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無百日紅,任何事都有始有終,有其發展的周期。股市更是如此,沒有永遠的真理。著名的價值投資始祖Benjamin Graham,也曾在1929及其後表現差勁,最後還懷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電視不時有人訪問散戶投資者,同時他們也會致電電視台去問股票。不難發現,散戶們都很看好中國,很看好內需。下一段是分析員的討論,除了多了數據,結論都是看好中國,看好內需。
或許中國內需一定會成長,這是很容易接受的看法吧。然而,股市中沒有直線發展的事,尤其是大部份人都明白的道理,為何股市還會讓大家發財呢?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可能不能持久。
股市是經濟及流動性的溫度計,她是大概準確,透過上下嘗試找出失衡點去達到平衡的方法,去反映實質情況(所謂價值)的美妙模式。股市一定有過渡泡沫及恐慌的情況,那不是股市不正常,那才是股市的常態。如同一個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態一樣。
新興市場是全球化大周期的一個大周期。新興市場有著無限的廉價勞工、龐大未開發的內需市場、年輕的人口結構、豐富的天然資源,更重要的是落後的金融 系統、及被管制(WTO)的貿易條件,讓已發展國家尋找到新一輪的增長空間。這是1990年代前後開始的事,尤以冷戰結束及中國加快對外開放後更為迅速。 事隔廿年,全球化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力、組織力都得到提升。同事,全球化的好處,也有著自己的周期,漸漸到迫近其發展的邊緣。
新興市場人口結構漸漸改變,讓無限廉價勞工因素淡化。不斷增加的生產力,也早已到達資源產能的邊緣,更有人擔心資源會很快有不足的一天。金融的發展 更是空前,各國的貨幣供應比發展更快兩倍,讓資產價格式通脹表現突出。更令人擔心的是,貨幣供應急速增加是建基於去通脹化(dis-inflation) 的產物,但如今資源及勞動力制約正自我破壞這條件。同時,資本主義式的發展,需要極高效率的管治才能減輕貧富懸殊的情況。現實上,貧富懸殊不但沒有減輕, 反而可能因地方貪污而出現日趨惡化的情況,為社會不穩埋下伏筆。全球化的巨大周期,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之中
最近突尼斯及埃及政治不穩,並非個別事件。人民有人民的苦,社會權貴卻因地位權力而享受奢華。在資產式通脹中,這還未刺激到人民的神經。然而,通脹 已在資源及勞動力制約的情況下推至全面性通脹,尤以食品通脹嚴重。人民不但未感受到全球化的好處,甚至連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日益變差。
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全球下還可以帶來共羸嗎?如果不能,市場會怎樣發展呢?沒有人知道。然而,職明的投資者定能審時度勢,趨吉避兇,在股市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