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票知識的來源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0712&start=75

大廢柴:
不過老老實實,湯兄好似好很後生,點知咁多老千野


greatsoup:

我十歲唔到開始看財經新聞、書和近十年出版的歷史財經書和富翁傳記,基本上都看過,累積不少素材,應該有這時間看過脫苦海兄的東西,如獲至寶。

上大學後,時間上太有空,所以開始廣泛留意財經資訊,開始看股票作手回憶錄、又看價值投資的書,其後看到Cory兄、市場先生兄、陸羽仁、紅猴兄的BLOG,發覺太少人寫細價股,但我覺得仍不太夠料開Blog。

其 後知道大學有Wisenews、之後又陸陸續續找到大陸D財經雜誌看,加上周顯本書及大師的精貼(我在某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因功課開係成日開ot,做一些苦 悶的研究,故真是有時間去每一板每一板看完自2004年在這個板發的留言),激發我開始看上市公告,看得多就知道他們的手法一不離二,自己能力大增。加上 又有etnet(真是非常非常有用),另這一年的戰績太差,開始啟發了選股的方法,又多看了幾本中國商業史書及股票的書,所以開始有一些能力開發自己的理 念,綜合多年股市圖,始有老千股及寫細價股的意圖。

其實我最初看味皇兄個Blog就知這是好東西,他的東西就真係可以做出一些有理論的研究,不像某一些在報紙的人盲目支持價值投資,所以我很喜歡味皇兄個Blog。

林 奇兄個Blog亦是一個不錯的Blog,大家研究股票的都可以去看。hiking啟發了我如何選工業股,可能啟發了王小姐部分工業股的理論。柴大官人個 Blog素材豐富,但是太少出文,想學多些東西都不行,他推介的Blog我都Bookmark,因為真寫的不錯。脫苦海兄令我多學了許多樓市知識,量子自 白我剛剛開始看,已覺不錯。中環博客也有看,但是都是看完報紙才在Wisenew找出來。CKM兄個Blog真是學到不少環球經濟的東西。紅猴兄啟發了我 功課的題材。股怪兄好像不多出來,文有又點雜亂,但都學到東西。大口仔Blog對銀行金融寫得很好。若缺齋學到不少會計上的東西。天曉 小弟對消費及銀行股都有很多見解,可以去看看。

其它如王小姐(他在指點下,已進步不少)、主編博客(多謝for姐推推,但是有時真是有點 不做足功課,又有點感性)、ET兄、維斯兄說明廣泛,但一個已變私Blog,一個對深入事著墨不多,真是可惜。燦兄Blog有趣、拉利Blog尚侍磨煉, 研究缺乏對股票深入的認識,骷髏會、火Blog、祖祖令我知道如果一名過度用孖展的人的下場。CUP兄和陳仔兄令我知道火兄等人的不足。

其 他可能看過的Blog都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但其實我是在這論壇學到我最基本的投資理念,其中hw兄、聰明仔兄、精英大師(fai)、人大大、rookie 兄、for姐、manbo(比兄、莫探員),hahababa(近幾年已不常出現)等,我的功夫都向你們學的,真是多謝你們。


我寫blog是真是想告訴人一些東西,不是想推介股票,但是因為我個BLog的 server是和朋友合作的,所以都要賺一些錢。

bunacko:

想問寫呢d blog d人(興趣另計), 除左自己買左隻股先, 昆到d人去買, 沽俾佢地之外, 其他地方有冇錢收???

greatsoup:

吹水就得,買就真係無時間和無膽。

我買的都是整天成交只得兩三單的細股。


bunacko:
呢d股好玩嗎? 倍倍聲回報? 捉正好大成功感? 但夠唔夠膽重注?


greatsoup:

我喜歡這些悶悶的股票,起碼以我的知識,這些股最起碼股權集中、股東身家清白、現金情況都可以,自然也可以派息。

倍倍聲就唔敢講,但我重新玩以來(三年前15,000點左右),數字上都可以保持盈利。

成功感不是最重要,賺到錢才是。

我試過把一半資金買入一隻股,試過賺一倍,但是最後不懂把握機會,沒有沽出,最終平手收場。

所以現在我都是在學習。

現在好股看來太多,都要花時間去選。


延伸閱讀:

2008年年底快報: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50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9

报纸的信赖来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8/zNMDAwMDE4MjUzNA.html


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最新做了一项研究,根据它的调查报告显示,“比起其他任何媒体,消费者更信赖报纸。有66%的人形容报纸广 告‘能提供有效信息且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仅有12%的人对网络广告持类似观点”。这项调查是对英国新闻消费者所做的,但似乎给全球报业都能提供信心上 的支持。

这项调查没有提供纵向的比较,也就是对于报业人们历年的信任度。不过,与横向的网络广告的比较也已经让人颇可玩味。

先 不谈广告,我的确注意到报纸即使在中国,信赖度也比网络高一些。好几次CNNIC的相关调查,都反映类似BBS或Blog的2.0式内容的可信赖度低于门 户网站。而所谓门户网站的内容,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于传统媒体(报纸或杂志)。从这些数据表明,的确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传媒组织而不是个人发布的信息。

另 外一个证据是来自于本人的微博使用体验,我注意到人们在微博上发一条信息如果注明一个源出处,会得到更多响应。而这些源出处通常都指向一个门户网站的内容 页面(storypage),在这张内容页面中,“出处:×××报”赫然可见。相反的是,如果源出处是指向一个bbs的帖子,通常就会有人用“求证”的回 复以表示将信将疑。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对信赖这两个字的思考。对内容的信赖,说到底是来自于对某一群人的信任。对于2.0网络的信任其实是一 种特定的信任:信任这个blogger或这个bbs里的id,这种信任建立在长期阅读和关注的基础上。而信任一份媒体则是一种一般的信任。对某个 blogger或id毫不熟悉的读者信任内容的可能性就比较低,而从未看过这份报纸但偶尔看到了其中的内容,信任度相对而言还是较高的。但原因何在呢?

