在公司的股價大約一點七元,市值約三點八二五億,即殼價每股一億六千萬,折合每股約七毛錢。

但這家公司的控制權,卻於這八年間轉來轉去,但隻是系內的一家公司轉至第二家公司,可是隻是用來控制盈利/虧損的把戲。

轉來轉去的過程如下:
(1) 2000年5月,華人銀行(655,後來出售銀行業務,易名華人有限公司)先購回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作價八點四一億元,大部分用作償還貸款。然後出售其58.6%的股權,每股1.337元予同系的力寶華潤(156),華人銀行隻保留5%的股份。

最後收購得約87.1%的股票,為遵守25%流通量規定,將12.1%配售予獨立第三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510/LTN20000510032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912/LTN20000912035_C.doc


(2) 五年之後,力寶華潤(156)又出售該公司74.8%股權股權予聯合集團(373)持有的50.91%的亞洲聯合財務(亞洲聯合財務7.27%股權在聯合集團(0373)同系的新鴻基公司(0083),該公司也持有力寶10.13%的股權),每股1.0932元,作價1.84億,於是建屋貸款控制權暫時在聯合集團手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033_C.pdf


(3) 又過一年,聯合集團把持有亞洲聯合財務50.91%的股權及香港建屋貸款的UAF HOLDINGS 的股權,其以43.28億元全數轉讓予新鴻基公司,以15.28億現金及28億元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7元。以該年盈利2.31億計算,市盈率約18.73倍,算是頗貴,雖獲得寶貴的殼資源(?),但還是不超值。這意味著建屋貸款的控制權已由聯合集團轉移至屬下的新鴻基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04/LTN20060704104_C.pdf


(4) 由於收購建屋貸款已得手,所以新鴻基公司出售其於力寶的10.13%的股權,共4,395萬股,每股3元,套現約1.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31/LTN20070131060_C.pdf

(5) 新鴻基持有建屋貸款74.99%股份剛過一年後,又出售予一外國基金Mercurius Partners ,其控制權由炒細價股出名的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所擁有,其作價為每股1.45元,總代價為2.48億元,其作價如以該公司的2.2億流動資產來計,殼價約為:

以75%的權益計 = 2.48 - 2.2 x 0.75 = 8,300萬
以所有權益計 = 2.48 - 2.2 = 2,800萬

其殼價也可算是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65_C.pdf



至此也可以作一個總結,這家公司如市況較好,應有一輪炒作(那時一度炒至3-4元),但是如遇上市況不佳,股價下跌,持貨人如沒有任何其他協定,也要上身,所以可能要以部分方式來維持股價,不過在股市低迷時期,此股應會下跌,但亦是他們收集的好時機,以便於長線炒作。

以攤佔流動資產折讓30%計,如該公司價格低於0.70元,可嘗試購入作長線投資,其回報應不甚差。


-------------------------


其後股份因金融海嘯關係,股價一度跌至38.5仙,但一時不察,又缺水,所以沒留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6/LTN20090326691_C.pdf


公司扣除所有負債後仍約持有2億可變現資產,折合89仙,其中1.22億為現金。


(6)十一日前,湯毓銘先生購入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持有的建屋貸款74.99%股權,作價每股1.78元,共3.09億元,兩年計及耗用公司資財的代價賺約6,100萬,以過去兩年市場情況來看,回報24.5%,尚算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8/LTN20090828591_C.pdf


以75%的權益計 = 3.08 - 2 x 0.75 = 1.58億
以所有權益計 = 3.08 - 2 = 1.08億


湯先生資歷如下:


湯先生,39歲,為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之董事總經理。湯先生負責其投資活動、經營業務及業務發展。


於共同創辦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前,湯先生由一九九二年至二零零七年從事金融資產管理業達十五年。湯先生積極投資於公開買賣公司、PIPEs、未首次公開發售公司、私人公司及結構交易。


湯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畢業於賓夕凡尼亞州大學Wharton School,獲頒理學及經濟學學士學位,主修財務及會計。


這家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如果大家好記性的話,筆者在佳邦環球(471)一文談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24


另外,提據股權披露,Shikumen是曾經持有佳邦和東方銀座的股權,他們曾經持有近20%股權,但其後已減持至不須披露的水平。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上市法團名稱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作出披露的原因 每股的平均價 緊接在有關事件之後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相關法團股份權益 債權證權益
14/03/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2(L)
  300,000,000(L)
3.10(L)
   
21/02/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37.56(L)
   
25/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68.39(L)
   
17/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0,000,000(L)
104(L)
HKD 0.150 2,500,000,000(L)
151.02(L)
   
27/12/2007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2,600,000,000(L)
101(L)
HKD 0.150 2,600,000,000(L)
157.06(L)
   

那為何能購入這樣多的股票呢,就是因為這次配股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2/LTN20071212350_C.pdf

該次配股的代理為金金證券行,他一次過拿得配股的32.5%,可見和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其後換股價降至2.92仙,其後現時股價上升至超過10仙,他們陸續減持,並已套回成本,可謂大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3/LTN200903235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4/LTN20090514335_C.pdf


香港建屋貸款易手後復牌後股價大升,不知此君意欲何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4

再次“赌”输 李途纯重掌太子奶梦碎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10/20091010014233930.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株洲

