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融改革,要「充分市場化」;涉及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問題,要「有限全球化」。
金融改革內容千頭萬緒,但先要確立大方向、大原則,要有基本秩序。
作為大原則、大方向,涉及國內金融改革的內容,要「充分市場化」,而且越快越好。涉及像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金融問題,要「有限全球化」。即在中國資本賬戶未徹底開放前的過渡期內,要講有限全球化。
我相信,中國的未來肯定會走向浮動匯率,這一點大家不用擔心。我也相信,中國資本賬戶肯定也會全部開放,西方社會也不用擔心。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國際金融市場上主流的東西我們都會參與。但是,不是在「今天」,是在「明天」;不是「現在」,是「未來」。
今天是要想辦法先讓國內金融充分市場化。韓國危機前的問題在中國現在還不存在。外部短期資金長期用,在我們這裡是基本控制住的。外債的發行管理也很嚴。就是目前鼓勵人民幣走出去,到外面發人民幣債也是控制的,因為我們內部還在實行信貸規模控制。我認為,我們中央銀行在這方面,腦子是清醒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我們是關注的。
「切入點」怎麼找?應是「問題導向」,而不是「對岸導向」。「對岸」就是美國金融市場、英國金融市場。不是瞄準先進幹什麼,而是應抓住眼前問題,抓住中國經濟走不下去的問題在哪裡,從這個角度入手,就是我們的切入點。不是對岸怎麼怎麼好,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我們怎麼怎麼落後了,就大搞直接融資,這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中國過去也不是按照這個路數走的。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在不停地解決出現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1997年外面說我們四大銀行破產了,我們明白,也沒有爭論,就悄悄干。改革就是要始終能敏感地去抓新問題、新矛盾。
在改革策略上,我認為要考慮當速度下來後風險暴露中再改革的壓力問題。要當心速度下來後改革會遇到不應有的罪名。因此改革者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選擇好改革時機,做好利弊分析,這有個策略問題。
在速度問題上,我認為,應該有三到五年,或者是五到八年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可以是粗線條的,有個時間表可有個約束。但是,絕不要搞詳盡內容的每年、每季度的時間表,不搞形式主義的「趕任務」,時間任務太細了,反而會被動。具體改革進程還是要動態把握。總的原則是要有個大概的時間表。
關於具體「切入點」的選擇,應該有「突破一點,攻其其餘」的影響作用,我認為應根據「充分的市場化,有限的全球化」戰略,在國內,從資金價格和市場准入入手。
為什麼選利率市場化作為切入點?理由是:
第一,如果利率市場化了(當然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銀行競爭加劇了,不搞存款保險,那個時候大家就懂了,會出事的。中國1990年代初利率大戰是有教訓的。這次如果真正放開利率了,存款保險不干就過不去了。
第二,利率放開,銀行利差縮小,銀行不轉型過不去了。一部分肯定資金「脫媒」於銀行體系,這有利於銀行改革,也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
第三,資金價格理順了,市場透明了,靈敏了,不用靠我們去設計改革秩序,靠放,資源配置會慢慢健全。以後,中央銀行調控就不再搞信貸規模控制,也不用搞社會融資總量控制,慢慢就能轉到用市場機制去實現有效的調控。
第四,利率價格理順之後,資金的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即匯率,又可以加快速度改革,可以進一步增加匯率彈性,從而對資本賬戶開放,對人民幣國際化又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另外一個切入點是從市場准入入手。我認為中國這麼大,在其他體制還沒有改到位,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的背景之下,政府首先要對銀行體系有一個大的佈局。大銀行、中銀行、小銀行,商業銀行與政策性銀行,內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控股比例等等,國家要有想法。有的人喜歡「言必稱美國」,美國的社區銀行是不能到華爾街設分行的。例如工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一個紐約分行,資本金僅區區幾億美金,美聯儲還遲遲不敢批。當然在中美戰略對話環境下後來批了。在這樣的思考下,中國首先必須有大的金融佈局。
從市場准入入手,第一應放開各種機構准入限制。這不僅僅是同意增資擴股,民營資本進來,而是包括如果新設一個銀行可不可以。現在是不可以。如果10個企業家,每個人拿10個億,100億再成立一個大商業銀行行不行?銀監會落實「新非公36條」細則出台後,很多媒體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評論。從小銀行說,村鎮銀行是否一定要15%入股的牽頭大銀行?沒有大銀行股東牽頭,按銀監會監管規定嚴格監管,就一定會出風險?這些都可以去研究。
從市場准入放開,跨行業投資下金融控股公司運行中的監管矛盾會越來越尖銳,這必然推動上層建築要改,監管再不改就要出事。還有,充分競爭加劇以後,特別是隨著資金價格放開後,產品創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當然有利於改善資金資源的有效配置。另外,市場准入放開後,現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一系列矛盾將充分暴露,暴露後如果再不推進「一行三會」協調上的改革是真的過不去了。
涉外金融的改革從哪裡入手?「有限全球化」我講的是到資本項下完全開放之前的一個過渡階段。切入點以人民幣國際化利益為核心訴求,並行推動資本管理與匯率的改革,三者交錯推進,互相配合。資本或者匯率改革中的某一項改革先行,必然會互相推動。看看最近人民銀行資本賬戶開放適度加快了,為什麼?因為匯率升值了,開始浮動了,上行壓力不大了,匯率彈性大了,資本項下開放就可以加快。同時,這又可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如果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了,進出時用人民幣多了,用美元相對少了,自然對再推動匯率、資本賬戶開放,壓力也會少一些。所以這三者是互相推動的。一定要界限非常清楚地先說清誰先誰後,並進行一個嚴格的數量界定,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這三者的交錯改革,既能倒逼國內各項市場化改革,又能在開放的國際資本流動下和國際資金價格的影響下,倒逼央行貨幣調控改變工具、手段,有助於推動中國的結構轉型。因為如果金融大開放下,人民幣資金自由來回流動,利率、匯率更加接近世界市場的供求,用官方話說,對發展方式的轉變,對結構的轉型也好,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整個金融改革,應該把國內、國際因素結合好,找準切入點,交叉推進,不斷觀察,不斷反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