第 一个逻辑上的推断是,人们认为有体系的传媒组织可以招募到更专业、更客观行事的人才。面试招聘见习这类一层层的劳动力筛选本身就是一种把关。经过人的素质 上的把关,再加上传媒组织生产内容时的把关,会使得内容在普遍意义上变得更为可信一些。

第二个逻辑推断是,历史越悠久的传媒组织可信赖度越 高。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是,传统媒体有点像贵族,而新兴的网络媒体有点像暴发户。在一般人的习惯思维里,贵族的话相对于暴发户的话,来得更为可信一些。而 网络媒体本身对商业模式的过分关注,让人们对它的内容是否中立客观,也疑虑重重。相反的是,报业的内容生产者们,很少聚集起来高调讨论商业模式这档子事。

第 三点则来自于一种反向思考,Blog或bbs上发布一条与事实出入较大的信息,发布者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但传统媒体上发表一篇被证实为谣言 的文章,相关记者或编辑将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这一点其实很诡异,因为从实际的传播影响范围而言,有些blog或bbs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一些报刊杂志 的。但由于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赖,影响范围不如网络媒体的传统媒体,或许,影响力其实是高的。这一推断上的“事实”反过来让人们觉得专业内容生产者存在巨 大的职业风险而不得不小心从事。

最后一点其实最关键,那就是和形式有关。纸质媒体的形式之一是“想象中的稀缺性”,一张报纸哪怕是一百版, 数量也是有限的,但网站的网页,则是随需随造或可随意拉长,看上去不具备任何稀缺性。稀缺性使得人们推断报纸会精选内容,查无实证或证据不足的内容轻易不 会消耗那么稀缺的版面。

之所以最后一点很关键,就在于广告的投放。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广告投放所需要的媒介平台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广 告主,网络媒体总是可以找到页面来投放这个广告。但对于传统媒体,它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因为广告所需要承载的介质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越是出价高的广告 越容易得到稀缺的版面,从而证明广告主的实力,而有实力的广告主通常可以被视为可信的广告主。这属于一种其实经不起推敲的“常识”,但的确存在于现实中。

如 果这些原因成立的话,那么,对于传媒而言必备的“规模”似乎需要再行推敲一下——特指内容规模,不是受众规模。比拼内容的庞大,传统媒体怕是永远落在下 风。厚厚一叠的报纸,版面扩张越烈,就在自毁那份“想象中的稀缺性”。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适当地保持一份稀缺式的饥渴,是否很有必要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48

企業盈利來源盤點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11q3p.html

企業分析的起點在哪裡?
我認為首先要明確企業的盈利來源,不知道企業的盈利來源,如何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盈利前景做出前瞻性研判?嚴重的,可能會鬧出笑話。(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有一位博友把股票池公佈出來,並將小商品城這個企業劃分為零售企業,殊不知,小商品城的利潤主要來源於租金及店舖的銷售,是地道的房地產企業。) 
經過梳理,我將企業的盈利來源劃分為以下四種:
一、差價模式:通過購銷手段實現盈利。
1、供產銷模式獨特稀缺的生產工藝、核心技術(生產優勢),否則沒必要生產。
例如:貴州茅台、東阿阿膠、格力電器等。
2、經銷代理模式:依託渠道優勢,只做買賣,不參與生產。
例如:沃爾瑪(銷售渠道優勢)、茅台經銷商(進貨渠道優勢)等。
3、虛擬經營模式:參與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研發設計品牌優勢),生產環節外包(外協生產,OEM代工)。
例如:美斯特邦威、戴爾、蘋果等。
二、服務費模式:按時間(如年費或會員費)、人頭、流量、距離、次數、重量等收費形式。以下是按用戶黏著度(網絡效應及高轉換成本)的高低劃分:
1、公用平台:自然壟斷下的公用事業平台。
例如:水電氣路港口機場等公用事業。
2、商業平台:以營利為目的,不受政府價格管制的競爭性商業平台。
例如:IBM、騰訊、人人網、新浪微博、京城俱樂部、M1NT、通信等。
3、非平台:普通的服務類企業。
例如:旅遊、酒店等。
三、租金模式:靠租賃空間獲取收益。下面按邊際成本的高低進行劃分:
1、高邊際成本
商業地產:小商品城、海寧皮城、商舖、寫字樓、部分百貨商場等。
2、零邊際成本
廣告展位:租賃展位,如新浪網等絕大多數網站、報紙等。
網上商城:阿里巴巴、慧聰網、淘寶商城(天貓網)等。
四、佣金模式:撮合交易,獲取提成。
證券期貨經紀、藝人經紀、地產中介、拍賣行、搜索聯盟、淘寶客等。
 
 
盈利策略
 
薄利多銷(爭):低銷售淨利率、高淨資產周轉率
 
囤積居奇(無爭):高銷售淨利率、一般淨資產周轉率
 
價格戰
 
品牌戰
 
人為限量
 
供不應求
 
 
 
 
 
 
 
 
 
 
 
差價模式
 
供產銷(生產優勢)
格蘭仕
格力電器
 
貴州茅台
 
經銷代理(渠道優勢)
沃爾瑪
 
 
茅台經銷商
 
虛擬經營(研發品牌優勢)
戴爾
美邦服飾(OEM
LVPrada(大部分代工)、蘋果(富士康OEM
 
 
服務費模式
 
非平台
酒店、旅遊等
 
商業平台
騰訊、新浪微博、人人網、京城俱樂部、M1NT等
 
公用平台
水電氣路港口機場、通信網絡公用事業等
 
 
租金模式
 
高邊際成本
商業地產:小商品城、海寧皮城、商舖、寫字樓、部分百貨商場
 
低邊際成本(趨於零邊際成本)
網上商城:阿里巴巴、淘寶商城(天貓網)等
廣告展位:新浪網等絕大多數網站、報紙等
 
佣金模式
 
佣金提成
證券公司經紀業務、藝人工作室、地產中介、拍賣行、搜索聯盟、淘寶客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隨著企業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為了有效突破成長瓶頸,企業的盈利來源將會出現了一個顯著的發展趨勢,那就是盈利來源向多元化發展,逐步出現組合計價的盈利模式,企業研究也越來越趨於複雜化,儘管如此,對企業盈利來源的分析始終是企業分析的必經之路,絲毫來不得半點模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9