        即使是创始人李途纯,如今似乎也看不清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太子奶)的命运了。荷兰银行索债1.5亿元的诉讼之下,太子奶全资控制的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太子奶)首先走出了破产清算的无奈一步。

        资金链断裂风波之后,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科奶业)托管负责太子奶生产经营,李途纯则在太子奶会议上指出,2009年1~9月5亿元的销售情况“太差”,“9日要谈重回接管”。

        这在太子奶实际掌门人、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看来并不可能,近日,他在株洲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太子奶的李途纯时代已经过去,不会迎来文迪波时代,但必将步入后李途纯时代。”

        权威消息人士称,接下来,太子奶的命运将主要由高科奶业与英联等3家投行、荷兰银行等债权人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战略投资者之间衔接决定。

        文迪波详细解释了将太子奶“2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重整缩至“8亿元上下理想规模”的构想,但“太子奶到底是自然重组还是破产重组的问题,尚无定论。”他强调,引资将与资产债务重整一起进行,最早在10月底有实质进展。

李途纯再提执掌太子奶

        9月25日,荷兰银行诉太子奶1.5亿元贷款逾期未还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除开成都太子奶2008年10月与荷兰银行签订的机器设备抵押担保和李途纯的个人信誉担保外,“太子奶”品牌也被用作质押担保,这使得太子奶的自救不得不加速。

        “老李(指李途纯)自己在会上说他要接管,原因就是高科奶业销售太差。”参与该次会议的李途纯身边人士日前透露,并表示李途纯将在国庆后与株洲方面就此进行沟通。

        2008年11月21日,李途纯曾迫于对赌协议、资金困局与英联、摩根、高盛3大投行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有意将太子奶61.6%股权转让给3大投行,而英联等则需向太子奶注资3000万美元。

        但太子奶形势的混乱让英联等3大投行背后的“下家”放弃了接盘,最终,株洲高科集团和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分别出资700万元、500万元共同组建了高科奶业,太子奶的核心资产交由高科奶业经营,李途纯则仍控股61.6%。

        文迪波表示,根据已签署的协议,李途纯拥有股权,但已没有权限,“李途纯主要工作是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

        对于李途纯所谈及的重掌太子奶经营大权的问题,文迪波表示已知道李途纯向株洲政府的提议,但他认为李途纯回来的可能并不大。

        李途纯与高科奶业在太子奶经营上的分歧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是销售模式上的取舍,李途纯在太子奶的上述会议上指出,高科奶业并没有贯彻沿用 其一手搭建起的经销商网络,导致销售出现下滑;但文迪波指出,之前太子奶一直靠着奇高的“返利”与催促“打款”吸引和掌控经营商,致使太子奶的销售利润在 企业、经销商和终端店之间的分配呈现“畸形”,更严重的问题是,太子奶因此并不实际掌控销售。

        “高科奶业要做的就是重整太子奶的销售体系,即使有阵痛,但显然不能再让李途纯回来搞以前的那一套。”文表示。

        李途纯要回来的第2个原因是高科奶业的销售收入大为下降。

        太子奶销售收入曾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14亿元/年,多数年份约为12亿~13亿元。根据高科奶业最新经营统计,2009年1~9月的销售收入约为5亿元,而按照计划,全年的销售收入约7.5亿元。

        “受太子奶资金风波影响,2009年春节旺季出现断货,加上经销商的波动,1~9月5亿元销售收入实际上已是比较积极的业绩,同时还要考虑高科奶业在其间不断调整销售网络的短暂影响。”文认为。

        据悉,高科奶业将2010、2011年的销售目标分别定为10亿元、15亿元,“李途纯之前那套办法可以帮助太子奶打江山,但这一模式不再符合太子奶现今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3年进行调整。”

两次“兵败”赌局

        2007年李途纯签署引资协议时,签了一份风险巨大的对赌协议。正是这份对赌协议,太子奶2008年资金危局之际,让李途纯在与英联等3家投行谈判中面对极大不利,甚至一度被“净身清退”出一手创立的太子奶。

        今年6月~9月初,李途纯再次经历对其命运极其重要的一次赌局,这次他又输掉了。

        权威消息称,李途纯与高科奶业、英联等3投行签署协议:约定6月至9月初,李途纯负责引入战略资金3亿元,一旦引资成功,高科奶业将结束对太子奶的独家托管,李途纯全面回归,而英联等3家投行也将在太子奶的重组中有步骤地撤离。

        文迪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经历1~6月的恢复生产期后,李途纯看到情况逐步好转,也有意重新接手,多次向株洲方面提议回来执掌经营,“这时,株洲方面也考虑再给李途纯一次回归的机会。”

        文迪波证实了上述赌局,“3亿元中将有1.62亿元用于归还株洲、黄冈和密云3地政府和国资公司,其中,株洲政府4500万元、密云政府1000万元、黄冈政府1500万元、高科奶业投入的流动资金3200万元、国资为其借款的6000万元。”

        “高科奶业当时正是着眼于太子奶的稳定才进入托管,只要李途纯能引资成功并保证国资不流失,李途纯完全可以再回太子奶。”文迪波指出。

        但李途纯在最后期限前没有弄来3亿元。接近李途纯的人士透露,上述“赌局”除了再次证明李途纯及太子奶在引入资金方面陷入  “山穷水尽”之外,“更重要的是,太子奶今后的走势可能将完全远离李途纯的掌控范围。”

自然重整还是破产重整?

