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有雲市場天下未定 華為稱起步不晚

“過去一年,我去北京的次數遠遠沒有去歐洲的多,我們的業務一開始就是考慮全球化的布局,不存在出海之類的問題。”作為華為Cloud BU總裁的鄭葉來,在過去一年中除了向媒體回答他的工作範圍外,還需要應對外界對華為雲的各種爭議與噪音,比如說來自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廠商的比較。

整體市場而言,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 2017年上半年整體規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近七成。2017年上半年,阿里雲IaaS層營收5億美元,占據47.6%中國市場份額;騰訊雲位居第二,營收約1億美元;金山雲位居第三,營收6839萬美元;中國電信位居第四,營收6254萬美元;Ucloud營收5774萬美元,排名第五。

“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2B業務,Cloud 2.0的競爭剛剛開始。”在面對公有雲市場局面基本確立的說法時,鄭葉來在日前舉行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雲計算2.0的變化是由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核心的推手是過去十幾年行業數字化帶來巨大的數據紅利,讓訓練變成可能。

“隨著FPGA、GPU、TPU等新興的芯片和雲計算的發展,正在帶來巨大的計算能力,而這是華為的強項。”鄭葉來對記者補充道,華為的短板則在於不會做廣告,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用天天在外面公布概念,但從客戶角度,跨國企業和大企業選擇華為會覺得非常對口。

“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

無論是今年的華為年報發布會還是全球分析師大會,抑或是華為高管在各種公開場合的演講,華為雲業務都成為被多次提及的對象,而Cloud BU在去年正式獨立後,華為雲是否已經有了挑戰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的實力?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哪些經驗?在回答起這些問題時,鄭葉來顯得比去年輕松。

“當時很多人覺得華為做晚了,沒機會了。但2017年的數據出來之後,華為雲增長很快。”鄭葉來對記者說,外界的噪音證明了業務的影響力。

華為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雲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截至目前,華為雲已發布14大類超過100個雲服務,60+解決方案,在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的增長,雲服務夥伴超過3000家。這樣的增速讓公司內部頗受鼓舞。

去年8月,華為Cloud BU正式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一層組織,地位僅次於華為三大BG(運營商業務BG、企業業務BG以及消費者業務BG)。同樣,作為戰略業務,它身上的擔子並不輕。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和包括阿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競爭的“真槍實彈”中,華為所倚重的生存法則是“槍槍都在向互聯網企業的正面開炮”。

“華為雲此前說下不碰數據、上不做應用,今天再增加一個‘不’,即不做股權投資。在雲這個領域上,華為不投資集成商或應用開發商,不去培養一幫‘親兒子’,不讓親兒子跟合作夥伴競爭。” 去年,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一場行業大會上表示。

可見,這是華為有意擺出的“姿態”,即願意犧牲部分利益,換取更多合作夥伴的追隨,好處也顯而易見,集結隊伍後的華為在雲市場的份額能夠快速攀升。而比起“什麽都做”的互聯網企業,華為的“三不”政策更像是對互聯網企業主宰的雲計算江湖做出的一次挑戰。

“三不”政策的核心是希望告訴外界,華為希望專註於擅長做的事情,而客戶們也能聚焦其所擅長的事情。

鄭葉來對第一財經表示,華為三十年圍繞ICT基礎設施從芯片到硬件的投資以雲服務方式開放出來,這是重要優勢,而目前Cloud BU的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我們做了一個統計,80%的廣告流量都被老余(余承東)吸走了,當然這是玩笑話,ToB和ToC的傳播思維不一樣。”

處於什麽位置才最關鍵

公有雲的市場正迎來井噴期。

根據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雲系統基礎設施服務將成為該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2018年將增長35.9%。同時,中國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超大型雲提供商將提升市場主導地位。

而在華為的2017年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也對當下的市場機會做出同樣的預判,“雲業務1.0時期主要以互聯網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2.0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尤其是傳統行業用雲的方式來完成它們的數字化轉型。”

“對於華為來說,在一個小池塘里當一條大魚還是小魚不重要,未來在大海中處於什麽位置是最關鍵的。”胡厚崑說。

但事實上,全球公有雲市場的競爭遠比區域性競爭來得更為激烈。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在新技術、新模式方面探索最積極的美國運營商,現在的結局也是雲市場的全面潰敗,因為它根本無法與AWS、Azure這些真正的雲廠商抗衡。

據了解,目前AWS雲服務是亞馬遜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2017年的增長率達到了43%,去年四季報中,AWS的收入為51億美元。而在一些新技術領域也早有布局,比如兩年前AWS就宣布將開始與區塊鏈初創公司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

“華為雲也在上個月發布了區塊鏈服務,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客戶。”鄭葉來表示,對區塊鏈,華為只要做鏈圈,不做幣圈,註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而對於全球雲服務商的技術力比較,鄭葉來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過去,由於電商、門戶網站對業務催生的雲計算已經成為互聯網業務的基礎設施,但走到今天所有新技術的引入,特別是新的互聯網業務、直播、VR、AR的進入,以及在人工智能帶來的訓練和推理所需要的大量的資源消耗正在讓整個雲計算的後端在基礎設施研發中發生變化,同時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對人口的紅利已經發掘到極致了,所以說互聯網業務雲計算基礎設施的2.0時代會到來,企業的數據轉型意識會覺醒。”

鄭葉來認為,互聯網公司需要能力型的雲服務提供商,傳統企業需要懂大企業治理的第三方合作,而這正是華為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