港媒曝疑似渾水狙擊對象名單 信息來源仍是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4ONDA3XzQzMDA4OQ.html

香港股市從來都不缺乏精彩故事,特別當這個主角是「沽神」渾水(MuddyWatersResearch)時。近日,一份疑似渾水做空35家赴港上市公司的名單,在市場間瘋狂流傳,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民營企業。

尋找源頭

在今年4月以前,人們提到渾水只不過因為它是一家職業做空北美股票的機構。但現在,每一個港股投資者卻不得不豎起耳朵收聽它的行蹤。

事 情起源於渾水創始人卡森·布洛克於4月初接受的一次採訪。他當時表示,「財務造假的中國內地公司喜歡去西方上市,但我想隨著渾水這種機構出現,這一趨勢正 在放緩。現在我們聽到了一些關於香港市場的風言風語,儘管很難確定香港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欺詐重地,但投資者應該小心。」最後,布洛克還賣了一個關子,稱未 來數週內將發佈一份關於內資公司「出售評級」的報告。

但渾水隨後發布的報告並未針對任何一家赴港上市企業,而是將矛頭對準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傅氏科普威(FSIN)。

儘 管如此,港股市場的忐忑卻絲毫沒有減輕。就在上週末,市場傳出一份以民企為主的上市公司名單,有傳聞是渾水研究報告將會狙擊的對象,涉及35家香港上市公 司,只提及公司名稱,並沒有詳細內容。然而,就是這樣一份連詳細內容都沒有的疑似名單,在風聲鶴唳的環境下也足以讓市場出現擔憂情緒,尤其是當這份名單很 可能就來自於渾水。

蹊蹺的是,這則傳聞並不能通過任何公開資料求證,而只是見諸各大香港報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週六(5月5日),香港一媒體刊發了題為《渾水名單疑雲涉35間上市公司》的文章,並公佈了那份「疑似MuddyWater名單」。該名單中包括了忠旺(1333)、華寶(336)等知名企業。

據該媒體報導,忠旺的發言人已表示,公司一直和投資者有溝通,但未接到有投資者就名單事情做出詢問。另外,瑞年國際(2010)和長興國際(238)發言人則稱,未有聽過相關報告,故不作評論。

不過,渾水官方網站卻並沒有上述名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向渾水求證,但截至發稿前仍未獲回覆。記者又試圖聯繫香港媒體,希望瞭解報導中提到的疑似名單的來源,但該報編輯在發給記者的郵件中並未對此作出回覆。

真做空還是渾水摸魚?

即便香港媒體明確列出了這份涉及35家上市公司的「疑似名單」,但市場仍不乏質疑其真實性的聲音。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某網友就在一香港論壇上撰文稱,「渾水名單疑點重重。首先,渾水一向是先低調出擊,後高調宣傳。這就意味著其出售前從不向外界透 露做空名單,因為保密是做空大戶最重要的原則;其次,渾水每次攻擊對象不多,從不玩大包圍;再次,先放風不是渾水風格。其通常是早已事先持有相關公司淡 倉,等股價暴跌及大客戶跟隨做空後,再發報告。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市場草木皆兵,雖然有懷疑,小消息都會導致股價大跌。」

據渾水網站資料統計,2010年全年,渾水共發佈9份研究報告,涉及2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發佈13份報告,涉及5家上市公司;2012年截至目前,共發佈5份報告,涉及2家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5

卡拉曼2011年報,我發起話題的靈感來源 richwoo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e9d9e0102e05a.html
設計一個長期成功的投資策略時,有兩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你的優勢是什麼?(這 是一個相當經典的問題,我本人也投資六七年了,我問許多投資十幾年的人,也沒能真正說出讓人信服的優勢來。價值投資哲學有優勢到底優在哪,怎麼用,為什麼 學習巴菲特的人多,但學出來千人千樣。這些年我一直迴避銀行,有哪些人真正能研究明白銀行業的,其碼近三年,銀行陷入是三大風險之一的估值風險。業績增長 了,資本市場給予它的市盈率標準卻明顯下降了。)

在高度競爭的金融市場上,有著成千上萬非常聰明非常勤奮的參與者,如何才能使你處於優勢?你 應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包:真正的長期資金,可以從各種市場和證券資產類別靈活跨越以尋找機會,深厚的行業知識,較強的資源關係開發能力,並在價值投資 原則上有堅實基礎。(卡拉曼的要求真不低啊,這就對了。一個想在投資上取得成功的人,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多麼的多,而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一 長期資金,無槓桿(這就讓投資者相當難辦了,起步太少很難成功,大多數股民是投一二萬時,成功賺錢,投資一二百萬時,賠的歷害,我記得SOSME兄寫過一篇類似概念的文章。當然我說的投資者是想在投資上取得成功的,其實大多數人的財富創造還是來源於辛勤工作靠譜些)

二 各種市場和證券資產類別靈活跨越以尋找機會,這點我越來越覺得格外重要,當你在牛市時,權益類市場必然機會很大,但在熊市時,債券回報相當不錯。更有套利 類投資,提供合理甚至優秀的風險回報關係。現在已經有大量有實力的價值投資者,在美股,港股進行投資了。價值投資本質上是一個尋找極佳風險回報,逆向投資 的方法。

三 豐厚的行業知識,較強的資源關係開發能力,並在價值投資原則上有堅實基礎。這一條機乎過濾到95%以上的人。資源的開發能力是什麼,很多人認為巴菲特光是 投資牛,其實他是一個股權投資家,也是一個企業家。它在價值投資的方法有延伸,特別是控股型投資法,他炒掉管理層,重組公司業務,重組調整資金用途,他主 動實現價值催化,而我們需要等企業出現變化,小股東有何作用呢。相對被動的多。當然,我們也有優勢,尋找與我們利益一致的大股東和管理層。這是我認為小股 東最大優勢之一。遠遠比尋找偉大企業靠譜的多。