        重整是太子奶必然出路,不确定的只是具体的方式。李途纯曾指出,他寄希望于“自然重整”,而株洲方面则在考虑“破产重整”。

        据知情人士透露,荷兰银行起诉索债1.5亿元是太子奶曾考虑“破产重整”的直接刺激因素。此外,太子奶过于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以及与快消 领域极其不合的  “80%为固定资产、20%为流动资产”的资产结构是这一构想的深层原因。根据法律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暂停债权追 索,“最短也有6个月,这将给太子奶赢得十分宝贵的加快处置、缩减债权债务的时间。”

        太子奶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高科奶业难以承担太子奶的“还债重任”。

        此前德勤会计事务所的财务报告说,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元,总负债26亿元。文迪波在10月初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6月后最新的财务报告,太子奶已经“资不抵债”。

        据悉,高科奶业托管将近1年的时间里为太子奶还债约1.6亿元。但知情人士透露,“这1.6亿元仅部分来源于经营利润,26亿元的总债务让高科奶业感到绝望,用现有的方式还债至少要10年以上才能清偿。”

        文迪波谈到“自然重整”与“破产重整”的选择时态度谨慎,“最终是选择自然重整还是破产重整,我们现在也并不清楚。”

        此前本报记者曾获悉高科奶业有接手太子奶的意图,托管协议中亦有约定,“如果重组成功,高科奶业和太子奶归并,太子奶成为国有控股公司,也就是说太子奶被救活的话,株洲政府将持有太子奶44.41%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在数月观望之后,株洲方面越来越偏向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在问到国资控股太子奶的可能时,文迪波只做了一个“钱”的手势,“缺钱。”

        对于太子奶今后的命运,文表示目前能确定的仅是重整,“战略投资者已经呼之欲出,10月末将有消息,到时资产重整也将一并启动。”

        “要么是国际大企业接盘,要么是株洲当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集团联合接盘。但可以确定的是,李途纯的股权份额肯定会很小很小。”文迪波告诉记者。

今后或采用轻资产模式

        成都太子奶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已于10月24日延期至了11月20日,但破产清算的思路已经明确。这将是太子奶自救的一步棋。

        据接近李途纯的人士透露,李途纯一直仍想把成都太子奶生产线启动,“但株洲方面显然更理智,在李途纯引资3亿元失败后,成都太子奶的破产清算也无法避免。”

        据高科奶业初步统计,太子奶固定资产中土地共有2278亩、建筑物面积52万平方米、生产线将近60条,能创造产能25亿~30亿元。

        高科奶业测算后认为,要保持这一生产规模,实际只需土地500亩、建筑物面积25万平方米,“相较现有的2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目标是缩至8亿元左右,走轻资产的道路。”

        “我曾多次跟老李  (指李途纯)说,你又不是房地产老板,何必大肆买地造房,还修那么豪华。”文迪波认为太子奶的问题不仅在于资金链的 问题,“2007年前后短短两三年筹集了十多亿元资金,可到2008年就玩完了。除了内部漏一点、贪污一点、浪费一点的原因外,与李途纯的经营思路也有很 大的关系,老李是有钱买地、没钱建房;有钱建房、没钱买设备;有钱买设备、没钱启动;这路一定不能再走。”

太子奶大事记:

◆1996年3月,株洲太子牛奶厂成立,李途纯是发起人和第一任厂长;◆2006年11月,与摩根、英联、高盛签署对赌协议,募集资金准备海外上 市;◆2007年,太子奶年销售额达14亿元,在全国建有5个生产基地;◆2008年8月,被曝资金链断裂;◆2008年11月,因没有达到对赌增长率, 宣布履行对赌协议,交出控股权;◆2009年1月,株洲国资背景的高科奶业接手托管太子奶生产经营;◆2009年6月,雀巢曾欲收购太子奶集团51%的股 份,后被李途纯拒绝;◆2009年9月,荷兰银行诉太子奶1.5亿元贷款逾期未还案在上海开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6

中移动将收购腾讯?发言人再次辟谣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03/000000148122.shtml


CBN 综合报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移动今日再次表示,公司没有完全收购或部分收购腾讯控股股份的计划。

中移动收购腾讯的传闻近日甚嚣尘上,愈炒愈热。此前媒体报道援引中移动总裁王建宙的话称:“不排除未来对腾讯控股进行投资”。

中移动发言人Rainie Lei在周三的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中移动没有收购腾讯控股的打算,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持有腾讯控股的股份。”

据香港《明报》此前报道,王建宙于达沃斯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赴腾讯参观,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中移动与腾讯间更倾向采取合作的方式,但不排除部分兼并的可能。

腾讯发言人Catherine Chan对此表示,该报道可能“错误地援引”了王建宙的讲话。该发言人还表示,王建宙做出这番讲话时她并不在场,她将会从中移动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去年12月31日,王建宙参观了腾讯控股位于深圳的总部,并就收购问题与腾讯方面进行了讨论。中移动的Rainie Lei在今年1 月2日已对外澄清,王建宙在去年12月底与腾讯高管的会谈“属正常的交流访问。”该发言人还补充说,王建宙在当时的访问中还拜访了其它公司的高管。王建宙 则表示,移动通讯与互联网的关系愈发密切,他与同事一起去腾讯,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要通吃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全部收购”,“我们毕竟不是其它行业 的专家”,他指双方更有可能采取合作的方法。

中移动是近期的逆市奇葩,原因是多个消息对其股价有所支持。先是收购腾讯股权,然后是三 网融合。假设中移动从外资手上购入腾讯的控制性股权,应该说是解决中移动目前发展困境的一大法宝,显然国产3G制式最多只能针对低端用户,假设2010年 内可以实现携号转网,中移动很难留住目前的高端用户,但是转网是符合民情民意的,即使今年做不到,不代表明年做不到。因此,如果没有这个动作,中移动只能 干等别人来瓜分自己的市场。收购腾讯股权后,中移动在三网中拥有两网的龙头地位,届时能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处于相当有利的位置,这就是中移动最近大幅跑赢大 市的原因。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艾媒咨询董事长兼CEO张毅表示,中移动和腾讯都是上市公司,现阶段不成熟不会明说的,但无风不起 浪。他分析,中移动有实力并有必要收购腾讯;而腾讯也有必要出售。腾讯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面对阿里巴巴等强大对手的飞速发展,腾讯显然 在竞争中比较吃力,最近阿里巴巴战略投资UCWEB,是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挑战QQ的重要一笔;二是,随着互联网各领域的细分,搜索,社区,商务等部分网络 商业模式已经是其他网络公司主导,腾讯不可能一家独大;三是,腾讯投资者们不缺钱,事实证明,投资者已经获得丰厚的回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95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2)(再次更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1)


公司在2010年3月31日宣佈,向一名未有公佈名稱的獨立第三方購入亨達集團控 股(即是前述的亨達控股)4.5%股權,作價1,800萬元,以每股68.1仙,發行2,642萬股的代價股票支付。


當中有兩項條款:


(1) 賣方可以在1年內2,160萬購回這批股份,相當於購入價的120%。


(2) 由購入日期起至2012年6月30日,年度化的股息不少於180萬元,相當於年度化回報10%。


(2)


這名賣方會是誰?

根據公告顯示,亨達集團有限公司由鄧先生擁有 35%、Convenient Way Limited(一家由楊世杭先生控制之公司)擁有 35%、Alpha Elite Assets Limited(一家由何月英女士全資擁有之公司)擁有 25%及文剛銳先生擁有5%。





1. 楊世杭先生(上圖右)為其父親楊培鑑創辦的培新集團的主要掌舵人,據明報稱,其家族祖籍山東,自1908年代起,因舊樓併購熾烈,楊先生也亦積極參與,並 開始認識李兆基等城中富豪,其後陸續將收購所得的跑馬地南廬、山村臺及灣仔活道20號 等舊樓,其後轉售予發展商後,更勁賺約13億元。


據胡潤百富榜資料稱,其家 財約18億元,但據我們手上的資料,肯定較為低估。據公司網頁稱,其在香港及中國北部省份有大量投資,目前僅以手上可估值的資料:


(1) 持有濰柴動力A股3,760萬股,現值30.12億港元。


(2) 手上持有名家匯、天匯項目的40%股權,只僅據恆基兆業的收購價估值折算計,約16.76億元。


(3)恆基兆業此前向其購入落禾沙項目,價格合共5.96億。


此三項已約52.12億元,由此可見其家財豐厚。





2. 鄧予立,據東周刊的報導,其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鄧毅生是中醫師和書法家,他十七歲便在大同中學執教鞭。1年後,他 發覺金融界才賺到大錢,1969年毅然轉行,加入浙江興業銀行做外匯交易員,其後任職交通銀行及萬國寶通銀行,在1990年和以上三人合夥創立亨達集團, 經過10年的努力,終使公司在2000年上市,故事則如上篇所述。


3. 至於何月英,我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在瑩輝集團(1163)股東出現,其為創辦人兼主要徐水盛之妻,亦為該公司主席的兄長。





4. 文剛銳,據資料稱,文先生先後在美國Smith Barney (現為花旗集團)、Shearson Lehman Brothers Inc.(現為雷曼兄弟)、Derby Metals及寶生銀行等大型企業累積了十五年的經驗,在1993年加入亨達國際,出任董事及副總經理,其後在2005年加入澳門資本的結好(64),其 後陸續加入快意節能(前大中華科技,8032)、財華社(8317),以及中國星系的杏林醫療科技(8130,前銀河影像、采藝多媒體),均任董事。


從上面資料可見,售出的所謂獨立第三者,以他們認識的人和股東之中,最後一位的機會較大,因 為其和中國星系的確千絲萬縷,並任其中一家前身公司的董事。


(3)


到現在我們談談交 易條件的問題。


1. 作價


按作價而言,購入4.5%權益的亨達集團,作價1,800萬,故全部亨達集團相應估值為4 億,P/B為1.2倍,價格尚不致太高,但懷疑之處在於,由於缺乏表決權,估值應該相對有折讓,為何要以溢價購入?