但由於投資從很多角度來講都是一個零和博弈,你所取得的高於市場指數的收益是來自於其他人所犯的錯誤、疏忽或者反應過度,當然這裡也有你聰明才智的作用。

(卡拉曼把問題看的透透的,敢於逆向,抄底的價值投資者們,是否應該想想,你是否過於自信和自負了,還是經過反覆研究測試,在認為實在是價值遠遠低估時,介入。)

良好的投資方法的第二個元素:你必須要考慮競爭格局及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這是 我寫這篇文章的第二個關鍵點,價值投資者是不是不看市場預期和投資者的行為呢,我以前感覺只要是好企業長期一定反應其價值,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實務中你 就麻煩了。第一你不知道你分析的是不是正確,企業有經營上的週期 ,還有可怕的黑天鵝,而且天鵝的數量和你想像中絕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天鵝們是定期旅遊的,不是百年一遇的。第二是,索羅斯的反身理論認為價格會影響價值, 我認為這人理論也是正確的。價格會嚴重影響相關利益集團的行為,你看到的所謂好企業在,股價大漲時,推出定向增發向市場要錢,但你看看重組企業真正搞重組 時,股價大跌,重組方得到更多的股權。所以價格是一項投資的關鍵之關鍵。那就出現一個問題了,價值投資必須考慮市場競爭格局,誰賣的,誰在看好,市場參與 者都在幹什麼。)

正 如在足球場上,教練給你的建議是利用你的對手:如果他們是在防守,過人可能是你最好的選擇,即使你後面有一個球星在防你。如果其他投資者的成績都依賴於快 速增長的科技股,你的卓著的科技行業分析師未必能幫助你超越對手。如果你的競爭對手不重視,或者實際上是傾銷甩賣美國住房債券或者希臘的股票,這些資產類 別可能值得你關注,即使主導其他人賣出決定的是這些證券現在基本面很差。你的注意力和技能在哪裡最適用,這取決於其他人的關注點在哪裡。(本質上價值投資喜歡垃圾尋寶,這個垃圾是市場認為是垃圾價格大跌,但你通過分析認為企業價值仍在,甚至未來還有提升)

在觀察你的競爭對手時,你的重點應該是他們的方法和過程,而不是其結果。羨慕別人的短期表現會帶來很多不利之處,他會導致大部分投資者進入一種沒有成就感的永久週期中。 (這點是一個大秘密啊,呵呵。有緣者得之吧。舉個具體的例子,看空銀行的理由有許多,這也是壓制銀行股的最大市場預期,其實擔心壞帳大幅提高沖減利潤和利 率市場化這類如果是主流的話,預期反轉(或者叫估值提升的關鍵就是這個預期的打破,你觀注的要點也在於此)他們看空的邏輯是什麼,看漲的邏輯是什麼,未來 你的壓力測驗就是看理由是否還存在。

你應該觀察你的競爭對手,但這不是出於嫉妒,而是出於尊重,不是專注於複製他人的投資組合,而是尋找他們沒有發現的機會。

投資業務大部分是圍繞資產積累活動。在一個以短期表現作為評估指標的領域,短期相對表現不佳對於保留資本是災難性的,但業績平平則不會。

因此,由於持續的業績不佳可以威脅到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投資公司的目標都是追求安穩的跟隨大趨勢的投資收益,這樣的投資收益也是平庸的,從而失去了獲得突出表現的機會。投資者獲得優異收益的唯一辦法是定期地遠離大眾,但只有很少一些人願意或者能夠做到。

此外,大多數傳統投資者都受到了種種的限制:狹窄的選擇標的,投資招股書或合夥協議的法律限制,或心理壓抑。

高檔債券基金只能購買高級債券,當債券等級下跌到低於BBB級別時,他們通常會不顧價格,被迫出售。當抵押擔保因為其可能不完全返還面值而被降級,大量的潛在買家根本不會考慮購買它,很多人甚至還在甩賣。當一家公司一時忽略了現金股利,一些股票基金不得不賣出該股票。

當然,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刪除時,它肯定也會被很多投資者拋棄。有時候,股票價格的下跌就已經給一些持有人提供了賣出的足夠理由。(開闊視野,尋找盲點)

上述行為往往會造成供需不平衡,我們在那裡可以找到便宜貨。在洪流之外的角落或者裂縫裡的微弱燈光可能含有機會。鑑於時間往往是投資者最稀缺的資源,把別人被迫出售(或其他購買受到限制)看成是潛在機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價格也許是明智的投資決策中最重要的標準。每 一個證券或資產是在一個價格買入,以一個更高的價格持有,再以一個相對更高的價格賣出。大多數投資者喜歡簡單,前景樂觀,以及一帆風順到達目的地。相對於 表現滯後者,他們更喜歡最近表現良好的股票,而且往往不管價格。他們更喜歡裝飾光鮮的樓宇,即使空的建築在他們看來也是更令人信服,更安全的投資。投資者 通常不會因堅持傳統做法受到懲罰,只是這樣做是不專業的風險策略,它的收益也談不上卓越。(我都感覺沒法寫了,卡拉曼寫的又直白又清晰,下一篇文章的主 題,就放在為了尋找更低的價格,如何做資產配置上吧。)

最後,大多數投資者感到有必要在任何時候都充分投資,這主要是因為對他們表現的評價是頻繁和相對性的。對他們來說,投資幾乎僅僅是一個遊戲,沒將客戶的錢充分使用就是將其放在風險中了。要 求在所有的時間都全額投資是在將一個重要的工具從自己的手中捨棄:這就是耐心等待未來出現璀璨機會的能力。(給我這樣滿倉大賭徒最大的自我變更理由就是, 耐心等待未來出現璀璨機會的能力。這二年我發現了許多機會,重倉股也大賺過,但更多時,我是苦於無錢投資,或者投資過早。你的心沒有調整到利用市場先生的 層次)

此外,一個太擔心錯過未來潛在上漲而全額投資的人,將自己暴露在大幅下跌的風險中,特別是在估值已高的市場環境下。一個深思熟慮的投資方法,至少應該同時關注收益和風險。但在市場每時每刻的狂熱情緒下,投資者面臨的所有壓力都是要求其產生回報,帶來收益,風險卻被遺忘。

什麼會帶來長期投資的成功?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大量的信息,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它。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過程,應該是有思想性的,保持理智上的誠實態度,團隊合作,聚精會神專注於作出良好的投資決策,這些最終會帶來不同。

專注於尋求短期收益的投資者,會漠視可能決定幾年後投資收益的核心信息。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出正確的要問的問題。每個人都在搜索機會,但大部分人只是在很簡單地搜索,即使競爭非常激烈。

在 2008年底的市場,投資者由於恐慌得了傳染性賣出的病症。即使在非常保守的情景模擬下,當時許多證券的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一個人擁有資金購買 它們,並且在面對它們價格下跌時有耐心持有,到2010年底,泡沫就又重返了市場,而以短期投資為導向的投資者的表現就只能隨大流了。現在旺盛的買盤已經 取代了瘋狂的賣空,投資者現在買入的證券即使給予未來經濟非常樂觀的預期,收益也是相對有限的。

大 多數投資者從平穩上升的市場中得到安慰;大幅波動的市場會讓投資者陷入恐慌。但是,這些傳統的想法應該是反向的。當所有人感覺平靜時,價格上漲,市場自身 可能會感到安全,但是事實上,它們是危險的,因為很少有投資者會關注風險。當一個人在他的內心深處去感知市場下跌的風險時,冒險的感覺就變得相對低風險 了,因為風險往往已經在一個估值較低的資產的價格里體現了。投資的成功要遠離短期狂熱,遠離大多數投資者所玩的比較短期相對收益的遊戲。

投資的成功還需要記住的是,證券的價格不是彭博終端上的光點,而是對公司利益的分享權。公司業務基礎比股票報價能傳達更有用的信息。市場上有這麼多的短期投資業績迷戀者,成功的投資不在看別人怎麼做,而是在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入報表和現金流。

政府干預即使對於最有紀律的投資者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經常幹預市場,特別是在發現經濟開始低迷時,便作出降低利率的政策,它會提高證券的價格。(當政府干預時,你要分析主流預期和可能的改變,它的力量實在強大無比)

今天,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擴大了消費需求,同時增加了風險,這不僅因為其對證券價格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的影響,還因為其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可持續性帶來影響。投資者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撐軸承,他們不能輕易區分短暫的爆發和持久性的經營業績。政府的沒有盡頭的操作增加了確定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性的難度,因此難以正確的估價。

隨著證券價格的高企和利率被人為大幅降低(從而支撐證券的高價格),謹慎的投資者在投資中必須要求更高的安全邊際。因為,過度金融總會包含其自我毀滅的種子。

因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最終帶來了生產量的增加,市場的繁榮導致了業務的繁榮。當然,當市場和經濟實體中的過度終於被糾正,會同樣有一個矯枉過正的趨勢,這正是為耐心有紀律的價值投資者提供了低風險買入的機會。

還有一個長期投資者要面臨的風險:政府的財政和貨幣實驗可能出差錯,導致失控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的瓦解。因為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失控,對貨幣崩潰的保護措施是投資於黃金,對利率高企的風險看起來有必要做對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4

我對價值來源的理解—駁李劍先生論零售業無競爭優勢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l6.html

今早上班途中,我看了李劍先生寫的《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一文,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高手,他博客中的文章我大多有學習,從中受益良多。但我 發現他這篇有關零售業的文章裡有些觀點是我不能認同的,所以當時就用手機簡單的發了幾句評論。後來我看到雪球上又有很多人在討論他的這篇文章,我就把早上 發的幾句評論重貼過來了,並且加了一段資產周轉率方面的話。我無意冒犯李先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李先生在文章中說:「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 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所以,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那麼利潤又從何而來?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等零售業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嗎?

 

文中提到百貨等零售業競爭慘烈,租金一路漲,租金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這其實和藥酒現在好賺錢,但不見得能持續是一樣的。中國有很多的特色,當然,它們最終只能是某一歷史時期的現象。

 

我們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 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 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 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 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 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 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蘇寧,有股友說,可能李先生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

 

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 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體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就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的利益。至 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 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我之所以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李先生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 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全部非金融類A股的淨利率只有5.5%),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 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所以李先生說百貨等零售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他在文中說電視台好賺,能說幾個中港台 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嗎?我所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文中還說巴菲特很不看好零售業,曾經買了2個零售股都 很失敗。可實際卻是巴菲特在不斷增持沃爾瑪,並且一直後悔當初沒有早點買入沃爾瑪,巴菲特股池當中的零售類股票還包括: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日 用消費品連鎖零售商Dollar General、以及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商西維斯等。

 

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重資產型公司?我想,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 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 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巴菲特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 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更好的生意,如果不違法的話。

 

以上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將自己在雪球上跟朋友討論的幾個帖子拼成這篇小貼,所以行文可能有些不連貫,歡迎大家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4

一張圖解析美國各區域的石油進口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8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便成為石油淨輸入國,其需求佔到全球石油貿易的1/4。

由於頁岩油技術的發展,一場能源革命已經在美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美國的石油進口規模已經由歷史高水平每天2000萬桶,縮減到不足1000萬桶。國際能源組織(IEA)預計,美國將於2035年實現石油自給自足。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稱,隨著美國國內產量的增多和需求增長的放緩,「預計201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將跌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預計2014年美國液體燃料(包括原油和成品油)淨進口量將跌至每天600萬桶,為1987年以來最低水平,且僅為2004-2007年峰值的一半水平。

下圖分析了美國各個區域的石油進口來源,如果到了美國石油自給自足的那一天,這些來源國會怎樣?