2. 股息保證


這位先生提供股息保證,保證其部分的年度股息不少於180萬,即全家公司派息4,000萬。


據公告顯示,2007年稅後賺3,995萬,2008年-2009年6月18個月稅後賺1.03 億,年度化即6,897萬。


而據資料稱, 其主要子公司Hantec Pacific至2005、2006、2007年盈利持續增長,2007年盈利達3,091萬,2008年因經濟環境關係,上半年業績倒退,獲利僅 709.5萬,但近年經濟好轉,業績應持續增長。

由上述資 料可見,亨達集團應另有其他業務,近年的盈利如果全部用於派息,應能維持保證,故此這條款其實無甚保障。


3. 回購期權


購回期權為一年期,保障回報是20%,看來甚具保障,其實不然。我們要問問,他為何要保證20%回 報?可能就是他發現一項超過20%回報的投資。


但是,一年超 過20%回報的投資肯定有一定的高風險,如果這樣的高利息都肯借的話,那你想想,為何低利息的人不借給他呢?

所以這更證明他借的錢投資的標的肯定含高風險,失敗機會較大,所以極有機會可能拿不出錢,所以需要股息保證,以保證其利益看來不致損害。但是又為何要保證 3年?
即 可以稱,公司肯年會持有超過1年,亦因為這樣,購回期權一定失效,作價則可能任意。所 以這購回期權可見只是一個幌子,使股東以為是有保證的。


故此這購回期權也可以忽略。那 他們的真正目的,只剩下以亨達股權交換股票,那為何這位先生肯這樣?


(4)
個人認為,因公司肯定持有超過一年,故缺乏認購期權的保證,這件東西的價值就可變得任意。那他們的盤算可能是這樣,本質上其實和華匯系的林木及物業交易有 異曲同工之妙,但稍有變化。



我估這位先生拿中國星投資股票後就售出套現,在一年後,以這些 股票套現所得一部分,購回這批亨達股票,售出原因則是可能不能釐行派息的保證,故此無得益,就此沽出之類。


至於中國星投 資,則這個方法變相印發新股票,換取資金營運,雖然 在帳目上有虧損,但實際上以無成本公仔紙換取真正的現金,其實是有賺的。


雖然他們本意 是好的,不過以股東錢幫,就有點不太好。

個人認為,這些公 司根本不知股東權益為何物,賺錢就自己吃掉,蝕錢就叫公司吃掉,真的不懂做股票,只是懂集資,不知所謂,做股票不是股票一定要升,是在每股股東權益 而言,使股東獲到增值,這堆公司萬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只顧自我利益的行為,只會被股東所唾棄。


一家公司是要賺到錢,照顧到小股東利益,才能賺到大錢,這 些短視的行為,雖然自己勢成騎虎才會做,但如果一早沒這麼大的頭,為何要戴這麼大的帽,所以可以 話,他們是自己捉蟲。

做股票不是這樣做的,只要踏踏實實做事,又何愁不能集資,經常騙人的,最後都是沒人相信的。

希望他們懂得想,現時資訊流通,騙得一次,不能再騙第二次的,做股票是要股東賺到錢,每股權益增長,不只是為了集資,或是幫朋友這樣做,是要每個股東都獲 得公平的照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

再次體悟「富豪之魂」。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045


 


再次體悟「富豪之魂」。  


 


話說玖龍紙業(2689)公 佈業績,同事出席分析員會議,飛鴿傳書回報:張茵打算一擲九十億,再次擴充產能,生產更高毛利的紙品。貫徹其惜貨如金的習慣,表明一年內不發新股,以銀團 貸款及內部資源支付。可惜當時身處海外放草,如能親睹此番豪氣萬丈的宣言,實是一大快事。 


 


要知道上回由牛轉熊,玖紙 因債重如山,股價由高峰廿多元,海嘯時跌至幾毫子。若非信貸市場及時融雪,或已沒頂。張茵親歷絕世天劫,身家縮水九成八。刧後餘生,就算以後不再借貸,保 守經營,相信無人異議。宏利(945)就是一例,逃出生天後,發新股、減派息、緩併購,最高目標to increase capital to fortress levels(增資建築資本長城),但求下一波海 嘯出現時(如有),不致沒頂。反觀張茵,見過鬼後,非但不怕黑,還在夜色掩護下,全速前進。 


 


豪氣背後,並非盲賭。內銷 持續,出口回升,而小型行家,受累資金不足、環保政策,產能難以快增。舉債擴產能、提毛利、增份額,看似激進,但並非無因。況且預期負債比率最多升至七成 五,與昔日的過百巴仙,已有所克制。 


 


張氏此舉,所冒風險,遠比 小股東高:家族持股量達72%,現值近五百億,一旦驚濤再裂岸,勢必硬食。相反小股東一見轉勢,沽貨三分鐘有找。就像亡命表 演,張茵是將自己縛在路軌上,要在下班金融風暴列車殺到前,及時做大做強,減債鬆縛。一眾投資者,則只是圍在旁邊做「慢打鑼」,表演成功,齊分賞錢;失手 就一哄而散,快速逃跑。剛脫虎口,又再緊縛一遍,就是以行動說明,她認為下次危機,不會如大家想像中快來。 


或問:身家夠食百世,為何 仍要大注搏大贏?想通這個問題,會了解貧富間的終極差異。除富人所謀者大外,對何謂正確、何謂錯誤,理解大有不同。在巨變轉折點,貧者怕做錯決定,按兵不 動,不敗便為正確;富者剛好相反,不做決定,白白流失機會,能贏而不贏,視為最大失誤。身負富豪之魂,現今最不能承受的風險,是原來好景不是匯豐(5)那 種貨色,只得幾個月貨仔,而是三五年,甚至更長。築牆積糧,只守不攻,數載之後,公司龍頭變龍尾,眼白白看着別人超越自己,萬萬不能接受! 

體悟富豪之魂,不一定要買 入玖紙,但務請改變想法。冒險犯錯,求富,敗亦可敬;不做不錯,仍貧,全何足喜?錯咪錯,只要本錢仍在,自有下鋪搏過;凡事皆對,無錯無恨,但身家無寸 進,又如何?就算海嘯重臨,恒指也不會一夜之間,由兩萬二,直插一萬,與其日思夜想何時受災,不如精選數股,限注出擊,樂做「慢打鑼」,到聽見火車隆隆駛 至,再逃未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52

郭台铭逆势发力 十月再次调薪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04/148023.html

 二次创业子公司再次报亏,FIH已成鸡肋

  郭台铭逆势发力 十月再次调薪

  员工“N连跳”风波远去,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在台湾亦称为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也回到其本人所擅长的企业运营层面。

  富士康商务总处媒体办公室主任刘坤确认,2010年10月,富士康将全面调薪,“深圳基本符合条件、每月底薪可调至2000元的生产线工人约占总数的85%。”

  这也意味着,下半年FIH的扭亏之路更加艰难。

   曾宣布“再干十年”进行鸿海集团(2317.TW)二次创业之后的郭台铭遇到了新难题。8月30日,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FIH,2038.HK)发布2010年中报称,FIH上半年业绩亏损1.43亿美元。FIH为鸿海集团港交所上市子公司,专门从事手机代工业务。

  这也是FIH第二次遭遇亏损。2009年中报,FIH亏损1870万美元,为郭台铭创业以来公司首次遭遇亏损,一改此前鸿海集团年均逾30%的复合增长趋势。受此影响,FIH股价连续两日重挫,已累计跌掉约45%。

  FIH与“苹果大餐”无缘

  作为全球手机代工巨头,FIH在外界眼中是富士康国际,在集团内部,不过是一个代号为WLBG的事业群。现在,FIH业务在郭台铭的鸿海版图中愈发有“鸡肋”味道。

   2009年,FIH实现营收约72.14亿美元,大概占2009年鸿海集团总营收1/7。但2009年全年FIH营业额较2008年92.71亿美元减 幅达22.19%;2009年净利润仅为3900万美元,较2008年同比下滑67.77%。进入2010年,截至6月底,FIH同比营业额增长仅 2.12%,且亏损额扩大;鸿海集团营业额则同比大增56.96%,毛利率由2008年中期的4.32%跃升至当下的4.58%。

  对此,FIH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伟良未在财报中多言,他仅是将FIH亏损面扩大归因于手机行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产品价格下降、产品组合变动,以及较高的折旧费用。

   业内知情人士分析认为,2010年手机行业形势确实严峻,包括诺基亚等的中期财报均未能达到预期,但与诺基亚等不同,iphone业绩却全面飘红、一枝 独秀。遗憾的是,富士康尽管身为苹果手机及其他业务的独家代工企业,FIH却几乎与此无关:FIH的客户主要包括诺基亚、索尼和爱立信等;苹果相关业务属 于鸿海集团IDPBG事业群。

  换句话说,在苹果等智能机大行其道之时,FIH却因为鸿海集团内部的定位分工不同,被迫主动放弃了争夺利润率较高的“苹果大餐”。

  当然,考虑到2010年下半年富士康全面调薪,FIH的营运压力会更大。

   2010年6月1日,富士康宣布第一次加薪,将深圳基地一线工人每月底薪由900元调至1200元;但因为实际发放从2010年7月起执行,所 以,FIH中报亏损并非加薪所致。财报数字也可佐证,2010年上半年FIH人力成本支出仅由2008年中期的2.34亿美元升至当下的2.43亿美元。

  集团坚定做多

  事实上,早在2010年初,郭台铭已预见规划好了鸿海集团的2010年增长大计。

  2010年2月,郭台铭接受《台湾联合晚报》采访时认为,上半年没有问题,下半年要看各国政府政策是否持续作多。

  郭强调称,目前电子业的景气程度取决于代工厂商应对两种“急”的能力:一种是集中的“集”,另一种是急速的“急”。“集”是指产业集聚程度,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排名第一,2009年实现营收约610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企业伟创力2009年营收309亿美元。

  另一个“急”则是供货速度,品牌商要求迅速出货,某款被看好的新品推出不出数天,新模仿及替代竞争产品就会推出,3个月后产品可能就需要更新换代,产品利润连带代工利润就会被迅速摊薄。

   “集与急加在一起,再加上金融海啸,吓到零组件厂不敢投资扩产,因此造成缺货与电子业的荣景,这样的荣景可以看到6月。”郭台铭进一步分析指出,至于下 半年,要等到四五月才看得清楚。包括美国与欧洲等全球经济,之前可以说是被“救起来”的,现在各国政府觉得不能长久“救”,都准备缩手。