圖片來自由Greg M. Pardy帶領的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資本市場石油研究團隊,清楚地展示了美國各個區域的石油進口來源(點擊圖片看大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6

藍色光標併購戰頻發 資金來源存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26/5OMzA3XzY3MzA5OQ.html

21世紀網 4月26日,藍色光標再次宣佈以3.6億元人民幣認購倫敦證交所上市的Huntsworth公司新發行的6300萬新股,認購完成後,藍色光標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權,成其第一大股東。

而這距離上次以16.02億元收購博傑廣告剩餘89%股權,不過半月,藍色光標就以20億的資金耗動兩家公司的股權。

而對於外界飽受爭議的藍色光標,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許志平向21世紀網則表示:「不管怎樣,未來還將繼續併購,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WPP,86年上市的,經營20幾年,達到現在的規模主要就是靠擴張,而WPP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樣本。」

藍色光標自上市之後就開始發動併購閃電戰,跑馬圈地、急速膨脹。

不過,藍色光標這匹馬要馳騁。糧草是否夠用?

收購時間收購對象使用資金收購股權合計持有股權股價報收
2011-3-18博思瀚揚480萬元16%84%9.99元
2011-4-5思恩科1.224億元41%92%9.82元
2011-6-21Aries Capital Limited6664萬元40%40%10.8元
2011-7-28精準陽光1.74億元100%100%12.87元
2011-7-28美廣互動2250萬元51%51%12.87元
2012-4-6今久廣告4.3億元100%100%28.93元
2012-9-27分時傳媒此次收購因雙方無法就對賭條款達成一致,於11月27日終止收購分時傳媒
2013-4-12博傑廣告16.02億元89%100%35.05元
2013-4-26Huntsworth3.6億元19.8%19.8%36.5元

戰況:九箭連發

這是藍色光標的第九次收購。

4月26日藍色光標晚間公告稱,將以3.5億元人民幣認購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的Huntsworth公司新發行的6300萬新股,認購完成後,藍色光標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權,坐擁第一大股東之位,此次交易預計在10月份落定。

此次認購價最終敲定為58便士/股,相較於此前溢價6倍收購博傑廣告,此次收購價顯得實惠多了,而且這次股權認購主要是由全資子公司香港藍標來完成。

據公開資料顯示Huntsworth是全球知名公關集團,在3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2個辦事處,其業務重點涵蓋消費、科技、金融服務、政府和公共服務、醫療、食品和飲料等領域。

對於此次收購,藍色光標董事長趙文權對外表示,收購Huntsworth部分股權是藍色光標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網絡,標誌著藍色光標的全球業務佈局正式拉開帷幕。

而時隔半月之前,藍色光標就以16.02億元收購博傑廣告剩餘的89%股權,收購完成後藍色光標累計持有博傑廣告100%股權,合計交易對價17.8億元。

連續併購,藍色光標是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對此,許志平不無驕傲的向21世紀網表示:「之前的收購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超募資金,但是這部分資金兩年前就用完了,我們的併購基本上都是現金加股票,資金是沒有問題的。」

昨日,藍色光標一季報出爐,主營業務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45.95%,淨利潤5380.40萬元,同比增長42.67%,每股經營現金流0.17元,資產負債率為40.28%。

 「股價的上漲可以讓藍色光標以稀釋越來越少的股權,卻獲得越來越多的融資,藍色光標的這種模式類似於海航集團的擴張,不斷融資然後支撐其併購。」申銀萬國一位分析向21世紀網表示。

而從藍色光標歷次的收購中,不可忽略的則是股價隨之上漲,從上市開盤的8.66元/股截至到4月26日的38.30元/股。

 「其實我們的收購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現金收購51%股權,未來兩年用股票換取剩下的49%股權,就比如精準陽光的收購,這種就太花錢了,我們的超募資金就是這樣花完的;第二種就是25%的現金和75%的股票,比如收購今久廣告;第三種就是25%的現金和75%的股票同時向另外的人發行25%股票來籌集25%的現金,這樣就幾乎不花錢。未來會採取第三種模式來併購。」許志平說。

對此,上述分析師向21世紀網解釋:「分批收購股權可以有效緩解上市公司併購帶來的現金壓力,此外還可以將併購公司的淨利潤比例從少數股東權益逐年注入到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當中,這是一種隱性的利潤調節。」

戰術:以戰養戰

「如何解決高成長,靠收購,無其他。」在一次公開座談會上,藍色光標董事長趙文權霸氣而又堅定的說道。

這正如藍色光標發起人之一許志平向21世紀網所說的:「藍色光標的擴張之路在未來10年還將繼續,收購是停不了的。」

而從其年報中就可獲知一二,一個不斷靠收購而迅速膨脹的民營企業為何要四處攻城略地。

翻看藍色光標2012年年報,其淨利潤的高速增長近半來自於收購的子公司當年淨利潤。

據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1.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82%,實現營業利潤3.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1.4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4.64%。

然而從2012年年報中看出,其收購的子公司思恩客、今久廣告、美廣互動、精準陽光當年淨利潤對公司合併淨利潤比例影響合計達到了54.67%,藍色光標也在年報中坦承,公司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收購的子公司當年淨利潤的貢獻。

翻看藍色光標2011年的年報也很是漂亮,實現營業收入12.66億元,同比增長155.4%,利潤總額1.89億元,同比增長1114.9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21億元,增長100.54%。每股收益達到0.67元。

值得一提的是,思恩客、精準陽光傳媒是藍色光標在2011年主要併購對象,兩家公司在2011年計入藍色光標合併報表後,便對母公司作出了利潤貢獻。

其中思恩客實現淨利潤2620萬元,精準陽光實現淨利潤1579萬元,按照藍色光標持股51%的比例計算,兩家子公司約為藍色光標貢獻了28.91%的淨利潤。

而藍色光標昨天公佈的一季報中也表示,通過不斷收購的外延式增長模式,是公司擁有品牌數量不斷增加被收購公司的業績增長,也使得公司業績整體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借助外延收購,也進一步推動公司內生性增長。

長江證券分析師在其一季報研究報告中指出,得益於公司新業務的拓展和外延式擴張,使得公司內生增長獲得較快發展。

對於收購的目的,許志平在4月22日向21世紀網坦言:「我們不收購別人,走到最後,公司反過來會被別人收購。為什麼會有今天的WPP,這是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為什麼會有奧美?他們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的,他們的經驗告訴我,併購是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公關服務行業要求你做大做強,必須得這樣,要不然是沒有未來可講的。」

匯福資本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陸永康向21世紀網分析:「公司的內生性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在行業內擁有的品牌服務,以及老客戶的支持,內生性增長乏力,只有靠外延擴張來推動。」

就如藍色光標離任高管高鵬所說:「藍色光標持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強烈的拓展野心,如果而且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支持這種野心的方法。」

一個不斷靠收購而迅速膨脹的公關巨頭,藍色光標越來越重要的市場地位將一個個目標公司納入麾下,然而,頻繁收購的凸顯出的問題也是其目前不得不面對的一道檻。

隱憂:下一個戰場?

即便放在琳瑯滿目的創業板上,藍色光標也是一個特例。沒有新穎的商業模式,沒有獨特的專利技術,股權高度分散。

藍色光標一系列頻繁收購的背後,還面臨著資源收購不整合的難題,且收購時前公佈的財報與收購後經審計的財報差異過大,而引起了外界關於轉移募投資金現金流的質疑。

對於資源整合這個問題,許志平向21世紀網反駁道:「何為整合?藍標就是輕資產公司,所謂輕資產公司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公司的比重很大,例如行業的人脈資源,企業的經驗,企業的品牌,這些『虛』的東西,而這些虛的東西怎麼整合?」

「從目前收購跡象看來,藍色光標似乎把資本運營看成了企業發展的有效捷徑,頻繁收購導致公司對於收購後的企業該如何發展似乎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尤其是對併購企業的財務整合沒有進行細緻的研究,這是藍色光標目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日信證券一位研究員在其券商研究報告中指出。

除此之外,藍色光標在客戶行業分佈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客戶依賴風險。

據21世紀網調查瞭解到,藍色光標主要客戶分佈在IT業、互聯網、汽車業、家電業、化工、食品這幾個領域。

IT業客戶主要為聯想、微軟、思科、AMD、佳能、諾基亞、三星,互聯網為騰訊和百度,汽車行業為克萊斯勒、廣汽豐田、寶馬,家電業有西門子、博世、康佳、索尼,食品領域有美贊臣、哇哈哈、雪花啤酒等。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在公司成立之時,聯想和思科就成為公司客戶,尤其是聯想集團收入長期佔據公司營業收入達20%以上。

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前五大客戶分別為聯想集團、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冠游時空數碼技術有點公司,佔當年全部營業收入分別為15.34%、7.58%、5.42%、3.95%、2.82%,合計為35.11%。

對此,公司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在未來發展會致力於新客戶拓展工作,客戶構成進一步優化,徹底擺脫過度倚重單一客戶和單一行業給公司帶來的經營風險。

當21世紀網繼續追問目前是否還有要收購的目標公司時,許志平坦言,目前看上的還有好幾家公司,通過併購,我們可以跟這些公司達到一個協同效應,就是在市場營銷這個領域,客戶的所有要求我們都要能滿足。(21世紀網羅一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1

抽驗不查來源 山水米違規十八次竟不罰 把關制度漏洞大 四千噸混充米吃下肚

2013-09-09  TWM  
 

 

到底什麼食物是真的?

標榜天然無添加的パン(音胖)達人麵包卻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台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台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為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為何讓台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根據檢方估計,已經超過四千噸的「假台灣米」被消費者吃進肚裡。一九七九年創業的泉順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廠,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實業」進軍量販通路商後,事業才急速擴張,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大糧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進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鴨間稻」(利用雜食性鴨子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排出的糞便做肥料),廣受各界注目,也打響了「有機好米」名號;近年則透過建立產銷履歷、接受有機認證,塑造優質企業形象,麥當勞、摩斯漢堡、統一超商、吉野家等連鎖食品業者,都曾選用山水米產品。

打著「以最好的品質,開創米食新文化」經營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團體質疑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廣大回響;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台灣米,多年商譽毀於一旦。董事長李東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讓糧商同業人人自危。有業者感嘆,國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順這次爆出醜聞,勢必讓日益萎縮的米糧市場雪上加霜。

只查少數品種 混合米不查檢調大動作搜索之後,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也出面痛批,泉順兩年內共有十八次被抽驗不合格紀錄,卻始終未被開罰,行徑囂張;然而農糧署也承認,市售包裝米的例行監測,一般僅檢驗標示及品質,不會鑑定白米來源。也就是說,農糧署對不肖業者可能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牟利的行為,完全不設防。

農糧署每季固定抽查兩百五十件市售包裝米,檢查項目包含標示、品質、品種三大項。標示部分,是檢查米糧包裝上,是否依《糧食管理法》規定,以中文明確標示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製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若標示不清或漏標即為不合格。

品質檢驗則是拆封鑑定米粒的白粉質粒、碎粒、異形粒、夾雜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裝上的標示等級;若包裝宣稱「一等米」,鑑定結果卻是二等,即視為品質不符。品種部分,只針對包裝上載明「台?九號」、「花蓮二十一號」等米種的商品做檢驗,若包裝僅標示「台灣米」或「混合米」,就不須檢查品種。

根據農糧署資料,自二○一一年以來,共有三十五家廠商因「品種」不合規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並沒有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

對於抽驗項目不包含白米來源,李蒼郎的解釋是,來自越南、泰國的白米,外觀與台灣米差距很大,若業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絕對逃不過檢驗人員的法眼;若包裝標示為混合米,但外國米比率明顯過高,檢驗人員也會主動採樣送往品種資料庫比對成分。

李蒼郎再次強調,過去從未發現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實在是泉順食品的行徑太誇張。