 目前看来,鸿海集团前7个月营收同比增长56.26%,郭台铭确实眼光独到。而高盛证券也预估,在3C产品带动下,鸿海集团2010年营收2.5兆新台币。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字是,台湾省2010年总预算为1.8兆元台币,郭台铭和鸿海堪称“富可敌国”。

  调薪背后

   相对而言,2010年3月起一系列的员工跳楼事件,多少有些打乱了郭台铭的既定步骤。按照其原本规划,“再坚持干十年”的郭台铭本该带领鸿海集团开启下 一个黄金十年,如果仍能实现平均每年约30%的增长,鸿海集团有望跃居财富全球500强前列。而2008年,鸿海位列该排行榜第109名。

  郭台铭在5月26日面对全球媒体的采访时称,自己很憔悴,很怕夜晚的到来。此前的十多例员工跳楼事件基本都发生于晚间及凌晨时分。

   而在经过一段相对的静默期后,刘坤透露,近期富士康内部高层集体反省应对策略。他同时指出,所谓“富士康西进内迁”的说法并不恰当。“富士康从深圳园区 向全国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有了20多家园区。所以,与其说撤离或者说搬迁,不如说是富士康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刘坤说。

  但不管怎样,富 士康6月初发布的调薪令却将引发代工业内的大变动。一位同样位列代工业前茅的跨国公司高管即认为,各电子代工企业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工资的较大差距, 行业均衡是必然趋势。由此,即便刘坤不承认富士康调薪是为“拖垮”份额较小竞争对手的“阴谋论”,只是认为随着企业发展富士康会让更多员工分享公司成长, 但电子代工市场份额的“集中”趋势已进一步呈现。

  “无论员工人数还是园区建设,富士康都处于过去30多年来非常良性的位置。”刘坤说,通过10月份将一线员工的每月底薪调至2000元,富士康的普工稳定性会进一步提高,这也同时能够降低因员工流失带来的人力、商务、培训、产线熟悉等用工成本。

  “富士康不会搬离深圳。只要员工有长期留在富士康发展的强烈意愿,针对提薪进行的基本技能考核,可以确定地说,深圳基本符合条件,每月底薪调至2000元的生产线工人约占总数的85%。”刘坤告诉记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75

黄光裕或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3288.html

第一次股东大会落幕后陈黄之争看起来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已偃旗息鼓握手言和。黄光裕方面28日向新浪财经表示,创始大股东的诉求未变,若在合理的时间内,协商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进展,创始大股东将会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的托管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黄光裕方面还初次透露了非上市门店独立经营的进展情况:包括团队组建、ERP系统、资金预备、拟定非上市业务发展规划等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外,国美母集团已经为接收非上市业务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为保证公司发展需要,正在与国际著名私募基金洽谈合作。

创始大股东新闻发言人关于上市公司的谈判进程及非上市业务相关情况说明:

一、关于与上市公司的谈判进程

1、创始大股东曾经提出解决国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但是,上市公司目前没有为达成“一揽子计划”与创始大股东进行积极接触,而是采取拖延的方式,继续在排挤和损害创始股东的合法权益。

2、创始大股东依然认为,公司过去一年多来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陈晓先生应对此负责。

3、创始大股东的诉求没有改变,陈晓先生应该退出国美董事会;

4、创始大股东认为,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中占有太多的席位,不利于公司管治;因此,非常有调整管理层代表的董事席位的必要。

5、特别股东大会之后,创始大股东的诉求没有改变;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协商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进展,创始大股东将会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的托管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二、关于非上市门店业务:

1、目前,对于非上市业务是否继续托管还未有定论,创始股东将视事态发展作出决定。

2、在非上市门店的托管期间,国美董事局应保证公正、平等地对非上市业务进行管理。如果我们发现有任何不公平地对待非上市业务或者有任何损害创始股东利益的行为,我们将保持一切追索之法律权利。

3、创始大股东方面也做好了独立经营非上市业务的准备工作。包括团队组建、ERP系统、资金预备、拟定非上市业务发展规划等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在组织架构设置和团队组建方面,国美母集团计划设置业务中心、营运中心、财务中心、品牌管理中心、行政人力中心、信息中心等核心部门,同时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和谈判工作已基本完成。

(2)ERP系统、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转移预案已经完善,目前正在与相关软硬件提供商洽谈实施日程表和预备订单。

(3)关于资金准备:国美母集团已经为接收非上市业务准备了充足的资金,同时正在与国际著名私募基金洽谈合作,此举是为确保国美母集团零售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电器零售业务)及地产业务未来发展的资金充裕。

(4)关于非上市业务发展规划:国美非上市业务的详尽发展规划已经初步完成,未来5年,非上市部分计划在全国200个城市的门店总数达到750家,销售规模预计达450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47

1863思嘉的再次反思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gd7.html

前幾天1863出年報,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出報表當天,我正好很忙,沒有認真看。那天中午時我抽空簡單的瞄了一下,初步感覺是很不好,突然列支9000萬 的研發費用太牽強了,並且下半年本身的收入和利潤環比就沒有增長。新股不確定性太多,不論它今年的增長如何,以目前的盈利水平來看,股價短期應該難以大幅 上揚,所以我看完報表後立馬掛單選擇了割肉離場,沒辦法,失敗了只能認錯,1863我徹底失敗,虧損20%。不是非常瞭解的新股,以後堅決不碰了。