粉飾太平 業界早知有混充然而,有業者質疑,農糧署稱過去沒有外國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飾太平,有意推卸責任。台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台灣自○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都須開放定額外國白米進口;依WTO協議內容,進口白米一律只能進入食品市場,「全台灣十萬多噸的進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順吃下來,這些進口米都到哪裡去了,農政單位說得清楚嗎?」翁良材直言,不肖業者以劣質外國米混充台灣米銷售,賺取數倍價差的問題,業界時有所聞,政府單位從未嚴格取締;不禁讓人懷疑,農糧署是否因為與糧商有不當利益掛鉤,稽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九年抽驗市售白米,就曾發現山水米外包裝標示台灣生產,內容物卻包含糯米與比率相當高的泰國米,可見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相較之下,農糧署宣稱的「過去未有類似案例」,也就更難令人信服了。

不願具名的官員指出,質疑農糧署與糧商間有不當利益掛鉤並不公平,但官方常須仰賴糧商協助,雙方保持良好互動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這次泉順混充米事件查證屬實後,農委會內部曾有人認為「情節重大」,建議直接祭出停業或撤照處分,但最後未獲採納;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順穀倉替農糧署代儲了大批公糧,一旦遭撤照,農糧署難以立即另覓儲存地。

正因為農糧署與糧商長年「走得太近」,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事發後三天,罕見地對自家人撂下重話,要求糧政系統徹底改革、全面檢討管理制度;並承諾修正《糧食管理法》,對國內進口米大宗糧商進行高頻度抽檢,不容許混充米事件再次發生。

即使如此,農委會內部還是有部分人士持保留態度,認為「修法標準太過嚴苛,基於保護台灣農業,是不是應該給糧商一個機會?」提高罰則 稽核卻不縝密但只要翻閱法條就能發現,農糧署給糧商的「機會」,實在已經太多。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糧商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實務上,產品檢驗不合格,農糧署會先發文要求廠商「限期改善」,一個月後再抽驗若還是不合格,才會依法裁罰。開罰後甚至不會公布廠商及產品名稱,對業者保護到家,苦的卻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農糧署對處罰標準一向「從寬認定」,以「產品」而非「廠商」作為計算單位。例如泉順販賣的八十多項產品,只要單一產品一年內不違規兩次以上,就不必受罰,更無所謂撤照問題;因此農糧署口中「違規十八次卻免罰」的離譜現象,原因其實不是業者囂張,而是政府失職。

陳保基提出修法時,主張將包裝米比照《食品衛生管理法》提高罰則,並以「業者」作為裁罰單位,只要有標示不實、欺騙消費者情事,就立即重罰糧商,對業者確實有嚇阻作用;但更關鍵處在於「限期改善」規定必須調整,若抽驗不合格,應公布產品名稱,以免不肖業者仍有漏洞可鑽。另外應即時公布檢驗不合格產品資訊,才能讓民眾消費時有所依據。

國民黨立委王惠美則認為,農委會主張外國米不准與台灣米混合銷售的立場值得肯定,但從來不驗外國米的農糧署,至今還是沒有告訴民眾,未來檢驗外國米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追查進口米流向?「如果沒有縝密的稽核計畫,罰則再高,抓不到人也是沒用。」在修法前的空窗期,農糧署建議想吃正統台灣米的民眾,在消費前認明CAS標章,因為有CAS認證標章的白米,一定有明確的產地和品種標示,且不容許混合包裝。但問題是,剛被查出詐欺的泉順食品,正是獲得多次CAS認證的優良企業、模範工廠,農糧署的建議似乎太過理想。

事實上,就連專家也難光憑肉眼分辨台灣米與外國米。翁良材表示,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台灣米與進口米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唯有透過精密的儀器比對DNA,才能確定產地。消費者若想購買台灣米,最好的方法是購買產地直銷的台灣農產品,「至少出了問題,好歹知道找誰算帳。」山水米事件 爆出食品管理四大漏洞

漏洞一 不查米來源

例行抽查只查標示、品質、品種,但不查米來源。

漏洞二 不公布不合格品牌針對抽查後不合格品牌,只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但不公布業者。

漏洞三 不追蹤進口米流向台灣每年超過10萬多噸進口米,流向不明。

漏洞四 放寬處罰認定標準法規規定,「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政府以「產品」為計算單位,而非「廠商」,所以,擁有多種品牌的糧商,只要不是單一產品一直犯錯,就免受罰。

整理: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3

曝章子怡8億元資產哪來的?揭秘四大財富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13068.html
影《非常幸運》、《中國最強音》、情感傳聞精彩……今年的章子怡,經歷了前幾年風浪之後似乎又探新高,曝光率超高,人氣不減。如今的章子怡身價幾何?

有媒體爆料,章子怡商業代言已漲至2千萬元,資產超8億元。該媒體稱,知情人透露,章子怡的財富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電影片酬;二是商業廣告的代言費;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投拍電影牟利。

首先是電影片酬,這雖不佔國際章的賬本大頭,但卻是其飛黃騰達的基礎。報導稱,章子怡出道以來,在海內外出演電影,所賺片酬應在1.5億元人民幣左右。

其次是商業廣告代言,這部分收入是由國際章電影事業的衍生產品,也是國際章財富積累最主要的通道。報導稱,彙總國際章所代言的全部品牌,按照其代言均價300萬美元計算,以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1:7結算,其廣告收入也超過了5億元人民幣。

第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這部分收入國際章資產的一大支撐。報導稱,從國際章最輝煌的2006年開始估算,8年下來,國際章在商業演出活動上的收入,保守估計也有1.76億元人民幣。

第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以小博大,投拍電影,取得票房分成。這一模式,近來已經成為國際章在國內轉型的試驗場。據瞭解,2010年至今,章子怡通過上述模式,參演了《非常完美》和《非常幸運》。報導稱,《非常幸運》全球票房達6億元人民幣,加上《非常完美》,兩部片子可能為國際章貢獻片酬達3000多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