 

我知道因為我的分析而影響了一些人的操作,新浪論壇裡也有人質疑我,我都接受並理解他們。雖然我並沒有單獨寫帖子推薦別人買入,但我確實是表達過看好和買入的意願的。我承認自己是菜鳥,所以還是要勸大家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分析,特別是我這樣水平的人。

 

坦白說我自己關注和分析1863一年,從沒有上市招商證券推薦時開始起,我由當初的排斥到後來慢慢產生好感再到買入,在短暫的有50%的浮盈後迅速暴跌到最終虧損,耗費的精力、過程的曲折、結局之杯具,相信沒有人比我更鬱悶的了。

 

我有好幾個股友,是近都委婉的告誡我,炒股不要急功近利,因為欲速則不達,大意都是我現在的操作模式,買賣的期間過短過急,過於投機化。性子急一直是我的 弱點,09年的慘敗更是把這個弱點暴露無遺,其實我自己也是知道的,要不然我也不會取「歲寒知松柏」的網名。我覺得朋友就要做諍友,能批評自己的朋友才是 真心朋友,錦上添花的基本都是酒肉朋友,所以我很感激那些給我提意見甚至是直接批評我的朋友。雖然我當時聽了可能不是很爽,但事後我還是會反思的,我想我 也不是一個完全剛愎自用的人吧。

 

不過,我一直認為性格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只有相對的強弱之分。並且性格已經成形,幾乎難以改變,那還不如儘量揚長避短。我不喜歡一味的去堵截,我喜歡將 堵截與疏通相結合。有人說,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心急既然是我短期無法改變的性格,那我除了慢慢的調整自己外,不如多想想心急是否可以用變通 的辦法繞過去,甚至是想想有沒有可能當成一些優勢來利用。

 

具體到股票投資,因為我心急,所以我沒有耐心一直等著某隻心儀的股票跌到一個很低估的價位,也沒有耐心拿著大比例現金一直等到整個市場跌到非理性的低位。不能以很低估的價格買個股,收益肯定是不高的,而滿倉操作,系統風險無疑是很大的。

 

我採取的變通辦法是,把自選股池做得很大,雖然我可能要耗費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精力去分析跟蹤,但我就不必為幾隻股票苦苦的守候。過去一年來,我基本已經把 全部1400只港股的報表過了一遍,目前已經篩選出近200只基本面較好,有可能進入安全邊際的個股。我未來的工作,就是對這些個股進行更進一步的篩選, 然後每天瞄一次,看哪幾隻進入位置可以換股買入了。

 

同時,我認為基本面分析相對於趨勢投者來說,最大的軟肋是時間切入點的把握,除非你像但斌一樣,一旦買入就永不拋售,否則你都將面臨買入和賣出時間點選擇 的問題,雖然你可能因為分析得非常清楚,堅決持有到一直達到你的目標價再獲利出局,但時間成本有時是讓人很無奈的,不但對收益率有影響,有時更是嚴重打擊 個人的意志,更多的人在懷疑自己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所以,我在分析和操作時,會重點關注切入時間點的把握,或者說催化劑的掌握,這或許是性子急可以利用 的一點好處吧。

 

而對於滿倉的系統性風險,我規避的方式,是以大盤指數的歷史PE區間為參照,對自己投資組合內個股的貝塔係數進行調換,比如說反周轉或無週期的,包括債券 甚至是可能做空來對沖的,我都會考慮。當然,必要時持有一定現金也是組合的一部分,我把自己的投資組合(不侷限於股票)裡的現金,理解成貝塔係數近似1。

 

扯得有點遠了,還是回頭再反思一下1863。雖然公司對那9000萬的研發費用解釋為上海項目一次性支出,看視有一定合理性,但我認為在1月底股價大跌 時,公司和招商等券商在肯定知道股價大跌的原因是研發費的情況下,仍然出具了盈利大幅上升的預增公告,至少從這一點來說,已經是不誠實的了。我個人理 解,1863下半年收入環比上半年沒有增長,利潤更是大減,應該是上市時報表粉飾過度了,他的粉飾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不過,我仍然認為1863的盈利能 力確實是比較強的,內部企業文化也是不錯的,並不見得它的報表全盤都是假的。

這幾天,第二和第一大股東林萬鵬和林生雄先後增持了700多萬股1863,雖然這相比他們減持的7000萬股數額很小,但對股價的支撐還是有一定的正面作 用的。我們可以理解他們倆是在高拋低吸,也可以理解成他們對公司的未來表達了一種信心。最終這個票會怎麼樣,還是讓時間來檢驗吧。我現在已經退出來了,中 報以後我再評估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0

昨天再次买入长安民生物流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rwbn.html

該股pe壓縮得太厲害了,當然金融危機期間pe到過1倍多。

 

估計今年車市不妙才這樣。

 

也有看不懂的地方,10年年報顯示整車運輸收入幾乎沒有增長,增長主要來自零部件運輸。

可以10年車市銷量增長很好,為什麼它整車運輸收入幾乎沒有增長呢?

 

小買一點看看

==================

 

繼續觀察長安汽車2011一季報,發現其銷售費用同比大幅下降59%,這意味著什麼?對長安民生物流而言這可不是好事。這比投資還需要再掂量掂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